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技術在農業的應用范文

    生物技術在農業的應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技術在農業的應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技術在農業的應用

    第1篇:生物技術在農業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 生物技術農業;生產;應用

    隨著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不斷應用與革新,其已經成為21世紀具有潛力的產業之一。其發展之迅速,趨勢之良好,并且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傳統農業技術,使得現代農業技術走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在現代農業中,優質、高產、綠色環保是其發展的重要課題。目前,世界各國已經開始將生物技術視為高新技術,這是由于其可以幫助人們解決食品短缺、環境污染和經濟建設等問題,有助于國家提升自身的綜合國力,增強經濟實力。

    然而,由于人類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為了發展而進行的過度環境開發利用等行為,其給生存環境帶來了極大的污染和破壞。眾所周知,地球每小時都可能有一個物種滅絕,并且我們的地球已經面臨著生態失衡、資源枯竭等嚴重現象。這些現象給我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帶來了極大的阻礙,但生物技術的出現卻給人類的未來送來了一絲曙光。

    一、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亦可稱“生物工程”或“生物工程技術”,其是指利用現代生命科學作為基礎,結合其它學科的科學原理,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并按照預先的設計,達到改造生物體或加工生物原料的目的,從而生產出所需的特定生物產品或達到某些預定的目的。生物技術主要包括傳統生物技術、發酵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其中,現代生物技術則又是在傳統生物技術上發展起來的,但其又和傳統生物技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所以,生物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具有綜合性的學科。

    二、農業生產中的現代生物技術應用

    生物技術對于農業生產來說,其可以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這點正好符合了當前全世界所面臨的食物短缺的境況,其高產性和高質性對于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基本的保證。

    隨著生物技術的提出到發展至今,人類在技術上以及可以將某個作物品種的“理想遺傳性”導入另外一個品種中,從而達到提高作物的產量、價值和質量,并且賦予給作物一種新的特性來達到預防干旱、蟲害和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等。而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對于作物產量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目前人類已經克隆除了很多參與光合作用的基因,并且對于光對基因表達的調控作用作出了完善的分析。現代農業生產中的生物技術主要是“植物基因工程”,而Rubisco酶是植物基因工程的主要研究內容,具體體現在通過增強Rubisco對CO2的親和,以及降低光呼吸的競爭反應方面。實際上,將不同植物的Rubisco導入到植物細胞中,可以形成雜合誘導點突變,或亞基酶分子,并使其起到增加對CO2的親和力和修飾酶活性等作用,使基因在葉片中高效表達來提高光合生產力,努力培育出具有C4植物1.50倍以上光合性能的作物。目前,對于利用生物技術進行植物產量、品質的改良主要有三個方面:油脂類、淀粉和蛋白質。而對于人類肉類的提供者――動物,其也屬于農業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生物技術在動物中的運用則體現在提高肉質、繁殖能力。那么在農業生產當中,現代生物技術到底被運用到了那些層面呢?下面,我們將逐一的進行歸納。

    1.生物技術對于植物(作物)的應用

    在現代生物技術的良好發展下,人類已經可以通過基因技術將一個品種的“理想遺傳性”導入另外一個品種中,從而達到提高作物的產量、價值和質量,或賦予新作物一種新的特性,從而達到預防干旱、蟲害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等的目的。如,在番茄中導入編碼EFE酶的反義基因,從而使得EFE酶的活性降低至正常的5%以下,限制住乙烯的生成。這樣做的好處是,其能夠使番茄的生理成熟后長期保持果實堅硬,一個月左右不產生腐爛機制,延長了番茄的儲存、運輸的時間,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當然,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層面很廣泛,在此我們便不逐一的復述了。生物技術對植物(作物)中的應用,可以使得植物(作物)起到良好的品質和產量,或者能夠給作物提供更好的抗蟲害、抗逆性、抗機械損害性和抗病性等,其比傳統的種植技術更加的省力,更加的省時。

    2.生物技術對于動物的育種與繁殖應用

    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高,我們不但可以對植物(作物)改進,同樣也可以將其運用到動物上。目前的現代生物技術在養殖業中的應用主要是畜禽基因工程疫苗、動物分子育種和動物繁殖等。動物分子育種指的是動物的胚胎工程技術、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等,其主要是通過DNA重組技術來實現改變動物的體質、習性等。例如,人類已經可以運用基因技術,將單個有功能的基因簇導入到高等生物基因的基因組中去,并通過有關的分子生物技術、DNA試劑盒等檢測和診斷,從而加以選擇,使其改變生物的某些特征或習性,提高產量。另外,對于動物來說,人工受精技術也可以幫助其進行良好的有效的繁殖。如良種公牛的可以稀釋成很多倍,可以一次使多個母牛受精,這樣一來大大提高了動物受精的效率,提高產量。此外,還有胚胎移植、克隆繁殖等技術,這些技術的發展都將改變今后畜牧業的產業現狀。

    3.生物農藥和生物固氮的應用

    長期以來,化學農藥在傳統農業中占據主流的地位。然而化學農藥卻是一柄雙刃劍,其有提高產量減少蟲害的益處,但化學農藥中所存在的毒害問題則不容忽視。生物農藥技術的出現,正好解決了人們所面臨的這一難題。由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僅僅最求“吃飽”問題,而開始關注“吃好”的問題,健康飲食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生物農藥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微生物農藥、轉基因農藥等、生物化學農藥和“天敵生物農藥”。如,國外目前最常用的“蘇云金芽桿菌”,其是殺蟲細菌的一種,可以有效的防止蟲害對于作物的影響。

    而對于化學肥料來說,同樣也會給自然帶來危害。由于化學氮肥生產是會消耗大量的能量,給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所以對于生物固氮的使用,也漸漸的成為了農業界的一項課題。生物固氮的使用,大大節約了人們對于能源的使用。同時,其還不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侵害。不過,生物固氮迄今為止還未被農業界廣泛的使用,這是由于目前所發現的生物固氮微生物還不能在糧食作物上使用,即使有少數能投入使用,但是相比化學肥料來說,其所起到的效果還是很小的。

    參考文獻:

    [1] 許錦英.現代化農業與可持續農業[J].發展論壇,1992,(10)

    [2] 沈桂芳.生物技術與農業[J].生物技術通報,1997,(4)

    [3] 梅方權.2010年中國農業生物技術戰略研究的框架[J].生物技術通報,1997,(4):6

    第2篇:生物技術在農業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物理農業技術;農業生產

    中圖分類號:F3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2-0112-2

    在目前農業生產中,各種農用化肥出現的大量問題,是擺在我們搞農業生產的廣大工作人員、管理干部面前急需解決的大課題。農用化肥在很長的時間內,極大的提高了各種農作物的產量,但是,隨之而來的長期使用或依賴化肥和農藥造成的土地地力衰退逐年板結加重,自然環境的各種污染,各種農作物品質指標下降,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嚴重影響了現代大產業可持續性健康有序的發展。解決這些棘手的辦法就是發展現代化的生態農業,其發展、推廣現代物理農業技術是重要手段。

    1 物理農業技術的內容

    1.1 種子磁化處理技術

    磁場種子處理技術是指在播種前用磁場對農作物種子進行直接磁化處理,通過物理作用,激發種子酶的活力,改善種子素質、幼苗素質,使其作物根系發達,活力增強,增強抗害蟲能力,改善作物的新陳代謝能力,提高吸收水、肥的能力,使作物穩健生長,以達到增產目的。試驗證明:種子經磁化后,發芽率高,幼苗、植株長勢旺盛,玉米、水稻、小麥等作物籽粒飽滿,糧食作物和蔬菜產量普遍提高10%以上。

    1.2 聲波助長技術

    根據植物的聲學原理,利用聲波對植物進行特殊處理,以促進植物高產、抗病、早熟。該技術,不污染環境,完全合乎綠色環保的發展生態農業的要求,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應用較為成功。產生聲波的設備叫聲波助長儀,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音箱發出的聲音對植物施加特定的頻率聲波,使聲波頻率與植物本身固有的生理系統頻率相一致,達到共振,提高植物活細胞內電子流的運動速度,增強植物的光和作用,達到增產的目的,同時,可以幫助植物促進呼吸作用,促進植物早熟1周左右,含糖量提高2-4%,增產20%以上。此外,對植物發出的諧振波還能提高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呼吸能力,防止各種病蟲害的生長。

    1.3 等離子種子處理技術

    這種種子處理技術是通過種子在自由落體的運動中相繼接受等離子照射和交變電磁作用,從而達到提升種子的活力,提高種子防病、抗病性,增加產量的作用。試驗結果證明,等離子體處理技術對多種農作物有明顯效果,在增產的同時還可改善農作物的品質。這種方法無任何化學物質與污染,而且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機操作簡單,種子處理成本低,技術性能可靠,深受廣大農民歡迎。

    1.4 電子殺蟲技術

    電子式殺蟲燈是利用病蟲害的趨光性、趨波性、雌雄飛蛾趨性等特點,采用具有特定光譜的特殊光源和滅殺裝置,在夜間開啟光源將害蟲引誘飛來,在飛撲光源過程中,使之觸到設在光源的高壓電網,高壓電網瞬間放電將其擊殺死亡,達到有效地阻斷害蟲的生殖繁育鏈,降低危害農作物的蟲口密度,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的目的??烧T殺果樹害蟲、蔬菜害蟲、糧食害蟲、森林害蟲等多種害蟲。

    市場上還有一種多功能靜電滅蟲燈,其原理是:當殺蟲燈需要工作時,開啟高壓電極網,系統根據光照亮度自動亮燈。利用黑光燈特定波長和筒體顏色,針對昆蟲具有較強的趨光、趨波、趨色的特性,近距離用光,遠距離用波,白天用顏色,誘導害蟲產生趨光趨色興奮效應,引誘害蟲撲向殺蟲燈,殺蟲燈外配置高壓網殺死害蟲,使害蟲落入專用的接蟲盤,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

    1.5 土壤連作障礙電處理技術

    該技術是根據直流電流土壤消毒原理、土壤微水分電處理原理以及脈沖電解原理合成的土壤電化學消毒技術原理,在直流脈沖作用下離子發生移動,使負脈沖PH值增高,正脈沖H+增高,土壤酸度增加,進而有效殺滅土壤傳播的病源微生物。該技術可有效解決連作障礙這一難題,避免作物連作減產、品質下降、土傳病害猖獗等問題,適用于農田土傳病害、根結線蟲、韭蛆等微小害蟲、根系有害分泌物、土壤物理性缺素癥等連作障礙的克服處理及土壤改良等。對土傳病害防治率可達90%,根結線蟲防治率達93%。

    2 現代物理的優勢與前景

    (1)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有效的利用農業物理技術,可減少各種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少污染,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能力,最終到達增產的目的。

    (2)實施合理的物理農業技術,對綠色食品有著很好的推廣作用。

    (3)實施物理農業技術,在治理病蟲害,保護食品安全,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等方面有非常美好的前景。

    總之,現代農業物理的推廣及應用,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環保指標和作物本身的品質,加強農業生產的結構調整力度,增加農民收入,大大地激發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

    21世紀是我們國家農業現代化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邁進的關鍵時期,解決我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必須依靠科技的進步?,F代物理農業技術在我們國家是一門新生事物,在推廣和應用現代物理農業這項農業科技新技術上提高大農業在國計民生中的地位,是擺在我們農業戰線上每一名工作人員面前尤為重要的課題。

    第3篇:生物技術在農業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生物技術;生物經濟;新型農業體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生物技術在越來越多的行業中的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在農業發展中,生物技術對于提升生產能力、提高作為產量,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生物技術的經濟效益

    關于生物技術的定義有很多種定義,對生物技術的一個普遍接受的定義為“對基因、細胞、器官、胚胎、微生物、動植物等生命體進行研究開發運用的技術活動”。 廣義上講,生物技術是利用生物有機體、死細胞、活細胞以及細胞內含物,采用特殊的過程生產出特殊的產品的一門新型的跨學科體系。生物技術在醫藥行業中應用的最為廣泛,在農業技術中的應用也發展的極為迅速,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極為顯著的,并且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新型農業技術領域中,最早進行生物技術應用的農作物有玉米、大豆和棉花。在經過生物技術改良后農作物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有所提升,生物技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很顯著的。生物技術在農業方面主要帶來了兩個方面的效益,一個是生態效益,一個是環境效益。

    通過生物技術的技術應用可以提高植物的抗蟲害能力,增產增收,幫助農民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農民的生活有保障了,農業的發展才能夠更加的順暢。人們利用生物技術生產出抗旱、耐鹽、抗病蟲害作物同時,也很有可能導致生物系統的一個改變,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例如全球變暖、水體的富營養化、土地的沙漠化,任何一種轉基因作物都存在對生態環境產生沖擊的可能性,所以生物技術必須遵循一定的生態原則。

    二、生物技術在農業技術中的應用

    所謂新型農業技術是以新興技術來帶動農業的發展,以生物經濟的非農思路來解決農業問題。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深入,我國進入了工農互補、城鄉共榮的發展階段,研究新型農業體系的技術應用體系,研究在利用常規農業技術的同時合理的運用現代生物技術的最新成果來拓展農業新的領域。生物技術價值的主體是人,農業生產運作基本上是靠人為的進行操作,農業的發展既能滿足農民的生存需求,保障農村的建設。從社會利益和商業利益兩個方面出發,農業技術的進步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生物技術主要是服從國家和民族利益進行運用和展開的。目前,生物技術界是眾所注目的重要領域,被視為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對“三農”問題前所未有的重視,都是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手段。今天的中國生物科技事業應該時刻往這一方向努力,實現生物技術的多重價值和意義。

    現階段,我國對于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技術方面,例如,光合作用機理研究,通過光合作用,促進植物的增長,提升作物的產量,有效的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另一個就是生物固氮,通過提高微生物的固氮能力,實現DNA重組改造共生真菌,促進植物作物的根系生長。還有就是轉基因技術,用轉基因植物來生產具有商業價值的蛋白質及其他特殊化學性質的物質進行了一些嘗試,并取得了一些進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實現生物技術的應用,既能提升農業的生產能力,還能夠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三、未來生物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實踐道路

    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是一項長久的事業,帶來的社會價值也是巨大的,所以應該加大政府的關注力度,通過政府的強有力的財政支持和技術支持,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操作技術,對農業發展和農業生產提供新的發展道路和空間,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是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產業。在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要正確發揮政府對生物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產業 化方向的宏觀調控作用。同時要積極引導和調動地方、企業、金融等力量參與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工作。

    同時,積極的鼓勵科技創新,加快新技術的研發,為生物技術的應用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對于有建設性的農業項目予以鼓勵和支持,通過反復的實驗和測試實現農業的高產高效的生產狀況,保障農業技術發展的安全性和科學性。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農業生產的生物技術應用應該形成產業化,通過行業的優勢互補實現雙方的效益的最優化。

    最后,發現生物技術的發展潛力,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行業間的發展都是具有相互性的,相互促進能夠實現產業鏈的形成,從總體的實力上加強競爭力,帶來更多的集群效應,讓農業發展有更多的保障,以工業發展帶動農業發展,以農業的進步來支援工業的發展。同時生物技術的應用也可以解決更多的實際應用問題,讓現實問題得到更加快捷和方便的解決。

    新型農業技術體現的在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生物技術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效益,生物技術和農業的聯系程度將會日益的加深,未來會有更為廣泛應用。(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沈桂芳.農業生物技術及其產業發展趨勢[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4,7(2).

    [2]鄭意生.發展農業生物技術,加快湖南農業產業化進程[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0(3).

    第4篇:生物技術在農業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農業種植;生物技術;合理運用

    中圖分類號:S18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09

    前言

    在當前的農業發展模式下,技術的影響作用日益顯著,將生物技術合理運用于農業種植領域,可以利用新技術的優勢,加速農業現代化;也可以使生物技術成果服務于社會生產,彰顯技術的力量。所以,現實中相關部門就必須要做好生物技術的推廣工作,使其能夠為農業種植做出更大貢獻。

    1 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合理運用

    1.1 重要意義

    農業種植中合理運用生物技術的意義體現為以下3點:此舉可以強化作物抵御病蟲害的能力。病蟲害是影響作物產量的關鍵因素,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合理運用,可以起到強化作物抵御病蟲害能力的作用,能夠有效減輕病蟲害的影響,對于保證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此舉有助于防止糧食危機的出現。生物技術的合理運用能夠彌補種植模式的不足,起到增產作用。所以,生物技術在糧食增產方面的優勢是經過實踐驗證的,可有效防止糧食危機的發生,這一點對于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具有重要意義;此舉可以優化作物質量。食品安全問題的頻頻發生,使得人們對于農產品的質量愈加關注。生物技術應用于農業種植領域,有助于農產品質量的優化。目前,市面上出現的轉基因大豆以及嫁接水果都極受歡迎,這一點就足以說明生物技術的應用價值。

    1.2 應用思路

    1.2.1 轉基因技術

    此項技術的實質是通過人為干預,來進行DNA的體外剪切及重新拼接,進而實現基因重組。據此來講,轉基因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其能夠結合實際需要進行基因提取,可切實保證新基因與需要相一致。所以,此項技術在農業種植領域有著極大的應用潛力。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生物檢測環節,并規范執行檢測流程。一般來講,檢測的基本步驟為:對生物體中的細胞實施單獨培養;借助技術手段將它們轉變為完整個體;對完成轉化的個體實施檢測?,F階段,轉基因技術已經在農業種植領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相關實踐也證明了其確有增產及優化作物質量的作用。此種技術在農業種植領域中的應用,實際就是借助人為干預實現優良基因向作物的轉移,通過此種方式達到增產目的和改善作物質量的目的。

    1.2.2 組織培養技術

    簡單來講,組織培養就是一種基于全能性細胞、借助人工誘導來實現組織無菌發育的技術,經過培養,作物組織能夠成長為完整植株。所以,此項技術在農業種植領域的應用,可以起到加快作物繁殖、培育良種等積極作用。另外,此項技術在減輕病毒威脅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既能夠增強作物的經濟優勢,又可以同時兼顧環保。在應用此項技術的實踐中,應注意如下幾點:應保證相關的環境條件合乎要求,做到溫度適宜、濕度恰當;保證化學條件滿足要求,其中主要包括pH值以及滲透壓等;由于實施培養時作物內的多酚氧化酶會被激活,引起作物褐變,進而影響到接種外植體培養,具體操作過程中應注意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控制褐變;為了獲得無菌材料,建議采用分化培養基(誘導亦可)實施初代培養。

    1.2.3 生物農藥技術

    在傳統種植模式下,為了減輕病蟲害對作物生長的影響,人們經常借助化學方法來配制農藥。這種方法雖然防治病蟲害效果較好,但卻容易給作物安全埋下隱患,降低作物質量。而生物農藥技術則是指借助生物技術來進行農藥配制,由于此種農藥成分以生物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的產物為主,其一般不會對作物造成污染,可消除噴灑農藥的負面影響。與以往使用的農藥相比,生物農藥在防治病蟲害方面的作用并不遜色,同時其還具有環保優勢,對于發展綠色農業很有益處。但是,此種農藥由于成分來源特殊、價格昂貴,推廣應用存在一定的阻礙。考慮到微生物具有容易控制且能夠規?;a的特點,現實中可以通過把源于生物組織的藥物成分基因移植到微生物中的做法,來解決生物農藥應用成本過高的問題。

    2 結語

    總體來看,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領域的合理運用,不僅有助于強化作物抵御病蟲害的能力,還可以起到增產及優化作物質量的作用,對于農業發展有著巨大影響。所以,現實中應正視生物技術對農業生產效率的貢獻,加大生物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

    參考文獻

    第5篇:生物技術在農業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我國;現代生物技術;發展趨勢

    1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

    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方面有著極廣的應用。典型的成功事例諸如袁隆平教授培育的雜交水稻,他是利用生物基因重組將高產水稻和抗病水稻的優點集于一身。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轉基因技術,極大的提高了糧食的產量,尤其是我國較為稀缺的蔬菜的產量產量有了顯著的提升。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也極大的豐富了農業種類,諸如新培育出的太空辣椒、轉基因黃金大米等一系列新物種。這些新物種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大自然生存法則,也加速了物種之間基因的交流。另外,生物技術對于農業最偉大的想法是將植物的基因植入到動物體內,實現動物的光合作用,徹底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但是這種設想還是停留在最初階段,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可能在某一天轉換為現實。最后,農業是我國生物技術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對于提高糧食產量,促進物種間基因交流有著十分深刻的現實意義。

    2現代生物技術在工業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和工業看似沒有聯系,但是實際聯系較為廣泛?,F代生物技術在工業中最廣泛的使用就是制藥生產線,通過生產線的紐帶將生物技術和工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次;生物發電也是生物技術在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生物質能發電已經成為今天電廠供電組成系統中的一部分,但是,生物發電迄今為止還是停留在理論階段,并沒有真正的試驗成功。但是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對重大難題的不斷突破,終有一天生物發電也將變為現實。

    3現代生物技術在醫療行業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在醫療方面的應用最廣,生活中也最為常見。從之前胰島素蛋白的生成,到現階段抗青素的制造,無一離不開生物技術而存在。在現代的醫療行業發展中,生物技術的存在極大的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例如;先進的神經中樞替代技術,采用生物電位差原理有效的將人體的神經中樞替代,而正確的傳達神經信號,在人體出現神經中樞受損或者神經中樞疾病時,醫生完全可以借助現代生物技術用電位差原理將人體神經中樞有效代替,從而使患者身體康復。生物技術在醫療行業中更為先進但也飽受爭議的就是克隆技術,克隆技術的存在使世界上生物不用實現繁衍而產生下一代,克隆羊多利就是很好的一個證明?,F在在醫學上克隆人體心臟,種植人體耳朵、人工受孕、DNA鑒定等,這種先進的生物技術打破了傳統的醫療體系,為我國醫學的發展打開了新的一扇門。

    4現代生物技術在軍事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在軍事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從古老的帝國時代的造船是模仿魚的姿態,并將其體態擴大,建造出了無堅不摧的戰艦。現代高科技的雷達技術,是蝙蝠回聲定位技術的重要應用,對于世界各個國家的國防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減少水的阻力,核潛艇設計借鑒了魚兒流線型的身姿,從而可以潛居世界海底。美國日本的千里眼監控,則借鑒了蒼蠅的眼睛結構設計。世界各國的軍事技術都離不開生物技術而存在,并且生物技術的存在極大的推動了世界軍事的前進步伐,為軍事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生物技術在軍事運用上也具有其兩面性。尤其是在戰爭中,生物技術的運用將對人體和世界和平產生極大的威脅,諸如細菌武器的應用。這種極端的生物技術在軍事上的發明,有效的增強了國家的戰斗力,但是這種有悖于道德的生物技術在軍事上的運用,將對人類乃是世界環境產生極大的危害,甚至是破壞生態環境。因此,生物技術在軍事運用上要發揮其優點回避其缺點,從而真正的將生物技術運用到軍事領域上來保衛世界和平而不是滅絕性的殺害。

    結束語

    現代生物技術有著較高的技術優勢,對我國社會進步有著重要影響?,F代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并且,現代生物技術對我國的農業、工業、醫療、軍事等行業都有著重要影響。分析我國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對生物技術的發展與我國社會的進步都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趙錦芳,龍聰平,趙萌,王金華.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探索[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08).

    第6篇:生物技術在農業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生物技術;農業生產;應用;影響

    1.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1.1植物育種和繁殖

    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植物育種和繁殖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如將一些品種的優良性狀通過基因工程轉入到另一個品種中去,以獲得更高的產量、質量,或者是提高該品種的抗性,減少傳統的種植過程中繁瑣的病蟲害防治、防倒伏等操作,較傳統的育種更省時、更具效益,在當前農業生產中已顯示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并展示了植物基因工程在未來農業生產中的廣闊前景??瓜x、抗病、抗除草劑的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油菜等已進入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階段。

    1.2生物固氮

    農業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生物技術的利用能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潛在的、真正有價值的幫助。生物固氮不僅節約能源,而且不會對環境造成威脅。近年來,固氮基因工程的發展迅速,基因組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的建立賦予了生物固氮研究新的內涵和研究策略,對生物固氮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動力。如我國已成功地構建了12株水稻糞產堿菌耐氨工程菌。施用這種細菌可節約化肥1/5,平均增產5.0%~12.5%。

    1.3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防治病蟲草鼠害的一類農藥。目前,在實際應用中,生物農藥泛指可以進行大規模生產的微生物源農藥。近年來我國生物農藥得到了較大發展,已初步形成40余家研究機構大約300家生產企業。如阿維菌素具有很強的觸殺活性、胃毒活性和殺蟲廣譜性;另一主打產品抗菌素類的井岡霉素至今仍是防治水稻紋枯病的當家品種。

    1.4動物體細胞克隆及生物反應器的應用

    1997年世界上第1個體細胞克隆綿羊“多莉”的誕生,標志著動物核移植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用轉基因植物和動物器官組織高效表達和生產活蛋白的生物反應器研究與開發近年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2.現代生物技術對農業的影響

    2.1農作物的毒性問題

    轉基因農作物一般情況下均是將細菌和病毒作為載體,通過將需要轉入的基因連接在細菌和病毒上,再將其導入受體細胞中,最終使受體細胞表現出人類需要的表現型。在基因的轉移中使用的最多的為反轉錄病毒,研究表明,反轉錄病毒有可能會誘發癌癥和其他疾病。

    2.2抗藥性和過敏性

    研究表明,棉鈴蟲已對轉基因抗蟲棉產生抗性。轉基因抗蟲棉對第1、第2代棉鈴蟲有很好的毒殺作用,但第3、第4代棉鈴蟲已對轉基因棉產生抗性。如果此種具有轉基因抗性的害蟲變成對轉基因表達蛋白具有抗性的超級害蟲,就需要噴灑更多的農藥,將會對農田和自然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2.3環境生態問題

    利用生物技術生產出抗旱、耐鹽、抗病蟲害作物同時,也導致生物多樣性遭受嚴重破壞,導致一些物種的滅絕,甚至使雜草對除草劑產生抗性而成為“超級雜草”,從而嚴重威脅其他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生存。由此,造成嚴重的基因污染問題,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2.4對農業生態系統造成危害

    轉基因植物、動物、微生物脫離當地農業生態系統所造成的危害,許多有意或無意的動植物引起當地嚴重的農業生態問題。引發自生作物成為嚴重的雜草問題,轉基因作物通過雜交后產生雜種影響食物安全等,有些已經成為當地的有害動植物。

    3.生物技術及農業發展的展望

    我國農業生物技術起步晚,與發達國家尚有一定差距,但是發展順利,進步較快,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歷經了20多年的發展和積累,已經初步建成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轉基因育種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體系,已擁有一批抗病蟲、抗除草劑、抗旱、營養改良等重要基因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水稻、棉花、玉米等轉基因作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也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優勢。隨著農業生物技術研究的深入,一系列基因農作物新品種正逐漸走向市場。預測在21世紀,將有更多的優良農作物新品種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推廣,并為消費者所接受。

    總的來說,現代生物技術對當代農業做出的貢獻是不能磨滅的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國的生物產業會在充分利用制度、資源以及人才與技術上的優勢上,抓住有利時機并大力推進生物高新技術在現代農業上的應用,在即將到來的生物世紀里,真正占據自己的位置,促進農業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沈桂芳.生物技術在農業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J].科技導報,1992

    [2]張強.生物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J].經濟研究參考,2003

    [3]林梅,宋璐璐,毛國軍.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7

    [4]阮燕曄.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

    [5]李亞軍.淺談生物技術給農業帶來的利與弊[J].今日科苑,2008

    第7篇:生物技術在農業的應用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農業將經歷具有重大意義的革新。毫無疑問,生物技術作為科學和技術在這場變革中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原則上講,生物技術本身有能力幫助人們提高農業生產力和保護環境,但在實踐中,生物技術作為環境保護的人其作用相對來說是微乎其微的。人們對它在環境保護以及促進人類進步中的作用仍將拭目以待。

    一、生物技術給農業發展帶來機遇

    廣義上講,生物技術是利用有機體、死細胞、活細胞以及細胞內含物,采用特殊的過程生產出特殊的產品應作到農業、醫藥以及環境修復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現,它能改變、取代物種的基因。

    生物技術在農作物中已有廣泛的應用。最初通過遺傳工程獲得而進入市場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們經轉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劑和棉鈴蟲的能力。這種玉米、大豆和棉花從Bt細菌獲得基因,經遺傳改良后具有防蟲害的能力。利用Bt細菌獲得經遺傳改良的作物的潛力是相當大的。例如:美國有200萬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亞有40萬hm2,兩者各相當于2.5億美元價值。如果將Bt玉米引種在美國1000萬hm2的土地上,只要增產5%,就意味著能增加3.5億美元收入。這項技術進一步促進了Bt制劑控制蟲害在商業上的應用。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經轉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種,這些品種能同時抗除草劑和一些蟲害。

    生物技術在畜牧業上應用所獲得的益處與在農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術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滅競爭者。促進畜禽生長的物質有生長激素以及促進其生長的調節劑,這些物質可由基因工程而獲得。如利用鼠類基因(該基因能促進角蛋白的形成)能獲得了經遺傳改良的綿羊,這種綿羊比普通棉羊產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術在提高農作物產量、質量的同時,有助于提高畜牧業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例如,通過控制飼料作物體內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業生產力;利用基因調控技術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內一些作物的蛋白質含量,減少飼料作物中難消化的木質素含量等。達比等人已生產出一種轉基因三葉草,可應用于澳大利亞綿羊牧場。該基因來自向日葵,經轉基因的三葉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質,該蛋白質經食物鏈進入綿羊體內,進而能提高產毛量。

    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益處也包括在生態和環境兩個方面。利用生物技術提高現有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可以減低農業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擴張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類保存、保護地球上僅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及其資源,有助于人們未來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資源開發新的產品。

    生物技術已用于生產抗蟲害、抗除草劑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蟲害、抗除草劑的能力。1995年人們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到轉基因馬鈴薯,這種馬鈴薯能產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對科倫那多馬鈴薯甲蟲有毒害作用。這些轉基因作物能減少殺蟲劑的用量,降低殺蟲劑及其殘留物對食物鏈、水體造成污染,從而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在許多農業生產區,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約農業生產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農業生產區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據統計,英聯邦農場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約有50%來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產生的溫度氣體(二氧氣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進地球氣候變暖。除此之外,農業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術的利用能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潛在的、真正有價值的幫助。

    同樣,人們可以利用真菌來提高土壤養分的有效性。溫萊指出:特定的真菌類能促進土壤養分的釋放,從而促進作物生長;真菌也能通過分解有機物質(例如纖維素等)釋放出糖類,促進固氮菌的生長。進一步提高土壤養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獲得轉基因細菌和真菌,以進一步增強它們制造養分和釋放土壤養分的能力。轉基因作物的最終目標是使作物本身能夠自行固氮,避免、減少使用人造肥料,從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將來卻有望實現這個目標。

    二、利用生物技術發展農業應注意克服的問題

    從經濟角度上講,生物技術帶來的不利并不明顯,然而,它會引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因為,生物技術公司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可以通過輸出生物技術產品而獲得利潤。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由于技術、及其產品還遠沒有被廣泛接受。

    生物技術可能引起生產方式和人類健康的退變。這種情獎品可能會隨著需要特定處理的轉基因作物的出現而產生,特別是抗除草劑的轉基因作物出現。農民必須從同一公司購買種子和除草劑,否則除草劑起不了作用。同樣的問題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轉基因作物上出現,這些轉基因作物會取代傳統的依靠有機肥的作物,后者在發展中國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環境保護。生物技術在食品上的應用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民也會造成許多困難。生物技術也會對人類的健康制造麻煩。近年來在英國已有這方面的報道。特別是當能引發人體過敏反應的基因轉入農作物時,例如,堅果能引發人體過敏反應,若它的基因被導入其他作物,則有可能其他作物也會引起人體過敏。為了預防起見,轉基因作物產品必須經免疫測定篩選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術也可能引發環境問題。人們利用生物技術生產出抗旱、耐鹽、抗病蟲害作物同時,也導致生物多樣性遭受嚴重破壞,甚至導致一些物種滅絕。這一結果是由于生物技術促進農作物向它原本不適應的地域擴張而造成的。生物技術同樣加速土壤侵蝕和沙漠化。農業,尤其是耕作農業的擴張會增加除草劑、殺蟲劑、人造肥料的使用,農業中不斷投入的能源促進全球變暖。與此同時,氮素生物化學循環的改變也加劇了水體的富營養化,直接影響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

    第8篇:生物技術在農業的應用范文

    1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發展現狀

    1.1法律法規的建全與實施

    20世紀末,知識產權的保護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美國首先調整了知識產權戰略,強化了知識產權保護,先后制訂了加速專利訴訟審理、擴大專利保護的對象、促進技術的轉讓、強化海外市場的保護力度等法規。隨后,英國、德國等面對國際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新形勢,陸續制定出本國的知識產權發展戰略。1997年以后,日本參照美國的一些做法,從司法、行政及對外政策等角度,制定了重視專利的相關政策,通過對專利法和審查標準的修訂遏制了侵權行為,保護了尖端技術,并通過設立專利技術轉讓中介機構,極大地促進了大學及研究機構的技術轉讓進程。與此同時,世界發達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日益重視。

    為了更好地引進國外知識資源,保護我國知識產權,我國政府也作出了促進自主創新的知識產權發展戰略,在法律,法規層面上健全了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標志著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正式起步。1993年對《專利法》進行了第一次修訂,修訂后的《專利法》補充了微生物、遺傳物質發明和生物制品等發明同樣可以獲得知識產權保護,標志著我國開始將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的保護納入了法律保護之列。此后,我國于1994年加入了國際《專利合作條約》,于1995年正式成為《國際承認用于專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達佩斯條約》成員國,表明了我國生物技術保護正式與國際接軌。這不僅有利于國外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的發明人在我國申請并獲得專利權保護,也有利于國內農業技術領域的發明在國際上獲得保護,實現了農業科技的國際交流。隨著我國在農業生物技術研究的快速發展,在具體組織實施農業生物技術保護工作層面上健全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國務院1993年頒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1996年7月農業部頒布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并已陸續受理國內外一些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評價申請。2000年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全球環境基金的支持下,我國制定了《中國國家生物安全框架》,提出了我國生物安全的政策體系、法規體系和能力建設的國家框架。2001年6月,國務院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接著農業部又了與之配套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和《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并于2002年3月20日起正式實施。2008年6月5日,《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正式,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邁上戰略新臺階。這表明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對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基因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等比較系統的法律保護框架。與此同時,我國建立了一系列的種質資源和微生物專用菌種保存中心,如農業部建立的的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中心、國家專利局建立的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CCTCC)、普通微生物保藏中心(CGMCC)等。迄今,在作物種質資源、動植物基因工程、農業微生物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

    1.2技術創新研究與知識產權保護并舉

    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并舉是當前開展農業生物技術研究的一項重要工作。國家不斷加大“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植物轉基因重大專項”等一系列科學研究項目的資助,使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飛速發展。特別是隨著我國植物轉基因技術的成熟與應用,植物轉基因科研創新取得了多項成果。如轉基因棉花、水稻、小麥、大豆和玉米等作物的研究和技術突破;一系列農作物的抗蟲、抗病、抗逆、高產和優質的轉基因作物新品種的育成;建立了多種主要農作物的遺傳轉化技術體系等。在動物研究中,轉基因豬、牛、羊等家畜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成果。RNAi、生物芯片等技術的開拓和應用進一步加速了農業生物技術自主創新的進程。在取得這些豐碩成果的同時,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有了進一步的增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生物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有了明顯提高。國家從戰略高度上引導農業科研和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與國際先進技術同步、同向發展。一方面積極開展農業生物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另一方面努力推動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笆濉逼陂g我國專利申請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長率達22.8%;“十一五”期間,我國各級政府、企業和科技界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日益提高,預計發明專利申請總量將達到140萬件。面對農業研究新成果的不斷涌現,農業生物技術將在農業科技創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同時,與之對應的知識產權保護將顯得更加意義重大。

    2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對農業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

    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在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進程中,知識產權保護對于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提高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科研和產業水平將起到重大作用。

    2.1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是科技創新的有力保障

    目前,在農業研究領域,現有的機制還沒有把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科技創新者的利益有效結合,農業科研與產業機構中缺乏競爭機制。因此,造成了科研人員創造的知識價值得不到市場經濟下有償的回報,導致主動研發和創造的積極性受損,更多的科研能量得不到充分發揮。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從法律層面上認定了農業科技創新是一種無形財產,使農業科技成果從無償使用變為有償的專利和專有技術,農業科技人員的科研勞動成果得到法律保障,從而使農業科技人員獲得應有的經濟回報。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成為一種具有商業價值,可以共享的資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可以保證農業科技產品在免受侵權的情況下充分共享,可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農業科研人員在良性科研制度和環境下創造更多的知識價值。

    2.2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是促進農業綜合實力提升的有效途徑

    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為解決當前制約我國傳統農業生產中的難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如轉基因抗蟲棉、轉基因植酸酶玉米及轉基因抗病水稻等開創了農業高新技術應用的一個新時代。據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ISAAA)近幾年的全球生物技術及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顯示,轉基因作物在經歷十多年的產業化后,仍在不斷取得新進展。以中國的轉基因抗蟲棉為例,擁有抗蟲棉核心技術的單價和雙價抗蟲基因分別獲得了2001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和中國知識產權組織(SIPO)頒發的中國專利金獎和2003年中國專利優秀獎,利用這一核心技術我國已培育出80多個適應不同棉區需要的抗蟲棉品種,其市場份額的增長率連續9年超過10%,累計種植面積已達1484萬h2,累計減少農藥使用量25.5萬t,培訓棉農2000多萬人次,為棉農增加收入超過1484億元,受益農戶累計超過3000萬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事實證明,有效的農業生物技術專利保護措施對我國農業科研和生產水平提高,農業產值提升作用巨大。現代農業競爭的焦點集中在生物技術上,保護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將技術引進與科技創新有機結合,將科研成果在法律保障平臺上有效轉化,這有助于推進我國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智力成果迅速變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切實需求,也是促進我國生物科技進步和加快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最佳選擇。

    2.3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動力

    農業可持續發展備受當今世界共同關注,20世紀80年代末,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就已反映在一些主要國際組織的文件和報告中。我國在1994年了《中國21世紀議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其中包括確立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和措施。隨著人口急劇增長,食品供需和全球氣候變化矛盾的出現,全世界仍有很多國家糧食供給緊張。同時,自然環境的破壞導致了森林面積減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及有限的耕地生產能力下降等現狀,不僅影響當代人的生存,也影響子孫后代的發展,這就促使人們重新考慮農業未來發展的戰略思路問題。利用生物技術為農業可持續發展開拓新的空間這是當今農業領域最重要的體現,而以生物技術為代表的農業高新技術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增強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管理與保護,加快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立法工作,規范現有知識產權制度,積極發揮知識產權的作用,做好科研成果的合法有效轉化、發明專利的高效應用、重點品牌的培育和保護等一系列系統性、戰略性的工作,最終使得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的保護與經濟、科技和文化發展相協調,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農業綜合實力,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3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利用與設計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成為一種具有商業價值且可以共享的資源。國家可根據自身相關的條件和需求作出科學規劃、策略。因此,筆者提出“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利用與設計”的概念,即:將知識產權保護貫穿于科研工作的全過程,落實到科研項目的開題、研發路線設計、關鍵技術突破以及成果評定等每個環節。如涉及糧食安全領域的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和棉花、油菜等主要經濟作物品種的資源研究和轉基因新品種培育上;農業病蟲害與畜禽疫病的防治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上,既要有領先的科研理念、技術創新,同時還要將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利用滲透進去,旨在推動農業生物技術的綜合發展。

    3.1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與日常的科研有效結合

    “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利用與設計”就是要將知識產權保護貫穿于科研工作的整個過程,在科研立項、研發設計、技術突破等各個環節充分聯系和體現。首先,要確立戰略目標。在立項時就要樹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重視專利查詢和文獻資料的查新,真正做到思路開闊,立項質量高和研發目標準確,避免技術侵權或低效研究。其次,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提升知識產權管理水平。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建立目標考核制度,并對專利的維護和使用進行規劃,同時將專利申請成果作為科研考核指標。最后,項目結束后要結合具體情況,適時、適當地選擇知識產權保護方式,使科技成果及時形成知識產權。對尚未申請專利或尚未得到專利授權的科技成果,應注意保密,以備后續研究。除此以外,還要科學判斷國內外未來農業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趨勢,優先確立與國計民生相關的技術領域作為發展重點,比如生物制藥與基因治療產品、生物農業與食品加工、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生物防治技術及防治藥物開發、環境生物治理技術等等。

    3.2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管理和創新激勵

    “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利用與設計”就是為了充分、有效、合理地發揮專利制度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障和激勵作用。一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將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激勵政策滲透到科研工作的每個環節。知識產權管理已成為促進自主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要強化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管理。二是要進一步簡化專利申請和授權的程序,加快審批、授權的速度,使申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及時的保護,以提高申請人進一步研發的信心和積極性。三是要激勵創新,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獎勵辦法,對重要發明專利的發明人可破格評聘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推薦申報各級榮譽稱號等。四是要積極創造有利于科研人員創新的科研環境,逐步建立以知識產權為導向的內部激勵機制,將知識產權擁有量、知識產權運用、管理及保護狀況作為科技資金資助、科技進步獎評審的主要依據。

    3.3加強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經驗的研究

    “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利用與設計”還需要不斷強化國際間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的交流與合作,重視對農業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國際規則的制定、調整以及發展趨勢的研究。積極參與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國際規則的變革和發展進程,共享各國農業科技進步帶來全球資源的同時,也要主張我國應有的權益,維護國家的長遠利益。首先,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謹慎地對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和保護水平作出決策,國內立法應當以維護本國利益為原則,遵循我國所加入的國際條約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礎上制定有利于我國的農業知識產權制度。應當謹慎地對待高新農業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的立法保護,對于像農業遺傳資源這樣的我國的優勢領域,則應當加強立法保護;其次,改革現有不合理的農業科研管理體系,建立以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為主的農業科研管理體系。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研人員的工作過程大都是按照“科研立項完成驗收鑒定報獎”這樣的程序開展的,沒有把知識產權作為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有必要重新確定農業科研工作的目標,將農業科研成果與自主知識產權相結合;再次,要學習、參考、借鑒國外經驗,建立技術轉讓中介機構制度,促進高校和科研單位專利的順利轉讓,得技術專利的形成及轉讓更加便利、快捷;最后,要加強保護措施。隨著農業生物技術的日趨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愈來愈頻繁,但相應的保護措施也要加強,因為誰占據了專利權誰就搶先登上了至高點,由此帶來的潛在經濟價值是非常巨大的。因此,不斷的跟蹤有關國家的制度及執行情況,調整、制定我國相應的對策。既要防止海外知識產權對我國農業生物產業造成的侵害和影響,也不能因為苛刻的保護政策妨礙了積極的科技引進與交流;在加強與有關國家在法制建設及執行等方面交流的同時,也要不斷促進科研產業單位和企業在海外專利的取得及行使;積極參與國際間專利合作條約的修訂、各國專利制度間的協調、先行技術調查結果及審查結果的相互共享等。

    4結語

    第9篇:生物技術在農業的應用范文

    [關鍵詞]農業生物技術 教學實踐 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8-0059-02

    為應對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新疆石河子大學農學專業于2008年開設了農業生物技術課程,并將這門課程作為農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從多視角向學生系統、科學、通俗地講述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有關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和技術,應用情況和前景,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思路和途徑等,通過學習能夠讓學生緊跟時代步伐,為將來深造和獨立從事生物技術領域的科技工作奠定基礎。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學生學的角度,老師教的角度,以及今后對該課程改進的思路進行探討。

    一、學生對農業生物技術的認識

    (一)興趣濃厚

    學生對于生物技術的興趣十分濃厚,對于抗蟲棉、轉基因食品等已經植根于人們生活中的現代生物技術產物有所了解,對于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充滿好奇和憧憬,這些內容激發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迫切想了解和掌握現代生物技術的相關理論知識。

    (二)沒有信心,認為太“難”

    學生普遍認為,現代生物技術是高新技術,是科學家所從事的科學課題,高深而神秘,離自身太遙遠。盡管他們已經接觸過一些相關的理論知識,但對于DNA這些肉眼難以觀察到的事物,人類如何對其進行改造,難以理解。所以一旦老師提出新名詞,他們既覺得新鮮又有幾分畏懼,擔心自己不能理解這些知識。

    二、筆者教農業生物技術的感受

    (一)授課內容要精煉

    生物技術課程是一門多學科綜合的課程,涉及諸多方面的知識,有許多理論和技術無法包容在這門課程中,很難做到面面俱全。筆者所授的這門課程包括40課時理論教學和8課時實驗教學,理論教學內容主要講授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及其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與展望。讓學生多掌握知識的想法是好的,但內容過多、過細并不適合這門課程,多而細的內容只能使他們感到力不從心,腦子里的知識攪和在一起,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解。講解的過程也要精煉,如有的書將基因工程的內容用六個字進行概括:“分、切、接、轉、篩、表”,短小的六個字,每個字中均包含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只要理解了每個字的含義,就等于掌握了基因工程的基本內容。這種內容的提煉可以使學生從思想上拋掉“難”的包袱,有一種原來如此的釋然。

    (二)把握好講授的深度

    由于生物技術發展迅猛,各種新知識和新技術層出不窮,授課時要把握好深度,對于缺乏實踐操作的學生而言,講授得過深等于增加疑惑。如講授DNA分子的切割和連接時,切割DNA的限制性內切酶常被稱為“DNA的剪刀”,連接DNA的連接酶常被稱為“DNA的膠水”,形象的比喻清晰地解釋了兩種酶的功能。另外,教材中介紹了多種限制酶和修飾酶,這時要重點教授幾種常用的酶類,其他酶類一帶而過,或不講授,讓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尋找答案。

    (三)教學手段要豐富

    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給我們帶來了諸多驚喜和希望,相比之下,理論知識卻顯得乏味枯燥,有些甚至比較難懂,因此教學手段一定要豐富,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直觀、易于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幻燈片的制作要精美,少一些文字,多一些圖片,如“核移植技術”,對于學生來說是個新名詞。該技術在植物中應用較少,在動物中的應用卻很廣泛,克隆羊“多莉”可謂人盡皆知,而它正是主要通過這種技術來獲得的。通過講解克隆羊多莉誕生的技術路線,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什么是“核移植技術”、克隆動物,甚至克隆人產生的原理。

    看flas和電影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學環節,再枯燥難懂的理論知識,通過這樣的教學手段播放出來也會對他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如今網絡上有很多生物技術的相關影像,這些事物完全可以為我們所利用,創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如細胞工程中的種苗快繁一節,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解結合一段網絡種苗快繁的視頻,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消化、理解基本的理論知識。

    (四)緊密結合實驗教學

    農業生物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抽象的理論知識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而真實的實驗操作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我們應結合實驗進行教學。該課程僅包含了8課時的實驗教學,課時較少,植物生物技術實驗具有連續性、時間長的特點,所以我們選擇了比較實用、常用的實驗,包括DNA的提取和轉化、DNA的PCR擴增、培養基的配置、外植體的消毒和種植操作,這些實驗的開設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并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五)把握學科前沿,多充實自己,提高自我素養

    生物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僅講授教材很難跟上其發展速度。我們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閱讀大量的書籍、文獻,把握學科前沿,及時了解生物技術發展動態及相關數據,總結出某一理論、某一技術或某一現狀全面的知識,然后講授給學生。如在講授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種植面積、所涉及的作物及轉化的基因時,需在網絡上搜索最新的數據,使學生準確地把握轉基因作物的種植現狀;講授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爭論時,應補充列舉最近發生的事件,如2012年我國湖南衡陽小學生疑被喂食轉基因大米的事件。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傳授學生最新的知識,還能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業務素養。

    三、生物技術課程教學的改革

    (一)需自編教材

    該課程適合本科教學的教材較少,內容較為全面的教材價格昂貴,而價格合適的教材內容粗略。因此,需要申請立項,編制一本適合的教材。該教材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在內容上要體現基礎性和前瞻性,既能使學生充分地掌握基本知識,又能了解該領域的前沿及發展前景。該教材還要兼顧基礎理論與實際操作的統一,相應的章節編寫對應的實驗操作,使學生能夠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編制出一本實用的教材。

    (二)提前開設課程

    農業生物技術課程開設對象是農學專業大四的學生,是較晚開設的少數專業基礎課之一。學生在大四學年比較繁忙,他們的關注點會發生轉移,由前3個學年刻苦學習爭取獎學金,轉移至研究生升學考試和找工作上。盡管大部分學生能夠在課程上認真聽講,但仍存在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復習升學考試的相關內容,少數學生請假參加工作面試等問題,這些情況將直接影響教師的授課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需提前開設該課程。

    (三)加強實驗教學

    通過生物技術實驗教學環節,能夠促進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但由于生物技術實驗所用的儀器、試劑和耗材均較為昂貴,如PCR儀、工具酶、移液器等,因此實驗教學成本較高,導致教學內容較少,嚴重制約了學生將生物技術知識運用到工作實踐的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加強實驗教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可以適當地增加實驗教學的學時,增加實驗內容。第二,可以將實驗操作和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對于時間長和較復雜的實驗,通過播放幻燈片和錄像輔助教學,在觀看過程中對學生詳細講述整個實驗流程,學生有疑問可反復觀看錄像,和老師一起探討并及時解決疑問。這種實驗教學方法不僅能夠節能降耗,還能有效地利用實驗室現有的各種資源,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第三,新疆石河子大學農學專業所在學科有較好的科研平臺,擁有寬敞的實驗室和完備的儀器設備,是教師和研究生從事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相關研究的理想場所,許多重大課題都是通過這個平臺來完成的,但參與這些課題的均是農學專業的博士、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少有機會參與這些課題。組織本科生參觀研究生實驗平臺,向他們介紹相關課題的研究現狀和意義,以及各種先進儀器的用途和操作流程,能使學生接觸到本學科的前沿,激發學習興趣,彌補實驗內容少的不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呂虎.現代生物技術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瞿禮嘉,顧紅雅,胡蘋,陳章良.現代生物技術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2002.

    [3] 薛金愛.淺析《生物技術概論》的教學實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6,26(6):224-22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动态图| 成人看片app|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国内自拍成人网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国语的|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app|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成人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怡红院成人在线| 在线观看www成人影院| 成人免费看吃奶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色老头成人免费视频天天综合|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成人福利视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