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醫學工程進展范文

    生物醫學工程進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醫學工程進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醫學工程進展

    第1篇:生物醫學工程進展范文

    >> 生物醫學信息的傳輸機制研究概述 基因相關生物醫學文獻挖掘研究 生物醫學方法指南 干細胞的生物醫學世紀 生物醫學大師的堅持 《生物醫學光子學》教學探索 因特網上的生物醫學信息 生物醫學信號處理方法概述 中國旅法生物醫學會 納米生物醫學的科研之星 生物醫學關聯數據研究進展與比較分析 功能化石墨烯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核糖核酸干擾(RNAi)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綜合實驗室建設的實踐研究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生的培養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研究生全方面培養模式 生物醫學研究中實驗動物的應用狀況與分析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模式研究 2013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生物醫學領域研究收獲頗豐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比較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8. OkadaY,StreisingerG,OwenJE,NewtonJ,TsugitaA,InouyeM.MolecularbasisofamutationalhotspotinthelysozymegeneofbacteriophageT4.Nature,1972,236(5346):338-341.

    9. StreisingerG,EdgarRS,DenhardtGH.ChromosomestructureinphageT4.I.circularityofthelinkagemap.ProcNatlAcadSciUSA,1964,51:775-779.

    10.StreisingerG,OkadaY,EmrichJ,NewtonJ,TsugitaA,TerzaghiE,InouyeM.Frameshiftmutationsandthegeneticcode.ColdSpringHarborSympQuantBiol,1966,31:77-84.

    11.JacobF,MonodJ.Geneticregulatorymechanismsinthesynthesisofproteins.JMolBiol,1961,3:318-356.

    12.BrennerS.Foreword.In:TheNematodeCaenorhabditiselegans.Wood,WB.ColdSpringHarbor,N.Y: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Press,1988,pp.ix-xiii.

    13.ChakrabartiS,StreisingerG,SingerF,WalkerC.Frequencyofγ-ray-inducedspecificlocusandrecessivelethalmutationsinmaturegermcellsofthezebrafish.Genetics,1983,103(1):109-124.

    14.WalkerC,StreisingerG.Inductionofmutationsbyγ-raysinpregonialgermcellsofzebrafish.Genetics,1983,103(1):125-136.

    15.WesterfieldM.TheZebrafishBook4thEdn.UniversityofOregonPress,Eugene,Oregon,2000.

    16.MullinsMC,HammerschmidtM,HaffterP,Nüsslein-VolhardC.Large-scalemutagenesisinthezebrafish:insearchofgenescontrollingdevelopmentinavertebrate.CurrBiol,1994,4(3):189-202.

    17.DrieverW,StempleD,SchierA,Solnica-KrezelL.Zebrafish:genetictoolsforstudyingvertebratedevelopment.TrendsGenet,1994,10(5):152-159.

    18.WholeIssue.Development,1996,123(suppl):1-460.

    19.StreisingerG,CoaleF,TaggartC,WalkerC,GrunwaldDJ.Clonaloriginsofcellsinthepigmentedretinaofthezebrafisheye.DevBiol,1989,131(1):60-69.

    20.FelsenfeldAL,WalkerC,WesterfieldM,KimmelC,StreisingerG.Mutationsaffectingskeletalmusclemyofibrilstructureinthezebrafish.Development,1990,108(3):443-459.

    21.KimmelCB,KaneDA,WalkerC,WargaRM,RothmanMB.Amutationthatchangescellmovementandcellfateinthezebrafishembryo.Nature,1989,337(6205):358-362.

    22.HoRK,KaneDA.Cell-autonomousactionofzebrafishspt-1mutationinspecificmesodermalprecursors.Nature,1990,348(6303):728-730.

    23.GrunwaldDJ,KimmelCB,WesterfieldM,WalkerC,StreisingerG.Aneuraldegenerationmutationthatsparesprimaryneuronsinthezebrafish.DevBiol,1988,126(1):115-128.

    24.HattaK,KimmelCB,HoRK,WalkerC.Thecyclopsmutationblocksspecificationofthefloorplateofthezebrafishcentralnervoussystem.Nature,1991,350(6316):339-341.

    25.KimmelCB.Reticulospinalandvestibulospinalneuronsintheyounglarvaofateleostfish,Brachydaniorerio.ProgBrainRes,1982,57:1-23.

    26.EisenJS,MyersPZ,WesterfieldM.Pathwayselectionbygrowthconesofidentifiedmotoneuronsinlivezebrafishembryos.Nature,1986,320(6059):269-271.

    27.BaierH.Zebrafishonthemove:towardsabehavior-geneticanalysisofvertebratevision.CurrOpinNeurobiol,2000,10(4):451-455.

    28.ZebrafishResearch:ActivitiesattheNIH.ZebrafishScienceMonitor,1998,Vol.5.

    29.AmsterdamA,BurgessS,GollingG,ChenW,SunZ,TownsendK,FarringtonS,HaldiM,HopkinsN.Alarge-scaleinsertionalmutagenesisscreeninzebrafish.GenesDev,1999,13(20):2713-2724.

    30.TalbotWS,HopkinsN.Zebrafishmutationsandfunctionalanalysisofthevertebrategenome.GenesDev,216-220.

    32.SpragueJ,DoerryE,DouglasS,WesterfieldM.TheZerbrafishInformationNetwork(ZFIN):aresourceforgeneticanddevelopmentalresearch.NucleicAcidsRes,2001,29(1):87-90.

    33.WienholdsE,Schulte-MerkerS,WalderichB,PlasterkRH.Target-selectedinactivationofthezebrafishrag1gene.Science,2002,297(5578):99-102.

    34.DoyonY,McCammonJM,MillerJC,FarajiF,NgoC,KatibahGE,AmoraR,HockingTD,ZhangL,RebarEJ,GregoryPD,UrnovFD,AmacherSL.Heritabletargetedgenedisruptioninzebrafishusingdesignedzinc-fingernucleases.NatBiotechnol,2008,26(6):702-708.

    第2篇:生物醫學工程進展范文

    符合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學生認知規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交叉性強,知識體系更新快,專業課教學難度大。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符合人類認知過程中的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認知過程。新任、新目標的提出打破了學生已有知識體系的“平衡”,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不斷學習新知識,建立新的知識體系平衡。通過系列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任務”,培養學生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不斷提升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任務驅動型教學以建構理論為基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對知識進行主動探究,而教師在教學中發揮組織者和指導者的作用,這種教學模式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理論性、交叉性較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出現倦怠和畏難情緒,而任務驅動型教學法,要求教師將授課內容具體化為一個個實際的任務,學生在接到“任務”后,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解決問題的狀態。通過查閱資料、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中,可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強化學生的體驗感和成就感。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強調學生自主實踐,親自動手解決問題。教師在課堂中將相對抽象化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系列具體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和實現“目標”的同時,必須親自動手實踐和驗證新理論,這有助于提高對枯燥、復雜的專業課理論理解的深度,這種親自經歷形成的知識體系比直接被教師告知而獲得的更具實際意義。此外,學生在親歷實踐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會提升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意識,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也會獲得成就感,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形成一個快樂學習的良性教學循環。

    2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教學中任務驅動型課堂教學設計

    2.1緊貼教學大綱進行任務設計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掌握達到相應標準要求。任務驅動型教學中任務的設計是關鍵,通過系統的“任務鏈”的設計,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層層深入,因此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教學中要緊扣教學大綱進行任務設計。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總任務、章節任務、課題任務等大小不同任務的設計,而且要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對任務的難度進行量化。只有緊貼教學大綱,緊扣培養目標,在任務設計中才能相互關聯,具有統一的目標指向,而且每一任務都以前面的任務為基礎或出發點,后面的任務依屬于前面的任務,這樣,每一課或每一教學單元的任務系列構成一列教學階梯。

    2.2結合學科新進展進行任務設計生物醫學工程屬新型交叉學科,學科知識更新快。這要求教師在對教材現有內容準確傳授的同時,補充專業領域內新知識和新進展,并將這些新知識和新進展結合教學目標,轉化成新的“任務”。與學科新進展緊密結合,可以避免“任務”內容設計陳舊,可以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通過查閱資料主動了解目前的學科進展和前沿,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科學意識。

    2.3結合實際應用需求進行任務設計在教學過程中以實際應用需求為例進行引導,是一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同樣在任務驅動型教學中,將任務的設計與實際應用需求緊密結合,可以給學生提供一種更為真實和現實的場景。通過任務設計創造出接近真實的場景,可以提升學生對任務的興趣,而且也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最好體現。例如,可以將教研室中的科研項目或醫院中的一些現實需求,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指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到這些“實際任務”中,解決現實問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

    3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對教師的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任務驅動型教學法中教師的角色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為了使任務設計體現專業課程的系統性以及學科發展的前沿性,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提高教學水平,增強自己駕馭任務教學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注意不斷補充新知識,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科研或應用實踐水平。只有教師的素養提高了,才能使任務驅動型教學更加生動。任務設計要注重趣味性。任務驅動型教學法的目的是通過任務的驅動,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意識,所以在任務的設計中要緊貼大綱,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現有知識結構,盡量不要設計那些讓學生有負重感的任務,任務設計的難度要以大部分學生能完成為原則。同時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任務的設計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樣化,首先是任務內容自身的趣味性,其次可以通過組織形式,如師生互動、分組比賽、一題多解等方式增加任務的趣味性。

    任務設計要難易適宜。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進行任務設計時考慮所涉及知識點的難易度、連貫性。過于簡單的任務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過于復雜的任務則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其次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基礎和能力也有不同,所以在任務分配時可以考慮分組實施,最大程度地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嘗試成功的體驗。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具有知識連貫性和交叉性強的特點,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更需要將抽象的理論知識進行具體化和應用化分解,將每個分配給學生的“任務”變得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實現性。任務完成后要定期評價。評價和總結是提升和促進教學的關鍵,任務驅動型教學在學生完成任務后,要對每個“作品”進行評價。評價時側重于實踐過程和知識應用能力的點評,不需要太重視結果的表現形式。這樣的評價和總結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提升分析問題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而言是一次再學習的過程,也是一次激勵的過程。如果缺少這一環節,任務驅動型教學就會變得有頭無尾,學生在任務完成后就會降低積極性和驅動力。

    4結語

    第3篇:生物醫學工程進展范文

    關鍵詞生物醫學工程;電子類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0引言

    大學本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是一項需要頂層設計的復雜系統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具有理、工、醫相結合的交叉學科特點,它應用工程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研究和解決生物醫學領域中的科學問題。近些年,隨著科學及社會的發展,對這個領域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有不斷增長的趨勢。美國勞工組織的數據顯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就業在工程勞動力市場中的增長最大,預計2008年至2018年有72%的增長率。在歐盟,專利的數量在生物醫學技術的范疇中也是最高的[1]。醫科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具有在豐富臨床資源的醫學大背景和大環境下的特色,需要在教學中體現兩個結合,即理工科學與生物醫學緊密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實際緊密結合。面對新的形勢,只有積極探索并對教學模式進行不斷改革才能促使高校培養的人才滿足新時代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教學模式習慣是以教師為主導,課程教學更多是教師對知識的講授,缺少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學生在課堂上是被動灌輸,教學效果差強人意。教學工作需要更新整體教師隊伍的教育教學理念,構建“指導性傳授知識與主動性學習相結合”的互動性專業課程教學模式[2],既加強教師的個性化指導,也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本研究團隊調研了國內外相關專業教育課程的主要目標和課程設置,學習了國內外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主要開展的研究成果以及工程培訓的內容[3-5]。國外大多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生,除了學習數學和基礎工程課程之外,還要學習生物電子、生物信息、生物材料或生物力學等專業知識,并且在畢業前有機會在校外相關機構實習或見習,同時許多工程系還會與生物醫學工程系在一些項目中聯合,以培養更高素質的學生。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在電子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工程實踐能力、思辨和創新能力、終身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激發學生探究與創新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和科研習慣,以便不斷提高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實現整體學科的內涵式發展。

    1教學模式改革

    1、1制定專業課程教學設計方案

    “教”是為了“學”,整合化的教學設計理論強調教學條件的確定必須以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與需求為依據,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本的教學觀念,依據學科發展,不斷挖掘并更新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對專業課程內容的知識結構和脈絡體系進行有機整合,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結合調研學習的情況,形成專業課程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如圖1所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的設計通常包含7個環節,即回顧知識溫故知新、以實例開場引入新課、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層層推導突破難點、前后呼應解答問題、應用知識課堂練習、拓展思維延伸課堂。教師在各自教授的專業課程中分別優化教學設計并不斷完善,執行順序可以根據教授內容的不同而有所調整。

    1、2改進教學方法

    結合專業特點將全部專業課程按照年級進行頂層設計,大學二年級通過3門專業基礎課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大學三年級通過7門專業課程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大學四年級通過3門專業課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便為完成畢業設計奠定良好的基礎。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中心,倡導自主性、研究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授課過程中,授課內容上充分體現理論和實踐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授課方法上多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及案例分析式等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夠運用知識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方法的改進,不僅要求教師具備創新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還要求教師具有很強的工程實踐能力[6]。本著繼承和創新的原則,對大學二年級的電工與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電子技術實驗3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規劃[7],挑選出一些適合自主學習的知識點或者課程章節內容。如在電工與電路分析課程中,結合4大模塊(電阻電路的時域分析、動態電路的時域分析、動態電路的變換域分析、電機原理)的教學基本內容所涉及的知識結構,挑選出“無源器件的認識”、“步進電機的原理及應用”、“常見電機原理及應用”、“對偶性的理論知識與分析方法”、“含受控源電路分析方法的總結”、“戴維南定理的應用意義”、“相量的定義、使用和意義”、“MATLAB在電路分析中的應用”、“使用Multisim進行電路仿真”、“一階電路和閃光燈電路的原理分析及仿真”和“RLC電路的動態特性綜合研究與仿真”共計11個知識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在授課前,將相關學習資源上傳至各課程的網絡平臺上,提出若干個難度適中的問題,并對自主學習提出具體的要求。然后根據學生意愿或隨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針對某個問題查閱文獻資料,通過對所查資料的分析、整理、歸納,制成PPT課件。前期準備好后,在課堂上每小組派出代表分別演示并講解10min左右,教師與學生共同針對其演講的內容進行提問和討論。最后教師對所涉及的知識范圍和討論熱點進行總結,并對學生講不清楚的或者理解有偏差的問題進行補充和更正。這個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起輔助指導作用,可以事先講解課題分析的方法、提供必要的相關資料、介紹必備的專業背景知識,既要讓學生領會課程的知識重點和應用領域,又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三年級有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脈沖數字電子技術、醫用傳感器、單片機原理與應用、電子學測量方法和電子工藝實習7門課程,在理論課的教學方式上,采取教師講授與學生交流討論并重的方法進行。針對基本原理知識,教師重點講授,采用啟發式、推理式及案例分析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如在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中,將功能電刺激研究課題的成果作為一個實例,講授功能電刺激實現膀胱排尿功能障礙治療的原理和方法,并加深醫學信號處理理論在本專業領域的重要作用。例如,在信號與系統課程中,將拉曼光譜研究課題的成果作為講授卷積和反卷積的一個實例,將公式和概念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通過反卷積解決基地信號不一致的問題,確保信號處理和特征提取的可靠性,為實現疾病的可靠診斷提供條件。如在脈沖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中,利用“雨課堂”平臺,新增“發現生活中的數電”專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數字電路應用實例,介紹其電路功能、電路結構、工作原理、應用范圍等。又如在單片機原理與應用課程中,教師在課堂上現場演示“電子節能定時轉換器”等工程產品工作過程,幫助學生通過實踐體驗,進一步理解單片機功能和工作原理,同時引導學生觀察學校食堂切面機器人等日常場景中的應用,以及觀看該領域最新流行技術(Arduino開源硬件平臺)應用視頻,自行分析感興趣的單片機應用實例的工作原理、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在實驗教學中,針對基本原理設計實驗方案及技術路線,主要采取探究型教學方式,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創新思維和思辨能力。如針對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采用探究式教學方式,改變傳統實驗過程,以教師為主導,結合理論課教學內容,合理地設計實驗方案,以學生為主體展開實驗,使過去被動式的實驗教學方式變為學生主動設計實驗過程,獨立完成實驗內容,并撰寫論文式實驗報告進行歸納和總結。整個實驗過程相對獨立、開放,從實驗的預習、操作到最終的實驗報告撰寫全部以學生為主體,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與理論課內容相結合,驗證相關原理和方法,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據大學四年級的醫學儀器原理與實驗、嵌入式系統原理與應用、臨床工程學3門課程特點,給學生提供若干個小項目,在學生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后,教師指導學生對項目需求進行詳細的分解,同時列出要用到的專業知識點,引導學生尋找每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和技術路線。將解決問題的實踐與理論的知識點密切結合,這種項目式學習、協作式學習或問題式學習對于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專業知識并解決實際問題具有重要意義[8]。學生邊學習邊設計,逐步實現項目的全部功能。如在嵌入式系統原理與應用課程教學中,涉及嵌入式文件系統和Android嵌入式系統及應用開發的理論部分,配合Android界面設計實驗和Android應用程序設計及醫療平板應用實驗兩個綜合性項目。最終要求學生設計一個人機交互UI界面,并對學生的設計成果,檢查驗證其正確性和可靠性。同時,借鑒國內外生物醫學工程教育教學經驗,結合醫學院校的特點,從創新實驗室和第二課堂、學生科研訓練等方面開辟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外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為培養合格的、創新的應用型人才提供幫助[9]。

    1、3改革考核方式

    區別于傳統的“一張試卷定乾坤”,為了促進自主學習的開展,對學生的學業進行全方位考核。結合調研學習的情況,加大過程考核的比例,擬定各門課程的考核方案。加大專題討論、探究學習、項目設計等學習模式的比重,注重學生在整個學期的過程考核,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各項能力和素質。如電子學測量方法課程的考核方案為綜合考察,即實驗占30%,協作學習占30%,閉卷考試占40%。協作學習有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電子測量的新進展和新應用,第二部分涉及示波器原理及測量方法。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課下自主學習,課上匯報討論。圖2所示是這門課程協作學習組內自評評分表,圖3是這門課程第一次協作學習的課堂匯報評分表。這兩部分的成績,再加上學生完成課下自主學習,并在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上網絡課程中按時提交PPT的成績,共同構成協作學習的成績。

    2教學改進成果

    進行教學模式改革3年來,收獲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網絡評教成績均在93分以上,同時積累了一些教學改革成果。如電工與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脈沖數字電子技術、電子技術實驗課程梯隊,累計共獲批7項校級教改項目,發表4篇教學文章。又如單片機原理與應用、嵌入式系統原理與應用課程梯隊,連續獲得網絡課程建設、在線開放課程等4個校級項目的資助,發表了3篇關于這兩門課程的教學方法探索文章,指導本科生多次參加全國大學生生物醫學工程類創新設計競賽并獲獎。再如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梯隊獲批2項校級教改項目,發表5篇與教學改革相關的文章,梯隊教師榮獲2016年全國大學生生物醫學工程類創新設計競賽優秀指導教師和2017年第九屆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優秀指導教師的榮譽稱號。

    第4篇:生物醫學工程進展范文

    關鍵詞: 《醫學超聲儀器》原理 生物醫學工程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超聲在醫學上的應用始于20世紀20―30年代蘇聯科學家Sokolov的超聲熱療工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一門年輕并蓬勃發展著的交叉學科――醫學超聲學。該學科以研究超聲波在生物組織內的傳播特性與規律、設計制造用于醫學診斷和治療的超聲設備為目的,涉及物理學、生物學、材料學、電子技術、圖像處理、計算機等多個領域,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重要分支之一[1]。而醫學超聲儀器則是醫學超聲學發展的載體及最終成果的體現。

    溫州醫學院從2009年起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學影像設備與技術方向的本科生開設《醫學超聲儀器原理》,旨在使分流到該方向的學生熟悉并掌握現代醫學超聲儀器的基本原理、結構、技術方法和設計思路,具有初步的儀器設計理念及開發新一代產品的綜合能力,為學生踏上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1.教學內容的優化設計

    目前,國內高校大多將醫學超聲作為《醫學電子儀器》或者《醫學影像物理學》的一部分進行授課。獨立開設醫學超聲儀器相關課程的僅西安交通大學、南方醫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少數幾個高校。此外,上述高校由于辦學優勢不同,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不同,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沒有統一標準。而且,目前國內醫學超聲儀器相關的本科生教材非常少見,且出版時間大多較早,內容較為陳舊,對學科前沿知識介紹較少。因此,如何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做到既難易適中又能體現學科前沿發展,就成了該課程開設初期碰到的一大難題。

    1.1教材與課程教學內容

    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分流后,課程增多,課時減少。《醫學超聲儀器原理》按教學計劃,理論36學時,實驗3學時,課時非常有限。講授內容需突出重點,去粗取精,點面結合。其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醫學儀器的操作人員、維護人員、銷售人員、設備管理人員和研發人員,授課過程中要既重基礎又結合實際。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我們選擇西安交通大學萬明習教授主編的《生物醫學超聲學》作為教材。該書是目前國內對醫學超聲學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及超聲新技術發展介紹最為全面的一本專著,但內容較多且難,并不完全適用于3時的本科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實際需要對其內容進行了相應篩選調整,并結合具體超聲儀器實例進行授課,真正做到既重基礎又結合應用實際。

    具體課程內容歸結為如下8個章節[1]。(1)緒論:介紹醫學超聲儀器的分類,發展歷史、現狀及趨勢。(2)醫學超聲的物理基礎:介紹描述超聲波的重要物理參數,超聲波的傳播特性、波動方程、多普勒效應,超聲波的生物特性及安全劑量。(3)醫用超聲換能器:介紹壓電效應及壓電材料特性,醫用超聲換能器的種類與結構、聲場的形成與分布。(4)超聲成像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標:介紹脈沖回波法成像原理,A、B、M型超聲診斷儀及其異同點,超聲信號形式及其特征,超聲診斷儀的基本結構及主要指標。(5)超聲波束的發射、聚焦與控制:以B型超聲診斷儀為基礎,介紹多陣元超聲換能器的組合發射方式,超聲波束的聚焦、掃描方法及控制手段。(6)超聲波束的接收、預處理與DSC數字掃描變換器:介紹B型超聲診斷儀超聲回波信號的前置放大、接收多路轉換、可變孔徑技術、相位調整技術、增益控制與動態濾波、對數放大、檢波與勾邊技術,以及DSC數字掃描變換器。(7)超聲多普勒血流測量與成像:介紹多普勒血流測量的基本原理,所需提取的主要參數,血流速度大小及方向的檢測方法,多種多普勒血流儀系統和各自距離選通的原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基本方法和原理。(8)其他醫學超聲技術及發展:介紹超聲治療技術、超聲顯微技術、超聲CT,以及醫學超聲研究的新進展。

    1.2實驗設置

    由于條件限制,目前本課程僅設置3個學時實驗,目的是指導學生熟悉B型超聲診斷儀的操作。在教學實踐的第一學年,我們采取的是以學生為檢測對象,指導學生完成對頸部主動脈、肝、腎的縱向和橫向掃查,并對圖像進行分析,但是教學效果不很理想。原因有兩個:一是雖然學生有一些解剖學基礎,但是實驗中讓其獨立準確找到解剖學位置仍有一定難度;二是教學資源有限,男女生同組,實驗過程中進行腹部檢測時難免尷尬,學生積極性難以調動。因此在第二學年,我們借鑒了其他高校的經驗[2],將檢測對象由人換成熟雞蛋,不僅可以形象地顯示超聲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特性,而且很容易探測到熟雞蛋的蛋白與蛋黃的切面圖,避免了上述兩個問題的存在。同時還可引導學生向雞蛋內注入色拉油等物質,模擬組織內部發生病變的狀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鮮明、生動、直觀。

    2.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機結合

    多媒體為主、板書為輔的教學方式的運用。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普及,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特點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已成為高校教學的主要模式,并為高等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多媒體教學方式綜合利用了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等資源,因此在講授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點時能更形象、直觀,在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作用顯著[3]。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信息量大、節奏快,學生難免跟不上進度,只能被動接受,缺乏必要的思考過程,容易疲勞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在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輔以傳統的板書,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特別是在講授知識重點難點的時候,學生可通過教師板書的間隙思考或者記筆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針對教學內容,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例如,采用啟發式教學,在每一章節授課前先根據教學內容針對性地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在課堂中尋求答案,變“填鴨式”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再例如,在第5―6章講授B型超聲診斷儀時采用案例教學法,引入阿洛卡SSD-256型的B超儀為例子,每當講授完基本原理后即以該機型為例引導學生對其相應部分的電路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利用介紹本學科的發展動態,國內外重大研究成果、新方法、新應用等內容來激勵學生,讓他們充分認識到這門課程的實用性和重要性。

    構建網絡教學平臺,積極加強師生交流。將課程教學大綱、進度表、課件、課后練習、課程通知等教學資源及時在網頁,方便學生課后瀏覽下載;設置課后互動模塊,方便學生提問交流;設置超聲百科模塊,方便學生了解學科前沿發展動態。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提高了教學的靈活性,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獲得了學生很高的評價。

    3.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

    經過兩個學年的教學實踐,我在《醫學超聲儀器原理》課程的教學中已積累了不少經驗,也存在不足之處,其中最突出的是實驗教學內容略顯單薄。針對這一問題,我已著手解決,將在原3個學時實驗的基礎上再設置相應的開放性實驗,如生物組織超聲參數的測量與估計、單陣元圓形超聲換能器輻射聲場分布特性測試與分析、彩色超聲多普勒血流儀的操作及數據分析等[4]。所設計的實驗項目將與課程教學內容密切結合,進一步有效地增強教學效果。

    4.結語

    醫學超聲儀器原理涉及多個學科,內容較為抽象,且課時量有限,因此教學難度較大。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本專業的實際需求,以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為目標,結合教學體會和學生的反饋信息,從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方面入手,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萬明習.生物醫學超聲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陳艷霞,孫媛,柴英,王桂蓮.醫學物理學B超實驗的新探索[J].中國科技信息,2009,20:193.

    [3]胡曉燕.淺析多媒體教學的利與弊[J].中國醫學創新,2011,8(5):146-147.

    第5篇:生物醫學工程進展范文

    【關鍵詞】 脈沖電磁場 骨質疏松癥 骨密度 骨鈣素

    0引言

    隨著生物醫學工程學的快速發展,脈沖電磁場(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s)作為一種可施加于人體的外來物理因子,對其熱及非熱生物效應的研究已成為國內外生物工程學界的研究熱點[1-3]. PEMFs在骨科領域已用于治療假關節、骨不連或延遲愈合、新鮮骨折、骨移植、骨關節炎等,近年來又被用來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 [4-5]. 本實驗我們利用低強度PEMFs,通過建立骨質疏松動物模型,探討PEMFs對骨質疏松癥的影響,以期為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儀器骨質疏松治療儀(GZY型)由第四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研制(專利號:ZL02224739.4),勻強場的輸出采用三個半徑均為R的線圈來實現(圖1).

    圖1儀器輸出三線圈系統

    線圈串聯在一起,電流為I. 其中,線圈1, 3的匝數相同,均為N,線圈2的匝數為kN,k為比例系數;3個線圈間隔距離為a:

    據此,可以求出軸向OX的磁場B(x). 其中, B(2)(O), B(4)(O)分別表示B(x)的二階、四階導數在中心點O的值:

    B(x)=μ0NIR2〖〗2{[R2+(a+x)2]-3/2+[R2+

    (a-x)2]-3/2+k(R2+x2)-3/2}(1)

    B(2)(O)=3μ0NIR2〖〗2[2(4a2-R2)〖〗(R2+a2)7/2-k〖〗R5](2)

    B(4)(O)=μ0NIR2〖〗2[1890a4〖〗(R2+a2)11/2-1260a2〖〗(R2+a2)9/2+

    90〖〗(R2+a2)7/2+45k〖〗R7](3)

    合理選擇a和k的值,使得B(2)(O), B(4)(O)均為零,即:聯立公式(2),(3)求解方程,得:a=0.7601R; k=0.5315;

    儀器三個輸出線圈半徑均為R=400 mm,間距a=0.7601R≈300 mm,線圈匝數N=500(2號線圈匝數=0.5315N≈266), 均采用0.8 mm漆包線繞制.

    1.1.2動物分組與處理30只3月齡SD雌性大鼠,體質量(225±15)g,第四軍醫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動物隨機等分為三組(n=10):兩個磁場組和一個對照組. 三組大鼠均采用下腹部切口、行雙側卵巢切除術,動物分籠飼養(環境溫度17~25℃,濕度40%~50%)[6]. 兩個磁場組采用GZY型骨質疏松治療儀進行輻照,磁感應強度分別調節為4×10-4 T和15×10-4 T,時間為6 h/d(9:00~15:00),對照組飼養于線圈中但不暴磁,動物可自由活動、飲水,實驗的全過程在第四軍醫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完成.

    1.2方法大鼠飼養12 wk后處死,處死前用速眠新(1 mL/kg)麻醉,用Lunar DPXIQ型骨密度儀(LUNAR公司,美國),附小動物全身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測定軟件進行大鼠全身BMD測量. 從心臟抽取血標本,離心后取血清,至于-20℃冰箱保存,用放免法測定血清骨鈣素(bone carboxyglutamic acid containing prorein,BGP)濃度,試劑盒由解放軍總醫院放免所提供. 取左脛骨近端(1/3)置于4081型光測彈性儀(北京科學儀器廠)上進行三點彎曲試驗. 支點跨距為20 mm,加載速度為2 mm/min. 用函數記錄儀(上海自動化儀表二廠)描繪載荷變形曲線,并根據該曲線計算得出最大載荷和結構剛度[7].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以x±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及LSDt檢驗, 以P

    2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兩磁場組BMD、最大載荷、結構剛度均有增加(P

    3討論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其特點是骨質減少,骨組織的細微結構被破壞,結果使骨的脆性增加,骨折的危險性增加. 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而逐漸增高,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說明,全世界絕經后的婦女有近30%的人患有骨質疏松癥,世界范圍內婦女由于患有骨質疏松而有骨折危險的高達40%[8-9]. 另外,空間飛行中的航天員由于受微重力(失重)影響的原因,相應的骨骼負荷減少,即微重力誘導的骨質減少,從而導致航天員骨質丟失,造成骨質疏松[10].

    婦女絕經后骨質疏松防治中備受關注且療效確切的治療方案是雌激素替代療法,但雌激素替代療法的副作用使其在臨床上的應用仍存疑慮[11]. 也有許多措施被用來防治空間飛行中微重力引起的骨質疏松,但是用于治療常人骨質疏松的藥物如口服雙膦酸鹽(抑制骨吸收活性) 等對于空間飛行或臥床試驗導致的骨質疏松并無明顯療效[12]. 因此,探索防治骨質疏松的新途徑十分必要.

    磁療的最大優點是無創傷、無感染、費用低廉. 低強度PEMFs在生物體內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學效應為今后臨床上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論依據[13-14]. 我們采用GZY型骨質疏松治療儀,設計制作了輸出線圈,獲得了更大的勻場范圍,滿足開展動物實驗的需求,提高了實驗設計的整體水平. 通過建立絕經后骨質疏松大鼠模型開展實驗,結果顯示低強度PEMFs可以提高卵巢切除大鼠的BMD,改善骨的生物力學特性,降低血清BGP,提示對骨質疏松癥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結合本次實驗,就其療效而言, 4×10-4 T磁場組效果要明顯優于15×10-4 T磁場組,說明PEMFs強度選擇的不同療效也不相同.

    國內外學者所做的大量研究工作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電磁場對骨質疏松的影響,但是由于實驗環境(個體差異、照射系統和外圍雜散場等等)及磁場參數的選擇上存在差異,勢必影響實驗的結果和可重復性,對電磁場影響骨重建作用機制的解釋還不透徹,但詳細作用機制還需進一步探索[15-16],這也是以后研究的難點和重點.

    【參考文獻】

    [1] 趙侖,趙德明,魏金河,等. 15 Hz磁場刺激對大鼠局灶性腦創傷影響的實驗研究[J]. 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 2003, 16(1): 75-76. [2] Chang K, Chang WH.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prevent osteoporosis in an ovariectomized female rat model: A prostaglandin E2associated process[J]. Bioelectromagnetics, 2003,24(3):189-198.

    [3] Czyz J, Nikolova T, Schuderer J, et al. Nonthermal effects of powerline magnetic fields (50 Hz) on gene expression levels of pluripotent embryonic stem cellsthe role of tumour suppressor p53[J]. Mutat Res, 2004, 557(1): 63-74.

    [4] 羅二平, 申廣浩, 王躍民, 等. 低強度脈沖電磁場暴露對兔血液流變學及血脂水平的影響[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2002, 23(11): 994-996.

    [5] Fini M, Cadossi R, Cane V, et al. The effect of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n the osteointegration of hydroxyapatite implants in cancellous bone: A morphologic and microstructural in vivo study[J]. J Orthop Res, 2002, 20(4): 756-758.

    [6] 韓利華, 王全平, 羅二平, 等. 低強度脈沖電磁場對去卵巢大鼠骨質疏松的預防作用[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1):54-56.

    [7] 羅二平,焦李成,申廣浩,等. 不同強度脈沖電磁場對兔股骨骨密度及生物力學特性的影響[J].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05,22(6):1168-1170.

    [8] 游偉, 姜文學, 姜興國. UNION2000型脈沖電磁場系統對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療效分析[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0, 7(4): 349-351.

    [9] 劉汴生, 張思雄. 實用臨床老年病學[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513-555.

    [10] 王冰, 張舒, 吳光裕. 回轉器模擬失重對ROS17/ 218 細胞分化基因表達的作用[J]. 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 2003, 6(2): 120-122.

    [11] 張俊, 葛寧, 黃曉麗, 等. 骨質疏松癥的藥物治療評價[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06,26(4):313-315.

    [12] 孫聯文, 莊逢源. 微重力導致航天員骨質疏松的研究進展[J]. 中華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04, 15(1):54-58.

    [13] De Mattei M, Caruso A, Pezzetti F. Effects of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n human articular chondrocyte proliferation[J]. Connect Tissue Res, 2001, 42(4): 269-279.

    [14] 張鵬, 羅二平, 馬保安, 等. 低強度脈沖電磁場暴露治療股骨頭骨質疏松的機制[J].中國臨床康復, 2002, 6(17):2578-2579.

    第6篇:生物醫學工程進展范文

    1.中華醫學雜志 2.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3.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

    4.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5.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6.醫學雜志

    7.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8.復旦學報.醫學版 9.同濟醫科大學學報

    (改名為: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10.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改名為: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

    11.湖南醫科大學學報(改名為: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12.華西醫科大學學報(改名為: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13.第一軍醫大學學報 14.蘇州醫學院學報(改名為: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15.廣東醫學 16.上海醫學 17.軍事醫學科學院院刊 18.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

    19.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20.中山醫科大學學報(改名為: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21.西安醫科大學學報(改名為: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2.江蘇醫藥

    23.新醫學 24.天津醫藥 25.山東醫科大學學報(改名為: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

    26.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7.軍醫進修學院學報 28.陜西醫學雜志

    29.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30.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31.山東醫藥

    32.河南醫科大學學報(改名為: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33.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34.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35.北京醫學 36.醫學與哲學

    R1 預防醫學、衛生學

    1.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3.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

    4.衛生研究 5.營養學報6.工業衛生與職業病 7.中國職業醫學

    8.中國公共衛生 9.中國工業醫學雜志 10.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11.中國共患病雜志 12.中國輻射衛生 13.衛生毒理學雜志

    14.輻射防護 15.環境與健康雜志 16.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

    17.中國衛生統計18.勞動醫學(改名為:環境與職業醫學)

    19.中國老年學雜志 20.中國學校衛生 21.中國醫院管理

    22.現代預防醫學 23.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24.中國消毒學雜志 25.中國婦幼保健

    R2 中國醫學

    1.中草藥 2.中國中藥雜志 3.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4.中成藥 5.中藥材

    6.中醫雜志 7.中國針炙 8.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9.中藥藥理與臨床

    10.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11.中國醫藥學報 12.上海中醫藥雜志

    13.遼寧中醫雜志 14.新中藥 15.時珍國醫國藥 16.陜西中醫

    17.江蘇中醫(改名為:江蘇中醫藥) 18.四川中醫

    R3 基礎醫學

    1.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 2.中國免疫學雜志 3.生理學報

    4.中國病理生理雜志 5.病毒學報 6.解剖學報 7.解剖學雜志

    8.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9.中國共患病雜志

    10.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1.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 12.生理科學進展

    13.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 14.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 15.上海免疫學雜志

    16.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17.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

    18.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19.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

    20.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 21.基礎醫學與臨床 22.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

    23.免疫學雜志 24.中國微循環 25.神經解剖學雜志

    R4 臨床醫學/特種醫學

    1.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2.中國超聲醫學雜志 3.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4.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 5.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6.臨床檢驗雜志

    7.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8.中華護理雜志9.中華理療雜志 10.中國急救醫學

    11.上海醫學檢驗雜志 12.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13.中國臨床醫學影響雜志

    4.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15.中國綜合臨床 16.現代康復(改名為:中國臨床康復)

    17.護士進修雜志 18.中國臨床醫學

    R5 內科學

    1.中華內科雜志 2.中華血液學雜志 3.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4.中華心血管病雜志5.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6.中華消化雜志 7.中國循環雜志

    8.中華腎臟病雜志 9.中華傳染病雜志 10.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11.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12.中華肝臟病雜志 13.中國地方病學雜志14.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15.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16.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17.高血壓雜志 18.中國內鏡雜志

    19.中國糖尿病雜志 20.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 21.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2.臨床薈萃

    R6 外科學

    1.中華外科雜志 2.中華骨科雜志 3.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4.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5.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6.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7.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8.中華顯微外科雜志 9.中華創傷雜志 10.中華麻醉學雜志 11.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12.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13.中華整形外科雜志14.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15.中華燒傷雜志 16.中華器官移植雜志 17.中華手外科雜志

    R71 婦產科學含計劃生育

    婦產科雜志 2.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3.實用婦產科雜志 4.生殖與避孕

    5.現代婦產科進展

    R72 兒科學

    1.中華兒科雜志 2.中華小兒外科雜志3.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4.臨床兒科雜志

    5.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R73 腫瘤學

    1.中華腫瘤雜志 2.癌癥 3.中華病理學雜志 4.中國腫瘤臨床5.中華放射腫瘤學雜 志 6.腫瘤 7.腫瘤防治

    R74 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

    1.中華神經科雜志 2.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3.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4.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5.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6.中華精神科雜志

    R75 皮膚病學與性病學

    1.中華皮膚科雜志 2.臨床皮膚科雜志 3.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R76耳鼻咽喉科學

    1.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 2.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 3.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改名為: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R77眼科學

    1.中華眼科雜志 2.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3. 中華眼底病雜志 4.眼科研究

    5.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

    R78口腔科學

    1.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2.華西口腔醫學雜志 3.實用口腔醫學雜志4.現代口腔醫學雜志

    R8特種醫學

    1.中華放射學雜志 2.中華核醫學雜志 3.臨床放射學雜志

    4.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5.實用放射學雜志 6.預防醫學雜志

    7.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 8.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R9 藥學

    1.藥學學報 2.中國藥學雜志 3.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4.藥物分析雜志

    5.中國醫藥工業雜志 6.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7.中國藥理學通報

    8.中國抗生素雜志 9.中國藥科大學學報 10.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

    第7篇:生物醫學工程進展范文

    【關鍵詞】 多孔磷酸鈣陶瓷; 骨水泥; 微孔; 生物相容性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ation of Porous Calcium Phosphate Bioactive Material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pare the adaptive porous calcium phosphate bioactive material. Methods The 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te biphasic powder was synthesized by the wet coprecipitation method. Then polymer sponge immersion method and appropriate progeny were used to prepare porous calcium phosphate (CaP)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CaP ceramics and CPC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SEM).Their phase composition were analy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 Results The porosities of CaP ceramics and CPC were 72% and 67% respectively. Their pore sizes were 200 to 280 μm. The results of XRD showed that CaP ceramics composed of HA and βTcp, CPC composed of HA, βTCP. Conclusion The preparation by the experiment has appropriate pore size and porosity and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which are suitable to the bone ingrowth.

    【Key words】 porous calcium phosphate (CaP) ceramics; cement; micropore; biocompatibility

    1 前 言

    磷酸鈣生物材料由于具有與自然骨組織相似的無機成分,因此表現出優良的生物相容性,植入體內后能夠與骨組織形成骨鍵合,被稱為生物或材料,并已經成功地被應用于臨床骨缺損的修復和填充[1]。但是,臨床常常會遇到病理情況下的骨缺損,如骨質疏松導致的骨缺損,患者的骨密度低,骨修復能力差;或者大體積的骨缺損。由于無機的磷酸鈣生物材料缺乏生長因子、蛋白質等,引導新骨長入磷酸鈣生物材料的能力有限,上述原因常常導致臨床不愈合或延遲愈合。因此,有研究提出通過體外培養細胞或在磷酸鈣生物材料中添加一定的生物因子,如骨形態發生蛋白[2](BMP),轉移生長因子[3](TGFβ)等,或者在生物材料體外培養細胞,通過添加生長因子或細胞賦予生物材料誘導組織再生的能力[4] ,有巨大的發展前景。因此,如何制備模仿自然骨組織的孔隙結構,尤其是適合細胞長入的孔隙結構,包括適當的孔隙尺寸、以及孔隙的貫通性等,是當前骨組織工程研究的熱點[5]。

    2 材料制備和方法

    2.1 雙相磷酸鈣粉末合成

    本研究采用Ca(NO3)2和(NH4)2HPO4作為起始原料濕法合成混合均勻的羥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HA)/磷酸三鈣(Tricalcium Phosphate, TCP)。通過控制反應液中的pH值和Ca/P原子比可以制備不同HA/βTCP比例的共沉淀粉體。化學反應方程式如下:

    Ca(NO3)2+(NH4)2HPO4+NH4OH Ca5(OH)(PO4)3+ Ca3(PO4)2+NH4NO3(式-1)

    經老化,將沉淀過濾并用蒸餾水反復清洗至pH 7,烘干,球磨機研磨成粉末備用。

    2.2 磷酸鈣多孔支架的制備

    磷酸鈣陶瓷多孔支架材料采用有機泡沫浸漿法,將上述合成的磷酸鈣粉料加入蒸餾水調制成磷酸鈣漿料,浸漬有機泡沫,干燥,然后經過1 250℃的高溫燒結,去除有機泡沫,即可制備多孔磷酸鈣陶瓷。

    根據文獻[6],多孔磷酸鈣骨水泥粉末由αTCP(αCa3(PO4)2)、DCPD(CaHPO4.2H2O)、HA(Ca5(PO4)3OH)、CaCO3按58∶25∶8.5∶8.5的質量比混合而成。采用NaCl顆粒作為致孔劑,致孔劑占70 wt %,其中60%的致孔劑的粒徑小于200 μm,剩下的40%分布在200~450 μm之間。采用磷酸緩沖液作為液相,將粉相和液相混合后,磷酸鈣骨水泥發生固化。在蒸餾水中將易溶造孔劑溶解,即形成多孔磷酸鈣骨水泥。

    2.3 磷酸鈣多孔組織工程多孔材料的表征

    2.3.1 孔隙率的測定 本研究采用直接稱重體積計算法測定多孔磷酸鈣陶瓷的孔隙率。先切取形狀規則且大小合適的多孔材料樣品,注意切割試樣時盡量不要使材料的原始孔隙結構產生變形,且試樣形狀應便于測量和進行體積計算。利用天平稱出試樣質量,利用游標卡尺進行樣品的尺寸測量,并計算其體積,根據公式得出孔率[7,8]。

    本實驗中制備的骨水泥樣品,每個質量都為1g。凝固后形狀為圓柱狀,測得直徑為15 mm,高3 mm.本實驗采用的NaCl的密度為2.16 g/cm3.

    2.3.2 形貌觀察 采用掃描電鏡觀察了組織工程多孔支架材料的高倍形貌。分別取兩種多孔磷酸鈣生物材料,鍍金,利用掃描電鏡(FEI,Quta 200)觀察多孔磷酸鈣生物材料的孔隙結構和形貌。

    2.3.3 成分分析 采用X射線衍射測定兩種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相組成,測試條件采用X射線衍射儀(Philip,Xpert)對樣品粉末進行分析,選擇銅靶在35 mA、45 kV的測試條件[9]。

    3 結果

    3.1 磷酸鈣多孔材料的孔隙率

    多孔材料的孔率(又稱孔隙率或孔隙度),是指多孔體中孔隙所占體積與多孔體總體積之比,一般以百分數來表示,該指標是多孔材料中的最基本的參數之一,也是決定多孔材料的其它性能的關鍵因素。多孔材料的孔隙包括貫通孔、半通孔和閉合孔3種,這3種孔率的總和就是總孔率[10]。

    本研究所制備多孔磷酸鈣陶瓷的孔隙率約為72%;多孔磷酸鈣骨水泥的孔隙率約為67%.

    3.2 形貌觀察

    采用掃描電鏡觀察了多孔磷酸鈣陶瓷和磷酸鈣骨水泥的形貌,如圖2所示。從圖中可以觀察到,在兩種多孔支架材料大孔的孔壁上均有大量孔徑在幾個至數十微米的微孔,尤其是磷酸鈣多孔陶瓷。

    3.3 成分分析

    X射線衍射結果如圖3所示。從圖中可分析磷酸鈣陶瓷中主要相成分為羥基磷灰石(HA),此外還含有少量的磷酸三鈣(βTCP)。磷酸鈣骨水泥粉末主要為磷酸三鈣,其中主要包括β相的磷酸三鈣(βTCP)和少量的β相磷酸三鈣(βTCP)。磷酸鈣粉相和液相混合固化后,主要成分為HA、βTCP和βTCP,經過蒸餾水的浸泡后,其中的βTCP、βTCP的含量下降,尤其是βTCP的衍射峰基本消失,而HA的含量明顯增加[11]。

    磷酸鈣骨水泥能夠自行硬化并轉化為羥基磷灰石的原理基于不同磷酸鈣鹽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差異。由于在pH 4.2~11范圍內,羥基磷灰石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最小的,因而在熱力學上是最穩定的。其它磷酸鈣鹽在水中會向HA轉化,因此,本實驗制備的磷酸鈣骨水泥隨著固化以及在蒸餾水中浸泡后,HA的含量明顯增加,而磷酸鈣骨水泥粉相中的αTCP等,溶解或轉化成HA。雖然自然骨中無機相主要為HA,但也有少量的TCP,因此HA、αTCP和βTCP三種磷酸鈣鹽均具有優良的生物相容性,已成功地被應用于臨床[12]。

    4 討論

    通過體外培養細胞或在磷酸鈣生物材料中添加一定的生物因子,如骨形態發生蛋白(BMP),轉移生長因子(TGFβ)等,或者在生物材料體外培養細胞,通過添加生長因子或細胞賦予生物材料誘導組織再生的能力,這種在體外構建組織的方法被稱為“組織工程”,是目前研究的方向[13]。根據ASTM標準其定義為:“在體內和體外應用科學原理和方法構建組織工程醫療產品,用于醫學診斷和治療。各種原理和技術是工程學和生物醫學基本的實踐和方法,例如:制造傳統醫療器械和生物制品的細胞、基因,或藥物治療,胚胎學或其他形式的發育學和生物學,外科修復方法和技術等。組織工程也可用于生產非人體用產品。”,根據ISO標準,其定義為:“指制造一類醫療產品的技術和工藝,這類醫療產品中活組織或細胞應能修復、改善或再生受者細胞、組織和器官和/或其結果和功能”。

    組織工程的三大要素分別為:細胞、細胞生長因子和細胞載體材料。由于分離的細胞自身不能形成組織,它們需要特殊的環境,通常包括細胞生長臨時的支架材料。這種三維支架材料常常模擬其自然對應物——體內的細胞外基質,既起物理支架的作用,又是細胞在體外培養和后期植入的粘附物質。運用于骨組織工程的支架材料主要有無機材料和生物可吸收高分子材料或它們的復合物,無機材料主要包括羥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磷酸三鈣(Tricalcium phosphate, TCP)以及它們組成的雙相磷酸鈣材料等[14]。但如何制備模仿自然骨組織的孔隙結構,尤其是適合細胞長入的孔隙結構,包括適當的孔隙尺寸、以及孔隙的貫通性等,是當前骨組織工程研究的難點和熱點。

    貫穿式多孔結構有利于組織液的滲入,使組織液能夠進入材料內部,材料與組織液接觸面積增加,有利于材料的生物降解[15]。為了適應新生骨組織長入材料的要求,微孔的最小孔徑必須大于100μm,此時,骨細胞可以在孔內生長,有利于材料的血管彼此連通,以保證長入材料深部的組織有營養供給,同時種植體可以起到支架作用[16]。

    作者采用有機泡沫浸漬法和加入致孔劑的方法,制備出多孔磷酸鈣陶瓷和磷酸鈣骨水泥,通過控制有機泡沫的孔隙率和孔隙結構,以及致孔劑的加入量和尺寸,有效控制多孔磷酸鈣陶瓷和骨水泥中的孔隙率和孔隙尺寸,并分別采用掃描電鏡、X射線研究分析其表面形貌和孔隙結構,測定磷酸鈣陶瓷和骨水泥的孔隙率,以及相成分,證實其有利于細胞和細胞生長因子在體外構建組織,是具有適合新骨長入的孔隙率、孔隙尺寸和結構的多孔磷酸鈣組織工程支架材料。

    【參考文獻】

    [1] Bohner. M. Calcium Orthophosphates in Medicine: from Ceramics to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s [J]. Injury , Int. J. Care Injured, 2000, 31: 3747.

    [2] Livingston T. In Vivo Evaluation of a Bioactive Scaffold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J]. J Biomed Mater Res, 2002, 62: 113.

    [3] Barralet. Preparation of Macroporous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J]. Biomaterials, 2002, 23(15): 3 0633 072.

    [4] Miao X. Porous Calcium Phosphate Ceramics Prepared by Coating Polyurethane Foams with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s [J]. Materials Letters, 2004, 58: 397402.

    [5] 呂效杰,南欣榮. 磷酸鈣陶瓷在骨組織工程中的應用[J].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 , 2006, (01): 108109.

    [6] 鄭曉輝,陳希平,陳希哲,等. 組織工程材料大鼠顱骨缺損修復過程中的磨片三色染色觀察[J].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 2005, (02): 307308.

    [7] 田三德, 張 宏, 楊 輝. 我國成骨細胞研究、應用現狀和發展前景[J]. 陜西科技大學學報 , 2005, (01): 201.

    [8] 王永剛,裴國獻. 周圍神經及骨代謝與組織工程骨的構建[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 2005, (07): 400402.

    [9] 孟祥喜,于長穎, 張旗濤. 組織工程骨預制及其血管化的研究進展[J]. 國際生物醫學工程雜志 , 2005, (06): 561.

    [10] 孟祥喜,于長穎,崔清波. 組織工程骨預制及其骨缺損修復作用的研究[J]. 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 2004, (06): 397402.

    [11] 李裕標,楊志明. 生物衍生骨在骨組織工程研究中的應用[J]. 國外醫學, 生物醫學工程分冊 , 2003, (03): 219221.

    [12] 莫湘濤. 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降解和生物力學特性[J]. 醫用生物力學 , 2004, (01): 300302

    [13] 鄭小龍,張西正,李瑞欣. 骨科可吸收材料的降解和生物力學性能研究進展[J]. 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 , 2006, (01): 303304.

    [14] 于 燕, 顏 虹, 胡森科,等. 納米材料的安全性評價[J]. 中國臨床康復 , 2006, (01): 397402.

    第8篇:生物醫學工程進展范文

    關鍵詞:基層醫療機構 PACS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2-0279-01

    一、基層醫院發展現狀

    基層醫院一般具有X光C或數字化X光機(CR、DR)、CT、超聲等檢查設備,部分醫院還有核磁共振和內窺鏡,由于在縣域內的龍頭地位和作用,日常檢查數量較大,隨著應用逐步普及深入,醫院的信息處理量不斷增加,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更加復雜。傳統的診療方式以膠片和手寫報告為介質,在影像和診斷報告的存儲、檢索、調閱、統計等方面面臨諸多困難,由此產生的質量控制、配置資源、人才培養和專科建設等方面更是難上加難。同時造成現有設備的閑置和浪費。這對目前尚處于發展中的我國是存在一定困難的。

    我區仍有50%基層醫院使用20世紀80~90年代上海200~500 mA X線機,攝片清晰度比較差,但是部分基層醫院將在近年中引進更新的微型、小型或大型數字化X線機,所以在2010年前后基層醫院放射科將進入數字化影像系統時代。

    二、好處

    PACS系統可以給醫院帶來那些好處有:

    a. 防止發生膠片丟失;

    b. 縮短放射科影像和會診報告時的需要時間;

    c. 避免由于圖像質量問題需重復拍片;

    d. 不同地方的醫生要同時使用同一病人的影像;

    e. 可建立整個醫院(甚至區域)范圍內完全的電子病案;

    f. 節約膠片和藥水的費用;

    g. 節約存放膠片所需空間的費用;

    h. 為遠程醫療提供遠程影像學服務;

    i. 提供使更多醫生網絡化協同工作的能力;

    j. 強化管理,規范醫生的行為,減少差錯的發生。

    三、存在的問題

    1.PACS系統裝備價格高,后續維護成本大,基層醫院缺乏日常維護的專業人員

    2.大多基層醫院影像設備落后,沒有標準的接口,增加了使用的難度

    3.以前開發的HIS/RIS系統沒有考慮到標準化,與PACS系統進行接合時效果比較差。

    4.各個醫療機構PACS系統品牌多樣化,導致標準不統一,難以統一整合。

    5.較遠距離的基層醫療機構,直線網絡行不通的情況下,需要考慮電話線及VPN的鏈接方式。

    四、解決思路

    1.在基層醫療機構配置了計算機放射成像設備:為了實現數字影像傳輸,上級部門需要給基層醫療機構統一配置計算機放射成像設備(CR),為實施區域影像系統建設奠定了基礎。

    2.建設區域放射影像集中診斷中心:在上級醫療部門設立放射影像集中診斷中心,購置灰階顯示器,配備有資質的專業放射診斷醫師,為基層醫院上傳影像圖片進行集中診斷。

    3.開發建設區域影像信息系統:在放射影像集中診斷中心和各基層醫療機構安裝區域放射醫學影像集中診斷系統,基層醫療機構拍攝的影像圖片上傳到區域放射醫學影像集中診斷平臺,集中診斷中心醫生通過平臺調閱圖像,出具診斷和報告,并將報告通過平臺回傳到提交的基層醫療機構,并打印給病人;區域影像信息系統還與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健康檔案管理系統等對接,實現了院內放射檢查申請、收費、報告流程電子化,放射影像與電子病歷、健康檔案也實現了關聯,方便醫生和病人調閱。

    4.升級改造網絡設備:由于影像檢查生成的圖片清晰度高,每張圖片達到幾十兆,要實現區域內影像圖片的快速傳輸和共享,對衛生數據網絡的傳輸速度和帶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必須對光纖網絡進行了升級改造,為區域影像系統建立了專用鏈路作為影像傳輸路徑。改造后的信息網絡內部數據傳輸速率達到百兆,外網速率達到五十兆,影像圖片傳輸速度得到了顯著提高,保障了區域影像系統建設順利實施。

    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為了確保區域PACS系統的順利推進,上級醫療部門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上級部門的技術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了放射醫學影像集中診斷流程及管理方面的相關制度,保障了PACS順利實施。

    6.加強培訓和考核:需要上級醫療機構組織省、市三甲醫院專家對影像檢查醫技人員進行培訓,就集中閱片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影像圖片進行講解,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放射診療水平。

    參考文獻

    [1]馮錫鋼,江貴平,李樹祥;非DICOM設備標準化的實現技術[J];北京生物醫學工程;2002年01期

    [2]李新華,李榮環,張海寧,崔文國;小型工作站在中小型醫院的應用價值探討[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00年02期

    [3]張進華,陳浪,漆劍頻;醫學影像存檔與通信系統(PACS)存儲介質現狀及選擇原則[J];放射學實踐;2002年02期

    [4]張繼宗;車紅民;徐理想;;影像醫學在法醫學中的應用[J];法醫學雜志;2006年02期

    [5]張傳鳳;醫學圖像存檔與通信系統[J];感光材料;1999年04期

    [6]高磊,李建國,韓鐵錚;X射線機數字化成像[J];國外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分冊;2000年06期

    第9篇:生物醫學工程進展范文

    關鍵詞:房顫 藥物治療 導管消融術 選擇與評價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132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8-0127-02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一種激動頻率達350~600次/分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也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律失常,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生率明顯上升。根據房顫的發作特點分為初發(首次發作)、陣發(反復發作可自行終止)、持續(經過治療可以轉復竇性心律)和永久(難以轉復和維持竇性心律)性房顫。一般將發作小于三天稱急性房顫,大于三天稱慢性房顫。

    房顫的診治指南結合大規模臨床試驗證據常進行修訂與完善。治療方法與治療手段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進,作為心臟電生理學者最關注的是如何改進消融術式與方法、治愈房顫、改善患者的癥狀、生活質量和心功能、提高生存率。而對于一般基層普通臨床醫生和患者,如何選擇與評價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與導管消融治療,如何解讀導管消融術,醫生如何向患者解釋指導等問題。本文就房顫的治療選擇談一談淺薄的看法,希望能對基層醫生有所幫助。

    1 房顫的藥物治療

    20世紀90年代之前,房顫病人靠的就是藥物治療,根據房顫癥狀和心臟聽診、心電圖表現確診房顫。部分陣發性的通過動態心電圖來協助診斷。治療原則:控制原發病和改善心功能的基礎上控制心室率。轉復和維持竇性心律預防血栓塞癥。轉復和維持竇律。選用Ia類、Ic類和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其中胺碘酮療效最好。但長期服用有明顯的甲狀腺損害的毒副作用。復律和維持竇律,選擇持續房顫、病史短于一年、左心房增大不明顯(≤45mm)無心房附壁血栓的較妥。藥物復律無效者可選擇體外電復律,電復律成功的也需要I類、III類藥物維持竇性心律。抗血栓治療主要是阿司匹林和華法林的預防和治療。

    2 房顫的導管消融治療

    90年代開始,導管射頻消融治療房顫先后經歷了:①仿迷宮術線性消融。②局灶消融。③肺靜脈節段性電隔離。④三維標測系統指導下的環肺靜脈線性消融。⑤碎裂電位指導下消融。⑥去迷走神經消融。⑦房室交界區的消融等多種術式的發展。目前已是治療房顫的一種較為普遍的手段,然而,無論哪一種術式,消融后的復發率仍高達20%~60%。并且各種術式都有自身的優缺點,比如:局灶消融。研究發現誘發房顫的異位興奮灶有70%~90%位于肺靜脈內。其余分布于上下腔靜脈、界嵴、冠狀靜脈竇口、右心房游離壁和左心房后壁等,消融后即刻成功率高,但遠期成功率只有60%,肺靜脈狹窄是難以克服的問題。又比如肺靜脈節段性電隔離。相對于局灶消融術又進一步提高了成功率,尤其是遠期治愈率,但面臨的問題也不少:①由于解剖上肺靜脈存在變異,要保證消融導管始終位于肺靜脈開口處有一定難度。②要形成連續透壁的損傷仍有難度。③術后房顫復發率相對較高。總之,通過術式的改變,不同的技術、不同的隨訪方法和成功的定義,必有不同的實驗結果。目前臨床試驗提出了共識的建議。2007年通過了房顫的國際共識。

    但不同的消融方式復發率各異。目前國內外電生理中心判定消融治療房顫的成功及復發的標準各異。國外有一消融指南標準。早期復發:指的是術后三個月內復發房顫、持續時間≥30秒。晚期復發:術后4~12個月發生的房顫、持續時間≥30秒。極晚期復發:術后12個月以后復發的房顫。空白期:術后三個月。此期內出現的房顫早期復發不能認定為消融失敗。

    房顫消融后復發的原因復雜。與房顫的類型、左房的內徑、左房的容積、左房的瘢痕和纖維化、結構性心臟病、糖尿病、肥胖、年齡、P波離散度等預測因素有關。研究表明CHADS2≥3和左房內徑是房顫復發的重要預測因素,也是獨立的預測因素,早期復發的主要原因是:心房肌細胞水腫。四周后才能穩定。晚期復發。主要是消融徑線不完整或消融部位傳導恢復形成折返。早期復發患者的癥狀可以通過藥物控制或電復律,再次消融至少應于術后三個月以后進行。持續性房顫消融術后三個月內復發的房顫30天內行電復律一半的患者能維持竇性心律。另外房顫消融術后早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可以減少早期復發,但不能減少晚期復發。晚期復發采用再次肺靜脈電隔離多能消除復發的房顫,發生大折返性房速時附加線性消融,必須連續透壁。總之,房顫導管消融術后復發的正確識別和處理對于提高房顫導管消融的成功率非常重要。

    3 選擇與評價

    房顫的發生機制十分復雜,涉及心房的特殊結構,心房的自主神經節的功能作用,以及心房電重構和結構重構等。心房的異常電活動觸發與復雜的多發子波折返都是房顫的重要機制。針對房顫病人如何選擇治療手段首先還是應當在明確診斷,找出病因的同時,先給予I類或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抗凝或控制心室率。對于藥物治療無效或無法耐受的癥狀性房顫患者,作為二線治療,明確適應癥,進行導管消融,少數情況下,也可作為一線治療。癥狀性房顫患者合并有心衰的也可以選擇消融治療。但左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顫消融的禁忌癥。

    房顫的藥物治療在沒有新的藥物研發產生時,治療方案基本定型。發展空間受限。導管消融術的產生將陣發性房顫治療的成功率達到70%~90%,慢性房顫成功率達到60%~70%。雖有復發和并發癥的產生,但導管消融對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合并器質性心臟病的房顫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優于抗心律失常藥物。隨著導管消融術地位的不斷提高,房顫的消融轉復治療將有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閆麗榮.心房顫動的抗心律失常治療選擇、心血管病學進展,2011.32(02):178-181

    [2]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臟起搏與電生理分會導管消融學組,《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編輯部.射頻導管消融治療快速心律失常指南.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1996,10:114-1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午夜短视频| 7777奇米四色成人眼影|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 草莓视频成人appios|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 国产高清成人mv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欧美激情成人网| 四虎www成人影院| 成人免费视频试看120秒|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成人片| 成人午夜电影在线| 3d动漫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 国产成人在线网站|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一二三区成人影片|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免费网址|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视频网址 |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杨幂|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曰批视频免费30分钟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