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白芨的種植與栽培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秋冬 農業 可行思路 東蘭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5-0039-02
東蘭縣地處桂西北山區,耕地面積18.1萬畝,2011年末人口總數29.9萬人,人均耕地僅為0.61畝。據統計,2010年全縣早稻種植面積2.56萬畝,中稻種植面積5.4萬畝,晚稻種植面積1.71萬畝。從糧食生產季節看,該縣中稻區每年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插秧,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獲,中稻田本田糧食生產時間僅占120-130天,秋冬春閑置時間長達230天-240天,其中條件較好的地方,部分農戶利用秋冬閑田種植蔬菜等秋冬作物,但由于受技術、投入和市場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經濟效益普遍較低;有60%以上的中稻區成為秋冬春季空閑田,中稻區的秋冬閑田的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從2000年開始,該縣農業部門在糧食生產方面開展了大力推廣雙雜良種、免耕、拋秧、配方施肥等綜合集成高產栽培技術,確保糧食增產增收和安全的前提下,大力開發秋冬農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區農民收入顯著提高。
一、東蘭縣發展秋冬農業的生產模式
1.“早稻+秋番茄”模式
2003年,該縣開始引進櫻桃番茄訂單生產,目前該項目是由武篆鎮果蔬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進行生產,農業部門主要是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十年來,武篆鎮櫻桃番茄栽培面積在1400畝左右,種植一畝櫻桃番茄平均畝投入2000元左右,產值8000元左右,純收入6000元左右,高的畝產值達12000元以上,純收入8000元到10000元。該項目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均較高,但對管理技術的要求較高,生產資金投入量較大,因而栽培面積一直難于進一步擴大。
2.“中稻+秋冬大蒜”模式
“中稻+秋冬大蒜”模式是該縣典型中稻區比較成功的一種生產模式,全縣該模式面積為2000畝以上,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同鄉、花香鄉和長樂鎮一帶。目前,種植的大蒜品種以本地紅蒜為主,該品種香味濃,品質優,外地客商每年主動上門收購,產品供不應求。種植一畝大蒜約需投入500-600元,畝產蒜頭500公斤左右,產值3000-4000元,純收入2500-3500元。在大蒜生產過程中,由于需要稻草覆蓋,大蒜種植區域稻草全部還田,是一種比較好的耕作制度,而且種植大蒜需肥量較大,因而對培肥地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同時,這一栽培模式技術含量不很高,資金投入量不很多,管理比較粗放,適合該縣現階段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現狀,被多數農民采用,因而這一生產模式正在全縣逐步得到推廣應用。
3.“中稻+巖黃連”模式
2002年以來,該縣為配合中藥企業發展中藥產業,引導農民發展名貴中藥材——巖黃連生產,目前巖黃連的栽培技術已經成熟,農民種植一畝巖黃連,畝產干草100-150公斤,產值5000-7500元,生產投入500-600元,純收入4500元-7000元。但由于企業生產、以及市場需求有限,目前巖黃連種植面積只有100畝左右,產品主要銷往玉林、南寧、金城江等地,主要作為原生中藥材銷售。同時,為了進一步開發中藥材資源,近兩年來該縣還引進金銀花、白芨等名貴中藥材新品種試驗,以期擴大中藥材生產規模,增加農民收入。
4.“中稻+雜交油菜”模式
由于該縣大部分中稻地區的稻田秋冬春閑置時間長達220-230天,為充分開發我縣秋冬閑田,2011年該縣引進南油10號雜交油菜種子,在隘洞鎮拉板村和泗孟鄉生滿村等地試種。根據對隘洞鎮拉板村5個農戶和泗孟鄉生滿村4個農戶的產量直割驗收,最高畝產152.3公斤,最低畝產80公斤,平均畝產122.6公斤,按出油率40%計,平均畝產優質菜油49公斤,按每公斤24元計算,產值1176元,油菜餅73公斤,每公斤2元,產值146元,畝產值達1322元,減去油菜生產物料投入200元,純收入1100元。同時,油菜的莖桿易于腐爛,養分豐富,是優質的有機肥源之一,該模式對技術的要求不很高,資金投入量較少,經濟效益顯著,還能培肥土壤,促進糧豐產穩產。該模式適合多數農民采用,2012年,該縣為擴大雜交油菜種植面積,繼續引進多個優良雜交油菜品種在全縣推廣,全縣雜交油菜種植面積1.7萬畝。
5.“早玉米+秋冬紅薯”模式
秋冬紅薯是該縣傳統農業產業,但長期以來,由于沒有進行品種選育與更新,導致現有紅薯品種嚴重退化,加上栽培技術落后,因而產量低。為提高紅薯產量和效益,從2012年起,該縣把發展高淀粉紅薯作為扶貧產業,2012年引進了四個紅薯新品種,并在武篆鎮和蘭木鄉建立了400畝紅薯高產栽培示范基地,推廣紅薯高產栽培技術,經驗收,高產品種紅薯畝產量達2307.5公斤,為2013年擴大種植高淀粉紅薯生產規模,提供優良種苗種源和技術支撐。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銷售難
農業科技扶貧是以項目為載體的,直至目前止,該縣還沒有一家上規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因而農產品大部分仍以自給自足為主,如果農業開發項目規模稍大,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立馬凸顯,農業部門做了大量的試驗示范工作,但農產品受到了市場的制約,極大地制約了農業開發項目的發展,進而制約著科技扶貧的發展。
2.鄉村農民利益組織不健全
鄉、村農民利益組織如專業協會、合作社等是政府與農民直接聯系和溝通的主要橋梁,也是農民與市場聯通的橋梁,政府可以通過這些組織在信息、生產規劃、技術、資金等方面指導和幫助農民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參與生產資料及農產品流通,降低農產品、生產資料的流通成本,如武篆鎮果蔬專業合作社在櫻桃番茄生產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在該縣鄉村這樣的組織不僅數量少,而且現有的一些農民利益組織也不健全,其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
3.農民文化、科技素質普遍偏低,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難度大
目前,農村中多數青壯年農民大部分都外出務工,在家種田種地的基本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他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勞動能力不足,科技意識淡薄。當前,具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生產不僅資金投入量大,而且科技含量比較高,他們多數不具備進行高附加值農產品生產的自身素質。
4.農業生產投入不足
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生產單位面積投入量一般較高,不少農民由于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因而單位面積達不到應有的效益,因而影響了他們進行農業開發的積極性。
三、推進秋冬農業的建議
1.加快鄉村農民利益組織的建設,通過這些組織,組織和引導農民進行農業開發,開發農產品銷售市場。
2.培養和發展農村經紀人,促進農產品流通,進而拉動農業產業開發。
3.引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和延伸農產品產業鏈。
4.進一步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和示范,目前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要著眼于高端品種、高端技術,面向高端市場。
5.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工作,農業科技培訓要與農業項目產業開發結合進行,有針對性地向農民傳授當今最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
6.培育農村科技示范戶和科技致富能手,帶動普通農民采用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品種,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科技武裝農業、農村和農民。
7.培育和引進經濟能人,開發高附加值農產品,帶動當地高附加值農產品生產。
關鍵詞蔬菜生產;問題;發展思路;云南巍山
中圖分類號S63;F326.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2-0367-02
1巍山縣蔬菜發展概況
巍山縣位于云貴高原西側、大理州南部,地處東經99°55′~100°25′,北緯24°56′~25°32′。北距大理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關53 km,東距彌渡縣30 km,南距214國道上的南澗縣39 km,離省會昆明380 km,西部與漾濞縣、昌寧縣隔江相望。國土面積2 200 km2,全縣屬紅河和瀾滄江兩大水系,氣候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6 ℃,平均日照時數2 320 h,太陽輻射總量為589.94 kJ/cm2,屬全省高值區之一。多年平均降雨量804.7 mm。土地和水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優越,交通便利,具有發展優質蔬菜基地的適宜氣候和區位優勢。全縣有耕地面積1.9萬hm2,常年種植蔬菜超過1 333.33 hm2,年產蔬菜逾5萬t。主要種植品種有青白菜、豆類、南瓜、芹菜、萵苣、蔥、辣椒等。在近年的產業化培植中,縣鄉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已培植一批名、優、特的蔬菜產業。先后成立巍山縣綠態蔬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瓜江牌荷苞豆、小南瓜已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特色蔬菜種植面積已發展逾133.33 hm2,產值達9萬元/hm2,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2蔬菜生產存在的問題
2.1市場供應不足
近年來,巍山縣蔬菜產業的發展大多是農戶自發種植,管理粗放,規模化程度低,產量低,效益差,市場供應不足,特別是季節性供求不足,一些反季節蔬菜常年靠從外地進口。加之傳統蔬菜種植區由于城鎮建設占用耕地,蔬菜種植面積逐漸萎縮,發展新的優質蔬菜基地已成為滿足全縣人民日常生活的迫切需要[1-2]。
2.2市場競爭力弱
多年來,巍山縣蔬菜生產雖有發展,但大部分蔬菜以初級產品銷售于當地市場,沒有品牌,市場競爭力差,很難進入縣外市場。蔬菜生產局限在自產自銷、不成規模的局面,存在“淡季淡,旺季爛”、“菜多農民愁,菜少居民憂”的狀況。
2.3標準化程度低,效益差
國家對農產品實行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以后,給巍山縣蔬菜產業發展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也帶來強烈的挑戰。目前,巍山縣蔬菜生產標準化程度低,不成規模,難以大批量進入超市,市場銷售不穩定。產品以當地菜居多,名特優新菜少,常規菜居多,反季節類菜少,價格低,效益差[3]。
3巍山縣蔬菜生產發展思路
3.1建設優質蔬菜基地,培育品牌產品,增強蔬菜市場競爭力
巍山縣是南詔發詳地,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旅游文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旅游人數不斷增加,給蔬菜產業發展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也帶來強烈的挑戰。因此,建設優質蔬菜基地,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培育蔬菜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強蔬菜產品市場競爭力,有利于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4]。
3.2把握市場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名特優新蔬菜
加大科技投入,大力發展設施蔬菜栽培,品種向缺、特、優、新拓展。把“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形成品牌和規模優勢”的理念作為結構調整的方向和產業發展的重點來抓,采取“研究、開發、引進、推廣”多管齊下的方針,真正實現科技興菜的目的。
3.3搞活流通市場,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營運機制
蔬菜產業的發展必須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生產適銷對路的名特優產品。建設中小型批發市場,蔬菜主管部門要堅持以結構調整促開發拓市場,以搞活流通促結構調整,千方百計開辟蔬菜外銷窗口,建立穩定的市場銷售關系,積極鼓勵支持農民組織起來,發展專業協會,產銷服務隊進入流通流域,出現齊抓流通的新現象,形成以市場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營運機制。
3.4加大科技投入,大力發展蔬菜加工業
3.4.1重視蔬菜采收后商品處理,在蔬菜加工和流通中運用“冷鏈”系統。在蔬菜采收后及時進行優質商品處理,即:預冷―加工分級包裝―冷藏運輸―批發市場(超市)的冷庫(或冷柜)―消費者的冰箱,形成一條“冷鏈”。這樣既可保持蔬菜原有的外觀、新鮮度和營養價值,又可大大降低損耗。蔬菜采收后處理、流通采用“冷鏈”系統運作,可擴大外銷和增值。
3.4.2提高蔬菜加工配送水平,實現加工配送的社會化和連鎖經營。蔬菜配送以保鮮為主,適度發展包裝凈菜、盆菜等半成品菜和腌制、脫水、速凍菜,形成立體商品結構,滿足消費者多層次、多元化的消費需求。蔬菜加工配送要從手工操作的作坊向工廠化生產發展,要有生產標準,要創品牌,塑造形象,建立專業化、社會化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規模經營和連鎖效應。
3.4.3發展腌漬加工。蔬菜腌漬傳統工藝簡單,能消化大量的蔬菜,很適合就地腌漬,巍山縣有很多蔬菜適合腌漬加工,且加工的工藝歷史悠久。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產業也得到不斷的發展和開發,巍山小吃美名遠揚,特別是以縣城鐘鼓樓殷記咸菜為龍頭的咸菜產業得到較好的發展,以家庭加工為主,年產量20 t,約90%以上實現外銷。巍山咸菜選料上乘,配料純正,不含防腐劑和添加劑,保持原有風味,是純天然的綠色保健食品,有泡皺皮辣椒、腌皮蘿卜、麥藍菜、水醬豆、腌豆腐、洋干露、黃黑豆豉等10余個品種,色澤喜人,口感極佳,深受消費者歡迎和好評。
3.5充分利用巍山縣資源,大力開發野生菜
巍山縣是一個以山區為主的農業縣,野生資源豐富,無論是山區和壩區盛產的野生蔬菜,大多食之味美,鮮嫩而營養,對人體有許多保健作用,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很有開發潛力。主要有香椿、樹頭菜、蕨菜、楊肝菜、食用菌類等,其中野生食用菌類分布有木耳、香菇、松茸、雞縱、羊肝菌、青頭菌、谷熟菌、銅綠菌、掃把菌、見手青、黃辣傘、奶漿菌等[5-7]。可鮮食,切制干片,鹽漬。食之可口,又極具營養價值和藥用保健功能,成為國際糧農組織和國際衛生組織推薦的綠色食品,是目前最為搶手的野生蔬菜。其他對人體有保健作用的蔬菜還有金雀花、樹花菜、白芨菜、枸杞菜等,也有其他可供食用的野菜,如莧菜、紫蘇、薄荷、車前、地肝豆、抽筋菜、勿忘我等,味道鮮美,生命力極強,有向菜園引種的價值。
4參考文獻
[1] 丁曉霞,孫衛中.阿克蘇地區設施農業生產發展的經驗和問題[J].新農村,2011(6):87-88.
[2] 張學斌,邱仲華.甘肅省設施蔬菜產業發展對策的探討[J].農業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11(6):26-27,29.
[3] 代雁.互助縣蔬菜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1):383,385.
[4] 馬樹彬,聶玉霞,呂愛琴.發展河南省蔬菜生產的幾點思考[J].河南農業科學,2000(5):29-30.
[5] 黃珍發.有機蔬菜栽培技術[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9(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