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碳排放管理工作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汪民副部長強調:在和諧礦區建設方面許多好的做法和成功經驗在全國都具有指導意義,因此要繼續探索深化和諧礦區建設的實踐,為建設美麗家園發揮出更大作用。
9月的內蒙古草原秋高氣爽。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國土資源部環境司巡視員柳源、財務司副司長韓和平、勘查司副司長于海峰、開發司副司長王昆、辦公廳秘書龐劍波、開發司副處長王德杰等一行來到內蒙古調研和諧礦業建設情況。人民政府副主席趙雙連和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廳長白盾、總工程師張宏等人陪同。
自治區政府:以“三個統一”來構建和諧礦業
在“國土資源部、和諧礦業建設工作座談會”上,自治區政府向汪民副部長匯報說,近年來,為了構建和諧礦業和生態礦業,內蒙古提出了“三個統一”的理念,即實現礦業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統一、實現礦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相統一、實現礦業發展與社會和諧相統一。按照這個思路,自治區政府采取了六大措施:
一是加強資源管理,營造良好的礦業秩序。
礦業是我區的主導產業,礦業經濟和礦業稅費收入占自治區工業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的比重很大。為此,內蒙古緊密結合實際,持續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嚴格按照礦業權管理法律法規審查礦業權登記申辦要件和流程辦理,新設礦業權實行會審制度。辦理采礦權登記手續前,必須有經相關部門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安全生產評價意見、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復墾、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案。今年以來,針對礦業經濟引發出的生態、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矛盾和問題,持續開展整頓和規范礦業秩序工作,統籌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穩定的關系,采取召開黨委八屆十五次全委會反思、下發《關于加強礦業生產管理依法保護環境保障民生的緊急通知》,全面開展排查自糾工作,制定《關于進一步規范礦業開發秩序依法保護環境保障民生的指導意見》構建和諧礦山,印發《關于批轉全面整頓錫林郭勒盟礦業開發秩序工作報告的通知》形成逐礦處理意見等措施。5月份以來,自治區認真開展礦業秩序整頓和規范工作,責令停產整頓484家,關閉268家,取得了明顯成效。通過盟市自查自糾、督導檢查、群眾舉報等方式,發現處理了一批無證生產、占地補償不到位、生產運輸影響周邊群眾生產生活以及污染環境的行為,集中打擊了一批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過程中無證勘查、無證開采、違規占地等違法行為,宣傳了國家、自治區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有關方針政策,化解了社會矛盾和糾紛,提高了礦山企業安全生產、文明施工、保障周邊群眾不受影響、依法履行義務的社會責任感。
二是合理利用資源,集約規模開發,加快礦業結構調整。
通過資源整合,礦業結構更加優化,全區煤礦從2005年的1378座減少到525座,淘汰落后產能3000多萬噸,關閉非煤礦山1043座,關閉選礦廠335戶,礦業權設置趨于合理,資源賦存條件、生產規模和資源儲量進一步協調,礦山企業數量結構明顯優化,全區形成了包頭白云鄂博、哈達門溝、巴彥淖爾東升廟、鄂爾多斯準格爾和東勝煤田、錫盟勝利煤田和白音華煤田、赤峰拜仁達壩、白音諾爾等一批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礦業基地。全區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大幅度提高,共生、伴生礦產得到綜合利用,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率明顯提升,礦山“三廢”的回收利用能力得到增強,廢石、尾礦等礦業固體廢棄物得到妥善處理和二次開發利用。通過整合和技改我區煤礦數量由2005年的1378個減少到目前的598個;平均單井產能由2005年不足14萬噸提高到140萬噸,30萬噸以下礦井全部退出市場;礦業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初見成效,自治區六大國有煤礦沉陷治理資金共投入18億元,治理面積122平方公里。煤田滅火已投入資金2.3億元,治理和控制滅火點近200處,全區核定火區面積1903萬平方米,已熄滅和控制火區700多萬平方米。累計地質環境治理面積20萬公頃,治理固體廢棄物452萬立方米,整治土地面積2082公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資源產業轉化延伸加工水平取得新突破,一批規模大、技術水平領先、帶動力強的資源轉化和深加工項目相繼建設。
三是實施生態礦業戰略,發展循環經濟使廢料轉化為有用資源。
在實施生態礦業戰略,發展循環經濟,使廢料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資源的過程中,內蒙古采取了以下具體措施:科學有序開發礦業。配套規劃自治區各區域資源開發方案,科學布局自治區生態礦業建設,加快礦產普查等基礎性工作,加快開發國家和自治區急需的油、氣、鐵及有色礦種;對煤炭根據市場需求適度開發。新配置煤炭資源全部集中在有轉化項目的業主;對品位低、伴生礦種多或儲量小難以實現工業化利用和機械化開采的限制性開發;對草原、森林、耕地、水源等國家和自治區自然保護區或生態破壞嚴重、生態脆弱地區暫時禁止開發。繼續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打擊非法開采、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的行為。堅決控制只占資源開發、只開資源不加工、只采資源不治理的短期行為,對這樣的的企業建立懲罰機制,甚至要收回資源。實現礦業的產業化。按照大產業、大基地、大園區、大項目的思路,推動有條件的實施煤、電、化綜合開發和礦業探、采、選、冶、加工一條龍發展,堅持原礦不出區,煤炭一半就地轉化的政策,加快推進礦業升級延伸,推動礦業產業化。煤炭轉化率達到50%以上,電石轉化率達到60%,有色金屬加工比重達80%左右。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建立產業之間、企業之間、項目之間的循環耦合配套,使廢料最大限度轉化為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礦業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偨Y煤礦技改和安全投入的經驗,重點推進有色礦業科技和安全水平的升級。通過產學研有機結合,進行礦業科技和生態治理科研攻關,實現礦業開發的科學化、安全化。
四是建立環保補償機制,為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奠定基礎。
為解決礦業開發過程中的負面影響,內蒙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珍惜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資源的意識深入人心,同時也為各級政府開展地質基礎性工作、礦業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和生態治理及恢復奠定了基礎。建立環保補償機制。按照“誰開發、誰治理、誰補償”的原則,強制建立和執行地質環境治理補償機制、地質環境治理保障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等,確保治理規劃方案和礦業開發同步實施。通過強制繳納礦山治理保證金,確保及時開展生態環境的治理。強化政府依法監督,把好準入關。嚴格執行環評制度和礦業管理許可制度,從源頭控制低水平、低效益和高污染、高消耗項目上馬。強化環保許可關。堅持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工程與礦山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制度。加強執法監督。逐步建立全區環境保護與污染物排放監測監察體系,運用網絡和遙感等現代手段對礦山企業污染源實時監測,分區域、分礦種監控,及時發現和制止生態礦業建設中的違規行為。建立對各級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效績和責任主體考評體系。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需求程度的價格形成體系。通過完善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將環保成本納入到礦業產品市場價格中。
五是積極推進民生工程,切實保護草原生態。
內蒙古黨委、政府始終以惠及民生的成效作為檢驗科學發展觀的落實程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繼續開展為群眾辦實事和實施民生工程工作,著力點主要是改善群眾生活條件,重點是實施好中央和自治區確定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內蒙古以草原著稱,保護好草原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我們積極實施各項生態保護措施,實行禁牧休牧輪牧政策、推行“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礦業開發注重回填和植被保護、生態移民、惠牧補貼、草原生態補獎等,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惠牧補貼政策,全區各級財政安排惠牧資金15億元。
六是繼續加強地質勘查,為礦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按照“公益先行,基金銜接,商業跟進,整裝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質找礦新機制要求,結合全區地質勘查“十二五”規劃,不斷加強地質勘查工作。
鄂爾多斯市政府:走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雙贏路線
9月26日,汪民一行來到鄂爾多斯市伊泰集團大地煤礦、伊金霍洛旗煤礦治理區、神東煤炭集團上灣礦、烏蘭木倫新村,實地查看了礦山整合,礦區生態環境、土地復墾綠化、礦區村民安置情況。鄂爾多斯市市長廉素向汪民副部長匯報說:“鄂爾多斯礦產資源富集,我們在加快開發利用的同時,高度重視礦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礦區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F在,我們正在走一條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雙贏的道路,具體措施有四點。”
第一,推進資源整合,提升產業層次。
一是組織實施了煤炭資源整合三年攻堅戰。2005年,鄂爾多斯市組織實施了以打擊非法盜采專項行動和關閉環境污染、安全無保障、浪費資源的小煤窯為重點的提高煤炭資源回采率三年攻堅戰,有效提升了全市煤炭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二是全面推進小煤礦置換和礦業權整合工作。將黑岱溝礦區17座煤礦與哈爾烏蘇礦區23座地方小煤礦與國有大礦進行整合,通過關小上大、提高產能,使礦區綜合回收率提高到98.5%。對上海廟煤田10個礦業權進行了清理整合,確立了四大整合主體,全面完成了資源整合任務。三是推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通過并購、轉讓、聯合、控股等形式,全面啟動實施了煤炭資源二次整合,推動煤炭企業兼并重組。計劃到2013年,全市煤炭企業單戶產能達到300萬噸以上40戶,構筑一個億噸級和一批千萬噸級以上地方煤炭企業,培育營業收入超百億的地方煤炭企業15戶。四是加大非煤礦山整合力度。自2007年開始,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針對非煤礦山的專項治理整頓,加快非煤礦山資源整合步伐,非煤礦山由698座減少為448座,總數減少近30%。
第二,加強生態治理,保護礦區環境。
一是全面開展了“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活動。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通過收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等措施,要求礦山企業對開采中造成的環境破壞進行全面治理,構建起了礦山環境綜合治理的長效機制。二是組織實施了企業營造節能減碳林行動。按照每生產10噸煤捐植一棵節能減碳樹的標準比例,組織全市煤炭生產企業營造碳匯林10萬畝,截至目前已建成5.58萬畝。三是加強露天煤礦環境治理。針對露天煤礦制定了一系列治理措施,通過設置防風抑塵網、配備灑水車灑水降塵等措施,最大限度減少生產中的粉塵污染;對具備回填綠化條件不及時回填綠化的煤礦企業,采取不再審批新的建設用地、繼續征收土地使用稅、停產停銷等措施,督促其進行復墾綠化。截至目前,全市露天煤礦完成復墾綠化255平方公里。在露天煤礦開發過程中,我們對煤田開采臨時用地不進行征轉,在土地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按照征地標準對農牧民進行補償,待臨時用地具備復墾條件后,再交回農牧民使用。這種方式既保證了農牧民的長期利益,又減少了社會矛盾,緩解了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的制約。四是全面推進煤田火區治理。在煤炭部門成立了專門的煤田滅火管理機構,聘請國內知名專家進行規劃設計,采取煤礦火區由業主進行治理、煤田火區由專業公司統一治理“兩種模式”,加快火區治理進度。目前,全市已消滅火點254個,煤田明火基本得到控制,火區治理工程完成復墾綠化23.6平方公里。五是加大重點區域治理力度。2004年以來,全市共申請獲批礦山(區)地質環境治理項目15個,爭取上級資金1.36億元,完成了鄂托克旗白云烏素礦區等礦山治理面積4.84平方公里。
第三,健全監管體系,維護礦區秩序。
一是構建了國土資源執法監察長效機制。2007年,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批準市公安局專門成立了市礦業治安警察支隊,下設煤炭警察大隊和礦業警察大隊,編制在公安部門,主要任務是協助市煤炭局和國土資源局查處違法違規案件。這是全國第一個專門的礦業治安警察支隊,對維護良好的礦業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建立了聯合執法共同責任機制。由煤炭、國土部門牽頭,煤監、安監、工商、公安、環保、交通、林業、稅務、電力等部門共同負責、聯合行動,在全市范圍內進行大規模巡回檢查,依法嚴厲打擊資源開發違法行為,確保了資源開采規范有序。三是形成了四級監管網絡。完善了村級協管員、鄉鎮國土所、旗區和市監察隊伍四級國土資源管理執法巡查網絡,嚴格實行“三定三包”(即定人員、定管區、定責任,包巡查、包制止、包處理)制度,實現了全市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四級聯動。為強化基層監管職能,市政府撥付4400萬元,建設標準化基層國土資源所44個。四是加強技防網絡建設。市政府投資5000萬元,建設了數字國土工程系統,與礦產衛片執法檢查相結合,運用遙感與航拍技術,構筑起了“天上看,地上管,網上查”的技防網絡。建成了全市數字煤炭綜合管理平臺,實現了全市各煤礦井下人員、環境、設備運轉的實時監控和預警。五是嚴查違法行為。重點圍繞無證勘查開采、超層越界開采、非法轉讓礦業權、污染破壞礦山環境等行為,加大違法案件查處力度。2005年以來全市共查辦礦產資源開發違法違紀案件273件,罰沒款8.4億多元,有效維護了礦產資源開發秩序。
第四,化解群企矛盾,維護群眾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