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建筑碳排放管理范文

    建筑碳排放管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筑碳排放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建筑碳排放管理

    第1篇:建筑碳排放管理范文

    關鍵詞:房屋建筑;給排水工程;施工質量管理;控制

    中圖分類號:S276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我國房屋建筑施工管理手段的不斷更新以及給排水系統施工技術的不斷提高,給排水系統施工的質量不斷提高,為房屋建筑施工質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證。但是,依然有一些施工單位在進行給排水系統施工過程中,對施工質量的認識不足,施工控制力度不夠,使用的施工技術不達標等,嚴重影響了給排水系統的施工質量,進而影響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也對用戶的安全、可靠使用給排水系統造成困難。因此,如何有效控制給排水系統的施工質量成為建筑房屋工程施工中較為重要的一項工作。

    1.房屋建筑工程給排水系統施工中質量問題的成因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地區積極房開展屋建筑工程,這不僅是國家發展、城市建設的需要,同時也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環境、帶動了地區經濟的騰飛。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給排水系統是施工的重點,但是,一些施工單位受到經濟利益、環境因素、施工技術、思想觀念等的影響,未能對給排水系統施工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致使給排水系統施工出現質量問題,影響給排水系統的正常使用。具體來說,給排水系統施工質量問題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隨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創新,給排水系統的施工技術也應該隨之創新提高。但是一些施工單位在施工中,并沒有選擇適宜的、先進的施工工藝與技術,或者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達不到相關標準,從而出現施工工藝粗糙的問題,嚴重影響給排水系統的施工質量;

    1.2任何工程施工都應該按照一定的工序進行,給排水系統施工也是如此。一旦不能嚴格按照施工工序進行,如給排水管道安裝的順序顛倒、雜亂等,那么很可能造成給排水系統部分施工質量不達標,從而影響給排水系統整體的施工質量;

    1.3有些施工單位并沒有充分地認識到施工質量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在給排水系統施工中,為了獲得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忽視對施工質量的有效控制,從而出現施工質量不合格、返工的情況,這不僅是施工資源的浪費,同時對施工單位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2.工程質量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2.1對承包商測量放線成果進行復測檢查,確認軸線標高無誤后方允許開工。對于進場的原材料要求監理工程師按規定比例和頻率進行抽檢 (有見證送檢),確定符合質量要求后才允許使用。合格材料在場內應分類堆放,不合格材料要清退出場。

    2.2督促承包商堅持實行工序施工活動前的操作技術交底制度,向所有參與者明確施工質量要求,由全員自覺維護工程質量,提高質量水平。

    2.3監理工程師對重點部位,要認真執行旁站監理制度,隨時發現和糾正施工中的錯誤做法,確保工程質量。總監和總監代表要督促專業工程師、監理員認真執行質量安全巡視檢查制度,質量控制部門至少每周進行一次大型巡查活動,要求專業工程師每天至少有60%以上的工作時間用于現場巡查,發現和糾正承包商的錯誤做法,對使用不當材質、使用有缺陷的機械,要責令及時糾正,以免殃及工程質量。

    2.4監理工程師要認真做好隱蔽工程驗收工作,特別應注意易于疏忽的諸如防震、抗震等構造要求。

    2.5堅持監理工程師對工序的見證、確認制度,一道工序完成后未經監理工程師的確認,而自行進行下一道工序的,將拒絕計量支付,并保留追究質量責任的權利。

    2.6監理工程師要督促和幫助項目經理積極在工人中開展QC小組活動。

    2.7由于環境也對質量產生影響,監理工程師要加強對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的監理力度;監理工程師對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要持慎重態度,增加造價、不成熟或沒把握的技術絕不批準使用;對變更要求和技術核定,都要認真地進行審核,并經業主和設計單位同意后辦理。

    3.房屋建筑工程給排水系統施工中質量控制的策略

    很多施工單位認為,在給排水系統施工質量控制過程中,只要加強施工階段的管理,即能夠有效地控制給排水施工,提高施工質量。毋庸置疑,這種觀點是片面的。給排水施工質量控制,不僅應該進行施工階段的質量控制,同時也應該進行施工前期準備階段的控制以及施工后期質量驗收階段的控制,只有從這三方面出發,并做好施工工藝技術的選擇、施工材料質量的控制以及施工現場的監管等,即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給排水系統的施工質量,進而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3.1施工前期準備階段的質量控制措施。房屋建筑工程給排水施工前期需要準備很多工作,這些工作的完成效果直接影響到給排水系統的施工質量。因此,施工人員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1)施工設計圖紙的理解。給排水系統施工必須按照施工設計圖紙進行,所以,施工人員在施工前需要對施工設計圖紙進行深入地解讀,尤其是對一些容易產生質量通病的部分更是需要詳細研究,以盡量避免出現施工質量問題。(2)給排水系統管線的布設。施工人員根據施工設計圖紙的指導,對給排水系統管線進行合理的布置,重點關注室內管線與室外管線之間的關系,必須明確各管線的位置、管徑以及供水壓力,以為合理選擇管線做準備;(3)控制給排水系統施工材料的質量。施工材料是施工質量的保證與基礎,施工單位必須根據實際需要科學、合理地選擇性價比較高的施工材料,如施工管線、地漏、水泵等,從而為該排水系統的正常、有序施工奠定基礎。

    3.2中期施工階段的質量控制措施。中期施工階段是工程施工中時間最長、涉及施工技術最復雜、影響因素最多的環節,因此,施工人員必須加強對中期施工階段的管理,并創新施工質量控制手段,以便為給排水系統施工質量的提高奠定條件。(1)套管安裝。不同位置的套管需要按照不同的要求與標準進行,如,給排水套管安裝后管口應該與墻、梁、柱等成面相互平行,在廚衛房間內的套管頂部應該高出裝飾地面49mm-51mm等;套管的斷口面必須保持光滑,并將接口設置在套管外部;在套管穿墻安裝過程中,最好選擇金屬或者塑料的套管,以保證套管穿墻安裝的質量;一些在反梁格內的套管,應在保證建筑防水層厚度的基礎上安裝。(2)管道施工。給排水系統管道施工的質量控制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如,支架、吊架安裝時必須保證其位置準確、埋設牢固、并且支架與吊架不能影響房屋建筑結構的安全;在水表的安裝過程中,可以先做好水表安裝的大樣,設計好各個線路、管件的連接方式,并在管道安裝中為水表預留好位置,以便節省時間,提高水表的安裝質量與效率;埋地給排水管道是敷設需要嚴格測量敷設的深度,并做好管道的防腐、防滲漏處理,在不影響房屋建筑以及道路安全使用的基礎上,有效控制埋地管道的施工質量,從而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給排水系統的施工質量。

    3.3施工后期質量驗收階段的控制措施。施工后期的質量驗收與前期準備、中期管理是同樣重要的。在施工后期的質量驗收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對管道、閥門、水表等進行全面的清潔與管理,并做好各項關鍵構件的質量檢查,尤其需要注重對一些容易產生質量問題的部位進行重點檢查、重復試驗。如給排水管道水壓試驗,隱蔽工程的質量審查等,都需要工作人員給出嚴格的審查,以便及時發現并解決質量問題,為房屋建筑工程給排水系統施工質量的提高提供重要保障。另外,工作人員在進行后期質量驗收時,需要將各種驗收報告、質量審查證書、各種技術資料等都進行科學的歸檔,以為將來給排水系統檢修提供參考。

    4.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施工單位對給排水系統施工質量認識的提高,施工工藝與施工技術的不斷改進,施工質量控制手段的不斷創新,給排水系統的施工質量必將得到有效地提高,從而為房屋建筑工程整體施工質量的提高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劉洋.建筑給排水施工質量的控制和改進措施[J].科技促進發展(應用版),2011,39(04)223-224

    第2篇:建筑碳排放管理范文

    【關鍵詞】 低碳經濟; 建筑節能; PCDM; 碳排放權; 會計; 資產類別; 逐級遞階

    一、中國建筑節能PCDM項目的實施背景與趨勢

    (一)中國建筑節能PCDM項目的實施背景

    近幾年來,中國注冊成功的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迅速增加,已成為CERs全球碳市場最大供應國。2011年4月2日,中國合作伙伴——德國商會北京代表處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建筑業節能研討會,明確提出將在新建建筑中建立碳排放權機制,該機制越早建立,社會和企業越早獲益。碳排放權交易可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排放量小的企業可以出售排放權,排放量大的企業需要購買排放權,這樣就避免政府直接補貼碳排放企業。住建部指出,清潔發展機制CDM是世界建筑節能發展的經驗,在中國建立建筑節能CDM涉及法律和其他方面的因素,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事實上,建筑節能CDM通常還有投資回收期長、初始投資額大、交易成本難測定、風險大等特點,這也給建筑企業帶來了會計核算難題。

    (二)中國建筑節能PCDM項目的發展趨勢

    目前,建筑節能可以通過PCDM中國規劃方案下的CDM(Programmatic CDM)項目參與到低碳經濟中。規劃方案下的CDM(Programmatic CDM /PCDM)是指為執行相關政策或者為達到某一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減排措施作為一項規劃方案,并整體注冊成為一個CDM項目,在這一規劃方案下項目活動產生的減排量經過核證后可簽發相應的核證減排量(Certification Emission Reduction,CER)。PCDM項目具有自身顯著特點。首先,具有物理邊界不受限的特點,項目可以跨越一個地區甚至國家的疆域。這就克服了CDM項目對建筑節能的實施約束,使得分散的、個體減碳能力小而集體減碳能力可觀的建筑節能領域有導入PCDM的可能,同時有望解決建筑節能綜合改造的技術與資金問題。建筑節能PCDM碳排放權既然即將可以交易,那么具體應確認為何種資產?應在何時確認?建筑企業獲得或出售碳排放權時,如何記錄?取得的收入應何時入賬?這些都是保證低碳建筑碳排放權機制順利實施的條件,但首要問題是資產類別的確認。本文結合我國建筑企業國際碳交易活動基本進程,分析了我國建筑節能PCDM的資產性質與我國建筑企業碳排放權的會計計量方法。

    二、建筑企業碳排放權交易(PCDM)的會計——資產類別確認

    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潛力巨大的建筑節能碳排放市場中,PCDM模式促進了我國建筑節能碳市場、碳金融與國際的進一步接軌。根據碳排放權的描述,建筑企業碳排放是指在建筑產品形成與商品化過程中,政府通過無償分配、定價出售或公開拍賣的方式將碳排放權分配給各建筑企業后,各類建筑企業便取得對排放權的控制權;建筑企業通過碳排放保證其建設生產或房地產經營從而獲利,同時,出售剩余的碳排放權直接為建筑企業帶來現金流入。因此,建筑企業碳排放權完全符合我國資產的定義和特征,碳排放權屬于資產。

    目前,應將建筑企業碳排放權確認為何種資產類別尚無定論,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建筑企業碳排放權屬于一種特殊的經濟資源,將其納入建筑企業的金融資產;第二種觀點認為建筑企業碳排放權符合存貨的定義,應將其作為存貨進行確認;第三種觀點認為建筑企業碳排放權具備無形資產的特征,應當確認為企業無形資產。根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企業將碳排放配額資產列為存貨、其他流動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比例分別為15%、20%和65%;對于外購的排放配額,這一比例分別為11%、31%和58%(蘇偉、潘家華,2008)。本文認為,就現階段而言,將建筑企業碳排放權納入無形資產更有利于建筑節能PCDM的順利發展。但這種形式的碳排放權會計核算形式應隨著中國碳市場成熟度以及中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碳交易的角色轉變而轉變。

    三、建筑節能PCDM發展的逐階遞級模式

    (一)中國發展建筑節能PCDM項目的特殊性

    按照一般觀點,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企業作為CDM項目的賣方,應將碳排放權確認為無形資產;歐美等發達國家企業作為CDM項目的買方,若購買碳排放權出于生產經營需要,則應確認為無形資產。雖然目前中國CDM項目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總量增長迅速,約占全球的近一半,但尚未形成一個高效規范的碳交易市場。國際市場上碳排放交易價格一般在每噸17歐元左右,而國內的交易價格在8—10歐元,不及歐洲一級市場價格的一半。碳交易權的計價與貨幣的綁定機制使發達國家擁有強大的定價能力。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只有成功申請CDM項目并核證減排方法以及減排量后,才可在國際市場上進行碳交易,同時相應的碳排放權才由該企業擁有或控制。綜合以上情況,針對建筑行業的特性,本文認為建筑企業發展PCDM項目的碳排放權會計確認應分三步走:首先,將碳排放權確認為無形資產進行計量;其次,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進行計量;最后,應作為存貨進行計量。下面結合我國建筑企業國際碳交易活動基本流程,分析我國建筑節能CDM的資產性質與我國建筑企業碳排放權的交易模式。

    (二)中國發展建筑節能PCDM項目的階段性

    1.第一階段,將碳排放權確認為無形資產。2004年12月IFRIC的“IFRIC 3”中明確規定:碳排放權符合資產的定義,因為它是“沒有實物形態的長期資產”,因此屬于無形資產。雖然在2005年6月由于不能“真實而公允”地反映企業的經濟實質、計量基礎與報告不符等問題,暫時撤消了IFRIC 3,但仍支持無形資產的說法,繼續修訂《無形資產》準則來貼切反映碳排放權的本質。這是建筑節能PCDM的初期資產形式。

    2.第二階段,隨著建筑節能在中國甚至世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建筑企業開始迅速發展PCDM項目。中國政府實施的減排量的強制性指標分配制度,以及中國碳金融、碳市場的發展與完善,都促使碳排放權在特定的交易所進行交易,并逐漸形成符合市場規律的碳排放權交易定價系統,始終以公允價值計量。這個階段的建筑節能碳排放權應作為金融資產確認。

    3.第三階段,應將建筑企業PCDM項目碳排放權作為存貨。這是因為,首先,歐盟推出的機制是一個過渡性的機制。按計劃,到了2012年后,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必須用歐元來進行碳排放交易。目前中國確實從PCDM中獲得很大的資金支持,但從長遠考慮,要防止把排放潛力消耗過度,將來中國必然要承擔排放義務,會因自身排放指標不足而高價去買。因此,在碳排放量的統籌規劃下,將會把建筑企業節能碳減排量作為一種存貨計入會計——資產類別。其次,隨著碳交易市場的逐漸成熟與完善,碳排放權作為財富將成共識,有關的經濟利益隨之在建筑企業間流動;到那時,全球碳排放權價格趨于穩定,作為存貨,它的成本已能夠可靠地計量。

    (三)中國發展建筑節能PCDM項目應注意的其他問題

    目前,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借環保問題,讓發展中國家為溫室氣體排放和金融危機買單。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針對碳排放問題,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與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展開了初期碳排放量交易。我國碳排放量要想不陷入被動局面,應主動完善碳排放權會計準則,這樣可以保證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秩序的穩定,此外,還要從理論上對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行為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完善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法規,確保相應法律強制性并加大管理力度,同時避免碳排放政策與其他交叉環境政策的沖突,使我國碳排放權交易能夠在完善的市場環境下進行有序交易,進而為我國在國際碳排放權的交易談判,提供制度基礎。

    四、建筑節能PCDM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案例分析

    筆者認為,雖然建筑企業碳減排分為以上三個不同發展階段,但就目前中國的碳交易狀況而言,交易性金融資產是最值得關注的。目前,我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每年可節約75萬噸標煤,減排200萬噸CO2,今后25—30年每年新建建筑面積約20億m2,巨大的潛力影響著我國國際碳交易的長遠戰略。建筑節能碳排放權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既稀缺又有價值,也有增值收益的可能,屬于金融衍生產品,且符合企業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目的。在目前這一特殊階段,宜將其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在現行“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下增加“排放權”明細項目,反映企業取得的碳排放權的價值,并跟蹤其價值變化,具體實施如下例所示:

    例:E建筑公司以PCDM項目形式在1月1日以每噸30元購入建筑節能碳排放量3 000噸,交易費用500元。當年12月1日,該建筑節能碳排放權價格上漲為31.95元。該公司計劃將其賣出。當年12月10日,E建筑公司成功出售碳排放權,每噸價格為32.05元,支付交易費用500元。

    E建筑公司會計財務處理如下:

    1.1月1日購入時: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碳排放權(成本)90 500

    貸:銀行存款 90 500

    2.12月1日分錄:3 000*31.95-90 500=5 350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碳排放權(公允價值變動)

    5 35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5 350

    如果價格下降,其差額作與此相反的記錄。

    3.12月10日出售時注銷:

    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 95 350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5 350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碳排放權(成本)

    90 50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碳排放權(公允價值變動)

    5 350

    投資收益 4 850

    五、結語

    低碳經濟的發展對我國建筑企業實施PCDM的會計核算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建筑企業會計核算體系的研究、引進、消化和再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目前建筑節能碳排放核算準則的缺失會導致不同的建筑企業對碳排放的會計核算方法的不同,最終影響到該批信息的可比性,而且我國建筑企業碳排放權的會計確認、計量核算存在特殊性,僅依靠借鑒國外已有模式和實務上的探索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當前的重要任務是發展建筑企業碳排放權會計、完善碳排放權會計準則、提高碳排放權信息披露質量、提升建筑企業會計人員素質、測度建筑節能PCDM碳排放的風險與不確定性以及解決碳會計事項難以量化等信息披露及管理的難題。同時,建筑企業應當加強認識、加大對建筑領域會計人員教育培訓力度,并提供學習國際碳計量方法學新知識、碳金融發展新趨勢的機會,以改善建筑業會計教育模式,推動我國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蘇偉,潘家華.規劃方案下的清潔發展機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2] 申金榮,趙亦江.我國CDM項目企業的碳排放權會計核算[J].財會月刊,2011(8):90-91.

    [3] 王謀,潘家華,陳洪波,等.規劃方案下CDM(PCDM)實施問題及前景[J].經濟地理,2010,30(2):204-207.

    [4] 肖序,鄭玲.低碳經濟下企業碳會計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8):55-60.

    [5] 安燁,鐘廷勇.PCDM與我國居住建筑節能關系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9(6):101-105.

    [6] 李晨晨.不同于市場成熱度下碳排放的會計確認與計量[J].財會月刊,2010(36):60-62.

    第3篇:建筑碳排放管理范文

    關鍵詞:低碳理念;綠色建筑;經濟效益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行業日新月異,建筑業經濟效益有目共睹。然而,建筑行業給市場帶來了活力的同時,高消耗、高排放也給環境帶來很大的污染,使自然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隨著人們環保意識日益加強,低碳理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建筑領域要順應時展,開展綠色建筑設計、打造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是必然選擇。因此,在低碳理念下,我們要不斷探索新型綠色建筑,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在維持人與自然和諧基礎上,提高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

    一、低碳理念與綠色建筑的價值

    近年來,隨著空氣污染的日益惡化,人們對API指數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社會生產生活中,“低碳”生活逐步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同時,低碳理念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低碳理念下,任何的社會經濟活動都必須低碳環保,這是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將經濟效益放在了首位,環境保護意識比較弱,尤其是建筑行業。近些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建筑業發展日新月異。建筑業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但是,也給我們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尤其是傳統建筑業,在我國的傳統建筑中,投入多、消耗大、排放高的高能耗建筑占有很大的比例,以高碳含量排放物為代價,刺激了建筑業的穩步發展。但是近些年,建筑業產生的溫室效應氣體,已經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標準數倍,尤其是在北方,這種現象則更為嚴重。隨著社會環境保護意識的逐年增強,低碳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綠色建筑的概念應運而生。綠色建筑追求物質能源的充分利用,以資源節約為目標的建筑,減少各種能源消耗,為人類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間,成為建筑行業普遍認可模式。目前綠色建筑發展態勢良好,這種建筑模式比較注重生態理念,以構建和諧生態環境為目的,在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內,盡量做到能源的節約,充分的利用自然環境因素,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盡量避免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努力做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創造健康、舒適的建筑空間,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低碳理念下的綠色建筑

    近些年,我國的房地產業蓬勃發展,房地產業經濟效益有目共睹,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許多地方促進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然而,其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在增加GDP的同時,也烙上了利用率低、污染嚴重、能源消耗量大等印記。傳統的建筑業,是以高碳的經濟增長為代價,導致隨著建筑業的蓬勃發展,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急劇上升。目前我國建筑能源能耗非常嚴重,高能耗建筑非常多,據測算,大氣中SO2濃度值,采暖期為非采暖期的6倍,隨著建筑面積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力的節能措施,煤、水、油、電的能耗將更加嚴重,可見,有效抑制建筑能耗,發展適合人居環境的建筑,是未來社會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建筑正是遵循這個理念發展起來的。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編號為GB-T50378-2014)的定義我們知道,綠色建筑是指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實現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同時,為人們提供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而低碳理念強調的是盡可能減少溫室氣體產生。在海平面上升、冰川積雪減少、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人們已經意識到碳排放的增加會威脅到人類生存的環境,所以,低碳理念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關注。綠色建筑減少碳的排放量,不僅在本質上遵循了低碳理念,還和低碳理念相互呼應,倡導低碳生活也將會為綠色建筑發展創造一個相對廣闊的發展平臺。在建設低碳城市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將低碳理念與綠色建筑相結合,為綠色建筑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新天地,因此,在低碳理念下,我們衡量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通過CO2的減排價值,為衡量綠色建筑經濟效益提供依據就顯得意義重大。在綠色建筑經濟效益評價中,引入碳排放交易下CO2的減排價值,可以使綠色建筑一些隱性收益價值化。在低碳理念的背景下,碳排放交易應運而生。

    碳排放交易是一種雙贏的交易方式。在一定區域內,政府機構評估CO2最大排放量,使其能夠滿足低碳要求,此時,可以將一定區域內低碳排放分成若干排放份額,在碳排放權一級市場上,每個份額為一份碳排放權。政府將碳排放權有償出讓,只有購買到碳排放權后,碳排放者才能夠進行碳排放交易。碳排放交易能夠與經濟利益達到有機結合,更有利于有效地對企業產生激勵使其能夠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目標。可以說,碳排放交易是一種雙贏的交易方式。目前,國際碳交易機制的一種就是清潔發展機制(CDM)。在綠色建筑經濟效益評價中,引入碳排放交易下CO2的減排價值,可以參考目前CDM項目“核證的減排量”參考合同價格。當然,隨著市場環境變化、項目差異,減排價值也會有所不同。從國民經濟角度分析,不管CO2減排是否能實現市場交易,在低碳理念背景下,綠色建筑項目的環境價值都無可置疑。但是,如果從財務評價的角度去考慮,將CO2的減排價值內在化,通過碳排放交易機制,把CO2的減排價值看作是綠色建筑項目的收益,綠色建筑在低碳背景下的經濟效益就可以得到體現。因此,筆者借鑒碳排放交易的理念,在綠色建筑經濟效益評價中,引入碳排放交易下CO2的減排價值,可以使計算投資效益比,使我們更加明晰建筑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

    三、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探索

    綠色建筑是一個整體概念,覆蓋建筑物的整個生命周期,建筑物的規劃、設計,材料的開采、加工、運輸,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綠色”的觀念貫穿全過程。“綠色建筑”注重各方面條件俱佳的生活空間,不僅涵蓋地區生態環境、景觀環境,還涵蓋日光利用、空氣流通等室內外環境的和諧,同時,還要綜合考慮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等諸多因素。然而,傳統的建筑經濟效益的計算方式,綠色建筑的真實收益并沒有完全涵蓋其中,計算出來的實際收益出現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企業從事相關決策產生影響。同時,也影響了市場經濟環境下綠色建筑的推廣和普及。相對于一般建筑來說,綠色建筑成本相對較高,如果還是按照傳統的經濟效益分析,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環境下,企業自然不愿意開發綠色建筑項目。所以,傳統的經濟效益分析方法,在建筑項目的發展進程中,不能夠有效地指導決策,在低碳理念下,我們需要探索新的引入碳排放交易的經濟效益分析方法。“綠色建筑”強調建筑材料節約,能源的有效使用。在“綠色建筑”的各個環節中,無論是設計階段、施工階段,還是建筑物交付使用之后,都存在影響碳排放的因素,如果在綠色建筑經濟效益評價中引入碳排放交易下CO2的減排價值,就可以使我們更加明晰建筑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

    具體而言,綠色建筑衡量綠色技術的效益要采取有無對比法,采用合適的經濟評價指標和參數,即可以用市場價值法,采用低碳理念下綠色技術后,與沒有采用綠色技術之前差額對比來衡量經濟效益,這也是一種環境價值的計算方法。綠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直接費用包括開發商對于建筑項目一次性投資,綠色建筑運營費用,項目竣工后委托人占據的成本、殘值等;綠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間接費用包括建筑項目建設帶來的環境損失、項目建設過程中、建成后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投入、預防環境污染的相關投入、治理環境污染問題的投入、管理與科技投入等。綠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的直接效益包括資源有效利用、回收價值,采用綠色技術后,水電能源和土地面積等能源和資源節約價值,如采暖節約的熱能、地熱太陽能節約的能源、蓄能節約的能源、空調開放節約的能源、照明節約的能源、節約用水節約的能源、節約土地節約的能源、廢污水回用節約的能源等等,這些明細項之和就是綠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的直接效益。綠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的間接效益就是社會健康、經濟上的效益,改善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利,小范圍空氣的凈化綠化帶來的社會效益等等,間接效益可以用替代市場法或者機會成本法進行衡量。

    結語

    綠色建筑的目的是加強環保理念,打造優質的生活環境。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探索,有利于將環保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節約資源、減少耗能,強化能源管理意識,減少重復性建設,有效實現企業成本管控。在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有利于保護環境,實現建設成本的最低化,促進建筑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泉平.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15(2):189-192.

    [2]蔣忠成.論結合低碳理念對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3,6(2):149.

    [3]陳敏杰.關于低碳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2,6(8):116-117.

    [4]孫鳴春.全壽命周期成本理念下綠色建筑經濟效益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5,(9).

    第4篇:建筑碳排放管理范文

    雖然很多國家和地區已有不少低碳建筑的相關實踐和研究,但對于建筑低碳技術體系及其整體效能的研究不足,更缺少針對建筑低碳技術效能的量化評價,面對未來國際上建筑碳排放計量及評價的發展形勢,有必要在技術和方法的研究上做出相應的探索。基于低碳建筑與低能耗節能建筑、綠色建筑在技術措施上有很多重疊的地方,并且后者己經形成了較成熟的規范依據。因此,本研究計劃通過系統的調查梳理中國建筑實踐中的低碳技術問題以及最新的發展狀況,在分析國內外關于建筑碳計量研究的基礎上,參考國際認可的CDM方法、IPCC的方法及ISO國際標準,針對中國建筑業的實際情況及現行的建筑規范標準,提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低碳建筑評價方法,作為現有綠色建筑標準與碳排放計量對接的深化和補充。

    研究目標及內容

    1研究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首先是對建筑低碳技術進行分類,提出適合我國現階段發展的建筑低碳技術體系的內容,列出各項低碳技術的要點和應用條件。在此基礎上,對建筑低碳技術體系內各項技術的節能減排效果調研測試、理論分析和模擬計算,歸納整理形成各項技術節能減排指標基礎數據信息庫,為實際建設推廣應用提供條件。最后針對民用建筑,結合現行的建筑相關規范及評價標準,提出一套建筑低碳技術效果量化評價的指標體系,為今后建筑減排認定及量化評價奠定基礎。

    2研究內容

    (1)建筑低碳技術體系和減排效果評價理論研究。針對我國低碳建筑現階段發展需求,從建筑能源供給低碳技術、建筑圍護結構低碳技術、建筑設備低碳技術、建筑排放系統低碳技術、建筑運營管理低碳技術等5個方面,梳理總結較為成熟和適于推廣應用的各項建筑低碳技術,形成低碳建筑技術體系,與傳統技術方法進行比較分析,評價其節能減排效果。(2)建筑低碳技術集成應用與跟蹤數據統計研究。選擇示范性集成應用低碳建筑技術的典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模擬跟蹤”其建筑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維護及拆除的全過程,測定、收集和計算全生命周期內所有物質或活動數據,進行碳排放核算和“碳足跡”核查,評判該建筑的減排水平和建筑低碳技術的最終集成應用效果。(3)建筑低碳技術減排效果評價體系及方法研究通過對低碳建筑技術體系的理論分析和集成應用的跟蹤評價,以全生命周期考察和系統整體優化評價為原則,分析并建立建筑低碳技術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其減排效果評價方法,提出適合我國推廣的建筑低碳技術評價體系和評價辦法。

    研究思路及方法

    1技術集成的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課題對于低碳技術進行分類研究,將建筑低碳技術的集成分為以下五個方面的技術體系:(1)建筑能源供給低碳技術體系:主要是指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包括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沼氣能等,以及各種與能源供給及使用的節能技術措施。(2)建筑圍護結構低碳技術體系:主要包括外墻低碳節能技術、門窗低碳節能技術、遮陽技術、屋面低碳節能技術等。(3)建筑設備低碳技術體系:主要包括樓宇式熱電冷聯供技術、空調冷熱源節能技術、輸配系統節能技術、溶液除濕新風系統技術、高效照明技術等。(4)建筑給排水系統低碳技術體系:主要包括中水回收技術和衛生器具節水節能,以及雨水利用技術等。(5)建筑運營管理低碳技術體系:主要包括先進樓宇控制系統技術、建筑運營能耗管理技術等。通過課題支撐單位提供以上五個方面的各類低碳技術,研究針對典型案例進行跟蹤測試分析。梳理總結較為成熟和適于推廣應用的各項建筑低碳化技術,對使用該項技術的典型工程案例進行技術集成分析研究,建構相應的建筑低碳技術體系,同時與傳統技術進行數據分析比較,評價其綜合的減排效果。

    2技術應用的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1)低碳建筑技術應用典型案例跟蹤分析選擇典型民用建筑成功應用低碳建筑技術集成的案例,從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出發,分別在規劃、設計、施工、運營、資源化等方面進行分析,從建筑低碳技術5個不同的體系,分析其建筑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維護及拆除的全過程,實施全生命周期的模擬計量監測,動態模擬跟蹤“碳足跡”。(2)低碳技術減排應用效果的測算通過對典型民用建筑所有靜態及動態數據的測定、收集與計算,針對各單項建筑低碳技術與措施,進行體系化和綜合性分析,核算碳排放及核查減碳效果,評判該建筑低碳技術的最終集成應用效果。(3)建筑減排效果核算方法及與評估對接通過對低碳技術集成減排效果的測算,分別對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進行減排效果數據整理,研究其與現行綠色建筑評價對接的核算表達方法,解決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低碳技術系統性、全周期和實效性的定量評價問題。

    3評價指標的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1)低碳建筑技術評價體系指標構架研究參考國際碳排放計量的CDM方法及IPCC的方法,參考DNGB評估方法,結合中國綠色建筑評價辦法及現行的建筑規范標準,提出評價低碳建筑的指標預選集,并進行信息處理、等級劃分及權重確定,最終確定指標構架及評價信息模型,為構建低碳建筑技術評估體系及開發節能減排效果評價軟件提供重要依據。(2)低碳建筑技術評價體系通過對低碳建筑技術體系的理論分析和集成應用的跟蹤評價,以全生命周期考察和系統整體優化評價為原則,分析并建立建筑低碳技術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其減排效果評價方法,提出與我國綠色建筑評價對接的可量化的建筑低碳技術評價體系。(3)節能減排效果評價軟件在前兩項工作的基礎上開發節能減排效果評價軟件,可以通過軟件測算單項技術對于整個建筑過程的減排作用,在整個建筑低碳技術體系中的作用,并且可以對單項技術減排效果的經濟性進行評判。

    第5篇:建筑碳排放管理范文

    關鍵詞:建筑產業;低碳經濟; 技術創新;低碳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2)11-0090-04

    A Literature Review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LAI Xiao-dong, SHI Qi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iteratures research status with the topics regard to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of China based on the national requirements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It presents an overall review for the journal literatures in China with a methodology by classifying the literatures based on five aspects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oadmap, research theory, low carbon building assessment and energy efficiency with technology progress. To a further step, it has given a brief summary with some recommendations and directions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with the purpose of aiding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trateg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low carbon economy;technology innovation;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1 引言

    建筑產業高投入、高能耗與低增值性的行業特征與現行能源危機的矛盾日益突出。研究表明,全球房地產及相關領域造成了70%的溫室效應,建筑施工、使用以及建材生產過程都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據統計,目前中國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且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這個比例將繼續擴大。在高能耗行業中,建筑業成為能耗之首,建筑業已經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領域 [1]。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 要 “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控制工業、建筑、交通和農業等領域溫室氣體排放。探索建立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推進低碳試點示范”。“抑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突出抓好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

    本文選取高能耗建筑產業,對國內外有關低碳技術和綠色、低碳建筑有關文獻進行梳理。從低碳技術的技術路線、研究理論、綠色建筑、低碳建筑、生態建筑、能源效率等幾方面進行分析。讓相關從業者或研究人員對與建筑產業相關的低碳技術創新有個全面了解,以便更好地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和助力“十二五”規劃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2 低碳技術路線圖的研究

    2.1 低碳技術路線圖的發展

    什么是低碳技術?國外主流的觀點是,以可再生能源技術為主體的低碳技術相對于傳統化石能源技術而言,是一種突破性創新。“新的能源技術是對能源生產技術的革命性變化”,而現有的技術(傳統能源技術)“具有嚴重缺陷,無助于穩定全球氣候” [2]。低碳技術創新是一個通過技術范式的轉變來實現對原有技術經濟系統進行解鎖的過程。他指出“真正的革命性創新起于毫末,但最終將通過技術與社會系統的共同進化為自己創造出一個新的社會經濟系統”。低碳技術可分為3個類型:一類是減碳技術,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領域的節能減排技術等。另一類是無碳技術,如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第三類是去碳技術,如碳捕獲與埋存技術等[3]。

    文獻研究發現,有關低碳技術、低碳產業的技術路線圖研究主要采用兩種思路:即以情景分析為核心和以技術預見為核心,這兩種制定低碳技術路線圖思路的主要區別在于關鍵技術選擇方法不同。情景分析法主要通過模擬政策措施和技術發展情景對未來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所產生的影響,進而發現關鍵問題,對技術發展路徑提出建議,如文獻[4];而技術預見則在綜合考慮保障能源安全的需求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前提下,以技術預見結果為主要依據,得到的關鍵技術發展目標和實現路徑,如文獻[5]、[6]。

    2.2 主要國家的低碳技術路線

    低碳技術種類繁多,各國家和地區對低碳技術的側重點并不相同。歐盟注重走清潔能源技術優先發展的低碳技術路線[7],日本側重于節能技術[8],美國則選擇了全面發展的低碳技術發展路線[9](見表1)。

    國家技術前瞻課題組就低碳發展的關鍵技術和大規模應用時間做了預測,其中建筑節能和能耗輸配系統被列為關鍵技術之一[6]。吳昌華(2010)針對中國低碳創新的技術發展路線圖進行分析,分析了各產業技術發展存在的障礙和成本,提出了一個低碳技術創新鏈條概念解決模型。并指出目前建筑產業技術創新路線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建筑節能、能效提高和新能源開發的第一階段,未來新概念低碳建筑還處于探索階段[10]。能源與環境的巨大壓力已經不允許中國走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必須轉型走低碳節能和開發可再生能源的低碳發展之路[11],有學者采用情景模擬對我國低碳經濟技術路線圖進行分析,透過對28種低碳技術的模擬分析,認為我國2050年實現減排任務是有可能的 [12]。

    由上分析,以低碳技術路線圖作為脈絡發展低碳經濟在國內外都受到推崇。清晰的能源技術戰略、產業結構規劃和明確的減排目標和任務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實現低碳經濟的一個前提。從文獻的研究看來,未來的低碳技術創新趨勢應該是走“減碳”、“碳中和”、最后到“負碳”的技術發展路線。

    3 低碳技術研究理論

    學界較著名且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低碳技術體系研究理論包括史帝芬·巴克樂的穩定楔理論、麥肯錫的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成本曲線和烏恩魯的碳鎖定理論等。

    穩定楔理論[13]是目前被公認的處理氣候變化問題的最佳策略之一。其創立者史帝芬·巴克樂和羅伯特·索克羅從各種可能的氣候變化減緩技術中篩選出了15種關鍵技術,將其命名為“穩定楔”,認為這15種技術的應用可以像楔子一樣,在穩定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并把15種“穩定楔”技術分為5類,即:①提高能源效率,加強管理的技術;②燃料使用的轉換與CO2的捕獲及儲存技術;③核能發電技術;④可再生能源及燃料技術;⑤森林和耕地對CO2的吸收作用技術。穩定楔理論第一次全面審視了人類現有技術與碳排放之間的相互關系,按照不同技術的碳排放貢獻及其減排潛力對各種可能的氣候變化減緩技術進行了篩選,為人類的減排行動指出了重要方向。

    溫室氣體減排成本曲線是麥肯錫在全球10個領軍企業和組織支持下開發出的一個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數據庫[14]。該數據庫包括了至2030年的時間范圍內,對10個經濟部門和全世界21個地區的200多種溫室氣體減排潛力和成本的深入評估。該成本報告不僅包括了對低碳技術發展的最新評估和宏觀經濟評價、對不同地區和行業減排潛力、投資和融資需求均做了詳細的評估及成本估算,同時采用情景模擬動態性地闡述了如何才能實現減排,包括對建筑產業的分析。

    與“穩定楔”理論不同的是,麥肯錫評估報告不僅注意了各種氣候變化減緩技術減排潛力,而且分析了各種減緩技術的應用成本與投資需求。這對政府和投資決策者具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碳鎖定理論是由格利高里·烏恩魯最早提出來的,他在《能源政策》陸續發表了三篇重要論文[15~17]

    等。其中,《理解碳鎖定》一文系統地提出了碳鎖定概念。他認為,對化石能源系統高度依賴的技術自工業革命以來一直存在,并與政治、經濟、社會結合成一個“技術-制度綜合體”,并不斷為這種技術尋找正當性,為其廣泛商業化應用鋪設道路。形成了一種共生的系統內在慣性,導致技術鎖定和路徑依賴,阻礙替代技術的發展,即“碳鎖定”。其來源主要來自技術、機構、產業、社會和制度等五個方面。

    碳鎖定理論對于低碳技術創新研究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于高能耗產業,研究指出,受益于長期遞增報酬的以碳為基礎的能源系統可能會產生“鎖定效應”,進而妨礙低碳、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術的創新。同時,受益于現有制度的參與者將試圖維持該種制度,這就進一步強化了現存技術系統的鎖定。目前工業化國家以碳為基礎的能源和運輸系統形成了鎖定的技術—制度復合體,相應地也是碳鎖定。

    文獻[18]認為,由于內部慣性,解除碳鎖定需要外生事件的沖擊。如相關技術的危機、政府規制、技術突破、消費偏好的改變、“縫隙”市場和科學發現等6大方面。長遠來看,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能源和碳封存技術可有效解決高能耗產業的碳鎖定僵局[19]。

    4 低碳建筑、綠色建筑評估

    4.1 生態建筑、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和低碳建筑演變

    早在19世紀,“生態建筑”就出現在西方建筑理論與實踐中。“綠色建筑”則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或更早

    [20]。90年代可持續發展理論一經提出,即被融入了綠色建筑理論中,以1993年國際建協在芝加哥通過的《芝加哥宣言》和美國出版的《可持續發展設計指導原則》一書列出的“可持續建筑設計細則”為標志,形成了現代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理論體系。2003年英國首次提出低碳概念[21]。低碳建筑隨之出現,學界開始從能源、環境、經濟和政治等方面對低碳建筑和低碳技術進行研究[22~24]。

    國內對建筑業創新研究也經歷了生態、綠色、可持續和低碳建筑的演變過程。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生態建筑、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低碳建筑”為“標題”關鍵詞分別檢索,其時間序列統計見表2。經分析發現,以“低碳建筑”為主題的研究文獻起步較晚,內容多集中在建筑設計、施工技術、建筑機械、智能建筑技術、建筑材料、綠色建筑和節能技術創新等方面。對表2數據基礎進一步分析發現,以低碳技術為主題的文獻只有17篇,發表時間集中在近2年(發表在國際期刊的未作統計)。說明有關低碳建筑的研究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

    4.2 綠色建筑、低碳建筑實現路徑和評估體系

    在綠色低碳建筑的實現途徑方面,文獻[25]指出, 很多大型建筑公司采用技術創新是基于成本競爭和服務考慮,而未考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的發展需要從個人、組織和制度上解決目前存在的社會和心理障礙,如“總框架、目標人群、教育、結構調整、激勵改革和風險補償、綠色建筑標準的改進和稅制改革”等七大方面來解決。建筑技術研發創新也可通過跨學科的研究努力來進行[26]。文獻[27]研究發現,要有效解決建筑產業的脫碳,減少碳排放問題,最好的途徑是推行低能耗、零排放的新標準綜合建筑。低碳技術集成系統(如環境控制、LED節能、節能技術集成網絡等)的應用可有效減少建筑能耗,減少國家對能源的過度需求[28]。如文獻[29]基于英國建筑產業評估狀況,指出建筑高能耗產生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技術集成,解決方案是要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專家團隊,采用垂直整合設計、價值管理、全壽命周期管理、教育培訓、信息傳遞和研發工具政策支持、文化教育的改革以實現低碳或零碳建筑,環境政策的制定要與建筑產業的改革密切結合起來。

    也有學者從建筑產品創新、設計創新、新型建筑技術應用等方面論證建筑產業的低碳可行性。文獻[30]以山西建筑產業為例,指出“產業節能和減排彈性脫鉤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的因素,政府應大力支持技術創新”。好的綠色建筑項目是組織管理和效率管理的典范[31],地方政府在綠色建筑的推行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32]。低碳建筑的實現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如設定碳排放基準線,促進行為節能和行為減排,分析可行資源,建立高效的系統調適和運行管理體系,才能有效實現低碳節能的目標[33]。

    國內外比較知名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有美國的LEED,英國的BREEAM、加拿大的SRTool、澳大利亞綠色之星、德國的DGNB、日本的CASBEE評估體系等和中國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這些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是基于全壽命周期為主軸構建指標,內容多集中在綠色節能和綠色宜居等方面。權重則根據評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對碳排放和設計中創新的評價指標很少,目前只有LEED和“綠色之星”體系中有單列指標對建筑的技術創新進行評估。

    對建筑評估體系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綠色建筑等方面[34,35]。有學者在現有綠色評估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低碳建筑評估內容[36],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聯合的《中國綠色低碳住宅區減碳技術評估框架體系》(討論稿)[37]為我國低碳建筑社區減碳技術提供了一個比較明確的方向,但在國家統一的低碳建筑評估體系未權威公布之前,有關低碳建筑評估體系仍然需要進一步論證和探討。

    5 技術進步與建筑能源效率提高的研究

    5.1 建筑產業技術創新與能效提高

    隨著能源問題與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能源效率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有學者把能源效率稱為“第五類能源” [38]。國際性的能源強度比較越來越受到關注,因為國際性比較可以幫助了解各國能源強度降低的潛力。文獻[39]認為建筑節能和能效提高在設計階段就要考慮盡可能地減少設備或設施的使用,這也是節省成本,提高能效的有效途徑。科技創新與建筑的能效關系密切,要輔之以必要的政策支持[40]。

    5.2 建筑產業供應鏈技術創新與能效提高

    作為耗能大戶的建筑產業,其供應鏈的碳排放控制研究也日益受到學界關注,文獻[41]對建筑產業上游鋼鐵行業的能源效率及節能減排潛能做實證分析發現,只有技術創新,提高行業技術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我國鋼鐵行業的節能減排率。利用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將顯著降低我國鋼鐵行業能耗和CO2排放量;我國鋼鐵和水泥企業碳減排潛力還有很大空間[42,43]。 建筑材料產業采用精益生產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減少浪費和能耗[44];文獻[45]通過對我國6大產業的能源消耗、經濟增長和能源效率的實證研究發現,從能源效率的長期或短期分析結果看來, 建筑業的能源效率都是最低的,加快產業結構和提升技術進步勢在必行。

    6 結論與展望

    低碳技術創新研究是一個跨學科、跨專業的系統研究,而作為集成多技術的建筑產業的低碳、控碳技術的創新管理更是一個復雜系統。建筑產業低碳技術創新管理涉及社會、經濟、能源和環境等多方面要素,目前的文獻研究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一個從系統的、全面的角度來分析整個建筑行業的特征和在當今高能耗產業“碳鎖定”狀態下如何從技術、政策和操作層面來實現低碳建筑產業的革新,即從技術創新的本身規律上來解決當前能源緊張和碳排放問題,以綜合集成、多維度和多種技術系統集成管理的創新研究顯得尤為必要,以控碳技術、提高能效為績效指標的評估機制和管理模式也是未來建筑產業低碳技術創新管理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世界自然基金會.低碳經濟影響四大產業變革[J].北大商業評論,2010, 68(3):2-4.

    [2]MI Hoffert,et al. Advanced Technology Paths to Global Climate Stability: Energy for a Greenhouse Planet [J].Science, 2002,298 (5595):981–987.

    [3]Berkhou t F. Technology Regimes, Path Dependency and the Environment[J].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2001:1-4.

    [4]姜克雋, 胡秀蓮,等.中國2050年低碳情景和低碳發展之路[J].中外能源,2009,14(6):1-7.

    [5]中國科學院能源領域戰略研究組.中國至2050年能源科技發展路線圖[M]. 科學出版社, 2009.

    [6]錢祖. 我國節能減排關鍵技術和路線圖[R].創新科技,2008(31):54-55.

    [7]Malko J. Roadmap to Low-carbon Economy[J]. Rynek Energy, 2010,4(8):26-30.

    [8]Ashina S, et al. Japan Roadmaps toward Low-carbon Society by Backcasting: Optimal CO2 Reduction Pathways and Investment Timing for Low-carbon Technology[J]. 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2010, 2 (3).

    [9]Paster MD, et al.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Program on Hydrogen Production[J]. Nuclear Production of Hydrongen, 2004:57-71.

    [10]吳昌華. 低碳創新的技術發展路線圖[J].中國科學院院報, 2010, 25 (2):138-145.

    [11]Zhang ZX. China in the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J].Energy Policy, 2010, 38(6):6638-6653.

    [12]Liu HW, Gallagher KS. Catalyzing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a CCS Roadmap for China [J].Energy Policy. 2010, 38(1): 59-74.

    [HJ1.55mm][13]S Pacala, R Socolow. Stabilization Wedges: Solving the Climate Problem for the Next 50 Years with Current Technologies[J]. Science, 2004(305):968-972.

    [14]McKinsy.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Challenge: Curbing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R].McKinsy Global Institute, 2008.

    [15]Unruh GC. Understanding Carbon Lock-in [J] . Energy Policy, 2000, 28 ( 12) : 817-830.

    [16]Unruh GC. Escaping Carbon Lock-in [J]. Energy Policy, 2002, 30( 4) : 317-325.

    [17]Unruh, GC. Globalizing Carbon Lock- in [J]. Energy Policy, 2006, 34 ( 10) : 1185-1197.

    [18]Cowan R, Hulten S. Escaping Lock-in: The Case of the Electric Vehicle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6,53 (1):61-80.

    [19]Vergragt PJ, Markusson N, Karlsson 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Bio-energy with CCS, and the Escape from the Fossil-fuel Lock-in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Human and Policy Dimensions, 2011, 21(5): 282-292 .

    [20]BStone. How Building Green Got Its Start [EB/OL]. http:///environment/green-living/articles/51601.aspx, 2012-07-02.

    [21]DTI. 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M].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22]Williams J. The Deployment of Decentralised Energy Systems as Part of the Housing Growth Programmer in the UK[J]. Energy Policy, 2010, 38 (12): 7604-7613.

    [23]Nemet GF, Baker E. Demand Subsidies Versus R&D: Comparing the Uncertain Impacts of Policy on a Pre-commercial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y [J].Energy Journal, 2009, 30 (4) : 49-80.

    [24]Glass J, Dainty ARJ, Gibb AGF. New Build: Materials, Techniques, Skills and Innovation [J].Energy Policy,2008, 36 (12): 4534-4538.

    [25]Hoffman AJ, Henn R. Overcoming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o Green Building[J].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2008, 21 (4): 390-419.

    [26]Changyoon Kim, et al. Developing a Technology Roadmap for Construction R&D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Efforts[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9(18):330-337.

    [27]Newton PW, Tucker SN. Pathways to Decarbonizing the Housing Sector: a Scenario Analysis [J].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011, 39(1): 34-50.

    [28]Cho S, et al.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Operation, Low-end Energy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Korea[C]. KC2008: Proceedings of the EU-Korea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ies: Springer Proceeding in Physics, 2008(124):123-133.

    [29]S Sorrell. Making the Link: Climate Policy and the Reform of the UK Construction Industry[J]. Energy Policy, 2003 (31):865–878.

    [30]李忠民,韓翠翠,姚宇.產業低碳化彈性脫鉤因素影響力分析—以山西省建筑業為例[J].經濟與管理, 2010, 24 (9):41-44.

    [31]Heerwagen J. Green Buildings, Organizational Success and Occupant Productivity [J].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000, 28(5-6): 353-367.

    [32]Theaker IG, Cole RJ.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Fostering Green Buildings: a Case Study[J].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001, 29(5):394-408.

    [33] 龍惟定,白瑋,范蕊. 低碳經濟與建筑節能發展[J],建設科技,2008: 16-20.

    [34] 施騫,徐莉燕. 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7, 18(2):112-117.

    [35] Lent T, Walsh B. Rethinking Green Building Standards for Comprehensiv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J]. Journal of ASTM International, 2008, 5(2):1-9.

    [36] 聶梅生,秦佑國,江億.中國綠色低碳住區技術評估手冊[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37]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中國綠色低碳住宅區減碳技術評估框架體系(討論稿)[J].動感, 2010,(0):30-33.

    [38] Andrew Warren. Does Energy Efficiency Save Energy: the Implications of Accepting the Khazzoom – Brookes Postulate [EB/OL].http: // technology.open.ac.uk / eeru / staff /horace/ kbpotl.htm. 2006-07-07.

    [39] Hydes KR, Creech L. Reducing Mechanical Equipment Cost: the Economics of Green Design[J].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000, 28(5-6):403-407.

    [40]Koebel. CT Innovation in Homebuilding and the Future of Housing[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8, 74(1):45-58.

    [41]韓一杰,劉秀麗.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國各區鋼鐵行業能源效率及節能減排潛力分析[J].系統科學與數學,2011, 31(3): 287-298.

    [42]Ke Wang, et al. Scenario Analysis on CO2 Emissions Reduction Potential in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J]. Energy Policy,2007(35):2320-2335.

    [43]Shalini Anand, et al. Application of 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of CO2 Emissions from the Cement Industr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gt,2006(79):383-398

    第6篇:建筑碳排放管理范文

    內容摘要: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球性革命。推動低碳經濟下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帶動上游的綠色生產也將拉動下游的綠色消費,對我國實現節能減排的戰略有重要的意義。本文論述了房地產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和意義以及制約房地產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因素,提出了從制度上保障房地產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低碳經濟 房地產 制度

    哥本哈根會議使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會對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嚴重威脅。于是“低碳”、“低碳經濟”、“低碳都市”、“低碳建筑”、“低碳社區”……成為當前熱門話題。據調查,我國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碳,我國400多億平方米的建筑中95%都屬于高能耗建筑,單位建筑能耗是同緯度西歐和北美國家的2-3倍。而每年新增近十億平方米新建建筑也只有15%-20%執行了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因此,在房地產業推行碳減排和提高能效的措施,對于防范全球氣候變化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房地產業發展低碳經濟制度的保障是關鍵,只有在法律,經濟,金融等各個方面制定相關的制度,才能使房地產業在發展低碳經濟的環境下更加健康有序的發展。

    房地產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和意義

    (一)房地產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年碳排放量為60億噸,位居世界第一位(見表1)。我國現在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積占到世界總量的50%,建筑節能減排已列入我國三大重點節能領域之一。“房地產業的低碳發展,不僅是國家整體碳排放目標承諾的要求,也是行業實現創新升級、健康發展的內在需求。它不僅僅靠政府,還要靠整個行業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李光輝、方鏡平,2010)”。

    在我國房地產業繁榮發展的背后,建筑的碳排放問題卻很嚴重。“低碳”這兩個字其實一直都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只是一直以來與建筑和房子有關的事情,都被房價、泡沫等等吸引了,而我們卻忽略了最基本的意識―低碳、綠色。表2是我國近年來房地產投資的情況。

    “房地產是中國碳排放最大的一個行業,占40%左右,這一比例遠遠高于運輸和工業領域。我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可能達到發達國家的2倍,新建筑中八成以上為高耗能建筑,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郭樹清,2010)”。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建筑能耗將達到全社會總能耗的40%。作為節能減排潛力最大的行業,地產低碳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低碳化。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上,建筑的“節能”和“低碳”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房地產業在能源消耗以及碳的排放量方面問題很大。所以發展低碳經濟,解決房地產業的碳排放問題,發展低碳地產就勢在必行。

    (二)房地產業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意義

    1.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低碳地產,意味著要使用低碳的建材、低碳的施工方式、低碳的裝修、家電等,因此這不僅將促進房地產業本身的節能減排,還將帶動上下游幾十個相關產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從而為產業結構調整開拓一條十分重要的轉型途徑。房地產業在房地產領域推廣低碳戰略,勢必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一條十分重要的途徑。

    2.促進房地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房地產業能否順應低碳經濟的大勢,走上一條低能耗、低排放的發展道路,或許將在更大程度上決定這個行業的前景。低碳地產恰好是房地產業轉型的一個契機,既能發揮房地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優勢,又具有低能耗、低排放的特點。

    3.提高房地產企業的競爭能力。發展低碳經濟,從低碳建筑短期內可能對企業成本造成一定影響,但是從長遠看,企業獲得的是新一輪產業競爭和技術競爭優勢。

    影響房地產業發展低碳經濟因素

    (一)市場環境因素

    當樓市處于上升通道中,非低碳的房產項目尚處于搶購狀態,開發企業利潤好于預期的市場環境的狀態下,企業主動求新向低碳地產進軍的動力明顯不足,即使喊出低碳的口號,更多的也是戰略與形象的考慮。

    (二)政策輔助因素

    低碳地產屬于高度責任型的產品,對環境的貢獻遠遠大于常規項目,責任意識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的環境覺悟,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拿地、稅收、銷售等一系列相關政策加以引導,沒有一個完善的政策體系就會導致市場規則的混亂與不公。

    (三)終端市場消費意識

    任何產品的生產都脫離不了市場的需求支撐,低碳房地產項目的終端消費者,等于間接為環境做出了貢獻,而這要取決于消費者的責任消費意識與環境意識,是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目前我國責任消費還只是一個在小眾中才得到認同的理念。低碳房地產項目的開發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消費需求調研,千萬不要跟風而動。

    (四)硬件與軟件

    低碳地產不是空洞的口號,其是有著嚴格的執行標準的,需要成熟的技術與材料設備的支持,同時也需要大批的服務機構快速跟上,從產品的規劃設計、營銷推廣、物業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有豐富環境意識與經驗的相關公司進行配合,這樣才能真正的將低碳地產做到實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成為一個新的營銷噱頭。

    房地產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制度保證

    (一)發達國家的經驗

    1.政策引導、法律規范。2004年9月,布萊爾首相發表了《關于氣候變化的講話》。在具體行動上,為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義務,英國2003年CO2排放比1990年減少了14%,并承諾2010年減排20%。當前,英國住宅的采暖空調CO2排放量占總排放量的一半,提高節能標準是促進減排的有效手段,為此,英國2002年和2003年兩次將新建筑節能標準分別提高了25%(劉念雄,2008)。

    2.重視低碳技術的研制開發。日本作為推動低碳經濟的急先鋒,每年投入巨資致力于發展低碳技術。根據日本內閣府2008年9月的數字,在科學技術相關預算中,僅單獨立項的環境能源技術的開發費用就達近100億日元,其中創新型太陽能發電技術的預算為35億日元。

    3.把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降碳的重要舉措。2009年英國公布的“碳預算”中,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供應要占15%,其中30%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相應的溫室氣體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英國風力資源豐富,按計劃,2009年到2012年間,英國將投資90億英鎊用于發展海上風力發電,向280萬家庭供應電力。英國政府從政策和資金方面向可再生能源傾斜,確保英國在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二) 運用經濟手段剌激低碳經濟發展

    碳稅。開征碳稅被發達國家認為是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碳稅是一種混合型稅種,它的稅率由該能源的含碳量和發熱量決定,不同的能源由于含碳量和發熱量不同,會有不同的稅負,低碳能源的稅負要低于高碳能源的稅負。近幾年英國、美國、日本、德國、丹麥、挪威、瑞典等發達國家對燃燒產生的CO2的化石燃料開征國家碳稅如英國對與政府簽署自愿氣候變化協議的企業如果企業達到協議規定的能效或減排就可以減免80%的碳稅。

    財政補貼。英國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采取了一系列財政補貼措施。如英國的電力供應者被強制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由2005―2006年的5.5%提高到2015―2016年的15.4%)。與此相應,英國政府對電力供應者提供了一定補貼。丹麥在能源領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可再生能源進入市場,包括對“綠色”用電和近海風電的定價優惠,對生物質能發電采取財政補貼激勵。

    稅收優惠。對低碳經濟發展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是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措施。美國政府規定可再生能源相關設備費用的20%~30%可以用來抵稅,可再生能源相關企業和個人還可享受10%~40%額度不等的減稅額度。歐盟及英國、丹麥等成員國規定對可再生能源不征收任何能源稅,對個人投資的風電項目則免征所得稅等。

    (三)我國房地產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制度保證

    1.在土地、稅收、產業等政策方面向綠色低碳建筑傾斜。綠色低碳建筑是一個系統化的概念,是貫穿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消費全過程始終的概念。政府管理部門不僅要在減碳方面有政策與財政方面的支持,還要在節水、節材、節地和環境保護方面有所部署,在土地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方面進行改革和傾斜,鼓勵綠色低碳建筑順利開展。其中,“政策上可以減碳指標來進行金融和土地等資源配置,設置不同的稅費征收標準,改變以單純的“價高者得”的土地出讓辦法,有利于平抑地價和房價。”這樣一來,房地產企業也必將更加重視項目的品質,主動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對于房地產行業本身將是一次革命性的產業結構調整。

    2.鼓勵綠色低碳房地產金融創新。 房地產是資本密集型產業,要使資本與綠色低碳地產相結合,綠色低碳地產是房地產長遠發展的“平衡基金”和控制資產泡沫,平抑房價的“對沖基金”。因此,建議鼓勵發展綠色低碳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通過多種融資方式為低碳地產開發提供發展資金。未來,還要在已量化綠色建筑的節碳指標的基礎上,建立節碳的基準值并計算住區節碳總量,并逐步建立房地產低碳的信用積分機制以便和貨幣和金融掛鉤,形成中國低碳住區碳交易體系,為未來國際化的碳交易、碳稅、碳貨幣做好準備。

    3.建立房地產碳信用積分機制,嘗試設立“房地產碳稅空轉制度”。在目前暫未實行碳稅的情況下,嘗試將開發企業累積的碳減排量實行積分制,嘗試設立“房地產碳稅空轉制度”,當條件成熟時,用于沖抵碳稅或政策規定的其他稅費。

    結論

    低碳經濟下的中國房地產業發展,使低碳建筑成為下一個發展引擎,將改變的不僅僅是開發理念和技術理念,更是房地產行業及企業的思想。本文僅從制度層面上分析房地產業低碳發展的措施仍然不足,還需要在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探討低碳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李光輝,方鏡平.淺談中國房地產業如何謀求低碳發展[J].產業研究,2010

    2.劉念雄.英國低造價、適應性、低碳排放住宅建設計劃[J].住宅研究,2008

    3.郭樹清.低碳住宅:房地產發展方式的選擇[J].上海房產,2010

    4.黃樸,崔建霞.淺析低碳經濟背景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J].價值工程,2010

    5.李智強,吳詩.低碳經濟下中國房地產業的轉型與發展[J].經濟研究,2010

    作者簡介:

    第7篇:建筑碳排放管理范文

    關鍵詞:低碳理念;園林;景觀;運用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低碳, 意指較低( 更低) 的溫室氣體( CO2 為主)排放。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人類欲望的無限上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世界氣候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問題, CO2 排放量越來越大,地球臭氧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 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屢屢出現,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如今園林設計的意義已不僅是對人文的崇拜、對野趣融合的要求,更是對地域性及居住理念的尊重,因而,園林將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麗形式,而是在生態價值觀與生態美學引領下走向形式、功能與思想內涵的更高層次的統一。

    一、園林碳的排放方式

    1、注重園林植物的景觀保護

    保護管理是創建園林植物景觀的主要方面之一。植物景觀的創建過程也必須結合及時采取必要的園林綠化養護和管理措施,如植物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等等,這些都屬于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在植物保護的過程中,大型機械的使用也是會放出一些大型機械碳的。

    2、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植物在白天所進行的是光合作用,直到夜晚就會大量的排放CO2,因此植物本身也給大自然增加了排放量。

    3、植物材料的生產供給

    現代園林的植物材料,主要有兩種方式供應。首先是苗圃種植,另一種供應方式是專門的植物材料供應商。植物景觀在這些過程中使用的材料從產出- 培育- 生產- 包裝- 運用-轉運及能源消耗都要產生碳排放。

    4. 園林植物景觀的塑造

    植物種類的種植材料工程在植物景觀建設中是重要的表達方式。植物培育項目需要處理和維護植物,植物工程需要一些起重機械與之配套,這些是能量損失重要的原因因素,如在起重支撐環節經常使用木材,以及其他材料用于保護支持,以上都會排放CO2。

    二、低碳理念在園林景觀中的運用

    1、選育及應用功能性園林植物

    由氣候變化和快速城市化導致的局部氣候變化主要表現在水資源變化、溫度變化和空氣污染等方面。這些問題不但對城市功能性園林綠地規劃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更直接影響園林植物的存活和生長。因此,要選擇適合的園林植物,改善城市園林綠地生態服務功能的可持續性。在低碳背景下,園林植物的選育與應用不僅要著眼于植物的美學特征,更要注重其生態服務功能。園林植物的引種與培育要做到適地適樹,使植物的生長能適應立地環境條件,這樣不僅可以節約建設資金,也為后期的養護管理省去大量人力物力。為此,應重點加強以下幾種城市園林植物的選育。

    (1)耐旱節水植物。近幾年我國部分城市經受的長時間干旱表明,節水型植物的選育已迫在眉睫。增加城市園林綠地中的節水耐旱植物,不但能有效降低干旱對城市綠地帶來的威脅,還能直接減少日常管理中的碳排放。

    (2)抗污減污樹種。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城市空氣污染物已成為影響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園林植物具有吸收降解空氣污染物的功能,但不同植物差異較大。加強抗污減污樹種的選育和應用,針對不同綠化功能區(廠區綠化、校園綠化、公園綠化、街道綠化、居民區綠化、休閑廣場綠化及特殊區域綠化等)的要求,培育出合適的園林植物品種,成為應對空氣污染問題的重要措施。

    (3)溫度適應性強的植物。局部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急劇增加,城市極冷極熱溫度現象突出,導致城市綠地園林管護成本顯著增加。因此,必須優先選育和應用一批對溫度適應能力較強的園林綠化植物,以保障城市綠地的生態安全性和促進低碳園林建設。

    (4)適宜城市園林綠化且適應性強的鄉土植物。隨著局部地區氣候條件變化,外來物種入侵成為眾多城市生態系統面臨的重要問題。鄉土植物生態適應性強,對于減少外來物種入侵,維護局部群落生態穩定性和正常演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極大地降低日常管護成本。因此應進一步加強鄉土植物的選育與應用。

    2、 低碳建筑材料的選用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人類40%溫室氣體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來自建筑物,如果采用低碳技術,可節約80%的能源。那么,在園林建筑建造過程中,如何實現低碳途徑呢?第一,建筑材料選擇過程中,盡量選擇本地或就近材料,通過降低運輸成本來減少碳排放。第二,盡量選擇低碳材料。建筑材料不同,碳排放系數有很大差異(表1),在園林建筑建造過程中,應選用碳排放系數低的材料,有利于降低整體建筑的碳排放。

    表1 常用建筑材料碳排放系數

    3、 低碳理念在園林水體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水是園林景觀中的重要組成元素。在現代園林景觀的設計中, 水體景觀的應用越來越多。融入低碳理念的水體景觀設計, 除了考慮其景觀效果外, 更多的是注重其生態性、創造性和親和性。水體景觀設計最大的主體就是水, 在設計時要營造低碳理念,就要設計師在設計之初滲透低碳理念。

    在地址的選擇上, 要依靠地形、自然水源來考慮水體景觀的設計, 這樣就地取材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能量的消耗。應避免過分追求水體景觀豪華的景觀效果, 最大程度上避免浪費。在水體景觀中對于音樂、燈光等輔助設計效果的應用要注重對其的控制性, 這樣既可減少水的消耗, 也會降低能量的損耗。最后就是合理地配置水體植物, 不僅可以軟化景觀效果, 同時水體植物有自凈功能, 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的程度。總之在不斷的探索中, 設計師會更成熟地營造出更能滿足人們需求的低碳型水體景觀。

    4、 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

    所謂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夠再生并且能不斷得到有效補充或可以重復利用的能源,如風能、太陽能、水能、潮汐能、生物質能和沼氣等。在園林景觀設計與建設中,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最能體現低碳理念。當前,在園林景觀設計中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的路燈就是可再生能源的應用。

    總之,低碳生活已逐步成為人們生活的發展主流, 而園林設計對于低碳生活具有實在的意義。更好地將低碳生活理念融人到園林設計中, 是園林工作者的一個重要命題。如今, 中國各城市正在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生態城市” 、“綠色城市” ,其實低碳并不難, 需要人們與政府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夏青.淺議城市園林植物景觀的營造[J]. 科技創新導報. 2009(36)

    [2] 王悅琦,孫丹丹.園林設計在現代社區中的運用[J]. 科技創新導報. 2010(13)

    第8篇:建筑碳排放管理范文

    關鍵詞:氣候變化;節能減排;低碳綠色;發展趨勢;電氣節能;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 TU20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降低碳排放量勢在必行 據統計,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來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國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來源于建筑物維持功能上。目前,我國建筑相關能耗占全社會比重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t碳。我國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積的35%左右,歐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國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較為普遍,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展,將導致建筑能耗的持續上升。

    1.1降低碳排放的奮斗目標

    2009年,我國在哥本哈根國際氣候峰會上確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當低碳減排正式成為國家責任時,作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產業,必須正視產業的現狀。最近,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開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選擇5個省和8個市開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通知》要求試點省和試點城市研究制訂“十二五”低碳產業發展規劃;出臺支持低碳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積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這足以說明我國已經將“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議程。

    1.2加速低碳相關法規政策的出臺

    當務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設標準。完善低碳特征標準體系,制訂低碳特征標準體系發展規劃。加強基礎性標準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標準研究機構,開展基礎性標準研制工作。編制《低碳生態城市發展的標準體系》和低碳建筑的基礎標準、設計標準、技術標準、產品標準、工程標準、運行標準、管理標準、檢測標準、能耗標準、新能源利用標準等。

    1.3借鑒國外低碳發展的模式

    與發達國家工程建設標準接軌,建立低碳建筑技術、產品認證機制,加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強制性標準的實施與監督,保證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國外,建筑施工領域對建筑垃圾的處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實行“建筑垃圾源頭削減策略”,它是通過科學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將其減量化,對于產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學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資源的功能。荷蘭將建筑廢物循環再利用的重要副產品是篩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廢物可以被循環再利用,他們制訂了一系列法規,建立限制廢物的不合理處理,強制再循環運行的質量控制制度。節能省地型住宅、綠色建筑、生態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園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競爭力城市等發展理念,無不貫穿著“低碳”的思想。加強工程建設標準化制度建設,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設標準,降低碳排放量勢在必行。

    2生態位原理與低碳建筑探索 據有關資料介紹,目前碳排放主體是排放在大氣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對碳進行吸收有兩個方面:一是林木碳匯,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貝藻碳匯,還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生態位原理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根據生態位原理,所有的生態元均具有相應的生態位,在空間、時間和循環鏈維度上找準適宜生態位,有空位要搶占,有偏位要擠占。第二,要避免生態位重疊,一旦出現重疊必會引起競爭,因此,必須依照生態位分離原理來解決。生態位分離會導致共生,共生才能促進系統的穩定發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現實生態位,挖掘潛在生態位。低碳建筑和綠色建筑相比,在內涵和目標上基本一致,只是側重點不同。綠色建筑側重強調減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側重減少碳排放,它更切合節能減排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題。因此,我們也可以把用低碳技術策略打造的綠色建筑稱為低碳型綠色建筑。

    3建筑生態化 建筑生態化有三個基本特征:第一,能為人類提供宜人的室內空間環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良好的光環境、聲環境以及靈活開敞的空間。第二,在自然資源的利用上,對環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節約土地,在能源與材料的選擇上,堅持減少使用、重復使用、循環使用和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的原則。第三,對環境的影響要最小,主要指減少碳排放,妥善處理有害廢棄物,減少光污染、聲污染和空氣污染。建筑生態化對建筑的要求不僅僅是建筑的使用過程,而是建筑的整個使用周期。

    3.1生態技術和生態建筑

    生態技術是利用生態學的原理,從整體出發考慮問題,注意整個系統的優化,綜合利用資源和能源,減少浪費和損耗,以較小的消耗獲得較高的目標,從而獲得資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從北京大興義和莊的“新能源村”建設,到國外運用生態技術建造的各種形式的生態建筑,生態建筑的發展從理論上、技術上以及建筑設計的實踐上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生態建筑是指根據當地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原理,采用現代科學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它領域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其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組合體的建(構)筑物。

    3.2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條件

    雖然生態建筑才剛剛起步,但它的發展有著深厚的社會認識的轉變奠定了當今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思想基礎。從“以人為本”到“以環境為中心”的社會思想認識的轉變奠定了當今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思想基礎。我國也在嘗試建設花園城市、生態城市,這標志著延續200年的“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模式向“以環境為中心”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過渡,從而使發展生態建筑具有了廣泛的社會思想基礎。共同的社會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國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道德基礎。這就是將即時利益和整個人類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公正合理地與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資源。

    3.3生態建筑的發展動向

    目前,生態建筑在各地方發展都處于起步階段。西歐和北歐是發展較好的地區,近年來,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現代意義的生態建筑建成。各國建筑師都在潛心研究生態建筑的技術和設計方法。從建筑設計上看,首先是將建筑融入自然,把建筑納入與環境相通的循環體系,從而更經濟有效地使用資源,使建筑成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盡量減少對自然景觀、山石水體的破壞,使自然成為建筑的一部分,通過高技術實現能量循環利用。其次是將自然引入建筑,運用高科技知識,促進生態化,人工環境自然化。在現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現自然,運用生態技術,將植物、水體等自然景觀引入建筑內部。

    4電氣節能設計方法

    電氣節能為建筑節能的組成部分,隨著國民經濟高速發展,對電力需求快速增長,由于發電裝機容量和電網供電能力不足,全國大部分地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拉閘限電現象。由于我國節能的潛力巨大,因此把電能節約與電能開發并舉,并把電能節約放在首位,是電氣節能設計的重要內容。

    4.1 合理設計供配電系統

    根據用電負荷容量及其分布、用電設備特點及負荷等級,合理設計供配電系統,使系統在最佳狀態下運行,使供配電系統在運行中的損耗減至最低。實現供配電系統的經濟運行,達到節能的目的。

    4.2 選用節能型變壓器

    因節能變壓器具有損耗低、重量輕、噪音低、效率高、抗沖擊、節能顯著等優點,故節能變壓器的使用尤為重要。采用節能變壓器,能節約能源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采用節能變壓器有巨大的節能潛力。所以設計時應首選高效低損的節能變壓器。

    4.3 合理選用電動機

    在建筑電氣設計中,電動機是與暖通、給排水管網等設備配套的,因此,其節能措施只能貫徹在運行過程中,其一是就地補償電容器以減少線路由于輸送超前無功而引起的有功損耗外,減少電機輕載和空載運行。其二對功率較大的電動機可以采用變頻調速器,可提高電機在輕載時的效率,達到節能的目的。

    4.4 照明節能設計

    照明設計應選擇高效光源:照明光源應選擇發光效率高、顯色性好、使用壽命長、啟動可靠方便快捷、性能價格比高的高效光源。按不同的工作場所,選擇相適應的高效光源,可以降低電能消耗,節約能源。照明節能設計應提倡綠色照明:綠色照明并不只是照明節能,更有益于提高人們生產、工作、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在保護身心健康的基礎上達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目的。同時,電氣設計應與建筑設計密切配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光, 使之與室內人工照明有機結合, 利用最少的能源保證照度水平,從而達到節約人工照明的電能。

    5結束語

    第9篇:建筑碳排放管理范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呈現快速發展趨勢。2013年城鎮化率達到537%,年均增長310%,是建國至改革開放之前城鎮化年均增長率(175%)的近2倍。與此同時,碳排放總量增長至35年前的62倍,人均碳排放增長至35年前的44倍。城鎮化過程伴隨著高碳排放,增長速率高于城鎮化發展速度。這預示著我國未來城鎮化發展將面臨巨大的高碳排放壓力。如何降低城鎮化過程中的碳排放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城鎮化過程中導致高碳排放的各因素歸納為經濟、政治兩項因素,對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工業、建筑、交通、地方政府等導致高碳排放結果的行為加以區分。研究發現,城鎮化過程中的工業高碳排放、建筑面積擴張與其使用效率的背離、交通出行需求量的持續上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消費力增加,城市低密度擴張以及其背后地方政府官員考核機制與地方財稅制度的弊端,是我國目前城鎮化呈現高碳發展狀態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過去的城鎮化發展模式非低碳、非持續是有其深刻的經濟與政治原因的。中長期的低碳轉型只有把經濟手段和制度調整結合,低碳發展理念才有可能實現。

    關鍵詞城鎮化;碳排放來源;政治經濟分析;低碳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 F29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1-0061-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1009

    從世界范圍來看,由于城市相對農村具有較高的碳生產率,城鎮化將帶來更多的碳排放。全球城市占土地總量的1%,容納了地球上50%的人口,碳排放總量卻占全球總排放的2/3,到2030年這一比例會上升到3/4[1]。盡管從經濟角度來看,城市土地利用會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趨于更集約、生產率向更高的方向發展,然而,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新產生的碳排放,往往多于由于城市土地集約、生產率提高而減少的碳排放。

    當前我國粗放擴張的城鎮化模式,帶來了大量的能源浪費和高碳排放。建國后,我國城鎮化率從106%提高到525%,實現了歷史性的人口結構變化。然而,城鎮化的發展也伴隨著高碳排放。從1978年后,我國的人均碳排放強度和城鎮化率不斷上升[2-4]。城鎮碳排放是中國碳排放的主體[5],城鎮化率對碳排放的正面影響最大[6]。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中國的工業水平、經濟水平與居民生活水平都在迅速提升,并由此導致高碳排放產品消費量的增加。目前,我國城鎮化進程還處于中期發展階段。據預測,205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80%[7],這意味著中國的城鎮化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將保持高速發展狀態,如仍舊按照原有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我國將無力承擔這樣的碳排放總量增長。

    因此,探究城鎮化高碳發展的宗由并以此為基礎轉變城鎮化發展思路,對我國未來的低碳發展來說至關重要。本文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通過總結、歸納事實數據,分析了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導致高碳排放的影響因素,以更直觀具體的方式展現城鎮化與碳排放兩者的關系,為低碳城鎮化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1文獻綜述

    關于城鎮化與碳排放的研究,過去主要是圍繞定量證明二者之間的關系展開。Sathaye and Meyers[8]從城市化對能源消費結構影響的角度出發,研究認為隨著城市化率的上升,發展中國家正在加速石油替代煤炭的消費,由此側面說明了城市化將增加碳排放。Gates & Yin通過分析中國能源型家電消費的城鄉結構,認為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居民和商業能源相應增加,能源消費結構由直接燃燒煤炭和有機物而轉向使用電力、石油、天然氣等較清潔的能源[9]。Hiroyuki[10]利用 1980-1993 年多國數據,證明城市化率與人均能耗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張曉平研究認為城市化是影響我國能源消費區域差異和總量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11]。鄭云鶴認為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會導致能源消耗增加,而市場化進程則會導致能源消耗降低[12]。SvirejevaHopkin提出了基于人口密度空間分布的雙參數“分布模型”,對城市年碳平衡進行了估算,也得出了城市化將加快碳增長的結論。林伯強、劉希穎,劉夢琴,何吉多[2, 13-14]的研究也證明了城市化進程直接加劇了CO2的排放。

    然而,僅僅從總量角度理解城鎮化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是不夠的,需要對碳排放和城鎮化之間的關系進行定性分析。高碳模式主要由活動總量和活動效率導致。宏觀層面上的城市規劃可以直接影響活動的總量,形成碳鎖定,而具體的操作(主要指中觀技術層面)可以影響活動的效率。除了定量的分析,更需要具體地解釋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工業、建筑、交通,以及地方政府等部門的何種行為造成了高碳排放的結果。

    劉希雅等:城鎮化過程中的碳排放來源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年第1期

    2我國城鎮化碳排放來源

    我國城鎮化過程中高碳排放的誘發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如基礎設施建設擴張、居民消費增長以及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等的經濟因素,另一類是導致短命建筑、大拆大建、城市低密度蔓延等現象的政策誘因。一方面,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新增建設構成了碳排放的增量部分,另一方面,重復建設和建筑能源的浪費等加重了城鎮化過程中的高耗能、高碳排放。經濟因素與政策因素共同作用于我國城鎮化,導致高碳化現象愈發明顯。

    21經濟因素:城市化過程中的生產和生活用能上升導致碳排放增加

    211工業生產帶來碳排放的增加

    工業快速發展是我國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動力。2003年以來,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重化工業發展加速,工業發展領先一產、三產的速度。近年來,能源、原材料工業以及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發展快速。一方面工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給予有力支撐,另一方面帶來了大量的碳排放。2005-2011年間,年均工業(制造業和能源工業)CO2排放占全社會CO2排放總量的756%。基于世界銀行的數據分析得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歷史都印證了工業化、城鎮化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20世紀60年代以后,除了英國的城鎮化表現出明顯的低碳化外,大部分國家在城鎮化過程中均呈現了高碳化趨勢,具體表現為人均碳排放不斷上升。

    此外,出口貿易隱含碳對我國碳排放的上升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的出口以加工貿易為主,能耗較高,也是構成我國能源需求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以2010年為例,出口產品能耗占該年全國能源消費量的383%,其隱含能是1997年的45倍,大大高于社會總能耗(不含進口產品的隱含能)25倍的增速。出口額增長的另一面是出口隱含能的增加,2010年出口產品的隱含能占當年社會總能耗(含進口產品的隱含能)的42%,接近國內能耗總量與碳排放量一半的水平,對國內碳排放總量起到正向推升作用。

    212建筑業碳排放增加迅速

    建筑面積的增加也帶來了更多的碳排放。1995-2011年,我國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占總能耗已從101%上升到1974%[15]。1995-2010年,建筑業直接CO2排放量隨著城鎮化率上升而上升(見圖1)。截止到2011年底,我國城鎮節能建筑僅占既有建筑總面積的23%,全年建筑總面積469億m2,約有77%的建筑為高耗能建筑。節能技術的落后使得建筑的高耗能在未來十年不減反增。以節能門窗的使用為例,我國每年新開工建筑面積約20億m2,門窗流失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51%,節能門窗用量

    約占新開工面積的1/4。以如此增速,預計到2020年,全國高耗能建筑面積將達到2 1574億m2。相比之下,在發達國家,使用高性能系統門窗的比例已達門窗總量的67%[16],新增建筑節能效果是我國的近3倍。

    此外,建筑使用壽命短、城市重復建設、空置率過高也

    會造成碳排放的額外增加。過快地進行更新改造是當前城鎮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也造成碳排放無謂的增加。由于城市規劃變更、用地性質改變、地價房價變動等因素,很多未到設計壽命的“年輕”建筑被提前拆除。根據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100年,而實際上我國建筑卻只能持續25-30年[18]。過頻地拆除、重復建設造成了大量的建筑材料浪費和碳排放。與重復建設相對的,建筑的低效使用造成大量能耗浪費。空置率過高近年在我國也非常普遍。根據發達國家經驗, 10%-15%的空置率是可接受的范圍。但我國近年來的商品房空置率徘徊在20%-30%之間,相關調研表明北京房屋空置率近30%[19]。空置房屋造成大量能耗浪費,尤其是集中供暖、中央空調系統的商品房,低頻度使用加大了建筑領域碳減排難度。

    213交通運輸碳排放增加較快

    交通需求增加使得交通能耗總量及其占比皆呈現上升趨勢。近年來,我國交通工具、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和居民出行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變化。隨著城市物流流轉速度加快,城鎮的貨運能力逐步加強。單中心的城市擴張使得居民出行的距離也會變大,城市機動化水平迅速提高。

    圖11995-2012年建筑業直接CO2排放和城鎮化率關系

    Fig1Relation between direct carbon emiss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1995-2012)

    資料來源:祁神軍[17]

    注:建筑業直接能耗及碳排放指建筑業在生產建造、拆除階段消耗能源和釋放的CO2氣體量。

    從1978-2011年,公路里程、運輸路線長度、客運量、旅客周轉量等重要指標值迅速上升。運輸線路上升了18倍,公路里程上升了46倍,客運總量上升了138倍,旅客周轉量上升了177倍,民用汽車上升了699倍[20]。私人汽車擁有量逐年上升,特別是私人汽車千人保有量從1985年的0018輛/千人,上升到了2012年的564輛/千人,見圖2。

    小汽車的出行比例逐年增加導致了交通能耗的急劇上升。如果不加以控制,交通部門能耗很快就會占到全國總能耗的30%[21]。機動車在各種交通工具中耗油比例最高,汽車和摩托車每年消耗85%以上的汽油,交通運輸(公路、鐵路和水路)消耗了20%的柴油。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達到3 000-4 000美元時,會出現機動車購買的高峰。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私人汽車的擁有量會進一步提高。這種“以車為本”的交通方式導致了

    圖21985-2012年全國私人載客汽車保有量和

    私人載客汽車千人保有量

    Fig2Total amount of private cars and amount of

    private cars per thousand people (1985-2012)

    資料來源: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1-2012,2014

    私人汽車增長的惡性循環。但實際上30%-40%的小汽車出行完全可以被公共交通、自行車等替代。

    214生活水平提高導致碳排放增加

    隨著

    消費需求的增加,未來消費領域的能源需求將會大幅增加。從占GDP的份額來看,消費需求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是經濟增長中份額最大、最穩定的需求。然而,我國消費

    領域能耗對總能耗的貢獻低于發達國家。2010年我國消費領域的能耗占能源消費量的542%,發達國家消費領域的能耗一般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0%-80%。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將進入城市,其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費水平的轉變將帶來大量的碳排放。如圖3所示,1996-2010年期間,農村居民生活用能和城市居民生活用能差距不斷擴大。以1995年基年,計算在人口自然增長與流動兩種情況下碳排放的變化,其差值表明,1996-2010這15年,由農民變成市民產生的居民用能量增加帶來了巨大的CO2排放,達447億t。可以推測,在更多“村民”變為“市民”的過程中,生活用能將呈現上升狀態。

    22政策因素:地方政府短視行為加劇城市低密度蔓延,推升碳排放增量

    低密度、高耗能的城市擴張助漲了碳排放的增加。城市化往往伴隨著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于發達國家較完善的僅需要維護、運行的基礎設施體系,我國城市仍在不斷擴張,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高能源、高碳密度的原材料產品,包括鋼材、水泥等,基礎設施能耗呈現顯著上升趨勢。在沒有地方政府行為干擾下,城鎮化過程往往伴隨著土地集約使用,單位土地碳排放增加,人均土地碳排放減少。然而,現有土地利用方式非經濟,導致新增人均土地碳排放不減反增。人均城市面積逐漸逐步擴大,人口密度卻逐漸減小(如圖4)。全國30個主要城市的人口密度在過去三十年均下降,城市面積擴張速度大于人口增加的速度。城市擴張邊際人均能源消耗不降反增,城市表現為低密度、高耗能擴張。

    城市密度作為一個重要發展指標,同交通能源消耗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城市低密度蔓延將帶來更多的碳排放:城市半徑擴大一半,交通總能耗將增長三倍。低密度的城市發展模式,分散的土地利用模式,尤其是“攤大餅”的城市規劃,會增加私人小汽車的出行比例,最終消耗更多的能源,增加CO2的排放。1996-2012年CO2排放全國增量總量為6139億t,年均排放增量為384億t。

    圖31996-2010年城市和農村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

    Fig3Residential carbon emission from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1996-2010)

    注:人口自然增長率計算以1995年為基年,城市人口凈流入為當年城市人口減去根據人口自然增長率計算的人口。

    圖41981-2010年人均城市土地面積和人口密度情況

    Fig4City area per capita and population density

    (1981-2010)

    資料來源:《中國城鄉統計年鑒2011》,城市統計面積以建成區面積為基準。2006年以后的城市總人口為城區人口加上城市暫住人口,此前沒有城市暫住人口的統計,其余年份城市總人口為城區人口。

    圖5城市低密度蔓延導致碳排放增加

    Fig5Relation between direct carbon emiss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1985-2012)

    資料來源: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注:以1995年城區人口密度、城區單位面積CO2排放為基準,假設相對于低密度城市蔓延,保持高密度發展城鎮化過程城區單位面積碳排放不變,城市人均碳排放為農村人均碳排放的3倍。

    根據測算,如圖5所示,由于城市低密度蔓延,1996-2010年CO2排放增量占當年CO2排放總量的比例從205%增長到181%,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足以證明城市低密度蔓延對碳排放的影響。

    城市低密度蔓延現象是地方政府行為的結果,地方政府“圈地”運動與城市規劃失序是導致城市普遍低密度蔓延的主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的十年間,全國城鄉建設用地增加2 640萬畝,81%的新增建設用地來自對耕地的占用[22]。城鎮擴張依靠占用農村土地,2000-2010年間,城市建成區面積從22萬km2增長到4萬km2,新建成區翻了一番。導致城市低密度蔓延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城市規劃的不合理。地方政府擴張城市過程中,交通設置不合理、職住分配不合理都會造成交通量及相應消費能耗的增加。理應通過城市高密度、高效率發展而降低的人均土地碳排放量由城市規劃的不合理造成的碳排放增量抵消,甚至反超。

    深究制度原因,現行的官員考核機制與地方財稅制度是加劇高碳化發展趨勢兩個主要原因。其一,地方官員考核機制主要是側重GDP等經濟指標的考核,沒有同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資源效率指標結合。其二,不徹底的中央和地方稅制改革,驅使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為了滿足地方發展、GDP提高、政府基本運行和社會福利等,地方政府往往通過城市擴張獲得收益[23]。這樣的屬地化管理模式不可避免誘發了地方政府職能角色錯位等情況,往往因地方利益而失部門利益,表現出了經濟高碳化的路徑依賴。

    3結論

    綜上,我國城鎮化過程中高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業、建筑、交通部門,但隨著城鎮化的深入,生活消費部門的能耗增加將加大碳減排任務的難度;與此同時,地方政府行為加大了城市低能效、低密度的蔓延,并造成了不減反增的邊際人均土地能耗,對我國未來城鎮擴張中碳減排提出了新的任務。

    工業化過程中城鎮化的高碳排放屬性,意味著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城鎮化,將對我國甚至是世界范圍的碳排放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城鎮化過程中,我國將有幾億人口由農民變為市民,人均能源消耗的大幅度上升和溫室氣體排放

    的增加,以及城市各類廢棄物的增加皆加大了對環境的壓力。城鎮化作為國家的宏觀戰略,它的實現路徑與方式,將直接影響碳排放的高低走向。

    低碳城鎮化是解決城鎮化過程碳排放逐步上升這一難題的必要和可行途徑。工業化過程中高碳排放依然會在我國繼續,依然是今后不可忽視的重點領域,從技術減排到管理減排已經成為大的趨勢。建筑、交通、居民生活和政策也是緊密相關,特別是經濟激勵政策。建筑面積擴張與其使用效率的背離、交通出行需求量的持續上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消費力增加都可以通過經濟手段加以制衡。然而,中長期的低碳轉型,必須將經濟發展與制度改革結合起來,城市低密度擴張以及其背后地方政府官員考核機制與地方財稅制度的弊端,制度基礎決定了激勵效果,只有從政策與措施上皆以“低碳發展”為理念,才有可能實現城鎮化的低碳之路。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陳蔚鎮, 盧源 低碳城市發展的框架、路徑與愿景:以上海為例[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0 [Chen Weizhen, Lu Yuan The Framework, Routes, and Visions for A Lowcarboncity:A Case Study of Shanghai[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10]

    [2]林伯強,劉希穎 中國城市化階段的碳排放,影響因素和減排策略[J] 經濟研究,2010,(8):66-78 [Lin Boqiang, Liu Xiying China’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under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fluence Factors and Abatement Policies[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 (8):66-78]

    [3]肖周燕 中國城市化發展階段與CO2排放的關系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12):139-145[Xiao Zhouyan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rionment, 2011, 21(12):139-145]

    [4]孫慧宗, 李久明 中國城市化與CO2排放的協整分析[J] 人口學刊,2010,(5):32-38 [Sun Huizong, Li Jiuming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J] Population Journal, 2010, (5):32-38]

    [5]宋德勇, 徐安 中國城鎮碳排放的區域差異和影響因素[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11):8-14 [Song Deyong, Xu’an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Influencial Factors of China’s Urban Carbon Emission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rionment, 2011, 21(11):8-14]

    [6]李楠, 邵凱, 王前進 中國人口結構對碳排放量影響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6):19-23 [Li Nan, Shao Kai, Wang Qianjin Study on Impact from Population Structure o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rionment, 2011, 21(6):19-23]

    [7]山東商報 城鎮化規劃或將推出2050年城鎮化率或超80%![EB/OL].(2013-1-6)[2014-1-4] http://jn.house.163com / 13 / 0426 / 13 / 8TD113IO021304VHhtml[Shandong Business Newspaper Urbanization Plan which Indicates A 80% Urbanization Ratio by 2050 Is Coming![EB/OL].(2013-1-6)[2014-1-4] http://jnhouse163com/13/0426/13/8TD113 IO021304VHhtml]

    [8]Sathaye J, Meyers S Energy Use in Cities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J] Annual Review Energy, 1985, (10):109-133

    [9]David F G, Jason Z Y Urbanization and Energy in China: Issues and Implications[J] Urbanization and Social Welfare in China, 2004

    [10]Imai H 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Population Problem, 1997, 53:43-49

    [11]張曉平 20 世紀 90 年度以來中國能源消費的時空格局及其影響因素[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5(2):38-41 [Zhang Xiaoping.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eristics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and Its Determinants since the 1990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 15(2):38-41]

    [12]鄭云鶴 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與中國的能源消費研究[J] 北方經濟,2006,(10):11-12 [Zheng Yunh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Chinese Energy Consumption Research[J] Northern Economy, 2006, (10):11-12]

    [13]劉夢琴,劉軼俊 中國城市化發展與碳排放研究:基于 30 個省區數據的實證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11,18(11):27-32 [Liu Mengqin, Liu Yiju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30 Provinces’s Data[J] Urban Studies, 2011, 18(11):27-32]

    [14]何吉多 中國城市化與碳排放關系實證分析[J] 西部論壇,2010,20(5):78-86 [He Jiduo Emipirical Analysis of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Level in China [J] West Forum, 2010, 20(5):78-86]

    [15]清華大學建筑節能中心 中國建筑節能報告[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8 [Tsinghua University Building Energy Saving Center China Building Energy Saving Report[M] 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13:8]

    [16]劉思敏 環保節能下的“門窗革命”[J] 高科技與產業化,2014,(5):88-90 [Liu Simin ‘Window Reform’ under Envri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J] High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2014, (5):88-90]

    [17]祁神軍,張云波,王曉璇 我國建筑業直接能耗及碳排放結構特征研究[J] 建筑經濟, 2012,(12):58-62 [Qi Shenjun, Zhang Yunbo, Wang Xiaoxuan Study o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Direc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J] Construction Economy, 2012, (12):58-62]

    [18]人民論壇網是誰制造了“短命建筑”?剖析中國城市發展之殤[EB/OL] (2013-11-7)[2013-12-23] http://theoryrmltcomcn/zhoukan/special/duanmingjianzhu/ [Remin Forum Net Who Built ‘Shortlife Buildings’?Analysis the Problem of China’s City Development[EB/OL] (2013-11-7)[2013-12-23] http://theoryrmltcomcn/zhoukan/special/duanmingjianzhu/]

    [19]21世紀經濟報道調查稱北京房屋空置率達289%新建樓盤空置1/3[EB/OL] (2013-6-17) http://houseifengcom/loushi/beijing/detail_2013_06/17/26467111_0shtml [21st Century Business Herald Report Shows A 289% Empty Rates of Beijing Buildings, Including 1/3 Empty Newly Built Apartments[EB/OL] (2013-6-17) http://houseifengcom/loushi/beijing/detail_2013_06/17/26467111_0shtml]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12[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2[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al Press, 2012]

    [21]仇保興 應對機遇與挑戰:中國城鎮化戰略研究主要問題與對策(第二版)[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293 [Chou Baoxing Dealing with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Major Problem and Pla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Strategy Research(Second Edition)[M] 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09:293]

    [22]徐匡迪 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22-23 [Xu Kuangdi Study on China’s Newl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M] 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13:22-23]

    [23]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 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戰略[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9:334-347 [Chinese Society for Urban Studies China’s Low Carbon Eco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M] Beijing:China City Press, 2009:334-347]

    Study on Carbon Emissions Sources in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LIU XiyaWANG YufeiSONG QijiaoQI Ye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嫩草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大片免费流量|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全球中文成人在线|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家庭影院|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免费看|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国产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成人爱做日本视频免费| 777久久成人影院| 777奇米四色成人影视色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成人深夜福利视频|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成人黄18免费视频|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欧洲成人r片在线观看| 成人观看天堂在线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