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洋污染研究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化學教學;環保教育;愛的奉獻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及生產的迅猛發展,地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人類如何更好地生存、發展,已成為當前大家關注的焦點。[1]“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已成為人類一致的呼聲和共同面臨的任務。化學與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們的衣、食、住、行無不與化學打交道,工農業生產更是離不開化學。基于這一認識,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恰當地滲透環保知識,培養與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化學素養,并使更多的學生立志于環保事業,這是中學化學教師的神圣職責。
一、結合教材內容滲透環保知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1.實現中學化學教學與環保教育有機融合的策略分析
(1)有意識地在教材中發掘環保教育內容。例如,教材中的煤、石油、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電鍍、電解、金屬的冶煉等,則是進行環保教育的好題材。
(2)收集并整理有關環保資料以融入教學。例如,當代人們特別關注的環保問題:垃圾的危害、酸雨、臭氧層破壞、全球性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有毒化學品的污染及轉移、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與大規模生態破壞、土壤退化的加速、淡水資源的枯竭與海洋污染等,這些都是十分豐富、生動的環保教育內容,如能有機滲透于教學之中,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而且對于樹立環保意識十分有益。
2.實現中學化學教學與環保教育的有機結合、融會貫通的具體實施手段分析
(1)要以教材系統為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環保教育,使兩者有機地結合,切忌喧賓奪主。
(2)緊緊抓住污染與防治、消除污染這一關系來進行分析、講解。強調環境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明白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的威脅,為了人類的生存,一定要保護環境。在“防”與“治”的關系中強調以“防”為主。
(3)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增加實例,提供數據,使學生具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加深印象。例如,在“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教學中,講到化石燃料的燃燒時,可進一步指出:化石燃料燃燒后的主要產物是二氧化碳等,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濃度增大會造成什么危害呢?過量的二氧化碳會造成不正常的溫室效應,使全球氣候變暖,二氧化碳濃度增大一倍,全球平均氣溫增加1.5~7℃,這樣迅速上升的溫度將會使地球上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再如,在介紹了環境保護的初步知識后,為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既見“森林”又見“樹木”,可介紹古今中外的具體事例進行剖析。諸如“世界上著名的公害”“科索沃戰爭中貧彈的放射性污染”等,為了使學生對環境污染的嚴重危害有進一步認識,可提供一些具體數據:聯合國環境計劃《我們的星球》雜志最新一期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的自然災難正在日益增加,預計到2050年后,每年給世界造成的損失將超過3000億美金,其危害程度令人驚心。[2]
(4)在進行環保教育時,補充的內容要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切忌任意拔高。
二、科學合理安排實驗,直觀、具體進行環保教育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進行環保教育的又一重要領域,實驗裝置、化學藥品劑量的使用,實驗順序的安排,廢液的處理與排放都必須充分考慮“環保”這一重要因素。如氯離子的檢驗、碘的升華等實驗,只要現象明顯、達到實驗效果,使用時采用微量實驗藥品即可,在實驗順序上,產生有害氣體的實驗應放在最后做,完畢后排氣通風,及時處理或綜合利用廢液,做到無害排放。
對某些實驗,可采用講解、討論、歸納、演示或分組實驗方式進行。如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處理,可提出:對于產生硫化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廢氣,為防止其擴散到大氣中去,用什么方法將它們分別除去?如何使其變為有用的產品?通過討論,得到結論:一般可用堿液吸收酸性物質或制成相應的化工產品同理,一般可用酸液吸收堿性物質,某些有毒物可使其轉化為沉淀或可溶物等。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消除環境污染的簡單原理,還可懂得變廢為寶的道理,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實踐是十分有益的。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環保教育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干
由于環境問題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因此,除了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活動,如召開“人類與環境”等主題班會,請專家或工程技術人員來校作報告,社會調查。通過活動,使學生不斷進行“人與環境”的思考,進而認識到自己的社會作用與歷史責任。我們所看到的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它的產量隨城市人口量的增加正在逐年增加。生活垃圾的種類可分為: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生物垃圾五大類,它有著很多危害,主要表現為:
(1)占地過多,不易分解。
(2)成分復雜,污染空氣;所含有機物腐敗后分解產生惡臭,釋放出大量硫化物、氨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機揮發氣體達100多種,這些釋放物中含有許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紙屑和粉塵則隨風飛揚形成“白色污染”。
(3)雨水沖刷,污染水體;垃圾經雨水沖刷,會將有害物質沖入河流、湖泊或海洋。若直接棄入,則會引起更嚴重的污染。不少農村的河流水面上漂著的塑料瓶,樹枝上掛著的塑料袋、食品包裝紙,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若動物誤食了還會傷及健康,進而死亡。
針對垃圾場的惡臭,學校和垃圾場管理方進行多次協商,以加強管理整治,一段時間過后,空氣質量有了明顯好轉。但管理方表示,這是暫時的,垃圾處理場已達到處理極限,垃圾處理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垃圾產生的速度。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減少垃圾的產生和進行廢物的再利用。這樣不僅可以節約大量資源,還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垃圾的產生量,降低垃圾處理費用,減少占用土地資源,從而使我們的生活質量有明顯改善。[3]
四、注重生活實際中的“化學與環境”,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許多“化學與環境”的問題,如果置身于生活實際,思考并處理好環保問題,對于學生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和升華感情無疑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諸如,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能源?如何節水、節電?如何防止舊電池的污染?……教師精心教育,適時引導,使學生從一點一滴做起,并進而達到“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的崇高境界,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
參考文獻:
[1]莊 萍,毛 云,強 娜.論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滲透綠色、環保教育[J].惠州學院學報,2006,26(06):123―128.
[2李鎖民.利用化學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14):14.
關鍵詞:漁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問題;指標體系;戰略方策
A Humble opinion on research of sustainabledevelopment of fisheriesBAO Teligenbaiyi1, ZHENG Jihui2(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Ocean Univ.,Dalian 116023, China; 2.The Training Centre, Dalian OceanFishery Group of Corporation, Dalian 116113, China)Abstrac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ies is a type of theoryand strategy to develop fisheries and to pursue harmony amongaquatic eco-environment, fishery economy and fishing communi-ty. This conception dates back to traditional theory of fisheriesmanagement. The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ies shows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oretical issues, system ofindicators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y, but reveals lack of re-search strength and persistence, and academic depth and widthis quite limited.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mainly concentrateon macro-research, applied research,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concept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results concern-ing micro-research, theory research, positive research, assess-ment system, and actual survey are comparatively fewer andweaker. The further research shall focus o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pt, system of assessment indicators, renovation ofstrategy and methods, expansion of research field, and positiveresearch and advanced research.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ies; theoretical is-sues; system of indicators; strategy and methods
一、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漁業管理理論“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的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文獻中,中譯“可持續發展”①,“可”字表示“期望”或有“經過努力能夠達到”之意。可持續發展思想萌芽于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同盟(IUCN)起草并經有關國際組織②審定公布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1980)。
然而,在國際社會中率先提出為人們普遍接受的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是挪威前首相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1987)。她在其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發展。這種可持續發展概念最初向林業、漁業領域滲透并得到應用,之后很快向農業、開發和生物圈擴展。
其實,雖然可持續發展概念來源于生態學,但是從傳統的漁業管理理論中也能探尋到樸素的可持續發展理念。M. B. Schaefer(1957)在其論文《商業性海洋漁業管理的資源解析學和經濟學角度的若干考察》中所提倡的MSY理論就是水產品可持續利用的漁業管理③理論。該理論可由Schaefer的邏輯斯蒂增殖模型(亦稱剩余產量模型)所導出:在單位時間(通常以年份為單位)里的資源生物的加入量、個體增重量和自然死亡量統稱為自然增加量(亦稱剩余產量),則自然增加量與捕撈努力量呈拋物線的函數關系(見圖1)。如果只許捕撈與自然增加量相當的部分資源生物,那么資源量水準將維持原有狀態。
每年如此進行下去,可以獲得此意義上的持續產量SY(sustainable yield)。當投入增至超過該SY曲線頂點處的最大持續產量MSY(maximum sustainableyield)所對應的捕撈努力量點時,則反而將導致SY的減少,并陷入再生產下降型的濫捕狀態。可見,MSY是從生物學角度推算出的最適產量,它只考慮了生物資源的可持續生產率。從現在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屬性來看,MSY還有一些維度上的缺憾,然而具有樸素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圖1 Schaefer生產曲線
漁業經濟管理學者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孕育和滋養,以及后來對其概念和理論的認識和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并在不同歷史階段為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的建設作出了貢獻。漁業可持續發展是一種要求水域生態環境、漁業經濟、漁村社會協調發展的漁業發展理論和戰略。傳統的觀點把漁業經濟增長等同于漁村社會發展,這種片面的觀點導致在漁業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水域環境污染、漁業資源衰退、漁區人口膨脹、漁民貧富分化、漁村社會動蕩。故而,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現代漁業建設及其管理中必須實施的戰略。
二、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進展及其述評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漁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問題研究;二是漁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構建及其評價研究;三是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研究。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將捕撈業可持續發展、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內陸漁業可持續發展以及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等研究均歸入漁業可持續發展這一分析對象領域。
1.漁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問題研究
20世紀90年代起,日本開始研究可持續漁業的概念及其發展問題。倉田亨(1997)認為,可持續漁業是指與環境和諧且其經營可持續的漁業。[1]此定義強調的是其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不過,定義項中的“經營可持續”又是何意尚未闡明,或許還應追加揭示“可持續經營”的內涵。片岡千賀之(2000)雖然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但認為可持續漁業是“資源管理”加之“社會經濟性”的一個概念。[2]此觀點具有一定的擴展性,不僅強調其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還強調了社會屬性。有路昌彥(2004)認為,可持續漁業是指同時滿足資源可持續性和漁業經營體可持續性的漁業。[3]18此定義亦強調其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然而,還是有待于揭示“可持續資源”“可持續經營體”的內涵。總之,日本學者對可持續漁業概念的闡釋基本上是相近或一致的,雖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其定義方式非常簡潔而明確。
在中國早期觸及“漁業可持續發展”內涵的是關青(1996),認為漁業經濟的增長方式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從以傳統產品為龍頭轉向以市場商品為龍頭、從單純的資源開采型轉向資源增殖保護為“可持續發展”型。[4]此觀點可以看成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內涵的初步闡釋,強調的是其自然屬性、經濟屬性和科技屬性。20世紀90年代,眾多學者在文章中提及或使用過“持續漁業”或“漁業可持續發展”等詞語,然而,不少文章并不是伴隨其明確的定義而展開的。
楊寧生(2001)認為,可持續發展漁業就是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水域和漁業生物資源,以及不斷調整技術和產業運行機制變化的方向,以確保獲得持續滿足當代及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技術上適當,經濟上可行,而且社會能夠接受的一種發展形式。[5]此定義綜合性較強,不僅強調其自然屬性、經濟屬性和科技屬性,還強調了社會屬性。韓興勇等(2004)認為,漁業要持續發展,必須使漁業與環境、人類的需求與產業的發展之間的關系相適應,保持經濟與生態、環境、社會的協調發展。[6]此觀點強調了其自然屬性、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然而疏漏了科技屬性。楊林(2007)認為,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技術上應用得當,構成生態環境健康、漁業資源永續利用、生產集約經營、社會穩定的綜合發展格局,達到改善漁民的福利事業、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7]此觀點強調了其自然屬性、科技屬性和社會屬性,然而疏漏了經濟屬性。再者,因“永續利用”和“持續利用”為同義詞,故還有待于揭示定義項中的“漁業資源永續利用”的內涵。金世昌(2008)認為,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指漁業資源和漁業產品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能保護漁業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危害的發展。[8]楊正勇(2008)認為,捕撈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人類發展捕撈業過程中,在經濟層面上重視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平配置,在生態層面上重視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增殖,在社會層面上重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公平和社會參與水平的發展。[9]上述兩個定義雖然分析對象不同,但是均強調了其自然屬性、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而后者又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總之,中國學者對漁業可持續發展相關概念的闡釋,其語言表述過于煩瑣,文字表達過于冗長,其中部分定義引申于布倫特蘭的可持續發展定義。
2.漁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構建及其評價研究楊建毅(2004)從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管理4個方面提出了海洋捕撈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并在每一個子系統中設立具體的指標,對浙江海洋捕撈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實證分析和評估,其結果表明,過強的捕撈能力、過度的捕撈產量、污染的海洋環境對浙江省海洋捕撈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嚴重影響。[10]此研究具體指標的設置比較合理,但是指標體系的構建缺乏規范性,并疏漏了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屬性。張紅智(2010)在對可持續發展的學理進行系統性梳理的基礎上,借鑒農業、林業以及海洋捕撈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現有研究成果,從生態、經濟、社會和治理4個維度構建了中國海洋捕撈業可持續發展指標的概念性框架。同時,提出了亟待解決的基礎理論、發展目標等理論問題以及組織建設、程序確定、數據與知識、宣傳和溝通、能力建設等實際問題。[11]此研究關于海洋捕撈業指標體系的構建相對規范,且具有普適性,但是也疏漏了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屬性,即整個指標體系缺乏科技維度。
3.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研究 有路昌彥(2004)基于其“可持續漁業”定義,給出日本可持續漁業構建條件:對漁業可持續發展而言,資源可持續性是必不可少的,而資源可持續性意味著要在最大持續產量(MSY)以內進行捕撈作業。
為了資源可持續性,捕撈限制等資源管理、漁場養護、海岸資源的種苗放流等栽培漁業受到重視;對漁業經營體可持續性而言,所必需的是漁民經營所成立的資源水準的維持、利潤為正的捕撈限制以及一定的水產品進口限制或價格政策。[3]207-211此研究給出了可持續漁業成立的一般性設想,具有較高的普適性。
劉軍(2006)基于遼寧漁業的發展狀況,指出近海捕撈過度、遠洋捕撈受限、近岸海洋污染、養殖病害嚴重等影響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并對此提出增強危機感、改革管理體制、調整漁業結構、發展漁業二產三產、推進漁業現代化等發展建議。[12]陳生熬等(2007)基于塔里木河流域淡水養殖業的發展現狀,指出養殖業水域環境污染、資源開發無序、品種種質退化、病害暴發流行、科技含量偏低等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了樹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合理布局養殖結構、實施良種工程、加強病害防治體系建設、規范養殖生產行為等對策。[13]崔玉閣等(2007)首先從海洋生物資源的豐富性、有利于海水養殖的環境要素兩個方面闡釋了大連發展海洋漁業的條件;其次,指出大連海洋漁業在遼寧省地位的重要性,分析其動態發展和結構變化;最后,提出調整、優化海水增養殖業結構和布局,繼續控制近海捕撈強度,提高公海大洋性漁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漁業產業化,加強漁業支撐體系建設等可持續發展對策。[14]上述研究均從產業經營角度研究了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尚缺乏全局性觀點和視角。
王雪(2008)在概述遼寧漁業資源利用和養護區部分功能區的基礎上,分析了遼寧海洋漁業發展現狀,并指出近海海域污染嚴重、漁業資源量減少、養殖技術滯后、遠洋漁業受限、漁業發展空間面臨轉移等問題。進而,提出基于結構調整推進漁業現代化、促進漁業第三產業、實施“科技興漁”戰略、優化海洋產業、加強功能區建設修復漁業資源等方策。[15]此研究視閾比較開闊,但很多方策尚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劉超等(2010)利用SWOT分析方法,從豐富資源、優惠政策、漁業基礎、港口資源視閾對南海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優勢進行評估,從開發混亂、科技薄弱、條件惡劣、頻繁糾紛視閾對其劣勢進行評估,從政府重視、休閑漁業、水產品暢銷視閾指出其機遇,從周邊國家、資源衰退、金融危機視閾指出其挑戰,并提出了南海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一些對策。[16]此研究的優勢、劣勢分析均疏漏了分析對象的客觀性,從而出現一些不妥之處。
三、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后續課題“漁業可持續發展”曾經一時在學界和業界備受關注而興起“研究熱”或作為開場白的“枕詞”使用,而近年已趨向收斂之勢。筆者不禁要問:漁業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是否已經構建好?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是否已經解決?從研究述評可以找出其答案均為“否”。況且,基礎研究成果甚少,尤其是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鳳毛麟角。那么,漁業經濟管理研究在中國總是要回應政界的呼聲嗎?學術研究及其成果為政府決策服務是不可否認的,但筆者要提醒諸位同行的是:漁業經濟管理研究同樣為發展學科服務、為培養人才服務(此為出發點),更應該為發展經濟服務(此為落腳點)。可見,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是一個常青課題。基于此,對于其后續課題提出幾點管見,謹供同行參考。
(1)澄清概念本質屬性。在先行研究中,漁業可持續發展相關概念亦有海洋捕撈業可持續發展、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內陸漁業可持續發展和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具體形式,其本質屬性不盡相同,定義表述多種多樣且嚴謹性有待提升。因而,對現有漁業可持續發展相關概念進行凝練和界定并使之升華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概念,是亟待解決的后續課題。筆者認為,漁業可持續發展概念不僅要有自然屬性、經濟屬性、社會屬性和科技屬性,還應有治理屬性。其中,自然屬性應強調環境系統、生態系統和漁業資源;經濟屬性應強調凈利益最大化;社會屬性應強調生活品質;科技屬性應強調更清潔、更有效的生產技術,接近“零排放”的工藝方法;治理屬性應強調政府行為方式、調節機制和法權關系。只有澄清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屬性,才可能界定出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進而才可能演繹出正確的漁業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
(2)完善發展指標體系。漁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是漁業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方面的文獻卻寥寥無幾且體系構建不夠規范。漁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是一項涉及多學科理論、耗時費力且政策性極強的系統工程,其設置應當遵循“持續性原則、公平性原則、共同性原則、精神追求原則、法治原則”[17];指標體系的維度應選取概念的自然屬性、經濟屬性、社會屬性、科技屬性、治理屬性;指標體系的指標類應由表征體系行為的評價指標、分析指標、目的指標構成;指標類中具體指標的選取應考慮可測性、可比性、可得性,對指標類的數量表現、強度表現、速率表現給予直接的度量。
(3)創新戰略實施方策。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方面的文獻頗多,然而不少文獻是不伴隨其明確的定義而進行展開的,而且戰略方策提出的依據基本上是存在的問題。因而,有的戰略方策不僅實效性不強,還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值得注意的是,產生問題的“原因”,才是提出方策的“金鑰匙”,而并不是“問題”本身。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層面的,勿要只停留于一個層面,否則就不能論透問題。故而,應基于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成因分析,提出相應的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創新性的方策,同時要兼顧方策的可操作性。
(4)拓展領域推進研究。漁業可持續發展先行研究,在內容和性質上幾乎集中于概念研究、宏觀研究、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層面,而著眼于評價研究、微觀研究、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層面的相對較少且明顯薄弱;在方法論上大都采用文獻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而采用調查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相對較少。至今論析極少或明顯薄弱的課題將是后續拓展領域,也是完善漁業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的主攻方向。而定量研究方法的應用向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滲入,將對研究上的突破和創新起到推進作用,也將展示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質”與“量”相兼相容的更高境界。
(5)倚重實證調查研究。漁業可持續發展先行研究,絕大部分是以當時的文獻資料為基礎進行的,尚缺乏漁業、漁村、漁企、漁民調查研究的支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