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空氣質量; 自然資源; 審計
【中圖分類號】 F23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23-0120-04
黨的十提出建立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體系,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并開展審計試點。試點的重要領域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以及大氣污染防治等,為開展空氣質量審計提供了依據。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深受大氣污染困擾,盡管環保部門、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項措施來治理,但公眾對治理的效果心存疑慮。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了解空氣質量情況主要通過主觀感受、媒體報道、環保部門的相關數據。與這些了解信息的途徑相比,審計監督具有客觀、中立、公正的特點,引入政府審計進行監督,對于消除公眾疑慮,促進空氣治理措施的落實是一個較好的選擇。政府審計的本質是履行對公眾的受托責任,然而現實情況是由于我國審計機關基本未進行過該領域的專門審計,導致尚未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符合實際的審計規范體系。因此借鑒美、英等一些審計機關的做法,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開展審計,是比較可行的一個思路。
一、美、英等開展空氣質量審計的情況
(一)美國的空氣質量審計
美國的《空氣清潔法案(The Clean Air Act)》為空氣質量審計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審計團隊由復合型的專業人才構成,保證了審計項目小組的專業勝任能力。除此以外,美國能源部建立的數據庫包括了與能源消耗有關的各項統計數據以及審計情況,為空氣質量審計的開展提供基礎性的數據支撐。空氣質量一直是美國審計署關注的主題之一,其官方網站上了8份關于該主題的審計報告,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到美國審計署早在1979年就對空氣質量予以關注,并了相應的審計報告。關于空氣質量審計的內容,美國審計署主要從以下方面展開。一是關注環保部門一些規定、空氣質量標準的程序是否符合相關規定。例如環保署對磚、瓷磚等建筑材料生產過程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了新的標準,新標準執行后,對大氣污染物的控制、監測、檢驗、記錄、報告都會帶來新的成本,審計署檢查環保部門該項新標準時是否對成本―效益等各方面影響進行了充分評估。二是對一些環保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的資金使用效率進行評估。例如,在減少柴油機空氣污染方面政府對一些項目進行了資助,審計署發現由于減少柴油污染排放涉及公路交通、航運、空運等多個管理部門,而這些項目之間缺乏合作,導致這些項目存在碎片化或者重復資助的現象,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而且,由于這些管理部門沒有制定相應的績效計量方法,無法有效地衡量資助的資金是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三是對環保部門沒有注意到但可能對大氣造成污染的事項進行評估。例如,對于火電廠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管理,環保部門主要是對其電力生產過程中的一些氣體排放規定了標準,但是審計署發現一些火電廠為了有利于污染物擴散,將火電廠的煙囪建得過高。由于空氣質量審計涉及很多專業性的知識,因此審計署采取了一些措施確保審計結論的可靠性。例如審計報告完成后請環保部門復查,邀請空氣質量研究方面的專家參與審計過程,并在報告中詳細記錄被審計單位對報告結論的回應。對審計署的有些審計結論,被審計單位提出了異議,審計署對異議部分進行了二次回應。另外,在報告中使用圖、表的形式使得一些問題的表述更加直觀、形象。例如,空氣質量標準對于幾種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要求越來越嚴,審計報告中使用點線圖的形式,使得報告閱讀者很直觀地看到幾種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要求排放得越來越少。
(二)英國空氣質量審計情況
由于受工業發展的影響,英國是較早對空氣質量予以關注的國家。1956年頒布了有關空氣質量控制的基本法《清潔空氣法案》,并相繼出臺了多部與空氣質量治理有關的法案。英國的空氣質量審計主要受歐盟生態管理計劃及審計(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的影響。該計劃重點關注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二氧化碳的排放、政府綠色采購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內容[ 1 ]。該計劃實施以來取得很好的效果,歐盟的年能源消耗量呈現下降趨勢。
2009年英國審計署了《改進空氣質量――政策發展》的審計報告。該報告主要對英國空氣治理發展政策進行了評述與展望。報告在對近年來英國空氣污染治理效果、現有政策進行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未來政策制定的發展路向。報告內容首先就空氣污染對健康造成的影響以及治理空氣污染可能發生的成本進行了評估。然后對英國、歐盟和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空氣質量標準進行了對比,具體指出英國制定的空氣質量標準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分析如果英國的空氣質量未達到歐盟的標準可能帶來的經濟后果。最后對英國政府制定的空氣污染治理政策、取得的效果進行了總結與評價,指出現有政策、措施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在空氣污染治理方面,交通發展計劃和空氣質量管理計劃分別由不同的部門來制定,導致這兩個計劃之間缺乏協調與溝通;現有的空氣污染治理責任按行政區劃來劃分,一些跨地區的空氣污染協作不夠。同時對現有空氣治理的一些方案提出具體改進建議,對歐盟其他成員國例如德國、法國、荷蘭等好的做法進行了介紹,并提出值得借鑒的地方。
(三)香港地區開展的空氣質量審計情況
香港地區在1987年了《空氣污染管制條例》,對空氣質量予以關注。香港審計署在2012年就環境保護署在空氣質量監測及匯報方面的事項進行了審計。審計內容主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在環保部門的管理下,香港的空氣質量各項指標未全部達標;二是對環保部門的空氣污染指數匯報系統進行審計,發現公眾無法便捷地查閱重要的信息,例如在環保署的網站沒有公布空氣質量達標程度的信息;三是對環保部門的績效進行評價,指出環保部門在有關空氣質量管理方面可以改善的地方。在審計建議部分列示得十分詳細,對于審計發現的每一項問題,都提出了五至六條建議。例如:針對空氣質量的管理問題,提出環保部門制定計劃時應列出空氣質量指標達標的時間目標和進度指標,并將進度定期進行公開;將香港地區的空氣質量標準和美國、英國、歐盟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進行對比的基礎上,提出環保部門應定期修訂空氣質量相關標準;當空氣污染超過標準時,應向公眾提供更加清晰和具體的預防措施,并加強實時匯報、公布空氣質量監測結果。
(四)美、英等開展空氣質量審計的啟示
從上述開展空氣質量審計的情況來看,該領域審計主要以績效審計為主。美國在開展空氣質量審計方面歷史悠久,形成了常態化、持續性的狀況。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較為完備的能源消耗數據庫、復合型人才的審計團隊、多年的經驗積累為空氣質量審計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英國、中國香港地區開展的空氣質量審計相對比較單一。英國對空氣質量的關注主要受歐盟對大氣污染排放要求的影響,因此審計內容主要從政策建議層面展開;香港地區則主要是對環保署在空氣質量改進方面進行的評價,關注空氣質量改善的效果。
綜合來看,審計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關注空氣質量政策、標準制定得是否合理,評價環保政策時是否經過了充分論證,現有的空氣質量標準是否定得過低等等,采用的審計方法主要以文獻查閱和比較法為主;二是對空氣質量改善過程中采取的措施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主要結合具體的專項空氣污染減排項目進行,采用的審計方法主要有實地考察、訪談、專家咨詢法;三是對環保部門取得的績效進行評價,主要采用的是差異分析法,分析環保部門是否達到了預定的空氣改善目標,如果沒有達到,完成進度是多少等。
二、我國開展空氣質量審計的內容框架
我國在1987年了有關空氣質量的基礎性法律《大氣污染防治法》,2015年進行了修訂,對各項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了新標準。2013年,國務院了《大氣污染治理行動計劃》,隨后各地方政府也紛紛了相應的空氣治理行動方案。政府出臺了多項財政補貼政策,投入了大量資金,表2列示了中央財政資金專項用于治理大氣污染的情況。
從表2中可以看出中央十分重視大氣污染的治理,2014年與2013年相比,空氣治理專項資金大幅增長。然而,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霧霾仍然比較嚴重。一些地方政府對于產能過剩、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去產能行動遲緩,還有一些地方在公布空氣治理效果時,避重就輕,選擇性地信息。投入大量的財政資金用于改善空氣質量,效果怎樣?對此,公眾有強烈的問責需求。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引入審計監督十分必要。
近年來我國開展了土地、礦產、森林、水資源等環境審計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圍繞資金使用的真實性、效益性和合規性以及資源審計的目標、內容、審計程序、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展開[ 2 ]。在實踐方面,與大氣污染治理有關的審計開展了三次,分別是2009年第6號、2011年第11號和2013年第16號審計公告,這三個審計項目主要對企業節能減排情況進行了審計。審計內容一是關注技術改造專項資金使用是否合法合規,是否存在擠占挪用專項資金的情況;二是關注節能工程項目是否按期完工并發揮作用,污水、污泥、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是否有所減少;三是關注淘汰落后產能的相關政策是否得到了落實。
借鑒美、英等開展空氣質量審計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我國應將空氣質量納入審計范疇,進行單獨反映。審計內容可從以下方面展開:一是關注大氣污染物節能減排項目是否落實,是否取得了預期效果;二是對空氣質量政策方面進行評價;三是關注空氣質量數據公開的客觀性、及時性。審計方式可以以專項審計的形式開展,也可以在開展其他審計項目時對影響空氣質量的方面單獨反映,予以關注。例如:在對國有企業審計過程中,除了關注財務收支審計以外,還可以評價檢查國有企業是否貫徹落實了國家關于節能減排政策的規定,在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方面是否采取了相應措施;在對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過程中,評價領導干部在任期內有無違反國家產業發展政策批準新建高污染能耗項目,任期內空氣質量有無大幅度下滑情況。具體可從表3所示的方面展開審計。
三、Z市開展空氣質量審計的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Z市為例,結合Z市近年來為改進空氣質量采取的各項措施,提出對Z市開展空氣質量審計的設想以及具體思路。Z市是我國北方中部某省會城市,近年來空氣質量不斷下滑,空氣污染較為嚴重,政府采取了多項措施進行應對,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北方有較多城市與Z市的情況相似,因此選擇Z市進行分析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在空氣污染治理方面,Z市政府比較重視,計劃未來5年內投資462億元專項資金進行治理。市政府了《“藍天”工程白皮書(2013―2015)》,制定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2014―2018)》,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在全市范圍內采取了超排放的黃標車在市區內限行,全市燃煤鍋爐改天然氣,加強施工工地揚塵污染治理等多項措施。
Z市開展空氣質量審計工作重點應從462億元治理資金的使用入手,評價資金使用的合法、合規性,審查專項資金是否都落實到位、資金使用進度是否符合計劃,資金使用效率如何、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的技術改造項目是否按期完成、工程項目是否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首先是政策評價部分可以考察政府部門對于治理空氣污染是否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計劃,計劃是否清楚地列明了績效指標,每一個時間結點的完成率、完成目標是多少,關鍵績效指標的完成與責任是否掛鉤,責任是否層層分解細化。以該市的《藍天工程白皮書(2013―2015)》為例,該白皮書列出了為改進空氣質量3年內要采取的各項措施,相當于空氣質量改進計劃書。然而計劃中的內容常常冠以定性的指標,例如“大力發展,有效控制”,其中定量的績效指標比較少,一些關鍵績效指標例如全年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全年大氣中度、重度污染天氣預期達到多少等信息缺乏,導致這些措施是否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難以進行評價。
其次可以評價空氣治理各項措施執行情況。例如空氣污染治理措施中指出如果達到重度污染天氣,工地應停工。審計人員可以采用實地考察法,調查達到重度污染時工地是否停工,如果沒有停工原因是什么,誰將承擔責任,現有的處罰措施是否適當,有沒有效果。
最后可以對空氣質量信息、空氣質量數據進行評價。例如達到重度污染天氣是否對公眾及時預警,是否及時向公眾傳遞可以采取的措施;空氣污染治理工作進度如何,尤其是一些關鍵時間結點;預期目標是否完成,信息是否向公眾及時進行公開等。
四、結論
一些國家和地區由于經濟發展原因,較早地意識到工業發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因此在空氣質量審計方面已經具備較為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我國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也逐漸意識到環境、自然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借鑒他們的空氣審計實踐經驗,總結其先進技術手段與方法,對我國開展該領域的審計具有重要意義。今后可進一步形成體系,對空氣質量審計開展的法律依據、制度體系、審計方法、報告等內容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一、倡導綠色會計核算,建立全方位環保體系
中國要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急需綠色會計核算與綠色審計監督(簡稱綠色核算監督)。在中國實施綠色核算監督,是實行綠色循環經濟的體系保障,是構建全方位環保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進行節能降耗的綠色核算,提高資源利用率,實施真實綠色財富的綠色審計監督,才能防止資源耗竭、環境污染,實現綠色GDP增長,才能確保我國循環經濟核算戰略的實施。綠色核算監督是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經濟核算監督,是一種循環經濟再生產和自然環境清潔生產有機結合的良性循環發展核算監督,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產物。綠色核算監督內涵廣博,包括綠色統計、綠色GDP、綠色會計、綠色審計、綠色融資、綠色資本、綠色稅收……等核算監督。綠色核算監督已成為現今國內外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的主流。中國總會計師雜志社劉麗君社長在《肩負媒體職責 倡導綠色核算》中指出,綠色GDP核算呼喚催生了我國綠色會計核算的發展,已在我國刮起了一股綠色會計風。《中國總會計師》雜志作為中國一級財會類雜志,肩負媒體的光榮職責,早在2003年創刊第一期就推出了關于綠色會計的文章,介紹我國綠色GDP核算和綠色會計核算理念;倡議媒體進一步加強對綠色GDP核算和綠色會計的宣傳;普及綠色經濟知識;報道綠色核算和綠色會計的學術成果;探索綠色核算和綠色會計的發展方略。為綠色核算和綠色會計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提升全社會對綠色GDP核算和綠色會計的認同,推動中國綠色會計事業的發展。
二、自然資本核算觀
自然資本是認識環境和環境環保的一個新視角,環境是一種具有很大價值的資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然資本。將自然資本計價明確納入資源環境與綠色核算體系中是綠色核算監督的重點與難點。把自然資本納入資源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的觀點,首先來自《中國21世紀議程》中的“自然資本”和環境是自然資本來源的觀點。世界銀行于1995年首次引用了“自然資本”概念,公布了“擴展的財富”指標,并以此作為衡量全球或區域發展的新指標。擴展的財富中包含了自然資本、生產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四大要素。而由資源、生命系統和生態系統構成的自然資本的涵義共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是自然界給人類提供的可供開發利用的各種自然資源;第二層是由動植物、微生物構成的生命系統;第三層是自然資源和生命系統構成的能夠給人類和全部生命系統提供服務的生態系統。因此,自然資本核算觀也就是概括了為支持生命系統的生態系統的總和的綠色核算觀,也就說自然資本是有價值的,要把自然資本納入資源環境經濟核算觀。
三、“零排放”綠色GDP核算法
現行的GDP核算體系只反映了經濟活動的正面效應,沒有考慮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的經濟損失,因而無法真實地評價經濟增長趨勢及社會財富積累。該體系還助長了一些地區為追求GDP增長而破壞環境、過度使用自然資源的行為,并從根本上動搖了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基礎。為克服傳統GDP核算體系的缺陷,應對目前日益嚴峻的資源與環境挑戰,利用全新的綠色GDP核算體系替代傳統GDP核算體系已經逐步成為一種共識。在中科院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教授綠色GDP扣減核算法的基礎上,環保專家鐘定勝提出了運用“可持續、效用衡量、橫向可比、數據采集”四大原則進行社會總效用衡量的“零排放”綠色GDP核算法,備受人們關注。該方法針對國民經濟生產中每個可能造成環境生態損害的環節都采取了虛擬環境修復措施進行彌補,因此它核算的是凈社會總效用的增加情況。由于引入了社會平均治理費用來計算虛擬環境修復部門的修復費用計量核算,因此,這個核算方法不僅操作上簡便易行,而且數值核算上相當穩定,基本滿足數據可獲得性原則和橫向可比性原則,同時它又能從整體上較為準確地反映全社會經濟福利的真實產出狀況,可稱謂真實可信的“零排放”綠色GDP核算法。
四、宏觀環境會計
宏觀環境會計是以國家為核算主體,利用會計核算的原理與環境經濟核算的結果,對一國經濟活動對資源與環境的影響(使用、消耗)進行貨幣(輔以實物)核算。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會計系耿建新教授與宏亮博士從宏觀環境會計概念出發提出自然資源耗減估價方法進行案例分析,使入耳目一新。他們用自然資產的價值,使用未來凈收入的現值估價的現值法、使用者成本補償視同資源耗減的使用者成本法、自然資產的租金凈價格法、推導出全新自然資源耗減的估價公式。把此公式運用于煤炭行業的上市公司“河南神火煤電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神火股份”)及石油天然所行業上市公司“遼河金馬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遼河油田”),具體的資源耗減估價之中,這種對自然資源耗減估值方法的適用性與可行性進行探索性的實證研究在我國尚屬首例。
五、森林資產會計核算
多年來森林資源的長期無償使用亂砍濫伐造成森林銳減,生態失衡水土流失,物種減少洪水泛濫引人關注。實行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進行森林資產會計核算,是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林業內部改革的必然趨勢;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森林資產管理”的實質就是實行森林資產會計核算管理,是細化林業分類經營管理體制、理順林業產權管理制
度、適應中國“國情”的對森林實行的科學管理。四川省林業廳財務處退休干部陶仁川的《森林資產會計》觀點鮮明務實,是對森林資產“公允價值”核算方法的重大突破,使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成為可能。“以訐估促進核算”的方法(即:市場價或公允價值核算),解決了森林綠色會計核算計量難題。其核心是以產權單位(即國有、非國有林業企事業)的森林資產,經首次評估確認其價值量(即清產核資),以后按森林的自然生長規律(即生長率)來計算增值額,該方法無論理論上、具體操作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突破。
六、綠色會計應用
隨著現代工業的迅猛發展,公司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不考慮自然資源的優化利用和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致使人類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空氣污染日趨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全球氣候遭到改變,將直接危及整個人類社會生存。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必將引起了會計領域的一次綠色革命。通過對環境會計在公司環境管理中的應用分析,將環境活動納入公司會計核算體系,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利用會計手段來計量、反映和控制社會環境資源,披露公司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及公司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已成為大勢所趨。南開大學環境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郝冀認為,綠色會計核算應用能達到此目的:實現環境投資核算可以幫助其降低經營成本,避免未來的環境負債,提升公司綠色產品商譽,增加企業綠色利潤及社會環境效益。綠色會計應用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邊緣學科,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對象極其復雜,它的間接對象是環境資源的物流運動,即從環境資源的形成、獲取,到環境資源的開發創新的整個過程;它的直接對象是環境資源的價值運動,即環境資源價值、環境資源的耗費、環境資源損失、環境資源成本、環境資源的經營開發收入、綠色收入和綠色利潤等。
七、綠色核算研究倡議
“綠色”是生命之色,“綠色”是人類生命力的象征,“綠色”是21世紀信息知識經濟時代的代表色,“綠色”以生態及環境的代名詞深入人心,向一切舊傳統經濟觀念發起了綠色文明挑戰。為全面加強中國綠色核算與監督課題研究,特提出綠色核算研究倡議。
1.倡議在中國會計學會環境專業委員學會的領導下成立“環境會計研究課題組”,率先組織熱心于綠色核算與監督研究的專家學者,與環保專家密切合作,共同攜手開創中國綠色核算研究新局面。
2.倡議樹立綠色GDP科學發展觀,積極為會計法及注冊會計師法修改工作建言獻策,建議增加綠色會計及綠色審計內容。
3.倡議開展中國綠色核算與監督信息電算化研究。為嚴格執行環境評價法,開展企業IS014000環境認證、綠色會計核算、綠色審計監督工作服務,爭做構建中國和諧社會的促進派。
4.開展企業環境報告披露制度研究。將爭創資源低消耗、污染零排放的綠色企業的綠色核算調研列為首要研究課題;
2019年經濟科將立足發揮科室職能作用,主要采取調研、視察、執法檢查、審議工作報告等監督形式,加強對政府經濟建設類、城建等重點工程、農林水、安全生產等事項的監督,對政府相關部門發揮職能、執行法律法規情況提出意見建議。今年,經濟科將按照縣人大常委會總體安排,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按照上級文件要求,推進預算監督聯網工作。
立意:審查和批準政府預決算,監督預算執行,是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新預算法實施以來,人大的審查監督權不斷擴大,對政府全口徑預算、預算公開、政府舉債行為等方面的監督力度進一步加強。然而,僅通過審議預算報告、聽取工作匯報等傳統方式已不能滿足日益規范嚴格的預算審查監督工作的要求。
做法:實現人大與本級政府財政部門聯網,再逐步與政府收入征管、社保、國資和審計等部門聯網,實現預算收支信息的橫向聯通對比,逐步實現對預算的全口徑審查和對預算執行的全過程監督。
目的:開展人大預算聯網監督工作,為人大依法開展預決算審查監督工作搭建了新平臺,拓寬了新渠道,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對政府全口徑預算決算的審查,增強工作的針對性、深入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政府規范預算管理,提高預算水平,推動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打造陽光政府、責任政府。
二、5月份,對全縣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情況和交通路網體系建設情況進行調研。
立意:了解全縣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情況和交通路網體系建設情況,督促政府加快相關項目建設的步伐,進一步提高交通路網體系建設的效率和質量。
做法:1、調研采取實地看點、查閱資料及召開座談會的方式進行,了解全縣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情況和交通路網體系建設進展情況。2、牽頭組織委員和部分代表進行視察,聽取相關情況報告。
目的:推動政府主管部門、相關職能部門等加強溝通銜接,強化協調配合,提前做好項目規劃,辦理好相關手續,合力推動全縣重點項目建設和交通路網體系建設順利有效地進行。
三、10月份,聽取和審議計劃和財政預決算等相關報告。
立意:貫徹相關法律規定,做好此項常規性工作。
做法:深入財政、審計、發改等部門進行調研;與計劃預算委員會、財政經濟預算審查監督專家咨詢委員會一起,認真做好相關報告的預審工作,為常委會議審議和批準縣政府2018年財政決算報告提出主體審議意見;聽取和審議縣財政局關于2019年上半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聽取和審議縣審計局2018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的審計報告;聽取和審議縣發改局關于2019年上半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四、12月份,聽取和審議縣政府關于全縣2019年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報告。
立意:國有資產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依據憲法和法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有國有資產監督職責。向縣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是縣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縣人大常委會依法履行監督職責的重要手段。
做法:1、明確報告方式。縣政府關于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年度報告采取綜合報告和專項報告相結合的方式。綜合報告全面反映各類國有資產基本情況,專項報告分別反映企業國有資產(不含金融企業)、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國有自然資源等國有資產管理情況。2、突出報告重點。根據各類國有資產性質和管理目標,確定各類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重點。3、提高報告質量。縣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科學、準確、及時掌握境內外國有資產基本情況,切實摸清家底。要建立健全我縣各類國有資產管理報告制度,依法明確和規范報告范圍、分類、標準,確保各部門各單位的國有資產報告結果完整、真實、可靠、可核查。
目的:在全縣建立起人大和政府部門間橫向協作、上下縱向聯動的國有資產報告工作體系,全力支持人大履行國有資產管理監督職責,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基礎工作,全面如實地向人大、向人民提交一本“完整賬”和“明白賬”。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綠色會計 審計質量控制體系
中圖分類號 F23
標識碼 A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要求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建設為中心,更加自覺地推動主義物質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社會全面發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蘊含著深遠的理性思考,彰顯出鮮明的特征。
面對經濟快速增長的勢頭,投資者、管理者和社會公眾對會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會計信息不但要真實、準確、全面地反映國民經濟運行勢態,而且要成為經濟管理部門重要的決策信息。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直接著國民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可以說,會計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會計事業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機遇和挑戰并存。科學發展觀之于會計,就是要求我們在會計規范制定與會計理論研究中注重人的因素,以會計人為本,實現會計發展中的全面、協調與可持續性。如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進行會計工作改革,是會計工作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在會計工作中,要全面吸收科學發展觀的精髓,并貫徹到實際的操作過程中。
1 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加強會計隊伍建設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同時也意味著我們的社會經濟主體要發揮更大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既要真正體現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又要正確處理好人的自由權與、知識和資本的關系,處理好人文精神和制度建設的關系。落實到會計管理工作上,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與專業技能的提高,注重會計管理干部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要轉變人才觀,建立以人才資源為中心的人事管理體系,充分發揮各層次會計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人才的入口上要嚴把入口關,在隊伍的培養上要實行以職業道德、政治思想和專業技術等為主要的強制培訓和終身制度,實現知識結構、道德觀念和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為推進會計改革與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建立一整套科學的人才儲備機制、激勵機制和進退機制,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在當前形勢下,會計人員新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會計誠信建設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誠信是會計人員的安身之本、立業之基,是會計人員公正執業的首要資格條件。我們一定要善于在市場經濟發展大局中找準位置,加強培育會計執業人員的品質。要積極探索出一條含量高、信息質量好、會計人員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的會計改革新路子。
2 堅持可持續發展,逐步建立綠色會計體系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人們逐漸認識到,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資源等作為代價,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數字的積累,更重要的是社會進步的綜合評價。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目標的影響下,經濟理論發生了深刻變化,新的經濟理論迅速發展,一改過去單一追求經濟利益的方式,而轉變為追求三個目標的平衡發展:①經濟利益,GNP增長和區域社會發展不因世代更替而衰減;②社會利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③環境利益,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動態關系。也就是說,不能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無償和無節制地開發自然資源;同樣,企業亦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效益。因為,資源和環境不僅是當代人,也是子孫后代共同賴以生存的條件和財富。為順應這種形勢,在國外會計行業誕生了“環境會計(綠色會計)”和“社會責任會計”的新會計理念。
在20多年來趕超動力驅動下,我國經濟基本上是走一條靠高投入實現數量和規模擴張之路,造成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產業結構趨同,生產能力過剩,造成了稀缺資源的巨大浪費,也導致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重產值、輕發展、重速度、輕質量,以犧牲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以當代人生存和發展來損害后代的利益為代價的老路已難以為繼,轉變增長方式已刻不容緩,必須強調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和諧、持續發展。因此,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我國發展綠色會計是當務之急。
綠色是會計學、環境、和可持續理論相互結合,運用一定的,以貨幣單位、實物單位計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反映、報告和考核資源、人力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等成本價值,平衡人工資本和自然資本,全面反映自然資本和企業效益的一門新興會計科學。綠色會計是在修正傳統會計基礎上產生的,由于傳統會計核算辦法未將環境資源列入資產核算,對于企業成本只人造成本,造成企業對社會資源的無償占用和污染。客觀上,鼓勵企業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獲取本企業利益而忽視企業的社會環境效益。而綠色會計突出核算企業自然環境成本,在提高企業自身直接效益的同時,更注重企業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全面監督反映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環境利益是綠色會計的重要。綠色會計的基本內容大體可分為三部分:自然資源消耗成本、環境污染成本和企業的資源利用率及產生的社會環境代價評估。同時,也包括對國家經濟發展宏觀決策的評估。
我們一要促使企業形成環境責任的道德理念,充分認識綠色會計在建立健全綠色信息公開化制度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二要建立科學合理、系統完整并符合國情的企業綠色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三要建立完整的綠色會計信息系統和企業綠色報告信息披露制度;四要設計與制定可操作性的綠色會計準則。
3 堅持與時俱進,全面建立審計質量控制體系
審計工作是保證各級政府科學決策、依法行政和民主監督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保證把國家和人民的錢管好、用好的一個重要關口,是保證資金使用效益、搞好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保證各級政府和部門真正做到廉潔高效的一個重要手段。審計實踐表明,經濟越發展,審計監督職能越要加強,尤其是在當前經濟轉軌時期,違反財經法規、做假賬、會計資料失真以及許多消極腐敗、損失浪費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的情況下,審計監督對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負有神圣而光榮的職責。審計工作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打造誠信社會,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審計工作要科學合理安排審計項目,進一步深化預算執行審計、專項資金審計、企業審計,積極探索經濟責任審計,圍繞當地黨政中心工作開展審計監督。要在真實性、合法性審計的基礎上著力向效益性審計延伸,注重從機制、體制上尋找解決的有效辦法,從而在更高水平上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有效促進被審計單位科學規范管理資金,確保政府的各項宏觀調控措施落到實處。
要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和強化審計監督。對每一個審計事項,都要看其是不是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市場經濟秩序的規范,是不是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不是有利于社會主義民主的建設,堅持全面、辯證地看問題,善于運用監督檢查、綜合評價、調查等手段,及時發現機制、體制和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為政府決策提供真實可靠數據,全面提升審計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審計機關應遵循科學發展觀,建設綠色審計制度,依法獨立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監督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合法的行為,保障綠色會計制度的科學性和順利實施。
綜上所述,科學發展觀為我國會計理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它要求經濟發展以生態良性循環為基礎,而不再以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浪費為代價;要求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一背景下,對環境會計報告、環境審計報告、人力資源會計報告,特別是將一國經濟視同一個企業一樣,通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表等來反映其活力情況和發展前景等都成為必然和必需。
關鍵詞:盈利能力;盈利質量;現金流量;預警
一、影響上市公司盈利質量的因素
(一)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者迫于相關利益方對企業盈利預期的壓力,借助于會計上的技術處理來選擇最有利的會計政策,以使盈余報告達到相關利益方的期望水平。
(二)政府監管力度
1.上市發行政策:主要體現在新股發行價格的規定上存在明顯的盈余管理動機,影響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
2.配股政策:我國對配股資格的限制一直以凈資產收益率作為單一的衡量指標,這就很容易被上市公司操縱。
3.特別處理政策以及摘牌政策: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是一項非常寶貴的資源,任何上市公司都不愿失去這一珍貴的資源,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特別是虧損企業存在強烈的動機進行盈余操縱。
(三)社會監督力度
社會監督力度不夠,主要表現為:財政、稅收、審計、物價等行政執法機關各自為政,執法不嚴;會計師事務所風險意識淡薄,為了招攬客戶或為穩定與客戶的合作關系而接受一些不正當的要求。
(四)公司治理結構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經營者直接對報表的盈利質量負責。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惜降低公司的盈利質量。
(五)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
經營風險的高低,與環境及管理當局的戰略有關。經營風險大,受益不穩定,會降低收益的質量。影響經營風險的因素包括經營周期的長短、收益穩定性以及收益的可變性等。越是遠離經營風險,盈利質量就越高。另外財務風險高的公司在遇到經營活動發生變化時會造成收益水平更大幅度的波動,這也會影響公司的盈利質量。
二、上市公司盈利質量的評價方法
盈利質量直接影響到上市公司的實際盈利能力和未來的發展前景,利用上市公司對外的現金流量表進行盈利質量的分析是比較實用且可行的方法。
(一)閱讀現金流量表
綜合分析現金運用的能力,如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正數,則表明公司能夠通過經營活動創造現金;如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加上流動負債凈增加額減去流動資產凈增加額為正,表明公司創造的現金流量能夠滿足日常經營活動的需要,反之,則需要籌集短期資金;進一步分析扣除利息支出、股利支出后的現金流量,如果為正,表明公司創造的現金流量除滿足日常經營活動的需要外,尚能支付利息和股利;最后,繼續扣除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如果為負數,表明公司需要籌集資金滿足投資需要,金額越大,則財務風險越大。
(二)分析各項目結構
結構分析就是比較各項目占項目總額的比例關系。投資者應根據發現的各種異常情況進一步分析、判斷。比如,有些公司可能現金凈流量為正,但經營現金凈流量卻是負值,這就可能是通過借款等手段來彌補經營性虧損造成的資金不足。再比如,有些公司可能會出現“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占“與經營有關的現金流入”比例很小,說明公司可能存在用非主營業務利潤彌補主營業務虧損的情況。
(三)利用指標預警
利用現金流量表, 結合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 采用以下指標, 分析判斷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質量。
1.盈利現金比率(經營現金凈流量/凈利潤)
反映公司本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之間的比率關系。在一般情況下, 比率越大, 公司盈利質量就越高。如果比率小于1 , 說明本期凈利中存在尚未實現現金的收入。在這種情況下, 即使公司盈利, 也可能發生現金短缺。
2.凈資產現金回收率(經營現金凈流量/平均凈資產)
該指標是對凈資產收益率的有效補充, 對那些提前確認收益, 而長期未收現的公司, 可以用凈資產現金回收率與凈資產收益率進行對比, 從而看出凈資產收益率的一些水分。
3.現金毛利率(經營現金凈流量/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
該指標是對銷售凈利率的有效補充, 可以識別權責發生制下利潤率計算不實或人為虛增的問題。應當提醒投資者注意的是, 對于特殊行業, 特別是一次性投資規模較大分期回籠現金的行業, 如房地產、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 應該將該指標進行連續幾期的計算, 以確定現金毛利率的合理水平, 正確評價公司業績。
三、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質量的方法
(一)提高政府監管的效率
1.改進配股政策
原先單一的凈資產收益率指標很容易被上市公司操縱,因此在規定配股條件時設計的指標應能夠全面反映企業的盈利質量,增加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難度。
2.改進特別處理政策以及摘牌政策
嚴格對上市公司盈利狀況的規定,增加盈利質量的考核標準,防止上市公司通過操縱利潤達到免于被摘牌及特別處理的目的。
(二)加強公司內部控制
提高公司的盈利質量必須在公司內部建立完善的內控制度,提高財會人員職業素質和道德素質。企業應按照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建立適應現代企業胡度的內控機制,進行相應的全面預算控制、組織規劃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財產保全控制、內部審計控制。
四、關注其他信息
上市公司需要在財務報告附注中披露重要的會計政策、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更、或有事項等內容, 這些特殊的會計事項往往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產生重要影響。投資者對被投資方的非會計與會計事項應該引起足夠的敏感, 比如, 管理層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更換、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關聯方交易、特殊事件的發生; 意外收益、收益的增長快于銷售的增長、企業剛好或勉強滿足報表外部使用者(投資者) 對收益的期望、稅收報告和財務報告中費用的不一致、在會計年度的最后一季的會計大幅度調整等等。若某公司的盈利指標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 且遠遠高于競爭對手, 則要找到其競爭優勢, 如在一定領域或地區內自然壟斷、擁有能夠保護產品價格的專利、發現或擁有低成本的自然資源等等。如果找不到這些能夠帶來豐厚利潤的競爭優勢, 則其盈利能力、特別是盈利質量必有嫌疑。
參考文獻;
關鍵詞: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開采資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經濟的發展,環境信息披露問題是人們越來越關注的焦點。
一、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實務操作中存在的問題
生產過程是一個消耗過程,任何企業一旦投入運營必將消耗資源同時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它應把恢復和治理環境作為自己的義務,應積極對外披露環境信息。然而環境會計雖然在近30年的發展進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其理論和實務尚不成熟,尤其是我國環境會計理論主要來源于西方國家,沒有形成自己的環境信息披露理論和特色。在企業層面、系統地披露其環境會計信息實務操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環境會計計量理論研究的不完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機制也正在形成“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企業使用環境資源,就必須對所耗用的自然資源和破壞了的生態環境付出一定的代價,這不僅需要采用一定的計量手段量化在財務報表中,還必須確定一個合理的分配標準,將環境成本在使用同一環境資源的不同企業、單位和部門之間予以分配,以充分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是,由于環境會計計量理論研究的不完善,實務上很難找到這樣一個合理的分配標準,使得企業很難反映和控制其環境資源及耗費和補償情況。
2.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缺乏科學的定量方法。傳統會計核算只考慮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很少考慮環境因素,現行的財務報表中提供的貨幣信息局限于能夠按以貨幣計量的業務和事項使其提供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綜合性。信息使用者無法了解企業的具體情況,由于缺乏科學的定量方法及切實可行的指標體系,使得需用貨幣計量的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成本和環境收益等信息的披露缺乏可操作性,這將直接影響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
3.會計準則的制定未充分考慮環境責任和環境風險。傳統會計理論對產品生產中環境成本未加考慮,在宏觀層面上虛增國家財富,為此,建立一套環境會計核算體系,對經濟發展中環境資源的耗費和補償進行反映非常必要。但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對環境會計要素沒有給子確認,由于缺乏環境會計行為規范標準,也無法統一環境會計核算的對象及披露模式,給環境信息的披露帶來一些困難,現行的會計制度中,僅在企業“管理費用”會計科目中設置了“排污費”,和“綠化費”,項目,缺乏相應的核算體系。因此,應盡快制定有關環境會計準則,建立與我國環保要求相適應的會計核算體系,讓企業如實記錄和反映環境管理活動,充分披露其現實和潛在的環境責任及其面臨的環境風險。
4.環境法規體系不健全不利于運用環境會計披露。在特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經濟利益與社會要求的可持續發展發生矛盾時,如果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與制度的強制性要求,多數企業不會主動犧牲自身經濟利益,也不會自覺地增加環境支出,即使增加了相關環保支出,企業也因怕損害其環保形象而在一定程度上仍不愿意主動向社會披露其環境信息,近年來,我國雖相繼了一些與環境要素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環境法規體系仍不健全,內容籠統,與實務操作之間有很大的距離,立法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執法的力度都需進一步明確和加強,這些因素不利于在實務中運用環境會計披露環境信息,傳統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上述缺陷,無法完全適應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要求。
二、現代會計應考慮環境信息的披露
在傳統會計核算中,資產負債表對部分環境負債未作確認,利潤表中同樣未確認企業采取環境治理措施發生的支出,最終導致信息使用者不能客觀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為此,現代會計應增加環境信息的披露內容:
1.環境信息應納入會計報表范疇。大量的環境信息,如環保經常性支出,環保研究開發費用,環保治理費用等可以采用一定的計量手段量化反映在財務報表中。負債的確認,以及利潤表中成本與費用的確認,應充分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盡管環境成本如環境污染補償成本、環境損失成本、環境治理成本等被認為是社會成本部分,而非個別企業生產成本部分,但不久的將來人們會接受環境成本是企業總成本的構成,企業應對所耗用的自然資源和破壞了的生態環境付出一定的代價,其目的是考慮可持續發展,這一觀念的轉變將使環境信息被納入會計報表范疇。
2.會計的作用在于提供企業經濟和財務信息,主要表現在:一是國家環境管理部門需要了解企業執行了環保法律法規的情況,評價企業的環境業績。二是由于環境問題預示著未來的受益和風險,聯系著未來的負債和費用,因而,許多投資者愿意將傳統財務報表中的收益能力與環境信息聯系起來進行各項財務指標的分析。而且,近來有些國家的投資者出現了將收益與環境并重地看待而不能只看中收益,投資對象的“綠色投資”趨向。三是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有的將環境保護作為一個重要的信貸決策依據,甚至有的還成立專門的“綠色銀行”了,把環境問題作為首要的方面考察。四是消費者與社會公眾隨著環保教育水平的提高,日益注重企業的環保形象。會計為了能使提供的信息符合上述各方的需要,勢必被要求向國家各職能部門提供所需的環境信息。若會計消極對待環境信息的報告,與那些注重環境并在環境改善方面有所支出的企業相比,在對外報告中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不很理想,但無疑破壞了企業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將不利于環境保護。
三、構建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
目前,會計學界提出的綠色會計、生態會計或可持續發展會計,其目標就是解決會計如何向外界提供企業環境信息問題。由于環境會計起步較晚,環境會計準則尚未出臺,因此環境會計報告體系尚無統一的要求。筆者認為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應采用獨立報告披露和專題報告分析兩種模式。
1.采用獨立報告披露模式。選擇一些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對國民經濟影響比較大的國家重點建設行業或上市公司作為試點,在傳統財務會計報告中,可以在文字說明、補充資料、附注等形式,揭示一些基本的環境會計信息。重污染企業一般可以按照總量指標,相對指標和平均指標如某地區污染企業數量,總量比重法、萬元產值平均法等方法進行判斷。中國證監會應要求企業在上市時將企業是否屬于重污染企業重點披露。在會計核算上,環境會計的核算內容可以暫不納入日常的會計核算體系,可從現有的會計資料中取得與環境會計有關的資料,直接形成基本的環境會計信息。如果這些信息可用一些準確的數據指標或貨幣指標予以披露,并可輔之以文字說明;如果在日前狀況下,不能獲取相對準確的數量信息,則可用文字加以敘述。獨立報告披露模式的內容應包括企業簡介與環保方針、政策,環境標準如廢棄物、產品包裝、產品污染排放、循環使用等信息、環境會計信息包括環境資產,環境支出、環境負債、環境治理準備金、環境收入等以及環境業績信息如環境治理與投資、獎勵和環境審計報告。
2.采用專題報告分析模式。在現有財務報告的基礎上,可以增加會計科目會計報表和報告內容的方式報告企業環境信息。并通過報表分析如大氣污染指標;水質污染指標;噪音污染指標;資源破壞程度指標等評價環境污染程度。通過報表分析如主要用于描述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最終排放量減少的程度,資源產出率;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重點行業單位產品能耗;萬元國內生產總值水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率;廢鋼鐵回收利用率;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降低率等指標反映通過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降低廢物最終排放量、減輕環境污染的成果。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完善的環保法規,并充分發揮其環境執法的效力;利用市場經濟手段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使資源產品形成合理的價格體系,反映消耗的自然資源價值;形成比較完整的環境會計理論與方法,逐步消除實務操作中的主要障礙,如環境信息計量障礙、環境成本分配障礙等;制定出完善的環境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使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有統一的標準,實現實務的可操作性與統一性;制定出統一的環境審計標準,實現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督。
參考文獻:
[1]高雅軍信小娟試論建立我國環境會計的必要性林業科技情報2004.3
[2]林光僑環境成本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煤炭經濟研究2004.6
[3]安慶釗環境信息披露模式探析經濟師2004。2
隨著綠色發展及低碳經濟等理念逐漸被世人接納及倡導,環境審計也逐漸成為獨立的形態,并有了初步的發展,其發展成果之一就是環境績效審計,不過這同時也是目前審計工作的薄弱環節之一。有鑒于此,本文通過導致其成為薄弱環節的問題,透視背后存在的系列困難,籍此有針對性地思考應對破解措施。
關鍵詞:
環境績效審計;環境會計;標準;政府審計
一、開展環境績效審計存在的困難
(一)環境法律法規尚未完善不配套
我國目前已經構建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但仍不完善不配套,有的甚至相互矛盾,給審計帶來了難度,表現為:一法律法規過于籠統,不少法規缺少細化的具體標準;二是多部門對同一事項立法,部分之間相互矛盾,例如企業污水處理費的征收范圍就不一致;三是行政主管部門出現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如排污費的使用。環境績效審計的法律依據是衡量和評價環境審計對象的“度”,我國已頒布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環境標準,形成了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雛形,但是《憲法》、《審計法》、《審計法實施條例》等法規,一直未明確審計在環境保護監管中的權限,并未對環境績效審計方面的具體內容做出明確規定。而《環境保護法》只明確行政主管部門在監督的責任,但未明確國家審計機關的權責,不利于發揮審計機構的監督作用。
(二)缺少環境績效審計準則
審計準則是連接審計目標和審計方法的紐帶。環境績效審計沒有專門的審計準則,造成政府環境審計理論與實踐脫節,實踐中經常只能套用財政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等審計類型的準則和規范,靠執業判斷或經驗進行評價,自由裁量權較大,增加審計風險,影響環境績效審計的質量。政府審計準則的環保板塊尚處于空白狀態,是我國整個環境審計體系的一大缺陷。
(三)缺少標準化的評估體系
評估體系是績效審計的靈魂。環境績效審計具有多樣性和專業性,同一項目可能有多種不同衡量標準,環境監測指標也自成體系。但環境績效審計離不開成本效益的分析,應用哪些指標來科學反映成為審計人員關心的問題。環境績效審計是主觀性很強,從不同的角度評價,會有截然不同的結論。因此,只有有相對科學及成熟的標準化評價標準,才能保證環境績效審計結果的公平公正性。
(四)我國審計人員的素質不能滿足環境審計的要求
參考《中國環境審計實務問卷調查及初步分析》的調查結果,從事環境審計的人員專業背景,其中審計會計占76.2%,工程占14.4%,管理和稅務各占4.7%;對環境法律法規的了解程度,其中十分理解的沒有,有些了解的占88.2%,不了解的占11.8%。從事環境審計的人員缺乏環境科學知識,當遇到環境科學專業的問題時,有點措手不及。因此對于只掌握傳統審計技術的審計人員來說是個挑戰。
(五)理論研究手段的相對滯后
1997年以來,我國學術界才開始運用實證方法研究環境會計與審計問題,研究手段相對滯后,而發達國家早在90年代初就開始運用實證方法來研究。目前,國內主要采用傳統的定性分析方法,規范研究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實證研究則相對缺乏,主要是環境數據資源不充分,影響環境績效審計研究的實用價值,制約著我國環境績效審計的發展。
二、開展環境績效審計的措施:
(一)完善的環境績效審計的制度建設
1、建立政府環境績效審計的法律法規。環境績效審計立法是用法律手段規范政府環境績效審計的意圖和效果,達到有法可依,依法審計。可以通過修改《審計法》,明確審計機關在環境管理中的地位、職責、權力、工作范圍等,修訂《審計法實施細則》等法規,進一步落實具體的工作細則。2、建立政府環境績效審計準則。我國環境績效審計準則制定可以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環境審計準則或指南及其頒布的多項環境審計方面的經驗性文件、審計報告。環境績效審計準則實質是對審計行為的約束和引導,包括審計執業道德標準,規范在審計實踐中如何評價內部控制及取得證據,明確如何利用環境、能源類的專家,規范專家的行為;技術準則是考慮環境績效審計的基本技術標準及審計方法。
(二)構建我國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
現在的一些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是針對企業,且多數為非強制性的指標,而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應更多地從公眾的角度出發,設計宏觀角度的績效指標。先從環保資金使用的效率(資金到位率及使用率、違規資金率等)、環保項目建設的資源利用(工期計劃完成率、返工損失率、檢驗合格率等)、環保項目的效益(投資回報率、實際達標率、質量系數等)。同時結合現有的各種指標,如宏觀的國家及地方制訂的環境政策法規,地方制定環境污染綜合整治規劃、專項整治計劃等環保工作目標,年度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減排計劃及各項主要污染的達標指標規定等。微觀的單位自行制定的目標、預算、定額、合同等作為評價標準。微觀與宏觀指標的結合形成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
(三)盡快建立我國的環境會計體系
環境會計體系為環境績效審計提供操作平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點指出要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我國環境會計還處在萌芽階段。審計人員難以取得環境基礎數據,難以分析環境資金的使用效果、環境保護的投入產出,阻礙了環境績效審計的發展。應盡快修改現有的行政企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及會計制度,增加在報表中披露的環境相關的信息,建立起有關環境保護責任信息的會計記錄、計量、計價、報告,提供真實、完整、可靠的環境會計資料,能完整反映被審計單位或項目的環境信息。
(四)加強環境績效審計隊伍的建設
培養環境績效審計人才。審計機關根據自己的需要建立一支有多專業的環境績效審計隊伍,可以通過招聘的方法,得到資源、環境專業的人才。建立良好的培訓計劃,讓財會專業的審計人員充實資源、環境、工程方面的知識,武裝起立體的知識結構。同時,充分利用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及外部環境專家的力量,彌補自身的環境審計理論與技能缺乏,推動環境績效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湯孟飛.環境績效審計應用方法研究[J].財會研究.2011(07).
[2]馮品.我國環境績效審計研究現狀綜述與展望[J].財會通訊.2012(36).
關鍵詞:財政約束;轉換效率;經濟性和資源性資產;環境績效評價;主體功能區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0.08
中圖分類號:F1245;F8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6)10-0036-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habit of accounting thinking way, this paper selectes annual panel data from 29 provinces in China for five consecutive years within (between) 2009~2013 under the fiscal constraints, utilized SuperSBM model and regarded fiscal spending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ex as undesirable outputs to measure the efficiency of converting economic assets and resource assets to environmental liabilities. Using the 5yearaverage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vestment to GDP ratio (1.5%) and mean conversion efficiency as the standard, Chinese provinces has been classified into 4 categories: (1)high economic assets inputs / high conversion efficiency; (2)high resources assets inputs / high conversion efficiency; (3)low economic assets inputs / low conversion efficiency; (4)low resources assets inputs / low conversion efficiency. Combining principal function region strategic plan in China, it deeply analyzes provincial governmental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nchmarks. Comparing the degree of related dynamic improvements of conversion efficiency among different provinces of the same year by utilizing the Malmquist index, it reflectes an overall improvement of conversion efficiency recently and reveales that the dynamic differences of conversion efficiency among provinces increased with years and then leveled off.
Key words:fiscal restraint; conversion efficiency; economics and resource asset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principal function region
1引言
2009年中國經濟首次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之相隨卻是自然資源數量的迅速減少、環境污染事件層出不窮、環境污染控制難度升級。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GDP 的比重逐年增加,2000年污染治理投資增加到101490億元,占GDP的102%,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別為711403 億元,占GDP 147%;825346億元,占GDP 154%;951650億元,占GDP 162%。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中國環境經濟核算報告》顯示:2004年環境退化成本51182億元,占GDP的305%,2008年環境退化成本127457億元,占GDP的39%。從1979年中國試行第一部《環境保護法》(1989年通過,2014年最后修訂)后,相繼出臺環境保護單行法《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通過,1996年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1987年通過,1995年修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1995年通過,2004年修訂)等,出臺法規規章《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1999)、《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2000)、《退耕還林條例》(2002)、《主要污染總量減排考核辦法》(2007)等。雖然中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日趨完善,但制度執行效率有待評價與檢驗,現在中國還缺少對各地執行環境制度全面績效的評價與比較。形成科學評價環境績效的具體要素范圍與計量方法等,有效比較各地環境績效的模型與特征等,需要共同治理方參與。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的《中國綠色GDP核算報告2004》已經核算環境治理投資額、資源存量與變動量、環境污染物排放量等絕對指標,并運用聯合國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系(SEEA)從經濟績效中扣減了環境負債,但是既沒有地方政府使用經濟性資產進行環境治理的評價指標,也沒有地方政府利用資源性資產對環境治理的評價指標,更沒有兩者同時結合衡量與環境負債的轉換效率的評價指標。
2文獻回顧
21經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與環境負債
環境負債是指政府(聯邦、州、地方)等各種組織對經濟發展運行所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修復的法律義務。對于地方政府來說,環境負債是基本明確且金額能計量的一種現實義務,并具有強外部性[1]。因為地方政府主要是通過環境保護財政支出達到環境公共服務目標[2,3],而地方政府環境保護財政支出額計量了當年可修復的環境負債,當年環境保護財政支出額中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與在其基礎上已經形成的各類環境治理設施設備共同構成地方政府用于保護環境的各項經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具有量、質、時間和空間等多種屬性。Ekins等[4]指出資源性資產是不能被人造資本替代且具有重要的環境保護功能的資產;姜文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指出資源性資產具有生態價值,資源性資產對修復環境負債的生態價值的論述具有開創性[5]。資源性資產是一種多用途、多形態、多屬性的資產,具有經營性和非經營性的特征,能夠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換[6]。國際經驗顯示:當環境保護投資占GDP 的比例達到2%~3%時,環境質量才能有所改善。中國“十一五”期間環保投資平均約占GDP 的135%,預計即便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環保投資翻番,占比亦很難突破3%[7]。因此在環境保護財政支出資金較為稀缺的條件下,測算地方政府環境治理能力時需要考慮財政約束這一條件。
22測算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支出效率的投入產出指標
早在1993年就有比利時學者運用DEA和FDH 方法,測算比利時235個市政府財政支出效率,選取市政府財政支出為投入指標,人口總數、市道路建設面積、當地犯罪數量等指標為產出指標[8]。在類似的研究中,一般投入指標仍然選取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而產出指標選擇人口數量、人均居住面積、生活垃圾回收數量、地區生產總值等[9,10]。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涉及消防、醫療衛生、教育、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環境保護支出效率對地方資源合理配置和生態文明建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由于中國環境保護支出2007年后在財政支出中單獨列項,專門針對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支出效率的研究逐漸增加。國內學者研究財政支出中環境保護支出效率運用DEA 方法,以環境基建投資金額、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金額、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作為輸入變量;以煙塵、粉塵和二氧化硫實際去除量及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總產值作為輸出變量[11]。在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支出效率投入產出指標選取方面,國內其他學者選擇的投入指標既有廢物處理設施數、工業污染治理投資額等具體指標[12],也有采用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支出等粗獷指標來測算經濟性資產與環境負債轉換效率[13]。
現有文獻對地方政府環境績效評價仍然著重于經濟性資產與環境負債的轉換效率測量,能結合地方政府所擁有的資源性與經濟性資產向環境負債的轉換效率的全面度量研究依然鮮見。因此本文吸收眾學者的研究成果,增加了資源性資產評價指標全面評價地方政府環境績效,結合中國主體功能區戰略規劃,運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數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比較分析各地方政府轉換效率的特征及變化趨勢。
3研究設計
31轉換邏輯分析與模型選擇
在中國政府財政分權背景下,中央政府從中央財政預算中拿出的環境保護專項資金有限,地方政府需要承擔較大的環境保護支出責任而列支環境保護財政資金支出。要使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即需要從財政預算中拿出更多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進行環境治理,以增加經濟性資產。增加的經濟性資產必然體現在資源性資產的增加或環境負債的減少。例如海南省,自然資源稟賦好、資源性資產豐富、環境負債較少,此時,海南省再從財政預算中拿出資金增加經濟性資產用于增加人造資源性資產;例如上海市,資源性資產相對匱乏、環境需要修復環境負債為正,上海市再從財政預算中拿出資金增加經濟性資產進行環境修復,使環境負債值減少。可以形成一個類會計方程的動態恒等式:
經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環境負債
或經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環境負債
當然,地方經濟發展如果以犧牲資源與環境為代價,這樣用于環境保護的經濟性資產增量為負值,體現在人造與天然資源性資產的減少或環境負債的增加。換句話說,經濟性資產為0時,資源性資產減少必然會帶來環境負債的增加。因為從會計科目性質來看,地方政府的資源性與經濟性資產之間具有備抵關系,那么地方政府經濟性及資源性資產與環境負債的轉換邏輯如圖1所示。
數據包絡分析DEA 方法是環境效率測度的主流方法。Tone提出無導向、非徑向的SBM-DEA(Slacks Based Measurement)模型。為更真實地衡量環境問題等負的外
部性對效率的影響,Tone[14]基于修正松弛變量提出了Super-SBM模型,該模型解決了在SBM 模型中有效決策單元間的排序及差別問題。相比于其他DEA模型,考慮非期望產出的Super-SBM模型更能真實地反映地方政府資源性資產、經濟性資產與環境負債轉換效率評價的本質。本文借鑒Tone的Super-SBM模型和Hong Li等[15]對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的處理方法 由于考慮非期望產出的Super-SBM模型(變動規模報酬情況)較為常見,故省略其分式規劃形式。,對中國地方政府經濟性、資源性資產與環境負債轉換效率進行綜合評價與比較。
32指標選取與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中國29個省(由于數據搜集原因,樣本不包括我國的香港、臺灣、澳門地區、和新疆)2009~2013年連續5年的年度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
各省環境保護財政支出2014年后統計口徑發生變化,統計指標變為節能環保,各省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指標無法獲取2014年后的數據,故采用2009-2013年5年的面板數據。,新增資源性資產作為投入指標,以生態環境用水量為水資源的變量,退耕還林工程造林面積為土地資源的變量[16]。在產出指標方面,期望產出指標選擇水土流失治理新增面積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減少量[17,18],比采用單一指標作為環境污染治理的變量更具有良好的代表性。非期望產出指標選擇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支出。因此財政約束下地方政府經濟性、資源性資產與環境負債轉換效率的投入產出指標如表1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投入指標和非期望產出指標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Super-SBM模型不要求投入或產出指標之間不存在高度相關性(Emrouznejad A和Aminm,2009)。關于指標中出現負值的情況,根據Gang Cheng等[19]的做法進行處理,對某些指標缺失年份的數據進行了平滑處理。
4實證檢驗與分析
41基于Super-SBM模型的省級地方政府轉換效率分析
運用考慮非期望產出的Super-SBM模型測度得出中國29省2009~2013年地方政府經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與環境負債之間的轉換效率如表2所示。
41.1轉換效率
從表2可以發現2009~2013年地方政府經濟性、資源性資產與環境負債轉換效率均值排序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
根據地理位置分為東中西部3個區域,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遼寧、山東、浙江、江蘇、福建、廣東、海南和河北11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吉林、黑龍江、安徽、河南、山西、湖南、湖北、江西8個省份;西部地區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四川、貴州、重慶、廣西、云南10個省份。,29個省轉換效率均值處在大于1效率前沿面上的
省份有10個,其中有6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有1個省份來自中部地區(湖北),而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東部地區僅有3個(河北、遼寧和海南)。2009~2013年全國轉換效率變動靜態趨勢呈現為先升后降,2012年是轉換效率變化的拐點。2013年不處于效率前沿面的省市數量明顯增多,但湖南省2013年的轉換效率卻提高到為102。為進一步挖掘各省環境治理的特征規律,以各省5年環境保護投資占GDP比重均值15%、轉換效率均值1為標準,將中國各省分為4類:經濟性資產投入高與轉換效率高、資源性資產投入高與轉換效率高、經濟性資產投入低與轉換效率低、資源性資產投入低與轉換效率低
同一個省份中在經濟性資產與資源性資投入比率共為100%。其中經濟性資投入比率高,則必然資源性資產投入比率低,反之亦然。經濟性資產投入比率高資源性資產投入比率低即經濟性資產投入高。。并將各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限制開發區占全省面積的比例與全國各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限制開發區占各省面積的平均比重7132%相比較[20],并將比較結果分為低于、持平、高于顯示在圖2中。由于北京、重慶、天津和上海4個直轄市的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分類與其他省份不同,不便于比較,故本文不予分析。
41.2轉換效率分析
從4類轉換效率特征分類分析發現:中國地方政府經濟性、資源性資產向環境負債的轉換效率呈現出明顯的規律,其中Ⅰ和Ⅱ類省份環境治理效果較好,Ⅲ和Ⅳ類省份環境改善效果較差。Ⅰ和Ⅲ類省份都屬于生態環境脆弱區,但環境治理效果截然不同,為了遏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Ⅲ類省份要吸收Ⅰ類省份的環境治理經驗,根據各省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投入經濟性資產,在財政約束的條件下注重環境治理技術的研發,促進區域環境治理高效發展;Ⅱ和Ⅳ類省份資源性資產比較豐富,但環境治理水平迥異,Ⅳ類省份要借鑒Ⅱ類省份的生態環保措施,堅持主體功能區發展戰略,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區域科學發展。
(1)經濟性資產投入高與轉換效率高類(Ⅰ)。以河北、遼寧和寧夏為代表,特點是環境治理中經濟性資產投入較為充裕,且通過各項經濟性資產的優化配置實現了高轉換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治理效果。寧夏在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下雖然自然環境具有脆弱性、過渡性和干旱性,但還能根據主體功能區的戰略規劃要求投入大量的經濟性資產治理沙漠化及沙化危害,采取限牧、輪牧、禁牧相結合,使寧夏的生態環境質量逐步好轉。
(2)資源性資產投入高與轉換效率高類(Ⅱ)。包括海南、云南、四川、青海等在內的7個省份。該類省份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各省在環境治理中雖然投入的經濟性資產比重較少,但能結合各自擁有的資源性資產,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積極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對生態環境敏感和脆弱區實行嚴格保護,有效地改善了環境質量。草業是青海生態環境治理的基礎,青海十分重視草業建設,形成的草本植物群落具有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多種生態環境功能。
(3)經濟性資產投入高與轉換效率低類(III)。以山西、內蒙、安徽、江西等6省為代表,由于早期各省過度開發,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因此環境壓力大,限制開發區所占面積比重持平或高于全國平均比重。該類省份在環境治理方面投入的經濟性資產高,但未取得理想的環境治理效果。因為隨著經濟性資產投入增加,規模報酬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規模效率遞減階段的環境治理中,經濟性資產
的投入并沒有帶來應有的生態價值增量。
(4)資源性資產投入高與轉換效率低類(IV)。包含吉林、黑龍江、河南、湖南等9個省份,該類省份擁有的資源性資產比較豐富,但環境質量改善效果差,面臨著較大的環境風險。吉林、黑龍江和湖南在面對巨大的環境壓力下,沒有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優化國土開發保護空間布局,沒有完成劃定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的生態保護紅線工作,也沒有建立環境功能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因此環境改善效果甚微。
42基于Malmquist 指數的省級地方政府轉換效率動態趨勢
本文借鑒Malmquist 指數
Caves等(1982)曾采用Malmquist 指數計算生產效率,Malmquist指數可表示各省在t 期至t + 1 期轉換效率的變化程度。由于該指數較常見,故各指標的含義予以省略。動態分析各省級地方政府經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向環境負債轉換效率的變化趨勢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中國各省轉換效率總體有所改善,轉換效率動態變化的省際差異先逐年增大再趨于平穩,但在2011~2012年期間出現倒退現象。2009~2013年期間轉換效率改善最大是山東,轉換效率改善最小是江蘇。山東自然資源條件比較好,政府環境保護投資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4595億元上升到2013年的848億元,2009~2013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長速度得到有效控制,環境保護投資的運營效果較高。相反,江蘇自然環境治理基礎較差,面臨的環境問題具有典型的結構性、復合性,點面污染問題疊加,新老環境問題交織。江蘇環境治理的經濟性和資源性資產投入沒能抓住主要環境矛盾和迫切需要治理的環境問題,因此江蘇環境效率問題沒有得到有效提升。
5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目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形勢嚴峻,多年來粗放式的經濟發展導致環境事件層出不窮。本文將各省環境保護投資占GDP的比重和轉換效率均值的不同特點將各省分為4類,結合我國主體功能區戰略規劃深入探究了各省轉換效率的規律。針對轉換效率需要重點提升的III和IV類省份,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建立地方政府環評數據庫和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健全的環保投資激勵機制、官員選拔競爭機制、環保內部監督機制。2014年兩會上的環境報告指出環境污染的根源是環保腐敗,新常態下,解決環保腐敗需要制度環保,遏制環保腐敗必須建立嚴格而科學的基層政府官員績效評價制度與獎懲制度,確保陽光環保、規范環保、便民環保,有效地杜絕地方政府官員環保不作為現象。與此同時,地方政府應建立環保審批專家準入與責任制度,清理規范各級專家庫,建立規范統一的專家庫,保證環評的質量。
(2)建立地方政府環保信息公開機制,暢通公眾參與環保事務的渠道,強化環保外部監督機制。事實上,所謂的環保腐敗就發軔于環保部門執法權力和公眾參與權益失衡的裂縫之中,彌補裂縫需要提高公眾的環保權益指數。2014年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公眾環保的權利與義務,地方政府應該將公眾和媒體等納入環境治理主體,以環保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為監督對象,確立媒體輿論和公眾對環保工作的監督機制,實現外部監督由結果向過程、由局部向全面、由即時向常態、由柔性向剛性的轉變。
(3)中央政府應建立經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信息全國數據庫,遴選確定誠信的社會組織使用數據庫指標綜合測算地方政府轉換效率。信息數據庫指標分為全國共同性指標以及各省個別性指標兩個層級。中央政府應根據國家發展規劃設計各地方政府的共同性指標,例如空氣質量綜合污染指數等。根據各省主體功能區規劃開發的不同定位,由各省地方政府、績效評價社會組織與社會公眾共同選取個別性指標。中央政府相關部門應對信息數據庫數據處理標準進行規定,對數據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并收集備份。可以每年搜集地方政府、社會公眾和社會組織對信息數據庫指標的反饋意見,并將信息數據庫指標的改進情況對外公布。
(4)中央政府應建立各省轉換效率評價的審計機制和官員環保問責機制。為體現各省轉換效率的公正與公平性,可以組建以國家審計署業務人員為主導,并從環保部和財政部中選擇地方政府績效評價專家,形成地方政府績效評價審計小組,對社會組織測算的地方政府轉換效率的結果進行審計,出具審計報告,并將審計報告向社會公眾公開披露。此外,中央政府亟需厘清2014年新《環保法》實際操作問題,精細化相應權利約束機制,實施嚴格的政府官員環保問責制,從源頭上清除環保腐敗的污染源,堅決對環境腐敗零容忍。
參考文獻:
[1]Beams F A, Fertig P E. Pollution Control through Social Cost Conversion[J].Journal of Accountancy(Pre-1986),1971,132(5):37.
[2]Cumberland J H. Efficiency and Equity in Interreg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1981,2(1):1-9.
[3]Rauscher M. International Trade,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Enivronment[J].Thuenen-Series of Applied Economic Theory, 2001,29(3):1403-1456.
[4]Ekins P, Simon S, Deutsch L, et al. A framework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Critical Natural Capital and Strong Sustainabilit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4(2):165-185.
[5]姜文來.森林涵養水源的價值核算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3,17(2):34-36.
[6]許家林.論資源性資產管理的幾個問題[J].宏觀經濟研究,2005(1):34-37.
[7]朱浩,傅強,魏琪.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支出效率核算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6):91-96.
[8]Eeckaut P, Tulkens H, Jamar M A. Cost Efficiency in Belgian Municipalities[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1993:300-334.
[9] Worthington A C, Dollery B E. Can Australian Local Government Play a Meaningfu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apital in Disadvantaged Rural Communiti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0,35(4):349-361.
[10]Afonso A, Fernandes S. Assessing and Explaining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J].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8,37(5):1946-1979.
[11] 何平林,劉建平,王曉霞.財政投資效率的數據包絡分析:基于環境保護投資[J].財政研究,2011(5):30-34.
[12] 張悟移,陳天明,王鐵旦.基于DEA和Malmquist 指數的中國區域環境治理效率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 2013 (2):172-176.
[13] 潘孝珍.中國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支出的效率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11):61-65.
[14] Tone 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43(1):32-41.
[15] Hong Li,Kuangnan Fang,Wei Yang,et al.Regional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 China:Analysis Based on the Super-SBM Model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13,58(6):1018-1031.
[16] 黃建歡,楊曉光,胡毅.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協調度和不協調來源――基于CREE-EIE分析框架[J].中國工業經濟,2014(7): 17-30.
[17] 白雪潔,汪海鳳,閆文凱.資源衰退,科教支持與城市轉型――基于壞產出動態SBM模型的資源型城市轉型效率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4(11): 30-43.
[18] 曹建忠,汪海鳳.基于壞產出動態SBM共同邊界模型的資源型城市轉型效率研究[J].軟科學,2016,30(2):117-120.
【關鍵詞】道路運輸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惡化,許多國家的會計學者開始把環境保護與會計問題結合起來進行多角度地研究,經過認識上的不斷深化,將其規范為“環境會計”,并逐步成為會計科學體系中的一個新興分支。所謂環境會計,是指將環境科學、現代經濟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傳統的會計學相互結合,以自然環境資源和社會環境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運用一定的方法,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形式,輔之以實物計量和文字表述,來反映、報告和考核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期達到合理配置資源,改善環境狀況的目的,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則是環境會計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問題。
一、環境會計信息內涵
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較之西方國家起步較晚,80年代末引進環境會計理論,2001年3月,成立了“綠色會計委員會”,2001年6月,經財政部批準,中國會計學會成立了第七個專業委員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標志著我國環境會計研究進入新階段。作為環境會計核心內容之一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主要是指企業向政府及社會提供關于自身環境保護、公害防治和消除及與環境有關的財務信息,用于滿足社會公眾和有關機構的了解及決策需要。隨著我國20世紀90年代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提出,環境會計信息作為衡量和評價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的重要依據和信息來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環境會計信息將成為企業持續經營、投資決策以及業績評估的重要指標,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也必將成為我國企業會計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
二、道路運輸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探析
(1)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是道路運輸企業環境現狀提出的必然要求。道路運輸企業的經濟活動必然伴隨大量的環境活動,這些活動既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存在這些環境活動,企業會計就不能熟視無睹。首先,道路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建設、車站建設等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并在建設中丟棄廢土、廢渣,從而導致對地表土地和植被的破壞;其次,運輸活動中,汽車尾氣排放、鉛污染以及運輸人員生活垃圾的丟棄等,都會造成環境污染,據相關資料顯示,汽車排放的鉛對大氣污染分擔率達89%~90%;再次,運輸活動中還存在著嚴重的噪聲污染,有些住在車站周圍的人甚至因此患病,極大地危害人類的健康。(2)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是道路運輸企業的責任向社會擴展的必然結果。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要求道路運輸企業在建立經濟目標的同時,必須承擔社會責任,考慮污染的治理、環境的保護、資源的利用等多個目標,對企業有關的環境資源、生態環境的消耗等進行反映和控制,記錄并計算企業的環境成本和環境效益,通過環境會計揭示企業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信息,從社會角度而不是企業的角度全面考核企業經營對社會的貢獻。(3)實施環境會計是道路運輸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當前,可持續發展思想已成為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指針與理論研究的熱點。作為為經濟管理服務的會計,責無旁貸地要考慮各會計主體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并計量、反映和控制社會環境資源,為改善社會環境與合理利用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近幾年,道路運輸企業推行現代企業制度已取得初步成效,企業自我約束機制形成,有利于環境保護,環境會計能夠為企業經營決策服務,減少環境風險;同時,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環境會計不僅要在道路運輸企業管理中發揮作用,而且其發展趨勢是將社會成本綜合運用到企業決策過程,以及制定實施環境政策,促使資源配置最優化。因此,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的環境管理成為現代道路運輸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道路運輸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的設想
道路運輸業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內容,主要如下:環境資產。即指特定的個體從已經發生的事項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貨幣計量,可能帶來未來效益的環境資源;環境負債。是指企業發生的符合負債的確認標準,并與環境成本相關的義務;環境成本。是指為了對環境資源負責,為企業管理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業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主要有資源消耗成本、環境支出成本、環境破壞成本、環境管理成本;環境收益。是指反映會計主體保護環境資源所獲得的收益,包括獲得的環保業績卓著獎勵、環境污染罰款收入、環境損害補償收入、環保措施機會收益;環境績效。主要包括環境法規執行情況、環境質量情況以及環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況等;其他披露內容。主要包括與環境會計要素相關的特定會計政策、對環境損害的說明、要求企業對這些損害做出補救的法律和規章的說明、對據以計提準備金的現有法律和術可能發生變化的說明。道路運輸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一方面可以借鑒財務報告的思路,利用財務報表、報表附注以及財務情況說明書來揭示因環境問題引起的財務影響;另一方面可以編制專門的環境報告來提供道路運輸企業的環境績效狀況。具體如下:
1.財務報告的編制。會計報表。即,在會計報表內增加合適的項目,對與環境有關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指標進行單獨的披露。例如,在資產負債表中設置若干單獨的項目,以反映企業擁有的環境資產、承擔的環境負債等。在利潤表中增設專門的項目,以反映全部或部分的環境支出,控制環境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所獲得的收益。報表附注。報表附注分為括號注釋和底注兩種形式。用括號注釋揭示以下信息:環境會計的特定程序和方法;說明環境項目的特征;按替代性計價方法得出的金額,如在按歷史成本入賬的環境資產后面列示其現行市價;需要參見其他報表或本報表其他部分的說明。報表底注可揭示:重要會計政策,如環境資產的計價與攤銷政策,環境利潤的確認政策;環境會計變更事項,包括環境會計方法的變更、報告主體的改變、會計估計的改變等。財務情況說明書。企業應該在財務情況說明書中列明有關環境會計信息的內容,包括:企業對環境的損害情況及其治理措施,如該會計期間耗用自然資源數量,消耗自然資源給環境帶來的損失,由于環境污染而支付的罰款;企業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如企業用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投資,治理環境污染或采取環保改進措施而獲取的直接收益;企業對有害的環境影響結果進行保險,以及政府對此的補助金運用情況;企業治理環境的長遠目標及行動等等。
2.環境報告的編制。編制單獨的環境報告便于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的環境行為和環境工作有全面的認識。環境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企業經理人、董事會就環境事項的年度總結。企業活動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包括污染物的排放和利用情況、企業主要的污染物及其處理措施、環境治理情況及業績、資源消耗及利用情況、重大環境事故說明等。環境法規執行情況,包括執行的成績和未能執行的原因。企業環境審計報告。企業下一會計年度關于資源與環境的詳細計劃、方案以及企業的長期環境戰略。
總之,傳統會計和信息披露工作對會計人員知識結構的要求是:在基本掌握經濟管理知識的基礎上,熟練掌握會計和財務技能,并精通生產經營知識。但在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烈的今天,道路運輸企業要想實現環境和經濟協調持續發展的奮斗目標,就很有必要將環境會計理論運用到企業會計理論體系中。而要推行環境會計,傳統會計的知識結構已不能滿足需要,因此會計人員必須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學習和掌握環境科學和環境經濟學知識,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業務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構建起新型的知識結構,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環境下,在環境開發、利用和平衡及提高環境質量等方面發揮自身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翟靖霖.規范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