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規劃與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建筑類型學基礎上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1.規劃不合理、建筑質量差。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看到某條道路被重修、某個公園被重建等,造成這種現象的本質原因是對城市未來發展藍圖不夠科學不夠合理的規劃。另外,城市面積的擴大使很多濕地、森林、河道受到破壞,與此同時這些空間的開發利用率低,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規劃的不合理、開發時間的倉促、開發流程的大意都使城市的環境建設區域形式化。
2.規劃尺度不合時宜。最近幾年,我國環境項目規模越來越大,沒有經過認真考核和科學規劃的商業綜合體以及眾多旅游度假村正在飛速崛起,使城市的空間負擔更加嚴重,不僅不利于城市環境的長遠發展,而且還可能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3.城市之間的規劃設計缺少必要的聯系。現階段的城市建設大多根據硬性的規范和控制指標而定,使建設方案嚴重缺少完整性和合理性,各個地域之間的設計分裂打破了城市的和諧面貌,使城市整體缺少人文情懷和生態特色。
4.城市建設盲目西化。西方文化作為強勢文化流入中華大地,必定會對我國的建筑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同時,在商業模式下,城市景觀建設也少不了滲透著利益因素,過于西化的建筑方案,并沒有給城市規劃加分,相反盲目西化,使得城市缺少個性化特征。
二、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的特征
1.城市景觀的歷時性。總結以往的實踐經驗我們可以看到,在選取的類型上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幾何簡化,使其在一些方面具有普遍的抽象性。類型元素在經過簡化還原之后就可以不用再經過任何修飾地應用在建筑形式處理方面,也可以將類型轉換,以便于產生各種各樣的效果。除此之外,幾何元素在經過還原之后也可以再進一步地用圖形換喻等方式使其到達類推處理層次,進而賦予簡潔圖形更加厚重的歷史意義。而土地規劃整合的不合諧大多來自于硬性流程和追求指標,同時卻忽視了設計是否合理、完整,也沒有注意各個地域之間是否協調,城市的環境缺乏整體性與和諧性,也缺乏生態文明與人文秩序。
2.城市景觀的系統性。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是人類對大自然改造的結果,城市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空間,不同的空間類型空間性質也不相同,比如說:佛堂宗教場所等是供人們瞻仰、教育、懷念的地方,人們需要安靜的空間因素;城市中小憩的場所,需要交流、休閑,這樣的場所需要一定愉悅性。因此城市所有類型的場所都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正是這些別樣的地方,才讓城市面貌整體上趨于和諧。
3.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具有地域性。類型學基礎上的城市建設并不是某種固定意義上的設計技巧,也不是簡單的模型和圖像構成的整體,而是一種可以將多種項目設計方法融合到一起的設計理念,它作為一種媒介,應用在現實建筑過程中,反映出歷史特色和變化兩大內涵,共同作用于城市規劃和發展,建筑類型學存在的基礎就是變化發展,因此尤其排斥形式主義,它是傳統文化的傳遞者,它是豐富現代人情感世界的重要途徑,是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體現人文性、前瞻性的關鍵。
三、城市景觀設計過程中建筑類型學的落實
類型學對于專業工作者來說并不陌生,但是究竟該如何在實踐中做到靈活應用,并充分體現建筑類型學的優越性,將理論和景觀案例相結合,找到真正適合城市發展的景觀設計方法?
1.對城市建設規劃進行全面分析。要對設計對象進行精確地分析,需要做的工作是收集某地區人口數量和地區的主要特征,對當地的交通情況進行分析,明確該部分地區的使用功能。此外還要對周圍的自然環境進行充分了解,城市規劃畢竟是在大自然中進行,任何建筑行為和建筑物都需要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對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性進行大致了解,對投資金額、建設意圖、相關技術等進行分析,進而獲得分析對象和周圍環境系統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確定該區域在景觀類型學設計中應處的層級;通常情況下,對象分析可以分為文化、職能以及空間形態這三大部分。
2.類型選擇。類型選擇過程中要明確幾大原則,分別是選擇原則、層次深入原則、人性化原則。首先選擇原則主要是指城市特色原則。城市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人類越來越成熟、文明,它是人類群居的高級形式,而城市同時又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表現形式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同步的,由“城”來形容,代表了城市具有一定的區域性,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市”則寓意著商品交換、貨幣流通,人們在這個場所中換取自己需要的物品,這在某種意義上屬于商業范疇,正是因為這些個性化十足的元素就是城市存在的標志,它們的發展也就象征著城市的進步,所以說,城市規劃中,在類型選擇上,城市的景觀設計一定要符合城市本身的發展特色和發展趨勢,尊重地方性的傳統,融入的元素也要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和精神文明象征,因為這些鮮明的元素就是城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而城市居民的興趣愛好、人文素養則凸顯出了城市的精神世界,城市的特色正是通過這兩大方面共同體現出來的。例如:蘇州作為一座園林城市,做好景觀設計綠化工作固然是重要的,這一城市的存在有濃郁的園林色彩。其次遵循層次深入原則。城市特色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即外部形象、表象、內部抽象。其中我們將能夠對城市進行直觀認識的觀察稱作為形象,比如這個建筑物外表是方形的、是磚紅色的;人們通過聽覺或者觸覺感受到的為表象,表象則包括城市的主要特色、城市的發展水平、城市居民的文化程度、文化素養等;而抽象感知則是將兩種感受綜合到一起,再通過文字認識或者通過人們的介紹對城市獲得深層感悟,其中包括城市在歷史變遷中的潛在文化特征。最后要重視人性化原則。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在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改變,例如:目前幾乎人人一部手機,人們通過新聞客戶端了解天下事,已經習慣了在公交車上、在地鐵上看看新聞、聽聽音樂等等,所以說新的城市景觀設計一定要有所創新,不能照搬照抄經典和古典,在選擇類型中,更不能盲目地效仿其他國家或者其他地區的城市規劃,要求景觀設計必須站在人性化角度,使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將現有的生活和歷史相結合,使那些在社會中奔波的人群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定感。這樣一來,不僅幫助城市獲得個性化十足的歷史文脈,而且還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傳統的愛戴,只有充滿希望和生命力的景觀才是現代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需要尤其重視的。
3.類型轉換———在歷史中尋找最原始的類型。城市景觀的設計不應該單純地考慮某一單一的元素,更應該囊括歷史人文景觀等多元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歷史邏輯以及建設依據,才能發現景觀建設原型,充分展示城市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大部分的歷史原型都需要獲得當地人民的認同,文化說到底還是存在于人們的心中。它們依靠某種介質,一代代地傳遞,活在人們的記憶中,這樣的原型才能獲得人民的一致認可。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尋找原型其實就是城市問題的解決,不但能夠回歸傳統,還能在新城市中建立傳統和現代的結合點,努力將城市和歷史結合。
四、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中的具體方式
1.重視植物配置的重要性。植物配置在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中占有重要地位,不管是道路兩旁的綠化帶,還是城市內供市民娛樂玩耍的公園等場所,植物配置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多種植物的合理種植與搭配,不僅能相互促進生長,而且構成的景觀也是美不勝收,無疑是一項既省錢、又省力的景觀。其中要注意的是,植物搭配過程中要切忌違反植物的生長規律和養護原則,盡可能地對植物進行定期修剪,使它們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例如,筆者曾經到鄭州市某條公路主干道上,這里的植被可以根據顏色和品種分為三種,最矮的是翠綠色、依次向上是楓葉紅和墨綠色,這樣的顏色搭配,讓人眼前一亮,無疑是非常成功的道路景觀。而且該道路上的植被全部都是常年為綠色,即使季節變化也不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美觀,且易成活、易養護。
2.水景觀的生態規劃。流動的活性水,是我們每個人都非常喜歡的自然景觀,但是城市內部除了河流、噴泉,很少有活水。我國地域遼闊,水資源的分布也參差不齊,水景觀如果能夠利用得好,無疑給城市添加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例如:筆者曾在秦皇島游玩,它的某條街道就有假山瀑布,且是活水,再搭配上流水邊翠綠的植被、遠處粉紅色的城堡,真像是到了人間仙境,竟然一點都不覺得是在道路上,倒像是在一處世外桃源。再如:筆者冬天曾去過西安某博物館前,也有一處活水從最高層的臺階往下流淌,筆者看到之后因為是在冬天,這灘活水讓人覺得越發冰冷,而且博物館周圍除了零星幾棵光禿禿的樹之外,全部都是灰色的混凝土,讓人覺得此處的活水完全是多余。因此水景觀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它周圍環境的搭配,還要考慮自身的價值。
3.倡導綠色無污染,利用清潔能源。在城市的景觀設計中,必須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自然資源,我們都不陌生的清潔能源主要有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應用較廣泛的就是太陽能和風能,在城市路燈等照明用具中,可以適當地使用太陽能;同時,太陽能路燈設計成本高,在具體使用中,也要視情況而定。城市的發展、規劃受到多個集團利益的制約和影響,其中包括當地政府、設計單位、建筑單位、規劃單位等等,致使很多地區的城市環境出現量大質薄的現象,再加上多種文化理念和傳統思想的影響,使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空間變成一個“雜貨店”,毫無美感所言。希望本文的敘述能夠為相關工作者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1]羅文艷.象征特性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
[2]張亞南.城市景觀設計要素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9.
[3]陳凌.楚文化精神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9.
[4].論場所精神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表達[D].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11.
【關鍵詞】綠色城市;規劃;設計
城市的發展并非一朝一夕,其造成的惡劣影響在解決的過程中,仍然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才能完成。為此,應在綠色城市規劃與設計過程中,根據城市的歷史發展和今后的方向,做出良好的規劃。設計方面,綠色城市講究環境協調和可持續設計,應減少高污染、高耗能的設計,加強綠色建筑的設計和落實,促使城市與自然環境處于和諧的狀態,以此來更好的滿足生產、生活。在此,本文主要對綠色城市規劃與設計重點進行討論。
一、綠色城市概述
城市綠色化發展、建設,是今后的重要工作方向。對于我國而言,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多,尤其是二三線城市,在增長速度上非常的快。通過建設綠色城市,一方面可遏制污染的惡化,另一方面可以為生產、生活提供更好的環境,減少對環境污染的同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建設,減少經濟損失和社會損失。在此,本文主要對綠色城市進行論述。
(一)遏制城市蔓延
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城市的蔓延表現出了惡性循環的狀態。很多人認為,城市的發展意味著國家經濟水平的提升,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但從整體上來看,目前的很多城市,不僅霧霾、沙塵暴嚴重,同時在水資源方面的污染也相對嚴重,無法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對經濟的增長和社會建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綠色城市的建設,就是為了更好的遏制城市蔓延,適當的保留鄉村鎮的數量,平衡社會的城市數量,防止造成惡性循環。另一方面,遏制城市的蔓延,還表現在綠色城市的優化方面。現今的部分城市,正在積極的建設綠化帶、修建公園、改善環境,但收效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周邊城市污染較為嚴重。所以,遏制城市的蔓延,可以為綠色城市建設,提供較好的外部條件。
(二)保持土地的生態
對于綠色城市而言,其建設的目的之一在于,保持土地持久的生態模式。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明顯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相對而言,很多城市雖然表面上比較“干凈”,但在實際的建設和發展中,其依賴較多的清理措施和綠化措施來完成,一旦這些措施停止,這部分城市勢必會走入到高污染的行列。由此可見,城市的綠化建設,不能總是依賴人工措施,應力求保持土地的生態,利用大自然的自我凈化能力,改善城市的各種污染和不良問題。保持土地的生態,是綠色城市的重要指標。在我國的一些沿海城市,由于綠色規劃較為完善,因此當地的空氣質量較高,不僅土地肥沃,同時還能實現自給自足,形成了小范圍的良性循環。不可否認的是,沿海城市存在很多的優勢,這是內陸城市所無法比擬的。因此,保持土地的生態,還應該進一步的利用城市發展的優勢。
二、綠色城市規劃與設計重點
綠色城市在現階段的建設中,雖然明確了方向和目標,但在建設過程中,總體的進度相對緩慢,未能取得明顯的階段性成果,導致國家的綜合國力未得到持久的提升。在綠色城市的建設中,規劃與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兩項工作。規劃方面,應保證與周邊城市的協調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高貼合度;設計方面,需滿足生產、生活的需求。在此,本文主要對綠色城市規劃與設計重點進行論述。
(一)低碳城市
綠色城市講究的是能夠促使城市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后,依然保持干凈的土地和清新的空氣。這就要求我們在綠色城市的規劃中,積極實現低碳城市。在目前,很多城市的碳排放量都嚴重超標,各種大小工廠對城市的空氣影響非常嚴重;大型工廠和高污染企業,其排放的物質含炭量非常的高,因此直接影響到了土地的干凈和周邊環境。低碳規劃將成為決定綠色城市能否建設成功的重要工作。第一,需根據國家政策和條文規定,直接取締部分工廠,從源頭減少碳排放量。第二,選擇清潔能源進行應用,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開采。第三,告別傳統的工作模式,建立良性循環。第四,對于碳排放量高的區域,給予強力的整治,運用較多的方法來完成空氣的凈化、水源的凈化、土地的凈化。
(二)加強綠化建設
目前,之所以無法完全依靠自然的恢復能力來實現綠色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在很多方面都造成了很嚴重的污染,這已經超出了自然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為此,應在今后的發展中,持續加強綠化建設。綠化建設雖然是依靠人工措施來完成的,但卻有利于建設綠色城市的良性循環,通過長期的努力,可進一步的恢復自然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第一,必須加強綠色植物的種植,保證城市的綠化植物能夠與城市的空氣、土地相互協調,不要做表面功夫。第二,加強對城市供水的改造,尤其是重點污染區域的整治。第三,需要與周邊城市合作,建立大環境上的綠色化,避免因周邊環境不理想,造成綠化建設成果的不穩定。
(三)深化技術研究
綠色城市在設計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城市的交通規劃、建筑布局等等,這些都需要較多的技術來完成。例如,在交通規劃方面,需通過GPS等技術,對各區域的交通進行定位,搜集較多的信息與數據,以此來優化設計交通路線,減少交通擁堵,實現交通流暢。同時,根據得到的數據與現實情況結合,增強道路或者是橋梁的建設,在固有的空間上進行優化,實現綠色城市的良性發展。日后,需進一步的深化各方面的技術,滿足綠色城市建設的要求。
總結:本文對綠色城市規劃與設計重點進行討論,從現有的工作成果來看,綠色城市規劃與設計,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并創造出了較大的價值。今后,還需進一步對綠色城市進行研究,實現規劃與設計的多元化發展,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黎黎.向生態“優托邦”演進――論帕特里克?蓋迪斯城市觀中的生態意識[J].社會科學戰線,2014,12:83-93.
[2]左長安,邢叢叢,董睿,康翠霞.倫敦霧霾控制歷程中的城市規劃與環境立法[J].城市規劃,2014,09:51-56+63.
關鍵詞: 生態城市, 發展,標準,措施
Abstract: to develop ecological city, be helpful for the coun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know th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uman survival. Relevant departments must be positiv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to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timely connected with its actual conditions, and carry out the relevant work, so that it can from essentially promote ecological city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ity, the coun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development, standards,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生態城市的理念
1.1 生態城市的概念
生態城市ecological city 從廣義上講,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新的文化觀,是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是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狹義的講,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20世紀70年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研究過程中, 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尤尼斯基(Yanisky) 提出了生態城市的理論和模式, 即生態城市是“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 人為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的人類住區。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自然的和諧( 包含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自然系統和諧三方面內容)。從生態學的觀點,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由社會、經濟和自然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
1.2 生態城市的探索與發展
生態城市盡管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起來的, 但其理念淵源卻很長。無論是中國古代的人居環境, 還是古代歐洲城市和美國西部印第安人的村莊, 都可以看出生態城市的雛形。近年來, 隨著生態文明作為工業文明的替代力量的興起, 人類社會也將進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的新時期。與此同時, 人們又在不斷地探索新的人類住區發展模式, 提出了“生態城市”的構想。
2 國內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情況
2.1 發展現狀
近代,我國在20世紀初在生態城市思想與實踐上落后于西方國家。其后,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停滯不前后,我國現代生態城市的理論與實踐開始追蹤國際的先進趨勢。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這方面我國取得了迅猛躍進。到90年代已經形成了一套以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理論為指導的相對完整的城市建設理論與方法體系。近年來, 上海、廣州、天津、哈爾濱、張家港、揚州、紹興、成都、秦皇島、唐山、長沙等城市紛紛提出建設生態城市; 海南、貴州、吉林、黑龍江、陜西、福建、山東、江蘇、安徽等省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奮斗目標, 并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和交流。
2.2 發展經驗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經濟大國,是在生態建設和環境改造,在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商具有巨大的需求大國,我國同時也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經驗,資源貧乏地區實現產業調整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的經驗,經濟發達地區控制環境污染和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驗。中國已經普遍使用的有關節能減排的新技術、新產品,以及某些具體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新能源的技術等等。可我們在生態建設上做得還不夠。 我們忽略了城市的內在——生態性。不過目前, 國內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態城市的目標, 而生態城市規劃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要途徑, 國內很多城市都已經進行或正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 這些都意味著我國環境可持續發展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3對國內生態城市建設的評述
當前中國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處于初始發展的階段。有關生態城市的理論、規劃的思路、設計的方法和管理的機制都還不夠成熟, 它需要生態學理論的指導和城市規劃、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建筑工程、園林景觀、城市經濟、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衛生等專業工作者和城市社會學家的積極參與, 特別是政府決策者的鼎力倡導、全體市民的積極參與和建設開發者的積極投入, 采取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的研究方法, 團結協作、大膽探索、不斷實踐, 使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向著更加科學健康的方向發展。
3 生態設計城市典型要素及相關標準
一般而言,組成城市的各種因素有住宅小區、街道、橋梁、濱水區、廣場等,這些都是城市生態環境構成的典型要素,對其的設計,在充分考量其相關功能的同時,還必須考量相關的生態環境影響。例如處理好建筑景觀和自然山水景觀的協調性;街道設計應協調人、車交通關系,貫徹步行優先準則,實行人車分流;城市廣場設計應塑造廣場主題與個性,其綠地、花草樹木應與當地特定生態條件及景觀生態特點(如市花、市樹)相吻合;岸線資源共享必須成為濱水區設計所貫徹的基本準則,相對應的景觀視覺走廊也必須給予一定的保留;相應的歷史遺留設施必須給予特殊的保護,處理好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關系。
4 設計城市空間結構及相關標準
(1)建構基本空間架構(具有現代山水城市特點),比如城市內部各空間之間的布局關系可以用組團式布局來處理,讓山林、湖泊、森林、河流等生態因素成為間隔各空間的隔離帶;
(2)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綠化系統,將城市的路、林、山、田、水進行自然的融合和接納,搭建完整的城市綠地系統;
(3)在現有城市水系自然布局的基礎之上,完整的理順整個城市的水網,對水網地帶的植被進行高程度的保護,形成山水相映、水田相融的景觀。
5設計城市水循環系統與相關標準
良性城市水循環系統的設計。對于城市區域的設計需要對污管網進行改進調整,路面使用不含鋅的建筑材料,下水道口要設計相關的隔油措施,且安排好適合運用的污水處理廠。郊區設計應該達到維護農田灌溉的需要,以保證農作物生長有足夠的水源。對農業面源、禽畜牧場等不同的污染嚴格控制,且利用地下水源系統進行凈化處理,確保城市水資源得到有效運用。
6設計城市交通與相關標準
公共交通和地下軌道交通需要成為城市交通設計的核心考量內容,在這一基礎上。私人交通工具在城區的使用需要被限制。整個城市的交通道路設計應盡可能的繞過城市的生態脆弱區,道路的鋪設也應生態化、“綠色化”,比如提高路面的透水性能,地表徑流被降低,地磚選取為帶空隙的,將適應的綠色植物種植于其中。對于道路照明,燈光要盡可能的柔和,環保車輛成為首推的交通車輛類型等。
7 加強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的措施
7.1 加強對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城市的發展必然與資源的利用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是過度的利用就會造成對資源的浪費現象,而這一點并不利于生態城市的規劃與設計。正因為這樣,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對城市的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比如說城市的水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大氣資源、礦產資源等等,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夠真正的促進城市的發展,而也只有加強對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才能夠促進生態城市的規劃與設計,促使預期的生態城市目標得以實現。
7.2 加強對城市環境污染防治
人口的密集勢必會造成對城市環境的污染,比如說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生產垃圾等等,而這些都會加劇城市環境污染現象,使城市難以獲得真正的發展,并且直接的阻礙生態城市的規劃與設計工作。正因這樣,相關部門必須及時加強對城市環境污染的防治,這樣不僅僅能夠美化城市的環境,還能夠促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的開展,并且逐步的達到生態規劃目標的要求。
7.3 加強對生態綠地的規劃、設計
加強對生態綠色的規劃、設計,是促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中的重要構成內容,也是促進生態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正是因為這樣,必須結合自身城市的實際條件,比如說城市的地貌、城市的環境等等,大力發展城市綠地,使城市綠地能夠滿足基本要求,這樣才能夠美化城市,滿足人們的生存要求,促進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工作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規劃管理;城市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 言
我國經濟在改革開放后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科技技術不斷進步,人民社會生產和生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個領域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幾步,我國的城市規劃管理必須適應新的發展進步,要進行一系列的改進調整,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城市建設。下文中筆者將從城市規劃管理對城市規劃設計的影響對該問題進行淺析。
1、城市規劃管理
所謂城市規劃管理,就是指按照由法定程序編制和批準的城市規劃,依據國家和各級政府頒布的城市規則法規和具體規定,采用行政的、社會的、法制的、經濟的、科學的管理方法,對城市的各項建設用地和建設活動進行統一的安排和控制,引導和調節城市的各項建設事業有計劃、有秩序、有步驟地協調發展,保證城市規劃實施。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充分了解城市建設的基本情況,還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夠從城市發展的長遠角度分析城市規劃的方向。
1.1城市規劃的意義
城市規劃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能夠通過對各種資源的調配,來優化城市空間結構,營造良好的城市居住環境,促進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下面筆者將從城市規劃管理的具體管理內容,分析城市規劃的管理活動的意義:
1)用地管理:用地管理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內容,它是指國家調整 建設用地關系,合理組織建設用地利用而采取的行政、法律、經濟和工程的綜合性措施。用地管理就是通過對城市內的可利用的土地資源的規劃和管理,來實現對城市空間的合理布局。城市用地管理是城市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其他管理活動開展的前提和基礎,一般來說,城市規劃中的用地管理都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審批才能進行。
2)建設管理:所謂建設管理,就是對城市規劃過程中的各種城市建筑活動的管理,不僅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還包括各種原有項目的新建、改建和擴建。城市建設管理對于城市規劃的作用的實現也是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的。
1.2城市規劃的發展
就目前我國城市化的發展速度和趨勢來看,我國城市規劃已經在城市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是政府實現市政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整合城市資源和實現城市居民利益的有效途徑,更是社會各界參與城市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們相信,隨著我國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規劃的體系和實現方式也會不斷完善。
1.3城市規劃管理的五個實現:
1、首先,實現城市和鄉村的協調發展和統一管理。
2、其次,實現城市規劃和資源管理的統一,并通過資源的有效利用來促進城市規劃的落實和實現。
3、再次,實現城市規劃的增長方式的轉變,通過各種新項目的開發的投資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4、最后,實現城市規劃的方式的轉變,即從傳統的技術文件向公共政策功能的轉變。
5、此外,還要實現城市規劃的領域的拓展,提高城市規劃的科技含量。
城市規劃的具體實施
城市規劃一經批準就具有法律效力,所有規劃區內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堅決執行,嚴格按照城市規劃來進行規劃管理。
第一,依法管理規劃區的土地。
第二,發放規劃許可證。
第三,參與重點工程竣工驗收。
第四,嚴懲違反城市規劃的行為。
第五,實行市民監督。
2、城市規劃設計
所謂城市規劃設計,就是在城市規劃前期,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城市基本情況,對城市規劃的方向和具體措施進行計劃。一般情況下,可以根據規劃的范圍和實踐的不同,將其分為長遠規劃和短期規劃、區域規劃和全局規劃幾種形式。在對不同的規劃方案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其歷史因素、時間因素以及管理因素,并結合城市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一個符合城市實際的、科學、系統的設計方案。
3、管理設計具體的影響
3.1城市規劃對設計的影響
城市規劃涉及城市發展的多個方面,不僅要實現對城市資源的合理整合和利用,還要順應時展潮流,正確處理好城市建設和發展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城市規劃對于城市設計的主要影響在于宏觀目標的制定以及具體方案的可行性上。
3.2設計要遵循的原則
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對城市的發展水平和建設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規劃設計的研究重點都是隨時代的發展而改變。
城市規根據詳細規劃中有關強制性內容的規定進行規劃;修建規劃中明確各類建設工程的空間關系,檢驗建筑布局是否合理。
城區中心規劃:為了突出了為城市核心地區健康發展確定科學的空間布局和空間管制措施,都是從行政管理的角度編制都是圍繞管理展開。
參與地理學、社會經濟學、環境工程學、生態學、行為心理學、歷史考古學等城市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極大地豐富了城市規劃理論。這個是開拓城市問題的研究領域的趨勢。
3.3未來城市規劃設計的發展趨勢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工作人員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不斷的調整方案、修正行為,認識到只有實行新的城市規劃設計方法,才能順應城市發展趨勢。
現在越來越多的系統工程學、工程控制、電子計算機遙感等新技術,已在墟市規劃領域中的應用在逐步推廣,預測評價方面有助于提高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的質量。城市設計發展、城市研究任務很多很多,說明它豐富的活力。城市在不斷的發展,城市問題也就跟著出現,人類也必須以廣泛的知識與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建設科學的管理。
結 語
綜上所述,城市規劃作為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管理活動,對于其他市政管理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和作用,上文中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從從城市規劃管理、城市規劃設計、管理設計具體的影響等幾個方面對城市規劃管理同城市規劃設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淺析,希望以此為推動我國城市發展盡綿薄之力,諸多不足,還望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黃光宇,陳勇.論城市生態化與生態城市[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9(06)
關鍵詞:城市規劃;建筑設計;關系
引言
城市可以說是當前我們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場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在這種現狀下,如何做好城市的規劃和管理顯得極為麻煩和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城市規劃過程中充分分析、合理設計;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建筑可以說是一個基本的組成部分,正是無數的建筑組成了整個的城市,所以對于城市規劃來說,我們也應該充分重視建筑物的設計和建設,只有把這兩者結合,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做好相關的規劃設計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確保人們生活和工作的舒適性。
一、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含義
明確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就需要我們首先對于城市規劃以及建筑設計的內涵進行充分的分析和了解,對于城市規劃來說,主要的工作就是對于整個城市進行規劃設計,其具體的工作內容包括城市空間的組織布局、城市功能區分、城市物質設施分布等,這些內容都是整個城市整體層面上的規劃設計,范圍極為寬廣,處理的主要是城市空間之間的關系;而建筑設計則主要是指對于具體建筑物的規劃設計,根據消費者的具體需求針對建筑物進行詳細的設計,其處理的主要是消費者和居住空間之間的關系。從層面上來看的話,城市規劃主要是針對整個城市這一宏觀層面進行規劃設計,而建筑設計則主要是具體到一個小的建筑物內部進行微觀的設計;從實施主體上來看,城市規劃主要是政府部門的行政行為,而建筑設計則主要是一些建設企業的商業行為[1]。
二、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的正確關系
1、城市規劃設計指導建筑設計
城市規劃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對建筑設計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意義。城市規劃設計是通過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資源、空間資源和人力資源等方式,實現對整個城市的科學合理布局設計,這樣不僅能夠在全局上實現各個因素之間的調和,也能夠對整個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各項設施建設分配問題上實現最大化的協調。通常情況下,針對建筑設計,設計者必須仔細思索建筑物建成之后,人們使用時彼此之間會不會產生不和諧等問題。根據上述分析能夠得出一個結論:城市規劃指導者建筑設計。但是對建筑物的總體會涉及到一些要求,在城市發展政策和規劃理念上,對其進行意識上的指導。因此,為了能夠實現城市建筑物能夠最大程度的與城市環境進行和諧融合的目標,建筑設計只有遵守城市規劃的要求與指導,從而加速城市的發展進步步伐。
2、建筑設計服從城市規劃設計
在現代化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建筑在城市的發展中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是一個城市非常重要的人文景觀,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整體形象。目前出現的建筑物不能與城市和周圍環境的協調融合的根本原因就是設計者在最初的設計過程中忽視了建筑在城市發展規劃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忽視了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一般情況下,一個城市最近幾年的人文景觀和自然環境發展都會包含在城市規劃的發展計劃當中,從根本上實現建筑與環境的協調,建筑設計者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必須對以上因素進行仔細的斟酌考慮。建筑物可以通過自己的獨特造型在城市建筑中脫穎而出,但是也應當注重自身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地位,科學合理的進行設計,這樣才能最大化的保證城市建筑的良性發展[2]。
三、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存在的問題
1、在進行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僅僅是考慮了整體的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問題,而忽視了城市的局部建設,尤其是對于城市建筑設計而言考慮不足,比如說在城市規劃中僅僅是對于整個城市的整體形態進行了規定,但是對于具體的建筑設計中的顏色、形狀等卻沒有進行充分考慮,進而就可能產生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沖突,影響整個城市的美觀;
2、城市規劃的不合理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建筑設計的質量,比如在城市規劃中對于城市空間功能進行了區分,但是沒有考慮到城市地形的影響因素,進而就可能導致一些不適合進行建筑的地區規劃成了建設區,這就給建筑設計造成了較大的麻煩和困擾;
四、做好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工作的策略探究
針對當前存在的影響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質量的諸多因素,我們必須進行全面的思考,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最終完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提高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效果。
1、樹立正確的城市規劃觀念
首先對于城市規劃來說,要想做好具體的城市規劃設計工作就需要我們樹立科學的城市規劃理念,把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很好地結合起來,尤其是要充分的考慮建筑設計對于城市規劃的引導作用,在制定城市格局時要事先了解城市建筑設計的現狀,具體來說,我們必須做好以下三點工作:
1.1加強對于城市規劃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在城市規劃設計人員中樹立正確的規劃理念,提高城市規劃設計水平;
1.2加強對于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之間關系的研究探討和實踐,深化人們對于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理解,為做好相關工作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
1.3城市規劃人員要與時俱進,及時的了解當前最為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和方法,豐富自身的城市規劃體系。
2、充分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
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都涉及到了人的因素,但是更為重要的還是要處理好空間和周圍環境的因素,尤其是要加強對于周圍環境的關注,在進行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中充分考慮周圍環境的影響,具體來說:
2.1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中樹立“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結合周圍的環境使其能夠很好地融入到人們的正常生活中,避免其對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產生干擾,當然這都是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主要任務;
2.2加強城市規劃中的整體化理念,尤其是要加強對于整體城市布局的思考,在城市空間布局的規劃中充分思考城市中大環境的影響,確保城市中人和環境友好共處,和諧發展[3]。
3、注重以人為本
城市規劃以及建筑設計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人服務的,所以在此過程中,我們就必須加強對于人的思考,確保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都能夠注重以人為本,具體來說:
3.1隨著當前城市中高層建筑的逐漸增加,我們應該加強對于高層建筑的關注,不論是高層建筑的視角設計還是布局設計,都需要綜合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兩者進行統籌規劃;
3.2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過程中充分的利用周圍的環境來為自身服務,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物質環境都可以通過合理的設計來使其為人服務。
結束語
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例如我國城市,應該結合自己的文化歷史人文,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和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將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協調處理,采用合理正確的技術手段和設計方法,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化氣息的都城,擁有不斷發展下去的動力,環保舒適。城市規劃設計是建筑設計的指導者,建筑設計需要在科學與合理設計的基礎上,服從城市規劃設計,以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各個因素互相協調的融合在一起,實現城市資源的綜合利用,讓城市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閆春年.淺論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J].內江科技,2013(05):20+11.
【關鍵詞】城市規劃;空間結構;建筑設計
當前國際化大都市、全球城市、世界城市、信息城市、數字城市、生態城市等新的概念不斷涌現,沿海大都市帶迅速發展,城市間的協調競爭成為重要問題。城市規劃體系強調城市生態環境,注重城市形象;強調以人為本、公眾參與,建立和諧社會;強調城市遺產保護,堅持可持續發展。建筑是組成城市景觀的核心要素,處理好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兩者之間的關系,將直接對城市的形象和景觀產生很大的影響。
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也是緊密結合、密不可分的。城市三維空間景觀的塑造與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種互為條件、相互制約的關系。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建筑設計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在建筑創作繁榮的同時,也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問題,在快速發展中,建筑師在建筑創作時對人文的關注、對環境的關注顯然不夠,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慮建筑物所處的環境。
1 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城市規劃設計是一門正逐步完善和發展的綜合性學科,是一門在實踐中安排城市發展規劃與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相對關聯的實用性學科,它具有相對獨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面和線問題。建筑設計是在城市規劃的前提下,根據建設任務要求和工程技術條件進行全面設想,并根據其功能具體確定建筑物的空間組合形式和詳細尺寸,構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對獨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點和面問題。同時城市規劃設計主要是通過建筑設計、景觀設計來實現的。城市規劃管理是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通過政府行為來對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進行監督、管理,并對二者之間發生的矛盾加以協調解決。
2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相輔相承互為條件
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一直都有著難舍難分的淵源關系。城市設計是從建筑學和城市規劃學發展出來的,學科上仍屬城市規劃范疇,它是用建筑學的理論在城市規劃的指導下對城市的空間進行建筑設計,同時也是一門涉及到城市規劃學、建筑學、景觀設計學、環境行為學、環境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經濟學的一門多學科交叉的新的邊緣學科。從歷史發展看,工業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就是城市設計活動。
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所要研究的對象都是人們所處的城市,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它們都以創造一種良好的、有序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目的,都要綜合協調各項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項用地,組織好交通和安排好各類工程設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會發展,考慮城市的歷史文脈等。規劃的平面布局圖,是城市設計進行城市三維空間環境塑造的基礎依據和前提;對城市空間的塑造與安排,可反饋回來對平面布局進行完善、補充和調整,使兩者都趨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脫節,其交叉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統一,出現設計和規劃之間改動很大的現象,造成時間、人力、物力、財力多方面的浪費;如果不進行改動,兩個不同的方案對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塊而言在實際中根本無法操作實施,規劃設計的方案只能落個“圖上畫畫、墻上掛掛”的結果。一方面說明重視城市設計的思想正日益深入人心,這對提高我國城市規劃設計質量、改善城市空間環境無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強調城市設計獨立于城市規劃之外,不但不利城市規劃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的完善,還可能導致城市設計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設計積極作用的發揮。因此,必須明確城市設計在城市規劃學科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理順其與城市規劃的關系,才能切實達到指導城市建設的目的。
從實際的操作層面上看,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也是緊密結合、密不可分的。城市三維空間景觀的塑造與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種互為條件、相互制約的關系。“城市規劃設計”一詞反映了我國城市規劃學科發展的歷程,規劃和設計相結合,反映了我國城市規劃工作的特點和實際。對城市功能結構的合理安排布局與對城市空間環境的塑造,是一個完整的城市規劃過程中密不可分的指導城市建設的兩個方面,若人為地將其分開,必然產生眾多的、難以解決的矛盾。城市設計只有與城市規劃相結合,走一體化的道路,才能充分發揮其空間景觀環境塑造的職能,才能真正實現設計價值觀從以規劃師為主體向以使用者為主體的轉變。城市規劃應將城市設計作為自己學科領域的一個組成部分。將城市設計納入統一的城市規劃過程,不僅因為它們所處理的內容和對象相接近或者銜接得非常緊密而無法明確劃分開來,而且還完善了城市規劃對城市社會整體的把握,同時也符合我國城市規劃發展的實際。
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是一個完整的城市規劃過程中緊密結合的兩個方面,兩者互為條件、相互依存、相輔相承,共同為城市建設服務。只有走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一體化的道路,才能兼顧各方面的效益,使城市建設大系統達到最優化。
3建筑設計應服從城市規劃
建筑作為城市景觀的核心要素,往往因為建筑的歷史地位、歷史背景,以及它的地理位置和出色的藝術造型等,使其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征。1971年《馬丘比》中規定:“城市中的每一座建筑及空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統中的一個單元”。世界城市規劃大師伊?沙里寧也曾經說過:“通常做設計是要把它置于一棟房子中;將一棟房子置于周圍的環境中;將周圍的環境置于一個城市規劃中”。
建筑師在設計單體或群體建筑時,必須考慮建筑的大環境和開發地盤紅線內的小環境問題,在城市規劃的指導下,注重周圍環境的協調,即使是最簡單的建筑設計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4 重視城市設計對建筑設計的指導作用
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末的百余年中,現代建筑與城市設計所呈現出的是一場顛覆性變革,其間充斥著無數由逐漸演變而引發的突變,突變而構成的嬗變。“嬗變”是一種發展、一種由矛盾雙方交鋒而產生的推進狀態,一種呈螺旋式或波浪式的上升或前進動勢、一種總體上積極的趨向,是實踐的作用及其相互間滲透的結果,更是在人類起源、成長、壯大進程中的一種必然性的體現。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發既促成嬗變,又產生巨大的動能,影響波及廣泛,對建筑、城市及整個社會進程和人類發展都發揮強勁的推動作用。在新時代的召喚下,現代建筑設計、城市設計也必將與規劃、景觀設計及相關領域密切結合朝著人性化、多元化、復合化、互通化、生態化、長效化等更優化的設計方向。
城市規劃的實質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間資源,協調城市功能布局以及進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其著眼點遠離建筑物質形態而偏向于社會的整體平衡。城市的建設大都還是由許許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關的個體項目構成。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對城市社會的空間環境設計,改善人們的生存空間的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城市設計作為一種在定性、定量圖文結合方式下的彈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體建筑單體的設計層面。
參考文獻
[1]同濟大學,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城市環境保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2.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 建筑設計 關系及方法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2(c)-0040-01
1 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城市規劃設計作為一門已經日趨完善的綜合性和實用性都較強的學科,在城市規劃設計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還伴有景觀設計、建筑設計以及城市發展規劃等眾多相關的內容,城市規劃設計工作重點解決的是城市中的面和線的問題,它有自己的獨有的工作原理和實施方法。而建筑設計則是微觀的,其工作的對象就特指是建筑,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是建筑設計工作的先導和前提,也就是說建筑設計是根據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建設要求和工程技術條件進行設計的,同時根據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具體建筑的具體功能來確定,建筑設計才能確定其最終的尺寸、材料、構造以及空間組合的形式。與城市規劃設計相同的是,建筑設計也有著自己獨有的工作原理和實施方法,不同的是其重點解決的是城市的面和點的問題。只有做好景觀設計和建筑設計等工作,才能逐步的完成城市規劃設計工作。在我國各地市都設有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其作用就是政府行為的指引下對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進行有效的規劃和管理,當二者發生矛盾或存在異議時,此部門還應負責解決問題并且協調好兩者的關系。
2 處理好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關系的方法
(1) 科學的對待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作為一門設計社會空間和物質空間發展過程的綜合性實踐學科,城市規劃設計的應包括從前期的調研策劃到后期的維修養護等全過程的內容。從城市規劃設計誕生至今,也出現了很多類型,而現階段的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有很較強的包容性,并且內容也更加的綜合了,原來的設計工作更加強調形態的設計,而現階段的設計工作則更加強調綜合性的設計。進行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時,我們要重點關注城市的交通流線和功能分區,同時更要關注建筑物的空間、色彩、材料、尺寸、造型、體量以及比例等內容。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的本質特征之一就是要合理的結合不同的建筑物和物體,使它們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設計師在工作是既要考慮到物體本身,同時更要考慮到物體之間的關系,城市規劃設計的好壞對城市建設的質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其是建筑設計的依據,更是城市建設的基礎,因此,我們在對待城市規劃設計這樣工作時,一定要采取嚴謹并且科學的態度。
(2)場地設計必須服從城市規劃設計。一般情況下,城市規劃工作對場地設計是有著明確的要求的,并且也直接的體現在了城市控制性的詳細規劃中,通常在控制性的詳細規劃中都有著具體的要求,那么就一定會影響到場地設計工作,進行場地設計工作之前應先對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的建筑布置以及土地使用等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具體來說,場地設計工作主要會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①對用地性質進行規劃。進行建設項目的選址工作時,在控制性的詳細規劃中就會規定此項目的選址范圍,同時對用地進行開發的場地設計工作,對于該基地地塊也是不能隨意使用的,只能做一定性質的使用;②對用地強度的控制。在確定所選擇場地的用地強度時,主要應考慮到綠化覆蓋率、建筑覆蓋率以及容積率這三大指標,在分別確定綠化覆蓋率的最小值、建筑覆蓋率的最大值以及容積率后,我們就可以確定此基地地塊的使用強度了;③在控制性的詳細規劃中,對于交通出入口的方位、主人口的方位、建筑的具體朝向以及建筑物的最大高度都是有著明確的要求的,因此,進行場地設計的工作時,前提條件就是要分別滿足這些要求;④對建筑用地范圍的控制。通常建筑范圍的控制線會決定建筑的用地范圍,這也就是此基地地塊可以建造建筑的區域,在控制性規劃中的具體要求為建筑范圍控制線應與紅線還相隔一小段距離。
(3)建立建筑設計方案的評審制度。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建筑工程項目,如果建設的質量足夠好,那么它就會成為這個城市的象征,如果建設的質量不好,那么它對于這個城市來說就可能成為一個敗筆。因此,在確定建筑設計方案能否實施時,我們應先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審制度,組織一些本行業、本領域的專家對設計方案進行會審,首先應先檢查建筑設計方案與城市規劃設計的具體要求是否是相符的,之后再檢查建筑設計方案本身的質量好壞,保證設計方案中設計思想的創新性和先進性,這樣才是一個好的建筑產品。在最后決策建筑設計方案是否可以應用時,我們既要關注建筑的本身,同時更要重點關注建筑物與周圍的環境是否是可以協調共存的,而這對管理者的決策水平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標新立異以及獨一無二不應是管理者進行決策的核心依據,他們必須具備準確的、貼合實際的價值取向。
3 以建筑設計為基礎做好城市規劃設計工作
作為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中的基礎設施,不同類型的建筑通過各種方式的組合也就形成了城市的建筑群體空間,在進行建筑設計工作時,我們應重點考慮以下兩個問題:(1)注重建筑物的造型設計。建筑首先應有自己獨特的造型風格,不必過于復雜,但必須具備自己的特點,其中板材由于其效果的明了、直接,應用的較為廣泛;(2)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首先,在設計建筑物的整體輪廓時,其就應與已經存在的建筑物相呼應,流線上符合環境的機理,同時色彩處理以及虛擬對比等內容也應與環境的格調相適應。其次,應從人的角度出發對建筑物的局部進行設計,塑造出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建筑空間。對于高層建筑來說,如果是人的視覺無法看到的范圍,那么建議簡介處理,滿足俯瞰的效果即可。
建筑是城市的最核心組成部分,同時建筑也能夠準確的反映出城市的文化以及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任何一個世界文明的城市也都是有著其重要的標志性建筑的,建筑的質量以及美觀程度對城市的形象也有著決定向的影響。因此,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考慮到建筑物本身,同時也要保證建筑與周圍的環境是可以協調共存的,只有做好了建筑設計工作,才可能真正的做好城市規劃設計工作。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對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處理好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關系的方法以及以建筑設計為基礎做好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探討。在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是一個城市的建設綱要,而建筑則是這個城市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而要想維護城市的穩定發展,促進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那么在進行建筑設計工作時就必須以城市規劃設計為指引,協調好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的關系,關注建筑本身的同時更要關注其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從而真正的做好城市現代化的建設工作。
參考文獻
[1] 薛靜.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的關系[J].天然氣與石油,2010(2).
關鍵詞: 城市規劃設計 建筑設計 協調統一
中圖分類號:G322文獻標識碼: A
1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城市規劃設計具有相對獨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面和線問題。建筑設計是在城市規劃的前提下,根據建設任務要求和工程技術條件進行全面設想,并根據其功能具體確定建筑物的空間組合形式和詳細尺寸,構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對獨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點和面問題。同時,城市規劃設計主要是通過建筑設計、景觀設計來實現的。
1.1多選擇性的強制性指標組合
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我國沿海城市建設中多選擇性的強制性指標組合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工作經驗。規劃工作一般都是規定幾套不同的控制組合、用地界線、建筑性質、容積率、建筑高度等控制都需要從多個方面去分析。一般情況下,開發強度和建筑形態讓具體的建筑設計發揮了更大層次的發展和自由度,使得其能夠有效的負荷規劃要求。
1.2可行性建筑方案論證規劃指標
通過做可行性建筑方案來論證規劃指標的合理性,也是目前常用的互動方式之一。不過同前該種手段多用于規劃的調整階段,可進一步引申發展,在規劃編制階段對規劃的重點地段,重要節點,采取做可行性建筑方案的方式科學地確定控制指標。
1.3加強規劃各階段的城市設計工作
城市設計有著自己的獨特性,并且可以起到深化城市規劃和指導其具體實施的作用。城市設計運用綜合的設計手段和方法,可更為具體,形象地處理城市空間的物質形態關系,使城市各組成要素,各地區之間的相百空間關系更加完善,使得抽象的城市規劃指標變具體。并具有操作性。借助城市設計這一“橋梁”,城市中的建筑在空間和功能上更好地反應城市規劃意圖。
2正確處理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空間的分析與設計,也即對人活動的區域空間和各區域空間只的關系的協調。建筑設計是解決室內空間的使用、經濟、美觀的要求,在外部形體上,具有一定時代特性風格的前提下與周圍環境、城市歷史文脈及城市控制性規劃相協調的結果。城市規劃是動態地解決和協調各類建筑之間的聯系、建筑群的整體形象,以生態的、可持續的觀點延續城市的歷史,展望城市的未來。
2.1科學對待城市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設計是一種設計社會空間和物質空間健康發展進程的社會實踐,城市規劃設計應該包括從策劃到維護的所有內容。在城市規劃設計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類型。根據阿普爾壓德的觀點,城市規劃設計內容日趨綜合,方法包容性更強,從單純注重形態的設計發展到綜合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區,交通流線,而且還要注重建筑物的體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間等。必須強調“城市規劃設計最基本的特征是將不同的物體(包括建筑物)進行聯合,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設汁者不僅必須考慮物體本身的設計,而且還要考慮一個物體與其他物體之間的關系”。一個城市建設的好壞與城市規劃設計水平的高低有著直接關系,因為城市規劃設計是城市建設的基礎,也是建筑設計的依據。在我國一般一個城市規劃設計經批準后,要執行十年以上,在批準城市規劃設計時一定要采取科學認真的態度。
2.2建筑設計服從城市規劃設計。
美國城市規劃師伊·沙里寧曾經說過:“通常做設計是要把它置于一棟房子中;將一棟房子置于周圍的環境中;將周圍的環境置于一個城市規劃中。建筑師在設計單體或群體建筑時,必須考慮建筑的大環境和開發地盤紅線內的小環境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建筑設計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在建筑創作繁榮的同時,也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問題,在快速發展中,建筑師在建筑創作時對人文的關注、對環境的關注顯然不夠。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慮建筑物所處的環境。例如北京的長安街,雖然每棟建筑單體都采用了中國最好的設計院和最優秀的建筑師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價上也毫不吝嗇,就其藝術價值本身而言,仍然是業界人士批判的焦點。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對周圍環境的忽視,以及強烈的個體表現欲所造成的整體不和諧。再例如希臘的愛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島,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攝影家和畫家,被稱為“藝術家之島”。整座島上布滿了十分簡單的希臘式的民居,連警察局、醫院、飯店都化整為零,成為民居式建筑尺度。幾百年來,島上的居民始終恪守一個規則:所有建筑均不超過三層,所有外墻均為白色。這種熱愛自然、相互協調的觀點,已經形成了種設計理念。可見,在城市規劃設計的指導下,注重周圍環境的協調,即使是最簡單的建筑設計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2.3建立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個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壞對一個城市的形象影響也是很大的。應該盡快建立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制度,組織一些專家對建筑設計方案進行評審,一是看建筑設計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規劃設計的要求;二是對建筑設計方案本身進行評審,看它的設計思想是否符合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選出好的作品。在對建筑設計方案進行決策時,不僅要關注建筑物本身,而且還應關注其是否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決策制度,這里的關鍵是提高管理者的決策水平,把握正的價值取向,不能把獨一無二、標新立異作為取舍的唯一標準。
3 建筑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協調統一
我們做設計時經常的手法是從主觀的感覺出發,通過形體、體量的造型來首先達到視覺上的審美要求,而且設計的大多數時間用在了這方面,對于細部則由于時間的限制而來不及仔細推敲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沒有結合環境總體考慮。
3.1結合環境。
從城市區域規劃出發設想建筑與大環境的結合:優秀的建筑設計是不能脫離一定的總體關系孤立地進行的,而是把它放在一定的環境之中,去考慮單體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即建筑的整體輪廓上,應與周圍的現有建筑呼應,立面上虛實對比、色彩處理與環境格調相協調,流線上,符合環境的肌理;從人的感覺出發想象建筑局部小環境的處理:通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間,
3.2造型。
有自己的風格,整體性強、簡單中體現復雜,不變中起變化。在進行立面造型處理時,一定要從大處著眼,考慮整體效果,要從整體再到局部,從大面到細部,反復推敲,逐步深入,使整個立面從整體到局部都比列協調,互相映襯,形成完整的統一體。這方面我喜歡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輕佻。
4結束語
建筑設計與規劃設計由于設計中的不協調所造成的缺憾,是可以采用科學的設計來避免的。但在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過程中,只有加強兩者在實際工作中的溝通聯系,才能取得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的和諧統一,最終達到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規劃;市政園林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一、城市規劃與市政園林設計的關系
1、從人文環境建設來看,市政園林設計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基礎。目前來看,世界經濟處于重大變革的時期,中國進行的城市化建設是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的,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在城市化進程過程中所帶來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尤其是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早在1987年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就明確指出,要進行“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方針。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中,要切實考慮到城市的居民生活環境、城市的綠化面積、城市的生態建設等,在發展中做好對大氣、水資源、空氣資源、土地資源的保護。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城市尤其是小城鎮的城市化進程加速,并成為帶動國家經濟發展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因此,這就更加需要做好市政園林的設計,保證城市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相互發展中,不對城市居民居住環境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市政園林設計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進行的對城市生態環境的規劃和建設,是扭轉城市建設必然造成生態破壞的根本誤區,保證城市與綠化和諧共存。市政園林設計是城市規劃的基礎,只有做好市政園林設計,才能建設好城市發展環境,也才能滿足城市規劃中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提升城市的質感,為城市進行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和產業調整提供可靠的支撐。
2、從經濟發展建設來看,城市規劃是市政園林設計的基本保障。我國城市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消除社會財富不均,實現社會公平,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市政園林設計實際上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形式,通過改變傳統的以工業化推進城市建設和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固有模式的經濟建設方式,將生態環境建設與城市規劃緊密聯系,實行生態轉化資源,資源轉化能源,能源轉化經濟,經濟促進生態的循環模式,將生態破壞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證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建設和諧共處。作為合理的城市規劃,應當是將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首位,以節約資源為目的,實現城市發展持續型和生態環境友好型的雙贏模式。城市規劃是市政園林設計的基本保障,只有做好城市規劃,才能將市政園林設計落到實處,符合實際發展需求,改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現狀,實現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城市規劃的主導者應當在對城市整體環境綜合考察、研究后,將市政園林設計充分滲透到城市規劃的每一個方面當中,保證市政園林設計的戰略意義,制定出符合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滿足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實現政務機關的公共服務型的城市規劃方針。
二、提高市政園林設計的措施
1、提高公眾的合理參與
市政園林設計是一項為民服務的項目,它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只有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才能實現園林設計的提高發展。作為市政園林設計的受益者,公眾才是園林設計的接受人,怎么的園林設計才能符合公眾的需求,市政園林如何才能提高公眾的生活品質,公眾是最具有發言權的。因此,想要提高園林設計水平,公眾的合理參與是不可缺少的。通過公眾的廣泛建議、設計者的集思廣益,園林市政設計可以更加科學、更具可操作性、更加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觀點,符合乃至滿足小區住戶的生活與精神需求。唯有提高公眾參與性,才能集思廣益、了解公眾的要求和不滿,從而設計出滿足公眾的需要的景觀園林。此外,還可以實現設計者、公眾、領導者的三者結合,達成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促進發展的關系,綜合平衡各個使用者的利益,提高景觀園林的全面性。
2、結合實際,統一自然與人造關系
市政園林設計的自然感受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相對現代市政設計,傳統自然寫意式園林設計更加突出自然的重要性。相比現代的科技市政園林設計,傳統園林設計有著人們的高度認同,其市政設計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是現代園林設計發展的必然方向。當今社會,現代園林市政設計的人工因素太多,使人難以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但傳統自然寫意式在自然生態設計上有著良好的發展,所以結合傳統園林市政設計是當今現代市政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設計者可以將兩者進行相互借鑒,互補特長,以現代的設計方式結合傳統理念,實現現代園林市政的自然化,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只有積極的從傳統文化中去粗取精,豐富園林設計的經驗,才能豐富園林景觀的文化底蘊,增添人文內涵,統一人文與自然的關系,從而設計出高質量的園林市政。
3、園林景觀的人性化設計
人性化設計是現代園林設計的重點要求,是需要結合居住區整體風格進行市政設計。如硬質景觀要與綠化等軟質景觀相搭配之類。不同居住區有不同的風格特點,所以園林市政設計也要依據其不同進行相應的設計,設計者要依據不同地方的風格進行適當的市政設計,如南方的水景、北方的綠化,運用現代化的手法與造園思路設計符合的市政園林,做到物盡其用,以整體的園林市政搭配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此外,園林景觀設計還需要將人與景觀有機融合,構筑新的空間網絡:,如親綠空間、親地空間、親水空間、親子空間。
4、科學合理的規劃市政園林
市政園林的空間規劃設計是提升整個市政園林的層次以及美觀的關鍵所在。市政園林空間規劃設計要將園林的主要功能和具體空間科學準確的規劃定位,使市政園林景觀能在有限的空間里展現出其最大的使用價值,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市政園林設計要注重人文關懷,合理增添設計體育運動器材和娛樂設施,并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調整其在園林設計中的空間使用,使人們在園林景觀中享受生活的休閑與樂趣,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5、彰顯時代特色
市政園林設計外表形式上要注重環境幽雅、清新自然以及尺度合理。市政園林綠地草坪要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色彩鮮明且景觀設計結構要合理適度。現代園林的造價要控制在成本價格內,保證園林設計預算可行,實現以最小的投入創造最大的效益。市政園林設計主題元素要依據現代設計理念,結合時代特點,彰顯時代特色。
6、園林設計展現景觀美
現代園林設計中要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充分體現出園林景觀的主要功能以及園林的綠意,并且要注重園林景觀的色彩搭配。現代園林色彩的搭配能帶給人們很大的視覺沖擊力,對現代園林設計展現景觀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園林植物的科學合擺放以及合理設計彼此的色彩搭配,從而使園林設計不僅能滿足人們生活基本需求和日常休閑娛樂活動,更能巧妙的營造出不同的生態環境氛圍,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現代園林設計展現出的景觀美離不開自然環境的合理規劃與色彩搭配,經過自然環境的合理規劃與色彩搭配展現出景觀美應是翠綠預滴、春暖花開、繽紛夏季、秋高氣爽、寒梅傲雪,貼近自然,使人們心情愉悅、賞心悅目,有效排解人們生活的煩惱以及心理壓力,從而體現出現代園林真正的價值。
結束語
現代園林設計是城市建設中復雜又全方位的設計過程,需要充分理解現代園林的設計理念,其不僅是為人們單純提供的場所,更是人類一種精神需求的滿足。現代園林設計要求突顯園林設計的意圖,彰顯出時代特色,園林設計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的規劃園林以及展現出園林設計的景觀美,從而滿足現代人們對生活質量水平以及品質的要求,實現人們渴望回歸自然的美好愿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參考文獻
[2]李瑩靜.綜述現代園林設計的要點[J].城市建筑,2012,09(13):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