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垃圾分類英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廢舊熒光燈管在垃圾分類中屬于有毒有害垃圾,有害垃圾包括廢電池、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等,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處理,廢燈管是有害垃圾,應該將廢燈管放置在有害垃圾桶內。
燈管里面含有液體金屬汞,也就是俗稱的水銀。而水銀是一種劇毒物質,釋出的汞化合物會嚴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廢舊燈管一旦破損,會向周圍散發汞蒸汽,對人體的健康會造成危害。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職教;英語教學;課堂導入法;教學效果
一、圖片導入法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而圖片可以以其直觀性刺激學生,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學習材料的興趣,促使學生充滿好奇地學習和吸收本節課知識。例如,教學職教英語第一冊第三單元中的“Frenchwomendon'tgetfat”這一課時,教師首先給學生展示一些誘人的美食圖片,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充滿興致。然后,提出問題“What'syourfavoritefood”,讓學生們回答。接下來,教師展示健康食品與不健康食品的兩組對比圖片:cheesecakeVSsteamedbread,coca-colaVSwater。然后,讓學生們回答“Whichmakesyoufatandwhichmakesyouslim”。在學生思考與回答后,教師再呈現另一組對比圖片:aslimwomanandafatwoman,刺激學生的感官,并提出問題讓學生面對:Whichonedoyouwanttobe?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Aslimwoman.就這樣,教師順勢導入“Frenchwomenkeepslimandtheydon'tgetfat”這一教學內容。教師通過圖片導入,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進入學習主題,帶著探索精神遨游在課文閱讀的海洋里。
二、視頻導入法
視頻導入法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在英語教學中往往能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例如,教學職教英語第一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Sportsdayinmyschool”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采用視頻導入法。進行視頻導入時,可以給學生播放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一段宣傳片。宣傳片中既有唯美的音樂,又有祖國大好河山的風景,還展現了奧運會的精彩項目,真正把景美、人美、奧運美很好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耳目一新,興趣倍增。為提高學生欣賞視頻的專注力,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問題“Whatsportsappearinthevideo”,讓學生觀察并思考,并重點對學生平時接觸不多的運動項目進行講授,如hurdling,discus,gymnastics,TaiChiboxing,shuttlecock。這樣,學生就可以邊看邊有目的地探索,并學會用英語準確表達該運動項目的名稱,做到在看中學、在學中看。對以上單詞的學習,可以為接下來的課文閱讀打樁鋪路。
三、背景知識導入法
學習職教英語第二冊第三單元中的課文“Buynothingday”時,許多學生初看這個標題,會對文章內容感到很茫然。為了幫助學生掃清學習障礙,教師這時可以引入背景知識導入法,讓學生在進入課文學習之前有一個大概的認知。1992年,加拿大的一群反消費主義者發起了一個“不購物日運動”,呼吁大家在感恩節第二天的購物潮時進行一次認真的思考:有多少東西是我真正需要的。過度的消費會引發過度的生產,使大量物質被濫用,使自然環境因此受到破壞,也會令人們陷入多賺一些錢、多消費一些的惡性循環。這個消費者的自省活動引起了許多國家有識之士的重視,并最終把十一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五定為國際不購物日,期望能喚醒人們的理性消費意識,用減少消費的行為來愛惜人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了解這一背景知識后,學生再閱讀和理解這篇課文時就會游刃有余,就會記憶得更加深刻,同時懂得要理性消費,為節約資源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 公示語 語言運用錯誤 母語遷移 語用失誤
奧運健兒激戰正酣,奧運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作為國際旅游城市的桂林街頭,外國人比以前增加了許多。對于這些老外來說,公共場所、公路標牌等上面的公示語的英文翻譯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經實地考察,發現桂林市的公示語雖然大都配有英語譯文,但其翻譯質量卻令人堪憂。本文針對桂林市公示語英譯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將其失誤原因大致歸結為三類:語言運用錯誤、母語負遷移和語用失誤。
1.公示語英譯失誤分類
1.1語言運用錯誤(performance errors),包括拼寫、語法等遣詞造句方面的錯誤。
1.1.1用詞錯誤
(1)不少市內公交車上有這么一條公示語:文明乘車,其英譯是“Be Cautious in Bus”,成了“在公交車上要小心”。
(2)十字街的標牌“解放東路”竟然被譯成了“Jiefang Road West(解放路西)”,讓人覺得桂林人東西不分。(見下圖)
(3)伏波山景區的區質量方針中,把“安全舒適”譯成了“Set Guests’ Mind at east.把ease(舒適)寫成了east(東邊的),就鬧笑話了。
(4)桂林市垃圾箱上有的把“可回收垃圾”譯成了recyciables,有的干脆沒有譯。正確的說法應該是“Recyclable”和“Unrecyclable”。垃圾箱翻譯的混亂由下圖可以看出:
(5)穿山公園譯成了“Tunnel Hill Park”,使得鬼斧神工、天公造化的景觀“穿山”,變成了人工修建的車輛通行的“隧道山”,應將Tunnel改為Pierced(穿透了的)。
1.1.2拼音錯誤
(6)解放橋頭有一橫幅廣告:桂林山水盛典實景演出。其中“山水盛典”所對應的拼音是“ShanshuiShengdan”,“盛典”就成了“圣誕”。“典”的拼音應該為“dian”。
(7)穿山橋頭的標牌“穿山公園”譯成了“Chuan San Gong Yuan”,就成了“穿三”,“山”的拼音應為“Shan”。
1.1.3語法錯誤
(8)七星公園的幾個大門上的“入口”、“出口”都誤為The Entry/The Exit。一般景區的入/出口譯成Entrance/Exit,不需要加“the”。
(9)中心廣場對面有一幅房地產廣告:幸福像花一樣Happiness just flowers.缺少聯系動詞“is”。
1.2母語負遷移(mother tongue negative transfer)
“遷移指以前的學習被帶入到新的學習情景中去的心理過程。根據二語習得理論,遷移劃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分別指遷移導致正確或錯誤的結果出現兩種不同情況”(Gass,2001:66-67)。受負遷移造出的“中式英語”不少:
(10)正陽步行街入口處的標識牌“歡迎您再次光臨”被譯成“Welcome again”,添個again,就變成了“再次歡迎您”的意思。
(11)桂林市許多垃圾箱上都有這樣一條公示語“保護環境,從我做起”,譯文是“Protect Circum Stance Begin With me”地道的中式英語,還弄出語法錯誤,其實譯成“No Littering!”就行了。
(12)“七星公園”被譯為“Seven Star Park”,成了“七顆星的公園”,因為“北斗七星”的美國英語是“Plough”,英國英語是“the Big Dipper”。試想外國游客看了這種譯法,是不是會覺得很奇怪。
(13)七星公園大門邊,墻上的圖案有一幅是“攀巖”,譯文是“Clamber a mountain wall”,中式英語十分明顯,應該譯為“Rock Climbing”。
1.3語用失誤
我們將人們在言語交際中,因沒有達到完滿交際效果的差錯,通稱為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何自然,1988:202)這類失誤主要歸因于說話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達習慣,或者說得不合時宜。
(14)王城公園里面有幾處建筑門前的標識語“游客止步”,被錯誤地譯為“Passenger no entry”。外國游客看了會覺得很不禮貌,應譯為“Staff Only”。
(15)喜洋洋超市電梯上有一條標識語“請勿在手扶梯上嬉戲”,下方是它的英譯“Don’t playing on the Auto walk”。該句是祈使句,應用原型play。其次這里用完整句顯得很不禮貌,按英語習慣譯為“No Playing on the Auto Walk”。
2.改進的措施
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桂林市向外國友人展示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果,因而正確的翻譯對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為了改變桂林市這種公示語英譯的混亂狀況,筆者認為,全社會尤其是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要高度重視。公示語的翻譯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要建立常設政府機構,配備專職或兼職工作人員,再聘請一些專家作顧問,擬訂出公示語的管理辦法,負責對全市外語標識的咨詢、檢查、監督和管理。
參考文獻:
[1]Chinese-English Expressions on Signs Service and Research Online.漢英公示語研究在線.
[2]Susan M.Gas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1.
在德國旅游,這個國家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管理水平讓我記憶深刻。從商店購買一次性包裝的礦泉水、啤酒和可樂、檸檬等碳酸飲料,包裝上都標明這些商品的回收點,就近分散在各處。另外,各個販賣處――也就是超市,也會在自己賣的商品外包裝上蓋戳,表示由自己回收。比如,我買一大瓶可樂,同時得預付0.25歐元的押金。幾次購物后,我就可將其收集起來帶到超市收回押金。對于不收押金的玻璃瓶,各店也會設有專門的回收桶。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回收的飲料灌裝瓶,由專業人員清洗后重復使用,而且絕不像國內那樣降等級使用。比較而言,德國這么做更能讓資源的使用最大化,垃圾污染環境的問題幾乎不存在。
去超市總要用到購物袋吧?在德國,購物時店家不給顧客提供購物袋,而是顧客自己帶個棉布口袋。不過,有的商店也給顧客提供帆布和棉布材料制成的購物袋,這些均要顧客自己掏錢購買,價格從幾歐分到幾十歐分不等。最貴的大概要1歐元一只,合人民幣十元左右。德國人喜歡物盡其用,所以,購物布袋的使用比其他材料做的購物袋更為環保,用臟了就將其丟進洗衣機里洗洗再用。
還有, 有的布袋上印著各種精致的畫面,大都是超市的宣傳畫,拎出去等于給超市做廣告。這類布袋就免費了,店家和市民兩方都得利。
不用時,人們都把購物袋折疊起來,放在包里隨身帶著。有的時候,我臨時去超市又沒帶購物袋,就把商品擱進超市為顧客備好的廢紙箱,就這么捧著回家。有的時候,我還看見老人拎著竹籃子去購物呢,那情景讓我想到國內爺爺奶奶當年購物的情景,備感親切。如去面包房購買面包等,則用紙袋裝著,隱約地透出濃濃的香味。
德國首都柏林的街頭有會說話的垃圾箱,如果行人將廢棄物品準確投入其中,它們會用3種語言說“謝謝你”,或者大叫“投進了”,讓人們在做出平常之舉時也有一種成就感。這些以太陽能為能源的新型垃圾箱全都設在外國游客眾多的地區,因此,它們不說德語,而會說法語、日語和英語。
法國
剛到法國,被安排住進一家類似國內四星級的酒店。第一件要做的是洗澡,淋浴解旅途勞累。酒店淋浴器只50L的容量,為了在淋浴時再省水,法國人還在水龍頭里安裝水流限制器或“通風器”。它能夠在水流中噴出微氣泡,據說這樣可將水流量減少30%~40%。這讓在國內習慣了大淋大洗的人感到震撼。在幾家團體大辦公室和朋友的家中,發現他們使用的電冰箱也是節能型的。當地人說,法國人買冰箱會選擇有耗能標簽(從A到G)的節電型冰箱,而且注意冰箱的溫度調節。食品儲存只要5攝氏度就夠了,冷凍層只要-18攝氏度足矣,因為少1攝氏度,就減少5%的耗電量。在每次看完電視的時候,法國人都習慣性地把電視機的開關關徹底。許多法國人臨睡前,會檢查是否關閉電視機電源。據說,長期處于睡眠狀態的電視機的耗電量也是相當多的,不容忽視。
瑞士
瑞士不僅風景秀美,瑞士的垃圾處理可能是全世界最好的了。這里居民的熱水供應,就是靠垃圾處理廠燃燒不可回收的垃圾來加熱的。
瑞士對如何倒垃圾有著嚴格的規定,分類也十分細致。瑞士人家用過的玻璃瓶在倒之前,必須先沖洗干凈。然后放在一起,待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帶到超市去。
超市有專門的大柜收集。玻璃瓶有三個收集洞口:棕色瓶、綠色瓶和無色瓶。所有的人都會按指定的洞口倒入,決不會弄錯。塑料瓶、電池、燈管等垃圾,都是銷售廠商來負責回收的。
家庭里面產生的植物垃圾,如擇剩的蔬菜,剝下的菜皮,倒掉的茶葉等,這類垃圾要用專門的綠色垃圾塑料袋來裝,然后倒入垃圾站指定的綠色垃圾箱。而報紙、雜志這類垃圾都被捆得整整齊齊,四四方方,放在垃圾站。家庭產生的其他常見無毒的生物垃圾,如骨頭、食物殘渣、碎紙片等,要用專用的塑料袋來裝,然后貼上交費標簽,放到垃圾站。
on stress
regain confidence
responsibility is a badge of honor for youth
why we study english
whether there’s an afterlife
internet civilization
classifying rubbish, improving environment
tomorrow will be better
cell phones bring more social interactions or isolation
a fundamental subject or a specific subject with prosperous occupations
how to present courage
faith and success
introduction of a city in hunan
cheer up
nothing is impossible
大自然的愛和照顧
在應力
恢復信心,
責任是極高的榮譽的青年
我們學習英語的原因嗎
是否有來生
網絡文明,
垃圾分類,改善環境
明天會更好
手機帶來更多的社交或隔離
一個基本的主題或某一特定的主題和繁榮的職業
如何描述勇氣嗎
信仰和成功
介紹了湖南城市
關鍵詞:詞匯 詞根 詞綴 記憶法
一個英語學習者想要學好英語就需要有一定的詞匯量做基礎。因為有了詞匯才能構成語言,沒有詞匯就構不成語言。打個比方來說:我們蓋房子的時候需要磚瓦來做材料,而詞匯就是語言中的磚瓦材料,如果沒有足夠的詞匯量,想學習英語是無法進行的。所以要想提高英語水平,學好英語,我們首先就得學會多多積累詞匯,那么怎樣才能增加學生的詞匯量呢? 我認為掌握各種有效的英語詞匯記憶方法是尤為重要的。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簡單有效地單詞記憶方法。
一、詞根、詞綴記憶法
英語單詞的構成主要分為合成(composition),派生(derivation)和轉化(conversion)。什么是派生呢?就是在詞根的基礎上加上前綴或是后綴,然后構成了另一個新的單詞。所以人們常常把詞根、前綴和后綴比作是打開英語單詞詞庫的三把金鑰匙。想要擴充詞匯量,就有必要記住在英語里會經常用到的一些詞根、前綴和后綴。而且英語單詞的構成也是很有規則的,就好比我們漢字的構成一樣。只要把詞根和詞綴記住了,就像是記住了簡單的漢字,舉個例子說明:比如我們知道‘木’字和‘每’字的意思,那么我們大概就能猜出‘梅’字的意思。前綴(Prefix)就是加在詞根前面的,后綴(Suffix)就是加在詞根末尾是。在英語單詞的前面加上前輟就能夠改變這個單詞的詞義;在單詞的后面加上后輟就能夠改變這個單詞的詞性。常見的前綴有 sub- ,dis-,in-,im-,com-,un-,re-,inter-,pro-,mis-,non-,anti-等,后綴有-less, -er,-or,-ess,-y,-ly,-ful,-an, -ian, -dom, -ist等。這種法常常會被英語初學者所忽視,其實只要把詞根詞綴背熟了記熟了,我們認識的單詞自然而然就多了。
二、分類記憶法
分類記憶法就是把所學過的單詞按照它們所屬的類別進行分類歸類, 然后一類一類的放在一起聯想記憶的方法。使用這種記憶方法就可以把同一類的單詞放在一起大量的進行記憶。例如,當你遇到了一個新的單詞“peacock”(孔雀),你就應該問問自己:我一共學過多少關于動物的單詞呢?回憶一下以前所學到的有“frog”(青蛙) ,“monkey”(猴子),“snake”(蛇),等等。學習者本人對自己所學過的單詞進行分類總結,這樣收到的效果會更好。當然在學校的時候,也可以同學和同學之間比一比,賽一賽,看看誰寫出的動物、植物、食物的單詞多,這樣做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列出了一些詞匯的分類,如下:
1.與蔬菜相關的單詞:胡蘿卜(carrot),辣椒(pimiento),柿子椒(pepper),馬鈴薯(potato),西紅柿(tomato),黃瓜(cucumber),茄子(eggplant),豆(bean).
2.與水果相關的單詞:蘋果(apple),杏(apricot),香蕉(banana),海棠果(Beijing flowering crab),越橘(bilberry),黑莓(blackberry)
3.足球詞匯:球場(pitch),中圈(kick-off circle),中線(half-way line),足球隊(football eleven),足球運動員(football player),守門員(goaltender),后衛(back),左后衛(left back),右后衛(right back)。
4.交通詞匯:豪華轎車(limousine),賽車(racing car),轎車(saloon),客貨兩用車(notchback),四輪驅動(four-wheel drive),前輪驅動(front-wheel drive)。
三、比較記憶法
比較記憶法就是從單詞的形、音、義等方面進行比較記憶。常用的有①反義詞比較法,例如:south(南) north(北),slow(慢) fast(快),big(大) small(小), cold(冷) hot(熱),thin(瘦)fat(胖),busy(忙碌的)free (空閑的)等。②近義詞比較法,例如:study/learn(學習),big/large/great(大的),look/see/watch(看),hear/listen(聽),door/gate(門),like/love/enjoy(喜歡)等。③詞形相近比較法:want(想要)wait(等待),read(讀)ready(準備好的),wall(墻) walk(走),quite(很)quiet(安靜的)等放到一起對比記憶。④同音詞比較法: too(也) two(二),for(為) four(四),right(正確) write(寫),by(乘) buy(買),blue(藍色的) blew(blow的過去式),sea(海洋) see(看見),son(兒子) sun(太陽)。大家采用這種方法記憶單詞,就很自然的把單詞的的形、音、義給結合在一起了,這樣也就提高了我們記單詞的效率。
四、口訣記憶法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背單詞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那么怎樣做能讓人感興趣呢?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我們經常喜歡將一些歷史事件編成順口溜來記,這樣背起來非常的容易,而且在考試時能應用自如。英語單詞有好多都是包含有相同的獨立的單詞/詞根,只是在這個單詞前加上不同的前綴或字母,利用這個特點可以將這類單詞根據其含義編成比較流暢的口訣,串到一起來背,這樣就能變得容易有趣,而且一下子就能記住多個單詞。因為是串在一起記的,所以回憶時一并回憶,這樣記得更牢。下面兩個例子是曾經在網上看到過的單詞記憶口訣:
1.這組單詞的共同特點是在拼寫上都是以ull結尾的,口訣如下:
gull前邊唱歌(g歌)的是海鷗,hull海鷗喝(h喝)水用硬殼
lull拉住(l拉)海鷗快安靜,mull飛到山后(m山)去思考
bull海鷗不同意(b不)變公牛,dull(d)打它一下變
2.這組單詞都是字母“g”開頭的
①grace n 雅致;斯文;優美 ;②glitter vi.(常與with連用)閃閃發光;閃爍;③grain n.谷物,谷類,細粒,顆粒; ④grope vi.摸索;搜尋。
口訣如下:比賽(race)的哥哥真優雅,垃圾(litter)前的哥哥放光輝,雨前(rain)的哥哥揀谷粒,繩前(rope)的哥哥在摸索。
許多人學習英語沒有堅持下去的原因都是因為單詞記過就忘,記了又忘,時間長了就失去了興趣。口訣記憶法容易讓人產生興趣,而且記住后不容易遺忘,能讓人產生進步感。所以在記單詞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多編些這樣有趣的口訣,幫助自己記憶。
五、閱讀記憶法
閱讀是擴大和鞏固詞匯量的好方法。這種“字不離句”的在閱讀中記憶詞匯的方法可以說是一種很有效的記憶單詞的方法,因為處在一定語言環境中的單詞能給人很深刻的印象。背詞匯手冊又枯燥又乏味,而且只是機械地記住了單詞的含義,缺乏語言環境,如果不及時鞏固,遺忘率是很高的。而閱讀記憶法是通過讀文章來記憶單詞,通過上下文的理解,能夠把單詞的意思記得十分清楚,而且能夠理解的準確。長期堅持使用這種方法,即會在閱讀中鞏固記憶單詞,又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新的單詞。這樣像滾雪球的方式不斷發展,在不知不覺當中你的詞匯量就擴大了,而且也能記得相當牢固。
六、感官記憶法
在記單詞的時候,不應該只利用一種感官,而應該做到“眼看,手寫,口念,耳聽,腦記”。把耳、口、眼、手調動起來,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溝通大腦皮層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減少遺忘。自古以來,我國就提倡眼、手、口、耳、心“五到”讀書法。眼到,就是用眼睛看單詞。手到就是用手寫單詞以加深印象。口到就是出聲把單詞念出來。耳到就是在念單詞的時候要聽著。心到很重要,用心去記才能記住記牢單詞。例如:apple這一單詞,用眼看到后開始動手寫這個詞,要反復幾遍,同時還要念出聲來,并用心去聽去記。只有這樣五官配合起來才能更好更牢的記憶單詞。
總之,記憶英語單詞的方法很多,只要是能幫我們把英語單詞記牢記準的都應當被視做好的記憶法。大家趕快采用適合自己的記憶英語詞匯的方法,一定會收到明顯效果的。
參考文獻:
[1]汪榕培.英語詞匯學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生態文明是社會的需要,作為一名現代公民,有責任提高自己的生態意識。教育承載著培養社會建設發展需要的人才的重任。生態文明教育是以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為目標,采取多種教育手段,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自覺和生態能力的教育。因此,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小學德育的新課題。那么,如何在小學常態化地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小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近年來,廣州大力推行垃圾分類,達到垃圾減量的目的。東山培正小學參加了國際環境教育基金會和國家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啟動的“國際生態學校”創建工作,以垃圾減量教育為切入點,將“國際生態學校”理念滲透到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貫穿于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和建設的整體活動中。通過國際生態學校網絡,與世界各國的生態學校共享教育的經驗和成果,使學校的生態文明教育水平不斷提升。
一、全員培訓,提高教師生態文明教育水平
國以人立,教以人興。學校應遵循《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加大對干部和老師的培訓力度,增強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創新師資培訓機制,專家講座和校本研討結合,課例引領與課題研究相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讓學校教師統一思想,形成合力,在實踐中提高生態文明教育的水平。
二、立足課堂,各學科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讓各科教師積極挖掘教材中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因素,認真上好滲透課,具體做到課前滲透定目標,課中滲透要科學,課后滲透悟道理。從而引領老師們自覺地、有效地結合教材的內容滲透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垃圾分類等教育。
語文、思品老師可結合時事和課文,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意義和方法的教育。數學老師可讓學生統計垃圾減量數據,進行對比分析。英語老師可讓學生了解各國環保的措施。科學老師可讓學生進行垃圾處理的探究,嘗試制作創客作品進行垃圾減量。信息技術老師可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制作電子報或微視頻等宣傳環保。音樂老師可讓學生學唱生態文明的歌曲。美術老師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讓學生制作生活用品或裝飾物,變廢為寶。
三、大力宣傳,精心營造校園環境文化
校園環境文化作為校園的生態系統,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精心營造校園物質環境,使校園里每一處都成為學生學習的資源。學校應開設環境教育資源中心,建造各種環境科學體驗活動園地,如造紙坊、創展平臺、垃圾分類科普園等。張貼上關于環境教育的宣傳畫,定期舉行環保作品展覽,各班專題宣傳的墻報,操場顯眼處懸掛永久性的節能減排教育宣傳標語。大隊部在紅領巾電視臺設立善正論壇,每周播出宣傳小品或最新的環保信息,德育處運用信息技術,利用電子屏幕、校園網、班級主頁等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教育。
四、注重日常,環境管理常態化進行
學校把環境管理作為創建國際生態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教職員工、學生全員參與校園環境管理。
1. 可回收物定期收購,促進循環再用
學校讓學生自己報名擔任班級“小管家”,實行定期輪換。打掃衛生、垃圾分類、監督用水、關燈關風扇等都由學生負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校級小管家實行競爭上崗,他們負責檢查評比。每周評選“環境管理模范班”,在全校進行表彰。定期評選“優秀校園小管家”,鼓勵學生成為學校環境管理的小主人。
老師們實行無紙化辦公,電子政務,教材和教參循環再用,并積極參加環保辦公室的評選,成為學生的榜樣。
2. 餐廚垃圾節約為先,嘗試轉化再生資源
學校集體食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倡導師生“光盤行動”,學生把骨頭菜渣倒入本班收集桶,校園小管家進行檢查登記。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將廚余轉化為肥料,科學體驗活動激發了學生垃圾減量的熱情。
3. 有害垃圾定點貯存,集中運送深度處理
有害垃圾是造成環境污染,特別是重金屬污染的重要原因,有害垃圾看似量少,但危害極大,學校定點貯存,集中運送深度處理。
五、注重創新,特色活動多元載體實施
1. 成立學校生態委員會,共建生態規章
成立學校生態委員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通過競選,民主投票選出委員,學生人數占委員會總數50%以上。生態委員會在學生、教師、部門管理者和學校建立聯系,將垃圾減量這個項目融入學校發展計劃和本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活動中,并發動家長師生制定生態規章。
2. 以培正聯盟帶動跨地區的多校行動
培正家族一門多校,遍布穗、港、澳、梧州等地,同學會遍布全球。結合培正校慶活動,學校多次組織到香港、澳門培正學校參觀學習,開展環境教育經驗分享活動。2007年開始,培正同門學校成立聯盟會進行跨地區環保活動。
3. 創設“節日垃圾減量”品牌活動
中國民間節日較多,而民間慶祝節日最容易產生不合理消費和浪費資源的現象,踐行綠色生活從節日開始。如春節開展“利是封再用創意設計”;“向雷鋒同志學習” 題詞紀念日開展“愛心義賣驛站”活動;清明節和五一節開展“合理消費、源頭減排”活動;6.5世界環境日開展“碳補償綠色行動”;中秋節舉行“月餅盒再用創意設計比賽”;教師節倡導過“綠色教師節”;培正校慶日推廣節能環保,推廣會內容豐富,有廢紙再造體驗,節紙行動作品展覽與評選,舊紙再用現場設計制作,流動舊書吧,節紙DIY及環境知識擂臺賽,電子賀卡創作比賽等活動。
4. 依托云環境,利用微課,進行生態文明教育
學校是全國信息化試點校,在科研課題《云環境下學校教育教學創新的行動研究》引領下,老師們借助云環境和制作微課,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讓學生更主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如綜合實踐課《自覺垃圾分類 共享低碳生活》,包括導入微課引出探究任務,各小組運用電子書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的匯報,平板操控知識競賽,打寫上傳金點子,在線進行互動游戲、設計環保口號進行線上評比等。學校開發了微課,再應用網絡上海量的微課資源,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校本生態文明教育微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網絡化、個性化,成效更顯著。
5. 家校社聯動推廣宣傳,垃圾減量
學校“學雷鋒善正志愿團”的師生經常深入社區對居民宣鰲⒅傅伎展節約資源垃圾減量活動,與社區共同開展垃圾減量活動。
學校與越秀區環境保護局、越秀區教育局共同承辦“落實科學發展觀,越秀愛心環保行――資源分類回收共建綠色社區論壇”,圍繞“學校、家庭和政府職能部門如何教育孩子從小建立資源意識”等問題各抒己見,引發臺下學生、家長以及各方領導的思考和討論。學校還把廢品資源回收所得的全部款項捐助國際獅子會,給貧困白內障患者送光明,為創建廣州打造“首善之區”典范再作新的貢獻。
寒暑假,學校組織舉辦“垃圾分類示范家庭”的評選活動,開學第一周提交自評分表,以及活動過程資料包,經學校行政、老師、家長委員會家長代表組成的評選小組對材料進行審評及公布結果,并組織舉辦“垃圾分類實踐活動總結會”,表彰獎勵示范家庭的學生及其家長,擴大宣傳教育效果,由生態委員會家長和學生負責審閱材料進行評選。
【關鍵詞】英語存在句 二元謂詞 時間特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066-02
一、研究背景
英語存在句是各語言學派關注的重要語言項目。存在句是世界上所有語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1]。語言學家Jespersen首先對英語的存在句給出了語言學定義,即句子結構的一種特殊形式,用來表達名詞事物(包括人、動物、概念等)的存在。其句法結構為:There+be+名詞短語+地點短語(+時間短語),也就是There+be+NP+LP結構。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重要的英語存在句結構:There+be+NP+doing+LP結構,其中,而doing做前面名詞的后置定語,而且因為是現在分詞,所以doing與前面的名詞之間是主謂關系,且該動作正在發生。如:There is a girl singing in the classroom.表達的意思是“教室里有一個正在唱歌的女孩”。后來,在總結前人對存在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張紹杰得出英語存在句的語法定義,即由非重讀的引導詞there和be的某種形式或表示非及物意義的動詞構成的小句結構都是存在句。
前人對于英語存在句的研究,多數集中在對其進行的生成語法研究上。研究者認為存在句的兩個重要問題,即確指性和一致性涉及句法及非句法因素,諸如語篇、情景等,不可能只從某個角度作出全面的解釋[2]。而之前喬姆斯基對存在句的there從最簡方案理論框架視角的研究[3],中國學者認為,一致問題和副主語的確指問題均未在這一框架內得到很好的解決[4]。另外,對存在句中虛詞there的研究也不勝枚舉。存在句中的there,從被認為是格傳遞者[5],到作為位置填充成分,再到作為LF詞綴,經歷了不同的句法地位。這些方法能部分地解決一些問題,但沒有從語義特性角度,給出英語存在句應有的解釋。而針對英語存在句的語義特征的研究,多數集中在對于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語義對比上[6]。
因此,文本擬從語義學角度出發,對英語存在句的典型句式“There+be+NP+LP”極其發展句式“There+be+NP+doing+LP”結構進行語義特性的考察。
二、英語存在動詞be的二元性質
英語存在句中的存在動詞be一直是語言學家研究的重點。而其語義特征,前人有過對其從情狀、語態和有定性等角度進行的分類[7]。本文將從論元結構理論出發,對英語存在動詞be的論元性質進行探討。
如果英語存在句中的動詞是二元動詞,那么還要看這個二元動詞表達的事件的小類,也就是There+be+NP+doing+LP結構中doing所表達的事件。當該動詞表達的事件的語義角色承載者(存在主體NP)不依賴于該動詞的事件而存在時,也就是說,存在主體NP的存在,不受存在動詞be之后動詞表達的時間的影響,該動詞就可以出現在英語的存在句結構中。如:There is a car collecting the rubbish along the street.此句中,存在主體car的存在不依賴于collect表達的事件(收集垃圾)而發生,且不受其事件發生的影響。這樣的存在句表達是通順的。
相反,當該動詞表達的事件的語義角色承載者(存在主體NP)依賴于該動詞的事件而存在時,該動詞就不可以出現在英語的存在句中,如*There are two rivers forming under the mountain.這個句子之所以不可以接受,是因為存在動詞be后面的名詞短語表達的事物(即存在主體two rivers)按照存在動詞be與另一動詞form的事件關系推斷,應在動詞事件form發生之前已經存在。但在這個句子中,存在動詞be后面的動詞form則要求其非施事角色的承載者two rivers在事后才存在(即形成),這導致存在動詞be后面的名詞短語two rivers無法從后面的動詞form處獲得語義角色,最終導致句子在語義上前后矛盾,不可接受。
三、英語存在句的時間特性
1.There+be+NP+LP結構的時間特性
英語的存在句是一種靜態句,存在動詞be不表行為,而只表示“某人某物在某地存在”這一靜態含義。但在英語存在句There+be+NP+LP結構的實際表達中,我們不難看出,英語存在句是有相應的時間特性的,而這一時間特性是由存在動詞be的時態變化展現出來的。 如:
a. There is a theatre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city.
b. There was a theatre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city two years ago.
c. There will be a theatre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city soon.
d. There had been a theatre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city before I moved in.
在這四個英語的存在句中,“is”、“was”、“will be”和 “had been”是“be”的不同時態表達形式,分別表達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和過去完成時。顯然,英語存在句中的基本存在動詞be因其自身的時態變化,賦予了英語存在句鮮明的時間特性。
2.There+be+NP+doing+LP結構的時間特性
存在句的時間特性制約著能夠出現在這個句子構式中,除存在動詞be之外的另一個動詞的本體類型。存在動詞be表達了一個二元關系,在這個關系中,“存在主體NP”和“存在處所LP”的存在時間T1早于存在動詞be之后動詞表達的事件的確立時間T2。既然這個存在時間T1早于發生時間T2,那么存在動詞be之后名詞短語(也就是存在主體NP)表達的事物的存在時間T3也早于T2。因此,英語存在句中的存在動詞be后存在主體NP與動詞之間存在一種時間關系,那就是:該動詞的論元就其語義角色而言,必須在動詞表達的事件發生時間T2之前就存在。
例如,在英語存在句There is a person leaving the room.中,動詞leave的唯一論元是存在主體a person,而a person在該動詞表達的時間發生之前就已經存在。否則,存在句固有的時間特性就不能實現,句子表達出來就會不通順,如:*There is an apple growing on the tree. 在這個錯誤的句子中,動詞grow的論元an apple,在該動詞表達的時間發生之前是不存在的,因此這個句子就不符合存在句的時間特性。
四、結論
本文對英語存在句的典型句式“There+be+NP+LP”極其發展句式“There+be+NP+doing+LP”結構進行了考察。文章以“存在動詞be”與“英語存在句的時間特性”為指標,重點考察了各個語義類型的成立條件,得出結論:1. 英語存在句中的存在動詞be是二元謂詞。2. 英語存在句的時間特性的存在動詞be的時態變化展現出來。3.存在謂詞be表達的事件在時間上不晚于存在句中其他謂詞do表達的事件。此結論對于英語存在句的研究與教學,尤其是對英語存在句中存在動詞be與其后其他動詞的選擇,以及英語存在動詞be與其論元的制約關系的研究,將有一定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Frezz, R. Existential and Other Locatives[M].1992
[2] 戴曼純,梁毅.“中國學生的英語存在句習得研究”,《外語研究》,2007年12月.
[3]Chomsky. N. The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5
[4]戴曼純.“最簡方案框架下的存在句研究”,《外國語》,2001年01期
[5] Jianhua Hu, Haihua Pan. Focus and the Basic Function of Chinese Existential You-Sentences. Studies in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Volume 84, 2007, pp 133-145
關鍵詞:任務型;英語教學;任務設置
任務型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在語言習得理論和交際教學思想的研究和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語言教學理論。任務型英語教學,就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預設一個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用語言做事(從做中學)體現了任務型教學的本質特點。它的精髓就在于教學任務的目標導向和教學情境的任務創設,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交流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達成目標,感知成功。
修訂版人教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教材(以下均以該教材為例),從當前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學習特點,每個單元圍繞一個話題開展聽(Listening task)、說(Speaking task)、讀(Reading task)、寫(Writing task)活動。各個部分目標明確,但由于沒有分課次,也未標注順序,因此教師在任務設置中可以有更多的自我調控空間。
任務型活動涵蓋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熱身(warming)、讀前(pre-reading)、閱讀(reading)、語言學習(Learning about Language)、語言運用(Using Language)、主題任務(topic task)等。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典型任務的驅動下展開師生活動,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培養學生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但是,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要真正設計好一節課的任務卻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通過新課程以來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覺得任務設置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要關注以下幾點:
一、任務設置要關注情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趣的知識往往比有用的知識更有吸引力,高中英語任務型教學中任務的設置要關注情感,體現趣味性。倘若設置的任務與學生生活太遙遠,脫離學生的實際,那就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也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就很難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任務的達成。在開展高中英語任務型教學活動中,學習成功的關鍵是保持學生積極的英語學習態度。因此,我們要特別關注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任務設置的情感因素,注重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科的積極情感。
比如,在設置Book 5 Unit 4 “Making the news”的任務時,筆者就“Pre-reading”設置了以下三個任務,組織學生開展拓展性討論:
1.What do you think are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
2.Is being curious and active important?Why/Why not?
3.Enthusiasm for the job is the key to success,do you agree? Why/Why not?
思考:任務設置的焦點必須與學生的現實世界有著一定的聯
系,這種聯系應該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問題,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欲望。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克服學習中的消極情緒,在任務驅動活動中,不斷增強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才有可能為學生終身的英語學習和發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任務設置要體現分層
學生英語知識基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差異,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更好地發揮潛能,教師應遵循因材施教原則,結合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合理的分層任務,既要讓優等生吃得飽,又得讓后進生吃得了,以充分調動和發揮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比如,在進入Book 5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的學習前,筆者就“Warming up”設置了以下幾個任務:
1.How do you usually get to school?
2.Where do you live,in a city or in the countryside?
3.Do you live in a flat or a house?
4.What kind of housing would you like to have in the future?
5.What can we use to build houses?
接著在此基礎上,列舉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涉及housing,population,pollution,traffic,hunger,literacy等問題。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問題,使每個學生找到自己能順利完成的任務。通過分層次的任務型活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想象力,這一單元的學習任務也就輕松完成了。
思考:在任務設置過程中,要關注每個學生,特別是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也能獲得獨立運用語言的機會,所有學生都能從任務中獲得成就感,使他們也能產生一種“I can learn English well”的心理感受,逐步形成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使每個學生內在的語言潛能得以挖掘和發展,增強其自信心。
三、任務設置要力求創新
創新是教學的生命力,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就在于不斷地創新。由于學生間個體差異的存在和英語基礎水平的參差不齊,任務設置要考慮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通過創新這個環節來達到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的目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特別是在完成寫作任務中,教師很難做到對每個學生的習作全批全改,筆者在任務設置時采用學生互相糾錯,此種方式不失為一種操作性較強且效果較好的辦法。
在互相糾錯中明確任務:
1.指出對方寫作要點是否寫全,有無遺漏;
2.各要點的條理是否清晰,開頭和結尾是否點題,內容是否連貫,格式是否正確;
3.語法是否有錯誤(包括主謂是否一致、人稱是否一致、時態、語態、冠詞及名詞單復數等方面的語法錯誤);
4.有無句型或固定搭配等方面的錯誤;
5.有無單詞拼寫錯誤或大小寫及標點符號等方面的錯誤。
思考:這種寫作任務的設置,不僅體現新課程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理念,而且也是任務型教學在寫作中的實際運用。教師很難相信,自己拼命教還聽不懂的學生能夠完成寫作任務,更不用說互相糾錯。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的學力差異”的資源,為提高課堂學習效益服務,教學活動應當是師生互動、生生交往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四、任務設置要滲透德育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要想達成課標所提出的目標,我們在設置任務時,應根據教材內容,充分挖掘人文內涵。
如,在完成人教版的Book1 Unit 4 Earthquakes本單元的教學后, 為了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球觀”,珍愛地球,保護環境,就得逐步幫助學生樹立“關愛地球、防震減災從我做起”的意識。筆者在任務型教學的過程中,精心設置教學任務,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以“保護環境,愛護校園”為題的英語主題活動,通過學生討論,他們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也認識到校園垃圾的危害:污染環境,有害健康;學生用英語積極獻言獻策,提出了如何處理校園垃圾的許多建議:垃圾怎么分類;廢紙如何再利用;填埋學校有害垃圾;節約用水,處理污水、廢氣等等。通過活動,學生下定決心:盡我所能,從我做起,保護環境,愛護校園。
思考:富有強烈時代氣息和鮮活生活實例的教學任務設置,有利于我們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筆者在英語教學任務設置時,注重挖掘教材人文內涵,滲透德育元素,結合形式多樣的任務驅動活動開展德育,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既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在任務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通過教學實踐,我真正體會到,在開展任務型教學活動中,教師起著英語學習的促進者、解疑者和組織者的作用。任務型教學法吸納了當代先進的教學思想,從實際出發,采用功能、結構、話題、任務型活動等相結合,是新時期實現高中英語教學改革要求和目標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我們英語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使任務型教學模式逐步規范,使之更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