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憶秦娥婁山關范文

    憶秦娥婁山關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憶秦娥婁山關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憶秦娥婁山關范文

    年輕的匯川區迄今只有8歲。但在它694平方公里的轄境內,歷史與文化的厚重,令人嘆為觀止。

    遵義市中心城區范圍內的古文化遺存,有許多在匯川區境內。董公寺鎮五星村的風帽山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是匯川悠遠歷史的見證。那里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與石核、石片、石錘、刮削器、尖刃器、砍砸器等石制品,展示了遠古人類開發匯川的歷程。位于獅子山東麓的古墓群,除墓葬規模較小外,精美程度直可與馳名中外的南宋楊粲墓比肩。位于高橋干田村的古墓群,其建筑規模、風格則與著名的遵義縣高坪楊氏古墓類似。

    在堪稱中國酒文化之鄉的黔北,除了茅臺鎮,最膾炙人口的莫過于匯川的董公寺。董公寺原只是一座小型佛教寺廟,初建于明萬歷年間,名“龍山寺”,后改名為“西樂庵”。清康熙元年(1663),遷任遵義兵備道的董顯忠出資修葺該寺,劃定廟產,委人管理,后因經營不善,致“西樂庵”墻傾瓦塌。清乾隆六年(1743),有燕僧云游至此,募資重修,感于董顯忠之舉,將“西樂庵”易名為“董公寺”。之后道路兩旁的街道,因寺而得名。

    原本此地揚名在于寺廟本身,但到后來,隨著董酒的聲名鵲起,人們更多地記住了那躋身于首屆中國名酒的董酒。究竟是因董顯忠懂酒而導致董酒的問世,還是董酒借助了董公的靈氣而一舉成名?只有留待后人慢慢去琢磨了。

    遵義有“轉折之城”的美譽。得以召開,則與在婁山關與軍隊的殊死一戰有關。這場在匯川區與桐梓縣交界處婁山關取得的偉大勝利,不僅是以來的首次大捷,更為的召開作出了重要貢獻。

    婁山關有《憶秦娥·婁山關》詞手跡石碑及戰斗紀念碑。紀念碑于1966年建造,橫刻原國防部長張愛萍手書“遵義戰役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15個行草大字。精神與在遵義的英勇戰斗事跡,是留給今人的寶貴財富。

    第2篇:憶秦娥婁山關范文

    小時候每當看見天空有客機,我就會拼命追著跑,想讓飛行員把我帶上藍天。我折出的紙飛機,飛得又高又遠,總能得到小伙伴們的掌聲。

    1996年8月,我成為深圳市寶安區石巖公學的一名科技輔導老師。在那里,紙飛機變成了模型飛機,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金牌夢:所帶的學生共有168人次獲區級以上獎勵:其中1人獲“國家一級運動員”稱號,1人獲“國家二級運動員”稱號,還有1人成為2008北京奧運火炬手。

    2006年8月,我轉到東莞市,成為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的一名科技教師兼航模教練。在校長劉建平的帶領下,我與同事們開始追尋新的教育夢想。

    在松山湖的教學實踐中,我的教學理念漸漸轉變:原來只關注競賽成績、希望在比賽中多拿獎牌;但現在除了航模技術,更關注航模隊隊員的全面發展。這個轉變源于我與劉建平校長的一場對話。記得初到東莞松山湖小學的一天傍晚,我正在航模教室埋頭修理模型飛機。校長走了進來。他向四周看了看,很隨意地問:“你最輝煌的時候帶了多少名航模隊員?”我很驕傲回答:“最多的時候有80多人。”校長又問:“當中有多少人在全國比賽獲獎?”我更驕傲地回答:“有8人。”校長再問:“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在這80人當中,只有8人是成功的,而其他人則退出了航模隊,是失敗的?”校長的這個問題在我腦海里盤旋了、也思索了很長時間: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在航模隊里都有成功的體驗、快樂的享受呢?不久我找到了答案:既要關注比賽成績,也要關注全體隊員的全面發展。于是,我開始在航模隊里開展“七加一”和“你追我趕”活動,以航模為載體,在教隊員航模技術的同時,引導學生從眼前開始,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通過與自己入隊前對比、與隊友對比,認識到自己的進步,體驗飛翔帶給人的成功和快樂!活動開展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隊員們更自信了,家長們也更支持孩子參加航模隊。

    2010年暑假,航模隊參加了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最令我高興的并不是成績,而是賽場外的一些變化。一是整場比賽下來,學生們做到了獨立參賽、互幫互助,基本不用我和領隊操心。二是賽間他們都能熱情有禮地與前來參觀的其他代表隊交流。賽后一行人參觀婁山關,關口石碑上用毛體書寫著的《憶秦娥·婁山關》。由于字體龍飛鳳舞,因此很多游客在石碑前費力地辨認字跡,甚至爭得不可開交。這時3名航模隊隊員站出來,開口齊聲背誦: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同行的另一所學校的校長聽完不禁豎起大拇指:東莞松山湖小學的學生真了不起!

    2012年3月11日,學校接到通知,六(4)班杜明昊、六(5)班鐘栩濤兩位同學雙雙入選航天模型國家集訓隊,將代表中國參加2012年9月1~9日在斯洛伐克舉行的世界航天模型錦標賽。這份榮譽讓我激動萬分,因為松山湖的孩子們,將是東莞市“飛”向世界第一人。

    第3篇:憶秦娥婁山關范文

    一、創設詩詞情境

    低年級的學生由于接觸的古詩詞有限,篇目只能由教師根據學生的水平來定。而到了高年級,延伸的古詩詞篇目可以由學生自己定。可以在教室的角落設一個小黑板,讓全班同學輪流,每天由一位同學在黑板上寫下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而僅僅這樣做的效果是很有限的,詩歌的學習遠不止死記硬背。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最重要的任務是授予學生一定范圍的知識和技能。學習的能力包括一系列與掌握知識有關的技能:會談、會寫、會觀察周圍世界中的種種現象、會思索、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形象地說,這些技能是工具,沒有這些工具就不可能掌握知識。”如果要充分發揮詩歌分享這一環節的作用可以在每節語文課的前十分鐘,讓分享詩歌的同學在講臺上講一講這首詩的大意,并談談自己喜歡的原因。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初步的詩歌鑒賞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剛開始學生可能會比較緊張,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消除焦慮的情緒,樹立自信心,慢慢養成良好的臺風,能夠毫不怯場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與同學分享自己喜歡的古詩詞。課后要求學生將小黑板上的詩詞收集在一個專門的本子上,并背下來。

    寫也是語文課要培養的一項重要的技能。因此,可以讓學生在收集的詩下寫一寫自己的感受,當然這點可以讓學生自己決定,如果學生喜歡這首詩或者覺得有其他想法可以寫下來,如果學生對這首詩沒有什么特別的感受,覺得沒什么可寫的,可以不寫,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二、課文與古詩詞的延伸

    教師在講課時可以有意識地將課文和延伸的古詩詞相結合。例如,在學習第十一冊的課文《牛郎織女》時教師可以用幾首有關牛郎織女的古詩詞來導入。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宋代秦觀寫的《鵲橋仙》“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在正式講課文前教師可以先朗誦一下這首詩,并簡單講講詩的大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古文素養,還能自然地導入課文內容,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總體上、初步的感知。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古詩詞的思想內涵使較平鋪直敘的課文內容更為深刻。學生的思想深度也能更上一個層次。另外,還可以在課文講解后布置作業,讓學生收集與課文有關的古詩詞。以《牛郎織女》為題材的古詩詞很多,可以讓學生課后收集一些,下一節課來分享、交流。

    再如第十冊的《飛奪瀘定橋》一課,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收集在途中寫的一些詩詞,如在征戰婁山關時寫下的《憶秦娥?婁山關》等,不僅能加深學生的文學積累,還可以讓學生感受中,在征戰中不畏艱險、為了國家前途和勝利而拼搏的精神。在語文學習的同時,注重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開展實踐活動

    開展多種課后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例如,開展古詩詞的朗誦比賽,每個月舉行一次,每次定一個主題。例如十月是國慶節,可以以歌頌祖國或者熱愛祖國為主題,讓學生自行準備朗誦篇目。還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可以讓學生準備朗誦所用的背景音樂或者幻燈片,當然材料的準備學生自己可能很難完成,需要家長的支持和幫助。朗誦會也可以邀請家長來參加,與孩子合作表演,不僅能讓古詩詞積累得到家長的支持,還能夠能好更久地堅持下去。

    還可以舉行古詩詞的插畫比賽,古詩詞都一定的意境,正如王國維說的”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學生通過畫畫,可以表現出對詩作的看法。比賽可以邀請學生的美術老師來當評委,給活動增添一些樂趣,少一些正式、緊張的氣氛、但是給詩詞配畫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只能針對高年級的學生,而且畫畫不是很好的學生可能積極性不高。

    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背誦比賽,看誰積累的詩歌最多。老師可以提前兩周告訴學生將要舉行的古詩詞背誦比賽的主題,讓學生準備。如這一期以李白詩為主題,兩周后看誰背得最多,給一定的榮譽稱號和獎勵,激發學生背詩的動力和興趣。

    四、有效誦讀

    死記硬背不僅效率低而且背了易忘,學生也容易產生厭煩、抵制心理。因此,吟誦才是背古詩詞的最好辦法。我國傳統古詩詞有一定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古人讀書常常搖頭晃腦不是沒有原因的。教師不需要要求學生像古人搖頭晃腦的那么夸張,但是要讓學生感受詩詞的韻律美,音樂美,跟著節奏來誦讀,加強記憶。首先,誦讀時要求吐字準確、清晰,不多字不少字。第二,要正確斷句,理解詩句的大意,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第三,誦讀要有感情。在培養朗誦和語感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古詩詞素養。還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詩適合怎樣的背景音樂或者可以給詩配上什么樂曲可以將詩詞像歌曲一樣唱出來。

    此外,很多古詩詞已經被譜成流行音樂,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現成的素材,讓學生從學唱歌來積累古詩詞。讓學生能偶爾換一種心情,愉快地接受古詩詞的積累,快樂地學習。

    第4篇:憶秦娥婁山關范文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究竟怎樣給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才既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開啟,又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達到問題設置科學合理,學生跳一跳能夠解決的目標?下面根據教學實踐,提出兩種設計探究性問題的方法和原則,與同仁共同商榷。

    教師所設計的探究性問題要避免簡單和死板,應具有統攝性、普遍性、代表性和靈活性,要達到以點帶面、舉一反三的目的。

    高中語文教師在設計探究性問題時,務必要達到學生對問題探究的目的,不能一看就明白,或模式化、固定化,既要有學生基礎能力的訓練,又要對學生的概括、理解、鑒賞、評價等能力的強化和提升;既要考慮學生已有知識的運用,又要兼顧學生對新知識、新能力的嘗試。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對此做過一些嘗試,使學生在訓練中提高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的《沁園春·長沙》一課結尾時,我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在課外探究的問題:收集在不同時期創作的詩詞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分析概括詩詞創作中體現出來的整體風格,并體會他在各個時期的生活境遇對其詩詞創作帶來的影響。這是學生剛進入高中后,教師在教學中進行的探索性問題設計的第一次嘗試,從效果上看,整體比較好。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對其創作的《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憶秦娥·婁山關》等了解后,然后才向橫向、縱向延伸。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完成,能形成自己對詩詞的整體認識與思考,并通過這項活動來理解:作品與作家自身的生活狀況、社會環境及作家的思想發展等是密切聯系的。

    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究,在以后的學習中,為了深入理解文本,會自然地將作品產生的社會背景、作家各個時期的思想狀況和生活閱歷等有機聯系起來,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而且,這個問題的設計,能讓學生將所學的零星的、分散的內容進行巧妙整合,既統攝了以前所學的的部分詩詞篇目,又能夠以點帶面,讓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的內容。而且使其在學習中觸類旁通,以一個問題的學習來掌握一類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探究性問題的設計,要考慮所探究的問題的維度,既體現學生對文本深度和廣度的把握,同時又巧妙、靈活、恰當地對學生實施思維方式的啟發性訓練。既能充分體現所探究的問題的延展性,又能兼顧學生多種能力的整合與有效遷移。

    對語言學科的學習,形象思維是一種主體思維模式,但啟發性的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等思維方式的訓練亦是非常必要的。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其學科特征中的工具,尤其是思維工具功能,亦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一種能力的訓練。語文學科思維工具功能在探究性問題的設計中體現得非常突出。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設計的探究性問題是在深入解讀教材,橫向、縱向全面掌握文本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離開了文本去探究,問題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所以,探究性的問題要在對文本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之上進行探究,才能充分體現出問題的實效性特點。如在對《故都的秋》一文進行教學時,我給學生設計了一道探究性的問題,試圖體現探究性問題設計的維度。

    在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教學,初步掌握文本基本內容之后,我在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時,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在課內進行深入討論、合作、探究的問題:從文章開篇和收尾中的一些相關句子都可以看出,作者是非常喜歡北平的,卻為何又寫得如此悲涼呢?如果本文由你來寫,你將進行怎樣設計與思考呢?這個問題的探討和解答,既有對文本內容的解讀,同時亦體現出對文本內容恰當拓展延伸和有效遷移。

    這個問題的第一問,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文本,解答分為四個步驟進行探究:一是把握情感基調,即熱愛故都的秋,尤其喜歡其秋味;二是概括要點(文中最能體現秋味的句子: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三是分析表現秋味的五幅畫面(秋院圖、秋雨圖、秋果圖、秋蟬圖、秋槐圖);四是聯系作者審美情趣和時代背景解讀其寫作意圖。而第二問則是在第一問的內容探討的基礎上作進一步外向性延伸,并將主觀與客觀有機結合起來,達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這樣設計,學生可在掌握文本的基礎上產生屬于自己的東西,對他們發散思維的訓練是大有裨益的。

    這個探究性的問題,可以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來回答。學生要充分把握好文本的深度和廣度,讓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信息整合能力、鑒賞評價能力和有效信息的遷移能力與綜合寫作能力有機統一起來,通過這個問題的解答得以全面訓練和展示。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完成探究性的問題,這恰恰是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同時亦實現了學生的學習目標由知識掌握向能力提升的轉換;學習方式由個體獨立學習向集體合作探究的轉變;學習內容由純粹的文本解讀向文本之外拓展延伸的轉變;思維方式由單一的點性思維、線性思維向面性思維的轉變,充分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觀念。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語文探究性學習要做到“一個不能少”。同時還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用不同的標準進行評價。

    第5篇:憶秦娥婁山關范文

    關鍵詞: 古詩文 價值觀 高中生

    價值觀是人們對自己生命意義的看法,是對自己要干什么而不干什么的一種判斷標準,是決定人們的觀察和行為的重要因素。譬如,人們比較容易傾向于那些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自己看重的事情、經驗或人。所謂“古松三態”就是這個道理:在木匠看來,古松是一根梁;在畫家看來,古松是美的,是風景的組成部分;在種地的農民看來,古松可以遮陽,是一方蔭涼地。他們都從各自的角度看到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而高中時期是整個青少年時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要使今天的高中學生成長為合格的公民,就必須使其成長為具有正確價值觀念的全面發展的人。從長遠來看,在高中生中開展價值觀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根本保證。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不僅在于個人的人生經歷,而且受制于更廣泛、更深刻的文化背景,它緊緊聯系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品格。古人云:“文以載道。”中華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代表傳統文化的圣賢君子,堪稱人格典范,以他們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典籍傳承著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崇高道德標準,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學習材料和內容。本文從價值觀形成的三個階段談談古詩文對高中生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影響。

    一、以詩文提升選擇高度

    價值觀產生的第一個階段是自由選擇。這種選擇的自由對于價值觀的發展是最基本的,因為價值觀不可能經由強制或壓迫而獲得,它是一種心甘情愿作出的選擇,是在仔細考慮與衡量所有的選擇途徑及其可能后果后作出的決定。

    古文作品的鑒賞,一方面鑒賞評判本身,要介入學生對作品真善美、假惡丑的判斷,由此不斷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學生在明辨是非曲直中身心得以健康發展,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如《岳陽樓記》中塑造了三種意境:覽物而異的雨霏霏美,覽物而異的春和景明美,古仁人之心寬厚博大美,以上前兩幅美景,圍繞“覽物之情”有所“異”而對比展開,由極暗到極明,由極悲到極喜,通過景物的渲染烘托,生動地表現了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兩種思想感情。這兩種感情,雖然形態有別,但是實質相同:都是以自我為轉移,都是“以物”、“以己”而生。在兩幅圖景、兩種思想感情的基礎上,作者再用“嗟夫”一詞引發議論,委婉地否定了這兩種思想感情極力贊美,“或異二者之為”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作者贊美古仁人之心,實際上是借他人羌笛,吹自己楊柳,即借寫古仁人異于尋常的憂樂觀,以此來抒發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和抱負。這種理想和抱負,其中也暗含著對友人滕子京的慰勉和規箴,同時還表現出博大的胸襟:為官在任,胸懷天下,四面云山收眼底,萬家憂樂涌心頭,這是遷客騷人和一般封建士夫不可企及的崇高境界,更是全文所表現出來的宏偉意境美。

    二、讓詩情提升珍視境界

    珍視是價值觀形成的第二個階段。因為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不僅包括認識的過程,而且蘊涵著情感的層面。這種選擇是自己所樂于接受的,并且是自己非常重視的。為了實現自己的選擇,人們樂于付出很大的代價。所謂“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就是如此,因為這種主義是先烈所珍視的。許多高中生把古詩文中自己喜歡的、對自己有深遠影響的名句摘錄下來,作為座右銘,并不斷追求。例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史記?報任少卿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劉備)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予獨愛蓮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宋?周敦頤,《愛蓮說》)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顧炎武,《日知錄》)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憶秦娥?婁山關》)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和柳亞子先生》)

    這些詩文,富有哲理,耐人尋味,發人深省,都體現了古人偉大的志向和情懷。學生把它們作為座右銘,就會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并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腹有詩書氣自華”,“知書達理”指的就是這個影響。

    三、以詩情促行動

    只空想或談論自己的價值觀是不夠的,必須在行動中體現出來。價值觀形成的第三個階段就是行動。只有在行動中才能完全實現或體驗到我們的選擇和所珍愛的事情,體會其價值。譬如,造房屋、種莊稼或畫畫,只有實際上造出了房屋、種了莊稼或畫了畫以后,才能說他的價值觀得到了展現。

    第6篇:憶秦娥婁山關范文

    我們先來看元朝白珽的一首詩《余杭四月》: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櫻青豆酒,綠草白鵝村。

    水滿船頭滑,風輕袖影翻。

    幾家蠶事動,寂寂晝門關。

    詩的頷聯在寫景上運用了列錦的表現手法,采用意象疊加的方式巧妙地將鄉間獨特物象櫻桃、豆、草、鵝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動的鄉村春意盎然的圖景,烘托靜謐的氣氛,表達了詩人閑適而悠游的情懷。

    這首詩成了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中的一道題,在分析這首詩頷聯的寫作技巧時,除了大部分同學回答運用了映襯(襯托、對比、烘托、渲染)的表現手法外,還有少數同學分析出了列錦這種修辭格。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特點,句中缺少謂語動詞就不能成為一句話,但恰是這種名詞組合成多列項的非主謂句,如一段段的“錦繡”排列在一句或一聯之中,從而繪出一幀幀具有跳躍性的生動活潑的畫面。對此種語言現象,當代著名修辭學家譚永祥先生在《修辭新格》中說:“古典詩歌作品里面,有一種頗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詞或以名詞為中心的定名結構組成,里面沒有形容詞謂語,卻能寫景抒情;沒有動詞謂語,卻能敘事述懷,這種語言現象不是語法所能解釋得了的,它是一種修辭手法,我們把它叫做‘列錦’。”這種格式也被呂叔湘先生稱為“詞組代句”的特殊的修辭方法。

    在詩歌鑒賞中,讀到這類詩句,我們就會發現構成這類句子的一個特點:詩人不是簡單地將幾個相互關聯的詞語羅列起來,而是借助于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構成意象的組合與疊加,營造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讓讀者去感知畫面之間的流動和聯系,從而把握作者所描繪的復雜事物和抒發的復雜情懷。這樣就可以說,聯想是正確理解列錦的心理基礎,列錦的表意功能和修辭效果要靠讀者的聯想實現,詩句中蘊涵的各類意象所形成的不確定性為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這種想象空間存在于無謂語這種句型所形成的文學空白中,文學空白為意象、句法、語意等留下了巨大的空間,從而激發讀者去思考,喚醒讀者的想象力,激活讀者的審美聯想,使讀者在閱讀想象中完成鑒賞和審美。而這又正符合空靈美這一古典美學的重要特點,古人論詩詞,常強調空靈。清代袁枚《隨園詩話》引嚴東友論詩說:“凡詩之妙處,全在于空。”這里的“空”就是空靈的意思,指詩詞必須給讀者留下大片的想象空間,以激發讀者進行審美再創作的熱情。名詞串“珠”,雖然具有巨大的概括力和高度的包容量,但作者卻不完全托出,這就給讀者留下了虛空的境地,讓讀者主動憑借自己的審美經驗去補充、完善。

    我們來看唐代詩人溫庭筠的《商山早行》,詩中有這樣的佳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句由十個純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疊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畫面。疊加的六個意象突出了“早行”二字,不著一閑詞,盡得“早”之風流韻味。此詩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生動形象的古代中國落魄文人流落他鄉的早行圖。宋代文人梅堯臣認為此二句“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六一詩話》),此后文人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所言:“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同樣的“霜、晨、月”意象,在的筆下就有了雄壯之美。《憶秦娥·婁山關》就有這樣的句子:“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詩人橫空出筆,開篇就把西風、長空、雁叫、晨月這五個形象連綴在一起,形成遠近掩映、動靜交錯的戰斗場面,又配以大雁的鳴叫作音響烘托,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環境氣氛的嚴峻、險惡,以及浴血奮戰的大無畏精神。筆力何其凝煉遒勁!

    中國詩歌慣用通過意象疊加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張力來寫景敘情或敘事抒懷,創造出加倍的情感內涵。最膾炙人口的要數馬致遠的《天沙凈·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疊用九個帶修飾語的名詞性意象,寫出九種典型事物。我們可通過作者提供的特定語言環境,馳騁想象,補上“空白”:深秋季節,纏繞著枯藤的老樹上,棲息著烏鴉,又到黃昏時分了,一條小溪從小橋下流過,橋那邊是幾戶人家,一位遠離故鄉的斷腸人,冒著西風,騎著瘦馬,在那荒涼的古道上奔波,太陽已經落山了,他仍在天涯漂泊。“黃昏”這個古典詩詞定的思人懷鄉意象,在這個深秋的季節出現,能引起多少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這三句表面寫景,實則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詞的運用,此句既是工筆實景,又是鋪陳心緒,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種長期羈旅在外,不得與家人團聚的凄戚悵惆、郁悶悲苦的思想感情。這一系列的意象疊加,描繪出蒼茫、凄涼、蕭瑟的秋天的景象,景由情生,情由景顯,情和景熔鑄成一個渾然天成的藝術整體,寫出了流落天涯、仕途坎坷、心境凄涼的典型情思。寥寥數語就把許多人都曾體驗過的悲秋和鄉愁表達出來了。題目叫《秋思》,句中卻沒有一個“思”字,更沒有游子的心理描寫,然而“思”的主題卻蘊含其中,讀者完全可以想象出游子見到各種景物時的內心世界。每個讀者的審美經驗不同,再創造的形象就因人而異。作家實寫景物,虛寫情思,這種虛筆描寫就體現出一種空靈美,元人周德清“極妙,秋思之祖也”《中原音韻》)的稱贊,是很有道理的。難怪王國維贊曰:“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佳境。”(《人間詞話》)。再看陸游《書憤》中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兩句,詩人以高度濃縮的筆墨,勾勒出一幅遼闊宏偉的畫面:在大雪飄飛的夜里,乘船搶渡瓜洲;在秋風瑟瑟的大散關,騎馬揮刀與敵軍廝殺。詩人雖然省去了若干詞語,只選取了幾個關鍵名詞,但這并不影響意義的完整表達。語言凝煉,意境開闊,呈現出一種凝煉之美。節奏上的跳躍性,又與詩句中時空的跳躍轉換相得益彰,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而這類“空白”,在古典詩詞中可謂舉不勝舉。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黃庭堅《寄黃幾復》中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煙楊畫柳,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柳永《望海潮》)等等。

    還有宋代詞人賀鑄的《青玉案》中的妙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組佳句,借用相似聯想,連用三喻,將本是無情之物的風雨草絮進行詩人獨特的審美觀照加工,而后疊加復合,以實擬虛,把作者紛亂的愁情形象生動地描摹出來。你看:那一腔愁緒,仿佛遍地如煙的青草,連綿彌漫,無邊無際;又像那滿城隨風飄舞的柳絮;濛濛一片,遮天蓋地;更似那江南黃梅時節的霏霏細雨,淅淅瀝瀝,飄飄灑灑。整個句子就由三個名詞性短語設喻而成,通過內在的愁思將三個各自獨立的意象,三個不同的畫面巧妙地組合起來。將主觀的情緒、心境移注到審美客體上;使無情之景物人格情感化;反過來,又通過讀者的想象、賞鑒、品味,起著烘托、渲染、強化主體的情感心緒的作用。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從而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鈴》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詩篇抒寫的是戀人之間的離愁別恨。作為一種隱秘、微妙、復雜的內在感情,若從正面去直接刻劃,縱然字斟句酌、嘔心瀝血,也難以言之鑿鑿,盡如人意。機靈的詩人深諳此道,他完全撇開了愁、怨、相思之類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沒有借助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段,而是選擇了“楊柳岸”這個頗能惹人繾綣情思的場景——所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再把“曉風”、“殘月”這兩個色調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進去,表面上完全是寫景,而深情寓于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襯詩人的空虛寂寞之感。造成鮮明強烈的對比和呼應,使人獲得空間寬廣、時間連綿的審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朦朧、深遠又帶點神秘意味的藝術境界。仔細品味,詩人諸多無法直言表達的情愫,全都寄寓在這些名詞連成的畫面中,使人可以“心領神會”,而且越咀嚼越覺得情致纏綿、余韻深長了。馮煦說柳詞“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意”(《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道出了個中底蘊。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午夜|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www.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无码av|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俺也去色官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杨幂|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天堂|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1 | 国产成人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成人禁在线观看| 美国特级成人毛片|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成人av免费电影| 成人一级黄色大片| 成人免费视频国产|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在线91精品亚洲网站精品成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