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歷史文化遺產現狀范文

    歷史文化遺產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歷史文化遺產現狀

    第1篇:歷史文化遺產現狀范文

    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內涵概括地講,應包括名城的歷史沿革、各種歷史文化遺存的現狀、地方風物風俗、名人典故、古樹名目、民間傳說、地方戲劇、特色小吃等。這是展示一個名城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重要章節,內容一定要翔實全面,也是衡量一個地區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試金石。基礎工作夯實的地方,各種數據、材料、文獻、音像就比較豐富,因而名城內涵就突出和全面,這樣才能達到名城保護規劃的要求。

    二、保護規劃的理念定位應科學合理

    保護規劃的理念主要是指規劃的依據、規劃的原則、保護的體系、規劃的時序以及實現的目標等,這是名城保護規劃的框架。框架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下一步具體方案的實施,所以定位一定要準確可行。比如,名城保護的原則,就應該突出名城歷史文脈的延續、城市個性特色的彰顯以及和諧的人居環境的整治和保護等,這些要素應該充分體現在名城保護的原則當中。

    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范圍、層次應明確

    歷史文化名城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如果不能確定一個相對內涵豐富而富有特色的區域,而把整個名城的行政區域全部納入保護之中,顯然是不科學的,也是做不到的。在名城保護范圍明確以后,往往要分不同層次和區域加以保護。保護的層次一般為四層,一是舊城區整體風貌格局,二是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包括地下文物相對集中的文物埋藏區),三是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四是文物控制單位和未確定的歷史文化遺存。對于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還要劃定必要的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風貌協調區。特別要指出的,有不少地方在做名城規劃時,常常只對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而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控制單位卻沒有劃出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以及風貌協調區。這種只注重個體,忽視整體完整性的做法,十分欠妥,應在規劃中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非物質遺產保護應加大比重

    以往,編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主要針對有形文化遺產,往往忽視了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呼聲日益高漲,名城保護規劃中已經或多或少地涉及了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苗頭。但無形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還很不夠,可操作性也不強,有不少規劃還只是停留在原則性的保護層面,這種認識和做法是很片面的。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是名城保護規劃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是同等重要的,切不可厚此薄彼。近來,即將出臺的《南京老城控制性詳細規劃》,把曾經發生在南京的歷史典故列入老城保護的內容,并匯編整理出《南京老城歷史典故的發生地保護名錄》。特別在秦淮民俗文化保護方面,著重收錄了24個節令習俗、4個婚喪嫁娶的民間習俗、9個百姓日常禮俗、6個風情習慣等。此舉在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開了個好頭。所以,在編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時,應先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對其進行必要的分類和界定,確定保護范圍、保護項目、保護對象和保護體系。在充分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制定保護的措施和方案,也可以考慮把無形文化遺產進行有形再現,諸如,設置歷史典故標識牌、雕塑民間傳說、建立名人碑亭、命名老街老巷、開辟民俗民間文化長廊、恢復傳統習俗等。

    第2篇:歷史文化遺產現狀范文

    歷史文化遺產

    利用

    論文摘要:歷史文化遺產是一種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得好,可以為本地區帶來源源不斷的旅游收入.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本文從遼西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現狀出發,闡述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如何利用好遼西地區歷史文化遺產。

    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來說,合理的利用既是保護,也是促進傳承。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歷史文化遺產在大力開發旅游的浪潮中被摧毀,利用和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發展中保存歷史成為矛盾的焦點,如何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開發、利用,使保護與旅游開發形成一種共生共存的關系,成為一個巫待解決的問題。對于遼西地區(指位于遼寧遼河平原以西與內蒙古河北接壤的遼寧西部地區。在行政區劃上包含了錦州、朝陽、葫蘆島、阜新、盤錦五座城市)來說,經濟比較落后,更應該加大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使其作為重要的資源,這對加速當地經濟發展,改變當地落后面貌,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擴大遼西地區知名度,實現遼西地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遼西地區歷史文化遺產利用的原則

    1.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原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是相互依存的,保護也是發展。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旅游開發的物質前提,脫離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旅游開發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保護的目的并非單純只是為了保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旅游開發則可以促進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恢復,為歷史文化遺產的發展贏得資金,形成保護、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遼西地區歷史文化遺產應在遵循嚴格保護原則的前提下,堅持可持續發展理論,進行科學合理的旅游開發,可根據遼西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類型特點,開發遼西走廊游,以遼塔為地理坐標,以聞名的古建筑為旅游吸引物,讓歷史文化遺產貢獻出應有的力量。

    2.文化性原則。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不能脫離文化這個主題,每項旅游產品的開發都要注重深層次文化內涵的挖掘。經濟持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對文化服務的要求隨之提高,要重現遼西地區的歷史風貌,要重點突出其歷史文脈,保持其文化特色,發展與遼西地區文化特征緊密聯系的旅游產品。特色是旅游業發展的靈魂,失去了特色也就失去了其吸引力的源泉。

    3.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原則。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應堅持走“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公眾參與”之路。在遼西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方面,政府已經在資金、法規、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發揮了積極的主導作用。今后,政府還要根據歷史文化遺產的現狀,對歷史文化遺產所處的環境加以改善。在對遼西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中,政府應注重市場化運作并采取措施調動群眾參一與的積極性。

    4.區域利益原則。區域利益原則強調在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中,要首先給本區域和區域內居民帶來實際的利益,并且把他們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來考慮。這也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因此,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必須充分考慮區域內居民的利益,把居民的意愿和建議納人旅游業發展規劃和政府決策中,使之制度化和法律化,并以區域的整體利益作為衡量和評估旅游開發項目和發展決策的重要標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開發與本區域內的居民的利益息息相關,只有在居民的理解、支持和參與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才能順利成功地進行。

    二、如何利用好遼西地區歷史文化遺產

    1.對遼西地區歷史文化遺產進行規劃,在保護的前提下,發展旅游業,促進經濟發展。遼西地區歷史文化遺產正處于保護開發的初級階段,需要大量的規劃、設計、開發工作,需要各部門的協調和配合。因此遼西地區應在各市政府的領導下,建立適合各市開發與管理的機構,負責、協調、管理各市所有的保護與旅游開發活動,同時應強化市場運作,對各市歷史文化遺產進行項目開發。

    (1)朝陽遺產資源豐富,應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朝陽共有旅游資源7個主類,15個亞類,34個基本類型,70多個單體資源,以品種多、種類全、品位高、特色強而成為國內同類城市中旅游資源相對豐富的城市。其中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釋迎牟尼、錠光佛舍利,古生物化石,是帶有壟斷性的旅游資源。朝陽可以圍繞牛河梁紅山文化、古生物化石文化、佛教文化和三燕文化進行建設,叫響“東方佛都”、“化石王國”、“文明圣地”、“三燕古都”四大文化品牌,促進旅游業的大發展。朝陽地區史前人類遺址較多,可將牛河梁遺址、東山嘴遺址、鴿子洞遺址、敖包山遺址、安杖子城址、北洞等遺址連成一線,帶領今人去感受古人的文明。另外,在前面所列的遼西地區歷史文化遺產構成分類中,朝陽的每一處古建筑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都可作為旅游景點,為人們所觀賞、所感悟。

    目前,《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旅游景區規劃建議書》已出爐,規劃中指出,在保護遺址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牛河梁遺址廟、壇、家、陶、石、玉等文物古跡資源和自然資源,規劃科學考察園區、中華母祖祭拜圣地園區、紅山文化村落園區、綠色生態園區、休閑娛樂園區,將其建設成為全國唯一的中華母祖祭拜圣地和中華文明起源遺址公園。《建議書》的出爐,標志著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將迎來大力挖掘、保護、發展的新時期,它將成為朝陽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品牌和亮點。

    (2)發揮資源優勢,開發建設好“錦繡之州”。錦州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人杰地靈,且有多處獨具特色的景觀,錦州應把旅游業作為全市經濟的支柱產業加以發展,把錦州建設成為環境優美、交通便捷、設施齊全、服務一流的旅游集散地,并成為旅游產品特色強、品位高、遼西地區旅游中心城市和全國旅游強市。錦州可以重點建立旅游度假區:以渤海灣、筆架山為依托,建立濱海旅游度假區;以醫巫間山為依托,在北鎮建立休閑度假村,讓游人回歸 自然。另外,紅色之旅也是錦州發展旅游的重要項目,可以進一步整合錦州紅色旅游資源,努力建設成為全國紅色旅游的精品工程。

    (3)將葫蘆島打造成國家級旅游文化名城。葫蘆島市擁有良好的區位優勢,豐富的文化積淀,完全可以打造成國家級旅游文化名城。葫蘆島可以開展海濱休閑游,依托“海”資源,抓住海濱特色,把市場定位在休閑度假游上;還可以開展以興城古城、文廟、祖氏牌坊等古建筑,以袁崇煥、洪承疇、吳三桂、祖大壽等歷史人物為依托的歷史觀光游、科普教育游,以便切實做好古城、沿海景觀帶的旅游開發工作。

    第3篇:歷史文化遺產現狀范文

    關鍵詞:錦州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Abstract:The cultural heritages in Jinzhou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 rich varieties, abundant types, wide distribution and unique features. The cultural heritages are endowed with significant historical,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values. They are the results of the working and creation of the people in the past dynasties, therefore concentrate the wisdom, emotion, ideal and desire of them and reflect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tradition in Jinzhou Area. Consequently, to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s in Jinzhou Area, evocat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reasonably develop and utilize them are of significant meaning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building of Jinzhou Area.

    Key words:Jinzhou area;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utilization

    中圖分類號:G1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0)04-23(6)

    作者簡介:于富業渤海大學歷史系文化遺產開發與管理教研室主任

    崔向東渤海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錦州歷史悠久,其強烈的歷史文化氛圍及豐富的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錦州地區不僅有眾多的古遺址、古建筑、石窟寺等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擁有傳統戲劇、民間美術、民間音樂、傳統手工技藝、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致使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遭到破壞,以致部分文化遺產喪失其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可見,了解錦州地區獨特的地方文脈,對于科學保護錦州地區的文化遺產并應用于東北振興、“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建設至關重要。

    一、錦州地區文化遺產及其特性與價值分析

    (一)物質文化遺產

    錦州地區文化遺產種類豐富,數量較多,在遼西乃至全省范圍內都占有重要席位。本文對目前已知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搜集、整理,統計如下:

    1.古遺址類

    錦州地區古遺址類文化遺產共計20處,包括省級6處,市級14處。其中省級古遺址類文化遺產包括:大吳臺新石器遺址(新石器)、蛇山子漢墓及遺址(漢)、琉璃寺西山遺址(遼)、新立遼代建筑遺址(遼)、鎮邊堡城址(明)、清柳條邊遺址(清);市級古遺址類文化遺產包括:沈家臺遺址(舊石器)、小二道河子遺址(新石器)、大荒地新石器遺址(新石器)、四道溝遺址(新石器)、花爾樓商周遺址(青銅時代)、西鴿子洞山春秋遺址(青銅時代)、朝陽寺山商周遺址(青銅時代)、甘家屯遺址(青銅時代)、架子山遺址(青銅時代)、水手營子遺址(青銅時代)、三臺子遺址(青銅時代)、松杏明清戰場(明、清)、道光廿五遺址(清)、鎮遠關(清)。

    2.古墓葬類

    錦州地區古墓葬類文化遺產共計6處,包括省級2處,市級4處。其中省級古墓葬類文化遺產包括:前山十六國墓地(魏晉)、龍崗墓群(遼);市級古墓葬類文化遺產包括:漢貝殼墓群(漢)、門家窩堡墓葬地(漢)、東花漢墓(漢)、張杠墓葬地(遼)。

    3.古建筑類

    錦州地區古建筑類文化遺產共計18處,包括國家級5處,省級6處,市級7處。其中國家級古建筑類文化遺產包括:廣濟寺古建筑群(遼至清)、奉國寺(遼)、崇興寺雙塔(遼)、廣寧城(明)、北鎮廟(明至清);省級古建筑類文化遺產包括:八塔子塔(遼)、廣勝寺塔(遼)、班吉塔(遼)、閭山觀音閣(清)、北鎮鼓樓及城墻(鼓樓建于遼,城墻建于明)、李成梁石碑坊(明);市級古建筑類文化遺產包括:老爺嶺圣清宮(唐)、古塔寺磚塔(明)、青塔寺(明)、遼東邊墻(明)、遼東長城龜山段(明)、白廠門二臺子墩臺(明、清)、新立屯關帝廟(清)。

    4.石窟寺及石刻類

    錦州地區石窟寺及石刻類文化遺產共計6處,包括國家級1處,省級1處,市級4處。其中國家級古建筑類文化遺產包括:萬佛堂石窟(北魏);省級石窟寺及石刻類文化遺產包括:新立石刻(遼);市級石窟寺及石刻類文化遺產包括:田園子石刻(遼)、小閣石刻(遼)、蛇盤山多寶塔及摩崖造像(元、清)、乾隆碑(清)。①

    5.近代建筑類

    錦州地區近代建筑類文化遺產共計4處,包括國家級2處,市級2處。其中國家級近代建筑類文化遺產包括:紀念館(1959年)、錦州市博物館(1953年);市級近代建筑類文化遺產包括:張三豐祠(2000年修建)、錦州古塔歷史文化公園(1999年修建)。

    除此之外,產于錦州義縣的一億三千萬年前的魚化石、三葉蟲化石等、北普陀山、青巖寺、筆架山等都是錦州地區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②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

    錦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包括民間文學:醫巫閭山民間文學(省級,2006年)。民間舞蹈:遼西高蹺秧歌(國家級,2006年)、義縣社火(國家級,2008年)、義縣大榆樹堡竹馬舞(市級、2007年)、義縣雙井子旱船舞(市級,2007年)、古塔回民舞獅(市級,2007年)。傳統戲劇:遼西木偶戲(國家級,2006年)、錦州皮影戲(省級,2006年)、黑山皮影戲(省級,2007年)。曲藝類:黑山二人轉(國家級、2006年)、錦州西城派東北大鼓(國家級,2008年)、陳派評書(省級,2006年)、錦州評書(省級,2007年)。民間美術類:醫巫閭山滿族剪紙(國家級,2006年)、錦州滿族民間刺繡(國家級,2008年)、凌海民間剪紙(市級,2007年)。傳統手工技藝類:道光廿五白酒傳統釀制技藝(省級,2006年)、溝幫子傳統美食制作加工工藝(市級,2007年)。民俗類:醫巫閭山狐神信仰習俗(市級,2007年)、滿族佟氏家族“拜影”祭祖習俗(市級,2007年)、新立屯關帝廟會(市級,2007年)。③

    (三)錦州地區文化遺產的特性

    1.民族性

    錦州地區的歷史是和少數民族聯系在一起的,其歷史文化遺產民族烙印深刻,歷史文化遺產體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錦州地區眾多的民族導致該地區文化的多樣性,從而構成錦州地區歷史文化遺產內容的多樣性。如醫巫閭山的遼代龍崗墓群、奉國寺、崇興寺雙塔、大廣濟寺塔等。明末崛起的女真族建立的清,統一了全中國,留有錦州清柳條邊遺址等。 遼寧地區不僅留有大量帶有民族特色的物質文化遺產,且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特色濃郁,錦州市醫巫閭山滿族剪紙、古塔回民舞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烙印,體現了遼寧地區人民獨有的思維方式、情感表達、審美情趣以及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2.地域性

    歷史文化遺產的地域性是由諸多因素構成的,如自然環境、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從宏觀上講,錦州地區歷史文化遺產與其他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相比較具有自身地域性。以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塔為例,“遼西現存古塔64座”,是遼西走廊上一個顯著的歷史和地理坐標,它們是遼西地區獨特的環境、文化傳統、,生產和生活水平,以及習俗的反映。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錦州滿族民間刺繡與朝陽宏觀寺刺繡,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錦州滿族民間刺繡,俗稱“繡花”,通常是以家織布和各種彩色絲線,以紅、黃、藍、白為主調,用一根細小的鋼針參照圖案上下穿刺,織繡出各種紋樣,有服飾品,如虎頭帽、繡裙、繡鞋等;有日用繡品,如荷包、門簾、枕頂等;有喜慶節令繡品,如蓋頭、嫁衣、戲曲行頭等,題材廣泛,風格各異。而朝陽宏觀寺刺繡以繡佛像為題材,最初由寺內喇嘛興起,現今刺繡工藝已由佛門居士帶到民間,朝陽市章吉營子村已有80余名村民學習和掌握了刺繡佛像工藝。可見,錦州地區文化遺產的地域性十分明顯。

    3.悠久性

    錦州地區悠久的歷史可上溯到距今1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錦州凌海市沈家臺鎮宋家屯村保存下來的沈家臺遺址,是舊石器時代的代表。錦州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隨著人類的發展不斷延伸,并已深深扎根在錦州地區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傳統之中。

    4.繼承性

    錦州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歷史的繼承性。從物質文化遺產看,錦州地區的遺存從歷史上看沒有中斷,有人類以來錦州地區就有了歷史遺痕,并伴隨著人類的發展不斷的延伸,在人類發展的不同時期留下了與人類歷史、文化有關的各種遺存,是人類文明的載體。縱觀錦州地區的物質文化遺產就能清楚地看到錦州地區的歷史發展。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看,同樣具有繼承性,它們被世代相傳,如醫巫閭山民間文學,它囊括了上自虞舜,下至清末的數千年歷史,是一部反映古代社會狀況的百科全書,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生活等情況,醫巫閭山民間文學完全是依靠民間的傳承得以流傳和保存,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我們趕快去搶救、整理,從而使它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

    5.文化融合性

    由于少數民族與漢民族雜居相處,加上移民的不斷涌入,從而使錦州成為多民族融合的地區,民族的不斷融合促進了文化的融合,從而使歷史文化遺產帶有明顯的文化融合性這一特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表現尤為突出,如醫巫閭山滿族剪紙,它既保留了東北滿族的人文特征,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薩滿文化內涵,又反映了漢民族生產、生活內容,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④

    (四)錦州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

    從學科研究上看,錦州地區歷史文化遺產具有社會學、歷史學、美學、人種學、人類學、民族學、宗教學、民俗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價值。錦州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越高,它的利用價值也越大,我們就越應該努力把它保護好,利用好。

    1.經濟價值

    錦州歷史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一是指其本身的經濟價值,二是指遺產所說明的歷史上經濟發展的意義,三是指它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經濟價值,大小不一,有的價值連城,無法估算,是國家的無價之寶。誰能說出大廣濟寺塔值多少錢?所以,我們主要分析文化遺產與歷史上某個階段經濟發展的關系和意義,這方面的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可移動文物類和古城遺址類,其中的出土文物對經濟價值的研究更為具體。將來能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就是遺產直接的利用價值,但不只是旅游業的收入。

    錦州地區歷史文化遺產永久的經濟價值在于:一是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游人觀光,旅游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效益是巨大的,還可帶動錦州其他行業的發展。二是可創造良好的投資軟環境,吸引外國和內地的資金到錦州投資,加快錦州的現代化經濟建設,有助于擴大對外交流和對外開放。三是保護好錦州的文化遺產,可大大增加錦州的知名度,樹立起良好的國際形象,從而增加錦州的無形資產,提高錦州產品的附加值,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2.文化價值

    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無所不在。在錦州地區,其歷史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主要表現在化石文化、佛教文化、民居文化、建筑文化、滿族文化、傳統飲食文化等。

    3.歷史價值

    錦州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錦州古代居民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所創造出的文明物證,是錦州歷史的真實記錄,記錄了錦州歷史的發源、發展、變動、大事件,以及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歷史變遷。這里面所蘊涵的種種信息,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共同梳理著錦州歷史的脈絡。

    4.藝術價值

    錦州自古就是多元文化的匯聚之地,所以,錦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性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且又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錦州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石窟藝術、建筑藝術等方面。

    以上簡要分析了錦州歷史文化遺產的經濟、文化、歷史、藝術價值,當然還有其他價值,如紀念價值、教育價值等。由此可以看出錦州歷史文化遺產有著多方面的重要的保護價值和利用價值。

    二、錦州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

    錦州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要遵循原真性保護、原整性保護、可持續性保護。其中原真性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的基礎和核心。對錦州地區物質文化遺產要積極維修,要保存其原先的本來的真實的歷史原貌,要保護它所遺留的全部歷史信息。整體性就是要保護文化遺產所擁有的全部內容和形式,要從整體上對歷史文化遺產加以關注并進行多方面的綜合保護。錦州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我們既要重視整個區域文化遺產保護的完整性,同時又要注重“單體”文化遺產保護的完整性。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所以可持續發展原則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錦州地區歷史文化遺產而言,一方面我們要使歷史文化遺產在發展過程中不被破壞,能夠穩定地保存下來傳給后代;另一方面,要把歷史文化遺產當做可部分修復的資源,在發展過程中用適當的方式進行維護修理,使其能夠保留下去。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要積極培養傳承人,使錦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保護方案決定于保護原則對于錦州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官方保護。在我國特殊的國情下,領導和政府的重視顯得尤為重要,加強錦州地區文化遺產的官方保護力度,明確各部門的職能十分重要。錦州地區各級政府應建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由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領導,安排專業人員從事文化遺產的普查、整理、研究、開發工作。管理部門應將文化遺產普查摸底工作作為遺產保護的基礎性工作來抓。統一部署,有序進行,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門別類制定普查方案,組織開展對文化遺產的現狀調查,全面了解和掌握錦州地區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使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方法,對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政府在財政上應給予支持,設立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專項基金,力爭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專款專用,積極引導社會資金用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積極籌建具有錦州特色的文化遺產展館,以展館的方式對其進行科學保護。

    其次是法律保護。我國現行對文化遺產約束的法律條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正在進一步的審議和修改中。對于錦州來說,當務之急是發揮本地區的能動性,參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并頒布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強調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強法律的保護力度,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加大對不法現象的制止、處罰和依法制裁的力度。

    再次是教育保護。在保護錦州地區文化遺產過程中,學校教育是教育保護的起始點。一方面,加強小學基礎教育。傳統文化的教育要從小抓起,循序漸進、潛移默化。錦州市教育管理部門可以編制有關錦州本土文化的兒童讀本,從小學開始,加強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教育,培養學生對本地區、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另一方面,重視高等學校教育。錦州地區高等院校應該義不容辭地肩負起保護錦州地區文化遺產的歷史重任,結合自己的優勢,搭建一個研究與保護的平臺,組織專家、學者研究科學的、有效的保護技術與方法。需要強調的是,渤海大學歷史系自2006年開設文化遺產開發與管理專業以來,已經建成了文物修復室,招收了近200名本科生,該專業學生基礎理論扎實,實踐能力較強,先后協助錦州市群眾藝術館、錦州市旅游局、大連市群眾藝術館展開文化遺產普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錦州市相關部門完全可以與渤海大學歷史系合作,為錦州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貢獻力量。

    第四是民間保護。民間百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主體,但是在現代市場經濟和不法商人的利誘下,普通百姓往往失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認識不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意義和對本民族身份彰顯的重要性,一旦有利可圖,隨意開發、轉讓、毀壞等現象即層出不窮,使恢復和保護難度增大。因此,錦州市要加強民間保護、成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間組織,加大宣傳力度,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形成自發、自覺的保護意識;成立民間藝人協會,常年組織活動,使錦州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演繹、傳承和發展。 ⑤

    第五是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流動的,它自己并不能自我保存,其傳承載體必然是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品的直接保護,也有通過保護民間藝人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間接保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實施活態保護。錦州市政府可以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榮譽稱號,每年給予其生活補貼,培養年輕學員,為年輕學員設立專項獎學金,鼓勵其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技能。

    三、錦州地區文化遺產的利用

    錦州地區文化遺產的利用要以文化為基礎,始終堅持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實現錦州地區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統一。文化遺產的利用不能脫離文化主題。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要注重深層次文化內涵的挖掘、經濟持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同時要重現錦州地區的歷史風貌,要重點突出其歷史文脈,保持其文化特色,發展與錦州地區文化特征緊密聯系的旅游產品。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是相互依存的,保護也是發展。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利用的物質前提,脫離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保護的目的并非只是單純為了保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歸根究底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對錦州文化遺產進行開發、利用,可以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恢復,為文化遺產的發展贏得資金,形成保護、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綜合效益。具體的利用對策如下:

    第一,全民參與,發揮錦州地區文化遺產社會服務之功用。目前,我國積極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政府部門越來越重視老百姓的業余文化生活。我國“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也明確指出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將中華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與整合,通過互聯網、衛星、光盤等方式,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錦州地區文化遺產屬于此類,應該對其深挖掘、精加工,服務百姓,服務社會。在節慶期間,錦州市可以憑借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通過巡游、表演等形式加強對本地區文化遺產的宣傳與利用,從而實現其藝術價值。

    第4篇:歷史文化遺產現狀范文

    關鍵詞:區域視角;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巍山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planning methods tend to ign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tions of conservation area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additionally, incline to cut of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nservation areas and the locality of its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 which is thinking and analyzing from a larger scale can be an effective way to overcome those disadvantages. Based on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famous city of Weishan, this paper employs regional perspective and its framework to explore the new methods for conservation pla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aches a conclusion that construction of the spatial network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ervation work.

    Key words:Regional Perspective;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Famous City;Conservation Plan;Weishan

    中圖分類號:TU-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2)-05-67(6)

    1 引言

    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在生產與生活實踐過程中留存和積累的優秀歷史文化遺存,是人類聰明才智的物質結晶,同時也是人類探索自身文明發展的線索以及溝通古今文明的媒介。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和地區延續歷史文脈、彰顯地域特色、提升文化競爭力和增強區域認同感的重要空間載體,其保護與規劃管理已經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展開來,成為文化遺產管理與調控的重要公共政策工具,并呈現尺度上的巨型化、類型上的新穎化和范圍上的擴大化等趨勢。[1][2]如目前國內開展的大運河遺產保護、工業遺產和20世紀遺產等新型遺產的保護與發展以及跨區域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等。

    經過近10年的發展,保護規劃已經成為中國遺產保護工作的基本程序。[3]由于中國的快速城市化背景和轉型期政府企業化的治理傾向,保護與發展規劃一方面成為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空間管制策略,另一方面也成為某些地方政府實行城市營銷、發展創意產業或以保護的名義進行開發建設的“合法依據”。目前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大多采取劃定控制保護范圍及制定管理要求的技術路徑,這種方法容易忽視保護區與城市空間發展之間的關系,也易于隔離保護區與地區歷史文化脈絡格局的聯系,導致保護與發展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引發傳統城市空間格局的喪失、歷史文化景觀的破碎化、歷史遺產的孤島化等問題。因此,解決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不能局限于保護區本身,而應當從更大范圍的空間戰略層面即區域的視角進行分析與研究。本文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巍山為例,探討區域視角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路徑與方法。

    2 研究對象與基本問題

    2.1 地區概況

    巍山縣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東連彌渡縣,南靠南澗和鳳慶兩縣,西鄰漾濞和昌寧兩縣,北倚大理市。巍山風景名勝薈萃,文化遺產眾多,多種民族宗教文化共榮,是云南省迄今為止保留較完整的古城之一,國家級大理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旅游組織評選的云南省最具國際旅游吸引力的七大景區之一(圖1)。

    2.1.1 具備悠久歷史南詔國發祥地

    巍山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云南省設置較早的郡縣之一。歷史上南詔王皮邏閣在巍山完成統一六詔的政權,建立了王城蒙舍城,創造了云南先民最為輝煌的古文明。巍山作為南詔國的發祥地,其供奉南詔始祖的祖廟至今仍然吸引著全國范圍的彝族同胞來此尋根祭祖,延綿著悠久的歷史文脈。

    2.1.2 多元民族、宗教文化共榮的格局

    巍山歷史上是民族遷徙融合的地方,彝族、回族、漢族、白族、苗族等多個民族在此聚居,相互融合,和諧共榮,創造了獨特而燦爛的民族文化,民族民間文藝活動十分興盛;唐宋以來,巍山的信教徒便修建了大量宗教寺廟,經過歷代的修復重建,大多仍然保留至今,全縣共有道觀、佛寺、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和民間寺廟近300座。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等多種宗教文化并存,其中回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漢族、彝族、白族、苗族、傈僳族等世居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信仰其他宗教。

    2.1.3 歷史文化遺產薈萃,古城格局與風貌較為完整

    巍山聚集了大量的文物古建、古民居、紀念建筑以及優秀的近現代建筑,城市歷史遺存豐富。巍山古城不僅以城內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享譽國內外,還以著名道教圣地巍寶山風景區、南詔垅圩圖城遺址、南詔蒙舍城遺址、明代著名詩人陳佐才石棺墓等古跡名勝而聞名。巍山古城始建于明初,目前仍然保持了600年前建城時的棋盤式格局,大多數民居仍然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格局與樣式,街面的各種店鋪、作坊和小食鋪依舊具有古老的風貌。

    2.2 基本問題

    巍山歷史文化名城格局、風貌和建筑等保存較為完好,但仍然存在如下問題:(1)城區發展空間資源較為短缺,新舊肌理相互沖突,發展與保護的矛盾逐漸激化;(2)古城與建成區間用地相互交織,歷史文化名城的完整性和原真性面臨威脅;(3)交通市政基礎設施供需矛盾突出,城區服務功能不高;(4)部分古建破損嚴重,需要進行保護性修復;(5)文化遺產資源缺乏系統性梳理研究和保護發展規劃。

    3 區域視角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中國的城市規劃自改革開放以來最早變革的內容是突破“就城市論城市”的束縛,樹立了從區域的視角認識和規劃城市的觀點。[4]區域觀已經成為城市定位、產業布局、空間結構、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尋求解決方案、協調地區發展矛盾與沖突的戰略視角,并推動了城鎮密集地區規劃、城鄉統籌規劃、縣(市)域總體規劃、經濟區發展規劃等諸多新穎規劃類型實踐和研究的興起。區域視角主要是在更大空間范圍進行分析問題,對不同空間尺度和層次的具體問題及其相互聯系的關注是區域視角的重點所在。對于文化遺產保護而言,區域分析視角主要有遺產區域、發展與保護協調區域(圖2)。

    3.1 遺產區域

    遺產區域的概念和視角,是從文物單體到歷史街區、名村、名鎮、名城,再到跨區域線性文化遺產和文化景觀等的保護。改變傳統只關注保護區的方法和視角,通過對更大范圍歷史文化網絡體系的分析,尋求遺產地自身特色、地位和作用,確定保護與發展的定位與方向,在更大區域范圍內構建文化遺產網絡體系,整合不斷零散化和破碎化的文化遺產資源,更好地彰顯地域文化特色與歷史文脈。跨越京、津、冀、魯、蘇、浙、豫、皖等六省兩市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就是區域視角規劃文化遺產的案例。[5]

    遺產區域分析主要包括以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的區域文化旅游發展格局、歷史文化遺產網絡、地區歷史文化遺產體系的分析。前兩個層次范圍一致,可以根據遺產區域的重要性從國家、區域和地方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并與地區歷史文化遺產構成面和點的關系;主要分析地區在區域旅游發展格局中的功能,以及根據歷史文化資源的特色、稀缺性、重要性等分析地區歷史文化遺產在遺產區域中的特色、地位和影響。地區歷史文化遺產體系則從斑塊、廊道和節點進行整體保護框架的構建。

    3.2 發展與保護協調區域

    在處理保護與發展關系、遺產保護與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遺產保護規劃與其他規劃在空間上沖突與協調問題時,需要脫離聚焦保護區的一般思路,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尋求解決保護與發展矛盾的思路與方案,以達到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例如解放初北京舊城保護的“梁陳方案”[6],平遙和麗江在保護規劃和城鎮規劃相互結合,[7][8]拉薩布達拉宮的保護[9]都滲透著區域分析視角的思路。

    發展與協調區域分析主要是在地區范圍內協調歷史文化保護與空間發展的沖突與矛盾。文化遺產集聚區應避免與空間發展重心交疊,因此在確定空間發展重心和方向時可以從外部、內部兩個層次出發。外部層次關注區位、區域分工格局和地區對外主要聯系通道等因素,內部則關注歷史文化保護框架、現狀功能結構、資源分布、交通結構等要素,通過內外部因素的綜合分析與權衡以確定空間發展重心和方向。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確立從構建歷史文化網絡體系、斑塊廊道節點控制引導、保護分區控制規劃等進行,并通過空間管制措施為基礎來協調保護規劃和其他空間發展規劃。

    4 區域視角下的巍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實證研究

    4.1 名城保護與空間戰略框架

    本研究嘗試運用區域的視角,從區域歷史文化遺產體系和區域空間發展格局出發,研究并確定歷史文化名城巍山的保護體系和空間發展戰略框架。

    4.1.1 區域發展環境特征分析

    4.1.1.1 區域空間結構發展態勢

    為改變省域“東重西輕”的經濟發展格局和城鎮體系結構不合理的現狀,云南省提出把大理建設成為滇西中心城市的戰略舉措。然而由于自身環境容量和自然生態保護的制約,大理市緊缺的土地資源無法為這一區域戰略目標提供足夠的空間載體支撐,也加劇了蒼山洱海生境保護與城市快速發展的矛盾,直接推動了以大理市為中心、以周邊六縣組成的半小時經濟圈戰略的產生(圖3)。從區域層面上看,大理州的空間發展戰略重點將在依托現有城鎮發展的基礎上,向祥云、賓川、彌渡和巍山地區進行拓展,緩解大理市發展空間不足的困境,也從更大的范圍內整合發展資源,實現中心地位和功能的提升。作為半小時經濟圈的組成部分,巍山將進一步承接大理的產業轉移,改變較為封閉的農業經濟發展形態。

    4.1.1.2 區域歷史文化遺產網絡

    線性文化遺產是國內外遺產保護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10],絲綢之路、大運河、茶馬古道、古蜀道等線性文化遺產是中國千年文化發展的縮影與軌跡,這些遺產廊道的交匯共同構成中國文化遺產的宏觀框架體系。巍山是歷史上滇西北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和通道節點,同時也是茶馬古道和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在國家構建跨區域巨型文化遺產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4.1.1.3 區域旅游文化發展格局

    巍山是瀾滄江―湄公河國際旅游區、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通往川藏和南亞的滇西旅游文化走廊以及滇西北世界遺產與民族文化旅游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云南省推進旅游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十大旅游文化名城之一。

    4.1.2 確定保護總體目標與定位

    從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在區域歷史文化遺產網絡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特色與優勢和在區域旅游發展格局中的作用出發,分析巍山作為遺產地的功能與可預期的定位:國家級線性文化遺產的重要節點,大香格里拉國際旅游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河源頭,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彰顯南詔根源文化、府衛雙城文化、馬幫文化和多元民族、宗教文化融合特征的文化遺產地。

    4.1.3 整體空間發展戰略框架

    解決歷史文化名城巍山保護困境的關鍵是處理好由于行政、經濟、文化等多重中心和古城空間相互交疊的格局而導致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從區域視角出發,可以從三個空間層次進行思考:①大理州域層面,交通網絡的完善促進大理半小時經濟圈雛形的形成,巍山作為經濟圈的組成部分應當進行發展重心和空間結構的調整以參與區域的聯系、分工與協作;②縣域層面,土地和水資源的不均衡分布需要巍山從縣域層面尤其是壩區范圍進行發展資源的優化配置;③縣城層面,古城保護與縣城多重中心之間的矛盾需要解決。

    結合區域空間發展態勢和古城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要使古城得到最好的保護,又不致保護與發展的矛盾隨著建成區圈層式擴展而激化,最關鍵的是向北部的大倉永建遷移城鎮核心功能即行政中心。這樣的保護思路,①可以依托大倉永建的區位優勢納入大理半小時經濟圈發展戰略,促進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形成;②巍山北部壩區的空間發展資源相對充足;③大倉永建可以通過引大理洱海水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限制;④強化了古城區位的邊緣化趨勢,減小古城周邊用地的開發,同時避免新區發展對古城歷史地標或景觀節點的景觀視廊造成破壞。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針對現有古城提出“內控外遷,重塑中心,一脈相連,新古輝映”的空間發展戰略框架。

    內控外遷:以原有古城為中心,逐步進行行政商貿中心的外遷,向西向北拓展新區,控制保護古城;

    重塑中心:在西部新區形成服務古城的新行政文化商貿中心;從縣域層面上,在北部大倉永建建立新的縣域經濟中心。

    一脈相連:南北線沿古城與北部新區形成一條景觀軸線,象征古城文化、景觀、交通、用地的延伸與拓展,在空間上是連接古城與新城的紐帶,在時間上成為連接古今的紐帶;

    新古輝映:內外部新城與舊城通過景觀通道的溝通串聯,形成新古輝映、古今相連的空間格局。

    形成“一核一軸三廊三區”的總體布局結構:“一核”是指依托行政、居住、旅游商業中心形成的綜合服務中心;“一軸”是指南北向沿紅河源路形成的南北發展軸;“三廊”是指古城南北街通往北部形成的景觀廊道、西部城市空間增長邊界和南部增長邊界的生態綠廊;“三區”是指東部古城保護區、西部旅游居住功能區和北部綜合服務新城區(圖4)。

    4.2 名城保護的空間體系

    歷史文化名城巍山保護的空間體系也相應地涉及三個層次:①作為節點在區域歷史文化遺產網絡和旅游文化發展格局中的特色和地位及其相應的保護內容;②縣域歷史文化空間網絡;③古城歷史文化空間網絡的構建。

    4.2.1 整體格局與環境風貌的保護

    基于對巍山作為遺產地的區域定位,古道要沖、瓜江壘玉、一水抱城、和府衛雙城是巍山最為彰顯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觀格局。無量山和哀牢山山脈的地形條件促使巍山成為歷史上滇西北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和通道節點。紅河古稱陽瓜江,彎彎曲曲的水系宛若“瓜藤”流于巍山壩區,與沿線猶如“瓜果”的村落構成景致優美的“瓜圖”,而正是這幅“瓜圖”孕育了巍山文化。山水城相互依存,紅河與古城則構成一水抱城的景觀格局。巍山整體格局與環境風貌保護主要包括對山水城格局、巍寶山風景區等自然環境風貌和巍山古城整體格局的保護。

    4.2.2 歷史文化空間網絡的構建

    巍山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但分布也較為零散。點狀的遺產資源難以從整體上彰顯巍山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巍山的相關歷史文脈需要在城市空間歷史演變的過程中得到延續和傳承,通過歷史文化斑塊,歷史文化廊道,歷史文化節點等要素構建巍山歷史文化空間網絡體系。

    縣域歷史文化空間網絡體系,主要由一級文化斑塊(縣域北部永建回族穆斯林聚居文化斑塊、中部的南詔國根源文化斑塊和南部的巍山古城與魏寶山文化斑塊)和一級歷史文化遺產廊道(自南向北的紅河)組成。

    古城歷史文化空間網絡體系,主要由二級文化斑塊(土知府城、蒙化衛城等)、串聯二級文化斑塊的景觀性廊道和文化遺產廊道(歷史軸線、道路、街巷、古驛道、古河道等)和歷史文化節點(文化斑塊內部的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地標和視覺開闊的景觀風貌節點)組成。

    對歷史文化斑塊內部實行分級分區保護控制,并整合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周邊用地,延續傳統文化風貌;對歷史文化廊道通過廊道控制保護沿線的景觀風貌;對歷史文化節點通過周邊環境風貌、建筑風格和高程等和景觀視覺廊道的控制進行保護,節點本身的保護按照控制體系進行。

    4.2.3 保護的規劃控制體系

    按中觀和微觀兩個層次進行保護。中觀包括巍山古城、東蓮花村等歷史文化保護區,按重點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和環境風貌協調區進行保護;微觀層次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古樹名木的保護,通過對其保護級別、保存狀況、歷史價值、藝術與科學價值進行綜合評價,劃分為搶救型、重點型和一般型保護類別進行保護。

    5 結論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呈現區域化、巨型化和新型化等趨勢,遺產地的保護規劃必須思考其在保護與城鄉發展的關系、遺產地在區域文化遺產網絡體系中的特色和定位,這是避免遺產破壞、地域文化趨同和提升區域文化競爭力的重要戰略。地區本身歷史文化空間網絡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一樣,歷史文化也應當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之一進行規劃建設,而不是沿襲傳統保護區孤立化的規劃策略。中國正處在快速城市化和城鄉規劃全覆蓋逐步推進的發展時期,由于行政部門缺乏協作機制,遺產地規劃的發展將不可避免地與城鄉規劃發生管制空間交叉錯疊和沖突,這些問題都需要從區域的視角去尋求解決的空間途徑。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李博, 李迪華.自然與文化遺產區域保護的生態基礎設施途徑―以福建武夷山為例[J].城市規劃,2008, 32(10):88-91, 96.

    [2] 單霽翔.關注新型文化遺產――文化線路遺產的保護[J].中國名城,2009(5): 4-12.

    [3] 呂舟.論遺產的價值取向與遺產保護[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09,2(1): 44-56.

    [4] 崔功豪.城市的問題就是區域的問題――中國城市規劃區域觀的確立和發展[J].城市規劃學刊,2010(1): 24-28.

    [5] 姚迪.巨系統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究及現實困境的思索――以大運河保護規劃為例[J].城市規劃, 2010,34(1): 48-51.

    [6] 王軍. 城記[M].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3.

    [7] 周儉,張松,王駿.保護中求發展,發展中守特色――世界遺產城市麗江發展概念規劃要略[J].城市規劃匯刊,2003(2):32-38.

    [8] 李文墨.城墻保存完整的歷史名城保護之比較研究――以平遙、荊州、壽縣、興城四城城池為例[D].上海:同濟大學,2006.

    第5篇:歷史文化遺產現狀范文

    論文關鍵詞:城市建設;歷史文化遺產;城市規劃;城市文化;特色城市

    建設現代化城市是當今世界城市發展普遍追求的目標。城市文化是現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內在氣質,每個時代都在城市發展中創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跡。保護歷史的連續性,保留城市的記憶和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重要內容

    一座城市經濟越發達,社會文明程度和現代化水平越高,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越顯重要。因為城市既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繁榮離不開人文創新來引導,現代城市是現代文明和現代經濟的聚集地,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是—個沒有品位的城市,是不太可能持續發展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通過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步形成和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塊磚、一片瓦、一堆石頭,它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反映著城市的歷史、社會、思想的變遷。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活化石,代表著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和自然風晴,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為什么今天許多人仍然喜歡去朝拜中世紀的城鎮,仍然熱衷于去看那些古城堡、古遺址,主要不是因為它們美,而在于能了解那個時代的歷史和文化。“在中世紀的城鎮里,清晨公雞長啼報曉,屋檐下鳥巢內的鳥兒嘰喳而嗚,城邊修道院的報時鐘聲,廣場新鐘樓發出的和諧鐘聲,它們宣告一個工作日的開始。人們隨意哼起歌曲,從修道士單調的詠唱到街上歌手們歌詞的反復回蕩,還有學徒工們和家庭女仆的信口低詠。唱歌、跳舞、表演,這些仍然都是即興自發的活動。”現在看來,那種情景雖然不很出奇,甚至還很平淡,但卻古樸自然,那種情趣、那種和諧,充分顯示出那個時代的文化和那個時代平靜的城市生活。城市的貢獻和作用就在于它能保存、留傳和發展歷史文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激情、奮勇向上的民族,有著豐富燦爛的文化和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遺產,在世界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對于提高國民的文化品位,增強民族自尊,激發愛國主義熱情,豐富世界文化寶庫都有極大作用。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建設現代特色城市的基礎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礎又在于文化。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內涵和外在表現明顯區別于其他城市的個性特征。城市的危機在于趨同化,失去個性。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特色內涵的重要集中表現,可以表現獨特的城市民俗風隋,它是超越國界和民族的,是^類的共同財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當今世界的許多國家,維護城市的歷史風貌,保護文化遺產,不但已成共識,而且已成法律。俄羅斯圣彼得堡法律規定,涅瓦大街的建筑不準拆。盡管內部可以進行現代化裝修,但外觀不許作一絲一毫改變。這一方面是俄羅斯人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高度尊重與珍愛;另一方面也是法律的作用。德國規定,凡80~100年以上的建筑都必須無條件的保留。對于一座城市來講,文化遺產就是自己的品牌和個性,就是財富,就是創造與建設現代特色城市的基礎。紹興的沈園,是一座非常小的園林,亭臺水榭也不出眾,而800多年來卻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至今游人不絕。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文化。凡讀過陸游的《金叉頭鳳》和《沈園》詩詞的人,走進園林里,都會有深刻親切的感受,陸游和唐琬凄愴的愛腈故事打動游人心弦,激起心靈的共鳴,“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晾鴻照影來”,給園林增添了濃郁的文化點染。

    城市特色反映著城市社會現實,是構成一個城市社會文化的和物質環境的總特征。城市特色不光局限在美學意義,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會意義。一個城市的特色,標志著它的社會能力和水平;城市的存在,表明它對自然和社會的適應能力得到社會的承認。歷史上有些城市衰落了,究其原因就在于外部條件發生了變化,城市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水平不能滿足變化后條件的要求,喪失了生存優勢的結果。例如,沿古運河的城鎮,過去很發達,現在衰落了,不是運輸方式改變了,就是河道不通了,原來的商埠變成了荒蕪的村落。

    城市文化氣質與內涵既可以從社會精神文明方面來考察,又可從物質環境協調優美、交通井然有序來考察。尤其是建筑風格更容易表現城市的個性,凝聚城市的歷史傳統和風貌,是獨特的人文環境的物化形式。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爾,以完好保持城市輪廓線而聞名,高聳在天際線中的眾多的圓屋頂和清真寺的尖塔(拜占庭和奧斯曼帝國時期的遺跡),在傍晚時,猶如飄浮在暮色蒼茫的天空一樣。在上海,從外灘看浦東黃浦江的兩岸建筑,強烈地表現了上海城市的個性。失去了外灘,也就沒有上海的歷史和上海的特色。

    三、我國城市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面臨的問題

    近20多年來,我國城市有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區,只顧單純的經濟開發和規模的擴張,忽視了對歷史文化遺產和城市特色的保護,破壞也是十分嚴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一)建設性的破壞

    有的城市在舊城改造和房地產開發中,不切實際地進行大拆大建。實質是打著開發建設的旗號,進行的歷史大破壞,其結果是導致有些歷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韻味。城市要發展,勢必要拆遷一些失去歷史使用價值的老建筑。但是不能不加考究就把一些歷史建筑用推土機鏟掉、用大鐵錘毀掉。有的名城一邊在大搞“故城尋夢”活動,一邊在大拆舊城,讓人一籌莫展,不知何處“尋夢”。

    (二)改善市民居住環境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缺乏妥善協調

    在北京,常常遇到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就是胡同該不該拆、要不要保護。從根本上提高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于減少胡同居民,降低舊城區人口密度,拆除違章建筑,改善胡同建筑的內部設施。人們希望修整與恢復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環境,而不在于毀滅胡同。到處高樓林立,舊貌換新顏,似乎是一派新氣象,其實文化底蘊很差,千城一面,千樓一面,千街一面,失去城市的固有個性與文化。

    (三)法制不全,執法不力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多管齊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因為文化遺產是稀缺資源,具有唯一性、獨特性和不可再造性,它的價值是難以用金錢來估量的,必須要有嚴格的法律和監督機制來加強對遺產的保護。

    四、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層次和基本要求

    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大體分三個層次:

    (一)保護城市文物古跡

    保護文物古跡,要特別注意保護它的歷史環境。只有保存了歷史的環境,才能更好地體現它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二)保護具有傳統風貌的歷史街區

    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條件是有真實的遺存物,要盡量多保存原真的東西;有完整的歷史風貌,能夠反映城市歷史上的典型特色;有一定的規模,能夠造成一種環境,使人從中感受到歷史的氣氛。保護歷史街區的原則是要保護歷史的真實性;保護風貌的完整性;維護生活的延續性。

    (三)保護歷史文化名城

    第6篇:歷史文化遺產現狀范文

    論文摘要: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的文化、經濟、生活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其科學合理的保護利用已成為學術界和政府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從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用地性質置換等方面入手,以四川省三臺縣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試圖提出一種以經濟發展為引導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使其與城市經濟協調、可持續地發展。

    1 問題與矛盾

    歷史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195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將每年的6月7日設立為“世界文化遺產日”,其意義是明確“具有特殊意義的建筑或自然風景不僅屬于它所在的國家,也屬于全人類”。2006年2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并決定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隨著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修訂、2008年《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頒布與實施,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并在法律地位上予以明確。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曾經被片面地理解為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限制,致使很多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片區成為城市發展難以逾越的“門檻”,曾一度影響了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申報工作。這種狀況尤其在發展相對緩慢的中西部地區還持續存在。在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起飛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從2005--2008年開始醞釀并初步提出了國家層面的主體功能區空問規劃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城鄉統籌發展,為中國西部地區城市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更加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對擁有眾多歷史文化遺產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來說,不得不面臨著經濟發展與遺產保護兩個方面的難題。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往往是一些中小城市,經濟實力薄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相對滯后。因此,如何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經濟發展科學地結合起來,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中西部地區眾多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立足經濟發展為主導的科學思路,將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經濟發展要素,從經濟、旅游、城市規劃等多角度思考,提出一種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并以四川省三臺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用以分析所述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2 三臺縣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狀況與價值認識

    三臺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涪江中上游,為綿陽市轄縣,距綿陽市中區57km,距成都市153kin,以縣西三臺山得名。三臺縣于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三臺縣古為郡縣,是古國文化發源地。自公元前201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自古享有“蜀川重鎮、劍南名都”之稱。境內沿江平川、淺丘綿延,溪流縱橫,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物產豐富,具有山水之利的半山區縣,既是人文薈萃的文物之邦,又是風景秀麗的旅游勝地。歷史上李白、杜甫、薛濤等詩詞文人均在此匯聚,并留有名篇佳作。

    三臺縣主要有4個歷史文化片區,分別是古城墻南門片區、大佛寺片區、琴泉寺及北塔寺片區、東山公園及東山大佛寺片區。該4個片區大多依山就勢,坐落在縣城的鳳凰山、牛頭山、三臺山、蟠龍山上,構成了縣城“山水城”的城市骨架。但是,由于城市經濟發展的強烈訴求并缺乏及時的保護規劃,致使以上歷史文化片區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部分山體形態被快速發展的房地產建設吞噬,歷史文化街區的風貌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此種狀況已經引起了文人名士的關注。作家舒乙認為,三臺古城墻年代久遠、質量高,城墻的材質超過北京古城墻,并就三臺的保護事宜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提交了提案。本文就其重要的歷史街區進行概要說明。

    2.1古城墻和南門片區

    2.1.1概況與價值

    古城墻和南門片區內大量的清代民居共同組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現在的古城墻文風厚重,于清乾隆32年至35年(公元l767—1769年)由知縣徐世楹在明嘉靖墻樓的基礎上培修復建而成,現仍保留下南城門樓和東城門門洞,是目前國內少數保存完整的石砌古城墻之一,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規劃保護區。東門至北門段和南門至老西門段的部份城墻保存完好,城墻總長約2km。南門城墻高6m、厚9.8m;城墻用長1.2m,高、寬0.3—0.35m的條石壘砌,門洞為縱聯式券拱。南門城樓為木結構抬梁式,重檐歇山頂,九架梁前后單雙步梁分心用9柱、面闊5間、進深8間。南門片區現狀為大量成片相聯的古民居院落,受北方建筑營造法式影響,形成多進院和幾個多進院落并列住宅,以及“四水歸堂”,“一顆印”式住宅,其造型別致、古樸典雅,具有北方明清代建筑風格,富有古城韻味。

    2.1.2主要問題

    城墻被開有斷口10處,搭建若干處,均因經濟發展而又缺乏保護規劃所至。同時,該片區人口密集、基礎設施差,導致民居院落年久失修,破壞嚴重,增加了改造的周期與成本。此外,城墻周邊的城市用地性質不合理,大量的工業用地給城墻和民居的保護帶來了環境、交通等諸多問題。

    2.2大佛寺片區

    2.2.1概況與價值

    該片區位于三臺縣潼川鎮南河路蟠龍山腰,是縣城山水形態的重要構成節點。大佛寺內造像鑿建于元大德五年,距今有700多年歷史,坐東南朝西北,高8.3m,肩寬3.8m,為“說法像”。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發現此佛,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修建大佛寺,其佛教文化影響力大、交通區位好、城市地標功能強。大佛殿的大佛是綿陽市唯一、全省少有的元代佛教造像,在研究元代佛教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佛殿為九脊歇山式木結構,造型獨特,氣勢恢弘。

    2.2.2主要問題

    周邊用地性質復雜,建筑風格不和諧,景區被城區嚴重屏蔽,缺少“透氣”的空間,影響了大佛寺片區未來的進一步發展。

    2.3琴泉寺及北塔片區

    2.3.1概況與價值

    琴泉寺始建于北周,唐初按星象落座建殿,文人薈萃。唐宋以來,李白、杜甫等人在這里留下了豐富的石刻碑,陰刻、楷書,文物價值較高。北塔位于琴泉寺北側的北塔山頂,清嘉慶十八年修建,現保存完好。隨著城市的向北拓展,可與琴泉寺片區攜手打造城市北部的城市公園。

    2.3.2主要問題

    該片區位于城市西側,處于城市發展的外圍,受城市發展沖擊較少,但是隨著近年來城市用地的快速拓展,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最前沿,同樣面臨著嚴重的保護問題。

    2.4東山公園及東山大佛寺片區

    2.4.1概況與價值

    該片區主要包括東山公園與東山大佛。東山公園始建于唐代,李白、杜甫、薛濤等文人墨客都曾于此駐足作賦,因有“東林晚鐘”之景而有“小寒山寺”之稱。東山大佛位于東山觀音寺,沿涪江東岸山崖而建,面對涪江,自然景觀優良。內有坐式佛像高14m,歷史悠久,為唐代所造。唐人侯圭《東山觀音寺記》對其就有描述。該片區位于城郊涪江東岸,人文歷史資源豐富,自然景觀條件好,為城市的景觀骨架節點。

    2.4.2主要問題

    東塔年久失修,人文歷史遺跡保護力度不夠,周邊建筑不和諧,缺少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如停車場等服務設施。東山大佛景點受地形地勢的影響較大,發展空間較小。

    3.以城市經濟發展為主導的保護思路與模式

    城市經濟發展并非意味著城市取得了全面的發展。城市的全面發展包含了城市經濟在內的社會、環境、基礎設施、公共空間、居住環境、投資環境等諸多方面,因此作者從旅游學、經濟學、城市規劃等多學科進行了多角度綜合思考,明確提出了以經濟發展為主導,以激活歷史文化資源為基點,以提升城市形象為目標,以最終達到科學合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思路,為城市的游憩空間、文化旅游發展提供較大的空間。

    3.1保護思路提出的研究基礎

    經濟發展戰略——支撐作用:深入研究歷史文化街區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實現與旅游經濟對接、與文化經濟對接和與休閑經濟對接,并據此確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想(如本次案例中古城墻及南門片區與凱江濱水區的協調發展。

    歷史文化資源戰略——激活作用: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將其與城市的其他資源進行整合,以文化為主線進行挖掘、包裝,將單個文物古跡的保護與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展示相結合,通過舉辦各種城市節慶活動引導城市經濟發展,真正激活歷史文化資源,使其轉變為經濟資源,實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第7篇:歷史文化遺產現狀范文

    這還沒有完,現在韓國人又聲稱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發明的祖先,中國的渾天儀,也被印到了最新版的一萬元韓幣的背面,成韓國人的專利了。甚至連“豆漿的發源地”也挪移到韓國了。

    一直以來以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而自豪的國人,心里從來沒有懷疑過中國是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唯一擁有者,突然面對韓國人和我們搶奪歷史文化遺產,真還有點不習慣,覺得傷了中國人的自尊,心里總有些酸溜溜的感覺,于是有人說韓國人是“睜著眼睛說瞎話”,有人說韓國人是“自欺欺人”,有人說韓國人是“小國沙文主義”……

    拋開歷史文化遺產的爭議,我們不妨以感激的心態來看待韓國人和我們搶奪歷史文化遺產。拿破侖說,中國是一頭睡著了的雄獅,一旦醒來,將非常可怕。問題是,這只獅子怎么醒來?沒有外界的干擾,也許中國這頭雄獅仍然在呼呼大睡,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應該感謝日本侵略”,感謝日本的侵略刺醒了中國這只獅子政治經濟的一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政治經濟強國。現在應該感謝韓國,也許他們會刺醒中國這只獅子文化的一面,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就會成為世界文化大國。

    不是嗎?中國現在已經掀起了一股申遺的熱風,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越來越重視了,對發揚光大傳統文化的責任感更加強烈了,長城、故宮、明清皇陵、天壇、頤和園、孔廟、都江堰、廬山國家公園、麗江古城等已經成了世界文化遺產,還有無數的項目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傳統節日中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從2008年開始都成了法定假日。另一方面,正是好萊塢的侵蝕,日劇、韓劇的大規模擴張,我們才感到了傳統文化開發的重要性,才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命題,孔子學院才遍及四海……

    感謝韓國人的刺激,讓我們再一次審視我們的歷史與現狀。對于歷史,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屬于我們的歷史,我們要努力地去捍衛、去珍惜,也要寬容。但是,我們更應該放眼未來,要不斷地開創歷史。我們是瓷器的發明國,但在國際市場上日本卻領先于我們;我們是火藥的發明國,但卻被別人用來制造武器打我們;我們是指南針的發明國,但我國卻在指南針的指引下變成了半殖民地;我們是足球(蹴鞠)的發明國,但我們世界杯的表現卻是那樣的糟糕;我們是圍棋的發明國,但我們在比賽中總是習慣地輸給韓國;小小的日本創造了索尼、本田、三菱、松下等世界神話,小小的韓國創造了三星、LG、現代、起亞等世界神話,我們創造的世界神話是什么呢?我們講歷史,更多地強調了是什么,而沒有強調為什么、怎么辦,把歷史當成了一種空洞的談資,一種空虛的驕傲和自豪,總喜歡沉浸在過去,缺乏一種面向未來的眼光。

    第8篇:歷史文化遺產現狀范文

    [關鍵詞]博物館 鄉村歷史記憶工程 相互融合發展

    黨的十以來,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重要精神支持,是我們最濃厚的文化軟實力”、“對傳統文化要挖掘闡發、保護弘揚、傳播推廣、整合發展”、“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文化遺產”、“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要融入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等論斷,精辟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精神和當代價值,指明了加強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向。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一脈,必須深入挖掘、研究和宣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建設文化強市、促進云浮市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服務,云浮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中央和省落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部署,并結合自身傳統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出臺了《關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管理的實施意見》等文件。隨著時展,博物館應該與鄉村歷史記憶工程有機結合,充分發揮鄉村資源共享。

    一、關于云浮市鄉村歷史記憶工程

    面對城鄉建設中一些地方忽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致使大量鄉村傳統文化遭受毀壞、走向消亡的現狀。2014年,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紅勇在"鄉村記憶工程"新聞會上表示,實施"鄉村記憶工程",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文化傳承要求部署的重要舉措,能夠實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

    十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四化同步”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任務的科學把握,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決策、新部署。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深刻闡釋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和任務,把文化傳承作為城鎮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原則,將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他強調,提高城鎮建設水平,"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2014年云浮市委市政府在配合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基礎上,確定從2014年起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并通過政府民生實事的方式推進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工作,繼續深入發掘鄉村歷史文化資源、探索“鄉村記憶工程”建設的新途徑和方式方法,打造“一村一品牌”的鄉村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展(演) 示館或社區、名人展示館、家訓展示館、村史展示館、鄉村生態博物館等。通過整合盤活一批古寺廟(堂)等古建筑資源,實施文化遺產保育工程,做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實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全力提升歷史文化資源的品位,并且把傳承與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到農村、立足基層,以建設“鄉村記憶工程”為抓手,創建了10個鄉村歷史文化展示館,實行優秀傳統文化進農村、社區、校園。2015年中,我市充分利用市內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已建成10個鄉村歷史文化展示館并對外開放,提升城鎮村落文化內涵,彰顯云浮民俗文化魅力。

    二、博物館和鄉村歷史記憶工程

    (一)博物館和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的關系

    云浮市在探索文物保護、開發和利用新機制,把文物保護展示宣傳教育重點向農村轉移。云浮市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特別是古建筑占比例較大,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高度重視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工作, 用兩年時間,全市共創建10個鄉村歷史文化展示館。鄉村歷史記憶工程是根據當地現狀概括、歷史沿革、風土人情、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特色歷史文化資源,按照‘因地制宜、整合資源、精心設計、穩步推進’的原則建立起來,與當地博物館、文化館等現有設施、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等相結合。鄉村歷史工程更能體現文化遺產融鄉村傳統、地方非遺特色于一體。

    云浮市博物館是一所地方特色的博物館,于2012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是集展覽、研究、保護、收藏于一體的“公益性”機構,肩負著保護云浮本土特色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傳承云浮地方特色文化。

    云浮市博物館作為傳播、承載、分享云浮特色地域文化的載體,融入鄉村歷史記憶工程也能使博物館文化得以更好的充實、提升和樹立品牌,提高自身影響力。云浮市博物館應該抓住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的豐富地方資源機會,更好挖掘和宣傳地方特色文化,把已建成10個鄉村歷史文化展示館融合到地方文化的板塊中,聚成既有地方人文文化特色,又有地方獨特亮點的博物館氛圍中,方能發揮地級市博物館優勢,發展地方文化。

    (二)博物館和鄉村歷史記憶工程資源融合,進一步宣傳及豐富本地特色文化內容

    云浮市博物館通過陳列展覽,揭示云浮本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宣傳石藝文化、南江文化、禪宗六祖文化三大文化品牌,讓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參觀展覽,了解云浮歷史沿革來歷和發展及地方特色文化。通過自主舉辦及引進各類中高檔次展覽、講座、文博活動等,不斷豐富資源。博物館不僅是文物收藏單位,也是文物研究機構。博物館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種資源和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相融合,通過各類陳列展覽,進一步挖掘地方傳統特色文化,向市民展示及傳播展覽的信息、精神,達到宣傳教化、文物傳承及保護意識的作用。

    博物館充分挖掘鄉村歷史文化資源,展示富有地域特色、活態文化特色和群體記憶的文化遺產。對具有代表性的、生產用具、節慶風俗、生活遺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行收集整理工作,并采用雕塑、實物、口述、圖片、影視等多種形式,制作一系列結合本土特色的專題展覽,展示鄉俗民情。通過深入調動全民參與熱情,讓鄉村記憶工程成為當地市民的民生工程,造福當地百姓。通過相互資源融合,展示地方博物館特色文化品牌,提高博物館影響力,在群眾樹立較好的印象。

    (三)融入鄉村歷史記憶工程實現博物館藏品的“活”化利用

    文物藏品是博物館業務活動的物質基礎,博物館根據自己的功能,為了社會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目的,征集保存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見證物”。這些見證物的質量、數量、特色將直接影響到博物館的業務開展水平和社會效益水平,同時,它們是衡量博物館的社會地位及其存在價值的主要指數,是博物館價值的源泉,也是博物館存在的物質基礎,云浮市博物館通過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基本摸清館藏文物,充分利用館藏文物解決鄉村歷史記憶工程中實物匱乏,文物資源不豐富、無力收購等問題。博物館應與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相互合作發展,也是館藏文物“活”化利用起來。早期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各類近現代具有代表性的生產用具、生活器物、生活遺物、節慶風俗云浮石藝、面塑藝術、手指畫、羅定魚腐制作、剪紙等一系列具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列在鄉村歷史記憶工程中,融鄉村傳統、更顯地方非遺特色于一體。通過展覽、活動把鄉村歷史記憶工程所在的地域文物成為博物館收藏研究的對象并成為博物館的藏品來源之一,并把文化遺物轉化成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的歷史藏品源泉,進行保護和合理利用,努力打造成本地特色文化,提高了市民對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的欣賞水平,增強了市民自X參觀的意識。

    (四)立足于鄉村歷史記憶工程,擦亮博物館地方特色品牌

    博物館應不斷進行探討,在做好免費開放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擴大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的教育功能作用,堅持面向群眾,深入農村,把博物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及近年活化利用的成果、經驗、典型例子與社會群眾共享。充分利用結合現有的藏品、展覽、技術等資源,讓社會資金、人才、技術、服務等優質資源回流農村。通過舉辦豐富的展覽及其它多樣的文化活動,引進專題流動展覽,同時進一步豐富了市博物館的專題展覽內容,提高了陳列展示的檔次,使博物館與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相融合,不僅讓鄉村歷史記憶工程“活起來”,更能擦亮博物館地方特品牌,推進博物館提檔升級。

    結語

    總而言之,繼續深入發掘鄉村歷史文化資源、探索“鄉村記憶工程”建設的新途徑和方式方法,打造“一村一品牌”的鄉村歷史文化、村史展示館等。整合資源,實施文化遺產保育工程,做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使每個村都有屬于自己的光榮與夢想,村民們一定也不想讓子孫后代,回過頭只看到這些瀕危、倒塌的村莊。建村史館留存、收集歷史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古村的今天,就是明日的回憶。如何激發村民保護古村的積極性,形成保護與開發的良性循環,讓古村遺韻不斷,當下更需努力。同時,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鄉村歷史記憶工程與利用新途徑,保障民眾分享和參與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的權利,指導和支持城鄉群眾成立區域內一般自治組織,參與鄉村歷史記憶工程保護管理和使用。

    參考文獻:

    〔1〕吳齊強.人民日報.2015-04-1212版. 人民網,http://.cn/

    第9篇:歷史文化遺產現狀范文

    一、“文化線路”與古代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關系

    1994年,在西班牙中央政府主導召開的馬德里文化線路世界文化遺產專家會議過程中,參會者在圍繞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相關研究問題展開討論和表述實踐的過程中,最早提及和闡釋了關于“文化線路”的基本概念,并且在該次會議結束后具體形成的《專家報告》文本中明確引入了關于“文化線路”的有關理論表述,并且在此基礎上具體針對“文化線路”的基本定義展開了全面且系統的分析。文獻性研究資料梳理總結成果顯示,也有部分學者將“文化線路”的最早形成時點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一系列“世界遺產報告”運動實踐行為。從1972年開始,全世界范圍內的多個國家接連簽訂和執行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1998,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以官方主導的方式,建設了具備專門性工作職能的“文化線路國際科學委員會”(CIIC),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和彰顯了“文化線路”學理概念,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實踐領域所獲取到的廣泛接納和確認,并且逐步發展演化為當前歷史發展階段背景下,世界文化保護事業領域的全新工作方向和全新工作范圍。2001年,“文化線路國際科學委員會”(CIIC)組織編寫并公開出版的獨立著作《無形遺產與文化線路的多元性》一書,明確針對“文化線路”的基本理論學說、基本事業發展原則、基礎性研究工作指導理念,以及相關性科學研究項目,展開了全面且系統的研究分析,為世界各國學者切實實現對“文化線路”相關問題基礎性理論研究現狀的全面認識,構筑和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條件。在2002年12月4日制定生成并且通過的《馬德里宣言》官方性指導文件,明確闡釋了關于“文化線路”學理概念的官方性定義,并且在針對“文化線路”的基礎性學理研究問題展開系統化分論述背景之下,明確闡釋了關于“文化線路”問題的三個認知共識:第一,“文化線路”學理概念在具體發展演化過程中,全面且充分地揭示和彰顯了文化遺產項目本身具備的、非物質的且極富生機的動態性屬性表現特征,因而在根本性觀念認知層次上,超越和突破了文化遺產項目原本具備的物質性內容層次;第二,“文化線路”通常會長期處于動態生成和極富生機的歷史性發展演化背景下,其基礎性的動態特質和歷史文脈通常都會展現出較為完整的表現形式,且在未來發展演化過程中,將會不可避免地繼續形成和展現出更多的文化要素;第三,在具體理解“文化線路”的基本內涵過程中,不應當將其單純認定或者是理解為具備“線性特征”,或者是“非線性特征”的文化遺產項目形態。

    二、關于中國苗族(蚩尤)的歷史文化線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国产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在线看|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欧美成人高清手机在线视频| 成人在线免费看片| 四虎成人免费网站在线| 色综七七久久成人影|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直播|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99精品国产成人a∨免费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成人毛片免费网站|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成人网|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成人动漫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嘿嘿视频网站在线|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