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垃圾回收利用的好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據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5月底中國的手機用戶數量已達到12.56億人,相當于中國90.8%的人都在使用手機。根據對我國廢舊手機的處置統計,我們認為,對于不再使用的手機,大部分人將其閑置在家,這部分手機垃圾暫時不會對環境構成危害,但幾年之后會由于棄置而造成環境污染高峰;一些會通過二手機商販主要流向廣州等地,經翻新后再銷售,而在此過程中失去價值的零部件和外殼被隨意丟棄,一部分由小作坊露天提取貴金屬,殘液則直接傾倒,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賺取私人利益;直接丟棄的手機會混入生活垃圾中,對環境造成直接危害。
手機的主機電路板、電池和塑料外殼中含有鉛、鎘、汞、六價鉻、聚氯乙烯、溴化物等有害物質。如果隨生活垃圾一起采用傳統的垃圾處理方法運送到普通垃圾場掩埋,一段時間以后,有害物質滲濾液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如果將手機垃圾運到焚化場焚化,燃燒的聚氯乙烯手機塑料外殼還會產生含氯的有毒物質,在一定溫度范圍內可能產生二惡英。
我國尚未建立電子垃圾的回收管理制度,污染防治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手機垃圾主要通過兩個渠道處理:一是作為普通垃圾被填埋,二是在不具備條件的小作坊里被拆解,回收貴重金屬。
我國許多生產企業不愿意投入回收產業,因前期投入較高,需用的技術、設備和工藝都較為先進,一般一個初具規模的拆解企業,投入期后至少要五六年才會贏利。
2 國外手機垃圾的回收管理
日本在廢舊手機回收利用方面具有很強的技術優勢及產業化應用實踐。日本的移動運營商都要求他們的手機供應商在產品開發時就考慮如何用環境友好和成本有效的方式回收,并且還要求向其提供“手機生命周期結束后的處理方法”。廢舊手機電池處理技術日本在2001年4月1日實施的《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修訂法中將廢舊手機的密閉型蓄電池指定為回收再利用的對象。
在德國,電訊移動電話公司將回收手機和促銷新手機結合起來,推出折價回收舊手機的活動。舊手機在經德國移動專賣店的專業人士評估之后,根據其功能和性能被分成10、20和40歐元三個等級的折價。
在英國,手機用戶可以將廢棄的手機投放到設置在遍布全英1600個零售網點的回收箱里,或是通過移動公司提供的免費郵寄袋將廢舊手機寄給回收中心。
韓國目前也正式實施了相類似的制度。回收的手機將被統一運往回收再生工廠,進行資源化處理。首先,對每一部手機進行檢測與分類,將可以繼續使用的零部件拆除,將報廢而無法繼續使用的手機分為機殼、電路板和電池三個部分,分別處理。機身的塑料外殼一部分被壓成顆粒后用于制造交通管理系統的塑料路障、賽馬廠的全天候跑道和塑料桶等,另一部分被送入高溫焚化爐里焚化,產生的熱量用于給附近的村莊供暖。電路板被送入加熱爐里熔化、分選,提煉貴重金屬,用于工業生產、首飾制造或生產鋰電池等。
3 我國手機垃圾的回收管理對策建議
目前,受觀念、經濟及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我國還沒有真正建立廢舊手機回收系統,主要存在以下途徑進行回收和利用。
3.1 不規范的二手回收市場
在國內的大城市,街頭小販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回收廢舊手機,一方面對還能使用的手機進行翻新,重新賣到市場;或者將手機拆解,只利用一些零部件,其余當作垃圾扔掉。這樣的街頭回收妨礙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也造成了電子垃圾的擴散,加大了電子垃圾分類處理的難度,往往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質的“垃圾”只能當作普通垃圾填埋或焚燒。
3.2 當作垃圾回收處置
一部分廢棄手機及配件已經被當作垃圾丟棄,只是現階段還沒有大規模丟棄廢舊手機的現象。手機電池由于壽命較短,且產品更新快,在我國廢棄手機電池的數量十分巨大,這些手機電池絕大部分被當作廢棄物丟棄。丟棄的手機及手機電池被當作一般生活固體垃圾處理,可是,其與一般城市垃圾有很大不同,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長期污染。
3.3 簡單的拆解作坊式回收
在廢舊手機回收利用過程中,是否保護好環境且不產生二次污染,是廢舊手機回收利用工藝的成功標志之一。現有手機的拆解工藝基本處于手工作業階段,沒有形成規模化和機械化操作,而且大多數拆解作業都是家庭作坊式,極易造成二次污染。由于手機中含有金、銀、鉑、鈀等貴金屬,在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一些私人或小企業將回收的手機等電子產品扔入硫酸池把電路板的塑料成分腐蝕掉后提取貴金屬,或是采用直接火燒等落后技術,產生大量的廢液、廢氣、廢渣,這些有害物質未經任何處理,源源不斷的排入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4 廢舊手機回收利用的對策
手機回收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政府到生產商、從經銷商及運營商到消費者的積極參與。針對我國的迫切形勢,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可采取以下有效措施,積極應對電子污染,使電子行業與環境、社會協調發展。
4.1 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包括立法支持、政策傾斜、資金支持等。我國政府己經意識到了電子垃圾的危害,并頒布了《電子信息產品污染防治管理辦法》(2007年3月1日正式實施),但我國還缺乏相應的行業標準和電子信息產品污染的重點防治目標,應盡快制定。延伸生產者責任正在作為一個新的廢棄物管理的范例而被廣為宣傳,該制度要求生產者承擔廢棄電子產品回收、處置的義務。我國立法部門可以考慮采納延伸生產者責任制度來管理手機等電子產品,強制手機生產者履行對廢舊手機回收和安全處置的義務,明確經銷商和移動運營商從消費者手中回收廢舊手機的義務,并明確消費者有義務將廢舊手機交回銷售商作價回收。在廢舊手機處置方面,明文禁止對廢舊手機的簡單填埋和焚燒。政府加大力度取締非法手機回收,建立規范的二手手機市場,防止超過設計壽命的廢舊手機流入農村市場,而導致回收困難,回收成本升高。基于手機回收的環境和社會效益,政府可以考慮對從事廢舊手機無害化處置的企業給予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提高企業的積極性,促進手機回收技術的發展。
4.2 推行試點工作
歐盟、日本等發達地區的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都是從建立示范工程開始,通過試點工作積累經驗,獲得豐富的數據資料,為立法以及今后的推廣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我們國家還處于手機規范化回收和利用的探索階段,相關的法律、技術、市場體系都很不完善,因此,在我國推行廢舊手機回收的試點工作,積極發展試點項目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試點項目要充分采用適合中國國情的技術和程序,實施回收成本分析,發展相關技術標準。通過試點,摸索經驗,積累研究資料,解決建立廢舊手機回收利用體系的立法問題和可能面臨的各種困難。
4.3 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拆解、回收工作專業性很強,須采用先進的技術、工藝,才能避免二次環境污染。在手機回收利用的過程中,要兼得環境和經濟效益,必須走規模化、產業化的道路。堅決取締沿海地區嚴重污染環境的手工拆解作坊,建立市場準入機制,保證有實力、有資質的企業進入廢舊手機回收市場。鑒于國外已經發展的技術和模式,可考慮引進國外技術或投資,共同致力于國內廢舊手機回收。電子產品回收,初期投資大且很難盈利,但測算顯示,一個初具規模的回收企業在投入期后的5-6年會實現贏利,從而步入良性循環。目前,日本橫濱金屬公司從廢舊手機中回收金、銀、銅、鈀等多種貴重金屬,獲得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可見,廢舊手機回收走規模化、產業化之路,是非常有發展前途的。
4.4 清潔生產
我國己經頒布《清潔生產促進法》,要求企業從源頭控制污染。在手機生產過程中推行清潔生產,限制使用鉛、汞、鎘、六價鉻、聚合溴化聯苯(PBB)、PBDE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對于所含有毒有害物質不能完全替代的,其含量不得超過電子信息產品污染防治的有關規定。積極推行“綠色手機”概念,推出以“無污染、低輻射、可回收”為理念的“綠色手機”產品,大力發展CDMA等先進技術,通過對手機的優化設計,提高產品的可回收率。如手機機身使用再生塑料,手機廢棄后仍可制作其他產品,或機身由可降解的塑料制成,廢棄后即使埋入土壤中,也可自行降解,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據介紹,通過優化設計,NOKIA手機重量的75%-90%的材料都是可回收的,大大地提高了資源的二次利用率。
4.5 移動通信運營商的參與
通過對國外手機回收計劃的研究發現,移動運營商在手機回收過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移動通信產品與其他類型的電子產品不同,在移動通信領域與用戶接觸最頻繁的當屬運營商,其建立的銷售渠道和營業網點也比產業鏈中其他的環節相對廣泛一些。因此,手機回收需要移動運營商的鼎力支持。移動運營商通過支持手機回收計劃,不僅能夠取得很好的社會效應,提高自身品牌價值,而且還可以借此擴大自己的用戶數,一舉兩得。在日本,手機回收活動主要就是由移動運營商推出。由此中國的移動運營商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積極參與廢舊手機的回收。
4.6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市化水平低,經濟發展不均衡,全社會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比較淡薄,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和手機生產廠商對公眾進行宣傳教育,培養公眾的環保意識,倡導消費者選用“綠色”產品;提高消費者參與環保的積極性,在消費過程中注重環保,主動交回廢棄手機,防止造成環境污染。同時,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
近年來,隨著電子科技的飛速發展,電視機、電腦、手機等越來越普及,這些電子產品在豐富、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制造了大量的本土電子垃圾。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廢棄的電子產品的最終“歸宿”更是鮮為人知,電子垃圾“變廢為寶”的“重生”之路也走得十分艱難。
“洋垃圾”的入侵并非危言聳聽。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垃圾廢品交易額達115.4億美元,占中國從美國進口貿易總額的11.1%。英國媒體報道,英國政府承認,每年有1200萬噸“綠色”垃圾被運往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電子垃圾。
除了“洋垃圾”的洶涌入境,本土電子垃圾的增長速度也不容小覷。201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稱,全世界的電子垃圾以每年3600萬噸的速度增長,其中中國年產230萬噸,僅比美國少70萬噸,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子垃圾生產國。報告當時預計,中國的廢舊電腦到2020年將比2007年翻一番到兩番,廢棄手機將增長7倍。
中國家電協會的統計顯示,以8至10年的使用周期計算,我國一年電子產品的理論報銷量為電冰箱1500萬臺、空調近1000萬臺、洗衣機1800萬臺、電視機3500萬臺、電腦近3000萬臺,這五類舊家電一年就超過了1億臺。此外,我國每年生產的14億只電池中,回收利用的不足1%。
電子垃圾作為資源的綜合體,實際上蘊藏著眾多珍貴的資源,對電子垃圾進行循環利用是解決資源緊缺及環境污染等問題的重要途徑。有數據顯示,全世界鋼產量的45%、銅產量的62%、鋁產量的22%、鉛產量的40%、鋅產量的30%均來自于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但如果處置不當,不僅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還會生成新的污染環境和危害健康的高風險污染物。同時,回收廢品也是一份骯臟、危險的工作。“回收如若處理得好,對環境有好處。”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北京發言人馬天杰說,“但若按原始方法回收,就像我們在中國看到的電子垃圾處理方式,那會對當地環境造成巨大破壞。”
今年4月聯合國的一份報告稱,由于大規模的電子垃圾,汕頭市貴嶼鎮正遭受“環境災難”。在這個不到50平方公里的小鎮上,每天有100多輛滿載廢舊電器零件的貨車進出。
數萬人對回收來的金屬和電子材料進行處理:焚燒廢舊電線和電纜,用硫酸水沖洗電路板,拆解電源板,將板上的各種芯片、電容、極管等電子元器件取下。電子垃圾處理期間釋放出的鉛、鉻、錫等重金屬及有毒物質,已嚴重污染當地土壤。當地兒童長期接觸二惡英灰燼,同時受重金屬的影響,健康受到很大損害。處理垃圾產生的污染物進入水源,河水已經不能飲用,當地的飲用水只能從其他地方運送而來。根據環保團體“巴塞爾行動網絡”的報告,當地水中的鉛含量超出歐盟安全標準兩倍。
一些從廣西移居貴嶼種稻的農民稱,他們不敢喝當地的井水,用井水洗衣物會使顏色變黃。甚至不敢吃自己種的稻米,“因為這里到處都是污染。”
“在貴嶼的居住區,房屋的一樓基本用來當作坊,基本不住人,作坊老板及家屬一般都住在樓上。原因很簡單,含鉛的浮塵一般在離地面一米左右的位置,住在一樓會吸入太多的廢氣。”而數以十萬計的來自安徽、 湖南等地的雇傭工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在貴嶼,很多民工都感染了呼吸道疾病,皮膚出現潰瘍,而另外一種常見的疾病就是腎結石。”曾多次前往貴嶼調查的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賴蕓說。
正規企業投入大利潤少,小作坊、黑作坊投入少利潤大,這是目前電子垃圾市場的現狀。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局面?
在中國,電子垃圾回收行業只能算是剛起步。一方面,目前國內電子廢棄物的回收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專業的處理企業不但需要有符合環保要求的處理場所,還需投入極大的成本。在這樣的現實困難面前,政策支持只是紙上談兵,難以落實;另一方面,從事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業務的人員以“散兵游勇”為主。他們大多騎著三輪車穿梭在大街小巷,“打游擊”式地收購廢品。2011年年底,持續兩年的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取消后,消費者更愿意把電子廢品賣給出價更高的作坊式企業。這類回收企業處理廢舊物品的方式往往簡單粗放,極易造成環境污染。而由于成本原因,技術和設備相對先進的正規企業卻“無米下鍋”。
河南一家正規電子垃圾回收企業的負責人張勝利算了筆帳:一臺27英寸的電視機回收價在80元左右,算上物流費就超過90元,拆解和廢料加工花費50元,這樣生產成本差不多是220元。拆解提煉后,在不計稅收的情況下,新的產品賣給上游廠家是240元左右,再算上國家補貼的85元,利潤僅百來元。
除此之外,工廠還要繳納增值稅。“17%的增值稅太高了。另外,國家補貼很難及時到位,按照相關規定,每個月的補貼應該是在當月的5日到賬,可是有時會拖上很長時間,比如半個多月、將近一個月等等。”不光是張勝利的一家工廠,整個行業的企業都面臨著同樣的困難。以華新綠源環保產業集團為例,該公司是全國廢舊家電回收處理試點企業之一,卻在去年停工了8個月。
與專業的拆解回收機構相比,那些零散的小作坊的日子過得舒服得多。“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避稅。假設從居民處收購一臺電視機需要100元,他們多數會選擇現金交易,居民一般不會索要發票。再有就是人工成本低,按數量來獲取提成或者回扣,數量少掙得錢少,數量多就掙得多。”張勝利說。
圍繞如何讓廢舊電子產品回收流入正規渠道,政府、企業及社會機構實際上做出了很多努力。
早在2007年,我國就制定實施了《電子信息產品生產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文件明確提出,要對電子垃圾的管理建立多元化的廢舊電子產品回收體系和集中處理體系,實行分散回收、集中處理。對回收處理企業要實行市場化運作,國家在政策上給予鼓勵和支持。
從2009年到2011年,我國試點“家電以舊換新”項目,監管電子垃圾處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政府大量補貼的幫助下,該項目收集了數千萬的廢舊家用電器。
自2012年7月1日起,國家出臺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正式實行,國內相關家電產品的生產企業須按照7-13元/臺的標準按季度繳納處理基金,海關部門也按照同樣標準從2012年7月1日起對申報進口電器電子產品的企業征收基金。
政府部門也正醞釀進一步擴大廢舊回收處理企業的數量。商務部研究院外資部主任馬宇在前不久召開的2013電子電器產品回收處理技術及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國際會議上透露,在第一批納入處理基金補貼的43家拆解處理企業基礎上,第二批廢棄電器處理目錄最早將于今年9月成形,這意味著電子垃圾回收處理大軍不斷壯大。
數據顯示,至2012年下半年,第一批納入基金補貼的企業共計回收拆解產品約1000萬臺,預計2013年拆解處理企業可回收拆解5類產品3000萬臺以上。
為將回收處理做得更有針對性,政府部門聯合社會各界在借助網絡平臺進行回收方面做了嘗試。北京市發改委、市商務委等部門日前聯合啟動了北京市首個電子垃圾綠色回收、綠色交易、環保處理的網絡服務平臺——香蕉網。公眾只需登錄該網站,填報相關信息,之后就會有工作人員進行聯系,一般在24小時內會上門收取舊家電,經檢驗符合條件后,現場可直接兌換新產品。同時,用戶也可選擇捐贈方式,該網站在收到廢舊家電后以用戶的名義向用戶指定的公益項目捐贈相應現金,并提供捐贈證明。
當前,如何面對回收難的困境,如何確保回收再生資源材料的質量,如何讓企業有利可圖等問題都亟待一一破解。
業內人士認為,規范電子垃圾回收是規范行業規則最關鍵的一步。回收現狀直接關系到下一步垃圾的處理和再利用,如果回收漏洞不堵嚴,處理和再利用會產生事倍功半的后果。只有從源頭抓緊電子垃圾回收,才會讓整個電子垃圾產業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專家建議,可以以單位、生活社區配合專門的回收機構來規范電子垃圾的回收,同時設立綠色分類回收、環保流動回收等模式,以定點、定時、定位為基礎,以集散交易市場為載體的回收網絡體系,可采取上門回收、流動回收、固定地點回收等方式,集中收集廢舊電池、報廢手機、電腦等小型電子垃圾,定期送到專業的電子垃圾拆解機構。
另外,應大力提倡居民規范有序處理電子垃圾的生活理念,促進日常電子垃圾流入到正規的拆解機構,從源頭上堵截小作坊、黑作坊的垃圾流通。
電子垃圾回收處理企業除了贏利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具有強烈的社會公益性。國家在政策上應當給予回收處理企業優惠和補助,并給予大力支持。
此外,我們還應借鑒國外經驗,家電及電子產品的生產商和進口商負責生產和銷售的同時,應負責回收利用和處理,并承擔家庭電子垃圾的回收費用,讓家電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共同承擔家電回收再利用的責任和義務。
美國:強調生產者負責回收
對廢舊電器等電子垃圾的回收處理,美國實施了比較完善的法規管理,其中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是一項主要制度。在這項制度下,生產者要在產品的生命周期內承擔環境責任,完成廢棄產品的回收、處置等一系列工作。它不僅有利于促進廢棄物的回收和循環使用,而且可激勵生產者減少原材料特別是有害物質的使用,促進企業使用更多的易于循環利用的材料。美國著名家電零售企業“百思買”就在店內設置了回收亭。蘋果公司則鼓勵消費者將舊iPod送到其遍布美國的247家門店進行回收,這樣消費者在購買新iPod時,可以抵價10%。
德國:廢舊電器回收利用率超90%
德國利用各市區直屬的市政企業對電子垃圾進行回收,提供網絡化服務,上門為消費者收集廢舊電器。德國廢舊電器回收廠普遍采用了一種電子破碎機來分選廢舊電器中的有用物和廢物,分選出來的金屬會根據它的含金量賣給終端處理廠,廢舊電器的回收再利用率達90%以上。
電視機遙控器的電池用完了?扔進垃圾桶好了。現在我們使用的干電池中汞的含量已經很低,可以和生活垃圾一起排放。如果把它們集中起來而不進行處理,造成的污染會更嚴重。王自新一直在呼吁大家把干電池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的回收利用。
“雖然廢舊干電池雖然對環境的污染很小了,但是如果任其隨生活垃圾排放,那就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從1999年開始就從事廢舊電池回收工作的王自新有個綽號叫“環保狂人”,10年來,經他手的廢舊干電池不計其數。在他位于大興半壁店的北京東華鑫馨廢舊電池回收中心廠房里,至今還分門別類的擺放著幾噸廢舊電池,其中95%為干電池,按照王自新的設想,這些“廢品”在不久的將來應該變成寶物。
兩座中型礦山的消亡
干電池屬于化學電源中的原電池,是一種一次性電池,能量耗盡后不能進行二次使用,最常見于手電筒、收音機、遙控器、玩具等中,最為人熟知的是鋅錳干電池。
一粒小小的含汞紐扣電池可污染600立方米的水源,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一節1號含汞電池爛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永遠失去利用價值。1999年偶然看到的資料,讓王自新開始了廢舊電池回收之路。但現在他更愿意提的說法是,每年我們隨手扔掉的廢舊干電池,相當于丟掉了兩座中型礦山。
王自新的賬本是這樣計算的:中國現在每年消費150億只電池(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1節5號電池大約20克,1節7號電池大約15克,1噸電池的總量相當于5萬只電池,也就是中國每年消耗大約30多萬噸電池。以平均值計算,一只普通的鋅錳干電池含有22%的鋅、26%的錳、8%的碳以及17%的鐵等,一只堿性鋅錳干電池則含有大約16%的鋅、35%的錳以及4.6%的碳和20%的鐵等,如果將廢舊干電池隨手扔掉,那么僅“鋅”一項的含量,就相當于兩座中型礦山。
我們日常使用的電池,經過了一次大的變革。1997年底國家環保總局等九部門聯合發出《關于限制電池產品汞含量的規定》的通知,規定自2001年1月1日起,禁止在國內生產各類汞含量大于電池重量0.025%的電池;從2001年1月1日起,凡進入國內市場銷售的國內、外電池產品(含與用電器配套的電池),在單體電池上均需標注含汞量(例如用“低汞”或“無汞”注明),未標注汞含量的電池不準進入市場銷售;自2002年1月1日起,禁止在國內經銷汞含量大于電池重量0.025%的電池。在這份通知中,進一步的要求是從2005年1月1日起,禁止在國內生產汞含量大于電池重量0.001%的堿錳電池,而2006年1月1日之后,在國內就禁止銷售汞含量大于電池重量0.001%的堿錳電池。
也就是說從2001年開始,中國電池的生產就到了低汞無汞時代,這也就有了后來2003年的那次《廢電池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明確表示在沒有處理處置技術經濟條件下,不鼓勵回收達到低汞無汞的廢一次干電池。
從那時候開始,許多地方都在說廢舊電池可以隨生活垃圾一起排放。“2003年是一個拐點。”王自新說,“在那之前我們強調的是廢舊干電池對環境的污染作用,當知道電池已經是低汞無汞型時,因為找不到更好的處理辦法,所以一般都說不要集中回收,其實造成了至少兩座中型礦山的浪費,而另外一方面,電池生產廠家還在尋找制造電池的原材料。”
回收的技術難題
王自新有過一次失敗的廢舊電池回收經歷。2000年,他籌款在河北易縣創立了國內第一家廢舊電池再生處理廠,采用濕法來回收處理廢舊電池。所謂濕法處理,就是利用金屬的化學性質對電池進行分解,除鉛蓄電池外,各類電池均溶解于硫酸,然后借助離子樹脂從溶液中提取各種金屬。
濕法處理的好處是不用對電池進行分揀,電池大部分可以一窩蜂進行溶解,但一個大問題是污水的排放,而正是因為沒能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王自新的廠子關門了。
那有沒有不會造成二次污染的回收技術呢?有。
從事廢舊電池回收技術的上海電力學院張俊喜教授介紹,早期通常是采用簡單的人工破碎分離后,得到各種不同的金屬和化合物、塑料、碳棒等材料,然后送到相應的加工廠作為原材料進行再利用。為什么這種辦法被淘汰了呢?雖然它簡單但是效率低,耗費大量人力,而且工作人員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后來人們利用火法實現電池中的有效成分的分類回收,分別得到鋅、鐵、錳等,然后將它們作為其他工業生產的原材料進一步加工。”
火法,就是用“火”來焙燒廢舊電池,基本的原理是利用各種金屬不同的沸點,伴隨焙燒溫度的提高,各種金屬先后揮發出來,再分級冷凝混合蒸汽,使金屬相互分離,從而再生其中的有用金屬。
按照溫度的不同,火法分為常壓冶金法和真空冶金法兩種,常壓冶金法中廢舊電池經預處理后在大氣中進行焙燒冶煉,從而提取有效成分;真空冶金法則是將電池在真空中焙燒到一定溫度,由于在真空中金屬的沸點和熔點會降低,從而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其原理和常溫冶金法基本相同。
瑞士巴特列克公司采用常壓冶金法來回收廢舊電池,首先是將舊電池磨碎,然后送往爐內加熱,這時可提取揮發出的汞,溫度更高時鋅也蒸發,它同樣是貴重金屬。鐵和錳熔合后成為煉鋼所需的錳鐵合金。該工廠一年可加工2000噸廢電池,可獲得780噸錳鐵合金,400噸鋅合金及3噸汞。
德國阿爾特公司研制的真空冶金法先需要在廢舊電池中分揀出鎳鎘電池,廢舊電池在真空中加熱,其中汞迅速蒸發,即可將其回收,然后將剩余原料磨碎,用磁體提取金屬鐵,再從余下粉末中提取鎳和錳。
吸取了失敗教訓的王自新現在也使用真空冶金法,并自行設計了“真空熱解廢電池處理設備”,這一設備的處理工藝已經得到了驗證,每次能回收處理1噸廢舊電池,每年的處理量預期能達到1000噸。張俊喜教授也研發了一套回收處理技術“利用廢舊干電池制備高性能錳鋅鐵氧體”,以廢舊鋅錳電池為原料,通過溶解、除雜、成分調整、共沉淀合成以及熱處理等環節,獲得高性能錳鋅鐵氧體。
但這個辦法并不完美。張俊喜教授介紹,就我國來說,將廢舊干電池直接填埋比用技術手段進行回收更流行,因為用技術手段雖然資金投入建設專門的機器設備,而由于干電池本身組成特征,對設備的耐蝕性要求也高。
“對廢舊干電池無論是火法處理還是濕法處理,解決了技術的可行性外,關鍵是能否建立能滿足兩個條件的回收體系:一是做到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因為廢舊干電池中或多或少含有重金屬,實現回收利用資源化的前提是無害化;另一個是要有利潤,技術本身是可以改進的,但是從技術經濟角度來看,一項技術的可行性除了在技術角度滿足生產需要外,還需要考慮該技術的經濟效益。”張俊喜教授說。
良性的回收利用循環體系
在北京大興占地2000多平米的廠房里,王自新一個人在進行廢舊電池的分揀工作。雖然規劃好了整片用地的使用情況,但資金的缺乏還是讓他的機器設備停止了運轉。“廢舊干電池的投入和產出不像手機、電腦電池等充電電池,它們是二次電池,現在有很多人在做廢舊電池的回收,但是他們做的一般就是鉛酸、鎘鎳等二次電池,這些都是貴重金屬,比干電池的價格高,比如說鎳能達到40多萬1噸。”王自新說,干電池的優點是便宜,所以在我國的使用量很大,可是回收起來就沒多大的利潤可圖了,因為投入比產出要多。
中國在廢舊干電池的回收利用上還沒有明確的立法和政策支持,制約了廢舊干電池的回收,目前通過民間和政府部門組織回收的廢舊干電池還不到總量的10%,王自新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比Recycle更環保的Upcycle
如今,環保、低碳、節能、綠色等詞被人們頻繁提到。人們在選擇日常用品的時候,也會注意到該物品是否可循環利用。“回收利用”這個詞叫做“Recycle”,通常是將一樣東西的材料完全拆解,然后制成別的東西,其間雖然也利用了原來的材料,但也消耗了不少能源。
而Upcycle這一流行詞,則意味著不會對原材料進行任何再處理,而是將其改造成另一種更高品質的產品――通過創新,讓其發揮新的功效。這是一種真正的增值行為。比如:金屬拉環做成的胸針或耳環等飾品,低面值的硬幣做成的襯衫袖鏈扣等等。這就是最高級的再利用――升級改造。現在,Upcycle正在形成一個新的產業。
酷斃的公司Looptworks
知道市場上賣得最火的一款iPad護套是用什么做的嗎?是用廢棄的潛水服的材料做成的!它的絨面不僅防水,還能保護你的iPad免受意外的抓撓、撞擊,外殼上的拉鏈口袋則可以用來裝零碎物品。生產這款酷斃了的護套的公司,就是這家酷斃的Looptworks(回路工程)公司。
遵從Looptworks的一貫風格,公司CEO斯科特一哈姆林的電子郵件簽名也像是一條酷酷的環保口號:“你知道制作一件有機棉T恤需要超過400加侖水嗎?Recycle吧!”
Looptworks堪稱升級改造潮流的代表。2009年9月,哈姆林和生意伙伴佩克、司徒特斯在美國波特蘭創辦了這家公司。三人原來都是從事服裝行業的專業人士,受到戶外用品公司Patagonia(美國最大的戶外零售連鎖店,REI銷售量第一的品牌)可持續性生產方式的啟發,他們決定實現真正的“閉環制造”――一種持續性生產系統,使用可再生能源,沒有污染排放物,生產環節使用的材料被回收再利用。Looptworks是較早就從事升級改造的公司,但絕非唯一。哈姆林說:“很多人看到了不同工業領域的升級改造機會,這是個潛力巨大的行業。”
一些公司的邊角廢料,被Looptworks用來作為原材料生產衣服、箱包、飾品、掛件等。這些邊角廢料原本是被送進焚化爐或垃圾填埋場,但Looptworks卻把它們變成漂亮的時尚產品。比如前面提到的iPad護套,售價30美元。
升級改造給Looptworks帶來了巨大的回報。成立兩年以來,公司雇傭了12名工人,創造了近50種零售產品。漢姆林表示,很多工廠主動和他接洽,商討如何把它們的邊角廢料利用起來,變成新產品。他說:“我們的目標是影響消費者的意識,大規模推廣我們的做法。”
下一個沃爾瑪會是Terracycle嗎?
Looptworks還不是知名度最高的升級改造公司。要說到名聲,非Terracycle(大地回收)公司莫屬。這是由兩個普林斯頓大學生創辦的公司,薩奇和他的同學一起,在商業計劃競賽的過程中組建了這家公司。
從一開始,Terracycle就打定主意,從卡夫、星巴克、沃爾格林等大公司的垃圾堆中翻撿“黃金”。Terracycle與這些大公司簽訂協議,由這些巨頭們免費提供廢料,然后把垃圾中的果汁盒變成鉛筆盒;用酸奶盒做花盆;將牙刷彎成手鐲、錢包帶或牙刷架;將糖紙制作成美麗的風箏;把快餐包裝紙變成淋浴簾……
Terracycle制作出的創意產品,再返銷至這些巨頭的大賣場中去。如沃爾瑪就在其3400家門店內銷售Terracycle的產品。此外,全球最大的家具建材零售商家得寶、北美最大的食品和藥品零售商西芙韋等企業,都上架了Terracycle的產品。
大公司愿意與Terracycle合作,原因在于能從Terracycle的銷售中獲得純利潤的5%-7%。更重要的是,在Terracycle的創意產品上,非常完整地保存著原廠家的標志,成為了一個移動的“企業社會責任”廣告。這些行業大佬們,不遺余力地將自己積壓的廢料提供給Terracycl的同時,還出錢支持它所發起的環保回收活動――美國許多學校和非營利組織組成了大量的環保小分隊,為Terracycle回收飲料盒和塑料袋等――例如卡夫食品,將會為小分隊提供每個果汁盒2美分的回報。至今,為Terracycle提供幫助的小分隊有1.7萬個,成員達到260萬人。
Terracycle的辦公室里,所有物品都來自垃圾的“第二次生命”,甚至是“第三次生命”、“第四次生命”。比如,家具用什么材料制作?薩奇會告訴你:“廢料箱。”
薩奇經常說,自然界從來不會自行生成垃圾,一切都是“循環再利用”的一部分。正是為如此,他才立志找到一種方法,讓人們參與到這種自然的循環再利用過程中。
自2004年以來,類似這樣的富有創造力的再利用,推動Terracycle公司的營業額連年翻番。今年公司銷售額有望達到1億美元,業務遍及30個國家。與此同時,Terracycle公司的庫存正以爆炸式的速度擴大。如今,這家企業被評為全美最具創意的10家公司之一。而由薩奇撰寫的公司傳記《瓶子里的革命》,也于去年2月由企鵝出版社出版,講述薩奇環保歷程的真人秀節目《垃圾大王》,也在國家地理頻道播出。
“我們希望成為環保行業里的沃爾瑪。”26歲的薩奇說,“市場已經成熟,需要更多的革新,市值幾千萬美元的Terracycle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大的升級改造公司。但是和其他產業相比,它還非常渺小,這意味著有更大的空間。”
無處不在的Upcycle
升級改造激發了新一波的企業改造潮流。這個潮流有著強大的用戶基礎。在Etsy(世界最大的手工制品網站)、ArtFire等藝術類網上,聚集了大量升級改造的商品:用舊密紋唱片制作的彩色手鐲(10至28美元);用舊棒球棒和曲棍球棍制作的椅子(299美元);用舊皮箱制作的寵物窩(70美元);用汽油罐制作的時髦衣箱(140美元)。對于制作者來說,這些東西幾乎沒有任何成本。2010年1月,在Etsay網站上,帶有Upcycle標簽的產品達到7900件,如今增加到7萬件。
甚至連奢侈品公司也加入到升級改造的行列。愛馬仕推出了Petit h系列柏金包,全部用圍巾和皮包邊角料制作。明星廚師巴塔利和升級改造公司合作,用餐館剩余油脂制作乳液和肥皂。
藝術家吉格納克認為,消費者態度的改變也促成了升級改造的流行。前幾年,吉格納克發起了“紐約垃圾計劃”。他親自到紐約街頭撿垃圾,把它們放在透明盒子里,然后再鄭重地在上面簽名,標明日子、編號,當作藝術品在網上出售,每個售價50美元。迄今為止,吉格納克向全球29個國家的用戶賣出了1300多個垃圾盒子。他認為,今天的消費者更加意識到浪費的后果,更能欣賞用垃圾創作的新產品。
正如哈姆林指出的,除了環保之外,質量和風格也是成功的關鍵。“產品必須質量上乘,必須夠酷,有創意、時尚等元素。”
小零售商也通過升級改造獲得成功,亞特蘭大的Re-Inspiration(重新啟發)店就是一個例子。這家店銷售的全部是升級改造的產品,店主舒爾茨向環保藝術家們訂購的商品,包括用舊扳手和水管制作的機器人雕像、用舊拼字游戲字母塊制作的發夾、用玻璃瓶制作的臺燈等等。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urban population of our county,house refuse logistics system in many big cities become difficult to satisfied the increasingly requirements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logistics operation processes of the metropolitan house refuse:collection、classification、transportation、terminal treatment to analyze the bottleneck of the whole operation processes of the house refuse logistics system,and rai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build an efficient logistics system of the municipal solid waste based on this.
關鍵詞: 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瓶頸分析;對策
Key words: urban house refuse;logistics system;bottlenecks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1-0004-03
0引言
生活垃圾是整個社會經濟生產、分配、消費再循環過程環節的必然產物,與所有社會成員均密切相關,與城市的現代化進程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近年來,隨著各大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產生量也隨之增長,建立高效的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是改變城市生態環境、保證和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
目前,我國關于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垃圾處理技術、垃圾處理模式、垃圾管理體制、垃圾處理產業化、垃圾處理資源化、垃圾處理模式的選擇等方面[1-6]。城市生活垃圾問題是個物流系統問題,但只有少數文獻從物流系統的角度對城市垃圾進行了研究,例如文獻[7]綜合考慮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歷史、人文環境、成本核算、技術可靠性、先進性以及處理未來不確定因素的靈活性等方面因素,全面制定城市生活垃圾收運物流系統的發展規劃;文獻[8]借鑒物流系統理論,對城市生活垃圾收運系統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的概念,并對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的主要特殊性、發展階段等進行了研究;文獻[9]以北京市為例對城市垃圾物流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改進資源垃圾物流現狀的建議。
雖然各大城市已建立了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但其運作效率并不高。本文在對城市垃圾物流系統運作瓶頸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建立高效的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的對策,為城區生活垃圾物流系統高效運作提供科學根據。
1我國大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運作瓶頸分析
大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運作一般需經過如圖1所示的三個環節,每個環節運作出現瓶頸都會影響到整個城市垃圾物流系統運作效率,下面就上述三個環節瓶頸分析。
1.1 大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分類環節瓶頸
1.1.1 垃圾收集點多,但比較分散垃圾收集點是整個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的起點,垃圾收集點的數量和布局對其后的整個垃圾物流系統具有重要的影響。目前我國各大城市已有較多的固定和不固定的垃圾站(點),雖然大量分散的垃圾收集點可以保證城市居民處理生活垃圾的需要,但過于分散的垃圾收集點不能滿足收集集中化、運輸大型化的要求,給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的順利開展帶來了不便。另外,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受外界因素影響,部分垃圾收集點的布局不盡合理,不能有效結合已有的行車路徑、規模和檔次,不能滿足未來的發展要求。
1.1.2 部分收集設施落后,二次污染依然嚴重良好的收集設施可以使城市生活垃圾快速進入運輸系統,是生活垃圾安全合理存放和快速及時裝運的基礎。目前,我國各大城市生活垃圾的初始收集設施主要為樓式垃圾站、擺臂式垃圾站、壓縮站和舉升式垃圾站,以西安市為例,這些垃圾初始收集設施的比率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知樓式垃圾站所占初始收集設施的大多數,但樓式垃圾站收集方式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一是嚴重污染周邊環境,垃圾一般要在站內存放近20個小時。一遇較熱天氣,垃圾極易腐爛,產生大量臭氣,污染周邊環境,影響百姓生活。二是環衛工人勞動強度大、工作衛生條件差。在垃圾裝車過程中,極易造成灰塵飛揚、臭氣彌漫,直接影響環衛工人身心健康。三是垃圾裝車時間長、效率低。通常需要0.5-1.5小時才能完成裝車。
1.1.3 部分初始收集手段落后,作業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大多數城市一些垃圾初始收集多采用人力挑運或人力拉車,作業手段落后,作業水平低下;垃圾收運至垃圾站依靠清潔工人肩挑背馱或利用小板車,勞動強度較大。這樣的初始收集手段作業效率低、物流成本高,使其在源頭上就大大降低了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水平。另外,落后的初始收集手段還會帶來其他一些負面影響。如由于尚未全面實現垃圾袋裝化,垃圾進站途中存在漏撒現象,污染沿途環境,容易造成環境衛生質量低下,并對周圍的環境形成二次污染。
1.1.4 垃圾分類條件不甚成熟,分類回收難度仍很大垃圾分類收集是實現垃圾資源化的最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可在最大程度上從整體降低生活垃圾的物流成本和處理成本。在發達國家(特別是日本和德國)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已經十分普及,而且運行效果也相當良好,逐漸成為世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趨勢之一。但在我國垃圾分類回收起步晚,目前只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廈門、桂林8個城市試點。這些城市將生活垃圾按可再生、不可再生垃圾分開貯存和處理。
1.2 城市生活垃圾運輸環節瓶頸
1.2.1 部分垃圾運輸系統陳舊在城市垃圾物流系統中,負責運輸任務主要是各式垃圾運輸車,其中壓縮式垃圾車可以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的密封壓縮運輸,在整個運輸的過程中有效防止生活垃圾和垃圾滲濾液灑漏。而其他一些翻斗式運輸車雖然實現了頂部簡易密閉運輸,但垃圾滲濾液依然嚴重污染城市道路,特別是在進場公路附近形成了城市的黑白道路。另外,在部分社會化垃圾運輸系統中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定,同樣存在著垃圾運輸系統陳舊的現象,有些運輸車輛甚至已經超期服役,不但會帶來運輸過程中暴露、散落和滴漏的現象,而且還會對作業人員造成潛在的危害。
1.2.2 運輸作業效率較低,運輸成本仍偏高在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的運輸環節中,較高的裝卸、搬運、運輸作業效率也是非常必要,這不僅可以有效地利用現有的運輸資源,進而保證主城區城市生活垃圾的日產日清;同時,較高的垃圾運輸效率還可以從整體上降低運輸成本。城市生活垃圾的運輸中依然存在運輸作業效率低下,運輸成本高的現象,造成了運輸資源利用的不充分,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未經壓縮后的生活垃圾運輸降低了運輸作業的效率,增大了生活垃圾的運輸成本;二是,生活垃圾運輸距離的增大也是影響運輸成本的重要因素。
1.2.3 垃圾運輸作業安排缺乏統籌規劃目前,我國各大城市垃圾運輸作業中,對于運輸路線的安排、運輸車次的調度統籌等方面都缺乏統一的參考標準,多根據實際垃圾量隨機決策。雖然存在著垃圾運輸作業的原則和行車要求等,但在實際運行中仍然存在著較大偏差。同時,由于管理體制的限制,各區環衛部門僅負責本轄區內垃圾運輸作業。難以統籌調運垃圾,特別是當一個系統出現故障或問題時,主城區內難以實現環衛運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調配,也難以高效、快速地實現生活垃圾的統一運輸調度。
1.2.4 城鄉接合部的垃圾及時日清運率不高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建立的目標之一就是使得主城區的所有垃圾納入到其物流系統中,提高主城區城市生活垃圾的清運率,真正做到日產日清。若未做到及時日清就會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容易造成垃圾亂丟亂棄的現象,大部分垃圾被露天堆放在路旁河邊,甚至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未經任何處理的垃圾也很容易對周邊環境造成二次污染。但在目前,各大城市城鄉結合部的垃圾及時清運率不高,依然存在很大的提高空間,這主要表現以下兩點:一是,城市生活垃圾的日產生量與日處理量存在著差距;二是城市生活垃圾的清運覆蓋范圍不足。
1.3 城市生活垃圾末端處理瓶頸
1.3.1 資源垃圾回收方式過于簡單目前,雖然大多數城市范圍內自發形成了一些廢舊品收購站,使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產生的廢舊品等資源垃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些利用。但是,仔細研究現有廢舊品回收利用情況,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中,廢舊品收購站環境的“臟、亂、差”問題就十分突出。據調查,大多數廢舊物資回收站點是沿街為市或沿路為市。廢舊品基本是露天堆放,堆放廢舊品的地面沒有進行硬化處理,沒有排水系統,使得地面污水橫溢,蒼蠅、害蟲到處可見,異味熏人。并且,從業人員的食宿與廢品收購站混雜在一起,這種狀況嚴重地影響了市容市貌。
1.3.2 資源垃圾回收渠道過于狹窄在末端處理的垃圾中,會存在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資源垃圾,對這部分資源垃圾的吸收通常要快于對其它垃圾的處理速度,而且更有價值。但從目前來看,各大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不足,回收渠道過于狹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環衛部門投資回收渠道的負擔日益增大;二是,社會化回收渠道利用不足。我國采用設立廢品回收點方式雖然能夠有效地鼓勵全民回收資源垃圾,但并不具有強制性,對一些經濟效益較低的資源垃圾無法實現規模效益,資源垃圾的回收狀況沒有大的改觀,回收率依然較低。另外,一個小型的廢品回收站的年收入尚且不夠購買一臺現代化分揀裝置,更無法支付設施投入使用產生的費用。小型的廢品回收站以其不正規經營方式很難獲得風險投資商的信賴,這也更進一步限制社會化回收渠道的發展。
1.3.3 資源垃圾回收渠道過于冗長,回收物流系統尚未建立資源垃圾回收渠道過于冗長的一種表現是資源垃圾的回收環節過多。過多的回收環節就會帶來資源垃圾回收利用的產業鏈上下游信息嚴重的不對稱和低水平、低效率的重復競爭,進而導致了資源垃圾的回收成本過高,在各個環節都產生浪費,而且循環周期較長本身就造成了不經濟。資源垃圾回收渠道過于冗長的另一種表現是城市生活垃圾的源頭減量化不足,缺乏有效的源頭減量化措施。從源頭吸收可以利用的資源垃圾也是一種重要的垃圾回收渠道,它可以縮短資源垃圾的回收渠道,從源頭減少垃圾的處理成本。
2建立大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的對策
2.1 更新垃圾收運設施設備,提高物流作業效率取消垃圾圈等簡易垃圾堆放點,逐步拆除部分作業效率低下的樓式垃圾站和擺臂式垃圾站,或改進其收集分類的功能,對其進行密封處理,引入機械化程度較高的設備,將其改建為具有現代收集分類功能的小型收集站(點),以避免生活垃圾在其中對環境再次造成污染,并提高物流作業的效率。
對垃圾運輸系統制定統一的標準和規定,根據該標準定期對運輸系統中的運輸車狀況進行檢測,淘汰超期服役的車輛。另外,市環衛部門可以組織集中采購一批壓縮式、密閉式垃圾車等環保型垃圾運輸車,逐步替代原有的翻斗式運輸車,避免在運輸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2.2 控制垃圾產量,實現垃圾源頭減量化國外大城市對城市垃圾處理的最優策略是采取各種措施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量,在垃圾處理過程中可借鑒該策略,具體措施如下:
2.2.1 加強對瓜果蔬菜等食品的采后處理、包裝、保鮮等方面的建設,逐步推行凈菜進城措施,減少廚余類垃圾的產生。
2.2.2 鼓勵相關廠家生產并在市場、超市等場所推廣具有大容量、可降解的塑料袋或可回收、反復使用的紙質口袋,在保證市民便利的情況下,減少塑料類垃圾的產生。
2.2.3 逐步推廣產品綠色包裝和綠色設計,減少垃圾特別是有害垃圾的產量。
2.2.4 提高市民的環衛意識,通過宣傳讓市民更加關注到環境衛生方面來,使其產生較高的自覺性,主動減少生活垃圾的產量和亂扔垃圾現象的發生。
2.3 逐步細化垃圾分類標準,實現垃圾分類回收處理
2.3.1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通過多種渠道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幫助市民理解垃圾分類投放的原因、意義和方法,例如可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媒介對市民進行垃圾源頭分類收集的宣傳教育,或是由環保部門定期向市民免費印制介紹垃圾分類的小冊子,專門指導市民對垃圾的分類投放;另外可在學校適當開設介紹垃圾分類投放和回收的環保類課程,開展環保教育、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市民的自覺意識和環保品質。
2.3.2 設計合理的垃圾分類標準由于垃圾分類標準的確立是一項復雜而漸進的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應先易后難,初期分類不宜過細,可根據各城市現狀和垃圾處置方式確定分類種類,一般以2-3類為宜,可按A:可回收物(含危毒物)/不可回收物;B:可回收物/危毒物/不可回收物;C:可回收物(含危毒物)/廚余垃圾/不可回收物等方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市民垃圾分類投放意識的提高,逐漸細化源頭和垃圾分揀中心的分類種類,設計更加科學合理的分類標準。
2.3.3 設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環衛部門可選擇一些基礎條件好、經濟文化水平高的小區,作為垃圾分類收集的試點。這樣不僅可以積累經驗,還可以“以點帶線,以線帶面”逐步在全市推動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的開展。
2.3.4 推進垃圾袋裝化用不同顏色的垃圾袋存放不同類別的垃圾,由環衛部門在固定的時間收集不同類別的垃圾袋,從而在源頭上實現對垃圾的分類收集,提高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的效率。
2.3.5 成立監管機構,完善相應的分類處理管理體系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對市民投放垃圾的行為進行指導和監督,并建立與分類收集相配套的分類處理管理體系,確保垃圾分類處理的實現,進而調動廣大市民主動分類投放垃圾的積極性,保障垃圾分類收集的逐步推廣。
2.4 完善收運制度,整合運輸資源,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
2.4.1 突破區域限制,成立專業運輸公司,優化資源配置當前各區各自為營的運輸作業方式,不僅難以實現統籌調運,而且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為了降低生活垃圾物流系統的運輸成本,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運輸環節應打破區域限制,由市環衛集團統籌配置作業資源,監控運輸作業流程。
將垃圾運輸車等設備與市環衛集團聯合組建成垃圾運輸專業公司,對主城區生活垃圾實施統一收集、運輸調度。同時,運輸可采用同種車型多次收運或車型分類分別收運及一車多格分類收運,轉運站按處置要求采用分類轉運和混合轉運。此外,由市委和主城各區政府核定垃圾運輸單價,由運輸公司根據垃圾運輸量和運輸單價向有關區政府按月結算運輸費用。
2.4.2 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發揮其專業優勢和規模效益,逐步實現社會化隨著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生存的市場環境及管理環境的變革,其作業社會化和市場化已成大勢所趨,第三方物流的規模效益和專業優勢在其社會化過程中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而且,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運輸環節的資金短缺問題。
因此,環衛部門應通過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簽訂委托運輸協議,鼓勵并扶持其積極參與到垃圾回收運輸行業中,利用其專業優勢,優化運輸路線、設施設備和技術。此外,環衛部門還可以讓有條件的企業參與垃圾處理權的公平競爭,從而促進垃圾處理技術的發展,建立垃圾分類――收運――處置“產業鏈”。
2.5 建立有效回收網絡,積極拓寬回收渠道
2.5.1 在分類收集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資源垃圾回收網絡鼓勵在源頭上對垃圾進行初次分類,將資源垃圾分揀出來使其快速進入再利用環節,為此可以考慮在居民區建立小型的垃圾回收點以結成回收網絡子系統,回收網絡子系統對廢舊鐵料、塑料、玻璃等資源垃圾進行分揀,之后再將其分類運輸至可再利用的相關部門。這樣不但便于居民處理生活垃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了實現了垃圾源頭減量化,資源循環利用的目的。
2.5.2 積極推行“資源垃圾有償回收”,不斷拓寬回收渠道在環衛部門不斷增大其處理生活垃圾能力的同時,積極推行“資源垃圾有償回收”制度,鼓勵全民回收資源垃圾。環衛部門對當前的走街串巷的回收行為進行積極引導,通過把城市的拾荒者組織起來,統一著裝,參與垃圾的收集、運輸和分揀。并組合城市拾荒者,成立具有一定規模的垃圾回收公司,并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社會化回收渠道。這樣不但可以拓寬垃圾的回收渠道,同時也提高了垃圾的回收效率。
3結束語
解決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技術,改變現有城市垃圾管理體制,建立有效的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是提高城市環境衛生水平的關鍵環節,其對于提升城市形象,改變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莫大的好處。
參考文獻:
[1]何慧君.城市垃圾分類收集與分類處理的科學性與前景[J].環境保護,1997,2(1):24-27.
[2]李亞新,吳育華,劉慶鋒.集成化城市垃圾供應鏈管理系統的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2):175-178.
[3]趙巖,劉京媛,陳芳.運用循環經濟理念治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J].環境衛生工程,2006,12(4):21-23.
[4]王里奧,馬曦,劉元元.西部小城鎮生活垃圾處理模式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2):33-37.
[5]李定龍,王晉等.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J].環境衛生工程,2004,4(4):223-226.
[6]紅光.日本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做法及啟示[J].內蒙古環境保護,2006,18(4):42-46.
[7]陶淵,黃興華,成效良.城市生活垃圾收運物流系統規劃的編制[J].環境衛生工程,2004,12(2):81-83.
[8]陶淵,黃興華,邱江.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統研究[J].環境衛生工程,2004,12(1):52-55.
關鍵詞:垃圾分類 源頭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c)-0020-02
隨著城市化發展、各項消費的增加,垃圾的產量和種類都隨之增加,固體廢物呈現產量日益增加,成分逐漸復雜,有害物質不斷增多的特點。垃圾是放錯位置的二次資源[1]。重新審視生活垃圾的管理和處置問題后,各國的垃圾處理紛紛從垃圾的末端處置-循環利用-源頭減量向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和末端處置方向轉變[2],所以源頭把關很重要。只有在垃圾分類的源頭就做好分類垃圾,后續回收垃圾,利用垃圾才更易進行。而在一個城市中,城市居民是垃圾的生產者,也是垃圾分類源頭處理者,在垃圾分類的管理過程中,垃圾能否進行有效分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居民的垃圾分類行為。
1 理論條件
在進行生活垃圾管理過程中,以垃圾產生的源頭個人家庭作為整個管理過程的第一個環節,每個家庭把其產生的垃圾按規定類別分類收集,如將玻璃、報紙、金屬、塑料等不同的垃圾分裝在不同的垃圾袋中,將這些分類的垃圾分類投放到指定地點的行為[3]便是關于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的含義。
目前,垃圾分類行為研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計劃行為理論[4]認為:影響現實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是行為的意向,行為的態度、主觀規范以及感受到的行為的控制會通過行為意向影響現實行為。Stern和Oskamp的復雜環境行為模型認為[5]:環境行為是一系列因果相關的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外部因素包括具體結構、社會制度和經濟激勵,內部因素包括一般的和特定的環境態度和信仰、信息以及行為意向。基于這個環境行為模型,Guagnano等提出的A-B-C理論認為,生活垃圾循環利用行為是個體對循環利用所持有的態度變量和外部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6]。
2 研究過程
為了科學分析南京市的居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影響因素,本文依據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的基本內容、對環境行為專家的訪談以及國外的成功的經驗,借鑒文獻,對垃圾分類行為研究設計了20題項。所有變量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人口統計特征;第二部分為居民垃圾分類意識、行為、認知度調查;第三部分為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責任變量,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和環境責任變量分別有4個指標。此部分采用5點Likertt量表進行計量,分為極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比較同意以及非常同意。
調研方法主要采用紙質問卷自填調查法,選擇在人口流動密集的南京商業區(如新街口)以及居民區附近公園(如玄武湖公園、鼓樓公園)隨機攔截發放調查。總共回收問卷350份,篩選出有效問卷,排除掉同一個家庭中不同成員的問卷,只保留一份,其中252份為有效問卷。南京是我國垃圾分類8大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參與南京垃圾分類試點的小區有鼓樓區聚福園小區、建鄴區月安花園、白下區梅花山莊、玄武區鎖金村街道。選擇這些街道進行隨機發放問卷,總共回收了150份問卷,其中121份是有效問卷。對所有問卷進行整理后,運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因子分析以及回歸分析等。
2.1 南京市居民垃圾分類行為現狀描述
2.1.1 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主觀意愿情況
將愿意進行家庭垃圾分類中非常愿意、比較愿意、一般、不太愿意、極其不愿意分別賦值5、4、3、2、1,在不提供分類垃圾桶和垃圾袋的情況下,對于參與垃圾分類的活動,居民的綜合得分為4.179283,意愿程度83.6%;在試點小區提供分類垃圾桶和垃圾袋的情況下,居民的綜合得分為4.311475,意愿程度86.2%。所以,不管是不是垃圾分類的試點小區,居民都有很高的參與家庭垃圾源頭分類的意愿。
但是居民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是將自己的主觀意識變成行動的呢?對垃圾分類主觀意愿和是否已經進行垃圾分類進行交叉分析,見表1。
由表可知:有約82%的居民愿意進行垃圾分類,在這些愿意進行垃圾分類的家庭中有60%的家庭已經進行了垃圾分類,還有40%的居民并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家庭垃圾粗分類。對于是否愿意進行垃圾分類持無所謂態度的人,只有接近一半的人做到垃圾分類了。
2.1.2 實際垃圾分類情況
不同的垃圾應有相應的處理方式,正確的處理方式影響著垃圾分類的有效性。在全部被調查者中,居民垃圾分類究竟執行的如何?有關家庭垃圾的處理方式,調查發現:對于廢報紙、雜志與硬紙板、飲料瓶、酒瓶以及其他罐頭瓶、廢棄衣服、桌布、鞋子等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試點小區很少有人選擇混在一起亂投放,一般都選擇賣個垃圾回收者或者進行垃圾分類投進分類垃圾桶;剩飯、果皮等不可直接回收利用的廚余垃圾,127人中有91人會分類投放, 也就是說廚余垃圾分類有72%的人配合了試點小區的分類政策。對于廢舊電池燈這些危險且不可回收垃圾,試點小區的居民做的也較好。而普通小區居民因為垃圾分類設施有限,即使居民垃圾分類熱情很高,因社區沒有分類垃圾桶的緣故,居民中真正付出垃圾分類行動的就大打折扣了:對于廢舊電池廢舊電燈泡這些危險不可回收物品,246人中,選擇與一般垃圾分開投放的只有83人,這種行為無疑會對環境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如此分析下來,試點小區就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的分類執行情況,居民的平均配合度大約在85.9%。南京市普通小區居民對于垃圾分類的配合度只在62%左右。
2.2 垃圾分類行為影響因素探索
2.2.1 人口統計特征與垃圾分類行為
Kolter[7] 認為,人口統計特征主要分為性別、年齡、家庭人口、家庭結構、受教育程度、職業、經濟收入、國際、種族及宗教等十類。本文以性別、年齡、家庭結構、受教育程度、單位性質和家庭年收入等六項表達人口統計特征變量的內容。探討人口統計特征與南京城市居民垃圾分類行為是否存在關系,通過實證,運用SPSS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通過Sig值是否小于0.05來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界定(見表2)。
Sig值0.002小于0.05,說明家庭結構在垃圾分類行為上存在顯著差異。有孩子的家庭分類行為均值高于沒有孩子的家庭的垃圾分類意愿行為均值。這種現象說明家長在家庭中具有的責任意識,愿意進行垃圾分類來教育和影響孩子。父母正在為孩子樹立榜樣,也許多年之后或者未來幾代之后,居民的垃圾分類行為均值將普遍上升。
此外,還有性別、年齡等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性別因素Sig F=0.052>0.05,性別因素與垃圾分類行為無明顯相關性;年齡Sig值無限接近0
2.2.2 垃圾分類認知度與垃圾分類行為
居民能辨別清楚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廚余垃圾,哪些是危險不可回收垃圾嗎?垃圾分類除了需要居民的意愿和配合,有效地垃圾分類關鍵是居民能否進行正確地分類,能否按照小區垃圾桶的設置要求進行分類,所以對垃圾可回收、不可回收、廚余垃圾等的辨別能力要求至關重要。在運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垃圾分類認知度與居民參與垃圾分類行為的分析:方差分析結果Sig值0.000小于0.05,居民對垃圾分類的了解程度與垃圾分類的行為有顯著相關關系。垃圾分類為負值一般說明被調查者垃圾分類知識薄弱,常常可能會把可回收垃圾當作不可回收,不可回收當作可回收等。我們不認為認知程度為負數時對垃圾分類有好處。所以,排出不利因子后分析,我們發現:垃圾分類的認知度從1-5,垃圾分類行為均值逐漸增加。隨著對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度越深,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意愿越強,進行垃圾分類行為的人越多。
2.2.3 環境素養與垃圾分類行為
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和環境責任作為自變量,垃圾分類行為作為因變量來進行回歸分析(見表3):
由B值構成Logistic逐步回歸方程, Logit(P)=-61.268+5.843環境知識+5.797環境態度+5.685環境責任,P的概率預報模型(如圖1)。
無論是在多元線性模型,還是在二項邏輯回歸模型中,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和環境責任對垃圾分類行為都產生顯著正向影響。
在二項邏輯回歸模型中,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責任都在1%的顯著水平上,對垃圾分類行為產生積極效應,體現出很強的解釋能力。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責任這三個變量的發生比率分別為 Exp(B)=344.880、329.429、294.391,也就是說,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責任的等級水平,提高一個等級,愿意進行垃圾分類比率的比值,比原先分別提高344.880、329.429、294.391倍。對是否愿意進行垃圾分類的影響程度中,其中環境知識的解釋能力>環境態度的解釋能力>環境責任的解釋能力。
3 結語
目前,南京市居民擁有較高的垃圾分類熱情,但沒有落實到行動中;垃圾分類知識還尚欠缺,而垃圾分類的認知度不夠會影響居民進行垃圾分類行為,所以,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加大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力度。對于什么樣的宣傳方式更加有效,調查中發現居民們通常是通過廣播電視接觸到垃圾分類知識,而且居民最容易接受的宣傳方式也是廣播電視,另外通過社區宣傳也更容易讓居民接觸到和了解到垃圾分類知識。所以,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應通過多渠道加大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社區內垃圾分類設施的完善對垃圾分類行為無疑也是很重要的,政府應該加大投資和建設垃圾分類設施,有了可以供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設備,居民才更加可能去投身到垃圾分類的環保之舉中去。最后,在調查中發現的各類因素中,居民強調在源頭已經做好了垃圾分類可是回收垃圾時垃圾工又混在一起處理了,讓居民的源頭分類工作變成了無用功。居民的垃圾分類熱情被相關職能部門的舉動潑了冷水,還會堅持去進行垃圾分類嗎?既然居民做好了源頭工作,相關職能部門是不是嚴格做好中間、最終處理環節比較好呢?只有垃圾分類形成了完整的鏈,居民的垃圾分類行為才會可能永久的持續循環下去。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以身作則,將垃圾分類進行到底。
參考文獻
[1] 朱躍姿,林建.福州市城市垃圾發電前景芻議[J].福州能源開發與節約,2001(3):35-38.
[2] 林媚珍,夏麗娜.廣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方法初探[J].廣州大學學報,2004(5):438-442.
[3] Geller E S,Winett R A,Everett P B.Preserving the environment:new strategies for behavior change[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2.
[4] 曲英.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理論模型構建與研究[J].生態經濟,2009(12):135-141.
[5] Stern P C,Oskamp S.Managing scarc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Stokols D,Altman I.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M].New York:Wiley,1987.
關鍵詞:新能源 墻體節能 屋面節能
一 國外節能已成風尚 1.資源回收利用
美國一家大學曾設計建造了一種四居室的生態房。它的熱能來源于人工散熱、陽光及使用家電設備所產生的熱量;用電依靠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電池;用水是從屋檐流下來經過處理的雨水;糞便和污水則流入一個堆肥坑里,經發酵后供花園施肥用。美國一家建筑公司用回收的垃圾建筑房屋,墻壁是用回收的輪胎和鋁合金廢料建造的;屋架所用的大部分鋼料是從建筑工地上回收來的;所用的板材為鋸末和碎木料加上20%的聚乙烯制成;而舊報紙、紙板箱則成了屋面的主要原料,并作為墻面的絕緣體。美國國立資源保護委員會總部則是以廢舊回收物品的再生材料為主要材料建筑的綠色辦公室。它的墻壁由麥秸稈壓制并經過高科技加工而成,地板由廢玻璃制成,辦公桌由廢舊報紙與黃豆渣制成。另外,它還設有很大的窗戶,這樣辦公室內非常明亮,從而可節約電力30%。日本1997年建成了一棟實驗型“健康住宅”。除了整個住宅盡可能選對人體無害的建筑材料外,墻體還被設計成雙重結構,每個房間建有通風口,整個房屋系統的空氣采用全熱交換器和除濕機進行循環。全熱交換器能夠有效地回收熱量并加以再次利用,其過濾器可有效地收集空氣中細小的塵埃,從而能夠抑制霉菌等過敏生物繁殖。這種資源的回收利用,不僅變廢為寶,而且減少了環境污源,節約了能源。
2.新能源開發利用
德國建筑師塞多·特霍爾斯建造了一座能跟蹤陽光的太陽房屋。房屋被安裝在一個圓盤底座上,由一個小型太陽能電動機帶動一組齒輪。房屋底座在環形軌道上以每分鐘轉動3cm的速度隨太陽旋轉。當太陽落山以后,該房屋便反向轉動,回到起點位置。它跟蹤太陽所消耗的電力僅為房屋太陽能發電功率的1%,而所吸收的太陽能則相當于一般不能轉動的太陽能房屋的2倍。德國還有一個零能量住房,所需能量100%靠太陽能。零能量住房向南開放的平面被設計成扇形平面,可以獲得很高的太陽能輻射能。墻面采用儲熱能力較好的灰沙磚、隔熱材料和裝飾材料,陽光透過保溫材料,熱量在灰沙磚墻中存儲起來。房屋白天通過窗戶由太陽來加熱,夜間則通過隔熱材料和灰沙磚墻來加熱。
3.紙建筑
用紙做結構材料不僅可以減小建筑物的重量,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成本;而且建筑物拆除后,紙可以重復利用,對節約資源、環境保護亦有好處。世界上目前已有一些用紙結構建造的臨時性和半臨時性的建筑。位于瑞士某地的紙塔是輕型建筑中一個有意義的例子,該紙塔外徑13m,高33m,1992年建成,已成為瑞士當地的標志性建筑物。整個塔所用的材料紙板占79.26%,木材占20.22%,鋼材占0.52%。為建筑使用可降解性材料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因此,它們被人們譽為“綠色建筑”典范。2000年世博會,日本館是一座世博會期間使用的臨時性紙建筑,會后其大部分材料可以回收利用。它以材料和結構的特性為主題,關注資源和環保問題。它采用回收加工的紙建成拱筒形的結構,由12.5cm粗的紙管網狀交叉而成,弧形屋面和墻身材料也是織物和紙膜。該館長72m,寬32m,最高處達15.5m,面積3600m2。白天,自然光經過半透明紙窗的過濾構成柔和、宜人的室內光環境;夜晚,紙窗又是神奇光影的“屏幕”。在世博會展館里,自然光透過防水的織物和紙膜構成的屋頂照射到室內,造成一片富有日本風情的空間環境。日本館反映了日本人普遍具有的生態與環境意識,這種紙品構筑物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環保、節能,更重要的是為解決人類居住問題提供了一條快捷的途徑。
二 中國建筑能耗基本情況
1.1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隨著科學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斷提高,城鎮化在不斷擴張,高層和超高層建筑不斷增多,對建筑企業的施工水平和工作效率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施工工藝和設備已經不能滿足現在高質量、快進度、嚴標準的工程要求,很多大型的建筑工程必須要求有較先進的施工技術水平才能完成,因此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建筑企業的施工技術水平必須不斷提高。
1.2企業發展的需要
現行建筑市場是一個競爭力非常大的行業,建筑施工企業要想生存下去,必須要有過硬的技術力量和管理人才。有了核心技術力量就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獲得更多的中標機會。同時新的技術力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工成本,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
2建筑施工技術創新的主要領域
(1)施工工藝
(2)材料利用
(3)環境保護
(4)施工管理
3建筑工程施工工藝的技術創新
3.1鋼筋部分
(1)對于直徑20mm以上的鋼筋,根據現場實際需要,將下料單制作好后,采取在廠家進行加工好直接運輸到現場進行使用,可以有效減少鋼筋的切割和廢料的產生。
(2)優點:可以減少在現場進行加工的過程,鋼筋的加工是一個費時費工而且危險性較高的工作,加上操作工人的技術水平有限,加工出來的鋼筋經常會有較大的偏差,影響現場的質量和工程的正常進行;同時在加工的過程中經常性發生切割,產生了很多短鋼筋頭,不能利用形成浪費。工廠的加工可以提供加工的效率和精準度,同時最大限度的避免浪費,從功效和費用節省上都有較大的進步。
3.2混凝土部分
(1)優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最大限度的摻用粉煤灰等礦物摻和料,并通過加入不同的外加劑,來提高混凝土的性能,減少水泥用量。
(2)優點:使用礦物摻和料來代替水泥的用量,一方面可以節約成本,二來可以減少由于水泥水化熱造成的混凝土開裂問題,同時在外加劑的作用下,可以根據混凝土的使用要求和環境條件,有針對性的進行選擇改良混凝土的性能,最大限度的達到設計強度。
3.3模板部分
(1)根據建筑工程結構的不同,在模板工廠內加工預制鋁模,使用早拆模工藝,來替代傳統的木模板和竹模等。
(2)優點:木模板根據工程不同進行了多次的切割,且由于施工工藝的限制,在使用了若干次之后,往往一個工程完工后,這些模板也成為了廢料。鋁模比傳統的木制模板具有更高的重復利用率,它可以利用上千次而不發生破壞,而且它比木模具有更好的拼裝性能,在陰陽角等位置具有更好的磨具性能,可以做到絕對的直角。它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在樓板強度沒有達到設計值的時候提前拆模,用鋼管來支撐即可,大大提高了工程的進度。
3.4腳手架部分
(1)采用提升腳手架來代替傳統的外支撐腳手架,加快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節約了材料。
(2)優點:傳統的外支撐腳手架,需要大量的鋼管和密閉網,且在施工過程中危險系數很高。提升式腳手架根據工程進度的需要,通過滑輪和導索不斷向上提升,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約鋼管材料,而且由于整體的提升,比傳統的搭設鋼管效率要快很多,安全性能也可以提高很多,費用自然做到最省。
4建筑工程材料利用的技術創新
4.1加氣混凝土砌塊的材料利用
(1)很多建筑工程在加氣混凝土砌體砌筑的過程中,由于切割、拼接等因素,造成了大量碎屑和丟棄的磚頭,這些材料既給后期的垃圾清運帶來了巨大麻煩,也造成了大量的材料浪費。
(2)加氣混凝土砌塊的廢渣,可以用于地下室底板以上的找坡和屋頂上的保溫層找坡,而且加氣塊碎渣本身具有較高的吸水性能,可以對地下室的防潮起到較好的作用。
4.2地下水的二次利用
(1)地下降水抽排出的水可以用于養護場地內的綠化和降塵;
(2)可以用來沖洗過往的車輛和工地內的廁所;
(3)可以用來對混凝土結構進行澆水養護。
4.3工具式圍擋及操作棚使用
工地上的辦公室、工人的生活區、場地的圍擋等,大多是采用彩鋼板制作,很多工地在工程完工后,就將其丟棄,其實它可以有很多回收利用的途徑。
(1)它可以賣給其他需要的建設單位,回收一部分資金。
(2)它可以分階段小心拆除后,利用在其他開工的工地上,節約新材料的采購,而且很多內部的裝飾材料都可以重新使用。
5建筑工程環境保護的技術創新
5.1降塵的技術創新
傳統的降塵措施是采用灑水車來清洗工地的路面和灑水濕潤,但是這種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工和水量,并且效果不是很好。灰塵的途經主要現場的灰土太多,在起風或者有車輛經過的時候,就會飛起而形成灰塵。最有效的突進就是在現場對裸土進行覆蓋或者綠化種植,將這些松散的土體進行固化,同時還可以美化現場的環境。
5.2降噪的技術創新
工地噪音的主要來源是大型的施工機械和設備運行發出的聲音。因此在新型的施工技術中,應該采取從源頭上降低噪音:即選用噪音低的設備,而且可以加裝降噪器和穩定設備的基礎來減少噪音產生,特別是對于木方、鋼筋等加工機具,可以采用設置隔音棚內作業的方式來降低噪音。還可以在現場設置噪音檢測點,隨時監測工地噪音的情況,來及時對相關工序進行調整安排。
5.3光污染的技術創新
(1)在辦公和生活區域,要求采用節能環保的低能耗點燈,這樣一方面對人的眼睛有好處,同時可以降低電能的消耗。
(2)工地內設置一些太陽能發電燈,可以減少公共區域照明的用電損耗,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資源。
(3)對塔吊等高處作業面上的燈具應加裝防護罩,控制燈光照射范圍,減少光污染。
5.4建筑垃圾的技術創新
建筑工地往往會產生較大的垃圾,按照狀態可以分為固體垃圾、液體垃圾、氣體垃圾等。處理這些垃圾需要較大的成本,且由于工程建設時間較長,這些垃圾的處理也成了一個長久性的難題。我們可以根據垃圾類型的不同,采取回收利用和掩埋、固化等方式,將其進行處理,可以減少成本的投入,而且可以形成長久的處理方式。
6建筑工程管理的技術創新
(1)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建筑企業的工作模式,一般是公司—項目—班組—工人,形成了多層級的管理關系,這樣在工作過程中,公司的管理理念和政策往往很難傳達到具體的操作工人那里。采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可以將公司與工人直接面對面的在網絡中進行溝通,公司可以及時了解工人在工作過程中的問題,工人也可以了解公司對項目的具體要求和工作準則,達到信息的迅速流通和傳遞。
(2)利用雙代號網絡圖編制軟件、廣聯達計價軟件、OA辦公系統、筑業資料軟件等現代化的智能軟件來代替手工作業,提高效率和準確度。
(3)利用LED顯示屏來公布一些重要通知和信息的傳遞,便于工作安排并節約資源。
7結語
關鍵詞:零廢棄;零填埋;零廢棄層次結構;零廢物國際聯盟
Study on the Concept, Principle and Hierarchy Management of “Zero Waste”
Abstract: Garbage disposal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garbage were directly thrown away; in the second stage, garbage are reclaimed before being thrown away; and in the third stage, they are engineered for reuse, to realize “zero waste”. Therefore, garbage indicates those non-reclaimable and worthless article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many countries/regions have s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rget based on “zero waste” and “zero landfill” concepts. For example, Beijing launched the domestic garbage “zero waste” pilot program in 2010.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principle and hierarchy management of“zero waste”, aimed at offeri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moting “zero waste” practice in China.
Key words: zero waste; zero landfill; hierarchy of zero waste; Zero Waste International Alliance
一、“零廢棄”概念的提出及延伸
Zero Waste(簡寫為ZW),常被譯為零廢物、零廢棄物、零廢棄、零垃圾、零填埋和零浪費等。
“零廢物”一詞首次是以一家公司的名稱出現,公司名為“零廢物系統公司”(Zero Waste Systems Inc.),由一位從耶魯畢業的化學博士,保羅?帕爾默(Paul Palmer)在1972年創建,直至1981年停止運營,主要從事化學品的回收和再利用。此后,“零廢棄物”概念便被作為城市垃圾管理和垃圾減量的終極目標,而城市“垃圾零填埋(Zero Waste to landfill)”或“零填埋”,是相對于以往的低級、低效、浪費的垃圾處理方式而言的。
“零廢棄”是指在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可以作為其他產業的原料加以利用,實現生活垃圾循環再利用的最大化。2006年,保羅?帕爾默成立了零廢棄研究所(Zero Waste Institute),一個非盈利機構,主要從事在工業和商業領域運用“零廢棄”原理實現垃圾減量,出版和發表環境影響報告和零廢棄影響報告。
“零垃圾”是從垃圾全分類角度,充分回收其中的資源物質,以資源化利用為基本理念,實施垃圾源頭減量和源頭分類的資源零浪費、物質零廢棄的發展模式。
“零浪費”是從設計角度,盡可能減少工業產品產生的邊角料,如服裝設計中減少因裁剪產生的碎布料,已成為時尚界最新的環保手段。消除浪費的方法是在新款衣服裁剪中,調整衣袖、口袋和衣領的設計,使一切面料裁剪和設計做到恰到好處。“零浪費”作為一種理念,鼓勵產品在設計時,從資源的生命周期角度,使所有產品都重復使用,不產生或最大限度減少垃圾的產生。
因此,零廢棄、零廢物,是指沒有任何浪費,無垃圾產生,沒有任何東西被扔掉或被填埋。但不幸的是垃圾一直伴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成為困擾人們生活的環境問題。近年來,各國紛紛提出建設“零填埋”和“零廢棄”城市(如美國的洛杉磯、奧克蘭、紐約)、“零廢棄”社會(如蘇格蘭)、“零廢棄”經濟(如溫哥華、英國)的發展目標,從可持續發展層面提出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和減少填埋的目標和措施。
二、“零廢棄”概念的定義
2002年零廢物國際聯盟(Zero Waste International Alliance,簡寫為ZWIA)成立,其主要目標之一是建立標準以指導“零廢物”戰略在全球的發展。2004年11月29日,零廢物國際聯盟首次通過了“零廢物”概念的定義,2009年8月12日該聯盟對“零廢物”概念進行了修訂。
零廢物國際聯盟對“零廢物”概念定義如下:零廢物是一個目標,該目標是以道德、經濟、高效、有遠見地引導人們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通過設計使廢棄物成為供其它人使用的資源,實現可持續的自然循環。
零廢物意味著對產品設計和生產過程的管理,系統性地避免、減少有害垃圾和物質的產生,避免垃圾填埋和焚燒,以實現保護和再利用所有的資源,最終減少垃圾對土地、水、空氣的污染,造成對地球、人類、動物健康的威脅。
ZWIA提出的“零廢物”概念,旨在倡導減少所有污染物的排放。如果一種產品不能重復使用、修復和循環再利用,那么就應該限制其生產,或重新設計,或停止銷售。
三、“零廢棄”原則
2005年4月5日,ZWIA規劃小組指導和評價當前和未來零廢物經營企業在政策制訂和經營活動方面應遵循的主要原則。“零廢棄”原則是評價企業是否實現“零廢棄”承諾的基礎,這些原則有助于員工、投資者、消費者、供應商、政策制訂者和公眾更好地評價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
1. 3 項基本承諾
(1)承諾確保企業標準與社會、環境和經濟活動標準的一致性;
(2)承諾企業擁有清晰的會計和報告系統,從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出發,企業以最高道德標準開展經營活動;
(3)企業每年環境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該報告披露企業政策實施情況,包括向企業員工、消費者和社區披露企業的生產、產品或服務生命周期對環境的影響。
2. 預防為主
在新產品開發和生產前,為避免產品和生產過程產生浪費和有害物質,企業應遵循預防原則,所設計的新產品應可重復使用、可維修、可持續循環利用或堆肥。購買重復使用、可再生利用、可堆肥的原材料。
3. 零垃圾填埋或焚燒
將90%的填埋或焚燒固體垃圾進行再利用,垃圾填埋量低于10%。
4. 生產者承擔產品和包裝的回收責任
企業承擔所生產產品和包裝回收的資金和必要的支持,也應要求供應商這樣做。企業與再使用者、循環利用者、堆肥經營者合作,或實施新的系統有效地利用回收的產品和包裝。
5. 防止污染和減少浪費
重新設計企業的供應、生產和分銷系統,以減少自然資源的使用,消除浪費。通過不斷地評估和修訂企業的管理體系和政策,防止環境污染和材料浪費。
6. 最高和最佳利用
企業要不斷地評價市場和指導廢舊產品和包裝的再利用是否遵循了最高和最佳的層次利用原則,包括:以產品原貌重復使用(二次使用);改變用途的產品重復利用;產品部分重復利用;材料的重復利用;在閉環系統下,原材料的可持續再生資源利用。
四、“零廢棄層次結構”管理
2013年3月20日,ZWIA在其召開的董事會上,第一次通過了“零廢棄最高和最佳利用的層次結構”(Zero Waste Hierarchy of Highest and Best Uses)。
零廢棄層次結構從高到低分為預防、重復使用、再生利用、能源化利用和填埋等 5 個層級(圖 1)。零廢棄層次結構管理的目的為:預防垃圾產生,通過產品的重復使用實現“零廢棄”;如果不能重復使用,則進行資源的再生利用,達到“零焚燒”;如果不能再使用和資源再生利用,則進行焚燒發電,被能源化利用,以縮小垃圾的體積,實現“零填埋”;對于不能被焚燒、必須填埋的,要將填埋量降至最少。
1. 預防(Prevention)
在零廢棄層次結構管理中,預防產生廢棄物是優先順序最高的管理方式,從源頭控制廢棄物產生量也是最徹底、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源頭減量作為第一優先原則,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量進而降低垃圾處理費用。廢棄物減量涉及產品的設計、制造及包裝運輸環節,包括節約材料、減少有害物質的使用、減少消費、減少包裝及設計經久耐用的產品等。
2. 重復使用(Re-use)
重復使用是第二優先原則,是在廢棄物分類回收基礎上保留其原有的價值和功能的重復使用及二次利用,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
3. 再生利用(Recycling)
對于不能重復利用的,進行再制造、資源再生利用,可以節約資源,減少原生資源的消耗,減少廢棄物的填埋量。
4. 能源化利用(Recovery)
廢棄物焚燒是將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用焚燒方式發電,產生再生能源,減小廢棄物的體積,最終減少填埋量。焚燒時不要將固體垃圾如輪胎、電子產品混合焚燒,因為這些物品在高溫下焚燒會揮發重金屬和產生二英,污染環境。
5. 填埋(Disposal)
對不得不填埋的廢棄物,應盡量減少其產生量,填埋是廢棄物處理的最后一步,只有在提取了所有可回收物,消除有害物質后方可被填埋。因此,零廢棄層次結構管理體系的核心是減少消費,產品的再使用、再循環、再制造,零填埋和零焚燒,實現從搖籃到搖籃全生命周期“零廢棄”管理。
五、“零廢棄”目標實現的途徑
1. “零廢棄”提倡3R’s
只有在垃圾減量、產品被重復使用、資源循環利用后再回到資源,沒有垃圾被填埋才可被稱為“零廢棄”。因此,“零廢棄”=Reduce+Reuse+Recycle,即減少產生、物盡其用和循環利用。
2. “零廢棄”是一個遠景
從國家、城市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角度看,各國提出“零廢棄”更多是作為環境管理的一個遠景和目標。“零廢棄”在垃圾減量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分類,實現物質的充分利用。例如,2002年新西蘭提出,整個國家在2020年實現“零填埋”,中期目標是在 3 年內垃圾減量50%,5 年內垃圾減量達到80%;2009年蘇格蘭提出“零廢棄”計劃,目標是到2025年廢物利用率提高到70%,填埋量降低到5%;2009年美國三藩市提出“零廢棄”戰略,目標是將垃圾的資源利用率從2000年的50%提高至2010年的75%,2020年則達到100%,最終實現三藩市垃圾“零填埋”。
3. “零廢棄”要求生產者責任的延伸
為實現“零廢棄”的目標,各國紛紛出臺法律法規,要求生產者的責任延伸,主要包括:(1)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導致垃圾出現的根本原因是設計的問題,因此要求生產者在產品設計、原材料選取和生產過程中考慮產品廢棄后如何進行回收和利用,以降低廢棄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從而最大程度地資源化利用廢棄產品;(2)清潔生產。生產過程中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和排放,不對環境造成污染等;(3)生產者責任外延。要求生產者對其生產的、在消費后廢棄的產品承擔回收、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責任。
4. “零廢棄”對消費者行為的改變
各國在提出“零廢棄”戰略目標的同時,在消費者中開展垃圾減量運動,鼓勵消費者盡量重復使用、維修、翻新所消費過的產品等,使其被充分使用。比如自2012年10月1日起,美國三藩市強制施行“購物袋附加費”條例,要求消費者購物時盡量自備袋子,并停止使用塑料袋,所有付費購物袋應是用可堆肥、可回收材料生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