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壤環境要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當天,新改版后的環保部官網正式上線,水、大氣、土壤“三司”職能正式公布,“三司”神秘面紗揭開。據悉,這是環保部8年來首次調整內部機構。
環保部官網顯示,水環境管理司的職責為負責全國水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內設綜合處、地表水處、飲用水處、海洋處、水固定源處、農村處6個內設機構。
大氣環境管理司的職責為負責全國大氣、噪聲、光、化石能源等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內設綜合處、大氣處、區域協調處、大氣固定源處、機動車處、噪聲處6個機構。
土壤環境管理司主要負責全國土壤、固體廢物、化學品、重金屬等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內設綜合處、土壤處、固體處、化學品處4個機構。
據報道,水環境管理司共有20個人員編制,環保部已任命原污染防治司副司長李蕾為水環境管理司副司長,主持水環境管理司工作。
大氣環境管理司有19個人員編制,環保部已經任命原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司長劉炳江任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6月2日,劉炳江首次以新身份出現在公眾視野,向媒體通報《2016年中國機動車環境管理年報》相關情況。
而土壤環境管理司共有14個編制。環保部已任命原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邱啟文任土壤環境管理司副司長,主持土壤環境管理司工作。
記者注意到,劉炳江畢業于清華大學,曾任哈佛大學環境中心高級副研究員、中國項目技術負責人,是原國家環保總局污控司大氣處調研員、總量控制辦公室副主任、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副司長。
劉炳江長期從事污染控制和污染減排工作,因霧霾問題廣受關注,作為環保部官員的劉炳江曾在多個場合談及治霾。2016年全國兩會上,被問及“那霧霾到底能不能治得住”,自認為坐在“火山口”的劉炳江回答:“肯定能治住!像酸雨那樣的難題我國都能解決,為什么其他的環境問題不能解決?”
據《中國青年報》2014年兩會期間報道,劉炳江在民建界別小組討論中作出保證,“這5年大家放心,空氣會明顯變好,司長敢說,就有事實保證”。
李蕾1989年10月考入原國家環境保護局污染控制司大氣處工作。早在2012年,李蕾在人民網接受訪談時說出自己對治污的獨到見解。她認為污染防治工作是環境保護工作的主戰場、主陣地,是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的主要舞臺。
她表示,污染防治工作概括起來就是“四個三”:抓住水、空氣和土壤三大環境要素,突出重金屬、危險廢物和化學品三類污染物,充分運用目標責任制考核、環保模范城市創建、環保核查與行政審批三個手段,在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區域流域綜合治理和污染源綜合防控三個層面,通過實施全防全控、聯防聯控和群防群控,多措并舉、信息公開,推動公眾參與和輿論監督,著力解決影響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努力削減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環境質量,提高公眾的環境滿意度。
記者注意到,邱啟文之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多次暢談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據《經濟參考報》2013年11月25日報道,當前農村環境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農村的生活污染、面源污染日益嚴重。工業污染和城市污染也在向農村轉移加劇。
他建議,繼續深入實施以獎促治政策,擴大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的范圍。到2015年,力爭完成6萬個行政村的環境整治;到2020年,再完成10萬個行政村的整治任務。
關鍵詞: 土地利用;環境影響評價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planning level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further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land use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he increase. The change of land use and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not only can help to elucidate the proces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land use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vide valuable scientific basis. In this paper, the land use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re discussed for reference.
Keywords: land us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中圖分類號: F301.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土地作為一切人類活動的載體,在整個生態系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施加于環境的壓力,其與環境的脆弱程度一道,決定了環境的質量,不合理的土地開發利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環境質量,土地利用不合理是導致環境惡化的最根本的原因。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方式和強度亦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工業企業污染物累積的危險性有所增加,土地生態環境的現狀、演變趨勢將關系到未來較長時期內環境質量狀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影響著人類社會發展和前進的步伐。生態環境保護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約束條件,人類社會為了保持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保護環境,必須在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實現人與環境的協調和和諧。通過對廣東惠州某區的調查,開展土地利用環境影響評價研究,有助于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綜合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科學、合理、切合實際確定土地生態環境目標提供科學依據。
1、土地生態環境現狀評價
(1)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但個別重金屬元素有上升且超標的現象
土壤環境質量是土壤容納、吸收和降解各種環境污染物質的能力,是土壤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土壤作為環境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處在自然環境的中心位置,承擔著來自工業和生活污水、固體廢物、農藥化肥及大氣降塵和酸雨等各方面90%的污染物。該區土壤重金屬大多數含量屬于土壤環境質量一級標準,為保護區域自然生態、維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環境質量的限制值,見表1。適用于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原有背景重金屬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茶園和其他保護地區的土壤,土壤質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但土壤中鉛含量較高,上升幅度較大,受到鉛中度污染; 土壤鋅含量相對較高,上升趨勢較為明顯,表層土壤鋅含量低于底層土壤,底層土壤鋅含量絕大多數均遠遠超出背景值。
(2)工業廢水達標率高,城市生活污水為環境的重要污染來源
工業用水主要分布在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醫藥制造業,其用水量分別占全區工業用水總量的43.74%、30.07%、8.72%,合占全區的82.54%。工業廢水排放主要分布在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醫藥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其排放量分別占全區排放總量的41.06%、25.46%、9.80%、6.93%,合占全區的83. 26%。全區工業廢水全部達標排放,達標率為100%。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已成為環境的重要污染來源。
表1 土壤重金屬含量狀況表
項目 鎘 銅 鉛 鉻 鋅 汞 砷
含量范圍(mg/kg) 0.13~
0.17 26.33~
40.88 87.54~102.32 53.30~85.94 71.41~135.64 0.03~0.32 7.61~8.79
平均值(mg/kg) 0.15 33.44 93.57 70.74 99.57 0.14 8.04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一級 一級 二級 一級 二級 一級 一級
(3)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較大,但處理率高
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在10 萬噸以上,但其綜合利用、處置后實現固體廢物零排放,全區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2010年起已達到99. 92%。城市生活垃圾年排放量在2 萬噸以上,處理率為100%。
(4) 面源污染仍然較重
雖然多年來投入大量資金,致力于改造工農業生產的能源結構和加強全區生態環境建設,點源污染治理成效明顯,面源污染也有所減少。但由于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使用量仍然較大,尤其是農用地膜使用量明顯增大,因此面源污染仍然較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耕地質量和農產品品質的提高,見圖1、圖2。
圖1 2000—2011年該區化肥折純使用量
圖2 2000—2011年該區化肥、農藥和農用地膜使用量
(5)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協調、可持續發展
該區在大力發展經濟、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也十分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強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并重。在增加環保設施建設投入和加強污染治理的同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提高植被覆蓋率,嚴禁焚燒秸稈,推廣清潔能源。全區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地表水多數達國家II類或Ⅲ類地表水,大多數土壤肥力較高,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符合《地下水質量標準》( GB/T14848-93),水質達標率為100%。通過生態示范區的建設,該區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2、土地開發利用變化趨勢
(1)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建設用地將不斷增加
隨著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進入城市的人口數量也將大大增加,城鎮建設用地亦將逐年有較多的增加。
關鍵詞:土壤污染;河南省;主要城市;防護措施
soil contamination assessment of main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and its protection measures
yang liu,liu chang-li, wang xiu-yan, pei li-xin, zhang yun, hou hong-bin, jiang jian-mei,song chao
(the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shijiazhuang,050061,china)
abstract: soil quality has a direct impact on crop growth and people's health. henan province is a large province for grain-produced and population in china, so it is significant to assess its soil quality. we introduced the harms by soil contamination, describe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oil contamination assessment. its current situation of ten municipal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was obtained by single index and multi-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s, the main pollution factors were enumerated and the causes of pollution were analyzed, the pollution areas and degree were emphatically summarized: soil pollution degree was not high in main cities of henan, but the degree had reached middle and serious in the areas with frequent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so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these areas; in non-pollution and light pollution areas measures should also be taken to control pollution range.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soil contamination; henan province; main cities; protection measures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口的增長,人類活動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不斷增強,在利用改造土壤環境的同時,產生了不同的土壤環境,如新的人工土壤類型(水稻土、堆墊土等)。由于“三廢(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物質的積累,土壤環境中有毒有害物質的絕對數量不斷增加,逐漸超過土壤環境的承載能力,結果土壤環境受到污染,質量下降[1]。
河南省作為一個人口大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僅有0.07 hm2,僅為全國人均耕地水平的69%。同時河南省又是一個農業大省,糧、棉、油、煙產量產值在全國排位第二,化肥、農藥、農膜施用量較大,加上河南省的工業產業結構以能源、建材、化工等重污染行業為主[4],土壤質量下降和農藥污染問題尤其應該受到重視。但目前河南省大多數土地面積的土壤質量狀況尚不清楚,為摸清河南省主要城市的土壤污染狀況,進行了本次評價,并為環境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1 土壤污染概述
1.1 土壤污染的概念
在進行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時引入“土壤污染”概念。《環境學詞典》將其總結為:土壤污染是指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產生的污染物質通過各種途徑輸入土壤,其數量和速度超過了土壤自凈能力,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得以積累,導致土壤環境正常功能失調和土壤質量下降的現象。
1.2 土壤污染的特點
城市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潛伏性、不可逆性、長期性和后果嚴重性的特點[2-3,6]。
①隱蔽性和潛伏性。土壤污染不像水和大氣污染能通過人的感覺器官發現,土壤污染往往是通過農作物吸收和食物鏈的積累,直到影響人或高級動物的健康才反映出來,即土壤污染的隱蔽性;土壤從受到污染到產生后果是一個不易被發現的相當長的累積過程,即土壤污染的潛伏性。
②不可逆性和長期性。土壤重金屬污染是一個不可逆過程,有機污染物降解也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土壤污染后將長期甚至永遠對土壤功能產生影響。
③后果嚴重性。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潛伏性,污染物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的后果是一個地區(區域)、幾代人災難性后果。同時,土壤污染的不可逆性和長期性使土壤污染后極難恢復,污染將長期甚至永遠對土壤功能產生影響。
2 土壤污染評價
2.1 評價因子的選擇
本次土壤污染現狀評價,評價因子選擇與土壤環境質量密切相關的hg、cd、as、pb、cu、zn、cr、ni、mo、f、mn等重金屬離子以及氰、酚和硝酸鹽氮。
2.2 評價標準
采用《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表1),并根據土壤應用功能和保護目標將土壤環境質量分為3類:ⅰ類主要適用于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原有背景重金屬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茶園、牧場和其他保護地區的土壤,土壤質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ⅱ類主要適用于一般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等土壤,土壤質量基本上不對植物和環境造成危害和污染;ⅲ類主要適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礦產附近等地的農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質量基本上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
滴滴涕≤0.050.500.500.501.0注:① 重金屬(鉻主要是三價)和砷均按元素量計,適用于陽離子交換量>5cmol(+)/kg的土壤,若≤5cmol(+)/kg,其標準值為表內數值的半數。
② 六六六為四種異構體總量,滴滴涕為四種衍生物總量。
③ 水旱輪作地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砷采用水田值,鉻采用旱地值。
和污染。其標準值分級含義為:一級標準為保護區域自然生態,維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環境質量限制值;二級標準為保障農業生產,維護人體健康的土壤限制值;三級標準為保障農林業生產和植物正常生長的土壤臨界值。ⅰ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一級標準,ⅱ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二級標準,ⅲ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三級標準。一級標準制訂采用地球化學法,二、三級標準制訂采用生態環境效應法。
2.3 評價方法
2.3.1 單指數評價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值計算單指標土壤環境質量指數(z.i)。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z.i—指標i的土壤環境質量指數;x.i—指標i的實測數據;ci—土壤一級(一類) 臨界值上限;cⅱa—土壤ph≤6.5時二級(二類)臨界值上限;cⅱb—土壤6.5<ph≤7.5時二級臨界值上限;cⅱc—土壤ph>7.5時二級臨界值上限; cⅲ—土壤三級(三類)臨界值上限。
2.3.2 綜合指數評價土壤污染評價方法采用尼梅羅土壤污染綜合指數法,公式如下:
pn=(p.ic2+p.imax2)/2
式中:pn—內梅羅污染指數;p.i.c—平均單項污染指數;p.i.max —最大單項污染指數。
尼梅羅土壤污染綜合指數法考慮了極值的影響,突出了環境要素中濃度最大的污染物對環境質量的影響。其評價的分級標準見表2。
table 2 nemerow pollution index of soil evaluation criteria
本次評價共涉及到河南省的10個地級城市,分別為鄭州市、開封市、洛陽市、登封市、平頂山市、焦作市、安陽市、新鄉市、三門峽市和濟源市。根據土壤污染的分析數據,統計出評價結果。
2.4.1 污染成分及原因
河南省的10個地級城市中,從污染成分上看,超標元素多數為重金屬元素,其中pb污染較為突出。污染原因主要是人為因素,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染源(廢棄物)、工業污染源(礦廠、冶煉廠、電廠、藥廠等)和農業污染源(主要是飼料、農藥等)。各城市土壤污染具體情況見表3。
table 3 statistic table of composition and causes of soil pollution城市主要污染成分污染原因
鄭州市cr、pb、cd 、hg、as工業污染,生活垃圾
開封市cd、pb污染面積較大,污染程度較重,hg、cu、zn、cr、ni污染面積相對較小工業(電廠)污染
洛陽市hg、cd、pb、as農業使用農藥化肥
登封市cd、as、hg、zn、cr、ni,cu 、pb和hg在局部已達到警戒值工礦企業(洗礦廠、電鍍廠、化工廠等)廢水、粉塵,農業使用農藥化肥等
平頂山市hg、cd、pb農業使用農藥化肥
安陽市cd、pb農業使用農藥化肥
新鄉市cd 、pb、zn工礦企業及農藥化肥使用
三門峽市ni、pb 工礦企業及生活垃圾
濟源市cd、pb污染程度較重,其次為as、hg、cu、zn、cr、ni 工礦企業及生活垃圾
焦作市pb、zn污染較嚴重,cu、cd較輕煤礦開采及熱電廠,農業使用農藥化肥
2.4.2 污染程度及分布特征各城市的土壤污染程度及分布特征如下:
鄭州市的清潔-尚清潔區占調查面積的97%,輕度污染區占調查面積的0.4%,分布在鄭州西部,其中cr污染在局部已達到重度污染,該城市總體評定為輕度污染。
開封市的清潔-尚清潔區分布在城市建成區周圍和城市外圍,輕度污染區分布在建成區及其東部,中度污染區分布在開封電廠及其東南區域,該城市總體評定為尚清潔。
洛陽市的尚清潔區分布在市區北部和伊河的東南部,輕度污染區分布在洛河間地塊和城區的大部分地區,占研究區總面積的47.1%,中度污染區分布在城區和白馬寺等地區,占研究區總面積2.8%,重度污染區分布在茹凹一帶,占研究區面積的0.7%,該城市總體污染程度定級輕度污染。
登封市鎘污染分布在岳廟附近和市東北部的北里溝-寺溝-南窯一帶,占全區6.90%;鋅污染區分布在西北角,占全區面積的2.88%,該城市總體評定為輕度污染。
平頂山市的十一礦、六礦到二礦、東高皇到大營、荊山及曹鎮一帶是重度污染區,面積較小,該城市總體評定為輕度污染。
安陽市的沖洪積平原區(北起市區北界,南止南流寺—魏家營—汪流寺一線;西起市區西界,東止市區東界)及漳武水庫西側的張家莊周圍屬輕度污染區,該城市總體評定為輕度污染。
新鄉市銅污染屬于中度銅污染分布在冶煉廠附近區域,鎘、鋅污染較為嚴重,分布在城市工業區屬重度污染區,該城市總體評定為中度污染。
三門峽市的規劃區西部為清潔-尚清潔區,市區及其周邊地區為ni、pb輕微污染區,該城市總體評定為輕度污染。
濟源市大部分地區屬輕度污染區,僅克井鎮及周邊地區屬中度污染區,該城市總體評定為輕度污染。
焦作市解放區、山陽區的pb含量較高,中站區、馬村區的cd含量較高,該城市總體評定為中度污染。
2.5 結論
通過對土壤污染進行評價,可以看出10個城市的土壤質量參差不齊, 總體清潔—尚清潔的城市有1個,占調查城市的10% ,輕度污染的城市共7個,占調查總城市的70%,中度污染的城市共2個,占調查總城市的20%,無重度污染城市。
從污染因子和污染原因來看,主要污染因子為重金屬,污染原因主要是工農業生產活動。
從分布上來看,輕度—重度污染城市集中于人口密集和工農業活動頻繁地帶,空間位置上為人口密集的老城區、工業加工區、農田保護區、養殖場等。
總體來看,雖然河南省主要城市的土壤污染程度不大,但是達到中重度污染的區域應引起重視并進行治理,未污染及輕度污染的地區也應采取措施控制污染范圍擴大,保證農業生產及居民生命安全。
3 防護措施
①控制工業及城市“三廢”,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污水排放標準排放污水,要科學、合理、積極慎重地推廣利用污水灌溉農田,并進行灌溉后的跟蹤研究。合理使用化肥及農用肥,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提倡生物防治作物病蟲草害。充分利用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技術[14],加大開發重金屬超富集植物力度,引進國外耐重金屬的草本植物,加大力度研究微生物對降低重金屬毒性的重要性。
②加強宣傳、提高認識。目前很多群眾和企業對土壤污染的現狀以及土壤污染嚴重性、危害程度缺乏深刻認識,甚至有些企業只考慮自身利益,肆意污染土壤。因此要加強長期宣傳,從思想上提高公眾的環保和健康意識,以此來促進土壤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15]。
③土壤污染具有累積性、滯后性、不可逆性等特點,治理難度大,成本高。因此要建立專項資金用以扶持企業上馬治污設備,補貼鼓勵群眾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12],從源頭上減少土壤污染。
④增加對土壤科學研究的資金投入,進行實用技術的開發,并將研究成果合理推廣。
⑤出臺相關法規,目前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還是空白,應率先出臺防治土壤污染的地方性法規,做到有法可依,嚴格執法。
參考文獻:
[1] 廖金鳳.城市化對土壤環境的影響[j].生態科學,2001,20(1):91-95.(liao jin-feng.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soil environment[j]. ecologic science, 2001,20(1):91-95.(in chinese) )
[2] 劉玉燕.城市土壤研究現狀與展望[j]. 昌吉學院學報,2006,(2): 105-108.(liu yu-yan. research and prospect of urban soil[j].chan-ji college journal,2006,(2): 105-108. (in chinese) )
[3] 張甘霖,趙玉國,楊金玲,等.城市土壤環境問題及其研究進展[j]. 土壤學報,2007,44(5): 925-933.(zhang gan-lin, zhao yu-guo,yang jin-ling,et al. problems of urban soil environment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j]. acta pedologica sinica,2007,44(5): 925-933. (in chinese) )
(1)海峽兩岸學術界在對土壤認識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海峽兩岸土壤學界均堅持并倡導《尚書?禹貢》《管子?地員》中的土壤觀,即以土色定九州和以土壤性質評價土壤生產力;在有關近代土壤學發展方面,海峽兩岸學者均認同德國學者A. D. Thaer(1752-1828)的“腐殖質營養學說”、De Saussur(1767-1828)的“無機營養學說”、J.F. Liebig(1803-1873)“礦質營養學說”,以及農業化學土壤學派和農業地質土壤學派,均將俄國學者B. B. Dokuchaev(1846-1903)創建的“土壤地理發生學”首推為現代土壤學的的始祖,并將以影響土壤形成發育的五大成土因素作為古典土壤學思想的典范。
(2)海峽兩岸學術界對土壤基本屬性和功能的認識是一致的。大陸學者李天杰、趙燁等2004年、2012年將“土壤作為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的集合體,研究土壤的肥力、生產能力和生態環境自凈能力”;臺灣土壤學界也認同:土壤科學的學術領域,已由原本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研究,擴充到含括環境及生態等主題。
(3)海峽兩岸土壤地理與土壤分類方面的交流有待加強。海峽兩岸具有豐富的土壤資源和復雜多樣的土壤類型,兩岸學者均從“元素化合物土壤礦物土壤有機-無機復合體土壤結構體土層土壤剖面單個土體聚合土體土鏈/土壤景觀土壤區域土壤圈”開展土壤地理學及分類研究,大陸學者在研究眾多土壤類型形成發育規律與空間分布規律方面有特色,臺灣學者在土壤診斷學及其土壤信息化研究方面則有優勢,亟待相互交流和共同發展。
(4)海峽兩岸在土壤污染防治技術研究方面有待加強交流合作。自20世紀中后期以來,海峽兩岸先后進入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期,由于自然環境條件、人口及其生產生活高度密集性、發展方式滯后性等原因,致使區域性生態環境破壞、水土流失和局地性土壤污染的事件逐漸增多,危害極大,亟待兩岸學者通過學術交流加以應對,以確保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和人群健康。臺灣學者在土壤污染修復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并明確提出了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必須采用非食源性植物的思想,值得大陸學者所借鑒。大陸學者趙燁等2012年出版《土壤環境科學與工程》,在綜合分析國內外特別是海峽兩岸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土壤污染修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途徑,分析了運用非食源性經濟植物――陸地棉萃取耕地土壤重金屬的可行性,還介紹了通過能源植物柳樹的短期矮林輪作(Short Rotation Coppice, SRC),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可行性(詳見附圖資料)。
(5)海峽兩岸在土壤資源管護方面有待加強交流合作。土壤是生產糧食、飼料、纖維、燃料和原材料的基礎性資源,土壤處于人類生態系統食物鏈的首端,故土壤資源及其狀況不僅關乎人群的饑寒,還決定人群的健康狀況,近年來國際社會日益關注土壤這個資源與環境集合體。我國臺灣省早在二十世紀中后期就建立了以《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為中心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建立了完備的土地信息備查、分級分區管理、“雙標準”等特色制度。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土壤污染整治的地方法規值得大陸學者和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借鑒與發展。
關鍵詞:移動媒體;教學質量;環境評價;低頭族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1-0265-02
引言
隨著科技進步,網絡以及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日新月異。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和平臺迅速擴大。然而,獲取的方式、內容和時間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才能最大限度對教學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反之,容易造成和教學相抵觸的局面。這種現象,在目前的大學課堂教學中表現得愈演愈烈。移動媒體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應用,已經迅速進入大學校園,在學習生活、娛樂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參與的政治生活等方面與大學生緊密融合,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
一、移動媒體在校園中利與弊
移動媒體終端的代表即為手機,智能手機的應用在各大高校已經普及,而且絕大多數高校已經實現校園無線網絡的全面覆蓋,這對于在校園中工作和學習的所有人群,包括教師、學生、教輔人員以及管理人員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信息的傳播和流動更加迅速和直接,極大提高了各個環節的辦事效率。但任何技術都是雙刃劍,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學生身上的表現為:(1)在教室上課或者自習,大多時間在使用手機進行網頁瀏覽,或者使用各類軟件、應用,或者游戲和購物,絕大多數情況下難以自制,影響學習。(2)在宿舍可以應用手機上網完成一切相關事務,幾乎可以不用出門。例如購物、點餐、繳費等等。移動媒體的迅速發展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在高校教學中應該因勢利導,不能完全禁止。之前已有報道,高校中采用學生上課前自愿上交手機,以此來約束課堂愈演愈烈的“低頭族”現象,初期有一定的效果,但之后受到學生的抵觸,分析原因是學生參加各種活動較多,需要及時聯系并獲取信息。而且,越高年級的同學越是無法脫離移動媒體的聯絡網。
二、發揮移動媒體優勢,提升課程學習質量
此現象的分析和在學生中進行的調查,反饋信息要求在教學中應該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因勢利導,使網絡移動媒體成為教學中的重要幫手,而不是搶占學生注意力的強勁對手。結合對環境科學專業學生講授的《環境評價》課程內容,增加移動網絡的課堂互動,較好地解決了以往較為嚴重的學生上課低頭看手機、注視幻燈片但思想游離其外、對課堂提問沒有反應、與教師沒有互動等問題。《環境評價》是環科專業的一門專業課,使學生全面了解目前環境評價的發展現狀、評價觀點、評價理論、評價方法,掌握現階段評價所使用的評價技術。其主要內容包括:環境評價基礎知識、大氣環境質量評價、水環境質量評價、土壤環境質量評價、聲環境質量評價等。使學生掌握環境評價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概念,掌握污染源評價、大氣環境質量評價、水環境質量評價、土壤環境質量評價等環境要素現狀評價和影響評價的主要內容。結合本課程內容,具體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1.本課程的基礎知識中,包含重點概念,如環境質量、環境評價、環境標準、污染調查以及評價的數學模型。本部分重點是環境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和分類、意義。難點是理解環境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的區別和聯系,熟悉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程序。課堂講述定義,名詞的內涵和外延需要結合案例來深化理解,這一環節在課堂上立刻進行。對課堂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拿出手機,通過網絡搜索包含不同重點概念的案例,完成后進行講述和討論。實際應用中,這一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既掌握了重點概念,同時也明確了本課程內容如何與實際相結合,極大的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度。
2.環境評價的重點是針對各個環境要素進行評價。對于大氣和水的環境質量評價內容,需要重點掌握的是各個要素質量現狀評價以及影響評價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運用不同的數學模型進行評價。模型評價的核心是選擇模型的方法以及模型中各個參數的確定。在以往常規方法進行教學時,由于本部分內容較為抽象和枯燥,教學效果很不理想。而結合移動網絡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如:針對大氣環境質量評價,要求學生瀏覽相關環境評價和環境監測網站,選擇案例介紹,直接針對案例來分析。針對水質量評價,下載各年度國家環保局環境質量年鑒,從中抽取相關數據,結合課堂介紹的評價模型進行評價,再將評價結果和已有結論相比較,檢驗模型和方法的準確性。
3.環境評價中越來越重視的評價對象是土壤和噪聲。土壤評價的重點是土壤評價的分類、土壤的分級評價及土壤污染容量的預測。難點是土壤污染及破壞的影響識別、土壤的分級評價及土壤污染容量的預測。而噪聲評價的重點和難點是環境噪聲的影響預測。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查閱最新國家標準,比較不同用途土壤的標準限值。然后根據講述內容掌握評價模型和方法。查閱已有案例的評價方法,以及各個參數確定方法,對實際案例進行評價。這樣的過程使學生有了直接的參與積極性,增強了教學效果。針對噪聲評價,學生可以瀏覽相關監測網站,記錄不同時間段和地點的噪聲數值,畫出變化曲線進行評價。使學生對于身邊的環境評價得出相關結論,極大促進了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習質量。
4.針對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風險評價內容,需要掌握區域環境影響評價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區別和聯系。了解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和評價的應用實例。同時,掌握環境風險評價的含義和環境風險評價的方法。了解環境風險評價的方法和應用實例。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查閱本地區新建開發區和老經濟區改造的工程實施現狀。掌握大量基礎數據以及相關公示內容。下載研究各個項目的公眾參與調查表,進而以實例分析的放發來進行評價。針對環境風險評價,同樣瀏覽不同類型項目的涵蓋內容,運行方式,污染處理等,積極主動分析不同類型的風險,并應用已有模型進行評價。
體上,在《環境評價》課堂教學中,嘗試結合移動多媒體的使用,極大的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和討論的積極性。這一方法的實施后,學生的出勤率極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上升顯著。另外,這一模式的教學,使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對于本專業的認識程度有了極大提高,對于本專業的社會功能和貢獻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也極大增強了對本專業的熱愛程度,為后面的其他專業課程教學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結束語
任何技術的發展都會帶來多方面的影響,新技術在高校的應用不可避免。如何引導并發展這些技術,從而最大限度的服務于高校的教學,提升各個環節的質量和效率,是現代高等教育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總體思想是“疏”而非“堵”,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技術優勢,共享技術成果。
參考文獻:
[1]米惠惠.從“低頭族”看移動媒體的“使用與滿足”[J].新聞世界,2014,(5):205-206.
[2]杜文晶.移動媒體的發展對大學生生活方式影響的研究[J].學理論,2015,(19):132-135.
[3]蒯治任.移動媒體對大學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J].語文建設,2013,(9):7-8.
Exploring Mobile Media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Us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s an Example
ZHOU Li-na,LI Rong-hua,MAO Hu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orthwest A& 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一、無公害蔬菜生產存在的問題
1、生產技術規程
開展元公害蔬菜技術推廣的主要技術法規是技術規程。但目前的規程還有許多實際問題。
(1)規程中一些指標描述方法不通俗易懂。如用d代表天數,用min代表分鐘,用h代表小時等。
(2)有些措施執行起來相當困難。如農藥安全間隔期對一些隨時采收的蔬菜執行起來較困難。一方面要求間隔一定的時間,另一方面像黃瓜還要間隔1~2d就得采收。
2、技術規程宣傳
目前了解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的生產者所占比率非常低,甚至領導決策層也不知道最基本的要求。生產中常見規程得不到貫徹執行的現象。如無公害農產品要求基地選擇時,距主干公路要在100m以外,而許多園區在建設時根本沒有考慮這項要求,一些不該使用的農藥仍然在使用等。
二、無公害蔬菜發展現狀
1、對蔬菜中的硝酸鹽污染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蔬菜產品中的硝酸鹽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利用蔭棚遮光栽培菠菜,與露地栽培相比,其產品中的硝酸鹽含量明顯降低;施用化肥,大白菜葉片中的NO3含量明顯提高。上述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蔬菜生產實踐中,從蔬菜品種選擇、施肥技術、栽培環境控制等多途徑綜合控制蔬菜產品中的硝酸鹽污染,效果明顯。
2、研制開發了一批高效、無毒生物農藥。總結出一套以生物防治為重點的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所謂生物防治,籠統地講,是指病蟲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學防治或植物保護的生物學防治方法;確切地說,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謝產物來控制有害動、植物種群或減輕危害程度的方法。我國廣大的蔬菜科技工作者和蔬菜種植示范戶在長期的研究與生產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一套以生物防治為重點的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即:在加強農業防治的前提下,在蔬菜病蟲害發生期使用高效、無毒生物農藥,并設法保護天敵:萬一上述措施不奏效時,科學合理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并嚴格控制農藥的安全間隔期,盡量減少施藥次數和降低用藥濃度。
3、初步探索出治理菜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辦法,蔬菜產品中的重金屬污染問題獲得有效的解決途徑蔬菜產品的重金屬污染問題早就引起我國蔬菜科技工作者的重視同時對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存在狀態、環境容量、遷移規律以及在植物體內的富集狀況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實踐表明,增施有機肥,可明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環境容量,提高土壤還原能力,從而可以使銅、鎘、鉛等重金屬在土壤中呈固定狀態,蔬菜對這些重金屬的吸收量相應地減少。另外,根據菜園土地的環境條件,利用排土工程法和就地表底土翻換工程法等工程措施,對各種重金屬污染,均不失為良好的治理對策。
三、無公害蔬菜的發展
1、建立規范化的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需要一套規范化的技術體系(或規程)加以指導。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體系,主要應把握以下三關(1)蔬菜殘留毒物檢測關。在蔬菜上市前,由質量檢測部門對蔬菜中重金屬、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等有毒物質殘留狀況進行全面檢測,保證產品的各項指標符合國內(或參照國際)的食品衛生標準或相應地區的有關標準。(2)種植過程無害化關。采取控制農藥、化肥、生物和重金屬污染的綜合技術病蟲害的蔬菜優良品種;采取施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化肥中又以氮、磷、鉀平衡配方的施肥技術等等。(3)生產基地選址關。首先對無公害生產基地進行生態環境本底狀況調查,在對大氣、水質、土壤等主要環境因素進行多種污染項目檢測的基礎上,選擇諸環境要素綜合指標較好的地域作為試驗基地。
關鍵詞:重金屬污染 ;防控;環境修復
中圖分類號:R139+.1 文獻標識碼:A
所謂的重金屬污染,具體指由重金屬以及它產生的化合物帶來的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現象。最典型的案例是日本出現的水俁病,該病就是汞污染造成的。這種污染的危害主要來自于重金屬所處的環境以及生物體等存在的化學形態等。最常見的就是水污染,當然還有一定程度的大氣污染和固體污染。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工農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進入工業革命后,人類越來越依賴自然資源,不斷的加大生產強度,此時有毒以及有害的物體就源源不斷的輸送到環境當中,此時環境本身的自凈力已經不足以排解污染,環境污染就變得越來越嚴重。為了有效地解決好這個問題,目前相關組織以及機構已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活動,很多技術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實踐中去。
一 、污染的特點
重金屬污染不同于其它的污染。很多種類的污染可以有效地通過環境本身的物理以及化學或者生物能力的凈化來降低或者解除。然而由于重金屬存在富集性的特點,不易在環境中獲得解除。當前,我國在重金屬開采以及加工的過程中,導致了很多比如鉛、汞等的重金屬進入3到大氣或者水、土壤當中去,給環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比如廢水釋放的重金屬,就算是濃度很低,也會積聚到藻類或者是底泥里,然后被魚類以及貝類吸附,人食用魚以及貝類就會吸收這種污染。水中含的金屬的利弊影響不僅在于金屬的特性,關鍵在于它的濃度以及它存在的形態等。通常,即使是金屬元素對人類有益,當它的濃度超過一定標準后,它也會產生毒性,導致動植物受到污染,嚴重的會死亡。金屬的有機的化合物比無機的化合物的毒性強很多;可溶的金屬比顆粒狀的毒性也強很多。
比較重金屬給大氣以及地表水帶來的污染而言,對土壤和地下水帶來的污染要復雜而且嚴重許多。這主要是因為這類污染有以下的特點:隱蔽、滯后、累計、治理難度大、修復時間長。針對這兩種類型的污染開展的修復工作已經成為當前環境研究的重點,也是一個普遍性的世界難題。縱觀全局,雖然我們在對土壤以及地下水污染的修復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許多科學實用的技術,不得不承認的是,遮羞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場地的結構,帶來二次污染現象,而且在大面積且輕污染的土壤中無法有效開展。因此,近年來,人們在污染環境的物理修復、化學修復甚至生物修復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生態修復的理念,并對其概念、內涵、原理、產業化途徑等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上應用的探索,試圖以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在對環境的治理以及修復過程中,注重人和生態的和諧關系,真正的將可持續的發展觀念做到實處。
二、常用的幾種修復方法
首先是生物修復法。該方法是我們開展整個生態修復活動的基礎。它是對環境修復的最重要技術,目前該方法正處于發展中。生態修復的概念具體講就是指通過微生物來加速對污染物的降解活動,進而修復受到污染的環境或者解除污染的一項自發的或者是受控的過程。除了通過微生物來進行修復,植物以及動物等多種修復方法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給生物修復賦予了更寬泛的定義,具體的講就是指通過細菌或者真菌等各種類型的微生物以及蚯蚓類的動物或者水藻等代謝來減輕污染物的危害性,改變它們的活性,通過改變污染物的化學或物理特性來影響其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和降解速率。當前,使用范圍最廣,效果最顯著的生物修復法是微生物的修復法。
其次是,物理修復和化學修復。這兩種修復有效地構成了生態修復。具體的從原理上來講,物理以及化學修復指的是有效地利用光、水分、溫度以及土壤和氣體等各類環境因素,依據污染的特點,通過機械分離、蒸發、點解、磁化、冰凍、加熱、凝固、氧化—還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學反應,來清除環境中的污染物,或者將其轉化為對人類有益的物質。通常,為了節省環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復或化學修復往作為生物修復的前處理階段,近年來根式作為生態修復的構成要素。無論是環境要素或生態因子,亦或是工程方法,對于修復生物的生命活動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影響要素。假如將這些因素有效地結合到一起,確保環境條件以及生態因素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時,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轉化,將極大地提高生物修復或植物修復的效率,對于整個生態修復來講,上述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將物理修復、化學修復、生物修復有機結合到一起,對于我們的整個修復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對這些方法利用的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我們的整個修復工作的成敗。因此,我們在具體的修復過程中,應該認真地將物理修復以及化學修復方法和生物修復方法結合到一起,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更好的完成生態修復工作。
第三,植物修復法。該方法是整個生態修復的最根本形式。大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最早出現這一概念,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積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來去除污染環境中多余的重金屬。當前,植物修復法已經包括了環境修復的每個方面,比如城市的樹木、花草、植被等對大氣的凈化。再比如,荷塘里的水生植被通過不斷的利用氮磷鉀等物質來凈化水體;污染土壤及水體中無機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機污染物的講解等。從形式上看,在整個的治理活動中,幾乎是植被在發揮作用, 但實際上植物修復過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際圈微生物、根際圈土壤物理和化學因素(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為調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總的來說,植物修復幾乎包括了生態修復的所有機制,是生態修復的基本形式。利用植物對重金屬如Ni、Zn、Cd、Hg、Cu、Se,放射性核素如Cs、Sr、Ur,多環芳徑,石油,化學農藥,有機氯溶劑如TCE,廢棄炸藥如TNT等的修復研究均有報道。
三 、不斷完善污染環境修復標準
污染環境修復標準是指把技術和法規所確定、確立的環境清潔水平,通過生態修復或利用各種清潔技術手段,使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降低到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不構成威脅的、技術和法規可接受的水平。最近幾年,對環境的修復工作一直是相關工作的重點。但是與之配套的修復標準卻沒有明確的條文規定。因此,修復工作常面臨一大疑惑,到底修復到一個怎樣的程度才能真正的認為是修復合格了呢?在世界范圍內,污染土壤修復標準是一個較新的領域,一些發達國家也是剛剛制定玩土壤修復標準。從總體上來看,各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建立工作,均大大滯后于其大氣、水環境質量標準的建立工作;各國污染土壤修復標準的建立工作,又大大滯后于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監理工作。
結語
通過上文介紹,我們得知了重金屬污染的概念以及它的危害性和特點等。當前形式下,相關部門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到如何有效的研究方法來解決目前嚴重的污染問題,只有做好了這項工作,才能真正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黃銘洪等著.環境污染與生態恢復[M].科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中圖分類號:F301文獻標識碼: A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越來越珍貴。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已經成為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問題,而要想實現土地資源科學合理地利用就必須要高度重視土地利用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土地利用規劃中的環境影響評價變得非常重要。做好這項工作是保護環境的必然要求。在土地利用開發過程中應該充分注意到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要從源頭上來盡量減少因為土地利用而產生的環境問題。
1.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概述
了解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是進行科學評價的重要前提。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在對規劃區域生態環境現狀認真研究的基礎上,對土地利用規劃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識別、分析、預測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預防和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屬于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的一種。
當前的土地環境影響評價主要是單個項目的評價,這種評價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但是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無論是從介入時間、評價范圍還是從項目之間的影響等方面來考察都還存在著較多問題。這對于今后的工作是非常不利的。正因為如此才要采用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與單個項目的環境影響不同,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具有明顯的優勢。這項技術的應用:一是能夠涵蓋各業用地。它是從規劃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整體角度出來進行評價。它能夠對諸多建設項目之間的累計效應和協同效應做出科學評價;二是能夠更早地參與到規劃方案的形成中。在土地規劃方案制定之初就參與到其中,就能夠幫助建設單位從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角度出發來方案實施過程中可能引起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這對于從源頭上減少生產不利影響的可能性是有好處的。三是能夠全面考慮替代方案。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能夠對潛在環境影響、影響范圍及程度做出充分評估。之后還可以擬訂替代方案來消除以及緩解不利影響。
2.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和工作程序
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項專業性地工作,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想實現科學評價就必須要建立起全面科學的指標體系。這是實現科學評價的關鍵。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可操作性。指標體系的最終目的是要用于評價的,因而該體系必須要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才能夠實現公正客觀有效地評價。指標可以從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現有資料中獲取。二是科學性。指標體系的建立是評價的關鍵,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保證指標具有明確的科學內涵,要能夠較好度量。同時還要方便不同地區之間的比較。這兩項原則是我們必須要堅持的。
2.1指標體系的建立。
在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指標體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指標層、準則層以及環境要素層。指標層指的是在實際評價過程中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多項指標。環境要素層則指的是土地利用規劃活動涉及的環境要素。準則層則往往指的是環境要素可持續發展標準以及環境目標。對于評價中的指標我們可以用狀態指標和影響指標這兩種形式來進行說明。狀態指標能夠反映某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而影響指標則能夠用來衡量環境影響。這兩項指標是缺一不可的,在實際工作過程應該充分利用這兩種指標。
2.2工作程序。
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的工作程序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只有在了解了各種程序之后才能進行科學的評價設計。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主要包含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就是要進行資料收集以及分析。通過分析來最終確定評價方法、指標體系。在準備階段需要掌握的資料主要包含:水土流失區面積分布、自然區面積、分布以及規劃、土地荒漠化面積及分布、濕地保護區面積、分布以及規劃以及草地退化面積與分布等內容。第二階段則是正式工作階段。在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對環境現狀進行分析和評價,生態環境質量分區、以及參與制定方案和替代方案。第三階段的主要工作就是進行報告書的編寫。環境影響篇章及說明。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應該嚴格按照上述程序來進行工作。這是進行科學評價的必然要求。
2.3原則。
堅持科學原則是實現科學評價的必然要求。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應該堅持以下原則:一是要有層次性。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可以分為國家級、省級以及地市級。每一級的評價所依據的材料都是不同的。明確層次是進行評價的重要前提。二是要著重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在建設過程中傳統建設項目帶來的污染仍然是主要污染,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應該著重針對這些污染進行評價,具體而言指的就是以下幾點:土壤環境影響評價;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以及環境噪聲影響評價。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對于這些評價應該保持高度重視。三是要借鑒國內外先進評價方法。當前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正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正是因為這樣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就需要借鑒國外成熟的環境影響評價理論及方法。著重是要借鑒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
3.評價中的減緩措施
為了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還可以采取各種減緩措施。這些減緩措施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3.1生態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生態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包含多種形式,在實際工作中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選擇針對性的措施。經常用到的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類別:
一是提高人均綠化面積。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綠化工作的重要性。在城市綠化的過程中需要注重發展地帶性植被,在引進植物品種的時候要盡量選擇那些環境適應性較強的,實用性和觀賞性相兼的外來植物。二是要加強生物通道建設,健全環境監測體系。生物通道的建設對于保護棲息地生態環境、保障生物活動范圍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環境監測體系,應該不定期的組織環保人員對環境進行監測。要實現全方位監測保護。三是要建立綠化隔離帶。綠化隔離帶的建設對于減輕噪音污染是有著明顯效果的。
3.2水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此類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幾點:一是要合理安排污水集中設施用地,要逐步提升污水集中處理率。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實現集中污水處理。要逐步提升城鎮生活污水以及工業廢水的集中處理率。逐步增加濕地物種多樣性,通過濕地能夠改善水網水質。二是要合理開發水資源。在開發水資源的過程中要嚴禁開采地下水資源。水源應該主要靠雨水、再生水、江水以及海水。要積極開辟多水源,從而保證基本的農灌溉水量,居民生活用水量以及生態用水量。
總結
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加強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單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在實際評價過程中必須要嚴格按照工作程序、堅持科學原則采取專業性措施來提升評價水平。要采取各種措施來減緩污染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參考文獻:
關鍵詞:無公害蔬菜;重金屬污染;生物防治;生物農藥
1、引言
從世界范圍來看,對于無公害蔬菜的基本概念,先后出現過許多相似的提法,諸如清潔蔬菜、健康蔬菜、無農藥污染蔬菜、天然食品等等,至今尚未對無公害蔬菜的概念形成統一的說法。筆者認為:以國家頒布的《食品衛生標準》為衡量尺度,農藥、重金屬、硝酸鹽、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蟲卵等)等多種對人體有毒物質的殘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圍以內的蔬菜產品,可統稱為無公害蔬菜。[4]
早在20世紀20年代,國外就開始發展無公害蔬菜,其主要生產方式是無土栽培。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單用營養液膜法(NFT)栽培無公害蔬菜的國家就達76個。在新西蘭,半數以上的番茄、黃瓜等果菜類蔬菜是無土栽培的。日本、荷蘭、美國等發達國家,采用現代化的水培溫室,常年生產無公害蔬菜。工業高度發達的日本,其許多城市郊區的蔬菜良田被工業廢氣、廢水、廢渣所污染,良田耕作層內的鎘、銅等重金屬大量富集、積累,致使蔬菜產品內的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消費者重金屬慢性中毒現象時有發生,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政府曾撥給大量的專項資金,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對“重金屬污染”問題進行攻關。通過多年的努力,探索出客土換層、地底暗灌、配方施肥、生物固定等綜合農藝措施。[1]
我國無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產始于1982年,全國23個省、市開展了無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與推廣工作。通過幾年的研究實踐,探索出一套綜合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污染的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1985年全國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面積60萬畝。
2、無公害蔬菜研究與生產現狀
(1)研制開發了一批高效、無毒生物農藥,總結出一套以生物防治為重點的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所謂生物防治,籠統地講,是指病蟲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學防治或植物保護的生物學防治方法;確切地說,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謝產物來控制有害動、植物種群或減輕危害程度的方法。我國廣大的蔬菜科技工作者和蔬菜種植示范戶在長期的研究與生產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一套以生物防治為重點的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即:在加強農業防治的前提下,在蔬菜病蟲害發生期使用高效、無毒生物農藥,并設法保護天敵;萬一上述措施不奏效時,科學合理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并嚴格控制農藥的安全間隔期,盡量減少施藥次數和降低用藥濃度。[2]
(2)初步探索出治理菜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辦法,蔬菜產品中的重金屬污染問題獲得有效的解決途徑
蔬菜產品的重金屬污染問題早就引起我國蔬菜科技工作者的重視,同時對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存在狀態、環境容量、遷移規律以及在植物體內的富集狀況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實踐表明,增施有機肥,可明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環境容量,提高土壤還原能力,從而可以使銅、鎘、鉛等重金屬在土壤中呈固定狀態,蔬菜對這些重金屬的吸收量相應地減少。另外,根據菜園土地的環境條件,利用排土工程法和就地表底土翻換工程法等工程措施,對各種重金屬污染,均不失為良好的治理對策。[2]
(3)對蔬菜中的硝酸鹽污染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蔬菜產品中的硝酸鹽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從1979年開始,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的科研人員就對蔬菜中硝酸鹽的分布水平、累積規律和控制途徑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得出北京地區常見蔬菜品種中硝酸鹽的大致含量,指出蔬菜中的硝酸鹽含量除與蔬菜的種類、品種及蔬菜的生長部位有關外,還受外界光照、施肥等環境條件的影響。利用蔭棚遮光栽培菠菜,與露地栽培相比,其產品中的硝酸鹽含量明顯降低;施用化肥,大白菜葉片中的NO3含量明顯提高。上述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蔬菜生產實踐中,從蔬菜品種選擇、施肥技術、栽培環境控制等多途徑綜合控制蔬菜產品中的硝酸鹽污染,效果明顯。[2]
3、無公害蔬菜的發展對策
(1)加強對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行政、組織與協調工作,建立和完善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體系。
強有力的行政領導,加上優質的產、供、銷一體化服務,是我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建議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設立兩類機構,即無公害蔬菜領導機構和無公害蔬菜服務機構。強化科研投入,增加科研力量,加強與無公害蔬菜有關的基礎理論和開發技術研究。建議設立國家無公害蔬菜工程專項研究基金,成立國家無公害蔬菜工程技術研究協作小組,從財力、人力上給予重點扶持。著重加強微生物對土壤中有機污染物(薄膜、農藥、垃圾等)的生物降解機理、高效無毒生物農藥的研制、高抗病蟲害蔬菜品種的選育等與無公害蔬菜有關的基礎理論與開發技術研究。[3]
(2)建立一套規范化的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體系
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需要一套規范化的技術體系(或規程)加以指導。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體系,主要應把握以下三關:一是生產基地選址關。首先對無公害生產基地進行生態環境本底狀況調查,在對大氣、水質、土壤等主要環境因素進行多種污染項目檢測的基礎上,選擇諸環境要素綜合指標較好的地域作為試驗基地。二是種植過程無害化關。采取控制農藥、化肥、生物和重金屬污染的綜合技術病蟲害的蔬菜優良品種;采取施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化肥中又以氮、磷、鉀平衡配方的施肥技術等等。三是蔬菜殘留毒物檢測關。在蔬菜上市前,由質量檢測部門對蔬菜中重金屬、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等有毒物質殘留狀況進行全面檢測,保證產品的各項指標符合國內(或參照國際)的食品衛生標準或相應地區的有關標準。[5]
參考文獻
[1]閆曉波.無公害蔬菜青翠碧綠.中國環境報,2007.06
[2]無公害蔬菜標準的探討.《食品研究與開發》雜志,2007.11
[3]加強無公害蔬菜標準化建設.農民日報,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