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

    高等職業教育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等職業教育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等職業教育報告

    第1篇:高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

    關鍵詞 高職教育 校企合作 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G7l 9.21 文獻標識碼:A

    1簡析高等職業教育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內容,為社會培養諸多專業技能型人才。近年來,高職院校建設速度不斷增強,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隨著職業教育行業的逐步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法律體系的不足開始逐漸顯現,僅有的法律支撐《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規章內容出現滯后等問題,有關高等職業教育和鏈接學校和企業之間良好紐帶的校企合作方面的內容提及很少,校企合作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引入新的方向,但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合作的保障機制亟待完善和健全,應當引起政府及教育部門的重視,加強在校企合作制度和理論研究,促進校企合作向著更深更廣泛的方向發展。

    2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機制發展現狀

    2.1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正式法律體系不完善

    當前的《職業教育法》僅僅是概括性地規定了開展職業教育的企業和學校的義務,而不能詳細的對進行校企合作的雙方行為和關系作出全面的規定,難以推進深層次的校企合作。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體系應涉及專業結構的調整、培養目標的確定、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專業建設與課程開發、實踐教學過程、教學質量評價、教師隊伍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多方面內容,而這些內容都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應從現有法律法規對此有完善的調整或規定。

    2.2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組織保障不完善

    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是進行合作的工作組織主要由企業或者學校單一組成的,在這種方式中,雙方無法進行有效的交流融合,企業主要處于“配合”的輔助地位,只是根據學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應的條件或協助完成部分培養任務,缺乏統一規范的工作組織,致使校企合作的方式分散,合作成果也有限,直接影響校企合作的組織影響力與權威性,進而也導致企業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在教學實踐中起到的作用。

    2.3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體制不完善

    校企深化合作,一方面由于缺乏落實相關政策的具體措施以及無配套的、可操作性強的、規范性制度文件制約,導致企業未能履行參與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學校與企業在集團化辦學實際操作層面,存在簽訂合作協議缺乏規范文件,履行協議缺乏監督協調,合作成效缺乏評估,針對評估結果也缺乏對校企雙方相應的獎罰措施。這正是制約校企合作的深化與集團化辦學的推進的問題所在。

    3健全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機制的有效措施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法律體系的構建可以支撐起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機制,有助于推動社會高職教育健康發展。因此,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完善法律保障體系,依托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利用企業的現有資源與條件對學生開展技能培訓,提高學生實踐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3.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法律法規體系

    一方面,應積極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制定有利于推動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發展的系列政策法規,應明確參與校企合作是企業的責任和義務,把開展校企合作辦學納入企業發展規劃中。另一方面,通過設立校企合作處以及校企合作辦學基金等方式,從工作組織以及資金保障兩方面入手,促進校企合作保障法律法規體系的逐步發展。

    3.2建立多方聯動合作戰略聯盟,完善工作組織保障

    多方聯動合作戰略聯盟是由政府教育部門牽頭,應由“政府―行業―學校―企業―受教育者”五方形成,相關綜合部門參加,共同制定運行機制、校企合作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建立穩定長效的聯絡機制,致力于保持校企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保證校企合作工作正常進行。

    3.3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

    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形式的培育與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應積極構建校企合作制度的配套機制,構建起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的動力源泉,作為全部集團化辦學制度設計的立足根基。企業作為推動者,需要積極配合學校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鼓勵中外合作,積極支持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民辦職業教育,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4結語

    當前,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應用,還存在合作制度保障不完善等問題,因此,我們應當借鑒國內外先進理念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完善,不斷深化體制改革,提高合作內涵與層次,建立健全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有效保障體系,保障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健康有序的發展,提升校企合作工作的質量與成效。

    基金項目:遼寧教育研究院立項課題“遼寧省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調查研究”(YYB1614)。

    參考文獻

    [1] 豐華濤.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6(4):93-98.

    第2篇:高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

    【關鍵詞】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方案;調研報告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結構狀態和運行機制,包括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培養評價[1]??茖W、高效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高質量護理人才的重要保障。為了進一步完善《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同時針對目前“4.5+0.5”的學制背景安排,由我校牽頭組織江蘇省職業教育護理協作委員會6所成員學校,對現有的方案進行調研,為其新修訂提供依據。

    1 調研內容及方法

    1.1 調研對象

    江蘇省職業教育護理協作委員會6所成員學校,由各校護理專業負責人先廣泛征集護理專業相關骨干教師調研意見后統一匯總。

    1.2 調研內容

    對當前《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實用性、設置比例、開課順序、教材選用、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等16個核心、熱點問題進行調研。所有調研問題中,包括7個是非題,7個選擇題,2個開放式問答題。

    1.3 調查方法

    采用電子問卷調查法,根據問卷內容開展。電子版本反饋的調研問卷統一收回。本次發放問卷60份,問卷回收率100%。

    2 結果

    所有調研問題中,是非題、選擇題匯總表(詳見表1、表2)

    表1 是非題匯總表

    3 討論

    3.1 高職護理專業的文化課與專業課設置比例如果調整為4:6是否合理?

    調研對象表示護理專業是一特殊學科,社會和用人單位對護士要求高,新技術、新技能層出不窮;有各種學歷層次的教育,競爭激烈;高職護理層次的學生學習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和理論和技能,對高職護生而言,短期的培養目標是學生能就業,如果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難以順利進入職場。因此文化課與專業課的學習均應齊頭并進。

    3.2 提升護生職業素養,提高就業能力,除了目前的課程,還需開設哪些課程?

    調研對象表示為了護生能更好的適應未來臨床崗位,還應開設一些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護理專業的課程,明確工作的內容、性質、意義及價值,如《醫院感染管理》、《臨床護理新技術》、《臨床護理專業防護及相關法律法規》、《臨床護理思維》、《醫療護理差錯預防及應激預案》、《感恩教育》等相關內容。而上述課程在以往的課程開設中并未涉及,可以考慮逐漸增人護生學習課程設置中,以期培養適應新時期護理專業需要的專業人才。

    3.3 目前高職護理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那些?如何解決?

    3.3.1 人文素質作為綜合素質的主要內容,已成為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在護理專業學生就業的過程中,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我國護理教育的知識結構體系存在人文課程偏少、課程開設不合理、隨意性大的問題[2]。同時當前教育教學中人文學科課程學時及比例不合理、專業課程與人文課程之間缺乏橫向溝通、護生對人文教育的認識和重視不夠、人文教育的途徑和教學方式的單一、缺乏科學的測評體系等。解決方法可在課程安排上提早讓學生接觸臨床,讓學生認識到護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理論必須與實踐緊密結合,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與人合作能力。同時在專業課程及實踐活動中注重并增加后者的培養和考核。

    3.3.2 初中為起點的學生,心智成熟不夠,理解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對知識的內在轉化不夠,臨床工作中可能會對知識的靈活應用有欠缺,在將來的職場競爭中難以有長久的競爭優勢。從護理專業的嚴謹性,和專業發展的趨勢來看,建議招收高中起點的學生。

    3.3.3 過于重視技能競賽,競賽操作標準與臨床實際脫軌、摳細節,跟臨床真實情景差距太大,培養的護理人員刻板、機械化。無論是日常護理教學還是各類護理競賽應重視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評判性思維能力是護理職業的核心勝任力之一[3],培養護生(下轉第246頁)(上接第229頁)評判性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面對臨床復雜的護理問題進行有目的、有意義的自我調控性的判斷、反思、推理及決策[4]。

    3.3.4 護士執業考試與專業課程改革(強調動手能力培養)不協調。建議執業資格考試應由實踐操作與理論兩部分組成,適當減少理論考試難度,增加實踐考核及面試等臨床應急處理問題能力方面的測試,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臨床工作。

    4 結論

    據調研結果顯示,調研對象對目前《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情況基本滿意。高職護理專業的文化課與專業課設置比例若調整為4:6,贊成及反對意見持平。新的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后,作為護理教育工作者,依然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措施,為探索一條適應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的道路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姜士偉.淺析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內涵及構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77-80.

    [2]沈雁霞.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探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7,20(4):102.

    第3篇:高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

    關鍵詞:人才培養;技能技術;成果

    一、我校教育教學改革現狀及成果

    (一)人才培養方案基本建立

    職業學校以就業作為生命線,其人才培養方案要緊緊圍繞應用性教學開展工作,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技能型人才,樹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培育職業技能為目的的職業教育思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較強實踐動手能力,適應行業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目前,我校根據《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教育部發【2009】2號)文件精神,在上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下,在兄弟職校的幫助下,以培養和造就具有特色的、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解決社會市場所急需的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緊緊抓住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脈搏,認真進行社會需求調研和分析,由教務處牽頭,在各教學部的積極配合下,基本建立了我校實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即《拉薩市第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圍繞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堅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雙師型”教師發展,采取定期培訓、職稱轉聘考試,鼓勵教師加強教學理論的學習,提升實踐操作的水平,促進我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二)文化基礎教育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現代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對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具體目標,我校作為示范型中職學校更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尋求職業教育與市場經濟最佳接軌點,這就要求我校人才培育要面向市場,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新型技能型人才。扎實的文化基礎是培養扎實專業技能的條件,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文化基礎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生是否就業,也關系到學生就業的質量的高低、潛能開發以及終身發展的問題。我校自2013年建校以來,就積極探索中職學生發展實際,針對我校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文化基礎知識銜接困難、思維能力僵化等問題,制定文化基礎課教師專項培訓,幫助文化基礎課教師了解學生現狀,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根據中職生狀況,改革完善文化基礎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探索多種課堂教學模式,使文化基礎課教學更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發揮學生在文化基礎課上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積極性。力爭逐步培育一批具有科學文化素養、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職業變化的新時代中職學生,力爭讓學生掌握牢固的文化基礎知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實習實訓場地建設逐步完善,技能技術課開設得以加強

    職業教育屬于技術應用型教育,為使我校能走在職業教育前列,提升學生職業技術應用的能力,提高學生從業實踐操作能力,適應社會的發展,培養高技能、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是我校積極探索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實訓教學,開設技能技術課程,提升教學水平和效果,幫助學生掌握熟練的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對實訓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校加緊完善實訓場地建設,立足本校實際,確立實訓教學培養的目標和定位,突出對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從業能力的培養;根據實訓要求配置新的設備,完成實訓場地的建設,如木工車間、物流車間、藏藥制藥車間、縫紉車間等;加強校企合作,幫助學生走向實訓崗位,實行頂崗實習,強化學生技能訓練,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加深了專業理論知識、熟悉企業技術應用的過程和生產、管理運行,積累豐富的經驗,提高了實際操作的能力。

    二、我校教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一)教育教學管理模式需進一步理順

    目前,我校專業教師嚴重不足,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專業技術和技能不強,教學管理難度較大,教育教學管理模式還需進一步理順。

    建校伊始,我校語文、數學、藏文、英語等文化基礎課教師相對充分,建筑類、加工類、財經類、醫藥類、資源類、旅游類等相關專業教師嚴重不足。文化基礎課教師臨時帶專業技能課的情況較為普遍,教師跨科目、跨年級、跨專業的情況非常多,教師專業發展方向不明確,教學效果不明顯。況且現有教師來源主要是各普通中小學調入和公開招考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大多數從普校調入的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沒有轉變,不能及時走出傳統普校教學管理的模式,教育教學觀念不能較好由中小學教育轉變到職業教育。應屆大學畢業生缺乏教育教學經驗,缺乏對現代職業教育趨勢的了解和駕駛現代職業教學管理的能力。針對此類現象,學校組織多次轉崗培訓,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的專業素質達不到職業的要求,甚至很多教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發生嚴重斷層,加上個別教師責任心不強,不求進取,缺乏沖勁,不肯動腦筋,不善于探索和總結,教學管理缺乏助推器,教學管理難度大,致使很多教學管理仍屬紙上談兵,不能反映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活力和時代氣息,成為嚴重制約我校教學管理創新的瓶頸。

    (二)教育教學管理制度需進一步完善

    我校的教學管理制度目前還不完善,跟我校當前對職業教育把握度不夠,職業教育經驗不足、水平有限有一定關系,致使我校管理制度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不能夠實施精細化管理。我校要最大限度的挖掘教育的潛能,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優化教育資源,注重管理過程,規范管理制度,使學校全面、和諧、穩步快速發展。創新學校教學管理體制,推進工學結合、產教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彰顯學校管理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任重而道遠。

    (三)校本教材的開發需進一步加強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適應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的要求,有序推進我區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近幾年自治區教育廳關于中職畢業生參加普通高考和對口高職考試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應屆普通中職畢業生可以兼報普通高考和對口高職,學生自愿選擇,對口高職考試時間與普通高考分離,實行單考單招,對口高職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政治、專業綜合4門。因此,雖說“就業是生命線”,但中職學生參加普通高考和對口高職也是一條出路,不排除部分優秀學生有升學的希望和到更高學府深造的可能。因此為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又提出了現實的要求。

    (四)項目化教學模式需認真落實和推廣。

    第4篇:高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

    關鍵詞 高職教育;教育質量;預警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6-0071-02

    高職院校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由于社會不同時期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數量要求不一樣,這樣就增加了學校教育質量監控的難度,進而影響到學校對教師的招聘要求。研究高等職業教育質量預警機制,可以預見教學的質量效果,減少職業院校的辦學成本,提高高職教育辦學水平。

    “預警機制”是指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評估,對處于危機狀態的教學質量及時進行報警并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藉此使得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進一步優化,更加靈活適應社會和市場的變化,保障職業教育在進一步壯大規模的同時提高人才質量,從而獲得長久的健康發展。

    1 高職教育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的研究現狀

    在國外,典型的風險預警研究有:聯合國的社會發展風險預警機制;埃?蒂里阿吉安的社會動蕩的預警機制研究;羅馬俱樂部的增長極限預警機制。早期的教育預警機制研究有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規模擴張與教學質量的預警機制研究,即高校入學率達到一定臨界點時會導致教學教育質量的下降;梅茨格的管理變革預警機制的研究。近年來,以Oren Griffin、Alan B.Henkin、W.J.Helsloot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對高等教育展開了多元預警機制的研究,如高等教育生源的預警機制研究、高等教育的財務預警機制研究、高等院校運行預警機制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安全預警機制研究。

    在我國,隨著社會變革和經濟教育的成功轉型,預警機制的研究得到了大大的發展,其中進行教育預警機制研究的典型代表有:詹春燕、徐鶯的中國高校擴展與教學質量風險之間的關系研究;張建的高職教育風險及應對對策的研究;梁文娟的獨立院校發展風險研究;武向榮、孟大虎、黃四枚王勇等的大學生就業安全,個體的高等教育的風險投資和風險規劃與預警機制的研究;吳玉娥的高校新校區建設貸款的貸款識別及預警機制研究。

    綜上可知,高等教育局部領域的預警機制研究得到一定的發展,而且有些領域的研究也非常成熟,但是由于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很短以及職業教育人才的匱乏,關于職業教育教學質量預警機制的研究少之又少。雖然也有一些關于職業教育教學質量預警機制的研究,由于研究者不是搞職業教育出身或者不是一線的職業教育者,不能很好地把握職業教育的獨特特點,使得其研究成果并不具備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研究成果只能停留在理論階段。

    2 高職教育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的研究價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屆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大會在《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21世紀展望》報告中指出:職業教育“在新的時代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它將成為實現和平文化、良好環境、可持續發展、社會安定和國際公民等諸多目標的有效工具”。高等職業教育在招生規模上就決定了其將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以后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而決定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因素中,除了職教人才素質外,教學質量的監控對社會、對學生個人影響最大。好的教學質量的監控不但可以滿足社會對個體的需求,同時,個人也可以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相反,不合理的教學質量的監控不但浪費了社會的大量人力物力,也使得個人難以實現自身的抱負。

    3 高職教育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的研究依據及內容

    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研究的理論依據 預警機制的研究源于美國學者馬克威茨的風險定量計算,并形成了以“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預警――風險控制”為代表的分析模型。由于風險的預警代價遠遠小于現實風險代價,所以預警機制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得到廣泛的研究。

    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研究的研究內容 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的研究實質是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載體,因此,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質量監控預警機制模式的研究;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的研究依據、原則和方法;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的設置和建設。

    建立教學預警機制的前提條件是要有一套評價指標。通過設立一個“質量監控預警機制運行監測指標體系”,對若干個質量監控預警機制指標參數進行監測和現狀評價,其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質量預警機制的監測參數的選擇和體系的建設、風險的分析和評鑒模式、風險的應對策略。

    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的研究假設 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的直接研究對象是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研究對象的實體是高職院校,研究對象的實際參與者有職業教育者(專業設置管理的制定者)、被教育者(學生,成果的承擔者)、用人單位(成果的驗證者)、管理部門(政府)。依據這些研究擬驗證以下研究假設:研究假設一,不同的研究實體制定的專業相互之間互相影響,并被用人單位驗證;研究假設二,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通過用人單位是可以被監控的;研究假設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監控通過建立一定的數學模型是可以被量化研究的;研究假設四,管理部門通過預警機制可以從宏觀監控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

    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的創新點 教學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的研究借鑒教育風險管理理論,移植預警研究方法,建立預警研究的數學模型,從數學的理論角度定量地研究風險程度,通過計算的結果,把預警結果分為“藍色提示”(風險一般)、“黃色警報”(風險較高)、“橙色警報”(風險嚴重)和“紅色警報”(風險特別嚴重)。

    4 高職教育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的研究思路 以人才培養為目的,以專業設置為載體,以教學預警機制研究為保障。本課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人才培養,在此基礎上,研究教學預警機制的背景、目的、意義和設置的依據、原則,具體體現人才培養的模式。為保障教學預警機制的合理性、科學性、與時俱進,建立一套科學的監測體系,選擇合理的監測參數和分析評價數學模型。

    質量監控預警機制的研究方法 運用統計學、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和發展學等科學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法為基礎,運用德爾菲法建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風險預警機制。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量化研究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風險預警。在此基礎上,通過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專家、高等職業教育的管理者,高等職業教育的一線參與者,用人單位和學生的問卷調查搜集一線資料,充分利用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的一些統計數據做輔助分析。

    5 小結

    高等職業教育由于發展的歷史比較短,其質量監控一直是職業教育的研究重點。由于高職教育的特殊性,既要求學生具備很高的動手能力,又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因此,建立一套教學質量的預警監控體系尤為重要。通過教學質量的預警監控體系,可以極大地增強教師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晨,馬樹超.分類指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12).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馬樹超,張晨,陳嵩.中等職業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的成績、問題和對策[J].教育研究,2011(5).

    [4]馮向東.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

    2002(3).

    [5]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中國教育報,2010-07-30.

    [6]劉春生,徐長發.職業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7]顏旭.新時期職業教育的定位思考[J].職業圈,2007(3).

    第5篇:高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產業結構;結構性失調;治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01-0034-05

    促進學習者有效就業及服務區域產業發展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功能。這兩大功能的實現以專業發展為載體,專業對接產業,專業能力決定就業能力。然而,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實踐中,卻出現高職專業設置與產業背離、高等教育對產業的結構性供給不足等問題。專業設置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結構性差異、專業同質化、應屆畢業生專業對口率偏低;高等教育對產業的結構性供給不足表現在:高職教育(專科)不能滿足產業技術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普通本科培養的學術型人才不能適應企業的要求,出現就業困難。本研究以浙江省各地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所規劃產業和《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高職高專專業名單》為基礎,結合《浙江省高等職業院校2010-2011學年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分析報告》(以下簡稱《狀態報告》)、2012年浙江省各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對產業與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的協調性進行實證研究,據此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一、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出現系統性偏差

    (一)總體布局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及其特征決定了其與區域產業發展具有高度關聯性,并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從2012年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與2010-2011學年高職專業結構對比中發現,浙江省高職高專專業結構與三類產業結構矛盾較為明顯,區域結構差異較大,專業與產業匹配度有待提高。

    表1顯示,全省面向第一、二、三產業專業點數占專業點總數的比為3.1549.3947.46,與2012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4.850.045.2相比,高職高專面向一、二類產業的專業略顯偏低,第三產業類專業偏多。從2010年招生計劃和學生實際報到比例按一、二、三類產業結構比較,這一趨勢更加顯著,其中招生計劃比為2.2644.1353.60,實際報到比為2.2343.7454.02。

    從專業與區域產業結構匹配性來看,面向第一產業匹配專業顯著偏低的是紹興、舟山、衢州,該類專業沒有設置。第二產業匹配專業顯著失衡的是:寧波、舟山、金華、麗水匹配專業偏低,紹興、臺州、衢州匹配專業明顯偏高。區域面向一、二類產業的專業失衡,必然影響面向第三產業類專業的失衡,如舟山區域面向第三類產業的專業競高達78.95%,金華也偏高9.41%;而臺州則明顯偏低11.29個百分點,紹興也偏低5.81個百分點。由對照表可以發現,區域內產業與專業間失衡比較嚴重,并呈現紊亂性;衢州、麗水第三類產業發展滯后,而面向此類產業的專業也更加滯后。

    從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視角看,浙江是海洋大省,江南水鄉,養殖業發達,舟山更是海洋關聯產業特色區域,但該省高職全部專業中沒有一個水產類專業。在交通運輸大類中,最主要的專業是“報關與國際貨運”,而涉及交通運輸關聯的“制造、工程、管理及設備維修”之類空缺,尤其作為發達海港城市的寧波該類僅有兩個專業,且都是“報關與國際貨運”。因此《狀態報告》評估為:一些社會急需專業缺乏,“沒有一個涉‘漁’專業”,且“浙江有秦山、三門兩個國家級核電站,但沒有相對應的專業或專業方向”。后一點與技能要求相對較高有關。

    (二)區域傳統(優勢)產業與專業設置結構對照分析

    一個區域的傳統(優勢)產業往往是該區域最主要的經濟和財政來源,也是該區域民生的依賴。專業服務于區域傳統(優勢)產業是高等職業教育基本功能的體現,而區域傳統(優勢)產業則是現有專業形成或存在的基礎。考察這一組因素可以發現,產業與專業之間應然與實然的真實差異。見表2。

    統計對照顯示,就區域傳統(優勢)產業而言,金華沒有“不與專業關聯”的產業,相關產業有兩種大類專業對應;衢州則出現沒有“與專業關聯”的產業,即其全部“傳統(優勢)產業”與高職院校設置的專業沒有一個是對口的。其他區域則顯示“與專業關聯”和“不與專業關聯”的產業都有存在,其中溫州、臺州、舟山、麗水四個區域“不與專業關聯”的產業類型較多,產業與專業匹配差異性較為嚴重。

    就設置的“專業大類”與產業的對照發現,各區域高職院校“不與產業關聯”的專業大量存在,或者可以說所設置的專業大部分與本區域“傳統(優勢)產業”(地方特色經濟)不相符。這種情形的出現與專業設置定位、辦學方向定位都有緊密的內在聯系。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新挑戰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知識技術密集的現代產業。該類產業對技術應用提出了新的標準和更高的技術技能要求,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新挑戰。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相應的專業調整都是一個新命題。首先,關聯專業層級需提升,技術含量需加強,如制造大類,所涉專業與高端裝備制造、新裝備、先進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所需要的技術支持還存在明顯的技術差距;而與汽車關聯的具體專業更是停留在維修、檢測與技術服務層面,與新能源汽車所需的技術要求存在差距,這就要求高等職業教育應對新興產業發展時,要及時更新關聯專業的專業內涵(知識、技術)。電子信息類專業也是如此。其次,產業與專業存在關聯性,是指專業大類關聯,但具體到某一個專業,其對口性、關聯性仍然存在較弱的問題,且如何調整仍有待探索。第三,就具體的區域、學校而言,該產業與專業協調性發展的問題與困難更為明顯。對照表3顯示,杭州、寧波、金華等地區與產業具有關聯性的專業較多,其他各市大多嚴重缺乏關聯性專業。舟山新興產業規劃門類眾多,但當地高等職業教育可能提供的相應人才供應有限,且有限的關聯專業其關聯性也很小。

    二、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產出效益“逆差”顯著

    麥可思通過對2012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調查研究和對2009屆大學生畢業三年后的跟蹤調查研究,了《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針對高職高專共紅牌專業(就業前景最不看好的專業)9個、黃牌專業(就業預警專業)5個、綠牌專業(就業前景最看好的專業)5個[1]。在《狀態報告》中,分布面較廣的前12個專業有3個進入紅牌專業,分別為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工商企業管理(工商管理);有4個進入黃牌專業,分別為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商務英語。招生規模較大的前10個專業中,有紅牌專業2個,為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黃牌專業1個,為商務英語?!胺植济孑^廣的專業”和“招生規模較大的專業”中沒有一個是綠牌專業,見表4。

    與熱門專業就業問題相對應的是“應屆畢業生對口率”。浙江在2010-2011學年的《狀態報告》中增設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表,其中設“應屆畢業生對口率”,首次對專業設置質量進行了反饋與評估。表5是據已上報該數據的院校平均統計數。全省應屆畢業生就業專業平均對口率為72.82%,總體水平偏低,其中麗水60%、溫州60.71%、嘉興63%。這就是說全省有27.18%的學生在學了某專業之后,畢業就改行,個別地區改行率達40%。杭州區域專業對口率最低的某高職學校,其專業涉及10個專業大類,四個主要專業大類電子信息、財經、旅游、文化教育所設專業多為“熱門”專業,如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酒店管理、應用英語、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等,這其中有5個登上2013年就業紅黃牌專業榜。

    三、專業結構適調治理對策

    (一)加快調整專業結構,提高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匹配度

    浙江省高職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不僅影響區域產業、區域經濟的發展,并且通過對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的影響,最終必將影響民生幸福。因此,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的轉型升級,尤其是根據區域產業的“實然”狀況,各類高等職業教育機構(學校)應充分發揮專業設置主動權,協調區域專業需求,對本院校專業進行系統調整,提高專業服務區域產業的能力。“要改革現行的教育經費分配制度,轉變各高職院校為了自身生存和規模擴張的急功近利思想,扭轉利用熱門專業招攬生源,惡性競爭的思維定勢。”[2]充分總結“十二五”期間各區域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存在的結構性差異的經驗教訓,為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制定提供借鑒。

    (二)提高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能力,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熱門專業出現就業困境的直接因素之一是各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同質性。廈門大學潘懋元教授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的同質化導致高校所培養的人才與社會所需求的人才不相適應。”[3]影響專業設置的主要因素有三個: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即產業的需求)、教育市場的需求(如生源、招生、學生和家長的專業傾向)、學?,F有教育資源(如辦學條件、原有專業存量)。高職專業出現同質化現象的原因是各區域高職在設置專業時,更傾向于教育市場的需求和學校現有資源的影響,與高職院校辦學的“市場經營導向”理念和功利目的有關,也受現行的高等教育經費分配制度制約,因而忽視了專業服務產業的教育功能,忽視了產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由此,也顯示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能力的不足。

    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社會效益的另一因素是應屆畢業生專業對口率偏低,導致學非所用。產生就業時專業不對口的原因有二:一是專業設置不當(包括招生數額的預測),二是學生主觀選擇的變化和產業的變遷。解決前者在于增強學校的專業設置能力;解決后者,一方面要加強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提高專業技能對產業的適應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拓展學生職業能力,使學生在轉換職業后仍然具有一定的崗位工作能力,即解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由于人力資源市場和教育市場是不斷變化的,因此,高職院校需密切關注行業企業的發展變化,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科學合理規劃,適時調整專業建設,提高專業設置質量。

    (三)提升高等職業教育層次,滿足產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新型工業化、信息化的形成,高新技術不斷滲透到技術應用領域,各類產業、行業企業的技術要求相應提高,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也相應提高,如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包括相應產業專業人才需求不足,還存在專業人才相應技術能力不足的問題。產業的轉型升級要求專業相應地“轉型升級”,并引領產業發展?,F代產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層次顯然難以滿足?!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4],培養本科層次職業人才,正是對新時期產業發展需求的及時應對。由于我國普通本科教育長期以來形成了以學科為核心的教學體系,以培養科研型、學術型人才為目標,因此,要培養應用技術型高技能人才,需在目標定位、教學觀念、專業設置、師資、實踐設施等方面作出重大調整,按照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規律與要求,加強實踐,產教融合。

    參 考 文 獻

    [1]王曉陽.2013年度就業前景最看好的高職高專專業[N].新華教育,2013-06-19.

    [2]邱旭光.基于公平與市場的協調:高職教育區域均衡與治理[J].教育科學,2015(4):6-11.

    第6篇:高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 產業競爭力 三元驅動模式

    [作者簡介]薛棟(1979- ),女,山東青島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理論。(天津 300072)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重點項目“職業教育國家資格框架研究”(課題編號:13JDGC023)和2011年天津市教委社會科學重大項目“職業教育提升濱海新區產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編號:2011ZD)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6-0005-03

    一、研究背景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保持高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逐漸轉向一個以市場驅動為主要增長路徑的更加正常的經濟體。然而,正是由于第一次轉型的重點在于經濟運行機制的轉變,導致我國在創造并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也面對傳統工業化所導致的發展瓶頸。如何把握工業革命的脈搏,走向知識文明開拓者的道路,是中國經濟“二次轉型”的自發要求。我國作為一個工業現代化后發的國家,面臨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和加快進入并努力完成第二次現代化的雙重壓力,既要遵循世界工業現代化的基本規律,學習先行國家的國際經驗,也要清醒意識到兩者的國際環境和自身條件的差距,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徑。堅定不移地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以創新促轉型,以轉型促發展,推進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以及擴大內需的緊密結合,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盡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要實現這些目標,除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型人才之外,還應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以作為彌補產業升級“人才短板”的核心工程,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保障是高水平的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

    區域經濟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其發展過程就是充分運用區域的內外部條件,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或產業集群,并在與其他區域的競爭中獲取最佳綜合效益的過程。①如何處理好承接產業轉移與堅持自主創新的關系,實現承接產業轉移與自主創新的“雙螺旋”發展,從而提升區域經濟產業競爭力,進而實現我國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是承載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需求的職業教育必須應對的挑戰。2011年以來,我國實施了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體現了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的現實回應。各地按照區域產業發展要求,將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業、生活業、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產業、現代信息技術產業作為重點建設的專業結構,著力于專業建設多樣化發展與區域重點產業布局相適應、與國家總體產業布局相協調的發展格局。②然而,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不僅面臨催生新興戰略性產業的挑戰,同時也承載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產業附加值、加強轉崗職教培訓、承載產業替代的艱巨任務。因此,如何通過發展學歷職業教育和非學歷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培訓),滿足區域經濟的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需求,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成果轉化,是順應時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使然。

    二、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優勢的產業結構特征

    競爭優勢是區域產業競爭力的直接來源,其形成從依托于自然資源、地理位置、勞動力數量等傳統因素作用下的比較優勢開始,伴隨經濟全球化、智能化、自動化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知識和技術的革新以及由此形成的新型產業模式。對于區域經濟而言,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與資源,深刻認識競爭優勢的形成不能再沿襲傳統的攝取和依賴不可再生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而要尋求更加集約、更可持續、更符合自然和社會倫理的產業模式,從而推進和實現產業的升級和優化。

    1.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是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的引擎。2009年以來,我國密集部署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發展戰略,提出了積極發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確定了未來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從而揭開了中國迎接新一輪技術和產業革命的序幕。2010年,我國提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概念,并在《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進一步明確指出,網絡和信息技術加速滲透和深度應用,將引發以智能為特征的新一輪信息產業變革;新型節能環保技術、新能源技術等加速突破,將推動世界進入綠色、清潔、低碳發展的新階段;生物醫藥、海洋開發、空間觀測、新材料等領域的研發創新和產業集聚,將成為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強大動力。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實現一個國家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先導產業,由于引入了新的生產函數,從而推進產業結構發生轉換,而且通過聯動效應,將技術創新擴散到整個產業系統,激發產業集群的競爭、合作、學習的復合過程,進而引起整個產業系統的技術更新,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新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實現“依托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螺旋交替上升的產業升級與產業競爭力提升”③的經濟發展之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效應與擴散效應,對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優化具有決定性的促進和導向作用,推動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

    2.傳統產業體系蛻變是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的保障。傳統產業體系的蛻變并非傳統產業的整體退出,而是伴隨經濟發展與產業轉移,包括傳統產業在內的所有產業以新的經濟模式推進自身的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發展的歷程是在傳統產業發展并不成熟的狀態下,為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避免再次錯失新工業革命的重大機遇,提前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我國的產業發展模式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調整改造傳統產業雙輪同步驅動的模式。目前,我國的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布局大多處于“雙峰逼近階段”,即戰略性新興產業處于萌芽階段,傳統產業處于產業成長后期,新興產業逐漸進入傳統產業的階段,區域經濟的產業體系依然由傳統產業占據主導地位。如天津濱海新區已基本形成以石化、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現代冶金等傳統制造業為基礎,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及航空航天等新興制造業為增長點的現代產業體系;上海浦東新區將未來5年的經濟發展目標定為“兩個50%”,分別是新興產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的比重達到50%左右,新興產業規模占全區工業的比重達到50%左右。由此可見,傳統產業體系既承擔了經濟增長的時代任務,也要服務于創新行為和創新競爭的轉變。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兩大產業之間的關系逐步從相互依賴和促進的耦合階段進入既促進又排斥的協調發展階段。當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發展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時,傳統產業部分進入產業替代期,部分完成產業蛻變,成長為新的產業。因此,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系,在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中激發培育新的產業,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良性互動發展,既是由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的一般規律決定的,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立足現實基礎、逐步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務實選擇。

    三、三元驅動模式:產業結構優化階段的區域職教體系結構

    1.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互動的機理。美國學者伯納德?L.溫斯坦博士在觀察、研究西方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時指出,職業教育的發展變化過程與產業發展歷程密切相關,二者之間互動的機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如右圖所示。一方面,產業的發展拉動了職業教育的規模擴充和層級上移,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要求匹配不同的職業教育形態,如在產業結構建立階段,需要大力發展初、中等職業教育,培養大量的中、低級熟練勞動力;在產業結構擴張階段,需要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并輔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大量的中、高級熟練勞動力;在產業結構優化階段,需要重點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大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從中等職業教育到專業教育的完備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新興產業對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職業教育的發展形態必須與產業發展相協調,提業發展需要的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發揮職業教育對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在產業發展對職業教育的拉動作用與職業教育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作用的動態平衡過程中,職業教育發展經歷了由培養熟練的簡單技能型人才到高素質的復雜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變化,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經歷了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到中、高等職業教育并舉,高等職業教育與高等專業教育融合,形成完整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變化。與此相對應,產業結構也經歷了從建立到擴充再到優化、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進程,職業教育的發展形態與產業的發展階段在相互推拉的作用中實現了兩者的協同發展。

    2.三元驅動模式的區域職教體系結構。根據產業發展與職業教育互動的基本理論邏輯分析,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動態升級之間具有聯動關系。產業結構優化階段依托發展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有助于推進新興戰略性產業和傳統產業改造的雙輪驅動協調發展,從而引領產業升級與創新,提高產業附加值,創造產業競爭力。三元驅動模式正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蛻變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體系發展構想,包括專業教育,中、高等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三個部分。

    第一,專業教育催生新興戰略性產業。專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高端層次,其專業技能水平要求高于一般學士學位,起點與碩士相同,終點接近博士,主要為適應新興產業的需求,大力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專業通常是指有學問的職業,如“理論高深的專業”或“學術性專業”⑤。因此,傳統的專業教育被視為與職業活動相對的理智的學術性活動,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理想主義的追求。然而,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普及化,教育對象發生變化,高等教育的精英價值觀面臨挑戰,越來越多的職業通過專業化的過程成為大學里的專業。同時,高等教育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重新定位,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也愈發表現出一般職業化的趨勢”⑥。因此,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建立在“大職業教育觀”的理念下,大學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專業設置應該從學術性向職業性轉移,這一過程既與高等教育在社會發展中作用的變化有關,也是專業教育邏輯的自然延伸。

    需要指出的是,專業教育作為高端職業教育,其教育過程既不是唯學術也不是唯職業,而是學術性與職業性兩個維度齊頭并進,二者相得益彰、并行不悖。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提升區域經濟產業競爭力的先導產業,是以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為基礎衍生出來的產業集群,其發展主要受到科學技術水平的影響,其作用機制最重要的是依靠信息、知識、科技和創造力,而這些資源的生產者只能是創新應用型人才。這些人才不僅掌握系統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掌握最新的專業技術,具備積極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及其他方面的職業素養。因此,我國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同時,可以考慮對職業教育的一些專業設立單獨的職業教育專業學位,通過建立與學術型高等教育并列的完善的職業教育學位體系,培養既能掌握高新專業知識,又能利用信息科技進步獲取寶貴前沿技術的應用型專業拔尖人才,為新興產業提供人才支撐,催生新興產業的發展。

    第二,中、高等職業教育推進改造傳統產業。中、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中端層次,是以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為基礎、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體的高技能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在中端職業教育中具有核心的地位與作用。目前,促進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是我國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性工程,是解決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要求與人力資源結構及素質不協調矛盾的重要途徑。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以來,按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材開發、教學過程、招生制度、評價機制、教師培養、行業指導、集團化辦學等十個銜接為基點,不斷從制度層面和內容層面將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推向深化。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角制造業仍處在產業鏈的低端。熟練技術工人的嚴重匱乏,不僅阻礙制造業的發展,而且成為影響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瓶頸。因此,職業教育要從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實際需求出發,立足傳統產業的改造,融入新興產業的對接需求,構建與之相適應的中、高等職業院校格局與專業體系,基本覆蓋區域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基礎產業的主要崗位與工種,通過優化產業人才供給,提高傳統產業人員的技能與素質,從而改造和升級傳統產業。如天津濱海新區通過成立濱海新區職業教育聯盟,共建濱海新區緊缺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有針對性地為新區支柱產業輸送專家型技能人才,每年為濱海新區各行各業輸送3000名“專家型”技能人才,從而滿足新區產業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⑦湖南根據全國六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之一的長株潭地區,為應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大力推進投資14.8億元的長沙職教基地,支持職業院校對接區域主導產業,大力調整優化專業結構,近三年來,中、高職院校分別新增專業點56個和199個,分別調減專業點57個和115個,⑧推動中、高等職業教育深度融入產業鏈,有效服務于區域產業優化和升級。因此,如何闡明現代產業體系的結構及建立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技術等現代產業理念,進而構建與之匹配的職業資格國家標準體系,實現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現代產業體系的對接,實現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并據此建設現代職業教育課程教材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是中、高等職業教育推進改進改造傳統產業的重要內容。

    第三,職業教育培訓轉移衰落產業。產業生命周期理論認為,伴隨著新興產業的誕生、成長和成熟,部分傳統產業將逐漸走向衰亡,由此產生產業替代現象,造成產業富余人員逐年增多。目前,我國有1.5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參加過職業技術培訓的人員僅為9.1%,而需要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村勞動力以每年600萬的速度遞增。⑨大量缺乏技能的農民工因難以適應新技術崗位的要求,導致結構性失業和“民工荒”的尷尬局面出現。職業教育培訓正是通過技能培訓教育對大量進城務工農業人員提供職業教育培訓,使他們擁有與新興產業匹配的技能與知識,從而使第一產業中的富裕勞動力逐步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這要求在職業培訓和職業資格鑒定能力建設方面,應使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體系滿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使加強職業培訓和職業資格鑒定能力建設成為增加高技能人才儲備的基礎,從而實現產業調整中的轉崗培訓,有效轉移衰落產業的目標,進而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因此,職業教育對產業富余人員的轉崗技能培訓是產業替代的客觀要求,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應成為區域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農民技能培訓也是實現農業從低端產業向符合經濟和環境發展的綠色農業升級發展的推動器。走綠色農業發展之路,“土地是基礎、資金是保障、人才是關鍵”,而目前“農民素質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盡管大部分農民多年從事農業生產,實踐經驗豐富,但受學歷、理念等因素影響,難以有效承擔現代農業發展重任,需要進一步提高科學、經營素質”⑩。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對農村勞動力的再培訓,有利于解決城鎮化進程中因農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導致的土地閑置拋荒問題,科學發展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

    [注釋]

    ①朱傳耿,沈山,仇方道.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48.

    ②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麥可思研究院.2012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N].中國教育報,2012-10-17.

    ③肖興志.發展戰略、產業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J].財經問題研究,2010(8):40.

    ④杜利.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09084815.nh

    &dbname=CDFD0911&dbcode=CDFD&pr=&urlid=&yx=&v=MDUwNzVUcldNMUZyQ1VSTG1lWnVab0Z5bmxWcjNLVjEyN0Y3T3dHdG5OcXB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E=,2008-10-01.

    ⑤王建華.高等教育的理想類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4.

    ⑥(英)大衛?約翰遜.知識經濟和新職業主義:高等教育大眾化對國際和國家的挑戰[J].李玉靜,譯.職業技術教育,2006(5):4.

    ⑦參見今晚報2010年3月20日發表的“天津濱海新區建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基地”一文。

    ⑧張祺午,李玉靜.“十二五”,體系年 教育部召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國家專項規劃編制座談會[J].職業技術教育,2011(30):30.

    第7篇:高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

    去年7月,《2012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在北京正式,引發了積極的社會反響,數十家媒體爭相報道,對我國高職教育承擔的社會責任及其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價值給予了中肯的評價,尤其是“近三年來全國800多萬家庭出現了第一代大學生”這樣的字眼,確實非常有助于社會去發現高職“不一樣的價值”。教育部袁貴仁部長專門批示充分肯定該報告,認為報告內容全面深入,對于成績、效果以及面臨挑戰的描述都相當完整、準確,并建議《中國教育報》全文轉發該報告;魯昕副部長也批示肯定該報告的體例、結構、文字,并要求深度研究報道高職質量報告成果,同時還親自策劃了《2012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自此,國家職業教育質量年報制度的建立開始走上完整、系統、規范、制度化的軌道。今年7月,《2013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又如期,進一步推出了各地區高職學生學雜費負擔、生均財政教育經費投入水平等評價排序,以及培養質量“計分卡”,期待能夠更客觀地描述高職教育發展狀況,如實反映新的一年來高職教育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人才培養質量有何新的“增量”。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面向全社會的教育質量報告,兩份高職質量年報是受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和教育部職成教司的委托,由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麥可思研究院作為第三方研究機構聯合調研編寫的。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馬樹超研究員作為主編之一,指出從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宏觀視野出發,高職院校必須主要定位于服務高等學校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的基礎層面,面向以往那些難以為高校所顧及的廣大低端服務領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高職教育的特色和優勢,才能接地氣、聚人力、助發展,實現地方與學校共生共長、合作共贏的全新局面,為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新四化”建設提供重要的技術和人力資源支撐,報告中有很多生動的案例都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

    馬樹超,1953年5月生,現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高職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科研項目規劃工作小組常務副組長,中華職業教育社常務理事、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顧問,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工作協作委員會副會長,上海市職業教育協會副會長、咨詢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同時也是世界銀行中國職教項目短期專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職教短期專家顧問。他多次應國務院和教育部等中央部委邀請主持或參與國家重大決策咨詢研究工作,著有《新世紀職業教育走向抉擇》《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高等職業教育——跨越·轉型·提升》《區域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等學術專著,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獎勵,曾獲得過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聯合頒發的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教育更好更多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與“新四化”聯系最直接的職業教育,更應該接地氣。近年來,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作用逐步顯現。我國高等職業學校具有地區分布均衡的優勢,超過50%的院校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能夠扎根基層、深入一線,接地氣、助發展,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區域協調和產業升級等方面已初見成效,成為高等教育為中小城市、小城鎮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人才的重要平臺。

    一、助力地方產業結構提升

    國家著力建設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要求各地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區域特征十分明顯的高職教育,在地方政府和產業部門的統籌下找到了施展身手的更大空間。不少高職院校的辦學與區域產業布局對接、教學與行業用人單位對接,很好地滿足了地方產業升級在人力資源規格與規模上的新需要。

    位于西部地區的四川省德陽市,作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計劃投入6億元,以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主體建設“德陽重大裝備技術制造業產學研示范園”。德陽市政府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破除管理體制障礙,在非其所屬的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設立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技術創新服務中心,機械工業電氣、數控、焊接技術應用與培訓中心,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窗口”服務平臺等,有效提升了高職教育服務德陽重大裝備制造產業的能力。高職院校對接產業的示范引領,也使得德陽地區集聚了更多的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市長陳新有說:“如果沒有各類職業院校培養的成千上萬的技能型人才,德陽的工業經濟,特別是重裝基地建設不可能取得這么好的發展?!?/p>

    世界高鐵看中國,中國高鐵看華東。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國鐵路同行,服務華東地區高鐵與地鐵發展,取得突出成效。學院與上海鐵路局實施戰略合作,共建全國一流的高鐵綜合實訓基地,培養復合型的高鐵技術技能人才,助推上海局率先實現鐵路現代化;與各鐵路企業合作建成真實設備、仿真運行的國內首家高鐵教學站場,擁有與鐵路正線對接的1200米線路和2個車站,大幅度提升了教學、培訓、鑒定、研發和服務水平。學院與南京地鐵聯合成立全國首家地鐵學院,在為其輸送員工的同時也為長三角其他城市地鐵公司培養人才。學院發展贏得了國際聲譽,是歐亞(太)交通高校國際聯合會副主席單位,成為著名高校韓國交通大學的交流生合作院校。

    二、助力“三農”發展

    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直面農業、深入農村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校涉農類專業能否服務“三農”,畢業生能否“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關系到縣域經濟轉型、農業現代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2010年,畜牧類技術人員中具有??茖W歷的比例由9%提高到20%,增長幅度在一產和二產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中領先,反映了高職院校畜牧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具有較好的對口率、穩定率和服務“三農”貢獻率。

    江蘇農牧職業學院服務現代農牧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學院與泰州市政府合作,投資3.3億元在農業綜合開發區、經濟開發區、醫藥高新區分別打造了江蘇現代畜牧科技園、倍康藥業有限公司和中藥科技園三個產學研基地,培養現代畜牧業技術技能人才。由教師、學生、行業技術骨干組成六大科技創新“混編”團隊,實施“品種+基地+技術”服務模式,僅2011年就推廣“蘇姜豬”種豬4366頭、銷售商品豬21.2萬頭、“蘇牧1號”白鵝62.9萬只。近3年來,學院為畜牧行業培養和輸送了12000多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就業率平均在98%以上,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貴州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生1/3來自銅仁,1/3來自省內其他地區,1/3來自省外,專業教學內容對接當地產業發展,80%的畢業生留在銅仁,為當地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撐。學院通過開設農技“120”服務、“惠農快車”廣播電臺欄目、“農民之友”手機短信等,搭建“立體”農業科技信息網絡服務平臺,通過舉辦種植和養殖技術、茶葉加工技術及家政服務技能等短期培訓,培養了一批產業大戶、種養能手和創業致富典型。學院一批專業教師受聘縣鄉政府和企業任“技術幫手”“技術總監”和“技術顧問”等,發揮了科研服務“三農”的重要作用。學院實施“一師一班一村一品”服務工程取得明顯成效,近三年選派500多名師生開展進村服務活動,協助創建省、市和縣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48個,例如松桃苗族自治縣水竹村得到學院服務工程助力,人均純收入從2007年600元增長到2011年4260元,成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三、助力高質量城鎮化建設

    高質量城鎮化將是未來十年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高職院校落戶中小城市、落戶小城鎮甚至鄉村辦學的人口集聚效應,及其具有的人才吸納、人才回哺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功能,使高職教育成為新時期高質量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力量。

    辦在寧安市橋頭村的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堅持鄉村辦學不進城,堅持直接服務“三農”,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持續貢獻力量。學院畢業生劉彩華回鄉創建大型農業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產糧3600噸,創效益1000多萬元,成為全國五大種糧標兵。學院發展促進了當地鄉村發展,形成了高職校區、人文社區和科技園區“三區融合”的良好格局,以此拉動溫春鎮整體搬遷至學校所在地橋頭村,以吸納農村人口為主形成8萬人的規劃規模;而依托學院發展的新鎮,則將成為聯結牡丹江市與寧安市之間同城化發展的關鍵節點,助推區域城鄉一體化、城鎮化的發展進程。

    德陽市的羅江縣引進民辦高職學院,成為縣城社區發展的重要基地。該縣在新城建設過程中,把支持民辦的四川工業管理職業學院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將其放在縣域經濟社會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總體戰略中加以謀劃。縣政府與學院簽訂政校合作協議,投入2450萬元在學院內共建圖書館、體育館、體育場等,既為師生所用又向市民開放;為優化學院周邊環境投入1700萬元修建了大學路、濱河公園,并開通了城市公交車;2012年縣校共建四川省級“羅江高職教育園區”,縣政府協調解決建設難題并給予稅費優惠,如僅以拆遷成本四分之一的低價提供學院建設用地。三年來,學院在校生達到11000人,實現全縣3.5萬人次農民工培訓?!翱h校一體,共建共享”,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隸屬蘇州市的太倉是一個東部發達地區縣級城市,戶籍47萬人口中非農業人口20萬,卻聚集了過百家的技術密集型德資企業。究其原因,正是由于發達的高職教育已成為太倉市招商引資的一張名片而吸引了大量德資企業入駐。市政府堅持“瞄準產業設專業,建好專業促產業”的辦學思路,根據區域產業結構及時調整專業結構設置,并根據眾多德國企業在太倉的聚集和迅速發展需要大量本地優秀技工的實際情況,主動出擊打造職業教育的“雙元制”本土化新模式,在滿足德企需求的同時也走出了一條依托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城鎮化的道路。市政府充分發揮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等教育資源的優勢,強化社會培訓,拓展國際合作,為高質量城鎮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資源環境。

    四、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

    隨著區域經濟發展逐步均衡,一批民營小微企業異軍突起,但其技術技能人才匱乏、技術創新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也逐步顯現。高職院校主動對接產業,調整專業結構,強化技術研發服務,培養緊缺人才解決企業難題,有效幫助化解了制約小微企業發展的人才和技術瓶頸。2012年,全國在300人以下規模企業就業的高職畢業生有近六成,在50人以下規模企業就業的高職畢業生約三成,成為促進區域產業向中高端發展,推動中小微企業產業集聚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廣東的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探索“一鎮一品一專業”的“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模式,成為“地方產業升級發展的給水泵”。學院圍繞全市15個省級產業鎮、27個國家級產業基地,把發展之根深植于鎮區、企業的沃土,在專業鎮區建立“南區電梯學院”“古鎮燈飾學院”“沙溪服裝學院”“小欖工商學院”等產業學院,緊貼地方產業需要優化專業、培養人才。學院96%以上畢業生在本地中小微企業就業,被企業稱為“能干活、留得住、善創新”,為中山市改革開放初期依靠加工為主的產業結構轉型提供了人力資源支持。

    甘肅的武威職業技術學院優化專業結構、服務地方經濟取得成效。學院圍繞地方新興產業,新增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太陽能光熱技術及應用、設施農業技術、綠色食品生產與檢測等15個新專業,優化專業結構,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畢業生就業做到“雙九十”,即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本地生源畢業生留本地就業的比例超過90%,服務企業發展,助力武威市“城鄉融合”“工業強市”和“生態立市”戰略,形成與區域發展相生相伴的良好態勢。

    浙江的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立足當地經濟主戰場,主動服務中小微企業,與民營經濟互動,與行業企業共贏。學院與當地35個行業協會、307家民營企業開展全方位合作,設有省輕工機械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市服裝行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市材料成型工藝與模具技術重點實驗室等省、市和院級研發服務機構38個,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要和轉型升級,為中小微企業服務,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學院還與永嘉縣政府、瑞安市政府共建永嘉學院、瑞安學院,助力縣域經濟轉型,服務縣域經濟發展。

    第8篇:高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

    (1.新疆烏魯木齊市聾人學校 新疆 烏魯木齊830026;2.北京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875)

    摘要:殘疾人職業教育是中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殘疾人掌握生存技能、適應現代社會、過有尊嚴的生活、為社會發展做貢獻。它分為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兩種類型,由國家根本法、專項法律、行政法規、部門及地方規章提供法律保障,由教育、民政、殘聯以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四個部門負責管理,初步形成了“一、二、三、四”式的有中國特色的殘疾人職業教育體系。

    關鍵詞 :殘疾人;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1-0005-06

    作者簡介:高宇翔(1989—),男,福建福州人,碩士,烏魯木齊市聾人學校教師,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特殊教育。

    中國的職業教育是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教育類型。基礎教育分為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小學和初中階段稱為九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高中階段之后實施。職業教育獨立實施或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一起實施,以培養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傳授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的知識技能。

    目前,中國大陸有8 296萬殘疾人,其中25%居住在城市、75%居住在農村。殘疾人職業教育是中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職業技能、提供謀生手段,有利于減輕殘疾人家庭的負擔、促進社會發展。

    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支持保障

    (一)法律法規

    中國殘疾人職業教育法律體系由國家根本法、專項法律、行政法規、部門及地方規章四個層次組成。

    具體來說,國家根本法即憲法。要求國家必須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提高全國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建立和管理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學校,國家發展各種教育設施,掃除文盲,對工人、農民、國家工作人員和其他勞動者進行政治、文化、科學、技術、業務的教育,鼓勵自學成才。國家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依照法律規定舉辦各種教育事業。

    專項法律主要包括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民辦教育促進法、教師法等。它們確定了中國職業教育體系,明確了殘疾人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強調了殘疾人接受教育的權利和各級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的義務,確定了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結構和支持體系,部署了殘疾人職業教育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策略和師資培訓工作。

    行政法規有《殘疾人教育條例》、《殘疾人就業條例》、《教師資格條例》等;部門及地方規章涉及《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山東省職業教育條例》、《安徽省殘疾人保障條例》等。上述法規針對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管理和發展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

    (二)經費保障

    依據教育法、殘疾人教育條例等相關規定:國務院教育、民政等部門制定本部門職業學校學生的人均經費標準。遺憾的是,這一標準目前尚未公布。省級人民政府制定本地區職業學校學生的人均經費標準,職業學校舉辦者應按學生人均經費標準足額撥付職業教育經費。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職業學校教育免學費,中、高等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對殘疾學生減免學費并提供生活補助,中等職業學校的殘疾學生和高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學生享受1 500元/年的國家助學金。

    國家部門舉辦的殘疾人職業教育學校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渠道籌措經費為輔。從1991至2010年,政府財政撥款占這類學校總經費的比例從84.5%升至95.1%。逐步增加的財政撥款為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保障。不過,各地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學生人均經費標準存在差別:東部地區的濟南市每生每年9 000元,如果濟南市的一所學校有200名殘疾學生,每年將得到180萬元政府財政撥款作為日常公用經費。但西北地區的烏魯木齊市每年每生僅有3 600元,按照這個標準,一所有200名殘疾學生的學校,每年得到的公用經費只有72萬元。公辦學校獲得經費的其他渠道有社會捐贈、校辦企業和社會服務收入等。

    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依法舉辦的殘疾人職業教育學校和培訓機構,各級人民政府可以給予辦學經費的適當支持。

    (三)師資隊伍

    《教師法》規定:取得初級職業學校文化課、專業課教師資格,應具備專科畢業及以上學歷;取得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高中的文化課、專業課教師資格,應具備本科畢業及以上學歷。

    目前,中國有關殘疾人職業教育師資的研究非常有限。根據陳蓓琴等的研究,在11所初等和中等殘疾人職業學校中有438名教師,更多女性教師(62.0%)在這類學校工作,教師的年齡呈正態分布并集中在25~45歲(87.0%),本科學歷為主(73.3%),11.2%的人擁有碩士學歷,學生與教師的人數比例大約為10∶1,高于國家標準(3∶1)。

    在殘疾人高等職業學校中,王雁在調查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時發現,43.0%的教師在35歲以下,在35~54歲之間的有57.0%,老教師非常少,他們中的50.0%擁有本科學歷,43.0%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歷,學生和教師的比例大約為20∶1,基本符合國家標準(18∶1)。

    作為殘疾人教育的師資,不僅要掌握普通的教育知識、技能,還要掌握特殊教育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目前,中國殘疾人職業教育師資在數量和素質方面存在如下問題:教師人數有限,難已滿足殘疾人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專任教師比例偏低,許多課程由文化課教師或行政領導兼任;“雙師型”教師(既具備教師資格又擁有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低于40.0%,許多教師缺乏與所教課程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此外,大部分教師接受的在職培訓僅有幾天時間并且與職業教育關系不大,在高校和企業中的長期培訓機會非常有限。教師職后培訓的覆蓋面和針對性有待提高。為著力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專業化的殘疾人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中殘聯于2009年在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建設了“殘疾人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從此,每年有數百名殘疾人職業教育教師在這里接受培訓。

    殘疾人職業教育的類型

    中國殘疾人職業教育分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兩種類型。

    職業學校教育由國家規定學制、實施較系統的教育、頒發學歷證書;職業培訓不限學制,是以就業、轉崗或在崗提高為目的的非學歷職業教育,完成培訓者可獲得結業證書,符合條件并通過考試者可獲得相應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

    普通教育機構和殘疾人教育機構共同實施殘疾人職業教育。普通教育機構采取普通職業教育方式,主要針對肢體殘疾、智力殘疾和其他符合條件者,將他們安置在普通班級隨班就讀,因為他們可以和健全學生一起看和讀;殘疾人教育機構采取特殊職業教育方式,設置特殊班級,主要針對視力殘疾、聽力殘疾和精神殘疾者。職業培訓也可由接收殘疾職工的單位實施,或采用遠程教育方式。

    (一)職業學校教育

    職業教育是殘疾兒童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身體的缺陷和早期成長環境的限制,殘疾兒童的勞動與職業能力發展往往滯后于同齡的普通兒童,在他們進入整個教育體系的小學階段時,不論特殊學校還是附設有特殊班或招收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普通學校,都要開展低年級的職業啟蒙和高年級的職業教育內容滲透,通過日常的生活指導和專門的勞動技術課程,培養殘疾兒童具備基本的勞動能力和職業意識,為他們接受初等職業教育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1.初等職業學校教育。

    在普通職業初中隨班就讀,是殘疾人接受初等職業教育的形式之一。職業初中的招生對象為小學畢業或至少有小學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學制3~4年,培養具有初中文化基礎、掌握初級職業技術的人才,如初級技術工人、農民技術骨干等。從統計數據看,約96%的職業初中位于縣城及農村,專業與農業生產相關,如農作物種植、家禽飼養等;近15年來全國職業初中的數量呈遞減趨勢,從1997年的1 469所縮減至2011年的54所。

    在特殊學校的初中階段增開職業教育課程或設置專門的職教班,是當前殘疾人職業學校教育的常見形式,旨在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形成初步的勞動能力,并利用職業教育優勢將教育和康復結合起來,從而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或為他們進入高一級的教育和培訓機構打好基礎。多個省市調查發現:相當多的特殊學校正在開展初等職業教育;專業涉及編織、烹飪、家政、美發、縫紉等數十種,部分學校還結合地方特色辦有花卉種植、玉器雕刻等專業,學制3年;個別培智學校為彈性學制,與傳統學制相比,這種學制允許智力殘疾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學習方式和時間。

    2.中等職業學校教育。

    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在初中教育基礎上實施,為殘疾學生就業和繼續深造創造條件,是中國殘疾人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點。殘疾人可在高中階段的特殊學校、殘疾人職業中專學校、普通職業中專學校、技工學校的普通班或殘疾人班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并以前兩者為主要形式。

    2012年全國開展視力殘疾人和聽力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的特殊學校分別有22所和121所,在校生7 043人,其中大多設置職業高中班(部)或開設職業教育課程,學制3年。學生不僅學習語文、數學、英語等基本課程,還要學習一些專業技術知識,如盲校的推拿按摩,聾校的工藝美術、服裝設計、機械維修、烹飪、計算機應用等。學生畢業后頒發普通高中畢業證書,可選擇就業或參加高考進入高等學校。

    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設有至少1所省級和若干所市級及以下的殘疾人職業中專學校。這類學校的招生對象包括生活可以自理的肢體殘疾人、視力殘疾人、聽力殘疾人等;初中文化程度者學制3年,高中文化程度者學制1年;專業涉及中醫康復保健、工藝美術、機電維修、電子商務、裝飾設計、酒店服務等;學校大多具備校內實訓場地和校外合作企業;學生畢業后頒發普通高中畢業證書,在校期間也可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優秀畢業生有機會根據合作企業的需要推薦就業,或升至高等層次的職業教育學校。

    2006—2010年,殘疾人職業中專學校與開設高中階段教育的特殊學校數量比在1.48∶1~1.78∶1之間,其中殘疾人職業中專學校的招生數和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畢業生人數比例呈逐年遞增趨勢。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班)152個,在校生10 442人,畢業生7 354人,其中5 816人獲得職業資格證書。

    3.高等職業學校教育。

    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職業教育層次也會產生向上延伸的趨勢,推動殘疾人職業教育逐步進入高等教育范疇。自1985年山東濱州醫學院開始招收肢體殘疾大學生算起,中國殘疾人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的歷史還不到20年,尚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

    殘疾人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相當于大學??茖哟?,是高等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和義務教育后殘疾人教育的重要形式,在高級中等教育的基礎上實施,學制2~3年,專業與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相銜接并有所擴展,畢業生可獲得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證書。中國殘疾人高等職業學校教育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式。

    第一,職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等1 280所普通高職院校招收各類輕度殘疾學生隨班就讀。2012年,全國本科、專科層次的普通高校合計招收殘疾學生僅7 229人,殘疾人隨班就讀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數有限。

    第二,單獨建立(如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或在普通高校內設置專門招收殘疾學生的學院、系、專業(如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根據學生情況實施“單考單招”,即單獨命題、單獨組織考試、單獨錄取殘疾考生。2012年,全國有1 134名殘疾人進入特殊教育學院學習。下頁表1顯示了2013年實施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單考單招”的院校概況,各校均為3年學制,大多面向聽力殘疾學生,專業從1~9種不等,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招生總數為1 000余人。

    第三,實施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的學校與普通高校合作開辦大專班。各地盲校與醫學類普通高校聯辦推拿按摩大專班最普遍,例如,1993年起南京盲人學校和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1993年起烏魯木齊市盲人學校和新疆醫科大學聯合。2012年底,全國有13 735家盲人推拿中心,這種職業已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可,成為視力殘疾人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畢業生從事推拿按摩工作的就業率高、收入樂觀,是實現他們有尊嚴地生活、為社會創造財富的有效途徑。

    第四,通過高等教育自考考試、遠程教育等多種渠道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前者采用學生自學參加考試、學分累計的方式完成學業。后者以國家開放大學殘疾人教育學院為代表,它已在全國建立了31個地方學院和教學中心,累計招收學員近萬人,以基于網絡的遠程教育方式和函授方式為主,專業有數字媒體設計與制作、會計、英語等。

    (二)職業培訓

    殘疾人職業培訓包括崗前培訓、在崗培訓、轉崗培訓和創業培訓等,在農村和城鎮呈現不同特點。

    殘聯部門舉辦的中短期實用技術培訓是農村殘疾人職業培訓的主要形式,注重與生產扶貧相結合,幫助殘疾人成為“技能明星、致富能手”。自然、文化環境不同的各個地區提供因地制宜的培訓內容,如安徽的工藝剪紙、云南的民族刺繡、西藏的唐卡繪畫、江蘇的龍蝦養殖、新疆的玉器雕刻等。

    城鎮殘疾人職業培訓注重與就業相結合。職業培訓機構開展以實用技能為主,以集體就業、分散就業或個體就業為目標的培訓,內容包括面向視力殘疾人的心理咨詢師、推拿按摩、計算機基礎,面向聽力殘疾人的網絡客服、來料加工,面向肢體殘疾人的話務員、電子商務等。2012年清華大學舉辦了首期殘疾人企業家培訓班,內容涉及宏觀經濟與政策解讀、企業家戰略思維等,探索了殘疾人商業精英的培訓模式,對殘疾人職業培訓發展創新有借鑒價值。

    2010年全國各級殘疾人培訓機構有4 704所,其中殘聯部門下屬的2 504所、其他部門下屬的2 200所,培訓城鎮殘疾人274 367人次、農村殘疾人558 137人次,共有116 389人獲得職業資格證書。2011年,中殘聯發起“加強殘疾人職業培訓促進就業年”活動,使殘疾人培訓機構增至5 254所,新就業殘疾人穩崗率不低于80.0%。截至2012年底,全國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達到5 271個,其中殘聯興辦1 927個,依托社會機構興辦3 344個,29.9萬人次的城鎮殘疾人接受了職業培訓。

    福利企業等吸納殘疾職工的單位開展以生產安全和職業道德教育為主的崗前培訓、以生產技能為主的在崗和轉崗培訓,促進殘疾職工適應職業生活、提高職業技能。培訓動用各界力量、多種形式并舉,既可推薦殘疾職工到職業培訓中心學習,也可請專業教師來企業做專題培訓。

    殘疾人職業培訓根據個體的技能水平可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及以上三個等級,符合相關標準,并通過國家職業技能水平考試者可以獲得相應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以長沙市的盲人推拿職業為例,申請初級專業技術等級(推拿按摩士)者需要具備中專學歷和一年工作經驗;申請中級專業技術等級(推拿按摩師)者需要具備中專學歷和五年工作經驗,或大專以上學歷和3年工作經驗;申請高級專業技術等級(主治推拿按摩師)者需要具備中專學歷和12 年工作經驗,或大專以上學歷和6年工作經驗。

    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管理體系

    國務院領導的教育、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殘疾人聯合會四部門負責管理各級各類殘疾人職業教育學校和培訓機構,指導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學會、研究機構參與決策咨詢和科學研究。

    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定職業教育具體政策、發展規劃和規章制度,指導、督促、檢查職業教育工作,指導所轄地區的特殊學校、普通學校、職業技術學校的殘疾人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

    民政行政部門負責殘疾人群體的保障工作,管理各級民政技術學校和民政培訓機構招收殘疾學生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指導福利企業吸納殘疾職工并做好職業培訓。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完善職業資格制度,建立面向城鄉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指導技工學校、就業訓練中心、民辦職業培訓機構開展招收殘疾人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實施職業資格鑒定工作。

    殘疾人聯合會主要負責促進殘疾人教育、開展殘疾人職業培訓工作,各地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等隸屬于殘疾人聯合會管理。

    隨著人權意識的覺醒和職業教育觀的進步,近幾年,中國的殘疾人職業教育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初步建立了“一、二、三、四”式的有中國特色的殘疾人職業教育體系,見圖1。

    “一”即各級各類殘疾人職業教育秉持同一個目標:培養殘疾人適應社會、掌握生存技能、過有尊嚴的生活、為社會發展做貢獻。

    “二”即普通職業教育機構和殘疾人職業教育機構共同實施殘疾人職業教育培訓,殘疾人學員可根據自身殘疾類型和程度選擇最少受限制的學習環境。

    “三”即殘疾人職業教育有三個層次: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個級別,職業培訓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及以上三個等級,三個層次相互銜接、逐步延伸,并與普通教育互相溝通,建立起從初職到高職、從初級工到高級工的殘疾人職業技能成長通道。

    “四”即各級各類殘疾人職業教育機構由教育、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殘疾人聯合會四個部門依法管理,它們彼此協作又各有側重,在不同社會層面、用不同視角共同探索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推進這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結語

    中國在發展職業教育、構建職業教育體系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法律體系待完善、教師培養待加強、區域差距待縮小、無障礙建設待推進、專業范圍待拓展、教學質量待提高等。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加大殘疾人職業教育投入,加強實訓基地和“雙師型”師資建設,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規范殘疾人就業服務體系,開展多種形式的殘疾人職業教育,使殘疾學生都能掌握一項生存技能,將成為中國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董仁忠.演變、內含界定及類型:職業教育概念再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08,1(29):5-8.

    [2]陳蓓琴,連福鑫,王輝.關于我國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教師隊伍現狀的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11(11):60-65.

    [3]高紅梅.健全企業殘疾員工教育培訓體系[J].石油教育,2011(4):27-28.

    [4]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釋義[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

    [5]國家開放大學.中央電大殘疾人教育助萬名殘疾人搭上幸??燔嘯EB/OL].[2012-05-01].http://dianda.

    china.com.cn/news/2012-05/21/content_5023951.htm

    [6]國家統計局.1999和2012年度數據[EB/OL].[2013-03-20].http://stats.gov.cn/tjsj/ndsj.

    [7]蔣夫爾.新疆增加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N].中國教育報,2011-07-09(1).

    [8]教育部.2005年職業中學數據[EB/OL].[2005-05-26].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

    files/moe/moe_578/200505/7613.html.

    [9]教育部.2011年教育統計數據[EB/OL].[2013-03-20].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

    iles/moe/moe_578/200505/7613.html.

    [10]李玉向.河南省特殊學校職業教育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04(10):55-58.

    [11]劉俊卿.遼寧省盲聾啞學校職業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1998(1):18-21.

    [12]劉俊卿.我國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經驗、現實問題及未來選擇[J].中國特殊教育,2011(3):3-7.

    [13]劉俊卿.我國特殊教育學校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實證分析與政策調試[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0):44-48.

    [14]劉俊卿.我國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支持政策的審視與思考[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34-137.

    [15]劉全禮.試論我國殘疾兒童的職業教育[J].現代特殊教育,1997(7):42-44.

    [16]劉曉洪,陳和力.關于江西省殘疾人職業教育師資需求的調查[J].職教論壇,2011(8):94-96.

    [17]羅秋月,孔德偉.殘疾人職業培訓促進就業實現新進展[J].中國殘疾人,2012(2):48-49.

    [18]馬樹超,范唯.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再認識[J].中國高等教育,2008(Z2):53-55.

    [19]山東省教育廳.濟南市提高公辦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EB/OL].[2012-07-16].http://sdedu.gov.cn/sdedu_sxjcx/sdedu_sxjcptxw/201207/t20120716_115442.htm.

    [20]王雁,等.中國特殊教育教師培訓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1]王崢.南京地區殘疾學生職業教育與就業狀況的調查[J].現代特殊教育,1999(5):42-44.

    [22]肖非,王秀琴,李曉娟.共享陽光——共和國特殊教育報告[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23]熊琪,雷江華.特殊學校教育經費管理現狀分析與對策[J].中國特殊教育,2007(8):46-50.

    [24]楊金土,孟廣平,嚴雪怡,等.對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幾個重要問題的基本認識[J].教育研究,1995(6):7-15.

    [25]張務農.大職業教育:概念演變與理論重構[J].職教論壇,2012(6):9-12.

    [26]趙小紅.廣西智力殘疾學生職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9(11):19-24.

    [27]趙小紅.城市智力殘疾學生初級職業教育培訓現狀調查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11(1):25-32.

    [28]趙巧云.河北省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現存問題及建議[J].中國特殊教育,2007(3):62-66.

    [29]中殘聯.2010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1-03-24].http://cdpf.org.cn/sytj/content/2011-03/24/content_30316232.htm.

    [30]中殘聯.2011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2-03-29].http://cdpf.org.cn/sytj/content/2012-03/29/content_30385873.htm.

    [31]中殘聯.2010年末全國殘疾人總數及各類、不同等級殘疾人數[EB/OL].[2012-06-06].http://cdpf.org.cn/sytj/content/2012-06/26/content_30399867.htm.

    [32]中殘聯.2012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3-03-26].http://cdpf.org.cn/sytj/conte

    第9篇:高等職業教育報告范文

    [關鍵詞]社區學院 高職院校 辦學定位 高職教育區域化

    [作者簡介]張蘊啟(1963- ),男,河南新鄉人,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李靜森(1978- ),男,河南嵩縣人,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數據挖掘及高職教育。(四川 成都 610100)

    [中圖分類號]G7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3-0103-02

    作為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載體,高等職業院校無論在數量、規模還是質量上都取得了迅猛發展,為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為了進一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高職院校的功能與使命,我們還需要借鑒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發展經驗。本文通過對美國阿拉莫社區學院的實地考察,以辦學定位與區域化“窺一斑而知全豹”,力圖為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的指導。

    一、美國社區學院的功能與使命

    作為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的一個創舉,社區學院是美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途徑,被譽為“美國經濟發展的推進器”。美國社區學院之所以能夠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長盛不衰、充滿活力,很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具有獨特的功能和使命。它提供了切合不同人群需求的課程,較好地滿足學生和社區雙重服務對象。

    (一)以服務社區為最高宗旨

    美國社區學院一般開設三類課程。第一類是學術型,開設副學士學位課程,即一般四年制大學前兩年的基礎性課程。完成要求的學生可以獲得“文科副學士”或“理科副學士”學位,通過學分互認,學分可轉入四年制大學,繼續學習兩年,即可獲得學士學位。第二類是職業型,屬于職業教育性質,學生畢業獲得相關資格證書、許可證,可在社區內就業。其中職業技術課程能夠使學生將來進入商業、工業、保健和公共服務等相關行業做好就業準備。學完這些課程的學生可獲得“應用理科副學士”或“應用文科副學士”的技術學位。社區學院還與所服務社區的工商界協作,提供繼續教育服務項目,使得眾多成年人重回課堂學習新的工作技能和技術。第三類是提高型,即無證書課程。這種課程實質上是一種非學歷的職業培訓與繼續教育課程,為學院所服務社區的成年人提供多種形式的教育服務,時間可長可短。

    在得克薩斯州有著近70年歷史的美國阿拉莫學院最顯著的特點正是面向社區。阿拉莫社區學院(Alamo Colleges)是一所兩年制社區學院,以“成功、學生支持、勞動力開發、服務社區、交流與溝通”為發展戰略目標,以“引領社區取得成功”為辦學使命。其教學、服務和其他各項工作都明確以服務社區為宗旨,關心社區生活,發展社區經濟。學院的學生服務體系的工作范圍,除了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入學注冊、專業發展、選擇課程、法律與健康服務、財政援助、教育服務支持、學生活動、學生生活、轉學和就業服務等校內服務以外,還在其服務社區中作為企業培訓中心、文化與學術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如為需要補充新的知識和技能的在職銷售員,開設選修營銷學、心理學等課程;對家庭婦女、退休老人,開設插花、繪畫、烹飪等課程。

    (二)以提供開放入學與公平就學的機會為基本使命

    美國社區學院的基本使命是給人民提供開放入學機會與公平就學機會,包括免試注冊入學、低廉學費、為學生提供可供選擇的課程、為傳統上不能獲得高等教育機會的人排除人為障礙等等。它的意義不僅在于公開招生、免試入學,還意味著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科與專業。此外,學院提供相應的支援服務,包括學業指導以及經濟援助,以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機會在學業上取得成功。大部分學院還會提供幼兒護理服務、彈性上學時間和遠程教學。

    社區學院還通過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使其成為所服務社區人民終身學習的平臺。社區學院的一大特色是學院提供給終身學習者與一般學生的服務差別較小。阿拉莫學院為終身學習者所開設的大部分課程與一般學生的課程幾乎一樣,使得哪怕年紀較大的成年人返回社區學院進修或培訓時,與一般學生的差距也會降低到最小。

    二、對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的啟示

    (一)辦學定位的確立:為多樣化社區發展需求服務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與社會生產一線聯系最為緊密的高等教育類型,其生存和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息息相關,這就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必須突破??迫瞬拧爸圃旃S”的簡單定位,而確立為多樣化社區發展需求服務的辦學定位。

    1.科學定位,明確辦學方向?!按髮W使命就是大學定位理念的體現,具有確定大學責任的作用”。①只有明確使命才能明確高職院校的責任,使高職院校獲得正確前進方向的指引。美國的社區學院包含技術學院、兩年制學院分部、宗教學院及獨立的初級學院,它的辦學定位是復合型的。一百多年來,美國社區學院辦學定位不斷變遷,由最初的以轉學教育(transfer program)即升學教育為主,發展到今天,已包括職業教育、轉學教育、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盡管如此,今日美國的社區學院定位依然非常明確,如阿拉莫學院開宗明義提出要“致力于發展我們多樣化的社區,要使學院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均能夠獲得他們實現自身目標所需要的能力、素養和必要資源”。整體來說,美國的社區學院均扎根于社區,即服務社區企業和社區居民的需求。

    當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面臨新的發展契機,重新進行定位則尤為必要。《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 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方向是:“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②高職院校合理定位不僅有利于自身的發展, 而且有利于社會和整個高等教育系統的健康運行。

    高等職業院校要實現“為廣大適齡青年提供進入高等學校學習并掌握就業技能的機會,對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發揮了決定性作用”③的使命與功能,必須實現服務年齡及階層的多元化。目前,我國升入高職院校的途徑還不夠多元,中高職銜接培養還有待加強,職教系統與普通系統的“立交橋”還不通暢。針對此,高職院校可采取開放辦學的方式,實行免試注冊入學制度。而我國的高職院校多隸屬于當地政府,主要面向本地生源招生,因而更適于因地制宜,制訂符合本?。ㄗ灾螀^、直轄市)情況的招生考試制度。這些改革方案,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與愿景,那就是:為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負起高等職業教育應有的責任,讓更多人獲得更適合自己的教育深造機會。

    2.多元服務,拓展辦學功能。美國的社區學院是為社區人民的終身學習服務,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學習。我們應該拓寬高職教育的辦學功能,實現教育服務和服務類型的多樣化。高職院校在以職業教育為主、主要向學生提供職業技術教育的同時,還可以適量提供大學預備制的學術型教育服務、成人及繼續教育服務(主要為在職人員進修或補修知識和技能),還可以加強社區教育服務(為所在區域的居民提供文化教育服務、推動社區文化發展)等。通過學歷教育與證書類培訓教育相結合,擴大職業教育范圍,把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崗位技術培訓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盡可能滿足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真正實現開放辦學,推進我國高職教育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高職院校若要與所在區域形成更加緊密的聯系,就必須積極參與到區域發展、文化建設及社會福利與救助等各項活動中去,通過為所在區域居民提供增進與提高其知識、技能和素養的教育服務,努力推動區域文化發展;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多層次、多樣化提出的需要,高職院校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實施更加開放、更加靈活、上下貫通的辦學形式,充分體現高職院校辦學特色和創新。

    (二)做高等教育區域化的“領頭雁”

    “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是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基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離不開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雹苋绻凰呗氃盒Ec地方經濟建設、區域經濟發展嚴重脫軌,那么其存在和發展必將失去支撐和依托。高等教育區域化有助于實現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的緊密結合,從而形成高等教育的地方特色。據統計,“66.1%的中國高職院校坐落在地級城市或縣級區域”。⑤地方性高職院校天然是高等教育區域化領頭雁和主力軍。

    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與高職院校有著非常密切的直接的利益關系。高職院校的領頭雁作用在于,一方面高職院校發展要以一定區域為基礎,為該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另一方面區域要為高職院校的發展進行指導和支持,實現高職教育與區域的協調發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辦學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只有在辦學機制、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實習實訓等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與地方聯系更加緊密,合作才能更加深入。

    1.推進合作辦學機制。大力推進校企合作辦學機制,不僅是高職院校依托區域內企業行業資源與市場優勢拓展發展空間、增強辦學活力、培養特色人才的現實需要,也是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更多的是政府行為,還沒有形成企業行業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企業行業與高職院校合作動力還不足。因此,高職院校必須積極爭取、主動出擊,建立廣泛的校企合作機制,多渠道、多層次地融入區域經濟發展之中去,形成以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學校主動服務的校企合作辦學機制。

    2.突出內涵建設?!案呗氃盒群ㄔO的核心是專業建設,其目的就是要使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契合,與市場需求和崗位要求有效對接?!雹廾绹鐓^學院專業和課程設置是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的。如阿拉莫社區學院的專業設置與產業崗位需求相對應,課程內容與企業、行業、職業標準相融合,強調服務社區和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專業設置是否能夠匹配區域發展的需要,關鍵在于課程建設是否緊貼社會變化與需求。為了有效地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一方面高職院校必須面向職業崗位構建新型課程體系,以職業能力為主線,設置專業課程,以能力培養為目標,設置基礎課程。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的現有狀況,觀察所在區域或周邊區域的產業行業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地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美國社區學院都是專兼職教師并用的,美國社區學院的專職教師與我國引進方式相似,主要通過全國招聘的方式引進的,而社區學院中有著大量來自于社區、企業、大中院校,包括企業派遣、同工種兼職、職業院校之間兼職以及職業兼職教師,他們擁有良好的專業背景,大部分是企業或社會機構的技術人員,還有部分是企業的退休人員,如企業經理、消防員、電焊工、醫生、護士、醫科大學教授等。高職院校應積極引進所服務區域內生產一線的專業人才來校擔任兼職教師,利用所服務區域內的資源來培訓學校的專職教師,進一步完善教師隊伍結構。

    此外,在實習實訓、教學評價體系和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等方面,地方也可以提供資源和支持以促進高職院校的持續發展。在充分利用所在區域系統的資源優勢的同時,高職院校的職業資格培訓必須向社會拓展,依托自身的優質資源,主動聯系為地方開展相應的職業資格培訓和認定,提高區域內勞動者的素質,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市場和技術變化,為地方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另外,高職院校不僅要注意研究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研究與自身技術優勢相匹配的市場變化,研究與自身專業設置相關聯的行業變化,而且要特別注重高校所處周邊的關系尤其是政府關系、企業關系和媒介關系的處理。要與區域的社會政治、文化等緊密聯系,將自己完全融入區域系統中去,才能辦出自己的特色,獲得地方的支持。

    美國社區學院“服務社區”的功能與使命對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的啟示在于,一方面“服務社區”要求我國的高職院校確立為多樣化社區發展需求服務的辦學定位,把所在區域的經濟、產業發展以及校企合作、專業能力等作為辦學特色的構成要素。另一方面,“服務社區”使得我國高職院校的定位有了明確的地理范圍,高職院校可以通過緊貼地方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師結構優化等使區域發現以前未發現的高職畢業生的潛力和實力,從而得到企業行業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可以使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更容易找到自身的最佳配置位置,從而使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能;可以使高職院校對地方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作出更為敏捷的反應,較好地滿足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做高等教育區域化的領頭雁,助力高等教育大眾化宏偉目標的實現。⑦

    [注釋]

    ①眭依凡.大學使命:大學的定位理念及實踐意義[J].決策參考,2000(9):14.

    ②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Z].2004-04-02.

    ③⑤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麥可思研究院.2012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N].中國教育報,2012-10-17.

    ④董澤芳,柯佑祥.高等教育區域化研究[J].江蘇高教,2000(5):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免费看污成人午夜网站| 欧美videosex性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 欧美成人伊人十综合色|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日韩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午夜a|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成人国产系列| 成人免费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色戒| 成人五级毛片免费播放| 777久久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成人免费黄网站|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的| 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天天摸夜夜摸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黄色电影在线观看| 欧洲成人全免费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