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自由貿易的利與弊范文

    自由貿易的利與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由貿易的利與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自由貿易的利與弊范文

    美國前貿易代表卡拉?希爾斯(Carla Hills)是典型的精明干練的女強人,她為世人熟知的成就是促成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簽訂。那是段艱難的時光,當NAFTA第一次擺在世人面前時,整個北美大陸的利益攸關方都卷入了曠日持久的激烈爭論中,權衡NAFTA帶來的利與弊。如今希爾斯已年過八旬,她發現NAFTA在生效20多年后,新一輪NAFTA的存廢之爭又再度升溫。

    2月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國會發表上任后的首次演講時,再次指責一些國家通過貿易順差奪走美國人的工作機會。他說,自從NAFTA獲批以來,我們失去了超過四分之一的制造業就業機會。

    美國總統特朗普就職后一直強調“制造業回流”,稱美國正經歷65年來“最糟糕的經濟復蘇”,美國貿易赤字日益加大,國內制造業就業崗位大量流失。但實際數據并不支持他的言論。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3月1日公布的報告顯示,在新訂單指數大幅上漲的帶動下,今年2月美國制造業擴張速度創2014年8月以來的新高。美國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至2001年7月以來最高水平。更令人振奮的是,美國勞工部3月2日公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月25日當周首次申請失業金人數減少1.9萬人,至22.3萬,這是1973年3月以來最低。

    達拉斯聯儲主席卡普蘭2月27日表示,得益于消費者支持,美國2017年的經濟增速應該能達到2.25%。

    盡管經濟向好,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最終命運尚不明朗。3月1日特朗普政府了2017年貿易政策議程,從中可以找到一些指向性的信息。

    翰宇國際律師事務所國際貿易聯弗蘭克?塞莫利茲對《財經》記者說,議程中提到,實現美國貿易目標的最好途徑是集中于雙邊談判而非多邊談判,不符合我們的貿易目標則需要重新談判和修訂。

    希爾斯對《財經》記者說,有些支持者認為NAFTA創造了就業,而有些批評者則認為NAFTA破壞了就業機會。但貿易協定不是創造就業的工具,貿易協定通過減少代價高昂的貿易壁壘帶來新的商業機會――貿易壁壘扼殺競爭,破壞生產力和創新。只有通過開放市場、利用可預見性規則來創造新的商業機會,一個國家的經濟才能向價值鏈的上端移動,新的工作機會也才會在價值鏈的更高層次創造出來,提供更多的就業可能。

    波爾州立大學在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系統中是著名的綜合性公立大學,該大學商業與經濟研究中心發表的報告指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只有略超過10%的制造業就業流失是由于包括NAFTA在內的貿易安排造成的;美國工廠就業機會的消失88%要歸因于自動化。 NAFTA的功過是非

    回首NAFTA生效的前20年,北美區域貿易從1993年約2900億美元的總量,到2016年已大幅增加到1.1萬億美元;跨境投資也大為飆升,美國FDI進入墨西哥的資本從150億美元增至1000多億美元。自1993年以來,美國和墨西哥在加拿大的投資翻了三倍。美國投資從1993年的700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3680億美元,占加拿大FDI總額的一半以上。

    農業、紡織品和汽車制造業的貿易自由化是NAFTA關注的主要焦點,美國汽車研究中心產業組主任克里斯汀?基客翟克對《財經》記者說,NAFTA對整合北美地區的汽車生產制造和供應網絡的增長有很大貢獻。NAFTA允許汽車生產商以最低的成本生產,降低了供應鏈風險,從而保證了汽車的生產制造留在北美。若沒有NAFTA的存在,美國汽車工業的很大一部分將會轉移到亞洲、東歐或者南美等低成本國家。

    當1991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開始談判時,三個國家的目標是把墨西哥融入進來,實現其與美和加拿大這兩個高度發達經濟體的一體化。通過更自由的貿易,使墨西哥獲得更為強大和穩定的經濟增長,為其不斷增長的勞動力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并阻止墨西哥非法移民。

    墨西哥的增長與就業經過20多年發生了大的飛躍,但墨西哥非法移民的步伐并未因此而停止。

    在等式的另一端,人們希望墨西哥成為美國和加拿大新的出口市場和低成本投資地,從而提高美國和加拿大企業的競爭力。對加拿大而言,NAFTA最重要的貢獻是,加拿大經濟開放到美國市場,美國成為加拿大最大的貿易伙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后,加拿大對美國的出口從1100億美元增至3460億美元,而來自美國的進口也獲得了幾乎等量的增長。

    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馬洛?吉蘭對《財經》記者說,批評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人經常忽視或最小化一個事實,即NAFTA是一個涉及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的三方協議。2015年,加拿大對美國的出口占到其對外出口的76.7%,很多在加拿大的企業,包括在該國投資的美國和歐洲公司,都依賴NAFTA作為它們北美戰略的基石。

    貿易的增長往往不是即視可見的。NAFTA受到詬病是因為,其成本高度集中在汽車制造業等特定行業,而其帶來的收益卻要在相當廣的社會范圍內攤薄。

    就業問題是NAFTA長久擔負的罪名。希爾斯指出,制造業工作數量已經減少是不可辯駁的事實,但這種就業機會的下降始自于1970年,遠遠早于NAFTA的出現。如今,美國工廠的產量是1984年的兩倍,但工人數量卻減少了三分之一。所以就業機會的下降不是NAFTA的影響,而是技術進步的結果。

    吉蘭指出,美國制造業過去15年內失去的500萬個工作中,有85%是因為技術的原因,而非貿易的原因。美國勞工部2016年的統計數據發現,在過去的15年內,美國制造業部門的生產率增長速度要快于其他經濟部門。另有研究表明,在過去20年里,通過技術進步刺激生產力的增長使美國制造業產出提高了40%。雖然工廠失去了就業機會,但在服務業和技術部門有新的工作機會出現。

    持相反觀點的人則堅稱,NAFTA使美國陷入了這樣的惡性循環:墨西哥以低工資競爭,美國公司于是將生產轉移到墨西哥以降低成本,造成了貿易赤字的擴大。他們指出,美國同墨西哥間的貿易從1993年的17億美元貿易盈余,到2014年已轉為540億美元的貿易赤字。一些專業人士雖然承認,即使沒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存在,這種進口增長也有可能發生,但他們認為這無法解釋為何過去的20年中,美國就業崗位的損失高達60萬個。

    NAFTA的支持者則預計,美國有大約1400萬個工作機會依賴其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貿易往來,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每年創造了近20萬個與出口相關的工作機會,這些新出現工作的平均工資比那些損失掉的工作薪酬高15%至20%左右。

    在美國,更深層的經濟錯位是工資增長的長期停滯,有人將之歸咎為NAFTA的存在壓低了工資。希爾斯指出,耶魯大學和美聯儲的經濟學家通過研究得出結論,由于NAFTA的存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的工資經通貨膨脹調整后都略有上升。 挑戰自由貿易

    特朗普在國會發表上任后的首次演講時說,“我相信自由貿易,但它也必須是公平貿易。”在特朗普的治國方略中,整頓美國的貿易政策是重中之重。在特朗普看來,全球體系功能失調,它以犧牲美國工人的利益為代價,給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帶去了好處。

    自由貿易的受益者,如美國的牧場主和農民們,他們非常感謝NAFTA的存在,而那些未受到NANFTA的蔭護,甚至受到其負面影響打擊的群體,則希望改變貿易政策的現狀。

    由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向美國國會提交的2017年貿易政策議程報告列出了特朗普政府貿易政策的四大重點:維護美國貿易政策、嚴格執行美國貿易法、利用杠桿打開外國市場、就新的更好的貿易協定進行談判。

    關于“貿易政策”措辭的推出引發了貿易專家的擔心。年度貿易政策議程報告指出,美國并不直接受制于世貿組織裁決,即便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或上訴機構裁定美國敗訴,也不必定導致美國改變法律法規,因此,特朗普政府將在貿易政策事務上強力維護美國主唷

    雖然美國貿易代表提名人羅伯特?萊特希澤的任命尚未獲得國會批準,現在討論美國貿易政策為時尚早,但人們看到了危險的信號:美國可能會選擇拋棄世貿組織走向單邊主義。

    在特朗普看來,為解決美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制成品貿易逆差,振興美國制造業,變革是必要的,他把政策落腳點放在改變國際貿易現狀上。

    第2篇:自由貿易的利與弊范文

    教育全球化體現為各國、各民族和各種不同文明體系之間教育的相互依存、合作互動和利益共享。從理論上講,教育全球化向人們展開的理想圖景應該是教育平等、價值認同的“大同世界”。然而,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開始意識到“全球教育緊密聯系”的浪潮既向各國教育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同時對教育全球化的朝拜和狂熱也是喪失自己民族教育的一種冒險。概而言之,教育全球化是一個悖論。“全球化及其進程是一柄雙刃劍,福與禍、利與弊交融在一起。”

    1.一體化與多元化

    教育全球化是教育資源在全球范圍的流動以及一些全球的相似或相同的“世界趨同”。它指向的是統一、一致和一體。就是說,全球化正在沖破民族國家的壁壘,制訂出越來越多的國際標準與規范,要求各個國家予以認同。當今教育觀念的擴散與融合、教育要素的跨國流動、教育資源的國際共享等等,無不體現出教育的這種趨同性和聚合性。從這種意義上講,教育的全球化意味著時間的壓縮和空間的跨越,意味著教育的國際化和一體化。然而,人類世界本是多姿多彩的世界,多國共處是全球化的現實語境,多民族共處又是各個民族國家中普遍存在的事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種族群體和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教育背景,各個民族國家的教育是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土壤上生成的,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使各國和各民族教育無不打上民族的胎記。全球教育理應呈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教育的多元化和本土化是教育全球化進程中的必然。由此可見,全球化指向一體化,是全球一體化的縮語,而多元化卻體現著多樣性與差異性的特征,它拒斥一體化,消解一體化的統攝,二者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是一個相反相成的過程。

    2.中心化與邊緣化

    教育全球化的實質既是教育觀念與行動的趨同又是民族個性的體認與保持。如果說,全球化是以趨同性為特征的話,那么,它對自我的個性就有消解的危險。這顯然是一個悖論,是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實際上,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國的力量并不是均衡的。瑞士“世界競爭力報告”從科技發展的角度,把49個國家分別劃歸為科技核心國、科技強國、科技大國、邊緣國和不發達國。美國居第一位,是唯一的科技核心國,中國第31位,劃為邊緣國的行列。由于美國和歐洲在經濟和科技格局中占有絕對的優勢,所以,他們在規則的制訂與實施上也扮演著主導和推動的角色,在引領科技和開拓市場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文化價值觀灌輸到其他國家,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影響著世界教育的發展。因此,“趨同”不僅僅是全球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全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懷,更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殖民與擴張,是“中心”文化對“邊緣”文化的同化。一方面,“現在西方發達國家把自己特殊的價值觀念,扮演成普遍真理的化身,以為發展中國家只有按照他們的做法才能走上現代化的文明大道。學術研究中他們的支配地位,意味著只有按照他們的話語去言說,才能與他們‘對話’,才能與‘國際’接軌。這樣,發展中國家處于弱勢的民族文化,也被不斷地擠壓,甚至‘自動’地把自己納入強勢文化之中,自愿成為西方文化的殖民者,從而‘從被殖民化’過度到‘自殖民化’”。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也在不斷地倡導和捍衛自己的文化和教育。可見,“全球化也是一個復雜的、充滿著矛盾和斗爭的過程,它既是強勢國家擴展它們價值目標的過程,同樣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努力爭取自身利益,為實現自身價值目標的激烈競爭過程”。

    二、教育全球化與教育殖民危機

    文化教育殖民并非是全球化所帶來的新現象,而是殖民主義發展到當代的最新表現形式。最早的殖民主義是一種最原始、最野蠻的殖民主義,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其特點是:殖民宗主國通過武力征服一些國家后,在政治、軍事上對于殖民地國家進行裸的直接統治,使殖民地國家徹底地或部分地喪失自己的國家。新殖民主義則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即殖民地國家獨立之后,表現為:西方發達國家憑借自己在經濟、技術與金融等方面的優勢,仍然掌握著前殖民地國家的命運,使之處于半殖民地或準殖民地的狀態,成為不叫殖民地的殖民地。文化殖民主義是殖民關系第三階段的典型形式,其特征是:西方發達國家打著“為全人類帶去現代化福音”的旗幟,把西方文化當作全人類的共同標準,用知識的形式來支持他們政治和文化的擴張。與前面兩個階段比較,文化殖民的涉及面更廣,隱敝性更高,危險性更大。

    由此可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教育全球化動態形成的過程中,文化殖民主義是發展中國家要高度警惕的現象。因為,全球化“不僅僅只是西方制度向全世界的蔓延,在這種蔓延過程中其他的文化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全球化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過程,它既在碎化也在整合,它引入了世界相互依賴的新形式,在這些新形式中,‘他人’又一次不存在了”。一些發達國家正是通過“靜悄悄的”文化輸出,俘獲目標國家的“民心”,培養親己勢力,企圖達到通過軍事、政治、經濟手段而達不到的目的。所以,教育全球化并非是一幅恬靜的田園風景畫,在它的發展進程中,潛伏著教育殖民化的危機。

    1.文化殖民的危險

    全球化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而強化的一種趨勢,對大多數國家來說全球化是一個被動與被迫的過程。在教育全球化的進程中,一些歐美國家為了維護、加強自己的政治利益,把一些隱性的政治目的,通過各種教育交流和教育援助等方式,輸送到目標國家;將西方資本主義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滲透于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中去,以求達到文化擴張,實現文化殖民主義和文化霸權主義的目的。雖然這種文化殖民也是資本主義國家有目的、有計劃的一次全球性的擴張,但這次擴張的手段和方式不同于上世紀的殖民化過程。以前的殖民化的過程主要是依靠暴力和武力直接占領統治來實現的,是一個充滿暴力和血腥的過程;在政治上會造成西方國家和東方國家或民族的對立與仇恨,容易激起殖民國家人民的反抗。而這次的全球化則主要利用經濟和文化的手段來完成殖民過程。他們不再依靠暴力手段去占領別國或對其他弱勢群體實行直接統治,而是憑借日新月異的高新技術、暢通全球的電子網絡系統、日益虛擬化的金融符號以及連成一體的世界市場,來謀求他們的權力和利益,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去塑造這個世界。因此,這樣的文化殖民過程更具有隱蔽性和危害性。所以,如何保持各國家、各民族和各地方的文化獨立性在教育全球化進程中顯得尤其重要。珍視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以及保護和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努力,加強跨文化研究,“保護和促進文化的多樣性”,不僅是各民族國家,也應該是國際性教育組織的一種追求。

    2.教育的侵蝕

    教育是一國所固有的自主處理本國教育事務和獨立處理國際教育事務的權力,它是國家在教育上的一種表現形式。伴隨著教育全球化進程,第三世界國家不僅國家的權威性受到挑戰和削弱,而且教育也會遭致不同程度的侵蝕。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天天性色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成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 |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俄罗斯一级成人毛片| 成人激爽3d动漫网站在线|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成人免费在线播放|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 成人自拍视频网|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中国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在线电影|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精品| 青青草国产成人久久91网|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成人午夜又粗又硬有大| 成人福利网址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女性成人毛片a级| 国产成人精品1024在线| 成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麻豆 |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