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觀經濟學中的博弈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學習態度方面。學生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給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微觀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抽象性極強的學科,大量的模型都存在假設前提,比如: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前提就是“經濟人”假設,在講到寡頭市場古諾模型時,它的一個假設前提是“成本為零”,這與現實生活是極其不相符的,這些與現實生活脫離的假設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同時,由于學校學生基礎不扎實,在理性思維環節存在著欠缺。微觀經濟學這門課一般在大一的下半學期開設,由于學生還沒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和相關的社會經驗,這就使得學生學習起來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微觀經濟學的一個特點就是用大量的數學模型來解釋經濟學知識,這對于數學知識薄弱的學生提出了挑戰。大多學生對各個章節中的數學模型的建立,通過圖形分析經濟問題等方面提出了較多的問題。
(二)學習興趣方面。大多數學生表示對微觀經濟學的興趣程度一般,學生對微觀經濟學的學習只停留在課堂,多數學生表示,不會主動學習和參閱有關微觀經濟學的相關書籍。
(三)學習目標方面。在調查中顯示,大部分學生學習微觀經濟學的理由是找工作時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幫助很大,在考研時微觀經濟學很有用。以此可以看出,學校學生選擇學習微觀經濟學的功利性很強,并不是單純想多了解微觀經濟的理論知識,并以此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
(四)學習方式方面。學校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通過課堂學習,而課外的其他教材、報刊涉及較少。除了上課與老師做一定的互動以外,課下與老師的溝通交流較少。通過分析圖書館提供的借閱數據,學校學生對經濟學等相關書籍的借閱量、電子資源的下載量都比較少。
(五)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方面。大多數學生表示比較困難和很難。微觀經濟學的內容涵蓋面非常廣泛。比如:在高鴻業版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中就包括了消費者理論、生產輪、成本論、市場理論、分配理論、博弈論、福利經濟學等內容,這對于學生全面掌握該本書籍增加了難度。學校財務管理專業是文理兼收,其中相當部分的學生在數學知識方面存在欠缺,然而微觀經濟學的重點就在于用數學知識解決微觀經濟學中的經濟問題,這無形中給學習增加了許多困難。文科學生學起來會更加吃力。比如:在講課過程中學生對“彈性”、“邊際”等相關概念的理解不深入,導致做題時頻繁出錯。學習內容的較大難度使得學生不愿意主動學習本門課程,更不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調查反映大多數學生除了上課學習微觀經濟學以外,其余每周學習微觀經濟學的時間都在六小時以下。
(六)學習內容的喜好程度方面。將微觀經濟學劃分為供求理論、消費者理論、生產者理論、成本理論、完全競爭市場理論、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分配理論、其余理論等選項,讓學生選擇。結果顯示,大多數同學選擇了供求理論和消費者理論。從選項中也可以看出學生喜歡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濟學知識,比如說消費者理論,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消費者,因為每個學生每天都要消費,那么,在講該理論時可以從自己的實際角度出發,來理解所授知識,并且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結合學生的特點編排教學內容
(一)要注重教材的選擇。現階段,關于西方經濟學的教材是很多,但大部分高校選擇的都是有較多數學模型的《西方經濟學》教材。這些教材的特點是內容全面,編排合理,大量的數學模型支持經濟學理論。但是,對于學校的學生來說,這版教材有些偏難。尤其是在數學模型的運用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反映的一個問題就是首先對運用的數學模型不理解,然后再用數學模型說明經濟學問題,就更增加了學生對經濟學問題的理解難度。從這個角度來說,學校選擇這類型的教材就存在著不合理性。教材是傳播知識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在選擇教材的過程中要全面考慮學生的特點,選擇的教材應該盡量簡單,理論體系完整,案例和相關生活材料多,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開課時間的選擇。大多數高校,微觀經濟學的開課時間是大一的下半學期。但微觀經濟學的開課時間不在于特定的時間,而在于講微觀經濟學之前,與經濟數學的有關知識和政治經濟學的有關知識是否已經講授完畢。在這兩門課程已經授完的基礎上,才可以開課,切忌同時開課,這樣會出現的問題就是數學知識還沒有講到,經濟學知識已經涉及,這樣無形中給微觀經濟學的講解帶來了困難,同時,也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在講課內容上,用大量的經濟事例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相結合。調查表明,學生喜歡學習消費者行為理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該章節的事例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用事例來為教學內容作支撐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在講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時,運用吃包子案例。在講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時,運用肥料事例,相關的事例在生活中還有很多,這都會增加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觀經濟學的大量案例都采用的是西方國家中的事例,那么,有些事例對于發展中國家是不恰當的。因此,在講課的過程中要強調采用中國經濟社會中的事例,這樣更接地氣,也更便于學生的理解。例如:在講完“生產理論”后可以讓學生扮演各種廠商,并設定特定的情境,讓學生模擬商業競爭。
三、微觀經濟學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
論文摘要: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實證化和專門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證偽主義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發展的邊緣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現實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補充、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等趨勢強化,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以及政府作為經濟學研究對象和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得到共同重視。
20世紀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方法的演變體現經濟學的發展脈絡。舉其要者,研究方法的變化可歸納為以下十大趨勢。
一、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
經濟學應用數學研究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使經濟學更嚴密,表達更準確,思維更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宏觀計量分析法是最大貢獻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上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新的視野。此后,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中國經濟學深受其影響。經濟學理論與計量方法、計量模型,以及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宏觀經濟理論從未像現在這樣更貼近現實、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對比中國《經濟研究》和《美國經濟評論》,可以看到,自2002年開始,《美國經濟評論》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論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開始,《經濟研究》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論文比重上升,開始超過《美國經濟評論》。①
第二,計量經濟學長足發展并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并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②,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貨幣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弗氏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大大推動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都激烈抨擊濫用數學的現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間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各種文章的類型之后,指出“專業經濟學雜志中數學公式連篇累牘,引導讀者從一系列多少有點道理但卻完全武斷的假設走向陳述精確而卻又不切實際的結論”。
二、越來越呈現出實證化和專門化趨勢
實證化,是經濟學研究和表述中,越來越注重對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進行客觀的、不帶有主觀選擇意味的研究。這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迫切要求。這種趨勢注重具體經濟而非一般性經濟問題的研究,注重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研究。表現為經濟學研究目的的實用性,也表現為現實經濟問題對經濟理論研究的實證要求。與這種趨勢相關,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也發生兩次轉換,即先是由重視對經濟波動、就業和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轉換到重視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的研究之后,又轉換到重視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專門化傾向,是實證化研究深入發展的結果,也是借助日益豐富的分析工具而產生的結果。專門化傾向,是指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經濟學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專業術語,以至于出現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和分析、才能夠看懂經濟學論文。于是,由實證化傾向而來的專門化傾向,通過分析手段的發展和豐富,在加強實證研究技術化傾向的同時,又逐漸脫離實證化。這一特征從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的動態模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長期來看,實證化和專門化的傾向仍然在加強,但二者之間的距離卻有加大的跡象。如非線性分析這類跨學科分析方法的引進,也許會引起經濟學的較大變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趨勢
“新古典綜合派”在召回凱恩斯以前傳統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同時,也在宏觀分析方面大膽地恢復均衡分析方法。因為“凱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市場自動均衡的實現和保持機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義各派的經濟理論,始終堅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觀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讓-帕斯卡爾貝納西、馬林沃德,美國的霍瓦德和英國的波茨、溫特等人,他們不僅提出一套和凱恩斯理論體系完全相容的宏觀非均衡學說,而且運用這套理論對中央集權決策經濟的非均衡問題進行分析。正是這些人的努力,使得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盡管宏觀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響普遍,但它無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
從廣義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不同點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條件和水平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對象更為現實一些,也更強調動態性。客觀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對經濟現象某些方面的適當反映,二者雖有差別,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統一、相互補充的關系。
四、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為重建和發展他們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例如,經濟人假定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20世紀中,經濟人假定的條件被不斷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對經濟人個體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基礎和歸宿都是圍繞總供給與總需求等一系列“總量”關系而展開的。貝克爾拓展經濟人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才是人類行為的一般性。鮑莫爾主張用“最大銷售收益來代替最大利潤的目標函數”,因為實證經驗表明經理層的薪金與銷售收益的關系大于它與利潤的相關程度。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挑戰是,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得出集體利益最大化的結論,“阿羅定理”即可說明個人福利的簡單加總不一定與社會福利一致。新制度主義認為經濟人假定過于“簡單化”,因為除物質經濟利益以外,人還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會性的需要。
五、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趨勢
經濟學研究領域與范圍開始逐漸超出傳統經濟學的范疇,分析的對象擴張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國家政治、投票選舉、制度分析等。研究領域的這種“侵略”與擴張,被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這取決于時代主題和研究角度的變化、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長的不同。
六、強調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的趨勢
理性預期學派從通貨膨脹問題入手,強調理性和預期的問題,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預的有效性,這對凱恩斯主義形成較大沖擊,也引起凱恩斯主義各派對理性和預期問題的重視。盡管在理性問題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識,但關于預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確滲入宏觀經濟學各流派之中。
七、學科交叉的邊緣化趨勢
經濟學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許多交叉學科和邊緣學派,例如,混沌經濟學、不確定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百家爭鳴,相得益彰。這取決于經濟學家認識領域的拓寬和方法論的多元化,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相互滲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經濟學概念的引入使得當今的經濟學與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八、證偽主義的普遍化趨勢
證偽主義經濟學方法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一種邏輯延續。據統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經濟學界出版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系,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系。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演變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新制度經濟學方法論既是證實的又是證偽的,在某種程度上還兼有歷史主義方法論的特點。
九、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經濟學中的“舉例”,不僅已經發展到“經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舉例已不足以說明問題,甚至所舉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案例的惟一性,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又幾十年上百年一貫制,代代相傳。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律已經司空見慣,如“看不見的手”。
十、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趨勢
博弈論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借助于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托—”、“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20世紀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還表現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部門來對待。不僅將政府的經濟活動納入到宏觀經濟活動中,而且將政府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政策作為能動的經濟力量加以運用,使之成為影響和調節宏觀經濟活動與狀況的重要機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斷膨脹、效率低下是的惡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靈”,因此,市場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選擇。③
2、宏觀和微觀的聯系得到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共同重視。
注釋:
①成九雁、秦建華.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軌跡[J].經濟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參見〔法〕亨利·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18-150.
參考文獻:
[1]〔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關鍵詞:經濟人 對立統一 效用 盈不可久 經濟模型
我國哲學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部分是關于人的研究,西方微觀經濟學本質上就是研究微觀經濟主體的學科。兩者之間殊途同歸,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因此,把兩者結合起來看,是極有價值的。
《易經》中有“形而上者謂之道”,老子也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抽象的,是無形的,是指客觀存在都有著規律性。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任何事物都脫離不了“道”,《管子》中提到過“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春秋冬夏,不更其節。”用的話說就是真理具有穩定性。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也有著“道”,無論是人的偏好、效用、選擇、需求都有著一定的規律性。
一、微觀經濟學的哲學視角
(一)經濟人是理性與非理性的對立統一
我國哲學的二元論認為“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即陰陽,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面,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西方經濟學中假設經濟人的行為都是理性的,所謂理性就是指經濟人能根據市場情況、自身環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做出判斷,從而使所追求的利益盡可能最大化。“經濟人假設”體現出了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從而反映了西方哲學觀念中的人對物質的追求。這種假設是有作用的:在研究問題時,使矛盾的次要方面先排除,主要方面得以體現,以找到有價值的東西。比如消費者行為理論中研究消費者選擇商品達到效用最大化時,無論是基數效用論,還是序數效用論,就只考慮了消費者理性自利的一面,從而得出“邊際替代率MRS=兩種商品邊際效用的比MU1/MU2=兩種商品價格的比P1/P2”,最終會得出消費者會使每單位貨幣帶來的效用相同。這種結論是有意義的,它使我們明白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會達到最大的滿足。不過這些結論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的,是種假設下的結論。
佛理中認為人性有著貪、嗔、癡,從而執著與世俗欲望,形成了對認識能力的有限性。現實生活中,人不可或缺的有著非理性的成分。經濟人應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生活中信息往往是不對稱的,比如消費者把其有限的收入用來購買商品時,不排除至少有1種商品受到廣告、包裝或者是推銷員等非理性成分的影響,等使用了商品之后,才會對商品做出評價,理性成分使自己知道這種商品給自己帶來的效用,隨著消費者認識能力的提高,欲望驅使下消費者會考慮同等價格自己更滿意的商品,等下次購買時就會關注更多的商品,所以消費者達到效用最大化是一個理性與非理性共同作用的過程概念。
(二)“盈不可久”思想的經濟學應用
《易經》中乾卦第六爻“上九:亢龍有悔”,意思就是太高亢激昂了就必定會后悔,指的是事物達到某種程度后必然出現某種新特征以阻礙這種程度的延續。我國學者通過對《易經》各個卦單獨變化以及卦與卦之間變化的研究,得出了“物極必反”,從而生出了中庸之道。乾之極為坤,泰之極為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否極泰來,泰極否來。為了維持某種特征,就不能達到最大飽和的狀態,即“盈不可久也”。
消費者行為理論認為,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時有著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當邊際效用=0時,也就是效用最大化的狀態了,如果繼續消費,就會出現效用遞減。這其實就是說明消費者的滿足程度不是無止境的,多多益善是在達到極點之前的限度內成立。用說就是凡事都有個“度”,這個度在經濟學也很常用,比如學校食堂管理員必須考慮其他食堂的價格,以及周邊餐館的影響,把價格放在合理的位置。如果價格太便宜,可能會面臨虧本,如果價格太貴,可能到最后連1個人都沒有去光顧的。
比如某些壟斷性產業,如提供網絡服務的全國性公司。對于有些人來說,上網是生活必需品,在這個用戶的“保留價格”內網絡價格上漲,這些人上網的時間至少都會維持在生活必需的時長,從而不會出現價格上漲需求量下降現象,同時網絡公司為了經營不會把價格提高超過用戶的“保留價格”,也不會使其設計的價格最終盈利低于成本。再比如對學校食堂的米飯價格來說,假設學生主食為大米,且沒有替代品,而且學生購買米飯只用在自己一次用餐的用途上。食堂米飯價格再怎么漲,學生對米飯的消費量都是一定的,這就是學生對米飯的需求底線;然而食堂米飯價格再怎么跌,學生的消費量都不會超過其吃飽的狀態,這就是學生對米飯的需求飽和。
(三)經濟模型本質是主次抽象思維
微觀經濟學中都有各種假設和各種模型,比如經濟人假設以及消費者偏好的內生性,在各種假設的基礎上,經濟學家運用數學工具建立了各種模型來抽象地描述經濟現象,然而這些模型都是把經濟行為限定在一定范圍內來研究。不少學者批評過這種研究方法,還舉出不少社會中的反例來證明其局限性。其實假設和模型都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對社會現象中的局部或者階段性的描述,以及對人的行為限定性,來研究影響人行為的主要因素。一個可以描述社會所有現象或者人類所有行為的理論是沒有意義的,假設與模型的運用就是在于先抽象的表述經濟現象中主要因素,如果理論符合了經濟現象,就是說主要因素起到了主導作用,如果理論不符合了經濟現象,就是說在次要因素起到了主導作用。
如博弈論理論囚徒困境模型中,單次博弈的納什均衡是雙方選擇(坦白,坦白),無限重復博弈的納什均衡是(抵賴,抵賴),有限重復博弈的納什均衡是(坦白,坦白)。如果現實中出現單次博弈雙方選擇不是(坦白,坦白),重復博弈又出現了其他情況,這就說明是模型外因素影響了博弈的結果,比如雙方沒有被隔離或者兩個囚徒是一家人,都相互關心對方。那么此時如果再考慮雙方的博弈,模型外因素就會變成主要因素,成為模型內因素,從而對結果產生影響。此時可以看出其思維方式是主次分明的考慮問題,如果次要矛盾產生大的影響,則次要矛盾就會加入主要矛盾來考慮,這恰恰證明假設和模型的價值。
二、對待西方微觀經濟學的態度
《易經》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坤卦“用六,利永貞”。龍象征著有能耐,有很大作用的東西,比如知識、財富、權利等等。用九,就是把這些東西當成工具,“用其道而不為其所用”,這樣“見群龍無首”,而是以你為首,才是“吉”。用六,就是在運用這些知識財富的時候,也要讓自己成為配角,去學習發現當中的客觀規律性,以找到有價值的地方,這樣才能“利永貞”。
西方微觀經濟學理論是把觀察到的行為限定在某個模式內,它所追求的是階段性與局部性的適用,而不是對微觀經濟主體所有行為的解釋。所以我們就應當辯證地看待它,既要學習它有價值的地方,也要把它當成工具,且不能機械式的按照它的模式來比較微觀經濟體的所有行為。告訴我們,要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消費者的研究,歸根到底,是想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哈爾·R·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M].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曼昆.經濟學原理[M].北京出版社,2006
[3]卡爾·雅斯貝爾斯.大哲學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關鍵詞】初步博弈論,基本理論,日常應用
前言
博弈論是二人在平等的對局中為達到取勝的目的而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的思想。博弈論思想古已有之,我國古代的《孫子兵法》就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論著作。最初主要研究象棋、賭博中的勝負問題,人們對博弈局勢的把握只停留在經驗上,沒有向理論化發展。1928年,馮·諾依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了博弈論的正式誕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將二人博弈推廣到n人博弈結構并將博弈論系統的應用于經濟領域,奠定了這一學科的基礎和理論體系。此外,塞爾頓、哈桑尼的研究也對博弈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今天博弈論已發展成一門較完善的學科。
一、博弈論的概念
博弈論是研究在策略性環境中如何進行策略性決策和采取策略性行動的科學。這里,策略性環境是指,每一個人進行的決策和采取的行動都會對其他人產生影響;策略性決策和策略性行動是指,每個要根據其他人的可能反應來決定自己的決策和行動。
二、博弈論的類型
博弈論有兩種基本的類型,即“同時博弈”和“序貫博弈”。前者是參與人同時進行決策或行動的博弈,后者是參與人的決策和行動有先有后的博弈。這里,所謂的“同時”或“先后”主要是看參與人在決策時是否知道其他參與人的決策,而并不一定取決于物理意義上的時間。當然,除了上述兩種基本的類型,還有其他不同的分類方式。
三、博弈的要素
博弈的目的是利益,利益形成博弈的基礎。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假設就是經濟人或理性人的目的在于使收益最大化。參與博弈者正是為了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相互競爭。也就是說,參與博弈的各方形成相互競爭、相互對抗的關系,以爭得利益的多少來決定勝負,一定的外部條件又決定了競爭和對抗的具體形式,這就形成了博弈。博弈的要素大致上可以包含以下四點:⑴2個或2個以上的參與者;⑵要有參與各方爭奪的資源或收益;⑶參與者有自己能夠選擇的策略;⑷參與者擁有一定量的信息。
四、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正如王春元在其編著的《博弈論的詭計》中所言“博弈論的目的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學習博弈論的目的,不是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過程,而在于贏得更好的結局。博弈的思想既然來自現實生活,它就既可以用數學工具來高度抽象地表述,又可以用日常事例來具體說明并運用。博弈時時存在,它就在你的身邊。
在博弈論中,一個著名例子就是塔克給出的“囚徒困境”模型。該模型用一種特別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警察與小偷的故事。假設警察懷疑甲乙兩人作案,但他們手中并沒有掌握確鑿證據,于是警方將兩人分別置于不同的兩個房間內進行審訊,并分別告知兩名犯罪嫌疑人:對他們犯罪事實的認定及相應的量刑完全取決于他們自己的供認。
兩名囚徒面臨的選擇及帶來的后果組合可以查看下表。
從上表中可以知道:每個犯罪嫌疑人都有兩種可供選擇的策略:供認或不供認。而且,每個犯罪嫌疑人選擇的最優策略不依賴于同伙的策略選擇。基于人是理性的這一前提,由于犯罪嫌疑人不知道對方的想法,最理性的博弈策略,就是選擇供認。這時的策略,可稱之為占優策略。不管甲乙兩人誰供認,都將得到減輕懲罰的結果。顯然,這一策略一定是所有其他參與人選擇某一特定策略時該參與者的占優策略。但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采用優勢策略得到的最壞結果,并不一定比采用另外一個策略得到的最佳結果要好。
除了上例,博弈論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有很多,譬如:重復博弈的應用。以我國俗語“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來說,在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下,對自己最有利的一種策略是一報還一報。重復的博弈理論導致了合作的產生,但是誰也不能保證合作的繼續,因為合作的代價是建立在損害個人利益基礎之上的。如果個人放棄未來收益或背叛當前收益大于未來收益則背叛風險將仍然存在。
五、博弈論的局限性
“任何一個理論體系必定是不完全的,任何理論都包含了既不能證明為真也不能證明為假的命題,對這個世界的最好描述可能只有其本身。”博弈論也是如此,其基本假設之一就是人是理性的。所謂理性的人是指行動者具有推理能力,在具體策略選擇時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因為人類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具備完全理性,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識和信息。花費大量的時間、財力、物力去尋求所有信息,企圖做出最優決策,有時反而是最不理性的舉動。
六、博弈論的意義
從理論上講,博弈論是研究理性的行動者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論,而實際上正深入到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并被各社會科學所應用。
博弈論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分析方法和全新的思想。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遜如是說“要想在現代社會做個有價值的人,你就必須對博弈論有個大致的了解”,也可以這樣說,要想贏得生意,不可不學博弈論;要想贏得生活,同樣不可不學博弈論。
參考文獻:
[1]王春永(2007.1).博弈論的詭計.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M]
【關鍵詞】預算管理;博弈;過程;關系
一、博弈論概述
最早的博弈論思想產生于中國。兩千多年前,孫臏利用博弈論原理幫助田忌賽馬取勝,就是早期博弈論的萌芽。博弈論(GameTheory)是使用嚴謹數學模型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利害沖突的理論,又稱對策論或游戲論,主要是由天才數學家馮·諾依曼(JohnvonNeumann)所創立的。他和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特恩(OskerMorgenstern)在1939年合作,使得博弈論進入經濟領域,并于1944年合著《博弈論和經濟行為》一書,成為現代經濟博弈論研究的開端。博弈論是研究理性的決策主體之間發生沖突時的決策問題及均衡問題,也就是研究理性的決策者之間沖突及合作的理論。博弈論試圖把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理性化、抽象化,以便更精確地刻畫事物變化發展的邏輯,為實際應用提供決策指導。
博弈論中的個人決策與傳統微觀經濟學中論及的個人決策相比,都是在給定約束的條件下追求效用或收益最大化,但其約束條件卻不盡相同。通常,傳統微觀經濟學中論及的個人決策,是在給定價格參數和個人收入的條件下,使其效用最大化;個人效用函數只依賴于他自己的選擇,而不依賴于其他人的選擇;個人的最優選擇只是價格和收入的函數而不是其他人選擇的函數。因此,既不考慮自己的決策對他人決策的影響,也不考慮他人決策對自己決策的作用。與此相對照,在博弈論中,個人效用函數不僅依賴于自己的選擇,而且依賴于他人的選擇;個人的最優選擇是其他人選擇的函數,因而該理論注意到了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考慮了人們決策的相互影響,并把他人的決策作為內生變量進行分析,拓寬了傳統經濟學的分析思路,更接近于現實世界。
納什均衡(Nashequilibrium),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約翰·納什1948年作為年輕數學博士生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在其博士論文《非合作博弈》(1950)中閃耀的亮點。
納什均衡定義:假設有n個局中人參與博弈,給定其他人策略的條件下,每個局中人選擇自己的最優策略(個人最優策略可能依賴于也可能不依賴于他人的戰略),從而使自己效用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構成一個策略組合(StrategyProfile)。納什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戰略組合,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參與人最優策略組成。即在給定別人策略的情況下,沒有人有足夠理由打破這種均衡。
二、企業預算管理過程中的博弈活動
預算管理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利益的博弈過程①,按加拿大學者安東尼·阿特金森(AnthonyA.Atkinson)的定義,“預算博弈指管理者會通過操縱信息和目標以達到個人盡可能高的獎金收入”。預算管理中的博弈活動主要發生在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過程中。預算博弈的存在,是經濟理性人合理邏輯思維的結果。建立責任中心的企業,其預算管理體系中的組織形式有各級責任中心、預算管理層和企業決策層。由于預算是在總體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對不同責任中心可支配資源的安排、配置和調整,對于本責任中心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動機使得不同責任中心的目標出現差異,因此只要存在責任中心的目標差異以及他們賴以活動的平臺空間,就會有博弈活動存在的可能。
從預算目標來看,企業在確定預算管理目標的過程,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股東、董事會、總經理、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之間一個反復博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誰具有較大的發言權,博弈結果就會對誰有利。從公司治理來看,公司治理結構的形成從某種意義上是企業內部權力分配的過程。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等機構的設置以及各個機構的職責設定,特別是總經理與董事長是否兼任、董事會內部各委員會及獨立董事與執行董事的安排,公司治理結構基本上決定了公司的各個利益相關者在預算管理目標的確定過程中發言權的大小。例如,如果董事會由大股東所操縱,則在此情形下確定的預算管理目標將對大股東有利而可能會損害小股東的利益;如果董事長與總經理一人兼任,董事會中內部執行董事占多數,那么總經理在確定預算管理目標方面有較大的發言權,在此情形下確定的預算管理目標將對總經理有利而不利于股東和債權人等。
預算管理過程是在兩組參與者之間展開的,他們分別扮演企業資源的委托人和人兩類不同的角色。委托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表現在預算管理的每個層次上。從預算管理的程序看,預算管理的實質是企業的委托人和人利用企業預算這一工具,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戰略目標而進行的一場博弈活動。這是因為(劉凡,2007):
第一,在預算管理過程中,企業委托人和人都是以“經濟人”假設為前提,都會從自身的利益和角度出發,根據對方的行動決策來進行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動選擇。在預算管理過程中,委托人和人各自決策的選擇都受到另一方決策選擇的影響,同時反過來,其各自的決策也相應影響到另一方的決策。企業最后通過并將實施的預算方案是在匯集雙方決策的基礎上確定的,是雙方在企業預算管理這一博弈活動中的均衡結果。在預算管理的博弈過程中,委托人和人的角色具有互補性,他們之間發生的互動作用構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預算框架。博弈雙方各自堅守自己的立場,申明自己一方所能實現的目標,最后在雙方力量均衡的基礎上達成妥協。他們之間的利益沖突有利于提高預算的專業性,增強其可預見性,降低預算過程中的成本和預算決策的復雜程度。他們既相互競爭也相互合作,并且在客觀上形成某種協調或制衡機制。顯然,只有經過職能專門化的委托人和人之間的博弈,經過利益交鋒和制度協調,最終形成的預算才是最理想的。
第二,預算具有直接的經濟后果,不同的預算對企業利益相關者產生的作用大不一樣。預算使得個人行為符合企業決策標準,或作為個人之間進行合作的路標,但由于不可能平均地分配預算的效益與成本,因而能夠得到所有參與者支持的預算極少。因此,誰能夠在預算的制定中擁有發言權,誰便能夠通過制定有利于自己的預算將企業資源轉移給自己,誰便能夠在利益分割的博弈中處于優勢地位,因而預算的制定過程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經濟過程,而是一場政治博弈。從預算的經濟后果及其政治化過程可以看出,預算的制定與完善涉及到企業各利益主體之間復雜的交互影響,某一利益主體的決策行為只有考慮到他人決策行為時,才能有比較合理的基礎。現代非合作博弈論就是專門研究在人類行為發生交互影響的前提下如何進行決策及如何使決策達到均衡的一門科學,而預算制定與完善過程中的“攻”與“防”行為,適當提供了博弈論發揮解釋功能的舞臺。任何制度的形成都是一個多重博弈過程,預算作為一種契約制度也是如此。有限理性決定了預算的制定與完善只能是一個漸進過程。預算如有漏洞,利益相關者便會乘虛而入、為己謀利,而一旦預算的制定者發現便會調整預算或重新規制加以堵塞,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企業預算制定者與執行者就預算進行的博弈過程。一次“博弈”過程的完成,預算暫時達到“納什均衡”狀態,在此狀態下任何改變預算的企圖都將是徒勞。然而,這種均衡狀態不會長久,一旦新技術、新經濟業務出現,便又會引起新一輪的預算制定者與執行者之間的博弈,其結果又會達到新的“博弈均衡”狀態。預算經過多次博弈便會不斷得到完善,“納什均衡”點便會不斷地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逼近,最終達到帕累托最優②狀態。盡管預算博弈的過程會產生一些摩擦費用,但一個經過多次博弈而得到“公認”的預算,其運行交易費用的節約足以抵消這些“摩擦費用”。
三、企業預算管理過程中的博弈關系
在企業預算管理過程中,存在三類主要的博弈主體,即預算管理決策層、預算管理層和預算管理執行層。這些主體間形成錯綜復雜的博弈關系(劉凡,2007)。
(一)預算管理決策層與管理層的博弈關系
企業預算管理決策層是企業預算管理過程中的決策部門,在預算管理過程中負責制定預算管理目標及方案,并對其整個實施過程進行監督和考評。企業預算管理層是預算管理決策層和執行層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在企業預算管理過程中,企業預算管理決策層和管理層的博弈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預算管理決策層在制定戰略導向及對目標調整時,需要面對不同的管理階層,而不同的管理階層往往有其自身的經濟利益,這些經濟利益可能和決策層的目標存在一定的沖突。在這種條件下,自然產生了決策層和管理層之間的博弈。
2.企業預算管理決策層在協助和監督目標執行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種種可變因素,這些可變因素對于不同管理層所帶來的收益和損失是不同的,管理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會和決策層產生矛盾。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產生了決策層和管理層之間的博弈。
3.企業預算管理決策層在評價預算執行時,對各預算管理層的考核和評價結果將直接影響各個管理層今后努力的程度,而對管理層實施懲罰或者獎賞的過程同時就是管理層和決策層互相博弈的過程。
(二)企業預算管理決策層和執行層的博弈關系
企業預算管理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全方位、全過程和全員的一種整合性管理系統工程。企業預算管理決策層的每一個決策最終都是要通過執行層的努力才能實現。在企業預算管理過程中,企業預算管理決策層和執行層之間的博弈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執行層在執行預算管理時,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可能會提供一些虛假信息,如果本部門在預算管理過程中虛假信息較多,將會受到決策層的處罰。這種確定何種懲罰和何種懲罰程度的過程本身就是決策層和執行層之間的博弈過程。
2.企業決策層在評價預算執行時,對各預算執行層的考核和評價結果將直接影響執行層今后努力的程度,而對執行層實施懲罰或者獎賞的過程同時就是執行層和決策層互相博弈的過程。
3.企業決策層在協助和監督目標執行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種種可變因素,這些可變因素對于不同執行層所帶來的收益和損失是不同的,執行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會和決策層產生矛盾。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產生了決策層和執行層之間的博弈。
(三)企業預算管理層和執行層的博弈關系
企業預算管理執行層負責預算管理的基礎工作,基礎工作執行得好壞直接影響到預算管理的成敗,而預算管理層是這種基礎性工作的制定者和評價者,其制定和評價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這種基礎性工作的進程。在預算管理過程中,企業預算管理層和執行層存在的博弈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預算管理層在制定本部門戰略導向及對目標調整時,需要面對不同的執行階層,而不同的執行階層往往有其自身的經濟利益,這些經濟利益可能和管理層的目標存在一定的沖突。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產生了執行層和管理層之間的博弈。
2.企業預算管理層在監督目標執行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種種可變因素,這些可變因素對于不同執行層所帶來的收益和損失是不同的,執行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會和管理層形成矛盾。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產生了執行層和管理層之間的博弈。
3.企業預算管理層在評價預算執行時,對各預算執行層的考核和評價結果將直接影響各個執行層今后努力的程度,而對執行層實施懲罰或者獎賞的過程同時就是管理層和執行層互相博弈的過程。
4.執行層在執行預算管理時,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可能會提供一些虛假信息,如果本部門在預算管理過程中虛假信息較多,將會受到管理層的處罰。這種確定何種懲罰和何種懲罰程度的過程本身就是管理層和執行層之間的博弈過程。
除了以上三種主要博弈關系外,其他一些比較微觀的博弈行為還有很多,如企業預算管理不同執行層之間的競爭,不同預算管理層之間以及不同預算管理決策層之間的不同意見與沖突等。可以說,沒有人能將其中所包含的所有博弈關系都列述出來,即使是一個極簡單的現實經濟活動,也包含著許多博弈關系,只不過有些博弈關系主要些,有些則是次要些。這些博弈關系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使得預算管理的結果趨于更加合理而公平。
【參考文獻】
[1]劉凡.基于博弈論的企業預算管理研究[D].蘇州大學,2007.
[2]蘇壽堂.以目標利潤為導向的企業預算管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3]高晨.企業預算管理——以戰略為導向.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關鍵詞】博弈論;策略;納什均衡
一、引言
博弈論又稱對稱論,是描述、分析策略的一種決策理論。1937年美國數學家馮·紐曼最早把對策論引入經濟學。1944年,馮·紐曼和奧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argebston)出版了《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把博弈論應用到經濟學中,并且博弈論目前已經成為經濟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對產業組織理論、委托理論、信息經濟學等經濟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換句話說,就是某一經濟主體的決策既受到其他經濟主體決策的影響,而且該經濟主體的相應決策又反過來影響到其他經濟主體的決策。博弈論描述在這種形勢下各方理性地選擇自己的行動所實現的結果,分析各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
二、博弈論的概述
(一)博弈論概念
博弈論的基本概念包括:參與人、行為、信息、策略、支付、結果、均衡。參與人是指博弈中選擇策略與行動以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決策主體,其可以是自然人或者社會組織,博弈論中假定所有局中人都是機智和理性的。行為是指參與人的決策變量。信息是指參與人在博弈中的知識,特別是有關其他參與人的特征和行動的知識。策略代表著參與者的相機行動方案。支付是參與人從博弈中獲得的效用水平。結果是博弈者感興趣的要素集合。均衡是所有參與人的最優戰略組合。
(二)博弈論分類
博弈論可以根據博弈者選擇的策略不同、支付結構的不同、參與人行動的先后順序和參與人對其他參與人的了解程度等進行分類。
第一,根據博弈者選擇的策略不同,博弈論主要分為兩大類: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也稱正和博弈,指博弈雙方的利益均有所增加,或者至少其中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損害,因而整個社會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博弈研究人們達成合作時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非合作博弈指一種參與者不可能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議的博弈類型,是一種具有互不相容味道的情形。非合作博弈研究人們在利益相互影響的局勢中如何選決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選擇問題。
第二,根據支付結構的不同,博弈可以分為常和博弈和變和博弈。常和博弈是指各博弈方的得益之和是一個非零的常數。變和博弈也稱非常和博弈,是指隨著博弈參與者選擇的策略不同,各方的得益總和也不同。
第三,根據參與人行動的先后順序,可以將博弈分成靜態博弈和動態博弈。靜態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兩個參與人同時選擇或兩人不同時選擇,但后行動者并不知道先行動者采取什么樣的具體行動。動態博弈是指參與者的行動有先后順序,并且后采取行動的人可以知道先采取行動的人所采取的行動。
第四,根據參與人對其他參與人的了解程度,可以將博弈分成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博弈是指每一參與者都擁有所有其他參與者的特征、策略集及得益函數等方面的準確信息的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在一個博弈中,了解得不夠精確,或者不是對所有的參與人都有精確的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所進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三、博弈論的基本原理
迄今為止,我們分析企業、個人決策的中心問題是追求效用、利潤、收益或產量的最大化。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人們有時并不追求最大化,而是追求一個相對比較滿意的目標。這是因為根據高風險高收益的原理,人們在追求較高目標過程中通常也會遇到較大風險,而一般情況下人們是比較厭惡風險的。因此,人們可能采取一種風險厭惡型的策略,。而最小最大原理就能夠滿足風險厭惡者的需要,指導人們追求他們相對滿意的目標。
最小最大原理要求局中人首先從收益矩陣中找出自己的每一種策略下至少可以獲得的收益,也即所能獲得的最小收益,然后從這些最小收益策略中選擇出收益最大的策略,即從最小收益中選擇最大收益。
最小最大原理的合理性表現為不管對方采取何種策略,局中人至少可以獲得這個最小值之中的最大值,因此稱之為最小最大原理。最小最大原理確保某種收益而不是最高的收益,因而是一種在最小利益中求最大利益的原則。這種策略相對比較“安全或保守”,參與者想確保他起碼能夠獲得某種數量的收益,所以,參與人按照這種原則所確定的策略也叫做穩妥策略。[1]
四、博弈論的應用
(一)博弈論在生活中的應用
生活中存在很多博弈論的身影。比如我國的“田忌賽馬”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博弈論,說的是齊威王與大將田忌各出三匹馬,一對一比賽三場,由于齊威王的最優、次優和較差的三匹馬分別跑得比田忌的三匹馬快,所以田忌總是以0:3告負。后來田忌的謀士孫胺給田忌出主意,讓最差的馬去與齊威王最快的馬比,而讓最優的馬去贏齊威王次優的馬,讓次優的馬去贏齊威王最差的馬,這樣便以2:0取勝。
還有一個關于納什均衡博弈論的很經典的例子就是智豬博弈。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情況正如上面兩個博弈論例子所遇情形一樣,沒能真正實現自身的最佳利益,甚至是損人不利己。從“納什均衡”的普遍意義中,我們深刻地領悟到經濟、社會、國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現象。[2]
(二)博弈論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
自從將博弈論引入經濟學以后,經濟學改變了傳統經濟分析地那種以個人孤立決策,其他經濟活動者的行為影響則被典型地簡化為以價格信號為基礎的分析方法,而側重于經濟活動中多個利益主體的行為所產生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分析,從而使經濟分析更能反應經濟系統的本質[3]。
如今,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商品價格大戰。根據納什均衡博弈論觀點,各商家價格大戰的結局即為一個“納什均衡”,且價格大戰的結果是誰都不賺錢。因為博弈雙方的利潤正好為零。競爭的結果具有穩定性,即一個“納什均衡”[4]。這個結果可能對消費者有利,但對廠商來說是災難性的。所以,廠商實行價格大戰意味著自殺。[5]事實上,完全競爭狀態下的均衡即“納什均衡”。
此外,假如市場經濟中存在污染,可政府卻沒有管制的環境,企業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寧愿犧牲環境,也不會主動增加對環保設備投資。依據看不見手的原理,所有企業均會從利己角度出發,采取不顧環境策略,即進入“納什均衡”狀態。
五、結束語
博弈論在理論上進一步拓寬了經濟學研究的領域和范圍,在現實社會中被應用到各領域中去。入世以來,我國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采取擴大內需,積極推進“走出去”的原則,如我國成功地舉辦了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博弈論的“納什均衡”體現得恰到好處,實現了雙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湯學俊,吳進紅.中級微觀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2]趙凌云.經濟學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K·F·齊默爾曼[德].經濟學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4]周林洋.博弈論與納什均衡理論[J].金山企業管,2004,02(1):41-43.
關鍵詞:雙語教學;經濟學;網絡
1時效性在經濟學課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意義的時效性是指教學內容應該貼近實際的經濟現象和實踐,教師的任務是通過現實中復雜而多樣的經濟現象來使學生把握其背后的經濟運行規律。時效性的另一層意思是指講授的經濟學理論也應與時俱進,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了解經濟學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說的時效性是指教學內容應具有理論上的前沿性并體現時代性。一方面,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研究經濟學的根本目的是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這必然要求在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對現實強烈關注。另一方面,無論從方法上還是研究內容上,現代經濟學理論都正處于一個變革的時代,雖然新古典經濟學仍然在教科書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演化經濟學等新興的交叉邊緣學科正逐漸崛起,它們和新古典經濟學一起不斷改變和深化人們對于經濟現象的認識。因此在授課中,有必要介紹這些前沿的理論,以開拓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
2現有雙語教學模式在提高“時效性”中的問題
目前經濟學雙語教學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師生對課堂的過分依賴,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主流原版教材對經濟學理論的前沿性介紹不足。目前國際上流行的經濟學教材基本上重點介紹兩種理論范式,一種是以新古典主義的范式,另一種是新凱恩斯主義的范式,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thePrincipleofEconomics)、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Economics)以及布蘭查德(Blanchard)的《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等。這些主流教材的內容一般都是被經濟學家和公眾廣泛接受的理論,這當然是為了教學的方便,但也意味著對現代經濟學的一些新的進展可能涉及不多,如在微觀經濟學中,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和演化經濟學等前沿性的理論很少,最多也只是一帶而過,有的甚至根本不涉及這些內容,比如平狄克的《微觀經濟學》(Economics)只是講述了新古典的微觀理論。
(2)由于教材本身的滯后性,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一般比較陳舊,這無疑會損害教學效果。雖然過時的教學案例和材料對于理論本身的正確性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如果教材中充斥了過多的陳舊和過時的材料,一方面可能會損害經濟學理論的說服力,因為對于學習者來說,他們對當前發生在身邊的經濟現象比較關注,也傾向于用所學的經濟學理論來試圖解釋經濟現象和解決某些問題。如果經濟學理論能夠很好地分析當前的社會經濟問題,這無疑會極大地增強學生對經濟理論的信心。另一方面,新穎和貼近現實的材料更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教材本身是無法滿足這樣的教學要求的,這就需要教師根據理論本身以各種途徑搜集一些新穎的材料和教學案例來補充教材內容。
3提高雙語教學“時效性”的方法
我國開展經濟學雙語教學是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進行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國的經濟學教育要求教學方式要與國際接軌,以國際上經濟學通性的教育方式進行雙語教學。所以,在本科課程的設置上,既要兼顧實際經濟活動的需要而培養應用型人才,也要為培養具有開放精神、能夠融人國際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學中注重案例和數據處理、分析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強經濟分析方法和經濟理論的教學,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為了達到上述雙語教學的目的,基于網絡資源的雙語教學模式具有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對于提高雙語教學的“時效性”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義。電腦和網絡在教學中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網絡資源也日漸豐富,關于經濟學教育和研究的網站也更加專業化,這為學生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資源和理論資源。大體上,有助于經濟學教育和研究的網站可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在線專業性財經雜志,比如Economists和FinancialTimes、華爾街日報(TheJournalofwaIIStreet)等國際上著名的財經雜志,這些雜志以其專業性、權威性而聞名于世,可以大大開拓學生的視野并加深他們對經濟問題的認識。第二類是學術性較強的專業性網站,既提供當前的理論動態和研究進展,也有過去以發表的研究成果。這類網站可以是民間學術研究機構,比如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IDEAS-EconomicsandFinanceResearch和經濟思想史網站(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以及著名大學經濟系的網站等,其特點是在站點內可以搜尋到大量的工作論文(workingpapers)和論文;還可以是經濟學家個人的網頁,主要提供經濟學家個人的研究成果。第三類是一些政府機構網站,比如歐洲中央銀行、聯邦儲備局(FederalReserveBoard)、亞洲開發銀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WorldBank等,這些網站不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論文,也有豐富的數據資料可供查閱。第四類是一些經濟學學習網站,包括綜合性的網站和專業性的網站,通常他們或者只是一門課程的輔助學習網站,能夠提供本門課程的學習重點和習題,或者是某一個領域的網站,比如博弈論學習網站、微宏觀經濟學和金融經濟學網站等。這些資源遠比教材上的資料豐富,也更加貼近正在發生的經濟現象,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基于網絡的雙語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方法來說,最根本的優點在于網絡使得教學更加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使學生學習基于教材卻不局限于教材,大大開闊了視野。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這種特性,在課堂內外、授課前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課前要求學生查詢有關資料,包括一些數據和案例。在為本科生講授經濟學原理時,為了避免過于抽象,教師一般要結合一些經濟現象或者案例來闡述理論的涵義與國內經濟學教材相比,原版教材更注重用實際的數據和案例來說明基本的經濟原理,而且這些案例和數據大都來源于發達國家,如經濟合作組織國家(OECD)。這給我們雙語教學的啟示是在實際的授課中,教師也應該注重用實際數據和案例來講解理論,而不是純粹的從抽象理論到理論,這也是因為經濟學的傳統是“用事實或數據來說話”。對于剛開始接觸雙語教材的學生來說,原版教材的閱讀可能比較困難,但教師在講授一節課的內容之前就應該給出一個比較有針對性的預習計劃,使得授課有的放矢。
以《Macroeconomics))(8thEdition:Dornbusch,Fisher&Startz)為例,在第七章講授通貨膨脹和失業的內容時,由于會涉及到大量的有關失業和通過膨脹的數據和資料,比如通貨膨脹的時間序列、失業率的變化、勞動時間的變化等,教師應該在課前為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通過互聯網查找國內外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有關英文資料。同時,教師也應該對學生文獻和資料索引的能力給予一定的指導,比如通過google的分類搜索、其所在學校的外文數據庫以及進入一些經濟專業網站或機構網站查尋資料。在亞洲開發銀行、IMF和世界銀行等機構的網站上,學生可以搜尋到大量有關報告或Outlook,在economists雜志網站上,學生可以查到部分關于貨幣和就業的文章,這可以使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我們所面臨的各種經濟問題。
但是,案例和數據本身并不能自動說明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于案例和數據的分析和理解。由于課前預習的鋪墊,對案例的分析,教師可以學生的發言和討論為主,而且要求發言盡量用英文,并在發言的過程中加以適當的引導。對于數據的分析,要結合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這對于學生可能比較困難,所以教師應以講授為主,并用相關軟件進行模擬演示。尤其是在宏觀經濟學,對于本科生來說,有的問題需要大量的數據才能說清楚。比如,貨幣供給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從理論到理論的講授很是抽象,但是如果用比較簡單的計量經濟學方法做一個回歸模擬,表明二者之問的相關關系,就會大大增強教學效果。在初、中級經濟學中,大部分模型都是比較靜態或靜態分析,動態模型涉及不多,一般是蛛網模型和經濟周期的乘數——加速模型,在課堂上,教師用一些軟件可以簡單地模擬出這些模型的動態特性,比如Excel、Eviews和Mathtab等,這樣的教學效果會大大好于純粹的講授。
(2)對于教師來說,除了有關的案例的解釋和對經濟數據的模擬演示,還應該對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論進一步挖掘,使學生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查閱大量相關文獻,熟悉該理論的演進脈絡,了解理論發展的前沿,“為學生倒出一杯水教師須有一桶水”。除了教材之外,師生還有大量的網絡資源可用,通過相關經濟思想史網站(如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可以更加系統地了解某個經濟理論的發展的脈絡,通過網上的工作論文,可以使學生了解現代經濟學發展的前沿。
比如說微觀經濟學中的制度(歷史)經濟理論、演進經濟理論以及宏觀經濟學中的復雜性分析方法,對于有志于將來做研究的學生來說,對經濟學理論最新發展的適當了解是有益的比如,在微觀經濟學中公共產品一章,一般都會涉及到公共產品提供的“薩繆爾森規則”,即個體對公共產品的邊際收益之和必須等于其生產的邊際成本。對于這個等式,一般的解釋是每個人應該根據個體的偏好支付公共產品的價格,這就需要一個有效的激勵人們說真話的機制。這個機制的通常包括兩種:命令機制(commandmeehanism)或者投票體制(votingsystem)。一般教材對于投票的問題涉及不多,這就需要教師擴展這方面的知識,適當地講授社會選擇問題(socialchoicetheory)和公共選擇阿題(publicchoicetheory),在各種觀點的交鋒中,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現代社會政府的公共活動的本質。進一步,這個問題還可以延伸到法律經濟學、經濟學等更新的理論。對于一些在宏觀經濟學中爭議較大的理論或政策,教師可推薦學生查閱相關網站,尋找自己支持的觀點和論據。
An Analysis of Binary Theory of English Literacy Studies
華薇 HUA Wei
(北京聯合大學外語教學部,北京 100010)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epartment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10,China)
摘要:英語讀寫素質是習得讀寫能力并形成讀寫體驗的過程。讀寫素質主要由分析能力、結合社會文化能力、話語分類能力、讀寫實踐能力、記憶能力、情感反應、思辨能力和隱喻理解能力等因素構成。本文首先應用二元理論中的集對分析理論分析了句子、語法和詞語,英語句子具有同異性,英語語法中時態的相關性均有特定的語法表征手段,英語詞語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語言單位常常附衍了一串同義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果用聯系數來描述詞語的相關度,它同時也反映出了詞語的思想豐度。本文還運用博弈理論和悖論分析文章的含義及價值,最后應用模糊二元對比排序法對英語讀寫素質各因素進行分析,通過分析確定了各因素的重要度,將其應用于讀寫素質研究中具有積極作用并具一定的發展潛力。
Abstract: Literacy study is a process of acquiring ability and forming experience of literacy. It mainly includes abilities of analyzing, combining social culture and discourse classifying, read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memorizing, emotional response, critical and metaphor comprehension. This paper firstly applies SPA (Set Pair Analysis) of binary theory to analyze sentences, grammar and words. English sentence has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ce and indifference. The correlation of tenses in grammar has some specific grammatical expressing means. English words are a kind of conventional customary language units, with a list of synonyms and homoionyms and antonyms. If relevance of words can be described in number of correlation, which the thickness of thinking can be also reflected simultaneously. Game theory and paradox are also applied to analyze the meanings and values of essay, and the sequence based on paired comparison is applied to analyze every element of literacy studies, and the important degrees of every element are determined then, which has potential and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tudy of literacy.
關鍵詞 :讀寫素質;二元理論;因素分析
Key words: literacy studies;binary theory;factor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5)20-0214-03
0引言
英語讀寫素質研究(Literacy Studies)發端于英國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在讀寫過程中通過文本與世界交流,是探索和描述人類各種群體閱讀、創造、使用和傳遞文本的過程。在英語讀寫過程中,會遇到語言單位詞語,常常附衍著一串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等,如果用聯系數描述它們,會刻畫出詞語的思想豐度。英語讀寫素質是由分析能力、結合社會文化能力、話語分類能力、讀寫實踐能力、記憶能力、情感反應、思辨能力和隱喻理解能力等因素構成,本文應用二元理論中的模糊二元對比排序法對英語讀寫素質各因素進行分析,通過分析確定了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以便促使教師在提高學生英語讀寫素質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綜合素養,綜合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以適應學生學習內容的多樣化以及教學實效的最大化。
集對分析(SPA)是趙克勤先生提出的一種新的系統分析理論,基本思路是:在一定的問題背景下對所論兩個集合所具有的特性作同、異、反分析并加以度量刻畫,得出這兩個集合在所論問題背景下的同、異、反聯系度表達式。博弈論(Game theory),有時也稱為對策論,是微觀經濟學發展的革命性成果,它作為現代經濟學的前沿領域,已成為占據主流的基本分析工具之一。在經濟學史上,曾經發生過三次重大的“革命”,分別是“邊際分析革命”、“凱恩斯革命”與“博弈論革命”。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引發了一場深刻的經濟學革命,因為它代表著一種新概念、新方法論、新分析方法和一種全新的思想。作為著力于研究 “理性人的互動行為”的一門學科, 博弈論幾乎可以被運用于經濟學和其它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1994年著名博弈論專家納什(J. F. Nash)、澤爾藤(R. Selten)、豪爾紹尼(J.C. Harsanyi)因在非合作博弈均衡領域的開創性貢獻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博弈論不僅僅能在學術領域中光彩奪目,在其它領域如軍事、管理、體育、政治、公關、個人生活中同樣能得到充分利用。在普通的企業管理中,經營者要熟練地掌握管理之術,必須能夠自動自發并自覺地運用博弈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憑借博弈論的思想方法來分析進而解決實際問題。正因如此,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遜(Paul Samuelson)說:“要想在現代社會做一個有文化的人,你必須對博弈論有一個大致了解。”運用博弈理論、悖論和模糊二元對比描述身邊的故事,這些知識的應用,極大的拓廣了學生們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也是對常規教學有益的補充。
1基于二元集對分析理論分析方法
集對分析(SPA)的基本思想是把所研究的問題視作一個既確定又統一,并可用一個能充分體現其思想的聯系度式子:μ=a+bi+cj來描述各種不確定性。其中a表示同一度,b表示差異度,c表示對立度。其中a,b,c滿足歸一化條件a+b+c=1。
1.1 刻畫敷衍詞語數用聯系數描述一個詞語的同義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個數,這個聯系數就刻畫出這個詞語的敷衍詞語數,例如great詞的聯系數,見表1。
因此,通過詞的聯系數可以豐富原有的讀寫方法。
1.2 句子中的聯系數在ERS(event time, reference time, speech time )時體句子中的應用,可刻畫如圖1所示。
在時體中的應用,例如:
He is reaching station.(他快要到車站了。)
一般可以表示為0+0.5i+0.5j,這里a=0,b=0.5,c=0.5,其中a表示過去,b表示現在,c表示將來。若已知接近目標的程度,可以調整b、c的系數。其它時體可以類似討論。
1.2.1 在諺語句子中的應用,例如: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All Roads Lead to Rome.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以表示為0.5+0.5i+0j和1.0+0i+0j。
1.2.2 在詩歌中的應用,例如:拜倫的名作Don Juan(《唐璜》)中的名詩The Isles of Greece(哀希臘)中The mountains look on Marathon——And Marathon looks on the sea.(群山綿綿遙望馬城——馬城靜靜遙望大海。)可以表示為0.45+0.45i+0.1j和1.0+0i+0j。
1.2.3 在描述事物屬性程度中的應用,可用a+bi+cj來刻畫,a表示某事物,b表示其某屬性的正向程度,c表示負向程度。例如:描述“梅花”、 “牡丹花”和“蒲公英”的美麗度。“梅花”可以表示為+0.82i+0.18j,“牡丹花”可以表示為 +0.9i+0.1j,“蒲公英”可以表示為+0.63i+0.37j。
2基于博弈理論、悖論分析方法
博弈論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間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 博弈論考慮游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并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
2.1 在讀寫中的博弈論分析本文先以“浮士德”為例來說明。《浮士德》是歌德的最偉大的代表作。浮士德為了尋求新生活,和魔鬼梅非斯托簽約,把自己的靈魂抵押給魔鬼,而魔鬼要滿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認為自己得到了滿足,那么他的靈魂就將歸魔鬼所有。于是梅非斯托使用魔法,讓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經歷,他嘗過了愛情的歡樂與辛酸,在治理國家中顯過身手,在沙場上立過奇功,又想在一片沙灘上建立起人間樂園……就在他沉醉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中時,他不由地說,那時自己將得到滿足。這樣,魔鬼就將收去他靈魂,就在這時,天使趕來挽救了浮士德的靈魂。
假設浮士德獲得一切要求為2分,在不失去靈魂而獲取部分要求為1分;魔鬼獲得浮士德的靈魂為2分,獲得了簽約為1分,博弈結果如表2所示。
這則故事告誡人們:在獲得利益時,一定要守住道德底線。
再如圖片中的博弈,見圖2所示。解讀圖片的意思是:當看圖片左邊時,圖片象個少女;當看圖片右邊時,圖片象個老婦人;當遠看圖片時,圖片是一個少女;當近看圖片時,圖片是個老婦人。因此,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心情的博弈;也是美與丑的博弈。
2.2 在讀寫中的悖論分析悖論是指一種導致矛盾的命題,悖論的英文paradox一詞,來自希臘語“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
例如在“讓她無法說No的約會。”的故事中是這樣闡述的:
一次,美國滑稽大師馬丁·格登納根據哈佛大學著名數學教授貝克先生告訴他的辦法,成功地邀請了一位年輕姑娘一起吃晚飯。
格登納:我有三個問題,請你對每個問題只用“Yes”或“No”回答,不必多做解釋。姑娘回答:嗯。
格登納:第一個問題是:你愿意如實地回答我下面的兩個問題嗎?
姑娘:“Yes !”
格登納: 很好,我的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我的第三個問題是‘你愿意和我一道吃晚飯嗎’,那么,你對這后兩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是一致的呢?
姑娘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因為不管她怎樣回答第二個問題,她對第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次,他們很愉快地在一起吃了頓很好的晚飯。
再如辛普森悖論(Simpson′s Paradox)亦有人譯為辛普森詭論,是英國統計學家E.H.辛普森(E.H.Simpson)于1951年提出的悖論。這個悖論的內容是:在某個條件下的兩組數據,分別討論時都會滿足某種性質,可是一旦合并考慮,卻可能導致相反的結論。
例如某學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與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進行相同英語測驗,對男生進行比較,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比心理學專業的學生的平均分多5分,同樣對女生進行比較,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比心理學專業的學生的平均分多5分,按照普通理論思考,當然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的平均分比心理學專業的學生的平均分多5分。但是,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并非如此,這就是辛普森悖論。
因此,為了避免辛普森悖論的出現,就需要斟酌各分組的權重,并乘以一定的系數去消除以分組數據基數差異而造成的影響。同時必需了解清楚情況,例如:是否存在潛在因素,從而進行綜合考慮。
3基于模糊二元對比排序方法分析
根據心理學分析,人們對不同因素重要性做出評斷往往是從兩兩對比著手的,因為對兩個以上的因素進行比較甚為不易,特別當測定因素很多的情況下,可先對其中兩個不同因素進行比較,然后再換兩個依次對比,每次比較即得一個評斷,每次評斷用數量形式表示出來,這樣就得到一批數據,分別求平均值進行排序,即模糊二元對比排序方法。
讀寫素質主要由分析能力(x1)、結合社會文化能力(x2)、話語分類能力(x3)、讀寫實踐能力(x4)、記憶能力(x5)、情感反應(x6)、思辨能力(x7)和隱喻理解能力(x8)等因素構成。
對這些因素之間,先建立一種優先關系,以cij表示xi與xj比較的優越度,cij=0.5表示優越度相同。
現對北京聯合大學非英語專業某年級179名學生進行為期一學年的英語讀寫素質培養的訓練,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觀察和測試方法進行評估,若僅考慮因素x1(分析能力)與x2(結合社會文化能力)比較對讀寫素質貢獻優越度0.6,與其它因素比較對讀寫素質貢獻優越度以此類推,見表3。再通過求平均值
通過ci確定了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然后將其應用于英語讀寫素質各因素的分析。
因此,得出的結論是:讀寫素質各因素重要度次序從大到小排序為:x7>x1>x2>x6>x4>x8>x5>x3。
由此可見,讀寫素質各因素重要度次序為: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結合社會文化能力、情感反應、讀寫實踐能力、隱喻理解能力、話語分類能力和記憶能力。思辨能力即創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推理過程最為重要,思辨能力的培養直接影響人的創造力、研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影響人的素質。同時,它也同樣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以及其語言技能的發展;結合社會文化能力是指在讀寫過程中與世界交流、吸收或摒棄所傳遞的多重文化信息和各種文化價值觀和思想的重要途徑;情感反應是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及所表達的情感色彩,最容易使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們心靈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隱喻理解能力作為隱喻所構建的會話分析模式,進一步體現出交際事件中的互動性與合作性;讀寫實踐能力和記憶能力是由實踐多個零散的讀寫文章為媒介的具體片段組成,體現為課堂教學所呈現的規律性。
4對策與建議
讀寫素質中的二元理論研究強調文本本身所蘊含的集對分析、博弈論和悖論及其對人們讀寫視角產生的重要影響,這要求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對課文的基本內容進行分類,了解二元理論的文化含義,還要通過閱讀和搜集相關資料,增強自身對于二元理論的理解。同時教師還要集中精力針對較難二元理論內容組織活動,幫助學生探索這些內容詞包含的二元文化背景,注意觀察讀寫事件的關聯性,使學生關注跨學科的問題,體現讀寫與相關學科研究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鼓勵學生嘗試更多樣的讀寫形式并予以反饋,師生彼此協作探索課文內容背后更深層次的哲學意義,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走跨學科和交叉研究的創新之路。
本研究首先應用集對分析對英語句子進行了量化分析,有利于進一步構建并解釋英語句子的結構和拓展;應用博弈論和悖論于讀寫中,旨在幫助學生探索和挖掘學習材料本身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從而達到通過英語學習提高學生文化意識、科技意識和世界意識的目的;最后把模糊二元對比排序法應用于學生英語讀寫能力分析中,對讀寫因素重要程度的分析有利于構建教學過程,同時診斷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對教學進行反思,對于促進教師探索培養學生讀寫素質的有效策略極具可操作性和應用價值,學生是構建讀寫素質的主體,學習者積累的經驗越豐富、越熟練,讀寫語言能力就越強。因此,多元的視角、多學科間的融會,是當前讀寫研究得以創新與發展的根本途徑,這也是本研究為什么結合跨領域的初衷。
參考文獻:
[1]Austin,J.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Oxford:OUP,1962.
[2]Baker,C.Found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M]. Lon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6.
[3]Boeckx,C.Language in Covering Mental Structures and the Rules Behind Them [M].Hong Kong:Blackwell, 2010.
[4]Dobson,C.Critical Thinking Skill: Measuring Higher Cognitive Development with Bloom’s Taxonomy [M]. La Vergne, Tennessee: Lightning Source Inc, 2008.
[5]Black, M. Models and Metaphors: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 [M].Now York:Co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
[6]Adger, D.Core Syntax [M]. Oxford: OUP, 2003.
[7]Gee, J.Social Linguistics and Literacies: Ideology in Discourses [M]. London: Taylor &Francis, 1996.
[8]Gee, J.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M]. London: Routledge, 1999.
[9]Gredory,E.&A.Wllliams. City Literacies: Learning to Read across Generations and Cultures [M]. London: Routledge,2000.
[10]Borer, H. Parametric Syntax [M]. Dordrecht: Foris, 1984.
[11]Street, B. Literacy and Development: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 [M]. London: Routledge, 2001.
[12]Street, B. What’s “new” in new literacy studies?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 Comparative Education 5: 110-118.
[13]Deignan, A. 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5.
[14]Rose, K. & G. Kasper.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UP, 2001.
[15]方子純,陳堅林.基于語料庫的同義形容詞行為特征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6):842-852.
[16]盛靜,韓寶成.新讀寫素質研究與英語課堂教學分析[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43(2):261-272.
[17]趙克勤.集對分析及其初步應用[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5-67.
[18]黃濤.博弈論教程[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出版社,2004:10-58.
[19]西內啟[日]著,朱悅瑋譯.看穿一切的統計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81-193.
[20]汪培莊.模糊集合論及其應用[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46-52.
引言
產業經濟學是從微觀經濟學中分化發展出來的一門相對獨立的經濟學科,是通過當前科學技術發展中各種管理體系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實現的微觀狀態下的經濟產業體系,是以理論為基礎,應用為前提的發展理念和發展過程。在科學技術和經濟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微觀經濟學是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結合當前經濟理論實現的應用性質的經濟學過程。西方產業經濟學側重于從企業角度出發研究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行為,在西方國家的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是通過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進行發展和探究的過程。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也逐步的實現了產業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但由于產業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使得當前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和影響因素,更是使得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手段的主本文由收集整理要制約前提和影響手段。
1. 我國高校產業經濟學課程的發展現狀
產業經濟學屬于應用經濟學,是當前高校經濟學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更是實現經濟學教育的重要保證手段。目前而言,我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設有產業經濟學專業,在經濟學的管理和教學過程中,由于各個學校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的不同使得其在教學過程中的采用手段和模式也不盡相同。設在經濟學院,有的將產業經濟學設在管理學院。教學中的內容偏重也有所不同,有的以產業組織理論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認為研究產業組織就是研究市場運行,以及通過對產業組織的研究幫助人們分析現實的市場,但這些研究撇開了廠商內部的與控制和股東、銀行、資本市場與經理控制的關系問題。
2. 我國高校產業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不明確雖然我國許多高校都開設國了產業經濟學專業,但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并沒有統一的認識。外傳統的產業經濟學并不包括產業結構的內容,但我國始終對產業結構調整非常重視,我國學者對產業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方面。在實踐中,我國應用產業政策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的事例較多。尤其是最近的這次經濟危機,使得我國政府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政策都更加重視,利用產業政策促進經濟增長更加頻繁。但我國對產業組織理論研究調整產業結構、重視不夠,還停留在照搬國外理論的層面上,在實踐中鮮有通過對產業組織的調整來改善市場運行的案例。這使得我國不同高校在產業經濟學教學內容上產生較大差別。
2.2產業經濟學的教學內容與我國實際相脫節產業經濟學引入國內教學的時間較晚,其教材的內容大多是從國外引入的,案例也都是國外的案例,和中國的實際有較大距離。以產業組織理論為例:產業組織理論的模型大多以完全信息為假設前提,博弈論的引入使得不完全信息模型也存在均衡解。但由于經濟制度和法律體系的不同,國外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情況不是很嚴重,這些模型對國外企業行為的解釋力就較強。但在國內,生產者和消費者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的策略性行為有明顯的不同,所以這些模型對中國企業行為的解釋力不強。中國學生在學習了這些內容以后,仍然不能對身邊的企業行為做出正確的理解和解釋,就會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也無法達到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教學目的。
2.3產業經濟學的教材不規范,缺乏權威教材目前高校中使用的產業經濟學教材有國內學者的,也有國外學者的,但國內外教材的也有很大不同,內容和體系設置差別較大。即使是國內編寫的教材,一些教材的編者奉行拿來主義,直接照搬照抄國外的教材;還一些
編者把一些還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引入教材而使教材的權威受到學生質疑。教材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質量,產業經濟學的教學缺乏權威的教材是制約這門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2.4產業經濟學的教學手段落后,學生缺乏實踐能力我國高校中產業經濟學課程還停留在講授的層次上,缺乏輔助教學手段和實驗或實踐環節。一般來說,學生大多是從一個校門走到另一個校門,絕大多數學生對企業以及對企業的運行沒有任何感性的或理性的認識,也可以說根本不了解企業,這一方面會造成學生不能對產業理論或模型的作出正確認識和理解,影響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會使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大大減弱。
3. 改進高校產業經濟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3.1明確我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重點我國的法治環境和產權制度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商業誠信體系有待建立,這是我國目前產業經濟學研究的前提。也就是說我國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有其特殊性,我國的產業研究應立足于這個現實來研究我國的產業組織和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要把西方產業理論中國化作為現階段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重點,同時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產業理論。
3.2編寫和我國實際相結合,適合中國學生學習的產業經濟學教材在明確我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重點的基礎上,首先要規范產業經濟學教材的內容,使各高校產業經濟學的教學相對統一;其次,教材內容要和中國產業的實際情況相一致,使得學生所學的理論應能解釋中國的產業現象,從而增強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另外,還應提高產業經濟學教材的編寫質量,少一些拿來主義,多一些編者自己的特色。
3.3增加實踐教學環節一方面在教學中應多組織一些實際的案例,提高學生理論應用能力;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積累了大量的企業兼并、重組和分拆以及其它的案例,這些案例多是很好的教學素材,可以使學生對產業理論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應建立產業經濟學的實習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和知識。同時應建立產業經濟學的模擬實驗室,使實驗室模擬實驗和實習基地實習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產業理論的實際應用能力。觀念,不應當成為改革開放的“反對派”不要企圖長期壟斷市場,要力,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春天一定會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