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競技體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競技體育的主要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競技體育的主要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競技體育的主要特征

    第1篇:競技體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論文摘要:在明確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關系的基礎上,分析社會體育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主要類型以及高校體育的主要特征。闡明高校體育在社會體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展望其發展趨勢,為我國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宏觀調控提供參考。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體育觀念正在不斷更新,“健康第一”、“花錢買健康”的健身意識正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社會對體育的需求不斷增加,一個內容多元化的社會體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這種新的情形下,面向新世紀,我國的社會體育和高校體育應當向何處發展,如何正確認識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關系及其在未來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便成為每個體育學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1、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關系

    在探討新世紀我國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發展趨勢時,有必要首先明確“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兩個概念的含義及其關系,這是深入探討這一問題的前提條件。

    簡單地說,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一部分,是在高等學校中進行的體育。社會體育是在構成社會整體的各個社會群體中進行的體育,通常是指在企業、機關、學校等群體中進行的體育。

    由于學校體育本身的特點,在我國一般把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看作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同一層次上的概念。然而,這是不妥的。因為學校作為社會整體中的一部分,學校體育理所當然地應當被包括在社會體育之中。這并不是要否定學校體育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具有其學科的特殊性,而只是想說明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是兩個不同層次上的概念。從邏輯學的角度來說。社會體育概念的外延包含了學校體育概念的外延,前者是后者的屬概念,而后者則是前者的種概念,兩者之間存有屬種關系。因此,學校體育必然會受到社會體育的制約,同時學校體育的實踐也會影響社會體育發展。明確了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關系,高校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一部分與社會體育的關系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展望新世紀我國高校體育的發展前景時,應當把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的總趨勢和未來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作為考慮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2、新世紀我國社會體育的幾種主要類型

    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的基本條件決定了新世紀社會體育將會以多元的方式迅猛發展,從其內容上來看,主要有以下3種類型:

    2.1 健身型

    健身型的體育活動是指人們參加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健康水平。參加者沒有任何功利思想,也不追求大運動量,他們把運動作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并能持之以恒地堅持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和促進健康的目的。

    2.2 娛樂型

    娛樂型的體育活動是指參加者為了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壓力,調節情緒,獲得歡樂而參加的體育活動。現代社會的高效率、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經常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這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危害,造成了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多發。因此,擺脫_丁作和日常生活中的重壓,到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去娛樂已成為現代人的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在未來社會中以娛樂為主要目的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會逐漸增多,娛樂型的體育活動將作為社會體育的主要類型之一得到不斷的發展。

    2.3 職業型

    職業型的體育活動是指以奪標為主要目的的高水平的競技運動。以奧運會為代表的各種世界大賽的存在,決定了職業競技運動的存在和發展。隨著“奧運爭光計劃”的實施和競技運動職業進程的加快,職業型競技運動在我國未來社會中將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并構成社會體育的重要內容。

    3、新世紀我國高校體育發展的主要特征

    學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體育人才,而高校體育又是培養體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因此,培養出高質量、高水平的體育人才則是高校體育的首要任務。從高校體育必須適應社會體育發展的角度展望新世紀我國高校體育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3.1 培養學生的生涯健身意識,形成良好的健身習慣

    評價一個國家社會體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是體育人口的百分率,而高校體育則是為社會培養體育人口的重要一環。經過高校體育的培養,使大多數學生養成健身意識和習慣,不僅可以達到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的目的,還可以使整個社會的體育人口得到增加。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健身意識,使學生養成終身參加體育活動的良好習慣,未來的高校體育將在保證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在體育教學中將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更多的運動項目,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為學生提供選擇運動項目的機會,以便使他們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

    3.2 體育經費的大量投入將使高校的體育環境發生根本性好轉

    高新技術和先進儀器設備的導人將使體育教學更加科學化,體育場館的建設將使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和選擇運動項目的機會大大增加。通過高校體育,大學生尤其是體育院系的學生將在掌握多種運動項目的前提下,至少在1-2個運動項目上有特長,做到“一專多能”。這樣,當學生走出校門后就會在社會體育中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從而促進社會體育的開展。

    3.3 素質教育貫穿于高校體育之中,體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得到明顯提高

    未來社會的高校體育作為培養體育人才的場所,將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體育教學中不僅注重培養學生掌握“三基”的能力,同時還重視培養學生的組織指導能力、防止運動中傷害事故的能力、處理運動中突發事件的能力、掌握多種健身方法的能力,使學生成為“會自己運動”、“會指導他人運動”、“會科學的運動”的i會人才,以適應未來社會體育的需要。

    3.4 高校體育將在培養高水平競技運動人才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隨著我國競技運動職業化的推進,社會體育客觀上需要高水平的競技運動人才,高校體育尤其是體育院校將會更多地擔負起培養競技運動人才的重任。在未來社會中,目前單純運動學校和專業運動隊的種種弊端,如教學質量低,文化學習效果差;管理水平不夠,道德水準低下;沒有文憑運動員退役后擇業范圍窄等將被克服,多種形式、多層次的高校競技運動俱樂部或代表隊將得到完善,競技與教育相結合將成為培養高水平競技運動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這方面,我國體育類院校已有開設社會體育教育學專業。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互動式”教學模式探析,吳秀云,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6

    2.面向21世紀大眾體育發展趨勢-兼談我國大眾體育的發展,臧連明福建體育科技1998年15-19

    3.新世紀我國體育的功能與作用,田雨普,體育學刊,2007,6

    第2篇:競技體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關鍵詞: 幼兒 競技體育素質 培養

    我國的競技體育事業蓬勃發展,不少優秀運動員通過艱苦訓練,不僅為自己的團隊、省份,甚至國家爭得了榮譽,而且為自己帶來了物質和精神上的收獲。有鑒于此,很多父母期待自己的孩子也能夠在競技體育領域有所發展。而他們本身通常缺乏對幼兒生理特點方面的了解,或者對競技體育缺乏了解,或者兩者都不了解,很多人錯誤地以為:進行專業的競技體育方面的訓練越早越好。再加上部分教練人員“揠苗助長”的功利做法,最后往往不僅難以收到預期效果,反而會損害到幼兒的身心健康。

    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的身體發展的奠基階段,這時候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身體基礎,無論他將來是否從事競技體育事業都將是一筆無形的巨大資本。因此,無論是幼兒家長還是幼教工作者都要對幼兒本身和競技體育兩者的整體特點與個體特異性進行認真、詳實、科學的研究,再決定是否可行。即使可行,也要設計出可行的訓練計劃,然后才能付諸實施。

    幼兒是否能夠進行專業訓練或者制定出適合的訓練計劃,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幼兒時期的運動系統特點

    幼兒出生后的前7年,即幼兒時期,身體各個器官和系統的發育十分旺盛,且與成人有很大差異。

    1.骨骼。幼兒的軟骨組織比成人要豐富,如幼兒手腕骨基本是由軟骨組成。成人的骨骼中有機物和無機鹽的比例為3:7,而幼兒的骨骨各中則有機物和無機鹽各占一半;成人的脊柱從側面看成S形的彎曲,但新生兒出生時脊柱是筆直的,以后陸續出現頸部彎曲、胸部彎曲和腰部彎曲。頸部彎曲和胸部彎曲要到7歲以后才被韌帶固定基本定型,腰部彎曲要在13歲左右才能固定;幼兒骨盆結構也與成人的不同,要到25歲左右髂骨、坐骨、恥骨才經骨化成為一整塊髖骨。由于這些生理特性,幼兒的骨骼又軟又韌,不夠堅固,因此,在不利的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如不符合幼兒機能條件和年齡條件的身體訓練)容易彎曲,造成畸形。

    2.關節。關節分為動關節和不動關節兩種。一般所說的關節多指動關節。幼兒關節特點是臼窩淺,附近韌帶較薄而松弛,易脫臼。如用力牽拉幼兒手臂極易造成脫臼。人的腳部關節多,靠韌帶和肌肉緊緊連接在一起。幼兒如負重站或者蹲太久,可致使其負重過度,從而足弓拱形減弱,形成扁平足,影響正常活動。

    3.肌肉。幼兒肌肉與成人不同。幼兒肌肉嫩,比較柔軟,蛋白質和無機鹽少,水分多,收縮力差,動作力量和耐力不足,因而容易疲勞。

    二、競技體育和學前兒童體育的目標

    競技體育亦稱競技運動,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體育競賽為主要特征,以創造優異運動成績,奪取比賽優勝為主要目標的社會體育活動。而學前兒童體育是為了培養健康的、朝氣蓬勃的、有主動精神的兒童,使他們能夠獨立適應環境,善于同自己的伙伴和睦相處,適應學校的學習,能夠在將來積極進行創造性活動。這兩者的差異性不言而喻。前者是挑戰人類極限,競爭十分激烈,往往以損害運動員的身體健康為代價;后者則正好相反,體育是為幼兒的身心健康服務,是一種培養幼兒健康體魄和心靈的手段。如果過于強調競技體育的結果,則可能損害幼兒的身心,阻礙其將來的發展。

    三、幼兒的個體特征

    遺傳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幼兒的個體特征,因為幼兒時期的后天環境影響所形成的個體特征還不是很明顯。

    出生時的某些特定遺傳特征,比如身高、體重、爆發力等,這些是以后身體發育和心理發展的基礎。雖然這不一定起關鍵作用,但是很多優秀運動員的家族遺傳特征還是值得我們認真考慮、研究的。比如姚明的父母都是籃球運動員,父親身高2.08米,曾效力于上海男籃;母親身高1.88米,是20世紀70年代中國女籃的主力隊員。上一代的籃球技術或者對愛好籃球的敏感度是否可以遺傳至下一代我們還沒有研究證實,但是姚明的身高是遺傳性非常明顯的一個例子。

    個體特征還包括幼兒的心腦血管系統健康狀況、營養狀況、運動系統的靈敏性、對競技體育的愛好等諸多指標。

    考慮讓幼兒進行專業訓練,研究幼兒的個體特征非常重要,一味以家長或者教練的意志為準,不考慮幼兒個體特征是對幼兒身心的摧殘。

    四、幼兒的未來發展

    即使一些幼兒運動天賦非常優秀,也不要輕易將其定型為某個方向,因為幼兒競技體育的訓練應該是一項對身體素質的比較寬泛的訓練,應該充分發掘幼兒的多種運動天賦。如伊辛巴耶娃,如果教練非要將其定型為一位體操運動員,體操界未必有1米74的她的一席之地,而我們可能迄今為止也看不到一位能躍過5米05的撐桿跳女王。

    幼兒能否進行專業訓練,或者為之制定訓練計劃,要綜合考慮以上四方面的因素,科學合理地加以審核,制定出的訓練計劃還要隨時檢驗,加以改進。

    參考文獻:

    [1][前蘇]A.B克涅曼Д.B胡赫拉耶娃著.徐志文等譯.學前兒童體育的理論和教學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第3篇:競技體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體育競技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77-02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和發展健康的個性品質,是當代大學生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當代的大學生普遍存在交往主動性差,表達理解能力、人際融合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這些問題也是阻礙當代大學生發展的主要因素。體育團隊競技是一項靠團隊完成的競技。經過長期的訓練、比賽,能夠讓大家在交流、摩擦中不斷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將體育團隊競技的集體觀念強、團隊協作強等主要特征融入到人際交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改善人際交往能力。從而讓大學生在享受體育團隊競技的愉悅時,輕松改善人際交往能力,為自己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 造成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原因

    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大學校園是讓其豐富自己羽翼的環境,然而受周圍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大學生漸漸迷失了自我,將自己原有的獨立欲、思維活躍等特征埋沒于虛擬的網絡社會中,將自己封閉在一個不存在的世界中,讓他們原本就不擅長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漸退化,久而久之形成一種障礙。

    1.我國人口政策及家庭生活的影響

    受我國人口政策的影響,現今的獨生子家庭生活往往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對人缺乏足夠的包容與理解”的行為模式,長輩的溺愛、驕縱更引發了其集體榮譽感與合作精神的缺失;家長的過分包辦讓其上大學后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事的能力;缺乏坦誠的心態和性格偏激等一系列問題。

    2.校園環境的影響

    與中學生活環境相比,大學是一種寬松、自由的管理模式,強調個人的興趣與發展,注重個人才藝、能力的展現。而之前完全“封閉”的中學模式,使得大部分學生在步入大學后有強烈的展現欲,希望自己能夠在同學中有所展現,而事實上,大學校園環境并不能完全實現他們的展現欲,由此帶來的落差,讓他們漸漸失去信心,不愿與人交流,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人際交往、溝通交流的障礙。

    3.大學生自身因素

    大學是人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最明顯的時期之一。強烈的獨立欲、思維活躍、創造力強是大學生的特點,也正因為對大學、對網絡等新鮮事物的好奇,使得他們在不能滿足自身目標時,不得不依賴網絡,沉迷于虛擬網絡世界不能自拔,忽視了同學、朋友、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活動,遇到問題時會依賴父母,逐漸將自己封閉,脫離了集體生活,漸漸地逃避與人溝通,從而影響了人際關系的正常發展。

    二 體育團體競技中人際交往的積極作用

    體育團體競技是一項依靠團隊經過長期訓練備戰,需要團隊經常在一起交流、摩擦來獲取最終勝利的競技活動項目。因其“強化集體觀念,加強溝通與團體協作”的特點,使一些不擅長人際交往的學生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漸漸地形成善于交流、樂于表達、勤于溝通的習慣,進而敞開心扉,漸漸適應并融入大學生活中。研究表明體育團體競技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有著積極的作用。

    1.體育團體競技中人際交往的合作與競爭

    體育團體競技的顯著特點是在相互協作中融入相互競爭。任何團隊的勝利都必須依靠成員間的協作與配合,成功有效的合作是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不斷磨合,也是人際交往融洽的過程。而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漸漸走向極端。此時,體育團體競技所表現出的人際交往合作競爭關系,彌補了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中的漏洞。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且日趨激烈。體育團體競技所呈現出的競爭特征,既提高了大家的競爭意識,又在無形中將合作融入人際關系中。所以,體育團體競技中的人際交往關系是競爭與合作。

    2.體育團體競技中人際交往的平等性

    體育團體競技活動是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宗旨開展的活動,不講門第,不排世襲,每一名參賽人員都是平等的,也由此削弱了學生功利性、歧視性、不自信等心理。在符合比賽規則的前提下,以公平競爭的宗旨順利完成比賽。在平等的環境中發展人際交往關系,在取得勝利的同時,收獲一段記憶深刻的友誼,提升了自我的人際交往能力。因此,體育團體競技中的人際關系是平等的。

    3.體育團體競技在人際交往中的優越性

    體育課程為大學生提供了改善人際關系的場所和無限空間,課外體育活動又是培養大學生個性的場所,體育團體競技將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引向深入。大學的體育課程很豐富,體育課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在課堂上,既有師生的配合,也有同學間的溝通交流,為大學生改善人際交往關系提供了良好的空間。課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又為大學生改善人際交往關系創造了無限空間。頻繁的溝通交流,更是大學生提高自我人際交往的便利條件。體育團體競技的優越性在各類活動中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成員之間的交流、磨合,改善了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更升華了體育團體競技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萬美榮、楊德敏.體育活動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的研究[J].作家雜志,2007(14)

    [2]徐曙麗、金釗.大學生人際關系影響因素[J].中國電力教育,2009(18)

    第4篇:競技體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傳統田徑課程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教學方式具有濃厚的競技色彩

    從歷年的中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發現,雖然經歷了多次的修改,力求要突破競技運動的教學體系,可終究未能實現。筆者認為,只要不是把學校體育變成競技運動場,而是把競技運動作為一種身體練習的手段,也未嘗不可,只要運用得當,對促進學生的健康就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傳統的競技運動教學是以競技運動的傳授模式,以競技運動的技術標準去教學生,最后出現“教不好,也不像”的尷尬局面。

    (二)教學內容陳舊枯燥,與實際生活相脫節,實用價值令人懷疑

    傳統的田徑課程教學主要是圍繞跑、跳、投三大類項目,學生從中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學始終是圍繞這三類項目學習,出現了教學內容的頻繁重復,使得學生早已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再者,教學內容難以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不能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此類技術的實用價值。如蹲踞式起跑,在生活中有誰會在遇到緊急情況時采用蹲踞式起跑呢?又如鉛球、跳遠等諸多項目,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三)教學方法簡單、缺乏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呆板

    目前,在教學中只注重教師的教,忽視了學生的學;注重田徑技術、技能的傳授,忽視學生的生理、心理及個體特征;重視和強調教學方法在傳授知識、掌握技術中的作用,對發展學生應用能力方面重視不夠,仍是“一刀切”、“填鴨式”的方式。這種純粹為技術服務的教學必然促使教師圍繞某項技術的學習規律展開教學,此類教學可稱為“系統教學法”,其主要特征就是正規、正規、再正規。教師的教學組織形式比較單一,強調整齊劃一,學生失去了主體性,又怎么能學好技術動作呢?

    二、田徑教學內容改革的策略

    (一)解放思想,突破“完整性”、“系統性”的束縛,改變競技化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田徑內容教學受到競技化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技術教學過程中注重技術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一是教學方式非常枯燥,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煩;二是體育課程目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健康而教學,而不是培養專業化的運動員。學生并不具備運動員那樣的運動能力,對技術細節難以掌握。因此,以競技技術標準去要求普通學生是不合理的。

    (二)對競技內容進行“簡單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

    新課程下的技能教學是要改變過去競技化的教學模式,而不是排斥競技運動本身,更不是反對競技性的運動項目。競技運動項目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是體育活動中最生動、最有活力和最吸引人的部分,它當然應該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關鍵在于如何利用競技運動項目,來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服務,而不是追求競技運動的終結目標——更高、更快、更強。由此,我們必須對競技內容加進行改造。

    (1)競技內容的“簡單化”。“簡單化”在于擯棄以往過度注重運動技術的細節,教授學生能理解和掌握的操作性知識。如杜海龍老師的《三級跳遠》一課,為了能讓學生掌握三級跳的節奏和步幅,采用了跨越不同距離的橡膠輪胎,發展學生跳躍的能力,而并沒有去注重踏跳和擺動的技術細節。可見,競技內容的“簡單化”可以有效地讓學生掌握運動技術,發展運動技能,但“簡單化”是并不是單純的簡化,而是抓住了技術的核心,加以改造成適合學生身心特點,易于吸收的可操作性知識。

    (2)競技內容的“生活化”。學習內容越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學習的興趣、自信心和安全感就越強,他們在學習時就容易產生價值感,從而更加主動地去參與學習。例如,通過跨欄教學來發展學生跨越障礙的能力,讓他們根據各自不同的能力選擇不同高度的障礙,在跨越障礙的過程中體驗跨欄的基礎技術,而不是學習跨欄的每一個技術細節。又如,我校的周艷麗老師把生活中學生喜聞樂見的“10人11足跑”改造成“陽光伙伴——合作跑”,發展學生合作和快速跑能力,頗受專家和教師的認可。由此可見,競技運動的“生活化”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使得教學更加豐富多樣,從而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競技內容的“趣味化”。競技內容的“趣味化”就是要把競技內容改造成學生喜歡、容易接受的內容,這完全符合新課標“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的基本理念。例如,在投擲內容的教學中,把鉛球或實心球換成自制的紙球,通過多樣化的投擲方法:前拋、后拋、單手和雙手拋,或者改造成打“保齡球”。同樣,還可以嘗試競技式投擲技術,發展投擲的能力,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對投擲的興趣;在蹲踞式跳遠之三步助跑起跳的教學中,結合籃球三步上籃的技術,利用技術學習的遷移效應,可以同時學會兩項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通過降低難度、簡化規則、改變器械功能等方法,也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走競技與健身相結合之路

    第5篇:競技體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關鍵詞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特征

    一、前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復合型人才的歷史使命。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要有聰慧的頭腦,同樣需要強健的體魄。身體素質是一切素質的根基,而高校體育作為學生接受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是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和培養終身體育習慣的最重要環節,將對學生今后從事終身體育鍛煉產生重要影響。

    然而,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目前的教學現狀并不容樂觀,“以競技技術為中心”的教學觀念還普遍存在,傳統的技能掌握式教學仍然占據主導地位,致使大學生體育興趣弱化現象逐年加重,身體素質近20年持續下降。因此,本課題通過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進行深入探索,結合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的文件精神和時代背景,提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方向、論證其應體現的主要特征,以期為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二、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方向

    (一)指導思想

    21世紀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主體性、創新性、發展性教育,也就是促進人的素質現代化。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構建的指導思想應以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指導綱要》為指導,全面貫徹“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高校體育教學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傳授學生健康知識、體育技能,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形成個人體育專長,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的習慣和體育欣賞的能力,樹立終身體育思想。

    (二)培養目標

    課程的培養目標對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學任務的確定以及課程的評價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指導綱要》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提出以下基本培養目標。

    運動參與目標: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并基本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能夠編制可行的個人鍛煉計劃,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欣賞能力,掌握體育競賽的欣賞方法,能夠欣賞和評論體育比賽。

    運動技能目標:熟練掌握兩項以上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掌握常見運動創傷的處置方法。

    身體健康目標:能測試和評價體質健康狀況,掌握有效提高身體素質、全面發展體能的知識與方法;能合理選擇人體需要的健康營養食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體魄。

    心理健康目標:根據自己的能力設置體育學習目標;自覺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克服心理障礙,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運用適宜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感覺。

    社會適應目標:表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三、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排球課程體系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觀念的更新化

    更新教育觀念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先行環節,對構建新的課程體系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展開和高校人才培養的進一步更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如何去適應時代的要求,改變過去單一以技能掌握為主的教育觀念,是成功構建新的課程體系的關鍵。在更新教育觀念的過程中,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師一定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樹立全方位的教育觀念和終身體育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因材施教,注意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和特長,全面提高學生的運動知識技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面復合型人才。

    (二)項目設置的多元化

    近年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逐漸由傳統的固定班級制改變為選項課制,在項目設置上有了進一步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夠,一些被大學生喜歡而又實用的休閑運動項目并沒有在高校中全面開設(如表1)。

    表1大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開設情況統計表

    運動乒乓 羽毛 網球 輪滑 籃球 體育 游泳 足球 跆拳 健美 排球 健美 藝術 武術 形體……

    項目球 球舞蹈 道 操 體操訓練

    n=500 396380366332329315298282251236220209198196185 ……

    排序 12345678910 11 12 13 14 15

    n=2018 12 128 207 14 206 1620 15 620 10

    開設率 90% 60%60%40% 100%35% 70% 100% 30%80% 100%75% 30%100% 50%

    通過表1可以看出,調查的20所高校全部開設了籃球、足球、排球和武術傳統運動項目,而開設輪滑、體育舞蹈、跆拳道、藝術體操、形體訓練等休閑運動項目的高校不到50%,羽毛球和網球的開設率也僅為60%,說明目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還是以開設傳統運動項目為主,休閑運動項目只是有選擇地開設。而從500名大學生的調查情況來看,小球項目和休閑運動項目還是非常受歡迎的,所以高校公共體育的項目設置應拓寬口徑,堅持傳統運動項目和休閑運動項目相互滲透、協調發展,體現多元化的特點,以滿足大學生的選項要求和學習興趣,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教學大綱的規范化

    要實現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基本任務和教學目標,就必須規定好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指導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基本文件,是編寫體育教材、考核體育教學質量的依據,也是高校進行體育課程建設和評價的依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一定要嚴格遵循《指導綱要》的具體要求,明確課程性質和課程目標,制定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課程評價,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指明方向。同時,教學大綱還要對學生應掌握的運動知識、技能、身體素質和能力的指標范圍及所要達到的標準進行詳細的說明,從而為高校體育教師進行教學提供有利依據。

    (四)教材內容的適用化

    課程體系改革與教材建設有著緊密的聯系,教材作為教學系統的信息傳播媒體,不僅指導著教師的“教”,而且對學生的“學”發揮著重要作用。教材內容能否適應學生的需要,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關鍵,直接影響著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當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材,大多以介紹各體育專項的技戰術為主,由于教材的競技性內容繁多,使用的語言文字較專業化,所以使大學生在體育教材使用效果上并不理想(如表2)。

    表2大學生對體育教材態度情況統計表

    調查內容學生態度%(n=500)

    課余時間閱讀教材情況經常閱讀(6%) 有時閱讀(31%) 很少閱讀(49%)不閱讀(14%)

    自學教材的難易程度非常容易(7%) 比較容易(29%)一般(49%) 不容易(15%)

    教材對掌握運動技戰術的作用非常大(12%) 比較大(48%)一般(36%)沒有作用(4%)

    教材對提高基本身體素質的作用非常大(11%) 比較大(18%)一般(62%)沒有作用(9%)

    教材對掌握健身知識的作用非常大(8%)比較大(22%)一般(52%)沒有作用(18%)

    所以,高校公共體育教材的建設應該從學生的社會適用性出發,緊密圍繞新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改革的需求,盡量減少競技性過高的教材,適當增加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健身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和健身能力。除此之外,還應考慮從各地區、各院校的具體教學情況出發,編寫適應各地高校自身特點的校本教材。

    (五)教學方法的科學化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經指出:教學方法的最優化程序中一個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問題就是合理地去選擇各種教學方法并使之達到最好地教學效果。所以高校公共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依據體育教學的特點,廣泛研究各式教學方法為自身教學服務。不僅要掌握傳統的語言法、直觀示范法、完整與分解法、預防與糾錯法、游戲法、比賽法;還要掌握現代化的程序教學法、發現教學法、表象教學法、領會教學法、掌握教學法等。通過自己堅實的知識儲備,合理有效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多邊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合作意識,發展學生個性、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并要做到因材施教。

    (六)考核評價的靈活化

    貫徹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考核內容和方法應該靈活而富有彈性。不應以一次技術考試就判定學生的成績,應采用主觀評定與客觀評定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改變傳統的(達標+技評)固定模式,增加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評定,考核學生健身、實踐及創新能力的內容。在技術考核中對競技性要求過高的內容應適當降低標準。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全面評定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進行評定。

    四、結束語

    新時期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在保持原有課程優勢基礎上的理性改革,并不是盲目的、隨意的、胡亂的變革。構建新的課程體系,首先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尊重歷史、面對現實、展望未來。同時,必須要處理好兩個重要問題:其一,課程理念和課程體系構建如何以人為本;其二,課程體系如何通過改革實現整體優化。兩個問題之所以重要,因為前者關系課程體系改革以什么為目標和如何達到目標的問題,而后者則關乎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和成效。

    基金項目: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第二輪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立項課題(YBT102007)。

    參考文獻:

    [1]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M].北京:國家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2002.

    [2] 陳小蓉,顧淵彥.大學體育課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毛振明,賴天德.解讀中國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4] 季克異.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國學校體育.2002(6):1-2.

    第6篇:競技體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關鍵詞: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巴雷托截取法;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G80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 號:1007-3612(2010)06-0104-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erior Events of Chinese Competit ive Sports and Core Competence

    LIU Cheng1,SI Huke2

    (1. Department of P.E.,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Hunan China;2.Library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 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The pareto analysis and expert questionnaire are adopted to make mathematical st atistics of the contribution ratio,weight,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diff erent Chinese sport events in the 25th29th Olympic Games to explore the relati onship between the advantageous events of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and core co mpeten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advantageous events of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 ts can consist of absolute advantag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six events of diving,table tennis,weightlifting,gymnastics,shuttlecock and shooting hav e own their core competence. These events belong to ones with absolute advantag e in China. They are subjects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 orts,which integratin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individual event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advantageous projects;core competence;p areto analysis;competitive advantage

    1 競爭力、競爭優勢、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內涵

    1.1 競爭力、競爭優勢的概念內涵

    一般認為,競爭力(Competitive power)是競爭主體在競爭過程中戰勝對手,較好實 現自身競爭目標,獲取競爭優勢的能力。它是競爭主體長期積累的、自身固有的一系列能力 。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是指某一競爭主體相比于競爭對手更能順利的完成 與實現自身競爭目標的特征或特質。競爭優勢與競爭力并不等同。競爭優勢是競爭力的上位 概念,也是一個與競爭對手相比較之后得出的概念。競爭優勢的形成,既受競爭者本身所具 備競爭力大小的影響,也受競爭對手競爭力高低變化的影響。

    1.2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內涵

    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是伴隨著知識經濟而產生的一個新的概念,是傳統意 義上競爭概念的深化與發展。核心競爭力又稱核心能力,1990年,出于試圖讀解日本公司成 功的原因,美國著名管理學者普拉霍萊德(C•K•Pradalad)和加里•哈默爾(G•Hamel)在 《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提出,核心 競爭力是指能使企業為用戶提供某種特定好處的一組技能或技術的集合,而不是指單個技能 或技術。[1]他們認為,日本企業獲取長期競爭優勢的戰略途徑在于建立在核心 競爭力基 礎上的戰略意圖。核心競爭力是企業不同于競爭對手的原因,企業一旦形成核心競爭力,就 成為企業的戰略資產,并能夠給企業帶來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有別于一般的 企業競爭力,它是處于核心地位,影響企業全局的競爭力。

    1.3 競爭力、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力三者之間的關系

    根據競爭力、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的概念與內涵,本研究推導總結出這三者之間的相 互內在關系如下:

    1) 競爭力是取得全部或者局部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但并非充分乃至充要條件;競爭 優勢是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但也非充分乃至充要條件。即:競爭力是競爭優勢的基礎與 源泉,而競爭優勢又是核心競爭力的動力與根本。沒有具備競爭力,必然無法形成競爭優勢 ,沒有形成競爭優勢,必然無法培育和構建核心競爭力。但同時,不是只要具備了競爭力, 就能形成競爭優勢,不是只要形成了競爭優勢,就能構建核心競爭力,而是具備了競爭力, 才有可能形成競爭

    投稿日期:2009-11-13

    基金項目:教育部博士基金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劉成,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優勢,形成了競爭優勢,才有可能構建核心競爭力。

    2) 反之,核心競爭力是競爭優勢的充分條件,但并非必要乃至充要條件;競爭優勢是 競爭力的充分條件,但也非必要乃至充要條件。即:只要構建了核心競爭力,就必然能形成 競爭優勢,只要形成競爭優勢,就必然具備了競爭力。競爭力、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三者 之間是一種層層遞進的包含演化關系。

    由此,競爭力、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三者之間的關系可用數學公式表現為:雖然A BC,但是ABC。數學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競爭力、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力三者之間關系的數學模型

    2 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分析

    2.1 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研究的邏輯前提:競技體育是否存在核心競爭力

    要研究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首先要論證的第一個邏輯前提就是競技體育到底存不存 在核心競爭力,如果這個前提都不成立,那么后面的所有研究就都只是空談。

    競技體育是體育的重要組織部分,是以體育競賽為主要特征,以創造優異運動成績, 奪取比賽優勝為主要目標的社會體育活動。[2]激烈的競爭性是競技體育的首要特 征,是競 技體育發展的必然要求與本質選擇。既然存在競爭,就首先有了競爭力大小比較的實際意義 。那么我們再進一步繼續考察一下競技體育內部存不存在競爭優勢。對于競技體育而言,競 爭就是比賽,大到一個國家、地區,小到一個運動項目,所謂的競爭優勢應該就是指奪取世 界重大比賽獎牌的能力,而核心競爭力又是一種長期的、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那么,在競技 體育里,它就應該是長期的、可持續的奪取世界重大比賽獎牌的能力。

    根據組織行為學理論觀點來看,競技體育與企業雖然各自是一個有別于其他組織相對 獨立的行為主體,分屬于不同的社會組織,但兩者同樣都是一個完整的結構系統。按照不同 的分類標準,競技體育可以分為不同的分系統,可不管怎么劃分,各分系統都是以具體運動 項目為基礎而建立整合起來的。從眾所周知的美國NBA籃球“夢之隊” 中國乒乓球“夢之 隊”,到意大利擊劍“夢之隊”,等等。意大利在2000-2008年3屆奧運會上共獲得31枚金牌 ,其中擊劍項目貢獻8金,占該國在這3屆奧運會獲金牌總數的1/4還多(8:31),也占了這 3屆奧運會擊劍項目設金牌總數的1/4強(8:30)。以上運動隊都是在各自運動項目中長期 占據世界領先地位,具備了可持續的奪取金牌的特殊能力,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優勢和參與競 爭的能力。

    綜上所述,競技體育的競爭激烈程度一點也不亞于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企業間競爭。雖 然核心競爭力是針對市場經濟規律提出的觀點,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學底蘊,符合社會的 共性發展規律,所以,它不僅僅只適合應用于經濟領域,也必然適合應用于競技體育領域。 因此,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性的絕對存在。

    2.2 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內涵

    2.2.1 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概念

    在深刻了解企業核心競爭力內涵、特征的基礎上,本研究認為,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是 指在長期的運動訓練、競賽、管理、科研、人才培養、組織結構與文化建設中形成的,建立 在競技體育各單個運動項目競爭力的基礎之上,自身獨有的超越競爭對手,能支撐運動項目 可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內在超常整體競爭能力。

    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蘊含在各運動項目核心競爭力之中,由一個個運動項目的單項核心 競爭力整合而成,各運動項目核心競爭力是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具體表現形式。一個國家 、地區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運動項目數量越多,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涉及面越寬,輻射范圍越 廣,所表現出來的可持續的長期競爭優勢越強。

    2.2.2 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內涵特征

    依據核心競爭力的價值、屬性和功能的內涵特征,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應該具有價值 優越性、異質性、整體性、動態性和延展性5個本質特征,它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特征 具有某些共性的同時,彼此也存在一些個性差異。

    2.2.2.1 價值優越性

    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價值優越性是指它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包括宣傳 和擴大國家與社會團體的影響;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促進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和 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精神生活;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等等。

    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對世界各國產生的影響力是其他很多社會活動都無法比擬的。在奧 運會等國際重大體育賽事上,運動員代表各自國家、地區、民族的形象,比賽勝負不僅是他 們個人技能的較量,并且與運動員所代表的國家榮譽相聯系,比賽勝負已經上升到與國家利 益、民族自豪感息息相關的層面,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地區、民族、社會團體的 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綜合實力的發展水平。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還可以成為強大 的精神動力,能夠滿足民族自尊心,增強民族團結力,鼓舞國民士氣,弘揚國家文化,具有 強大的精神效應和凝聚力效應,比賽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競技體育和比賽本身的價值。

    2.2.2.2 異質性

    這里所指的異質性有二層含義。一是指在以國家、地區為組織單元的層面上,各個國家 、地區的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為各自所獨自擁有,具有獨特的競爭性質。二是指難以模仿。 模仿有復制和替代兩種方式。復制是建立與被模仿者相同的競技體育資源和能力;替代是用 具有相同競爭意義的競技體育資源和能力來代替被模仿者的競技體育資源和能力。在構建競 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地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以特定的方法手段 ,吸納、開發、培育,并經過長期的發展、豐富和完善,不斷積淀,形成自己競技體育核心 競爭力獨特的發展路徑。因此,盡管競爭對手可能可以模仿其中的某一單項能力,但是,這 種基于多項資源和能力基礎上凝結而成的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復制和替代過程一般是非常 困難的,難以重復。

    2.2.2.3 整合性

    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是建立在運動項目競爭力的基礎之上,其自身所擁有的競技體育資 源、技術、技能、積累性學識等多種因素交融、開發、互補而形成的,處于核心支配地位的 整體性力量,也是各個國家、地區競技體育事業發展差異化的有效來源。單一資源、技術、 技能、知識等的簡單堆砌并不能構成核心競爭力,必須通過協同整合,合理調配,使之在功 能上發生耦合及裂變,才能形成系統的、強化的、顯著體現出價值優越性的競技體育核心競 爭力。

    2.2.2.4 動態性

    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是相對性與絕對性的統一,其中既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絕對性 寓于相對性之中,相對性必然也同絕對性相聯系而存在。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絕對性是指 它的價值優越性,相對性則是指它的動態性。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從量變到 質變、各方面不斷優化整合的動態過程,也是一個與時俱進,適時升級的不斷轉化過程。競 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變,高枕無憂,它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輻射范 圍也有大小之分。所以必須根據內外部競爭態勢變化以及自身的特色,長期打造、培育、構 建、提升和創新,以實現其生機轉換,維持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周期性發展。

    2.2.2.5 延展性

    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延展性特征是指其時間的延續性和空間的發散性。從它的延展性 來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其實又是一種基礎性的能力。經歷導入期、培育期,繼而進入成 熟期的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在向本行業內多個新領域擴展中,核心環節得以進一步向外擴張 ,并在新領域里拓展價值鏈,產生積極的溢出效應和倍增效應,不斷開拓出新的競爭優勢。 延展性的存在讓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更具有普適性。失去延展性的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必將 逐步喪失現有優勢和相對穩定性,最終走向衰退。

    3 我國競技體育優勢項目與核心競爭力之關系

    3.1 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的概念界定

    國家體育總局劉鵬局長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指出,競技體育優勢項目至少應該具備以 下三個標準[3]:

    1) 具有一批世界頂尖運動員,在歷年世界大賽中成績突出且比較穩定。

    2) 具有充足的后備力量儲備,不因某一個運動員的退役而使整個項目的成績受到大的影 響。

    3) 具有能夠深刻把握項目規律的教練員,具有科學、領先的訓練理念和方法,具有能針 對性解決問題的包括高水平科研、醫療等人員在內的優秀保障團隊。

    3.2 深度分析我國競技體育優勢項目與核心競爭力之關系

    謝亞龍等來自全國10個單位的30多名科研人員、教練員在1992年10月曾經對我國優勢競 技項目的類型及發展過程進行過深入探討,提出了所謂優勢競技項目,是指在國際重大競技 比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在未來的競爭中具備有利條件的運動項目。[4]他們的 研究認為:乒乓球、女子排球、體操、跳水、跳高、舉重和游泳是當時我國的優勢競技項目 。

    隨著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以來,我國上述項目要么依然保持原有優勢、要么逐步退出 這個優勢項目群,運動成績持續低迷,而原來認為是一些潛優勢的運動項目卻延續了較高的 上升勢頭,我國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群體的構成發生重大變化。依據1996-2004年3屆奧運會期 間我國各個競技運動項目實力表現,人們基本已經習慣于把我國的競技體育運動項目劃分為 :優勢項目、潛優勢項目和落后或薄弱項目三類;[5]或者劃分為:優勢項目、潛 優勢項目、基礎項目(田徑、游泳、水上項目等)和球類項目(籃、排、足球等)四類。[6]但不管 如何劃分,包括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崔大林在內的一些領導在公開場合,以及很多專家在研 究中都多次提出了射擊、體操、跳水、舉重、乒乓球、羽毛球、女子柔道這7個項目是當前 我國競技體育的優勢項目。而且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人們公認的這7個優勢項目共奪得3 9枚金牌,占我國奪得該屆奧運會51枚金牌總數的76.5%,其傳統優勢地位可見一斑。可是 , 盡管這7個項目是我國在近幾屆奧運會上的奪金主力是不爭的事實,它們也大都符合劉鵬局 長提出的優勢項目應具備的三個標準,然而,迄今卻不多見有人運用更為科學、直觀的數理 統計等方法從整體上對這7個乃至我國其他奪取獎牌的項目幾屆奧運會以來的運動成績貢獻 率、權重、等級相關系數等發展規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構成給予過更加生動、精確地 概括總結與綜合評價,很多研究最終都只是落在了宏觀視角的泛泛而談層面。

    3.2.1 巴雷托截取法分析第25-29屆奧運會我國獲獎牌運動項目獎牌貢獻率

    巴雷托截取法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巴雷托(Vilifredo Pareto)首創,又稱ABC分類法(ABC

    Analysis)。其主要原理是:根據分析對象在技術或經濟方面諸因素的主要特征,把它們 進行分類排隊,區分為關鍵的少數(A類)和次要的多數(B、C類),從而在決定一個事物的眾 多因素中分清重點和一般,尋找出少數的、但對事物起決定作用的關鍵因素和多數的、卻對 事物影響較少的次要因素,以便有區別、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巴雷托截取法是 經濟學中一種識別主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的評價系統態勢分析方法,能夠充分反映出“少 數關鍵、多數次要”、 “區別主次,分類管理”的規律,現已被廣泛運用于企業管理、質 量工程管理等領域。

    根據巴雷托截取法把累計貢獻率達70%~80%區間的項目作為截取一個國家或地區優勢因 素(或稱為A類),把累計百分數在10%~20%區間的因素稱為B類,把累計百分數在10%區間 左 右的因素稱為C類的分類標準,本研究統計出1992年巴塞羅那第25屆奧運會、2008年北京第2 9屆奧運會中國各運動項目所獲獎牌情況,分別賦予金牌4分、銀牌2分、銅牌1分,賦值計算 出它們各自的獎牌貢獻率,然后將各項目按得分的百分比從大到小依次排列,把累計獎牌貢 獻率大于70%的運動項目作為截取我國優勢項目的范圍。運用巴雷托截取法進行截集的統計 結果如圖2和表1所示。

    圖2 巴雷托截取法分析第25-29屆奧運會中國各運動項目貢獻率示意圖

    根據圖2和表1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這5屆奧運會上,我國共有27個項目獲得過獎 牌。其中,跳水、乒乓球、舉重、體操、射擊、羽毛球這6個項目均在A類優勢項目截集范圍 之列,游泳、女子柔道介于A類與B類項目范圍之間,田徑、跆拳道、賽(皮)艇、擊劍屬于 B類項目、摔跤等其他項目則屬于C類項目。1992年謝亞龍等研究認為的我國7個優勢項目中 的女子排球、跳高和游泳3個項目都已經不再屬于優勢項目集群。 表1 第25-29屆奧運會中國各運動項目獲獎牌數及獎牌貢獻率統計

    此外,我們發現,傳統意識觀念中大家公認的優勢項目女子柔道并不在優勢項目截集范 圍之內,游泳和女子柔道2個項目的累計獎牌貢獻率只是接近于70%,并且女子柔道的獎牌貢 獻率還要低于排在第7位的游泳項目,僅僅排名第8。兩者這5屆奧運會獲獎牌之比為,8金2 銀8銅:7金12銀4銅。體現出:在這5屆奧運會中,游泳和女子柔道的獎牌成績應該是接近于 我國乒乓球、跳水等其他6個優勢項目水平,并且游泳項目總體運動成績要優于女子柔道 項目,排名還在女子柔道之前。

    3.2.2 第25-29屆奧運會我國獲獎牌運動項目優勢程度的比較分析 前面采用的巴雷托截取法是在我國競技體育內部,對我國優勢項目的優勢程度與其他眾 多獲獎牌項目運動成績進行的橫向比較,而表2則是對我國各獲獎牌項目與國外其他國家或 地區奧運會比賽成績進行的縱向比較。表2顯示:在27個獲獎牌項目中,跳水、乒乓球、羽毛球、體操、舉重、射擊等項目的 權重依然位居前列,女子柔道的權重也比較的靠前。同時,我們注意到,雖然在獎牌貢獻率 上游泳項目要高于女子柔道,但從權重上比較,它卻又要遠遠低于女子柔道,甚至蹦床、沙 灘排球(女)、跆拳道等項目的權重也要高于游泳項目。當然,權重在同一項目的國內與國 外進行縱向比較更有意義,因為它與各運動項目在奧運會上的設項獎牌數量的巨大差異以及 設項時間長短有著必然的聯系。例如,從設項獎牌數量上來看:游泳項目奧運會的設項數為 34,女子柔道設項數為7,蹦床設項數為2,沙灘排球(女)設項數為1,跆拳道設項數為 8。同時,從設項時間長短上來看:蹦床、跆拳道是近3屆奧運會,沙排(女)、女足、女壘是 近4屆奧運會才成為正式比賽項目,而游泳等我國其他獲得奧運獎牌的22個項目卻都已是5屆 以上的正式比賽項目。但是,結合表1的獎牌貢獻率和表2的權重比較綜合來看,我國乒乓球 、跳水、羽毛球、體操、舉重、射擊這些優勢項目不僅在國內所有競技體育項目中具有了比 較優勢,而且在國際同類項目上具有了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3.2.3 第25-29屆奧運會我國獲獎牌運動項目成績穩定性的比較分析 本研究通過對我國各運動項目在第25―29屆奧運會獲獎牌的等級相關系數進行統計, 既能比較清晰的看出各項目在最近5屆奧運會上運動成績的穩定性與否,也能比較明了的看 出各運動項目在這5個奧運會比賽周期內呈現的不同發展態勢。計算步驟如下:

    1)把近5屆奧運會各運動項目獲取獎牌的自身具體表現按1~5等級次序編號(表3)。

    2)按順序求出每個項目自身名次等級與這幾屆奧運會我國獎牌自身名次等級的差di, 計算相關系數rs。

    等級相關系數具體計算公式為:

    rs=1-6∑d2in(n2-1)

    其中:n=5,為樣本容量,代表舉辦了5屆奧運會。 表2 第25-29屆奧運會中國各運動項目獲獎牌權重統計

    運動項目25屆 權重26屆權重27屆權重28屆權重29屆權重權重排序乒乓球0.6 0710.8 2140.8 2140.5 7140.7 8570.7 2141跳水0.5 3570.5 3570.5 3570.5 1790.5 8930.5 446 2羽毛球0.2 1430.2 2860.6 0000.4 2860.5 4290.4 1073蹦床/(未設項)

    /(未設項)0.0 0000.0 7140.6 4290.2 38 14體操0.1 8370.1 3270.1 9390.0 6120.4 2860.2 000 5舉重0.0 5710.1 0480.2 1900.2 4760.3 2380.1 905 6女子柔道0.1 2240.1 0200.2 2450.1 8370.2 6530.1 796 7沙排(女)/(未設項)0.0 0000.0 0000.2 8570.4 2860.1 78 68射擊0.1 1430.1 2380.1 8100.2 1900.2 3810.1 752 9跆拳道/(未設項)/(未設項)0.0 7140.1 4290.0 8930.1 0 1210射箭0.0 7140.0 7140.0 0000.0 7140.2 5000.0 929 11女排0.0 0000.2 8570.0 0000.0 0000.1 4290.0 857 12網球(女)0.0 0000.0 0000.0 0000.2 8570.0 7140.0 714 13女足/(未設項)0.2 8570.0 0000.0 0000.0 0000.0 71413女壘/(未設項)0.2 8570.0 0000.0 0000.0 0000.0 714 13帆船板(女)0.0 7140.0 0000.0 0000.0 7140.1 7860.0 6 4316女籃0.2 857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571 17女曲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2 8570.0 571 17游泳0.1 1610.0 5360.0 0000.0 2680.0 5040.0 494 19擊劍0.0 2860.0 0000.0 4290.0 8570.0 8570.0 486 20拳擊0.0 0000.0 0000.0 0000.0 1300.1 4290.0 296 21自行車(女)0.0 0000.0 0000.0 2380.0 9520.0 2040.0 2 8622藝術體操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1 4290.0 286 22摔跤0.0 0710.0 0710.0 0890.0 3170.0 6350.0 233 24田徑0.0 2790.0 2990.0 1300.0 2600.0 0610.0 202 25賽(皮)艇0.0 0480.0 0950.0 0000.0 1900.0 4760.0 1 6226花樣游泳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7140.0 159 27

    注:1)權重為我國該項目獎牌賦值得分與該項目在25-29屆奧運會獎牌賦值總分之比;2)女足、女壘、沙排分別與第26屆,跆拳道、蹦床分別與27屆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 項目;2012年倫敦第30屆奧運會女壘項目被取消;3)權重為0.000時,表示該項目在該屆 奧運會上沒有獲得任何獎牌。

    表3的統計結果顯示:我國在2008-1992年近5屆奧運會上的獎牌名次自身與自身相比的 等級依次為:1、2、3、5、4。而在巴雷托截取的我國6個優勢項目中,跳水、舉重、射擊、 羽毛球4個項目的成績都較為穩定,體操因為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失利,成績曾經稍微出現 過一些波動。不過,被視為我國“國球”的乒乓球,其等級相關系數卻表現出負相關。當然 ,這并不代表乒乓球運動成績的直線下降,主要原因在于:

    1)在1996年第26屆和2000年第27屆奧運會上,乒乓球先后都奪得了4金3銀1銅,而在 2004年和2008年最近2屆奧運會上,乒乓球先后奪得3金1銀2銅和4金2銀2銅,成績沒有前2屆 奧運會好。與此同時,我國在這幾屆奧運會上的金牌和獎牌總數卻節節攀升,從1996年的金 牌總數第四2000年金牌總數第三2004年金牌總數第二2008年金牌總數第一,在我國奧 運會成績越來越好的情況下,乒乓球的成績與自身相比卻相對于前幾屆有所下降,導致其運 動成績的負相關。

    2)這與乒乓球在奧運會上總共才設項數量為4枚,設項金牌數少的現實也密切相關, 并且,這一現象也體現出乒乓球的奧運奪金增長點已經趨于飽和狀態。

    此外,女子柔道的運動成績也呈現出逐屆上升趨勢,等級相關系數較高,而游泳項目奧 運會比賽成績與乒乓球一樣,同樣表現出負相關。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前述獎牌貢獻率的 比較上,游泳項目要優于女子柔道項目主要是依靠其在20世紀90年代的2屆奧運會(1992年的 第25屆和1996年第26屆奧運會)上,游泳項目奪取獎牌的數量要明顯強過女子柔道(5金8銀2 銅:2金0銀3銅),但在隨后的第27屆和第28屆奧運會它的成績出現較大滑坡(這2屆奧運會 游泳與女子柔道獲獎牌之比為,1金0銀1銅:3金2銀4銅),北京第29屆奧運會游泳的成績雖 然有部分回蘇(北京奧運會游泳與女子柔道獲獎牌之比為,1金3銀2銅:3金0銀1銅),卻依 然沒有回復到1992年奧運會奪得4金5銀的歷史最好成績,致使其等級相關系數呈現出負相關 這一現象的出現。

    表3 第25-29屆奧運會中國各運動項目獲獎牌等級相關系數統計

    注:1)把25-29屆奧運會我國各項目獲獎牌賦值后名次與這幾屆奧運會我國獎牌賦值后名次 進行等級相關;2)各項目獲每屆奧運會得分名次是指該項目在5屆奧運會中獲獎牌賦值后成 績的自我相比;3)1級為最高,5級為最低。如果遇到該項目未獲獎牌或者未設項的情況時 ,則統一把它們定為5級。

    3.2.4 1979-2008年各夏季奧運項目獲中國十佳運動員情況分析 為了從側面進一步詮釋與補充說明問題,本研究通過統計1979-2008年我國各夏季奧運 項目獲中國十佳運動員情況,對前述巴雷托截取法分析的跳水、乒乓球、舉重、體操、射擊 、羽毛球等優勢項目進行檢驗(表4)。從表4我們可以看出,共有21個夏季奧運會運動項目的運動員獲得過全國十佳運動員稱 號,除了由于田徑、游泳是基礎大項、女子排球曾經是我國的優勢項目,都比較的受到民眾 的喜愛與關注,因此它們獲得全國十佳運動員的次數與人數名次靠前之外,乒乓球、體操、 舉重、跳水、羽毛球、射擊6個項目獲得全國十佳運動員的次數與人數都名列前茅,說明這 些優勢項目在國人中的影響力還是深入人心的,而女子柔道排序卻相對靠后。

    表4 1979-2008年我國各夏季奧運會項目獲中國十佳運動員情況統 計

    注: 1) 全國十佳運動員評選創辦于1979 年,主辦單位是中國體育總局、中國體育報業總社和全 國二十余家新聞媒體。從2003年開始,“全國十佳運動員評選”攜手“世界勞倫斯體育獎” ,更名為 “中國十佳勞倫斯冠軍獎”,是中國體育的最高獎;2) 冬季奧運會項目(如速度 滑冰)、非奧運項目(如圍棋、國際象棋)和殘疾人體育不在統計范圍之列。

    3.2.5 部分專家對我國優勢項目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問題的調查問卷分析

    通過對40位舉重、體操、羽毛球項目具有國家級或高級教練員職稱的專家就我國優勢項 目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問題進行問卷調查,表5顯示:專家普遍認為乒乓球、跳水、羽毛球 、體操、舉重、射擊6個項目已經具備了核心競爭力,女子柔道則還處于正在形成核心競爭 力階段。這也與前面的巴雷托截取和獎牌貢獻率、權重、等級相關系數比較所得出的數理統 計結果是相吻合的。

    4 結 論

    1) 我國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應該分為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項目兩類,其中,絕對優勢等 同與核心競爭力,是指優勢項目中成績最好、最穩定的項目。跳水、乒乓球、舉重、體操、 羽毛球、射擊6個項目的累積奧運獎牌貢獻率高達68.2%。它們在最近5個奧運周期里是我國 的絕對優勢項目,并一直保持著長期的、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我國競技體育的上述6個運動 項目已經具備了各自的核心競爭力。表5 我國競技體育優勢項目與核心競爭力之關系的專家調查統計( 總人數=40)

    優勢運動 項目

    已經形成人數/人 比例/%

    正在形成人數/人 比例/%

    尚未形成人數/人 比例/%

    排序乒乓球40

    10000001跳水40

    10000002羽毛球3177.582012.53 體操3075922.512.54舉重3075717.5

    37.55射擊2972.5615512.56女子柔道6152767.5717.57

    2) 相對優勢項目并不等于具備了核心競爭力。女子柔道和上述6個絕對優勢項目相比 ,在國內外的競爭優勢并不是特別明顯,女子柔道應該只能歸于我國競技體育相對優勢項目 ,女子柔道的核心競爭力也有待于進一步形成。

    3) 根據近幾屆奧運會的參賽表現,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曾經屬于我國優勢項目的 游泳,經歷過20世紀90年代末一段時間運動成績的低迷以后,現在也接近于我國相對優勢項 目發展水平,并有再次成為我國優勢項目的潛力。

    4) 我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蘊含在各運動項目核心競爭力之中,由各運動項目的單項 核心競爭力整合而成,它們是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具體表現形式。跳水、乒乓球、舉重、 體操、羽毛球、射擊6個絕對優勢項目是我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構建主體。

    5) 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不是與生俱來的。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具有 生命周期,它要經歷導入期、培育期、成熟期和拓展期(或衰退期)四個階段,從初具競爭 力、提煉與保持競爭優勢、挖掘打造核心競爭力,繼而進一步鞏固競爭力與競爭優勢,使核 心競爭力全面提升,實現流程再造。

    6) 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是能給競爭主體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的諸多要素系統的 有機融合,要想獲得長期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真正的來源在于競爭主體及時將自身現有的 競爭力和競爭優勢轉化為核心競爭力,并不斷保持與維護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C•K•Prahlad,G•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79-91.

    [2] 田麥久,主編. 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5.

    [3] 劉鵬.在國家體育總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上的講話[EB/OL].w ww.sport.省略,2008,10.

    [4] 謝亞龍,王汝英,等著. 中國優勢競技項目制勝規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2:1-2.

    第7篇:競技體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關鍵詞】初中體育田徑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不少老師感到中學田徑課不好上了,教學內容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脫節,技術技能的教學陷入了誤區,使得田徑課程教學受到教師和學生的冷落。一些技術相對復雜的傳統體育項目,如跨越式跳高、原地推鉛球等逐漸淡出了課堂。眾所周知,田徑課程的教育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競技體育領域里,田徑運動被稱為“運動之母”,它包含了健身、競技、基礎和教育的功能。因此,田徑課程改革是體育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其改革的前景值得探究。

    二、傳統田徑課程教學面臨的困境

    1.教學方式具有濃厚的競技色彩。從歷年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發現,雖然經歷了多次的修改,力求要突破競技運動的教學體系,可終究未能實現。筆者認為,只要不是把學校體育變成競技運動場,而是把競技運動作為一種身體練習的手段,也未嘗不可,只要運用得當,對促進學生的健康就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傳統的競技運動教學是以競技運動的傳授模式,以競技運動的技術標準去教學生,最后出現“教不好,也不像”的尷尬局面。

    2.教學內容陳舊枯燥,與實際生活相脫節,實用價值令人懷疑。傳統的田徑課程教學主要是圍繞跑、跳、投三大類項目,學生從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學始終是圍繞這三類項目學習,出現了教學內容的頻繁重復,使得學生早已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再者,教學內容難以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不能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此類技術的實用價值。如蹲踞式起跑,在生活中有誰會在遇到緊急情況時采用蹲踞式起跑呢?又如鉛球、跳遠等諸多項目,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3.教學方法簡單、缺乏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呆板。目前,在教學中只注重教師的教,忽視了學生的學;注重田徑技術、技能的傳授,忽視學生的生理、心理及個體特征;重視和強調教學方法在傳授知識、掌握技術中的作用,對發展學生應用能力方面重視不夠,仍是“一刀切”、“填鴨式”的方式。這種純粹為技術服務的教學必然促使教師圍繞某項技術的學習規律展開教學,此類教學可稱為“系統教學法”,其主要特征就是正規、正規、再正規。教師的教學組織形式比較單一,強調整齊劃一,學生失去了主體性,又怎么能學好技術動作呢?

    4.對新課程下的運動技能教學難以把握。新課標下的運動技能教學強調“不過分強調運動技能的系統和完整,不渴求技術動作的細節”,對于這句話的理解眾說紛紜,主要有“淡化”與“強化”兩種分歧。不少人誤認為新課程下的體育教學就是不需要技術教學,因為受以往競技運動的傳授模式的影響,要教授技術必須要系統和完整,并且注重技術細節的教學來提高運動技術和成績,否則就難以完成技術教學。眾多教師對運動技能教學的茫然,造成了傳統技術教學思維下田徑課程教學的無所適從。田徑課程幾乎成了一塊“是非”之地,許多教師都不愿涉足。

    三、初中田徑教學內容改革的策略

    1.解放思想,突破“完整性”、“系統性”的束縛,改變競技化的教學模式。傳統的田徑內容教學受到競技化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技術教學過程中注重技術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一是教學方式非常枯燥,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煩;二是體育課程目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健康而教學,而不是培養專業化的運動員。學生并不具備運動員那樣的運動能力,對技術細節難以掌握。因此,以競技技術標準去要求普通學生是不合理的。

    《初中體育課程標準》對運動技能教學提出了“不過分追求運動技能傳授的系統和完整,不苛求技術動作的細節”的要求。那么,到底如何來傳授運動技能,應該傳授什么樣的運動技能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周兵教授提出了運動技能的“分類假說”,即把運動技能分為基礎類運動技能、專門類運動技能和專項類運動技能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既有區別,又存在聯系。三個層面貫穿于運動技能學習的全過程,忽視或取消任何一方,都會導致運動技能學習效果的減弱,甚至失敗。專項類運動技能是運動技能發展的高級階段,是高度熟練、自動化了的運動技能,是運動技能最為完美的表現形式。專門與專項類運動技能的發展、變化、改造與組建都是以基礎類運動技能為基礎的,因此,基礎類運動技能是金字塔結構的核心層次。中學階段的運動技能教學,主要是處于基礎技能和專門技能兩個層次,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基礎技能或專門技能,而不是專項技能。因此,在技能教學中,不可用專業化的技術要求和手段來教學生,不必過度苛求技術的細節。技術的細節是為提高運動成績服務的,而學生學習的目的是掌握基本的技術,發展基本技能。

    2.對競技內容進行“簡單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新課程下的技能教學是要改變過去競技化的教學模式,而不是排斥競技運動本身,更不是反對競技性的運動項目。競技運動項目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是體育活動中最生動、最有活力和最吸引人的部分,它當然應該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關鍵在于如何利用競技運動項目,來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服務,而不是追求競技運動的終結目標——更高、更快、更強。由此,我們必須對競技內容加進行改造。

    (1)競技內容的“簡單化”。“簡單化”在于擯棄以往過度注重運動技術的細節,教授學生能理解和掌握的操作性知識。如在江蘇省第三屆體育教學能手比賽上,常州宋美紅老師在《快速跑》一課中,一改高抬腿、后蹬跑等傳統的技術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跨越、搶收呼啦圈的比賽游戲發展他們的步幅和步頻,以提高其快速跑的能力;連云港張旭光老師的《三級跳遠》一課,為了能讓學生掌握三級跳的節奏和步幅,采用了跨越不同距離的橡膠輪胎,發展學生跳躍的能力,而并沒有去注重踏跳和擺動的技術細節。可見,競技內容的“簡單化”可以有效地讓學生掌握運動技術,發展運動技能,但“簡單化”是并不是單純的簡化,而是抓住了技術的核心,加以改造成適合學生身心特點,易于吸收的可操作性知識。

    (2)競技內容的“生活化”。學習內容越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學習的興趣、自信心和安全感就越強,他們在學習時就容易產生價值感,從而更加主動地去參與學習。例如,通過跨欄教學來發展學生跨越障礙的能力,讓他們根據各自不同的能力選擇不同高度的障礙,在跨越障礙的過程中體驗跨欄的基礎技術,而不是學習跨欄的每一個技術細節。又如,在江蘇省第四屆體育教學能手比賽上,南京的王萍老師把生活中學生喜聞樂見的“10人11足跑”改造成“陽光伙伴——合作跑”,發展學生合作和快速跑能力,頗受專家和教師的認可。由此可見,競技運動的“生活化”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使得教學更加豐富多樣,從而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競技內容的“趣味化”。競技內容的“趣味化”就是要把競技內容改造成學生喜歡、容易接受的內容,這完全符合新課標“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的基本理念。例如,在投擲內容的教學中,把鉛球或實心球換成自制的紙球,通過多樣化的投擲方法:前拋、后拋、單手和雙手拋,或者改造成打“保齡球”。同樣,還可以嘗試競技式投擲技術,發展投擲的能力,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對投擲的興趣;在蹲踞式跳遠之三步助跑起跳的教學中,結合籃球三步上籃的技術,利用技術學習的遷移效應,可以同時學會兩項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通過降低難度、簡化規則、改變器械功能等方法,也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

    3.走競技與健身相結合之路。要徹底打破田徑教學內容的舊格局,就必須對現有的田徑教學資源進行重新整合,突出田徑教學對人們生活、健身的意義。因此,把中學田徑課程以走、跑、跳、投四大類運動形式進行分類較為合理,然后再根據各類不同的運動特征拓展教學內容。其中涵蓋了競技運動的項目,而競技項目則是其中典型的運動技術。以跳為例,分成了水平和垂直兩種的跳躍的形式。在新課程下的跳躍類項目的教學可以通過更多形式的跳躍練習來發展學生跳躍技能。例如,發展學生垂直方向的跳躍能力,就可以通過學習行進間三步上籃的方式,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水平方向的跳躍能力可以從原地、行進間等各種形式進行選擇內容,改變了以往單一技術化的教學,突出了健身性,使得田徑教學內容和手段更加豐富,且形式多樣。

    四、結論

    新課標下的田徑課程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單純以技術教學為主線的競技體系,而以新課標“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為指導,突破“完整性”、“系統性”的束縛,改變競技化的教學模式;對競技內容進行“簡單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走競技和健身相結合之路。此外,田徑課程教學的改革并不僅在于田徑課程的本身,更在于課程的實施者,即教師。因此,教師必須深刻領會新課標的思想理念,轉變教育觀念,勇于變革和創新,讓田徑課程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發揮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季瀏,胡增犖.體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周兵.田徑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8篇:競技體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體育一詞的英文為physicaleducation即身體教育,亦為通過身體活動達到對人的教化過程,將一個“自然人”培養成一個滿足社會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社會人”的重要過程。

    自工業革命以來,由于人類盲目強調科學、技術的作用,忽視“人文”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片面追求眼前的實際利益,醉心于‘征服’自然和盲從科學主義的思潮,從而導致了體育教學的畸形發展,人類被當作勞動工具來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勞動者的體力和技術的培養,而人的合理需求卻被嚴重地忽視了,過分強調體育中的個別功能,而忽略了對它的整體認識,完全用一種‘生物體育’或‘技術訓練’的觀點將體育簡單化、片面化,長此以往以至于很多人將體育作為一種簡單的身體訓練、體力培養,而完全忽略了對人類精神的教化作用。

    隨著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在勞動中付出的體力越來越少,更多的是智力的投入和開發,于是“體育無用論”的思潮似乎又找到了新的論據,我們說這一結果的產生根源就是將體育片面生物化,忽略了整體性的結果。曾經提出:“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

    盧元鎮先生在“中國體育文化縱橫談”一書中有一段對體育文化的精辟描述,使我們能夠更加全面地重新審視體育這一古老而又充滿無限生機的重要學科:“在人類色彩斑斕的文化世界里,有一種奇異的文化,就是體育文化。在這種文化中充滿了各種神奇的矛盾:運動與靜止、抗衡與友誼、競爭與協作、嚴肅與幽默,高雅與粗俗、愛與恨、善與惡,乃至生與死。它給人間社會帶來歡樂、健康與笑聲、也帶來激情、熱望與振奮。當然,也會給人類帶來痛苦,煩惱和災禍。體育如同一股洪流,把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裹挾進去,讓他們盡情的宣泄、享受、排遣,并從中得到教育和發展。同時它與把社會調遣和鼓動起來,給社會涂上一層光彩奪目的色彩,使我們所生活的星球,更充滿生機、充滿活力,也更充滿人情味,充滿使命感。”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體育不僅是人類活動能力的傳授和素質的提高,更是傳播人類先進文化的載體和媒介,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記述了人類燦爛文化的精髓,又以一種活躍的形式將它發揚光大,它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化腐朽為神奇,它可以將敵對民族變成親密朋友;也可以將昔日的“東亞病夫”變成今天的東方巨人,它的內容雖然簡單,形勢并不復雜,雖然你我都能做到,但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確是大家都在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我們要大力弘揚人文精神,加大人文手段的研究、開發與利用,盡快完成由“生物體育觀”向“人文體育觀”的轉化進程。強調“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基本原則,我們“不僅要野蠻其身體、更要文明其精神”,只有將體育作為恢復人的本性與價值的生命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體育才能就真正為促進整個社會的科學、自由、和諧、持久、全面地發展服務。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人文學必須成為大學教育的靈魂”。據此我們說:體育的人文性也必將成為體育教學的靈魂。只有將體育真正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去對待和認識,它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巨大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為民所想

    學生是學校體育的主體,是整個體育教育的對象,因此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興趣需求對競技體育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對它產生興趣,是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過去的體育教學大多是“填鴨式”的,老師開設什么項目學生就要上什么內容;現在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體育教學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為此教學內容的選則不僅要考慮對于身體的影響,更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在選擇應用競技運動內容時切不可把它變成奧運會或運動隊訓練的翻版,一定要加入一些新的內容,或者與其它項目、當地文化、以及專業學習相結合,從而提高它的娛樂性、降低競技性。競爭是體育運動的主要特征之一,競爭既能激勵人們追求勝利,也能鍛煉人們不怕失敗、承受挫折,而后者對于一個人的一生更具有積極意義,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教師要善于換位思考,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過去所說的“一刀切、整齊劃一”等做法確實有利于教學管理,但卻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違背了學生追新求異的思維方式。“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將來”不僅是一句口號,更要體現在行動中,絕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

    三、為民所用

    古人云:“學以致用”,所選的教學內一定要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盡量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或當地的民族特色,讓學生能夠看到明顯的目的性,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了解學習的目的和實際價值,不僅讓他們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更好的喚起學生長久的求知欲望,例如:用羽毛球、乒乓球來發展手眼的協調配合能力(對日后的技術操作人員十分有益);用雙手拋鉛球(實心球)擲準(擲遠)來發展腰背肌力量;用“戰地救護”代替原來的循環練習法;用降低“籃筐”高度來提高學生投籃的成功率,減小場地的大小加強比賽對抗的激烈程度;降低排球的網高,讓矮個的女生也能體會到扣球和攔網的成功體驗;到校外或河邊、丘陵開展接力賽跑的方式來代替校園內的長跑等等,充分利用競技體育對人體的鍛煉作用,結合其它項目的趣味和新穎性,將身體鍛煉與全面教育充分結合,結果不僅是為了眼前,更是為了將來的工作和就業,從長遠的角度、從更廣的范圍去重新審視競技體育的價值。

    四、為民所樂

    要為民所樂首先就要讓學生喜歡,要讓學生產生一種需要嘗試的強烈求知欲,然后在體驗中才能夠真正產生體驗的,讓學生樂于學、樂于練,說來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卻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通過觀察學生喜歡上網聊天、打游戲的現象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在游戲中可以體驗成功、冒險、獨立、協作、變幻無窮等因素的刺激,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為他們制訂不同的標準,為他們制定一個人為的困難(經過自身的努力可以達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并適時進行肯定以增強他們繼續努力的信心和決心,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體驗到苦中有樂的感覺。

    五、為民所愛

    體育教學不僅是為了增進健康、提高社會適應性、提高社交能力,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喜歡體育活動,從而養成終身以它為伴的習慣,使他們未來的生活更加充實、科學、幸福,通過體育活動讓學生喜歡體育活動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只有做到從內容到形式都能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才有可能讓他們在將來繼續喜歡體育活動,因此我們一定要克服以往體育教學中片面強調競技,而忽略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及年齡特征,教師要將對競技運動的“愛”通過教學活動傳授給學生,讓他們產生共鳴,這才達到了教學效果。才能達到“幸福生活一輩子的目的”。

    競技運動是體育的靈魂,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做到以上幾點的同時,切不可減少體育教學中的競賽成分或競爭內容,體育中的激烈競爭,恰恰是當今社會無所不在的競爭的一個縮影,是提高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淡化競技性、增強競賽性,也是推進體育大眾化、促進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論.鐘啟泉,季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p121.

    [2]體育原理.楊文軒,陳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體育人類學.席煥久.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年.

    [4]體育社會學.盧元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摘要:競技體育歷來都是學校體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但是隨著社會休閑時代的到來,競技體育仿佛失去了在體育教學中的應有地位,為此如何對競技體育進行必要的改革,使之適應當前體育教學的發展需要是廣大體育教師積極探索的問題之一,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競技體育大眾化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大眾化

    第9篇:競技體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 中國體育文化的產生與發展

    體育的歷史與人類歷史一樣悠久,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體育文化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是人類整個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自古以來,人們把文化分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文化又大致可分為四大體系,即漢文化體系、阿拉伯和伊斯蘭文化體系和歐洲文化體系。在這四大文化體系中除歐洲文化外,其他三大文化體系都在世界的東方。由于地域等多種因素,即使是上述三大體系的文化,各地區同樣也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但也存在相互交叉、認同的現象。黑格爾在評論世界文化發展時指出,當黃河、長江流域已經孕育精美輝煌的古代文化時,泰晤士河、密西西比河、萊茵河上的居民還在黑暗的原始森林里徘徊,這表明了東方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在幾百年的歷史演變中,東方文化發展緩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東方文化滯后于西方文化。在中國古代的詞匯中,并沒有“體育”這個詞。這個詞是十九世紀從日本傳入的。但這并不代表中國古代沒有體育,只是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體育而已。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中西體育之間有著不同的特征,如西方體育強調的多為競技性,而中國古代體育注重的則是娛樂性和技巧性。

    二 基于儒家文化的中華民族特色體育文化

    體育文化是人類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類在體育生活和體育實踐中創造出來的,通過有形的身體形態、動作技能、運動器材、物質及無形的與社會屬性相關的意志、觀念、時代精神反映出來,顯現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體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規范著人們的體育行為,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

    中國體育文化,在儒家文化的長期影響下形成了以追求“統一”,“中和”“中庸”,重在修身養性的內向性、封閉性、圓滿性為主要特色的體育文化。例如,在儒家文化重視體育與德育、智育統一的影響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思想中就已經提倡“以德為先、以武會友”的高尚品德,而對于體育與智育的統一則在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六藝”中這得到了充分體現。在智方面,子曰:“好人不好學,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學,其弊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弊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弊也狂”(《論語·陽貨》)。由此可以看出儒家認為體育培養的人是剛柔相濟、有膽有識的,而不僅僅是一介武夫。在仁方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見古人對“仁”的追求是時時刻刻。因此,中國體育文化的文化內涵在于不僅使人能夠掌握體育鍛煉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培養終身鍛煉習慣,而且還能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個性,促進身心健康,培養人的創新能力、促進人各項素質全面發展,以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

    三 西方體育文化對中國體育文化的影響

    (一)中西體育文化的相似性與差異性

    中西體育都曾是依附宗教文化的體育:中國體育文化受傳統農業社會封建思想影響與制約,人們的思維被宗教的思想禁錮著,人們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也依附宗教且根深蒂固。比如我國的民俗傳統體育文化中,其中宗教觀念早在西周時期就深深植根于其中,并不斷影響地域居民的心理、宗教信仰。民俗體育的內容上隨處可見宗教文化的痕跡。如“擺手舞”、“舞龍”、“劃龍舟”、“東巴跳”、“繞三靈”等,賽龍舟、祭龍的根源很深,祭龍是圖騰崇拜的遺風,越人以龍為圖騰早在戰國已經出現。西方體育文化的發源地是古希臘,古希臘宗教特有的神人同形同性特征與城邦公民相結合,陶冶了以雅典為代表的古人獨具的人體審美意識和體育意識。早在克里特時期出現的體育活動,如角斗、擲石餅、賽跑、跳躍、拳擊、賽車和舞蹈等,也同樣是宗教祭祀、國家慶典中的一種活動形式。

    中西體育都曾是強調以集體或者群體為主體發展的體育。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就是主張群體本位。在這種哲學理念和社會關系中,個人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存在,個人依附于群體,群體主宰著個人。儒家倫理對人生的目的和任務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求,個人的修身只是作為手段而存在,個體只是作為群體的附屬物而存在,國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太平才是最終的目的。而古希臘生活中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國家優先于個人,個人從屬于國家。亞里士多德根據希臘城邦生活的經驗指出:“城邦,在本性上則先于個人和家庭。”

    中國體育文化和西方體育文化由于地理環境、區域位置、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會制度的不同,必然導致中西方體育文化存在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理論基礎、功能結構和價值取向等方面。中國體育文化是在中華民族體育文明演化歷程中匯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東方文化特性與風貌的民族體育文化,強調的是在運動中修身養性,主張內外兼修,期望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精神與肉體的統一,并賦與體育以倫理道德觀。西方體育文化則以古希臘、羅馬的西歐文化為理論基礎,工業生產、市場競爭為主要特征,具有文化的多元化意識,潛藏著開放型的人的獨立、自尊、創造力。鑒于不同的體育價值觀,西方體育文化在功能結構上是建立在商業化、職業化的基礎之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外傾型”競技方式。因此,市場經濟利益因素、個人利益因素以及政治因素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中國體育文化強調身體活動的整體協調以及直觀的視覺效果,注重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統一的修身、養性、審美。如中國體育文化作為一種保養生命的運動,保留著較多的原始色彩,養生健體、修身養性、自娛、娛人的功能仍是其魅力所在。

    (二) 西方體育文化對中國體育文化的影響

    體育文化的產生是一個長期孕育演變的過程,其發展更是一個長期積累、選擇、變異、沖突、交融、定型的過程。由于體育文化是一個動態的社會存在,所以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時,勢必會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這就是文化的不自覺內在的統一。

    1. 對體育競技巔峰的追求。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政治經濟條件,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出現了勃興。在新的政治經濟環境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勢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競爭觀念,自我價值的彰顯也成為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追求。現代奧運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最廣泛的社會文化現象。現代奧運會精神文化的設計,是對古代奧運會的簡單繼承和發展。奧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強”,它激勵青年人奮發向上、超越自我,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運動員們勇于克服各種艱難險阻,付出辛勤的汗水去爭取勝利的意志和品質對所有人都是一種啟迪。中國奧運會的申辦成功即是對西方體育文化中這種競技體育模式中人的更高競技能力的認可的印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黄色免费网址|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 亚洲精品成人a| 亚洲成人第一页|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app|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波多野|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香蕉久久成人网|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导航 | 亚洲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合集大片bd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杨幂| 无遮挡韩国成人羞羞漫画视频| 午夜a级成人免费毛片|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频播放尤物|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成人网|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成人黄页网站免费观看大全|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成人国产精品2021|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96| 欧美成人全部费免网站| 3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app| 国产成人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免费| 在线91精品亚洲网站精品成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3p|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av| 一级毛片成人免费看a| 欧美成人全部免费观看1314色|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校园激情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