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字能量學學習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血小板計數; 鈣離子; 大量輸血; 凝血功能紊亂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PLT and Ca2+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oagulation Function Dysfunction after Massive Transfusion/ZHAO Zi-xian,LI Juan-hong,CHEN Jin-yua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2):133-136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of PLT and Ca2+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oagulation function dysfunction after massive transfusion Method:A total of 104 patients with hemorrhage for blood transfusion treatment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mong them 50 cases for 1000 to 2000 mL as blood transfusion group and 54 cases for 2000 mL or greater of blood transfusion as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group.In addition,54 healthy peoples were chosen as the control group.After one hour blood transfusion,the change of serum PLT and Ca2+ were tested in two groups.Resul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LT and Ca2+ leve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blood transfusion group and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group(P0.05).PLT and Ca2+ levels in blood transfusion group and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group had no correlation (r=0.058,P=0.512;r=0.061,P=0.384).By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PLT and Ca2+ levels were correlated independently with coagulation function dysfunction(OR=0.134, P=0.019;OR=0.140,P=0.008).Compared with blood transfusion group,the low blood platelet and hypocalcaemia were more likely to appear in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group( 字2=36.563,P=0.000; 字2=35.884,P=0.000).Conclusion:Plasma PLT and Ca2+ levels can be used in risk assessment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dysfunction.
【Key words】 PLT; Ca2+;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Coagulation function dys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Xinhui Hospital A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Jiangmen 529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2.034
大量輸血(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是嚴重復合傷、急性大失血危重患者必不可少的搶救措施之一。我國大量輸血定義是,成人患者在1 d(24 h)內輸注懸浮紅細胞≥18 U或在1 d(24 h)內輸注懸浮紅細胞≥0.3 U/kg[1]。庫存懸浮紅細胞在保存過程中會產生很多代謝變化,當患者輸注大量庫存紅細胞后可導致許多不良反應,如血小板減小、凝血因子稀釋、電解質失衡等[2]。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認為凝血功能紊亂和電解質失衡是影響大量輸血后患者搶救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為此,筆者通過檢測血小板計數和血清鈣離子水平分析兩者的相關性,探討兩者的檢測在預防和評估大量輸血后患者出現凝血功能紊亂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輸血治療的104例創傷大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輸血量1000~2000 mL的50例大出血患者為輸血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17~84歲,平均(50.02±31.35)q;體重41~88 kg,平均(63.95±27.12)kg;外傷12例,車禍8例,墜跌6例,消化道大出血10例,其余為復合傷14例;嚴重創傷程度評分(ISS)分數平均為(19.26±5.12)分。另外輸血量≥2000 mL的54例大出血患者為大量輸血組,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齡20~87歲,平均(53.12±34.35)歲;體重43~90 kg,平均(64.12±26.04)kg;嚴重復合傷18例,車禍中7例,高處墜跌8例,產科大出血10例,消化道大出血11例;ISS分數平均為(20.36±5.98)分。兩組性別、年齡、體重和IS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另選54例健康檢查者為對照組,其中男女各27例,年齡20~80歲,平均(49.02±31.05)歲;體重43~87 kg,平均(62.10±25.04)kg。
1.2 方法 將大出血患者送往手術室后立即開放靜脈通路(2~3條),并氣管插管,麻醉維持靜脈復合,可穿刺足背動脈置管用于監測患者平均動脈壓,先用血定安、復方醋酸鈉或血液代替品等快速擴容后輸血或可同時以最大速度輸血。所有患者的搶救都是以最快速度輸入庫存懸浮紅細胞和擴容以糾正休克為主,在患者各主要器官功能情況較穩定時立即進行手術干預。通過手術進行止血,24 h后采集血標本各3支(EDTA-K2抗凝管,促凝管,枸櫞酸鈉抗凝管)。用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生產的SysmexXT-1800i)、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德國Roche公司生產的COBAS 6000)、全自動血凝儀(北京普利生C2000-A)分別檢測各組的PLT、Ca2+、肝功能、腎功能和凝血等相關項目。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所有應用試劑、質控品、校準品均為儀器所配套,所有檢測項目均在室內質控和室間質控范圍內,保證待測項目的準確性。臨界值設定:PLT
2.0 mmol/L為低血鈣血癥。
1.3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多組間的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F檢驗分析,兩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NK法,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進行線性相關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
2 結果
2.1 輸血組、大量輸血組和對照組一般實驗室指標比較 輸血組PLT和Ca2+濃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大量輸血組PLT、Ca2+、K+、Fbg均低于對照組(P
2.2 輸血組和大量輸血組PLT和Ca2+水平相關性分析 通過相關性分析得出,輸血組和大量輸血組PLT和Ca2+均無相關性(r=0.058,P=0.512;r=0.061,P=0.384)。
2.3 大量輸血致患者出現凝血功能紊亂危險因素分析 以大量輸血組和對照組相關數據為基礎,以是否出現凝血功能紊亂為因變量Y,以年齡(歲)、PLT、Ca2+、APTT、PT、ALT、Cr、BUN、K+、Fbg為自變量,用Logistic回歸向前逐步篩選變量,以0.05為變量篩選水準,以0.01為剔除水準。篩選結果是,大量輸血致患者出現凝血功能紊亂的獨立危險因素是PLT、Ca2+、APTT、PT、Fbg。見表2。
2.4 輸血組和大量輸血組低血小板血癥和低血鈣血癥發生率的比較 大量輸血組低血小板血癥和低血鈣血癥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輸血組(字2=36.563,P=0.000;字2=35.884,P=0.000)。見表3。
3 討論
由于外傷和嚴重創傷等原因而必需大量輸血后,極易出現凝血功能障礙、酸中毒、低體溫等致死性并發癥,使患者死亡率仍然高達19%~70%[3-5]。PLT主要功能是參與血栓的形成、血栓的回縮及止血功能。當大量輸血或急性失血后患者若PLT
本研究結果顯示,輸血組和大量輸血組PLT和Ca2+濃度均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大量輸血致使出現凝血功能紊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PLT和Ca2+下降。患者在輸血較多的情況下,體內會發生明顯的變化,PLT和Ca2+濃度可作為大量輸血后患者出現凝血功能紊亂的風險評估指標。臨床上應動態密切監測PLT和Ca2+濃度,防止凝血功能紊亂和更為嚴重的并發癥發生。
參考文獻
[1]楊江存,徐永剛,孫楊,等.大量輸血指導方案(推薦稿)[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7):617-618.
[2]胡旭梅,趙海濤,王敬波,等.大量輸血對嚴重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和電解質平衡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5,44(17):2030-2032.
[3] Stanworth S J,Morris T P,Gaarder C,et al.Reappraising the concept of massive transfusion in trauma[J].Crit Care,2010,14(6):239-240.
[4] Surgenor S D,Kramer R S,Olmstead E M,et al.The association of perioperative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s and decreased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cardiac surgery[J].Analg,2009,108(6):1741-1746.
[5]蘇曉麗,劉媛,孫楊,等.中國部分地區三級綜合醫院外科大量輸血死亡組與非死亡組用血情況調研分析[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5,30(6):154-159.
[6]劉穎,,彭阿欽.大量輸血對嚴重創傷患者凝血功能影響的研究[J].河北醫藥,2014,36(6):845-848.
[7]盧春生,林列坤,曹文平,等.大量輸血引起的血清電解質及凝血功能變化的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3):291-292.
[8]石俊平.大量輸血后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25(10):101-102.
[9]于麗君,朱國標,李翠瑩,等.大量輸血患者血小板和出凝血功能變化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23):3252-3254.
[10]楊漢華.大量輸血后患者血清電解質的變化[J].中外醫療,2009,29(36):42-44.
[11]王偉,胡旭梅,王敬波,等.大量輸血對創傷大出血患者血鉀和酸堿平衡的影響[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5,28(8):660-662.
[12]張文莉,杜彥懿,趙東曉.淺談大量輸血后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的改變[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20):3-4.
[13]黃建平,胡建華,萬向農,等.手術大量輸血后患者電解質及凝血功能的變化[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5):606-607.
[14]大量輸血現狀調研協作組,楊江存,徐永剛,等.全國多中心大量輸血凝血指標調研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7):632-635.
[15]徐翠香,楊江存.傳統大量輸血觀念更新[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7):624-627.
[16] Brhi K,Singh J,Heron M,et al.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J].J Trauma,2003,54(6):1127-1130.
[17] MacLeod J B,Lynn M,McKenney M G,et al.Early coagulopathy predicts mortality in trauma[J].J Trauma,2003,54(1):39-44.
[18]田S濤,張碧霞,張彤.大量輸血前后患者凝血四項及血小板檢測結果分析[J].西南國防醫藥,2009,19(2):228-229.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293-01
數學學習是幼兒生活中的部分,幼兒對數學的學習依賴于生活中對具體事物的反復自由探索和親身的體驗,只有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幼兒才能使數學經驗逐漸內化,并自我構建以獲得發展。
當幼兒在生活中發現問題逐漸學習運用已經掌握的數學概念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數學就自然的產生了。同時這種以科學,客觀為基礎的思維方法,也自然的建立起來。
一、孩子們學習環境的創設,首先是客觀環境的創設
走廊里或教室的適當墻壁還可以掛些與數學有關的數學家的肖像和數學相關的掛圖。教室適當的角落再放一個地球儀,和一些幾何圖形(平面的)幾何模型(立體的)(這些東西在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購買,也可以自己制作),讓孩子們朦朧中對實物傳遞的數學信息有感知。
環境的創設也就是為了讓數學走進孩子的世界,而不是讓孩子走進數學的世界。也就是想辦法在孩子的所有行為中靈活的融入數學知識,使數學活動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的好奇之事,讓孩子生活數學化,最大限度地拓展數學學習空間,時間及學習內容,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和活動中,活波,主動地快樂學習。激發他們想象的興趣,使兒童由無意的想象向有意想象發展。讓孩子多接觸,多觀察,加深對所有創設環境事物的理解,豐富知識,增加表情儲備,為想象力的發展儲備源源不竭地也是最基礎的能量,以期做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環境的科學創設就是在無意識形態中培養孩子的數學意識。
二、把數學融入繪畫,把繪畫引入數學,給孩子們一個美麗的數學世界。
繪畫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活動,孩子們總是能從自己的畫筆下發現無窮無盡的樂趣,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也可以使我們更便于了解幼兒奇特的思維特點與個性的萌芽。陳鶴琴先生指:“繪畫是言語的先導,表達美感形態之良良器”。并指出繪畫之價值可以表現兒童的美感,可以發展兒童的想象,通過兒童第一信號與第二信號系統相互合作,有效的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
老師應能順應孩子們自身的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正確引導,就會讓孩子們有畫出形象的感覺。千萬不要過地讓他們受外界或我們的太多影響,這樣會導致幼小心靈的窒息,他們的創造性會受到否定,就再也不敢發揮自己獨創的能力。繪畫是人們對事物認識問題,而不是繪畫技術問題。就象曾經風靡幾代人的連環畫,文字是輔助繪畫是主題,因為孩子們本身就是一本精彩可愛的連環畫。我們讓孩子畫畫,并非一定讓孩子成為畫家,而是通過繪畫,來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他們每一次繪畫,都是一次創造。在不斷的創造活動中,他們會不自覺地提高了思想守恒性,逐步變多一種遵循行為,他們長大了不論做什么,都能以創新為人們創造不同的財富。藝術教育是對全體兒童的一種通才教育,而不是繪畫的專業訓練,是以后數學學習的堅強堅石。
三、引領孩子們跟隨音樂于舞蹈中,經由心靈的感應踏著數字的節拍擁抱神奇的數字朋友。
學習認識數字,孩子們沒有抽象的數學概念,我們可以把數字融入孩子們的舞蹈中,跟隨著音樂的節拍,老師喊著“1、2、3、4、5、6、7、8……”“2、2、3、4、5、6、7、8……”“3、2、3、4、5、6、7、8”在這種無意識的音樂節拍中,我們的孩子就學會了數數字(我們也可以在每天的課間教孩子們在幼兒體操,伴隨著歡快的音樂喊著深情的拍子,在我們一次次的口號拍子重復中,孩子們的腦子中對數字一次一次記憶加深。)
音樂是我們的先人早就把數字融入的一種文化形式。在音樂樂譜中的音節,拍號都是數字:象拍號(4:4,3:4,1:4等)每個小節的拍子,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19世紀法國數學家傅立葉的著作中說:所有的樂聲不管是器樂還是聲樂都能用數字表達方式來描述……反觀數之美也蘊含于音樂藝術之中,驗證了萊布尼茨的名言“音樂是數字的靈魂中無意識的運算。”整個宇宙都是和聲和數,開普勒,伽利略,歐拉,傅立葉,幾代偉人都潛心研究過音樂與數字的關系。
四、數學融入故事,讓孩子們的課堂溫暖生動
故事教學是老師在課堂上根據所講授的內容穿插些相關的簡明、短小故事,以說明注解,強調所講內容,或都用故事內容代替講課內容,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聽課興趣,啟發學生思考,直接從故事中悟到蘊涵的道理,掌握其中的知識、技術等的一種深入淺出,化繁為簡,寓教于樂,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
故事教學方法特別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課堂教學,故事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門窗,它對孩子的魅力是無窮的,故事有很多,如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社會生活小經驗,小故事,英雄人物故事,科學家故事,益智故事,有教育教學價值的故事都可以走入數學課堂,喜歡聽故事幾乎是從幼稚園小朋友到中學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對于不同年齡的幼兒,他們的理解水平所接受的事物是處于完全不一樣的層次中,越小的孩子喜歡越簡單的事物,對他們來說不復雜,才是好的,才是他們喜歡接受的東西,因此對他們講的故事,應該簡單明了,如說些帶有小動物,小花朵,及小星星之類的簡短的故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聽的,看的摸的,想的東西多了,太簡單,太簡短的東西已不能滿足他們的知識面。對于他們我們可以向孩子們講述復雜和抽象的東西內容長點。讓孩子們在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增長了知識面,增長了智慧。
〔關鍵詞〕數學學習障礙;心理表征;工作記憶;教學策略
數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更對提高國民素質起著重要作用。學齡兒童的數學能力的發展狀況也日趨受到全世界決策者的關注,并將其作為社會資本的潛在來源和維持科技社會健康發展的途徑。美國數學教師全國委員會(NCTM)出版的《學校數學的原理與標準》(2000)已經對數學課程進行了擴展,并提出“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問題的解決,是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景中去的過程”。盡管美國已經竭力推動學齡兒童數學能力的提高,但最近國外的研究[1]表明,依然有5%~8%的學齡兒童不能達到NCTM的標準,并且難以對這些兒童數學學習成績較差的原因作出很好的解釋。雖然原因復雜,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這些兒童在數學學習上存在特定的障礙,即數學學習障礙。在過去的幾年中,發達國家已經對數學學習障礙在工作記憶、數概念與計數知識、算術策略以及干預策略方面有較為系統的研究,但國內對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數量尚少,因此對數學學習障礙的關注有助于促進我國在數學學習障礙領域研究的深入,也有助于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理論參考。
一、數學學習障礙
自美國學者柯克(S.Kirk)于20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學習障礙(LearningDisability,LD),并從醫學角度定義學習障礙的概念以來,學習障礙就備受醫學、心理學、教育學的關注。數學學習障礙(MathematicsLearningDisability,MLD,MD)是學習障礙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是指由于數學能力的缺損而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落后,即明顯落后于同年齡或同年級的水平的現象,表現為數學領域的學習困難[2]。目前廣泛采用的數學學習障礙的診斷標準主要是依據美國學習障礙聯合委員會(NationalJointCommitteeofLearningDisability,NJCLD)制定的學習障礙診斷模型的三個標準,即納入標準:標準化成就測驗分數顯著低于正常水平;排除標準:排除其他諸如感官問題、智力發展落后或文化差異等原因;需求標準:需要接受特殊教育輔導。國內的一些研究作出具體診斷時大多基于此標準。
二、數學學習的心理學內涵
數學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科,談到數學學習障礙,就不得不提及數學和數學學習的本質特點。理論上來說[3],數學是一系列概念性、程序性、陳述性知識的描述和關于如何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理論。概念性知識是一種心理結構,是兒童運用數學進行推理的基礎。與先前所學的概念的聯系將幫助兒童獲得對深層次的概念的理解。對兒童來說,最難理解的問題是那些難以與他們已有的心理表征建立聯系的問題。程序性知識包括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所需要使用的一連串的自動化技能,例如,當某個數字與10相乘時,只需要在這個數字后面加上一個0就得到答案。陳述性知識是指那些人們能夠不假思索地從記憶中提取的數學性的概念,例如,當呈現數字6,兒童會想起“2+4”或者“3+3”等。
數學學習的范疇不只局限于概念性、程序性、陳述性知識等領域,還包括理解和認知溝通的能力,如對數學的態度、準確計算的信心、數學學習的情緒等方面。數學是一個擁有它自己的一套符號和使用規則的語言,兒童要使用數學語言理解數學符號和工具的全部功能,并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明確地使用這種數學語言。因此,盡管數學學習是基于兒童思維過程內的知識結構進行的,但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其他部分,如描述、提問、討論、預測、與他人交流的活動對兒童的數學知識的增長也是十分必須的。數學學習的根本目的是學會數學方法和數學思維,而不僅僅是學會數學知識。
三、數學學習障礙的認知特點
自認知心理學誕生以后,從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數學學習障礙已成為一種主導性的范式,研究者開始對影響兒童數學發展的基本認知機制進行研究,當前對數學學習障礙的認知加工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表征和工作記憶領域。
1.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指客觀事物在頭腦中以某種方式顯現。認知心理學認為,解決問題首先要理解問題,即以最佳的方式對問題加以表征。同一事物或問題的不同心理表征會產生對問題的不同理解。好的心理表征不僅能將數學問題組織成較少的“組塊”,減少記憶的需要,還能讓問題解決者組織起問題解決的策略并預期獲得答案所遇到的阻礙。問題表征作為問題解決的中心環節,其質量影響到問題解決的難易程度,是問題能否成功解決的關鍵[4]。數學心理表征包括符號建構、概念意義的確立、視覺空間圖示和策略啟發過程。數學學習障礙兒童的困難大多在于他們沒有或者未能構建恰當的心理表征。相關研究也證實,數學障礙兒童在問題解決中表現出的困難與他們對問題的表征有關,數學學習障礙兒童問題解決的表征時間較短、類型單一、缺乏有效性。
一些研究表明,在解決問題時,數學學習障礙兒童更多是注意問題的顯著特征,而忽略問題條件中的隱含關系,他們的心理表征缺乏抽象的信息,難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已有圖式中的知識組織,這樣就影響他們在解決問題時有效地搜索問題空間,尋找問題解決的途徑。
對數學問題的心理表征同樣也影響到解題策略的選擇。在策略使用上,正常兒童或數學能力強的兒童較多使用前推策略(forward-workingstrategy),從問題表征開始產生假設并檢驗假設,然后接近目標或解決問題。數學學習障礙兒童多采用逆推策略(working-backwardstrategy),先選擇一種可能的目標或問題解決狀態,然后向初始信息逆推,看能否得到支持,如此反復。與此同時,數學學習障礙兒童更可能訴諸于不成熟的策略(如數手指)以減少所需的認知資源,而且他們很少檢驗和自我監督他們得出的結論,很少意識到他們的錯誤,并且當新的限制性條件出現時,他們往往只顧代入數字而忽略了檢查結果是否正確和有意義。
2.工作記憶
1974年,巴德林(Baddeley)和希契(Hitch)在分析記憶信息三級加工模型時提出工作記憶(workingmemory,WM)這一概念,認為它是一種對信息進行暫時加工和貯存的能量有限的記憶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即視覺空間模板:主要處理視覺空間信息;語音回路:負責以聲音為基礎的語音儲存與發音控制加工;中央執行系統:負責各子系統之間以及它們與長時記憶的聯系,也負責注意資源的協調和策略的選擇與計劃,是工作記憶模型的核心。
數學學習是一種復雜的認知活動,在這種認知活動中,中央執行系統涉及策略選擇、任務轉換等核心功能;語音回路主要參與計數和復雜計算的信息保持,同時也與問題解決有關;視空模板則負責多位數計算、圖形圖表的理解加工和空間信息的編碼轉化等。研究者認為,工作記憶存在缺陷可能是造成數學學習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數學學習困難兒童大多存在視覺空間模板、語音回路以及中央執行器功能等方面的缺陷,雖然這些結構的功能各有側重,但它們對數學學習障礙兒童數學能力的運用產生了綜合影響。數學學習障礙與工作記憶廣度有關,數學學習困難兒童的數字記憶廣度不如正常兒童,工作記憶容量小的兒童沒有足夠的認知資源來提取和更新信息,這樣也就導致問題解決中的知識儲備不足。數學學習障礙兒童可能存在從記憶中提取數學知識的困難,以及記憶提取的過程因不能有效抑制外界信息的干擾而受到影響。與數學優秀兒童相比,數學學習障礙兒童的語言加工速度、短時記憶、中央執行功能以及整體工作記憶能力方面都存在明顯不足。數學學習障礙兒童在問題解決的準確性、語音加工、一般領域的工作記憶和言語工作記憶上也都低于同齡兒童。
四、對教學的啟發和建議
數學本身是一門結構性、系統性很強的學科,當代的數學教學方法大多強調記憶和自動化的計算技能,而忽略了在實際生活中如何理解和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基于學齡兒童的數學學習障礙的研究現狀,心理表征能力和工作記憶能力作為影響數學學習障礙的主要原因,將是數學障礙教學干預的重要主題,因此,從這個角度來探討改善數學學習障礙兒童的數學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在教學策略上,可以教授兒童識別并區分具體問題的心理表征,將數學問題按不同的心理表征分成不同的類型,鼓勵他們挖掘文字的深層結構而不僅僅是表面意思。在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時,學生會受到已有知識的影響,更容易把他們對抽象的數學符號和工具的理解進行交流,但由于數學學習障礙兒童會受到無法提取相應的數學知識的影響和無法將問題數學化的困難,或者數學工具也許沒有產生對于他們來說及時可用的作用,他們往往使用較少的元認知策略來自我調控問題的解決過程,或者并不能運用這些工具清晰明了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針對數學障礙兒童的數學教學中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尋找一種方法,使抽(下轉第16頁)(上接第12頁)象數學概念和語言的功能在學生實際生活環境中突顯出來。因此,教師需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并提供問題解決的策略。可以給兒童相對寬松的時間,教會他們如何監控和調節自身的思維,通過認知策略和記憶策略加強對于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掌握,并通過增加兒童的概念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來改善問題解決過程中的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評估(獨自解決問題能力的評估)、自我記錄(自我調控和檢查解決問題的準確性)和自我學習(通過問題解決方案提供促進線索),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0~3歲數學小游戲
1 分配碗筷
每天晚飯前,請寶寶給每個家庭成員分配一只碗、一副筷子、一把勺子,在行動中學習數字。
目的:讓寶寶明白知道數字的具體意義,
2 數階梯
平時和寶寶上下樓梯時,可引導他邊走邊數梯階。如果有10級階梯,可以引導寶寶從0數到10,下樓時就從10數到0。
目的:在這個看似簡單的記數活動中,加法、減法的啟蒙也含在其中了。
3 念唱數字歌
和寶寶一起唱數字歌,例如:1234567,你的玩具在哪里;或一起念數字口訣,如:星期一,猴子穿新衣;星期二,猴子肚子餓……
目的:將數字寓于兒歌、故事中,讓寶寶在玩樂中無意學到數學。
4 家中尋寶
當寶寶明確了形狀的概念后,不妨進行形狀尋寶游戲,比如請寶寶找出家中圓形的東西,如盒子中的餅干、爸爸的手表、廚房里的碗、臥室的臺燈等。或是教導寶寶觀察生活中同樣的東西也具有不同的形狀,如盒子有圓形,還有方形、管狀等。
目的:通過家中實物讓寶寶認識身邊的世界就是一個有趣的幾何形狀世界。
5 衣物總動員
教導寶寶分類的概念,鼓勵他將衣服進行分類,先拿出一些衣物,再引導他分出“大人衣服”、“小孩衣服”或“襪子類”、“鞋類”等,或是拿起一只鞋子,請寶寶找出另一只,借此鍛煉寶寶的配對能力,即物物對應能力。
提示:在此過程中,或許寶寶會把衣物拿得很亂,您萬不可因此著急。正是在這個豐富的衣物世界中,寶寶在進行他的“類比探索之旅”。
6 整理書架
和寶寶一起整理書架,請寶寶指出書的高矮,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排列書本。
目的:讓寶寶在動手中學會排序、比較等數學知識
當然,游戲的方法并不能代替一切,但固有著游戲的“相伴”,數學啟蒙教育就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為您介紹的游戲意在拋磚引玉,父母們在運用時可根據自家寶寶的情況,變換材料和要求,調高或降低難度,生活運用。也不妨發揮自己的智慧,尋找或自行創設更多對寶寶的發展有趣、有益的數學游戲。
4~6歲數學小游戲
1 朋友湊數
和寶寶約定:兩人的動作不同,但聲響加起來應是10下。如寶寶拍手3聲,媽媽則跺腳7次;寶寶跺腳6次,媽媽則拍手4下……在游戲中讓寶寶練習數的組成。
提示:當寶寶出現錯誤的時候,您需耐心啟發他再試一遍,盡量不要直接告訴答案。您也可故意出錯,請寶寶糾錯,激發其練習的積極性。
2 高矮杯子
準備一個有刻度的量杯和兩個透明的杯子,一個矮而寬,一個高而窄。往量杯里倒入100毫升的水。請寶寶讀出刻度。再分別將100毫升的水倒入兩個不同的杯子,問寶寶哪個多哪個少?
目的:既能讓寶寶了解能量守恒的概念,又能讓他明白容積的概念。
3 感覺形狀
請寶寶閉上眼睛,在他的手心或后背用手指畫出某個形狀,也可在空中畫,請寶寶看后猜形狀。還可親子互猜,增強他繼續練習的興趣。
目的:在有趣的游戲中讓寶寶辨認形狀,除了為數學學習做鋪墊,還能為日后認識字面和詞語打下基礎。
4 撒瓶蓋
請寶寶捧起一些瓶蓋撇出去,有的正面朝上,有的反面朝上,數一數。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各有幾個,哪樣多,多幾個;也可親子比賽,雙方拿一樣多的瓶蓋。一起撇下,看誰正面朝上的多。
目的:比較、減法教育已經寓于其中了。
5 切西瓜
和寶寶一起將西瓜切成8份,告訴他:其中的一塊就是這8份中的一份;啟發他思考:2塊是份中的幾份,以此類推。
目的:讓寶寶了解分數的概念,頭腦中擁有分數的意識。
6 扣子排隊
您好!
我是XX大學XX學院的本科生XXXX。自入學以來,我思想端正、積極向上、刻苦學習、踏實工作,在學習、實踐、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學習方面,我始終堅持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態度,在過去的大學學習時間里,我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夯實知識基礎,完善知識結構,學習成績始終保持良好,并先后獲得校一等獎學金、校二等獎學金、校三等獎學金、校優秀學生、院優秀學生等榮譽。與此同時,我也不斷加強外語和計算機學習,我在本科期間就已先后通過全國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和全國計算機二級考試。
工作方面,本科期間我先后擔任XX大學學生會副主席、XX大學XX校區學生會主席、XX學院06級輔導員助理、06級XX專業1班班長等職務。在工作中,我始終提醒自己“少談困難,多想辦法”,始終以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積極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各種工作中去。作為團委助理,我一直在不斷培養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個人素質,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時刻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參加各類培訓學習,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質和理論水平,在工作中不斷總結方法,創新工作方式和思路;作為主要學生干部,在我校區學生活動場地、設施等較為落后的情況下,為豐富我校區的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同學們的綜合素質,我努力結合校區特色開展學科競賽及學術講座,積極聯系兄弟院校、社會外界共同舉辦各類文體活動,先后組織并參與了辯論賽、“和未來有約”歡送畢業生晚會、第二屆“專業杯”籃球賽、陽光體育運動、國慶60周年大型演講、學生干部素質培訓等一系列活動。因表現突出,先后獲“優秀團干部”、“校優秀學生干部”“院優秀學生干部”等稱號,并于2009年5月選派參加第二期“百期萬名大學生骨干”培訓班學習。
2011 年6 月畢業時,因家庭經濟原因,我放棄了繼續讀研和留校工作的機會,毅然選擇了專業對口的XX集團工作,希望為祖國的新農村建設和“三農”事業做出一份貢獻。
畢業至今八年有余,自我感覺是一將才,團隊建設中人員流失基本為零,有親和力,工作上有韌性,能吃苦,能走進身邊每一個同事心里,發掘每一個人的閃光點并放大,能給身邊的人帶去正能量,致使團隊朝著一個陽光的方向發展,給每一個人帶去希望;另外有著很強的主觀能動性,能主動工作,發現工作中的漏洞并主動改正,多年的學生工作培養了細致的上傳下達的主動意識;接受能力較強,不管領導交給什么任務,都能保質保量完成;學習能力較強,雖然學的是農學專業,但是對數字類的工作和計算機類的工作尤為感興趣,通過自學可以熟練掌握相關工作工具;組織溝通能力較強,多年的業務員及項目經理工作鍛煉使得我能迅速、良好地同他人溝通;應變反應快,對于突況的處理較為恰當,可以將公司損失降到最低;為人正直坦蕩,在工作中始終堅持“正氣”的原則。
寥寥數百字,無法完全表述內心的熱情,如果您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努力回報您一個滿意的微笑。再次感謝您,期待您的回復!
關鍵詞 技術 藝術 融合 實踐教 學體系
中國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今天,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正面對越來越豐富的以數字為載體的信息。比如我們體驗著3D游戲創造出的虛擬世界,感受著數碼大片帶給我們的極限刺激,或者在工作中傳輸電子合同、發票、交易記錄等等,這些都是數字媒體的不同表現形式。數字媒體使得我們可以用原來不可想象的方式進行交流、生活和工作。專家預測,我國目前的數字媒體人才缺口達15萬。
數字媒體(digital media),北京師范大學肖永亮教授是這樣描述的:。數字媒體是以信息科學和數字技術為主導,以大眾傳播理論為依據,以現代藝術為指導,將信息傳播技術應用到文化、藝術、商業、教育和管理領域的科學與藝術高度融合的綜合交叉學科。數字媒體包括了圖像、文字以及音頻、視頻等各種形式,以及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中采用數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發的數字化過程。數字媒體已經成為繼語言、文字和電子技術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載體。《2005中國數字媒體技術發展白皮書》中對數字媒體是這樣描述的:數字媒體包括用數字化技術生成、制作、管理、傳播、運營和消費的文化內容產品及服務,具有高增值、強輻射、低消耗、廣就業、軟滲透的屬性。“文化為體,科技為酶”是數字媒體的精髓。
數字媒體技術正越來越廣泛地被人們應用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作為新興的朝陽產業在我國發展方興未艾,以高科技與文化相融合為特征的數字媒體公司發展越來越迅速,與產業的快速發展之勢相對的是,數字媒體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大量缺乏正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這里面既包括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又包括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兩者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但又有緊密的聯系。現在國家支持文化產業,而數字媒體人才就是直接為這一產業服務的,尤其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數字媒體專業人才更是搶手,嚴格來說,從今年開始,浙江大學才有第一屆本科畢業生,他們的就業形勢很好;另外,還有一些社會類辦學學校或培訓機構在作某個方面技能的培訓,這些培訓學員綜合素質和高校學生有一些差別,相對來說創新能力要弱一點。針對這一現象,合理的數字媒體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非常重要。
二、培養目標的確定
不同學科背景的學校開設的數字媒體專業,他們支撐的學科平臺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浙江大學是全國重點院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旗下,并有國家重點圖形圖像實驗室作為技術支撐,它的專業培養目標為:“培養基礎扎實、專業精湛、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具有國際化視野和人文藝術素養、具備管理素質和領導才能,能適應二十一世紀數字媒體技術發展需要,從事數字媒體的開發、制作與設計以及其它計算機、媒體、網絡交叉領域工作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將學習數字媒體技術和藝術的基本理論及專業知識,接受數字媒體的軟件技術開發與藝術設計的基本訓練,將具有面向網絡的、新型的數字媒體研究與開發的綜合知識和技能,具備較強的新媒體藝術創作能力。本專業在高年級的專業選修課中將設置數字媒體技術和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兩個方向模塊課程,兩個方向修讀同樣的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在選修課上則各有側重。”
浙江傳媒學院是一所傳媒類院校,以影視藝術學科為主,2004年升為本科院校后,形成以文、工、管為主的傳媒類院校。其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在動畫學院旗下,形成動畫、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技術三個本科專業相融合;培養目標為:“培養掌握數字媒體核心技術,具有藝術創意能力,能從事數字媒體的技術開發與藝術設計、制作,以及其它在計算機、媒體、網絡交叉領域工作的高級復合型人才。畢業生可去影視、數字娛樂、出版、圖書、新聞等文化媒體行業,以及國家機關、高等院校、電視臺等單位。本專業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和興趣,手機游戲將作為本專業的發展方向。”
江蘇有一所三本高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為:“為各大門戶網站、網絡公司、電視臺或電臺網站、廣告制作公司、電子音像出版社、多媒體軟件開發與制作公司、電腦視音頻娛樂產品開發與制作公司、交互式多媒體應用開發與制作公司等單位培養具有較高的綜合藝術素養,掌握必備的網絡多媒體技術和編程技術,能進行網站整體形象設計與策劃、網絡動畫、網絡廣告、網絡視音頻藝術設計與制作的具有現代意識的復合型高級人才。”
我們對具有數字媒體專業背景學院的學科進行分析、歸類,根據不同學校專業布點情況,數字媒體類專業分布在以下學科:
即理工/電子信息(數字媒體技術、數字媒體藝術)、文學,藝術類(數字媒體藝術)、管理類和計算機專業類(數字媒體技術)。其培養目標依據不同學科背景,結合各自特點,為社會相應的崗位培養所需人才,實現多層次、交叉互補立體化的培養目標。
二、為夯實基礎,采取分階段培養構想
根據學生自身水平以及今后發展目標等不同情況,我們規劃了分階段培養目標,提出以下圖例的培養方案:
1 人文素質型培養方案
按不同學科統一安排一年級教學。針對大多數學生人文素質缺乏的現象,在一年級加大人文素質課程教育。這是面上教學,面向所有學生,強調作為一個中國大學生應該具備的人文素質能力。學習的課程模塊有:人文社科類、科普技術類、藝術鑒賞類等,目標定位在使絕大部分學生通過學習,培養人文素養。
2 專業發散型培養方案
一年級以后,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特長,他們在可選范圍內選擇各自的專業。但是每個專業對學生的要求應該有一個相對界定,學生需要了解專業。此階段重點需掌握專業的基礎知識,為拓寬專業打下基礎。在此階段又可分成類,一類是學習型的學生,可按繼續學習方向努力來培養;另一類是發散創新型學生,其教學方法以開放式項目的開發、研究為引導,以創新項目來驅動。這部分學生人數約占30%左右。
三、構建技藝融合,互為補充的實踐教學體系
以上分階段的培養方案,必須要有實踐教學體系與之配套,設計才能落實。我們制定的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個技藝融合、立體的架構(見下圖)。
縱向表示按階段按知識課程鏈排列,逐步深入,照顧了知識的階梯性;橫向表示開設課程性質和課程開設學期。通過廣泛開設選修課和開展創新活動,從而照顧了知識的廣度、深度,兼顧相關專業關聯模塊的學習。從學科背景拓寬、創新能力培養來看,搭建了好的平臺。形成了縱橫交錯互為補充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在這樣的體系中,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實際水平,靈活地選擇定制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案,切實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高解決問
題,提高創新思維的能力。
四、數字媒體人才培養素質要求
數字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有別與其它專業,它突出的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表達、表現與創意相結合,屬于綜合素質要求比較高的人群。在素質要求方面,重點關注下幾個方面:
1 “三創”人才培養的現狀
“三創”是指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屬創新教育的三要素。一般來說,創新意識是從事創新活動的前提,是創新的內在動力;創新思維是創新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思考過程,是獲得創新成果的必由之路;創新能力是創新教育的必然結果,是從事各種創新活動的能量保證。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創新能力的強弱對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目前不少大學生創新能力處在普遍偏低的狀態。從2009年畢業生答辯情況來看表現比較突出:一是缺乏創新觀念和創新欲望,專業知識面比較狹窄。不少學生牢騷滿腹,唉聲嘆氣,對自己缺乏信心。二是缺乏創新的毅力。雖然有些大學生也能認識到毅力在創新活動中的重要性,但在實踐過程中往往虎頭蛇尾,見異思遷,放棄追求。三是缺乏創新的興趣。現在不少大學生的興趣往往隨著時問、環境、心情經常變化,缺乏深度和廣度,。四是缺乏創新所需的觀察力。在觀察的速度和廣度、觀察的整體性和概括性、觀察的敏銳性和深刻性、觀察的計劃性和靈活性等方面,大學生普遍存在著不足。五是缺乏創新性思維能力。有些人也想創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創新。
2 “三創”人才素質定位
“三創”人才素質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三個方面素質要求。
(1)創新意識是指每個人對創新的認識、要求、欲望和激情,反映了要求創新的迫切程度。人與人之間的創新意識差距很大,沒有統一的模式。一般來說,每個人創新意識取決于個人的“本能”和“技能”,本能是先天性的,但技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們在各種實踐中不斷的探索以及前人的指導、培養下逐步提高的結果。對動畫專業的學生來說,創新意識的培養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于整個教學實踐中,其中教師的創新意識非常重要,教師是學生創新意識的引導者和挖掘者。
(2)創新思維是每個人在進行創新活動時所必須依賴的思想基礎,包括思維的基本類型和具體的思維模式等。人的創新思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通常所說創新思維包括分散與集中思維、逆向思維、形象思維、直覺與靈感思維等等,都是人們長期研究的結果。但具體應用到某個體的實踐中很難說清楚是那種思維在起作用,我們現階段的教育在形成一種“習慣思維”模式,統一組織、統一管理、統一早簽到、統一早讀、統一息燈等等,給學生帶來的是服從和本應如此的思維定勢,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3)創新能力是創新實力和創新能量的象征,是創新教育的最終目標。伴隨著新媒體時代來臨,新媒體行業給學生提供許多創新能力培養機會,比如國內外的新媒體作品的比賽,幾乎每月均有,組織機構層次各異,盡管行業認定標準不統一,但就機會本身來說,施展創新能力的平臺多樣,只要積極參與,都會有好的收獲。現在有條件的學校在動員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賽事。并免費為學生提供制作工作室,配備相應的指導老師,指導學生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給學生提供極好的發展空間,也加強了師生的交流。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描述規律的科學語言與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種工具。與其他基礎科學相比,數學有其明顯的特征。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是抽象性,它決定了數學的其他特征。抽象性雖然不是數學所獨有,但數學的抽象舍棄了事物其他方面的屬性,而僅僅保留了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例如,任何數字都是抽象的,它舍棄了觀察對象一切其他方面的屬性而僅僅保留其數量。代數中用字母表示數,相對于數字來說則是更進一步的抽象。幾何中的線、圖形也同樣具有抽象性。正是由于在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時,數學拋棄了具體的物質屬性,它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容易產生理解的障礙,而“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是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朱智賢語),更容易產生數學理解的困難。數學的抽象是經過一系列的階段形成的,從最原始的概念一直到像復數、微積分甚至無限維空間等抽象的概念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這樣不斷深化的過程。其實,數學的抽象是指其形式是抽象的,但內容卻是非常現實的。小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大到社會科學的發展,處處都存在著數學。不僅數學內容與小學生具有天然的聯系,而且數學的奧妙又強烈地吸引著他們的好奇心,數學探索的過程能讓學生體會到思考之樂,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小學數學教育的意義不只是數學知識的傳授、數學技能的訓練,更為重要的是數學思維方式和數學精神的教育。數學的高度抽象性、邏輯嚴密性和應用廣泛性等特點,決定了其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特別是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創新意識、思想品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將來從事哪一行工作,數學學習所培育的分析判斷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數學教育會使學生變得更加聰明、更有智慧、更具力量。
數學教學要在充分考慮小學生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展示數學本身的奧妙,讓學生真正體會“數學好玩”,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一、創設富有童趣的情境,引發數學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它既是兒童認識數學的心理基礎,也是兒童學好數學的強大動力。兒童的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的學習行為要由興趣主導,他們對數學產生了興趣,就愿意學數學,就會全神貫注于數學學習活動,其內心是愉悅的,記憶、觀察、思維、推理等多種智力活動就會主動有效。兒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動、好奇、好勝,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游戲活動,對童話、故事等具有好奇心。因此,要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有效拉近抽象數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感覺數學明白易懂,感到數學好學,并使他們逐步形成對數學學習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就要善于通過創設富有童趣的情境或編制充滿智慧的數學故事,使學生感到數學好玩、有趣,學生就會形成積極的“心向”去玩數學。學生喜歡玩數學了,也就有了“沉乎其中”的樂趣,學生的心智就能常駐于數學課堂之中。
讓學生在富有童趣的情境和活動中學習數學,一是創設數學故事情境,讓學生快快樂樂地在欣賞令人著迷的故事的過程中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創設數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有趣的問題的驅動下調動起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問題的解決過程。例如,教學“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時,先提出問題:用3根小棒圍三角形,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為什么?引發學生認知上的沖突以后,啟發他們說出心中的疑問:什么樣的3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呢?進而產生探究的欲望。三是創設數學懸念情境,讓學生在一時猜不透、想不通又丟不開、放不下的懸念中,增強思維的興奮度,引發思考,激起探求欲望。
二、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誘發數學學習動機
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應該讓抽象的數學在“教育狀態”中變得鮮活有趣、充滿活力。教學時,要充分運用和善于創造來源于學生現實生活的、學生熟悉的素材和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促使他們參與數學學習,引導他們借助具體、形象的“生活思考”完成對抽象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初步理解,為后續抽象的數學思考奠定基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既便于學生聯系熟悉的現實背景理解抽象的數學,也便于誘發學生獲得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學習動機。
在新知識的教學時,可以運用小學生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的題材,使他們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產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的需要,誘發其數學學習動機。例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可以以“汽車的輪子、滾圈的圈為什么都是圓的,而不是長方形、正方形的,也不是三角形的?”這一問題引入,學生就會被這既熟悉又講不清道理的問題所吸引,產生學習動機。在知識的鞏固教學時,也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培養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聯系生活實際,還需要把學生學習的時空向課外延伸。一是結合學習內容,指導學生的課外活動。例如學習《100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收集班級課桌椅的數量、家中的門牌號等,感覺數在生活中的運用。二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具有生活實際背景的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既鞏固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更開闊他們的數學視野,培養其實踐能力。例如學習“統計”時,可以引導學生統計學校各班的人數、一周的平均氣溫等,讓他們經歷搜集、整理數據的完整過程,獲得課堂上得不到的鍛煉機會,深切地感受數學的作用。對于不同的學生,還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學生學習了“連減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后,可以讓學生幫助家長買兩次物品。一次在同一柜臺買兩種物品付一次錢,一次在不同柜臺買兩種物品付兩次錢,看看營業員是如何找錢的,編成實際問題解答。一部分學生只要編成連減的實際問題,會解答;一部分學生不僅要能編、會解答,還要能用兩種方法解答;少數學生還應學會用減法的性質簡便計算。
三、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數學學習主動性
兒童的思維是在有效的數學活動中發生、發展的,他們在親身參與探究、實踐等活動中,能夠不斷積累活動經驗,提高觀察、實驗、猜測、驗證及判斷、推理的能力,從而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感悟數學思想方法,以達到發展思維的目的。形式呆板、內容單調的數學教學活動,難以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教學時,要善于組織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活動,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吸引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數學。教師主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組織活動。
生動有趣的數學游戲。游戲是天真爛漫、活潑好動的小學生的忠實的伙伴。數學游戲的魅力,能夠使數學教學脫去僵硬的外衣,顯露出生機,洋溢著情趣,大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可以利用現有教材特別是低年級教材中安排的數學游戲活動,也可以新編數學游戲和兒歌,讓小學生在游戲或誦讀兒歌的過程中展開思維,使原本靜態的、枯燥的、抽象的數字、數學符號變得溫和、親切,他們能樂在其中、積極地參與。
動手實踐的操作和直觀活動。動手操作和直觀化,是解決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認識水平之間矛盾的重要手段。要努力為小學生提供豐富的、有趣的現實材料,盡量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直觀的數學,有效地緩解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具體、直觀性之間的矛盾,引導學生從現實的世界走向抽象的數學世界,從而理解好數學概念。要充分借助小棒、圖片等學具開展操作活動,幫助學生通過操作活動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和運算的算理、理解數量關系等。課堂上可以提供或者讓學生準備相關操作材料,通過擺擺拼拼、數數量量、貼貼畫畫等多種形式,讓他們的手動起來。還可以通過畫線段圖等手段,利用圖形所具有的幾何直觀,將復雜的數學對象簡明化,將抽象的數學關系具體化,真正使運用直觀化手段成為處理和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集操作與思維于一體的數學實驗活動。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實驗,是指為探索數學規律、構建數學概念或解決數學問題,在數學思維活動的參與下,通過操作進行的一種數學探索活動。學生在數學實驗活動中,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儀器或技術手段,對實驗素材進行數學化的操作,親身體驗數學、理解數學,經歷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時,我們有目的地設計活動,要求學生先通過度量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內角的度數,并分別計算出它們的和,初步感知到它們的內角和是180°。在此基礎上,用實驗的方法加以驗證。這樣,學生研究“三角形內角和”這一主題主要通過“動手做”來完成,不僅滿足了好奇心,提高了學習興趣,也可以促進其思維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發展。
當然,組織學生進行精彩新穎的競賽活動、內容豐富的社團活動,并在活動中給予及時恰當的激勵評價,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挖掘數學的內在魅力,培養數學學習志趣
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被喚起之后,有可能轉化為其學習數學的志趣,從而在學習活動中就能夠克服困難而不感到辛苦,勤奮學習而不感到疲倦。學生被數學本身的魅力所吸引,是形成穩定志趣的基礎。
在課堂上,我們應該通過興趣激發、問題驅動、思維啟發、質疑反思、探究辨析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參與,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滿足學生認知、能力、情感協調發展的要求。同時,借助于綜合與實踐等活動載體,引領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的內在魅力,培養數學素養。
適時抽象概括。為了使學生很好地理解數學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和概括的法則具體化,以及把具體的、形象的知識適時抽象、概括,從而幫助學生完成認識上的兩次飛躍,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忽略對抽象、概括的特點本身的認識,會給學生帶來認識上的困難,致使其看不到數學的優越性,從而對數學學科缺少喜歡的情感。例如,教學數字“3”,不僅要讓學生看圖說出許多數量是“3”的物體(三個人、三頭牛、三張課桌、三棵樹……),抽象出數字“3”,還一定要接著讓學生列舉數量是“3”的物體。在學生充分“說”的基礎上,教師帶著激情說:數字“3”真了不起,凡數量是“三”的物體都能用它來表示,說也說不完。這時學生會感到驚奇,感受到抽象的“數”所具有的神力。
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學生的學習志趣,是在不斷解決矛盾的沖突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數學知識本身的趣味性因素,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和探討精神。在教學中,要通過具體的事物形成抽象概念,揭示數量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探求新知識的秘密,更能夠啟迪他們的智慧,使他們對數學本身產生興趣。例如,在教學《大樹有多高》這一綜合與實踐活動課時,可以問學生:不登高,你們能量出教學樓有多高嗎?你們能知道旗桿有多高、教學樓前面的大樹有多高嗎?桿高、影長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從而把學生的興趣集中引向研究、探討和尋找結論的途徑上來。
練習思維難度較大的數學習題。在盡可能把常規的鞏固練習設計成一些趣味題、游戲題的同時,要再增加一些挑戰智力的思考題,使學生在練習中產生攻克難關的興趣。例如,讓學生計算“■+■+■+■+■+■+■”,再引導他們觀察這些加數的分母有什么特點,從中能發現哪些規律,對于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學好數學的志趣是十分有益的。當學生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時,便會渴望對一些有較高難度的題目進行探究與思考。當他成功解答出一道難題的時候,或是用一種方法解出一道題目時便想探究是否還有其他的解題方法。數學策略的運用會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
介紹有趣神奇的數學知識,引入古今中外的數學智趣題。古今中外有許多數學智趣題,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也是智慧的“磨刀石”。例如,數學黑洞、回文數、完美數、親和數,以及像142857、12345679這些數等,可以適時介紹給學生,把他們帶進神奇的數學大花園。還可以讓學生玩七巧板、九宮格,在游戲中啟迪思想、開闊視野、鍛煉思維能力。當然,還可以適時講一些數學故事、數學家的故事,激勵學生學好數學。讓學生了解數學內容本身有許多神奇之處,學生會感到數學的神奇;以數學本身深藏的魔力吸引學生,學生就會有“出乎其外”的志趣。
體驗數學美。數學與藝術有著共同的美學特征,幾何之美、對稱之美、黃金分割之美、透視之美、和諧之美無處不在,這些美學要素不僅成為數學領域最科學、最美的象征,也成為藝術領域感性的最高標準。華羅庚曾說:“就數學本身而言,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認為數學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數學的嚴謹性,而沒有體會出數學的內在美。”我們對圓的偏愛,就在于圓的絕對完美性,對稱、和諧、穩定、簡單,使人心情舒暢,在心理上達到滿足的最佳狀態。適當介紹“黃金分割”在舞臺、建筑、繪畫、雕塑等方面的大量應用,介紹“九宮圖”的奇妙,也會使學生不得不對數學產生敬佩之情。
一、熟悉并靈活運用探究式教學程序
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探究化,首先要從思想上革除傳統的教學程序,形成符合探究式教學的設計流程。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程序以“復習―導入―新授―練習―作業”為程式,強調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學生的聽課注意力,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以及課下的溫故,這種模式將學生牢牢困在座椅上,學生學習的每一步都要受到教師的直接控制,從而扼殺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天性。我們知道小學數學學習需要打開學生的邏輯思維大門,讓他們能夠通過變換的數字及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形成節節相銜的數理思維模式。探究式教學正符合小學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以“創設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決數學模型―構建知識體系”為教學流程,從而取代傳統教學的僵硬、閉塞。這一新的教學程序核心就是讓學生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將抽象的數學概念通過生活化的案例找到破解的通道,讓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自己的一套數學解題模式,在合作、自主、建構的形式上獲得知識、深化知識、激發興趣,真正讓學生從應試中解放出來。因此,我們的教師必須掌握探究式教學程序,在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評價中得以體現和具體應用。
二、設計豐富合理的教學場景
探究式教學特別強調學生學習氛圍的創設,設計豐富合理的教學場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活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態勢[2]。如在《10的加減法》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以“湊十法”游戲創設情景,教師首先來第一句,“你拍1,我拍9,我們大家都是好朋友”,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以手里的木棒為模具往下接,你拍( ),我拍( ),這樣將新知識的學習以游戲的方式展開,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10的加法,并通過檢驗其他學生的湊十來進一步認識和鞏固。這樣的情景設置,一方面激發了學生解決10加法的興趣,通過集體間的競爭和比賽來引導學生參與到教育教學中,另一方面也引導學生利用1-5以內的加減法知識遷移來解決10加減法的運算,也更加熟練的掌握數數和加減的含義,同時通過游戲的加速,學生的口頭計算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我們可以看到,數學情境的有效設置不是簡單的快樂氛圍的營造,教師的熱情、教學的智慧、模具的選擇與應用都在教學場景中有所體現,有所作用。我們既要學生活起來,但又不能讓他們亂起來;既要學生學到新知識,又要他們回顧舊知識。這將是對教師的最大考驗。
三、建立教學開放性平臺
【關鍵詞】 網絡科普;傳播平臺;構建措施
網絡科普是指以互聯網為傳播平臺,以專業科普網站等為傳播源,以科學知識、科學原理、科學精神為主要傳播內容,以廣大網民為傳播對象的科學傳播形態。它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人群廣的特點,是全民科普工作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網絡科普交流平臺是以激發公眾科學興趣、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為目的,并以青少年為主要受眾人群而構建的網絡科普園地。那么,在我國全面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努力加強科技館體系建設的形勢下,如何做好網絡科普建設工作,是我們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網絡科普的發展狀況
1、網絡發展狀況
作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其發展不僅改變了人類的交流方式,而且極大地改變了人類開展工作、從事交易、相互作用、娛樂、尋找信息和學習的方法。互聯網可以更有效地傳遞科學文化知識和信息,人們足不出戶,即可在家里參與學習和交流。海量的信息、傳播的便捷、多樣化的交互使互聯網孕育著驚人的發展潛力。2013年1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保持低速增長。我國網民數量已經處于高位,網民增長和普及率進入了相對平穩的時期。與之相比,我國手機網民數量快速增長。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手機網民數量為4.2億,年增長率達18.1%,遠超網民整體增幅。此外,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也繼續提升,由69.3%上升至74.5%,而智能手機等終端設備的普及,無線網絡升級等因素,則進一步促進了手機網民數量的快速提升。目前,我國域名總數約為1341萬個,其中“.CN”域名總數為751萬,占比為56.0%;“.中國”域名總數為28萬。中國網站總數(即網站的域名注冊者在中國境內的網站數,包括在境內接入和境外接入)已至268萬個。網絡的快速發展、網民的大幅增加為網絡科普的實施典定了堅實的基礎。
2、網絡科普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基于網絡平臺發展的網絡科普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也取得長足的發展。中國公眾科技網推出的“科普網站導航系統”篩選收錄了國內科普網站已達348個之多,主要集中在科協組織科普網站、企業和媒體科普網站、科研教育機構科普網站、科普場館科普網站、政府部門科普網站、個人科普網站等。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信息表明,有44.5%的網民訪問過科普網站、科技類報刊雜志網站、科研機構和科普場館官方網站、門戶網站科技頻道、科技論壇/BBS、科技博客等六類網站中的至少一類,而其中關注科普網站、科技類報刊雜志網站、科普博客這三類網絡科普形式的網絡科普用戶占網民總數的比例為30.9% ,相比之下,關注科技博客的網民往往對某一領域或者某位學者、科普文章作者具有特別的興趣,所以相對來說更加小眾。
以下數據表明,盡管網絡正成為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我國網絡科普發展狀況卻不容樂觀,在我國數十萬個網站中,能正常運行的專業科普網站和具規模的網絡科普欄目僅有350個左右,所占比例極低。關注專業科普網站的網民不到網民總數的三成,這與我國國民科學素養普遍較低是一致的。
二、網絡科普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關于網絡科普的各專業統計報告顯示分析,我國網絡科普發展很不樂觀,觀眾點擊率低、訪問人群少,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網絡科普的表現形式過于單一。目前能夠訪問的網站或專欄基本是圖文方式,知識體系不完善或不系統,原創信息少,特色不突出;互動性差,不能與瀏覽者形成及時的交互;有些科普網站雖然更新頻率較高,但內容以科技新聞、科普活動報道和科普設施為主,關于學科領域的知識性內容少。令人欣慰的是以科協、科技館為背景的專業科普網站、數字科技館的數量正在悄然增加,信息源的科普專業化程度正在快速提高。
二是網絡科普適應未成年人需求的內容太少。我們知道,我國5.64億網民中,年輕人占了很大的比重,未成年人也占了相當的比例。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科普聯盟進行的中小學生“我與網絡科普”問卷調查活動中,中小學生普遍認為科普網站“東西太少,找不到我有用的”,“知識面不豐富”,“速度太慢”,希望“最新的內容再多一些、豐富一些”、“游戲多一些、益智類多一些、試驗多一些、與科學家對話多一些、科學圖片多一些”。這些反饋表明網絡科普的內容建設還處于粗放階段,有針對性地為各類特定人群設置的專門內容太少,遠遠不能滿足公眾的需要。
三是網絡科普對社會的影響力小,對網民的吸引力不強。眾所周知,互聯網作為第四媒體在極短的時間內顛覆性地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地位,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但與之伴隨出現的網絡科普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的影響卻十分有限。根據專門對全球網站進行動態評價排名的alexa網站的抽樣統計數據,我國340多個科普網站中只有40個進入了全球網站排名的前10萬名,這顯示我國現有科普網站大多數知名度低,社會影響力小。分析起來,原因是多樣的,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科普網站對網民的吸引力普遍不足。
三、發展網絡科普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無論從我國網絡發展的狀況還是從網絡科普發展的現狀看,網絡科普的建設都刻不容緩。原因如下:
一是建設網絡科普是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要求。由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指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項基礎性社會工程,是政府引導實施、全民廣泛參與的社會行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旨在全面推動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盡快使全民科學素質在整體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我國成年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長遠目標。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下大力氣多渠道、多途徑、多手段向廣大民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而在當前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建設網絡科普是必然的選擇。
二是中國科技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以來,中國科協明確提出要加強以實體科技館、數字科技館、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四位一體的科技館體系建設,而其中的數字科技館正是我們要說的網絡科普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科技館的建設將以專業的視角、豐富的內容、很強的趣味性和參與性成為網絡科普隊伍中佼佼者,也必將為網絡科普聯盟提供重要的專業支撐。
三是數字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我們知道,科普產品是能夠提供給市場,以滿足一般大眾對科學技術的知識、方法、精神、思想的需求為主要目的,并可以因此帶來公益性效果的產品。而數字技術依托互聯網以及信息高速公路不斷演繹,具有無限的拓展空間,將科普和科普產品進行基于數字技術的創新,(這里數字技術是指包含了所有與數字化有關,處理的信息是0和1的比特串的技術或是技術集群,如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便催生了網絡科普,可以說數字技術的發展成就了網絡科普。目前,數字技術的發展已經能夠將人類的全部知識連接在一起,這對于包括科普在內的任何人類活動來說都將是夢幻般的場景。
四是網絡觀眾的迫切需求。CNNIC《報告》顯示,30.9%的中國網民會定期通過科普網站、科技博客或者科技類報刊雜志網站獲取科普知識,其中訪問科技類報刊雜志網站用戶的普及率最高,達到64.0%。46.0%網絡科普用戶會訪問專門性的科普網站。人們訪問科普網站的動因主要是生活需求、興趣愛好、職業發展、學習需要等。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對網絡科普的需求日漸迫切。
五是虛擬領域傳遞正能量的有效手段。相比傳統媒體,網絡媒體有著即時性、快速性的特點,現在一個個體事件可能變成一個很大的整體事件,一個局部事件很可能會變成全國性的事件,乃至全世界的事件。這種特性也會傳播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虛假的消息。那么,如何預防或者避免負面影響的發生,傳遞網正能量就是有效手段之一。而網絡科普恰恰就是一種擊破謠言、迷信、虛假的工具。為此,用網絡科普占領虛擬的網絡市場是輸出正能量的最有效手段。
四、構建網絡科普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1、多渠道解決投入不足問題
科普是一項關乎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公益事業。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普事業的發展,網絡科普也亦不例外。要建設好網絡科普,一是要解決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首先要爭取政府對網絡科普的經費投入力度,按照《科普法》規定逐年增加對科普的經費投入。其次要嘗試依據相關政策,支持和鼓勵民間資本的進入,積極探索一些新型的運作模式,使科普走向市場,充分利用民間資本,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二是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隊伍,尤其是科學院、科協系統、科技館系統要加強網絡科普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為網絡科普的快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2、政府要重視品牌科普網站建設
科普是由政府扶植的公益事業,也只有在政府的具體領導下才能形成穩定的發展機制,要使網絡科普有話語權,一要下功夫打造高水平的國家級科普網站,樹立科普網站品牌,提高信息源的可信度,提升網絡科普的權威性。二要鼓勵學術界權威人士開通個人科普博客、微博,對重大事件進行科普點評,在第一時間發出權威聲音,對社會焦點進行科學解讀,消除公眾疑惑,使網絡科普成為社會問題的天然防火墻。
3、強化網絡科普聯盟資源的共建共享
國內雖然已經有了一些網絡科普聯盟,但仍未做大、做強。科普網站之間重視相互之間的協作共享,絕不可各自為政、閉門造車,這樣必然導致科普網站重復建設,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所以,建立和完善網絡科普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是網絡科普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同時還要加強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聯系,通過搭建技術平臺,讓更多人共享分散于不同權屬的科普資源;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合作,形成優勢互補、信息共享、系統聯動的網絡機制,共同打造網絡界的網絡科普航母。
總之,網絡科普前景廣闊,只要借助《綱要》落實的力度,乘上科技館體系建設的快船,以遠見卓識的膽略加大對科普網站的持續投入,統籌好現有的各種科普資源,就一定會推進我國科普事業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