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由貿易政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外匯管理;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安自貿園區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5(1)-0077-04
一、引言
自由貿易區通常指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相互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取消絕大多數服務部門的市場準入限制,開放投資,從而促進商品、服務和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共有1200多個自由貿易區。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建設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一項重要國家戰略,作為我國深化改革的實驗田和橋頭堡,上海自貿區在推進金融改革創新、擴大對外開放、便利跨境貿易和投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提供著難得的范本和經驗。與此同時,陜西省正值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以及“關天經濟帶”、西咸新區國家級新區建設的重要歷史機遇期,本文通過對上海自貿區一年來金融改革開放特別是外匯管理政策方面的實施政策和經驗成效梳理,為探索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安自由貿易實驗園區(以下簡稱絲路經濟帶西安自貿園區)發展所需外匯管理政策支持提供思路,為探索內陸地區開放開發新模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金融支持上海自貿區建設情況
(一)上海自貿區基本情況
上海自貿區是我國在上海設立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園區,該實驗區于2013年8月22日經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9月29日正式掛牌開張。實驗區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范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核心)、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2014年1-8月,上海自貿區(企業)進出口貨值達到500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9.2%,其中,進口3700.4億元,同比增長8.9%,出口1303.6億元,同比增長10.1%。截至2014年9月中旬,區內共新設各類企業1.2萬余戶,新設企業注冊資本(金)總量超過3400億元。經過一年的發展,上海自貿區在推進金融改革創新、擴大對外開放、便利跨境貿易和投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引領和帶動作用,成為我國推進改革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實驗田。
(二)金融支持上海自貿區建設情況
為保障自貿區內各項金融工作進展順利,人民銀行協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各部門出臺了多項支持自貿區建設政策,明確了自貿區金融改革的總體方向,共同構成了金融支持自貿區實體經濟發展的總體政策框架。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9月末,上海自貿區新設金融及類金融機構等超過3000家,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累計51條金融支持自貿區的意見和13項實施細則(如表1)。
(三)上海自貿區外匯管理政策主要內容
為貫徹落實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要求,支持上海自貿區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外匯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該細則按照服務實體經濟、深化外匯管理改革、有效防范風險、“成熟一項、推動一項”原則,實施經常項目、直接投資、對外債權債務、企業集團資金集中運營管理、結售匯管理等外匯管理政策創新措施(如表2)。
(四)上海自貿區外匯管理政策的啟示和借鑒
一是大幅度的簡政放權。從具體內容看,不僅簡化了區內主體和境外之間經常項目交易單證的審核,直接投資外匯登記的手續,還率先在全國實行外資企業外匯資本金意愿結匯,賦予企業結匯選擇權,規避匯率風險;同時,還取消了相當部分的債權債務行政審批的手續,促進了跨境融資的大幅度便利化。在改進外債風險管理的前提下,賦予了微觀主體更多的境內外融資的自主選擇權。
二是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通過深入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上海自貿區投資管理制度更加開放透明。據了解,2014版負面清單將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由190條減少到139條;負面清單以外領域的外商投資項目核準制和企業合同章程審批制全部改為備案制;企業準入由“一個部門、一個窗口集中受理”;服務業23項開放措施全面實施。
三是促進總部經濟和新型貿易業態的發展。通過改進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外匯資金池及國際貿易結算中心外匯管理各項試點的政策,大幅度放寬試點企業的條件,簡化審批流程和賬戶管理,有利于總部經濟在自貿區大面積的集聚。
四是積極支持融資租賃業務在自貿區快速發展。允許非金融類融資租賃公司境內收取外幣資金,簡化飛機、船舶等大型融資租賃項目預付貸款手續。通過一系列的措施,極大地便利了區內融資租賃業務開展,促進區內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五是對系統風險的零容忍。加強統計檢測的分析預警,嚴格履行外匯數據信息報送義務,督促銀行、企業等按照現行外匯管理規定,主動報告異?;蚩梢汕闆r,防止異??缇迟Y金的流動;完善外匯收支預測、預警體系,對銀行和企業的可疑情況進行提示;依法開展現場核查和檢查,實施分類監管;在出現重大風險時,可以及時調整政策,采取臨時性管理措施。
三、外匯管理政策支持絲路經濟帶西安自貿園區建設的借鑒與探索
近年來,陜西省對外開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已經獲批建成西安綜合保稅區、西安出口加工A區和B區、西安高新綜合保稅區、西咸空港保稅物流中心5個海關特殊監管區。2014年1月,經國務院批復,西咸新區升級為國家級新區。5月,《西安國家航空城實驗區規劃》獲得國家民航總局批復,空港新城成為全國首個國家航空城實驗區。2014年10月17日,陜西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西咸新區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整合空港新城和西安國際港務區功能,依托西安海關特殊監管區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國家海關口岸,積極申報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自由貿易區;設立空港新城海關特殊監管區,開展國家跨境電子商務試點,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物流樞紐,建設國家航空城實驗區。從國家戰略到陜西省的決策部署,以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為承載,大西安、大空間的地緣優勢不斷被深入挖掘,陜西推動絲路經濟帶西安自貿園區建設逐步深入。
(一)借鑒上海自貿區經驗,前瞻性開展絲路經濟帶西安自貿園區建設外匯政策設計
一是研究與貿易自由配套的外匯支持政策。進一步簡化經常項目業務流程。建立前臺“一站式”外匯業務服務體系,簡化經常項目收結匯、購付匯單證審核流程。支持企業集團經常項目集中收付匯與軋差凈額結算。督促銀行按照“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業務”、“盡職審查”等原則辦理經常項目收結匯、購付匯手續。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實施主體監管,對園區內重點企業建立一對一定點聯系制度。探索差異化管理方式創新,鼓勵園區內企業充分利用境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便利跨境貿易。
二是研究與投融資便利配套的外匯支持政策。進一步放寬資本項目外匯管理。簡化直接投資外匯登記手續,直接投資項下外匯登記及變更登記下放至銀行辦理,實行外商投資企業外匯資本金意愿結匯。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探索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有效途徑,深化區域經濟合作與創新,推動中國-新加坡第三個政府間項目在陜西落地,探索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金融中心,推進絲路基金在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戰略能源中發揮作用,促進陜西與中亞各國建立更為緊密的經貿金融合作關系。
三是研究支持總部經濟和新型貿易業態發展的外匯支持政策。結合陜西企業發展特色,鼓勵西電集團等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改進外幣資金池及國際貿易結算中心外匯管理試點政策,放寬試點企業條件、簡化審批流程及賬戶管理。便利金融機構為跨境電子商務提供人民幣結算服務。
四是研究支持融資租賃業務的外匯支持政策。取消區內融資租賃公司辦理融資租賃對外債權業務的逐筆審批,實行登記管理。融資租賃類公司開展對外融資租賃業務,不受現行境內企業境外放款額度限制。鼓勵合格外商融資租賃公司開展租賃外債業務,促進園區內企業通過開展設備融資租賃獲取先進技術設備。允許非金融類融資租賃公司境內收取外幣租金,解決貨幣錯配問題。簡化飛機、船舶等大型融資租賃項目預付貨款手續。
五是研究促進外匯市場發展的外匯支持政策。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要求調整轄內金融機構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管理政策,鼓勵園區內符合要求的金融機構加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進行即期結售匯和衍生產品交易。便利銀行開展面向區內客戶的大宗商品衍生品的柜臺交易,幫助企業規避大宗商品價格風險。
(二)深入外匯管理改革,創新性開展絲路經濟帶西安自貿園區外匯管理機制建設的探索
一是建立新常態下以負面清單為主的外匯管理政策取向機制。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絲路經濟帶西安自貿區外匯管理也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形勢,采取負面清單的政策取向,對現有外匯政策進行有效整合,打破經常、資本等條塊分割的外匯管理模式,實現包涵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國際收支申報等全口徑外匯業務的企業主體管理,探索建立以負面清單為主的外匯管理政策取向機制,進一步減少市場主體運行成本,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為涉外主體創造更好的市場競爭環境。
二是建立跨部門監管政策配合的協調機制。自貿區建設涉及商務、海關、工商、稅務、財政、人民銀行、外匯局等多個部門,部門之間的政策不協調和溝通不暢將導致自貿區管理的盲點和空白。在絲路經濟帶西安自貿區建設中,一方面應推動跨部門監管政策協調的頂層設計,聯合國際海事、各地海關、港口、稅務、公安等部門搭建第三方監管信息共享平臺,形成監管合力;另一方面,在推動絲路經濟帶西安自貿區建設中,應更好地協調商務、發改委、稅務、海關等多個部門,探索建立絲路經濟帶西安自貿區建設跨部門聯合監管協調機制,減少政策沖突和監管沖突,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提升對企業的管理和服務的執行效率。
三是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和風險應對機制。通過將現有的多個外匯信息系統進行有效整合和連接,探索絲路經濟帶西安自貿園區內數據集中采集和集中監測體系。通過設計科學的指標校驗關系、合理的指標預警值和判斷風險的指標編制,進一步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和風險應對機制,加強對園區內企業統計監測與預警分析,有效防范外匯收支風險。指導督促銀行切實履行代位監管職責,主動報告異?;蚩梢汕闆r并積極采取措施,防范異常跨境資金流動;強化非現場檢測與現場核查檢查,實施分類管理,將外匯違規信息納入金融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加大違規和失信懲戒力度。進一步探索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匯管理體系,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參考文獻
[1]馮宗憲.中國向歐亞大陸延伸的戰略動脈―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區域、線路劃分和功能詳解[J].人民論壇,2014,(4):79-85。
[2]孫媛媛.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效率評價與差異研究―以關中-天水經濟區為例[J].絲綢之路,2014,(12):20-24。
[3]譚林,魏瑋.產城關系視角下我國絲綢之路沿線產業發展問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58-64。
[4]吳絨絲綢之路經濟帶陜西段文化資源深度開發研究[J].絲綢之路,2014,(18):5-7。
[5]張亞斌,馬莉莉.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問題的述評及思考[J].未來與發展,2014,(9):101-105。
The Referen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Foreign Exchange Administration Policies’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Xi’an Free Trade Experimental Zone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ZHAO Fei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關鍵詞】自由貿易實驗區;服務貿易;離岸金融;人民幣國際化;擴大開放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開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是一項國家重大開放政策,具有積極的意義。一方面,有利于進一步以開放促進新一輪的改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另一方面,有利于進一步促進中國與世界其它各國的經濟發展,擴大雙方的貿易和投資規模,促進世界市場的發展,創造更多的財富,為世界人民謀求福利。
目前關于自由貿易區福利效應的理論研究頗多??唆敻衤↘rugman,1991)在貿易集團數目與世界福利關系的研究指出,世界福利和貿易集團數目之間的關系顯示出一種U形狀。而對自由貿易區福利效應的實證檢驗研究顯示,用一般均衡模型(CGE)進行事前預測,用貿易引力模型進行事后說明,Chirathivat (2002)運用CGE模型實證分析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福利收益。Krueger (1999)的引力模型結果表明,NAFTA對墨西哥來說,貿易創造效應大于貿易轉移效應。
國內學者的研究側重于研究自由貿易區在我國實踐的問題。丁國杰(2011)指出,未來上海應在自由貿易區建設、免稅購物功能以及離岸貿易功能等方面有所突破;孫玉敏(2012)指出,上海綜合保稅區自誕生之日起就成為帶有“自由貿易園區”基因的“試驗田”;雷仲敏(2010)結合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發展目標,提出把浦東建成我國最大的國際自由貿易港區。國外研究已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依據與方法,但國內研究尚未把自由貿易區建設與實驗國家各類開放政策相聯系。
近年來,世界主要經濟體加快了自貿區談判的步伐,以期“抱團過冬”,盡快走出金融危機的霧霾。筆者認為,建設并實踐各類自由貿易區是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強的潮流,中國政府十年來一直積極穩步地推進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迄今為止,我國商談的自由貿易區達到11個,涉及29個國家和地區。但是,在與發達國家談判中, 在確保國家和企業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建立“南北類型”自由貿易區,以期最大限度地促進國內經濟轉型,提升國家競爭力,我們根本沒有可借鑒的范本。一招不慎,就可能付出長期的代價,特別是對于服務貿易的談判,必須謹慎對待,全面考量。因此,在全國現有的保稅港區中,選擇一地搞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國家在與發達國家的談判中提供依據的擴大開放的措施提上了議事日程。
二、上海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區位條件及基礎
考慮到對全國的帶動示范作用,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首選地點是上海。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園區的意義就是要立足于全國發展大局,充當新時期國家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不斷增強服務全國、履行國家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功能試驗,力爭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示范經驗,為國家經濟結構轉型、以開放帶動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改革做貢獻,促進區域經濟轉型。
上海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區位條件與基礎較優越。首先,上海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區位優勢突出:上海所在的長三角區域處在北連日本、韓國及北美;南下東盟、經蘇伊士運河直通西歐的交通樞紐位置,發展國際貿易區位優勢明顯。其次,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港口,可通達全球各主要地區,發展國際運輸、國際轉運優勢明顯。再次,上海航空、公路和鐵路運輸業發達,作為全國最大的交通樞紐,以海鐵、海陸、海河和??章撨\為紐帶,把海港與內陸喂給點、集散點連接成一條完整的國際物流鏈,把內地經濟腹地與全球主要經濟體連接起來,發展多式聯運,外引內聯優勢突出。最后,上海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礎,開放和保稅業務經驗豐富,它擁有全國最大的保稅港區——上海綜合保稅區,擁有浦東開放開發,外高橋、洋山、浦東機場等不同類型保稅港區建設的成功運作的經驗。因此,上海作為自由貿易區的試點,基礎條件最好。
三、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主要功能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應該是國家開放政策與自由貿易區建設有效結合的產物。筆者認為,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國家自由貿易區戰略的一項措施,從國家開放政策上考量,上海自貿區不是一般教科書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區(港),而是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擴大對外開放的實驗基地。即把國家各項擴大開放政策先放到上海自貿區試運行,取得經驗后再復制推廣,讓全國享受制度“紅利”,以增加國家開放經濟的彈性,促進轉型時期外向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上海自貿區建設的重點是發展服務貿易,把上海自貿區建設與國家各種開放政策試行掛鉤,為我國在國際上的各種多邊貿易談判提供現實依據,促進我國全球戰略利益的實現,在此前提下,結合考慮上海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建設的實際需求,為全國創新提供經驗,帶動上海國際經濟中心的建設和地方經濟的轉型。上海自貿區建設的難點是國家進一步擴大的開放政策如何與地方區域經濟轉型有效地結合,相互促進。
具體說來,上海自貿區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3點:
1. 把上海自貿區作為國家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談判的試驗基地開展建設?!犊缣窖髴鹇越洕锇閰f定》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建立自由貿易區。近年來,在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的極力推動下,TPP范圍有擴大之勢,其發展必將對現有的北美自貿區、東盟、東盟 + 中國自貿區的亞太多邊自貿關系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我國經濟的外向型意味著要求自身加入更多的多邊自貿協定,以破解美日借TPP制約中國的企圖。目前的問題在于TPP的準入門檻有多高以及對我國適用與否。在上海自由貿易區開展TPP對我國適應性的試驗探索,將上海自由貿易區視為一個小型TPP,進行功能模擬試驗,為我國參加TPP談判提供依據。
2. 把上海自貿區作為國家開展中美BIT談判的試驗基地建設。BIT(雙邊投資協定)的核心是圍繞對外國投資的待遇、外匯收益的匯出、爭端的解決以及征收和國有化的補償等服務貿易開放進行探討。目前,中國已經與128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131個雙邊投資保護協定,成為僅次于德國簽署此類協定最多的國家,其中生效的協定已達到100個。此外,我國還正在與加拿大等國進行投資協定的談判工作。目前,中美談判的主要分歧包括:準入前國民待遇、投資定義、勞工、業績要求等。因此,將中美BIT談判分歧要點納入上海自由貿易區功能運行模擬解決,為今后中美BIT談判提供服務貿易開放實踐的支持。
3. 把上海自貿區作為人民幣國際化,國家發展離岸金融和使用“共同開發”手段解決的試驗基地。首先,研究借鑒澤西金融島運作模式,開展“隔離式”的離岸金融建設的可行性。離岸金融在學術上一般是指設在某國境內但與該國金融制度無甚聯系,且不受該國金融法規管制的金融機構所進行的資金融通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著離岸金融有著“金融特區”的屬性。設想中的上海離岸金融模式——內外隔離型離岸金融模式,業務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離岸銀行業務、期貨保稅交割和離岸再保險。其次,利用上海的技術力量和南中國海有利區位條件相結合,運用電子信息技術和虛擬經營的現代經營理念,研究上海洋山保稅港區與三沙市聯手建設離岸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的可行性方案,聯手打造一個亞洲石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為國家實現持久支持宣示的維權行動,促進南海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帶動沿岸國家金融物流服務貿易合作三位一體的良性互動做貢獻。
筆者認為,通過開展以上三項自由貿易區主要功能的建設,可以實現國家進一步擴大開放政策與自由貿易區建設有機結合的目的。
四、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運作方式
按照“二線管住,一線逐步徹底放開”思路運行的上海自貿區運作方式應該把握以下兩點:
1.上海自貿區的運作要有按有別于保稅港區的方向進行合理構建。筆者認為自由貿易區和保稅區的差異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監管理念,要從貨物管理轉變為企業管理的理念;二是貿易的開放度,要有與國際接軌的多元貿易模式;三是政策的開放度,最主要的是外匯政策和稅收政策,自由貿易區要求外匯政策率先開放,稅收政策要有國際競爭力。為此,以“敢于突破”為基點,研究借鑒開曼金融島運作模式的可能性。具體內容包括:試行“中國美元”在洋山島免稅交割的可行性,試行開曼金融島公司注冊“豁免條款”的可行性,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試驗基地,增強稅收政策的國際競爭力。
2. 上海自貿區應采取不同執行主體的運作方式?;舅悸肥且劳鞋F有的3個保稅(港)區,即外高橋保稅區(含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及洋山保稅港區,開展分工合作,分別執行上海自貿區的各項功能。筆者認為,外高橋保稅區,其保稅業務監管經驗豐富,適于執行自由貿易區按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相關條例試行運作的功能。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毗鄰內陸,適于執行自由貿易區按中美BIT(雙邊投資協議)相關內容試行運作的功能。洋山保稅港區,具有特殊的海島地理優勢,適于執行自由貿易區的離岸金融建設相關功能,開展人民幣國際化改革試點和國家發展離岸金融和平解決的實驗。
參考文獻
[1]Chirathivat S.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 background,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2 (13): 671|686.
[2]Krugman, P. IS Bilateralism Bad[M], in Helpman and Razin.(ed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Trade Policy,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1.
[3]雷仲敏.上海浦東建設國際自由貿易港區的探討[J].科學發展,2010(3).
[4]孫玉敏.上海綜合保稅區:挺進自由貿易區[J].上海國資,2012.
對國際慣例創新
目前,國際上自由貿易園區的主要類型有轉口集散型、貿工結合型、出口加工型、保稅倉儲型。
自由貿易園區并沒有具體的功能,各國均根據本國國情賦予其在保稅狀態的不同名稱和不同功能。例如,在英國自由貿易園區,貨物進入園區內不需要交納進口稅;在中國香港自由貿易港,除四類特定商品(汽油、煙草、白酒等)外,進入自由貿易港的貨物不征收進口關稅;新加坡自由貿易園區主要為該國大量的轉口貿易提供服務和設施。
國務院正式印發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從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投資領域開放、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完善法制領域制度保障等5方面提出了改革的9項任務和措施,并對金融、航運、商貿、專業、文化、社會等6個領域服務業擴大開放提出18條優惠措施。
無論從類型、定位還是優惠措施看,上海自貿區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典范,它既不同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自由貿易園區,也不同于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原先倚重貨物貿易發展制造業的定位,而是著力于發展高端制造和現代服務業,致力于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優化和升級。這既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選擇,也是對國際慣例的創新。它向國際社會釋放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強烈信號,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國外投資者在中國投資的信心。
海關特殊監管
中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就是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園區。中國的113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近900個保稅監管場所,都屬于國際上的自由貿易園區范疇。根據《京都公約》和中國創新改革實踐,自由貿易園區在中國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保稅監管場所。
這一點在國際社會得到認可:2010年,英國《金融時報》對全球自由貿易園區進行排名,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榮膺全球自由貿易園區的第一。2011年11月11日,《第11屆世界自由貿易園區大會》在上海舉行。世界自由貿易園區協會主席馬瑟先生表示,中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對世界自由貿易園區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自由貿易園區與中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本質特征相同,中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部分政策更加優惠。第一,業務功能相近。從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自由貿易園區所具備的功能以及開展的業務來看,園區內可以開展倉儲、物流、加工等業務。而中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均可以開展倉儲、物流、加工等業務,與各國的自由貿易園區并無差異。
第二,海關監管相似。從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自由貿易園區(自由貿易港)海關的監管分析,中國海關對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監管與其他國家海關對園區的監管基本一致,體現在封閉式圍網管理、計算機管理系統、賬冊式管理等方面。
第三,優惠政策類同。目前,中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部分優惠政策優于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自由貿易園區(自由貿易港)的政策。
中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實施的稅收政策包括:境外設備、貨物入區免稅、保稅;區內企業自用合理數量的辦公用品以及所需維修零配件予以免稅;境內區外貨物入區視同出口,辦理出口報關手續,實行退稅(保稅區實行離境退稅)等;區內企業之間交易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貨物出區進入境內區外按貨物進口的有關規定辦理報關手續,并按貨物的實際狀態征稅;區內貨物存儲不設存儲期限。
上海自貿區是對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創新發展。2012年10月,國務院頒布出臺了《關于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在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規范,明確了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要聯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統籌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發展服務貿易以及多元化發展的方向,使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成為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有效載體,上海自貿區成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升級版”。
上海自貿區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創新發展保稅服務貿易。當前,在貨物貿易領域,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政策功能已較為充分,下一步發展重點是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改革。同時,要拓展業務類型,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向保稅加工、保稅物流、保稅服務等方向多元化發展。上海自貿區將重點在服務貿易領域開放以及金融、外匯等方面改革上開展先行先試。
二是創新提出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上海自貿區成為外商投資管理改革的試驗田,下一步,將借鑒國際通行規則,對外商投資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研究制訂試驗區外商投資與國民待遇等不符的負面清單。對未列入負面清單的投資,按照內外資一致原則,將外商投資項目由核準制改為備案制,簡化辦理流程,同時完善審查制度,構建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三是創新海關監管。上海自貿區以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為基礎設立,海關的監管思路必須做出調整,監管手段必須不斷提升,監管方式必須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適應自由貿易實驗區的發展定位,促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可持續地健康發展,發揮其示范帶動、服務全國的積極作用。
擴大開放試驗田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提出必須落地才有其現實意義,何況,中央已經明確提出,要使上海自貿區成為推進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試驗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因此,上海自貿區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作出貢獻。在落實《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上,建議注重以下幾點:
一是積極促進貿易便利化??赏ㄟ^簡化上海自貿區“一線”進出口通關手續、實施高效保稅貨物流轉管理、落實選擇性征稅等政策和措施,為上海自貿區內企業提供貿易便利。
二是創新發展新興業態。上海自貿區既要發揮貨物貿易的傳統優勢,又要不斷創新發展新興業務,實現從貨物貿易為主向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并重的發展方向轉變。要針對上海自貿區改革創新業務,如推動期貨保稅交割業務加快發展,促進保稅展示平臺建設,支持跨境電子商務試點等,并出臺相應的支持舉措。
三是全面整合監管資源、搭建信息化平臺,實現上海自貿區“管得住、通得快”。在促進貿易便利化、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的同時,還需實施有效監管,保障各項改革創新措施的有序推進,為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與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外向型經濟;自由貿易區;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4日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際分工愈來愈明顯,各種資源在國際間穿梭,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也給各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與此同時,目前全球總體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各國貿易保護主義和各種政策性限制措施持續增加。面對此種情況,各國紛紛設立自由貿易區作為了重要的戰略措施,2013年中國政府在上海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這一經濟政策不僅促進了上海經濟發展,同時給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以正面輻射效應。之后相繼在廣東、天津、福建增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有利于培育我國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拓展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徑,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下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打好基礎,更好地服務全國發展。本文將外向型經濟同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結合起來,以尋求更好更快的經濟發展模式。
一、自由貿易區與外向型經濟的關系
自由貿易區通常是指一個國家或單獨關稅區內設立的位于交通便利的、用柵欄隔離、置于海關管轄之外的特殊經濟區,區內允許外國船舶自由進出,外國貨物免稅進口,取消對進口貨物的配額管制。它是自由港的進一步延伸。外向型經濟是企業利用國內外資源生產加工某種產品并出口到國外以滿足國外市場需求。它是對外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相對本國總產出的比例比較大的經濟。兩者的關系如下:
(一)自由貿易區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外向型經濟最初是以“出口導向型經濟”被提出的,不管是出口還是進口加工原材料的再出口這都需要滿通便利的這一基本要求。于是有了自由貿易區這一項經濟政策,外向型經濟依靠這把利劍使得進出口業務量不斷再創歷史高新。換句話來說,也就是因為經濟結構的變化(由傳統的出口導向性向外向型經濟的轉型),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發展是外向型經濟在區域經濟上的一種表現,更是外向型經濟政策的直接結果。
(二)自由貿易區與外向型經濟彼此依存。一般來說,滿足外部市場的經濟活動和滿足內部市場的經濟活動會同時存在于一個經濟體系。外向型經濟與內需型經濟是相互統一的,通常內需規模較大的國家,其企業生產規模較大、國內企業門類齊全、企業發展能力好,能夠提升在國際市場中的產業競爭力。此時,有利于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隨著市場需求增大,大規模生產經常導致企業依賴外部資源,因此大量生產并加工并出口的經濟活動,往往伴隨著各種初級資源的進口。)自由貿易區強調利用兩種資金、兩個市場的發展方針,符合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要求。外向型經濟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發展自己的比較優勢,在參與國際分工中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再者利用生產要素在國內外的雙向之間流動,從而實現優化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這與自由貿易區的經濟目標相吻合。由此來看,自由貿易區是外向型經濟實現良好快速發展的經濟政策基礎,甚而可以說自由貿易區是外向型經濟的載體。
二、自由貿易區拉動外向型經濟的作用機理
(一)體制機制。體制機制主要體現在:一是自由貿易區內實行的經濟政策是國際經濟區中最自由的一種。因此,可以說自由貿易區下實行的市場政策是開放的、寬松的、包容的、多元化的,是對外貿易發展的有利平臺,是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強而有力的推動力量。自由貿易區大大降低了資金投入的準入門檻,能積極有效吸收外資;二是在改善外商投資管理機制等方面,除了對外商特別準入管理之外的區域,一律按照國內外平等原則對待,享有同等的優惠政策。持續完善整合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實行外商投資全周期運營監督管理模式,并建立健全境外追償保障機制。完善投資者權益保障機制,允許符合相應條件的境外投資者自由轉移其投資收入;三是創建對外投資合作服務平臺。建立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的主體經濟地位,并支持企業和個人開展多元化的境外投資合作,同時在法律法規規定允許的范圍內,允許自擔風險到各國各地區自由承攬項目。逐步減少個人對外投資的外匯管制。建立對外投資合作“一站式”服務平臺。加強對外投資合作事后管理和服務,建設多部門信息共享平臺,完善境外資產和人員安全風險預警和應急保障體系。
(二)稅收機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保稅港是自由貿易區的原形,是保稅區的基礎,自由貿易區在稅收方面卻大有不同。自由貿易區成員國之間進出口產品稅率驟降甚至實現零稅率,這一優惠政策直接導致國內對此類商品的需求擴大,促進了對外出口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進口關稅率平均水平不斷下降,同一類產品在自由貿易區的進口稅率相對下降,那么效果就是出口商紛紛加強與自由貿易區的合作關系。由進口帶動出口的經濟也會隨之不斷擴大。除了在稅率方面改革來拉動外向型經濟發展,在稅收方面也同樣發生著巨大的作用。減少企業個人所得稅,減少或取消對外商境內資產境外轉移的限制,通過這些稅收政策,能夠有效吸引外資,引進靠科學技術及人才,拉動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三)物流機制。自由貿易區一般都依托綜合性港口和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這些港口具備運輸組織、裝卸倉儲、中轉換裝、臨港工業、現代物流、口岸商貿、保稅加工及配送、航運及市場信息、綜合服務等超多功能,并成為設施先進、功能完善、運行高效、文明環保的現代化、多功能的現代綜合性港口。憑借港口優勢以及自由貿易區的優惠政策,國際中轉業務會得到迅速發展,吸引并帶動境外其他資源,可推動內陸地區出口加工貿易,擴大內陸加工貿易規模,進一步縮小了勞動成本、土地成本及管理成本,實現優化資源配置,升級產業結構,從而為自由貿易區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流優勢。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自由貿易試驗區對外向型經濟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綜合起來就是通過自貿區自身優惠政策,積極引入外資,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大力發展出口加工貿易,充分發揮國內外兩個市場的巨大潛能。
三、我國利用自由貿易區拉動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
正確實施國內自由貿易區戰略,是中國響應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號召,從而達到迅速吸引國外資本、大力發展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目標,并且實現以提高國際經濟貿易競爭力為目的經濟戰略措施。我國政府在當今社會大力推進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為國內各大行業與各大中小企業參與國內外經濟貿易溝通與雙方合作創造了公平、透明、自由、穩定的良好環境,從而使中國的雙邊經濟合作與區域經濟合作不斷增強,并且對推動中國外向型經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目前正處于由傳統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向外向型經濟轉型時期,筆者認為,要實現向外向型經濟轉型突破,取得矚目成就,需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發揮自由貿易區自身特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我國自由貿易區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除上海以外,目前尚有三處剛于2014年設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分別是廣東、天津、福建。同發達國家的成功案列相比,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市場機制不健全、服務平臺較少、出港口城市以外大多數城市運輸條件有限、物流發展緩慢等。因此,我國自由貿易區應當在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的前提下,積極創新,與時俱進,加入適合本區以發展經濟、提高綜合競爭力為目的的新元素。以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例,一邊應當學習上海自貿區的成功經驗,同時結合自身特點來發展,重點打造其作為國際性中轉港口物流中心功能。另外,天津濱海新區地廣,不像上海擁擠狹隘,應當加快大型化和現代化發展進程。我國自由貿易區雖處于初級階段,但應當符合國情,符合地區形勢,不可照搬復制。
(二)加大開放力度,引入外資和優秀人才。在當前國家政策下,我國市場仍然在政府的掌控中,市場機制依舊不健全。在這樣的市場機制下,國有企業背靠政府,享有許多的特權,這樣違反了新型經濟提倡的公平公正的競爭原則,不利于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發展。除了部分關乎國計民生的資源、能源型企業外,政府應當一視同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形成企業間的良性競爭。同時,加大開放力度,設立健全的對外服務平臺和設施,積極引進外資,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大力發展對外進出口貿易,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生產力。此外,我國優秀高層管理者資源匱乏,人才大量流失,因此積極引進、留住優秀人才,對于完善我國管理機制意義深遠。企業應當建立健全企業員工機制,給員工更多提升和學習的機制;考核人才的制度應當遵循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為了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員工薪酬制度,企業應當合理建立員工績效機制。
(三)優化企業結構,發展自身特色產業。企業結構優化有兩層含義:一是通過品種、質量和效率等方面,改造傳統產業技術和提升傳統產業水平;二是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增加高技術含量的比例,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在我國傳統產業技術水平低,技術含量高、高附加值產品在總產出的比重低,這已成為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于優化產業結構和升級產業的意義和危機性,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知。應側重發展高端制造業、物流業和金融服務。爭取在金融租U、商業保理、資金結算等多方面有一個新的突破,允許開展離岸銀行業務,推進離岸金融業務發展。
(四)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實現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經濟轉型。萬物發展都有其自身規律,遵循產業的一般發展規律才能持續發展。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這是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是一個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必經道路。就我國而言,目前中國主要生產勞動力密集型的低級產品,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來源于勞動力價格的低廉。但是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對勞動力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直接的后果會導致勞動力價格飆升,中國最終將喪失勞動力廉價的競爭力。此時,只是簡單地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已經不能滿足產業經濟增長,必須要通過生產技術進步和提高生產效率。因此,應當遵循產業的一般發展規律,實現技術密集型和服務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其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吸引外資,打開國外市場的大門。簡單的來說實現這種轉型,首先是要找到國家或地區的優勢產業,通過引入國外先進的技術和一流的人才,將產業由量向質升級,只有融入技術和創新的產業才能實現企業的成功轉型。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志彪.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向外向型經濟轉型升級與對策思考[J].中國經濟問題,2010.1.
[2]黃安.新時期中國外貿轉型發展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14.
所謂重疊自由貿易協定是指一個國家(區域)與多個國家(區域)分別締結自由貿易協定的現象。此概念最初是指帕克提出的“星型”系統,后來逐漸被“輪軸-輪輻”系統的說法代替。當一國(區域)與多個國家(區域)締結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時,該國(區域)就像輪軸,與此締結協定的其他國家就像輪輻。這些相互重疊的自由貿易協定都不是以最惠國待遇原則為基礎,而是強調貿易政策的對等性,因而就存在著歧視。這種歧視增加了區域集團與其他國家或集團之間的對抗性,容易導致貿易自由化進程的不平衡和不穩定。
另外,雙邊及區域貿易協定因為有其各自復雜的關稅規則、原產地規則和監管法規等,使得其有限的體制能力也經受著嚴峻的考驗。因此,世界貿易體系的不穩定性進一步加大。bhagwati(2002)由此提出了“意大利面碗效應”(spaghettibowl effect),用來描述以犧牲單一全球原則為代價不斷激增的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給企業界帶來的混亂。由于貿易伙伴之間缺乏透明度以及部分貿易規則的復雜與重疊,給區域整合帶來許多負面效應。因此,這種通過“競爭性的自由化”來激勵多邊貿易自由化的觀點,事實上可能會使世界經濟分裂為區域集團之間的抗衡,而不是貿易自由的全球化。
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分析發現,選擇相對容易實施的自由貿易協定會使得多邊貿易體制陷入競爭轉移的惡性循環而不是競爭的自由化。不僅自由貿易協定會產生貿易轉移效應,而且也會潛在地阻礙貿易的全球化。同時對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和管理資源需求的日益增多也會將人們的精力從多邊體制的層面上轉移出去。
本文從不同層面得出啟示:如果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實行“開放式成員”政策,即愿意接受任何其他的非成員的加入則會使得區域主義是實現全球貿易自由化的有效途徑。已組建的自由貿易區要盡可能降低對非成員的最惠國稅,減少其他的一些非歧視性貿易壁壘,使“多米諾效應”得以發揮。這一點在交叉重疊的自由貿易協定中表現的更為突出。重疊性自由貿易協定中,輪輻國對外的關稅水平需要適度的降低,直到區域外國家不會因為輪軸與輪輻國的地位差異而改變貿易方向時,為輪輻國最佳的對外關稅水平。這樣才能保證重疊性自由貿易協定與多邊貿易協定的相容性(成新軒,2006)。對世貿組織及其多邊貿易體制的特性要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尤其是改變世貿組織及其多邊貿易體制中有關自由貿易協定的條款使得自由貿易協定更有益于貿易的開放而不是成為保護貿易的工具。
參考文獻:
1.孫玉紅.交叉重疊的自由貿易協定對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挑戰.世界經濟研究,2006(6)
2曹亮等.區域主義與多邊主義:共存或沖突?——一個政治經濟方法的分析視角.管理世界,2007(4)
(三)重疊的自由貿易協定與“意大利面碗”現象
所謂重疊自由貿易協定是指一個國家(區域)與多個國家(區域)分別締結自由貿易協定的現象。此概念最初是指帕克提出的“星型”系統,后來逐漸被“輪軸-輪輻”系統的說法代替。當一國(區域)與多個國家(區域)締結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時,該國(區域)就像輪軸,與此締結協定的其他國家就像輪輻。這些相互重疊的自由貿易協定都不是以最惠國待遇原則為基礎,而是強調貿易政策的對等性,因而就存在著歧視。這種歧視增加了區域集團與其他國家或集團之間的對抗性,容易導致貿易自由化進程的不平衡和不穩定。
另外,雙邊及區域貿易協定因為有其各自復雜的關稅規則、原產地規則和監管法規等,使得其有限的體制能力也經受著嚴峻的考驗。因此,世界貿易體系的不穩定性進一步加大。bhagwati(2002)由此提出了“意大利面碗效應”(spaghettibowl effect),用來描述以犧牲單一全球原則為代價不斷激增的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給企業界帶來的混亂。由于貿易伙伴之間缺乏透明度以及部分貿易規則的復雜與重疊,給區域整合帶來許多負面效應。因此,這種通過“競爭性的自由化”來激勵多邊貿易自由化的觀點,事實上可能會使世界經濟分裂為區域集團之間的抗衡,而不是貿易自由的全球化。
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分析發現,選擇相對容易實施的自由貿易協定會使得多邊貿易體制陷入競爭轉移的惡性循環而不是競爭的自由化。不僅自由貿易協定會產生貿易轉移效應,而且也會潛在地阻礙貿易的全球化。同時對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和管理資源需求的日益增多也會將人們的精力從多邊體制的層面上轉移出去。
本文從不同層面得出啟示:如果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實行“開放式成員”政策,即愿意接受任何其他的非成員的加入則會使得區域主義是實現全球貿易自由化的有效途徑。已組建的自由貿易區要盡可能降低對非成員的最惠國稅,減少其他的一些非歧視性貿易壁壘,使“多米諾效應”得以發揮。這一點在交叉重疊的自由貿易協定中表現的更為突出。重疊性自由貿易協定中,輪輻國對外的關稅水平需要適度的降低,直到區域外國家不會因為輪軸與輪輻國的地位差異而改變貿易方向時,為輪輻國最佳的對外關稅水平。這樣才能保證重疊性自由貿易協定與多邊貿易協定的相容性(成新軒,2006)。對世貿組織及其多邊貿易體制的特性要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尤其是改變世貿組織及其多邊貿易體制中有關自由貿易協定的條款使得自由貿易協定更有益于貿易的開放而不是成為保護貿易的工具。
參考文獻:
關鍵詞:自由貿易區;保稅區;中國;對策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6-0107-01
1 世界自由貿易區的發展現狀
自由貿易區從其建立的背景和發展來看,公認的最早的是設立于1547年的意大利熱那亞灣的里窩那自由貿易區。目前在世界各地設立的自由貿易區有1200多個,其中425個分布在15個發達國家,占35.4%;775個分布在67個發展中國家,占64.6%。美國是世界上自由貿易區最多的國家,至2001年為止已設立256個自由貿易區。在世界貿易組織(關貿總協定)體制下,自由貿易區由于其設立宗旨和世界貿易組織(關貿總協定)宗旨的一致性,而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2 中國保稅區的發展現狀
從1990年起國務院批準建立全國第一個保稅區到現在,我國已建或在建的有上海外高橋、天津港、深圳福田、沙頭角和鹽田港、大連、廣州、張家港、海口、廈門象嶼、福州、寧波、青島、汕頭、珠海等十五個保稅區。至2004年底,全國15個保稅區批準的總面積達到49.75平方公里,實際運作面積為38.50平方公里。十八年來,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組成部分的保稅區建設已初具規模,保稅區在對外貿易、出口加工,增進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聯結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 我國天津保稅區與第二大自由貿易區――巴拿馬科隆自貿區的比較
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位于巴拿馬運河大西洋入海口處,是西半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是僅次于中國香港的世界第二大自由貿易區,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轉口站??坡∽杂少Q易區成立于1948年,位于科隆市東北部,初期建區面積為49公頃。
中國天津保稅區地處環渤海中心,座落在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天津港港區之內,是華北西北地區唯一的保稅區,背靠京津兩個特大城市,輻射中西部地區,服務腹地包括 11 個省市自治區,2 億多人口,自然資源豐富,經濟增長速度快,外向型經濟日趨活躍。
3.1 定性方面
把自由貿易區視作“境內關外”,免征關稅,并賦予其他稅捐優惠,簡化海關監管手續是我國保稅區和國際上其他自由貿易區的相同特性。但是從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區的定性方面來看,在本質上有所不同。
國際上其他的自由貿易區建立之初就定位在“境內關外”這一基礎上。我國國家沒有對我國保稅區的定性進行明文規定,致使各部門認識不統一。
國家海關總署對保稅區的認識是“海關監管的特殊經濟區域”,只是把保稅區當作放大了的保稅倉庫區來監管的,區內倉庫與卡口同時監管,沒有真正地放開一線,造成了監管手續煩瑣。外匯管理部門對資本項目下外匯收付是管住“一線”,即視同國內企業,經常項目下外匯收付是管住“二線”,區內企業視同“關外”公司。
在定性上的混淆,是我國保稅區和世界其他自由貿易區的本質區別。使得我國保稅區的進出口行為手續更繁瑣,很多優惠政策不能具體落實。
3.2 管理方面
巴拿馬科隆自貿區區內管理非常嚴密,采取的安全措施也非其他國家自由貿易區所能比擬。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內設有海關官員辦事機構,但海關對區內貨物的儲存、流通、銷售等正常經營活動不加以干預,海關業務只在進、出區與外界的通道發生。對進出商品的控制很少,豁免關稅的范圍相對較寬。進出關口手續十分簡便,通關效率很高。
我國天津保稅區是在政府行政和海關較嚴格的管理下的,區內采用的貨物監管進出性管理與進出區管理存在著雙重管理機制。在2007年底,天津保稅區海關建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電子通關系統,把原來的通關手續時間縮短到3小時。但是我國保稅在本質仍然是把保稅區當作放大了的保稅倉庫區監管,仍然存在著管理效率不高、管理層面混亂的問題。
3.3 優惠政策方面
國外設立自由貿易區前,是先建立一個完善的法制建設先立法、后設區,以確保政策措施的統一性和穩定性。為了吸引外資,我國保稅區優惠政策較發達國家多,但是各個地區的優惠政策不統一,位于特區和浦東新區的保稅區,在所得稅優惠上要優于其他保稅區,致使國家各部門出臺的政策法規存在相互矛盾、缺乏銜接,難以操作的問題。
在科隆自由貿易區內,境外貨物進入貿易區或從區內出境,免進出口稅,貨物銷售對巴拿馬運河區或過境船只,視為出口,免稅。對區內公司所得稅采用累進制,稅率2.5%-8.5%,兩年內免利潤所得稅,若雇傭巴籍員工,再給予減免0.5%-1.5% 所得稅的優惠。對源于境外的股息、自由貿易區內商品銷售免稅,投資稅、地方市政稅豁免。
我國天津保稅區區內企業從國外進口自用的生產設備、建筑材料、合理的辦公用品、從境外進口用于加工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免交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進出口貨物進出天津港保稅區可以視為進口或出口,用外匯進行結算并辦理報關手續;境外與天津港保稅區之間的貨物交易可以免交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且不需辦理許可證;企業可以直接從區外采購原材料、原部件,加工增值后報關出口或部分直接銷往國內市場;采用進口料件加工的產品在銷往國內市場時,可按進口原料件計價繳納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為25%,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比較起來,兩者在各類優惠政策上大同小異,最大的差異在于我國保稅區內的所得稅稅率要高于科隆自貿區的稅率。
3.4 功能方面
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位于巴拿馬運河的的大西洋入海口處。而巴拿馬運河是連接南美、北美、歐洲轉口的重要通道,它橫貫本土,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非常利于利于存倉售現和商品的周轉。因此,科隆自由貿易區的主體功能定位為轉口貿易,而為主體功能配套的輔助功能有保稅倉儲功能、金融功能和服務功能等。
我國天津保稅區天津港保稅區經過十余年的開發建設,以自由港區為發展方向,正努力建設海鐵、海陸、??斩嗍铰撨\體系,建設國際物流高速公路和信息網絡高速公路。為此,天津港保稅區積極構筑綜合優勢,是建立現代先進國際物流的有力支撐。
4 結語
通過從微觀層面對我國天津保稅區和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的比較,我們可以可以看到我國不斷把我們的保稅區做成物流更方便、資金流動更自由、優惠政策更多的自由貿易區,吸引外資、促進貿易,帶動保稅區周圍的區域一起發展。
總的來說,我國保稅區建立之初就是以國外的自由貿易區為準則提出的適合我國國情的自由貿易方式。也同樣是由于我國資金缺少、勞動力豐富、市場和法制等設施不夠齊全的原因,我國的保稅區和國外的自由貿易區有一定的差距,比如盡管我國保稅區的優惠政策很多,但是但是存在海關監管過嚴、手續過于繁瑣,區內管理部門效率低下,物流等配套服務設施不夠齊全等問題,這都是我們以后需要努力解決的。
參考文獻
[1]成思危.從保稅區到自由貿易區――中國保稅區的改革與發展[M].北京: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黎荔.中國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中的對策研究[D].碩士論文,天津財經大學,2005.
關鍵詞:保稅區;自由貿易區;轉型
中圖分類號:F文獻標識碼:A
我國的保稅區是在借鑒國外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并以發展為世界一流的自由貿易區為目標,是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特殊經濟區域。因此,也可以理解為,是符合我國國情的自由貿易區的初級形式。
一、自由貿易區理論進入我國
自16世紀開始,就在一些國家陸續出現了包括自由貿易區在內的經濟特區??梢哉f,自由貿易區是國際經濟聯系的歷史產物;在促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越來越引人注目。改革開放不久,我國專家學者便開始研究世界上經濟特區的有關理論和具體實踐,并編撰成書,旨在把世界上的自由貿易區介紹到中國。
郭信昌(1987)等學者闡述了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的產生發展、性質作用等基本理論,對自由貿易區選址、建設規劃、立法制定、行政管理、投資促進、優惠措施作了分析。曲云厚(1987)等人在此基礎做了更深入、更系統的理論分析。按照經濟特區的特點及功能,把經濟特區由低級到高級,分為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和科學工業園區四個基本形態,并將其演化進程進行了縱向比較,揭示了其不同的特征、功能及發展中的問題。與此同時,對各個國家同類的經濟特區進行了橫向比較,找出它們各自的成功或失敗之處。對我國保稅區的設立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對保稅區的研究
我國保稅區正式批準設立后,對保稅區研究也逐步豐富起來,包括保稅區的定性、功能定位、管理體制、法律法規、產業結構、土地開發、稅收與關稅、建設資金的融措,等等。
1、保稅區的定性。在保稅區的定性上,陳章喜(2002)將保稅區概括為保稅倉庫與保稅工廠的集合區域是以保稅業務為基礎的國境內、關境外的特殊經濟區域。陳志龍將其定義為不叫出口加工區的出口加工區,處在境內關內,是自由貿易區的一種。李力(2001)認為是保稅倉庫、保稅工廠向自由貿易區演變中的一個過渡概念,是向自由貿易區發展過程中的早期階段。但不難看出,這些表述都將保稅區定性為自由貿易區的特定表現形式。
2、保稅區的功能定位。我國保稅區設立伊始,其功能覆蓋廣泛。劉助仁(1995)將其歸納為轉口貿易、出口加工、商品展示、保稅倉儲,以及金融、服務等十余種功能。林康等(2000)也指出,世界自由貿易區的功能設定是根據區位條件和進口貿易的流量而確定的,并且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而調整和發展,而我國的保稅區則試圖涵蓋自由貿易區的全部功能。張鳳清(1996)認為,各保稅區應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功能選擇,避免功能趨同;要依據國際性、特殊性、服務性、協調性及務實性原則,應選擇最具優勢的保稅倉儲。雖然我國保稅區最初定位是倉儲、轉口和加工貿易,但1998年以來,物流分撥成為主要功能,并且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鄭德雁,2002)。宋黎(2006)也認為將物流分撥作為主要功能進行開發,并由此帶動周邊區域物流業的發展,是保稅區功能的回歸,是保稅區的政策和設立目的的要求。但從目前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普遍存在著“小”、“少”、“弱”等問題,而提供一攬子綜合物流服務是現在和未來的主流方向。因此,應通過引進和發展龍頭型保稅物流項目,推動中小型物流企業的整合,合理化物流產業組織結構,集聚物流產業群,延伸物流產業鏈。
3、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保稅區已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管理體制,但也存在著一亟待解決的問題。制定管理體制必須有助于特定功能的實現。李友華(2006)認為,當我國保稅區執行保稅倉儲和保稅加工功能時,“境內關內”是適宜的,但隨著該區域所承擔的自由貿易功能進一步深化,在管理體制的層次上也應該做相應的調整。“境內關內”的管理體制不僅在理論界受到了批評,且在客觀上約束了保稅區的快速發展,為保稅區管理的微觀操作帶來了諸多不便。由于我國的保稅區對外被認為是在關境之內,而對內又被認為是在關境之外。這種不明確的定位,使得海關在區內實行監管時不容易把握“度”的問題,也給企業帶來了困擾。蔣琴兒(2006)的調查顯示,為了解決“境內關內”造成的出口退稅難題,很多企業都采用“出口復進口”的辦法。這不但使企業的效率降低,也大大增加了企業成本。
同時,在保稅區政府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羅丙志(2001)將其總結為多元化的政府職能部門管理問題;管理和運作缺乏具有權威性的法規;有些保稅區沒有能夠實行完全的政企分開;保稅區事權分散、效率欠佳、部分公務人員服務意識欠缺;精簡、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還有待于建立;全面、系統的投資服務體系尚未成熟。張鳳清(2003)還提出保稅區與非保稅區存在政策銜接的協調性差的問題。
這些觀點得到了大部分學者的認同,并提出了改進建議。如,應組建權威的管理機構,可由八部委共同管理改為一個職能部門兼管的單一型管理體制(高海鄉,2002),或由中央政府組建權威保稅區的管理機構(郭信昌,2000)。在微觀操作上要政企分開,采取政府主導型管理體制(肖苑生,2003)或推行公司化管理體制。在立法上,政府必須抓緊制定和頒布一部保稅區的基本法以及打造良好投資環境;大力培養管理人才,提升服務質量(李力,2001)等建議。
三、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
近十年來,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研究成為熱點。董維忠(2004)指出,“入世”以來,隨著我國總體關稅水平的大幅降低,進口許可證及配額制度的松動,保稅區的政策功能相對弱化;企業獲得保稅利益與區外經營差異縮小,保稅區的成本優勢在弱化;對外資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使中外企業原來只有在保稅區方可享受的政策趨于普遍化等等,都影響著保稅區的進一步發展,向自由貿易區轉變已成為走出“瓶頸”的根本途徑。
我國保稅區具有世界自由貿易區的許多特點和功能(陳雙喜,2004),但在定性、管理、政策法規、功能、海關管理方面都與自由貿易區有很多差異(散襄軍,2002)。要實現向自由貿易區轉型,必須解決和國際慣例接軌的問題。陸松等(2004)建立了一個自由貿易區評價模型,用評價指標體系來描述自由貿易區的概念框架,確立保稅區轉型應該達到的目標。
就轉型模式而言,林峰(1999)針對外高橋保稅區提出了“區港合作”與“區港合一”的發展模式構想。之后多數學者也認為,我國保稅區可以采用與開發區和港口合并的模式(劉恩專,2003)。而這種模式應用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成為保稅區轉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成思危(2004)認為,我國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模式為:“境內關外,適當放開”、“物流主導,綜合配套”、“區港結合,協調發展”、“統一領導,屬地管理”。
當然,是否向保稅區轉型問題上也存在爭議。陳雷(2003)認為,自由貿易區的功能取向在保稅區不具有推廣價值,其卓有成效的非政府管理模式也不可能移植到保稅區,其政策架構可為中國保稅區提供的政策推動力也不會再有爆炸性的能量。但劉輝群(2005)與天津港保稅區管理委員會合作進行了一項關于我國保稅區發展研究的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保稅區管理機構人員和區內企業管理人員傾向于將保稅區發展成為自由貿易區,以維持和增強他們的利益。
總之,學者們的研究目的只有一個,即為保稅區的發展提出更有實效的政策建議,使其能為我國經濟增長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成思危(2003)指出,做研究,特別是應急研究,必須明確保稅區發展目標;從實際出發明確發展目標模式,研究務求實效。相信,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相互結合,我國關于保稅區的研究將不斷豐富,保稅區的發展也將邁上一個新臺階。
(作者單位: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國際貿易研究所匯編.世界出口加工區和自由貿易區,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84.
[2]郭信昌主編.世界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概論,北京航空學院出版社,1987.
[3]曲云厚主編.世界經濟特區,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0.
[4]陳章喜.中國“入世”后保稅區的功能調整與體制轉換,國際貿易問題,2002(4).
[5]陳志龍.保稅區的局限性極其轉型研究,上海改革,2002(7).
[6]李力.加入WT0后如何打造中國的自由貿易區,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學報,2001(9).
[7]劉助仁.中國保稅區及其發展構想,國際貿易問題,1995(9).
[8]林康,尤崧濤.論世界自由貿易區與我國保稅區的功能和作用,國際貿易問題,2000(3).
[9]張鳳清.關于我國保稅區發展的若干問題思考,外國經濟與管理,1996(2).
[10]張鳳清.論新形勢下我國保稅區的功能選擇,外國經濟與管理,1999(6).
[11]鄭德雁.保稅區功能該如何認定位,中國統計,2002(2).
[12]宋黎.保稅區現階段的功能定位和發展建議,商場現代化,2006(12).
[13]曹艷文,吳蓉宋,軼唐.我國保稅港區發展現狀及展望,中國物流與采購,2008(8).
[14]李友華.我國保稅區管理體制改革目標模式分析,煙臺大學學報,2006(1).
[15]蔣琴兒,劉德弟.我國保稅區轉型模式及其發展前景,商業時代,2006(9).
[16]羅丙志.對我國保稅區政府管理的一些思考,國際經貿探索,2001(2).
[17]張鳳清.完善我國保稅區政策管理模式的若干思考,特區經濟,2003(5).
【關鍵詞】自由貿易區;保稅區;轉變
【abstract】free trade, is harmonious trade of make for, a key building and developing harmonious economy great achievement integration to develop system. since 1990’s, our country has set up 15 bonded zones in succession in coastal areas. but because of home and abroad circumstances change and a little problem having managed existence,our country bonded zone is confronted with the urgent problem transforming to free-trade zone. from characteristic and pattern go into in developing process to abroad free-trade zone, a few enlightenments having reached our country bonded zone transforming.
【key words】free-trade zone; bonded zone; turn around
世界經濟和諧貿易一體化發展的大成管理體系建立,關鍵在于從自由貿易走向和諧貿易。從國外自由貿易區發展過程中的模式特點來看,自由貿易區最早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古代排尼基亞全盛時期,13~14世紀,法國、德意志的一些城市相繼開辟自由貿易區。真正意義的自由貿易區是1547年意大利的熱那亞灣。此后的400多年中,自由貿易區的數量和規模都是有限,主要的活動仍然停留在轉口貿易,即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及其所屬的殖民地。據資料統計,這期間全世界共有26個國家設置了75個不同類型的自由貿易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特區,于1936年建立了美國境內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二次世界大戰后,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有很大的突破。到20世紀80年代末,全世界除大洋洲以外,自由貿易區分布在各大洲,亞洲25個國家和地區有161個,非洲14個國家有126個,歐洲17個國家有125個,美洲30個國家有217個。到了90年代,世界上已有各種類型的自由貿易區達900多個,其中2/3分布在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自由貿易區呈現國際區域一體化發展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自由貿易區的發展,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管理上都有很好的前景。
幾個世紀的發展,世界上設立自由貿易區的國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發展對外貿易、繁榮地方經濟和擴大就業等方面取得輝煌的成就。筆者通過美國對外貿易區,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等為例,來分析介紹世界自由貿易區的功能和作用。通過對漢堡港、鹿特丹港、安特衛普港的考察比較,進一步為我國自由貿易區發展提供借鑒。
1 美國對外貿易區
二戰后相當一段時間里,美國經濟一直處在貿易持續順差的位置,對外貿易區的發展相當緩慢。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初,出現貿易逆差,國內經濟出現低迷,就業壓力緊張。為了改變這個局面,到1980年,全美自由貿易區增加到77個,到1994年底,自由貿易區達285個,總數為484個。同時,管理和功能也日趨完善。
美國《對外貿易區法》(1934年),規定美國自由貿易區的主要功能是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和倉儲。1950年后,美國經濟日益繁榮,市場需求劇增,為國外商品進入帶來了便捷,同時允許提供商品展銷和加工制造。1980年后,各個貿易區先后允許用美國零部件與外國裝備為成品進入美國市場。
美國對外貿易區一個很鮮明的特色是:因地制宜的原則配置和完善自己的功能。紐約對外貿易區由于背靠美國國內遼闊的市場腹地,附近沒有合適的轉口國等原因,主要從事進口貿易和進口加工業務;邁阿密對外貿易區由于位于佛羅里達半島的最南端,因最佳貿易服務成本半徑內有多達30個國家的原因,主要從事轉口貿易和為轉口貿易配套的其他業務,貨物轉口量達65%以上。
2 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
科隆擁有很好的地理優勢地位,位于巴拿馬運河的咽喉,靠近巴拿馬最大的港口克里斯托帕爾港。一方面,可以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另一方面又是北美與中南美洲的連接點,
屬于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東西南北貨物集散地之一,也成為東方產品通往拉美各國市場的橋梁。
科隆自由貿易區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有利地運用地理位置的優勢——世界航運中轉樞紐。大量的貨物在此地流轉,轉口貿易定位為主要業務。資金的大量流動也使科隆的金融業發達,外資銀行及分支機構密集。商品的展示,避免了客商遠涉重洋采購,節約了時間和費用。
3 漢堡港、鹿特丹港、安特衛普港
漢堡港是歐洲經濟自由區的典型,被稱為“通往世界的門戶” 漢堡自由港高效的管理手段值得研究,漢堡自由港對進出的船只和貨物給予最大限度的自由,提供自由和便捷的管理措施,貫穿于從貨物卸船、運輸、再裝運的整個過程中。這種自由和便捷程度,在世界上所有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中都是少見的。漢堡自由港轉口貿易帶動了金融、保險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使漢堡成為德國的金融中心之一,這說明自由港與城市的功能是互相促進的。
荷蘭鹿特丹港是世界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之一, 鹿特丹港的最大特點是儲、運、銷一體化,通過一些保稅倉庫和貨物分撥配送中心進行儲運和再加工,提高貨物的附加值,然后通過多種運輸方式將貨物運往荷蘭等歐洲國家。鹿特丹港擁有完善的海關設施、優惠的稅收政策,保稅倉庫區域內企業在海關允許下可進行任何層次加工。對集裝箱貨物的倉儲和配送來說,坐落在港區和各個工業區內的物流配送基地,可以為其提供最完善的各種增值服務。
安特衛普港是世界海運網絡的重要支點。按純國際運輸量計算,它是世界第四大港。安特衛普港具有領先于歐洲其他港口的貨物裝卸作業效率,擁有現代化的edi信息控制與電子數據交換系統。港務局使用“安特衛普港信息控制系統(apics)”,計劃、安排船舶抵離港和掌握國際海運危險品的申報。安特衛普港還實行一種叫做臨時存儲(temporarystorage)的管理方式。這種海關臨時存儲區,也可以不設在港區內,只需要提前作簡易申報即可進行臨時存儲,而不必得到海關批準。經過海運到達的貨物,可以在海關指定位置暫時保存45天,而以其他方式進入的貨物,保存期為20天。
中國保稅區的發展還存在問題。我國保稅區,是我國海關管理的特殊區域,是我國借鑒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形成的新型的經濟開放區域,處在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我國最早設立的保稅區,是深圳市沙頭角保稅區,成立于1987年12月。到1994年底,我國已經建立了13家保稅區。到目前為止,我國一共建立了15家保稅區。
我國保稅區和國外的自由貿易區有相似之處,但更多的是與世界優秀自由貿易區的存在差距。世界自由貿易區伴隨著世界經濟特區的產生而產生。我國的保稅區是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直到深化階段才形成。前者主要目的是在不影響國內市場保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獲取全球自由貿易給國家經濟帶來好處。我國保稅區主要是為了改善我國投資、建設的軟環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發展外向型經濟,充分發揮帶動效用,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在區域性質上,我國保稅區沒有明確的定性,行文規定不明,致使各部門認識不同一。沒有真正開放一線,監管手續繁瑣。在區域功能上,政策上的差異由于地理位置和操作手續的影響,難以形成規模。出口功能由于出口退稅政策的影響難以發揮作用;加工功能受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的限制,貨物在保稅區與非保稅區之間進出也制約了加工功能的發展;區內貿易公司不具備進出口權,制約保稅區的貿易功能;外貿經營權,進口貨物不可以零售也不利于保稅區的發展。世界自由貿易區通常由國家政府直接管理。機構的設立代表的是國家政府的權利,管理相當的權威,負責自由貿易區的宏觀經濟管理與協調,是一種相對弱化的管理體制。我國保稅區不僅有國家的宏觀管理,有存在地方政府的微觀調控。兩者條條框框的行政摩擦,使管理上很大的混亂和不經濟現象。
我國保稅區面臨的機遇與發展對策。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生產組織方式發生重大的變化。物流、信息流、人員流動的速度加快,世界成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各國相互聯系,合作與競爭的局面共存。隨著國際貿易深度的加強,一方面貿易不僅存在傳統模式,另一方面產業內貿易,產品內貿易與公司內貿易的發展,使得國際分工合作更加重要??鐕镜陌l展在其中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各國通過控制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借助各國的資源稟賦優勢,通過服務外包等方式將非核心業務外置,使得整個國際分工體系更加專業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歐盟—加—墨自由貿易區的實現,亞太經濟一體化呼聲漸高,各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國際經濟合作大成管理模式??萍几锩畈l展,各國經濟開始轉形,客觀推動我國保稅區尋找新的出路。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是外界客觀環境和自身發展矛盾內因共同決定的。通過對國外先進的自由貿易區優秀經驗的借鑒,是我們避免走彎路或錯路的一個重要途徑:簡單,高效。
4 因地制宜,合理功能拓展與定位,提升發展空間
世界各國自由貿易區的目標選擇與功能定位與所在國的地理位置、歷史發展、經濟地位、政治狀況等因素密切聯系。美國自由貿易區的因地制宜就是相當好的典范。我國可以自己斟酌自身特點進行定位。從保稅區進出口額完成的情況來看,上海外高橋、天津港、大連、
深圳福田保稅區已成為全國保稅區開展國際貿易的主力。保稅倉儲功能在保稅倉庫內允許商品進行再包裝、分級、挑選、抽樣、混合、處理等商業性加工,實現商品倉儲自動化,配送高效化。張家港保稅區、廈門象嶼保稅區、沙頭角保稅區、汕頭保稅區等適合都以保稅倉儲為主,我國政府機構可以通過進一步突出他們的優勢,提供更加先進的物流系統。
5 明確方向,整合資源,階段性提升深化改革
國際自由貿易區有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自由轉運區、自由貿易特區、出口加工區等多種形態。各種形態的規模不同,政策和開放程度也有差異。發達國家的自由貿易區在繼續經營貿易的前提下,日益注重加工制造業,傳統業務也開始注入新活力,加入更多的科技因素,朝資本密集型工業發展。鑒于我國工業化和各項基本實際情況,可以突出加工,努力朝自由貿易區轉型邁出堅定的步伐。保稅區是制度創新的產物,法制體制的完善日益提上日程。通過整合各個特殊監管區域的功能,政策,監管和法制,作到平衡互補,實現從外延擴展到內涵深化的轉變。功能上確?;镜墓δ茼椖壳疤嵯?統一特殊監管區域的稅收政策。統一海關的監管模式、作業流程、操作規范和信息化管理系統,降低監管風險,進一步提高管理效能。提高保稅區的綜合配套改革,提高開放程度,使投資貿易便利。改革的途徑,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但轉型過程中注意操作的層次性,避免資源浪費。
6 簡化手續,積聚優勢,加大執法力度
簡化海關管理手續,提高作業效率,規范作業流程。充分利用、吸納國內外的各種資源要素和積極因素,增強保稅區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通過擴散把保稅區經濟中的優勢滲透到周邊地區及更大區域,從而帶動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產業間的關聯度,提高整個區域經濟的整體實力。最后,加強立法,對轉型后的運行規則給予明確的界定和限制,嚴格打擊不法行為和不法分子,營造信譽高,有效的中國自由貿易區。
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我國保稅區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為我國自由貿易區的轉型提供了一個歷史的必然和現實的需要。我國發展保稅區的根本目標是為了改善我國投資的軟環境,特別是利用海關關稅的獨特條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外資金、技術,發展外向型經濟。通過對國外先進貿易區和自由港的考察和研究,為我國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提供有利的借鑒。通過層次性的改革使我國逐漸在沿海、沿邊地區構件有所偏重,更加開放、更加自由的貿易區域,實現與國際慣例接軌,成為真正的大成管理體系的中國自由貿易區。
參考文獻
[1]黃淑賓. 保稅區應向自由貿易區轉型[j].發展研究, 2004,(08)
摘要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逐漸重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積極作用,由于中國與澳大利亞產業及資源的互補性,中澳自由貿易協定便提上了決策議程,建立自由貿易區將使得中國與澳大利亞的農業和工業都從中受益,然而兩國貿易及政治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阻礙了兩國的經貿關系健康發展。
關鍵詞:自由貿易區;中澳雙邊貿易;福利
一、 背景
2010年2月24日到26日,中斷一年多的中國和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區(FTA)談判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重啟。這是第14輪中澳自貿區談判,談判的重點是投資和農產品問題。據澳國際經濟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兩國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將在未來20年內為澳經濟創造價值1 460億澳元的收入,中澳貿易合作的健康快速發展對于兩國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澳大利亞一直以來被稱為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這主要是因為以前澳洲主要出口產品之一便是羊毛與羊毛制品。然而實際上,他們盛產的不僅是羊毛畜牧產品,原材料鐵礦石才是他們出口換匯的重中之重。澳大利亞是中國主要原料供應國之一,這兩年來兩國因為鐵礦石談判而貿易摩擦不斷,受其影響兩國之間早以提上日程的自由貿易談判便斷斷續續,時緊時松,難以有真正的進展。
二、 中澳經貿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澳貿易合作對于兩國都十分重要,因此兩國也都有著達成雙邊自由貿易協議的意愿,然而良好的意愿并不能自動導向令人滿意的貿易安排,兩國間自由談判到底能不能成,這要受許多因素的影響。
1. 政治因素的影響。澳大利亞對華的部分政策與中澳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不相符。兩個經濟關系密切的經濟體要進行雙邊貿易自由協定,需要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的支持。澳大利亞的親西方特別是親美政策影響到了中澳經貿合作的深入發展。
位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由于其社會構成、文化傳統及地理位置,在全球政治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十分微妙。澳大利亞是一個后起的發達國家,由于它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也曾經是英聯邦的成員,所以它的政治、外交、文化深受英國影響。二戰結束后,隨著英國的衰落,澳大利亞與美國在政治、經濟、外交、防務上聯系越來越緊密。澳大利亞的走向對西太平洋地區的經濟、政治、安全形勢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其與東亞各國的交往也都受到它與美國關系的制約。而在澳大利亞在亞洲的經濟貿易政策中,又一貫把與日本的貿易伙伴關系放在首位,其次是東盟。
美國學者約瑟夫·哈勒維和比爾·盧卡雷利2002年發表《日本的停滯危機》一文,認為日本和美國害怕將亞洲的中心地位讓給中國,一直阻礙亞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的步伐,從而影響到了澳大利亞對于建立中澳自由貿易區的決定。
大環境來看澳大利亞目前雖然與東北亞經濟貿易聯系密切,可由于社會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依然難以融入亞洲。澳大利亞借助同美國的戰略聯盟,以亞洲和美國的橋梁的姿態尋求經濟利益。澳美聯盟的存在使得亞太地區難以形成真正的互信。
從澳大利亞國內政治因素來看,總體來說其自由黨人的政治理論比現任的工黨人士更接近西方傳統右翼的理論,重視與美歐的關系,在重大國際事物中親近美歐。而工黨組成則有相當一部分是農業地區人口及城市下層人民,在全球化進程中處于不利地位,從而其經濟貿易相關的政治立場便傾向于保守。澳大利亞外交和貿易部以商業為目的貿易政策正在被以外交跟政治為目的貿易政策所取代。講求實際的貿易政策的重點可能轉向更微觀的管理,其途徑是強調政策創新、投資重大基礎設施、進一步開放澳大利亞的投資制度、以及采取措施提升澳大利亞參與全球供應鏈的能力。澳大利亞外交貿易部(DFAT)將貿易政策與外交目的聯系起來,可以預見這將會中澳兩國間的自由貿易談判造成很大影響。 與其他國家簽訂雙邊貿易協議對澳大利亞政府的影響。澳大利亞與美國2004年3月8日達成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對此產生的經濟效益國內爭論很大,引起了民眾對于政府在于大國進行貿易談判中維護自己國家利益能力的質疑,從而影響了中國澳大利亞雙邊貿易自由協定的進程。
Linda Weiss,Elizabeth Thurbon,John Mathews所著《怎樣毀滅一個國家:與美國災難性的貿易協定》(How to kill a country:Australia‘s Devastating Trade Deal with the United States)十分嚴厲地批評了霍華德政府在貿易談判中的立場與失誤,他們認為這個自由貿易協議的簽訂損害了澳大利亞的主權與獨立性,制藥業市場的放開損害了澳洲消費者的利益,使得美國制藥業巨頭更方便操縱市場,提高了澳洲人獲得藥物的價格。關于知識產權談判達成的相關條約也將對澳大利亞將來經濟及技術的發展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此外兩國關于糖業的談判及簽訂的協議引發了嚴重的不滿。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等地有大片的甘蔗種植區和大規模的糖業生產,布什政府面對美國選民和代表農民利益的強大國會游說團為了來臨的大選拒絕進一步開放美國糖業市場。澳制糖業覺得他們被排除在澳美自由貿易談判一攬子協議之外,經濟損失達1億澳元。對此,澳政府面臨著巨大的政治壓力。雖然霍華德政府的辯解澳美自貿協定單就加強與美國盟友的戰略意義來講就值得簽署,但國內民眾從經濟效益及所在群體利益考慮對當權政府十分不滿,并引發了對政府執政能力的懷疑。澳大利亞國內部分經濟學家及政府官員漸漸持有的觀點是澳大利亞不具有與大國貿易談判中取得優勢或對等地位的實力,也很難在雙邊貿易協議中獲得明顯的經濟利益。
這影響了隨后政府對雙邊貿易自由區的態度及談判權限。澳大利亞對待雙邊貿易自由協定的態度變得保守起來。
2008年4月7日,我國與新西蘭簽署“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澳大利亞政府便以此作為依據與藍本,與中國的貿易談判中澳大利亞提出其貿易待遇不能差于新西蘭,否則他們無法給國內選民交代。而澳大利亞與新西蘭情況根本不能相提并論,中國也不可能答應他這個條件。
在雙邊貿易及區域貿易進展上的停滯導致隨后的陸克文政府貿易工作的重點移向了世界多邊貿易談判,希望通過緊跟西方國家腳步在多邊貿易體系中獲得效益。 貿易爭端與摩擦。自“中澳自由貿易區”談判啟動以來,雙邊貿易額不斷增長,貿易領域不斷拓寬,彼此已成為主要的貿易伙伴。中國主要從澳大利亞進口農產品和礦產品,并在兩類產品上形成了對澳較高的進口依存度。但是,隨著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兩國農礦產品貿易逆差增大,中國對澳大利亞的貿易條件出現惡化趨向。
巨大的貿易逆差阻礙了中澳貿易關系的健康發展。此外中國與澳大利亞因為鐵礦石方面存在的爭端以及2009年7月爆發的力拓受賄案持續陷入緊張。
澳大利亞經營資源性農礦產品的廠商非常集中,且規模都相當大。在鐵礦砂貿易中,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兩大鐵礦巨頭的年產量就達到全澳年產量的70%以上,處于壟斷競爭地位。壟斷巨頭的存在使得市場合謀很容易成為現實。如現貨礦價格高漲便是澳大利亞和巴西鐵礦石巨頭聯合起來實施的一種有計劃的市場策略。 轉貼于
而澳大利亞的羊毛和大麥生產廠商主要分布于種植業發達的新南威爾士州、西澳大利亞州、維多利亞州和南澳大利亞州。如大麥、棉花等由于大型農工貿一體化集團的存在,市場也多是壟斷競爭結構。
這種進口市場上的不完全競爭使得中國只能被動接受價格,無法掌握定價話語權。澳大利亞資源性農礦產品價格繼續大幅上漲使得兩國貿易爭端不斷,從而影響了雙邊貿易自由協定的達成。
而且隨著澳大利亞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日本、韓國的加入,中國在與澳大利亞鐵礦制與農產品方面的談判更是受困。在澳大利亞鐵礦公司里,新日鐵、三井、住友、伊藤忠等日本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控股,鐵礦砂價格上漲帶來的利益損失很大部分則由中國鋼鐵企業承擔了。
在中澳雙邊貿易中,中國主要從澳大利亞進口初級產品,澳大利亞從中國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澳為保護本國競爭力較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品、服裝),而對該類進口產品實行高關稅、進口配額和非關稅壁壘,對農產品進口實行嚴格的動植物檢疫標準(SPS)。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又十分強調中方對他們開放農牧產品、金融等服務業市場,并對知識產權保護提出很高要求。這些都為貿易談判設置了障礙。
三、 兩國自由貿易區福利分析
考察區域貿易協定對經濟和產業的福利影響時,現在經濟學家常用的一個模型是1992年美國普渡大學根據一般均衡理論開發的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從微觀層次和定量角度出發,運用定量模型評估國際多雙邊、區域貿易協定的影響。
本文參照其它區域貿易安排中的做法,同時考慮到中澳的關稅結構、產業比較優勢和鼓勵發展的重點行業以及澳大利亞對中國進行反傾銷的主要品種,將中國和澳大利亞的貿易產品分為正常產品和敏感產品兩類,分別采取不同的減稅方式。將雙方關稅超過9%的產品(包括蔬菜水果、糖、植物油、乳制品、水產品、煙酒等加工食品紡織服裝、其它制造業)關稅降低50%,剩余的進口關稅小于9%的產品作為正常產品。
基準方案主要考慮目前在2001年~2010年間已知的世界貿易政策變化,包括:2005年實現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的各項協定;中國在2001年~2010年履行入世的各項承諾;2005年完全取消多種纖維協定(MFA);歐盟東擴;以及中國和東盟自由貿易協定等。相對于基準方案,假定中國和澳大利亞在2010年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對上述敏感產品的關稅減少50%,而正常產品的關稅全部減為零,服務業關稅等也都為零。
參照Terri Walmsley(2001)的研究成果,采用資本內生化(APSSNAR)模擬方法得出模擬結果如表1。
由貿易模擬結果可見,中澳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中國糖、羊毛有著相當大的沖擊,大米、小麥、油菜籽及其他谷物、作物也皆受到負面沖擊。澳大利亞紡織服裝受沖擊最大,電子產品與其他制造業也受到相當程度的沖擊。值得注意的中澳自由貿易協議的達成對兩國農業部門產出皆造成了負面影響。
四、 總結
總體來說兩國貿易談判的基礎在于兩國經濟的互補性。而兩國關于農產品、投資的談判的將是協議達成的敏感所在,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大國,而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農產品市場對澳大利亞開放的程度方面將是雙方談判的膠著點。
在加入WTO時在農業問題上己經做出很大讓步,如果在中澳自貿區協定中對農產品進口做出更大的讓步,可能會使中國農業面臨巨大壓力。
因此中國與澳大利亞的自由貿易談判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由于雙邊貿易額近年來持續增長,中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對鐵礦石和煤炭的巨大需求使澳大利亞經受住了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沒有走向衰退,這也是澳大利亞重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以預見中國與澳大利亞總體合作的大趨勢不會改變,但要達成自由貿易協議,還有許多具體的困難要克服。
:
1.Australia GDP Growth Rate,- dingeconomics.com/Economics/GDP-Growth.aspx?Symbol=AUD.
2.朱艷圣.亞洲經濟共同體的缺位與日本經濟危機.國外理論動態,2002,(5).
3.Linda Weiss,Thurbon & Mathews,How to Kill a Country: Australia‘s Devastating Trade Deal with the United States,Allen & Unwin Academic,October,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