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技術企業分析范文

    生物技術企業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技術企業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技術企業分析

    第1篇:生物技術企業分析范文

    AbstractValue chain finance is regarded as the important financial guarantee for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to realize its large scale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which can make each link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industry join together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l the entities in the value chain finance can share the benefits and risks. This research took 168 questionnaires from 12 provinces or cities as evidence, and analyzed the cognition degree, restrictive factors, financing modes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i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value chain fin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gnition degree of most respondents was not high, and the low popularity, imperfect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lack of governmental support were the main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value chain fin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biggest problem was credit risk,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respondents to implementation effect was also not high. Therefore, we provided som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founded in our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cluding to perfect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value chain,enlarge channels for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value chain finance, and comprehensively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policy and value chain.

    KeywordsValue chain finance;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Cognition degree; Restrictive factors

    生物產業是全球發展最快、最具前景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是農業科技革命的“推進器”和先導產業,已被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等多數發達國家列為未來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也被我國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國務院2012年12月的《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強調要加強生物資源的開發應用,著力構建生物產業體系,并明確提出到2020年,把生物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發展目標。

    農業生物技術是生物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生物農藥、生物質能源、農業良種、動物疫苗與藥物、農業生物制品等。在發達國家,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程度很高,已推廣應用的成果較多,并處于高速發展的態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呈現出高集成化和大規模的特點,比如農作物細胞工程育種、動物克隆工程等,都必須依靠多單位多企業協同合作研究推廣應用。因此,農業生物技術是一個具有高難度、高資金需求、亟需產學研長期穩定合作的產業,也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規模化生產等各個環節的整合。

    我國農業生物技術起步較晚,企業自身力量薄弱,創新實力有限,融資較為困難,而且缺乏有效的融資模式。而價值鏈融資是農業生物技術產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的表現,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基于價值鏈內部的業務關系,將金融服務與產業價值鏈對接,是價值鏈主體間合作與競爭關系的新型融資模式,包括在市場交易等關系中價值鏈內部的各主體之間以及價值鏈節點與外部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流動。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具有獨特的優勢,參與者之間的密切利益關系可以減小融資的風險性,能夠更充分地利用社會資金,拓寬融資渠道,加快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整體轉型升級,對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價值鏈、知識價值鏈的思想得到較快發展,正日益受到全球性的關注。Porter[1]在《競爭優勢》中提出了價值鏈思想。Kogut[2]用價值增值鏈分析了國際戰略優勢;Shank和Govindarajan[3]以價值鏈分析法為基礎分析企業如何在戰略成本管理中找到確定的戰略方向和依據。趙磊[4]將農業價值鏈中的相關利益主體作為一個整體,搭建了價值鏈外部融資和價值鏈內部融資的二元農村金融框架,試圖來解決農業融資難的問題。楊麗清[5]通過調查滁州市水稻種植區,發現該地區水稻價值鏈融資處于初級階段,價值鏈發育緩慢,金融機構的參與度較低。開展水稻價值鏈融資行為有利于該區資金融通流轉,減小資金缺口,推動水稻加工企業發展和農民生產。張慶亮[6]認為價值鏈融資具有外源融資與內源融資、正式金融與非正式金融、現金交易與信用交易、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相結合的優勢。丁寧等[7]構建了“農資企業+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農產品銷售部門+金融機構”創新價值鏈融資模型。周雨淑[8]基于Probit模型對生?i價值鏈融資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風險態度和養殖規模對農戶參與生豬價值鏈融資具有顯著作用,農戶對與企業合作的滿意度指標影響方向為正,融資成本呈負影響作用。董?等[9]探索了參與不同形式價值鏈融資對農戶生產經營的影響效果,認為農戶參與價值鏈融資有助于增加農戶的農業收入,增強農戶的相關生產服務力度。

    綜上所述,價值鏈融資領域已有部分研究成果,但大多圍繞價值鏈融資模式構建與比較研究,缺少企業對價值鏈融資的認知層面的實證分析。因此,本文通過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從微觀層面研究考察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認知情況、融資方式、制約因素和實施效果等情況,為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制度與政策體系構建提供依據。

    1調查方法和樣本基本情況

    1.1調查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受訪者及其單位的特征數據,包括受訪者性別、學歷、受訪單位性質等;二是反映受訪者對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認知情況等相關內容。

    1.2數據來源

    2015年6―7月以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上中下游相關參與單位為調查對象,借助于微信、問卷星等互聯網平臺進行問卷調查,并在山東省、北京等地市進行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實地調查與訪談,獲得第一手資料。其中,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187份,有效問卷16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4%。調查對象分布于北京、上海、山東、江蘇、山西、浙江、河北、內蒙古、天津、遼寧、貴州、廣東等省(自治區、直轄市)。

    1.3樣本特征

    從受訪者身份及其所在單位的基本特征看(表1),受訪者以男性為主,占64.29%。學歷為大中專和本科的占總數的54.17%,說明受訪者能夠很好地理解調查問卷中的問題。受訪者所在單位以農業生物技術企業為主,占比56.55%;其次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占比20.24%,受訪者所在單位分別位于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的上中下游。

    2調查結果與分析

    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處于起步階段,資金保障是農業生物技術企業發展的關鍵,而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是解決農業生物技術企業融資難的新路徑。目前,大部分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各主體已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價值鏈融資的環節中,因此,問卷調查對象選取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主體機構和價值鏈外資金支持機構等,問卷調查的內容設計包括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認知情況、價值鏈融資情況、融資制約因素和實施效果等四個部分。

    2.1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認知情況

    分析目前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認知情況,有利于準確把握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的普及程度和傳播渠道,更好地發揮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協同效應。

    2.1.1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認知度分析表2顯示,對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很熟悉的只有5.95%,熟悉的占比14.29%,聽說過的占比59.52%,20.24%的受訪者表示沒聽說過,說明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認知度較低。主要原因在于,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是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實踐時間較短,專業性強,不易于理解;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宣傳力度不夠;農業生物技術企業采用價值鏈融資比率比較低等。

    2.1.2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傳播渠道由表3可以看出,受訪者了解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主要渠道是互聯網、新聞媒體和與高校合作,占比分別為63.10%、40.48%、32.14%。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涉及主體類型較多,單靠企業自身力量獲取的信息較少,需要政府機關、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宣傳力度。調查結果說明互聯

    網和新聞媒體發揮了相應的宣傳作用,但報紙雜志、金融機構和企業本身也應該增強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傳播力度和意識。

    2.2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情況

    持續和足量的資金是農業生物技術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保障。農業生物技術企業多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資回報期較長,風險較高,因而單個企業融資較為困難。了解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優勢和方式有助于勢單力薄的企業之間根據業務和利益聯結成一個集體,形成完整產業鏈,進而疏通企業間資金流動,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2.2.1農業生物技術企業自身融資情況圖1表明,86.90%的受訪者認為農業生物技術企業存在融資困難,僅有13.10%的受訪者認為不存在融資困難。現階段農業生物技術企業不僅從事研發工作,還要探索開拓市場,亟需大量資金維持企業正常運作,保障農業生物技術企業更好更快發展。

    2.2.2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優勢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基于價值鏈內部的業務關系,將金融服務與產業價值鏈對接,是價值鏈主體間合作與競爭關系的新型融資模式,實現在市場交易等關系中價值鏈內部各主體之間以及價值鏈節點與外部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流動。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催生了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的形成。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直接面對終端市場,以終端市場的需求為起點,并將需求信息進行逆向傳遞,直至各個小微農業生物技術企業。因此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優勢體現于價值鏈參與者之間存在互利互榮、利益一體化的關系(占67.86%),提高融資效率(占54.76%),降低交易成本(占46.43%)和減少信息不對稱(占45.24%),有效彌補抵押品融資缺失(占36.90%),降低融資風險(占30.95%),增大貸款額度(占17.86%)等(表4)。

    2.2.3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方式調查結果(表5)顯示,金融機構貸款是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重要方式,占比83.33%;采用價值鏈內部融資占比50%,說明價值鏈內部融資的方式已漸漸融入農業生物技術企業;采用風險投資、股權融資、企業債券融資方式的占比分別為45.24%、42.86%和22.62%;非金融機構貸款包括民間借貸的融資方式占比30.95%;采用商業信用籌資的占比29.76%。調查問卷中“您認為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方式主要有哪些?”答案選項設置為多選,從調查結果各選項的占比可以看出大多數農業生物技術企業采用多種價值鏈融資相結合的方式。

    2.3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制約情況

    調查價值鏈融資目前存在的問題和風險,能夠反應農業生物技術企業的真實狀況,有助于政府等相關部門制定更適宜的價值鏈融資相關政策和配套設施,有利于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設計更恰當的價值鏈融資產品和風險機制,便于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內部各主體為規避風險自主創新更好的價值鏈融資模式,推動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發展。

    2.3.1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存在的問題表6?f明,認為目前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普及度不夠的占73.81%,這與前文所述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認知度的調查結果一致;認為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的占63.10%;政策性扶持力度有待提高的占61.90%;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體系尚不完善的占57.14%;認為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周期較長、研發階段資金投入量大的受訪者占48.81%;缺乏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專業人才的占35.71%;認為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較其他產業價值鏈融資風險高的占30.95%;風險投資機制有待完善的占29.76%。

    2.3.2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面臨的主要風險在調查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面臨的主要風險中占比最高的是信用風險(70.24%),其次是經營風險(69.05%),再次是法律風險(47.62%),交易風險、關聯風險和合同風險分別占比39.29%、35.71%和20.24%(表7)。

    2.4目前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實施效果

    由圖2可知,認為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實施效果好的受訪者占5.95%,82.14%的受訪者認為實施效果一般,11.90%的受訪者認為實施效果差。說明目前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實施效果認可度總體一般,仍需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環境,完善信用機制與誠信制度建設。

    3結論與政策建議

    3.1基本判斷

    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是一項重要的融資制度創新。綜合168份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調查問卷與深度訪談結果,主要結論如下:

    (1)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認知度較低。受訪者了解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主要渠道是互聯網、新聞媒體和與高校合作等,應該增強報紙雜志和金融機構、企業本身的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傳播力度。

    (2)八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農業生物技術企業存在融資困難。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優勢主要有價值鏈參與者之間利益一體化、提高融資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有效彌補抵押品缺失、降低融資風險等。

    (3)金融機構貸款是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的重要方式,有一半的農業生物技術企業采用價值鏈內部融資方式。大多數農業生物技術企業采用多種價值鏈融資相結合的方式,而不是單純的使用一種價值鏈融資方式。

    (4)目前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普及度不夠、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夠、價值鏈融資體系不完善等。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面臨的風險占比最高的是信用風險,其次是經營風險。

    (5)從實施績效看,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實施效果滿意度一般。

    3.2政策建議

    3.2.1完善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條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核心企業應發揮示范帶頭作用,不斷加強核心企業自身力量,加大創新力度,積極引導生物技術中小企業使用新工藝、新技術,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拓寬市場占有率,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各參與者的利益分配,增強彼此間的聯結程度。加強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宣傳教育,規范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制度與立法,提高農業生物技術價值鏈融資認知度與贊同度。

    第2篇:生物技術企業分析范文

    [關鍵詞]現代生物技術;企業管理;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 Q33;F42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3-164-03

    The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omestic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n the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TAO Jing

    Shanghai Newsummit Biopharma Co.,Ltd,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 The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is a special emerging technology.It ha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all the high technology,and some differet characteristics from other high technology.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and stude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management of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law.Viewing from the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and summerize the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biotechnology,raise the ideas and approaches which to be applied to the domestic enterprises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Enterprise management;Development direction

    現代生物制藥行業是一個多元化的行業。現代生物制藥技術,對于傳統的遺傳學,分子病理學,生物物理學等技術和觀念都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現代生物制藥技術是應用現代生物工程在生物藥品制造當中一些最先進的技術。比如應用基因工程技術,采用組織培養及無性繁殖進行處理DNA的技術,從而能夠達到對于某種疾病具有特殊的臨床療效[1]。目前,我國正處在發展援助技術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階段,但現代生物制藥技術,剛剛開始不久。因此,如何正確合理的管理好現代生物技術,是國家嘗試不斷探討的問題。在現代生物技術管理面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將有力地推動生物技術向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1 現代生物制藥技術的現狀

    現代生物制藥是目前要求最為尖端的技術,所有的專家學者都采用最新的技術方法,這均深入涉及到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最前沿技術。隨著研究領域的不斷深化生物制藥設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圍,現代生物制藥技術通過生物高新技術不斷發展的運行模式,在逐漸巨大變化著制藥行業。結合目前國內的現代生物制藥產業情況來看,其獲得的社會各界關注程度愈加激烈,與此同時,生物技術產業的產業格局也在不斷變化。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發展的技術,嚴格的投資要求,需要大量的資金,需要不斷研究和發展資金。一些調查結果表明,在這種大規模的資金投入的前提下,其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在國內擁有豐富的基金投資也是現代生物制藥發展的保障。

    目前,我國的生物技術公司和外企大型制藥公司社會地位不同。我國的現代生物技術制藥產業主要目的是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商業化進程。目前,同時在現代生物技術管理研究的開始階段,這與現代生物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的現狀很對稱。近幾年,對技術創新管理等技術的發展,選擇,評價,預測的關鍵問題的研究尚屬空白[2]。但在產業層面,雖然作出了歸納分析了生物技術產業集群發展的研究,但還沒有深入到理論層面的研究群體發展的特殊規律。

    2 生物制藥的行業的管理特征

    2.1 高度的不確定性

    科學基礎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高復雜性。現代生物技術是建立在以分子生物學為核心的現代生命科學的系統上,因為涉及到眾多學科和基礎學科,應用最新科技的支持,在技術上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發展面臨的特殊困難的外國市場。DNA重組打破了物種之間的邊界,因此受到不同國家的法律,思想,輿論,心理學,倫理學,宗教和消費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些產品甚至是目前難以進入某些特定市場。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很高。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直接與包括人類的一切生物安全性,和進化相關的遺傳,同時接收等因素的社會觀念,倫理道德,法律法規的影響。

    2.2 開發周期漫長

    現代生物制藥產品的發展階段多,開發周期十分漫長。而其目的是為了能夠保障發研發的產品能夠在達到相關藥品規定的技術標準范圍內的基礎上,確保產品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從而使現代生物技術,減少了由于顯示開發周期特別長的主導性的技術進步。以基因工程藥物制造為例,臨床使用之前有許多研究階段,需要8~15年的開發周期[3],整個過程是非常耗時,需要的周期非常長。

    2.3 高投入、高風險與高回報并存

    高基金投入就一定有高風險存在的,因為在生物制藥研究時,需要進行大量的試驗,所以為了發展,就必須提高生產投資。因為制藥產品直接作用到人們的身體,所以為了確保其安全性,現代生物制藥企業無疑需要借助先進技術的同時,進行充分而嚴謹的多環節實驗。正是由于反復的實驗,所以制藥研制周期非常長,總的投入資金量也非常大。一般來說,研究和開發周期都在5~8年,因此具有挑戰性的研究和開發[4]。而這些環節包括:初期、中期、后期實驗階段,然后才是批量生產,最后,生產的藥品還得能經受得起藥品市場的充分肯定。以上的種種,極大的提高了現代生物制藥行業的投資風險、市場運營風險,當然,有投入就會回報,一旦取得成功,利潤也非常客觀。

    2.4 知識產權管理存在特殊性

    現代生物制藥技術產品的階段非常多,每個階段的時間都需要數年,所以總的開發時間非常長,所以其專利保護時期往往在大規模投放生產以前就消耗的所剩無幾了。再者,現代生物制藥領域還存在一個弊端,很多技術屬于“公共技術”,可以為全人類無償使用,不允許申請專利,得不到保護。在知識產權方面的這些特定的現代生物技術,把握好將企業參與現代生物技術的競爭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要充分利用。

    2.5 對研發人才有特殊要求

    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是基因工程,這就決定了現代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究和開發人才除了具有高智能化和創新的精神,也要有豐富的實際操作技能和實驗室工作經驗,一般研究生只有畢業后,有5年以上實驗室工作經驗可以完成獨立的至少一個產品的一些環節的研究開發工作。但美國生物技術企業的發展經驗,進一步證明,只有擁有大量的博士和博士后人才,能夠滿足企業研究現代生物技術真正的需要發展[5]。

    3 我國未來正確管理現代生物技術的方向

    3.1 充分發揮我國的基因資源優勢

    我國是世界公認的基因資源大國,擁有眾多獨特的,具有巨大的產業價值基因[6]。正是由于此種巨大優勢,所以我們未來開發現代生物制藥技術上,應該去選擇那些生物技術研究水平發達國家所缺少的基因項目。因為,生物制藥企業的研究基礎還是基因,如果沒有豐富的基因資源,那么企業的技術優勢和雄厚的資金都較難體現。而我國現代生物制藥企業完全可以借助基因優勢快速發展,并趕超外企。

    3.2 挖掘和發揮自身特色

    歸納起來,我國企業有3個方面在現代生物技術的自身特色可供使用:首先,是我國的生物制藥技術很滯后,所以相對來說外企的生物制藥產品已經再研發時間上遙遙領先,正是由于此種原因,其大部分生物制藥產品的基礎專利已經過期,而新產品的更新速度又太慢,連接不上。這就給我國生物制藥企業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我們完全可以采用其過期的基礎專利技術,應用其他工藝或手段進行制作同類藥物,不但節約大量科技經費、時間,而且還少走了不少彎路,降低了市場的不確定性風險;其次,還是因為我們的生物制藥企業發展緩慢,所以可以站著巨人的肩膀,很輕松很自由的借助更多更先進的生物技術研究成果投放使用;最后,落實好技術的同時還要抓好企業管理。我們可以充分借助同行外企的近20余年的現代生物制藥企業管理經驗[7],經過修訂和改進,我們還可以借鑒使用,因此迅速提高我國企業管理現代生物技術在短期水平,避免無謂的失誤和曲折的道路。

    3.3 注重情景思維和期權思維

    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發展階段的眾多的特點,利用期權在投資決策思想,將現代生物技術作為創造了一系列的實物期權在發展現代生物技術的早期階段,最好通過只投資研究和發展投資保留選項,并選擇多條技術路線進行研發,在保留足夠的選擇的前提下,沒有成熟的技術可能會阻礙進一步的研究和開發。

    3.4 充分結合國內巨大市場

    我國企業發展現代生物技術首先需要致力于占有我國市場,有利于我國現代生物技術企業的起步和發展。在我國市場中,發展現代生物技術產品具有很強的宏觀性和不確定性,加上我國生物制藥企業的市場渠道開發不足,很難于同行外企進行競爭。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國內市場的巨大優勢,并充分結合使用。這包括:首先,我國消費者和政府十分看重和支持本國的現代生物制藥產品;其次,我國內地的生物制藥市場由于地域不同,表現出強烈的差異性以及多元性;最后,我國現代生物制藥企業生產的產品成本低,價格上優勢極其明顯。在工作中,只要充分結合以上3點來落實市場開發調研工作,即便同行外企的競爭能力再強,也很難與本國的現代生物制藥企業進行競爭。綜上,也就是通過利用國內的優勢市場環境,來充分發展國內生物制藥企業的策略。

    3.5 培養先進的人才隊伍

    現代生物制藥企業需要培養大量高水準的先進人才隊伍。首先,要采取完善的人才發展戰略方針,做好企業人才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策略。一方面通過招收優秀大學生、研究生,或者與大學院校合作進行定向培養企業需要的專門人才;另一方面,還要強化企業技術骨干的技術水平。通過組織學習,出國考察等幫助他們壯大自己的學識水平以及工作能力。

    4 結語

    總之,目前情況下我國已經具備了能夠在未來新形勢下能夠發展壯大的現代生物制藥企業,相信通過不斷提升現代生物制藥技術能夠做到讓醫療藥物行業也能相應的得以發展。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現代生物制藥企業盡管存在種種局限,然而其發展的速度是可喜的,其潛力也是巨大的,只要著眼于我們未來的生物藥物國家制造開發制造藥物的發展特點,將其優勢充分彰顯,是完全可以達成對于生物技術產業深化科研改革和促進的。

    [參考文獻]

    [1] 鄭敏.我國城市水業社會化的思路探析[J].科技風,2011,10(2):22.

    [2] 韓紀富.數字化出版時代高校學報的發展思路[J].天津科技,2011,18(6):17-18.

    [3] 王國霞,趙奇,楊玉珍,等.《現代生物技術概論》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寧夏農林科技,2012,25(1):45-46.

    [4]張晨鈺.產業動向[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1,18(7):54.

    [5] 高鵬.淺析信陽鄉農業機械化的現狀及發展思路[J].科技致富向導,2011,8(29):64-65.

    [6] 朱澤華.現代生物技術在水污染控制中的應用[J].科技致富向導,2011,6(30):71.

    第3篇:生物技術企業分析范文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院校 生物技術 校企合作

    目前國內一般高等學校基本都開設了生物技術專業,從近幾年的招生情況可以看到,學生報考這個專業的比較多,我院生物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生命科學技術的基本理論和生物技術系統理論知識,畢業后可以勝任生物技術科學有關的研究、相關或相近專業的教學工作,企業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目前雖然國內高等院校基本都開設了生物技術專業,但是各高等院校的層次定位、相關學科的教學設計、師資力量水平和人才培養目標等都不同[1],因此如何制訂每個學校適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很關鍵。筆者通過對濰坊科技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的現狀進行分析,探討有效的改革方案,已期為同類院校提供參考。濰坊科技學院位于壽光市的地方本科院校,近年來學院發展迅速,但是生物技術專業目前還是學院的薄弱專業,如何在現有的辦學條件下,培養具有扎實的生物理論基礎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的技術型專業人才,是我院生物技術專業發展的當務之急[2]。

    一、生物技術專業課程改革方案

    目前高校生物技術專業所設計的領域比較廣泛,但不專業。比如有的院校把生物技術專業歸于化工學院,有的院校把生物技術專業歸屬于農學院,我院生物技術專業歸屬于賈思勰農學院,這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理念是:“為地方經濟服務,著重強化生物開設課程體系與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學生就業等問題相聯系”,結合我學院生物專業師資力量和實驗室的設置情況,生物技術專業目前的招生方向主要有三個,分別為生物信息技術、植物生物技術和生物微生物專業。這三個專業決定了我們的主干學科就是生物學,主干課程:植物學、動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細胞工程等,選修課程:無機化學、生物化學、分析化學、生藥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等,在設置主干課程和選修課程的過程中為了加強生物技術方向學生課程的學習,同時我院增加食品生物技術和微生物檢驗等課程,以拓展學生專業方向的學習,適應學生的個性培養[3],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目前我院對學生實行學分畢業制度,學生只有修滿學分才可以申請畢業,應該對課程學分進行適當的調整,加大實踐課、生物實驗課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課程學分,對一些理論課的學分降低,比如一些純記憶的課程可以通過加強實踐的過程中積累,這種課程設計的培養模式,對于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很適合,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大大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另外,除了課程學習外,學院每個月至少組織一次實習實踐課,比如壽光作為中國的蔬菜之鄉,每年都會舉行菜博會,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完全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出去鍛煉,增長實踐經驗,為以后從事生物相關專業打下牢固的實習基礎。

    二、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隨著生物化學理論及實驗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生物實驗教學模式是教師簡單地講解實驗原理及實驗操作步驟,學生書寫預習實驗報告,根據預習實驗報告做實驗、學生做完實驗后寫報告、教師批改實驗報告的實驗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應用型大學新教學體系的要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要建立一種新型的生物實驗教學模式。我院新建了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建有微生物實驗室、生物技術實驗室、植物生物技術實驗室等,同時配備了微生物檢測設備、紅外、紫外、液相色譜等先進儀器,在以往單一的驗證性實驗中增加了創新性、研究性環節,從而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主動獲取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三、完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應用型本科院校要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培養的應用型人才要貼近企業生產實際需要。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培養也不例外,因此,教師要加強與企業的聯系,把企業生產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以項目資助的形式讓學生參與研究。例如我們學院生物技術專業與美高斯麥生物工程研發中心、壽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園、紅梅園藝、竹禾生物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進行校企合作,這些公司每年資助一部分資金用于學生的科技活動經費,學校每學期都要組織幾次到企業學習,讓學生在企業實踐。比如上學期組織的與美高斯麥化妝品公司合作的微生物檢測,學生和企業領導反應都很好,實踐過程中企業員工指導學生一起參與化妝品的微生物實驗,這樣既可以解決學校實驗的一部分經費問題,又可以保證實驗教學的可持續發展,還可以為企業提供一定數量的勞動力。學生通過參與企業實驗,掌握了很多實際操作的經驗和要領,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及個人就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生物技術專業作為21世紀比較前沿熱門的學科,本專業涉及的先進儀器設備比較多,這就對本專業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院生物技術專業教師的學歷水平均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部分博士生教師作為學科帶頭人,大部分教師年齡在45歲以下,這些教師不但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而且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2014年我院生物技術專業發表核心及SCE、EI論文30多篇,著作10多部,部分年輕教師就獲得市級以上教學能手稱號,同時我院特聘尹偉倫院士為名譽院長和特聘教授,定期聘請國內外生物專業方面的專家來我院講座,同時組織教師進修學習,鼓勵研究生教師考取博士,博士生教師攻讀博士后等政策,切實提高教師的學歷水平和學術水平。鼓勵年輕教師多出去學習,考取雙師型教師,同時專業教師在開展生物化學綜合性實驗時[4],安排這些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師指導、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充分發揮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在查閱文獻資料、設計生物實驗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實驗教師要針對性解答,學院要多組織學生參加生物技術試驗大賽,同時選拔優秀的學生參加省級國家級大賽,以賽促評,不但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而且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團隊合作意識。

    在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潮流下,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重視,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術類專業在教學中不斷改進課程設計、學分設計,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在生物實驗過程中增加創新性、研究生環節,在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中對學生因材施教,多與企業合作,鼓勵學生多去企業鍛煉,爭取做到學生人人都與企業掛靠,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培養出更多的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鐵軍.高職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和教學改革探討[J].江西農業學報,2010(9).

    [2]胡長效.高職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實踐教學存在問題與建議[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13).

    第4篇:生物技術企業分析范文

    關鍵詞:高職;生物技術及應用;產品分析檢測技術;教改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1-90-03

    高職教學改革是社會和市場需求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高職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的關鍵 [1]。國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就業導向,已經成為高職教育辦學定位的長效制度。學生就業質量的高低,是高等學校品牌創立與創新的生命線,在學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具有引領、示范與輻射作用[2,3]。

    生物技術專業是理、工、管相結合,以理為主,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興復合型專業。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專業范圍擴展至生物制藥、食品發酵、細胞工程、生化工程等多個領域。諸多院校關于生物技術專業課程建設方面的探討也多有研究[4-7]。但在課程設置與建設上,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更多的將目光集中在相關產品生產領域,如微生物工程,發酵工程與設備,食品生物技術等課程或較為前沿的一些科研領域,如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免疫學等,往往忽視了高職就業的一個重要的就業崗位,即分析檢測崗位。傳統的生物技術專業在分析檢測領域課程設置上大多以兩門基礎課為主,即《儀器分析》以及《分析化學》,這兩門課程理論性較強,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接受起來不是那么的容易,與企業的生產聯系不緊密,學生的代入感不強,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品分析檢測技術》是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群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學習領域核心課程。如何開展有效的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于推動專業的品牌效應,提高專業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課程內容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是保證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環節,也是高職教學改革的核心。經過幾年教學摸索與改革,通過充分的專業調研,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核心,以產品為主線,以實訓為落點,緊密圍繞相關職業標準,我們初步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生物技術專業分析類核心課程《產品分析檢測技術》課程。

    1 課程建設思路

    課程開發的途徑是通過企業調研獲得相關企業典型工作任務并歸納為職業行動領域,結合師資和實訓基本條件,按照學生職業發展規律和知識技能的復雜程度,篩選出典型的、具備可操作性的真實企業工作任務,對工作任務中包含的關鍵技能點進行分析,按照突出重點、覆蓋全面難易結合的原則,將工作任務分類,形成以產品為導向的項目化學習領域課程。在產品的選擇上,我們遵循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圍繞我校生物技術專業所涉及的面向生產崗位的幾大生產模塊課程(圖1),選擇了食用菌產品、以酒類、酶類為代表的發酵產品以及以生物飼料、生物肥料為代表的微生物應用產品。

    圖1 生物技術專業核心課程設置

    繼而以企業調研為出發點,歸納典型工作任務(圖2)。課程中所有的檢測項目均來自于企業的真實工作任務。通過對企業工作任務的匯總,按產品分類,并結合相關產品的國家質量檢測標準,形成按產品分類為單位的檢驗項目群。將相似的項目進行合并處理,最后形成以產品為單元的企業典型工作任務。

    圖2 典型工作任務開發示意

    2 典型學習任務轉化

    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具有明確的企業指向,但要真正轉化為實際學習任務需具有確切的可操作性,需考慮師資情況、實訓條件以及項目本身的難度問題。我們將典型工作任務分解為若干獨立的技能點,對同一技能點的出現頻率進行統計,參考國家職業標準中規定的食品檢驗工需要具備的技能體系,篩選出關鍵技能點群,在突出重點、覆蓋全面的原則下,再將關鍵技能點還原到項目中去,最終每一模塊選擇 2~3項檢驗任務作為典型學習任務(圖3),以突出課程實用性與應用性。

    對于理化檢測,它是產品的一個主要的質量指標,反應了產品的品質。我們選取每個產品中有代表性的、實用性強的理化指標作為典型學習任務,學生所學的知識完全可以用于實際的檢測工作。在完成了評判產品品質優劣的理化檢測后,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就成為影響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比如重金屬殘留問題、農藥殘留問題以及添加劑問題。所以我們選取這幾個有現實意義的項目作為典型學習任務。同時,結合課程的培養目標,通過這些項目的實訓,還還可以樹立學生質量至上的觀點。此外,產品在其生產、加工和儲藏過程中都可能會受到微生物的污染。通過對產品進行微生物檢測,一方面可以反映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產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的衛生情況。在檢驗技術上,微生物檢測有兩大經典技術,一是用于菌落總數檢測的固體培養法,二是用于大腸桿菌群檢驗的液體培養基發酵法。所以我們選擇這兩個項目作為典型學習任務,經過理論與實踐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這兩種微生物檢驗的經典方法。

    3 課程教材建設

    目前的高職教材中體現企業和社會需求的教材并不多見。當前使用的分析類教材普遍存在與崗位對接不明顯,與真實企業工作任務對接不明顯以及與企業的檢測程序對接不明顯的情況[8]。到目前為止,市場上還沒有一本完全適合于本課程的教材。所以,基于我校專業特色,通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我們與來自企業一線的檢測人員共同編寫了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校本教材,并將企業元素適當融入課程教材建設中去。教材的理論知識和框架主要參考了一些高職食品分析課程的教材,而教材中所涉及的檢測項目和方法主要來自于相關產品的質量標準。同時為了體現課程特色,部分內容還參考了化學分析工以及食品檢驗工的培訓教材。

    此外,除了典型工作任務必須來源于企業外,遵循食品檢驗工、化學分析工考核標準,我們在教材中還適度引入了企業化驗員的工作程序,以企業檢驗工作的一般程序為依據,設計教材項目檢測程序。同時參考食品檢驗工以及化學分析工國家職業標準所體現出的企業真實崗位對檢驗員素質的確切要求,將職業道德、化驗室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也分配到每個技能模塊中

    4 “雙證書”教育的實踐改革探索

    實施“雙證書”教育,就必須對目前的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進行調整,使之既能實現學歷教育的目的,同時又能滿足“雙證書”教育的教學要求。因此,我們重構了《產品分析檢測技術》課程體系,調整了教學內容。一方面,在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獲得食品檢驗工或化學分析工的中級以上的職業資格證書”。另一方面,把職業技能訓練和考試列入教學計劃之中,一要體現職業技能融入專業課中。二要體現安排理論和技能的集中訓練的時間段。三要體現中級訓練和高級訓練并存,并且有一定的時間間隔。最后達到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的能力培養為職業技能培訓和考試奠定良好的基礎目的。

    參考文獻

    [1]魏麗紅,郝生宏,蔡智軍,等.《食品分析檢測》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4(3):34-36.

    [2]劉艷華.就業導向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框架思考[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9-10.

    [3]王永芬.就業導向下高職農業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教學改革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12,3:75-80.

    [4]鄭明順,柴軍紅.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應用性技術人才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5:152-153.

    [5]龍健,乙引.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創新探索[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5:221-223.

    [6]李瑞芳.生物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應以課程體系優化為核心[J].教育探索,2007,11:63-64.

    [7]馬英,王志勇,陳蕓,等.生物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集美大學學報,2009,10(2):93-97.

    第5篇:生物技術企業分析范文

    關鍵詞:生物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生物農業,生物醫藥

     

    1.國內外研究現狀

    我國是一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地形復雜,物種豐富,是一個珍貴的基因寶庫,生物技術走在世界前列,許多科技成果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有較強的研究和開發能力。但是我國生物技術產業是一個非常弱小的產業,產業化現狀不容樂觀,生物產品產值較發達國家相差懸殊,產品科技含量、附加價值低,大部分產品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缺乏國際競爭能力。如我國高新生物醫藥產品中90%為仿制品,生物技術產品銷售額不及美國的1/15,出口額不到美國的1%。因此,將生物技術產業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產業加以鼓勵發展,如何讓其迅速發展壯大,擴大這一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強其國際競爭優勢,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是當前值得思考的課題。

    生物技術產業作為新興的高科技產業,正處于快速成長的時期,目前對其進行研究的文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世界各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的報告和趨勢預測。(二)國外發展生物技術產業的經驗(主要指政府政策)評述及啟示。論文大全。(三)通過對國內外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差距的對比,指出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四)試圖構建生物技術產業的競爭力評價體系。

    2.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2.1微觀基礎狀況

    從生物技術企業增長速度來看,隨著跨國生物制藥企業將研發中心向我國轉移,以及一批留學人員紛紛回國創業。近幾年來,我國生物技術企業數量迅速增加。據不完全統計,1990年中國大陸從事生物技術研究的機構約274個,生物技術企業36家,1998年從事生物技術研究的機構有315個,生物技術企業超過261家,到2005年涉及生物產業的開發區、科技園區、基地等園區有168個,與現代生物技術相關或直接從事生物技術產品研發和生產的企業數量近3000家,從事生物技術研究和開發的人員約3000人。如上海2003年新增研發型企業56家,年增幅80%以上,以上海開拓者藥業為代表的專門從事委托研究(CRO)的企業,由于與跨國企業聯系緊密,發展速度非常快。又如天津從事生物醫藥,診斷試劑,生化藥物,干細胞研發、生產活動的公司超過60家,其中多數是近年來新成立的。

    從生物技術企業研究、開發和生產所屬領域來看,目前我國生物技術主要應用于醫藥、農業方面。根據中國生物產業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2004年對1035家生物企業調查的結果顯示:72.14%的企業集中在這兩個領域。另外,雖然全國各地紛紛建立生物園區,鼓勵生物技術企業的發展,但初具規模的產業化地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其中上海、北京兩地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占全國生命科學領域總數的41%。

    2.2規模及增長態勢

    農業方面,生物技術主要應用于轉基因作物、生物農藥、生物飼料的研發與生產上。生物農藥是近幾年新興的高技術產業,我國生物農藥的主體是微生物農藥和農用抗生素,其產業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蟲劑、農用抗生素、昆蟲病源真菌制劑、昆蟲桿狀病毒殺蟲劑、拮抗細菌生防制劑等方面。我國目前大約有200家生物農藥生產企業。生物飼料產品是包括利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等前沿技術開發和應用于各種飼料工業的生物產品。我國生物飼料產品主要集中在飼料添加劑上,包括飼料用酶制劑、氨基酸、維生素、藥物飼料添加劑、新型飼料蛋白資源產品等,目前我國飼料用酶制劑年產量5000噸,僅能滿足國內需求量的十分之一。

    醫藥生物技術方面。目前臨床診斷試劑以生化試劑和免疫診斷為主,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以基因技術為基礎的臨床診斷試劑和基因芯片的研制,可以快速地做出診斷。國家科技部、科學院、自然科學基因委均列項支持,企業更是搶先進入。我國自1997年開始生物芯片的研究以來,已研制出有一定實用意義的基因芯片及檢測儀樣機。目前我國的生產生物芯片的生產企業約30余家,但大部分還處于研發階段,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開始將產品投放市場。

    3.我國生物技術存在的優勢和不利條件

    3.1存在的優勢

    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存在的主要優勢首先體現在有利的需求條件。中國企業在滿足國內需求,把握國內市場機遇等方面要比國外企業容易,也比國外市場容易;另一方面,國內市場需求的成長和規模擴大,會刺激企業擴大投資、引進和創新先進技術、更新設備。如果本國市場規模小、成長慢,會使本國企業形成對國外市場的過分依賴,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和保護主義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人們對生活和環境質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為生物醫藥創造了機會。

    其次是我國在生物技術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國際先進成果。論文大全。國家自然基金、政府攻關計劃,“863”計劃、火炬計劃以及各省市的創新基金,這些政府基金對我國生物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目前我國在生物領域所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占全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1/3以上,由此促使我國生物技術在部分領域與發達國家基本同步,例如在人類基因組計劃、水稻基因組計劃、功能基因的發展和應用、蛋白質組學、克隆技術、分子育種技術、生物芯片等領域的科研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優勢。

    3.2存在不利條件

    熟練勞動力緊缺。論文大全。熟練勞動力本身所含有的人力資本,需經過大量的投資才能得以形成,是產業發展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改革開放后,我國向海外派遣的留學人員中有近60%從事生物醫學研究,大量優秀的科研人員滯留在國外,國內卻缺乏優秀人才。此外,我國現有生物技術人才偏重于理論研究,技術兼經營型的產業化人才更顯缺乏,在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中,常出現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難以產業化,或產業化成本很高而無經濟價值。

    知識引進與創新能力較弱。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多年的時間里,通過引進技術、引進資金,引進人才和引進管理經驗,提高了經濟實力和經濟運行效率。生物技術產業是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對高新生物技術知識積極地進行引進和吸收,可以縮小技術差距,節約研究經費,獲得跨越式發展。

    認清我國國情,看清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趨勢。對我們對生物技術可更好的做出了解正確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陳德亮,王愛君.有效市場競爭環境建設的理性選擇[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30(3):21-23.

    [2]田杰棠.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促進生物產業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4,24(11):90-93.

    [4]歐新黔.努力實現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跨越式發展[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2,22(12):1-3.

    [5]王舜,李蒙.生物技術與我國發展生物經濟的對策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6,(1):122-123.

    [6]陳文暉.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工程咨詢,2004,32(3):26-28.

    [7]韓孟.大力發展我國生物技術產業[J].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2004,(11):34-37.

    [8]譚雙順,李斌.我國生物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國際比較及對策研究[J].商業研究,2006,(1):119-123.

    第6篇:生物技術企業分析范文

    2006年全年生物、生化制品行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90.56億元,同比增長25.5%,增長率低于上季度末和上年同期的增長水平。從利潤情況來看,2006年全年生物、生化制品行業累計利潤達到41.31億元,累計利潤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5.09億元,增長情況與上年同期水平相比有所下降,比上季度末略有提高。生物、生化制品行業虧損企業數為103家,虧損面為20.48%,比上季末的21.89%略有下降,虧損企業累計虧損達到5.71億元,虧損總額累計同比增長達到76.39%,比上季度末和上年同期提高約30個百分點。截至12月末,生物、生化制品行業資產合計525.16億元,負債合計229.91億元,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43.77%。2005年和2006年《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經過了近20年的發展,目前已有生物制藥企業400余家,近兩年生物技術藥物的年銷售收入在240多億元人民幣以上(其中包括一部分體外診斷試劑盒的銷售額)。

    一、2007年全球生物制藥市場增速將達到13%

    2007年,全球醫藥市場仍將保持適度的增長速度。根據有關最新研究,2007年,全球醫藥銷售額預計將增長5%~6%,達到6650億~6850億美元,低于2006年6%~7%的增長速度。其中,生物技術藥品的需求預計增長強勁,增長速度將達到13%~14%。

    數據顯示,2004~2010年,大型制藥公司生物藥品銷售額復合年均增長速度預計將達到13%。與生物藥品同步增長的,是生物技術原料藥的快速崛起。生物技術原料藥與小分子原料藥市場不同,其主要是供企業內部使用。

    據CPA統計,2005年,生物技術原料藥的需求總額為74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將增長至152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5.5%。2005年,5類主要產品占到市場50%的份額,分別是紅細胞生成刺激蛋白(E-SPs)、單克隆抗體、集落刺激因子(G-CSFs)、人胰島素及重組人生長激素(hGH)。

    據CPA統計,美國是最大的生物技術原料藥生產國,年產值為42.5億美元,占全部市場的57.4%。北美生物技術原料藥產量預計到2010年將增長至89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4.4%。亞太地區預計將成為第二大生物技術原料藥生產地區,到2010年將增長至約36億美元,平均年增長速度為27.1%,其中以生物仿制藥為主。

    生物藥品在大型制藥公司處方藥銷售額中占有較大份額。Decision Resources分析師Andrew G.Merseth預計,因為生物仿制藥的侵蝕,美國主要的4類品牌生物藥品的市場將出現下滑,2006年,美國ESPs類、G-CSFs、胰島素與胰島素類似物以及人生長激素(hGH)類品牌藥市值為95億美元,預計到2012年將降至80億美元,到2015年將降至38億美元。

    二、2011年全球生物制藥市場有望達到982億美元

    Frost & Sullivan公司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當前年全球生物制藥市場的收入為450億美元,到2011年有望達到982億美元。盡管世界對生物藥物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其傳統的生產方式(微生物或哺乳動物發酵系統),生產成本仍居高不下。不過,采用轉基因植物作為重組蛋白等生物藥物的生產平臺可能大大提高生產規模和產量,從而顯著降低其生產成本。隨著公眾認知度的提高和相關法規的逐步完善,用轉基因植物生產生物藥物的市場將飛速增長,到2011年單美國市場就將達到22億美元。

    三、目前全球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極不平衡

    一是各國生物制藥產業發展水平極不平衡;二是生物技術藥物產品發展極不平衡。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國家的科技實力與人們的生活水平。在1993年,北美(主要是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生物制藥產業幾乎是三足鼎立,在共84億美元的市場份額中各占20~30億美元。但是經過10年發展,美國遠遠把其它國家甩在后面,其生物技術藥物占全球生物制藥市場的58%,并且這個比例還在擴大。而歐盟經過最近5年的發展,正在追趕美國,其份額達到22%。日本生物制藥發展相對滯后乃至停滯。其它國家和地區的生物制藥基本上處于起步階段。

    我國生物制藥的研究、開發和生產等關鍵技術與美國等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據統計,目前10%的生物技術藥物占整個生物制藥市場的90%。在美國、歐盟等主要生物制藥強國批準上市的500余種生物技術藥物中,排名前10種產品的銷售額便占整個生物制藥市場的50%以上。在前50種產品中,動物細胞產品無論從數量還是從銷售額來看都占65%~70%左右。

    四、生物醫藥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市場規模迅速擴張

    近20年來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迅猛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等重大技術相繼取得突破,現代生物技術在醫學治療方面廣泛應用,生物醫藥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術藥物超過2200種,其中1700余種進入臨床試驗。生物技術藥品數量的迅速增加表明,21世紀世界醫藥生物技術的產業化正逐步進入投資收獲期,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快速增長。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生物藥品銷售額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大大高于全球醫藥行業年均不到10%的增長速度。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的年銷售額約為450億美元,其中生物醫藥銷售額約為400億美元。生物醫藥產業正快速由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技術產業向高技術支柱產業發展。

    五、生物醫藥發展呈現市場集中、產品集中的顯著趨勢,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

    一是少數發達國家在全球生物醫藥市場中處于產業主導地位。在世界藥品市場中,美國、歐洲、日本三大藥品市場的份額超過了80%。從生物技術產業看,全球生物技術公司總數已達4362家,銷售總額約為413億美元,其中生物技術公司總數主要集中在歐美,占全球總數的76%,歐美公司的銷售額占全球生物技術公司銷售額的93%,而亞太地區的銷售額僅占全球的3%左右。美國是生物技術產業的龍頭,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其開發的產品和市場銷售額均占全球70%以上。

    二是大的跨國公司主導了世界專利藥市場。這些跨國企業在全球醫藥市場中的地位日益攀升,所占比重不斷增長。從1994年起全球制藥二十強企業銷售收入占全球醫藥市場的50%,到2002年上升到66%,現代醫藥產業的集中度逐年上升,跨國企業的壟斷程度不斷加大。

    三是在產品市場領域,單品種銷售的市場集中度也呈現不斷增高趨勢。全球最暢銷的10種藥物的總銷售額近400億元,占全年全球藥品銷售額的1/10。這種市場集中狀況在短期內不會改變。

    六、傳統醫藥產品仍居主導地位,生物技術制藥和天然藥物前景廣闊

    由于不少重量級產品的帶動,抗生素的需求仍呈現增長態勢,總體上講,未來幾年內傳統化學藥物市場依然龐大,約占整個醫藥市場的70%左右。由于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醫藥消費結構的變化以及藥物本身的安全性能要求,化學藥品在藥物市場中的統治地位正受到嚴重挑戰,生物類新興藥物將在藥品市場中迅速崛起,生物藥物已成為藥物研發的重中之重。同時,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和生物技術將應用于天然藥材的種質改良當中,天然藥物將獲得更為快速的增長。預計到2010年,生物藥物的份額將提高到18%以上,天然藥物的市場份額將增加到7%左右。

    七、發達國家已形成若干生物醫藥產業密集區

    在生物技術產業迅猛發展的浪潮推動下,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市場競爭,加上政府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許多發達國家在技術、人才、資金密集的區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產業聚集區,由此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物醫藥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美國已形成了舊金山、波士頓、華盛頓、北卡、圣迭戈五大生物技術產業區。其中硅谷生物技術產業從業人員占美國生物技術產業從業人員的一半以上,銷售收入占美國生物產業的57%,R&D投入占59%,其銷售額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長。除美國外,英國的劍橋基因組園、法國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國的生物技術示范區、印度班加羅爾生物園等,聚集了包括生物公司、研究、技術轉移中心、銀行、投資、服務等在內的大量機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大部分產值。這些生物技術產業集群已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中嶄露頭角,對擴大產業規模、增強產業競爭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八、戰略性技術同盟成為新藥開發的成功模式

    新藥發現是一項整合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系統生物學知識和技術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前期投資巨大,風險也很大,需要跨國制藥巨頭之間、生物技術公司和制藥公司結盟并聯合進行投資。據資料反映,2000年被批準的生物技術藥物中有一半是通過合作的方式研制成功的。

    這種加強合作的趨勢主要表現在:

    第7篇:生物技術企業分析范文

    【關鍵詞】生物技術專業 醫學院校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C-0071-02

    近些年,隨著科技的進步,生命科學飛速發展,生物技術在各領域展現出了無限潛力,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被世界各國確定為21世紀科技發展的關鍵技術和新型產業。現代生物技術與其他學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農業生物技術、醫藥生物技術和工業生物技術三個應用領域,其中醫藥生物技術領域由于和人類的生命安全關系密切,成為現代生物技術中最實用、最具發展勢頭的領域之一。

    一、生物技術專業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況

    隨著生物醫藥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以及新的理論技術不斷涌現,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較強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醫藥生物技術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生物技術相關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有增無減,尤其是醫藥行業生物技術人才需求快速增長。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對生物技術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將生物技術專業列入理學本科專業目錄,主要培養應用型的專業技術人才。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繼開設生物技術專業,中國前300名大學中,具有生物技術專業的大學占到了33.7%。通過對生物技術專業在這300所大學不同類別的分布分析可以發現,生物技術專業在綜合類、理工類、農林類和師范類高校中設置的頻率較高,分別占相應各類高校總數的70.6%、70.8%、82.6%、97.3%。而我們通過前期統計,全國90所醫學本科院校,開設生物技術及相關專業的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國的平均水平。醫藥行業生物技術人才的供給遠遠小于社會需求。

    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與普通院校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所不同,其特點體現在醫學知識和藥學知識與生物技術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開設的課程也要反映相應的醫藥特色。但是,由于生物技術專業在國內相關院校的開設主要集中在綜合類、理工類、農林類和師范類高校,在醫學院校開設的相對較少,必然會導致教學模式和內容偏向于工業生物技術和農業生物技術的教學。體現在人力資源市場上就是醫藥生物技術人才的相對缺乏。面對大好形勢,高等醫學院校作為醫藥生物技術人才培養的主體,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建設,以培養與行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是關系到專業興衰成敗的關鍵課題。

    目前,醫藥生物技術的教學模式還存在一些缺陷,針對性的醫藥生物技術人才培養機制尚屬于探索階段。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就會導致學生能力的同質化嚴重,不能很好的與醫藥行業的職業崗位需求相吻合,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不足,從而造成就業困難。所以,迫切需要建設適合醫藥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方案。另外,生物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是夯實理論知識和培養科研思維必備的手段。因此,在教學體系設計及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實踐教學,這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全國各高校生物技術專業開設課程分析

    統計了全國21所高校生物技術專業所開設課程,其中包括4所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開設情況

    從總體來看,各學校課程開設率較高的課程有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醫學遺傳學,所統計所有學校均開設有以上三門課程;其次,開出率較高的課程有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醫學統計學、生物信息學、免疫學等,下圖為所統計各學校開出率前21位的課程。

    (二)醫學與非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開設情況對比

    與非醫學院校相比,醫科學校生物技術專業中,各學校課程開設率較高的課程同樣有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醫學遺傳學,統計的所有學校均開設有以上三門課程;除此之外,醫學類學校基因工程、醫學統計學、生物信息學、免疫學、生物技術綜合性實驗、生理學、人體解剖學、藥理學、蛋白質工程等幾門課程開出率高。下圖為綜合所統計各醫科與非醫科學校課程開出率前20位的對比圖。從圖上可以看出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醫學遺傳學、基因工程、醫學統計學等開出率兩類學校均較高,但是臨床醫學概論、病理學、藥理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等醫學相關課程,非醫學院校均開設較少或未開設。

    三、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思路

    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注意醫學基礎知識與生物技術學科各課程間的交叉和滲透。所以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上就應該與其他院校有所區別,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生物技術專業必開的基礎課程及專業技術課程之外,具有醫學特色的相關課程也應該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中,可以使學生將醫藥基礎知識更好地應用于醫學生物技術的實際工作中,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適應醫藥生物技術行業。因此,通過對其他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學習以及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探索,總結了一些本校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路。

    (一)合理選擇授課科目,突出醫學院校優勢

    目標是培養出適合我國現階段實際需求,具備扎實醫藥生物技術理論基礎,熟練掌握各項實驗技能,能在醫藥、檢驗、食品等行業的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與生物技術有關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服務等工作,以及在科研、營銷、第三方檢驗等領域從事研究助理、產品銷售、檢測試劑盒的設計開發與使用等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因此,我們的學生除了學習一般生物技術專業必須學習的理論知識,還要補充如臨床醫學概論、病理學、藥理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醫學遺傳學、醫學統計學等與醫藥生物技術相關的醫學類專業課,從而進一步提升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調整實踐教學模式,開設專業綜合實訓

    生物技術專業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術之間彼此交叉滲透,互為基礎。因此,生物技術實驗課程的設置必須打破傳統上每門課程單獨設立實驗的傳統,將本專業主干課程實驗根據內在聯系進行整合,單獨成課,設立一些綜合性實驗、實訓,而非簡單的課程實驗。綜合性實驗要求學生具備一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學年開展。另外,綜合性實驗內容的設置還要能反映多門課程的綜合知識,最終達到對學生實驗技能和方案進行綜合訓練的目的。例如,我校開設了生物技術綜合實訓,該實訓共安排8周時間,分兩學期上完,每學期安排4周時間,中間不再穿插理論課學習,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該綜合實訓涉及基因工程各個方面,以蛋白藥物開發作為主線,包括蛋白藥物的克隆、表達、檢驗、純化、藥物活性的檢測等一系列醫藥生物技術操作環節。該實踐環節與真正蛋白藥物的研發生產相一致,使學生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充分結合,與社會、行業接軌。另外,根據專業生物技術專業醫藥特色,開設病理檢驗、實驗動物學、抗體制備、臨床分子診斷、動物細胞培養等實驗,這些實驗除了培養學生基礎生物技術技能之外,加入醫學相關內容,使學生掌握交叉學科知識及技能,更適應社會對醫藥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培養出的學生更適于快速發展的醫藥生物技術行業。

    (三)根據市場需求,合理整合教學內容

    在生物技術專業課程的教學中發現許多知識點在不同課程中重復出現,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另外通過對學生實習企業的調查,我們發現企業最需要那些實踐能力強、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畢業生,而我們的某些授課內容缺乏縱深性,對知識點的講解并不系統,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針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教學內容的整合,減少理論教學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比重,同時注重了某些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有利于學生快速系統地建立知識體系。例如在“分子診斷學”授課中,增加遺傳病的介紹,如常見遺傳病的臨床特征、分子診斷手段以及基因治療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授課內容中加入臨床診斷試劑盒的研發、臨床生物技術檢測及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方法等內容,以培養具有良好醫學基礎的生物技術專業人才,適應社會并服務于社會。

    生物技術尤其是醫藥生物技術方向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可以說改變了現代醫學的發展,但是對于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的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因此目前對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通過思考后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探索,能夠培養出與社會及行業、企業需求相適應的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郭弘藝,張旭光,邵露等.生物技術專業現狀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12)

    [2]劉瑞珍,張蘭鳳,邱啟祥.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解剖學教學探究[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4,22(2)

    第8篇:生物技術企業分析范文

    目前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不但有高等數學、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等基礎學科,還有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等多種類似的學科,更有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等高科技學科。除了要學習書本上的專業知識外,還要進行大量的實驗,比如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發酵工程設備等方面的基本實驗技能。而除了技術操作層面的知識,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還要熟悉國家生物技術產業政策、知識產權及生物工程安全條例等有關政策和法規;了解生物技術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狀況。因此,這是一門對學生綜合素質要求極高的學科。針對社會上流傳的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四不像”處境——“當生物老師比不過師范畢業,進工廠比不過化工專業,去藥廠比不過制藥專業”的看法,楊院長給予了否認的態度。在他眼里,生物技術廣泛的課程涉及工業、醫藥、食品、農業、林業、微生物、發酵各個方面,也是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優勢所在,因此生物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基礎更廣泛、就業選擇面更寬、可塑性更強。

    2生物技術專業就業

    根據記者的調查,僅河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09年、2010年畢業生便約有75%的人選擇了繼續深造,研究生畢業后有的人選擇留校從事教育工作,有的人在生物醫藥、生物化工、輕工、食品、能源、環保等行業的高新技術企業從事相關產品、工藝及裝備的研究、開發、設計、管理及市場營銷等工作,也有的在環保、商檢、藥檢、海關、工商、稅務和政府管理部門從事相關的監督管理工作,或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而如今的畢業生,還可以去高科技生物醫藥類的公司,如果自己創業,國家還有優惠政策和創業資金。我國政府正在從不同層面大力推動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無論是技術研發還是產業化示范,都有政策、財政以及稅收等不同方面的支持。其中,一些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的學生,找到了令人艷羨的“歸宿”。有的在醫藥器械廠當了醫藥代表;有的去了生物醫藥公司從事發酵工藝有關的工作;有的進了事業單位技術監督局,有的進了中科院研究所從事有關DNA測序、轉基因作物的研究以及新能源的開發工作等等。

    3就業故事

    去年從中國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的小劉稱,自己目前在石家莊某藥廠做藥廠質檢員,雖然藥廠的規模不是很大,但是效益還是不錯的,她工作也比較得心應手。今年藥廠打算送她繼續深造,以增強自己的專業技能知識。畢竟做這一行,小劉說,上升空間非常大,而且實用性也很強。只要對自己及所學的生物技術有足夠的信心,在大學期間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將來就會有廣闊的發展平臺。

    隨著社會對生物科學行業需求的增加,國家對該專業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在行政事業單位也設置了一些關于生物技術的崗位。此外也可以選擇去中小型企業做醫藥代表、化妝品工程師,從基層做起。

    4化妝品研發工程師:時髦,但不等于化妝師!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轉變,化妝品不再只是舞臺上表演所需的東西了,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需要化妝產品,過去人工合成單一的化妝品已經不能再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追求更高質量的產品。這么大的化妝品市場需求要求化妝行業有專門的技術人員來開發、研制、改進、改良化妝品配方。去日化公司做化妝品研發工程師絕對算千萬個女生心目中的“白富美”工作之一。這種職業就是根據市場需求,使用符合化妝品安全標準的日用化工原料,進行化妝品配方研發并組織試產,測試其作用機理及功效。而不同于很多女生心目中的暢想,化妝品研發工程師的日常工作實際上是非常嚴謹的,包括:負責化妝品原材料的測試、開發以及測試方法的建立;根據開發計劃進行新化妝品的配方開發和研制工作,進行新化妝品的配方穩定性、包材相容性測試,以及微生物競爭測試;總結新化妝品的開發經驗,改善老化妝產品配方,提高化妝品品質;組織新化妝品試產并制訂相關標準操作規范、化妝品檢驗規范,指定化妝品內控以及化妝品原料的檢驗指標。這四個方面,每一個方面都對從業者的自身技術素養及心理素質有著很高的要求。而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的學生,從事化妝品工程師這份職業就很有優勢,這主要體現在他們所學的專業課與日常實踐上。首先,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奠定了他們充分的知識儲備,有利于化妝品工程師從植物中提取天然無害物質作為化妝品的原材料;無機及其分析化學、有機化學能夠幫助他們在工作中改善老化妝產品配方,提高化妝品品質,持續改進化妝品性能;微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就業能夠讓他們從事微生物競爭測試,提高產品效能。更不用提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實驗室中度過,動手操作能力較強,符合化妝品工程師職業技能的要求。生物技術專業對口的畢業生從事化妝品工程師,工作第一年可拿到月薪5000元左右,待積累更多經驗后月薪可達10000~20000元左右。

    5生物技術專業:從業者道德先行,再談技術

    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已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有人高興,有人擔憂。然而在這個領域,關于人類胚胎學的研究始終受到法學界、社會倫理界、社會學家的普遍批評,他們強烈呼吁禁止人類胚胎干細胞的研究。對于從業者來講,就務必做到恪守基本的倫理道德了。

    首先,與其他科研類專業相同,生物技術的從業者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基本道德素質。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生物科學將會在本世紀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對人類產生重要的影響力。但是從業者在工作的過程中,還要堅守住固有的倫理道德,比如面對一些克隆雜交、基因重組的技術手段,我們要適可而止,不能夠讓這些相悖于自然規律的成果危及子孫后代。然后,從業者才能夠談熟練掌握專業技術,例如組織培養、PCR擴增技術、蛋白質的分離及提純、色譜分析等等的生物技術。此外,從事不同的工作不僅要看自身的專業能力,還應該注意自己的性格因素,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性格沉穩、細致、內向的人更適合從事技術研究、項目研發;從事相關的管理工作或銷售工作,不僅要細致耐心,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這更加適合開朗外向的人。

    第9篇:生物技術企業分析范文

    1.1企業發展規模需求

    目前江蘇省共有醫藥企業345家,其中蘇南217家、蘇中70家、蘇北58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區內產值超過1000萬、高新區外產值超過3000萬、利稅率超過20%、研發經費投入超過產值的5%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占一半以上,呈現南密北疏的分布狀態,其中蘇南地區5個城市就占了全省的70%。在銷售收入方面,蘇南地區在全省遙遙領先,人人超過蘇中和蘇北地區。蘇中地區雖然醫藥企業數量遠比蘇南地區少,但是企業的平均銷售收入卻是蘇南地區的3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蘇中地區有幾個規模大、銷售收入排在全省前列的醫藥企業,最具有代表的是揚子江藥業集團,它的規模和銷售額不但在江蘇省是一枝獨秀,而且在全國醫藥企業中也是名列前茅。但是,江蘇省具有較大規模的醫藥企業和占有一定市場份額的藥物太少,大部分醫藥企業仍然是小規模維持性運轉。據不完全統計,江蘇省的345個醫藥企業中,只有江蘇揚子江藥業集團公司的銷售收入突破了10億元,達54億多。但是,從江蘇省的總體情況來看,“一小二多三低”現象突出:一小:企業規模小;二多:企業數量多、產品重復多;三低: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生產能力利用率低。具有較大規模的醫藥企業和占有一定市場份額的藥物并不多,大部分的醫藥企業是小規模地運轉,與整個國家的情況非常相似。這樣的企業在我國進入WT0、醫藥市場逐漸與國際接軌的時候是缺乏競爭力的,并且大量小企業的存在反而會分散有限的資源,增加低水平的重復生產,不利于實現省內醫藥產業做大做強的目標。因此,在今后的“十一五”期間,政府應當考慮加強宏觀調控,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利用新藥產業化采取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的方法,讓有能力發展起來的企業享受到更多的優惠政策,促進其更優更強,而經營不善能力不強的企業,要隨著市場經濟的杠桿逐漸淡出或被有能力發展的企業合并,從而減少資源浪費和惡性競爭。

    1.2醫藥產品發展需求

    從醫藥產品的發展趨勢分析,提示我們要加強生物技術藥的發展。圖1顯示了江蘇省進入國家火炬計劃中的各類藥品在3年中的凈產值的總體情況,即投入與產出之差,從量上反映了這幾類藥品產業化的總體情況。其中化學藥的項目數占了絕大多數,總的凈產值也相應較多;生物技術藥和中藥由于項目數較少,總的凈產值也較少。從該圖可以看到,省內在進入火炬計劃的藥品中化學藥仍然為重點,這是由于化學藥的研究開發主要以追蹤仿制為主,醫藥企業在藥品研制的過程中相對于生物技術藥而言:技術需求低、研究周期短、經費投入少、承擔風險小【1J。因此出于經濟的考慮,醫藥企業更愿意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在化學藥上,這樣一方面的確促進了省內化學藥產業化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對生物技術藥和中藥的過少投入卻不利于這些約品的發展。特別是生物技術藥,2001~2003年期間呈現下降趨勢。當今世界生物技術發展迅速,生物技術藥在醫藥領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國際和國內的其它省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發這一領域,其它省市的火炬計劃中納入了大量的生物醫藥企業和相關的藥品,而省內生物技術藥的發展仍然滯后,長期如此必然會導致在生物醫藥領域落后于其它省市。在中藥方面,火炬計劃中的相應產品項目盡管逐年增多,但增長有限,而銷售凈產值卻增長較為迅速,產業化進程良好,顯示了可喜的發展態勢。我們應該繼續發揮優勢和特色,進一步提高技術含量、降低成本,以質優價廉的產品,占領市場。資料來源:江蘇省科技廳高新技術處、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圖2反映的是江蘇省火炬計劃中的各類藥品在3年中的平均凈產值的情況,扣除了項目數的差異,從效果上反映了這幾類藥品的產業化情況。從總體情況來看,化學藥和中藥的產業化情況較好,其中化學藥和中藥的平均凈產值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產業化成效顯著。而生物技術藥呈下降趨勢,表明省內在生物醫藥領域投入還相對比較薄弱,影響了生物技術藥的產業化進展,有必要在未來的幾年里加大對生物醫藥領域的投入,加強生物技術藥的研究,以推動生物技術藥的發展和產業化。從銷售額來看,化學藥占領了主要的市場份額,而生物技術藥、中藥較接近(見圖3)。化學藥在省內各類藥物中一直占大部分的份額,但與國際和國內其他省市相比,省內的這些化學藥并不占優勢,發展趨勢也趨于平穩。而生物技術藥和中藥在各年都只占了很小的比例,項目數和銷售額總量都反映出是省內的弱勢,但從平均銷售收入來看,生物技術藥和中藥與化學藥相當,有一定的強度,而且發展趨勢也開始處于上升的階段。也就是說,雖然省內的生物技術藥和中藥被評為高新技術產品的并不多,但被評為高新產品的這些藥品獲得了很大的市場認同,銷售收入在同類產品中也有競爭優勢。應該在這些產品上加大投入,同時進行技術改造以使這些產品進一步成熟,形成省內的特色產品。

    1.3醫藥知識產權需求

    以江蘇省1999~2003年5年中每年銷售額為榜首的藥物進行知識產權情況的調查(見附表),結果在這5年中有4個年份年銷售額居于江蘇省首位的藥品都是仿制國外擁有知識產權的通用名化學藥,只有2001年的生物技術藥——“促肝細胞生長素”例外,目前該藥在國際上尚未查到相關的專利。由此可見,化學藥雖然是江蘇省新藥銷售的主力軍,但同類產品的知識產權在國際上基本都已被大量申請,因此江蘇省的化學藥新藥雖然銷量很好,但與國際國內的同類產品相比大部分屬于“模仿性創新”藥物,缺乏原創性。雖然當前無論是在江蘇省300多家還是在全國范圍內的6000多家醫藥制造企業,幾乎都以生產通用名藥物為主,不過這種情況將會隨著政府系統范圍內的保健項目改革,醫院采購程序的改進而逐漸改變【2】。品牌通用名藥物之間的激烈競爭將會使廠商所獲得的利潤大大降低,只有努力開發創新藥物才能從中獲得收益。相對而言,生物技術藥雖然目前在新藥中所占比例很少,甚至還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由于我國的生物技術研究是幾乎所有學科中距離發達國家前沿水平最近的一個學科,因此生物技術藥也是醫藥企業在基礎研究的基礎上最有條件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藥物的一個品種,一旦研發成功,憑借其原創性高、發展潛力大的特點,將會成為制藥企業長期盈利的品牌產品。

    2醫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思路與對策措施

    2.1整合資源,調整結構

    基因組密碼破譯的結果表明,人類的疾病多直接或間接地與基因有關,人類疾病是基因組信息與環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概念已經確立。可以預測,生物技術藥將迅猛發展并成為醫藥產業發展中新的增長點。相比較于國外醫藥生物技術的發展,國內在這一領域依然落后,但就生物技術藥與化學藥的發展程度相比,差距要小得多,而且在某些方面已有很好的態勢。因此,調整產業結構,以發展生物技術藥為重點,是在客觀分析形勢后,為搶占科技制高點,帶動醫藥產業整體發展而進行的戰略部署。根據目前全國及江蘇省醫藥產業發展中化學藥和中藥所占比例較大的現狀,我們可以以化學藥、中藥為主流產品,以生物技術藥為新的增長點的格局,構筑產業融合和發展平臺,形成區域集聚優勢,最終促進生物技術與醫藥產業集群的崛起。【4】

    2.2重點扶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醫藥企業

    目前江蘇省具有較大規模的醫藥企業和占有一定市場份額的藥物并不多,大部分的醫藥企業仍然是小規模的重復生產。這樣的企業在我國進入WTO,醫藥市場逐漸與國際接軌的時候明顯缺乏競爭力,而且大量小企業的存在反而會分散有限的資源,增加低水平的重復生產,造成資源浪費和惡性競爭。因此,在今后一段期間,政府必須加強宏觀調控,采取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法,重點扶持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有自主知識產權、發展前景明朗的企業。讓有能力發展起來的企業享受到更多的優惠政策,幫助和支持他們更優更強,而經營不善能力不強的企業,要隨著市場經濟的杠桿逐漸淡出或被有能力發展的企業兼并15】,最終在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中造就出幾個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在技術水平和生產規模上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和規避產業化初期的不確定風險,而且可以通過一些大型企業的迅速崛起,帶動省和國家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

    2.3促進學科技術的交叉滲透融合

    未來醫藥生物技術的重大突破將越來越依賴于生物學與化學、計算機科學、信息學及工程技術等多學科的交融,這已成為國際科學界的一種共識。由于科學越來越技術化、技術越來越科學化,高技術也是基于科學的技術,科學一技術一開發一生產不再是串連延伸而是平行發展的關系,這在當前生物醫藥發展的前沿領域中顯得尤為突出,通過多學科的交叉、滲透和融合,就會產生新的研究領域和新技術。這些都將為創新藥物的研究開發產生長遠和決定性影響。因此,要求研究者和生產經營者都要從社會需求和發展目標所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出發,善于從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2.4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應面向市場,強化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加快科研體制改革步伐。促使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把經營機制引入科研體系中,扶植與強化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研究單位和企業的結合勢在必行。這并非簡單的結合,而是智力、資金的相互滲透、相互投資。企業要想獲得超常效益,應早期投入并承擔風險。但研究機構應有整體效益意識并注重效率,對企業的投入要用好資金,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由于目前未能很好地理順相關體制,未能很好地合理分配產、學、研各方的利益,因此“產、學、研”成功結合的例子很少,不解決好這些問題,勢必影響醫藥生物技術的及時轉化和產業化的發展,對此,政府可以發揮其他任何各方都無法替代的作用。

    2.5政府構建綜合配套的發展平臺

    醫藥產業是典型的創新一資本推動型產業,政府應從創新、制造、流通和服務4個產業環節人手,構建集創業孵化區、科技產業區、貿易商業區、配套服務區4個功能區于一體的產業基地,以此作為產業模塊的發展平臺,兼顧科研與產業化的關系,推動基地和產業共同發展婀。產業模塊包括:①企業群體:由化學、生物和中藥制藥三大領域的國內外生產型企業組成,是醫藥產業基地發展的主體,也是醫藥產業基地創新體系的主體。②研究開發:建設醫藥產業創新一產業化研發中間試驗平臺。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上集成政府、研究機構、企業的資金、資產和資源,為醫藥產業發展服務。⑧孵化創新:為了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培育擁有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的中小型生物醫藥企業,醫藥產業基地將建設醫藥企業專業孵化器,建設適合試驗和生產用的標準廠房,為企業提供流程服務。④專業服務:依托高校或研究院所,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建立健全為醫藥產業服務的技術支撐體系,提高基地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的水平。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建立生物信息中心、新藥篩選中心、實驗動物中心等專業服務體系和服務于醫藥產業的專業中介機構。⑤投資平臺:創新的產業化離不開金融的強大支撐,因此,基地產業發展需要利用多種渠道,建立一個能有效整合政府、銀行、風險投資機構和企業資金的金融支撐平臺。通過這個平臺,以資金為紐帶,將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在醫藥企業實現產業化,同時增強這些企業的科研能力,進一步形成這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再為醫藥企業孵化等提供風險投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成人精品视频|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我爱我色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下载| 中文字幕无线码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 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www.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成人免费视频69| A级毛片成人网站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站|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成人免费网站视频|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国产成人悠悠影院|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777久久成人影院| 8x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免费网站| 成人午夜性视频欧美成人| 成人综合视频网| 成人午夜18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