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概論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物理化學;改革;結合
物理化學是物理學與化學交叉的邊緣學科,是化學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化學學科的理論基礎。該課程是化工技術類專業一門必修的重要的基礎課,它在化學與化工人才培養中有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科學世界觀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動手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強物理化學課程建設,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創建精品課程,才能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物理化學教學改革包括教學內容(即教材)改革、教學過程改革、教學方法手段改革、教學管理(包括教學時間、教學安排、考試內容、考試方法、評分標準等等)改革。
1教學內容改革。即教材改革
我們先后使用了天津大學王正烈主編的《物理化學》第一版、第二版,教學過程中,不斷選用新教材,對老師來說要加重負擔,要不斷寫新的備課筆記。但我們體會到,寫備課筆記可以加深對內容理解,提高教學效果。近些年來由于量子力學、微電子技術、波譜技術的發展,新材料、新催化劑、納米材料的出現,促進了物理化學的發展。因此在教學內容上就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把物理化學的新知識、新成果介紹給學生。
2教學過程改革中。采用“六個相結合”
①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對于難理解的概念,先從微觀上解釋,說明其物理化學意義,再從宏觀上形象化。比如介紹熵的物理意義時,我們可以將紅墨水滴入水中,紅墨水不斷擴散。系統混亂度逐漸增大,來描述熵是系統混亂度的量度。
②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例如講孤立體系熵增加,而開放體系因為可以有負熵流,可使開放體系熵減少。教學中聯系生物體成長、壯大、死亡過程與熵的變化情況;還聯系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孤立體系——“一個封閉的山村”,熵值會越來越大,發展的動力就越來越小,經濟落后,人民受窮,而要改變面貌。必須改革開放,把山村變成開放體系,“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種樹”,引進外資、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就是引進負熵流,使體系熵值減少,才能快速發展。這樣既加深了對熵定律理論的理解,又能從自然科學角度說明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是正確性。
③內容與方法論相結合。對物理化學中一些原理、定律的建立,除了要講清原理的內容外,還要說明該原理是采用何種研究方法得來的。例如講理想氣體、理想溶液、理想吸附時,向學生說明這是采用理想模型法得來的;講可逆過程時,說明這是采用科學抽象法得來的;講標準燃燒熱、標準生成熱、標準電極電位等時,說明這是采用相對數值法得來的。還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說明逆向思維、發散思維、類比思維方法的運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④基礎知識與前沿知識相結合。在教材的每一章末尾。或習題課上,介紹與本章內容相關物理化學前沿新知識、新理論、新成果、新技術。
⑤課堂教學與教學研究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教學研究成果結合進去。例如在講熵判據時,結合教研論文“對化學熱力學熵判據的討論”,來討論“熵總是過程方向的判據嗎?”,在講化學平衡移動時,結合教研論文“反應組分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來討論“增加反應的濃度平衡一定向產物方向移動嗎?”等等。
⑥理論教學與化工生產相結合。我們是職業院校,培養的大多數學生將來要到化工生產第一線,因此更要注重實驗環節,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培養高技能,高水平的應用性人才。例如在講化學反應速率時,結合工業合成氨的具體狀況。探討如何提高反應速率,增加氨的產量。3習題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物理化學課程是一門十分強調概念、定律和邏輯推理的理論課程。要學好它很不容易的,物理化學被認為是化工技術類專業中最難學的課程。難學的原因在于它有許多基本概念、基本定律,非常抽象不好理解,不好掌握,習題難解。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要化難為易。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除了上好理論課外,習題課是一個重要的、必有可少的環節。學過物理化學的人都知道,必需多做習題。在解題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的熟悉與理解,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解題過程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上習題課要象上理論課一樣,認真備課、寫好教案。我們習題課的內容一般包括下列幾個部分:
①擴大知識面的新理論、新知識介紹。
②歸納總結一章中所學的知識。學生每節課所學的知識往往是“零碎”的感覺、片段的知識,只有把它們聯系在一起,形成相互關聯的知識系統,才能更深刻理解,更好掌握。為此,每一章學習后,我們幫助學生把一章中所學的知識點以“聯絡圖”形式進行歸納總結。
③總結學生作業中問題。對學生作業中的錯誤,特別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錯誤要及時指出,對有特色的解題技巧要介紹推廣。
④組織討論思考題。一般教材的每章后面,都有一些思考題。我們先布置給學生先思考、解答,習題課時進行討論講解。
⑤做一定數量的練習題。每章學習后,我們都印發給學生一些數量的練習題,其中選擇題20個左右,計算題5至8個。這些練習題都是歷年教學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有代表性,有一定的難度。我們一般提前發給學生,要學生先做一遍,上習題課時,老師選擇其中典型試題講解。
4把現代化教學手段應用到物理化學教學中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飛快發展,多媒體計算機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影視等為一體,突破了時空限制,虛擬現實。多媒體計算機與網絡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教學工具,把多媒體計算機應用到教學上,實現教學現代化。多媒體計算機在教學上應用,使教學的思想、教學的理論發生了變化,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觀點與形式發生了變化,課堂教學的結構與內容、課外輔導的內容與形式、考試內容與方式、學生成績評定的標準與手段等發生了變化。國內外的大量實踐表明,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提高了學生的素質。把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應用到教學中,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計算機輔助教學有以下建議和思考
①編制課堂教學的電子教案與教學課件。
②對教材的思考題、練習題、習題進行詳細解答。并且輸入到計算機中,形成word文檔。
③編制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CAI)。
關鍵詞:改寫 意識形態 詩學
一、翻譯研究的學科發展
20 世紀70 年代以前,西方翻譯理論界主要采取文藝學和語言學兩種研究模式,前者視翻譯為藝術,強調譯作的文學價值,后者視翻譯為科學,把翻譯理論和語義、語法作用的分析緊密結合起來,從語言的使用技巧上論述翻譯。兩者都是要把原文和譯文進行文本對照。70 年代以后,翻譯的理論研究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注重文化對翻譯的影響。他們把翻譯放到一個宏大的文化語境中去審視,認為翻譯是譯入語社會中一個獨特的政治行為、文化行為、文學行為,而譯本是譯者在譯入語社會的諸多因素作用下的結果。從文化角度對翻譯進行研究有著明顯的優勢,研究者借用各種當代文化理論去考察、剖析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行為在譯入語社會中的巨大影響和作用,從而展現出翻譯研究的巨大空間和發展前景。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翻譯研究學派”。
1972 年,客居荷蘭的美國學者holmes 發表了重要論文《翻譯研究的名與實》,首次提出了“翻譯研究”的概念,他認為翻譯研究應當被視為一門獨立學科,holmes 也成為翻譯研究學派的奠基人。翻譯研究在20 世紀80 和90年代得以迅猛發展。我們從維也納大學教授、知名學者snell-hornby 的論述中能看出其發展軌跡。1987 年snell-hornby 指出翻譯研究無疑是屬于未來的學科,到了1995 年她在《翻譯研究——綜合法》修訂版的前言中已經把翻譯研究稱為一門發展速度驚人的獨立學科了。
很多學者為翻譯研究后來的發展做出了貢獻,lefevere 就是翻譯研究學派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改寫理論對翻譯的文化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改寫理論
改寫這一概念是lefevere 提出的,他認為翻譯、編史、選集、批評、編輯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改寫,它們都從某種程度上對原文進行了改變和操控,其中翻譯是最為明顯、最有影響的改寫,因為它在另一種文化中樹立了作者或者作品的形象,讓他們突破了原文化的界限。在《翻譯、改寫以及對文學名聲的制控》的前言中,bassnette 和lefevere 指出翻譯是對原文的改寫,而所有的改寫,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體現了某種意識形態和詩學,也同樣對文學進行操控讓它在某個社會中起到特定的作用(viii)。在這本書中,lefevere 多次提到改寫同意識形態和詩學的關系,翻譯作為最明顯的改寫形式也要受到意識形態和詩學的限制。
(一)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有廣泛的意義,是一個關于社會文化的概念。當我們談論意識形態的時候,可能會涉及到政治經濟情況、民族的文化導向甚至某個社會的文學體系。意識形態在翻譯中起著重要作用,決定了譯者將要采取的基本策略。lefevere 在他的另一本書《文學翻譯:比較文學背景下的理論與實踐》中,明確指出譯者都想出版自己的作品,如果譯作同目標文化中人們接受的行為標準,也就是這種文化中的意識形態不沖突,那譯者的目的就容易達到。翻譯過程中最為有影響力的意識形態限制來自于政治,尤其是在那些政治敏感的社會或者時期,在這樣的情況下,譯者必須做出決定選擇哪些類型的文本以及翻譯的策略。
(二)詩學
詩學包括兩部分,一方面指文學手段、文學樣式、主題、原形人物、情節和象征等一系列文學要素,另一方面指的是觀念,即在社會體系中,文學起什么作用,或應起什么作用。不同文化中的詩學會相互沖突,目的語文化中處于主導地位的詩學必然會影響到譯者的翻譯,所以為了達到某種詩學要求,譯者必須做出讓步,因為一種文化中人們廣泛認可的詩學可能在另一種文化中并不受歡迎,這時候就需要譯者采取有效的翻譯策略,比如遵循目的語文化中的敘事方式或者改變原作的結構等等。
改寫理論有著很強的適用性,它不同于以往文本對照的研究方法,而更關注翻譯的“成品”,為研究文學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lefevere, andré. translation, rewriting, & the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的確,酒作為一種交際媒介,迎賓送客,聚朋會友,彼此溝通,傳遞友情,發揮了獨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奧妙",有助于你求人交際的成功。
1、眾歡同樂,切忌私語
大多數酒宴賓客都較多,所以應盡量多談論一些大部分人能夠參與的話題,得到多數人的認同。因為個人的興趣愛好、知識面不同,所以話題盡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獨尊,天南海北,神侃無邊,出現跑題現象,而忽略了眾人。
特別是盡量不要與人貼耳小聲私語,給別人一種神秘感,往往會產生"就你倆好"的嫉妒心理,影響喝酒的效果。
2、瞄準賓主,把握大局
大多數灑宴都有一個主題,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時首先應環視一下各位的神態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單純地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機會,更不要讓某些嘩眾取寵的酒徒攪亂東道主的意思。
3、語言得當,詼諧幽默
灑桌上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才華、常識、修養和交際風度,有時一句詼諧幽默的語言,會給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無形中對你產生好感。所以,應該知道什么時候該說什么話,語言得當,詼諧幽默很關鍵。
4、勸酒適度,切莫強求
在酒桌上往往會遇到勸酒的現象,有的人總喜歡把酒場當戰場,想方設法勸別人多喝幾杯,認為不喝到量就是不實在。
"以酒論英雄",對酒量大的人還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難了,有時過分地勸酒,會將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壞。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門學問。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好使與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如何稱呼,這一點心中要有數,避免出現尷尬或傷感情的局面。
敬酒時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順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時,對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則不應只對能幫你忙的人畢恭畢敬,也要先給尊者長者敬酒,不然會使大家都很難為情。
6、察言觀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贊賞,就必須學會察言觀色。因為與人交際,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1.后勤管理的產權關系不清晰
高校后勤管理的社會化是通過組建高校后勤服務公司、實體、中心或集團,用企業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管理形式,提供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務。因此,實現后勤管理的企業化經營,做到與高校分離是社會化改革的關鍵所在。目前,在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的改革中,雖然后勤管理的經費和人員與學校已經分離,但是后勤管理部門的資產仍歸高校所有,使得后勤管理實體的產權關系不清晰。后勤管理實體的人員和資金在與高校分離后,高校卻抓住后勤的資產不放,造成以企業管理方式運行的后勤管理實體在自負盈虧的模式下,無法明確與高校之間的產權關系。
2.后勤管理社會化的體制不完善
“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長期性和缺乏市場競爭的后勤管理觀念導致后勤管理機制不合理和管理體制不健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徐光偉全”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的體制還很不完善,其主要表現為監督和經營的體制不完善。部分部屬或省屬的高校的主管部門在管理過程中,只是按照國家的相關政策去進行宏觀調控,而一些具體的管理政策是由高校自行制定,這樣一來,后勤管理的社會化改革也就變成這些高校獨立的管理行為,使得高校的主管部門也無法對其進行監督,而高校中有監督職能的部門受到專業水平和經驗等方面的種種限制,往往無法與后勤部門進行有效的協調,對于監督也起不到作用,因此造成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在社會化改革的進程中出現諸多問題。另外,很多高校原有的后勤管理部門在社會化改革的過程中被后勤集團代替,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后勤集團經常會將自己作為管理部門,通過管理代替服務與經營,使后勤部門的經營過程過于行政化,忽視了經濟效益和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從而導致經濟效益差、員工沒有積極性,與后勤集團的經營目的和服務宗旨嚴重偏離。
3.后勤管理社會化的制度不健全
對學生食堂與學生公寓管理的規章制度是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過程中最為缺乏的。在學生食堂的運營管理中,高校沒有相關的規章制度進行約束,很多承包方由于過分追求利益,從而降低成本,服務質量也隨之下降。此外,高校也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來保障學生公寓的用水、用電,對于違章用水、用電的現象無法做到完全禁止,因此管理方常常會為了節約成本,而違規的停電停水,對于學生們的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4.后勤管理隊伍的專業水平偏低
目前,高校的后勤管理人才資源匱乏,現有管理人員普遍存在基本素質低、文化水平差等問題,他們對于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知之甚少,所以很難適應社會化改革的新形勢。對此,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門應不斷加強管理隊伍的建設,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推動社會化改革的發展進程。
二、推動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的相關對策
1.更新管理觀念,提高后勤管理及服務的水平
在社會化改革中,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員一定要更新觀念,將為高校師生提供優質的服務作為目標,提高自身的服務意識,同時要加強監督,注重收集和匯總學校師生對后勤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對于存在的問題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進行改進,銜接好后勤管理實體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從而將社會化改革落到實處,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務水平。
2.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后勤管理人員素質
我國高校的后勤工作人員通常是由臨時工及部分后勤管理人員組成的,他們的待遇普遍較低,使得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因此,在聘用人員時,要選擇專業素質較高的人員作為管理者,提高這些人員的待遇,并給他們提供培訓和學習機會,不斷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對于普通工作人員,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獎懲機制,激發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從而使后勤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3.健全監督體系,促進后勤管理的社會化
在高校后勤管理的社會化改革中,對于后勤服務的質量、價格以及管理水平都不能通過行政指令進行強行監督,而是要進行有系統、有計劃、有組織的監督。這就必須要建立健全消費者的監督體系,并且嚴格貫徹執行該體系,才能使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改革的方向有所保障。
三、結語
摘要: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體制,有利于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具有一系列新的特點,這要求使用新的管理體制進行管理。一是建立新的籌資體制;二是合理調整住院補償起付線,適當提高補償比例和封頂線,擴大補償范圍;三是加大管理監督體制建設;四是建立預警機制;五是建立健全基層醫護人員培訓體系。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體制;對策建議
廣大農民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二元化的社會管理體制,使他們享有的由國家提供的社會福利微乎其微,特別是關系到廣大農民身心健康的醫療保障,同城鎮居民相比差距較大。因此,只有在農村建立起相應的社會保障體制,特別是醫療保障體制,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國農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新特點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新農合實質是一種政府高度補貼的自愿性醫療保險。新農合制度從2003年開始試點,到2008年已經實現全覆蓋。截止2009年第一季度,參保人數達到8.3億,全國農民累計已有9.24億人次受益,累計補償資金達591億元。新農合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針對農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它具有以下新的特點:
(一)農民自愿
在堅持農民自愿參加的基礎上,以家庭為單位繳納合作醫療保險費,家庭的所有成員享受相應的醫療保險待遇。參保的農民以戶為單位,每人每年交納10元的保險費并存入個人賬戶,就能得到國家、省、市、縣財政共計40元的補貼,形成社會統籌基金.參保者大病治療所發生的費用就可以按規定的標準得到補償。這種做法,一方面,擴大了該項制度的覆蓋面,讓農民成為真正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人參保,全家吃藥”的不良現象,同時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大籌資范圍和基金的整體規模,提高合作醫療基金的抗風險能力。
(二)政府做保證
在資金方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政府投入為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政府籌資額度占80%.2009年,全國新農合籌資水平達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參合農民按40元標準補助.對東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區的一定比例給予補助:地方財政補助標準不低于40元,農民個人繳費增加到不低于20元。東部地區的人均籌資水平應不低于中西部地區。從2010年開始,全國新農合籌資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參合農民按60元的標準補助.地方財政補助標準相應提高到60元,農民個人繳費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兀。
在管理方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首次要求省、市級人民政府成立由衛生、財政、農業、民政、審計、扶貧等部門組成的農村合作醫療協調小組,在衛生行政部門內部設立專門的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機構。
在分擔風險方面,新農合一般采取以縣(市)為單位進行統籌或逐步向縣(市)統籌過渡,這就進一步促進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結合,醫療服務水平和基金的互助共濟與抗風險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三)保障重點明確
在以往實行的合作醫療中.農民積極性不高的一個原因是農民受益度小、統籌面窄、抗風險能力差。為此,國家制定了相對較高的保障水平,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新農合補償封頂線(最高支付限額)達到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50%的地區新農合住院補償提高了5個百分點。把保障重點放在保大病上,這樣可以緩解因病帶來的經濟損失.避免因患大病而致貧、返貧現象的出現。同時,在保障大病的基礎上,適當兼顧小病,擴大覆蓋面,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吸引更多農民參加。從2008年開始,政府部門積極推進門診統籌,加大門診統籌力度,把保障的重點由大病起步逐漸向門診小病延伸;擴大大病統籌的一些門診慢性病種。
二、建立健全新的管理體制
(一)建立新的籌資體制
新農合強調政府是籌資的主體,地方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60元,但在實際運作中,政府對新農合的投入比例較低。特別是縣鄉財政困難,負債過重,無法保證其資金的投入,主要的資金最后還是由農民負擔。有些省市規定,參保者在鄉、縣兩級定點醫療機構門診看病,只能得到約20%的醫療費減免,而參保者到縣級以上定點醫療機構門診就醫沒有任何補償。可見,新農合的受益人群主要是生大病住院治療的參保者,這就造成部分農民參合的積極性不高,特別是一些地方在推行新農合的過程中.籌資成本由政府或衛生部門承擔.由此造成一些政府部門工作缺乏主動性。地方政府投入不足,集體經濟投入部分也難以及時足額到位。
為改變上述現象,首先,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新農合的投入比例,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建立新農合專項資金制度。按2006年底參保農民4.1億人,每人每年補償40元計算,共需164億元,這約占2006年國民生產總值的0.08%、國家財政收入的0.4%.即使提高到每人60元,按照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政府也有能力增加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補貼。比如,石家莊市政府就單獨拿出一部分錢在新農合和醫療救助制度之外又實行大病補助.收到了很好的社會反響。在鄉鎮集體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將符合條件的民營醫院逐步納入到醫保體系中.充分利用社會閑置資金.解決政府投入不足以及公共醫療設施缺乏的現狀。其次,降低新農合運行成本。新農合是以縣為單位統一審核報銷,目前我國農村實行由保險公司派專管員負責對到外地公立醫院醫療機構就醫的參合人所發生醫療費用的審核和補償.而農民居住分散,健康狀況差異又大,這造成管理成本偏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縣級單位設立了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局.在鄉鎮也成立了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機構人員和辦公經費都列入財政預算,這增加了縣鄉政府的財政負擔。為了減輕財政壓力,許多縣鄉政府將部分費用轉嫁給衛生機構,最終又將轉嫁給患者,無形中浪費了國家大量資財,也降低了對農民的保障水平,因此,必須降低新農合的運行成本。比如,可以讓保險公司參與進來.由保險公司設立結報補償服務中心,建立起有效的運作機制.同時加強風險管控,降低新農合運行成本。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區在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中,將基金委托給中國人壽二道江支公司全權管理.從而將“新農合”運行成本降低了90%。
(二)合理調整住院補償起付線,適當提高補償比例和封頂線.擴大補償范圍
從2009年起,河北省新農合年最高報免額度提高到3萬元,但由于此制度中的大病補償不是病種補償,而是以醫療機構級別來確定補償標準,鄉級住院補償比例為70%-80%、縣級為60%~70%、縣級以上為45%-60%。受基層醫療部門醫療條件和手段的限制.部分大病患者不敢到這些醫院就醫,只能到報銷比例低的大醫院就醫,再加上部分所用藥物及檢查項目不在報免范圍內,直接導致報銷基數大大減小,最后拿到手的報銷費用也不過總費用的40%。以石家莊市為例.2007年1-6月,石家莊市住院補償比例為29%.但仍高于全智平均水平28%.這個比例體現不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大病救助為主”的精神,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特別是困難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即便是北京市這樣財力雄厚的城市.住院補償率也只有2008年的48.4%。
(三)加大管理監督體制建設
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體制大致有3種形式:一是由衛生行政部門主管;二是由人力資源及社會保障局主管,或新組建的一個獨立機構(直接隸屬于地方政府)來管理;三是由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管理。由于目前農村合作醫療的組織管理并沒有形成專門體系,管理部門上只是涉及衛生、財政、民政部門,而審計、農業、發改委、教育、人事、編制、人口計生、藥品監督和扶貧辦等部門還沒有完全介入到合作醫療的組織管理體系中.在宏觀上沒有形成符合農村社會發展水平的醫療保障政策體系。衛生、財政、審計、監察等相關部門沒有形成定期對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收支和管理情況進行內部及外部審計的監督機制。
一方面,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該加大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管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為參合農民提供質優價廉的服務,遏制農村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比如,陜西省進行了新農合單病種限額支付改革.減輕了農民的醫藥費用負擔。我們認為,一要建立定點醫療機構準入和退出制度,引入競爭機制。二要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日常管理和監督,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將定點醫療機構做好新農合工作情況納入到日常工作考核指標體系。三要建立由參合農民組成的監督小組與新農合經辦機構對定點醫療機構的服務情況和管理狀況進行不定期評議的制度,并完善監督機制。對評議不合格或排名最后的醫療機構,要取消其定點資格。四要對經常違反規定給病人亂開大檢查和大處方的醫生進行懲處.除了吊銷其處方權外,還應該以通告的形式告知參合農民.從社會輿論的角度來遏制這種不良風氣的盛行。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監管制度,健全社會監督、審計監督等機制。一是徹底管好農民的“保命錢”。合作醫療基金是參合農民的“保命錢”,管好用好是新農合工作的中心環節。基金規模越來越大,監管任務也越來越重。四川省人民檢察院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2008年1月-12月,四川省檢察機關立案查辦涉及“新農合”職務犯罪案件22件52人,涉案金額90余萬元,詐騙“新農合”基金的犯罪案件也達到40件82人,這些犯罪案件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為此,要嚴格落實和執行好基金財務管理與政務公開制度.各省、市、縣財政、監察、審計等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合作醫療基金的監督力度.建立健全合作醫療基金監督制度,形成有效的監管機制,嚴禁以任何理由擠占、截留、挪用合作醫療基金。二是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督,規范醫療機構服務行為,完善對醫療機構的立體化監督體制。當前的監督主要有審計監督和財務基金管理制度,這些只是技術監督,還要發揮社會力量來進一步強化監督,形成一個立體的監督網。比如,建立醫療報銷公示制度和患者回訪制度。同時,還要引入社會評價機制,比如,有些地方定期公布縣級醫院所用藥品報銷的比例范圍。三是發揮農民參與監管的作用,采取多種監管形式,除公示、舉報外,還可以采用不定期抽查、聘請農民作為監察員和信息員等.加強對醫療服務提供者的監督。
(四)建立預警機制
監察、人事、衛生、財政等相關部門聯合制定對違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行行政處罰的有關規定或制度,嚴格控制醫藥費用的不合理增長。除了實行藥品集中采購或跟蹤采購、嚴格執行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外,還應該建立醫藥費用警告與通報機制.嚴格控制參合農民自負醫藥費用比例,把醫藥費用控制成效列入新農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要重點對藥價進行監管,確保定點醫療機構間藥價的統一。同時,對不按規定核實參加新農合人員的身份,造成冒名頂替;不嚴格執行新農合診療目錄或藥品目錄:使用自費或貴重藥品及進行特殊檢查或治療不告知:不按病情需要收入住院病人,有意過度使用新農合基金:截留病人,不及時轉診延誤治療:“搭車”開藥或更換診療項目和藥品等行為;依法依紀進行處理或處罰。
(五)建立健全基層醫護人員培訓體系
一、根據科技發展,更新教學內容
物理化學作為基礎理論課,其內容相對比較穩定,但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給物理化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初步從宏觀到微觀,從平衡態到非平衡態的越來越成為熱點。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除把物理化學中的經典理論、經典技術講授給學生之外,還需讓他們了解學科動向,吸收現代科學發展的新成果。如在介紹熵函數時,除把物理化學中的經典熵概念介紹給學生外,還可以把信息熵,管理熵等現代熵理論及其應用介紹給學生,既提高學生興趣,又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能力,避免概念的抽象乏味。
二、理清思路,抓住重點
物理化學雖概念多,公式多,但內部間卻存在著密切聯系,如果教師能幫學生理清學習思路,使學生能夠抓住其中的主線,學生學習起來就有層次多了。物理化學的理論邏輯性強,教師教學時可在講解每一章前,先告知學生研究的思路和內容間的聯系。在講到一定階段時,注重各章直接的聯系。比如說物理化學在介紹完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之后,分別側重熱的計算和熵變的計算,而所研究的過程和思路卻是一致的,都首先介紹單純變化過程,之后是相變化,最后是化學變化。再理清熱和熵變之間的關系,那么掌握和理解這兩個章節的公式和計算就不再困難。
三、注重實驗環節的改革
物理化學實驗在我院是附屬于物理化學課程教學的。物理化學實驗與前面所學的無機化學實驗和有機化學實驗存在重要的不同。它實驗設備比較大,操作時間長,數據后處理與作圖繁鎖,所以物理化學實驗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分析處理數據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注重物理化學實驗的改革。
1.加強學生課前預習。因物理化學實驗時間久,測試數據多,內容復雜,所以加強實驗前的預習,是順利做好實驗的關鍵之一。針對此種情況,我們給學生分組,開出任務清單,要學生知道所用儀器,了解實驗原理,弄清操作步驟,實驗前對學生進行提問,回答合格者方可進行實驗。避免了學生課前不預習而導致實驗失敗的情況。從效果上看,既減少了教師講學生不認真聽的壞習慣,又提高了實驗的成功率,讓學生改正了做試驗報告不明層次、不進行數據處理的毛病。
2.改善考核機制。物理化學每個實驗都作為期末考試成績的一部分,從課前預習,到操作,數據,態度,實驗報告和實驗后答辯,這也就是說,期末考試成績并非單純的一紙考卷的終結性成績,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不斷形成的。
3.建立實驗基礎平臺,實施因專業施教的模式。隨著學科專業數量與規模的不斷發展,物理化學實驗面向全院8個不同專業的學生開出,現有的物理化學實驗項目數已完全不能滿__足各學科專業的具體要求。在建立物理化學實驗平臺的基礎上,對實驗教學的內容需要重新補充、及時更新,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與需求,各專業的物理化學實驗教學內容應該有自己的側重點,在實驗項目選擇上,實行“基礎平臺+專業特點”的施教模式,為各專業學生以后學習專業知識和從事專業實驗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積極探討采用“必做實驗(80%)+自選實驗(20%)”相結合的形式,增加實驗安排的透明度,實行因材施教,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從整個學院角度考慮,結合其它實驗課的條件,為實現實驗室全面開放提供實驗基礎。因此,有針對性地增加實驗項目,是因專業施教的需要,也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是實驗室實現全面開放的需要,是提高實驗教學相對性和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通過實驗讓學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學緒言部分的演示實驗,既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又是使學生形成“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騰,引導學生觀察水由靜態轉化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態水,師生總結出變化特點,僅僅是物質狀態上變化,無其他物質生成。演示“鎂帶燃燒”實驗,引導學生觀察發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體。這個變化特點是鎂帶轉變為不同于鎂的白色物質——氧化鎂。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沒有生成其它物質的變化叫物理變化”,如水的沸騰,硫酸銅晶體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質的變化叫化學變化”,如鎂帶燃燒,堿式碳酸銅受熱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等。再如“催化劑”、“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實驗現象分析、引導、歸納得出其概念。
二、通過計算推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講述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質量極小,運用起來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導學生閱讀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問題,依據課本中定義進行推算。
(1)原子量的標準是什么?(學生計算):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1.66X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學生計算):
氧原子絕對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標準
如果學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盡管多次記憶仍一知半解。通過這樣計算,學生便能直觀地準確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還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個比值,一個沒有單位的相對量。
三、通過反例,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學中指導學生在正面認識概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反面或側面去剖析,使學生從不同層次去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義:“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問,硫酸氫鈉電離生成H十,它也是一種酸嗎?學生容易看出其陽離子除H十外,還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這樣,從側面理解定義中“全部”的含義,更能準確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對概念進行對比在新課教學或階段性復習的過程中,對有關概念進行有目的地比較,讓學生辨別其區別與聯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與原子,還有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溶解度與百分比濃度等。通過對比,既有益于學生準確、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啟發學生積極地抽象思維活動。
五、多角度地對概念進行練習鞏固
例如:質量百分比濃度的概念“用溶質的質量占全部溶液質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濃度叫做質量百分比濃度。”數量表達式為:質量百分比濃度溶質濃度=------------------------------X100%溶液質量(或溶劑質量+溶質質量)這個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難,難的是質量百分比濃度的具體運用。所以在建立這個概念之后,通過下列練習,討論:
(1)10克食鹽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濃度是多少?
(2)20克食鹽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濃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鹽,它的百分比濃度為20%,對不對,為什么?
(4)20%的食鹽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鹽水后,剩下溶液的濃度變成10%,對不對,為什么?
(5)KNO3在20℃時溶解度為31.6克,則20℃KNO3的飽和溶液的百分比濃度為31.6%,對不對,為什么?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概念;理論模型;評述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8-0169-03
由于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當今世界的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各個不同文化間的溝通、交流和彼此依賴的關系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但是當人們同其他文化進行溝通的時候卻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誤解、沖突甚至是跨文化交際的失敗。所以,“建立在個人的跨文化知識,技能和態度基礎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進行有效和恰當溝通的能力”(Deardorff,2004,p.194)就顯得尤為重要。
通常來講,學者們會采取兩種方法定義ICC:要么泛泛地將其定義為某種駕馭與異質文化溝通的能力,要么就會將其定義為某種包含有具體構成要素的理論模型或框架(Anderson,2005)。在本文中筆者將會對上述兩種定義ICC的研究成果進行一下梳理和評價,以期為進一步的ICC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為后續的ICC研究指明前進的方向。
一、ICC的概念
英文中意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術語數量相當多。其中使用最為廣泛,并為多數學者所接受的提法有: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和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三種。除此之外,根據Fantini(2006)的研究,還有其他二十種措辭方式經常也意指ICC,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這種情況至少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各國學者對ICC內涵的認識還存在著一定差距,所以選擇了不同的措辭。第二,各國學者根據自己研究領域、對象和目的的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表述實質上相同或相近的同一個概念。即便是使用了相同的措辭(例如前面所列舉的三種最流行的提法),不同的學者也給出了不同的定義方式。Deardorff(2006)就列舉了來自重要學者的,多達四十五種的有關ICC的定義。所以,要厘清ICC概念就必須首先確定ICC所包含的主要因素并且找出最為大家所認可和接受的ICC定義。
針對上述問題,Deardorff(2006)運用德爾菲法(Delphi inquiry method,也稱專家意見集成法)對73所美國高校的行政主管和37名跨文化研究領域內的知名學者發出了調查邀請。最終有24所高校行政主管和23名頂尖學者同意并參與了整個調查過程。Deardorff(2006)的研究發現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高校行政主管們更傾向于對ICC進行寬泛和綜合性的定義。他們最為青睞的是Byram的定義:“他文化知識;我文化知識;闡釋和聯系的技能;發現和/或互動的技能;對他人的價值觀、信仰和行為作出價值判斷,并對自身持保留態度。語言能力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Byram,1997,p.34)。第二,最受跨文化學者們歡迎的ICC定義是:“建立在個人的跨文化知識,技能和態度基礎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進行有效和恰當溝通的能力”(Deardorff,2004,p.194)。
上面的研究結論表明,盡管ICC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大多數的學者已經形成了相對一致的看法,即知識、技能和態度是ICC最主要的構成要素。Deardorff(2006)的發現有助于跨文化研究的學者們對ICC研究的總體情況有一個把握。但是Deardorff的研究也存在著一個重要的缺陷,就是參與研究的學者大多數來自美國,所以他們看待問題的視角無疑是西方的,甚至是美國的,而非全方位的。因此他們對于ICC及其構成要素的理解并不一定能夠完全適用于其他的社會文化背景。
二、ICC理論模型
1959年愛德華·霍爾出版了《無聲的語言》一書,標志著跨文化交際學的肇始。自此以后,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際上有關ICC的理論框架和模型便相繼大量涌現。其中以下學者的理論框架或模型頗具影響力:Bennett(1986,1993),Byram(1997),Fantini(2000),以及Lussier(2009)的理論模型。由于篇幅所限,筆者這里只重點介紹一下Byram的理論模型,以期管中窺豹,給讀者以啟發。
Byram(1997)的ICC理論模型是這一研究領域內最有影響的模型之一。它包含有五個要素:態度——好奇心和開放的心態,不急于對自身文化作出肯定的判斷而對其他文化作出否定的判斷;知識——對某社會群體及其產品,對本國及交際對象國的行為方式,對社會和個人交往的一般過程的了解;闡釋和聯系的技能——能夠結合自身文化中相關的文檔或事件對來自另一文化的文檔或事件進行闡釋;發現和/或互動的技能——能夠獲取某文化或文化活動的新知識,并且能夠在實際交流中綜合運用態度、知識和技能;教育:批判性文化意識/政治教育——能夠依據明確的標準對來自自身文化以及其他文化和國家的觀點、行為和產品做出評判(Byram,1997,pp.57-63)。
對于這五個要素間的關系,Byram是用表一表示的。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Byram將教育置于自己的理論模型中心的位置。這里有兩點需要加以說明:第一,Byram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學習者的價值觀,而是要讓他們在對其他文化進行評判的時候對自身的立場了然于胸。第二,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要以普世性的民主、人權、和平和公民教育對文化和文化間的交往進行評判和斡旋(Byram & Feng,2004)。Byram認為,理想的跨文化代言人(intercultural speaker)并不是要改變他人,而是要有自己立場并且清楚自己的立場是什么。
除了上述五個要素以外,Byram(1997)還認為,以交際式語言學習為基礎的“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ICC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為此他采取了不同以往的方法重新定義了交際能力,使之與自己的“跨文化代言人”概念相契合。Byram認為,“跨文化代言人”應當成為外語學習的最終目標,從而取代交際式語言學習理論所支持的,以培養具備本族語語言能力為學習目標的理論模型。
綜上所述,Byram的ICC理論模型有兩個顯著特點:第一,將以交際式語言學習為基礎的交際能力的概念融入其中。第二,將政治教育和批評性文化意識置于ICC理論模型的核心位置。第一個特點反映出Byram對先前理論的改進、提升——因為在ICC研究領域,語言能力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用Fantini的話來說就是,“跨文化學者通常忽視(或許認為這是外語教師的責任)發展語言能力的重要性,這就如同外語教師通常忽視(或許認為這是跨文化學者的責任)發展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一樣”(2000,p.27)。第二個特點事實上容易引起爭議,因為不同的文化和國家可能對什么是普世的價值觀及其內涵有著不同的理解。例如民主和人權,不同國家的理解可能會有很大的出入。
三、討論和結論
根據Berardo(2005),ICC理論模型有三種類型:成分型,發展型和互動型。“成分模型將各種能力按照不同的層面分門別類。發展模型按照能力從無到有,從低到高的順序劃分為若干發展階段。互動模型突出ICC的互動特點,試圖展現ICC的實際應用情況、評估方法、以及如何在互動過程中受到各種變量的影響”(Berardo,2005,p.8)。當然這種分l類只是為了方便起見,事實上各類別之間有很多重疊的地方。比如Byram(1997)的模型,既展示了ICC個構成要素的互動關系,又對各種能力要素按照不同層面進行了歸類。
上文討論過的ICC理論模型各有特點,各有側重。然而,在ICC理論發展多年后的今天,各國學者對ICC的構成已經基本達成了共識——它由三個基本層面組成:知識(認知層面),技能(行為層面)和態度(情感層面)。盡管已有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可是仍然有很多研究空白有待填補。例如,對于ICC各個構成層面間,以及各層面內部各構成要素間所存在的關系的實證研究。再如,對于ICC各個構成層面內部的各個構成要素的確認也是各有各的說法,而這些提法本身又大多缺乏實證研究的支持。還有一個研究空白也值得一提,這就是ICC與外語語言能力間的關系。我們不能想當然地就認為二者存在著什么關系,比如說正相關,因為現有的研究并沒有給出科學的、一致的解釋(Kim,2003;Park,2006)。ICC研究在我國仍然處于起步的階段。本文中沒有涉及中文參考文獻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現有的中文文獻大多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或是研究方法缺乏可信性。
在本文獻綜述結束前,筆者還要補充說明兩點:第一,ICC理論模型是ICC構成要素、發展過程和互動關系的集中理論再現。任何一個模型都各有特色,不可能面面俱到。第二,ICC理論模型是否科學,特別是其各層面的構成要素是否得當,還需要在各個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接受檢驗,以實證的研究方法加以驗證。
參考文獻
[1]Anderson,C.Deconstructing Competenc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Competence[EB/OL]http://ialic.arts.gla.ac.uk/2005conference/abstract/ChrisAnderson.doc,2005.
[2]Bennett,M.J.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raining for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6,10(2):179-195.
[3]Bennett,M.J.Towards ethnorelativism: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A],In P.R.Michael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pp.21-71).Yarmouth,ME:Intercultural Press,1993.
[4]Berardo,K.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 synthesis and discussion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theories Retrieved 14,2,2011[EB/OL]http:///ic_comp/LinkedDocuments/
ICCompetence-Berardo.pdf, 2005.
[5]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6]Byram, M.,& Feng,A.Culture and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J].Language Teaching,2004,37(03):149-168.
[7]Deardorff,D.K.The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D].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Raleigh,2004.
[8]Deardorff,D.K.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1(3): 241-266.
[9]Fantini,A.E.A Central Concern: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C].SIT Occasional Paper Series,2000,(1):25-33. [10]Fantini,A.E.Assessment tool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Retrieved 17.7.2007[EB/OL] http://sit.edu/publications/docs/feil_appendix_f.pdf,2006.
[11]Kim,K.J.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Korea: relationships among academic motivation,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and English achievement[D].Texas A & M University,2003.
傳統的西方文化教學注重教師“唱獨角戲”,忽視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構主義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對世界的意義進行合作性構建的過程,而不是‘客觀知識’的傳遞過程”。[1]92-96建構主義還指出,“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而成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具有一定學習能力的、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2]因此在建構主義理論下,教師成了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知識的導航者,他只能作為指導者引導學生學習、討論和思考,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和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要弱化知識傳授者的權威性,學生應充分發揮認知主體作用,并結合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新的信息進行認識和編碼,同時對原有經驗進行改造和重組來獲得自己的理解和知識的建構。
任務型建構教學
任務型教學是以任務為中心,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法。其強調的是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主體,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有目的的教學。任務型教學法還強調,學生的習得和知識建構過程,提倡交流參與的學習方式。因此,任務型建構教學要求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教學內容和目的,設計出具體可操作的任務,學生則通過探究、交流、合作等學習方式主動建構知識。當前的西方文化課仍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能被動地聽,少量的問題設計也流于形式并沒引發學生真正地思考,從而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開學初就布置每組學生的課堂展示任務,每組按班級實際人數比例進行分組,負責完成對每小節教學內容的介紹與評價。學生圍繞這一任務精讀課本上的內容,通過各種手段查閱相關資料與信息,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合作進行深入學習,并對相關內容進行有選擇的拓展,在自身已有的知識體系和經驗的基礎上對新信息進行認知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和新的知識結構。當然,為了避免除了每節內容展示小組成員外的其他同學抱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提問、練習、討論、課后作業等檢測手段也不可或缺。另外,每次課堂展示任務完成后,教師應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做出積極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同時,教師還應對重難點以及學生遺漏或介紹有誤的知識點進行講解、補充和更正,對所學知識做出總結和歸納,并對重要內容做有價值的知識拓展和延伸。對于西方文化課程來說,課堂教學的組織和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知識建構的主體。
互動式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將文字、圖片、動畫、視頻和音頻等媒體形式與計算機集成起來,并在這些媒體間建立邏輯鏈接,快捷、直觀地傳授生動、豐富的教學內容給學生。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還是改變不了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境地,“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仍然貫穿整個教學。從本質上講,多媒體教學的使用并沒能擺脫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樣的多媒體課堂不過是紙質課本的電子版演示而已。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其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幫助即通過人際協作活動,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以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因此,建構主義指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情境’是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一切信息,其組織是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意義建構;‘協作’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是教師及學習同伴為了建構所學知識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的過程;‘會話’是學習者與教師、學習同伴之間的交流,‘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終極目標,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習者對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得到深刻的理解,從而完善其已有的認知結構,建立新的認知結構。”[3]37-40而Malamah-Thomas指出,“互動就是指人/物之間通過行為互動,互相影響的過程。根據互動對象的不同,互動可以分為人機互動、人人互動,學習者與學習內容之間的互動”。[4]87-89而多媒體應用的各種特征十分適合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自然,互動式多媒體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師單一講授的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讓學生在準備展示任務時,展示任務中及展示任務后真正充分實現了在教學過程中生生、師生和學生、教師與學習內容、多媒體設備間的協作、會話和互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其還以良好的情境作為語境,以共享性、交互性和可理解性為保障,利用豐富的文本、圖片、視頻、音頻、影像等多媒體技術使課堂教學變得不再枯燥死板,這樣形象、生動和豐富多元的學習環境,多維度、多視角的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聯系,激活學生思維的各種邏輯鏈接,并且拓展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還增強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加深了學習者的主體感受和主體意識,更好地建構了學習者自身的知識體系。
探索式啟發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