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健康數字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分類及癥狀
按肌瘤所在部位不同分為宮體肌瘤和宮頸肌瘤,按肌瘤與子宮肌層的關系可分為黏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其常見癥狀有:月經周期縮短、經期延長、經量增多,繼發貧血。有的肌瘤增大超出盆腔在下腰部可捫及,可產生壓迫癥狀如排尿困難和排便困難。
2 治療原則
必須根據患者年齡、生育要求、癥狀、肌瘤大小等情況全面考慮,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2.1 隨訪觀察 若肌瘤小且無癥狀,一般不需治療,尤其是近絕經年齡患者,因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低落,肌瘤可自然萎縮或消失,可每月3~6個月隨訪1次。
2.2 藥物治療 凡肌瘤在2個月妊娠子宮大小以內,癥狀不明顯或較輕,近絕經年齡及全身情況不能手術者,均可給予藥物對癥治療。
①雄激素;甲基素、丙酸酮;②抗雌激素制劑:三苯氧胺。
2.3 手術治療
2.3.1 適應證 ①子宮大于妊娠10~12周(拳頭大小);②肌瘤增長速度快,特別是更年期后肌瘤不但不萎縮反而變大;③瘤體雖小癥狀明顯、月經過多、藥物治療無效,繼發貧血;④有壓迫臨近臟器癥狀;⑤有子宮肌瘤蒂扭轉;⑥有惡變可能;⑦婦女不孕或流產而其他一切檢查又很正常者。
2.3.2 手術切除的方式 ①開腹手術:是傳統手術治療方法,包括:肌瘤剔除術、子宮次全切除術、子宮全切術;②陰式子宮切除術:優點是腹部無切口、腹腔干擾少、患者恢復快;③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是當今世界上先進的婦科技術,優點是切口小、創傷小、術后粘連機會少,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一般3~5 d,2周內可恢復日常工作和學習。
3.1 心理指導 針對患者和不同特點,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
3.2 術前1 d半流飲食,術日晨禁飲食。
3.3 術前準備的目的和必要 備皮:清潔皮膚,預防切口感染;②術前用藥目的:保證睡眠,誘導麻醉,增強麻醉效果,減少腺體分泌;③胃腸道準備:防止術中、術后嘔吐物誤吸,防止術中誤傷腸管,有利手術順利進行,防止術后腹脹;④置尿管:利于手術,預防誤傷膀胱。
4 術后健康教育
4.1 術后常見的護理問題及相應的護理措施(1)寒戰:多由于麻醉作用使體溫降低或手術過程中輸液速度過快而引起的。護理措施:①保暖:熱水袋保暖,但熱水袋水溫不應超過50℃;②給予地寒米松10 mg靜脈滴注或異丙嗪25 mg肌內注射;(2)疼痛:疼痛是最常見的護理問題,以術后24 h內最內明顯;是由于手術牽拉或麻醉作用逐漸消失引起。護理措施:①術后及時系上腹帶,以減輕疼痛;②術后6 h給予半臥位,有利于減輕腹部傷口張力,減輕疼痛;③止痛劑:根據疼痛性質、程度給予止痛劑;④注意觀察疼痛性質、程度;⑤加強心理護理,設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如為患者放一些音樂或同患者聊天等以減輕疼痛;(3)腹脹:由于術中牽拉及麻醉作用的影響,術后活動少,腸蠕動功能減弱所致。多發生在術后48 h內。護理措施:①鼓勵患者早期離床活動,以促進腸蠕動;②排氣后前兩日進免糖食物,防止產氣過多引起腹脹,給予少量多次飲溫開水或橘子汁,促進排氣,少量多餐半流食;③腹部熱敷或輕輕地按摩下腹部,促進腸蠕動,減輕腹脹;④必要時,可給予新斯的明1 mg每30 min肌內注射1次,共2次;(4)排尿困難:與術后留置尿管有關。護理措施:①鼓勵患者在拔管后多飲水,并爭取在拔管后30 min內自行排尿;②如排尿困難可以讓患者聽流水聲誘導排尿;③輕輕地按摩下腹部或熱敷下腹部;④采用針灸方法或給予新斯的明1 mg肌注或扶患者坐起排尿。
4.2 子宮肌瘤患者手術后出院如何自我護理 ①術后清潔:出院后腹壁的切口需保持干燥,一周后再沐浴(禁盆浴),因出院縫線剛拆除,針眼還未完全愈合,況且切口的痂尚未脫落,因此不宜沐浴。當然全身仍需保持清潔以擦澡為宜,每晚或便后洗會陰;②疼痛護理:一般出院時可能仍有稍許腹部切口處吊痛,不時有針刺樣痛均屬正常,如切口疼痛明顯,需檢查一下是否紅、腫,排除感染可能,如有膿液擠出需到醫院換藥,僅僅紅腫可以購買紅外線燈泡裝在臺燈底座上,妥善放置后照射腹部,2次/d,20 min/次,以不感覺燙為宜。腰部酸痛:輕微的酸痛經過休息數日后一般會自行好轉。如酸痛明顯需到醫院請教醫師排除麻醉后留下的后遺癥,必要時用一些藥物。排尿痛:極大部分患者不會有此癥狀,少部分可能出現排尿時小腹部放射性疼痛,可能是手術引起,因子宮與膀胱相鄰,如盆腔有粘連情況,則切除子宮時與膀胱分離,可能稍稍有擦傷,數日后自行好轉,平素多飲開水,自覺排尿時立即排盡,不要憋尿時間太長。如排尿時尿道口疼痛,可能是泌尿道感染所致,輕度者通過每天多喝開水就行,嚴重者需上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③可能出現的異常癥狀:陰道出血:行肌壁間肌瘤或黏膜下肌瘤剔除術者,子宮壁有傷口,這會導致術后有少量的陰道流血,一般不會超過10 d,均屬正常,如大于半月應上醫院檢查;行次全切除術后一般不會出血,但如宮頸切緣部位高,可能每月于月經來潮的日子會有少許陰道出血,量的多少視宮頸切緣的高低而定,如切緣高、內膜殘留多則陰道出血相對偏多,反之,陰道出血少。子宮全切術后,10~15 d可能會有少量黃色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可觀察幾天,自然消退,如出現膿性分泌物,可能是陰道切口殘端有感染或陰道炎應去醫院診治、查明原因,及時處理。若子宮次切或全切患者出現大量的陰道流血,有可能是縫線裂開,應立即去醫院急診檢查;④飲食:出院后宜清淡、自已喜愛的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維生素和高礦物質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因便秘易使陰道殘端縫合處變薄,破裂出血的危害;⑤性生活適應:子宮肌瘤挖出禁止性生活1個月。子宮次切術、子宮全切術分別待2~3個月上醫院復查正常后可恢復性生活。但婦科腫瘤患者的性問題除了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響外,還受患者及其錯誤觀念的影響,常使婦女擔心不再是個女人,擔心丈夫從此不再愛她,不再有性生活。其實這些擔心都是多余的,可以與護理人員或醫師取得聯系問清原由,消除不必要的顧慮,使其性生活能達到協調、美滿。
【摘要】目的 了解病人對艾滋病知識的掌握程度,評價對門診輸液病人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采取發放健康教育小冊子,播放艾滋病專題錄像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前后比較問卷調查結果。結果 經過健康教育干預后,20項艾滋病相關知識有15項知曉率顯著提高(P
【關鍵詞】病人 艾滋病知識 健康教育 評價
艾滋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病死率極高的傳染病,它在全世界的廣泛流行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我國也面臨著艾滋病蔓延的嚴峻形勢。由于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其關鍵在于預防。為了了解病人對艾滋病知識的掌握情況,筆者對在本院門診輸液室的輸液病人進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并對其效果進行評價。現將調查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在本院門診輸液室輸液時間在2天以上的輸液病人154例,其中男96例,女59例。職業:農民22人,工人54人,干部66人,其他12人。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64人,高中及中專45人,初中及以下45人。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4.5歲。
1.2 教育方法
每名輸液病人分發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小冊子一份,在輸液室播放艾滋病健康教育專題錄像。
1.3 調查方法
參閱有關文獻,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艾滋病的一般知識、傳播途徑以及對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態度、知識來源。健康教育前由被調查者當場填寫后收回,發放問卷154份,回收有效問卷154份,回收率100%。指導被調查者在輸液過程中觀看專題錄像,閱讀健康教育小冊子。第二天確認被調查者認真閱讀所分發的健康教育小冊子后,讓被調查者填寫同樣的問卷,當場收回, 發放問卷154份,回收有效問卷145份,回收率94.2%。
1.4 統計分析
調查問卷經過編碼,數據的審核和管理采用Epi Data3.1軟件。數據分析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輸液病人對艾滋病知識的知曉程度
從表1得知,健康教育后病人對艾滋病基本知識的掌握普遍比教育前好,經統計學處理,除了對“是否知道艾滋病這種病”、“艾滋病是病死率極高的傳染病”、以及“共用剃須刀、牙具是否可感染艾滋病病毒”這三項無顯著性差異外,其余均有顯著性差異(P
2.2 對待艾滋病的態度
從表2得知,健康教育前絕大多數病人認為有必要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96.8%的病人能在可能的情況下盡力幫助他們,93.6%的病人不歧視或看不起他們。通過健康教育后病人對艾滋病的正向態度有顯著提高(P
表1
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相關知識答對率比較
表2 健康教育前后對艾滋病的正確態度比較
3 討論
大量研究表明,在沒有研制出有效的預防艾滋病疫苗以及有效控制傳播途徑之前,利用各種方式和條件,廣泛深入進行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仍然是人類預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 [1、2] 。
3.1 醫院是病人就診的機構,是人群重要聚散地,同時也是艾滋病易感人群密集的場所[3],在社會健康教育過程中,醫院是社會人群與專業人員一個重要的結合點,醫院的角色在無形中成為社會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醫務人員不但掌握系統的醫藥衛生知識,而且了解社會人員的健康需求和心理變化,是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最有權威的人員,病人、家屬及社會人群對醫務人員的教育深信不疑,易取得明顯效果[4]。本次調查選擇門診輸液室的輸液病人,充分利用病人在輸液過程中有充足時間觀看艾滋病健康教育專題錄像,閱讀健康教育小冊子,并能與醫務人員接觸,溝通的特點開展健康教育,病人對艾滋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提高。通過本次調查顯示,在門診輸液室進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可取得明顯效果。
3.2 表1顯示,97.4%的病人知道有艾滋病這種病,88.9%的病人知道艾滋病是一種病死率極高的傳染病,73.3%~89.0%的病人對艾滋病的治療與預防方面已有一定的了解。說明人群通過各種媒體廣告宣傳,對艾滋病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對主要傳播途徑(母嬰傳播、血液傳播)知曉率分別達到96.8%和95.5%,但對另一主要傳播途徑(性傳播)知曉率只有86.4%,通過健康教育后知曉率達97.2%,說明我們對性方面的知識宣教比較薄弱,這可能與整個民族的傳統觀念有關。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應加強這一方面的宣傳教育。表1調查還顯示:有11.7%~68.9%的病人對艾滋病的非傳播途徑(握手、擁抱、游泳、公廁、蟲媒等)知識了解不太清楚,甚至十分模糊。通過健康教育后,病人對艾滋病的非傳播途徑知曉率上升到86.3%~99.6%,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P
3.3 表2顯示:98.7%的病人都希望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96.8%的病人都愿意盡力幫助他們,這為醫院開展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礎。健康教育前,74.0%的病人能與感染者及其家屬共事,呈現比較寬容的態度,這可能與病人所處的環境有關。一是自己正處于非健康狀態,需要別人的關心與體貼,所以同樣感受到疾病的痛苦;同時,醫院的環境也可以使他們產生對艾滋病感染者的同情。調查還顯示:有34.5%的病人經過干預后對艾滋病仍存在恐懼心理,這可能是健康教育前他們對日常生活接觸(即非傳播途徑)能否傳播艾滋病的知識不太清楚,影響到他們對艾滋病攜帶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接觸和態度,造成誤解和不必要的恐懼。雖然接受了健康教育,并且知識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仍需要一定的時間讓他們慢慢改變對艾滋病的恐懼,提示艾滋病的健康教育要長期進行,效果會更佳。表2調查還顯示:干預前有56.5%的病人認為自己沒有得艾滋病的危險,通過健康教育后,仍有49.0%的病人認為自己沒有得艾滋病的危險,教育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相當一部分病人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要加強病人防護意識的健康教育,內容要有針對性。
4 小結
健康教育是一項投入少,收益大的工作,是開展艾滋病預防工作的必行之路。從本次調查研究結果來看, 以分發健康教育材料與播放健康教育專題錄像片相結合的方法能明顯提高病人的艾滋病知識水平,醫務人員可以通過這種渠道在醫院進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減少艾滋病疾病的發生與傳播。
參 考 文 獻
[1] 李映紅,周陽.社區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發展現狀[J]. 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07, 4:79-81.
[2] Hy mans. Effects .of.HIV intervension[R].The X Ⅱ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weat 78.Durban south Africa.2009,9-14.
[3] 胡曉云. 當前中國醫護人員與艾滋病健康教育問題探討[J].湖北預防醫學雜志,2001,12(3): 64-65.
【關鍵詞】師范生; 艾滋病; 健康教育
隨著艾滋病在我國的廣泛傳播,預防艾滋病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由于目前對艾滋病尚無有效的防治藥物或疫苗,各地報道采取切斷傳播途徑的手段是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即預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1~2]。而師范生是未來的教師,具有得天獨厚的職業優勢,所以對師范生進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相當于是對整個民族子孫后代的長期的有效的教育,可以最有效地擴展艾滋病宣傳范圍,得到最佳的社會效益。同時,師范生是青少年的代表,他們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強,看待事物的觀念具有強烈的可塑性,因此相對于其他群體,對師范生進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無論從經濟上還是社會精力上都有很大的優勢。但是,也正是因為青少年對事物的批判性和對知識新穎性的渴求,采取的教育方式對于最后的教育效果也是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的。所以探索對師范生的合適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對整個艾滋病的教育甚至預防都有非常大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因此,本文將就國內對師范生采取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對其優點和不足的認識的基礎上,
對師范生應該采取的艾滋病教育方式提出有關建議。
1對師范生進行艾滋病教育現狀
1.1教育模式
以往研究所探索的教育模式包括專業教育模式、大眾傳媒模式、同伴教育模式和其它短期培訓方式等,而對同伴教育模式采取的最多。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齡、性別、生活環境和經歷、文化和社會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的教育形式。世界衛生組織已經確認它是改變人們行為特別是青少年行為的有效方式。
1.1.1專業教育模式在師范生中開設“醫學保健”之類的專業選修課,在選修課中對學生進行艾滋病/性病相關知識健康教育[3~4]。課堂教育方式有:課堂內醫生上課、放映有關錄像、圖片宣傳、周末大型專題講座等。
1.1.2大眾傳媒模式接受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大眾傳媒所傳播的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識[4]。
1.1.3同伴教育模式對師范生中語言表達能力較強、人際交流能力較好的經統一培訓后合格的同伴教育者對其他學生進行一定時間的健康教育。教育方式以參與式為主包括講小課、講故事、做游戲、現場演示安全套使用方法、睡前懇談、集體討論等[4,5,10]。大多數采用這種教育模式。同伴教育的參與率高達92.58%,能夠提高大學生性病、艾滋病相關知識,改善他們對待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態度,提高大學生健康的比例[14]。
1.1.4其它方式廣泛地發放宣傳手冊、放錄像、講座、討論等,或只是針對師范生中比較優秀的學生干部進行培訓[6~9]。這些都是最簡單的,也是比較零散的、最易實施的方式。
1.2教育內容
1.2.1認知性生理衛生,性病的種類與防治,什么是艾滋病、性病,國內外艾滋病流行情況,艾滋病性病的傳播途徑、危害、臨床表現和防治等。其中關于性的知識比較少。
1.2.2態度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必要性及重要意義。這一點沒有和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
1.2.3行為如何正確對待艾滋病患者。
1.3教育效果
1.3.1認知對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均有所上升,但學生在短期培訓后的上升比率不是很高[9]。在對艾滋病的高危行為的認知上,涉及到與性知識有關的問題認識上比率沒有顯著上升[5,7],其他如輸血、進餐等之類的認識上比率有顯著的提高。在知識的了解和掌握上,采用專業知識教育的模式效果,要好于同伴教育以及大眾媒體教育。
1.3.2態度理解,尊重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愿意與艾滋病患者共餐、握手的學生比率有顯著的提高,對艾滋病病人持害怕和歧視態度的人明顯降低。認為艾滋病能夠得到控制的信念持肯定態度的人群也顯著地增加。教育前后對婚前的態度上的人群比率的變化不統一[6,7]。在對艾滋病病人的態度轉變上,同伴教育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
大學生對艾滋病顯示出一種普遍的、非理性的恐懼心理[11],對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態度總的來說是積極的,但是同時也有不少人對他們持有消極態度,認為他們咎由自取,對艾滋病患者進行救助的贊成率只有67.3%[12]。
1.3.3行為在一項研究中顯示[9],教育前學生對自己的異性朋友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的態度.只有10%的學生認為只要雙方感情好,繼續保持關系,并有可能結婚;90%學生表示立即分手。教育后30%的學生認為如果他(她)是無辜的,愿意繼續相處,并鼓勵他(她)積極治療對人類戰勝艾滋病充滿信心。但愿意與一個艾滋病毒感染者結婚的人數無明顯增加。在其他研究中,愿意學習和宣傳艾滋病知識的人群也明顯增加。
2分析及討論
2.1艾滋病專業知識的普及對于師范生非常重要關于艾滋病的專業知識了解和掌握的程度直接決定了對艾滋病的態度、對艾滋病病人的態度,而且作為未來的教師的師范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決定了他們對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所以,對艾滋病的專業知識的掌握決定整個艾滋病宣傳和健康教育的效果。
2.2性教育對師范生艾滋病健康教育至關重要
雖然性這一途徑只是感染艾滋病的途徑之一,現代的大學生他們正處于性成熟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期,對于他們來說,在感染艾滋病的一系列途徑中,性是非常重要的途徑也是最危險的途徑。但是從以上的結果可以看出,在教育效果中,大學生對有關性問題的艾滋病知識的了解和掌握上并沒有發生一定的改變,這是值得研究者沉思的。由于一些教育傳統和社會因素,我國目前在大學生性健康教育上極度缺乏。因此要想大學生對艾滋病性傳播途徑知識、婚前、對艾滋病傳播的重要意義等認識上有所改變,就必須首先開放地加強性教育,使師范生對于性器官、、使用等都有正確地科學地認識,從而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避免高危行為的發生。
2.3結合實際情況,多種教育模式綜合應用,開發新的教育模式
從以往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到,對師范生進行健康教育的模式并不是很多,其中同伴教育又是運用最多的,因為同伴教育具有易溝通、方便、經濟、靈活快捷、容易接受和容易組織等特點。而且國內近幾年的經驗也證明,采用同伴教育方式在大學生中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可行的、有效的。但根據以往研究,也發現在同伴教育之后,關于對艾滋病的態度上要比知識上的增加更有限,專業知識教育在艾滋病行為和態度上的改變卻又沒有同伴教育有效,大眾傳媒在這三種教育模式中對于知識和態度的改變上也是不及另外兩者有效,其他一些短期培訓又在系統上缺乏針對性。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應該將多種教育模式綜合使用,相互補充。在師范生中做宣傳,首先廣泛推廣關于性教育和生理衛生健康的公共課,并同時讓一些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基礎的人來承擔同伴教育者的責任,或者縮小同伴教育者的比例。但是增強他們的專業知識技能,提高他們個人宣傳中的溝通素質,對他們進行系統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訓,并設計一系列同伴教育的活動,可以根據每個活動如講故事、討論等的優勢來安排設計,使整個過程更加系統化。在同伴教育活動開展后,收集反饋信息,從而不斷完善同伴教育活動計劃。并在受教育的師范生中吸收更多的優秀者來進行培訓,從而增加同伴教育隊伍。總之,整個宣傳活動以培養艾滋病健康教育者為重點,以專業知識教育為基礎,宣傳對象采取精和泛相結合,象滾雪球一樣不斷擴大推廣范圍。只有這樣才能從師范生中為整個艾滋病的預防培養核心隊伍,以以點帶面的方式推廣艾滋病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郝風賢. 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效果[J]. 中國學校衛生,1995,16(5):394.
2胡云,史勇成,吳梅芳.對大學生進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中國校醫,1996,11(1):68.
3方春榮. 師范專業學生開展艾滋病/性病相關知識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 中國健康教育,2005年,21(6):449-451.
4吳東紅,葉利貞. 師范類院校學生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 中國學校衛生,2005, 26(9):755-756.
5葉利貞,徐秀芝. 師范類大學生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價[J]. 中國學校衛生,2004,25(4):450-451.
6張輝,朱效科,董笑月.師范大學學生艾滋病知識現況調查及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評價[J]. 職業與健康,2003,19(8): 76-77.
7張強. 師范大學生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研究[J]. 中國學校衛生,2005,,26(3):214-215. 8樊曉光. 青島大學師院艾滋病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評價[J]. 中國學校衛生,1997,18(6):409-410.
9王彥超,賈文祥. 包頭師范學院學生干部艾滋病知識培訓效果評價[J]. 中國學校衛生,2004,25(6):704-705.
10曹宏,方靜. 在師范院校開展預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作用[J].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7(3):127-128.
[關鍵詞] 子宮腺肌病;子宮動脈栓塞術;經陰道全子宮切除術;自測健康;評定量表
[中圖分類號] R71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7(c)-0066-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of 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and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treatment for adenomyosis, by evaluating the patients' postoperative health status including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health condition. Methods 50 patients who needed operation for adenomyosis were selected from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from August 2011 to June 2013. According to different operation method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group and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group, each group had 25 cases. The health status of each patient was scored by the 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revision 1.0 (SRHMS V1.0) before operation,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nd 1 year after operation, an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operat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score of SRHMS between the 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group and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group (P > 0.05).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scores of physical symptoms and organ function, daily living function, physical mobility function, physiological health subscale,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negative emotion, mental health subscale, social resource and contact, social health subscale and SRHMS of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group (P < 0.05). Furthermore, 1 year after operation, the scores of daily living function, physical mobility function, physiological health subscale,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negative emotion, mental health subscale, social resource and contact and SRHMS of the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is a more effective operation treatment in adenomyosis due to its distinct advantage i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for adenomyosis patients.
[Key words] Adenomyosis;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Self-rated health; Rating scale
子宮腺肌病,既往又稱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為子宮內膜基底層侵入子宮肌層引起的良性病變,可以單獨或與“外在性”(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同時存在,其表現與惡性腫瘤的生物學行為類似,多發生在年齡30~50歲的婦女,近年來發病有年輕化趨勢,對廣大婦女的生活帶來一定的困擾。子宮腺肌病的手術治療,目前主要分為根治性手術和保守性手術[1]。根治性手術即為全子宮切除術,保守性手術包括有腺肌病病灶切除術、子宮動脈栓塞術、子宮病灶電凝術、子宮內膜切除術等。近年來,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長足發展,子宮動脈栓塞術(UAE)以其安全、有效、創傷小、可重復等優點得到了不少患者的認可。
自測健康是個體對其健康狀況的主觀評價和期望,這一概念最早是在1958年由Suchman等提出的,此后許多研究完善和充實了這一概念。有學者根據我國國情和文化背景,從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篩選出自測健康評價指標,研制出自測健康評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the Revised Version 1.0,SRHMS V1.0)[2-10],目前已成為國內應用比較廣泛的健康測量方法之一,為患者的生存質量和臨床療效的評價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工具。本研究應用SRHMS V1.0對佛山市婦幼保健院(以下簡稱“我院”)2011年8月~2013年6月因子宮腺肌病行經陰道全子宮切除術和子宮動脈栓塞術的50例患者進行研究,比較不同術式對患者近期和遠期生理、心理、社會健康狀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因子宮腺肌病需手術治療的患者50例,25例行經陰道全子宮切除術(全子宮切除術組),25例行UAE(UAE組)。兩組患者均為38~45歲育齡期已生育婦女,均有手術治療指征。全子宮切除術組患者平均年齡為(41.40±2.96)歲,UAE組為(40.96±2.38)歲。全部患者均有固定職業及穩定和諧的婚姻關系。排除合并有內科疾病患者,如糖尿病和甲亢等內分泌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胃腸道器質性病變、精神疾病等,排除使用激素替代治療患者及生殖系統畸形的患者。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選用自測健康評定量表修訂版(SRHMS V1.0),對研究對象在術前、術后3個月及術后1年實施測評。SRHMS V1.0量表適用于14歲以上各類人群的健康測量,其測量的結果可作為臨床醫療的效果評價。
SRHMS V1.0共有48個條目,由10個維度、3個子量表構成,分別為生理健康評定子量表、心理健康評定子量表、社會健康評定子量表,每個子量表對應問題條目分別有17、15和10條,最后還有健康總體自測4個條目。SRHMS的48個條目評分采用模擬線性方式,即在一條有兩個極端點的10 cm線上標記作答,從而進行定量化測量。SRHMS分值的高低能夠直接反映健康狀況的好壞,得分越高,說明健康狀況越好。
本研究行量表測評前由調查人員向患者說明量表的填寫方法,患者根據自己對每個條目的理解,獨立地、不受任何人影響地進行自我評定。在測評前與患者就研究目的進行詳細的講解和充分溝通,以保證入選患者能提供所需的全部資料。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SRHMS V1.0量表評分結果表明,術前全子宮切除術組與UAE組在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術后3個月,UAE組身體癥狀與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體活動功能、生理健康評定子量表、心理癥狀與負向情緒、心理健康評定子量表、社會資源與社會接觸、社會健康評定子量表和自測健康評定量表總分均高于全子宮切除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全子宮切除術組術后3個月得分多低于術前,而UAE組術后得分與術前差距不大,甚至在個別項目上得分高于術前,包括日常生活功能、身體活動功能及社會資源與社會接觸。
術后1年,UAE組日常生活功能、身體活動功能、生理健康評定子量表、心理癥狀與負向情緒、心理健康評定子量表、社會資源與社會接觸和自測健康評定量表總分均高于全子宮切除術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與術后3個月相比,全子宮切除術組身體癥狀與器官功能及社會健康評定子量表得分有所提高,與UAE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 討論
有關經陰道全子宮切除術和UAE的優缺點、適應證、安全性等問題國內已有多個研究進行了全面論述,但目前多偏重于并發癥、安全性、手術結局、臨床療效等方面的研究,作為對良性疾病的治療,尚缺乏患者治療后自我健康評定方面的研究,多數情況下臨床醫生只能提供經驗性的印象數據。目前,醫學模式和人們對健康的認識都在發生轉變,健康不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臨床醫療不僅僅是治療某種疾病,還應促進患者達到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完好狀態,并融入社會生活中。因此,疾病治療后患者的健康狀況的改變應該成為評價治療效果的標準之一,自我健康評定也應成為術后患者臨床研究的重要指標之一。
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侵入子宮肌層時稱為子宮腺肌病,其特征是子宮肌層中出現異位的內膜和腺體,伴有周圍的肌層細胞肥大和增生,多發生于35歲以上的經產婦,約半數同時合并有子宮肌瘤,約15%患者合并有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近年來有發病率升高和發病年齡下降的趨勢。子宮腺肌病的發病原因至今不明,通常認為它源于子宮內膜,由子宮內膜的基底層直接向肌層生長而侵入平滑肌肌束間。目前認為多次妊娠和分娩時子宮壁創傷和慢性子宮內膜炎可能是導致此病的主要原因。也有學者認為,基底層子宮內膜侵入肌層與高雌激素刺激有關,因為子宮腺肌病的患者常合并有子宮肌瘤和子宮內膜增生過長[11]。也有學者提出是子宮內膜碎片經血管或淋巴管擴散所致[12]。近年來大量的報道顯示,子宮腺肌病還與孕激素、雄激素、催乳素水平的增高和受體的大量存在有密切關系[13-15]。子宮腺肌病的臨床表現為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和進行性痛經。進行性痛經和經量增多是子宮腺肌病患者就診和要求治療的主要因素。B超有助于診斷子宮腺肌病,而盆腔核磁共振成像則是診斷子宮腺肌病的影像學金標準,因可以區別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病,對診斷及治療有較大的幫助。
對于子宮腺肌病的治療,目前子宮切除術仍是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之一,但同時由于它一種破壞性的手術,患者又多屬于育齡期婦女,術后女性特有器官的丟失可使患者產生自卑心理,在夫妻生活上產生一定的壓力;另外,由于手術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局部神經及韌帶的完整性,影響了卵巢的血供引致卵巢激素分泌紊亂,患者術后遠期可出現性激素分泌異常、盆底功能障礙、卵巢功能減退等癥狀,影響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11]。因此,對于年輕的女性患者,由于良性疾病而切除子宮從心理上是難以接受的。隨著血管介入技術的成熟,目前已熟練應用于子宮腺肌病的治療,臨床上可明顯緩解甚至消除癥狀,并且保留子宮。本研究對我院有手術指征的子宮腺肌病患者分別采取經陰道全子宮切除術及UAE兩種手術方式,應用SRHMS V1.0對經歷不同術式的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效果的評價。
根據術前測評結果,兩組患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及自測健康總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兩組患者術前在生理、心理、社會關系領域具有可比性。術后3個月,UAE組患者身體癥狀與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體活動功能、生理健康評定子量表、心理癥狀與負向情緒、心理健康評定子量表、社會資源與社會接觸、社會健康評定子量表和自測健康評定量表總分高于全子宮切除術組。考慮全宮切除后患者雖然原有的疾病痛苦已經解決,但女性特征性器官子宮的切除可能會使其自覺特有軀體部分的丟失,生理上的不完整性傷害到女性心理,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對患者的自我認同感和社會存在感造成一定的打擊,即使疾病已經治愈但患者可能會產生自己仍是有缺陷的個體的感覺,使患者在各個維度的評分均降。Rachel等[15]進行的隊列研究試驗也提出,由于良性疾病而行全子宮切除術的年輕女性患者(
術后1年,全子宮切除術組患者在生理健康各維度的分值均較術后3個月升高,其中,身體癥狀與器官功能方面與UAE組相比已不存在統計學差異,但在日常生活功能、身體活動功能及生理健康評定子量表方面與UAE組評分差異仍有統計學意義。考慮經過1年時間,兩組患者的身體功能已得到較好恢復,患者原有疾病引起的痛苦已基本消除,加上患者的手術體表均未留有瘢痕,可淡化患者因手術而產生身體創傷的意識,因此,在生理健康方面體現為較高的分值。但是全宮切除后,由于子宮這一特征性器官的缺失,可能使到患者在日常生活及身體活動過程中仍帶有一種失落的情緒,故其評分仍未能與UAE組達到同一水平。在心理健康方面,與術后3個月相同,全子宮切除術組與UAE組心理癥狀與負向情緒及心理健康評定子量表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兩組患者正向情緒及認知功能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全子宮切除術組患者心理癥狀與負向情緒維度評分較術后3個月時提高,與UAE組的差距減小。考慮由于經過1年時間,手術的印跡已模糊,患者在外界的幫助下,開始有擺脫子宮切除所造成的心理負擔的趨勢。在社會健康方面,兩組患者則僅在社會資源與社會接觸維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角色活動與社會適應、社會支持及社會健康評定子量表評分比較,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與兩組術后3個月評分比較不相同。考慮患者經過1年的調整,身體已得到較好的恢復,原有癥狀的消失使患者能更好地投入到社會生活中。但全子宮切除術組患者對子宮的切除可能仍存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在社會接觸方面仍遜色于UAE組患者。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健康觀念的轉變,人們對健康的需求逐漸上升,對術后生存質量的要求也在提高,減少手術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影響的呼聲日益升高。因此,尋找一種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對患者生理、心理及社會關系影響較小的手術方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子宮腺肌病多發生于生育期婦女,現越來越多的患者要求在緩解痛經及經量過多癥狀的同時保留子宮。由于UAE手術保留了子宮的完整性,維持了卵巢的正常血運,保障了患者術后的心理健康,同時改善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13-18]。因此,本研究結果顯示,UAE組患者無論是在近期還是遠期,其生理、心理、社會健康各方面的恢復均較全子宮切除術組有較大的優勢。建議醫療條件適合、有一定經濟能力的患者行UAE治療。而對于選擇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建議術后給予適當的護理措施、健康宣教、心理支持和必要的治療,指導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調整心態,采取積極的態度應對術后身體的變化,保護自己,善于求助,投入社會活動,促使患者術后維持良好的情緒體驗,從而使患者恢復真正意義上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冷金花,郎景和.子宮腺肌病的手術治療[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22(1):10-12.
[2] 許軍,陳和年.自測健康及其應用研究[J].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1998,15(3):105-108.
[3] 王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5-45.
[4] 許軍,王斌會,胡敏燕,等. 自測健康評價指標的研究[J].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科技版,1999,5(10):1316-1319.
[5] 許軍,解亞寧,李博,等.自測健康評定量表修訂版(SRHMS V1.0)的效度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4):2082-2085.
[6] 許軍,陳和年.健康的定量化測量[J].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1998,15(4):145-148.
[7] 許軍,王斌會,陳和年.自測健康評定量表信息管理系統的研制[J].中國學術期刊文摘,1999,5(10):1316-1319.
[8] 許軍,胡敏燕,王斌會,等.自測健康評定量表測試版的信度研究[J].中國學術期刊文摘,1999,5(10):1319-1322.
[9] 許軍,胡敏燕,王斌會,等.自測健康評定量表測試版的效度研究[J].中國衛生統計,2000,17(3):125-128.
[10] 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增刊),1993.
[11] 許軍,王斌會,解亞寧,等.健康測量量表SF-36[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9,8(2):150-152.
[12] 許軍,王斌會,陳和年.自測健康評定量表信息管理系統的研制[J].中國學術期刊文摘,1999,5(10):1326-1328.
[13] Tangjitgamol S,Manusirivithaya S,Hanprasertpong J,et al. Sexual dysfunction in Thai women with early-stage cervical cancer after radical hysterectomy [J]. Int Gynecol Cancer,2007,17(5):1104-1112.
[14] 劉淑軍,馬彩虹,王海燕.子宮切除術對圍絕經期癥狀出現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1):2971-2972.
[15] Rachel CP,Gita M,Rebeeea H,et al. Hysterectomy and subsequent psyehological health:Findings from a British birth cohort study [J]. J Affect Disord,2008,115:122-130.
[16] Kasl SV. Strategies in research on health and aging:looking beyond secondary data analysis[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l Sci,1995,50(4):S191-S193.
[17] Grant MD,Piotrowski ZH,Chappell R. Self-reported health and survival in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ing,1984-2986 [J]. J Clin-Epidemiol,1995,48(3):375-387.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9(b)-0131-02
糖尿病足臨床發生率可達糖尿病的5%,患者病情隨病情加重,可導致下肢多種并發癥出現,甚至導致患者截肢[1]。糖尿病足截肢術后患者護理內容較多,護理難度較大,及時改善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術后自理能力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健康教育是目前改善患者認知能力的重要護理模式。該科在臨床實踐中,對2015年5月―2017年5月間40例糖尿病足截肢術后患者實施了基礎護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健康教育對患者手術康復過程的影響,為糖尿病足截肢術患者的術后護理過程提供有效方案。現將患者護理后負面情緒、自理能力、治療依從性狀況行回顧性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該科80例糖尿病足截肢術后患者實施觀察,根據患者護理模式將患者分為基礎組(n=40)和教育組(n=40),基礎組患者中含有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齡跨度52~73歲,平均年齡(64.2±8.8)歲;糖尿病病程跨度6~23年,平均病程(15.5±5.4)年;單側截肢38例,雙側截肢2例;教育組患者中含有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齡跨度51~73歲,平均年齡(64.1±8.7)歲;糖尿病病程跨度6~23年,平均病程(15.6±5.6)年;單側截肢39例,雙側截肢1例。基礎組與教育組患者一般基線資料獨立樣本檢測結果符合對比研究標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實施臨床檢查并參照WHO制定的相關標準確診為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臨床檢查確診為糖尿病足患者;自愿實施截肢術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自愿配合隨訪患者。排除標準:存在其他部位嚴重并發癥患者;嚴重器質性疾病、惡性腫瘤患者;因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自理患者;原發性認知、精神、溝通、意識障礙患者。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均實施截肢術治療。基礎組患者實施基礎護理:①環境護理:加強對病房環境清潔消毒,并且通風、光照處理,為患者提供安靜的治療環境,護理操作中盡可能減少護理噪聲,保證患者睡眠充足,治療環境舒適。②患肢換藥:護理人員需定期查房,定期檢查患者切口狀況,術后將患者患肢適當抬高,定期更換敷料,出現出血、滲液狀況時及時通知醫生,并輔助醫生實施處理。③疼痛護理:及時了解患者術后肢體疼痛狀況,患者疼痛難忍時,可按醫囑給予患者鎮痛劑輔助治療。④安全護理:護理人員在夜間需加強病房巡視,為患者加高床欄,避免患者夜間墜床;在病房中加設扶手,保持病房、科室、廁所內地面干燥,避免患者摔傷。
教育組患者實施基礎護理+健康教育。①心理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耐心向患者介紹糖尿病足截肢術治療的原因、目的、意義,并向患者介紹患肢疼痛出現的原因,耐心傾聽患者的身心感受傾訴,積極安慰及鼓勵患者,轉移患者注意力,緩解患者疼痛,必要時采取鎮痛藥物輔助;在患者治療各階段,針對患者不同心理問題,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引導患者進行情緒排解,正確看待疾病,正視現實,不斷提升生活信心,引導患者家屬積極陪伴患者,引導患者及早回歸社會[2]。②皮膚清潔健康教育:耐心向患者介紹皮膚清潔過程對康復的影響,指導家屬積極輔助患者進行皮膚清潔,保持皮膚干燥,并加強皮膚保護,避免皮膚損傷或感染發生。③飲食健康教育:指導患者注意飲食均衡,術后早期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定時定飲,控制糖分、鈉鹽等攝取,指導患者多飲水,定期排便,避免便秘。④生活安全知識教育:護理人員需及時指導患者進行安全護理,及時指導患者使用助行器、拐杖等行走輔助工具,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摔倒的危害,指導患者及家屬積極預防摔倒,并在病房、科室、廁所、浴室等醒目位置張貼警示標識,提升患者及家屬重視。⑤康復訓練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積極指導患者進行上肢持重訓練及下肢直腿抬高訓練等,可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狀況指導患者進行適當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先從床上肌肉靜息訓練、抬腿訓練開始,逐漸轉為抗阻力訓練,訓練過程中避免過度,以患者難受為準[3]。⑥自我護理健康教育:及時參照Orem自護模式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在科室為患者建立咨詢服務,并定期為患者組織康復訓練、血糖監測方法、血糖控制方法知識講座,定期實施康復技能訓練等,在患者出院后定期對患者實施隨訪,了解患者康復狀況,針對患者實際狀況實施針對性生活、飲食、康復訓練、心理調理等知識教育。患者均實施6個月隨訪。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總結兩種護理模式下患者負面情緒狀況。使用激惹、抑郁和焦慮自評量表IDA評價,分數高低與負面情緒高低成正比。
②分析總結2種護理模式下患者治療依?男宰純觥F蘭勰諶蒞?括飲食、用藥、康復訓練3項,總分0~9分,評分7~9分表示依從,4~6分表示基本依從,3分及以下表示不依從[4]。
③分析總結兩種護理模式下患者自理能力狀況。自理能力評價內容包括足部護理知識及日常生活能力,總分0~100分,評分高低與自理能力高低成正比。
1.4 統計方法
用SPSS 20.0軟件處理,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負面情緒評分、自理能力評分,行t檢驗。用[n(%)]表示依從性,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種護理模式下患者負面情緒狀況分析
健康組患者激惹、抑郁、焦慮評分較基礎組更低(P
2.2 兩種護理模式下患者治療依從性狀況
健康組患者隨訪6個月治療依從性較基礎組更高(P
2.3 兩種護理模式下患者自理能力狀況
教育組患者隨訪6個月自理能力評分(77.5±11.3)分較基礎組(56.8±13.5)分更高(t=7.436,P=0.000)。
3 討論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綜合干預; 子宮全切術; 心理應激反應
doi:10.14033/ki.cfmr.2016.36.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6-0092-02
子宮肌瘤是導致子宮切除的最主要原因,多數患者會擔心子宮切除會對機體和正常生活產生嚴重影響,會擔心術后衰老提前、性格改變等情況發生[1]。患病女性實施子宮切除術會因手術本身和自身的過分擔憂影響自身情緒,容易引發患者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導致患者強烈心理應激反應的因素中子宮切除術是一個強烈的應激源[2]。患者發生應激反應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糖皮質激素的分泌會顯著增多,血漿皮質醇也會顯著增高,因此多將其作為判定應激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本次研究旨在探討心理健康教育為主的綜合干預在減輕子宮全切術患者心理應激反應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子宮全切術治療的患者48例,將其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選患者術前經診斷均為子宮肌瘤,需行子宮全切術,患者無惡性腫瘤病史和婦科大手術史,患者均無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o藥物或酒精依賴史。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24例,年齡42~56歲,平均(48.6±3.2)歲,研究組24例,年齡43~58歲,平均(47.5±4.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行經腹子宮全切術治療。患者手術均成功實施,術后無麻醉手術并發癥發生。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給予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的綜合干預。(1)支持性心理治療。醫護人員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認真傾聽患者的敘述,鼓勵患者進行情感合理宣泄。向患者詳細介紹子宮切除術的相關知識,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使患者樹立起對治療的信心。(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本次研究的重點,健康教育包括基礎知識教育、性健康教育、家庭和社會支持性心理治療等。對患者進行基礎知識教育時以合適的方式、患者容易理解的語言向患者介紹子宮和卵巢的不同解剖和生理知識,著重向患者介紹子宮的功能以及對機體的影響[3]。告知患者子宮切除術后僅會使患者喪失生育能力,不會加快患者衰老和影響。另外需要對患者進行性健康教育,進行性健康教育時首先需要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向患者講解人類性心理和性生理的基本知識,告知患者女性也是一種精神產物。另外也可鼓勵夫妻間多進行溝通,可以嘗試新的性生活技巧,努力提高性生活質量。家庭和社會支持性心理治療也是健康教育的一方面重要內容。患者行子宮全切術對其心理和生理都會產生嚴重影響,這需要患者家屬給予各方面的支持。護理人員可向患者愛人講述手術的意義、方式以及術后護理等方面的知識,給予患者生活以及情感上全方位的關心和支持,讓患者能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支持[4]。(3)麻醉手術知識宣教。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麻醉手術的基本流程、麻醉的基本原理、步驟以及術中和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使患者對麻醉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有充分準備。護理人員可以術后鎮痛效果好、手術開展順利的患者為典型,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使其保持樂觀的心態。(4)個別深入的心理治療。對患者進行以健康教育為主的綜合干預要充分體現出護理的針對性,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特點,生活和家庭背景等各方面均有差異,護理人員應在充分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后給予有針對性的、適當的健康教育內容。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對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況進行分析,焦慮量表評分總分超過14分表示有焦慮癥狀,抑郁量表評分超過17分表示有抑郁癥狀。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血清皮質醇和血清白介素-6的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HAMA和HAMD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干預前均有一定的焦慮和抑郁情況,護理干預后,兩組焦慮和抑郁情況均有改善,研究組改善更為明顯,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干預前后血清皮質醇和血清白介素-6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血清皮質醇和血清白介素-6較護理干預前均下降,對照組護理干預前后變化不明顯,并且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為了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滿足發展過程之中對于教育教學資源的需求,從1957年開始,各大高校之間開始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高校圖書館區域的資源共享與分配,并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之中,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共享體系:C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DAL(中英文圖書館數字化國際合作計劃)、CASHL(中國高等人文社會科學文化中心),通過這三大體系,我國已初步現實高校圖書館教育資源的共享,與教育教學資源的高效交互與科學使用,隨著各大高校的不斷發展,學校之間不斷進行合作式教學活動的探討,逐步形成地域性的高校圖書館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從而形成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體系的立體化與多元化。隨著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教學數字化進行不斷加快,在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之中,逐漸形成一個文獻資源共享體系,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學資源數據庫,雖然高效圖書館區域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從實際的發展情況來看,其中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與缺陷。首先現在各大數字化資源信息庫并沒有形成真正的同一體系,缺少同一的標準與認知方式,訪客在不同的高校圖書館共享區域獲取獲得同一標準的信息服務,很難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與交互。
二、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途徑與方法
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圖書館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質量,保證信息資源的合理使用,充分發揮數字媒體、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在教育資源共享建設中的作用,就需要針對我國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建設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彌補其發展的缺陷與不足,真正意義上的實現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建設。
(一)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同一的門戶服務。
借鑒國外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區域共享的先進經驗,進行同一門戶服務的構建。而這一門戶服務體系的構建要求訪問相關門戶網站的用戶,能夠在資源搜索的過程之中,對整個共享平臺上的資源進行瀏覽,只需要一次檢索就能夠對同一平臺上不同系統之中的資源進行查閱,不再需要相過去那樣需要對每一種不同的信息資源所處的子系統進行了解,只用通過構建這一個開發的、同一的門戶服務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實現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在公共區域的共享建設,才能夠實現高校圖書館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配置,提升共享建設的便捷性與管理的科學性,極大的方便了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在高校區域共享建設之中的可操作性,提供更為便捷的資源共享服務,為高校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便捷。
(二)進行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標準化與規范化。
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雖然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化資源的規模與數量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其在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整合的過程之中,缺乏統一的規范,在缺乏標準化與規范化的高校圖書館共享建設之中,各類數字化的教育教學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存在著重復構建的情況,從而造成信息資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現階段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建設難度增加的局面,為了實現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優化,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進行教育資源的分層處理,將不同難度、不同類別的教育教學資源進行整理,從而逐漸在教育教學資源數字化的過程之中,形成一個立體式的資源網絡,在同一的加工與整合標準之下,成一個規范化的信息查詢體系與高效的數據庫體系。并在這一基礎之上,形成高效的管理體系,實現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建設中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及時更新,與區域之內資源的高效共享。建立獎勵機制,鼓勵區域內的各大高校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共享建設之中。
三、結語
作為STM出版重要分支的醫學出版,無論在國內和國外都處于整個出版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前沿,醫學出版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正在從技術服務商主導模式向傳統出版企業主導模式轉變。人民衛生出版社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級醫學專業出版社,近年來高度重視數字出版工作,依托公司在衛生出版領域的品牌優勢、專業優勢、資源優勢,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加大資金投入、豐富產品門類、探索盈利模式,進行了大量實踐與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專業出版社數字出版轉型道路。希望通過本文對人衛社數字化轉型實踐與探索的總結與客觀分析,對我國傳統出版社更好地推動數字出版轉型升級提供—定的參考和借鑒。
1."學術"、"教育"、"大眾"并舉,全面拓展數字業務
在研究國際數字出版成熟模式、借鑒互聯網界運營方式的基礎上,人衛社不斷學習創新,自主研發了一系列數字產品,嘗試了多種數字化經營方式,奠定了較為堅實的業務基礎。人衛社的數字出版業務涉及專業、教育和大眾三大方面。
1.1專業出版領域
專業出版是人衛社的立社之基。在專業數字出版領域,人衛社主要開展了數據庫、在線服務、電子書形式的數字出版。
2011年,人衛社依托全部專業出版資源,基于自主開發的醫藥學語義技術,推出了"西醫圖書數據庫"、"臨床病例數據庫”"醫學診療指南數據庫"、"臨床藥物數據庫"、"醫學視頻數據庫"、"醫學圖表數據庫"等系列數據庫。數據庫包括各類專著3000多種,診療指南200多種,臨床病例5萬多例,專業視頻近1萬段,醫學圖表70多萬幅,并且保持每年更新圖書500本以上。目前,數據庫系列產品已經在100多家醫院和醫學院校試用,預計2013年銷售收入超過200萬元,并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人民衛生出版社西醫圖書數據庫"還榮獲第五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最佳作品獎。
2013年,人衛社開發了"在線參考書"出版平臺,平臺支持多媒體內容對紙書內容的拓展,實現實時內容更新,將圖書閱讀的模式更新成為在線服務。該平臺近期將上線,相關圖書陸續推出。
針對海外用戶,人衛社基于已出版的中醫英文圖書,開發了一款電子書架和數種APP電子書產品。目前用戶分布于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能夠實現一年內盈利。
1.2教育出版領域
人衛社的醫學教材和醫學考試用書一直處于市場絕對領先地位。面對數字化浪潮,人衛社重點在E-learning、教學資源庫、網絡增值服務三大領域扎實開展了數字出版業務。
2008年起,人衛社開始實踐E-learning在醫學考試服務領域的應用。作為國家醫學考試中心唯一官方合作出版機構,人衛社依靠各方資源,搭建了"護士資格考試培訓"、"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培訓"及"醫學職稱考試培訓服務"平臺。這一平臺集權威名師授課、獨有核心題庫、在線精準答疑、最新考試資訊四大特點于一體,大幅提高考試輔導效果,使考試通過率超越平均水平30%?40%,受到廣大考生和醫學院校的廣泛歡迎。截至2013年9月,累計服務用戶超過130萬人,年度付費用戶超過5萬人,年收入達600萬元。
2010年,人衛社推出了"醫學教學素材庫"。這是一款集優質、海量醫學素材和強大、便捷管理系統為一體的數字化產品。它整合了人衛社多年積累的、豐富的醫學教學資源,得到了政府部門的有力支持和20多所醫學院校的積極參與,形成了資源海量、內容權威、形式多樣、功能強大的數字化教學服務。"醫學教學素材庫"提供本科與中高職兩種版本,內容覆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口腔醫學、醫學影像、醫學檢驗、康復醫學、藥學等重點學科,共收錄素材10萬多條,包括圖片、視頻、動畫和音頻類型素材。截至2013年9月,素材庫已累計應用于100多家醫學院校,年收入近300萬元。"醫學教學素材庫"的成功運營,標志著人衛社的電子音像業務率先完成了數字化轉型。
早在2000年,人衛社即開始嘗試多媒體出版與傳統出版的結合,為紙質教材編制配套光盤,幫助教師和學生更好地利用數字多媒體教學和學習資源,到2011年,實現了人衛社規劃教材配套光盤全面覆蓋。自2013年起,以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規劃教材為起點,依托政府資助項目一一"中國醫學教育數字出版平臺"項目,開發建設了"圖書網絡增值服務平臺”全面開展教材的立體化出版嘗試。增值服務將讀者與教材、數字資源_對_綁定,實現讀者隨時隨地獲取知識信息,為教師、學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學習服務;貫徹"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基本原則,推出教學課件、臨床技能操作示教、案例教學等十二大類型資源,幫助教師更好地準備教學素材,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利用數字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利用網絡載體,實現紙質教材與數字資源無縫對接,助力立體化數字課堂建設,幫助教師、學生擴展知識視野,豐富知識儲備,完善知識結構,提升教學效率,推動醫學專業教育改革數字化建設新發展。
1.3大眾出版領域
在大眾出版領域,人衛社主要圍繞健康科普開展健康網站、在線百科數據庫和電子書方面的數字出版。
人衛社在"人衛醫學網"開設有"健康頻道”,圍繞常見疾病和熱點健康話題向大眾介紹健康科普知識。"人衛醫學網"健康頻道作為國家衛生計生委官方微博"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支撐,為其提供健康科普內容信息。另外,人衛社依托專著資源和數據庫平臺,建設了"人衛醫學百科數據庫”為公眾免費提供醫學科普知識,該平臺將于2014年10月份上線。我們還與亞馬遜等多家電子書平臺合作,將科普圖書進行多渠道。
2.從電子音像到"人衛云〃的三大歷史發展階段
需要強調的是,數字出版必然基于傳統出版,脫離了傳統出版,數字出版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數字化轉型升級"更加無從談起。人民衛生出版社實質性的數字出版業務開展只有短短5年多的歷史,但其基礎則是20年來的電子音像出版和60年來的傳統圖書出版。基于此,可將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數字化歷程歸納為三個階段,即:電子音像出版階段、數字出版起步階段和數字出版轉型升級階段,而2013年9月,人衛社剛剛進入了"數字出版轉型升級階段"這一關鍵階段。
2.1電子音像出版階段
第一個階段自1995年至2007年,為電子音像出版階段。在這12年當中,人衛社承擔了全部"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和"衛生部醫學CAI課件"的出版工作,所出版的1000多種視聽教材和數百種CAI課件全部列入了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音像和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先后榮獲"國家音像制品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多項國家級出版獎項。
2.2數字出版起步階段
第二階段自2008年至2013年,為數字出版起步階段。人衛社加大了配套光盤的出版力度,啟動了E-learning、數據庫、網絡增值服務、數字教材、電子書、APP、健康網站等眾多數字出版項目,研發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數字產品和服務,培養了一支富有經驗的數字出版隊伍,數字出版營業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中國醫學數字出版和國際化信息平臺建設"項目入選2011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入庫項目,并獲2012年財政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000萬元資助“"中國醫學教育數字出版平臺"項目入選2013年國家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總局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入庫項目,并已申報2013年財政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2.3數字出版轉型升級階段
從2013年9月起,人衛社的數字出版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數字出版轉型升級階段。目前,人衛社已制定《人民衛生出版社數字出版戰略規劃》,確立了2020年前出版社數字出版的戰略目標、戰略措施、重大工程和領域布局;理順社內機制,推動全員參與;成立"人民衛生電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創新機制體制,搭建發展平臺,全面提速數字出版的發展進程。
"人民衛生電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的成立和"國家醫學數字教材?高等學校本科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國家衛生計生委’十二五’規劃數字教材"的啟動編寫是人衛社進入數字出版轉型升級階段的兩個重要標志。"人民衛生電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是在人衛社原有"人民衛生電子音像出版社"副牌的基礎上實化而成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全資子公司,它的成立標志著人衛社探索通過調整機制體制促進數字出版業務發展方面邁出最關鍵的—步“"高等學校本科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國家衛生計生委’十二五’規劃數字教材"在被我國老一輩醫學大家譽為醫學"干細胞"教材的"全國高等學校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規劃教材"基礎上啟動編寫,標志著人衛社數字出版進入深水區,開始觸及占人衛社整體營收60%以上的教材出版領域,是人衛社推動數字出版業務的最重大舉措。同時,作為國內第一套國家級醫學數字教材,該套數字教材啟動編寫也是順應醫學教育數字化變革趨勢,符合教改和醫改總體方向的重大事件,將對國家醫藥衛生人才培養模式和醫學教育模式產生重要影響,是中國醫學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3.直面全新出版業態,著力解決六大問題
數字出版是一類新興業態,在實踐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持續探索和創新是發展數字出版的必由之路。基于人衛社自身經驗的總結,筆者認為,要實現數字出版轉型升級就必須要解決六大方面的核心問題。
3.1機制體制問題
只有理順整個業務運行的機制和體制,數字出版才能真正發展。人衛社將"全領域戰略、整體轉型戰略、公司化戰略和持續創新戰略"作為數字出版發展四大戰略,其中兩項"整體轉型戰略"和"公司化戰略"兩個戰略著力解決的就是機制體制問題。數字出版轉型升級的核心是出版企業全體員工擁有數字出版意識和數字內容策劃能力,在現有條件下,通過成立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全資子公司,一方面利用公司化優勢促進數字出版業務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給傳統出版起到示范作用,引領和帶動出版企業整體參與數字出版業務,逐步理順業務流程和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業務合作關系,是數字出版轉型升級的必然路徑。
3.2目標定位問題
給數字出版業務一個準確的目標定位對業務發展有極大的指導作用,不僅要有國內定位、國際定位,也要結合出版企業整體發展戰略制定企業內部目標定位。"國內領先,國際有影響"是人衛社數字出版業務的國內和國際目標定位,“431111"結構戰略是人衛社整體目標定位,其中,數字出版要占到其中一個“1”即達到人衛社整體業務的10%。
3.3資金投入問題
數字出版投入較大,通過各種途徑籌集資金是可行方式。以人衛社剛剛啟動的首套國家級醫學數字教材為例,其啟動經費主要來源包括:人衛社申報的國家級項目資助、人衛社提供的配套資金、醫學院校為發展數字教育提供的配套支持,同時,人衛社也在積極探討社會資本投入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3.4版權保護問題
數字盜版是整個出版行業的死敵,一些成規模、系統化的盜版行為對出版業務發展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影響,獲得第五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最佳作品獎的"人民衛生出版社西醫圖書數據庫"所面臨的最大的市場競爭就來源于盜版產品。尤其是人衛社近期啟動的國家級醫學數字教材依靠的內容平臺,就是人衛社歷經60年出版積累、35年國家級規劃教材建設成就、幾代我國醫學專家共同打造的53種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教材,是經過臨床醫學綜合改革、課程體系科學創新、教材體系優化整合而形成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國家級精品教材工程,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原創成果的教材體系,被老一輩醫學科學家、教育家譽為中國特色的醫學"干細胞"教材。但是這套教材也被有的出版商為了惡意競爭而作為故意模仿甚至粗拙仿造的內容資源。數字出版要發展就必須解決版權保護問題,首先要加強自身數字產品設計和功能服務,在功能上打敗盜版產品,其次要加強版權保護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和技術武器,對數字盜版商進行有針對性的打擊。
3.5作家維護問題
作家資源是出版業務的核心資源,對傳統出版如此,對數字出版也是如此。隨著國家對出版行業管理的逐步放開,競爭格局加劇,除了原有出版社之間的競爭,部分銷售商甚至也開始加入競爭,而作家資源的爭奪成了競爭的焦點。為了保護作家資源,除了傳統的加強作家服務,針對國內圖書出版同質化的問題,利用各種方式提高作家版權意識,防止一稿兩出甚至多出現象的出現,是十分重要的補充措施。
3.6適應行業發展趨勢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培養策略
1數字媒介素養的內涵
數字媒介就是存儲、傳輸、接收數字媒體內容的設備,數字媒介素養是指在各類數字媒介環境下,對數字媒介信息的認知能力、解讀能力以及科學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2010年美國阿斯彭研究所聯合奈特基金會共同《數字媒介素養行動計劃》定義數字媒介素養為全面參與媒介發達、信息化社會必需的綜合能力,包括應用、分析與評價、創造、反映、行動五個方面的能力。
2當代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現狀與問題
2.1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現狀調查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方式對湖南師范大學、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長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等六所高校學生的數字媒介素養現狀展開調研。調研的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使用的數字媒介種類,接觸數字媒介信息的方式與使用情況,使用數字媒介的目的、對數字媒介的依賴程度,對數字媒介知識的掌握程度等。
(1)使用種類
大學生使用的數字媒介有手機、電腦、電視、電子報刊、數字圖書館、廣播等,其中手機使用率最高100%,其次是電腦使用率96.5%,然后是電視使用率34.1%
(2)接觸方式
大學生接觸數字媒介的主要方式有公眾微信平臺、微信、QQ、微視頻、支付寶、淘寶、網絡在線學習資源、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中微信、QQ使用率最高,達100%,其次是淘寶、支付寶使用率達75.3%,百度搜索引擎使用率達89.3%,微博相對使用率較低3.1%。
(3)使用目的
大學生使用數字媒介的主要目的有娛樂、交友、購物、了解朋友動態、瀏覽網絡資訊、學習、表達個的觀點等,其中出于娛樂目的的學生最高達92.1%,網絡購物的學生也達75.3%,交友、了解朋友動態的占84.5%,而基于學習需求使用數字媒介的學生只有30.2%,可見,絕大部分學生使用數字媒介的目的是休閑娛樂、豐富課余生活。
(4)依賴程度
非常嚴重,尤其是高職大學生,手機使用時長平均達14小時/天,走在校園隨處可見“低頭族”,也就是說除了睡覺,他們的手機基本不離手。
(5)數字媒介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
大學生對數字媒介素養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不理想,其中對數字媒介基礎知識,如各類數字媒介的發展歷程了解的只有4.3%、對數字信息的采編與方式了解的只有5.3%,常用工具軟件(office辦公軟件)的使用情況相對較好50.2%,圖片處理軟件、網頁編輯軟件掌握情況不理想不到6%。
2.2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存在的問題
(1)數字媒介知識有待加強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數字媒介知識整體有待加強。數字媒介知識是大學生正確運用數字媒介的基礎,不熟悉數字信息的建構過程,影響學生對某些網絡現象的理解和對數字信息內容的鑒別。調查發現,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的信息素養課程只有《計算機應用》,主要學習office辦公軟件的使用,而網頁設計與制作、圖像處理、視頻編輯與處理、信息化辦公軟件、微信、QQ、專業檢索工具等數字媒體的編輯與處理軟件的使用情況很不理想,數字技術知識運用的熟練程度,影響學生對數字內容的傳遞、創建與運用效果。
(2)使用數字媒介的目的以休閑娛樂為主
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提升完善自我,成為社會正確輿論的倡導者、執行者和有用人才,因此運用數字媒介的主要目的應是獲取知識、提升個人綜合素養。調查發現大學生平均上網時間遠超成年人,但他們上網的主要目的是休閑娛樂,如網絡游戲、網絡視頻、聊天、交友等,運用網絡學習的時間不到其上網時間的十分之一,數字媒介不但沒有幫助其學習,反而影響其學習,這是目前學生運用數字媒介素養最大的問題,因此需要加強監督與引導。
(3)信息檢索與提煉能力有待提高
數字時代如何在海量的數字資源中利用恰當的方法,準確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并將信息合理分類、管理并提煉出自己需要的資源,這是當代大學生必備技能之一。但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信息檢索能力有待提高,特別是高職大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亟須培養,普遍只會用百度、Google大眾搜索引擎,基本不會用知網、萬方學術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學院的電子圖書基本不閱讀,專業論壇以基本不上,不會通過專業檢索工具和學術數據庫查閱專業學習資源。另外,檢索信息的關鍵詞表達方式不專業、不精準,導致難以檢索到自己想要的資源,更別說通過查閱到資源后精準的提煉出自己想要的資源,而且大學部學生在進行信息檢索時常常會偏離初衷,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最終上網的時間都花在休閑娛樂上,浪費了時間,荒廢了學業,甚至誤入歧途。
(4)數字媒介信息的鑒別能力有待提高
網絡時代數字資源豐富了,但信息資源良莠不齊、真假難辨。而且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大家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大學生由于社會閱歷不豐富,知識儲備以及生活經驗不足導致對網絡問題的認知不全,對問題的思考停留在表面,缺乏對信息真偽性的探究,缺少理性與批判性思維。大學生作為數字媒介的使用生力軍,如果缺少對一些數字資源和網絡輿論批判性的態度和思維,導致不能有效地解讀數字信息,辨清其中所暗含的某些因素,容易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信息和輿論牽制。大學生良好的數字媒介道德意識是保證其健康成長的重要前提,也是營造健康數字媒介氛圍的重要條件,所以應強化大學生的數字媒介道德觀念的教育與引導,提升其數字媒介信息的鑒別能力。
3培養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的策略
發達國家已形成比較全面的數字媒介素養教育體系,例如美國2010年制定了《數字媒介素養行動計劃》,推動數字媒介素養教育,該計劃建議從學校教育、社區數字媒介素養培養建設、數字媒介培養的學習資源、家長和利益相關者組織參與數字媒介素養培養活動等四個方面建設全面覆蓋的數字媒介素養培養體系。我國數字媒介素養教育正在興起階段,培養體系還待完善,筆者認為可以借鑒美國的數字媒介素養教育計劃,從學校教育、社會環境及大學生個人三個方面入手開展數字媒介素養教育,營造良好的數字媒介素養教育環境,加強大學生數字媒介使用情況的監督與指導,使大學生在正確的道德觀念指引下,做一個高素質的數字媒介資源的使用者、傳播者和創造者。
(1)學校層面,加強教育,培養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
高校應將數字媒介素養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建設好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教育平臺,面向全體大學生開展數字媒介素養教育。具體的實施方面:首先,搭建好數字媒介運用與傳播的硬件平臺,其次,建設MOOC、微課等數字媒介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培養大學生的數字媒介知識與技能,最后,要引導學生正確、合理使用數字媒介來學習、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各種社會現象要理性思考,不要盲目跟風。課程開設方面可以專門開設《數字媒介素養》公共課,也可以把數字媒介素養教育融入其他課程,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等公共必修課,就一些時事熱點問題,開展媒體教學。比如,2018年的“長春疫苗事件”“空姐滴滴遇害案”“夏大女研究生親日辱華事件”等網絡熱點問題為切入點開展討論,進行媒體教學,引導學生了解媒體的基本知識、產業屬性,理解媒體的作用,培養數字媒介思維能力,避免被虛假的信息所誤導,學會利用數字媒介工具獲取所需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再創造、再傳播。
(2)社會層面,多方聯動,建設數字媒介素養培養的環境
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的提升不應僅局限于校園的教育環境,應發揮政府部門與社會的作用,為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的提升搭建有利平臺。首先,政府部門應充分重視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形成自上而下的觀念認知與普及,推進社會不同層面開展形式多樣的大學生數字媒介素養教育工作,例如,公益講座、媒體知識競賽,媒體制作技能競賽等。其次,加強技術監管,保障各媒介監管法規的執行。控制數字媒介平臺上散播謠言、違法銷售等不良行為。再次,作為主要傳播作用的公眾傳媒應立足責任本位,減少對社會陰暗面的過分渲染和對偏激行為的報道,用進步的思想和先進的文化引領學生、引領大眾,努力營造文明、和諧的數字媒介環境。
(3)個人層面,自我教育,自主提升數字媒介素養
學生數字媒介素養的提升不能僅靠教師教育,更主要是學生要自主培養。第一在數字媒介素養知識與技能提升方面,充分利用網絡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及學校學習資源,主動學習,提升數字信息的使用、創建與傳播技能。第二在數字信息獲取方面,首先要鑒別信息來源是否真實、合法,不要盲目跟從被人利用,其次在表達個人觀點時要謹言慎行,理性表達個人觀點,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第三在使用情況自我約束方面,在使用數字媒介獲取資源過程中,要重視行為與目標的契合度,如在檢索信息時,所瀏覽的信息是否為了完成檢索目的,不要讓自己陷入瀏覽無關信息的漩渦當中。同時,審視自己的使用行為,思考使用行為對自己有何幫助,分析其中的利與弊,養成健康使用數字媒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