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市場細分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隨著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即將舉辦,上海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國際旅游城市,其國際旅游大都市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上海世博旅游不僅給上海旅游市場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而且為都市旅游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在上海備博、辦博的過程中,積極開展世博旅游的城市形象宣傳和招徠促銷工作,既有利于從客源、設施、服務和效益等多方面保障世博會的順利舉辦,又有助于提升上海國際知名度和城市整體形象、延伸上海旅游產業鏈、加強長三角區域旅游聯動發展。
引言
2010年世博會在中國上海舉辦,前期將投入300億元籌備和運營世博會,預測舉辦期將吸引7000萬觀眾到世博會參觀,世博會新建的國家館和企業館為上海市塑造了一系列經典的人文旅游資源,形成了沿江旅游帶,呈現出旅游屬性,為上海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世博會既屬于一般普通的會展業,又不同于一般會展活動,獨具規模大、階段性特征。會展業的參展者和觀眾與會展舉辦地之間存在景觀、文化上的差異,同時會展參加者經濟能力較強,易激發會展參加者的旅游動機,形成會展旅游行為,成為上海2010都市旅游最主要的旅游形式。因此,世博會與旅游業之間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和關聯性。世博會的成功舉辦需要旅游業的旅游客源市場、旅游基礎設施、旅游人才等的支撐,同時世博會釋放出巨大的旅游效益,推動上海旅游業跨越式發展,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一、概述
1.1 世博會
1.1.1概念
世博會,全稱世界博覽會(World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簡稱World Expo)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或政府委托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它已經歷了百余年的歷史,最初以美術品和傳統工藝品的展示為主,后來逐漸變為薈萃科學技術與產業技術的展覽會,以展現人類在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領域取得成就的國際性大型展示會。它是一個富有特色的講壇,它鼓勵人類發揮創造性和主動參與性,它更鼓勵人類把科學性和情感結合起來,將種種有助于人類發展的新概念、新觀念、新技術展現在世人面前。因此,世博會被譽為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奧林匹克”盛會成為培育產業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啟蒙教育不可多得的場所。世界展覽會的會場不單是展示技術和商品,而且伴以異彩紛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壯觀景色,設置成日常生活中無法體驗的、充滿節日氣氛的空間,成為一般市民娛樂和消費的理想場所。
1.1.2 世博會的類別
世界博覽會是一個涉及時間、地域、門類、品種等各方面都有廣泛內容的大型活動,一般情況下,它只分作兩類。一類是綜合性世博會,另一類是專業型世博會。在過去所舉辦的50多次世博會中,以綜合性世博會為多。
綜合性世博會展出的內容包羅萬象,舉辦國無償提供場地,由參展國自己出錢,建立獨立的展出館,在場館內展出反映本國科技、文化、經濟、社會的綜合成就。綜合性博覽會一般5年舉辦一屆。
專業性博覽會展出的內容要單調些,它是以某類專業性產品為主要展示內容,下列主題可以視為認可類展覽會:生態、陸路運輸、狩獵、娛樂、原子能、山川、城區規劃、畜牧業、氣象學、海運、垂釣、養魚、化工、森林、棲息地、醫藥、海洋、數據處理、糧食等。參展國在主辦國指定的場館內,自行裝修、自行布展,不用建設專用展館。99昆明世博會就屬于專業性國際博覽會。
1.2世博會與旅游業
世博會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展覽會,吸引著最多的眼球,由它帶來的參展國就達150多個,參展商和參展機構更是眾多,吸引全世界來參觀的游人則不計其數。旅游者的增加必將拉動當地和周邊旅游業的發展。一個國家舉辦世博會,受益最直接的就是旅游業,世博會將成為中國以上海主角的整個國家一個向世界展示的窗口,形成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場。從歷屆參觀人數數據來看,1851年的倫敦世博會630萬人到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6400萬人次,近幾年都是千萬人次以上,預計上海世博會的參觀人數將超過7500萬人次。世博會還將給舉辦國旅游業帶來持續的無法計算的后續效益。參照歷史經驗,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之后形成了關西經濟帶,其后10年發展迅猛,促進了日本經濟的增長;埃菲爾鐵塔是1889年世博會給巴黎留下的“搖錢樹”,讓法國相關行業受益無窮。上海位于長江人海口,世博會的舉辦必將產生顯著的周邊聯動效應,輻射華東,甚至帶動全國經濟的發展,這方面的價值將難以估算。
二、上海旅游業現狀
2.1都市旅游的概念
“都市旅游”早在60年代即在西方盛行。都市旅游同“山水旅游”“鄉村旅游”從某方面講是相同的,一個是以山水、鄉村為旅游吸引物招攬游客,另一個則是指以都市為旅游吸引物招徠游客,是以都市風貌、風光、風情為特色的一種旅游活動。由于都市是高度文明的標志,因此現代都市旅游業是人們對都市文明的向往與追求。一般來講,都市文明的程度越高,都市就越有吸引力,都市旅游也就越昌盛。按都市文明的特質分類,都市旅游可分為兩大類:復合型與單一型。上海正是復合型都市,這類都市往往依靠都市的綜合實力,如科技、教育、文化、金融、外貿、工商等方面的優勢,以及優越的地理位置來吸引八方來客。它們大多是近現展起來的,歷史較短,卻集聚了現代文明的成果。例如新加坡是旅游資源較為貧乏的城市,卻能以現代科技文明、教育文明、工商文明的高度發達,使其成為世界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這類都市旅游的活動形式比較豐富,呈觀光購物、娛樂休閑、商務考察、會議展覽等復合狀態。上海旅游,可以用“都市”兩個字作為其旅游特色的縮寫:“都市風光”、“都市文化”、“都市商業”,即是以人民廣場和浦江兩岸為中心的城市觀光、商務、購物旅游圈;以公共活動中心和社區為主的環城都市文化旅游圈;以佘山、淀山湖、深水港、崇明島等為重點的遠郊休閑度假旅游圈。
2.2上海旅游業規模
2007年上海旅游外匯收入47.4億美元,同比增長19.6%,名列全國第二位。2007年實現旅游產業增加值858.1億元人民幣,占全市GDP7.2%。接待入境旅游者約665.6萬人次,同比增長9.9%,其中在滬過夜入境旅游者520.1萬人次,同比增長11.9%,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在全國各地區排序中列第二位,接待國內旅游者達1.02億人次,同比增長5.4%。
2008年上半年,上海市接待國際旅游入境人數325.83萬人次,僅比2007年同期增長0.4%。其中入境過夜旅游人數達到261.65萬人次,比2007年同期增長6.5%。875家旅行社上半年共接待境內外旅游者381.8萬人次,比2007年同期增長3.2%。其中接待境外旅游者44.3萬人次,下降4.4%;境內旅游者337.5萬人次,增長4.3%。經旅行社組織出境35.2萬人次,增長19.6%。
到2010年,上海旅游力爭實現如下經濟指標:旅游總收入達到3100億元人民幣,旅游外匯收入達到80億美元,過夜入境旅游者人均花費1000美元,國內旅游收入達到2450億元人民幣;入境旅游過夜人數達到800萬人次,國內旅游人數達到1.2億人次;旅游直接就業比例達到5.2%;旅游占全市GDP比重爭取達到9%,使都市旅游業成為推進上海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三、世博會對上海旅游業的影響
1、 招徠大量的客源,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吸引和招徠大量的游客是會展業帶動旅游發展的重要表現。會展活動中形成游客的主體來源就是會展代表及因會展活動而流動的外圍觀眾,前者是會展旅游的核心,后者則轉化為觀光游客。世界博覽會以其巨大的規模和影響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據估計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參觀人數將達到7000萬人次。在這7000萬人次中,將有30%-35%的人繼續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繼續游覽觀光,也就是說可以為長三角其它地區提供2000萬人次的旅游者。這一巨大的客源將為上海旅行社業提供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為其創造巨大的利潤空間。
2、 強化上海旅游功能地位,推動旅游產業的空前發展。
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的旅游資源存量跨越了千年時空,其文化的沉淀極其豐厚。但由于三個原因其潛力尚未能充分發揮:一是存量資源開發程度不力,尤其是系統開發更是乏力,缺乏總體規劃、部署和投入;二是長三角地區旅游平臺尚未完全構建,旅游資源共享程度不夠;三是上海的知名度雖在不斷提高,但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在世博會的推動下,長三角地區旅游大格局正在逐步構建,一個旅游資源共享、旅游產品共同開發、旅游市場共同繁榮的局面正在形成。
3、 豐富上海的旅游資源
舉辦世博會將有力地促進舉辦地旅游資源和旅游項目的開發。為迎接1900年法國世博會而修建的艾菲爾鐵塔已經成為法國永久的標志,每年登塔的游客達600萬人,堪列法國旅游景觀之首。另外隨著艾菲爾鐵塔的建造,這一地區的旅游資源得到很大的開發。
2010年世博會會址選在盧浦大橋和南浦大橋之間的濱水地區,地處上海城市中心區的邊緣。展覽場地分設浦江兩岸,總面積為5.28km2,兩岸將實行統一規劃、同步開發,以做到功能呼應、景觀協調。世博會將做足“綠”文章,將在黃浦江邊上建大型濱江綠洲,形成兩條綠帶,中間還有楔型綠帶延伸到世博會園區內。而中國館、主題館、會議中心等建筑群將成為上海未來標志性建筑,并和原先沿江的旅游資源連成一片,形成沿江旅游帶,由此帶動浦東整體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
城市的整體建設關系到城市旅游開發的成功與否,而世博會所選擇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也鎖定了都市作為主題的規劃建設方案,協調城市各專項的規劃、分區規劃。城市建設的發展將對城市休憩體系、城市空間地域結構發生深刻的影響。為上海的都市旅游科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旅游資源基礎。
4、 世博會對上海城市旅游文化、環境的影響
旅游環境質量問題通常與旅游資源、旅游事業發展速度相聯系。大量的人流通常會帶給環境一定的壓力,在之前舉辦的北京奧運會,就出現了比賽結束,人流散去,片地垃圾的慘狀。另有,奧運會結束,場館限制,基礎設施破壞無人關心的問題。大多數的中國人在環境保潔保護方面還是很有欠缺的,并沒有外國人素質那么高。對文化的保護也很是擔憂,許多歷史建筑的毀壞、文化的遺失造成了上海本地民俗文化的缺口。因此,在世博會帶動上海城市建設、發展的同時,對市民的文化素養、文明素質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也嚴正以待。上海要發展好都市旅游,離不開本地民俗文化的熏陶,離不開城市市民素養的烘托,離不開整潔優美的環境的氛圍。都市旅游的發展不僅僅是經濟效益的提高,也要做到環境、文化效益的抬升。
四、上海都市旅游業面對世博應采取的對策
1、樹立世博意識,關注世博動態。旅行社應該及早樹立世博意識,并積極關注世博動態,以提前做好準備。旅行社要研究會展旅游的特點,著手世博會客源市場的調查與分析,以此來調整旅行社的經營戰略,進行旅游產品和路線的設計和更新,提供滿足會展旅游需求的服務。旅行社應該有專門的人員,甚至成立專門的部門跟蹤負責世博旅游,也可以將工作分解,安排給各職能部門,如計調部門負責與飯店、交通部門、會展公司的業務預訂和營業往來;市場部負責世博期間的客源市場的調查、市場細分和定位,進行市場營銷,招徠客源,并根據市場調查對旅游線路進行重新設計和包裝,編制新的行程計劃。
2、積極進行市場調查,做好客源預測工作世博會所帶來的巨大客源要求對各旅行社的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無論對大型社還是小型社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驗,而預測世博會前后的客源狀況是旅游業應該重視的工作。在對旅游業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游人的大幅增加,也會給旅游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和環境問題,以及旅游企業的管理水平,專業人員的素質,服務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水平等等方面都面臨挑戰。針對世博會,旅游業的客源預測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世博會前后和世博會期間客源數量以及不同階段的客源數量變化;二是世博會所帶來的客源的市場結構分析,主要是境內游客和境外游客分析。
3、整合長江三角洲旅游資源,形成長三角共同市場。長江三角洲地區以上海為代表的都市旅游和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水鄉旅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據權威部門預測,在上海世博會7000萬人次的參觀者中,將會由30%—35%的人群在世博會結束后繼續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參觀旅游。目前,長三角旅游領域的資源整合已全面啟動,長三角“世博之旅”正在醞釀之中,屆時將實現長三角主要旅游景點與世博會的票務共享。
4、進行旅游產品和線路的更新設計。產品創新就是以旅游市場需求新趨勢為導向,以旅游資源為基礎,正確運用市場細分化原則,對現有的旅游產品進行更新或設計開發新的旅游產品,開拓新的經營領域和經營線路。在世博會前、世博會期間以及世博會以后這三個不同階段,在旅游業的產品和線路的設計上應該有不同的舉措。首先在世博會的籌辦期間,尤其是隨著世博會的一步步臨近,旅游業的產品和線路應該與世博籌辦的過程緊密結合。因為自從世博申辦成功,世博會就已經成為游客關注上海的一個最大亮點。世博期間,旅游業應該從兩個方面來進行產品設計。第一,世博會所帶來的巨大客源市場的構成是復雜的,根據國別可以分為境外游客和境內游客;根據區域,可以分為長三角地區游客和其他省市游客;根據參觀世博會的目的可以分為專業觀眾和普通觀眾。不同類型的觀眾,旅游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旅行社應該根據自身優勢,選定目標市場,開發特色旅游產品;第二,應該將世博會的各項活動與傳統旅游項目巧妙結合。首先應該明確世博期間人們最關注世博會本身的活動,所以旅游業在產品設計上應該以世博會的活動為主導,在行程安排上要以世博會的進程為參考,最好和世博會有關組織部門積極配合,開發具備世博會特色的旅游產品。世博會以后,主要是將原有旅游資源與世博會留下的旅游資源巧妙整合搭配。將被永久保留下來的世博會設施和世博景觀等將成為新一輪上海游的重要景點。
結語
2010年世博會對于上海都市旅游業是一個極為珍貴的機遇,一個成功的世博會可以擴大舉辦國的影響,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舉辦城市的開發再建,對上海都市旅游文化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定位,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等一系列利益。當然,在提供機遇的同時它也給上海都市旅游業、上海會展業、甚至上海這座都市提出了挑戰。我們一定要正確面對上海都市旅游業現狀與問題,重服務,貫穿“以人為本”;重管理,進行科學管理;改善上海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開發有中國、上海特色的世博會都市旅游品牌,抓住世博會的機遇,大力發展上海都市旅游業。
參考文獻
[1]魏淮.“世博效應”EXPO2010在哪里[J].浦東開發,2003,(1).
[2]金鐘范.韓國大田世博會舉辦效益評價與啟示[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5.
[3]王戰.2003/2004上海發展報告――2010年世博會:創新與發展[R]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4]克勞德塞爾旺,竹田一平.國際級博覽會影響研究[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5]《世博會與上海經濟》,王方華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6]《城市旅游》,保維剛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7]《“世博會與上海新一輪發展”大討論紀實》,朱敏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