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碳循環的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園林植物廢棄物;循環利用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7-0227-1
1 園林植物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現狀
1.1 國外園林植物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發展現狀
很多發達國家在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廢棄物的利用率也越來越高。其中,美國經過多年研究,表明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比焚燒和填埋的效益更高、更加環保。因此,美國很多地區都已經將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納入到法律條例中,并給予一定的資金保障來推廣此項工作。由于政策上的支持和資金上的保障,美國園林植物廢棄物的利用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統計從05年到09年增加了5倍之多。
1.2 國內園林植物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很多大城市已經開始啟動此項工作。例如:早在2007年,北京市朝陽區首先引進了有機廢棄物微生物發酵處理技術,成立了我國第一座園林植物廢棄物處理場,并已經投入生產;上海市靜安區于2007年在松江建立了園林廢棄物循環利用的中試基地,主要加工利用修剪行道樹產生的園林廢棄物;廣州市園林植物廢棄物的利用率已經達到30%,并于2010年7月率先出臺了《城市綠色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通用規范》;深圳市早在1998年時就已經開展了此項工作,目前深圳市園林植物廢棄物的利用率已經達到30%。
2 園林植物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必要性
2.1 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
目前,建設節約型社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正順應了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首先,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減輕了處理城市園林綠化垃圾的壓力,能夠使城市自身進行良性生態循環;其次,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加工成肥料或者再生土壤,可以減少外加肥料的使用,同時又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再次,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減少了污染,維護了城市環境;最后,園林植物廢棄物在園林綠化中代替了山泥,從而保護了山泥原產地的生態環境和表土。
2.2 改良土壤的要求
園林建設用地,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響,經過長期的種植,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粘結度高、營養缺乏。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3 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的做法
3.1 設立園林植物廢棄物收集點
根據園林綠化面積,科學合理設置廢棄物收集點,以方便收集園林植物廢棄物。如果沒有辦法設立新的收集點,可以通過改建公園或綠地的垃圾房等辦法,建立起封閉的、具有粉碎功能的臨時存放園林廢棄物的收集點。然后,定期將收集點儲存的廢棄物統一運到園林植物廢棄物的處理廠。為了方便收集廢棄物,可以多設立幾個植物廢棄物收集點。
3.2 設立園林植物廢棄物處理廠
一般選擇在城市的郊區建立園林植物廢棄物處理場,要有足夠的場地,以滿足規模化處理的要求。在處理場中一般需要配置翻倒機、發酵槽、粉碎機等機器設備,園林植物廢棄物的處理一般需要經過粉碎、發酵、生物技術提煉的三個主要過程,最終生產出營養土,完成植物廢棄物的轉化。
4 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的效益分析
4.1 生態效益
生物的生長發育需要不斷從它的周圍環境中吸取它所必須的物質,并且不停地影響著環境,而受生物影響的環境,特別是土地環境,又反過來作用于生物,所以,要使生物的生活環境經常滿足生物的生活要求,必須適時補充環境所失去的物質,維持整個系統的活力。園林植物廢棄物循環利用后產生的土壤介質可以改善城市土壤存在的板結、有機質含量低、通氣性差、透水性不強的缺陷,提高城市土壤的理化性狀、促進植物生長,增加雨水滲透、減少地面積水,提高城市生態系統自我良性循環的能力,同時,土壤介質的應用可大大減少綠化建設中購買的農田土和肥料,對保護耕地和有限的土壤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4.2 經濟效益
隨著城市綠化的快速發展,園林植物廢棄物的產生量也逐年增大,以上海為例,全市行道樹超過80萬棵,每年僅行道樹修剪至少產生6萬噸左右的樹枝,加上全市公園、綠地、居住區和單位綠地,每年產生大量的園林植物廢棄物,傳統的廢棄物處置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燒,這不僅造成了環境的污染,也帶來了資源的浪費,綠化養護單位還必須為運輸和焚燒投入大量資金。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使這些廢棄物轉化為可以利用的土壤介質,不但可以減少填埋場的面積,減少病原菌的繁殖場所,同時解決了上海園林植物廢棄物的處置問題,降低城市綠化維護成本。
5 小結
循環利用園林植物廢棄物是目前園林綠化工作的發展方向,是處理園林垃圾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因此,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利用先進科學技術,解決循環利用園林廢棄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快推進園林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呂子文,郝冠軍,方海蘭.綠化植物廢棄物的利用[N].中國花卉報,2009.
[2] 周寶國.園林生態系統中廢棄物的可利用性思考[A].中國園藝學會第五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
[3] 范慧妮.園林植物廢棄物處置技術初探.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09,(11).
[4] 呂子文,方海蘭,黃彩娣.美國園林廢棄物的處置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園林,2007,(08).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337-02
偏癱是指舌肌下部、一側上下肢或者面肌所存在的一種運動障礙,為急性腦血管疾病常見癥狀,在臨床上又稱之為半身不遂[1]。輕度偏癱患者盡管還可活動,但是在走路時,其上肢常常屈曲,且下肢伸直,嚴重者還會臥床不起,失去生活能力,給家庭以及社會帶來巨大壓力[2]。針對這一情況,為使致殘率得到降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對偏癱患者康復護理實施了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就偏癱患者康復護理訓練在基層醫院的實施進行研究與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我院自2012年-2013年12月所收治的40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25例患者為男性,15例患者為女性,患者年齡在40-75歲之間。通過頭顱CT檢查診斷,有18例患者為腦出血,22例患者為腦梗死。在訓練之前,借助于MESSS對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進行評定,其得分情況如下:有16患者得分為0-15分,作為輕度組;有14例患者得分為16-30分,作為中度組;有10例患者得分為31-45分,作為重度組。
1.2方法:全部患者基于常規治療和護理予以早期康復護理訓練,其主要如下:1)加強護理訓練工作人員和患者以及其家屬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患者構建信任感,幫助其樹立自信心,使其明白借助于康復訓練可使癥狀得到減輕和好轉,加快康復的速度。2 )在臥位護理中,當患者取健側臥位時,應于其頭部位置墊上枕頭,將患者患肩前伸,使患側指關節、肘以及腕伸展放于胸前枕頭,且患膝和髖關節自然地屈曲向前放置在另一枕頭上;當患者取平臥位時,于頭部和患肩胛下分別墊一枕頭,患髖關節下和患大腿、臀下分別墊一枕頭,以防止下肢外旋;當患者取患側臥位時,為防止患肩受壓以及后縮,患者前壁應前伸,且前壁外旋,將手指張開,其掌心向上,同時患髖關節應稍微后伸,而膝關節則應微微屈曲,放置在舒適位。交替應用上述三種臥位方式,防止長期受壓。3)當患者病情得到穩定以后,應協助患者進行患側肢體各關節被動運動,同時實施按摩,以促進淋巴和血液回流,便于運動功能的恢復,在按摩時,動作應緩慢且輕柔,其中對于肌張力較高肌群予以安撫性質按摩;對于肌張力較低肌群則予以揉捏以及摩擦。4)在床上康復訓練時,應結合患者自身實際情況實施動態橋式運動、單側與雙側橋式運動,進行翻身動作的訓練。同時還應實施坐起和坐位平衡訓練、站起和站位平衡訓練以及步行訓練,指導患者進行生活能力訓練。此外,還應予以出院指導,使患者以及其家屬自己可掌握相應的康復訓練方式,囑咐患者應堅持鍛煉和訓練,定期進行隨訪。對比分析訓練前后患者MESSS評分,觀察患者心理狀態、肢體運動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3]。
1.3統計學方法:在本次的實驗數據中采用的是SPSS17.0軟件來實施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的對比采用的是t檢驗,而計數資料對比則采用的是卡方檢驗,以p
2結果
訓練前后患者MESSS評分對比情況如表1所示,通過表1中數據的分析可知,訓練后患者MESSS評分明顯優于訓練前,二者所存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
[關鍵詞] 醫院;志愿者;管理模式;PDCA
[中圖分類號] R197.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9(c)-0188-05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hospital volunteer managemen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pplying the method of PDCA for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s taking advantage of PDCA to volunteer management, this paper proclaims the applying process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volunteer services, obtaining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opening up information channel and recruiting volunte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promoting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ing the training course; enhancing the publicity and promoting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 paper may appl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Hospital; Volunteer; Management model; PDCA
在中央文明辦《的任務分工方案》、原國家衛生部文明委《衛生部貫徹落實中央文明辦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工作任務的分工意見》等文件的指導下,公立醫院志愿者服務在志愿者數量上、參與群體、管理模式、服務項目創新等方面均有了長足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患者多層次的服務需求,緩解了群眾就醫需求較快增長和醫療資源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雖然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公立醫院志愿者服務工作起步較晚,但是我國公立醫院志愿者服務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由試點到鋪開的跨越[1]。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作為一所以眼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為重點學科的北京市屬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也在國家和北京市的號召下,自2007年開始引入志愿者參與門急診志愿服務的工作。特別是我院的重點學科之一是眼科學,由于學科特點以及患者就醫需求,在暑期門診中,眼科的門診量急劇上升,因此在暑期我院引入志愿者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重點學科的門診工作壓力。本文主要探討我院在暑期引入志愿者參與門急診服務過程中的問題和對策,以及醫院引入志愿者參與門急診服務過程中的管理經驗和模式。
1 醫院志愿者管理工作研究現狀及問題
志愿服務起源于19世紀初西方國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務。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國家的慈善服務催生了志愿服務,而且擴大成為一種由政府或私人社團所舉辦的廣泛性的社會服務工作,并逐漸將這種服務延伸到了醫院[2]。
從國內的文獻報道情況來看,醫院引入志愿者參與醫院服務工作的主要方面還是在醫院的門急診過程中。陳鳴敏[3]通過在醫院導診、自助掛號、自助收費、健康指導等服務中引入志愿者參與,發現實施志愿服務前后門急診患者滿意度由86%提高到96.25%。得到“完善的醫院門急診志愿服務管理體系,有利于提高患者就診感受,改善醫患關系,同時良好的管理體系有利于志愿者的身心成長及推動志愿組織的不斷發展”的結論。周麗娜等[4]結合社區服務中心特點開展醫院志愿者工作,對200例患者和200位醫務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得出:醫院志愿者工作是對醫院服務的良好補充,是患者與醫療機構間的橋梁和紐帶,在助醫、緩解患者心理壓力、緩解醫患矛盾方面起了較大作用。上述文獻報道都提示了醫院引入志愿者參與門急診志愿服務,可以在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減緩患者的心理壓力、減少醫患矛盾等方面起較大作用。
就醫院志愿者管理模式方面,各家醫院的管理、研究人員也提出了不同見解。易慧寧等[5]總結了鼓樓醫院多年志愿者服務的經驗,并針對工作中的難點,探討了完善評價體系、改進志愿者管理和創新志愿服務載體三個問題。王俊[6]基于“互聯網+”為主導的信息化建設,通過微信平臺對醫院志愿者實行了管理信息化改革,使醫院志愿者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黃黎姿等[7]也提出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建立志愿者管理信息系統,以實現醫院志愿者的系統化、科學化管理。
從目前的文獻報道情況來看,醫院志愿者服務的管理已經逐漸地成為了各大醫院研究的熱點問題,但目前的文獻報道大多停留在分析問題-提出對策的階段,尚不能對志愿者管理提出一套系統化的管理方案。因此我院在充分借鑒、參考當前我國醫院志愿者管理的文獻報道的基礎之上,結合自身醫院2014年的“醫療質量年”和2015年的“醫療服務年”工作主題,提出了“基于PDCA的醫院志愿者管理模式”。
2 PDCA理論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
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最早在1961年由阿曼德?費根堡姆在其著作《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中提出,是指為了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考慮到充分滿足顧客要求的條件下進行市場研究、設計制造以及售后服務,把企業內部的研制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的活動構成一體的一種有效的體系。該管理觀念在20世紀70年代得以應用于公共部門的管理活動中。作為一種規范化的管理模式,全面質量管理遵循PDCA的程序策略,即由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四個步驟構成完整周期。PDCA理論是由美國管理學家戴明在知道日本企業進行質量管理時創造的一種工作程序[8]。
隨著醫院管理的逐漸科學化與規范化,全過程質量管理理論也逐漸在醫院管理中得到實踐。夏磊等[9]通過比較實施PDCA法前后醫院患者滿意度的差異,證實了醫院在全員、全業務流程開展的PDCA持續改進取得了顯著成就。楊娟等[10]將PDCA循環管理法應用于醫院全科醫生轉崗培訓中,得到結論為:PDCA循環管理法用于重慶市南川區人民醫院全科醫生轉崗培訓中的管理成效顯著,值得在其他醫院培訓領域中推廣應用。戴鋒[11]將PDCA循環管理法應用于醫院的科研管理,得到結論是:PDCA 循環管理法應用于我院科研項目結題率中成績顯著,可在醫院其他管理領域中推廣使用。李玉丹等[12]基于醫院系統建設的實踐探索,應用PDCA循環的方法,對系統進行持續改進,最終滿足了醫院信息管理的要求,在醫院信息系統領域進行了PDCA循環管理方法的探索和實踐。王亞林等[13]在公立醫院工資核算過程中,應用PDCA的方法,提升了公立醫院工資核算的效能,并積極推進科學合理的醫院工資核算管理制度,針對公立醫院工資核算效能中的成效、問題及對策進行研究,提升了公立醫院工資核算管理效能及醫院的經濟管理水平。鄧艷[14]通過比較PDCA循環應用前后醫院感染率、醫務人員手衛生合格率、物體表面合格率、空氣合格率等指標,證實了將PDCA循環管理模式應用到醫院感染管理中,可有效規范抗生素使用,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的結論。值得一提的是,薛芬琴[15]提出可通過PDCA 循環管理,使醫院志愿者管理工作循序漸進,科學規范,達到一個較好的水平,同時也為志愿者搭建服務社會、服務百姓的平臺。
從上述文獻報道中我們不難看出,PDCA循環的管理方法已經在醫院門診管理、醫務人員培訓管理、醫院科研管理、醫院信息系統建設和管理、醫院人力資源與績效管理,以及醫院的醫療管理等醫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實踐和驗證,特別是在醫院志愿者管理工作方面,已經有醫院通過PDCA循環的方法來進行醫院志愿者管理。但目前的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即大多數文獻都是通過比較實施PDCA循環的管理方法前后取得的效果差異來探討PDCA循環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少有文獻探討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操作的過程,因此缺乏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因此,本文對我院應用PDCA法管理醫院暑期志愿者的方案和過程進行探討,希望通過方法總結和討論,探索出更加合理的志愿者管理方式。
3 我院暑期志愿者管理過程設計及實施
3.1 志愿者管理過程設計
我院采用PDCA的管理范式對志愿者進行管理,其整體的管理流程見圖1。
3.1.1 計劃階段(Plan)
3.1.1.1 志愿者需求計劃 基于醫院暑期工作特點,我院通常于每年的5月開始制訂暑期志愿者需求計劃,根據綜合參考醫院門診部、醫院導醫咨詢臺、眼科分診臺、驗光中心、門診收費窗口、取藥窗口等部門和區域所提供的需求,制訂志愿者招收計劃。此外,在近年的志愿者招募過程中,還通過文獻回顧的方式制訂了志愿者的勝任特征模型,通過勝任特征模型的建立,還可以在志愿者招募和選拔過程中為志愿者的選拔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3.1.1.2 志愿者培訓計劃 志愿者培訓是志愿者從學生或社會人成為合格志愿者的必由之路,我院開展的志愿者院內培訓主要是基于國家衛計委、北京市醫管局和醫院醫療部門的規章制度所制訂的醫院暑期志愿者培訓課程以及團委志愿服務理念的公共課程,同時參考往年志愿者的問題反饋,對相應的課程內容進行修改和更新。
3.1.2 實施階段(Do)
3.1.2.1 報名宣講階段 醫院團委在團市委、北京市志愿者聯合會(志愿北京網絡平臺)、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團委的平臺上對所需的志愿者崗位需求進行公示并項目,并聯系北京市的醫學院校(首都醫科大學、北京衛生職業學院等)進行醫院志愿者工作的實地宣講,一方面宣講可以將志愿者選拔的條件、崗位勝任力模型進行直觀說明,限定志愿者需求的范圍;同時,另一方面也是對醫院志愿者工作、醫院品牌影響力的宣傳和推廣。在網絡推介和宣講會結束后,會有相對符合要求的社會人士和醫學生報名申請成為我院暑期服務志愿者。
3.1.2.2 選拔階段 根據報名情況對志愿者進行分類選拔。目前,我院志愿者主要來自北京市的醫學院校(首都醫科大學、北京衛視職業學院等),也有為數不多的綜合類大學的在校生和一些熱衷于社會公益事業的社會人員報名參加。我院通過醫學院校老師推薦、到醫院面談等方式錄取符合要求的志愿者。然后,對于符合志愿者上崗條件的志愿者發放同意上崗通知,對于不符合、或不是很符合崗位的志愿者,納入志愿者管理庫,在有需要的時候,可隨時征求志愿者的意愿,并進行啟用。
3.1.2.3 培訓階段 我院結合國家衛計委、北京市醫院管理局的衛生行政部門的相關要求及醫院門急診工作的實際情況、醫院制訂的志愿者培訓計劃和歷年志愿者在工作中的反饋情況,對錄用的志愿者進行培訓,具體內容見包括:志愿者工作及志愿服務崗位描述概況;北京同仁醫院概況;北京同仁醫院門急診工作相關規章制度介紹;北京同仁醫院暑期工作介紹;門診志愿服務流程梳理與實踐;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3.1.2.4 上崗階段 培訓合格后,根據各門急診導醫咨詢崗位需求,將志愿者安排至各自崗位,在上崗過程中,要及時建立志愿者的反饋機制和志愿者的分組討論機制,及時反饋遇到的問題并給予解決,對于遇到的共性的問題,也可以組織大家開展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
3.1.3 中期反饋階段(Check)
階段性開展問題反饋和中期培訓,對于志愿者們提出的比較集中的問題和遇到的新問題,首先要和醫院門診部和導醫咨詢臺、分診臺所進行反饋,然后將反饋結果進行及時的梳理,提出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然后由相關部門的老師對志愿者進行集中的二次培訓,將志愿者提出的問題進行反饋。
3.1.4 總結反饋階段(Check & Action)
暑期志愿服務整體工作結束之后,在院內進行總結反饋,將問題匯總成冊,作為下一階段志愿者工作的培訓材料,達到預先控制的目的。
3.2 管理手段和方法
3.2.1 個人信息備案
筆者認為,志愿者作為非醫院員工無償參與到醫院的門急診工作中來,是一種善意的行為,且我院所招募的志愿者絕大多數都是醫學院校的在校學生。因此對于醫院所招募的志愿者應該盡可能完整地記錄其個人信息和現實表現,將這些材料作為志愿者工作記錄進行保存,并可以轉遞給我院的人力資源部門,在未來的招聘工作中,可優先錄取在志愿工作中表現良好的志愿者到醫院工作。
3.2.2 微信平臺建立
由于我院一院三區的地理位置特點,導致團委、門診部等相關部門不能及時與每一位志愿者面對面聯系,因此采取搭建微信平臺的方式,保證與每一位志愿者信息交流的及時性。同時,通過微信平臺推送通知、與志愿者互動也提高了志愿者管理的效率。此外,通過微信平臺,還可以隨時回答大家共性的問題,大大減少了溝通成本與工作量。
3.3 效果評價
由于目前我院的志愿者PDCA管理體系剛剛建立,目前尚沒有實證數據來證實該管理體系的優劣,但從臨床一線醫生、醫療管理部門、導醫咨詢和分診臺的老師們給予的評價來看,通過科學手段管理醫院的暑期服務志愿者,的確取得了很大成效。不僅是有針對性的培訓大大減少了到工作崗位上的見習時間,更建立了良好的反饋機制,使問題可以得到及時的溝通和解決。
4 討論
基于全過程質量管理的志愿者管理模式的建立使得志愿者工作的管理得到了規范和提高。一方面,志愿者的申報流程、招錄條件得到了進一步的公開化和透明化;另一方面,志愿者的培訓也日益全面,并且可以根據往年的問題和經驗反饋使培訓的針對性得以提升。但在應用過程中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進行分析討論:
4.1 志愿者來源相對單一
雖然我院在暑期志愿者招錄過程中,沒有對志愿者的來源進行限定,醫學院在校生、綜合院校在校生、社會人士均可報名參加,但從實際報名情況來看,主要還是北京市屬的醫學院校在校生。一方面,他們的就業方向非常明確,在學校也希望能夠早日了解醫院的相關規章制度和工作狀態,因此個人申請需求非常旺盛;另一方面,由于有前幾年的工作基礎,一些學校團委或學生工作部門的老師會在5~6月份積極與醫院進行聯系,為學生開發志愿服務及實習的場所[16]。這就導致了志愿者的來源非常單一,但在實際的志愿服務過程中,由于醫學院校畢業生有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其融入醫院的速度、志愿服務的積極性相比之下也很高[17]。
4.2 志愿者社會經驗不足
如前文所述,由于我院暑期工作志愿者群體主要是在校大學生,導致志愿者整體社會經驗不足,在遇到突發事件如患者情緒過激、醫鬧事件等問題時,處理不夠冷靜,特別是當自己獨立面對這類問題的時候,往往出現束手無策的現象。雖然在志愿服務培訓過程中,此類問題也有所涉及,但大多數志愿者往往第一次遇到此類問題時,還需要有經驗的指導老師言傳身教,增長其處理這類問題的經驗。
4.3 培訓課程設置相對單一
雖然我院在志愿者培訓課程設置方面,結合國家、醫院相關政策和歷年經驗反饋,課程設置相對有針對性,但僅僅設計到志愿服務管理直接相關的課程,其內容還是相對單一。醫院在今年的志愿服務過程中,在探索、思考增設人際溝通、心理支持類的理論和實踐課程,還希望通過開展志愿者的拓展培訓,讓志愿者組成團隊,群策群力來一起面對、解決遇到的問題。目前,該部分課程還在討論與設計中,預計在未來的暑期志愿者培訓中加入這部分課程,多為助力志愿者培訓體系的建設[18]。
4.4 志愿者工作宣傳力度不高
在歷年的暑期志愿者服務過程中,筆者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志愿者的管理方面,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志愿者服務的宣傳效應。志愿者作為一個絕大多數由青年人組成的群體,利用個人暑期或休假的時間,無償地到醫院參與門急診管理志愿服務,本身弘揚了社會正能量,具有良好的宣傳效果[19]。因此,筆者在未來的志愿服務管理過程中,要挖掘志愿者服務的典型,通過樹立同仁志愿者品牌形象,達到宣傳志愿服務、傳遞社會正能量的效果,樹立志愿者形象,樹立醫務人員形象,樹立醫院形象,多維共贏,提升醫院志愿服務活動的影響力和吸引力[20]。
5 結論
5.1 開拓志愿者招募渠道,引入不同層次志愿者
如上文所述,我院志愿者來源相對單一,雖然這些醫學院校的在校生融入醫院志愿服務崗位速度很快,也具備一定的醫學專業知識,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也希望醫院志愿者來源更加豐富,這些外系統的志愿者也會從他們自己的專業和經歷上給醫院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因此需要從固有的招募渠道走出去,進一步開拓志愿者招募渠道,以豐富志愿者來源,引入不同層次、不同背景的志愿者加入到醫院志愿者隊伍中來。
5.2 提高志愿者培訓成效,完善志愿者培訓課程
如前文所述,目前的志愿者培訓課程需要根據志愿者的背景、反饋的問題和醫院及患者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整。目前正在研究設計這部分課程,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諸如情景式培訓、拓展培訓等培訓方式將應用到志愿者培訓當中,來提高志愿者培訓的成效。
5.3 加強志愿者宣傳力度,做好志愿者信息管理
我院目前志愿者管理方式還是通過微信群的方式來進行信息傳達,微信作為一種快捷、方便、成本低的傳播媒體在我國社會人群中得到了普遍應用。筆者認為,可通過醫院官方公眾號或申請醫院志愿者公眾號的方式,定期推送相關圖文信息,對志愿者的服務進行及時宣傳,還可通過信息系統的建立達到志愿者信息管理的目的。
6 不足與展望
本文通過我院暑期志愿者全過程質量管理模式的引入,探討了該模式在志愿者管理中的實際應用,并結合多年的志愿者管理經驗,分析了目前志愿者管理工作的不足,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依據。但本文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在于缺乏實行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前后志愿者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實證數據支持。在今后的研究中,筆者希望能夠開展基于實證數據支持的志愿者管理體系研究,讓醫院志愿者管理體系更加完善,并能夠將一套完整的志愿者管理體系得到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汪云,張兵,王延照,等.公立醫院志愿者服務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1):3-5.
[2] 陳迎春.醫院志愿者服務實踐的思考[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5,26(4):79-80.
[3] 陳鳴敏.醫院門急診志愿者的管理及成效[J].醫院管理論壇,2015,32(3):9-12.
[4] 周麗娜,康敏,顧文昌,等.上海市浦東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醫院志愿者工作的探索[J].醫學與社會,2015, 28(10):37-39.
[5] 易慧寧,錢坤,陳曙光.志愿者醫院服務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4,25(6):1-2.
[6] 王俊.基于微信平臺的醫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J].中國市場,2015,50(12):101-102.
[7] 黃黎姿,陳寶安,唐昆.醫院志愿者系統化管理初探[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6,27(2):76-77.
[8] 汪大海.公共管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91-292.
[9] 夏磊,曾慶,陸洋,等.實施PDCA持續改進提高醫院患者滿意度[J].中國醫院,2014,18(11):51-53.
[10] 楊娟,張艷,鄔開鳳,等.PDCA循環管理法在重慶市南川區人民醫院全科醫生轉崗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18):142-145.
[11] 戴鋒.PDCA循環管理法在醫院科研項目結題率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醫療裝備,2016,29(12):60-61.
[12] 李玉丹,王崢,倪震勇,等.基于PDCA循環的醫院信息系統建設的實踐探索[J].中國醫院,2015,19(7):71-72.
[13] 王亞林,李軍,謝暉.應用PDCA 提升公立醫院工資核算效能[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6):145-148.
[14] 鄧艷.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方式與效果[J].臨床醫藥實踐,2016,25(3):239-240.
[15] 薛芬琴.PDCA 管理在醫院志愿者服務管理中的應用[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4,25(6):5-6.
[16] 張薇,袁蕙蕓.上海市公立醫院志愿者參與動機調查研究[J].中國醫院,2014,18(12):79-80.
[17] 馮曉莉,樂燕娜.醫院社會志愿者自我實現和滿意度調查[J].醫院管理論壇,2015,32(2):19-22.
[18] 丁振明,鄭素云,張一奇.醫務社工視角下的醫院志愿者團隊歸屬感建設[J].現代醫院管理,2015,13(1):44-47.
[19] 來玉民,許樂芬,牟善蘭.醫院門診志愿服務組織體系的創建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12):900-902.
關鍵詞:浴池 廢水 大興礦 循環
1、工程背景
大興礦內浴池廢水設計水量為1000m3/d。
根據實地考察,男浴池有七個泡澡池,其余全是淋浴,女浴池全部是淋浴,男女浴池分布較分散,女浴池在男浴池南側一棟平房內,距離80米。
職工每天分三班洗浴,現有一個120m3專門負責淋浴用水的水池,每次洗浴前,先將泡澡池和淋浴水池注滿并分別蒸汽加熱(泡澡池內水溫高于淋浴水池水溫),加熱完畢后,等待職工洗浴。洗浴過后,淋浴水基本全部消耗,泡澡池內水全部排放。目前,每個班都按此操作循環。
2、設計基礎數據
2.1原水設計水質
根據水源的性質,并參照《給水排水設計手冊—建筑給排水工程》等有關技術資料,該工程的水源的污染物濃度為中等濃度,各項水質指標見表1:
表1 原水水質指標
2.3.1設計出水水質
處理水回用標準:能夠達到游泳池水質標準。具體設計出水水質指標見表2。
表2 設計出水水質
3、工藝設計
3.1 工藝流程
浴池廢水采用物理方法進行處理,在設備間內安裝加藥、混凝,過濾凈化處理系統,實現浴池水循環使用,每周更換一次水。(達到游泳池水質標準)
圖1 浴池循環水處理單元工藝流程圖
3.2 工藝特點
3.3.1 采用紫外線消毒器進行消毒
高效率殺菌
紫外線對細菌、病毒的殺菌作用一般在一秒內完成,而對傳統氯氣及臭氧方法來說,要達到紫外線的效果一般需要 20分鐘至一小時的時間。
殺菌廣譜性
紫外線技術在目前所有的消毒技術中,殺菌的廣譜性是最高的。它對幾乎所有細菌、病毒都能高效率殺滅。
無二次污染
由于紫外消毒技術不需要加入任何化學藥劑,因此它不會對水及周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運行維護簡單,費用低
紫外線消毒技術不僅消毒效率是所有消毒手段中最高的,而且其運行維護簡單,運行成本低,其性價比是所有消毒技術中最高的。
3.3.2后處理單元
為了使出水達到中水水質標準,必須設置后處理單元。后處理單元采用“KL系列凈水器+活性炭過濾罐”技術,該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1.濾層截污能力強;
2.反沖洗周期長;
3.反沖洗用水少。
其中,KL系列凈水器是將反應、沉淀、過濾三個主要凈水工藝組合成一體的小型凈水設備,該凈水器具有凈化時間短、效率高、出水效果好、投資省等優點。
4、運行成本分析
4.1動力費
日耗電總量為205.5kw
電費按0.74元/kw·h,每天每噸水用電費用為:
0.74×205.5÷1000=0.152(元)
4.2浴池水藥劑費用
PAC(聚合氯化鋁)和PAM(聚丙烯酰胺)混合投加
PAC(聚合氯化鋁)的市場售價為1000元/噸,投藥量為5g/噸,則處理每噸水費用為0.000005×1000=0.005元
PAM(聚丙烯酰胺)的市場售價為3800元/噸,投藥量為0.2g/噸,則處理每噸水費用為0.0000002×3800=0.00076元
4.3人工費用
設操作人員3人值守,每人月薪1500,每人每年年薪18000元計,
18000×3÷365÷1000=0.148(元)
4.4總運行費用
0.152+0.005+0.00076+0.148=0.306(元/噸)
5、結束語
通過上述的分析,洗浴廢水的綜合利用,不僅可以使各礦節約用水,真正的實現節能減排,而且對集團公司也有著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希望通過本文對浴池廢水循環再利用的分析與探討,本文所采取的工藝也可以在鐵法能源公司下屬各單位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大興礦提供的基礎數據資料.
[2]《給水排水設計手冊—城鎮給水》.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3]《給水排水設計手冊—常用資料》.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1模型原理
不同的環境條件會對植被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為了區分不同環境因素的影響效果,荷蘭學者將植被生產系統的水平劃分為光溫潛力、水分受限、氮素限制、磷鉀等養分限制和病蟲草害等生物災害的限制等5類水平[3]。水分脅迫對光合作用、干物質分配、器官形成及籽粒產量起著重要作用,植被生長模型能否在生產實踐中發揮作用,取決于水分脅迫對植被生長的影響模擬的合理與否。因此,構建的植被生長模型是基于第二類水平(水分受限條件下)的偏機理性的植被通用模型,使用Delphi語言和ACCESS數據庫構建模型,模擬的植被包括林、草、小麥、玉米、水稻、高粱、谷子、花生、油菜、大豆、棉花、蔬菜、瓜類和果樹,主要用來模擬上述不同植被的干物質和作物產量變化情況。植被生長模型以溫光作用為基礎,考慮水分脅迫對植被生理過程的影響,對于氮、磷、病蟲害等營養和生物作用的限制模型中進行簡化處理。植被生長模擬主要包括3個過程:①植被發育階段模擬。模型主要根據植被各生育期需要的有效積溫以及臨界和最適溫度與生長速率的非線性關系進行模擬;②碳循環模擬。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的積累和分配方面,光合作用主要考慮溫度、CO2濃度、水分、氮素等的影響進行葉片和冠層的光合作用模擬,呼吸作用分為光呼吸、維持呼吸和生長呼吸3個過程;同化物的累積與分配主要模擬群體凈同化量和干物質積累量,并分配到葉、莖、根和儲存器官的過程;③水循環模擬。植被生長模擬與水循環模型進行耦合,計算不同水分限制條件下的植物質分配和作物產量情況。
由于大多數植被生長模型模擬區域主要在田間,大量的田間試驗可以較好的驗證和率定模型,模擬的結果能夠較好地反映田間的實際情況,但如果把模擬結果推廣到整個灌區尺度或者區域/流域尺度的話,由于地區之間的自然條件差異性較大,模擬結果可能會產生較大的偏差,而且大尺度的試驗由于資金投入較大等問題,實施的可行性較差,因此,植被生長模型如果在大尺度推廣,必須借助大尺度的模擬工具和手段。
WACM(WaterResourcesAllocationandCycleModel)模型[4]是一個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夠較好地模擬田間、灌區和流域的大氣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間的循環轉化關系,包含自然和人工二元水循環系統,同時考慮了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將植被生長模型與水循環模型耦合,可以實現作物水—大氣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五水轉化,同時可以有效解決植被—田間—灌區—區域/流域不同尺度之間的耦合問題,有利于分析不同尺度節水措施對區域植物質量和作物產量的影響。
2模型構建
基于水分脅迫的植被生長模型,通過引入水分修正因子,模擬水分脅迫對植被生長發育的影響。通過動態的土壤水分平衡計算植被實際蒸騰量,以估算水分脅迫對植被生長發育和作物產量產生的影響。因此,土壤含水量參數的準確性對模擬水分脅迫下的植被生長發育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植被生長模型的構建是在已開發的WACM模型基礎上,增加植被生長模塊,由WACM模型中的水循環模塊提供植被生長模型模擬所需的土壤水分動態參數,以模擬水分脅迫條件下植物質量和作物產量的時空變化規律。
基于水分脅迫的植被生長模型(圖1)包括發育階段、碳循環和水循環3個模塊,發育階段和碳循環的模擬是新開發模塊,而水循環模塊則是由WACM模型提供。將植被生長模型與WACM模型耦合,可以模擬不同水分條件限制下的植被的干物質分配過程和產量形成過程。
1)發育階段
發育期在植被生長模型中是一個重要的狀態變量。按照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通用植被模型MACROS、WOFOST和SWAP模型原理[5-6],將物候期劃分為二個階段,即營養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二階段的取值范圍分別為0~1和1~2。由于碳循環中分配系數是發育階段的函數,因此植被發育階段的模擬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植物質量和作物產量模擬的準確與否。
2)碳循環
碳循環的模擬主要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干物質量的積累和分配,從單株到群體對植被進行模擬。植被群體凈同化量等于光合作用的生產量與呼吸作用的消耗量之間的差值,模擬時考慮水分脅迫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水分脅迫系數FW的計算如下:式中:θI為0~30cm土層平均含水量(cm3/cm3);θO,H、θO,L分別為最適土壤含水量的上限和下限(cm3/cm3);θWP為凋萎點的土壤含水量(cm3/cm3)。模型中土壤含水量θI的動態值由WACM模型的水循環模塊提供,用逐日含水量進行水分脅迫系數計算。不同的植株器官(根、葉、莖和儲藏器官)具有不同的同化物分配系數,分配系數隨生理年齡有較大變化,根據干物質與分配系數的乘積得到各器官的干物質量,從而模擬得到作物的產量。
3)水循環
植被生長模型以日為步長,動態模擬區域蒸散發、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轉化過程。不僅反映了自然水循環系統的蒸發蒸騰、產流、匯流、入滲、排泄過程,而且也模擬人類間接影響和直接創造的水循環過程,并系統描述不同配水情況下的水循環內部轉化過程。根據土地利用類型的不同,水循環模型的水域蒸發、植被截留蒸發、植被蒸騰和裸地蒸發分別采用采用Penman公式、Noilhan-Planton模型、Penman-Monteith公式以及修正后的Penman公式詳細計算,不透水域的蒸發根據降水量、地表(洼地)儲留能力和潛在蒸發能力進行求解。地表水模擬包括引水干渠、支渠渠系、排水系統以及湖泊濕地系統模擬,模擬區域徑流量與徑流深、渠系輸水滲漏、灌溉排水退水補給天然湖泊濕地和排水渠道,以及生活和工業耗用水量等關系。土壤水系統概化為地表儲流層,土壤淺層和土壤深層,模擬降水和灌水后,由于植物蒸騰和土壤蒸發消耗土壤水引起的土壤水分再分布過程。地下水系統分為潛水含水層和承壓含水層,二層地下水之間發生滲漏補給和越流補給,潛水含水層一方面可能通過深層土壤得到滲漏補給,另一方面向土壤水系統輸送水分以調節墑情。
3模型的驗證和應用
3.1模型的驗證
由于缺乏試驗基礎,植被生長模型參數是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確定的,同時模型參數的驗證也是基于大量文獻資料的試驗結果,通過整理分析這些資料,得到不同植被的生長發育日期,以及不同植被的總干物質產量的變化范圍,小麥為18495~26670kg/hm2,玉米為21000~35550kg/hm2,棉花為5100~5505kg/hm2,油菜為9000~10995kg/hm2,水稻為11115~22005kg/hm2,大豆為2070~7320kg/hm2,花生為4830~5805kg/hm2(資料來源:參考文獻[7-8])。通過從文獻資料獲取的數據,對基于水分脅迫的植被生長模型進行了驗證。
3.2模型的應用
以徒駭馬頰流域為例,對流域內1991—2005年主要植被的發育階段、干物質量和作物產量進行模擬。
徒駭馬頰河流域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位于海河流域的南部,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南界黃河,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坡度平緩。行政區劃包括德州市、聊城市、濱州市的絕大部分,濟南市、東營市的小部分。流域主要植被包括小麥、玉米、棉花、蔬菜、谷子、水稻、花生、高粱、油菜、大豆、果樹、瓜菜、林、草等14種。
使用植被生長模型對徒駭馬頰流域主要植被的發育階段進行模擬,除谷子的多年平均開花期有較大浮動外,其他作物成熟期的值都接近于各自的正常成熟時間,模擬結果與實際時間差距不超過5d,在誤差允許范圍內。
模型對1991-2005年植物質量和作物產量進行反演,模擬得到不同植被在不同年份的干物質量和產量,模擬結果見表1,比較表1和(3.1)節中對應植被的干物質量,各種植被15年平均的植物質量基本都在參考資料允許的范圍內;圖2給出了冬小麥的15年模擬情況,冬小麥干物質量多年變化范圍理論為18495~26670kg/hm2,實際模擬的多年平均值為21735kg/hm2,雖然年份間有較大變動,但模擬值都處于此范圍之內。
由于作物產量除了受到光溫、水分的影響,還與養分、農藥、病蟲害等多種因素有關,在實際模擬過程中,根據統計年鑒資料對作物產量進行了修正。圖3為模擬的作物產量值。與各種作物的實際產量值比較,誤差在模擬允許的范圍內。
有關生態系統的高考試題常與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而分析事物的原因、原理,并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措施則是近些年高考命題的趨勢。同學們在透徹理解課本內容的基礎上還應關注農業、環境等眾多實際和熱點問題。
例1為了合理利用水域資源,某調查小組對一個開放性水庫的生態系統進行了初步調查,部分數據如表1所示:
(1)浮游藻類屬于該生態系統成分中的――,它處于生態系統營養結構中的――;
(2)浮游藻類數量少,能從一個方面反映水質狀況好。調查數據分析表明:該水體具有一定的――能力;
(3)浮游藻類所需的礦質營養可來自細菌、真菌等生物的――,生活在水庫淤泥中的細菌代謝類型主要為――;
(4)該水庫對游人開放一段時間后,檢測發現水體已被氮、磷污染。為確定污染源是否來自游人,應檢測―――――處浮游藻類的種類和數量。
分析:本題結合實際問題考查同學們對生態系統的成分及其功能、營養結構的掌握情況。水域生態系統的生產者以浮游植物為主,浮游藻類是該水庫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員;分解者主要由存在于水庫淤泥中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組成,它們在缺氧的環境中生活,通過厭氧發酵分解有機物,其中一些有機分解會產生N、P等礦質營養。自然界的任何一個生態系統在受到輕度的污染或破壞后都會通過自身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調節作用,維持其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即生態系統都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答案:(1)生產者第一營養級(2)自動調節(或自凈化)(3)分解作用異養厭氧型(4)入水口
例2 表2是對某水生生態系統營養級和能量流動情況的調查結果,表中A、B、C、D分別表示不同的營養級,E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能量的總量,Pn表示生物體所貯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所消耗的能量。[單位:102kJ/(m3年)]
試分析回答:
(1)能量流動是從A、B、C、D中的哪個營養級開始的?為什么?
(2)該生態系統中能量從第三營養級傳遞到第四營養級的效率是多少?
(3)從能量的輸入和輸出角度看,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否增加?為什么?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同學們從圖表中提取信息、處理數據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的,生產者所固定太陽能的總量是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總能量為pg,其中一部分通過呼吸作用而消耗掉(R),剩下的部分就以有機物的形式貯存在生物體中(Pn)。故三者的關系是:pg=Pn+R,同時能量傳遞必然逐級遞減。能量傳遞效率是指某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與上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的比率。判斷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否增加,可以通過比較總輸入和總消耗得出結論。
答案:(1)B。B營養級所含能量最多,是生產者。(2)5.7%。(3)增加。因為該生態系統輸入的總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即pg(生產者的)>R(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
例3 為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設計四個密閉、透明的生態瓶,各瓶內的組成和條件如表3所示。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和觀測后,發現甲瓶是最穩定的生態系統。請回答以下問題:
(1)乙瓶中,藻類的種群密度變化趨勢為――,原因是――――。
(2)丙瓶與甲瓶相比,有較多的有機物,其原因是――――。
(3)丁瓶與甲瓶相比,氧氣含量――,原因是――――。
(4)根據觀測結果,得出結論:①――;②――――。
[關鍵詞]低碳經濟 理論基礎 價值
1、低碳經濟及其相關理論學科對比研究
生態經濟、綠色、循環經濟是低碳經濟的相關學科,其中生態經濟主體探究生態與經濟體系的復合結構、具體功能以及規律特征。循環經濟則基于生態自然系統中的物質循環以及能量變換規律構建經濟系統,令其引入至自然生態體系物質循環中,構建了新一類經濟形態。其本質層面體現為一類生態經濟,需要利用生態學規律引導人類社會各項經濟活動。英國經濟學家提出了綠色經濟理念,基于對人們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有限資源的合理維護以及能源規劃,創建體現健康意識、平衡屬性的特色化經濟模式。由本質層面來講,循環經濟、生態、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均為三高一低逐步向三低一高發展轉變的形式。也就是高水平資源投入、大排放、高能耗、效率低,逐步發展為降低投入資源、控制消耗與排放量,提升生產服務效率的優質模式。上述四類經濟類型均為新型發展構建經濟思想。其中,生態經濟主體傳遞理念為,經濟活動應符合生態規律,其構建體系則應符合生態系統特征。循環經濟主體由循環視角構建生態化的經濟發展活動。綠色經濟為排除自然資源的消耗價值以及形成環境污染造成的價值損失之后創設的生產總值,其主體側重對資源利用的有效節約,追求最終實現綠色的GDP價值。發展低碳經濟主體針對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提升對人類生活形成的顯著影響威脅,其關注經濟發展不應以加大二氧化碳總體排放量作為付出的代價,總體追求經濟發展應脫離于碳排放。由本質層面來講,低碳經濟可歸于生態經濟理論范疇。其提法相比于他類經濟形勢,則更加凸顯了當前經濟建設發展階段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發展追求目標由高碳向低碳模式過度。由哲學辯證視角來看,低碳經濟可由明確主要矛盾出發進而應對發展經濟階段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該經濟思想是社會大眾面臨資源瀕臨枯竭、環境惡化污染、生態系統受到不良破壞等問題,進行自我反省與優化更新的實踐結果,是對自然與人們實踐活動關系的新一輪審視與科學總結。
2、低碳經濟理論基礎研究
近年來,持續惡化的溫室效應對全球經濟建設發展均形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其作用程度并不次于世界大戰以及全球經濟危機。為此我們應主體針對碳排放量持續提升造成的溫室效應產生的顯著經濟影響,探索新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深化理論基礎,拓展研究領域,方能促進低碳經濟的良好、優質發展。低碳經濟是經濟學理論的分支之一,主體基于經濟學相關原理及規律,探究發展經濟同二氧化碳排放間的矛盾問題,促進經濟建設及環境發展的良好協調性。低碳經濟同環境氣候的變化涵蓋較多學科理論內容,因此對其要想進行整體的研究把握,需要我們樹立綜合視野,深入至多學科領域。可采用繼承傳統方式,開展邊際研究、彈性分析、結構衡量、總量研究、均衡分析等實證研究,同時還應對各地域碳排放標準規范進行深入分析。再者我們可借鑒他類學科研究分析方式,例如環境經濟領域學科之中的波及性研究、成本有效性以及成本效益研究等。還可進行碳足跡、金融、碳權以及碳循環的綜合研究分析。
3、低碳經濟核心經濟學價值
3、1解決國際經濟發展合作困境問題,優化整體經濟體系
經濟發展階段中,提升整體競爭力,僅利用貿易手段遠遠不夠。倘若由經濟效益視角來講,開展國際經濟合作可令合作成員國形成良好的合作剩余,對各自發展極為有利。而由生態效益層面來講,國際經濟發展合作則會形成更多負效應影響,引發環境問題。基于國際經濟合作中將制造環節逐步向欠發達國家實現轉移,其技術水平較低,且能源結構不佳狀況,會在制造生產階段中形成顯著環境問題。例如過度開發資源、提升碳排放總量等。而基于碳流動屬性,則會對國際領域各國均形成不良影響。為此我們應科學樹立低碳經濟合作發展思路,通過開展碳貿易與交易,科學解決潛在不良問題,化解國際經濟發展合作困境。再者,低碳經濟基于國際經濟全面收益視角進行發展,因此其理論應上升到國際經濟發展范疇領域,令其研究視角進一步拓寬。應利用低碳經濟做好國際經濟學的有效補充,優化整體經濟體系,進而真正促進國際經濟的全面發展。
3、2創建低碳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石,引導更新消費方式
傳統經濟學發展理論其研究主體目標為提升財富,尤其將物質財富作為核心任務,形成了顯著的溫室效應問題。基于現代經濟學主體任務為提升國家GDP,倘若仍舊應用傳統理論作為行動指引,則會無法符合經濟全面發展的核心需求。為此,我們應基于低碳經濟學相關理論,創建完善研究體系、夯實理論基石,做好生態經濟、綠色與循環經濟的有效補充,促進現代經濟發展模式的良好轉變。物質消費的擴充可拉動經濟增長,并促進經濟循環。基于現行能源體系結構,提升物質消費勢必令碳排放總量顯著增加,而降低碳排放則會對物質消費形成相應抑制,體現了兩環節的矛盾問題,即目標沖突。為此我們可利用低碳經濟理論做好矛盾沖突的良好化解。摒棄物質消費是發展經濟根本動力的理念,令低碳經濟促進生產發展方式的優化更新,并進一步轉變人民的生活與消費形式,進而將低碳經濟促進物質的過度消費良好轉變為精神消費,令人們全面關注智力投資,進而為經濟發展建設輸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3、3進一步豐富低碳經濟主體研究內容
低碳經濟研究發展階段中,形成了一定工具。例如碳交易、貨幣、經營貿易、碳期貨以及關稅與期權等。該類理論概念仍舊包含一些不完善的問題,同時為金融領域、貿易學科與虛擬經濟創設了新型研究內容。為此,我們應進一步探究低碳經濟發展風險因素以及其中包含的不確定性問題,豐富主體研究內容,做好經濟學原理概念的新一輪審視、更新傳統觀念,方能提升研究水平,真正促進低碳經濟的持續、優質、健康發展。
4、結語
總之,針對低碳經濟內涵與相關理論學科分析,我們應做好實踐探究設想,明晰低碳經濟發展核心經濟學價值,才能全面提升經濟發展水平,豐富低碳經濟內容,實現經濟建設全面升華。
[參考文獻]
1992年,世界各國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意在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某一水平上以防止人類活動嚴重干擾氣候系統。之后,數次全球范圍內的氣候大會,都顯示出國際社會對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普遍認同,氣候變化問題已超越地緣政治成為關系人類命運的重要議題。
在節能減排刻不容緩的形勢下,為了達到“巴厘路線圖”的“三可”量化減排目標(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和相應的計量方法,各國政府都迫切希望科學家們能拿出切實可行的測量方法和技術,為全球碳循環的研究提供可信的數據支持。
為了在全球和區域尺度獲取碳循環研究所需的二氧化碳通量信息,星載二氧化碳探測技術成為“嗅碳”的首要突破點,然而極大的技術難度使目前全球僅有兩顆衛星在軌工作。一是日本于2009年成功發射了溫室氣體觀測衛星“呼吸”號,另一個是美國2014年發射的OCO-2衛星。2015年12月22日,美國NASA公布了首張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其中中低緯度部分地區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突破了400ppm(即百萬分之四百)。
探測大氣污染
2009年,家遙感中心組織專家組開始中國碳衛星的前期戰略研究工作;2011年在863計劃的支持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與應用示范”重大項目(中國碳衛星)正式立項。項目目標是研制并發射一顆“以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多譜段云與氣溶膠探測儀為主要載荷的高空間分辨率和高光譜分辨率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試驗衛星”,建立高光譜衛星地面數據處理與驗證系統,形成對全球、中國及其它重點地區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監測能力,監測精度達到1-4ppm。
碳衛星實現大氣溫室氣體探測是基于大氣吸收池原理,二氧化碳、氧氣等氣體在近紅外至短波紅外波段有較多的氣體吸收,形成特征大氣吸收光譜,對吸收光譜的強弱進行嚴格定量測量,綜合氣壓、溫度等輔助信息并排除大氣懸浮微粒等干擾因素,應用反演算法即可計算出衛星在觀測路徑上二氧化碳的柱濃度。
通過對全球柱濃度的序列分析,并借助數據同化系統的一系列模型,可推演出全球二氧化碳的通量變化(單位時間通過單位面積的二氧化碳總量),這正是碳循環研究的核心數據基礎。
要獲取高精度的大氣吸收光譜,就要依靠碳衛星的主載荷――高光譜與高空間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測儀。探測儀采用大面積衍射光柵對吸收光譜進行細分,能夠探測2.06?m、1.6?m、0.76?m三個大氣吸收光譜通道,最高分辨率達到0.04nm,如此高的分辨率在國內光譜儀器的研制上尚屬首次。
科學家將這項操作類比檢查人的指紋,普通儀器只看得到紋理,而二氧化碳探測儀可以把指紋放大一百倍,精細的測量每條指紋的寬度和深度。
要實現這些核心指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科學家們既需要對觀測和定標進行巧妙的設計,還需要能做出極高的衍射效率和面型精度大面積全息光柵。據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究員鄭玉權介紹,為突破探測儀上的關鍵技術,科研人員從最基礎的、制造全息光柵所需的高精度曝光系統研究出發,一點點攻克技術難點,最終在SiC基底上制造出高精度衍射光柵,并在航空較飛試驗中進行了驗證。
二氧化碳探測儀與其他很多星載光學載荷不同,為了提高兩個紅外通道的信噪比、保證光譜探測精度,其在軌工作時要保持在-5℃的溫度水平。就是這一簡單的條件變化,讓科研人員付出巨大的努力,在進行所有的組件、整機裝調工作時都必須在-5℃條件下,于是,在載荷初樣、正樣研制最緊張的階段,研究人員連續數月在低溫室里工作,經常是戶外30℃以上的高溫,而低溫室內卻要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凍著手堅持裝調。
碳衛星的定標難題
碳衛星重約620公斤,由三部分組成:模塊化衛星平臺、高光譜與高空間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測儀、多譜段云與氣溶膠探測儀。
為滿足碳衛星在5種觀測模式和十余種指向模式間自如切換的要求,這也是我國迄今為止觀測模式最復雜的民用衛星,它通過多種觀測模式的組合,讓碳排放無處遁形。
當然,碳衛星還面臨著定標難題。二氧化碳探測儀定標系統負責人藺超介紹,定標技術是光譜儀器最終實現精度的關鍵技術,為保證最終的光譜數據的精準,必須在實驗室和在軌工作時對儀器的光譜性能和輻射性能進行精準標定。科研人員不但為二氧化碳探測儀量身特制了真空定標系統,還利用可調諧激光器和波長及搭建自動化定標系統,大幅提高了實驗室定標的效率,使儀器的定標周期較OCO-2大幅縮短。
為了讓二氧化碳濃度探測更加精準,科研人員還給碳衛星裝上了另一臺載荷――多譜段云與氣溶膠探測儀可以測量云、大氣顆粒物等輔助信息,為精確反演CO2濃度剔除干擾因素。
當然,云與氣溶膠探測儀作用還不僅于此。據科技部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介紹,它還可以獲取全球尺度氣溶膠數據,這不僅可以幫助氣象學家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還可以為研究PM2.5等大氣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衛星在天上大展拳腳,但是僅靠它單打獨斗是遠遠不能完成使命的,若要實現最終任務目標,需要多個大系統協調配合。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的共同組織下,碳衛星按照航天工程模式,組成了衛星、運載、發射場、測控、應用五大系統。
碳衛星發射運行后,科學數據將依托風云系列地面接收站資源完成數據下傳。這些數據并不是直接可用的二氧化碳濃度分布,需要經過氣象學家進行高精度的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反演計算,才能最終成為全球二氧化碳觀測數據產品并共享。
碳衛星肩負著巨大的使命進入太空探索,除了進行相關科學試驗,更好地掌握二氧化碳的全球分布規律、機理,還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后期衛星傳送的信息進行處理、加工、分享、服務時都會按照應用的需求,與其他國家共享,同時有效指導我國的節能減排。”李加洪說。
“小衛星”的大責任
碳衛星最終實現全球觀測,還需要衛星平臺實現靈活的觀測模式。二氧化碳探測儀與衛星平臺配合,通過主平面天底和耀斑兩種主要觀測模式,才能對全球陸地和海面路徑上二氧化碳的吸收光譜進行精確測量。為保證在軌獲取光譜數據的精度,載荷需要進行對日、對月定標,這也需要衛星平臺頻繁調整姿態、翩翩起舞。中國碳衛星絕對是地球之上的靈魂舞者。
“很少有衛星冒險在天上不停地翻跟頭,一般都要求衛星動作越少越好。這對衛星平臺設計是很大的挑戰。”碳衛星首席應用科學家盧乃錳說,“如果有一顆掛在地球之上的衛星,每天都在繞著地球跑圈,經過幾個月,就能把全球每個角落的二氧化碳情況都看到。”
氣候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解決氣候問題、監測碳排放也是需要世界各國努力合作的問題。李加洪曾談到“做全球二氧化碳監測僅僅一兩顆衛星是不夠的,我國(碳衛星)是第三顆,歐洲也將碳衛星列入計劃。我們希望通過這顆衛星和其他幾個國家合作形成碳衛星‘虛擬星座’,聯合觀測大氣二氧化碳,為全球氣候變化提供更加豐富的監測數據”。
關鍵詞:生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2-081-01
一、未雨綢繆,合理有序
一進入高三階段,老師應首先認真研讀當年考試說明,明確考試范圍、能力要求,同時把當年全國各地高考試卷對照考試說明逐題分析弄清每一題所考查的知識點、能力要求及問題情景、命題形式等;并與往年試卷作對比,弄清高考常考的主干知識點、高考變式題背后有沒有改變的根本性東西。在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制定復習計劃。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選修新課學習、章節復習和專題復習。一輪復習側重基礎知識的全面鞏固,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重點梳理單元內知識脈絡。二輪復習根據本學科知識內在聯系,把必修選修三冊教材共十四個單元分七個專題,側重跨章節知識聯系的構建,強調綜合分析、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三輪復習側重于課堂限時訓練和綜合模擬訓練。讓師生做到心中有數,有章可循。第一輪復習要全面閱讀教材,查漏補缺,夯實基礎。在復習中,應靜下心來把生物課本梳理一遍,加強和鞏固對知識的理解,并及時解決有疑問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自己構建一些知識網絡,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變課本知識為自己的學間,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另外,對基本的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實驗設計應有一個比較清楚的思路,這樣遇到具體的實驗題型才能臨陣不亂。第二輪復習不是“炒剩飯”,而是要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綜合和深化。第二輪復習要明確重點、難點。深刻理解每一個知識結構及其知識點中的重點,突破難點,把分散在各章節的有聯系的知識點進行整理,以體現知識間的本質因果關系和整體性,即進行專題復習。第三輪復習主要是回歸課本,梳理基礎知識。看糾錯本,加強記憶。檢視自己曾經出現過的失誤,找到自己知識的漏洞,思維方式的偏差,解題規范的疏漏,錯誤集中的點作為訓練重點,有目的地精選一些材料進行訓練,不讓同樣的錯誤在高考中重現。
二、夯實基礎,強化能力
學習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抓基礎,對生物學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實驗操作的基本過程等基礎知識要逐一弄清,達到融會貫通、熟能生巧的地步,從而應加強對“雙基”的強化訓練。在復習中,要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系,將所學知識先串成鏈,再織成網,使知識結構化、網絡化,將所學知識濃縮其中,了解各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具置,清楚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講究知識的梳理,注重掃描,加大知識的外延。如復習到細胞分裂,可結合高中階段所學過的分裂方式(二分裂、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比較復習。又如,關于DNA的結構與復制,如果只有DNA的雙螺旋結構的印象,堿基互補配對等零散的知識,就證明沒有形成知識結構。而能夠知道DNA的結構包括DNA的化學結構、空間結構、結構特點及具體內容;DNA的復制包括概念、復制時期、條件、過程、特點、意義和差錯結果,并將這些知識羅列起來,就形成了知識結構。知識網絡是在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找出知識的內在聯系而形成的,正如交錯的食物鏈形成食物網一樣。例如,上述關于DNA的結構和復制的知識結構,再把它和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遺傳規律等聯系起來,就形成了一個知識網絡。
三、講究方法,聯系實際
復習方法要得當。生物高考復習中,一般要使用三種常見的復習方法。(1)比較復習法:在復習中,使學生能運用比較法進行知識的橫向和縱向比較。如組成酶與誘導酶的比較,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高等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亞顯微結構的比較;三大營養物質的來源和去路的比較,三大營養物質均可來自食物,除蛋白質外,均可貯存,均可由其它物質部分轉化;碳循環、氮循環、硫循環的比較,比較它們進入生態系統的途徑、形式及回到無機自然界的途徑、形式;還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較,三大遺傳規律的比較,各種育種方法的比較,等等。(2)串連復習法:復習時可把分散在各個章節中的知識串聯起來,使學生對知識有全面的理解。如有關蛋白質的知識主要分散于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紹了蛋白質的組成元素、基本單位、合成場所、結構和功能。第二章講了蛋白質在人體內的消化、吸收和代謝等。第五章談到了蛋白質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生理過程。復習時,可以把這些知識串起來復習,使知識更系統化,這樣可提高學生解綜合題的能力。(3)聯想遷移法:如線粒體,可聯系到呼吸作用、能量轉換器、細胞質遺傳、酶的專一性、膜的結構功能、各種基質、線粒體數量多的細胞、細胞的衰老等等。又如復習膜的流動性,可聯系到主動運輸、內吞、外排、受精作用、細胞融合、卵裂、遞質的釋放等。一般常用的思維有求同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等。只要我們方法得當,往往就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