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技術的種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藥學微生物學 多媒體技術 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182-02
一 藥學微生物學教學方式的發展
藥學微生物學是我校藥物制劑、藥物分析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之一。主要講述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等微小生物的生態,基本的微生物培養技術,藥物制劑中各環節消毒、滅菌的處理,藥品的微生物學檢查等內容。職校藥學微生物學重點是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傳統的微生物教學方式多以理論講授為主,多數是“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單一教學模式,不能生動、形象、逼真地把微生物的形態、繁殖、運動等內容展現給學生。另外,受教學條件影響,無法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為此,很多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做了大量工作。如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直接作圖或直接張掛圖等來增加微生物教學的直觀性。然而,受諸如作圖水平、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掛圖用久后也會變模糊,且體現不出空間感。這樣,學生就會感覺微生物“看不見、摸不著”,十分抽象,難以理解,微生物課就顯得枯燥乏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化教學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在繼承傳統教學方式中合理教學手段的同時,逐步引入幻燈片、投影儀等較先進的教學設備,使枯燥的教學內容生動化、形象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近年來,伴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日益進步,加之近年來我校教學條件的改善,多媒體教學課件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藥學微生物學的課堂教學中,為課堂教學呈現了豐富的教學方式和多維的教學空間。以圖、文、聲、像并茂的傳播方式把各種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信息融為一體,生動、形象、直觀、逼真地把教學內容表達出來,極大地增加了課堂教學內容的信息量,克服了傳統教學的枯燥與教條,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 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1.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講解和演示是課堂教學的兩個重要環節。藥學微生物學許多章節內容都比較抽象,依據傳統的教學方法講解很難讓學生理解透徹。運用多媒體進行藥學微生物學的教學,能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逼真。微生物是一類“看不見、摸不著”的微小生物,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形象地將一些動態過程直觀地展現給學生,部分教師也許還能夠運用豐富的語言巧妙地將教學內容形象化、生動化、具體化,但仍有些教師寥寥幾語帶過,使原本豐富多彩、奇妙無窮的微生物世界變得枯燥乏味,學生自然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加之技校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教學效果自然較差。
然而,多媒體教學可以呈現直觀圖片和生動形象的動畫,既解決了教學中抽象內容教師難于描述、學生難于理解的問題,也有利于學生掌握原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從心理學角度講,多媒體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能利用具體生動、形象逼真的虛擬環境把抽象概念展現給學生,使之形象化,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多媒體教學既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又可以實現虛實、快慢、遠近、大小之間的變換,且具備信息量大、節省時間與空間、傳遞迅速方便等優點。如制藥工業中消毒滅菌崗位需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法對種子罐、發酵罐等進行空消、實消及空氣過濾器的滅菌、藥物體外抗菌試驗等。在藥學微生物教學中,可以通過視頻或錄像邊演示、邊講解將高壓蒸汽滅菌法的原理、關鍵操作技術及注意事項形象直觀地傳播給學生,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形成真實的感性認識,課堂學習記憶深刻,知識掌握扎實牢固。
2.信息量大、擴展了知識密度,提高了教學質量
藥學微生物學是當代生物科學領域發展最迅速的學科之一,新的知識與理論不斷出現。然而,目前實訓技能操作課時在陸續增加,職業院校教學理論授課時數卻在不斷縮減,難免出現“老師趕課時進度、學生趕筆記”的現象,學生在課堂上來不及聽講、歸納鞏固重難點知識,課堂教學內容來不及理解、吸收。筆記記了很多,卻什么也沒記住,課下也難以理解,教學效率大打折扣。多媒體具有廣闊的空間,承載了大量的信息,可將搜集的大量資料和教學內容設計成課件,在僅有的課堂45分鐘內,豐富教學內容,增加必要的信息、擴大了知識的密度。學生也可以將課件拷貝到自己的計算機上借閱,節省記筆記的時間來理解、記憶。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參照課件對所學內容歸納整理,梳理重難點,在頭腦中形成較系統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本領,學生是具有主動、能動性的個體,只有在自身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中,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3.便于聯系實訓、更適合現代職業教育
職校微生物學實踐與理論聯系密切。現代教育高速發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力度逐年加大,藥學微生物學增加了許多實訓內容,如微生物染色技術、無菌操作技術、消毒滅菌方法、藥物的體外抗菌及微生物學檢測、微生物接種技術等等。多媒體是一種將文字、圖片、動畫等各種信息融為一體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具備較強的真實性和直觀性。多媒體可以替代語言描述,借助圖像、動畫、錄像等把實訓技能送到課堂,化虛為實、化繁為簡,將藥學微生物學理論與實訓緊密聯系起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實訓技能的認識,從而在實訓時較快地掌握操作本領,提高實訓效率。
三 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注意事項
1.課件設計突出重難點,切忌繁瑣、冗長、過于華麗
傳統的藥學微生物學教學教師多借助參考書講解,口述教學重點、難點,很難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可解決傳統教學中的一些難題。使用多媒體時,教師應注意,在備課時,合理設計幻燈片的教學內容,緊扣教學大綱,抓住重點,突出難點。如使用不同顏色字形、不同大小文字,也可插播提示音、錄像等。在此基礎上配以教師簡明易懂的講解,學生很容易就弄清楚了重難點內容,便于掌握。
設計多媒體課件宜清晰、美觀、有層次感、簡而不繁。文字不宜過多,字體應清晰、粗大,與背景顏色反差要強烈,同時為避免視覺疲勞應注意色彩協調搭配。可以使用一些小插圖,但不宜過于夸張。總體講,涉及多媒體課件畫面以及選取動畫要簡潔、清晰,不宜過于新奇繁瑣,過于華麗,避免分散學生注意力,干擾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關注。
2.多媒體是輔助工具,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在把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信息融為一體,同步輸出的同時,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引領學生進入真實的微觀世界,感受真實的實驗環境。若忽視了多媒體是輔助工具,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一點,整個教學過程全部使用CAI播放模式,就又會造成教學模式單一,導致學生一直盯著屏幕上的文字、圖像,聽著音像中的聲音,形成了典型的電腦主導模式,教師只是電腦操作手,學生就像影院里的觀眾,這種機械乏味的教學模式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影響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使用多媒體教學不是唯一的教學模式,教學仍要傳統教學方式和多媒體教學技術的結合,在確保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輔助使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形成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
四 結束語
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職校藥學微生物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同時,多媒體教學把實訓與理論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實訓操作技能,是一種符合職業教育改革的較好的教學手段。但是,運用多媒體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教師應加深對多媒體教學方法的學習和研究,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以加強自身教學素質。
參考文獻
關鍵詞:我國;現代生物技術;發展趨勢
1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
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方面有著極廣的應用。典型的成功事例諸如袁隆平教授培育的雜交水稻,他是利用生物基因重組將高產水稻和抗病水稻的優點集于一身。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轉基因技術,極大的提高了糧食的產量,尤其是我國較為稀缺的蔬菜的產量產量有了顯著的提升。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也極大的豐富了農業種類,諸如新培育出的太空辣椒、轉基因黃金大米等一系列新物種。這些新物種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大自然生存法則,也加速了物種之間基因的交流。另外,生物技術對于農業最偉大的想法是將植物的基因植入到動物體內,實現動物的光合作用,徹底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但是這種設想還是停留在最初階段,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可能在某一天轉換為現實。最后,農業是我國生物技術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對于提高糧食產量,促進物種間基因交流有著十分深刻的現實意義。
2現代生物技術在工業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和工業看似沒有聯系,但是實際聯系較為廣泛。現代生物技術在工業中最廣泛的使用就是制藥生產線,通過生產線的紐帶將生物技術和工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次;生物發電也是生物技術在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生物質能發電已經成為今天電廠供電組成系統中的一部分,但是,生物發電迄今為止還是停留在理論階段,并沒有真正的試驗成功。但是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對重大難題的不斷突破,終有一天生物發電也將變為現實。
3現代生物技術在醫療行業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在醫療方面的應用最廣,生活中也最為常見。從之前胰島素蛋白的生成,到現階段抗青素的制造,無一離不開生物技術而存在。在現代的醫療行業發展中,生物技術的存在極大的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例如;先進的神經中樞替代技術,采用生物電位差原理有效的將人體的神經中樞替代,而正確的傳達神經信號,在人體出現神經中樞受損或者神經中樞疾病時,醫生完全可以借助現代生物技術用電位差原理將人體神經中樞有效代替,從而使患者身體康復。生物技術在醫療行業中更為先進但也飽受爭議的就是克隆技術,克隆技術的存在使世界上生物不用實現繁衍而產生下一代,克隆羊多利就是很好的一個證明。現在在醫學上克隆人體心臟,種植人體耳朵、人工受孕、DNA鑒定等,這種先進的生物技術打破了傳統的醫療體系,為我國醫學的發展打開了新的一扇門。
4現代生物技術在軍事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在軍事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從古老的帝國時代的造船是模仿魚的姿態,并將其體態擴大,建造出了無堅不摧的戰艦。現代高科技的雷達技術,是蝙蝠回聲定位技術的重要應用,對于世界各個國家的國防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減少水的阻力,核潛艇設計借鑒了魚兒流線型的身姿,從而可以潛居世界海底。美國日本的千里眼監控,則借鑒了蒼蠅的眼睛結構設計。世界各國的軍事技術都離不開生物技術而存在,并且生物技術的存在極大的推動了世界軍事的前進步伐,為軍事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生物技術在軍事運用上也具有其兩面性。尤其是在戰爭中,生物技術的運用將對人體和世界和平產生極大的威脅,諸如細菌武器的應用。這種極端的生物技術在軍事上的發明,有效的增強了國家的戰斗力,但是這種有悖于道德的生物技術在軍事上的運用,將對人類乃是世界環境產生極大的危害,甚至是破壞生態環境。因此,生物技術在軍事運用上要發揮其優點回避其缺點,從而真正的將生物技術運用到軍事領域上來保衛世界和平而不是滅絕性的殺害。
結束語
現代生物技術有著較高的技術優勢,對我國社會進步有著重要影響。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并且,現代生物技術對我國的農業、工業、醫療、軍事等行業都有著重要影響。分析我國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對生物技術的發展與我國社會的進步都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趙錦芳,龍聰平,趙萌,王金華.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探索[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08).
關鍵詞: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細胞工程
現代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成就非凡,推動著科學的進步,促進著經濟的發展,改變著人類的生活與思維,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現代生物技術的成果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醫藥、食品、能源、化工、輕工和環境保護等諸多領域。生物技術是21世紀高新技術革命的核心內容,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及潛在的生產力。專家預測,到2010~2020年,生物技術產業將逐步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支柱產業之一。生物技術是以生命科學為基礎,利用生物機體、生物系統創造新物種,并與工程原理相結合加工生產生物制品的綜合性科學技術。現代生物技術則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等領域。在我國的食品工業中,生物技術工業化產品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近年,酒類和新型發酵產品以及釀造產品的產值占食品工業總產值的17%。現代生物技術在食品發酵領域中有廣闊市場和發展前景,本文主要闡述現代生物技術在食品發酵生產中的應用。
一、基因工程技術在食品發酵生產中的應用
基因工程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內容,采用類似工程設計的方法,按照人類的特殊需要將具有遺傳性的目的基因在離體條件下進行剪切、組合、拼接,再將人工重組的基因通過載體導入受體細胞,進行無性繁殖,并使目的基因在受體細胞中高速表達,產生出人類所需要的產品或組建成新的生物類型。
發酵工業的關鍵是優良菌株的獲取,除選用常用的誘變、雜交和原生質體融合等傳統方法外,還可與基因工程結合,進行改造生產菌種。
(一)改良面包酵母菌的性能
面包酵母是最早采用基因工程改造的食品微生物。將優良酶基因轉入面包酵母菌中后,其含有的麥芽糖透性酶及麥芽糖的含量比普通面包酵母顯著提高,面包加工中產生二氧化碳氣體量提高,應用改良后的酵母菌種可生產出膨潤松軟的面包。
(二)改良釀酒酵母菌的性能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出新的釀酒酵母菌株,用以改進傳統的釀酒工藝,并使之多樣化。采用基因工程技術將大麥中的淀粉酶基因轉入啤酒酵母中后,即可直接利用淀粉發酵,使生產流程縮短,工序簡化,革新啤酒生產工藝。目前,已成功地選育出分解β-葡聚糖和分解糊精的啤酒酵母菌株、嗜殺啤酒酵母菌株,提高生香物質含量的啤酒酵母菌株。
(三)改良乳酸菌發酵劑的性能
乳酸菌是一類能代謝產生乳酸,降低發酵產品pH值的一類微生物。乳酸菌基因表達系統分為組成型表達和受控表達兩種類型,其中受控表達系統包括糖誘導系統、Nisin誘導系統、pH誘導系統和噬菌體衍生系統。相對于乳酸乳球菌和嗜熱鏈球菌而言,德氏乳桿菌的基因研究比較缺乏,但是已經發現質粒pN42和PJBL2用于構建德氏乳桿菌的克隆載體。有研究發現乳酸菌基因突變有2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涉及(同源或異源的)可獨立復制的轉座子,第二種方法是依賴于克隆的基因組DN斷和染色體上的同源部位的重組整合而獲得。通過基因工程得到的乳酸菌發酵劑具有優良的發酵性能,產雙乙酰能力、蛋白水解能力、胞外多糖的穩定形成能力、抗雜菌和病原菌的能力較強。
二、細胞工程技術在食品發酵生產中的應用
細胞工程是生物工程主要組成之一,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在細胞水平上改變細胞的遺傳特性或通過大規模細胞培養以獲得人們所需物質的技術過程。細胞工程主要有細胞培養、細胞融合及細胞代謝物的生產等。細胞融合是在外力(誘導劑或促融劑)作用下,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異源(種、屬間)細胞或原生質體相互接觸,從而發生膜融合、胞質融合和核融合并形成雜種細胞的現象。細胞融合技術是一種改良微生物發酵菌種的有效方法,主要用于改良微生物菌種特性、提高目的產物的產量、使菌種獲得新的性狀、合成新產物等。與基因工程技術結合,使對遺傳物質進一步修飾提供了多樣的可能性。例如日本味之素公司應用細胞融合技術使產生氨基酸的短桿菌雜交,獲得比原產量高3倍的賴氨酸產生菌和蘇氨酸高產新菌株。釀酒酵母和糖化酵母的種間雜交,分離子后代中個別菌株具有糖化和發酵的雙重能力。日本國稅廳釀造試驗所用該技術獲得了優良的高性能謝利酵母來釀制西班牙謝利白葡萄酒獲得了成功。目前,微生物細胞融合的對象已擴展到酵母、霉菌、細菌、放線菌等多種微生物的種間以至屬間,不斷培育出用于各種領域的新菌種。
三、酶工程技術在食品發酵生產中的應用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高效催化功能、高度專一性和高度受控性的一類特殊生物催化劑。酶工程是現代生物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酶工程又稱酶反應技術,是在一定的生物反應器內,利用生物酶作為催化劑,使某些物質定向轉化的工藝技術,包括酶的研制與生產,酶和細胞或細胞器的固定化技術,酶分子的修飾改造,以及生物傳感器等。酶工程技術在發酵生產中主要用于兩個方面,一是用酶技術處理發酵原料,有利于發酵過程的進行。如啤酒釀制過程,主要原料麥芽的質量欠佳或大麥、大米等輔助原料使用量較大時,會造成淀粉酶、俘一葡聚糖酶、纖維素酶的活力不足,使糖化不充分、蛋白質降解不足,從而減慢發酵速度,影響啤酒的風味和收率。使用微生物淀粉酶、蛋白酶、一葡聚糖酶等制劑,可補充麥芽中酶活力不足的缺陷,提高麥汁的可發酵度和麥汁糖化的組分,縮短糖化時間,減少麥皮中色素、單寧等不良雜質在糖化過程中浸出,從而降低麥汁色澤。二是用酶來處理發酵菌種的代謝產物,縮短發酵過程,促進發酵風味的形成。啤酒中的雙乙酰是影響啤酒風味的主要因素,是判斷啤酒成熟的主要指標。當啤酒中雙乙酰的濃度超過閾值時,就會產生一種不愉快的餿酸味。雙乙酰是由酵母繁殖時生成的α-乙酰乳酸和α-乙酰羥基丁酸氧化脫羧而成的,一般在啤酒發酵后期還原雙乙酰需要約5~10d的時間。崔進梅等報道,發酵罐中加入α-乙酰乳酸脫羧酶能催化α-乙酰乳酸直接形成羧基丁酮,可縮短發酵周期,減少雙乙酰含量。
四、小結
在食品發酵生產中應用生物技術可以提高發酵劑的性能,縮短發酵周期,豐富發酵制品的種類。不僅提高了產品檔次和附加值,生產出符合不同消費者需要的保健制品,而且在有利于加速食品加工業的發展。隨著生化技術的日益發展,相信會開發出更多物美價廉的發酵制品,使生物加工技術在食品發酵工業中的應用更加廣泛。
參考文獻
[1]趙志華,岳田利等.現代生物技術在乳品工業中的應用研究[J].生物技術通報.2006,04:78-80.
[2]王春榮,王興國等.現代生物技術與食品工業[J].山東食品科技.2004,07:31.
[3]徐成勇,郭本恒等.酸奶發酵劑和乳酸菌生物技術育種[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4,(7):27.
【關鍵詞】 獸醫行業 生物技術 應用
生物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科技手段,其主要是指在現代生命科學與其他基礎性科學的條件下,通過預先設計對生物原料進行加工或改造生物體,從而生產出人類所需的產品。生物技術是以生物學為基礎,將生物科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能夠有效控制生物控制系統,涉及生物工程、蛋白質工程和基因工程等一系列技術,屬于高新實用技術的集合體。總體而言,生物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現代科技科研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了重要的平臺,有利于促進科技的更高層次的發展。
1 獸醫行業中生物技術的應用
生物技術屬于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是指人們加工動植物體和微生物等物質原料,為社會提品服務,包括發酵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等。一般獸醫行業中生物技術的應用可從動物育種、動物疫病診斷與防治、飼料資源開發、畜禽環境凈化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1.1 動物育種
生物技術在動物育種中的應用,主要是胚胎技術、DNA技術、克隆技術和轉基因等的應用,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對傳統人工育種的形式加以改善,加快培育和品種優選的時間,縮短培育的周期,提高育種質量,實現分子級的培育效果。例如通過生物技術可提取特殊基因,在插入基因簇的基礎上開展生物的遺傳性再造,這樣能夠對品種的某一特性加以改變,優化品種或改造種群。然后利用相關的生物技術,有效進行檢測與診斷,對遺傳改造效果進行科學分辨,保留達到預期的小組,提高育種過程的速度與準確性,提高畜牧業的生產能力。
1.2 動物疫病診斷與防治
運用生物技術來診斷與防治動物疫病,其主要是通過該技術培育基因工程獸用疫苗,其培育時間比常規疫苗生產時間要短,并且疫苗具有更加強大的效果和更多的種類,降低因污染或殘毒而導致的生物污染幾率。一般來說,常見的包括預防禽痘病毒的核酸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活病毒載體重組疫苗等。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許多新型有效的診斷方法用于畜禽的疾病診斷中,尤其是多種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如聚合酶鏈反應法、核酸探針法、免疫印跡法、限制酶分析法等。
1.3 飼料資源開發
動物的養殖需要以飼料為基礎,其直接關系到畜牲畜的成長和畜牧業的經濟效益;而生物技術的應用發展有效推動了畜牧業與農業的技術變革,為飼料資源的研發提供了有力條件。將生物技術應用在飼料研發中,能夠促進飼料營養成分的提高,減少因飼料短缺而產生的壓力情況,為畜牧業的良性發展提供基礎。如生物技術在發酵飼料中的應用,其對傳統飼料來源加以改變,降低飼料成本,提高畜禽的適應性和抵抗力,減少畜禽的發病率。澳大利亞的部分科學家已經研制出新的首蓓,其含有十分豐富的蛋白質,去除相關基因之后可作為新型的高蛋白質含量的飼料。
1.4 畜禽環境凈化
由于養殖業大多較為集中,因此畜舍中會散發出含有氨氣的難聞氣味,這些物質會嚴重威脅到對人畜的健康,因此需要采用科學的措施來防治這一情況。如由于畜舍中含有大量氨氣,導致肉雞情況的出現,或者是引發豬的呼吸道疾病。科學家利用生物技術提取莫哈欠絲蘭中的糖化合物,從而減少畜舍內含有的糞臭素、氨氣和硫化氫,促進牲畜血液中含氧成分的增強,避免雞產生腹水癥的現象,提高豬的生產性能。
2 獸醫行業中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
DNA重組技術作為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內容,其操作對象主要是遺傳物質、基因或細胞機體。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其為畜禽類疾病的診療與疫苗的研發等提供了技術支持,有利于畜禽類疾病的預防,減少人類部分疾病的產生。當前基因治療仍然是動物醫學的重要研究方向,如利用何種方式認識和利用基因等,其需要以動物疾病模型為依據研究與分析基因治療問題,從而完善獸醫臨床的相關理念。此外,生物制藥也是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方向,抗生素的耐藥性已經成為十分嚴重的問題,畜牧生產者對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耐藥菌株的傳播,引發了部分人畜共患的疾病,給醫療保健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因此生物類醫藥的應用是未來藥物的使用準則,其有利于預防疾病與疫苗接種,對獸藥的研制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現代生物技術具有良好的優越性,是未來醫藥行業的必然發展趨勢,但是如何簡化分析方法、降低技術的使用成本及操作難度,仍然是該項技術在實際發展中需重點解決的難題。
3 結語
綜上所述,生物技術作為一種綜合性的高新技術,其多應用于動物育種、動物疫病診斷與防治、飼料資源開發、畜禽環境凈化等方面,有效推動了獸醫行業的發展。當前我國在研發生物技術層面相對落后,尤其是動物育種和飼料研發等方面的應用,但是我國正在不斷提高對該項技術的認識,今后其在牲畜養殖方面的應用將會變得更加廣泛和普及。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業種植;生物技術;推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物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農業種植,成為我國重點研究的對象。我國的人口眾多,但耕地面積相對較少,要滿足社會和人們生活的需求,首先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近年來,隨著農藥、工業化肥的大量使用,對農業的生產帶來較大的安全隱患,而生物技術的發展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對農業的發展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發展生物技術,使其廣泛地運用于農業生產之中,能夠大大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1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應用現狀
首先,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推廣和應用是有很大成效的。科技的發展為農業生物技術的推廣應用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生物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和成熟。我國地域面積遼闊,農業種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國家對“三農”建設支持力度的加大,生物技術有了更大范圍的推廣實施。目前,我國的糧食產量逐漸增加,種植品種不斷優化,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質的飛躍,提高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其次,我國的生物技術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我國的生物技術起步比較晚,雖然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在興起的短時間內就已經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成就,而且在一些關鍵技術上還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甚至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2我國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運用的重要性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所以我國對農產品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近幾年很多新技術都出現在了農業生產領域當中,生物技術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種,它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并且已經在農業生產中開始應用。如果在沒有污染的自然生態環境中,這項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我國糧食短缺的問題。而且這項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也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優勢,該技術不需要大量的投資,產量也非常高,同時收益也比較好,見效也非常快。與此同時,這項技術也可以使得資源的配置效率更高,資源的使用也更加合理,從而也大大降低了資源的浪費概率,對我國生態環境也不會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所以這項技術對農業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也對我國建設生態型社會有著重大的作用。
3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推廣應用
3.1轉基因技術的運用
所謂的轉基因技術,就是指使用人工技術將生物的遺傳基因進行相應的剪切、加工和改造,再將其注入到需要改變基因的生物中,達到改變生物遺傳特性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主要是在于對需要基因的提取,對多生物的細胞進行相應的檢測。轉基因技術不會受到生物種類的限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一般來說,可以將任何一種植物的優良基因進行轉接,通過改變其他同類植物的性質來改善它自身的某些缺陷。
3.2分子育種技術的運用
目前,隨著人口的增加,我國對糧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我國的耕地面積有限,這就需要對更多先進的生物技術進行研究,提高糧食的產量。分子育種技術的發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增加糧食的產量。對于分子育種技術,比較成功的案例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它對我國水稻產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當前轉基因技術的運用可能會對人類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具體的作用和影響還沒有真正的定論。在這樣的情況下,分子育種技術快速發展起來。傳統的育種技術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分子育種技術通過對種子的遺傳基因進行標記來對作物進行改良。這種育種方式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育種效益,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組織培養技術的運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食品的要求也在不斷上漲,開始更多地關注起食品的質量和安全等。生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這一方面起到了較為明顯的作用,很好地改善了食品的質量,在營養價值方面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在使用組織營養技術過程中,作物的營養價值會得到很大的改善,抗病能力也會大大加強,這就使生產的食品具有很高的質量,保證了人們所需的營養。這種技術的運用主要是以植物細胞的全能性為基礎,使植物組織能夠順利地在無菌環境中生長,形成完整的植被。它的運用可以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并在短時間內培養出更多的高品質品種且保證其安全,對于農業的發展和產品的安全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4結束語
隨著我國人口的遞增,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糧食產量成為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生物技術的運用可以大大提高農作物的抵抗能力,提高生產量,并保證糧食作物等的安全和質量,對農業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洪波.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推廣與應用概論[J].農業與技術,2015,35(14):11.
[2]陳繼俠.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應用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5(9):122-123.
【關鍵詞】環境生物技術;治理應用;固體廢棄物處理
一、引言
環境生物技術是21世紀國際生物技術的一大熱點,兼有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特點,在環境污染治理中,主要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為污染控制的生物,是環境保護中應用最廣的、最為重要的單項技術,其處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最終產物大都是無毒無害、穩定的物質。在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質的降解、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廢物資源化、環境監測、環境污染的修復和重污染工業企業的清潔生產等各個方面,環境生物技術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隨著細胞融合、基因工程、分子生物等技術的發展,環境生物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已成為一種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俱佳的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時,隨著人們環境意識和生態概念的不斷加強,市場對生物技術、生物產品的需要明顯增多,政府也更加重視生物技術的發展,環境生物技術本身也將更加成熟。
二、環境生物技術
在廢氣及大氣污染治理中的應用采用生物技術控制和處理廢氣,將廢氣中的有機污染物或惡臭物質降解或轉化為無害或低害類物質,從而凈化空氣,是一項空氣污染控制的新技術。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生物過濾、生物洗滌和生物吸附法等,所采用的生物反應器為生物凈氣塔、滲濾器和生物濾池等。
生物洗滌法分為廢氣吸收和懸浮液再生兩個階段,通常由一個裝有填料的洗滌器(吸收設備)和一個裝有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的生物反應器(再生反應器)構成廢氣從吸收設備底部進入,向上流動,與頂部噴淋向下的生物懸浮液在填料床中相互接觸,經傳質過程進入液相,再進入微生物細胞內或經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作用分解,凈化后的氣體從吸收設備頂部排出。吸收了廢氣的生物懸浮液從再生反應池的底部進入,通入空氣充氧,廢氣被微生物氧化利用的過程也就是懸浮液的再生過程,再生后的懸浮液再進入吸收設備進行頂部噴淋,吸收與再生兩個過程反復進行。該方法的特點是反應條件易控制、壓降低、填料不易堵塞,但設備較多,需外加營養,成本較高,對溶解度小的化合物難以處理。
三、環境生物技術在水污染治理中的應用
環境生物技術中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來處理水中污染物的方法,通常被稱為生化處理方法或生物降解法,以植物吸收為主來凈化土壤與水體的方法有土地生物修復、生物塘和人工濕地技術等。
(一)生化處理技術
由于生化反應的過程、條件和參與反應的微生物種類的不同,生化處理技術可簡單地分為好氧與厭氧降解兩類,兩類生化反應的基本過程如下:好氧降解:有機物+氧氣+好氧微生物/酶水+二氧化碳+無機養分+能量。厭氧降解:有機物+厭氧與兼氧微生物/酶降解的有機產物+無機養分+能量。自20世紀70年代起,就有一大批類似好氧降解的厭氧反應器被研制和開發出來,如厭氧濾池(AF)、上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厭氧流化床(AFB)、厭氧顆粒污泥膨脹床(EGSB)、厭氧內循環反應器(IC)、厭氧折流板式反應器(ABR)和厭氧序列式反應器(ASBR)等。厭氧技術的應用范圍已擴展到高、中、低濃度的多類有機廢水和生活污水的處理,其特點是廢水處理和能源回收相結合,但出水水質難以達到直接排放的要求。
(二)生物自然凈化技術
生物自然凈化技術體系主要包括水體生物處理系統的生物塘(厭氧塘和氧化塘)和土地處理系統的人工濕地。生物自然凈化技術投資少,運行費用低,但占地面
積大,出水水質不易控制。生物塘以太陽能為初始能源,通過在塘中種植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吸收等方式帶走污染物以凈化水體。氧化塘中除選育合適的水生植物外,還增加了曝氣,以促進水體中生物的好氧降解。傳統的生物塘占地面積大,污水停留時間長,處理效率較差。目前通過培育高效水生凈化植物(水葫蘆、蘆葦、水萵苣等),建立組合曝氣、水生植物、水產養殖為一體的復合生態系統,增強了生物塘的處理功能,促進了水體生物處理技術的發展。
四、環境生物技術在固體廢棄物處理中的應用
利用生物技術處理固體廢棄物中的城市生活垃圾和農業廢棄物,主要方法是衛生填埋、堆肥和發酵沼氣。衛生填埋是將城市生活垃圾存積在大坑或低洼地的衛生填埋場,填埋場下層應有不透水的自然隔水基質或人工隔水層,在填埋場設置排氣口和監測系統,每天填入的垃圾壓實后鋪蓋一層土壤,并通過科學管理來恢復地貌和維護生態平衡。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將垃圾中的有機物分解。垃圾通過衛生填埋還可產生沼氣。
目前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不但有高等數學、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等基礎學科,還有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等多種類似的學科,更有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等高科技學科。除了要學習書本上的專業知識外,還要進行大量的實驗,比如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發酵工程設備等方面的基本實驗技能。而除了技術操作層面的知識,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還要熟悉國家生物技術產業政策、知識產權及生物工程安全條例等有關政策和法規;了解生物技術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狀況。因此,這是一門對學生綜合素質要求極高的學科。針對社會上流傳的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四不像”處境——“當生物老師比不過師范畢業,進工廠比不過化工專業,去藥廠比不過制藥專業”的看法,楊院長給予了否認的態度。在他眼里,生物技術廣泛的課程涉及工業、醫藥、食品、農業、林業、微生物、發酵各個方面,也是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優勢所在,因此生物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基礎更廣泛、就業選擇面更寬、可塑性更強。
2生物技術專業就業
根據記者的調查,僅河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09年、2010年畢業生便約有75%的人選擇了繼續深造,研究生畢業后有的人選擇留校從事教育工作,有的人在生物醫藥、生物化工、輕工、食品、能源、環保等行業的高新技術企業從事相關產品、工藝及裝備的研究、開發、設計、管理及市場營銷等工作,也有的在環保、商檢、藥檢、海關、工商、稅務和政府管理部門從事相關的監督管理工作,或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而如今的畢業生,還可以去高科技生物醫藥類的公司,如果自己創業,國家還有優惠政策和創業資金。我國政府正在從不同層面大力推動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無論是技術研發還是產業化示范,都有政策、財政以及稅收等不同方面的支持。其中,一些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的學生,找到了令人艷羨的“歸宿”。有的在醫藥器械廠當了醫藥代表;有的去了生物醫藥公司從事發酵工藝有關的工作;有的進了事業單位技術監督局,有的進了中科院研究所從事有關DNA測序、轉基因作物的研究以及新能源的開發工作等等。
3就業故事
去年從中國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的小劉稱,自己目前在石家莊某藥廠做藥廠質檢員,雖然藥廠的規模不是很大,但是效益還是不錯的,她工作也比較得心應手。今年藥廠打算送她繼續深造,以增強自己的專業技能知識。畢竟做這一行,小劉說,上升空間非常大,而且實用性也很強。只要對自己及所學的生物技術有足夠的信心,在大學期間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將來就會有廣闊的發展平臺。
隨著社會對生物科學行業需求的增加,國家對該專業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在行政事業單位也設置了一些關于生物技術的崗位。此外也可以選擇去中小型企業做醫藥代表、化妝品工程師,從基層做起。
4化妝品研發工程師:時髦,但不等于化妝師!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轉變,化妝品不再只是舞臺上表演所需的東西了,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需要化妝產品,過去人工合成單一的化妝品已經不能再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追求更高質量的產品。這么大的化妝品市場需求要求化妝行業有專門的技術人員來開發、研制、改進、改良化妝品配方。去日化公司做化妝品研發工程師絕對算千萬個女生心目中的“白富美”工作之一。這種職業就是根據市場需求,使用符合化妝品安全標準的日用化工原料,進行化妝品配方研發并組織試產,測試其作用機理及功效。而不同于很多女生心目中的暢想,化妝品研發工程師的日常工作實際上是非常嚴謹的,包括:負責化妝品原材料的測試、開發以及測試方法的建立;根據開發計劃進行新化妝品的配方開發和研制工作,進行新化妝品的配方穩定性、包材相容性測試,以及微生物競爭測試;總結新化妝品的開發經驗,改善老化妝產品配方,提高化妝品品質;組織新化妝品試產并制訂相關標準操作規范、化妝品檢驗規范,指定化妝品內控以及化妝品原料的檢驗指標。這四個方面,每一個方面都對從業者的自身技術素養及心理素質有著很高的要求。而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的學生,從事化妝品工程師這份職業就很有優勢,這主要體現在他們所學的專業課與日常實踐上。首先,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奠定了他們充分的知識儲備,有利于化妝品工程師從植物中提取天然無害物質作為化妝品的原材料;無機及其分析化學、有機化學能夠幫助他們在工作中改善老化妝產品配方,提高化妝品品質,持續改進化妝品性能;微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就業能夠讓他們從事微生物競爭測試,提高產品效能。更不用提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實驗室中度過,動手操作能力較強,符合化妝品工程師職業技能的要求。生物技術專業對口的畢業生從事化妝品工程師,工作第一年可拿到月薪5000元左右,待積累更多經驗后月薪可達10000~20000元左右。
5生物技術專業:從業者道德先行,再談技術
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已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有人高興,有人擔憂。然而在這個領域,關于人類胚胎學的研究始終受到法學界、社會倫理界、社會學家的普遍批評,他們強烈呼吁禁止人類胚胎干細胞的研究。對于從業者來講,就務必做到恪守基本的倫理道德了。
首先,與其他科研類專業相同,生物技術的從業者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基本道德素質。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生物科學將會在本世紀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對人類產生重要的影響力。但是從業者在工作的過程中,還要堅守住固有的倫理道德,比如面對一些克隆雜交、基因重組的技術手段,我們要適可而止,不能夠讓這些相悖于自然規律的成果危及子孫后代。然后,從業者才能夠談熟練掌握專業技術,例如組織培養、PCR擴增技術、蛋白質的分離及提純、色譜分析等等的生物技術。此外,從事不同的工作不僅要看自身的專業能力,還應該注意自己的性格因素,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性格沉穩、細致、內向的人更適合從事技術研究、項目研發;從事相關的管理工作或銷售工作,不僅要細致耐心,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這更加適合開朗外向的人。
【關鍵字】固定化微生物技術;載體材料;制備方法
固化微生物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一項現代生物、環境等領域中的新興技術。該技術是運用物理或者化學等方法,將游離的細胞或酶與固態的非溶性載體相結合,將其限制于有限的空間區域內,使其不溶于水但保持活性,并可反復和連續的使用。它主要包括固定化酶技術和固定化微生物技術。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與傳統的活性污泥法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優勢,主要體現在:(1)生產工藝連續化和自動化;(2)污泥產量少,減輕了后期處理污泥的負擔,降低工程投資成本和造價;(3)生物密度高,有利于降解有毒有害物質;(4)耐受能力強且易于回收再利用,大多數載體材料市場價格低廉;(5)固液分離效果好,可純化和保持高效菌種;(6)不會造成環境二次污染;(7)微生物被固定后,細胞內相當于一個反應器,酶系保存完整。
1 固定化載體材料
1.1 固定化材料的性能要求
固定化小球載體材料的選擇是固定化微生物技術中的關鍵步驟之一。其要求成本低廉、易于制成各種形狀、抗沖擊能力強、性質穩定、對固定的微生物無毒、在常溫下固化快、傳質性能好、壽命長、小球的基質具有通透性,單位體積的載體固定的微生物的數量多等。
1.2 固定化材料的種類
固定化材質分為三大類:(1)有機高分子載體,分為天然高分子載體材料和合成有機高分子載體材料。其中天然高分子載體材料包括瓊脂、角又萊膠、海藻酸鈉、無煙煤、卡拉膠、海藻酸鈣、葡萄糖、纖維素、明膠、膠原蛋白等,合成有機高分子載體材料包括離子交換樹脂、塑料、聚丙烯酰銨、聚乙烯醇、光硬化樹脂、聚丙烯酸凝膠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無毒性、傳質性好、固定化微生物密度高等特點,但是其強度低、抗微生物分解能力較差。可以通過交聯劑對其進行穩定化處理。而有機高分子材料抗微生物分解性能好、強度高、性質穩定、對微生物無毒且價格低廉,因而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但其載體聚合物網絡的形成條件比較劇烈,對微生物活性有較大影響。(2)無機載體材料,包括多孔陶珠、紅磚碎粒、砂粒、活性炭、玻璃、硅藻土等,無機載體材料具有對微生物無毒,耐酸耐堿,壽命長,機械強度大等優點。(3)復合載體材料,是將無機載體與有機載體材料相結合,以改進材料的性能。例如Lin等[1]利用海藻酸鈣凝膠聯合包埋固定黃孢原毛平革菌和粉沫活性炭,用于降解五氯酚(PCP)。實驗表明:復合固定化體系比單獨固定化體系更加有效地降解PCP,突出了出復合載體材料的優越性。
1.3 比較固定材料性能的實驗
熊振胡等人[2]采用包埋法分別以海藻酸鈉和PVA作為固定化蛋白核小藻菌微生物的載體,將制成的小球用于城市污水的脫氮除磷試驗中,實驗表明PVA作為城市污水脫氮除磷的固定化載體更為適合。
楊雪梅,張蘭英等[3]選用硅膠、活性炭、大孔樹脂三種載體,采用物理吸附法固定蛋白酶,三種固定小球分別對含高濃度蛋白質的淀粉黃漿廢水進行水解實驗。結果表明,活性炭對蛋白酶的固定率可達到61 .95 %,大孔樹脂37 .85 % ,硅膠20 .31 %。所以活性炭對蛋白酶的固定效果最好。
2 固定化有機載體的制備方法
2.1 吸附法
吸附法是應用物理吸附或離子吸附將細胞固定在載體表面或內部,制成非水溶性小球。此方法操作簡單,對細胞的活性影響較小,但該法固定的微生物量一定,重復性和穩定性較差,同時載體與微生物的結合強度也不夠牢固,容易脫落。往往需要引入親水和疏水配位體制成載體衍生物。
2.2 包埋法
包埋法是通過沉淀作用、離子網絡作用、聚合作用或者改變溫度、PH、溶劑使細胞截留在不溶于水的多聚體化合物網絡空間中。同時也可保證底物的滲入和產物的滲出。包埋法可分為沉淀包埋法、離子網絡包埋法、高分子合成包埋法。該方法操作簡單,固定的微生物活性高,制成的小球強度高。此法已在多種廢水中做過實驗研究[4-5]。
2.3 交聯法
交聯法是使用雙功能或多功能的基團與細胞進行分子間進行交聯,連接成網狀結構。此法細胞間的結合強度高,物理和化學穩定性強,但是在交聯過程中酶的中心構造可能受到影響,且交聯劑的價格昂貴,故不常用。
2.4 共價結合法
共價結合法是利用固相支持物表面的反應基團與細胞表面功能團形成共價化學鍵,形成固定化微生物[6]。
2.5 聚集-交聯法
聚凝劑直接與細胞表面的反應基團發生反應形成聚集體,再加入一定量的交聯劑進行交聯,使彼此聯成立體網狀結構。此方法微生物濃度高,處理效果較好[6]。
2.6 無載體固定法
在形成微生物適宜的生存環境的過程中,絮凝顆粒形成,有利于微生物之間信息的的傳遞[7],從而利用微生物之間的代謝協調作用來實現固定。該方法是一種新概念,與其他固定化方法比較,具有操作簡單,擴散阻力小,傳質效果好,固定過程中對細胞顆粒的整體活性影響較小等優勢。將在污水處理中得到廣泛的應用[8]。
以上各種制備固定化微生物的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優點,目前根據實際的情況包埋與吸附法應用的最為廣泛,研究的也最多。固定化有機載體的制備主要采用包埋法。交聯法由于自身的原因沒有推廣,有待開發廉價的交聯劑。聚合-交聯法較其他單一固定化方法有巨大的潛力與優勢,必將在今后的環境保護中得到進一步的應用。無載體固定法因方法簡單在污水領域有一定的應用。
3 對固定化微生物技術的展望
近年來,固定化微生物技術以其顯著的優勢引起了人們普遍的關注。但將其從實驗室走向實際的廢水處理中還存在一定的難度,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1)固定化微生物技術篩選的為單一的優勢菌種,具有專一性,但生活中的廢水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單一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可能無法解決實際問題;(2)目前載體的成本較高、使用壽命短;(3)固定化載體內微生物的濃度無法精確測定,缺乏最佳控制的動力學處理法及運行管理方式;(4)對無機材料與復合材料研究不夠,主要集中在有機方面;(5)反應器的設計不合理導致的運行管理費用高。但是隨著專家學者對此項技術的不斷深入的研究,此上的各類問題將一一解決,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必將在廢水、廢氣、礦物、土壤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LIN J E,WANG HY,HICKEY R F. Use of coimmobilized biological systems to degrade toxic organic compounds[J].biotechnol and bioengin,1991,38:273-279.
[2]熊振湖,孔翠珍,劉青春 不同載體固定化藻菌共生系統的脫氮除磷.天津城市建設學院.2005.
[3]楊雪梅,張蘭英,張蕾,于宏兵,張玉玲.固定化酶在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中的應用.吉林大學學報.2005.
[4]周定,侯文華,固定化微生物在含酚廢水中的應用[J] 環境科學,1990,11(1);2-5.
[5]葛文準,榮文輝.固定化微生物處理氨氮廢水[J].上海環境科學.1995,14(4);10-13.
[6]陶慧敏,楊紹賓,張廣積.固定化細胞技術在礦業領域中的應用[J].2010.
關鍵詞:環保工程;生物技術;應用研究
引言
生物技術是指用活的生物體或者生物體的物質改進產品、改良植物和動物、或培養特殊用途微生物的技術,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之一。生物技術主要包括發酵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的學科。生物工程是生物技術的統稱,是指運用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等學科原理與生化工程相結合,改造或重新設計細胞的遺傳物質、培育新品種,并使之產業化的過程。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以及發酵工程等,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包括農業、醫學、能源、環保等。0.1基因工程又稱基因拼接技術和DNA重組技術,是以分子遺傳學為基礎,利用分子生物學和微生物學方法將不同來源的基因在體外構建雜種DNA分子,然后導入活細胞,以改變生物原有的遺傳特性,獲得新品種。例如在植物上,在原有植株的基礎上,利用基因重組技術,改變植株的基因組成,使植株能夠抵抗特殊環境,比如說干旱、洪澇、病蟲害等,提高植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1]。0.2細胞工程細胞工程是在細胞水平上進行遺傳操作,重組細胞的結構和內含物,培育新品種并進行大規模的細胞和組織培養。細胞工程在環境保護上也有重要應用。一方面可以保存物種,利用干細胞與組織培養和無性繁殖、克隆等技術培育珍稀動植物,保存現有物種,維持現有的生物圈構成。另一方面可以減少污染,染色體工程實現多倍體育種,能夠培育高產、生長周期短、營養豐富的農作物,例如八倍體小黑麥,使我們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收獲更多的糧食,而且農藥化肥的使用減少,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另外,利用組織胚胎技術也可以培育優良物種。0.3微生物工程微生物工程又叫發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為人類生產有用的產品,或應用在工業生產過程中。例如用酵母菌發酵制備啤酒、用真菌大規模生產青霉素等。在環境保護領域,發酵工程用來強化污水處理中的微生物等。沼氣池就是常用的微生物工程之一,是在密閉空間內,在一定的溫度、濕度、酸堿度條件下,對廢棄物進行發酵,產生沼氣,可用來作燃料,沼液可用作肥料,而且廢棄物都在密閉環境下,不會產生臭氣、滋生蚊蟲、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還有疫苗制備、石油開發和糞便的無害化處理[2]的應用,都是以微生物工程為基礎來實現的。0.4酶工程酶工程是將酶或者微生物細胞、動植物細胞、細胞器等在一定的生物反應裝置中,利用酶的生物催化功能,將相應的原料轉化成有用物質。可以用來凈化廢水,微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可以利用廢水中的某些有機物質作為營養來源,因此利用微生物體中酶的作用,可以將廢水中的有機物質轉變成可利用的小分子物質,達到凈化廢水的目的。利用酶工程或微生物技術從生物體中生產燃料是人們正在探尋的能源開發新方法。例如利用植物、農作物、林業產物廢物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淀粉等原料,制造氫、甲烷等氣體燃料以及乙醇和甲醇等液體燃料。
1生物技術在環保工程中應用的意義
由于工業“三廢”污染、農藥和化肥殘留、以及塑料等的污染,使我國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生物技術的出現,成為環境保護中應用最廣的單項技術,在處理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環境監測、廢物的循環利用等方面具有高效、安全、成本低等顯著優點,再加上生物技術廣闊的產業前景,受到我國政府、科研人員等的高度重視。
1.1減少環境污染
生物技術可以用來處理垃圾廢棄物,通過改變物質的分子結構,將廢棄物進行分解和發酵,然后對降解的各種產物進行再利用,從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另外,利用生物技術處理污染物一般都能一步到位,減少污染物的轉移次數,沒有二次污染的憂慮,降低重復污染的可能。例如利用發酵工程處理污染物,能夠將污染物轉為甲烷、氮氣、水等穩定的有益物質。
1.2節約資源
應用生物技術處理環境污染物,最終產物大都是無毒無害的穩定物質,如水、氮氣、二氧化碳等。在減輕污染的同時,生物技術對廢棄物的轉化能夠將其變成其他可利用資源,例如沼氣、酒精等,實現資源的多次利用;另外,生物技術的應用能夠減少工程中物質轉移次數,降低資源的消耗;還有部分生物技術的產生,能夠加快反應速度,降低生產過程中資源的消耗,比如說酶工程。1.3安全性高生物技術對污染物、垃圾廢棄物等的作用,能夠將一些有害物質轉化為對人類或者其他生物有益的物質,具有高度的安全性。1.4高效性比如利用酶促反應處理污染物。酶是一種活性蛋白質,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反應,這就使得大多數生物技術可以在現場快速進行。酶促反應不僅操作簡單、成本低廉,而且需求條件比較簡單,反應過程較為穩定,最重要的是效率很高。這些技術的應用使環保工程成本降低、效率加快[3]。
2生物技術在環保工程中的應用
2.1在水污染防治工程中的應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發展步伐也逐漸加快,城市里的污水排放也日益增多,如何有效的處理污水成為一大難題。活性污泥法是處理水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應用于城市污水處理已近100年,是利用好氧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和對無機物的吸附作用,形成絮狀體,去除水中的有機物,以此來凈化水源。生物膜法是利用一些微生物可生長在某些固體表面的特性,吸附水中的有機物通過附著的固體進行過濾,從而凈化水質的方法。此外還有超濾膜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等。
2.2在大氣污染防治工程中的應用
利用生物技術進行大氣污染治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可以將廢氣中的有害物質降解或轉化為無害物質。例如生物過濾方法中生物除臭技術,臭氣經集氣裝置從以上空間抽取后進入生物除臭塔,并在噴淋塔內與含有微生物種群的液體接觸,由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用把氣體進行凈化,主要應用于垃圾處理站等產生惡臭、有害氣體的場所。此外還有有生物洗滌和生物吸附等方法。
2.3在固體廢物處理工程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在固體廢棄物處理中的應用主要是依靠微生物的發酵能力,將部分固體廢棄物進行發酵、降解,并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等無污染的物質,從而減輕固體廢物污染。比如說好氧堆肥法是將好氧微生物與固體廢物中容易降解的部分結合,通過降解作用轉化成腐殖質,用來做肥料,不僅減輕了污染,還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另外與之相對的是厭氧發酵法。
2.4在白色污染處理中的應用
塑料的出現極大地方面了人們的生活,也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污染,廢棄的塑料在土壤中存留會對作物產量、土質、水源等產生惡劣的影響。當前利用生物技術降解塑料是處理白色污染的有效方法,主要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對塑料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進行相關基因的克隆和轉移,培養新型的、有較好塑料降解作用的微生物,達到大量降解白色污染物的目的。
2.5其他方面的應用
2.5.1生物監測技術生物監測是利用生物個體、種群或群落對環境污染或變化所產生的反應進行定期、定點分析與測定以闡明環境污染狀況的環境監測方法。生物監測具有連續性、直觀性、靈敏性、保護性等優點,目前廣泛應用在大氣監測、水監測、土壤監測等方面[4]。生物監測不像物理、化學檢測方法,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而且生物監測的成本低,節約資源。常用的生物監測技術有:運用細菌總數、糞便污染指菌監測水質;運用發光細菌對環境毒物進行監測;運用藻類生長測量對水質霉性進行監測。2.5.2生物能源技術生物能源主要指以淀粉質生物,如糧食、薯類、作物秸稈等為原料生產的石油替代油料,而其中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尤被看好。生物能源是基于生物質的存在實現的,生物質能是太陽能的一種。生物質具體的種類很多,植物類的有木材、農作物(秸稈、稻草、麥稈、豆稈、棉花稈、谷殼等)、雜草、藻類等,非植物類中主要有動物糞便、動物尸體、廢水中的有機成分、垃圾中的有機成分等。發展生物能源,不僅能控制環境污染,減少對煤、石油等資源的依賴,還能推動農業的發展。2.5.3煤的微生物潔凈技術近年來研究人員把選煤技術中的浮選法和微生物處理相結合,即把煤粉碎成微粒與水混合,將微生物加入溶液中,并附著在黃鐵礦表面,使其表面變成親水性且溶于水,在浮選時不能附著在氣泡上,沉至底部,從而把煤與黃鐵礦分開[5]。2.5.4生物制漿和漂白技術造紙業中的制漿和漂白工序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工序,而木質素的處理是造紙業中有效利用纖維素的最大障礙。將生物漂白技術引入造紙業中,利用木聚糖酶對紙漿進行預漂白的木質素處理方法,具有高效、無污染等優點。未來生物制漿和生物漂白技術的發展對于擺脫造紙業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2.5.5綠色植被混凝土技術綠色植被混凝土是一種生態混凝土材料,是在無砂大孔混凝土的基礎上開發的環保型綠色植被混凝土骨架結構。它要具有適宜的孔隙率、孔隙內堿環境的改善、適宜的充填材料以及表層客土,滿足這四個條件才能使植被生長。綠色植被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上的應用不僅滿足防洪擋土抗沖刷的要求,實現工程的基礎功能,還具有生態景觀性,滿足工程周圍的綠化要求[6]。2.5.6生物慢濾水處理技術生物慢濾水處理技術的原理是利用山區溝溪水自流,緩慢通過濾料(石英砂或海砂)過濾,在這個過程中濾料表面吸附和截留了水中的有機物及礦物質,為微生物生長提供了營養,從而在濾料表面形成含有多種微生物或藻類的生物黏膜。生物黏膜的物理吸附和截留作用,以及微生物捕食、生物化學等作用,能夠除去水中的致病微生物,截留雜質,使水體中各項指標均控制在在安全飲用水的標準內[7]。
3生物技術在環保工程上的應用展望
3.1能源問題
能源一直是困擾我國發展的最重要問題,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一直以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為主,但能源的儲備量和使用過程的高污染問題制約著我國的快速發展。將生物技術與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結合在一起,一方面研究如何提高舊能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研發新能源和綠色能源。例如煤的微生物潔凈技術、生物質能、生物電池等的研究。
3.2環境自治問題
我國在環境污染治理上一直秉持先污染后治理的說法,這對我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我們的環保思路從保護環境轉變為如何提高環境的自治能力,使我們在產生污染的同時,環境本身也能夠修復或去除污染,達到污染和自治的基本平衡。以基因工程為例,我們可以改良優化一些具有顯著吸附功能的植物,在生長的同時吸附土壤中的多余金屬元素,提高土壤的自身恢復能力。
3.3生物醫藥
醫藥尤其是抗生素的殘留也是導致環境污染的原因之一。通過對生物技術的研究研發疾病的檢測、預防和治療新方法是我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例如基于基因工程上研發的DNA分子探針用來檢測疾病;基于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木糖醇,作為糖尿病患者安全的甜味劑。利用生物技術制備西藥、抗體和疫苗等是成本低、易于分離純化、效果優的方法。
3.4生物農業
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也很廣泛,例如在玉米育種、優良植株培育、轉基因食品的開發等方面已有較好成效。未來我們需要研究的則是高產、抗洪抗旱抗蟲、還具備一定特殊能力和土壤修復功能的植物。例如在草原上,種植繁殖快、抗蟲、能減緩土壤沙化的牧草,在養殖牛羊的基礎上增加草原的修復能力,減緩土壤沙化的速度;更有在洪水多發區種植扎根較深的、吸水性強的植物,保證在洪水到來時不被沖走,并能盡快吸收土壤中的過多水分進行利用。另外,在糧食儲藏、加工等環節也能夠利用生物技術提高儲藏效果、進行食物保鮮、提高食品加工效率。
3.5生物材料
通過生物技術構建新型生物材料是現代新材料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生物技術能夠在一些廢棄的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物質,例如在蝦、蟹等殼類動物的甲殼中獲取甲殼素,是制作手術縫合線的極好材料,不僅可以促進傷口愈合,還可被人體吸收免于拆線;另一方面,生物技術為大規模生產一些稀缺材料提供了可能,例如利用生物技術生產蛛絲蛋白,得到可與蜘蛛絲媲美的纖維,用于生產防彈背心、降落傘等。還有生物塑料等材料的研發。
4結束語
生物技術的使用,不僅能提高種植業、藥物、養殖業等產業上的生產效率,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而且可直接用于處理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種環境污染類型。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環境污染的成因不同,在治理污染時采取單一的技術很難得到好的效果,因此,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環境污染治理時,必須有針對性的采取多種方法,綜合進行治理。
參考文獻
[1]王立俠.生物技術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J].中國農業信息,2016(2):108-110.
[2]顧濤,陳志穎.昌吉州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的探討[J].低碳世界,2016(11):18-19.
[3]米紅霞.試析生物技術在環保工程中的應用[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9):139.
[4]汪玲.生物監測及其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科技創新與應用[J].2017(1):181.
[5]張玉玲,戰立偉.淺談生物技術在環保工程中的應用[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6(8):169.
[6]楊慧.環保型綠色植被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J].混凝土世界,2016(1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