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園區碳排放管理范文

    園區碳排放管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園區碳排放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園區碳排放管理

    第1篇:園區碳排放管理范文

    >> 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上海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研究 現代花卉產業園區規劃研究 走低碳發展之路,創生態產業園區 畜牧業“碳排放”到“碳足跡”核算方法的研究進展お 低碳視野下我國產業園區的技術創新路徑研究 順勢決策下產業園區定位方法與實踐 基于軟計算方法的低碳產業園評價體系研究 淺析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生態產業園規劃研究 欠發達地區產業園區建設研究 宿遷汽車產業園區優化研究 南昌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對策研究 上海創意產業園區發展制約因素研究 湖北省產業園區發展研究 云南產業園區發展的集聚效應研究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化旅游發展研究 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問題研究 成都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培育策略研究 產業園區管理體制創新研究 河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地緣集聚效應研究 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2th FiveYea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control plan[R/OL].2012-01-13. .[MIIT CHINA. Notice on the organization to carry out the pilot work of the National Low Carbon Industrial Park[R/OL]. 2013-10-25..]

    [5]美國可持續社區發展協會,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中國工業園區低碳發展研究報告[R]. 2013. [ISC,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s: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 [R]. 2013.]

    [6]美國可持續社區發展協會.中國生態工業園區政策趨勢――中低碳競爭力與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R].2015. [ISC. The trend of China’s ecoindustrial park: China’s 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 and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R]. 2015.]

    [7]TOM M, GREET V E, EVELIEN D R, et al. Energy management on industrial parks in Flander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1,15(4): 1988-2005.

    [8]BAN Y U, JEONG J H, JEONG S K, et al.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of commercialized ecoindustrial park projects in South Korea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14:124-131.

    [9]The North East of England Process Industry Cluster(NEPIC). The future for industrial chemical parks[R/OL].UK. . [IEEPA.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the project of the Japanese ecoindustrial park[R/OL].2010-09-25..]

    [11]劉麗榮, 劉嬋, 李欣原. 低碳工業園區規劃的碳排放計量分析系統構建[J]. 桂林理工大學學報, 2013, 33(1):69-73. [LIU Lirong, LIU Chan, LI Xinyuan. Carbon emission analysis system in lowcarbon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J]. 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3,33(1):69-73.]

    [12]張雁飛, 王曉菲, 于斐,等. 工業園區碳排放核算方法及實證研究[J]. 生態經濟, 2013(9):155-157. [ZHANG Yanfei, WANG Xiaofei, Yu Fei, et al.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 methods and instanc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parks[J]. Ecological economy, 2013(9):155-157.]

    [13]魏康霞, 廖兵. 工業園區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及路徑研究[J]. 能源研究與管理, 2014(4):51-54. [WEI Kangxia, LIAO Bing. Accounting the path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dustrial park[J]. Energy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2014(4):51-54.]

    [14]熊鵬, 劉慧麗. 江西贛州工業園區碳排放估算及低碳發展策略研究[J]. 江西科學,2013, 31(4):552-554. [XIONG Peng,LIU Huili. Calculation of industrial park carbon emissions 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J]. Jiangxi science,2013, 31(4):552-554.]

    [15]李春艷, 王勝. 西部地區工業園區低碳轉型困境與對策研究――基于重慶市48個工業園區樣本 [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9):55-62. [LI Chunyan, WANG Sheng. Dilemma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in industrial park lowcarbon transi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48 industrial parks in Chongqing[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2014(9):55-62.]

    [16]謝華生, 趙翌晨, 包景嶺,等. 低碳理念在工業園區規劃環評中的應用[J]. 中國環保產業,2010(8):24-27. [XIE Huasheng, ZHAO Yichen, Bao Jingling, et al. Lowcarbon development concept applied to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industrial park[J]. 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2010(8):24-27.]

    [17]張敏高. 蘇州工業園區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13. [ZHANG Mingao.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D]. Suzhou: Soochow University, 2013.]

    [18]CHENG J H, BARTOS S C, Lee W M, et al. SF6 usage and emission trends in the TFTLCD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2013,17:106-110.

    [19]ZHU Q, COTE R.P. Integrating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o an embryonic 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Guitang Group[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4,12(8-10): 1025-1035.

    [20]THU I T, SHABBIR H G, MASAYUKI S, et al. 甘蔗生物能系y的溫室氣體減排潛能[J]. 廣西蔗糖, 2011(3):46-54. [THU I T, SHABBIR H G, MASAYUKI S, et al. Potential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in sugarcane bioenergy system[J]. Guangxi sugarcance and canesugar, 2011(3):46-54.]

    [21]王海鯤, 張榮榮, 畢軍. 中國城市碳排放核算研究――以無錫市為例[J]. 中國環境科學, 2011,31(6):1029-1038. [WANG Haikun, ZHANG Rongrong, BI Jun. Carbon accounting for Chinese cities: a case of Wuxi City[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1, 31(6):1029-1038.]

    [22]叢建輝, 劉學敏, 趙雪如. 城市碳排放核算的邊界界定及其測度方法[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 24(4):19-26. [CONG Jianhui, Liu Xuemin, ZHAO Xueru. Demarcation probl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ment methods of urban accounting[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4):19-26.]

    [23]蔡博峰. 中國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研究[J]. 中國能源, 2011, 33(6):28-32. [CAI Bofeng. Study on urba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J]. Energy of China, 2011, 33(6):28-32.]

    [24]YANG J, CHEN B. Carbon footprint estimation of Chinese economic sectors based on a threetier model[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4, 29: 499-507.

    [25]WANG H S, LEI Y, WANG H K, et al. Carbon reduction potentials of China’s industrial parks: a case study of Suzhou Industry Park[J]. Energy, 2013, 55: 668-675.

    [26]LIU L, ZHANG B, BI J, et al. The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of industrial park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Suzhou Industrial Park[J]. Energy policy, 2012, 46:301-307.

    [27]代旭虹. 基于碳足E評估的工業園區低碳發展模式的研究與實證[D]. 廈門:廈門大學, 2014. [DAI Xuhong. Lowcarbon development model and empirical in industrial park based on the carbon footprint evaluation[D]. Xiamen:Xiamen University, 2014.]

    [28]DONG H, GENG Y, XI F, et al. Carbon footprint evaluation at industrial park level: a hybrid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J]. Energy policy, 2013, 57: 298-307.

    [29]齊靜,陳彬. 產業園區溫室氣體排放清單[J]. 生態學報, 2015, 35(8): 2750-2760. [QI Jing, CHEN Bin.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of industrial parks in 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5,35(8): 2750-2760.]

    [30]呂斌, 熊小平,康艷兵,等. 我國產業園區低碳發展思路初探[J]. 中國能源, 2014, 36(12):31-35. [LU Bin, XIONG Xiaoping, KANG Yanbing, et al. Discussion on industrial park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a[J]. Energy of China, 2014, 36(12):31-35.]

    [31]LEONTIEF W. Quantitative input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J]. Review of economics,1936, 18:105-125.

    [32]MATTHEWS H S, HENDRICKSON C T, WEBER C L. The importance of carbon footprint estimation boundarie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42(16): 5839-5842.

    [33]鞠麗萍,陳彬,楊謹. 城市產業部門CO2排放三層次核算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2(1):28-34. [JU Liping, CHEN Bin, YANG Jin. Threelevel CO2 emission accounting of urban industrial sector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1):28-34.]

    [34]DONG H J, GENG Y, XI F M, et al. Carbon footprint evaluation at industrial park level: a hybrid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 [J]. Energy policy,2013,57:298-307.

    [35]FATH B D, PATTEN B C. Review of the foundations of network environ analysis[J]. Ecosystems,1999,2(2):167-179.

    [36]韓博平. 生態網絡分析的研究進展[J]. 生態學雜志, 1993(6):41-45. [HAN Boping. Progresses on the analysis of econetwork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1993(6):41-45.]

    [37]CHEN S Q, FATH B D, CHEN B. Informationbased network environ analysis: a system perspective for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1, 11(6):1664-1672.

    [38]CHEN S Q, CHEN B. Network environ perspective for urban metabolism and carbon emissions: a case study of Vienna, Austri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 46(8): 4498-4506.

    [39]DAI J, FATH B D, CHEN B. Constructing a network of the socioeconomic consumption system of China using extended exergy analysi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2, 16(7):4796-4808.

    [40]R伊. 生態產業園區碳代謝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 2016. [LU Yi. Carbon metabolism of industrial parks[D].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6.]

    [41]LU Y, SU M, LIU G, et al. Ec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 for a lowcarbon and hightech industrial park[J].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2012(6):72-79.

    [42]LOWE E A. Creating byproduct resource exchanges: strategies for ecoindustrial park[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997, 5(1):51-65.

    [43]World Resource Institute(WRI),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 Corporate Value Chain(Scope3)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EB/OL]. 2016-01-18 [2016-10-08]. http:///sites/default/files/pdf/ghgp_corporate_value_chain_scope_3_standard.pdf.

    [44]World Resource Institute(WRI),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Corporate Value Chain(Scope 3)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R]. USA,2011.

    [45]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R]. Japan: the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for the IPCC, 2006.

    [46]ISO/TS 14067: greenhouse gases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s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 for quantif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S].2013.

    [47]World Resource Institute(WRI),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 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revised edition)[EB/OL]. 2016-01-18[2016-10-08]. http:///ghg_protocol_2004.pdf.

    [48]World Resource Institute(WRI),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 Product life cycl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EB/OL]. 2016-01-08[2016-10-08]. http:///sites/default/files/pdf/ghgp_product_life_cycle_standard.pdf.

    [49]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與環境標準化研究所.為應對溫室氣體減排企業應采取的行動、政策和措施[R].2010.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fo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tandardization Actions. Policies and measures for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enterprises[R].2010.]

    [50]中國標準化研究院. 企業溫室氣體核算與報告[M].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Corporate GHG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M]. Beijing: China Zhijian Publishing House,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2011.]

    [51]國家發改委. 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試行)[S].2011. [NDRC. Provincial GHG inventory guidelines(a trial basis) [S]. 2011.]

    [52]彬,王勝,周世義,等. 產業園區低碳核算與標準制定[J]. 中國科技產業,2012(11):76-81. [CHEN Bin, WANG Sheng, ZHOU Shiyi, et al. Lowcarbon accounting and standardsetting of Industrial park [J]. 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y of China,2012(11):76-81.]

    [53]GENG Y, COTE R. Applying industrial ecology in Asian rapid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 2004, 11(1):69-85.

    [54]耿涌,董會娟,郗鳳明,等. 應對氣候變化的碳足跡研究綜述 [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0):6-12. [GENG Yong, DONG Huijuan, XI Fengming, et al.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carbon footprint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10): 6-12.]

    [55]劉文玲, 王燦. 低碳城市發展實踐與發展模式[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4):17-22. [LIU Wenling, WANG Can. Practice and patterns of low carbo city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 20(4):17-22.]

    [56]LIU Z, FENG K S, HUBACEK K, et al. Four system boundaries for carbon accounts[J]. Ecological modelling,2015, 318:118-125.

    收稿日期:2017-01-04

    作者簡介:陳彬,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態核算與管理。Email: 。

    第2篇:園區碳排放管理范文

    一、工作目標

    到2014年底,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1年下降15%以上,基本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的動態監測、統計、核算體系,初步建立可持續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可推廣的碳排放指標再利用機制、可操作的低碳配套政策體系。

    二、重點工程

    2014年低碳社會建設要著重推進十項重點工程,具體內容為:

    (一)推進企業節能降耗工程。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3.5%,完成規模工業綜合能耗控制目標≤3.6%;對2家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完成能源管理體系認證2家,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項目10個;嚴格能效對標考核,對年綜合能耗3000噸標準煤企業的單位產品能耗實施限額管理;申報市級以上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8個;以工業鍋爐、電機節能、余熱余壓利用行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等為重點,實施節能改造示范工程,實施3個以上節能項目;開展“三高兩低”行業整治和落后用能設備淘汰工作,完成改造(淘汰)燃煤工業爐窯5座;開展重點用能項目嚴格實行節能評估審核制度,確保項目節能審查率達100%;每個鎮、開發區、街道力爭有1-2家總能耗在3000噸標煤以上或年用電量500萬度以上的企業開展碳排放核查工作。(責任單位:區經信局、發改局,各鎮、開發區、街道)

    (二)推進新能源應用示范工程。通過新成立的市欣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在胡埭地區政府集體所有的園區廠房屋頂上,建設面積約15萬平方米、發電量15兆瓦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工程;做好企業廠房、個人房屋等建設分布式光伏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推廣、宣傳、扶持等前期工作;此外,在學校、醫院、機關等公共建筑,以及研發大樓、生態園、公共設施、居住建筑、未利用地面水面、景觀綠地等區域也要利用太陽能、生物能、地熱使用等技術,加快清潔能源的立體推廣應用。(責任單位:區發改局、各有關部門,各鎮、開發區、街道)

    (三)推進綠色建筑節能工程。新建、改建、擴建的建筑工程項目建筑節能率達到50%以上,太湖新城區域新建、改建、擴建的建筑工程項目建筑節能率達到65%以上;完成太陽能光熱、淺層地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目標任務;新建12層及以下住宅(含農民拆遷安置房)和新建、改建、擴建的賓館、酒店、商住樓等有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應統一設計和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且50%以上的公共建筑應按綠色建筑標準建設;新建框架結構的民用建筑(含框剪、剪力墻、筒體等)禁止設計及使用粘土實心磚和粘土空心磚。(責任單位:區建設局,各鎮、開發區、街道,各區屬資產公司)

    (四)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加快推進我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年內完成9個居民小區、9個機關試點創建工作,深入實施分類宣傳、現場指引、獎優懲劣,通過科學管理、規范制度和行為引導,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督促養雞場和馬山牛奶公司將產生的畜禽糞便做好統一收集、處理和合理利用。(責任單位:區城管局、農林局,各鎮、開發區、街道)

    (五)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工程。進一步規范馬山、胡埭兩家污水處理廠的監管,督促完善中控系統,確保處理設施的穩定運行;全區淘汰用煤鍋爐4臺(套),實施鍋爐清潔能源替代8臺(套);繼續推進禁燃區建設以及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啟動為期三年的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調查工作,根據我市即將出臺的大氣污染源清單調查實施方案,對我區范圍內大氣污染源排放情況進行全面的摸底調查,為今后各項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打下基礎。(責任單位:區環保局、建設局,各鎮、開發區、街道)

    (六)推進交通節能減排工程。對新進入道路運輸市場的、以汽油或柴油為單一燃料且總質量超過3500KG的客貨運輸車輛,實施燃料消耗量核查,嚴格禁止高耗油車輛進入道路運輸市場;積極開展教練車輛“油改氣”的宣傳推廣,將駕駛節能理念貫穿于駕駛員培訓全過程;宣傳推廣“綠色汽修”創建工作,推廣綠色環保維修技術,引導機動車維修行業進行綠色環保改造,著力提高機動車維修從業者的節能減排意識,進一步規范維修企業內部管理,減少汽車的污染排放。(責任單位:區交通運輸局)

    (七)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加強水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深入實施飲用水源地保護、控源截污、主要入湖河流整治等工作。實施壬港支浜等7條河道清淤工程,清淤長度7730米,清淤土方10萬方;完成連大橋浜、東新河歐尚段、長青河等3條黑臭河道的綜合治理。(責任單位:區水利局、環保局、建設局,相關鎮、開發區、街道)

    (八)推進城鎮碳匯林建設工程。加強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和附屬綠地建設,強化各類綠地和立體綠化建設,新增城鎮綠地150萬平方米,新增造林綠化面積2000畝;倡導社會各類主體認養綠地30萬平方米或者林地500畝。(責任單位:區農林局、城管局、發改局,相關鎮、開發區、街道)

    (九)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工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四個省級以上園區及國家傳感信息中心、勤新工業園的園區循環化改造方案通過市發改委審核,各園區年內實施1個以上的循環化改造項目。其他有園區的鎮(開發區、街道)同步推進循環化改造,積極調整園區企業、產業和基礎設施空間布局;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和未來發展方向,對現有產業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優化;探索項目間、企業間、產業間的循環鏈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和效益;推動能量梯級利用、余熱余壓綜合利用、企業間廢物交換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等工作。(責任單位:區發改局,相關鎮、開發區、街道)

    (十)推進示范載體建設工程。繼續在機關、社區、企業推進低碳示范載體建設。低碳機關建設:全區政府機關、學校、醫院等單位,要帶頭倡導低碳生活,加強教育宣傳,使用節能環保型設施設備,使用環保型交通工具低碳出行,節約用水、用電、用紙,積極開展植樹造林、綠化環境、環保宣傳、環保實踐等社會公益活動。低碳社區建設:各鎮、開發區、街道要突出各社區工作特色,鼓勵社區居民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推廣垃圾分類和廢棄物回收使用,通過補貼方式為居民更換節水龍頭、節水馬桶、節能燈,積極開展低碳宣傳活動,提倡使用環保型交通工具,減少購買、使用對環境有害的商品。低碳企業建設:優化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降低工業能源消耗;開展節水技改,使用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器具,通過循環利用間接冷卻水、工藝水等技術,使用水重復率達到行業先進水平;利用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煤炭使用量。(責任單位:區國資局、發改局、經信局、水利局、建設局、城管局,各鎮、開發區、街道)

    三、工作要求

    (一)建立碳排放指標管理體系。年初根據各鎮、開發區、街道潛力分析設定總體減排目標,給各單位設定相應的壓降指標,每季度對本區域的碳排放情況進行統計核算,年終對壓降情況進行目標考核。在新引進項目、擴能項目落地之前,對照各單位碳排放指標壓降標準,嚴格評估審查新增項目的碳排放情況,原則上項目所在單位必須在現有碳排放指標壓降的基礎上,才能新增項目,而且新增碳排放總量必須低于壓降排放總量,確保各單位碳排放總量的逐步降低。

    (二)建立項目能效比評估體系。參照《工業能效指南》標準,將綜合能耗當量值、萬元產值能耗、萬元增加值能耗等能效比評估指標,納入固定資產項目前期評估內容,超出標準的項目予以否決不準入,低于標準10%以內的重點用能企業簽訂能源管理合同,要求企業投產后嚴格控制生產過程中的能耗,做好竣工驗收、節能降耗等工作,加大控制高消耗、低產出企業落地。

    第3篇:園區碳排放管理范文

    關鍵詞:資源型 轉型 低碳化

    呂梁市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發展主要依托的是礦產資源優勢。在國家高碳產業低碳發展的宏觀政策指導下,呂梁市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斷研發高新技術、在高碳產業低碳發展的戰略轉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對此,筆者選擇轄區煤炭、化工、焦炭、電力四大行業36戶企業進行了深入調查。

    一、發展方式

    (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呂梁市積極推進產業轉型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探索高碳產業低碳發展的新路子。如:交城義望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用廢棄的煤矸石作原料,經過脫硫后發成了電;電廠的余熱供居民使用;電廠排放出來的粉煤灰經過處理,制成了高強度的空心磚;鐵合金冶煉電爐每天產生的180噸爐渣水淬全部進入水泥廠制成了水泥;循環廢水集中以后供給鐵合金廠用于沖水渣和噴灑煤矸石,電爐除塵器收集的粉塵壓塊回爐提高金屬元素的有效利用;硅鐵電爐中的粉塵回收用于建筑行業。

    (二)注重研發、采用高新技術

    呂梁市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低層次擴張,注重研發、采用高新技術,以少量碳排放贏取更多產品附加值的實現。如:孝義市天章鋁業有限公司采用國內最先進的新型豎式預熱器(中信重機的專利產品)回轉窯,取代落后的中空回轉窯,并采用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新技術――大室大灰斗長袋脈沖除塵技術(中冶集團專利產品)和高濃度煤粉袋式捕集技術,噸熟料耗煤降低為140kg標準煤,粉塵排放濃度小于10mg/Nm3,真正解決了安全防塵問題和高效節能問題,成為國內同行業中唯一一家真正能夠達到國家環保排放標準的企業。

    (三)主動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呂梁市主動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拓展低碳化發展新路。如:英國氣侯變化資本集團與轄區交城縣政府簽訂3億歐元的清潔發展合作協議,購買交城縣經濟開發區內8家企業的二氧化碳減排指標,首開我省CDM(清潔發展機制)國際合作的先河,加快了園區循環經濟發展。

    二、政策、資金支持情況

    (一)政府對高碳產業低碳發展的支持

    1、財政補貼。如交口縣人民政府積極鼓勵焦化企業利用煤氣集中供熱,通過稅、費減免,政府利用煤炭發展基金投資公用事業來支持集中供熱等方式促成此項工作,從2012年到現在共減免稅、費約3200萬元,投入資金約6000余萬元,利用財政資金對煤氣集中供熱企業供熱每平米補助0.5元。

    2、稅收支持。如:交城夏家營生態工業園區,規模以上企業29戶,是以煤焦、化工、冶煉、機械鑄造、建材為特色的符合工業生態系統的工業產業集聚區。交城縣財政以2004年底的園區稅收為基數,每年新增稅收地方留成部分的30%用于園區開發建設,支持循環經濟發展。

    (二)金融對高碳產業低碳發展的支持

    1、汾陽市政府、人民銀行聯合出臺了《汾陽市三泉工業園區“雙千雙百”項目金融服務指導意見》,為區內各企業獲得金融支持提供便利,2012年,對工業園區內15個項目,獲得信貸支持15億元,其中用于高碳產業低碳發展的煤焦化項目就占到7項,占到全部貸款的65%,一年可節約標準煤100余萬噸。

    2、出臺相關信貸政策支持低碳產業發展。呂梁市各金融機構通過實施“綠色信貸”引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與生態環境建設可持續健康發展。如:2009年12月,人民銀行汾陽支行、汾陽市銀監辦《關于進一步做好金融服務、支持汾陽市“雙千雙百”項目建設的實施辦法》,明確轄內金融機構信貸投放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貸款,加大綠色信貸和對重點產業的支持力度。文水縣農村信用合作社出臺支持農民發展沼氣的相關信貸政策,每家農戶修建一個沼氣池,縣財政補助800元,當地信用社貸款1000元預以支持,到2012年年底共發放支持沼氣貸款46.3萬元。

    三、實施效果

    (一)有序推進了煤層氣、天然氣、焦爐煤氣、煤制氣“四氣”產業一體化、集約化發展

    如:山西大土河煤焦有限公司富家堰煤礦,年產原煤120萬噸,2009年投資2000萬元開工建設了煤礦瓦斯發電站,利用井下抽放的瓦斯發電,發出的電直接供煤礦生產。據統計,每年可消耗瓦斯9.8萬噸,直接經濟效益5000萬元,減排二氧化碳20萬噸。

    (二)增加森林碳匯

    呂梁積極采取措施,增加森林碳匯儲備。通過重點抓好通道綠化、平原農田林網綠化、重點景區綠化、經濟林覆蓋、城郊森林公園建設、礦區植被恢復等六大造林綠化工程,構建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最大限度增加了碳匯儲備。如:交城縣2012年投資4200萬元,栽植各類綠化樹種380萬株,守成退耕還林0.9萬畝,天然林保護工程1.07萬畝。孝義市以煤補林,增強碳匯能力,新投6000萬元用于城鄉造林綠化,造林8.6萬畝,植樹495萬株,城市綠地率達到38%、綠化覆蓋率達到43%。

    (三)企業開始從低碳發展中取得了收益

    如:呂梁市于2009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全國首家“節能減排項目交易中心”,積極組織山西呂梁CDM項目的對接,促成了山西亞通焦煤集團與瑞典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CDM項目購碳協議的正式簽署。該協議購買的減排量由山西亞通“2×12MW清潔型熱回收焦爐余熱發電”項目產生,預計每年可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量15萬噸,為企業帶來上千萬元的減排收益,成為呂梁市推進清潔發展戰略的新突破。

    第4篇:園區碳排放管理范文

    關鍵詞:礦業城市 低碳經濟 低碳產業 低碳技術 發展規劃

    1、引言

    在高度的經濟增長與城市化進程之下,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來自環境、社會、區域的種種壓力。如何在保持經濟高速穩定增長的同時,又能夠解決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矛盾,尤其是減少城市能源消耗與廢棄物的排放成為中國政府非常關注的問題。2003年英國政府將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觀寫入政府白皮書。之后許多城市開始以低碳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目標。礦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適宜的產業發展規劃、城市建設規劃等,尤其是在全球低碳經濟大潮中,更需要資源的綠色開采與開發、引導城市產業機構的調整、促進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采用嚴格的環保措施。

    2、礦業低碳城市的規劃方法

    2.1 礦業城市規劃相關概念

    礦業城市規劃是指研究礦業城市未來發展、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未來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礦業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基本任務是根據國

    家城市發展和建設方針、經濟技術政策、國民經濟和礦業經濟發展規劃、資源和社會長遠計劃、區域規劃來確定礦業城市性質、未來發展方向,綜合部署礦業城市經濟、資源、文化、社會、基礎設施等各項建設,保證城市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保證城市有序、和諧、可持續發展。

    2.2 礦業城市低碳發展規劃方法

    在規劃之前我們首先建立低碳經濟模型:

    W(CO2)=P×××—F

    根據此模型,其中,E為不同類型能源使用量,可按標準統一折算為標準煤;W(CO2)為CO2排放量,系數K為碳排放強度或者碳排放系數。不同地區、不同技術條件及能源結構的K是不等的。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所以K約等于2.45(燃燒1噸標準煤排放CO2約為2.45噸)。在這一公式中,假設K值恒定,低碳問題就可以轉化為能源利用問題的核算。城市能耗包括家庭能耗E1,交通能耗E2,公共建筑能耗E3,生產性能耗E4。但是我們的城市自由吸收CO2的總量需要減去,一般我國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都采用森林碳匯的形式,1立方米木材大約可以吸收1.83噸CO2,溫帶地區森林每年每公頃吸收2.5—27噸CO2,我們通常按照15噸來計算,取F來代表。

    3、低碳經濟規劃視角下的礦業城市可持續發展

    3.1 礦業城市低碳產業發展規劃

    礦業城市產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包含四大體系:第一是依托礦業城市主導產業形成的產業集群,通過對主導產業的培育、加強,可以實現礦業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壯大礦業城市經濟力量;第二是以礦業城市產業集群體為基礎,通過產業中的企業間的技術鏈、知識鏈、價值鏈、信息鏈和市場鏈建立低碳經濟體系,以此來實現產業升級和低碳發展;第三是由技術、經濟、管理和政策來提高產業內各個企業的資源開發利用率及節能減排技術研發與利用,這是低碳經濟體系的保障;第四是礦業城市產業低碳經濟運行模式中的資源、人口、環境和社會作為礦業城市低碳產業發展的支撐體系,與產業間發生物質、能量、信息等多方面的交互作用,為礦業城市低碳產業發展提供宏觀的支持。

    在此模型基礎上,我們基于礦業城市的發展現狀和特征,可以從產業運行模式中設計出礦業城市典型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一,通過核心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帶動上下游企業加入產業鏈,形成資源到中間產品再到最終產品的低碳產業鏈條;二,在礦產資源富集區域,建立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區、節能減排示范區、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基地為主的產業集群;三,通過建立低碳產業園區、低碳科技園區、低碳工業園區等,把資源型企業或科技企業集中在園區內,按照高起點、高科技、高產業鏈、高附加值、高節能環保的新型工業化要求發展資源—科技型產業集群;四,以產業鏈為延伸,以資源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產業集群體為核心,建立產業延伸性低碳經濟產業集群體系。最終通過實現產業低碳化發展來促進礦業城市可持續發展。

    3.2 礦業城市低碳技術發展規劃

    3.2.1 礦業城市低碳技術發展系統

    低碳技術包含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資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炭層的勘查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除礦業經濟部門以外,還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汽車等眾多部門。礦業城市的低碳經濟系統是由企業層、產業鏈層、產業集群層、礦業城市層等不同層面構成的集合體,這意味著,整個低碳經濟系統的技術支撐體系同樣存在著不同的層次。企業的技術體系是基礎,尤其是企業資源高效開發與利用、清潔生產工藝和循環技術應用;產業鏈層和集群層是基于整個產業或資源富集區、園區低碳技術使用;礦業城市層主要是從城市整體,通過系統的規劃、設計和選擇、實施來建立礦業城市低碳經濟宏觀技術體系。

    礦業城市低碳技術支撐系統是由高效利用技術、再利用技術、減碳技術、去碳技術和無碳技術五大部分構成,它是一個涉及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生活各個方面的三維系統。技術系統的手段以此為開源化、再利用、減量化、無害化;作用對象以此為初級礦產品、廢棄礦物、新能源、新型可利用礦品;作用領域以此為資源領域、生產領域、消費領域、環境領域。

    (1)礦業城市低碳經濟的高效利用技術體系。高效利用技術體系是礦業城市實施低碳經濟最為重要的手段,因為它涉及到礦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有效轉型。對于礦業城市來說,只有有效地降低單位產品資源消耗、降低生產過程中的廢物生產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礦業城市高效利用開發技術體系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資源節約技術;伴生資源、伴生有益組分的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采選冶過程的高回收技術等,通過降低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過程中的資源回收率、降低生產過程中的廢物產生等途徑,實現礦業城市產業運行中的資源高效利用。

    (2)礦業城市低碳經濟的再利用技術體系。再利用技術是礦業城市低碳發展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煤矸石、廢礦石的再利用技術;尾礦、尾液的綜合回收和利用技術;礦坑廢水、洗選廢水的再利用技術;瓦斯、冶煉煙塵的再利用技術等。通過再利用技術的使用,可以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減少最終廢棄物排放的規模和強度,有效的降低系統內產品生產的綜合消耗。

    (3)礦業城市低碳經濟的減碳技術、去碳技術和無碳技術體系。礦業城市的減碳技術、去碳技術和無碳技術的應用,是實現城市低碳發展的關鍵。減碳技術包括煙氣脫硫等大氣污染防治技術;采礦土地復墾及造林技術;旨在提高化石燃料內在使用率的超燃燒系統技術,超時空能源利用技術,高效節能建筑技術,高效電網傳輸技術,高效火力天然氣發電技術、熱電聯網技術等。去碳技術目前只要指碳捕捉技術,目前積極采用的是CO2重新注入油井以增強抽油壓力,甲烷回收,CO2制成干冰投擲入海,CO2泵入深海等技術。無碳技術主要包括清潔能源利用技術。這些措施都是實現礦業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和諧發展的關鍵,可以將礦業城市生產運營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或者增加城市碳匯。

    3.2.2 礦業城市低碳技術發展政策

    由于低碳技術在我國剛剛起步,相關政策體系極不完善,所以,首先,應該制定相對完善的配套政策,如碳稅、排放權交易政策;其次,有針對性的扶持低碳技術研發,促進低碳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加強產學研結合;第三,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第四,通過綠色證書交易、政府采購等措施引導企業研發和采用低碳技術;第五,加快低碳產業示范區、低碳科技園區的建設,在園區內部給予企業優惠措施;第六,建立低碳技術創新平臺,通過城市統一規劃、規范管理、設立專項基金、集聚人才、整合資源等;第七,推動多元化投資,鼓勵風險投資;第八,加強國際低碳技術的交流與合作,礦業城市要大膽走出去,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共享成果,為我國礦業城市低碳技術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閆軍印.礦業城市循環經濟系統設計與優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年11月.

    [2]蔡博峰.低碳城市規劃[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年6月.

    [3]婁偉.低碳經濟規劃理論、方法、模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3月.

    [4]熊焰.低碳轉型路線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年2月.

    [5]牛冬杰.低碳城市建設理念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9月.

    第5篇:園區碳排放管理范文

    關鍵詞:碳排放;碳生產率;脫鉤彈性系數;LMDI方法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4)05-0013-04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十分突出的問題。為了應對氣候變化,許多國家和地區選擇走低碳發展之路。面對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中國顯示出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有的態度。《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3年度報告》于2013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報告中公布,“十一五”期間中國已經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減排二氧化碳15億噸,“十二五”前兩年我們已經減排三四億噸二氧化碳。這表明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行動取得一定的成效,并且在堅定不移地走低碳發展之路。此外,2014年2月1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2014年,中央財政安排100億元,對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實行“以獎代補”,其中50億元投向京津冀等五省區。實際上,治理大氣污染的同時會帶來巨大的節能減排效應。京津冀作為我國核心都市圈之一,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壓力。該地區各省市已經進行了節能減排的合作,在新形勢下,必須抓住各省市碳減排的異質性,才能更有效率地實現該地區的低碳發展。

    一、京津冀碳排放的異質性

    (一)碳排放量

    本文基于《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中碳排放核算方法對京津冀碳排放量進行了測算[1],見表1。表1顯示,2000―2011年京津冀三個省市的碳排放量大體呈現遞增的趨勢,年均增速分別為1.23%、7.94%、10.66%,河北省最高,到2011年其總量將近是京津碳排放量之和的三倍。

    (二)碳生產率

    碳生產率是指單位碳排放量所產生的國內(地區)生產總值,它可以反映一定區域單位碳排放所帶來的經濟產出。本文對2000―2011年京津冀的碳生產率進行了測算,結果如圖1所示,表明北京市的碳生產率明顯較高且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天津次之,2000―2009年不斷增加,2010年有所回落,2011年又回升。河北省在12年間碳生產率變化不大,但卻最低。從年均增速的角度來看,北京速度最快,為10.09%;天津稍低,為6.66%;河北最慢,為0.76%。

    (三)脫鉤彈性系數

    脫鉤彈性系數是指碳排放量變化率比同期國內(地區)生產總值變化率,它可以反映碳排放量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本文對2001―2011年京津冀的脫鉤彈性系數進行了測算(見表2)。根據Petri Tapio構建的脫鉤狀態評價標準[2],2001―2011年,京津冀三省市多數年份呈現弱脫鉤的狀態,北京脫鉤彈性系數較穩定,天津次之,河北則波動較大。其中,北京呈現為強脫鉤或弱脫鉤狀態,表明其經濟走低碳發展之路。天津在2004年和2010年分別呈現擴張掛鉤和擴張負脫鉤狀態,主要是因為工業的加速發展。而河北省在2002年、2011年呈現擴張掛鉤狀態,2003―2005年呈現擴張負脫鉤狀態,是由這些年份高碳工業快速發展導致的。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三省市在低碳發展中具有以下特點:(1)北京市的碳排放量低、碳生產率高、脫鉤彈性系數水平高,這表明該市走在低碳發展道路的前列,同時面臨著進一步發展低碳經濟壓力大、成長空間小的挑戰。(2)天津市碳排放量、碳生產率及脫鉤彈性系數均處于中間水平,表明該市低碳經濟水平一般,發展空間較大,需在低碳發展中加快步伐。(3)河北省碳排放量高、碳生產率低及脫鉤彈性系數水平低,表明該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潛力最大,是節能減排的重點。

    二、京津冀碳排放的地區異質性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京津冀碳排放的地區異質性,本文在KAYA等式拓展式的基礎上建立LMDI分解模型,步驟如下:

    (一)模型建立與數據收集

    KAYA等式將影響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為能源碳強度、能源強度、人均產出和人口規模四個因素,其表達式為:

    C=■*■*■*P

    其中,C為碳排放量,E為能源消費量,Q為國內生產總值,P為人口規模。本文對KAYA恒等式進行了擴展,建立以下恒等式:

    C=■Cij=∑ij■■■■■P=■UijMijIiSiGP

    式中:Cij指第i個省(市)消耗第j種能源所排放的碳;∑i指第i個省(市)的各種能源消耗總量;∑ij指第i個省(市)的第j種能源的消耗量;Q指國內生產總值;Qi指第i省(市)當年地區生產總值;P指我國人口總量;Uij=■,指第i個省(市)第j種能源折算碳排放量的系數;Mij=■,指第i個省(市)中第j種能源的占該省(市)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即能源結構;Ii=■,指第i個省(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費量,即能源強度;Si=■,指第i省(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即經濟結構;g=■,指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即人均產出。由以上分析可知,該模型把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分解成碳排放系數、能源結構與強度、經濟結構、人均產出及人口規模六項。

    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2)和《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2)。

    (二)LMDI模型與結論

    本文在KAYA等式拓展式的基礎上建立了LMDI模型,模型如下:

    ?駐C表示碳排放的變化量,其公式為:?駐C=CT-C0,其中,CT、C0分別表示第T期和基期的碳排放量。下面建立LMDI分解模型為:

    總效應為:?駐C=CT-C0=?駐CUij+?駐Cmij+?駐Cii+?駐Csi+?駐Cg+?駐Cp

    ?駐CUij=■■■*ln■

    ?駐Cm ij=■■■*ln■

    ?駐Ci i=■■■*ln■

    ?駐CS i=■■■*ln■

    ?駐Cg=■■■*ln■

    ?駐CP=■■■*ln■

    其中,?駐CUij、?駐Cm ij、?駐Ci i、?駐CS i、?駐Cg、?駐CP分別表示碳排放系數、能源結構、能源強度、經濟結構、人均產出和人口規模。此外,碳排放系數是固定值,來源于《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于是碳排放系數對碳排放的貢獻度為零。本文以2010年為基期,對京津冀各因素的貢獻度進行了測算,結果見表3。

    以上結果表明,2000―2011年對京津冀碳排放量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人均產出規模;能源強度的影響程度也較大,但呈反向關系;其他三個因素(經濟結構、能源結構和人口規模)對不同省市的貢獻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從三省市看,具體如下:

    1. 北京市呈現碳排放量規模驅動型特征。北京市2000―2011年的碳排放量共增加了403萬噸,其中人均產出規模與人口規模的變化導致其增加了3 111萬噸,貢獻率為772%。經濟結構的變動也使碳排放量增加了296萬噸,其貢獻率為73%。能源結構和能源強度的變動使碳排放量減少了3 004萬噸,貢獻率為-745%。以上分析表明,經濟發展和人口規模是引起北京市碳排放量增長的主要因素,而能源結構和能源強度使其增長速度較慢;進一步分析可知,根源在于北京市的煤炭消費量較少且其以第三產業為主。

    2. 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碳排放均呈現出規模結構混合驅動型特征。天津市2000―2011年的碳排放量共增加了3 158萬噸,其中人均產出規模、經濟結構和人口規模這三項因素的變化導致碳排放分別增加了2 930萬噸、1 757萬噸和1 131萬噸,貢獻率分別為93%和56%和36%;能源結構、能源強度的變動使碳排放減少了2 661萬噸,貢獻率為-85%。以上分析表明,天津市的碳排放量增長也主要是經濟發展和人口規模擴大引起的,但其增長速度較北京高,主要因為其能源結構和能源強度,尤其是能源強度;進一步分析可知,天津市比北京市對煤炭的依賴程度大且以第二產業為主。

    3. 河北省的人均產出規模驅動明顯強于其他因素,人口規模驅動較弱,且能源結構呈正向作用。該省碳排放增加了17 399萬噸,其中人均產出、能源結構、經濟結構和人口規模的貢獻率分別為89%、14%、9%和7%,能源強度的變化使其減少3 436萬噸,貢獻率為-20%。以上分析表明,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增長較天津市多了能源結構這一影響因素,主要是該省煤炭的能源消費占到90%,而減少因素的貢獻度較小,源于該省以高碳工業為主。

    三、京津冀碳減排的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的京津冀碳排放呈現的異質性,三地應揚長避短,找到效率最大化的發展策略,從而實現整個地區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

    1. 北京市要想盡快從規模驅動的模式中掙脫出來,就應該在低碳發展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爭取盡早跨越碳排放量峰值,從“弱脫鉤”走向“強脫鉤”。(1)以技術和管理創新為依托。北京市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術、人才優勢,不僅要繼續跟蹤和研究節能減排先進的基礎、應用技術,還要不斷進行自主創新,充分發掘低碳節能技術;要在碳排放管理模式、效率上不斷創新,包括碳交易市場、碳稅等方面經驗的推廣,并發揮好進行低碳試點的帶頭作用。(2)優化能源結構。切實抓緊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減少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切實抓好天然氣供應保障,做好油品品質提升工作。(3)控制人口規模,創建低碳城市,倡導綠色消費。通過技術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不斷對人們進行有關低碳消費的教育,引導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低碳消費的習慣。

    2. 天津市在低碳發展中扮演一個“追隨者”的角色,要想早日實現經濟的綠色增長,就必須不斷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1)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牽手北京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如電子商務、大數據、綠色金融、信貸業、能源服務業、養老服務業及家政服務業等。(2)調整工業內部結構。天津市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工業帶動,今后應加強與北京的協作并發揮本身科技、政策等發面的優勢,催生出更多高價值、高效率的產業集群;對工業內部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向低能耗、低排放的方向發展。(3)把握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商機,選擇性地承接產業轉移。天津市在承接北京和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應嚴格堅持節能環保的準則,合理確定產業承接重點,防止低水平、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擴散。對承接產業轉移項目應做好備案,加強對承接產業的低碳監測。積極引進具備先進工藝和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發展精深加工產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與此同時,不斷改善產業轉移承接環境,統籌規劃產業發展園區,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產業園區的建設,形成產業集聚、專業分工、特色鮮明、環境友好的產業園區體系,實現低碳發展。

    3. 河北省作為低碳發展的追趕者,低碳發展空間巨大,要充分利用自身條件和政策優勢,并充分發揮毗鄰京津的優勢,加強與京津的協同創新,加快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步伐,實現低碳經濟的跨越式發展。(1)發揮后發優勢,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河北省憑借自身的資源稟賦形成了較為密集的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如鋼鐵、電力、建材、化工等,這些行業對河北經濟做出過重大貢獻,但受環境容量限制,須淘汰一大批落后產能并化解一大批過剩產能,這樣做從長遠來看,是利大于弊的。此外,要運用低碳環保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2)提高自身承接產業轉移的標準,堅決避免落后產能、高能耗產業的重建,并不斷加強所承接產業環保技術的改造。(3)在加強傳統能源清潔利用的同時開發新能源。河北省是煤炭消費大省,對煤炭等高排放能源的清潔利用是首要任務。另外,河北省要有效結合其資源優勢,不斷加強風能、太陽能發電的能源系統的推廣,并促進新的能源發電系統的研發,如生物質能源等。(4)因地制宜,培養低碳環保而又富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河北省依托其資源條件,可以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旅游業等特色產業。河北省碳匯資源非常豐富,通過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加大對碳匯林業的支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R].日本:全球環境戰略研究所,2006.

    [2]Tapio P.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 Transport Policy,2005,12(2):137-151.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Heterogeneity for Carbon Emissions and Mitigation Countermeasures

    Wu Yiqing1, Zhao Yanan2

    (1.Hebei Economic and Trade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2.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第6篇:園區碳排放管理范文

    關鍵詞:低碳 產業鏈 經濟 模型

    判斷一個國家的碳排放密度要從總體上進行考核,同時低碳經濟的實現也要求從整體層面進行測度。對于我國而言,在新形勢下如何實現從高碳到低碳經濟的過度發展,這不僅取決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同時也取決于產業鏈的協同作用。

    一、低碳產業鏈的內涵

    傳統經濟模型下的產業鏈以低成本追求以及功能適應為主要聯系,而在低碳經濟時代,通過多種手段降低碳排放密度以及打造全程低碳產業鏈成為產業鏈各環節的責任。我們所說的低碳產業鏈就是在產業鏈所涉及到的所有環節都使用低碳運行方式,包括研發、制造、包裝、運輸以及服務等環節都要使用低碳標準進行衡量,從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及綠色競爭力的形成。

    低碳產業鏈的考量一般以產業鏈整體為對象,可以是橫向的考量,例如這一行業較之其它類似行業的碳排放密度的高低;也可以是縱向的考量,例如本產業鏈的過去到現在碳排放程度的改變。

    二、低碳產業鏈視角的低碳經濟推進

    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途徑在全球范圍內主要有三條:發展具有可再生特點的清潔能源或者是提升化石燃料的利用率;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第三產業或者新興產業等低碳特征的產業;廣泛應用節能技術,將其運用于產業鏈全過程。而實際上要切實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要綜合應用三種途徑。

    1.基于低碳產業鏈的低碳經濟推進模型

    上述三種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途徑中推進低碳產業鏈是最為基礎,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途徑。這一途徑不僅充分體現了一個企業或者國家在當今綠色經濟條件下謀求國際競爭力的訴求,同時也說明了國家轉變發展模式的內在要求。為此,基于對低碳經濟下我國低碳經濟推進路徑的內在機理探究,提出了推進模型(見圖1)。

    從圖1的推進模型不難看出,要有效地推進低碳產業鏈需要低碳半成品供應、低碳原材料供給以及低碳制造過程的聯合推進。而低碳經濟推進模型所涉及到的要素則需要低碳半成品以及低碳原材料等供給,如果沒有以上要素,低碳經濟就無從談起。從低碳經濟設計的過程來看,低碳產業鏈的完成需要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都以低碳的標準要求自己,并且上下游產業鏈之間以低碳化的程度作為供應商選擇的重要因素。

    由低碳產業鏈得到的最終產物即為綠色競爭力的表現。但是這一競爭力并不等于市場競爭力,為此要實現這一轉化還需要市場形成低碳消費理念。通過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理念,使得低碳消費成為時尚,從而消費者愿意為低碳產品付出。有了消費者的支持,低碳產業鏈也并不一定就能形成,這里認為其形成還有賴于政府關于低碳產業的規章制度,甚至企業對綠色競爭力的追求,從而構成產業鏈所要的外驅力與內驅力。也就是說低碳產業鏈形成的充分條件為消費拉動、政策支持以及對綠色競爭力的追求,在此基礎上實現低碳經濟的“三駕馬車”才能更好地為之服務。

    2.基于低碳產業鏈的低碳經濟推進路徑

    通過低碳產業鏈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必須在客觀規律的指引下進行,我國推進低碳經濟主要有三種途徑:

    第一,依靠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采用新材料、技新術以及新工藝推動產業低碳化發展。這種模式主要適用于對傳統企業的改造中,通過采用綠色技術推動傳統產業向低碳化發展,加速了推進步伐。

    第二,依靠園區的規劃引導來吸引低碳產業的聚集而形成低碳產業鏈。這種模式以構建低碳工業園區為目標,通過產業鏈的聚集來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工業園區可以在企業采購中融入清潔生產、生態設計、環境管理、綠色招商等,從而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及產生。

    第三,部分企業帶頭以及協作伙伴參與形成低碳產業鏈,進而推進低碳經濟發展。作為帶頭企業一般具有自身技術優勢以及品牌效應,為了延續以上優勢需要打造綠色競爭力,此時要求其他企業加入構成低碳產業鏈,實現低碳經濟發展。

    隨著低碳經濟的綠色競爭力越來越為大家所重視,低碳產業鏈必將會被更多的產業、國家、地區所利用與推廣。可以說在當今國際環境下,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是各國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低碳產業鏈構建以及能源結構優化來加速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的目標,對我國企業形成綠色國際競爭力將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第7篇:園區碳排放管理范文

    完善統籌協調機制

    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加強省級層面統籌協調。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發展改革部門負責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但從規劃實施的具體情況看,有必要在更高層面加大統籌力度。建議圍繞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由江蘇省政府分管領導召集,每年召開一次工作推進會,對規劃實施和機制建設中的重大事項、重要工程進行集中研究推動。及時跟蹤了解國家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政策導向和工作部署,主動向國家有關部委對接,在規劃實施、項目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爭取支持。把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試點等重點改革載體與加強主體功能區實施機制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和經驗,為規劃實施提供有力保障。定期開展督促檢查。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年度推進方案,將重點任務細化分解到各地、各有關部門,確保每項工作都有明確目標、具體責任人和完成時限。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針對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推進實施情況進行年度專題督查,重點督查推進方案落實情況、體制機制創新進展情況,及時通報督查結果,并作為各地、各部門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

    強化法治保障機制。嚴格執行國家關于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法律法規間的銜接。全面清理現行地方性法規與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不相適應的內容,結合江蘇實際,在多規合一、節能減排、生態補償等領域,進一步修訂完善相關地方性法規。加快推進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加強部門聯動配合,加大規劃、環保、節能、節水、海洋、林業、國土、水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執法監督力度,嚴厲打擊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等影響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的違法行為。

    創新公眾參與機制。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及時準確披露主體功能區信息,擴大公開范圍,保障公眾知情權。健全舉報、聽證、輿論和公眾監督等制度,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有序增強公眾參與程度。引導主體功能區建設領域各類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積極發揮民間組織和志愿者的作用。

    探索國際交流合作機制。堅持以國際視野和全球思維推進江蘇主體功能區建設,加強與世界先進國家在空間規劃、生態文明、城鎮化等領域的對話交流和務實合作,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和管理經驗,加強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培訓交流,不斷提升江蘇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水平。

    完善生態保護機制

    健全資源環境保護機制。嚴格落實生態紅線。將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禁止開發區和江蘇省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納入生態紅線進行嚴格管理,嚴格監管執法和責任追究。推進重要生態功能區域整治修復,促進生態空間集中連片。建立負面清單制度,逐步將準入要求具體化、清單化,規范生態紅線管理。嚴格保護重要水源、濕地、森林等自然生態資源,動態調整優化,適度增加生態紅線區域,確保生態紅線區域占陸域國土面積不低于22%。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行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強化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制度,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全面實行節水管理,加強高耗水行業節水改造,嚴格取水許可、水資源有償使用等制度。節約能源的政策。重點開發區域要根據國內領先的能效利用目標,分別制定節能標準,確定節能任務,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實施重點節能減排工程。積極推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合理利用農業相關物質能源,控制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禁止開發區域要實施強制性保護,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根據環境生態保護需要科學調整各類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區,逐步實現零排放。

    構建低碳發展機制。一是形成節能低碳的產業體系。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擴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進工業低碳發展,制定重點行業碳排放控制目標和行動方案,制定排放標準,有效控制重點行業排放,加強新建項目碳排放管理。推進農業低碳發展,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推動秸稈綜合利用、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推進服務業低碳發展,積極發展低碳商業、低碳旅游、低碳餐飲,大力推動服務業節能降碳。二是努力增加碳匯。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將林業建設與發展碳匯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森林等各類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穩步提高和長期保存。三是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加強煤炭清潔利用,提高煤炭集中高效發電比例,加快發展風電、太陽能等低碳能源,發展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倡導綠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動全社會形成低碳消費理念,鼓勵使用節能低碳產品。

    強化環境準入機制。實行更加嚴格的產業準入環境標準,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建項目清潔生產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建產業園區應按生態工業園區標準進行規劃建設,現有園區要逐步達到省綠色升級示范工業園區要求。重點開發區域根據環境容量逐步提高產業準入環境標準。按照“產業向園區集中”的原則,以園區為載體,有序承接產業轉移,項目清潔生產應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著力建設沿海、沿江和沿東隴海線產業帶,沿海產業帶加快發展港口物流、船舶及海洋工程、風電裝備及應用、海洋生物、核電等產業;沿江產業帶積極發展具有先發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嚴格限制新建中重度化工項目;沿東隴海線重點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機械裝備、新醫藥、資源型非金屬材料、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加工等產業,控制發展高耗水產業。限制開發區域以縣城為依托,適度發展低消耗、可循環、少排放的生態工業園區;現有產業園區因地制宜適度發展資源開發利用、農林牧漁產品生產和加工、觀光休閑農業等產業,積極發展旅游等服務業,農產品主產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和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禁止開發區域按照強制保護原則,禁止一切與主體功能定位不符的產業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解決多頭管理問題。

    健全污染治理機制。全面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增加實施總量控制的污染物種類,實現增產的同時較大幅度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重點開發區域要根據環境容量,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做到增產減污或增產不增污。限制開發區域要通過治理、限制或關閉污染物排放企業等手段,實現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禁止開發區域要依法關閉或限期遷出所有排放污染物企業,實現零排放。加強城市環境管理,優化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劃定城市發展邊界,控制城市蔓延擴張,促進形成有利于污染控制和降低居民健康風險的城市空間格局。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大村鎮供水和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加強面源污染控制和養殖污染防治力度,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確保農村土壤環境質量安全,針對可能造成農產品污染的區域,開展生態修復,確保農產品質量。大力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綜合整治、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程。

    創新生態補償機制。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明確補償責任主體。建立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制度,對各類生態空間生態價值、經濟價值進行量化測算。建立生態保護績效評估制度,對各地政府實施的生態保護活動進行定期評估。針對各類生態空間生態資產和變化,明確補償標準,大幅提高生態補償額度,逐步平衡生態補償收益與開發建設收益水平。建立健全排污許可證制度。優化開發區要嚴格限制排污許可證的發放,率先開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制定較高的排污權有償取得價格。重點開發區要合理控制排污許可證的發放,逐步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定合理的排污權有償取得價格。限制開發區原則上不發放排污許可證,區域內的排污企業不得從其他區域購買各類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禁止開發區一律不發放排污許可證。增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逐步實現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的碳排放需求與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碳匯能力的有機對接。推廣太湖流域和通榆河環境質量區域補償經驗,按照“誰達標、誰受益,誰超標、誰補償”的原則,嚴格落實上下游“雙向補償”制度。

    完善動態調整機制

    健全多規合一機制。首先,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將不同類型規劃有效整合于空間規劃下,真正實現“一本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其次,以生態資源底線約束規劃與發展。遵循分級施策原則,以環境質量底線作為剛性約束,守住永久基本農田與生態保護紅線及水體保護線、綠地系統線和歷史文化保護線所框定的生態安全格局。最后,以治理能力提升促進精準規劃。科學劃定空間發展邊界與生態紅線界限,強化問題導向、系統規劃和源頭治理,建立空間規劃協同管理議事機制,注重規劃管理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探索以規劃代立項,實行建設項目準入清單制度,優化管理模式,提高治理效率。

    創新主體功能轉換機制。著重建立健全兩個機制:一是強化區域合作機制。不斷加強政府與市場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各級政府之間的溝通和協調,規范各類空間開發的協商程序,設立專門的協商機構或協商制度,建立專門的技術監測和協調平臺,明確領導責任和主體責任。積極培育發展權流動和交易市場,建立反映區域功能定位、市場供求和政府引導相結合的發展權定價體系。二是協調利益分享機制。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優化公共服務供給結構,構建與主體功能區建設相適應的區域公共服務供給網絡,是解決不同功能區域社會矛盾的關鍵。可以選擇部分條件成熟的區域進行試點,通過開征特定稅種、發行公債等手段,并輔以財政專項補貼和轉移性支付等方式,支持限制開發區公共服務供給投入,實現區域開發共建共享。

    構建主體功能區調整機制。著重強化三項工作任務:一是加快主體功能區的數據庫建設。主體功能區規劃應著眼于以鄉鎮作為基本空間單元,應從現在開始盡快完善鄉鎮級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工作。要建立基礎數據庫,內容包括自然資源、環境生態、開發密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全省層面的功能區基礎數據平臺。在數據庫建設過程中,要分類管理數據信息,將每個主體功能區的位置、范圍、國土空間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情況納入其中,從而實現主體功能區管理的全覆蓋。二是開展主體功能區監測評估。依托技術手段,構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和地理調查相結合的一體化對地觀測體系,建立互聯互通的國土空間監測管理基礎平臺。持續跟蹤主體功能區發展情況,定期編制監測評估報告,重點評價各類功能區關鍵指標的達標情況及變化態勢,闡述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修訂政策措施或區劃方案的建議。三是細化主體功能區調整的指標要求。主體功能區劃應保持相對穩定性,不能過于頻繁地調整和變動。但隨著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不斷變化,主體功能區劃的邊界、范圍、單元等基本特性也要保持不斷變化和動態調整。

    完善要素保障機制

    健全財政金融支持機制。進一步健全省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優化調整一般性轉移支付機制,結合新一輪“一市一策”政策實施,根據市縣財政經濟狀況,對市縣財政保障能力分類分檔,分類分檔結果與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掛鉤。重點結合各縣(市)限制開發區域的比例等情況,合理確定轉移支付系數,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比重,加強對限制開發區域的支持。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的支持力度。認真落實財政獎補政策,重點支持糧食和主要農產品功能區、高標準農田、適度規模經營等。加大對自然保護區的投入力度,保障機構正常運轉。對禁止開發區域,加大生態保護投入,完善生態補償轉移支付機制,用好省財政生態補償專項資金,支持市縣開展生態紅線區域環境保護、生態修復和生態補償。各市縣也要相應建立健全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制度,根據財力狀況穩步加大對生態保護修復的投入。有效發揮環境稅的調節作用。征收環保稅,有利于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提高空間規劃治理的能力,是促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的有效舉措。下一步,江蘇應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發揮好環境稅調控調節作用,更好地引導主體功能區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金融對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支持保障能力。引導商業銀行按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區域信貸,鼓勵向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項目提供貸款。鼓勵省級金融機構為不同類型功能區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建立實施主體功能區間的橫向援助機制。推動各地制定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對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援助機制,采取多種形式,確保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能力和生活水平與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基本相當。

    完善考核評價機制

    分類考評指標。優化開發區域評價考核指標。優化開發區域實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先的績效評價,強化對經濟結構、質量效益、資源消耗、環境保護及公共服務覆蓋面等的評價,弱化對經濟增長速度、招商引資、出口規模等的評價。根據規劃要求,結合指標設計原則,優化開發區域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包含:全員勞動生產率、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單位土地產出率、科技進步貢獻率、城鄉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單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七個指標。重點開發區域評價考核指標。重點開發區域實行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優先的績效評價,綜合評價經濟增長、吸納人口、質量效益、產業結構、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等,突出承接產業和人口轉移方面的考核。根據規劃要求,結合指標設計原則,重點開發區域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包含: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量土地產出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GDP比重、城鎮化率、單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七個指標。限制開發區域評價考核指標。限制開發區域實行農業發展優先的績效評價。要強化對農產品保障能力的評價,適度考慮生態保護能力的評價,弱化對工業化城鎮化相關經濟指標的評價。根據規劃要求,結合指標設計原則,限制開發區域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包含: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農林牧漁業增加值、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高效設施農業(漁業)面積比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林木覆蓋率、耕地保有量等八個指標。禁止開發區域評價考核指標。禁止開發區域根據法律法規和規劃要求,按照保護對象確定評價內容,強化對自然文化資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情況的評價。根據規劃要求,結合指標設計原則,禁止開發區域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包含:生態紅線區域占國土面積比例、自然濕地保護率、生態恢復治理率、污染土壤修復率、林木覆蓋率、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以上天數的比例、地表水優于Ⅲ類水質的比例等七個指標。

    考核評價方法。江蘇主體功能區考核評價依據對應的指標體系,采用綜合指數法,分別計算水平指數和發展指數。根據各指標的當年實際完成情況計算水平指數,主要反映各地主體功能區建設工作的現實水平;根據各指標比上年的增減情況計算發展指數,主要反映各地過去一年主體功能區建設工作的成效進展情況。計算方法:將各指標作無量綱化處理,分別計算出水平指數和發展指數。具體方法如下:一是水平指數。各指標水平指數=(實際值-最小值)/極差×40+60,上式中,極差=某指標最大值-最小值。對逆向指標,采用取相反數的方法加以處理。本類水平指數=各指標水平指數之和/本類指標個數。二是發展指數。先計算各指標發展速度,再按照上述方法計算各指標發展指數和大類發展指數。

    第8篇:園區碳排放管理范文

    關鍵詞:林業碳匯;工作;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7.038

    Abstract: Analysed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 transaction status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 work in Tianjin, propo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promoting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 transaction,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ianjin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 transaction.

    Key words: forest carbon; work;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天津市政府在2008年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組織推進全市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并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綜合協調職能。在完成國務院下發的“十二五”碳強度下降目標方面,將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納入《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同時將任務目標在國家下達指標基礎上再增加1個百分點,力爭實現“十二五”總體下降20%的目標。2013年,全市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下降5.5個百分點,“十二五”目標累計完成86.53%,均超額完成國家任務。此外,將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分解落實到區縣,并相應制定了評價考核辦法,在2013年對全市各區縣2012年度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完成情況和基礎工作及能力建設推進情況進行考核評估。通過評價考核,各區縣明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任務和工作方向,逐步建立健全區縣級組織領導和工作機制,推進了全市的低碳試點建設。

    1 已完成的重點工作

    1.1 在開展低碳發展試點示范方面

    天津市作為國家首批低碳試點城市,先后印發了《天津市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碳排放交易規則》(試行)等文件,成立了市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積極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低碳示范園區、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試點示范等建設。支持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新生態城、天津高新區、于家堡中心商務區和空港經濟區,開展綜合試驗、低碳型宜居示范新城、低碳產業體系等不同側重點的示范建設。同時將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理念納入社區建設,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福瑞社區和泰豐社區開展市級示范試點建設,積極探索綠色循環低碳社區發展模式。研究建立交通運輸行業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預警調控制度,制定了小汽車限號限行政策,進一步加強交通運輸重點用能單位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和能源審計工作。此外,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統計與調查制度建設,建立更加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應對氣候變化部門統計報表制度;高質量完成了2005年及2010年全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積極探索區縣層面溫室氣體核算的技術方法,并在全市16個區縣取得實踐應用。

    特別是通過排放權交易領域試點建設,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嘗試。在市碳交易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的組織領導下,天津市建立專職工作隊伍,研究明確了總體思路、工作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及進度安排,將鋼鐵、電力熱力、化工、石化及油氣開采等天津市重點碳排放領域和行業納入交易試點,納入交易體系的五大行業企業排放總量約占全市排放量的60%。

    自2013年12月26日天津市碳市場開鑼,到2014年7月25日首個履約期結束的142個交易日,邁出了天津市探索運用市場機制,以較低成本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堅實一步。我們完成了從總量設定、初始盤查、配額分配、第三方機構核查以及交易履約的完整交易周期和各個試驗環節的實踐,為促進激勵天津市重點企業碳減排和建立全國碳市場積累了經驗。截至履約期結束,天津市114家納入企業中,履約企業110家,履約率達到96.5%。

    1.2 林業碳匯交易工作方面

    天津市林業局制定了《推進天津市林業碳匯交易工作方案》。確定了需要完成的具體工作,成立了林業碳匯工作協調機構,努力探討建立適合天津市的林業碳匯監測體系和碳匯交易平臺。通過二類清查資源數據,進一步掌握了全市及分區縣森林資源分布及碳匯能力,基本摸清了家底,完成了年度碳變化量測算工作。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委托天津市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具體負責全國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天津試點的技術工作,開展了全國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天津試點相應工作。

    根據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提供的森林生物量計量參數,以天津市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數據為測算基數,天津市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測算出了天津市年度森林碳變化量。

    以上基礎性工作,為今后天津市積極開展林業碳匯交易打下了基礎。

    2 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天津市目前森林資源的現狀是總量偏少,分布不均,林分質量較低。全市有林地面積20萬hm2,且分布不均,林木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地區,并以平原地區為主,山區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不足10%。

    第9篇:園區碳排放管理范文

    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環境友好型新經濟。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尤其是溫室氣體排放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迫使世界經濟發展向低碳轉型。低碳經濟既是發達國家經濟轉型的方向,也是發展中國家應遵循的發展途徑。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革命。城市是國家與區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在國家與區域經濟向低碳轉型過程中,城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是碳排放大國,而中國城市是低碳減排的主力軍。因此,研究城市低碳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中國城市低碳經濟已經起步

    我國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正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地方城市政府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堅定支持者與推動者。但各地的做法各有不同特點。這里僅選一些有代表性的做法進行介紹。

    1.西寧:環境工程引領低碳經濟

    西寧以環境工程引導低碳經濟發展。開展了“煤煙型鍋爐綜合整治”、“違法排污企業整治,保障群眾健康”,等環保專項行動,完成了29公里長的南川河、湟水河治理,修建了近10公里長的濱河游園,形成了近200萬平方米的水面,增加綠化面積近100萬平方米。新建了湟水森林公園、魯青公園、南涼虎臺遺址公園、浦寧友好公園和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青海潔神環境能源產業有限公司開發餐廚垃圾與“地溝油” 回收利用項目。從2008年6月開始,每天集中處理全市近3000家餐飲企業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100余噸、廢棄油脂約3噸,樹立了餐廚垃圾變廢為寶的“西寧模式”。

    2.中山:打造新能源產業基地

    中山市將培育和發展新能源產業,把新能源產業打造成中山市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支柱產業,將中山建設為廣東省新能源產業基地、全國新能源產業示范基地。目前中山市已編制出《中山市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和《中山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2010年版)》。中山市人民政府和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員會還聯合主辦中山市新能源產業發展論壇,宣傳推介中山市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

    3.重慶:建造節能低碳樓宇

    重慶市渝中區政府與西門子簽訂了建筑節能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積極探索利用西門子領先的節能樓宇技術和解決方案,推進渝中區的節能減排工作,把渝中區打造成重慶市“低碳經濟”的示范窗口。

    4.隨州:建筑倡導綠色節能

    隨州市城市建筑倡導綠色節能,大力推廣新型材料的應用,走“低碳經濟”之路。主要行動有三項:一是自2006年以來,重拳打擊粘土磚廠。截至2009年年底,該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已關閉粘土磚廠5家,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磚12億標塊,節約土地1980畝,節約標準煤7.44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711噸。二是推廣使用太陽能光熱系統提供熱水。市煙草公司綜合樓頂,面積達125平方米的太陽能光熱系統已經安裝完畢,并配備了空氣能熱泵系統,在連日陰雨天和冬天陽光不夠強烈時提供熱水,1年平均有10個月不需要其他能源,節能率達70%以上。三是申報省級建筑節能示范工程。目前在建的長盛大廈,按照節能65%的標準設計,采用太陽能光熱光電系統、雨水回收系統、空氣能系統等國內先進的建筑節能技術,每天可提供35噸生活熱水

    5.成都:打造“零碳成都”品牌

    成都正在實施打造“零碳成都”城市品牌工程,發展低碳經濟既做減法又做加法。“做減法”就是讓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各個企業節能減排,實現低碳化;“做加法”就是要加強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非碳基能源的開發、研發,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雖然理論上“零碳成都”欠科學, 實踐上“零碳成都”目標難以實現, 但是, 作為一種愿景, 還是十分美好的。

    6.鎮江:打造太陽能產業基地

    鎮江規劃做大做強薄膜太陽能產業,打造中國建材光伏產業基地。目前,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與鎮江實行戰略合作,計劃用三年左右時間,在在鎮江開發建設1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型太陽能房屋,形成全國最大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和TCO玻璃生產能力,設立太陽能應用研究院,從源頭開始,把整個薄膜太陽能產業鏈完全打通,用最低的成本做出最好的產品,建設新能源應用研究基地。

    7.金華:設立異地開發區

    金華市在當地經濟開發區內劃出一片土地,設立異地開發區,給地處上游區域經濟欠發達的磐安縣開發,所得稅收等收益均歸磐安縣。在異地開發區內,金華市委市政府充分授予磐安縣縣級經濟管理權限,分期給予磐安縣開發空間,由磐安縣人民政府組建開發區管委會,獨立行使園區內的縣級經濟管理權。園區內的建設管理也由磐安縣開發區管委會自主實施。但園區總體規劃、稅收等經濟政策,要與金華市區接軌,避免不協調和不公平競爭。土地征用由金華市開發區統一組織實施。

    2009年,金華異地開發區內企業為磐安縣創造了1億多元的稅收,提供了1萬余個就業崗位,區內企業的員工多數是磐安人。同時,磐安縣原來鄉鄉鎮鎮辦工業,境內生態環境處處受威脅的局面,得到極大改善。目前,磐安縣已成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森林覆蓋率達75.4%,98%的河道水質保持在I類標準,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在國家I級標準。

    8.延安:試點“太陽能屋頂”

    為發展低碳經濟,延安市政府出臺了《延安市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辦法》, 推廣建筑節能技術, 扶持太陽能技術的開發與推廣。從今年起,延安新建建筑施工圖須審查備案、從材料的購買到安裝完成都將有專門部門進行檢測。不但要采用供熱分戶計量、按量收費,而且還將大力實施“太陽能屋頂”計劃。延安規劃局綜合辦公樓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是全省第一個“太陽能屋頂”試點工程,計劃一次性投資735.56萬元,年限內維護費90萬元,壽命25年,建成之后年發電量約為232449度,相當于標準煤83.68噸的發電量,減少二氧化碳排量約220噸。延安市的國家機關、學校、賓館、醫院等公共建筑,也將成為太陽能光熱光電技術的首批推廣對象。全市城鎮區域內新建12層及以下住宅和新建改建的賓館、酒店、醫院、公共浴室、商住樓等有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統一設計和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

    9.濰坊:打造新能源產業發展基地

    濰坊積極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打造膠東半島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新能源生產基地。電源結構已從單一煤電,向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發電并舉的方向發展。自2009年初,昌邑、濱海、安丘等風電場并網發電,同時昌邑生物質發電項目和沼氣發電項目等也并網發電。裝機容量為22.4萬千瓦,預計年底達到48萬千瓦,年可發電12億度,節約標準煤3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百萬噸。

    10.深圳:“減排節能”電動車試行

    電動出租車投放市場,標志著深圳在全國率先進入電動汽車元年,也標志著我國出租車開始進入電動車時代。深圳比亞迪自主研發的E6純電動車采用了“綠色之芯”ET-Power鐵電池,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百公里能耗為21.5度電左右,相當于燃油車能耗費用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充滿電后可以跑300公里左右,是目前世界上續航里程最長的純電動汽車。深圳已有40輛E6電動出租車為市民提供出行服務,是全球首個正式運營電動出租車的城市。

    11.天津:發展集中供熱,貸款節能減排

    近年來天津不斷優化投資結構,積極協助符合條件的天津市企業爭取國外優惠貸款,加大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等領域投入。天津將利用法國開發署4000萬歐元貸款建設大任莊項目,總投資7.6億元人民幣,規劃建設裝機容量700兆瓦熱源廠一座,53公里一級熱水管網和82座小區熱力站。項目建成后替代小鍋爐房,每年可節煤13.8萬噸、節水21.8萬噸、節電1000萬千瓦時,能減少灰渣排放量1.4萬噸、煙塵排放量57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2200噸。

    主要問題與發展方向

    縱觀中國城市低碳經濟發展形勢,分析各地低碳經濟發展策略與行為,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大部分城市沒有低碳發展規劃就開始行動,有行動的城市項目選擇定位不當,公共投入不計成本,國民福利浪費嚴重。

    例如,國內的一些公共太陽能示范項目,如太陽能路燈,太陽能發電供熱,投資大,效果不好。北京十渡風景區太陽能路燈的地面亮度,遠不及初十的月亮。白天好看,形成了路燈風景線,晚上仍然漆黑一片,老百姓稱之為浪費工程。

    延安規劃局綜合辦公樓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注定是全省第一個財政與公民福利浪費工程。因為每度電的發電資金成本高達4.5元(不計利息), 國民福利浪費約2690萬元。延安是一個經濟并不富裕的地區,如果太陽能發電項目在全市推廣,還不知對政府財政造成何種負面影響。

    要從城市市情和發展階段出發,探索適合各地自己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

    1.開展低碳發展規劃研究

    一個城市,如何發展低碳,需要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編制城市低碳發展規劃。明確低碳發展目標、定位、原則、方向、任務、重點項目、工作時序等等。應結合節能減排工作,鼓勵城市建立低碳經濟示范區,開發低碳居住空間,實驗低碳城市公交系統等,為公眾深度參與創造便利條件。同時,通過廣泛的宣傳動員,進一步倡導企業和公民開展綠色生產,綠色經營,綠色消費,實踐低碳生活方式,特別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等。碳排放強度應納入城市“十二五”規劃中。根據規劃,各城市的政府部門應制訂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明確低碳試點的區域與地點、項目與行業;開展行業或流程的能源強度與碳排放標準統計工作,規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篩選和推廣國家重點低碳技術及示范工程。

    2.公共低碳項目必須考慮投入產出效率

    私人資本搞低碳經濟項目,一定會考慮投入產出比。政府投入的公共低碳項目,也必須考慮投入產出效率。目前,中國投入產出效率高的低碳經濟項目,有水電、核電開發、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轉型與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等。我國水能理論蘊藏量超過6.7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但開發率不到30%,現階段進一步實施水電開發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和緊迫的任務。全世界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有439臺,發電量占世界發電總量的17%。歐洲1/3的電力來自核能,占其發電總量的80%左右。而我國目前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只有12臺,占全國發電總量的比重僅有1.92%。所以,核電還有巨大發展空間。太陽能發電、風能等新能源造價高,供給不穩定,經濟效益不高,暫時仍不屬于大規模發展范圍。

    3.創建可以有效減低減排成本的碳市場

    排放交易天然不只應用于溫室氣體,但溫室氣體天然適合排放交易。其原因是:溫室氣體排放結果與減排效果在全球具有無地區差異性,無時間差異性。所以,它可以設計為一種規模極大,成本極小的金融工具,可以儲存,可以進行現貨與期貨買賣。和其減排措施相比,通過碳市場實現減排,成本很低,效果很好。目前國內節能減排,沒有讓企業承擔具體的量化減排指標,也沒有對各行業、各地區、各企業的初始排放配額進行分配,沒有建立碳市場。國內的CDM碳交易,是以國外買家為主的碳項目初級市場,其本質是遠期合約交易。企業只能通過CDM來換取部分減排收入,并且受到國外機構的嚴格審核和限制。所以,建立碳市場,尤其是建立全球碳市場,是降低減排成本的重要方式。

    4.建立并完善“碳足跡”標識和產品認證制度

    建立并完善“碳足跡”標識和產品認證制,可以倡導低碳消費模式,促進企業加快低碳產品的研發,以市場需求導向,低成本引領產業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

    5.加強低碳經濟立法工作

    要對可再生能源法進行修改,進一步明確編制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劃的原則和主要內容,完善規劃編制、審批與備案制度,從法律上確立國家實行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建立電網企業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費用補償機制,設立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要求電網企業提高吸納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能力等,對推動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加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6.制定適合市情的低碳經濟發展政策

    一般建議的政策有:通過改革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構建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體系; 改革資源稅制度,將碳稅納入環境稅范圍,來部分反映傳統化石能源生產和使用所導致的氣候變化等外部成本。給予補貼,鼓勵新能源的發展。

    這里需要提醒的是,無論是稅收政策、補貼政策、還是減排配額政策設計,都不可過于激進,否則,不是補貼全世界,就是破壞產業的出口競爭力和就業崗位貢獻力。對私人太陽能發電上網電價進行補貼,不能高于發達國家標準。一個全民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的發展中國家,用百姓的稅收去補貼全世界是不對的。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免费全部网站|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www|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777久久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app| 国产成人yy精品1024在线|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 一级毛片成人免费看免费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福利| 成人欧美1314www色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成人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免费观看成人羞羞视频软件| 成人免费毛片视频| 桃花阁成人网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亚洲无成人网77777|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污视频网站| 在线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综合成人久久大片91|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