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博物館收藏 博物館陳列展覽 博物館類別形式
2016年國際博物館日和文化遺產日相繼出現,博物館越來越貼近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文化遺產的利用與保護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在當今社會,無論是博物館還是文化遺產,都已不再是遙不可及,只存在于專家學者之中的觀念。因此,如何將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結合起來,并融入當代社會群眾的生活中就尤為重要。
一、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的內涵
若想在博物館與文化遺產之間建立聯系,就必須明確地了解博物館和文化遺產的性質。
根據國際博協(ICOM)在維亞納召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1屆全體會議中對《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的最新修改內容,博物館的定義有了新的解釋,即“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里,國際博協已然將博物館和文化遺產掛上聯系。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委員會前主席馬丁?施爾認為:“博物館應該致力于研究人與物的關系。”他強調“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研究,博物館收藏實物是為了服務于社會。因此博物館應該致力于研究人與物的關系。博物館的物是一種文化遺產,博物館收藏它不是強調其有實用性,而是強調其有意義”。這就又引申出文化遺產的定義。
文化遺產分為兩大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又稱“有形文化遺產”,指的是物質化、實物類的人類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指世代傳承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及與之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對于文化遺產來說,盡管在歷史上文化遺產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自然和人為原因不同程度地損壞,而人類出于生活需要,一直有條件、有選擇地利用文化遺產。
二、博物館視角的文化遺產保護
1.收藏
收藏是博物館最原始、最基礎的功能,博物館自身的起源就與收藏有關,收藏使博物館成為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收集者和保護者。博物館標本或文物的收藏與維護是博物館的基礎和命脈,也是博物館建立的前提。針對文化遺產來說,博物館收藏的主體對象仍是有形的文化遺產,即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今天絕大多數博物館的主要運營熱葜一。在這些物質文化遺產中,仍有一定的限制條件,那就是只有可移動的物質文化遺產才有可能成為博物館的藏品,并進入博物館中加以利用和保護。
對于博物館來說,藏品的征集途徑有以下主要三種:田野征集、社會征集和館際交流。對于社會征集這種方式來說,將藏品納入博物館無疑是對文化遺產更好的保護。因為如果這些文化遺產流落民間,無論是家傳還是收藏愛好者,都無法實現也沒有條件實現對這些文化遺產原狀的最好保護。對于田野征集來說,就要多加考慮。博物館對藏品保護的原則要求第一就是要保護原狀,然而從實際角度考慮,保護原狀最好的方法還是不發掘,讓其處在原來的狀態下。盡管我國現在科技水平已經大有提高,但我們對一些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仍然有所欠缺,所以讓其處于原來的狀態才是對其最好的保護,這就是為什么國家規定現在考古發掘不能是主動發掘,只能是搶救性發掘。其次,博物館另一個局限性是它不能將不可移動的物質文化遺產收藏到博物館保護,而這些不可移動的物質文化遺產大多都被旅游開發了,實際上是對它們的破壞。針對那些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能成為藏品的只是傳承人,與博物館相脫節。
2.陳列展覽
根據《中國博物館學基礎》的定義,博物館展覽是在一定的空間內,以文物標本為基礎,配合適當輔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題、序列和藝術形式組合,進行直觀教育和傳播信息的展品群體。
博物館的陳列可以分為兩大類:(1)基本陳列,即長期展出、比較穩定的陳列,物質性的文化遺產就可以根據其年代、用途或質地劃分類別,設定特定的主題,并在博物館形成長期展覽。(2)臨時展覽,即短期展出、經常更換的展覽。由于無形文化遺產非物質性的特征,其核心內涵在于那些傳統技藝的傳承,比起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性更強一點,因此就無法做長期的陳列。短期陳列展覽,可以將某一主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集中邀請到某一展廳,進行表演展覽。
在這個關系中,博物館陳列的對象就是這些傳承人和他們所傳承的技藝。這樣既有利于傳播弘揚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利于給予傳承人鼓勵并給予他們所傳承的文化以保護。
3.博物館形式
博物館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形式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形式,例如露天博物館、社區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等。這些不同的博物館形式都可以根據文化遺產的不同特點,將二者加以結合。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建立社區博物館,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地接觸人類社會,解決人和社會之間的問題,讓人們更多地了解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現狀,了解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現狀。
三、博物館保護文化遺產的路徑探索
博物館是人類文化遺存的記錄者和傳播者,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責無旁貸。因此博物館如何做好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永恒的課題。
1.加強完善生態博物館建設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發生巨大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生態博物館是新形勢下文化遺產保護和工作實踐緊密結合的先進理念和手段,倡導文化遺產應在其所屬社區和環境中的原狀保護、保存和發展,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廣闊發展前景的博物館類型”①。由于我國生態博物館發展的歷史較短,因此很多地方并不完善,很多生態博物館建成以后與最初建設的目的相去甚遠,政府也難以持續性投入大量資金,導致博物館最后名不符實,這就需要我們加強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完善生態博物館管理體制,將生態博物館建設與文化保護真正結合起來,讓生態博物館真正發揮其作用。
2.加強博物館研究和展覽工作
博物館應該充分利用藏品,結合考古發現,做好文物民俗學的研究工作。博物館和文物民俗學關系密切,但博物館藏品內容較文物民俗學研究的范圍更為廣泛,文物民俗學更多關注的是博物館藏品中的民俗文物,但是文物民俗學的資料來源更廣泛,也有助于進行文物的研究②。
博物館應該利用好自身的文物資源優勢與專業人才優勢,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做好民俗文物的研究工作,把無形的民俗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藏品的形式展現出來,合理布展,并且充分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眾化。
3.通過文創產品延長產業鏈
2015年3月20日我國正式實施《博物館條例》,規定博物館可以從事商業經營活動,并鼓勵博物館多渠道籌措資金促進博物館自身的發展,這無疑為博物館進行文創產品的設計和銷售提供法律上的認可。對于博物館而言,進行文創產品開發設計和銷售,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何使文創產品既具有實用性又不失自身特色,以觀眾喜聞樂、貼近觀眾生活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是值得博物館思考的問題。
博物館作為一個地區文化的集大成之地,需要利用好、保護好、傳承好民間文化,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的開發和利用,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發展的一個機遇,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新的工具。
4.充分發揮博物館教育活動的作用
博物館具有教育的社會功能,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無疑是博物館教育功能的一個體現。“自1905年我國第一個博物館誕生以來,中國博物館經歷了百余年的發展歷程,從起步伊始的艱難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迅速發展,至2013年已擁有4165家博物館,其中免費開放的博物館達2780個。我國的博物館不僅在數量上蓬勃發展,在管理能力、陳列水平、服務質量、科研力量上也百花齊放,無一不彰顯我國博物館事業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其中,我國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同樣經歷了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從單一到多元的過程”。
在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更多地引起人們的注意。博物館教育以新形式、新內容的多元化的嶄新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2014年我國進行了首屆“博物館教育項目示范案例”評選活動,這顯示了政府和公眾對博物館教育的認可,也顯示了博物館人在博物館教育方面的不斷探索。
5.采用科技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展示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博物館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被應用于博物館的展覽之中,采取科技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動態的展示,可以直觀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制作過程展現在觀眾面前,從而增強趣味性,增加觀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隨著現代電子數據信息庫的大發展,博物館陳列還可以利用數字博物館進行陳列展覽。數字博物館的優勢就在于全方位數字化,可以將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是可移動還是不可移動的,都以3D掃描技術用圖片的方式360度展示;而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采用音樂文件或影片的方式加以展示。
四、結語
博物館自建立之日起,就與文化遺產息息相關,重視博物館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中發揮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結合二者,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雖然先進博物館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中有優勢,但也有一些劣勢和不足,但相信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博物館,也會有更多的人自覺關注文化遺產,并自覺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之中。
注釋:
①單霽翔.在安吉生態博物館信息資料中心奠基儀式上的講話.2008.10.26.
②吳詩池,邱志強.文物民俗學[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10.
參考文獻:
[1]蔡靖泉,編著.文化遺產學[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王宏均,編.中國博物館基礎[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蘇薇.博物館與文化遺產保護[J].世界文化,2009(7)51-52.
論文摘要: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的文化、經濟、生活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其科學合理的保護利用已成為學術界和政府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從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用地性質置換等方面入手,以四川省三臺縣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試圖提出一種以經濟發展為引導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使其與城市經濟協調、可持續地發展。
1 問題與矛盾
歷史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195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將每年的6月7日設立為“世界文化遺產日”,其意義是明確“具有特殊意義的建筑或自然風景不僅屬于它所在的國家,也屬于全人類”。2006年2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并決定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隨著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修訂、2008年《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頒布與實施,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并在法律地位上予以明確。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曾經被片面地理解為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限制,致使很多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片區成為城市發展難以逾越的“門檻”,曾一度影響了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申報工作。這種狀況尤其在發展相對緩慢的中西部地區還持續存在。在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起飛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從2005--2008年開始醞釀并初步提出了國家層面的主體功能區空問規劃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城鄉統籌發展,為中國西部地區城市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更加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對擁有眾多歷史文化遺產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來說,不得不面臨著經濟發展與遺產保護兩個方面的難題。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往往是一些中小城市,經濟實力薄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相對滯后。因此,如何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經濟發展科學地結合起來,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中西部地區眾多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立足經濟發展為主導的科學思路,將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經濟發展要素,從經濟、旅游、城市規劃等多角度思考,提出一種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并以四川省三臺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用以分析所述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2 三臺縣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狀況與價值認識
三臺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涪江中上游,為綿陽市轄縣,距綿陽市中區57km,距成都市153kin,以縣西三臺山得名。三臺縣于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三臺縣古為郡縣,是古國文化發源地。自公元前201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自古享有“蜀川重鎮、劍南名都”之稱。境內沿江平川、淺丘綿延,溪流縱橫,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物產豐富,具有山水之利的半山區縣,既是人文薈萃的文物之邦,又是風景秀麗的旅游勝地。歷史上李白、杜甫、薛濤等詩詞文人均在此匯聚,并留有名篇佳作。
三臺縣主要有4個歷史文化片區,分別是古城墻南門片區、大佛寺片區、琴泉寺及北塔寺片區、東山公園及東山大佛寺片區。該4個片區大多依山就勢,坐落在縣城的鳳凰山、牛頭山、三臺山、蟠龍山上,構成了縣城“山水城”的城市骨架。但是,由于城市經濟發展的強烈訴求并缺乏及時的保護規劃,致使以上歷史文化片區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部分山體形態被快速發展的房地產建設吞噬,歷史文化街區的風貌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此種狀況已經引起了文人名士的關注。作家舒乙認為,三臺古城墻年代久遠、質量高,城墻的材質超過北京古城墻,并就三臺的保護事宜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提交了提案。本文就其重要的歷史街區進行概要說明。
2.1古城墻和南門片區
2.1.1概況與價值
古城墻和南門片區內大量的清代民居共同組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現在的古城墻文風厚重,于清乾隆32年至35年(公元l767—1769年)由知縣徐世楹在明嘉靖墻樓的基礎上培修復建而成,現仍保留下南城門樓和東城門門洞,是目前國內少數保存完整的石砌古城墻之一,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規劃保護區。東門至北門段和南門至老西門段的部份城墻保存完好,城墻總長約2km。南門城墻高6m、厚9.8m;城墻用長1.2m,高、寬0.3—0.35m的條石壘砌,門洞為縱聯式券拱。南門城樓為木結構抬梁式,重檐歇山頂,九架梁前后單雙步梁分心用9柱、面闊5間、進深8間。南門片區現狀為大量成片相聯的古民居院落,受北方建筑營造法式影響,形成多進院和幾個多進院落并列住宅,以及“四水歸堂”,“一顆印”式住宅,其造型別致、古樸典雅,具有北方明清代建筑風格,富有古城韻味。
2.1.2主要問題
城墻被開有斷口10處,搭建若干處,均因經濟發展而又缺乏保護規劃所至。同時,該片區人口密集、基礎設施差,導致民居院落年久失修,破壞嚴重,增加了改造的周期與成本。此外,城墻周邊的城市用地性質不合理,大量的工業用地給城墻和民居的保護帶來了環境、交通等諸多問題。
2.2大佛寺片區
2.2.1概況與價值
該片區位于三臺縣潼川鎮南河路蟠龍山腰,是縣城山水形態的重要構成節點。大佛寺內造像鑿建于元大德五年,距今有700多年歷史,坐東南朝西北,高8.3m,肩寬3.8m,為“說法像”。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發現此佛,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修建大佛寺,其佛教文化影響力大、交通區位好、城市地標功能強。大佛殿的大佛是綿陽市唯一、全省少有的元代佛教造像,在研究元代佛教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佛殿為九脊歇山式木結構,造型獨特,氣勢恢弘。
2.2.2主要問題
周邊用地性質復雜,建筑風格不和諧,景區被城區嚴重屏蔽,缺少“透氣”的空間,影響了大佛寺片區未來的進一步發展。
2.3琴泉寺及北塔片區
2.3.1概況與價值
琴泉寺始建于北周,唐初按星象落座建殿,文人薈萃。唐宋以來,李白、杜甫等人在這里留下了豐富的石刻碑,陰刻、楷書,文物價值較高。北塔位于琴泉寺北側的北塔山頂,清嘉慶十八年修建,現保存完好。隨著城市的向北拓展,可與琴泉寺片區攜手打造城市北部的城市公園。
2.3.2主要問題
該片區位于城市西側,處于城市發展的,受城市發展沖擊較少,但是隨著近年來城市用地的快速拓展,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最前沿,同樣面臨著嚴重的保護問題。
2.4東山公園及東山大佛寺片區
2.4.1概況與價值
該片區主要包括東山公園與東山大佛。東山公園始建于唐代,李白、杜甫、薛濤等文人墨客都曾于此駐足作賦,因有“東林晚鐘”之景而有“小寒山寺”之稱。東山大佛位于東山觀音寺,沿涪江東岸山崖而建,面對涪江,自然景觀優良。內有坐式佛像高14m,歷史悠久,為唐代所造。唐人侯圭《東山觀音寺記》對其就有描述。該片區位于城郊涪江東岸,人文歷史資源豐富,自然景觀條件好,為城市的景觀骨架節點。
2.4.2主要問題
東塔年久失修,人文歷史遺跡保護力度不夠,周邊建筑不和諧,缺少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如停車場等服務設施。東山大佛景點受地形地勢的影響較大,發展空間較小。
3.以城市經濟發展為主導的保護思路與模式
城市經濟發展并非意味著城市取得了全面的發展。城市的全面發展包含了城市經濟在內的社會、環境、基礎設施、公共空間、居住環境、投資環境等諸多方面,因此作者從旅游學、經濟學、城市規劃等多學科進行了多角度綜合思考,明確提出了以經濟發展為主導,以激活歷史文化資源為基點,以提升城市形象為目標,以最終達到科學合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思路,為城市的游憩空間、文化旅游發展提供較大的空間。
3.1保護思路提出的研究基礎
經濟發展戰略——支撐作用:深入研究歷史文化街區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實現與旅游經濟對接、與文化經濟對接和與休閑經濟對接,并據此確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想(如本次案例中古城墻及南門片區與凱江濱水區的協調發展。
歷史文化資源戰略——激活作用: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將其與城市的其他資源進行整合,以文化為主線進行挖掘、包裝,將單個文物古跡的保護與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展示相結合,通過舉辦各種城市節慶活動引導城市經濟發展,真正激活歷史文化資源,使其轉變為經濟資源,實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旅游發展戰略——引導作用:當前,旅游產業逐漸成為城市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區域旅游發展戰略的高度上重新認識歷史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景觀價值和旅游價值,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依托歷史文化遺產自身的影響力并結合城市節慶活動,有效地開展旅游文化活動,與區域旅游協同發展。
城市品位戰略——提升作用:通過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為引導,加強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營造良好的城市形象;結合城市公共空間建設,將其融人到城市公園、文化商業街區的建設中[。如本案例則可以從宏觀的城市用地性質調整,到局部的傳統商業街區建設、濱水空間建設,大大提升三臺縣的城市形象,為市民提供需求較強的休閑文化空間與場所。
3.2以經濟發展為主導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模式
3.2.1基本思路
基于前述研究,以全方位促進城市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為出發點,提出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思路:①將歷史文化遺產資源作為一種現時的城市資源考慮。跳出傳統思路,突破將歷史文化遺產作為靜態資源進行孤立地保護,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資源之間的關系_6j。②將歷史文化遺產資源作為一種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依托資源考慮,通過公共空間建設來提升城市形象。在以上思路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進行城市道路交通建設、用地性質調整、景觀建設,為歷史文化遺產從用地布局、保護思路、利用方式等方面“松綁”,真正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取得歷史文化遺產價值最大化和城市發展全面化的良好效果。
3.2.2保護模式
根據以上保護思路,提出以“經濟旅游、城市節慶、城市文化公園、濱水區等公共空間為前導,以道路交通組織優化、城市用地性質調整為支持的歷史文化保護模式”,見圖l。圖1中簡明地介紹了既能有效地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又能充分發揮其城市公共資源的優勢,合理保護與利用,真正使其成為城市生活的組成部分,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對接。
4 重點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方案
4.1保護理念與原則
根據以上研究思路和提出的保護模式,圍繞“保護古城,發展經濟,旁山依水,北進南拓,兩翼,山水其問”的總體理念,從保護“山、水、城”的城市格局,提升古城形象,強化古城特色,有序開展旅游,拓展新區功能,疏解環境壓力等方面,并按照下列原則制定保護方案:文化遺產保護優先原則;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資源價值最大化整合原則;特色化、人性化原則;可操作性原則。
4.2保護范疇與內容
保護范疇與內容主要是:①遵照文化遺產保護優先的原則,確定各個歷史街區的文化價值及其特點(表1),從物質層面確定保護的實體內容。這是做好保護工作的基礎研究。②從保護“山、水、城”城市形態的層面,保護城市的視覺通廊。位于城市山體制高點上的寺塔之間,以及各點與城樓之間的視覺通廊是三臺縣的主要景觀視廊,應將其作為城市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保護。③從風貌環境層面,保護城墻、院落、建筑的周邊環境,對建筑高度、色彩、形態等方面提出保護要求。
4.3保護方法
劃定保護分區:根據具體地段的實際條件,確定分級保護區,提出控制要求,包括建筑的限高、色彩、形態等。視覺環境保護:視覺環境保護主要包括位于城市各個制高點上寺塔之間的視覺通廊,各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色彩。通過建筑高度的限制、用地性質的控制,保護古城墻的風貌環境,保護建筑、山體形成的空間層次。
建筑保護與整治模式:依據建筑的質量、風貌、年代定量分值(表2、表3),按一定權重標準,確定本次規劃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每一建筑的保護與整治方式。主要是:①保護——保護原樣,以求真實反映歷史遺存。對規劃保護區和風貌典型、質量較好的傳統民居采取保護措施,可進行修繕或對個別構件加以更換,修舊如故,以存其真。②改善——指建筑結構尚好但不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的建筑,原有結構不動,局部修繕改造,配備市政設施,改善居民生活質量。③重建——對傳統風貌影響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改建的措施,以保障與傳統風貌的協調。④保留——對20世紀80年代以后興建的建筑,磚混結構,造型與質量較好,同時與傳統風貌環境沖突不大,采取保留,維持現狀。⑤整飭——對質量較好但風貌較差建筑的立面進行整治,包括降低高度、屋頂平改坡、改變外墻和屋頂色彩等。⑥拆除——指對違章搭建或原先沒有以后增建的,破壞院落空間環境的建筑應予拆除。
4.4用地布局及道路交通調整
要保護好古城的結構和布局,必須對現有歷史文化街區的城市用地性質進行調整與控制。調整沿城墻周邊的工業用地和倉儲用地,沿城墻留出綠化帶和開敞的空間。按照保護規劃控制護城河周邊用地項目的要求,將污染嚴重或影響古城風貌的豆豉廠、印染廠等幾個工廠在近期內搬遷至新工業區。根據三臺縣總體規劃的人口規模及每人的用地指標,在城內和城外布置必要的居住用地減少城內居住密度與人口數量,改善居住環境。
4.5主要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方案
4.5.1古城墻及南門片區
①保護內容。主要有古城墻、南門城樓、東城門。南門片區現有街道的格局,民居院落,建筑風貌、色彩和高度,保護現有街道與凱江及對岸山體的視覺關系(圖2、圖3,見封三和封四)。②保護措施。對現有墻體進行整治和修復,恢復歷史原貌;對城墻兩側用地布局進行合理調整;拆除沿城墻搭建的構筑物,整治周圍環境;保留方家街、下南街和南外街的現有格局及其與南門城樓的關系;保護南門片區現有的民居院落形式、建筑風貌。③利用策略。在整治保護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在古城墻兩側各留出10—20m保護帶,規劃布置綠化帶、游步道等,通過不同景觀塑造表達三臺的歷史演變過程,尤其是打造在三臺歷史上積淀厚重的盛唐文化;將南城門、東城門作為重要節點打造,使其成為具有文化性、觀賞性等功能為一體的旅游休閑景點;對南門片區的民居院落進行整體保護開發,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功能更新和居住條件改善,結合旅游開發,以適當的方式使其成為一條集商業、旅游、餐飲、民俗等為一體的傳統文化商業街區;將外南街與凱江交匯處作為重要景觀節點,恢復當年川北古碼頭的繁盛景象,通過南門片區的綜合保護開發,帶動凱江沿線的城市濱水空間建設,促進三臺縣的城市經營。
4.5.2大佛寺片區
①保護內容。蟠龍山山體形態、山體制高點和現有的建筑群落,保護大佛寺與南城門樓、牛頭山等的視覺軸線通廊。②保護措施。加大對大佛寺重點建筑的保護力度,包括經費投入和技術指導;調整周邊用地性質,將工業廠房移出大佛寺的保護協調區;控制周邊建筑高度和建筑風貌,周邊的建筑高度不得超過大佛寺的高度;明確保護蟠龍山山體及其保護范圍,不得繼續破壞現有的山體形態,嚴禁在山體西側后部進行取土等損害山體的破壞行為;保護大佛寺與南城門樓、牛頭山等視覺軸線通廊,在視覺軸線上不得布置高層建筑,使大佛寺融入城市整體景觀系統中。③利用策略。結合佛教文化,對現有建筑群落進行布局完善,在功能上進行充實,形成食宿、休閑、佛事等若干個功能區,將其打造成三臺縣的民俗佛教文化公園;在蟠龍山麓至南河路之間,規劃大佛寺廣場,滿足香客、游人的停留和禮佛朝拜用品的出售,同時為城市文化活動的開展創造條件。
4.5.3琴泉寺北塔片區
①保護內容。現有建筑群、摩崖石刻、甘露泉、北塔、名人文化遺跡等文物古跡,保護現有建筑平面格局與建筑輪廓,保護北塔的城市制高點及其周邊山體的自然景觀。②保護措施。研究發掘琴泉寺按星象落座建殿的布置格局,科學劃定琴泉寺和北塔寺的保護范圍,保護現存歷史文物和建筑;對北塔寺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對塔體及其周圍建筑進行修葺維護,在未來開發中可適當擴大北塔寺規模;加強琴泉寺和北塔寺片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圍繞道路、市政設施、綠化及各種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提高琴泉寺和北塔寺的通達性與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性。③利用策略。充分發掘琴泉寺唐代禪宗祖庭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展示琴泉寺的“佛教文化”、“名人文化”、“詩詞文化”、“摩崖文化”,形成與東山公園呼應的城市文化公園;按照高聳建筑物的觀賞要求保護北塔的城市視覺通廊,使其成為西北側城市的制高點;結合北壩新區城市中心的建設,打造新城的城市坐標和城市景觀軸線;整體聯合打造城北新的景點,提升新城的自然環境品味和歷史文化底蘊。
4.5.4東山公園片區
①保護內容。東山的山體輪廓,東塔的制高點,自然景觀、歷史建筑、歷史遺跡、摩崖石刻;東山大佛、東山觀音寺以及沿涪江的濱江景觀;保護三臺城東“山、水、城”的自然格局。②保護措施。重點維護培修東塔、臨川閣、故池、薛濤塑像、碑林、蘇公泉、流杯池等文物及景點;保護現有東山公園內包括古樹名木在內的植被;保護東山公園濱江景觀,不得在濱江一側進行破壞性和永久性的建筑活動;清理東山公園周邊不協調的因素,尤其是大門附近現代風格的建筑;東山公園周邊的用地開發,嚴格進行高度控制,其建筑高度不得超過東塔高度的1/2。③利用策略。對東山公園與東山大佛、小明湖進行整體考慮,在朝拜、休閑等功能達到互補;突出東山公園的休閑功能,明確東山大佛的朝拜功能;在東山公園與東山大佛之間適當位置配套社會停車場,滿足香客、游人朝拜的需要;在涪江大橋東側設置東山大佛寺山門。
[論文關鍵詞]歷史;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
一、歷史文化遺產的界定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生存環境所受到污染與損害已經觸目驚心。人類的生存環境,除了直接面臨著受到嚴重污染和破壞的自然生態的威脅外,還存在著與此密切相關的社會、經濟和科技等能否持續發展的問題。作為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現代旅游與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和與此相對應的以商業經濟利益為驅動力的旅游資源開發給人類的居住環境和文化遺存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以致旅游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世人普遍關注的焦點。
為了使物質文明的進步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為了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于1972年倡導并締結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6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遺產名錄》。根據公約規定締約國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由締約國申報,經世界遺產中心組織權威專家考察、評估,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團會議初步審議,最后經公約締約國大會投票通過并列人《世界遺產名錄》,作為全人類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加以保護。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稱為世界文化遺產。遺產種類有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屬于以下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2.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筑群。
3.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們留給我們的,是古代的東西,是經歷了百千萬年而至今仍在的東西,是沒有備份,獨一無二的。正是這獨特性和唯一性決定了歷史文化遺產應該以保護為主。
我國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于次年開始申報世界遺產。1999年lO月29日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至2008年7月,我國已有37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25項,自然遺產7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文化景觀1項,成為了全世界共有的財產。在我國還有許許多多正在申報和未提級申報的歷史文化遺產,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典型的歷史性、民族性和藝術性特點,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睞,成為寶貴的人文旅游資源,同樣需要我們進行保護。
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
歷史文化遺產是千百年悠久歷史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體。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云南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后被評為世界遺產。這個地方得到了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反之,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研究人類歷史發展有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人類或民族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從漫長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我國的歷史遺存豐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研究人類發展歷史,喻古明今,有利于促進社會進一步發展。
2.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科學研究有意義。在歷史科學研究進程中人們發現,歷史古城、古建筑、構筑物等有很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我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建于隋代(公元581__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 18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橋高7.23米,1400年的歷史,趙州橋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所以它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跨徑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此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奇跡,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誠然,也有很多歷史文化遺產人們還不清楚其科學原理,需要我們去探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科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3.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發展旅游經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正是這些人類前進中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我們的社會發展尤其是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對之加強保護,有利于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歷史文化遺產是發展旅游業的基礎。
旅游活動的客體是旅游資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游經濟的發展,要依托于旅游資源,除大自然賦予的自然旅游資源外,更離不開人文旅游資源。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而迷人,它吸引著無數的中國人,更讓外國人向往,這些都是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資源,也是人們游憩、觀光、獲得美的享受、獲得相關歷史知識的重要場所。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馬俑及眾多明清皇家陵寢等歷史文化遺產。還有小小的周莊,年旅游收入達2億元。可見,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旅游的客體就會存在。
(2)用經濟價值去直觀地表現人類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利于更好地發展旅游經濟。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旅游業所帶來的收益不斷提高,旅游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不斷增長。我國人文歷史文化旅游的潛力很大。保護好這部分旅游資源,能更快地發展旅游經濟。
(3)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能提升旅游資產的價值,可持續發展旅游經濟。歷史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游資源,也是旅游資產。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可以提升旅游資產價值。歷史文化遺產是全國乃至全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的價值在于供世人觀賞、研究與利用,所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得好的地方,旅游業就發展得好,旅游資產價值提升得多;如秦始皇陵兵馬俑、平遙古城、周莊古鎮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得好,其旅游資產價值提升的快,有利于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能帶動本地區整體經濟的發展。
4.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品位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和持久發展的。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激情、奮勇向上的民族,有著豐富燦爛的文化和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遺產。它具有極大的震撼力和激勵力,中國擁有世界歷史文化遺產3O項,居世界領先地位。在世界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對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對于提高國民的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增強民族自尊,激發愛國主義熱情,提高國家文化形象,豐富世界文化寶庫都有極大作用。文化是進步的動力,是歷史的積淀。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留存并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全球《2l世紀議程》指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功在千秋,造福子孫后代。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被重視。在多年的經濟發展的進程中,由于文化價值觀的不斷變化,很多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不可再生的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上世紀幾次大規模建設,使許多傳統歷史文化遺產遭到摧殘和破壞,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加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也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展不利,存在很多問題。
三、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足,難達共識。雖然社會總體上
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和保護意義的認識不斷提升,但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不同人群的價值取向,審美取向存在差異,導致認識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銳對立。如在城市建設中對一些古跡遺址的去留問題上,在一些已經消失的歷史文化景觀要不要新建的問題上意見相左。這種狀況導致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許多問題因為缺乏共識而難以處理。
2.歷史文化遺產家底不清。許多歷史文化遺產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碰到歷史文化遺產時,講不清道不明,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根本沒有調查、登記,更談不上公布文保單位及對其進行合理規劃。
3.“建設性破壞”現象嚴重,保護與開發的關系處理不當。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少地區只顧單純的經濟開發,只顧規模的擴張,而忽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被毀程度令人堪憂。尤其在一些舊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許多歷史傳統街區和歷史建筑遭到破壞。襄樊宋城墻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會址周圍的歷史建筑一拆而光。城市要發展,舊城要更新,勢必要拆遷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歷史使用價值的老建筑。時下古老的北京也遇到了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就是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要不要留存,怎樣協調好市民居住環境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關系?我們不能為了開發商的需要,為了出賣土地,籌集資金,把一些古建筑和一些有歷史意義的遺跡毀掉。
有的地方在開發旅游資源過程中,片面追求旅游經濟效益,造成歷史文化遺產嚴重破壞。一是為了迎合旅游熱,不惜以拆毀傳統歷史街區為代價,而后又制造出了乃至異地開發出一系列替代品,使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淪為“假古董”。
4.法律制度不健全,執法不力。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多管齊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為什么許多重要的文化遺產,許多地區領導,甚至最基層的領導一句話就能化為烏有。就是因為沒有明確具體的法律條文來管理,而是權大于法。
5.保護資金的匱乏,專業人才、技術的匱缺,直接影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由于沒有專項的保護資金,許多歷史文化遺產處于自然消亡狀態。尤其是貧困地區,文物專業干部僅一、二個人,連日常開支都很難保證。缺少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保護人才隊伍,同時缺少過硬的保護技術,何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呢?
四、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1.積極宣傳,更新觀念,加強全民保護意識。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各級政府和每個市民的神圣職責。政府要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和保護力度,同時要廣泛發動群眾,讓每個公民都能自覺珍惜愛護文物,并且要加強輿論監督,有了群眾支持和輿論支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有了強大的依靠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最強大的。
2.提高全民素質與法律保護并行。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長城旅游剛剛興起時,各個長城景區普遍遭遇了一次“毀容”高峰。從八達嶺甕城西門登上長城,分別沿南北兩側依山而上的長城邊走邊觀察,看到這段3000多米的長城上,凡游人伸手能及之處,幾乎都被刻上了各種各樣的文字,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鮮文,以及難以辨認的字詞,刻得密密麻麻。這些字不僅破壞了長城的歷史面貌,有的字深達半厘米,已傷及墻體。長城乃中華民族的象征,此舉嚴重破壞了民族形象。所以才有中國長城學會與八達嶺長城管理委員會聯合發起的去除長城墻體字跡方案征集活動,消息公布后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社會各界紛紛為長城保護獻計獻策。近十多年來,隨著游客素質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強,刻字破壞行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文化遺產不僅要由一系列行政法規來保護,而且要用刑法等法律來保護。對于嚴重損毀破壞歷史文化遺產的行為應規定為犯罪,應給予刑事處理。
3.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建設的關系,保護是前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旅游資源開發,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不可再生的人文旅游資源,是旅游活動離不開的客體。一旦被破壞便永久消失了,也就談不上長遠的開發和利用。因此,在開發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絕不能對開發急功近利。在保護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國家相應的保護法規之外,還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找到與自身環境、條件相符合的辦法。多借鑒浙江蘭溪的諸葛村(八卦村)的做法。還可以對實物性的歷史文化遺產實施限人限時地開放參觀,西藏布達拉宮就是這樣的。甚至可以不對外開放,只對學者和相關研究人員開放。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一種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這些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會日益增加。我們應當高度重視所擁有的寶貴資源,要意識到這些資源是潛在的、不斷升值的資本,要從長遠角度來看待。即使當下受條件所限無法立即進行開發,也要積極予以保護,可利用其他產業先行發展,待時機適當的時候,再將其寶貴的文化價值予以轉換。
4.摸清家底,搞好保護規劃。去中原地區旅游,當地人會自豪的對你說:“你拿把鍬,隨意挖幾下,就有可能發現寶貝”。雖然是笑談,但還能反映出因文化積淀深厚,本地人引以為豪的心態。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提示我們對祖國的歷史文化遺產要心中有數,搞好勘探、摸清家底,以便于規劃和保護。
前面提到北京胡同四合院,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應積極修整并恢復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環境。但要處理好個性文化與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的關系。現在有些歷史文化名城,商業氛圍越來越濃,而文化氛圍卻日益淡化。麗江古城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古城保護得不錯,但古城內一個商店接一個商店,文化氛圍不濃,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這是令人遺憾的。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護城市的全部,它的保護范圍、內容與要求要通過城市規劃來細致確定。關鍵在于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新建筑和老建筑的關系,新舊建筑之間在風格、色調上相協調,使整體格局達到和諧,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嚴格控制文化遺產保護區、歷史街區內的空間過量的不適當的經濟開發、旅游開發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點建設。
改善市民居住環境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缺乏妥善協調。在保護文化遺產中平遙地方政府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制定古城保護規劃;第二,實施古城居民搬遷工程;第三,全面加強古城基礎設施建設等,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價值評估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3)04-0028-04
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政治日漸共融,文化在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增強城市發展后勁中的作用愈顯突出。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記憶的沉淀,具有時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合理評估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善待、延續和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應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
一、相關文獻回顧
國外(以歐洲為代表)有著悠久的文化遺產保護歷史,19世紀歐洲幾乎所有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文物保護法,并逐步完善成為一整套保護體系,普通國民文物保護意識也得到很大提高。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遺產并購行為日益增多,文化遺產的價值評估研究逐漸產生。卡拉馬(Arjo Klamer)研究了文化遺產的價值構成[1],并研究了文化遺產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計算方法[2] 。施羅斯比(David Throsby)和卡拉馬(Arjo Klamer)提出了文化遺產經濟學的構建[3]。施羅斯比提出了文化資本的概念[4]。梅森和瑪塔提出了以價值觀念為基礎的遺產保護模式[5]。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從純經濟學的角度對遺產價值進行評估。由于文化遺產的很多價值無法直接在市場得到實現,西方國家出現了“反評估”的思潮,一些學者反對把自然、社會、經濟系統的一切要素納入貨幣化管理,呼吁重視“無價格管理手段”(如法律、行政工具)的應用[6]。
國內已有許多學者對文化遺產價值評估進行過研究。侯曉飛[7]認為要解決城鎮化過程中遺棄、破壞歷史文化遺產甚至文化遺產消失的問題,首先需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明確其歷史文化價值、開發利用價值和旅游價值,明確其在國內外人類遺產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李憲宏[8]認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評估主要有定量和定性兩類方法,其中,定量評估方法是通過統計、分析、計算,用具體的數量來表示歷史地段旅游價值的方法,現有的定量數理統計方法主要有技術性的單因子評估法、旅游性的多因子評估法和共有因子旅游評估法,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對比法和實證分析法。楊志剛[9]認為在歷史文化遺產價值評估方法研究方面,不僅需要借鑒環境資源的價值評估方法,還應對其所采用方法的篩選問題和可能性問題進行研究。
可以看出,文化遺產的價值評估問題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研究的廣度和和深度也不斷得到拓展。
二、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評估指標體系
(一)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
本文在借鑒以上歷史文化遺產價值評估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搭建囊括文化價值評估、開發利用價值評估和旅游價值評估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綜合價值評估指標體系(見表1)。
(二)評估方法
本文采用專家征詢法,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征詢相關專家對于上述指標體系中各指標重要程度的意見,在獲得不同專家對于各指標權重的打分資料后,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得到各評估指標的權重:
公式中,為第i項指標權重,為第i項指標平均值,n為評估指標的項數。
各評估因子的權重表示該項內容對歷史文化遺存價值的影響。影響大的權重高,影響小的權重低。所有評估因子的權重之和為1,其中每一項評估因子的權重介于0~1之間。通過計算各評估因子的權重,結合表1得到歷史文化遺產價值評估指標權重表(見表2、表3、表4)。
同時,根據上述計算得出的各指標的權重數,結合各評估因子的賦值標準,對各評估因子進行合理的賦分(見表5)。
通過上述模型可以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綜合價值進行評估,為了更加清楚地展示評估結果,依據綜合評估分值,可將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分為五級,從高級到低級得分值域分別為:五級90~100分,四級75~89分,三級60~74分,二級45~59分,一級30~44分。此外還有未獲等級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分值域0~29分。其中,五級稱為“特品歷史文化遺產”,四級和三級通稱為“優良級歷史文化遺產”,二級和一級通稱為“普通級歷史文化遺產”。
三、即墨市鰲山衛古城歷史文化遺產價值評估
(一)鰲山衛古城概況
鰲山衛古城位于青島即墨市東部,先后存續了565年,是明朝初期設立的與鎮海衛、威海衛齊名的沿海十八衛之一。據清同治版《即墨縣志》記載,鰲山衛古城初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初建時城墻為磚石結構,周長約2500米,高約11.6米,厚約6米。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分別名為“鎮海”、“安遠”、“迎恩”、“維山”。城墻外修有護城河,寬約8.3米,深約5米,引海水入河。海潮可抵東門,船只由海可直達護城河。城中建筑方正對稱,街道形如棋盤,四門洞達。城內有衛署、學宮、經歷司、倉廒、文廟、武廟、天齊廟等建筑。城西筑有演武廳,設廳堂、點將臺等。
通過實地走訪古城遺址(古城遺址坐落于現在的鰲山衛鎮北里村、東里村、西里村和南選村,占地面積約為1平方公里),我們發現,目前鰲山衛古城仍有部分古跡留存,現存比較完整的古建筑為陳希瑞故居,距今已有200余年歷史,其他留存的古建筑主要分布于橫貫古城的南北大街兩側,有幾十座建造近百年的漁民住房,古城南門、北門上的石牌,旗桿石等分散在各處。當地的老人仍能根據親眼所見或其長輩的口傳描述出許多當年的情景。
通過和鰲山衛鎮相關部門的交流,發現目前鰲山衛古城遺址保留完好的地上文化遺產(主要是地上建筑)很少,但鰲山衛古城遺跡和有關資料保存完好,包括古建筑物的圖紙、整個鰲山衛古城遺址的位置圖等。
(二)評估過程與結果
以文中構建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價值評估指標體系為標準,以鰲山衛古城歷史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為依據,通過專家征詢法獲取專家對于鰲山衛古城不同評估指標的分值,計算得出鰲山衛古城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評估結果(見表6)。
(三)評估結果簡析
根據評估結果,鰲山衛古城歷史文化遺產的綜合價值得分為65.5分(總分100分),其中,文化價值、開發利用價值和旅游價值,得分分別為45.9分、11.3分和8.3分(總分分別為75分、15分和10分)。根據價值評估指標體系中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等級的劃分標準可知,鰲山衛古城歷史文化遺產應屬于三級歷史文化遺產,是“優良級歷史文化遺產”。
四、鰲山衛古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建議
(一)加大對鰲山衛古城文化遺產數據資料的收集與整合
鰲山衛古城遺跡眾多,但現保存完好的文化遺產較少,致使專家們對鰲山衛古城歷史文化遺產的評估價值偏低,也使得青島市在其藍色硅谷核心區規劃建設中未將鰲山衛古城遺址的保護與利用納入到城市規劃建設中。在此背景下,加大對鰲山衛古城文化遺產數據資料的收集與整合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前期實地調研期間,通過和鰲山衛鎮相關部門的交流了解到,目前鰲山衛鎮已成立相關部門編寫《鰲山衛志》,書中就有鰲山衛古城遺跡的詳細內容,為人們全面了解和認識鰲山衛古城歷史文化遺產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二)使鰲山衛古城遺址成為即墨市標志性歷史文化旅游建筑
作為明初設立的十八個以“衛”為后綴名的具有軍事防衛職能的地區之一,鰲山衛古城的保護工作應引起高度重視。可將鰲山衛古城遺址的保護與恢復、開發與建設納入青島市藍色硅谷核心區規劃建設中,統籌考慮,使之成為該核心區的標志性歷史文化旅游建筑,同時成為核心區經濟發展的新的支撐和拉動點。
(三)借鑒國內的成功經驗,實施系統性、區域性、連貫性操作
在規劃重建鰲山衛古城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山西平遙古城的保護與挖掘、修復與恢復、開發與經營的經驗,實施一體化規劃、市場化操作、投資開發者經營、本地村民進駐的方式,突出鰲山衛古城軍事防衛職能的特點,彰顯青島本土明清時期的軍事文化,使鰲山衛古城成為青島市古今文化建設旅游區的主要代表之一,成為能夠代表青島市的又一特色城市名片。
(四)區域整體保護與開發
鰲山衛古城的保護與恢復、開發與經營,必將對鰲山衛古城周圍區域起到梯度輻射帶動作用。因此,必須注重古城周邊環境的協同保護與規劃,從整體上對鰲山衛古城及其周邊區域進行規劃與開發。
[參考文獻]
[1]Arjo Kramer. the Value of Cul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s and Arts[D].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1997:83
[2]Arjo Kramer. Accounting for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J].De Eonomist, 2002(4): 150.
[3]David Throsby, Arjo Klamer. 為過去付費:文化遺產經濟學[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125-138.
[4]David Throsby. Cultural goods consumption and cultural capital[EB/OL].[2013-09-22].http://uni-siegen.de/~vwliv/papers/current/86-00.pdf.
[5]Randall Mason,Marta de la Torre.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values in globalizing societies[EB/OL].[2013-09-20].http://.
[6]蔡建輝. 城市森林的環境價值評估及其政策[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1.
[7]侯曉飛.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旅游資源價值評價研究[D].天津:天津商業大學,2011.
一、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不斷完善法規體系,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制度保障
一是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遺產保護法規體系。二是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作為城市重大發展戰略納入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三是建立了主要領導牽頭、專家參與決策的名城保護專門協調機制。
(二)不斷加大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力度,彰顯古都歷史文化魅力
一是緊緊圍繞“一軸一線”,重構城市歷史文化魅力走廊。北京南北中軸線和朝阜大街(簡稱“一軸一線”)以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構成了古都風貌骨架,其特色鮮明的空間格局和別具神韻的歷史建筑是北京的獨特文化標簽。二是加強重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充分發揮歷史文化遺產在文化傳承和文化價值傳播中的作用。三是秉承“大文化”發展理念,著力提升博物館、紀念館、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三)創新舊城保護機制,推進舊城改造與民生改善的有機統一
一是通過舊城改造,在保護城市原有風貌的基礎上,不斷改善舊城市民生活環境,在保護修繕的同時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不斷探索舊城保護模式。通過“院落微循環改造”、“街巷胡同環境整治”為代表的“點、線、面”相結合的系統工作模式,加快危舊房屋和院落修繕工作。
(四)發揮資源優勢,促進名城保護與產業升級發展相互融合
一是發揮北京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不斷發掘和釋放文化遺產經濟價值。二是吸引各類文化資本積極參與修繕保護和開發經營,以完善產業發展環境、集聚文化資源要素、豐富文化產業業態為重點,通過提升產業的文化內涵發展能力、強化產業的歷史文化品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深度轉型。三是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挖掘、傳承和利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帶動經濟發展的優勢,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提升經濟價值的同時得到保護和弘揚。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北京目前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新的階段特征和發展要求使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面臨更大挑戰,必須更加注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不斷提升北京城市人文風采和文化魅力;更加注重舊城保護機制的改革和創新,不斷改善城市居住環境和市民生活品質;更加注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斷促進文化消費和文化產業發展。
(一)繼續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彰顯古都歷史文化魅力
著重圍繞“一軸一線”,集中力量通過文物騰退、修繕,環境綜合整治等方式,打通重要節點,回填歷史元素,恢復經典風貌,形成以中軸線和朝阜大街為骨架的古都歷史風貌。繼續推進長城、故宮、周口店等重大文化遺產的保護修繕工作,做好中軸線、大運河等歷史文化遺存申遺工作,打造一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充分展示古都文化價值和內涵。加大對公益性博物館、紀念館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其對文物保護和研究的重要作用,不斷完善其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為廣大市民提供文化價值傳播的重要平臺。
(二)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推進舊城保護和城市空間布局戰略調整
堅持舊城整體保護原則,嚴格執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律法規,發揮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的領導協調作用。結合舊城區域功能定位,系統整體規劃舊城格局,統籌建筑風格和城市風貌。繼續創新舊城改造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舊城改造,統籌人口疏解、騰退土地利用和安置房建設。著力優化城市布局,加快新城、重點鎮和新農村建設,加快薄弱地區發展,不斷增加對中心城城市功能的平衡和分擔,促進人口疏解。
關鍵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仁懷市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8-0156-03
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人類在仁懷繁衍生息。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仁懷置縣,屬滋州。宣和三年,降縣為堡,屬瀘州郡。元置仁懷長官司、古滋長官司,均屬播州安撫司。明為仁懷縣(今赤水)轄地,屬遵義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隨府改屬貴州布政司。雍正八年,移縣治于生界亭子壩,十一年知縣杜詮領帑項一萬五千零八十兩建城,至十三年新城就。遠在漢代,仁懷人民便釀造出令漢武帝“甘美之”的佳釀。1915年,茅臺酒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躋身世界三大蒸餾名酒行列。1995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仁懷撤縣設市,是貴州省首批建設的20個經濟強縣(市)之一。
一、歷史文化遺產現狀
仁懷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是古代川鹽入黔的重要驛站之一,也是“四渡赤水”戰斗過的地方,更是馳名中外的國酒茅臺酒的故鄉,因而擁有較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一)物質文化遺產
就物質文化遺產而言,仁懷市境內歷史文化遺產又具體包括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特色歷史街區和文物保護單位四類。目前,可移動文物基本都珍藏于市博物館內,有國家二級文物2件、國家三級文物2 000余件和近1 000件待修復的文物;不可移動文物共4處,即沙灘鄉的古鹽運碼頭、東門河云仙寺內的商周遺址以及中樞的水仙寺和玉屏寺;特色歷史街區共3條,即清代遺存下來的梅子坳老街、三元洞老街和五馬老街;文物保護單位共26個,分別分布在仁懷市城區及一些鄉鎮;具體情況(見下表)。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
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仁懷市最為著名的要數茅臺酒傳統釀造工藝,現已被列入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仁懷也于2004年7月,被正式認定為“中國酒都”。此外,仁懷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境內居住著漢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白族等9個民族,因而擁有眾多獨具特色的民族習俗,如后山鄉的采月亮、苗族臘染、苗族打牛祭祀活動;有別具風格的地方戲曲,如學孔鄉的春臺戲;有眾多精湛的手工技藝,如喜頭鎮的擂荼制造工藝、壇廠鎮的制陶工藝等。其中,后山鄉苗族的踩月亮活動與茅臺鎮茅臺酒傳統釀造工藝一同被列入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三)總體評價
從數量來看,仁懷市境內的歷史文化遺產比較豐富,目前已登記的有3 000多件可移動文物、4件不可移動文物、3條特色歷史街區、26個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地上地下歷史文化遺產仍處于未發掘或未登記狀態。
從類別來看,仁懷市境內的歷史文化遺產種類比較齊全,涵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特色街區和文物保護單位四類,其中文物保護單位又包含近現代史跡、古墓葬、古建筑、古遺址、摩崖石刻等類別。
從年代分布情況來看,境內物質文化遺產(除可移動文物外)主要是清朝和近現代留存下來的,其中清代遺產18處,近現代歷史文化遺產11處,此外還有明代遺產兩處,商代、宋代遺產各1處。
從位置分布情況來看,境內物質文化遺產(除可移動文物外)主要集中分布在茅臺、中樞、魯班、長崗和五馬,其他如茅壩、壇廠、沙灘、三合以及火石崗等鄉鎮也有單個分布。
從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來看,境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四渡赤水紀念塔、茅臺渡口紀念碑、魯班烈士墓、魯班戰斗遺址、長崗住地等9個文物保護單位聯合統一申報),貴州省級兩個,遵義市級兩個,仁懷市級13個。
從保護與開發現狀來看,仁懷市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力度不夠,除魯班、烈士墓等極個別受到較好保護外,其他都基本處于自生自滅狀態,既沒有劃定保護范圍,也沒有派專人進行管理。由于缺乏保護,導致各級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價值不高,開發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二、歷史文化保護與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歷史文化遺產遭受自然、人為的雙重破壞
仁懷市的眾多物質文化遺產當中,除了被收藏在市博物館的部分文物之外,其他都基本處在露天之下,如清代的古鹽運碼頭、明清時期修建的眾多寺廟以及時期留下的戰斗遺址等。這些寶貴的遺產千百年來經歷了無數次的風吹雨打,遭受風化、沖蝕等自然因素破壞嚴重,部分甚至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失去了其原有的價值。
當然,相比自然因素對歷史文化遺產造成的破壞而言,人為因素所造成的破壞可謂更甚。其中,最為明顯的要數戰爭所帶來的毀滅性破壞,例如將領石達開與清朝政府的茅臺一戰使得諸如酒作坊等珍貴遺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運動對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也相當嚴重,永安寺、天圣寺等寺廟中的雕像、石刻被毀之殆盡。
(二)認識淺薄,保護力度不夠
在建設過程中,部分人認為保護文物、歷史街區、古建筑就是保護“落后”,更有甚者還把保護遺產和發展經濟對立起來,認為這些“死物”是在和城市建設搶地盤,阻礙了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其實,他們片面地理解了城市的現代化,認為只有高樓大廈才是現代化城市的象征,而忽略了最為重要的城市歷史沿承與城市文化品位。
(三)建設性破壞嚴重,孤立文物保護
在城市現代化建設這一迅猛潮流中,城市工業用地、居住用地等難免會與遺產保護發生摩擦。在城市建設用地原本就很緊張的仁懷,這一矛盾更是突出,而二者比拼、爭搶的贏家又往往是經濟一方。因此,許多尚未挖掘的珍貴遺產永久地埋藏于混泥土之下或是被徹底摧毀;而已發掘的部分歷史文化遺產也不得不拆遷而另尋容身之所;幾經曲折得以原地保留的也只是孤立保護,周圍老建筑全部被拆除,整體風貌極不協調,其中最好的例子要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鹿鳴塔被孤立保護在市醫院內。
(四)保護資金短缺
仁懷市境內的物質文化遺產多為土木類,由于自然、歷史原因和現代化建設所帶來的破壞,其保護需要大量的資金。但是,由于當地人民認識淺薄片面、重心完全偏向近期的經濟發展,境內許多歷史文化遺產都沒有專項的保護資金,基本上處于自然消亡狀態。地方政府采取種種措施籌措的資金也只是杯水車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比如旅游收入、民間捐助等。
(五)文化特色明顯,但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未能充分體現
仁懷市的文化特色也非常鮮明,國酒文化、文化和古鹽運文化便是這一城市的主打文化,也是彰顯其城市魅力的最大文化品牌。盡管其文化特色非常明顯,但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上述“三大文化”均未充分體現出來。首先,在進入仁懷的各交通口岸,除國酒門、茅臺巨瓶外,很少有能彰顯其文化特色的廣告、標語或標志;其次,市政中心地區也沒有能充分展現其文化特色的標志性建筑。另外,在仁懷市內的主要交通廊道和廣場上,能體現其文化特色的雕塑和園藝也少之又少,走在仁懷境內的大街小巷上,人們很難感受到國酒文化、文化與古鹽運文化的濃厚氣氛及深厚內涵。
三、歷史文化保護與開發的建議
歷史文化遺產是世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其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切實有效地保護好祖宗留下的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仁懷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建設特色城市有著更加迫切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在繼續大力、持久地面向社會宣傳《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同時,建立向市民宣傳、展示、普及相關知識的長效機制,比如通過舉辦免費知識講座、參觀、知識競賽、開設報刊專欄、專門網站甚至進入學校教材等多渠道、多種方式宣傳歷史文化遺產的珍貴價值及其保護意義,讓每一位市民都了解城市的文化內涵及保護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努力提高廣大市民的思想認識,引導全體市民樹立和形成“保護城市的歷史就是保護城市的未來”的共識,使全民投入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列中來。
(二)多渠道籌措保護資金
仁懷市政府必須加大歷史文化遺產專項保護資金的投入,并主要根據需要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的數量、保護程度,保護方式等決定具體的財政支出額度。除財政收入這一來源外,相關部門還應當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來源方式,如以旅游資源開發的形式獲取旅游收入;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維護、維修、展覽和科研,吸收境內外企業、團體、個人捐資贊助,建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等。
(三)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辯證關系
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應始終堅持以有利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為前提,在此前提下科學地加以利用,充分釋放其歷史和文化的價值潛能,并以此為資源進行旅游開發,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城市魅力的彰顯。如修繕后的文物保護單位可結合雕塑、畫展、文藝表演等,進行酒文化、鹽運文化、文化的展示;也可以復制文物樣品,開發旅游紀念品;也可以利用當地的手工技藝,如喜頭鎮的擂茶工藝、壇廠鎮的制陶工藝等,開發體驗型旅游產品。
(四)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要充分地彰顯文化特色
仁懷同時擁有酒文化、古鹽運文化和紅色文化,在具體的開發建設過程中,還必須正確處理好三大文化的關系。其一,要突出重點,即重點開發打造酒文化;其二,要體現三大文化的關聯性,即做到“酒中有鹽(鹽運文化),酒中有紅(紅色文化)”。具體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第一,仁懷市的文化定位是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酒都”,而不是“鹽都”或“紅色之城”,一切工作都要圍繞“酒文化”來做文章;第二,對于載有古鹽運文化和紅色文化的景點、景區,要繼續予以保護與開發,但范圍只限定在文物古跡的保護與開發;第三,部分酒文化載體中要適當融入古鹽運文化和文化,主要體現后二者在仁懷酒文化成長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發展的一種獨特資源,保護并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傳承并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促進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把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納入城市規劃中,從城市發展戰略層面來整體考慮,將更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更有利于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的綜合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潘君瑤.岷江上游的歷史文化遺產與文化旅游開發研究――關于打造具有世界影響的岷江上游文化旅游品牌的八點建議[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3.
[2] 秦趣,諶洪星,馮維波.基于景觀功能分區的山地濱水型城市旅游開發研究――以貴州省仁懷市為例[J].六盤水師范高等
中西部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
中西部城市依據其所處的區域優勢,經濟結構以礦產等能源產業為主導。進入經濟發展新時期,外部環境發生了快速演變,傳統的工業型經濟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多數城市面臨著開采過度、能源枯竭、產業結構亟待優化升級等一系列實際問題。如何尋找經濟發展新突破,創造經濟發展新增長點,實現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中西部城市目前面臨的首要問題。
中西部城市人文歷史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其數量龐大的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如果能夠對這些遺產加以有效活化再生,完全可以形成文化產業鏈,實現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無形之中又可解決就業等民生問題。因此,對于中西部城市發展來說,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要遠遠地超過其他行業,是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
彰顯文化,形成城市品牌
中西部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打造文化產業聚集區的良好基礎。如果可以深入開發歷史文化遺產,打造系統的歷史文化標識和文化延伸相關產品,必將更好地傳承歷史,形成特色文化,打造形象名片,進而形成城市品牌,對于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區域的整體知名度、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具有積極意義。
推動行業聚集
文化產業是最具有聯動性的新興產業,因其往往既是舊文化在新歷史條件下的活化,又是新形勢下新文化的催生過程。以歷史文化遺產為切入點,以文化創新為途徑建立的文化產業集聚區,可以實現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文化產業的互動發展。其一,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能充分推進現代文化產業聯動發展,實現新舊文化融合,延伸文化產業鏈:其二,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可進一步反哺歷史文化遺產,解決其保護資金不足、缺乏定期維護等難題,實現保護為先、合理活化再生的循環模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提升區域影響力
文化產業區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可持續發展性。因地制宜、結合中西部城市自身歷史文化特色,以文化產業集聚區為開發模式,可顯著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帶動區域商務、商業與旅游有機結合,促進相關配套產業、關聯產業、衍生產業的發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鏈,全面推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為地方創造財富,引領城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中西部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再生的成功模式
近年來,中西部城市結合城市發展狀況,以城市自身歷史文化遺產為基礎,以文化產業集聚區形式,打造了一系列文化遺產延伸產品。既不影響遺產的保護,又發揮了其社會、經濟效應,最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發展中的產業升級、就業難等問題,探索出一條歷史文化遺產活化與當地經濟發展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西安曲江文化產業園區
西安曲江是盛唐長安文化薈萃之地,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瑰寶,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近年來,曲江新城以盛唐文化為品牌,以資源整合為手段,開發建設了一系列以盛唐文化為內涵的項目:大雁塔景區、大唐芙蓉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唐城墻遺址公園等。五年時間,成果不菲:實現現代服務業主導經濟發展;古城遺址得到有效保護,避免了“開發性破壞”:拓寬了就業渠道,最大限度上解決了民生問題。不僅為其他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也為如何合理活化再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最大限度兌現城市價值提供了范本。
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
作為七大古都之一的開封市,近年來充分利用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建立起了以繪畫作品為原型的大型仿古主題公園一清明上河園。具體操作為:以宋代文化為拓展點,延伸建設了宋代文化科技館、宋代名人館等文化特色建筑;以民間故事為基礎,創編了“包公巡案”、“梁山好漢劫囚車”等節目定時現場演出。成功打造了宋代文化園區,實現了多個雙贏: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并舉:文化建筑與實景演出并立: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并重。可以說,活化歷史文化遺產,已成為開封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中西部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活化面臨的問題與困難
雖然在“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從產業戰略格局整體而言,還處于發展成長階段,仍是當前需要大力培植扶助的新興產業。
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傳承在思想認識、開發模式、創新發展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完善。
意識薄弱,活化程度不高
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中西部城市擁有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些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的脈絡,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而中西部城市活化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目前還較為薄弱,沒有充分認識到遺產活化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一些地方將歷史建筑拆除,然后興建仿古一條街,還停留在將文化遺產作為普通旅游資源開發的層面上,非但沒有保護原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反而大大降低了其價值。
觀念守舊,思想僵化,機制不活
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再生,是實現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雙贏之路,可以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如能系統加以合理規劃運作,可以成為城市再生的基礎。然而中西部城市在活化文化遺產、重點打造文化產業園區的過程中,還存在觀念守舊、思想僵化、機制不活等一系列問題,尚未形成文物部門與有關部門的有機合作,使得相當一部分歷史文化遺產活化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勢必影響到歷史文化遺產的推介和活化。
開發模式較為單一,創新不足
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性是其之所以成為“朝陽產業”的主要原因。中西部城市在進行活化歷史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雖然擁有歷史文化遺產數量龐大的優勢,但開發模式整體來說還停留在拆舊建新、淺層次的旅游開發上,導致歷史文化遺產失去其遺存價值,造成了不必要的“破壞性開發”。機制創新上,目前也較少統一規劃,活化運作方式偏于單一,創新性不足,亟待進行專業引導和規劃。
中西部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融入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的幾點思考
解放思想,破除束縛,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引導
中西部城市管理者要打破舊觀念,破除束縛,進一步增強發展意識、創新意識。要充分認識歷史文化遺產對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對于以文化遺產為主導的產業集聚區建設,應從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要支持和鼓勵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引導文化遺產項目落地實施,發揮文化產業對第一、二、三產業的帶動提升作用。
一產上可與古代耕作相關遺址相結合,打造文化旅游,開展相關體驗活動:二產上實現與制造業的結合,形成相關文化延伸產品生產線:三產上與現代服務業有機融合,積極引導相關文化創意、影視等產業入住集聚區,促進優秀文化傳承與延續,實現城市經濟健康發展。
加大投入,創新形式,促進文化產業集聚區協調發展
在轉變觀念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大對活化歷史文化遺產的資金投入,從政策上予以傾斜。積極創新產業形式,形成文化遺產相關的產業鏈,把歷史文化遺址保護與舊城改造、旅游發展、文化產業和生態建設有機結合,發揮歷史文化遺產對相關產業、衍生產業的帶動作用,重點打造城市特色文化產業園區。西安、開封目前已取得一定成績,中西部城市可參照其發展模式,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探索實現文化遺產活化與城市經濟互促的新模式。
拓寬渠道,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實施“走出去”戰略
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加強對外交流合作。要注重學習先進地區成功經驗,建設文化產業載體,構建歷史文化遺產推介平臺,構筑文化發展新優勢。要積極尋求與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的文化對接,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提供渠道。
上海世博會期間兵馬俑在中國館的陳列展出,就是一種中西部城市利用東部沿海城市平臺積極推介自我的聯動模式。既滿足了東部城市文化資源的需求,又為中西部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對外推廣提供了平臺:寧波徐福文化園的開發建設,從一個民間故事延伸出一條文化產業鏈,充分體現了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切入口小、經濟效益高的特點。這些都是中西部城市可以參考的模式,值得借鑒。
【關鍵詞】傳統文化;歷史建筑保護機制;存在問題;管理應用;探究分析
一、目前的歷史文化建筑保護策略
1.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歷程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開放體制的應用,有關歷史文化建設的保護策略不斷得到優化、深化。尤其是這幾年,我國發展政策的改變,城鄉經濟統籌模式的開展,低碳經濟城市等的建設,都對歷史建筑保護策略的健全提供了有力的條件,但是在這些背景應用之下,也應該看到當代文明對于傳統文明的沖擊,如何實現歷史建筑保護與當代成績發展的協調,這是擺在社會面前的重要問題。因此,我們要展開歷史文化建設保護情況的分析,以更好的進行歷史文明建筑的保護。
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規劃建筑建設的開展,推動了我國的歷史城市保護體系的開展。由此誕生了我國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古城,比如貴州省 的遵義市,杭州 的紹興等歷史名城。這些歷史文化建設都得到了相對應的歷史文化保護機制的保護,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等,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保護機制的范圍不斷得到延伸,逐漸擴大到了歷史建筑的一些細節方面,比如歷史建筑區的街道、村鎮等,但是在此應用過程中,我們需要明確這些歷史文化在建設所面臨的問題。
2.歷史建筑保護策略應用過程中的問題
雖然受到國家相關建筑遺產的保護并且受到地方建筑保護規劃的應用,但是目前來說,歷史文化建筑的破壞問題依舊會比較嚴重的,包括其歷史建筑用地的被縮減,被工業建筑用地所占有。我國有些城市把國家明文規定的歷史文化保護區當作城市棚戶區,這就影響了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這幾年來,房地產經濟不斷得到發展,有關建筑用地的旅游開發及其房地產開發規模不斷擴大,難免會對一些歷史文化遺產的用地環節,展開影響,這需要國家提升歷史建筑保護體系的監察力度。
在當代社會中,歷史文化建筑消失的原因多與城市建筑有關,與城市經濟的開展有關,比如區域城市經濟的開展,一些地方的很多文物消失于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比如北京胡同、北京四合院建筑。除此之外,還有歷史文化古城、名村等的毀滅消失,比如陜西省麟游縣古文化遺址,河北省的代王城遺址等。隨著訪古建設熱潮的開展,一些仿古建筑群規模不斷得到擴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我國傳統歷史文化精髓的傳承,而僅僅重視物質形態的建筑建設。
二、歷史建筑保護機制的優化
1.歷史建筑保護規劃方案的優化
通過對歷史建筑保護機制的深化,可以降低歷史建筑的被損壞率,一定程度進行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這些年來說,我國的歷史建筑保護規劃不斷得到健全,但是其依舊是不成熟的,在現實生活中,城鄉規劃工作者要把歷史建筑物的保護問題當做日常工作的重難點,結合當地的法規政策,進行歷史建筑的保護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的開展。通過對法律規范體系的健全,從而滿足當下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的需要。通過對歷史建筑保護機制的優化,也有利于喚起人民群眾的國民意識,從而自主的進行傳統街區、歷史建筑、歷史文物等的保護,從而實現其文化遺產意識的提升。在這些應用模式中,進行歷史建筑保護策略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在建設過程中,歷史文化規劃部門應該掌握好歷史文化街道區、文物保護單位與文化建筑的保護關系。
在現實歷史建筑保護機制分析過程中,相關人員要針對歷史傳統建筑的自身性質、空間布局、構成要素等的分析,可以實現傳統建筑的形態保護模式和文化保護模式的協調,從而實現歷史建筑遺產工作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目前的歷史建筑保護法規之所以不完善,很大程度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導思想,從而影響了現實傳統建筑保護機制模式的應用。為此,展開現代經濟發展模式之下的傳統文化建筑的保護體制的健全是非常必要的。
2.傳統優秀文化弘揚之下的建筑歷史遺產的可持續性發展
隨著我國歷史建筑保護單位及其相關文化遺產的不斷挖掘,其保護資金將面臨著緊缺的問題,這也一定程度影響了歷史建筑建設法規的貫徹。經濟問題是導致歷史建筑破壞的重要問題。通過對建筑遺產規范建設活動的優化,進行社會建設行為破壞的避免,從而解決文化遺產的制度優化問題。雖然這幾年來,我國的歷史遺產保護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其保護政策法規依舊是不健全的,需要國家展開一系列的財力、物力及其技術設備的更新,從而解決目前建筑遺產發展過程中的矛盾。
我們在歷史建筑的保護體系的健全過程中,要轉變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觀念。歷史建筑遺產的保護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它是一種社會公共利益的體現,更是我國傳統文明特色的展現。盡管我國的文化建筑的保護工作的開展依舊是充滿挫折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要進行國家各個級別的歷史建筑物的保護體系的具體應用,實現不同時期的、不同層次的歷史文化建筑保護環節的協調,實現其梳理、疏導、保護等環節的協調,從而滿足當下的歷史遺產保護的需要。
三、結語
我國歷史悠久,在時代變遷過程中,無數的歷史文化建筑得到建造,為了實現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實現歷史建筑保護機制的優化,進行歷史建筑保護體系的健全是非常必要的,在現實歷史文化建筑體系規劃過程中,要明確好歷史文化建設與城市現代化發展模式的關系。這兩者并不是一個對立的關系,反之,這兩者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實現這兩者的有效結合,才能保證當代的城市變遷的完整性,實現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機制體系的健全,進行城市建筑、鄉村遺產、文化文物等的保護,這需要進行各個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模式的協調。
【參考文獻】
[1]張少偉,宋嶺.對歷史傳統風貌地段保護的思索――洛陽老城區南大街景觀保護規劃[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5(4).
一、充分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來,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積極引導全社會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穩步推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生態也正在發生變化,我市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各類物質文化遺產遭受人為和自然破壞的現象仍然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加速消亡和失傳的趨勢。因此,加強對我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刻不容緩。
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針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針,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努力構建科學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體系,逐步完善政府保護為主、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新體制,不斷開創我市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新局面。
二、扎實推進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強化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保護規劃編制和實施。各級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要認真做好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的推薦工作,依法按時完成已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的保護規劃,劃定重點保護區和傳統風貌協調區,明確具體的保護規定和控制指標。嚴格依據已批準的保護規劃開展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的保護整治工作,注重保護文物古跡、歷史地段的真實信息,延續傳統風貌、格局和空間形態。市、縣區編制和調整土地利用規劃或城市、鄉鎮建設規劃時,應與當地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規劃相銜接。
(二)加強對文保單位的保護管理。做好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推薦、公布工作,按時完成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的強制性內容。規模較大、等級較高的文物保護單位應由所在地政府組織編制專門的保護規劃,并按國家和省、市的有關規定,確保保護、管理、利用的強制性內容。有關職能部門要定期組織巡查各級文保單位保護情況,加強對野外古建筑、古遺址等文物的安全防范管理,提高防盜、防火能力。
(三)加大對瀕危文物的搶救保護力度。分階段實施文物維修計劃,嚴格按照《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和《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規定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確保工程質量。堅決禁止借保護文物之名行造假古董之實,嚴格限制文物“復建”,確保把有限的人力、財力用于重要文物的保護項目。
(四)樹立文物保護優先原則。縣區政府要妥善處理本行政區域內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關系,依法履行文物前置審批權。凡涉及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的建設活動,必須依法報經相應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后,報規劃部門批準。凡涉及地下文物埋藏區和占地3萬平方米以上的基本建設項目,在項目劃定勘察設計紅線前,要由文物部門進行必要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并落實文物保護措施和經費。投資渠道多元化的重大建設工程,在建設項目申報階段就要明確和落實文物保護責任主體。文物利用要堅持合理、適度的原則,未經依法批準不得擅自改變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體制和隸屬關系。各級政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做好優秀鄉土建筑和歷史文化環境的調查和保護,要把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五)大力推進博物館建設。加快市、縣國有博物館的館舍建設工程步伐。積極扶持非國有博物館和民辦專題博物館的創辦,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博物館網絡體系。堅持“三貼近”和社會效益為首的原則,強化精品意識,以拓展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服務功能為目的,全力打造市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并以此帶動全市文物展覽展示水平的整體提升。全市國有博物館、紀念館在實行向未成年人、現役軍人、任教滿30年教師、70歲以上老人等特定群體免費開放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向所有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加強館藏文物管理,從改善文物保護環境入手,依靠科技進步,切實解決館藏文物保存中的突出問題,文物保存和展示環境都要達到國家規定風險等級標準的要求。開展館藏文物數據庫建設,實現信息化管理。
(六)加強文物行政執法。結合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改革,進一步明確各級文物行政執法主體及其職責。文化綜合執法機構除依法承擔文化市場執法職能外,同時承擔不可移動文物和館藏文物等文物執法職責,并增掛文物監察支隊的牌子,明確內設機構和專職人員。因增加執法職能所需的人員編制,各地機構編制部門要根據實際需要予以支持,或從現有文物保護機構中調劑解決。嚴厲打擊破壞文物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各級公安、工商及海關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共同維護我市文物保護工作的法律秩序。
三、全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在我市民族民間藝術普查成果的基礎上,分地區、分類別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方案。組織調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認真、系統、全面的記錄。3年內基本完成全市普查工作,建立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數據庫。縣級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文化站必須建有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數據庫,對本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全面的掌握。充分發揮各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和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作用,完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和實物的征集和保管制度。
(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縣級以上政府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期分批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從2006年開始,市政府每兩年公布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國家級名錄的項目從列入省級名錄的項目中選擇,省級名錄從市級名錄的項目中選擇,市級名錄從縣區名錄的項目中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公布,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研究,做好保護規劃。各級政府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的基礎上,組織專家科學論證,加強對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現代技術的運用。認真制定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范圍,提出長遠目標和近期工作任務,落實保護措施。對列入名錄的項目及其代表性傳人,要專門制定保護計劃,采取保護措施。
(四)加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嚴格執行國家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結合本地實際,完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制度,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咨詢制度、公眾和輿論監督制度。
(五)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通過命名、授予稱號、表彰獎勵、資助扶持等方式,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團體)的傳習活動。重點抓好《湖筆制作技藝》、《百葉龍》、《掃蠶花地》等項目保護工作的同時,通過開展學校教育和社會培訓相結合的辦法,培養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通過開展創建民間藝術之鄉活動,在社區、鄉村廣泛進行民間藝術傳習,使我市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得以延續。大力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才,造就一支懂業務、會管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隊伍,確保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四、完善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措施
(一)加強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各級政府應依據法律賦予的職責,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全面落實“五納入”,明確部門責任,加強工作協調,實行目標管理,切實把本行政府區域內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利用好、管理好。市政府已成立**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統一領導、協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縣區政府也要成立相應機構。進一步理順市轄區的文物管理體制,繼南潯區的文物事權下放后按法定程序下放吳興區的文物事權。
(二)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經費投入。市、縣區政府要繼續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經費投入和對公益性文物事業單位的扶持,要安排專項資金,并隨財政收入的增長逐年遞增,主要用于文物保護、藏品征集、文物庫房、安全技防補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論證研究、開發利用、傳承培育、項目保護補助等。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在堅持政府投入為主的前提下,通過政策引導等措施,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團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市政府《關于古橋保護協調會議紀要》(湖政專紀〔2002〕67號)已明確的古橋修復經費,各有關部門要落實到位。鼓勵文博單位拓展經營,完善服務,增加收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