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幼兒安全教育的方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家庭教育;安全觀;健康成長
安全感是社會人進行正常生活的基礎心理條件,只有其本人覺得安全,才能積極樂觀地生活,這是每一個成年人在社會上能夠正常工作、生活、學習的基本心理條件,由此可以推斷出,兒童成長時期安全感的存在是其成長時期至關重要的。在社會上,我們經常可以見到,許多兒童容易焦躁、自卑、無理取鬧,負面情緒極多,其背后的深層意義便是他們缺乏安全感。經過教育界的多年觀察研究發現,學前兒童成長階段恰恰是兒童安全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幼兒階段安全感的缺失,是引發兒童各種問題的重要原因,而家庭教育方式與此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家庭是兒童的第一生活空間,家庭的生長環境可以影響兒童成長的一生,此時家長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是關乎兒童未來的重要的舉措。
一、中國家庭教育方式類型
(一)極端型
極端型教育方式的表現一般為,父母在教育兒童過程中,存在過分的保護遷就或者過分冷漠、不關心;或者過分訓斥、體罰孩子。這一類父母要求孩子要絕對服從自己,一般不會考慮到孩子自己的想法。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培育出的兒童一般具有膽小、自卑的心理,極度缺乏安全感,并且一般沒有自己的主觀意見,其主觀意識會在父母極端教育中出現消退或者越積越烈兩種趨勢。
(二)嚴厲型
嚴厲型的教育方式一般表現為,父母在教育兒童過程中,較少遷就和保護孩子,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自己的觀點和指令,更多采用體罰、指責、不管不問的方式教育兒童,一般不會同孩子講道理,往往根據自己的想法支配孩子。這種教育方式所產生的影響與極端性相似,都不會讓孩子擁有安全感,使其教育出現反向的教育后果。
(三)溺愛型
溺愛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現為,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過分保護和遷就孩子,對孩子很是熱愛,具有“孩子就是我的寶貝,得寵著、慣著”這種思想方式,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對孩子體罰、責罵現象。這種教育方式培育出的兒童在家中甚至外面都會有安全感,但是容易引起孩子自負、自滿的心理。
(四)成就壓力型
成就壓力型教育方式主要表現為,家長對孩子具有較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夠學習成績優秀,各種事情都要做得很好。在與孩子的交往中一般會聽取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很少會對孩子做出體罰、責罵的行為。這種教育方式下的兒童會具有很強的自主意見能力,對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具有較多的安全感。
(五)積極型
積極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現為,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具有較高的民主意識,可以接受孩子的合理想法和建議,尊重孩子的意見和個性,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自己,經常會采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很少責罵、體罰。這種方式培育出來的兒童具有較高的安全感,其自主意識和個性也會在未來的發展中表現得更優秀。
二、選擇正確教育方式的意義
(一)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幼兒的心智發展
幼兒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是通過探究,而安全感的存在有利于幼兒探究世界的積極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在幼兒探究好奇的事物的時候,總是會拽著父母的手,讓其陪同去一看究竟,或者自己一個人過去,但是總會回到父母身邊,這正是體現了安全感在其中產生的作用。因此給予幼兒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健康幼兒正常發展其心智。
(二)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
安全感的滿足是幼兒心理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如果兒童缺乏安全感,就不會相信周圍的人和事,容易產生恐懼焦慮情緒。如果安全感得不到滿足,就算生活再富裕,家庭條件再好,其以后的發展也會存在多種問題,孤獨感、被拋棄感、恐懼感油然而生。從而身體健康也受到威脅,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身體不適等等。因此給予幼兒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其心理健康,從而身體健康,不會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
(三)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兒童的社會化
這里的社會化指的是兒童在家庭以外的社交活動中,與其他人的溝通交流。兒童缺乏安全感,在社交中往往有兩種極端表現:退縮行為,攻擊行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當兒童在一起游戲時,會有兩種獨特的孩子出現,一種是躲在角落自己玩耍,另外一種是頻繁攻擊其他游戲的伙伴,這都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現。因此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兒童的社會化,給予兒童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其享受快樂的擁有伙伴的童年。
參考文獻:
[1]蔣紅斌,肖曉娟.有助于兒童安全感確立的家庭教育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2(9):63-66.
關鍵詞:家庭教育;幼兒安全教育;意外傷害
隨著社會發展,尤其是醫學的進步,幼兒因健康問題引發的死亡率下降,意外傷害事件成為導致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據相關研究的數據顯示,“跌落撞傷、燙傷燒傷、硬物夾傷和寵物咬傷在幼兒日常意外傷害事故中所占比率較高”〔1〕。在生活中,幼兒在家庭中的意外傷害事件頻發,已造成一些幼兒傷亡。家庭作為幼兒成長的重要場所對幼兒健康成長具有關鍵作用,但反思現今幼兒的家庭教育,發現其中的安全教育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幼兒健康成長。因此,家長需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提出相應的策略,以便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一、家庭教育中幼兒安全教育存在問題
(一)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家庭保護作了明確規定,強調家庭要有教育意識,保障幼兒安全,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然而,在現實中發現大多數家長在教育方面更加關注對幼兒智力的開發,忽略對幼兒安全知識及技能方面的培養,這與家庭保護的角色相悖,也是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缺位的重要表現。近幾年,我國留守兒童問題凸顯,而留守兒童出現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安全問題,主要包括飲食安全問題、交往安全問題、交通安全問題和游玩安全問題〔2〕,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安全教育缺位,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安全教育問題愈發突出。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位不利于幼兒健康成長,尤其造成幼兒安全意識的薄弱,而且在學前期的幼兒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從而增加了其遭遇危險的可能性,主要表現為其不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潛在危險,也不知道如何避免危險的發生,更不知道當危險來臨時自己應該如何做。
(二)家長安全教育內容僅限于書本,缺乏操作技能
部分家長意識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會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兒滲透一些安全知識,尤其當幼兒出現一些不安全的行為時,家長會告訴其行為的危險性。如,當幼兒要將手放在插線板的孔中并去摳時,家長會立即制止并告知幼兒不能這樣做。但僅僅禁止幼兒做這些行為還不行,應該進一步告訴幼兒,這么做會造成怎樣的后果,不然有些幼兒會在家長不注意時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再去一探究竟。而且大多數家長對幼兒關于安全方面的教育僅限于繪本或是現實中遇到的情況,缺乏成體系內容的教育,更缺乏一些必備技能的訓練,如在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事故中,溺水和交通事故占比較大〔3〕。倘若在幼兒時期就加大對兒童安全意識的教育,加強對其游泳技能的訓練、交通知識的普及以及其他應急技能的訓練,將會大大降低這些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從而保障兒童的生存權。
(三)家長教育方式存在滯后性與隨意性
家長在安全教育過程中的教育方式存在滯后性與隨意性。如,部分家長會在幼兒發生意外之后再對幼兒進行教育,但有的意外對幼兒造成的傷害已無法彌補;還有的家長對幼兒安全教育具有隨意性,家長隨意的態度與方式會影響幼兒對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使幼兒產生不用重視安全問題的錯覺,這也違背了安全教育的目的。這些教育方式反映了家庭中對安全教育的不重視。但是,有的家長認為安全教育就是隨機教育,具有偶發性,不用采取正式的教育方式,認為隨著幼兒的成長,其對安全問題的認識會隨著經驗的增加而增加。這些家長忽視了經驗的增加有時會付出一些代價。如果家長在這之前就對幼兒進行系統、正式的教育,那么就會大大降低幼兒面對危險的風險性。除此之外,家長安全教育方式的隨意性還表現在其對安全問題的講述方面,部分家長對幼兒的安全教育屬于簡單粗暴式,是命令式的,如“不可以動”“不可以摸”“停下”等,這樣的方式一時能夠起到震懾的作用,但有時反而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從而產生更嚴重的后果。
二、幼兒安全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家庭教育中關于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家長態度方面,同時也包括其知識層面及技能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家長安全意識薄弱、安全技能缺乏以及對安全培訓不重視,具體表現如下:
(一)家長安全意識薄弱,存在僥幸心理
家長忽視安全教育,究其根本還是家長對安全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僥幸心理,這種心理也是造成現今安全問題多出現在家庭中的原因之一。相關研究表明,家長的安全意識與家庭中的安全隱患成負相關〔4〕。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家庭環境中的安全隱患也愈發隱蔽,也就逐漸弱化了家長的安全教育意識。如,現今很多家庭住在高層小區中,一些家長認為高層建筑更安全,防護措施更加嚴密,從而放松了對幼兒安全的警惕,從而造成幼兒從高層墜落事件頻發,且大多數情況下是在家長不在場的幾分鐘之內發生。還有很多交通安全事故是由于家長玩手機而疏忽照看幼兒,從而造成悲劇的發生。這些意外的發生都表明家長不重視對幼兒的安全教育,甚至有些家長對自己的安全都有所忽視。
(二)家長安全技能缺乏
目前,不少家長對安全教育的理解僅限于書本知識。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面對一些安全問題時更需要的是如何解決問題,即安全教育“既需要理性傳達,還需要動作傳達”。〔5〕幼兒家庭安全教育中也存在缺乏相關技能訓練的問題,這是因為有的家長自身對安全技能的掌握就有所欠缺。如面對幼兒不慎跌傷或是骨折的情況,有的家長就會移動幼兒,正確的做法是不要移動幼兒,以免造成二次傷害。除此之外,對基本的急救措施,很多家長都是有所欠缺的,如面對異物卡住幼兒的喉嚨時家長不知道怎么做;面對幼兒溺水時不知道怎樣處置等。這些基本的急救措施都是家長應該學習的,不僅學理論,還要進行相關的實際操作練習,以防萬一。總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際操作經驗更有價值。
(三)家長對園所和社區的安全培訓工作不重視
面對幼兒安全問題,幼兒園和社區都高度重視,同時注重向家長傳授相關知識,如有的幼兒園定期舉行安全培訓活動,對容易出現的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問題進行剖析,并就相關措施予以展示或講解;社區相關部門面對社區家長舉行一些講座或實踐活動,向家長宣傳相關安全教育知識,比如防火防盜、如何預防幼兒疾病等方面內容。大多數家長都會參加相關活動,但部分家長在講座或培訓現場做其他事情,沒有學到相關知識,這體現了家長對幼兒園及社區培訓工作的不重視;還有的幼兒的父母不去參加相關活動,讓孩子的祖輩去參加,如果發生一些意外,老年人因為年老體弱等原因可能起到的作用不大,甚至弄錯了一些急救措施,反而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
三、家庭教育中幼兒安全教育策略
(一)家長要提高安全教育意識
安全教育意識是家長進行教育的首要條件,因此家長要認識到安全對幼兒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教育意識。首先,家長要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識,一個對自身安全都不重視的家長,很難意識到幼兒的安全問題;其次,家長要優化安全意識,不應只把眼光放在保障幼兒身體健康發展上,而且對幼兒身心健康尤其是生命安全都要予以關注。不論是家長提升自身安全意識,還是優化安全意識,都是加強家長安全意識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礎上,家長才能夠在腦中有安全這根弦,從而會有意識地在幼兒家庭教育中增加這方面的內容,并成為一種習慣。
(二)家長要增加安全知識和提升安全教育技能
對安全知識的學習是家長提升其安全技能的重要基礎,因此,家長需要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安全知識的學習。首先,家長可以通過書籍或是網絡進行學習,尤其是現今網絡資源的豐富,使家長可以通過視頻對相關急救技能有更直觀的感受,便于自己的操作練習;其次,家庭重視與幼兒園合作,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家長要重視園所及社區安排的培訓活動,積極參與并有所反饋,切實提升自己在安全方面的能力,同時可以利用這些機會與專業人員進行溝通交流以解決平時遇到的問題,建立家庭、幼兒園和社區為一體的綜合安全教育。此外,家長可以把一些簡易的急救方法教給幼兒,提升幼兒的自救能力,為幼兒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家長要重視園所和社區的安全培訓
目前,我國的整個安全教育系統并不完善,應建立從幼兒園到高校、從家庭到教育機構的完整安全教育體系,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努力,同時將國外好的安全教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進行改造,使整個安全教育系統完整而有效。首先,政府部門可以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幼兒園、中小學以及高校教職員工的安全教育;其次,各個教育階段的相關管理部門應出臺具體實施方案,將安全教育納入平時教學中,如高校應該將急救這門課定為必修課;再次,衛生防疫部門可以連同醫院為準父母提供相關培訓,或是倡導產前培訓機構增加這門課程。進一步完善安全教育系統,為家長的安全教育提供保障。家長對于園所和社區的安全培訓工作一定要重視,配合整個安全教育系統的工作,重視加強自己的安全意識,認真參加各種安全培訓,使自己的安全教育技能得到顯著提升,為進一步提高幼兒的安全教育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總之,一個人的成長源于家庭教育,安全是一個人成長與發展的基礎,因此在幼兒時期就應該加強家庭教育中的安全教育。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增長幼兒的安全知識,提升幼兒的自救能力,這些都與家長自身安全素質有關。家長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時,也要注意與幼兒園的配合,從而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倪慧淵,何敬瑜.在園幼兒家庭安全教育的調查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47-49.
〔2〕張荻金.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3〕胡涵,郭琳琳.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隱患:溺水、交通事故與被〔EB/OL〕.(2015-07-01)〔2017-03-16〕.
〔4〕來鑫.家庭中幼兒安全教育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5):40-41.
一、引言
所謂“安全重于泰山”,無論是社會生產活動或是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皆如此。而幼兒園在對幼年兒童進行教育教學,確保孩子能夠身心全面健康發育方面也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責任和義務。幼兒安全問題應當列入幼兒園工作任務的首要位置,應當引起全體幼兒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不僅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加大幼兒安全防護工作,更要從各類保教活動中提高兒童的安全意識及自我保護的知識的宣傳。目前幼兒安全教育工作在我國幼兒園中的開展過程里遇到了一定的難題,只有將現狀難點切實解決,才能使幼兒健康成長得到根本保障。
二、現階段幼兒園開展安全教育工作的欠缺點
目前我國部分幼兒園,在開展安全教育工作的過程當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此類問題的存在使得幼兒安全問題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首先,部分幼兒教師在進行安全教育的過程當中缺乏一定的耐心,往往采取批評教育的方式。而使用的教學方法也過于單一,可操作性差。如在交通安全教育過程中,采取互動模式讓小朋友主動演示交通警察的手勢。一旦遇到難以管理的幼兒,便通過批評的方式進行管理,卻忽略了“興趣教學”的使用深度。最終不僅使得互動模式教學無法收到效果,還使得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加大了抵觸情緒的產生。
其次,受未來工作就業及升學壓力的影響,家長的思維模式過于固化,希望孩子在幼兒園當中學習更多知識內容。而部分幼兒園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力,加大知名度,僅僅追求學習教育,而忽略了安全教育。使得有關安全問題的教育教學成為學習之余的“附屬”內容,長此以往不僅給幼兒傳達了“安全問題沒有學習重要”的錯誤思想,更使幼兒園本身的安全教育無法得到最大化的實行,最終進入惡性循環。
最后,部分幼兒家長對幼兒安全問題的思想認識較淺薄。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幼兒園對安全問題進行教學,更需要學生家長進行共同幫助。較為常見的問題有兩種:一是部分家長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的安全問題,只關注是否吃飽穿暖。如家長外出時沒有將水、電、煤氣等危險源進行切斷,只是告知幼兒危險,不要碰觸,但沒有將嚴重后果進行教育,從而導致了幼兒觸電、煤氣泄漏等悲劇事件的發生;二是受傳統意識影響,在家庭氛圍中,父親往往嚴厲苛刻,甚至將粗暴的打罵行為作為安全教育手段,不僅達不到安全教育的目的,還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作用,而幼兒園在進行安全教育工作時,幼兒在潛意識中便存在了抵觸情緒,使得安全教育開展效果受到影響。
三、加強幼兒園安全教育工作的具體方法
1.提高幼兒園教師安全思想意識
作為教育工作者,能否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切實認清幼兒安全教學的重要性是提高有關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基本保障。建議幼兒園有關負責人應當加大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定期開展教師培訓工作,通過教研活動、集體會議、經驗分享等方式提高教職工的思想意識,明確自身責任。同時建立健全幼兒園開展安全教育的規定,定期對教師的安全教育工作開展情況做出檢查,確保有效執行。
2.合理利用幼兒天性,大力開展活動教學
幼兒園教育不同于小學、初中、高中等教育教學,教師應當通過“愛玩”的幼兒天性,大力實行活動教學、興趣教學、獎品鼓勵等多種方式,調動幼兒學習安全課程的積極性。建議教師應當努力創新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將有關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如在教育幼兒應當排隊上下樓梯時,將我國“右行禮讓”的禮儀編成幼兒故事,將小兔子、小貓、小狗等作為故事主人公,講述排隊上下樓的重要性,并通過課堂播放“排隊歌”加深印象。同時在課程后帶動學生排隊進行樓梯行進,并施以鼓勵,從而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
3.分析安全教育情況,做好階段總結
由于幼兒的認知能力還處于發育階段,在安全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時常會出現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便需要定期做好階段性總結工作,加大安全教育開展情況的分析工作。建議應當以大、中、小不同年級為單位,定期進行園方集體會議總結,由各班級班主任將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匯總,并在會上y一進行介紹。從幼兒安全教育的個例當中尋找共同點,共同討論,尋找并制定恰當的解決方案。
4.完善幼兒園與幼兒家長的溝通工作
家長的適當參與,對于幼兒園開展安全教育的有效性有著至關重要的輔助意義。因此應當對家長群體大力宣傳幼兒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倡導家長與園方共同營造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圍。如通過“致家長的信”等形式將近年來由于家庭疏忽而造成的幼兒安全悲劇案例進行普及,希望家長引以為戒。并不斷加大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互動溝通,了解幼兒生活當中的各個安全細節,對幼兒意識較差的部分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值得一提的是,也應當一定程度地對幼兒家長進行理念教育,并傳授正確的教育觀念,避免在家中對幼兒進行打罵教育。最后與幼兒家長進行安全責任書的簽訂,使家長意識到園方對此類問題的重視程度,從而引起自身重視。
5.優化幼兒園安全教育課程系統建議應當優化相關安全教育的課程系統,做到全面、完整。應當從家庭生活、幼兒園學習生活雙向角度進行課程的制定。如在幼兒園期間,應對上下樓梯要排隊,不吃掉在地上的東西,做完手工放好剪刀工具等。在家期間,有難情況找警察,大人不在不碰水電,不和陌生人走等。并通過課程將家庭與幼兒園安全教育學習進行緊密結合,使幼兒在生活中養成安全習慣。
【中圖分類號】 G 479 G 478.2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9-0838-02
【關鍵詞】 安全;知識;行為;需求估價;全體教工,院校
傷害是我國0~14歲兒童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幼兒由于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自我保護能力差,又有好奇、好動、好游戲的天性,成為傷害的高發群體[1]。國外研究報道,兒童在幼兒園內發生的傷害,與教師對安全知識掌握程度有密切關系,教師的安全知識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師安全行為的實踐[2]。為了解幼兒教師安全知識掌握程度、安全行為情況及其安全教育需求,以便為開展幼兒傷害健康教育提供依據,筆者對延吉市部分幼兒園教師進行了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內人數超過100名的幼兒園中,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選擇朝鮮族幼兒園3所、漢族幼兒園2所、朝韓雙語幼兒園4所,抽取183名幼兒教師為調查對象。
1.2 方法 采用教師安全知識量表、安全行為實踐程度量表、安全教育需求量表進行調查。其中幼兒教師安全知識量表包括8個分量表24個項目,安全行為實踐程度量表包括3個分量表25個項目,安全教育需求量表13個項目。共發放問卷230份,收回192份,剔除不合格問卷9份,最終用于分析的問卷為183份。
1.3 統計分析 利用SPSS 13.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安全知識掌握程度 幼兒教師安全知識掌握程度量表,每個項目答對得1分,總分為24分。本組幼兒教師安全知識掌握程度總平均分為16.10分,每個項目的平均分數為(0.67±0.13)分。其中,教師對“幼兒園游戲設施及玩具管理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最低,平均分數僅為0.55分。
2.2 安全行為實踐程度 幼兒教師安全行為每個項目答對為3分,本組總平均分為2.60分。3個分量表中,“幼兒安全指導”分數最高(2.71±0.29),“幼兒園環境管理”為(2.63±0.31)分,分數最低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為”(2.31±0.48)。在“幼兒安全指導”分量表中,實踐程度最高的安全行為依次是“告誡幼兒游戲時不要向其他小朋友臉上扔砂土”、“告誡幼兒不要在洗手間內相互嬉戲玩耍”、“告誡幼兒不要在走廊或樓梯上相互推擠”,安全行為實踐程度最低的項目是“指導幼兒衣服著火時應該怎么自救”。在“幼兒園環境管理”分量表中,實踐程度最高的預防行為是“留有每個幼兒家長的單位電話及緊急聯系電話”,最低的是“每天檢查玩具和游戲設施的破損情況”。
2.3 安全教育需求
2.3.1 過去接受安全教育情況 在183名調查對象中,上崗之前接受過安全教育的幼兒教師有97名(53.0%),從事幼教工作后接受過安全教育的教師有127名(69.4%),另外有40名教師回答從來沒有接受過安全教育。
2.3.2 安全教育資料來源及其有效性 有32.8%的教師回答現有的安全教育資料出處是“幼兒園各班教室內存放的”,有27.3%的教師回答“幼兒園園長室或幼兒園資料室存放的”。另外,19.7%的教師“在書店購買”,12.0%的教師“利用因特網下載”。對于現有的安全教育資料的有效性及實用性,有42名(23.0%)教師認為“很有用”,有119名(65.0%)教師回答“大體上有用”,有22名(12.1%)教師認為“很少有用或根本沒用”。
2.3.3 安全教育需求 關于教師是安全教育的實施者,有146名(79.8%)教師認為“應該由相應的專家來實施”,有一些教師(9.8%)認為“應該由幼兒園的保健教師來承擔”,還有一部分教師(10.4%)回答“應該由受過培訓的幼兒園園長來實施”。
關于教師安全教育實施時間,有66名教師(36.1%)認為“每個月實施1次,每次1 h最為合適”;有48名教師(26.2%)則回答“每學期集中培訓2~3 d最為合適”,說明50%以上的幼兒教師希望每學期定期接受安全教育培訓。
關于教師安全教育實施方式,45.4%的教師選擇“以實習為主的方式”,27.9%的教師則選擇“以視聽教育為主的方式”,其余教師希望“講授、討論、發放安全教育手冊等方式”。
關于教師希望的安全教育內容,前幾項依次為“幼兒傷害發生原因”、“環境與設施的管理”、“發生率較高的傷害種類”、“對受傷幼兒的狀況如何作出判斷”、“跌落傷的急救措施”、“心肺復蘇術”等。總的來講,超過60%的教師對所有安全教育內容表示“比較需要”。見表1。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只有67%的教師對幼兒傷害有正確的認識。大部分幼兒教師對“幼兒園游戲設施及玩具管理相關知識”、“幼兒傷害危險因素相關知識”、“災害應急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較低。國內大多數幼兒師范教育課程中所涉及的幼兒安全與健康相關知識內容過于簡單,且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況且大部分幼兒教師在參加幼兒教育工作以后很少有機會接受幼兒安全與健康相關教育,這就使大多數幼兒教師對幼兒園游戲設施及玩具管理、幼兒傷害危險因素、災害應急等方面知識的掌握程度較低[3-4]。對幼兒進行正確安全教育的關鍵是提高教師對幼兒傷害的認識程度、相關知識和技術的掌握程度。
本研究中發現,大部分幼兒教師從“幼兒安全指導”、“幼兒園環境管理”等角度出發,比較全面而具體地實施安全行為,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卻并不十分重視傷害的預防。另外,大部分教師在“指導幼兒衣服著火時應該怎么自救”這一項目上得分最低,說明幼兒教師對災害急救應對方面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術不夠。提示今后針對幼兒教師進行安全與健康教育時,應該加強災害、災難及緊急狀況時應對與管理知識的教育。
本研究提示, 幼兒教師對傷害事故發生原因、各種傷害的現場急救技術、幼兒園設施與環境管理、幼兒安全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教育需求較高。故應注重開設針對幼兒教師的安全教育課程,豐富培訓內容與方式,開展有計劃、有組織的幼兒教師安全教育。
4 參考文獻
[1] 許珊丹.3~7兒童意外傷害發生與行為健康關系的研究.武漢:武漢大學,2005.
[2] YOON SH. Korean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safety knowledge, perception, and practice.韓國淑明女子大學,1999.
[3] CUI WX. Prevalence of accidents among preschcolers in Yanbian area and prevetion strategies.延吉:延邊大學,2006.
一、引言
蓮都區高溪幼兒園位于碧湖鎮高溪鄉竹溪村交通便利,附近共有缸窯、黃塘窯、高溪村、竹溪村、嵐山頭5個村,附近的適齡幼兒都送到幼兒園就讀。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各種交通工具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幼兒山下學乘坐三輪車、電瓶車的越來越多。為此我園重視幼兒上下學的安全,宣傳交通安全教育知識,加強安全教育管理,培養幼兒、家長自我保護意識,但由于幼兒年齡小,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安全教育是我們最重視的問題。為此,我園成立了交通安全調查小組,通過調查研究分析去解決問題,提高幼兒和家長的交通意識,學會自我保護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確保一方平安”的安全教育目的。
二、調查內容
(一)調查目的
本次調查旨在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知道農村幼兒的上下學方式和交通安全意識的現狀,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幼兒園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普及交通安全知識、營造關注安全、關愛生命的氛圍、進一步增強幼兒及家長的交通安全意識,提高防范各種安全事故的能力。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本次調查活動我們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形式進行。調查對象為蓮都區高溪幼兒園全體幼兒及家長。對問卷進行了分析整理,總結出幼兒交通安全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
(三)調查內容
首先對幼兒上下學交通方式的調查,通過了解幼兒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以進一步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其次調查家長及幼兒對交通標志的掌握情況。
(四)調查情況分析
1.幼兒上下學交通方式的調查
由于幼兒出行由監護人接送,將幼兒上下學交通方式分為家長接送(步行)、家長接送(公共交通)、家長接送(小汽車)、家長接送(三輪車)、家長接送(電瓶車)、家長接送(摩托車)等6種方式。調查發現,幼兒上下學出行以步行、三輪車和電瓶車為主,摩托車和小汽車接送的情況也存在。如圖一所示。
2.交通標志的認識情況
調查發現家長及幼兒除了對“紅綠燈”的認識率比較高外,對其他如人行道、斑馬線、禁止通行、危險警告等標志的認識情況都很不理想。考慮到我們幼兒園為農村幼兒園,人們對交通規則及交通標志的認識盲點多,倡導遵守交通安全規則,首先需要解決這個知識盲點問題。
圖一:幼兒上下學交通方式情況
三、對應策略
(一)加強宣傳教育,提升安全意識
針對幼兒上下學的出行方式我們將不規范交通行為拍攝下來,制成圖片、宣傳版,作為交通安全教育材料,給家長幼兒舉辦交通安全知識講座,向他們宣傳這些交通行為的有害性。向村里的村民發放宣傳材料,讓他們從一樁樁交通事故的慘痛教訓中找到原因,讓他們從這些不文明、不規范的交通行為中吸取經驗,從我做起,從教育自己的孩子做起,摒棄不當的交通行為,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大人做孩子遵守交通規則的榜樣,孩子做大人的交通監督員。
(二)認識交通標識,解決盲點問題
由于農村幼兒看的交通標識少,接觸不多我們幼兒園對幼兒進行認識交通標志的教育,根據年齡特點引導幼兒認識相關的交通標志。如:小班認識“紅綠燈”“人行橫道”等標志,中班在小班的基礎上認識“禁止行人通行”“注意危險”“機動車道”“行人道”等標志,大班在中班的基礎上認識“禁止停車”“禁止駛入”“停車場”“左右轉彎”等標志。在幼兒認識交通標志的基礎上,再進行遵守交通規則教育,這樣的教育才能更顯成效。其次,在幼兒園環境中布置交通標志,模擬交通現場,請幼兒遵守交通規則。
(三)開展實踐活動,認識得到內化
我們通過邀請交警叔叔為家長、幼兒講解交通規則的理論知識,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還安排了幼兒和家長走進交警隊去了解交警的工作。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幼兒和家長對交通規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四)利用社區活動宣傳,加大教育成果
為了進一步加深幼兒及家長的交通安全意識,使遵守交通規則成為幼兒和家長的自覺行為,我們利用社區活動大力宣傳交通安全知識,促使大家共同遵守交通規則,使幼兒園的交通安全教育影響到家庭、影響到社會,鞏固和擴大了幼兒園交通安全教育的成果。
幼兒是祖國的花朵,社會的未來。加強交通安全教育,提升公民素質,不僅是幼兒園的一項職責,更是全社會的一份責任,我們應共同努力,一起創造孩子安全美好的每一天。
【關鍵詞】幼兒園;家庭;社區;安全教育
幼兒園、家庭、社區合作,共同創造良好的幼兒教育體系已經成為幼教研究的熱點,這是我國幼教的發展方向,有著重要的價值。當今社會越加開放,幼兒園的安全教育也必將隨之由封閉走向開放。幼兒園、家庭、社區動態合作,不斷反饋、自我調節,提高安全教育的實效。但目前,我國的大部分安全教育仍舊以幼兒園為核心,三者的合作非常少。有的家長認為,我把孩子交給幼兒園了,孩子的安全問題都由幼兒園負責,家長是沒有責任了。有的社區部門認為,我們就是負責提供場地。在安全教育方面三者沒有形成合力。在安全教育方面,有必要對三者進行深入的研究,探尋符合本地區實際的幼兒園與家庭和社區聯動的安全教育方法。
一、園、家、社網絡概念界定
研究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三者結合的概念,在本研究中,筆者將其定義為:園、家、社合作,指的是由幼兒教師、幼兒家長、社區服務人員組成三位一體的教育群體,彼此合作、多維度互動形成合力,達到高效率培育幼兒的目的,合作共育,實現多贏。
二、園、家、社網絡下的安全教育途徑
(一)從組織上入手,構建安全教育董事會
董事會成員由街道辦、社區名人、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家長代表、教師代表組成。成立這個安全董事會,只有義務,沒有權利,目的是能夠更好更快捷地溝通,構建能夠及時協調各種因素的機構,使得幼兒教育能夠利用更多的資源,有計劃地架構幼兒園、家庭、社區之間的橋梁,這對幼兒的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利的。董事會領導舉辦各種各樣的安全教育活動,比如對家長的安全知識分享,對幼兒的安全小游戲活動,以及社區合力的大型聯歡會等。
(二)從行為上入手,提高安全教育活動質量
1、必要的安全行為講座
家長需要更新觀念,這樣在家里他們才有可能調整自己錯誤的安全教育方法。為提高安全教育質量,采用講座的形式,講座的老師是幼兒園的教師,場地是由社區提供的,三家合力,提高了家長的思想水平。
2、靈動的安全行為游戲
幼兒也需要更新觀念,但對幼兒的安全教育就不能通過講座的形式了,這需要采用游戲的形式,讓幼兒在游戲中明白安全的重要性,知道安全的知識,學會安全的技能,讓幼兒在童話的世界里徜徉,這方面家長和社區都付出了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投入。
例如,在六一兒童節的這一天,董事會聯系電視臺做了這樣的一期節目。教師把幼兒園整個一個班放到一樓活動室,并叮囑他們不要隨意出去,等老師回來。一會兒,假扮記者的社區人員來了,他們說自己是電視臺記者,來挑選有才藝的小朋友,被選上的小朋友可以上電視。這下,小朋友們就開了鍋,紛紛表演自己的才藝,最后,只有3個孩子沒有和壞人離開。其余的32個孩子都和壞人一起離開了,他們也早就忘記了老師的叮囑。而那三個沒有離開的孩子,經過采訪,他們的答案是感覺沒有什么可以表演的。這樣的活動,震驚了老師、家長、社區服務人員,安全教育非一日之功,不相信陌生人的話,老師說過,家長說過,但幼兒為什么沒有記住,一定有哪個環境出錯了,究竟錯在哪里?就是我們的教育方式。利用這樣的活動方式,幼兒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很久的時間這件事鐫刻在他們的腦海中,不是教給他們虛偽和欺詐,而是讓他們知道不能盲目信任別人的話。幼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發生了積極的變化。
3、優質的安全行為講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在幼兒安全教育工作中,我們應該挑選和培植家庭、社區與幼兒園聯合這種最積極的形式。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包括常規的與非常規的手段,都應該用來發展基礎教育。”充分利用家長和社區的資源,可以豐富幼兒的安全活動。幼兒家長的職業五花八門,有醫生、作家、律師、警察、商人等等。他們都是各自工作領域的精英,利用他們的特長可以豐富安全教育。
例如,在傳染病來了的時候,做醫生的幼兒家長就幫助老師檢查幼兒身體,并指導教師照顧幼兒。幼兒園請來了做交警的幼兒家長,給幼兒將交通事故的故事。交警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案例讓幼兒知道了,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這個交警還帶著幼兒到戶外活動,讓幼兒體驗了各種標志應該如何應對。
(三)從資源上入手,讓幼兒安全教育得到多方支持
世界教育專家喬治?維迪努認為:“學校不可能壟斷教育,因而必須把學校同家庭、孩子周圍的人們一級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協調起來。” 幼兒是祖國的花朵,是幼兒教師、家長、社區人員的服務對象,但幼兒的安全教育不僅僅是通過上課和活動漸染。安全還涉及飲食用水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這些都影響著幼兒安全教育的成效,而只有聯動家長和社區,這些方面才能得以解決。應該讓幼兒與不同職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觸,讓幼兒從更闊大的角度去考慮安全問題。為幼兒提供機會,讓幼兒產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當忙于工作的父母無暇教育孩子時,但幼兒教師沒有條件教育孩子時,當社區工作者沒有本領教育孩子時,他們三者的結合產生了1+1+1>3的作用。通過讓他們集體參觀,實地活動等形式,在更豐富的資源下,幼兒園、家庭、社區共同培養幼兒安全意識顯示出良好的效果。即使再嚴密的制度,再好的設備出現問題也是可能的,有了多方合力,就可以及時解決問題,化大問題為小問題,把小問題變成沒問題。例如,有幼兒出現意外受傷,聯系了開出租的幼兒家長,很快把幼兒送到醫院,而做完社區服務部門的醫院,和幼兒園有聯系,在最短時間做好了應對工作。
三、反思與思考
幼兒是活潑好動的,他們是容易出現人身安全問題的;幼兒又是懵懂無知的,他們容易受到壞人的欺騙;幼兒又是自律能力差的,他們還容易出現種種意外。我們在從事幼兒園、家庭、社區合作共同教育幼兒安全問題方面,還需要反思安全教育的視角好不好,安全教育的內容合不合理,安全教育的方式是不是幼兒最樂于接受的。研究的區域單一,對象的量比較小,需要進一步的豐富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陳士俊著.安全心理學.[M]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P23.
一 教育內容要做到全面、詳細、適合
1.教育范圍要盡量涵蓋孩子所有可能接觸的物品
對幼兒的食品安全教育要盡可能全面,從腐敗變質食物、有毒有害物質、各種藥物到微小零件、熱水、魚刺,所有幼兒可能接觸的物品都要涉及。目前孩子服用的藥大多外觀漂亮,口感好,深受孩子喜歡,有的孩子甚至把藥品當零食,因此要教育孩子不能隨便吃藥,即使需要服藥,也必須按醫生的要求在成人的指導下服用;教育幼兒不隨便撿食和飲用不明物質;教育幼兒了解不同食物的吃法,知道哪些食物是剝皮后吃的,哪些食物是要洗干凈后吃的,哪些食物是要去核后吃的,哪些食物是可以生吃的,哪些食物是必須煮熟后才能吃的等。
2.教育事項要進行詳盡細致的說明
對于具體的教育事項,不僅要告訴幼兒對與錯,還要根據的幼兒的接受能力,有選擇性地進一步詳細講解,使幼兒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如家長會告訴幼兒不可吃腐爛變質的食物,同時也要教會幼兒識別腐爛變質的食物,如果食物上出現了黑色斑點,發霉了、手摸起來感覺變軟、變稀,聞起來有餿味、酸味、苦味的食物,屬于腐敗變質的食物,千萬不能吃。
3.教育內容要注意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
在幼兒發育的不同階段,要根據幼兒認知能力和興趣,選擇不同的教育語言和教育內容,使幼兒能聽得懂、記得住。
4.食品安全教育內容的另一方面是飲食習慣的培養
在注意食物安全的同時,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同樣不可忽視,如果不注意,會發生難以想象的危險。一些好習慣養成之后,受益終生。如要教育幼兒注意講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吃東西時不跑、不鬧、不躺;在進食熱湯或喝開水前必須先晾涼,以免燙傷;吃魚時,把魚刺挑干凈,以免魚刺卡在喉嚨里;進食時不嬉笑打鬧,以免食物進入氣管等。
二 教育方式要注意多樣、靈活、滲透
1.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
除了課堂教學以外,教育方式要多樣,采取做游戲、舉行課堂比賽、看動畫片、學唱兒歌、講故事、情景模擬等多種形式,通過多種形式讓幼兒接觸食品安全教育知識,使幼兒在保持對教育形式上新鮮感的同時,重復教育要點、加深記憶。如可以舉例進餐的情境,分別描述正面(正確安全飲食習慣)與反面(不安全飲食習慣)的事例,鼓勵孩子判斷對錯,并講明判斷對錯的理由。通過判斷對錯,讓幼兒明辨是非,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理解深刻才能指導今后的進餐行為,知錯不犯錯。
2.靈活尋找教育切入點
針對不同幼兒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選取合適的教育方式、教育時間,進行食品安全知識的教育。如有的幼兒喜歡唱歌,就可以教授幼兒飲食安全兒歌,讓幼兒記憶深刻。兒歌語言簡潔,意思明了,便于理解,易于記憶;有的幼兒對圖形、色彩敏感,選擇制作一些融合食品安全知識的食物圖片進行教育講解,使幼兒感興趣、記得牢。
3.將食品安全知識滲透到幼兒日常活動的點滴之中
關鍵詞 幼兒園安全教育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19.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頻發的幼兒園安全事件,使幼兒的安全問題成為了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由于幼兒比較弱小,生活知識經驗不足,不懂得怎樣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對危險事物或與判斷能力、自我保護的能力較差,身體動作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因而幼兒意外傷害事故時有發生。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了幼兒園開展安全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1結合日常生活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樹立安全意識
由于幼兒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容易發生各類的安全事故。社會生活經驗需要日常生活中各類經驗的不斷累加。幼兒只有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知識有所了解,在生活中進行實踐以獲取安全經驗,才能很好地應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安全事故和意外。
日常生活是一種習慣的習得性教育。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讓幼兒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生存知識與技能,可以漸漸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幼兒慢慢從生活中學會如何保護自己。起到加強幼兒對各種可能導致危險的事物的分析能力,提高幼兒對危險因素的預見與決策能力,樹立安全防范意識的作用。當幼兒出現良好的行為習慣時,教師要用正強化的語言或行為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好的、對的,幼兒會從良好的行為獲得表揚之后強化自己的正確良好行為習慣。
2 采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和教學方式,提高幼兒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2.1采用幼兒喜歡的活動形式
游戲是幼兒時期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也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將安全教育內容融入到游戲之中,能夠讓幼兒在開心、愉悅的氣氛中獲得安全的知識和技能,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游戲的角色扮演中,幼兒親自進行實踐探索與練習,能夠學會一些游戲中包含的安全知識,還能學會簡單的危急自助。
講故事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故事伴隨著幼兒的成長,是幼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伙伴”。故事中的角色和情境容易親近幼兒,將幼兒帶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如果教師可以在故事中穿插著講述安全知識,既生動,又容易讓幼兒接收、學習安全知識。
2.2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傳統上活動課的說話方式不容易讓幼兒記住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采用一些較為直觀、具體的教學形式來進行安全教育,這樣比較符合幼兒的思維方式和特點。
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教師可以給幼兒出示視頻、圖片(如幼兒園還可以設置一些有關安全教育的直觀的、具體的、形象的安全標示和相關警示)、動作等等外在的可觀察的事物,同時讓幼兒參與討論。在自己的思考中學習安全知識,能夠學習簡單判別自己行為的對錯與否。
3 展開緊急預演,發展和鞏固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雖然幼兒年齡尚小,知識、經驗不多,應對和處理危險的能力較為有限,但是幼兒的模仿、創新的潛力不可小視。學校可以組織各種常見的自然災害預演活動。如地震、洪水、臺風等預演活動。在緊急預演中教師首先會給幼兒講解一些簡單的預防災害的安全常識,再讓幼兒自己在預演中自主行動,不斷思考解決危險的辦法。通過這樣講解能幫助幼兒有效地吸收安全救助自己的常識和能力。通過多次的演練活動,可以提升和鞏固幼兒在緊急情況中處理問題的能力,學會逃生、自救。
4 實施家園合作,全面促進幼兒安全意識和能力的發展
幼兒除了在幼兒園中的生活外,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有相當一部分安全教育存在于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之中。因此,家長與幼兒園的合作對于幼兒園安全教育來說十分重要。在幼兒園中適時地抓住機會實施家園合作,能夠協力促進幼兒安全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應定期召開家長會、親子活動,或是在院內設立“宣傳欄”、“家園聯系欄”,還可以在家長入園送孩子這一段很短的時間內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情況。如經常查看幼兒有沒有攜帶危險的小物品;有的孩子鞋上的飾物容易絆到孩子或鞋底過硬,請家長及時為孩子更換;在家中發現孩子有哪些不安全的行為,及時對其進行教育,共同促進孩子安全能力的發展。同時積極聽取家長的意見,給出家長一些適合孩子的建議,此呼彼應,達到家園安全教育理念的一致性,全面促進幼兒安全意識和能力的發展。
5 結語
幼兒的安全教育工作重于泰山,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幼兒園只有采用高效的教育措施,從各個方面來抓管幼兒的安全行為,培養幼兒應對危機時的警覺意識,提高他們在危機之中的自我救助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幼兒的“柔弱”的一面,使他們能夠自己處理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危急情況,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讓祖國的花朵不凋謝,讓孩子在幼兒園的關愛之下茁壯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 郭丹.幼兒自我保護能力培養研究[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2011(1).
[3] 俞麗萍.防患于未然―――幼兒園安全教育之我見[J].科技創新導報,2008(30).
[4] 盧曉蕾.淺議幼兒園的安全教育問題[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0).
[5] 胡文娟.對幼兒園安全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綜合版),2011(3).
【關鍵詞】幼兒教育 安全教育 培養誤區 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163-01
在幼兒園教育及管理中,幼兒安全教育是重要內容之一。這一工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幼兒安全意識的提高,同時對幼兒園實現辦學目標及取得長遠發展極為有利。然而,在目前的幼兒教育中,安全教育的開展機制還不健全,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對幼兒園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了較大阻礙。因此,幼兒教育應對安全教育培養中存在的誤區進行認真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安全教育工作加以改進和完善,使幼兒安全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一 幼兒安全教育的培養誤區
1.為追求安全將部分活動取消
很多幼兒園為了對幼兒安全加以保障,常會將一些易引發安全事故的活動內容和大型戶外設施取消,如某幼兒園因一次攀登架鍛煉教學出現事故,就將這一設施收起,并且不再進行這一方面的訓練,在體育課上也將類似的活動予以取消,這樣做只是一味追求學生的安全,治標不治本。
2.為實現安全對幼兒活動范圍加以不合理限制
為了對幼兒安全進行保護,很多家長及幼兒園常會對幼兒活動范圍進行嚴格限制。如某幼兒園規定幼兒只能在室內展開活動,或限定一個小區域用來展開活動。長此以往,幼兒會從“不能參與”轉變為“不敢參與”,以致幼兒視野日益狹窄,在必須展開的安全鍛煉上缺乏相應能力,一旦幼兒身陷危險境地,常會出現不知如何應對的現象,使幼兒安全遭受到嚴重威脅。
3.在安全教育中只重知識傳授,對技能教育不夠重視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影響下,很多教師在對幼兒展開安全教育時,只是一味將課本上的安全教育知識加以傳授,對相應的實踐技能教育缺乏應有重視。在這種環境下,幼兒對于必備自救技巧不能熟練掌握,急救知識極為欠缺,導致幼兒“只知知識、不會操作”,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幼兒將無法通過有效的自救措施提高自身安全概率。
二 幼兒安全教育培養誤區的解決方法
1.強化環境安全建設,加強日常安全教育
環境安全建設是保證安全教育正常開展的前提,可分為場地環境和人為氛圍的安全建設兩部分內容。幼兒園應將活動操場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有效排除,如用塑膠進行場地鋪設,保證幼兒安全。同時,每天都要有輪值老師對幼兒園內進行安全檢查。另外,還要以日常安全教育為核心,利用隨機教育法、趣味游戲法、環境模擬法等多種方法強化安全知識教育,促使幼兒安全意識大幅提高。
2.增強與幼兒家長之間的溝通與協作
在幼兒安全教育中不僅需要幼兒園一方的努力,同時還需家長給予有力的支持與配合。首先,幼兒園可采用座談會、家長會的方式,對幼兒安全教育展開探討,提高家長關于幼兒安全教育工作的認識。同時,還要積極從學生家長那里吸取優良的經驗,以促進幼兒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3.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幼兒教師是開展幼兒安全教育工作的主體。幼兒園應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培訓、提升教師職業道德等活動,強化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工作,在全體教師中培養并不斷強化安全教育意識,真正發揮教師對幼兒的安全意識引導作用,使之能夠正確而有效地開展幼兒安全教育培養工作。
4.對安全教育培養方法進行創新和完善
過去的幼兒安全教育培養方法對幼兒參與安全學習的積極性不能加以充分調動,因此,教師應在對幼兒心理特征進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幼兒喜歡且易接受的方法展開安全教育工作,如將角色扮演法應用于幼兒安全教育之中,使幼兒不僅可以得到安全防護模擬,同時也能培養幼兒機智勇敢的特性,使其自我保護能力大幅提高。
三 結束語
在幼兒教育中提高幼兒安全教育培養工作的水平和質量,首先需要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在此基礎上對幼兒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加以充分考慮,對安全教育培養中的誤區進行認真分析,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及方法,利用安全游戲鍛煉、安全演習的方法促使幼兒提升自身保護意識,減少安全事故發生概率,從而提高幼兒對外界不安全因素的應對能力,使每一位幼兒都能得到健康、安全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顧榮芳.對幼兒園安全教育的思考[J].幼兒教育,2006(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