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歷史重點知識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內)。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并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印度地理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印度地理知識11.臨海:孟加拉灣(東)、阿拉伯海(西)、印度洋;
2.三大地形:喜馬拉雅山脈、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
3.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為雅魯藏布江);
4.加爾各答、新德里、孟買(最大海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泰姬陵(位于阿格拉附近)
世界文明古國
農業
1.耕地面積占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于多種作物種植。
耕地面積大,熱量充足,土壤肥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因此發展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特別重要。
2.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3.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有哪些?
有利:①地形以高原、平原為主,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廣大;
②土壤肥沃;
③氣候溫暖濕潤,熱量、水資源充足;
④勞動力豐富;
⑤農業歷史悠久。
不利:多水旱災害。
4.印度的農業主要面臨水旱災害頻繁和糧食需求大兩大問題。
熱帶季風氣候與印度的農業密切相關,影響印度農業生產不穩定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印度半島降水的年際變化大。
西南季風強的年份,雨季來得早,去得晚,雨水過多,容易造成水災;西南季風弱的年份,雨季來得遲,去得早,雨水不足,容易造成旱災。
為解決降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不均,在水源充足的北部(印度河、恒河流域),興修水利灌溉系統,而在南部降水不足、水源缺乏的高原地區,則主要修建大量的貯水池等來緩解旱清。
印度的人口眾多,糧食需求量大,糧食生產的不足制約著農業結構和經濟的發展。為解決糧食不足,印度政府在 20 世紀 60年代實施了“綠色革命”,即推廣了先進的耕作方式和培育良種,并且增加興修水利、化肥和農藥的投入,以增加糧食產量。近些年來,糧食己基本能夠自給。
高中印度地理知識2自然災害
1.為什么孟加拉國多洪澇災害?
孟加拉國熱帶季風氣候雨季集中在夏季,颶風也會帶來大量的降水,兩河的水量大并且集中;為恒河和布拉普特拉河的三角洲,并且地勢十分低平,排水不暢;一旦受天文人潮的影響,會受潮水的頂托,加大洪澇;該國人口眾多,可居住地海拔低,加重受災。
2.南亞多旱澇災害的原因?
南亞的氣候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雨水的多少與夏季風(西南季風)的強弱關系密切:西南季風強的年份,夏季風來得早,去的晚,雨水就會過多,容易造成水災:西南季風弱的年份,夏季風來得遲,去的旱,雨水就會不足,容易造成旱災。
其他
1.印巴沖突(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位于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山區,面積 218 平方千米,人口 550 多萬,經濟以農業為主。
二戰前為英屬印度的土邦。
1947年印巴分治后為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印巴兩國曾多次發生沖突。
1948年和1949年聯合國先后通過關于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決議,1949 年劃定停火線。
目前克什米爾地區仍爭端不斷,表現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國家間的沖突,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沖突,其根源是英國分而治之殖民政策的結果。
2.印度板塊周圍多地震
近些年來,印度板塊周圍不斷的強烈地震,實際上是板塊運動增強的結果,而這種增強最容易在板塊交結地帶和邊緣地帶表現出來。
印度板塊每年向北移動 4-5 厘米,與亞歐板塊相碰撞,使碰撞交界地區成為地震頻發區域。
印度板塊和亞歐大陸有兩個作用的“結點”區域,一是位于帕米爾高原,二是阿薩姆地區(我國云南、西藏和緬甸交界地區)“結點”區域是板塊之間受力最強的地區,引發地震的概率相對較高。
處于沖突和爭端不斷的克什米爾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建造的房屋抗震性能差,一旦發生地震,造成的破壞極大。
高中印度地理知識3工業發展較快,形成完整體系
1.工業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業中心。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后: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棉、毛紡織、重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電子、軟件業、原子能、航天,第二軟件國,僅次于美國)。
2.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第二大海港,人口最多城市(第一大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于西部沿海,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關鍵詞:混淆;對比;機械能守恒定律;動量守恒定律;左右手定則
筆者認為,對易混知識點進行更深層次的對比研究和討論,既有助于學生對易混知識加以區分,同時也有助于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比較就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某些有聯系的兩種或多種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之間的異同、優劣及相互關系的思維過程。在認識活動中,比較是十分重要的過程,沒有比較就不能區分對象,不能認識事物,也不能鑒別良莠。將比較這一思維過程用于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同樣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比較記憶。有些物理概念和規律有相似或相近之處,教學中只要我們善于指導學生進行比較,找出其特點和聯系,就能由點到面將其記牢記準。
下面是筆者對一些易混的知識點進行的總結,希望通過對比可以幫助部分學生把易混的知識點區分開。
一、運動學中速度―時間圖像與位移―時間圖像混淆
1.縱軸不同
位移與時間圖像特征: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位移。
意義:反映運動物體的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速度與時間圖像特征: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速度。
意義:反映運動物體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2.圖線的形狀相同,表示的運動規律不同
位移和時間關系圖像:
(1)右圖中圖線1、3表示勻速直線運動(方向相反),圖線2表靜止,傾斜程度表示速度的大小,圖線4表示速度變大的勻速直線運動。
(2)s-t圖像的交點:表示兩物體相遇;v-t圖像的交點:表示速度相等。
(3)圖線不是運動軌跡。
速度和時間關系圖像:
(1)圖線1表示勻加速直線運動,圖線2表示勻速運動,圖線3表示勻減速運動,圖線4表示加速度變大的直線運動。
(2)斜程度表加速度大小。
(3)v-t圖像中,圖像與t軸圍成的面積等于位移的大小。
二、機車的兩種啟動方式混淆
機車的兩種啟動方式這個專題是高中教學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大部分物理教師在講這節課的時候,只是單獨地分析理論,然后再讓學生做大量的習題鞏固。往往是學生題目做完了,還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針對這種情況,我把機車的兩種啟動方式的知識點總結如下:
1.以恒定功率啟動:
由于m、P、f阻為定值,所以機車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當F牽=f阻時速度最大,最大速度為:。其速度時間圖像如右圖2所示。
2.以恒定加速度啟動:
由知,當m、f阻一定時, 因為a恒定,所以F牽為恒力。由知,速度增加時功率也增加。當功率等于額定功率Pm后,就會以恒定功率繼續啟動,即機車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當F牽=f阻時速度最大,最大速度為:。其速度時間圖像如右圖3所示。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哪一種啟動方式,最后都會達到相同的狀態即以最大速度勻速直線運動。但此類題分析過程較復雜,掌握啟動過程的竅門是掌握住兩種啟動方式的速度時間圖像。圖像中清晰地記錄著啟動各階段的信息。所以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先畫出速度―時間圖像,多分析圖像,每次遇到此類題型時多想圖像,從此處入手,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例1:汽車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60KW,汽車的質量為5t,汽車在水平路面上行駛時,阻力是車重的0.1倍,求:
⑴汽車以額定功率從靜止啟動后能達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⑵汽車從靜止開始,保持以0.5m/s2加速度做勻加速運動,這一過程能維持多長時間?
解析:(1)該汽車屬于第一類機車啟動模式,所以最大速度為:,又f阻=0.1mg,所以可得=12m/s。
(2)該問的情況屬于第二類機車啟動模式,首先注意,加速度為0.5m/s2的時間是圖中的t1而不是達到最大速度時的時間;
由知,F牽=7500N,由P=F牽Vt可知Vt=8m/s因此,勻加速運動的時間為:16s。
三、機械能守恒定律與動量守恒定律混淆
機械能守恒定律與動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中經常用到的兩大定律,而且是高中物理題中非常重要的解題方法,但由于兩者知識點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學生在使用時經常用錯,下面重點分析兩者的不同之處:
1.守恒條件不同。機械能守恒定律適用的條件是只受重力;或只有重力做功,其他力不做功;或雖除重力做功外,還有其他力做功,但其他力做功的代數和為零。動量守恒定律的適用條件是系統不受外力(或系統在某一方向不受外力);或系統所受的合外力為零;或系統所受的合外力遠小于系統的內力。
2.表達式不同。機械守恒定律的表達式為標量式,一般可表示為,或者,或者(a,b系統守恒)。動量守恒定律的表達式是一個矢量式,,或p=p',或者對于在同一直線上運動的物體系,只要規定正方向,動量守恒定律也可表示為標量式。
四、左右手定則使用時發生混淆
左、右手定則包括左手定則、右手螺旋定則(即安培定則)和右手定則。這些規律有些同學使用時感到混淆,
安培定則:也叫右手螺旋定則,用右手握住導線,讓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電流的方向一致,彎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線的環繞方向。
左手定則:伸開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個平面內,把手放入磁場中,讓磁感線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開的四指指向電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洛倫茲力:伸開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并且處于一個平面內,把手放入磁場中,讓磁感線垂直穿入手心,四指指向正電荷運動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正電荷所受洛倫茲力的方向。同方向運動的負電荷在磁場中所受的洛倫茲力,方向跟正電荷受的力相反。
右手定則:伸開右手讓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個平面內,讓磁感線垂直穿入手心,拇指指向導體運動的方向,其余四指指的就是感應電流的方向。
看到這些定則左右手很亂,稍一馬虎,出來的就可能是錯誤結果,仔細分析這些規則會發現左手會涉及到力(安培力、洛倫茲力),而右手涉及不到,所以總結出以下規律:“有力用左手,無力用右手”,意思是在進行判斷時,無論讓判斷什么方向,只要是用到磁場力的方向就一定用左手判斷(記憶:左手有勁――力)。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歷史必修三第六單元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六單元知識1第8課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基礎解讀】
一、四大發明
1、概況: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成就。
2、四大發明的產生與傳播:
(1)造紙術。西漢前期,中國已經有了紙。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人稱“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2)印刷術。隋唐之際,中國出現了雕版印刷術。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人們已經使用了彩色套印技術。北宋平民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3)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最早的火藥武器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宋朝為了抵御遼、西夏和金的進攻,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藥。
(4)指南針。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是中國在戰國時期發明的“司南”。后來,人們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針。北宋時,指南針應用于航海。
(5)傳播。
a 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
b 火藥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 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d 歐洲人還借鑒中國的印刷術,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二、《九章算術》和珠算
1、《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著作。
標志著中國古代以計算為中心的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2、珠算
珠算運算法編成歌訣流利順口,配合小九九和十進位值制記數法,運算如飛。明清時期,珠算應用得到普及和發展。明朝時,珠算法已傳播到朝鮮、日本、東南亞以至世界其他地區。
三、石氏星表和渾儀
1、中國是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
2、中國古代天象觀測記錄,是世界公認最悠久最系統的。
3、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顆恒星的赤道坐標數據,對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5、為了更好地觀察天象,古代中國創制了許多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如渾儀、簡儀等。
四、《授時歷》和四大農書
1、夏朝時,我國就有了歷法《夏小正》,商朝改進為“殷歷”。
2、元朝時,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歷》,集前代各家歷法優點之大成,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
3、四大農書。
(1)西漢汜勝之的《汜勝之書》;
(2)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3)元朝王禎的《農書》;
(4)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5)特點:是中國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農書。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部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五、《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
1、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2、東漢末年,張仲景的中醫專著《傷寒雜病論》。
創造性地提出辯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被后世醫家譽為“萬世寶典”。
3、李時珍,寫成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對中藥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六單元知識2第9課輝煌燦爛的文學
【基礎解讀】
一、從《詩經》到唐詩
1、《詩經》
(1)中國第—部詩歌總集《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2)《詩經》經孔子整理編定,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后世奉為儒家經典。
(3)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騷體”。
2、唐詩
(1)唐詩繁榮的原因:
a 唐朝文明開放與繁榮的社會環境。
b 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 初唐的著名詩人有王勃、陳子昂等。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傳誦的名句。
b盛唐詩人:高適的“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參的“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都洋溢著豪邁的氣概;孟浩然、王維的山水詩,景物如畫,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都富于詩情畫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是唐詩發展繁榮的豐碑。李白以浪漫主義的創作,贏得“詩仙”的美譽;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圣”。
c 中唐的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創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針砭時弊的諷喻詩。
二、宋詞和元曲
1、宋詞出現的原因:
(1)宋代商業的發展。
(2)城市的繁榮。
(3)市民數量的不斷增加。
2、流派:
(1)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鈴》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等,都是流傳極為廣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等。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創作進入繁榮階段,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
元曲通俗生動,豪放飄逸,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說
1、小說的發展歷程:
(1)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搜神記》等志怪小說。
(2)唐朝短篇小說傳奇。
(3)宋朝供說話人用的話本,把中國小說創作推向一個新階段。
2、明清小說繁榮的原因:
(1)專制中央集權進入強化階段。
(2)手工業、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擴大。
(3)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小說創作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
3、代表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四部長篇小說最為著名。
4、評價:它們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六單元知識3第10課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基礎解讀】
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漢字的發展歷程:
(1)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圖畫文字”出現。
(2)象形字后來逐漸符號化,脫離圖畫,形成漢字。
(3)至商朝,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其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2、書法藝術的形成:魏晉以前基本上是自發階段,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段。
中國書法兼具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自覺地創造書法美成為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點:
(1)魏晉楷書有定鼎之功,鐘繇、王羲之貢獻最大。
(2)唐代楷書步人盛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具特點,分別被稱為歐體、顏體和柳體,成為后人學習、
臨摹的范式。
(3)魏晉以來,草書盛行不衰,名家輩出。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張旭、懷素等,都是草書大家。
(4)行書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朝趙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書,歷來備受世人喜愛。
二、筆墨丹青中國畫
中國畫的發展歷程:
(1)彩陶畫:《鸛魚石斧圖》是其中的杰作。
(2)戰國帛畫:《人物龍風圖》《人物馭龍圖》,造型準確,線條流暢,色彩絢麗,表明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晉時期,顧愷之留下了《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傳世佳作,提出“以形寫神”,畫人物要注重表現人的精神氣質。
(4)隋唐時期,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創作出《游春圖》《步輦圖》和《送子天王圖》等許多優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6)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三、京劇的出現
1、發展歷程:
(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樂舞戲謔為業的藝人,稱為優伶。
(2)元雜劇把中國的戲曲藝術推向了成熟。
(3)明朝時候,江蘇昆山一帶形成的昆曲,流傳甚廣。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
(5)道光年間,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就是后來的京劇。
關鍵詞:高中物理;記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226-01
高中物理學習也需要記憶力的培養。只不過高中物理學科對記憶的要求有自己領域的特點。目前,一些高中生把物理概念、規律、公式等背得滾瓜爛熟,卻沒有真正搞清其物理意義,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說明,記住物理知識不等于學會物理。另一種情況,一些高中生雖智力較高,但在物理學習中不肯花氣力記憶學習內容,頭腦中沒有清晰的物理知識,其學習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物理也是學不好的。上述事例告訴我們,物理學習需要記憶。
那么在高中物理學習中,需要記憶什么呢?物理學習中要記憶的內容分為物理知識、物理方法、物理應用三類。
對于物理知識,我們需要記憶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物理模型、相關物理學史、物理概念及其公式、物理規律及其表達式、一些物理常數、物理單位及其換算關系,還有物理知識結構。
對于物理方法,我們則需要記憶物理學方法、實驗方法和解題方法。
對于物理應用,應記憶物理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中的實例,儀器、機械、元件的結構原理和基本的解題模式。
在進行高中物理知識記憶的時候應講究方法,突出重點,形成知識結構。
物理學習需要記憶力,同時通過物理學習也發展了學生的記憶力。
高中物理學習的記憶特點主要表現在:
一、基礎是感知物理現象
物理學是實驗科學,一切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總是以一定的物理現象和實驗事實為基礎。我們記憶物理知識必須進入實在的物理環境,感知物理現象,進行實驗操作。
二、關鍵是理解物理知識
物理知識需要記憶的內容也是非常多的,光高中物理課本中物理公式就有200個左右。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我們僅靠機械記憶顯然行不通的,應以意義記憶為主,而理解物理知識是記憶的關鍵。對抽象的物理知識概念和規律,若不能理解其內涵和外延,僅從字面來背記是無效的。我們必須加深理解記住這些物理知識。例如,筆者在教學生記憶楞次定律時,先進行分析:它包含一個目的(判定感應電流的方向)兩個磁場(感應電流的磁場和引起感應電流的磁場),四個關鍵字(阻礙變化),結果學生輕易就記住和運用楞次定律。
三、對比聯系不同部分的學習內容以防止遺忘
例如,為了加深對加速度的理解,筆者對速度、加速度和速度的改變量進行對比分析,列表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比較:物理意義、定義式、決定因素、方向、大小。一比較,印象深刻,記得就牢些。
四、形成物理知識結構以升華記憶
一、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
1、不僅電荷能產生電場,變化的磁場亦能產生電場;
2、不僅電流能產生磁場,變化的電場亦能產生磁場;
二、對麥氏理論的理解
1、穩恒的電場周圍沒有磁場;
2、穩恒的磁場周圍沒有電場
3、均勻變化的電場產生穩恒的磁場;
4、均勻變化的磁場產生穩恒的電場;
5、非均勻變化的電場、磁場可以相互轉化;
三、電磁場: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相互聯系,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場,這就是電磁場;
四、電磁波:電磁場由近及遠的傳播,就形成了電磁波;
1、有效向外發射電磁波的條件:
(1)要有足夠高的頻率;
(2)電場、磁場必須分散到盡可能大的空間(開放電路)
2、電磁場的性質:
(1)電磁波是橫波;
(2)電磁波的速度v=3.0*108;
【關鍵詞】高中物理;電學;復習技巧
電學的知識比起物理學科中其他版塊的知識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對實踐以及相關操作的要求比較高,考察的東西更加接近于試驗中的相關現象,是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的知識點考察。因此就格外需要學生掌握相關方法,按照經驗得出結果。復習之時就需要著重對知識的難點和混淆點進行掌握,還要結合實際的現象加深理解和印象。
一、集中學習的注意力,培養對物理的興趣
和預習、上課學習一樣,復習的過程中也要掌握恰當的方法,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找到復習的最佳狀態。倘若當時的學習狀態較差,或是學習的環境不理想,則不適宜復習。只有集中注意力重點復習,才能有足夠的效率,最大程度的得到復習的成果。一般情況下來說,是在睡醒之后或是心情愉悅、時間空閑的時候具有最佳的學習效率。
二、理清物理概念和公式,加深理解,準確記憶
物理中的公式極為重要,需要準確記憶,不能混淆。在復習的過程中,對一些最基礎的公式復習和理解,看似簡單,實則也是十分重要。許多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忽略這一點,導致今后在做題的過程中總是犯一些低級錯誤,得不償失。
三、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找出解題思路,提高解題能力
理解是學習知識的必經階段,之后經過理解之后的記憶才能夠真正的掌握方法,才能夠得心應手。因此在電學相關知識的復習過程中,需要對具有針對性和代表性的題目進行重點的復習。首先課文中的例題就是復習的一個重點。復習時建議首先看一遍課文中的電學相關實驗以及例題,對課后的習題中重點和難點進行著重復習??梢赃M行重新的計算來考察自己的掌握程度。這就需要在第一次學習的過程中多做功課,對重點和難點進行標注[2]。當然,完成了書本上內容的復習之后也只是一個初級水平的獲取,還需要對課外習題的復習和掌握。其中要對以前教師講解過的題目、試卷進行整理和歸納,找出標記的難點和需要著重注意的題目,再進行重溫或者重復驗算。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夠再次加深自己的印象,找到自己知識的漏洞。在這個過程中,最好是準備一個習題冊,對重要的經典的題目進行記錄,以便下次的復習。
四、同學之間相互探討,尋求教師的幫助
電學知識的復習其實就是對于相關知識掌握程度的加深和理解程度的加深。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大家的力量才是巨大無窮的。在復習的過程中最好是能與同學相互探討,借同學的習題冊和試卷進行復習驗算,遇到不懂的或是有疑問的可以與同學相互探討。還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畢竟教師才是最具權威的答案,教師還會根據這一類的知識進行相關的擴展,能夠使得復習的過程更加的全面。在復習過程中,倘若碰到難以攻克的題目一定要理解清楚弄明白,最好是再找出相關的題目進行反復計算,加深印象。
五、進行重復試驗,加深影響
前面提到電學的相關知識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在復習的過程中通過實驗進行重復的把握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因為實驗的過程就是反復記憶、考察與加深印象的過程,不僅如此,在實驗的過程中還能鍛煉自己的其他相關綜合能力,并且激發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對物理學習的興趣,使得復習的過程中充滿樂趣,讓物理真正的走進我們的生活。
六、經典例題永遠是復習的重點
其實知識也是具有相關性的,電學的知識考察也有其目的性,我們需要對那些經典的例題進行反復的思量,這是復習的過程,也是理解的過程。會一遍遍的加深我們的印象,直到最后我們終于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例題一:解析E=I1(r1+R1)+(I1+I2)r,由題目數據知I2I1,忽略I1對總電流的影響,E=I1(r1+R1)+I2r,即I1=ER1+r1-rR1+r1I2,以I2為橫軸,I1為縱軸,作I1-I2函數圖,由圖得斜率k=-rR1+r1,截距為b=ER1+r1,聯立解得E和。
例題2:若選測量數據中的一組數據計算電阻率ρ,則所用的表達式ρ=?求電阻絲的電阻率.解析RL=I2r2-I1r1I1,RL=ρL0S,S=π(D2)2,測量數據是I1和I2,表達式I2=(RL+r1)I1r2,作I1-I2函數圖,I1-I2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由圖求斜率,由斜率k=RL+r1r2可求RL,再求電阻率ρ。
總之,我們在進行電學知識的復習過程中,需要再次理解有關的知識要點,對以往以及理解的知識點進行印象的加深,而對于那些尚不了解的知識點要通過復習來找出漏洞并通過習題的計算、與老師同學的交流理解清楚。還要學會對當前的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準備習題冊,將做過的題目和試卷整理清楚明白,對重要的題目進行標注[3]。要把握學習的狀態,在各項難題和問題的解決中找到物理學習的興趣。復習電學的知識其實和復習物理其他版塊的知識相似,總之要切實的投入其中,正真的而理解和溫習,這樣才能達到復習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吳敏.例談如何進行電學實驗的電路設計[J].物理教師:高中版,2011,(11):38-38,40.
關于任何事物的知識都有五個層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稱、定義、形象,有關事物的智識或者知識,以及事物本身——這才是知識的真正目標。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1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南水北調為例
一、我國水資源的區域分布
1.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①數量上:總量多,人均少;②時間上:夏多冬少,年際變化大;③空間上: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較少
2.南水北調的原因: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長江作為水源區的地理條件
(1)我國第一大河:流域面積廣,水量大,是我國豐水區
(2)流量穩定:①年徑流量較穩定 ②季節分配較均衡
(3)貫穿東西:①流經三大經濟地帶 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③中下游與最缺水的華北平原相鄰
二、南水北調的工程方案
1.東線工程(路線:從揚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運河輸水到華北地區;)
優點:水量大,可利用京杭運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資少,工期短;
缺點:黃河以南地區地勢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經地區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線工程(路線:從長江三峽水庫引水,出丹江口水庫,再沿伏牛山、太行山東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華北地區)。
優點:可自流供水;
缺點: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線工程(從長江上游引水到黃河上游等西北地區)
優點:青藏高原地勢高于華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點:水量有限,只能為黃河中上游的西北和華北部分地區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調的深遠影響
1.積極意義:
(1)社會效益:①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資金;②緩解爭水的矛盾,利于社會安定
(2)經濟效益:大大促進調入區的經濟發展
(3)生態效益:①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②改善北方工農業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進生態環境良性發展
2.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以東線調水區為例):
(1)長江徑流量減少,特別是枯水期,海水將會上溯,引起河口地區鹽度升高,影響下游水質
(2)還可能引起長江泥沙淤積加重使航道淤塞
(3)對江淮沿線地區的水生物帶來不利影響
(4)由于東線工程范圍內地勢低洼,地下水位較高,天然排水條件較差,調水后土壤容易發生鹽漬化
(5)由于東線工程位于長江下游,沿江工業園區眾多,輸水沿線有油田、煤礦及工業發達的城鎮,大量的污水排放會降低水質。
附1:西氣東輸
路線:一線:輪南—上海。二線:霍爾果斯到廣州、上海
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①推動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并強力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②將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使之成為當地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①優化能源的消費結構,有利于改善大氣質量。 ②促進經濟發展。
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附2: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1.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2.影響因素:重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
3.對區域發展的影響:a.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b.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c.改變區域地理環境:如導致產業移入區環境污染加劇d.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廠”的經濟合作模式也屬于產業轉移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2第四單元 區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流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以長江流域為例(30°N)
一、長江流域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自然條件)
1.自然環境:①地貌類型齊全,千姿百態(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溫和濕潤;
③長江水量居我國首位,流域面積廣,干支流橫貫我國東西,支流呈南北輻射狀
2.自然資源:①水資源居全國首位(全流域);②礦產資源種類豐富,儲量大(中游);③水能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上游);④旅游資源豐富(全流域)
二、長江流域社會經濟概況(社會經濟條件)
3.城市與人口:城市化水平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鎮較少外,宜賓以下河流兩岸的城鎮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區的城鎮密度遠高于上游地區
4.交通:宜賓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譽為“黃金水道”
5.經濟發展:上游以重慶為中心的經濟區;中游以武漢為中心的經濟區;下游以上海為中心經濟區
三、長江流域的開發與整治
1.上游地區
(1)優勢:地勢懸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2)開發重點:水能資源(三峽工程:防洪、發電、航運、供水、養殖);三峽主要任務為:防洪
(3)存在問題:①自然災害頻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壞嚴重,引發水土流失。主要問題為水土流失。
(4)治理重點:搞好生態環境建設
(5)措施:①加強長江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的建設;②實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護政策;③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
2.中游地區
(1)優勢:①平原面積廣,土地肥沃,是我國重要的商品農作物基地;②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金屬礦產豐富,成為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以發展商品農業和制造業為重點。
(2)問題:洪水
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勢低平,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排水不暢,且降水集中在春夏兩季。
②人為原因:A.過度砍伐林木,陡坡開荒,植被減少;B.圍湖造田,調蓄洪峰能力降低
(3)整治重點:防治長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①嚴禁沿湖圍墾,退耕還湖,疏浚琥珀;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強和完善荊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營造防水林 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峽水庫),洪水季節蓄水
3.下游地區
(1)優勢:①發展農業條件優越:平原地形為主,河湖密布,氣候溫暖濕潤
②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國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
以發展農村經濟和綜合性工業基地為重點。
(2)問題:水體和大氣質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點:綜合治理環境污染
(4)措施:①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
②治理污染,美化環境,營造綠色空間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3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以東北地區為例
一、自然環境(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1.范圍:黑龍江、吉林、遼寧、東部。
2.東北地區氣候條件:(1)大部分為溫帶季風氣候
(2)降水自東南向西北遞減 (3)南北溫差大
南部為暖溫帶可種植冬小麥、棉花、暖溫帶水果等;中部屬中溫帶可種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亞麻等;北部屬寒溫帶以春小麥、大豆、馬鈴薯為主。
3.土地資源豐富:(1)耕地面積廣,人均耕地多
(2)宜農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鈣土分布,有機質豐富,土層深厚,生產力高
小結: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1.自然條件
①土地資源豐富,平原廣闊,適合大規模機械作業 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鈣土廣布,利于農業發展 ③宜農荒地多,后備耕地資源充足 ④氣候溫和濕潤⑤山地多可以發展多種經營 ⑥草場資源:草場面積廣,利于發展畜牧業 ⑦海岸線長,灘涂面積廣,多淡水湖,利于漁業發展 ⑧林地面積廣,既保護生態又可發展林業。
2.社會經濟條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農業機械化程度高;③農場經營,便于管理 ④工業部門齊全,是我國重要工業基地,為現代化農業奠定基礎
二、農業生產與布局
1.全國重要的農林基地
(1)農業結構比較完整,耕作業占主導地位。
(2)地位:①全國重要的商品糧 ②全國最大的甜菜生產基地
③我國重要的林業基地,集中分布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三大林區
2.農業布局:A:特點: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
B:具體表現:①東北地區農業自東向西的變化體現的地域性是: 以林為主的林農交錯地
帶,以農為主的農林、農耕、農牧地帶和牧業地帶;②東北地區農業自南向北的變化體現的地域性是:海洋漁業地帶、農耕地帶和農林牧地帶
三、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1.黑土的開發
A.存在問題:①生產潛力尚未充分發揮;②荒地開墾后植被破壞,表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使農作物單產和品質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實行“少耕深松、耕松結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強黑土培肥,增施有機肥,尤其是秸稈還田;③植樹造林,加強對坡面、溝壑的治理,減少水土流失
2.林業的發展:
A.存在問題:①重采輕育,采伐量超過生長量②森林火災③濫砍亂伐和毀林開荒現象比較嚴重
B.措施:①堅持以營林為主,發展以落葉松和楊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
②合理采伐,堅持以蓄積量定采伐量,以促進珍稀樹種的更新,特別是紅松的更新
③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保護生態環境,防治生態環境惡化
3.濕地的保護
A.存在問題:①濕地生態系統被破壞 ②濕地面積逐年減少 ③植物的生長環境和動物的棲息環境日益惡化
B.措施:①建立濕地保護區,保護好現存的天然濕地② 對已經圍墾的濕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復已退化的濕地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4經濟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一、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
1.發展條件
(1)地理區位條件: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毗鄰港澳,與東南亞相鄰
(2)自然條件優越:①地形:面積廣大,平原廣闊 ②氣候:熱量豐富,降水豐沛 ③水源:河流交錯縱橫
(3)社會經濟條件優勢:
①人口與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②歷史因素:資本主義萌芽早,歷史經濟基礎好
③改革開放政策: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地帶,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區。 ④主要的僑鄉分布地區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上升,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
3、工業體系: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較為發達
4、發展方向: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經濟發展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重要輕工業基地、外貿出口基地、商品農業基地。
工業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主要動力
二、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城市化發展
2.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
a:問題:生態環境的形勢嚴峻;
措施: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b:問題:人地矛盾加劇;
措施: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c:問題:重復建設突出;
措施:加強城鎮和區域的規劃,避免重復建設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5第一節 認識區域
1.含義:指具有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是人們在地理環境差異(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劃分出來的。
2..特點①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范圍和界線
②具有明確的區位特征
③內部某些特征相對一致,與其他區域有所區別
3.類型:①均質區: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對一致性的區域,如:自然區、農業區、方言區等
②功能區:某些方面具有相關性或內在聯系的區域,如:城市經濟區、工業基地、浦東新區等
4.特征:①整體性:區域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②差異性:區域之間普遍存在差異性;但區域內部 “求大同,存小異”。
③開放性:區域之間相互聯系,如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
第二節 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日本英國的區域差異:
1.自然環境比較
(1)相似形:島國、面積、北溫帶,溫暖濕潤
(2)差異性
2.經濟發展方面
(1)相似形:工業發達,均發揮島國優勢
(2)差異性
3.我國的區域差異
①.劃分依據:地形、氣候
我作為一個任教多年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看了敢老這篇文章,使我明確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深深感到語文教學改革的春天真的來了。
這篇文章沒有一句“多余的話”!可以說字字璣珠,感人肺腑!請看第一段:“現代基礎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升學的預備教育和走向社會的指導教育三者的統一。人生的奠基教育是重中之重,不能重在為了使學生競爭上大學,而要重在為孩子們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這絕對是實話實說!
第二段在肯定基礎教育改革的基礎上,指出教育改革的問題:“由于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教育改革的延誤,優質教育資源匱乏,以及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和教育評估錯位等各種主客觀原因,使得‘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特別是近些年來的惡性發展,引爆了教育上的‘魔鬼盒子’,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
好個“引爆了教育上的 ‘魔鬼盒子’”!是的,“把單純追求升學率(特別是上重點學校的升學率)推向了極端,從而把孩子們從小就捆綁在應試教育的戰車上,違反教育規律,摧殘青少年和兒童。即使是其中的優勝者,在應試教育中形成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心理心態,對培養創新人才也是負值”;“引發了各級學校爭奪優質生源的大戰”;“破壞了教育生態和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馬太效應”強烈。使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短期內難以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引起了家長們的恐慌,把大量家長卷了進來。應試教育火趁風勢,風助火威,越演越烈。教育中的腐敗現象隨之泛起”;“同‘政績’、‘教績’等掛鉤,使應試教育不斷得到人為的強化”!
接著,敢老對“應試教育打出的旗號是‘升學’”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我們堅持走素質教育之路,不搞應試教育那一套,但我們也不怕考試(當然考試也必須改革),那我們就能徹底戰勝應試教育。我很希望我們商丘市教育戰線上的同志們,有膽識,有志氣,有作為,在一個市的范圍內率先創建出一個素質教育的高地,走‘不搞應試教育,但也不怕考試’這條路。只要大家同心干,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努力,是一定可以取得成功的。”這更是實話實說,我舉雙手贊成。
再接著,敢老對“‘不搞應試教育,但也不怕考試’這條路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只要大家同心干,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努力,是一定可以取得成功的”—— “一、 要實現教育思想的時代超越:從‘愿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到‘愿天下子女都成才’”?!岸?廣開學路,廣開才路,廣開就業和自主創業門路(簡稱“三開工程”)。不拘一格育人才,不拘一格選用人才”?!叭?、 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要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按照現代教育的要求穩步進行基礎教育的重構”。“四、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實現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五、進行實實在在的教育科學和教育藝術研究,卓有成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傲⒆ズ媒處熽犖榈摹畮熁辍?、‘師能’和‘師風’建設?!?/p>
關鍵詞:初中;高中;化學;銜接;梳理;思考
一、知識銜接點梳理
二、一些知識銜接的教學思考
1.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是一個重頭戲,初中的“身邊的化學物質”通常只選取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具體物質,將其安排在有關主題中進行學習,學習的要求并不高。
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初中“空氣、水、碳及其化合物、金屬”這些主題時,教師可以在原來機械記憶的基礎上通過信息導讀等方式適當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2.初中“復分解反應”的主要學習內容為對化學反應進行分類,“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不屬于初中基礎型課程的內容,但其可用于準確判斷酸堿鹽之間的反應。并且,高中要求“掌握復分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對該內容的學習要求為:生成低沸點易揮發的物質(含氣體)、弱電解質(如水、弱酸等)、難溶性物質(沉淀)。所以在初中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作為拓展內容,不過由于知識結構的局限,初中學生沒有學習過弱電解質等概念,進行部分拓展即可:生成沉淀;生成氣體;生成水,以便學生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學習。
3.“氧化還原反應”部分由于較為抽象,理論性強,因此在初中和高中都屬于學習的難點。初中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僅僅要求“從得氧、失氧角度判斷氧化反應、氧化劑、還原反應、還原劑”,高中則要求“根據化合價升降或電子轉移來判斷氧化劑和還原劑”。
如果初中教師在教學中只從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對于學生在今后的高中化學學習中形成化學的思維方法十分不利,學生要從原來的“得氧、失氧”到高中的“化合價升降、得失電子”,再到緊跟著的“電子轉移”,跨度無疑是相當大的,而且在認知方面也有沖突,學生更多的會感到無所適從。
初中教師在教學中可利用較為簡單的、也是較為典型的氧化還原反應“CuO+H2Cu+H2O”,讓學生先從得失氧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引導學生過渡到從化合價的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學習從化合價升降的角度判斷氧化劑與還原劑。在教學中,初中教師還可讓“雙線橋法”部分先出現在初中教學中(忽略得到及失去的電子數),例如,從化合價的角度分析“CuO+H2Cu+H2O”反應時,自然地進行標注:
這樣,既有利于初中“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又為學生做好了相關的知識準備,為高中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4.在物質結構的學習中,現行初中基礎型課程對“原子結構”沒有做任何學習要求,僅要求學生“理解分子和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構成原子”,但同時學生要記憶一些常見元素的化合價,現在初中教師在教學中不涉及原子的結構、核電荷數、電子數等,因此當學生在初中記憶常見元素的化合價時,無法從理性角度進行理解型記憶,而只能用“唱山歌”式的方法死記硬背,學習效率低下。高中則要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學習包括電子式的含義及書寫、化學鍵的種類、元素周期律等知識,而此時學生還要從原子核學起,跳躍性頗大,一時很難適應。所以,在初中的教學中可讓學生初步了解原子的微觀結構,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系,包括增加一些典型的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原子結構的學習,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有意義地記憶元素化合價,又為學生進入高中學習有一個良好的鋪墊。避免了對學生造成認知的障礙,導致新概念的學習面臨著前概念缺失的嚴峻挑戰。
5.在初中學生學習酸堿鹽時,現有的對酸堿鹽的定義實際上在科學性方面有很大的謬誤,如果要學生透徹理解酸堿的通性及鹽的化學性質、很好地辨別酸和酸性物質以及堿和堿性物質等,“離子”的教學無論如何也是不應該被忽視的,教師如果要強調酸的通性是由“H+”決定而堿的通性是由“OH-”決定的,學生就首先得知道“什么是離子”。因此,適當學習一些簡單離子應該是很有必要的。
6.初中教材中雖然也曾出現過強電解質的電離,但現在的二期課改內容已將此完全舍棄,而電離是高中電解質溶液學習的基礎,直接影響到高中該部分的學習。若高中的學習沒有初中一些簡單的“電離”知識作鋪墊,學生到了高中學習“強弱電解質”“電離平衡”“離子反應”“鹽類水解”時就會感到難度增加太快、坡度太大。因此,初中的教學中可“知道”為學習要求對“鹽酸、硫酸、硝酸、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氯化鈉”等的電離知識進行初步學習,為高中的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做好準備。
7.對于溶液的pH,初中只要求初步了解pH跟溶液酸堿性的關系,即:只要求知道pH7時溶液呈堿性。其實,學生在初中的科學課中已對此進行過學習,不過這個“pH”在初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對于“pH”到底是什么,初中的學生無從知曉,只是機械地進行學習、記憶,因而在學習中容易對pH形成誤解,即學生通常都會忽略pH使用的條件――溫度,這個忽略可用“根深蒂固”來形容;學生的另一個問題是認為酸堿性的范圍就是pH范圍0~14,沒有pH大于14或小于0的溶液存在。這些問題的存在應該說與初中的教學不無關系,從初中科學課的學習,到初三化學課的鞏固,學生的前位知識已牢牢地扎根在腦海中,幾乎成了不可磨滅的記憶,當高中出現pH的概念后,要重新認識溶液酸堿性與pH的關系,并且學生在學習pH數學表達式的同時,還需結合C(H+)、C(OH-)的關系,這些無疑對學生的認知是一種艱巨的挑戰,學生首先要把原有牢固掌握的前概念剔除,而后才能把現學的內容理解透徹。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教學尷尬,初中教學可在科學課的學習基礎上,對“pH”略作深化,即強調一下pH運用的前提:常溫;另外,強調一下“pH”其0~14的范圍是基于人們的使用方便,而并不代表該范圍外的溶液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