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智慧城市數字經濟范文

    智慧城市數字經濟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智慧城市數字經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智慧城市數字經濟

    第1篇:智慧城市數字經濟范文

    杭州市是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字城管首批試點城市,是全國第一個通過驗收的數字城管試點城市,通過不斷創新和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杭州實際、具有杭州特色的數字城管建設運行之路,被住建部冠名為數字城管“杭州模式”。

    近年來,杭州市在“數字城管”的基礎上,一直著手建設“智慧城管”,目的是向市民提供更加實用的公眾服務資源,同時也讓每個人都參與城市管理工作。搭建數字城管協同平臺

    杭州市于2005年10月份被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確定為全國首批十個數字城管試點城市(區)之一,2006年3月,杭州市數字城管建成運行,同年8月全國率先通過住建部驗收,杭州成為全國首個通過驗收的數字城管城市。

    杭州市數字城管的主要內容是以日常管理為主的街面管理。數字城管采用對城市部件和事件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將市政公用設施、道路交通設施、市容環衛、園林綠化、房屋土地和其他城市基本要素(含地下管網)歸類為六大類城市部件。同時,將引起城市部件發生改變或影響城市環境的行為列為管理事件,主要包括市容環境、宣傳廣告、施工管理、突發事件、界面秩序等五大類。

    為了打造城市管理行政許可信息與行政執法信息互通,更高效地進行管理,方便廣大市民生活,杭州市通過政務網搭建了數字城管協同平臺。

    目前,杭州市已經有172家城市管理網絡單位和362個社區實現了互聯互通,實現了政府網絡和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

    同時,杭州市還初步建立了政務信息與城市地理信息交換平臺,實現了與公安視頻監控、橋梁在線監測、城區防汛決策等系統的對接。

    通過將GPS與GSM定位技術相結合,杭州市實現了對環衛作業車輛的實時跟蹤監管,并且實現了全天候監管和對城市管理問題進行統計分析,范圍覆蓋主城區198.82平方公里。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管理范圍的不斷拓展,市民對城管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給城市管理提出了諸多新課題。為優化數字城管的服務功能,杭州市開通了12319城管服務熱線,全天候受理市民的咨詢和投訴,將市民反映的問題和訴求納入數字城管體系一并解決,上線以來累計受理問題15.38萬件,綜合處置滿意率99.85%。

    同時,通過開展經常性的數字城管服務進社區、進廣場活動,問民需,察民情,求民計,不斷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此外,杭州市充分發揮全市468個社區城管工作室的作用,建立了社區發現問題統一歸口數字城管解決的工作機制,為小事不出社區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暢通了社情民意。

    “智慧”理念提升“數字城管”

    杭州市數字城管在全國首創了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市場化運作,即通過創立與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相適應的城市管理信息采集運作方式,較好地實現了資源整合、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功能創新的工作目標,打造了智能化管理模式。

    但是,自數字城管運行以來,在發現手段、流程設置、管理方式、運行評價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數字城管有待改進和提升,為此,迫切需要用“智慧城管”的理念和思路來提升杭州數字城管。

    為此,一方面需要不斷引入新技術,通過整合、擴建、升級、新建應用系統,構建智慧城管的技術支撐體系,提供“智慧的管理工具”;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模式,通過完善標準規范、協同機制、預警機制、評價機制、服務機制等,構建智慧城管的管理支撐體系,提供“智慧的管理方法”,從而為“智慧城管”提供全方位支撐。

    杭州市在現有的數字城管全市統一平臺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了系統軟硬件,滿足數字城管中心鎮全覆蓋的要求。進一步優化數字城管流程,實現智能化案卷提醒和回復,增加部門之間的協同能力。開發了市民版“城管通”,升級“12319”系統,進一步提升與市民互動能力。

    同時,以網站互動、微博智能手機應用等為載體,整合城市管理行政審批、人行道違停等各類城市設施地理分布。

    目前,杭外州市正在積極搭建智慧城管平臺,它在原先“數字城管”的基礎上進行升級。該平臺運用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以數據交換、統一GPS監管、統一視頻監控等為應用支撐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公共服務平臺。

    通過智慧城管平臺,市民只要打開智能手機,下載一個相應軟件。里面便能提供城市管理行政審批、人行道違停、公廁、停車場(位)查詢等各類城市設施地理分布以及停車誘導等各類信息,提高了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的參與度與互動性,可以隨時掌握社會輿情。

    基于“智慧城管”數據資源中心,杭州市將開發自適應的數字城管智能分析評價系統,進一步提升數字城管考核評價的科學性。建設智能化運維管理系統,增強數字城管系統軟硬件運行狀態的自動預警和動態感知能力。

    在“智慧城管”數據資源中心的基礎上,綜合數字城管以及其它各類城市管理信息系統運行數據,建立城市管理智能預警以及分析決策模型,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實現對城市管理難熱點問題、城市管理指標以及各類城市管理專題的智能分析、預警和決策。

    第2篇:智慧城市數字經濟范文

    關鍵詞:智慧城市;城市發展;影響因子;空間結構

    中圖分類號:K901.8 文獻標志碼:A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推進及知識經濟的興起,世界競爭開始轉向虛擬空間[1],城市發展思潮也逐漸從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2-3],之前的基于信息技術的數字城市[4-5]框架正向一個融技術、經濟、社會、空間于一體的智慧城市演變[6],城市愈發追求更加低碳、環保、高效、智能、幸福的美好目標,在這一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智慧城市是運用先進的ICT技術,將人、商業、運輸、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運行的各個核心系統整合,從而使整個城市作為一個宏大的“系統之系統”,以更為智慧的方式運行[7]。智慧城市不僅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利于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有利于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學化,為未來城市提供了新的路徑。因此,很多國家和城市啟動了智慧城市的建設熱潮[8-9],學術界也開展了很多有益的研究。目前,國外智慧城市研究的視角主要有技術應用[10]、產業組織[11]、資源配置[12]、城市規劃[13]、人本主義[14]。國內智慧城市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頂層設計[15]、大數據對智慧城市規劃的影響[16,17]、國外智慧城市發展對中國的啟示[18-20]、智慧城市建設的路徑[21]、智慧城市評價[22]、智慧城市的作用[23-25]、評述與展望[26]。智慧城市的發展評價相關研究很多,但大多局限于單個城市,僅有的一些多城市發展差異比較研究,樣本量也較少,不能很好地揭示智慧城市的發展差異。另外,智慧城市發展水平差異大多基于單個年份,少有探討智慧城市發展水平差異演變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中國公布的三批智慧城市為范圍,本著可比性、科學性、可行性及完整性的原則,選取了77個地市級的智慧城市,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以判斷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哪些因素發揮了主要作用,然后對2011年和2014年這些智慧城市發展水平進行評價,最后分析其原因,以期為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1 數據來源與指標設計

    本研究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12年和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年鑒》、各相關省市統計年鑒和各相關城市的政府統計公報。首先遵循科學性、可行性、完整性及可比性的原則,即要滿足以下要求:可準確表征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數據可獲得;數據完整;在同一層級有可比性。根據智慧城市的含義,智慧城市的指標設計應注重兩方面:其一,以信息、知識為核心資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手段;其二,對于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因此本研究選取智慧基礎設施、智慧技術、智慧產業、智慧服務及智慧生態五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表征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構建起智慧城市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表1),選取77個地級試點智慧城市進行空間差異分析。

    2 中國智慧城市的發展水平差異及演化

    2.1影響因子的測度及分析

    2.1.1 2011年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的主因子

    首先,分別對2011年和2014年的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數據量綱的差異,采用因子分析,運用最大方差法旋轉處理后得出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貢獻率(表2)。根據特征值均大于1的原則,從19個因子中提取了4個主因子作為主成分,累計貢獻率為78.02%(表2),根據旋轉成分矩陣(表2)可知F1主因子與X2、X3、X4、X5、X6、X8、X9、X10、X12、X13等10因子有很高的關聯性,這些因子主要涉及到智慧基礎設施、智慧技術、智慧服務和郵政業務總量,可將F1主因子命名為智慧城市綜合實力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杭州、蕪湖和昆明;F2主因子與X1、X7、X13、X14、X15、X16等6個因子關聯性較高,主要涉及互聯網用戶、就醫便利度及生態,可將F2命名為宜居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重慶、廣州、上海、杭州、天津、武漢、大連。F3主因子與X11(單位GDP能耗)、X17(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呈較高相關性,為生產方式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上海、廣州、杭州、武漢、無錫、南通、常州。F4主因子與X17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相關性較高,可稱為綠化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上海、珠海、大連、昆明、無錫。四個主因子分別不同角度反映了2011年的智慧城市的發展程度。

    以4個主成分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計算綜合分值,得分僅表示在構建的指標下各地智慧城市的相對差別。選取前20個城市的總和得分排序(表3)排名最高的前五位依次是為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杭州,綜合得分都大于0.71。其次為寧波、武漢、蕪湖、無錫、金華、昆明、大連,綜合得分在0.24~0.36之間。重慶、南通、青島、煙臺、溫州、常州、珠海的綜合得分在0.048~0.13,其余城市綜合得分都小于0。北京呈正相關的主因子F1中排名第一,綜合得分也遠遠高于其他的城市,表現出了北京發展智慧城市具有非常強的綜合實力,但是其它主因子為負數,說明北京在互聯網、生態宜居、綠化方面應該進一步強化。根據2011年中國智慧產業發展水平發現,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智慧城市發展較好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杭州等一些特大城市,其它城市發展較為滯后,且具有明顯的等級結構,其智慧城市水平等級與其規模呈正比。

    2.1.2 2014年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的主因子

    運用相同的方法對2014年中國智慧城市的數據進行分析。系統對選取的19個因子進行旋轉后提取4個主因子。4個主因子對選取的19個指標的解釋能力達到78.541%。進行因子得分級算得出2014年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排名前20位的城市(表5)。

    2014年主因子F1在X2、X3、X4、X5、X6、X9、X10、X14、X15、X16、X17、X18等12個因子上載荷值較大,這些因子多側重智慧基礎設施、智慧技術及智慧生態,體現的是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的綜合實力,可將F1主因子命名為智慧城市綜合實力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烏海、鄭州和昆明;F2主因子與X1、X8、X12、X13等6個因子相關度極高,主要涉及互聯網用戶、社會保障及通達性,可將F2命名為通達性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重慶、廣州、天津、上海、鄂爾多斯、杭州、大連和武漢。F3主因子在X11 (單位GDP能耗)載荷量相對較高,為生產方式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廣州、杭州、常州、溫州、武漢、泰州和珠海。F4主因子與X7(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有很強的相關性,可稱為智慧服務因子,該因子單項排名前幾位的城市有秦皇島、珠海、鄂爾多斯、新余、四平、石家莊和北京。

    2014年和2011年相比,智慧城市發展水平前三位城市變化不大,北京、上海和廣州都是前三位。重慶發展很快,由13位上升到第4位,天津、杭州和武漢則略有下降,寧波下降較多,下降到第12位,無錫也發展較快,有第9位上升到第7。鄭州和秦皇島發展最為迅猛,分別從60位和41位大幅度上升到第9和20位,太原市也有所發展從21位上升到18位,而煙臺、唐山和蕪湖排名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蕪湖下降最為明顯。整體看來,智慧城市的發展的水平都在整體提高且發展呈現出以北京、上海的“雙中心”發展趨勢。

    2.2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

    利用全國地級以上的77個試點智慧城市綜合實力整體得分F,進行聚類分析,將2011年和2014年77樣本智慧城市分為5個等級。2011年五個等級的智慧城市數量分別為1、1、3、7、65,智慧城市等級體系呈金字塔型分布。2014年五個等級的智慧城市數量分別為1、1、4、70、1,智慧城市等級體系為不規則的梭形結構,中等層次以上的城市數量較多,高等和低等層次的城市數量較少。

    2011年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的智慧城市分別是北京和上海,2014年仍然是北京和上海,綜合得分大于1的智慧城市有北京、上海、廣州減少到僅北京和上海,且北京的綜合得分從2011的4.83增加到2014年的5.12,處于第一等級,而上海從2011年的2.98下降到2.77,處于第二等級,北京和上海的發展速度遠超其它城市,日益成為我國智慧城市等級體系的兩極。第三等級的智慧城市2011年有廣州、天津和杭州,2014年增加了重慶,這些城市基礎設施完善,經濟發展迅速,科技創新能力強,智慧城市發展潛力巨大。2011年處于第四等級的智慧城市僅有7個:寧波、武漢、蕪湖、無錫、金華、昆明和大連,2014年很多智慧城市發展迅速,處于第四等級的智慧城市增加到了70個,而第五等級的智慧城市從2011年到2014年從65個減少到僅鄂爾多斯1個。

    將智慧城市與地理空間結構相結合,從而反應出智慧城市的空間分布結構。全國77個地級智慧城市的整體得分F,體現了各個城市智慧建設的強弱。得分高,實力強的城市,其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經濟和科技創新實力強、社會保障能力業相對較高;相反,得分較低的智慧城市,總體實力較弱,智慧城市的各個方面需要提高。將智慧城市與地理空間結構相結合,從而反應出智慧城市的空間結構類型(圖1)。

    3 智慧城市空間差異的成因

    3.1 城市發展的內在需求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人口、資本、產品等要素不斷向大城市集聚,城市自身也在不斷膨脹,出現了經濟活動頻繁而無序、流動人口管理困難、城市發展與環境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擁擠等諸多問題。中國的特大城市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對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在更新現代城市管理理念的同時,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使信息化、數字化城市管理從功能到效率得到全面升級,使數字化城市向集成化、智慧化、協調化發展[27]。這些內在需求及城市發展從低級向高級演替的規律促進了智慧城市的發展,也造就了這些高水平的智慧城市。

    3.2 對原有資源稟賦的慣性依賴

    規模較大的城市經濟基礎好、科技實力強,智慧技術鏈和產業鏈有了初步的發展。比如無錫建有國家傳感網示范區,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是國家云計算服務創新示范城市。特大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也較高,而小城市這方面的資源條件較匱乏。所以在原有發展路徑的影響下,造成了特大城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較高而小城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格局。然而,等級較低的城市,發展潛力巨大,具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圖1)。

    3.3 政策驅動

    在政策方面,城市規劃和政府政策對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為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國家出臺了諸多政策:《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和切實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見》、《“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推M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促進我國智慧城市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2012年12月5日,住房部《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方法》以及《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實行)》的通知;2013年,住建部先后公布兩批國家智慧城市(區、縣、鎮)試點,城市數高達193個。為各個地區智慧城市的發展創造了可能,2014年8月29日,經國務院同意,發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發《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提供了相應的依據。在地方上,許多城市將智慧城市納入地方“十二五”規劃綱要,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先行地區還出臺了一系列專門的政策規劃,逐步建立起保障智慧城市穩定健康推進的政策體系[18]。各個城市還從不同方面開始建立智慧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系統、智慧城市綜合體、智慧政務城市綜合管理運用平臺、智慧安居服務、智慧教育人文服務、智慧服務應用、智慧健康保障體系建設、和智慧交通的建設。

    最后,自2010年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明確提出后,國家各個層面都非常重視智慧城市的發展,所以在2011年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處于第五等級的城市很多,經過2年的發展,2014年第五等級城市明顯減少,而第三等級城市急劇增多,從側面表明國家及政府的重視對智慧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4 智慧文化

    構建智慧城市的過程中,信息化和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智慧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然而其滲透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還有賴于城市居民思維意識的轉變,有賴于智慧文化在社會的普及程度。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無錫、寧波等城市經濟較為發達,開放程度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上述城市的物聯網較發達,淘寶村的數量也較多,這有助于形成智慧文化氛圍。同時,這些城市信息化程度比較高,通過網絡平臺接受城鄉居民預約服務的人也在不斷增加,各公共服務機構的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也為供給和需求的良性互動奠定了基礎,極大地推動了智慧城市的發展。

    4 結論

    智慧城市對促進城市科學化管理及提升經濟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代表了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但是對于其發展水平差異及發展形成規律的研究較少。因此,基于智慧城市的內涵及相關研究,構建了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指標體系,選取了77個樣本智慧城市進行分析評價,主要結論如下:

    (1) 影響智慧城市空間結構和區域差異的主因子動態變化不大,主要是綜合實力因子。2011年,除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杭州等城市位于前三等級,寧波、武漢、蕪湖、無錫、金華、昆明、大連位于第四等級,其余大量城市都屬于第五等級。影響智慧城市主因子有四個,其中綜合實力因素包括了初始因素的大多數,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宜居因子、互聯網、生態及綠化因子也發揮了一定作用;2014年中國智慧城市整體上有了較大發展,影響智慧城市的因子變化不大。

    (2) 中國地級以上智慧城市的總體水平正處于初級上升階段,但空間差異較明顯。無論是2011年還是2014年,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杭州都是前三等級智慧城市,重慶發展迅速進入第三等級。而其余71個城市雖仍屬于第四第五等級,但是大部分城市正處于上升和發展階段,其發展空間廣闊,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資金和人員來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2014年和2011年相比,第五等級城市迅速減少,第四等級智慧城市急劇增加。

    (3) 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格局單極態勢較明顯、呈“梭”型結構。2014年和2011年相比,前三等級變化不大,僅重慶進入第三等級,但是第四等級的城市急劇增多,形成了以北京為第一等級、上海為第二等級的單極不規則“梭”型的發展格局。這一階段發展格局的演變主要得益于各地級市政府優惠政策的推動、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以中小智慧城市的快速發展為特點。

    (4) 智慧城市的發展受到城市發展的內在需求、原有資源稟賦的慣性依賴、政策的影響及智慧文化,尤其是政策的作用非常顯著。

    隨著“四網融合”及“互聯網+”的逐步推進,智慧城市發展是一種趨勢,智慧城市的發展最重要的是科技和信息在城市發展及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滲入程度,而考慮到本研究選取的樣本較多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研究的主要指標對新興的一些指標關注較少,比如城市居民對智慧城市的認可程度、物聯網、淘寶村數量等,因此本研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國地市層面智慧城市的空間結構演變。未來應增加一些新指標,多選擇一些具有一定時間跨度的截面數據。

    參考文獻:

    [1] 劉云剛, 謝安琪, 林浩曦. 基于信息權力論的智慧城市建設芻議[J]. 人文地理,2014,139(5):8-13.

    [2] 柴彥威, 沈潔. 基于居民移動―活動行為的城市空間研究[J]. 人文地理,2006,21(5):108-112.

    [3] 湯茂林. 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多樣化問題[J]. 地理研究,2009,28(4):865-882.

    [4] 段學軍. 數宇城市建設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22(5):1-4.

    [5] 魏海平,陳應東,錢海忠. 數字環境下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23(6):45-47.

    [6] 甄峰, 翟青. 信息時代移動社會理論構建與城市地理研究[J]. 地理研究,2012,31(2):197-206.

    [7]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信息時. 智慧地球[M]. 上海:東方出版社,2009:1-3.

    [8] 劉靜玉,王發曾. 基于空間信息技術的城市開放空間信息系統設計[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24(5):114-119.

    [9] 李保杰,顧和和,紀亞,等. 基于地學信息圖譜的礦業城市空間擴展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31(1):50-54.

    [10] Washburn D, Sindhu U, Balaouras S, et al. Helping CIOs Understand "Smart City” Initiatives: Defining the Smart City, its Drivers, and the Role of the CIO[M]. Cambridge : Forrester Research, Inc, 2010:10-17.

    [11] Harrigan P 0, Boyd M M, Ramsey E,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e-procurement within the IC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Ireland[J]. Management Decision,2008,46(3):481-500.

    [12] Lenzen M, Peters G M. How city dwellers affect their resource hinter land[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10,14(1):73-90.

    [13] Graham S, Marvin S. Splintering Urbanism: Networked Infrastructures, Technological Mobilities and the Urban Condition[M]. London: Routledqe,2001:1-11.

    [14] Batadgan L. Smart cities and sustainability models[J]. Revistade Informatical Economico,2011,15(3):

    1453-1465.

    [15] 甄峰,秦蕭. 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總體框架研究[J]. 現代城市研究, 2014(10):7-12.

    [16] 甄峰,秦蕭.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研究與規劃中的應用[J]. 國際城市規劃, 2014,29(6):44-50.

    [17] 柴彥威,龍瀛, 申悅. 大數據在中國智慧城市規劃中的應用探索[J]. 國際城市規劃,2014,29(6):9-11.

    [18] 沈山,曹遠琳, 孫一飛. 國際智慧城市發展實踐與研究前瞻[J]. 現代城市研究,2015(1):42-48.

    [19] 王廣斌,崔慶宏. 歐洲智慧城市建設案例研究: 內容、問題及啟示[J]. 中國科技論壇,2013(7):123-128.

    [20] 吳志,強柏. 歐洲智慧城市的最新實踐[J]. 城市規劃學刊,2014,218(5):15-22.

    [21] 辜勝阻,王敏. 智慧城市建設的理論思考與戰略選擇[J]. 中國人口?資源環境,2012,22(5):74-80.

    [22] 劉維躍,王海龍,劉凱歌,等. 運用熵權/TOPSIS組合模型構建智慧城市的評價體系[J]. 現代城市研究,2015(1):

    31-36.

    [23] 趙四東,歐陽東,鐘源. 智慧城市發展對城市規劃的影響評述[J]. 規劃師,2013,29(2):5-10.

    [24] 易衛華,張賽飛. 智慧城市的社會影響與對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10):238-242.

    [25] 劉蘭娟,徐鑫. 智慧城市建設財政支出影響經濟轉型的CGE模型分析―以上海為例[J]. 上海經濟研究,2014(1): 104-111.

    [26] 王朝暉,鄭新奇. 基于共詞分析的智慧城市研究現狀與展望[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33(4):59-63.

    [27] 逢金玉. “智慧城市”―大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2):74-78.

    Study on spatial difference of smart city

    development level in China

    ZHANG Jian-Wei1,2, LI Bei-Ge1, BI Dong-Fang1, WANG Can1

    (1.School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2. Center for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第3篇:智慧城市數字經濟范文

    智慧社區建設內容為開發東湖明珠智慧社區綜合服務平臺及提供基于平臺應用的各項服務,包括:

    社區三維數字地圖應用支撐平臺;系統運行維護及安全管理應用子系統;智慧購物、智慧醫療、智慧家政、智慧物業、數字閱讀等第三方業務的接入;實現多終端的第三方支付。

    一、 智慧社區建設的意義

    1、東湖明珠智慧社區應用適度超前的先進、適用、優化集成的技術和設備體系,為小業主提供一個安全、舒適、方便、健康的家居和辦公環境。提高該項目的整體定位和檔次。

    2、東湖明珠智慧社區建設,以具體的社區為單位,結合了家政服務、醫療等,整體與武漢市數字家庭協會推進武漢市的數字家庭建設的思路相吻合,相互關聯。

    3、武漢市數字家庭協會已確定為其首個示范項目,可申請取得地方政府關于智慧社區的授牌。

    4、東湖明珠智慧社區綜合服務平臺研發成功后,可進一步形成成熟產品,推廣運用到其他社區項目。并可在此基礎上繼續開展智慧城區的研發和建設。

    二、 建設內容及實現功能

    東湖明珠智慧社區綜合服務平臺是一個社區綜合服務網絡,以云平臺、FTTB/FTTH、WIFI、3G網絡為依托,為社區居委會提供智慧社區綜合服務平臺、為社區物管提供智慧物管、為社區商家提供適應各自行業管理和服務需求的智慧商家平臺,使得社區居委會、物管、商家能夠通過此平臺向社區業主提供政務、物業及商圈服務。同時,平臺還可集成公用事業單位(水、電、氣、電信)的繳費平臺和銀行的支付網關,為業主提供社區一站式便民支付服務。同時,平臺支持安防系統、門禁系統等智能化子系統的集成,為業主提供一卡通服務。

    “東湖明珠”智慧社區以統一的業主號/業主卡作為唯一身份識別標志, 建立五屏互動,即由“入戶數字對講觸摸屏、客廳電視、臥室電視、平板PAD、智能手機”組成的智慧家庭服務系統。

    在家通過對五屏的點播或觸摸實現以下功能:

    智慧物業:實現物業費、水電費、燃氣費的交納與查詢,物業管理信息推送服務。

    智慧購物:可實現家庭日用品,如米、油、飲料、水果等點播后10分鐘內送貨上門服務。

    智慧醫療:實現醫療檔案智慧管理、醫療保健預約上門報務、醫療緊急呼救、空巢老人遠程看護、遠程診斷等服務。

    智慧家政:實現預約家政上門、家政費用繳納、家政服務評價、投訴、建議等服務。

    數字閱讀:實現與中國字圖書館的鏈接,在線海量閱讀服務。

    三、 具體實現

    1、 綜合服務平臺可實現系統單點登錄控制,一站式應用服務; 基于角色和個性化的信息訪問與控制; 操作界面與數據分類,分布式多源異構信息的統一。屬于個性化的操作,操作模式簡單,方便管理員登錄操作。

    2、終端界面用戶體驗度強。畫面簡單,便于操作,分級菜單點擊即可進入,便于老人及小孩操作。

    3、 應用模塊的實現:

    1)智慧物業,此模塊內容建立后由物業公司負責內容推送和維護。

    2)智慧購物,與武漢市社區布點最多的中百超市商談電子購物平臺搭建、配送及送貨上門服務。

    3)智慧醫療,在社區醫院建立社區醫療保健管理檔案,記載及更新社區人員體檢記錄,跟進提醒社區人員定期檢查,在配置遠傳血壓計、脈搏計等設備的家庭,通過每日數據監視社區人員健康情況,實現社區人員慢性病的預防、發展及治療。在社區醫院設置遠程診斷室,在社區醫院設置老人及特殊病人監控室,可與醫院值班室共設一室。在申請了老人或特殊病人監護的家庭設置無線監控攝像頭或無線紅外監測探頭;老人及特殊病人居家信息通過WIFI及網絡傳遞至值班室,值班監視人員通過監視或視頻分析提供的信息即可獲知異常狀態,同時上門看護。老人或特殊病人亦可通過家庭醫療呼叫按鈕呼叫醫院上門看護。

    4)智慧家政,與武漢市家政服務排名前三的家政公司商談,建立家政服務模塊,實現家政服務的預約、繳費、服務質量監控和投訴建立處理。

    5)數字閱讀,購買中國數字圖書館館藏書庫,社區用戶可免費及付費閱讀書籍,未來可推廣在線教育。

    第4篇:智慧城市數字經濟范文

    目前,在七里河區西湖街道社區,居民通過家里的“民情通”裝置,可以隨時呼叫轄區單位、派出所、物業公司、醫療機構、家政服務站、衛生服務站;撥打12456熱線,將會有專職業務人員從資料庫調取信息應答;轄區內任何背街小巷發生了緊急事故,工作人員可以當即通過“三維數字社區”系統應急處置。這是西湖街道社區歷時3年自主研發運行的“三維數字社區管理系統”。

    據蘭州市數字城市建設辦公室主任鄭紀華介紹,“三維數字社區”服務管理系統于2010年8月在西湖街道社區試運行。目前,該系統將西湖街道轄區94個科級以上企事業單位、892家各類經濟組織、1210棟各類建筑物、9條主次干道、56條背街小巷、114個小區院落、1.8萬戶、71978名居民家庭和區域地貌,立體、直觀地搬上管理平臺,形成了一個完整真實的三維實景立體虛擬街區。管理人員在虛擬地圖上點擊轄區建筑,平臺上立刻彈出這棟樓的詳細信息:所屬社區、小區名稱、樓宇名稱、樓棟長姓名、治安負責人、樓層數、戶數、常住人口數以及流動人口數等。

    所謂“三維數字社區”服務管理系統,主要是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技術、遙感控制、傳統拍照技術、“三維數字”仿真模擬及實景視頻技術,通過互聯網、移動網絡,基于數據庫資料共享,對轄區的治安狀況、城市管理、環境保護、突發性事件等進行全天候、多方位監控。規避基層管理中底數不清、數據不實、重復勞動、重復耗資、各部門工作相互分離、資源不能共享等問題,使街道社區日常服務管理工作更為智能快捷。

    據了解,西湖街道社區在“三維數字社區”研發過程中,搭建成一套B/S架構(瀏覽器/服務器模式)的自有知識產權地圖平臺,集合三維地理信息平臺、人口和單位法人庫信息平臺、三維全景視頻監控平臺三大基礎平臺;依托全面互聯互通的政務網、互聯網、無線網,充分運用三維GIS地理信息技術、GPS衛星定位系統、無線傳輸、轄區實景視頻等多種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構建起規劃、應急預警、地理信息標注、司法援助等14個相關的管理模塊,整合了公安、城管、交通、環保視頻監控“四網合一”的一體化管理系統。在社區服務管理領域實現了資源、渠道、模式的融合創新,滿足轄區建筑、道路、單位、人口信息服務管理等功能。使街道社區辦公室成為服務、管理、應急一體化社會服務管理中心。

    這一發自基層,貼近民生的“三維數字社區”系統,在兩年多的運行測試中,對社區居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影響,有效地解決了軟件開發與實際應用相脫節等難題,實現了社區管理的信息化,使街道社區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目前,蘭州市南山社區、蘭玻東社區、莊東西社區的“三維數字社區”已逐步建成。蘭州的“三維數字社區”的建設正從街道平臺向區平臺拓展。

    “數字社區”的智慧轉型

    據介紹數字社區,就是通過數字化信息將管理、服務的提供者與每個住戶實現有機連接的社區。隨著蘭州“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入,將數字、網絡技術與可視化、遙感服務、分析管理相融合,成為更為智慧的發展方向。而與“智慧城市”建設密切相關的社交網絡、大數據處理、云平臺共享、物聯網應用等技術正成為“三維數字社區”發展的主要支撐。

    以三維地圖為總依托,蘭州把社區工作的傳統按職能劃分的部門條塊分割的社會管理模式,轉變為跨部門一體化綜合管理和服務的模式,實現職能和資源整合,以及通過管理和職能下沉,在社會基層建立針對社會問題的統一協調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平臺。這是實現信息共享和集成管理的重要技術途徑。

    而人口、建筑、司法、環衛、咨詢等數據庫構建,實現海量數據的快速、高效存取、運算和傳輸,也是支撐“三維數字社區”的建設關鍵。不斷更新的數據為社區服務、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矛盾糾紛排查、分析對比研判、輿情收集檢測、管理決策提供分析論證的數據支撐。

    “三維數字社區”與城市空間地理位置密切相關,需要全球定位系統為社區空間地理信息的定位與測量提供先進手段,需要三維可視地理信息將社區社區存在直觀呈現,需要通過遙感系統實現社區觀測。采用高新技術和方法來高效管理地下擔負信息、能源傳輸的各類專業管線,滿足決策、管理部門和施工單位的需要已成為當務之急。三維管線測繪也是“三維數字社區”服務管理平臺升級完善的新方向。

    成熟的社區,通過不斷拓展的業務應用和服務,及其形成的技術產品成果的市場化推廣,將有效促進城市家政、汽修、餐飲等現代信息服務業的發展,這不僅對經濟發展形成直接的效益,也將直接對城市人員的就業結構和經濟收益產生改變和提升的影響。

    鄭紀華同時在采訪中提到,“蘭州‘三維數字社區’成功的關鍵之處,也在于底層研發,西湖街道社區結合自身實際提出需求,開發符合自己需要的系統功能,并且在系統部署后,能將系統切實使用起來,并不斷更新。才使三維數字社會管理系統輔助政府決策、提升工作效率的優勢得到更好的顯現。”

    正在推廣的“三維數字社會管理系統”

    談到2013年的建設規劃,蘭州數字城市建設辦公室的負責人說,蘭州的智慧城市建設,選擇了一條在整合信息資源的基礎上自下而上逐步推廣的道路,“三維數字社區管理系統”的升級版本“三維數字社會管理系統”目前已進入整合測試階段,它將在城市全景漫游、衛星定位、實時治安防控、城市管理等方面有更大提升,預計將于今年下半年。

    第5篇:智慧城市數字經濟范文

    (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山東 煙臺 264670)

    【摘要】智慧城市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一個通過智能信息技術,可進行深度分析、精細控制的城市。將在城市公共安全、生產制造、環境監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衛生、金融貿易等多個領域,使社會各種資源的效用發揮到最大化。

    關鍵詞 智慧城市;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

    智慧城市(smarter city)是國家正在大力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方向。其是城市信息化建設的高級階段,本質是融合,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等智能信息技術的運用。將城市里分散的、各自為政的信息化系統整合起來,使各系統之間交融協作,構建政府、企業、市民三大城市主體的數字網絡化交互、共享平臺。使城市公共管理與服務更加便捷、高效、靈活[1]。使社會各種資源的效用發揮到最大化。

    1 智慧城市的主要智能信息技術

    智慧城市將城市的基礎設施、基礎環境、生產生活相關產業和設施進行多方位的數字化、信息化實時處理與利用,為城市公共管理服務提供了更便捷、高效、靈活的應用與服務模式。是城市公共管理服務模式的創新,與數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更加智能,它突出強調幾項關鍵的新一代智能信息技術的應用,最典型的就是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2]

    物聯網技術。在信息感知技術如傳感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衛星定位、電子標簽等經歷多年的發展之后,已經具備了將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智能化物體的聯網技術,通過信息感知技術感知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信息并通過網絡傳遞給城市數據中心,實現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信息傳遞與控制。這將建立城市的神經網絡

    云計算技術。支持用戶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種終端獲取應用服務,計算資源和能力被隱藏在云層后面,用戶無需了解、也不用擔心應用運行的具置。只需要一臺筆記本或者一個手機,提出自己對信息服務的需求。云后面,是虛擬化的城市數據中心,大量異構的服務器、存儲和平臺被虛擬化成統一的服務資源,信息資源被最大程度地統籌和共享。將建立城市的中樞系統。

    大數據技術。是從海量的各種各樣類型的數據中,快速獲得有價值信息的技術能力,利用流處理、并行性、摘要索引和可視化等技術,建立起城市的海量數據庫。海量的各類數據,如大量博客信息、物聯網數據、空間數據、3D數據等等,被采集、存儲、分類、挖掘和分析,對復雜事件做出智慧地決策。

    其他技術。影響智慧城市發展的技術還有很多,如3S技術(GIS,gps,RS)、將遙感、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對各種空間信息和環境信息的快速、機動、準確、可靠的收集、處理與更新;HTML5發展使原有的基于FLEX和SilverLigt的RIA(富互聯網應用)統一到HTML5環境;數據和軟件一體化的應用開發平臺技術和Web API技術,使組織機構的服務API化,帶動API經濟的發展;最終用戶開發(Enduser Development)促進開發前移,推動用戶參與開發;室內定位技術將是活動的定位更加微觀和精準等。網絡通信技術、建模仿真技術、元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安全問題等也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技術。

    2 智慧城市的信息技術應用領域

    國外的智慧城市發展,將建設的重點集中在六大領域:公共安全、電力、醫療衛生、水資源管理、交通和服務型政府。我國地域差別較大,城市特點各不相同,綜合眾多專家觀點和廠家的報告,涉及到的智慧城市領域主要包括以下領域。

    2.1 智能城市綜合管理

    通過 “智慧城市”的智能運營中心平臺,對獲得大量的有效信息,實時分析、溝通、協作,對城市管理業務對象和事件進行精細化控制,實施對城市部件的檢查、報警、緊急事件處理、指揮調度、督察督辦等功能。確保公共安全并提供水、電、氣、熱等服務正常運行,如:重要對象(巡檢人員、車輛等)跟蹤、實時事件上報,食品安全追溯、危險品安全處置、災害預警與處理等。

    在此方面還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如食品安全追溯方面的條形碼或二維碼的識別技術、多原料產品的問題追溯問題、條形碼信息輸入側的安全追蹤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香港政府實施的“tellme@1823”項目已比較成熟,市民可利用智能手機拍照、錄像或錄音的方式,結合手機的定位系統,將突發事件實時舉報。可借鑒其模式,突出城市特色,使智能城市綜合管理系統更加便民和人性化。

    2.2 智慧電網系統

    智慧電網系統是以物理電網為基礎,將現代先進的傳感測量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制技術與物理電網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電網。具有響應迅速、計量準確、數據實時采集、服務高效便捷等特點,構建了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實時互動的新型智能供用電關系。確保電力供應的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和環保約束,充分滿足用戶對電力的需求和優化資源配置,適應電力市場化發展的要求。

    我國的智能電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電壓等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電網系統,相對于其他行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國家電網正在進行社區智能用電管理方面的課題研究,屬于電力BI行業的延伸,其內容和性質均屬于智慧電網系統的范疇。說明該我國在該領域已有相關研究和應用。

    2.3 智能交通系統

    該系統類示與城市交通指揮中心的含義,通過道路收費系統、多功能智能交通卡系統、數字化交通智能信息管理系統等多種模式的數據整合,提供基于交通預測的智能交通燈控制、交通疏導、出行提示、應急事件處理管理平臺。

    功能包括:電子收費、車輛監督、停車服務、交通檢測、交通流檢測、交通違法監測。幫助進行城市路網優化分析;為城市規劃決策提供支持。[3]

    2.4 智慧醫療

    智慧醫療是指利用先進的智能信息技術,打造健康檔案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通常由智慧醫院系統、區域衛生系統以及家庭健康系統三部分組成 。可使醫療信息、醫療服務、醫療資源延伸至城市各個角落,實現醫療服務的最優化解決。

    我國乃至全球的公共醫療水平還遠未達到人們的預期,醫療衛生資源不斷集中到大醫院,出現醫療服務質量欠佳、看病難且貴的就醫現狀。智慧醫療將個體、器械、機構整合為一個整體,將病患人員、醫務人員、保險公司、研究人員等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緩解就醫難的問題。鑒于我國的醫療體系,智慧醫療在國內的推廣相對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如需要克服非技術層面的問題。

    2.5 智能公園管理

    具體功能包括:提供綜合信息顯示、無線上網等服務;建立人流實時檢測機制,精確統計入園人量;發送社區短信提醒游客注意安全。用于提高公園服務質量,避免突發事故生。

    2.6 城市環境管理

    功能主要包含環境質量在線監測、污染源在線監測、機動車綠標發放與識別、移動環境監察執法等。

    2.7 電子政務應用

    用于和公開處理政務,提供政務查詢公共服務,建立政府與人民直接溝通的渠道,增加辦事執法的透明度。也用于向城市管理系統的工作人員,提供辦公、辦事、考核和即時通知功能,提高工作人員履職能力和效率。具體應用包括:綜合辦公、事務辦理、政務查詢、績效考核和公共政務應用等功能。

    2.8 智能城市照明管理

    具體功能應包括:定時檢測路燈工作參數(電壓、流等);建立自動控制和人工遠程兩種開閉模式,實現回路節能或單個燈具智能化控制;建立故障報警與防盜機制。用于節約城市照明能耗,提高設施管養效率。

    2.9 其他領域

    智慧城市還包括智慧建筑系統、水務領域(水文監測、水質監測、供用水監測、災情監測、水工設施監控、視頻監控等)等領域。

    3 總言

    綜上所述,智慧城市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一個通過智能信息技術,可進行深度分析、精細控制的城市。將在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產、環境監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衛生、健康監測、金融貿易等多個領域,使社會各種資源的效用發揮到最大化,給我們帶來全新的生活感受。[4]

    參考文獻

    [1]張永民.智慧城市總體方案[J].中國信息界,2011(3):12-21.

    [2]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廣東省“智慧城市管理”建設指南:征求意見稿[S].2011,5.

    [3]孫懷義,王東強,劉斌.智慧交通的體系架構與發展思考[J].自動化博覽,2011(10):28-35.

    第6篇:智慧城市數字經濟范文

    關鍵詞 三網合一 電力載波 PLC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7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ower line carrier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three public management projects, such as street lamp project, Skynet project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in the smart city. Its main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network, reduce the phenomenon of urban spider network, beautify the urban construction, has a good economic and energy saving effect.

    Key words triple play; power carrier; PLC

    0 引言

    三網融合目前是國家擺在戰略高度位置的研究方向,涉及廣電業、電信業和互聯網產業。產業結構和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是三網融合推進的關鍵。

    當人類發展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新一代信息技術向傳統產業領域滲透的現象和趨勢越發明顯,數字化、信息化快速向網絡化、平臺化、智能化演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相互孤立的信息化孤島在部分城市開始互聯互通,數據開始匯聚在統一平臺上,云計算、大數據技術讓數據的商業價值全面彰顯,平臺和系統將更加開放,并在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動下相互對接,聚合、創新出更廣泛的新經濟形態,一個全新的、活躍的、自驅動的創新創業氛圍也隨之起來。“智慧城市”是運用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分析、整合城市運行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實現與市民生活息息相P的各方面智能服務。“智慧城市經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載體和核心,是在“網絡信息基礎建設”、“產業發展”、“應用服務”三位一體理念指導下的綜合性新興產業門類。智慧城市經濟包括產業智慧化和智慧產業化兩個方面,也是城市的智慧化和智慧的城市經濟相結合;不僅要實現產業的智慧化,還要實現智慧的產業化。

    以智慧城市建設中路燈系統為研究對象,針對傳統路燈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基于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對智能化路燈系統與天網工程(安防系統)綜合應用,并且將太陽能技術對城市智能化路燈管理系統的供電技術進行優化,在此基礎上提出城市路燈工程、天網工程、智慧交通工程一體化建設的構想,形成三網合一綜合管理的新模式,從技術上、政策建議幾方面進行研究,減少城市中的蜘蛛網絡現象,美化城市建設,減少為網絡建設費用,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1 路燈智能化管理系統應用技術

    路燈照明作為人類日常生活不可少的公共設施,隨著三網融合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受重視。傳統的LED節能已經不能滿足大范圍節電的需求;而人工控制、路燈巡查同時也是一項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更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節能方案已經成為管理部門關注的焦點。

    研究利用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對快速發展的道路照明系統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管理,利用光的照度,實時動態調整開燈數量、時間,利用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監測路燈的故障情況。從而達到提高照明質量及維護、檢修效率;保證道路亮燈率和設備完好率、節約能源、減輕勞動強度,避免相關事故的發生。

    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是電力系統特有的、基本的通信方式。早在20世紀20年代,電力載波通信就開始應用到10KV配電網絡線路通信中。低壓配電網的使用,應用而生了許多新技術,擴頻通信、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和計算機控制技術等都是在此基礎上得以發展的,多種技術的應用提高和改善了低壓配電網中涉及的電力載波通信過程中對可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低壓電力線是目前使用過程中最為普遍的一種通信方式,在三網融合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好這一特性,形成一種新型的傳輸媒介,以此來改善國民經濟,帶動生產力發展。

    由于供電網絡四通八達,而低壓電力線連接千家萬戶,構成最普及的網絡。利用它進行數據通信,傳遞各種信息,不占用任何無線頻道資源。電力載波通訊技術優勢非常明顯,成本低、有現成的電源線、一線兩用,價格低廉,延伸方便,不需要重新架設網絡,只要有電力線,就能進行數據傳遞,即充分利用現有的電力網,便能簡單地實現利用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

    2 智能化路燈系統與天網工程(安防系統)綜合應用技術 ――二網合一

    隨著國家對健康環境、平安城市的提出,在信息傳輸過程中通過聯網共享的模式使數據延伸更廣,特別是近幾年來過家大力提倡智慧城市的發展,這就對天網工程的不斷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在智能處理過程中依次處理的技術包括采集、共享、分析、研判、存儲等流程化的方案。

    研究城市道路的路燈系統,將公共安全的監控系統融入智能化路燈管理系統中。利用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充分依托現有的電網,兩端加以調制解調器系統,直接以50Hz 交流電為載波,再以數百KHz的脈沖為調制信號,進行信號的傳輸與控制。電力載波技術優勢非常明顯,成本低,利用現成的電力輸配線,一線兩用;價格低廉,延伸方便,不需要重新架設網絡,只要有電力輸配線,就能進行天網信息數據傳輸,即充分利用現有的電力網,便能簡單地實現城市天網工程,大大節約監控系統的線路敷設、桿塔建設成本,節約資源。

    3 太陽能技術與城市智能化路燈管理系統的供電技術優化

    研究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而⒐餑苤苯幼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是太陽能電池的使用,是此種技術得以實現的依托。太陽能電池在制作過程中線通過串聯結構即你選哪個封裝,今兒形成大的電池組件,在通過與大功率控制器的共同作用,即可形成光伏發電裝置。此裝置受地域因素影響較少,且安全可靠、無噪聲、低污染、無需消耗燃料和架設輸電線路。因此,采用太陽能對路燈照明、監控系統的供電經濟方便。

    4 路燈、安防、交通一體化公網三網合一的綜合應用技術

    研究城市的路燈、安防、交通一體化公網的三網合一綜合應用技術,該技術是建立在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基礎上,將城市路燈、城市的天網工程(公共安全)及城市的交通三個公共管理項目的多聯產綜合系統。三網合一是高速公路信息化發展的趨勢,是以高速公路通信系統為網絡傳輸基礎,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網絡的利用率,減少城市蜘蛛網絡和重復建設現象,提高智慧城市建設面貌。三聯產技術通過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利用,減少了通信網絡的建設,因電力線路使用年限大大超過光纖、網線,提高了通訊的可靠性,從原來的三個網絡建設,減少為一個網絡建設,采用這種方式具有較好的經濟效果和節能效果。

    國內外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在低壓配電網來說有許多新興的數字技術需要研究,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抗干擾性是本次項目的關鍵技術。同時結合目前城市建設過程中對信息數據處理要求的不斷提高,加大數據信息的分類,在大數據信息背景下,此技術的發展會越來越好。當然國內外對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在城市路燈智能化研究方面還有很多的路要走。研究的過程也有待提高。

    綜上所述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三網融合的關鍵技術體現在:

    (1)太陽能技術與瀘州城市智能化路燈管理系統的供電優化技術;(2)低壓電力線載波通訊技術通信技;(3)路燈、安防、交通一體化公網的三網合一綜合應用技術;(4)政策建議幾方面方面進行研究,構建基于電力線載波通訊技術在瀘州路燈智能監控系統綜合應用體系。

    在整個的研究過程中技術路線的延續體現在:(1)調研分析國內外有關最新科研和應用資料,明確城市路燈系統的最新技術;(2)完成智能城市路燈系統體系的調查研究,辯論探討總結已有的城市路燈系統建設經驗;(3)分析已有的城市路燈系統的主要原因;(4)通過分析統計資料得到一般節能規律,結合低壓電力線載波通訊技術通信技,制定切實可行的路燈智能監控系統綜合應用體系方案。(5)通過低壓電力線載波通訊技術通信設計改進、置換和增加新型節能設備。

    5 總結

    只有在城市數字化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智慧化,沒有數字信息基礎,智慧城市就無從談起。所以,基于以上多方面因素,本課題探索對智慧城市快速發展的道路照明系統,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管理,形成城市路燈、天網工程及城市的交通三個公共管理項目的多聯綜合系統提供有力依據。提高網絡的利用率,減少城市蜘蛛網絡現象,美化城市建設面貌。電力線路使用年限大大超過光纖、網線,提高了通訊的可靠性,同時三個網絡建設,變為一個網絡建設,大大節約監控系統的線路敷設、桿塔建設成本,數字通信技術的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前景。融合計算機和數字信號處理技術,采用數字式電力載波系統對電力載波通信網絡進行擴展和改進,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是最佳的選擇方案,節約資源,所以本課程的探索應用前景非常廣泛。

    參考文獻

    [1] 楊建武.智慧城市的創新發展研究[J].蘭州學刊,2012(10).

    [2] 張梅燕.城市類型劃分與智慧城市發展策略探析[J].商業時代,2012(28).

    [3] 崔國清.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模式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9.

    第7篇:智慧城市數字經濟范文

    中國經濟發展加快了城市化進程,而城市化是中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標志之一。

    2002年~2011年中國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1.35個百分點的速度增加。有專家估計,到203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65%以上,城市人口達10億,城市數量1000座左右。

    毋庸置疑,建設智慧城市是推動城市化、實現城市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

    智慧城市建設、城市信息化發展,將向中國的信息技術產業提供一個全球罕見的大市場,極大地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信息化和智慧城市毫無疑問地將成為未來1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

    然而,智慧城市建設雖然現在在全國范圍內遍地開花甚至如火如荼,但若想從中挑取一個建設完整、理論成熟、實踐證明完全成功的范例模式,可能一個都沒有。探究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很多,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性和具體難題,但其中也不乏諸多共性原因值得深入探究,比如政府多頭管理導致的政出多門問題、缺乏頂層設計問題、重復或者浪費建設問題、形式問題等。

    對此,武大吉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劉奕夫接受《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專訪表示:“政府應該形成合力,擔負起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如果任憑市場帶動需求,可能相關企業會追逐利益而導致偏差。一個良好的模式就是政府指導、搭臺和制定政策,然后產生市場需求,拉動企業積極參與。”

    CEI:智慧城市相對于舊有的數字城市和電子政務提升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劉奕夫: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數字化和電子政務城市的延續和提升。首先,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更加提升了城市建設的感知和遙控的功能。

    其次,智慧城市提供了更廣泛的內涵和外延,電子政務和數字城市只是政務的信息化和基礎設施的搭建,是智慧城市的基礎,包括“兩網一站四庫十二金”等,而智慧城市在此基礎上,擴展到了政府、企業和民生等各方面的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再次,智慧城市還從興業、強政、惠民等諸多方面做了拓展和增強。智慧城市對于拉動產業整合、兩化融合、城鎮化進程都有促進作用。從面上,其范圍應用廣;從空間區域上,智慧城市擴展到了城鎮。

    CEI:作為智慧城市的具體實踐者,你認為國內智慧城市建設和國外的差距體現在哪?有何共性問題?

    劉奕夫:目前國內的智慧城市建設處于全面試點爆發期,但總體設計和啟動應用都還處于落地階段、初級階段,和國外尤其是新加坡等成功的智慧城市試點還有很大的差距。

    國內目前啟動智慧建設的城市大致有300多個,總體可以分成三種:領跑者、追趕者和申請試點。從某種角度而言,智慧城市建設水平跟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是掛鉤的。一個城市只有具備了相應基礎才能去做智慧建設。目前我們在全面試點的爆發期,建設熱情都很高。

    然而,國內智慧城市普遍缺乏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此外,政府的資金匱乏、信息共享的壁壘以及電子政務建設中的信息煙囪問題,都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設的共性難題。這些既是技術問題,同時也是政府部門之間和相關產業之間的合作問題。

    從建設模式來說,缺乏好的商業模式和風險評估模式,也制約了智慧城市的建設進程。如何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良好運行機制,都還處在探索階段。

    CEI:作為地方政府,尤其是欠發達城市應該如何根據自身城市特色建設智慧城市,避免走彎路和重復建設?

    劉奕夫:智慧城市首先要強調頂層設計,建設之初就要進行充分的自我評估。這個評估的度量要考慮到經濟規模、結構、資源環境情況、生活水平。

    每個城市的智慧建設都要植根于自我定位,實行一城一策。比如某些具備相同城市特征并且具備地理區位優勢的省份可以做智慧城市群,具體代表就是寧夏。寧夏是把城市群整體統籌考慮。因為寧夏面積小、城市比較集中,并且城市共性問題很相近,沒有必要單獨重復建設,這種情況下智慧城市群就是其最好的選擇。

    從宏觀來說,對于區域經濟的規劃,智慧城市是和產業經濟聯系在一起的,有些城市可以通過集體建設加強串聯互補,比如旅游城市群、文化城市群。

    總體而言,建設智慧城市應該從實際出發,從城市發展程度出發,跟城市規劃結合,來確定城市特色和發展。

    一些不發達的三、四線城市可以借鑒成功經驗,來擴展城市化。具體建設過程中可以和城鎮化相結合。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會涉及到人口轉移等很多問題,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規劃和解決這個問題的良好契機。做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時候,把這些將要面臨的問題都考慮進去,做到未雨綢繆,將來會省很多事。

    CEI:中國部分城市的智慧建設還是白紙一張,在這種基礎上建設智慧城市有什么共性的問題需要提前籌劃?

    劉奕夫:相對于有智慧或者數字基礎的城市,那些一張白紙的城市開展起點低是其劣勢,但這本身也是其優勢,在一張白紙上做文章,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去借鑒。

    國內智慧城市的共性問題有很多,包括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交通、資源分配、轉移人口的就業、醫療等,對此,有些專家提出城市科學的概念,意即把這些所有問題都納入到智慧城市進程中來解決。

    這些共性問題中的核心就是把合理利用城市空間作為最基本的出發點,這樣就可以打通其余的環節,商業區、文化區和居住區,這些空間都和地理位置相關。要提前做好總體規劃,解決空間的合理布局。

    CEI: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怎樣的想象空間?有人說我國大數據硬件建設已經頗具規模,但數據分析依舊是軟肋,你怎么看?

    劉奕夫:大數據和物聯網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核心技術支撐,地位非常重要。物聯網是信息傳輸層的概念,大數據是數據應用層面的概念,大數據是信息基礎設施的完善,物聯網是信息采集的方式。

    大數據是信息的分析技術和挖掘技術,它的技術需要由內而外的數據支撐,而物聯網則提供了一種相應的方式。目前,我國物聯網在食品追溯、感知和監控方面應用已經很多,而大數據在智能交通和醫療、互聯網應用更多。

    對于智慧城市建設來說,政府需要大數據的數據基礎。在基礎建設方面,就涉及到信息采集和收集端,其具體操作空間還很大。

    其實,數據分析并不是我們的軟肋。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比較重要的是空間地理信息,它也屬于海量信息處理,達到Tb級。在我們為各地省市做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發現,大數據的抽取和分析沒有問題,相反,數據的積累才是個問題。我們不是沒有技術,是沒有數據。

    大數據還有個問題就是各類數據積極挖掘。不同種數據如何融合還沒有做到,比如國土是國土的,稅務是稅務的,在做智慧城市以地控稅的時候,如果國土和稅務缺乏溝通和融合,就會導致數據太分散,無法整合,形不成大數據分析帶來的優勢。

    CEI:智慧城市的產業鏈非常長,很多技術應用涉及到大量的產業融合問題。比如手機錢包涉及通信行業和金融業融合問題,手機視頻涉及到廣播電視部門與通信業的融合問題,應該如何解決產業融合問題?

    劉奕夫:總體而言,是以智慧城市建設來整合產業鏈,促進產業融合。智慧城市本身就是通過信息化來促進傳統的制造業、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的發展。政府是通過信息的應用來串聯相關產業。

    以居家養老為例,應對中國面臨越來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政府進行智慧城市就可以從信息共享和整合入手。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由具體承辦方把人口和地理信息相關聯,包括老人數量、分布情況與養老相關產業共享。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給養老產業一些扶持,讓后者建立老人服務中介機構。然后中介機構再把相關各種服務外包,比如送餐、看護、衛生、醫療等,這就把相關產業全部串在一起了,形成了一個長的服務網鏈。

    CEI:這其中,政府應該發揮什么具體作用?

    劉奕夫:對于產業融合過程中可能涉及到的相互的利益平衡問題,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或組織產業聯盟把企業捆綁在一起,解決利益問題。

    在整個產業融合過程中,政府必須要起主導作用,如果忽略政府手段,極有可能會產生無序競爭。

    此外,行業競爭的問題也通過政府的政策來解決,讓各個運營商達到平衡,都有各自收益,才能避免惡性競爭和減少不利因素,在政府融資和企業投資的過程中進行良性的運作循環。以智慧揚州為例,揚州的城市云計算中心搭建之后,政府把運營和維護外包給企業,自身只做管理,具體公共服務的內容如居家養老、廣告牌都可以讓企業來做。政府的角色就是以更少的人力物力來做好監管。

    CEI:智慧生態也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但目前在建的各地智慧城市對此涉及較少,主要原因是什么?

    劉奕夫:智慧生態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長久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這其中涉及到城市的格局規劃,改造是一大難題。具體的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做到后續的低碳環保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但對于固有的城市框架調整使其更符合智慧生態的要求,這一點很難,需要花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很多,時間周期也很長。

    第8篇:智慧城市數字經濟范文

    重慶市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辦法全文第一條 為整合城市管理資源,規范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行為,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務能力,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市城市規劃區內的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量化管理標準,構建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統發現和處置,城市管理部件、城市管理事件相關信息,并對處置情況進行監督評價的管理活動。

    本辦法所稱城市管理部件是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區域內的各項設施,包括公用設施類、道路交通類、市容環境類、園林綠化類、房屋土地類等市政工程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

    本辦法所稱城市管理事件是指人為或者自然因素導致城市市容環境、秩序受到影響或者破壞,需要城市管理有關專業部門處理,使之恢復正常的現象和行為。

    第四條 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實行統籌規劃、資源整合、分級管理、分工協作、及時處置的原則。

    第五條 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統籌全市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工作;負責組織建設和協調運行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統,日常工作由其所屬市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機構承擔。

    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含市人民政府設立的新區、開發區、園區等管理機構,下同)負責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轄區)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工作。

    市和區縣(自治縣)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協同實施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工作。

    市政公用、環境衛生、園林綠化、公共交通、供水排水、油氣加注、電力、燃氣、通信、郵政、消防等城市管理部件的所有人、管理人和管理維護單位(以下統稱公共服務單位)應當履行管理維護義務,負責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相關工作。

    第六條 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和公共服務單位組織編制全市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規劃,經市人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

    區縣(自治縣)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全市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規劃,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轄區)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規劃,經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

    第七條 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統中的公益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其規劃建設、運行維護和更新升級等所需資金投入由同級財政予以保障。

    第八條 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數字化城市管理的標準和規范,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組織制定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信息采集、立案、處置、結案等地方標準和規范。

    第九條 市和區縣(自治縣)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和運行應當符合法律法規和有關規范、標準的規定。

    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統應當具有兼容性和可拓展性,滿足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需求,與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城市管理有關單位建設的地理信息、應急指揮、公共安全視頻、交通管理、地下管網等系統共享資源。

    第十條 市和區縣(自治縣)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配備適當的信息采集、坐席話務、技術維護等專業人員,保障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統正常運行。

    市和區縣(自治縣)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12319城市管理服務熱線等公眾服務平臺,納入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統,24小時接受公眾咨詢,受理舉報、投訴。

    第十一條 市和區縣(自治縣)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標準和規范,組織進行城市管理部件、事件以及區域單元網格劃分等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對象的綜合普查。相關單位應當提供真實、準確的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基礎信息。

    承擔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綜合普查的單位,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資質和業務范圍的規定。

    第十二條 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綜合普查數據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的規定適時更新。

    第十三條 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問題處置,由其所有人、管理人或者管理維護單位負責。

    市和區縣(自治縣)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公共服務單位對城市管理部件、事件處置責任進行劃分,確定處置責任單位。

    處置責任單位不明確的,由所在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協調確定處置責任單位;跨區縣的,由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門協調確定處置責任單位。

    第十四條 處置責任單位應當制定應急處置預案和日常處置方案。

    第十五條 市和區縣(自治縣)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委托的專業機構應當通過日常巡查、系統監控等方法采集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等城市管理問題信息并及時傳輸至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統。相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信息采集工作。

    信息采集應當符合數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標準以及信息采集規范,依法保護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

    第十六條 市和區縣(自治縣)市政行政主管部門對收到的城市管理問題信息,應當依照立案標準判別立案。不予立案的,應當說明理由。

    第十七條 市和區縣(自治縣)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處置責任劃分、處置標準和時限,將立案任務及時派遣到處置責任單位。

    處置責任單位為公共服務單位的,市政行政主管部門還應當同步告知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督促公共服務單位及時處置。

    出現突發事件暫無法確定處置責任單位的,由所在地市政行政主管部門先行派遣相關單位實施應急處置。

    第十八條 處置責任單位接到處置任務后,應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置,并按照處置規范要求向派遣任務的市政行政主管部門反饋處置情況。

    第十九條 設在城市道路范圍內的消防、公共交通、園林綠化、油氣加注、供水、供電、供氣、通信、有線電視等設施附屬的各類井蓋、箱罐、桿柱、管線丟失、損壞、標志不清或者影響車輛、行人安全的,由市政行政主管部門監督處置責任單位立即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并在24小時內進行補充、修復或移除。

    第二十條 處置責任單位未及時有效處置所承擔的派遣任務的,由市政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處置。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造成較大影響的,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予以通報。

    第二十一條 處置責任單位完成處置后應當向任務派遣單位結案。經核查符合結案標準的,予以結案;不符合結案標準的,任務派遣單位應當再次派遣相關單位重新處置。

    第二十二條 市政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對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處置和結案情況進行統計,并向社會公布。

    第二十三條 處置責任單位處置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情況和評價結果應當作為有關部門對其進行效能考核的依據。

    第二十四條 行政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處理城市管理問題過程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有權機關按照規定處理。

    第二十五條 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工作中發現有關單位或者個人違反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由有關機關依法調查處理。

    第二十六條 威脅、恐嚇、侮辱信息采集員或者采取暴力手段致使信息采集人員的人身受到傷害以及盜竊、搶奪、毀損信息采集器材,違反治安管理規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第二十七條 本市城市規劃區以外實行數字化城市市政管理的區域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

    數字化城市戰略要點1.數字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的規劃,是實現數字城市的戰略準備

    數字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以及設計可以表達倩息基礎設施完善程度的數字覆蓋率、數字分辨率、數字傳輸速率和數字鴻溝差異率,是任何一個城市進入數字城市的先決條件和戰略準備。一個城市的數字化水平,首先取決于它的息獲取能力,以及與該能力有充分聯系的信息產生、信息傳遞和信息應用等各個環節。數字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其中心始終圍繞著城市對于信息獲取總能力的持續提高。

    對于一個高效、便捷、動態的數字城市建設而言,信息基礎設施的規劃居于戰略基礎地位,這事實上是一個聯系著航天(外空間)、航空、地面、地下的立體網絡,該網絡通過各類傳感器、各類凋制解凋裝置、各類接受通道、各類應用終端、各類反饋系統、各類自動識別系統和各類虛擬現實中心等組成,從各類信號(包括衛星信號)接收、圖形圖像處理、光纖傳輸網絡、超大型計算機樞紐同常規的社會、經濟、環境統計資料的有機結合,形成數字城市信息基礎設施規劃的基本內容,其中包括了不斷更新的技術進步,也包括了不斷提高的城市管理水平,同時還牽涉到城市立法與決策的相應轉換,從而為信息城市數字化水平的整體提高,編制出高質量的發展藍圖。同時,數字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作為最必要的戰略準備,還必須針對每個城市的自身特點及城市的發展方向,嚴格地從空間布局、網絡構建、數據處理、應用領域、信息安全和效能評估諸多方面,做出與傳統城市規劃相連接的整體思考。

    2.城市基礎數據庫建設,是數字城市建設的戰略基礎

    一個城市的信息化程度,從源頭上取決于該城市基礎數據庫的容量、速度、便捷牲、可靠性、可更新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從宏觀上去考察,一個數字城市的基礎數據庫至少應包括以下10項內容:

    (1)數字人口(戶籍)管理:針對衡量城市人口整體狀況的各項基本指標,特別是人口結構、人口素質、人口動態變化、個人身份識別、個人信用檔案、人的戶籍管理、人的基本生理指標、人的職業流動等,從宏觀管理到微觀管理應當有全面的記錄。

    (2)數字土地(地籍)管理:主要對城市規劃:土地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城市空間布局、城市圖形、地產價格及其動態變化、城市土地級差地租動態變化等,一直到門牌、戶型、街道、城市基礎設施(能源、交通、通訊、自來水及排污管道等)的動態記錄和識別。

    (3)數字經濟管理:主要針對貿易、企業、工商等的經濟增長、統計報表等,做出實時的記錄和存儲。

    (4)數字金融管理:涉及政府、企業、國際貿易、股票交易、債券、保險、投資、個人信用、供銷支付等的電子管理。

    (5)數字社區管理:對每一個社區的家庭、健康、教育、娛樂、社區活動、社區建設、社區服務等,做出系統的記錄。

    (6)數字環境管理:對于城市中環境污染源、治理狀況、環保設施、環保產業以及城市生態、城市綠化、城市園林等的系統檔案。

    (7)數字文化管理:包括網絡敦教育、遠程醫療、數字圖書、數字出版、數字新聞、多媒體娛樂等。

    (8)數字交通管理:立體化、智能化、自動化的交通網絡管理。

    (9)數字災害管理:城市火災、洪災、風災、地震、交通災害、管道泄露、地面沉降等。

    (10)數字犯罪管理:城市安全、罪犯識別等。

    通過以上10大類的城市數據庫建設,將為促進數字城市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加速電子政府的建設,應當成為數字城市建設的戰略主導

    數字城市建設中,電子政府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施政水平,優化服務功能的最佳選擇。同時也是提高政府辦公透明度、實現公正廉潔和有效監督重要工具。因此,數字政府是數字城市建設中占有戰略主導地位的一項任務。

    在全世界各國倡導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大應用領域中,電子政府均被列為數字用的第一位。同傳統定義下的政府運作相比,電子政府可以認為是行政管理的一場革命性變化。在數字城市中的計算機、數據庫、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電子政府提供了技術支撐條件和信息交流的公共平臺,通過過這個平臺,引導城市管理邁向更加快速、更加高效和更加智能的臺階。政府在一個社會系統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它肩負著對整個社會導向、協調、控制、管理和服務的功能,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社會的進步、城市文化的繁榮、城市人民生活質量的保障等,都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作用。在一個高度數字化的城市中,政府執行上述功能的基本途徑是通過廣泛收集自然、社會、經濟復雜系統中的各類信息,在進行加工整理和方案預演后,向公眾有關指令性的、調控性的、解釋性的和服務性的高等級信息集合,同時能夠快速有效地收集到社會反饋的廣泛信息,以便于對高等級信息進行修正和優化。鑒于這些原因,在數字城市規劃中一向把電子政府作為數字城市的神經、中樞去建設,它將打破現有行政機構的人為組織界限,構建一個電子化的虛擬機關,突破時間限制(如現行的8小時工作制)、空間限制(如現行的嚴格屬地原則)、流程限制(如現行的必須一級對一級的轉送)、暗箱限制(如現行的關系尋租、政治尋租等),達到政務公開、采購公開、管理公開和服務公開。

    第9篇:智慧城市數字經濟范文

    【關鍵詞】智慧城市;大數據;數據挖掘;數據分析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hot issues in current study, large data is the cornerstone of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 is a key of cit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We introduce the large data play in the role of wisdom City,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building wisdom city digital platform.

    【Key words】Wisdom City; Big data; Data mining; Data analysis

    0 引言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打破了數據的壟斷,信息源的擴大化和豐富化是大數據時代的重要特點。在未來,大數據將遍布城市各個角落,不管是人們的衣食住行,還是城市的運營管理,都將在大數據支撐下走向“智慧化”,而大數據將為智慧城市提供“智慧引擎”。

    1 大數據的含義以及特征

    大數據又被稱為巨量數據,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規模巨大,以至于無法在合理時間內通過人工截取、管理、處理并成為人類所能解讀的信息[1]。這些數據來自方方面面,比如傳感器采集的氣候信息、數字照片和視頻、購物交易記錄、手機信號等。

    大數據具有四個特征:

    (1)數據量大,大數據的起始計量單位至少是P、E或Z。

    (2)數據類型繁多,包括網絡日志、音頻、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因而對數據的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價值密度相對較低,信息海量但是要完成數據的價值“提純”難度較大。

    (4)巨大的數據價值,包括商業價值、社會價值、科研價值等。

    2 大數據與智慧城市建設

    近年來,國內外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僅我國明確提出創建智慧城市行動計劃及發展戰略的城市已有200多個。大數據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要求和機遇。

    2.1 大數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技術

    智慧城市相對于數字城市概念,最大的區別在于對感知層獲取的數據進行大數據處理,從而獲得支撐和保障智慧城市順利運營的多元信息。

    要實現對數字信息的智慧處理,前提是引入大數據處理技術,從而來整合分析跨地域、跨行業、跨部門的海量數據的處理,將特定的信息應用于特定的行業和特定的解決方案中。

    智慧城市的應用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數據采集、分析、存儲和利用的過程[2],大數據是智慧城市各個領域都能夠實現“智慧化”的關鍵性支撐技術。

    2.2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有廣泛的應用領域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落腳點是為智慧城市的各個領域提供強大的決策支持,大數據就像血液一樣遍布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各個應用系統,科學治理城市。

    在智慧交通系統中,通過對道路、車輛、天氣、行人等大量交通信息的實時挖掘,能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并快速響應突發狀況,為城市交通的良性運轉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在智慧安防系統中,通過平安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環境保護、危化品運輸監控、食品安全監控等大數據的挖掘,可以及時發現人為或自然災害、恐怖事件,提高應急處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等。

    在智慧城管系統中,通過對不同時間段、不同區域、不同部門獲得的大量監測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實時處理及深度挖掘,實現對城市管理實時監控與長期管理優化。

    2.3 大數據對智慧城市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數據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手段,同時也為智慧城市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要更加注重信息共享。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瓶頸在于“信息孤島”效應[3],各政府部門間不愿公開、分享數據,無法產生數據的深度價值和綜合價值。在大數據時代,智慧城市建設應大力推進大數據基礎平臺和基礎網絡建設,積極推進信息資源數據交換和共享體系建設,使大數據真正產生“大智慧”。

    二是,要更加注重信息安全。大數據時代,數據資產化成為趨勢,企業內部運行數據和客戶資料成為寶貴的數據資產,而且很多智慧城市應用系統涉及公民財產安全甚至國家安全,數據價值很高,因此信息安全問題成為大數據時代智慧城市建設重要難題。

    三是,要更加注重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智慧城市必然催生大數據運營行業的快速發展,包括大數據的采集、儲存、分析、挖掘等相關技術并且市場潛力十分巨大。未來三年我國智慧城市大數據應用市場年均將翻番。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要高度重視、積極培育圍繞大數據運營管理的相關產業和龍頭企業。

    3 智慧城市與大數據實踐經驗

    從國家政策來看,中國“863計劃”智慧城市項目總體技術體系架構在科技部863計劃“智慧城市(一期)”項目的支持下,提出了“六橫兩縱”的智慧城市技術框架。“六橫”層層遞進,最下層的是城市的感知層,再是傳輸層,再上面依次分別是處理層、支撐服務層、應用服務層,最上面是智慧應用層,貫穿全局的是安全保障體系以及標準與評測。而要真正實現智慧城市,必須引入大數據技術,主要包含以下三大方面的需求。

    3.1 大數據融合技術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是城市系統之間由于標準問題無法有效集成,形成信息孤島。因此,在大數據融合技術領域,一方面要加強大數據標準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強海量異構數據建模與融合、海量異構數據列存儲與索引等關鍵技術研發[4],給予底層數據集成的信息共享提供標準和技術保障。

    3.2 大數據處理技術

    大規模數據在智慧城市系統流動過程中,出于傳輸效率、數據質量與安全等因素的考慮,需要對大規模數據進行預處理。大數據處理技術往往需要與基于云計算的并行分布式技術相結合,這也是目前國際產業界普遍采用的技術方案。

    3.3 大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

    相比于大數據融合和處理技術,大數據分析與挖掘技術更為復雜,是國際學術界和產業界面臨的極具挑戰性的技術難題。

    4 大數據時代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幾點建議

    4.1 強化對大數據的研究

    引導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成立大數據技術創新聯盟,進一步加強對大數據發展前沿技術和信息的持續跟蹤研究。積極開展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大數據科學研究,建立大數據分析平臺,努力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數據分析設備、軟件和服務,加速大數據理論、技術和應用的創新。

    4.2 優化大數據形成機制

    加強政府部門在管理和服務過程中對數據的主動采集,在構建人口、法人、自然資源與空間地理、宏觀經濟等基礎數據庫,經濟社會重點領域的信息資源綜合數據庫和專業數據庫的基礎上,建立政府大數據庫。鼓勵制造業企業和商業機構加強對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數據采集,形成覆蓋生產過程和商業各環節各流程的數據庫。推進無線識別技術、傳感器、無線網絡、傳感網絡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提高數據采集的智能化水平。強化對大數據建設工作的組織協調,打破地區和部門數據壁壘,實現數據資源聯合共建、廣泛共享。

    4.3 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

    出臺大數據產業發展與應用規劃綱要,規劃建設大數據產業基地,出臺專項政策,成立產業發展基金,搭建研發創新平臺,吸引電信運營商、知名大數據企業以及互聯網領軍企業落戶。積極培育本地大數據企業,進一步培養和引進大數據專業人才、領軍人才、應用型人才,重點發展數據獲取、存儲、集成、挖掘、管理、融合、安全、可視化、建模等技術以及大數據一體機、新型架構計算機、大數據獲取工具、大數據管理產品、大數據分析軟件等硬件裝備和軟件產品。

    4.4 推進大數據普及應用

    從推進大數據商業化應用、推動政務大數據應用兩方面入手,大力促進大數據普及應用。在政務方面,重點選取醫療衛生、食品安全、港口物流、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等具有大數據基礎的領域,建設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強化大數據在智慧城市建設應用系統中的應用。

    在商業方面,實施典型應用示范工程,支持和鼓勵行業協會、中介組織開發深度加工的行業應用數據庫,建立行業應用和商業服務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數據挖掘分析和商業智能等大數據應用服務。推動大數據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運用大數據開展個性化制造,創新生產管理模式,提高企業競爭力。

    4.5 加強大數據規范管理

    研究大數據產業相關的政策法規,提出數據資源權益、隱私保護等方面的法規細則建議,制定大數據相關標準,并提出技術解決手段,在保護數據資源的同時,促進數據資源合理有序地開發利用。在人才、財稅、科技金融等方面出臺有利于數據人才和數據產業發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有利于大數據研究與發展的制度法規體系。重視大數據及其信息安全體系建設,加大對大數據信息安全形勢的宣傳力度,明確大數據的重點保障對象,加強對敏感和要害數據的監管,加快面向大數據的信息安全技術的研究,培養大數據安全的專業人才,建立并完善大數據信息安全體系。

    5 結束語

    智慧城市是城鎮化進程的下一個階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遠景。無線城市、數字城市、平安城市、感知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條件。誠信城市、綠色城市、健康城市、人文城市是智慧城市應有之意,智慧城市產生大數據,大數據反過來支撐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與大數據技術相結合一定會有璀璨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李小龍.基于MapReduce的電子商務個性化推薦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4.

    [2]王靜遠.以數據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綜述[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4,51(2):239-2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国产成人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四虎成人免费网站在线| www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a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成人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杨幂|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大帝|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午夜a| 午夜a级成人免费毛片| 成人动漫在线视频|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青青草成人免费|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在线观看www成人影院|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成人动漫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天天5g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成人国产mv免费视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无码A级毛片免费| 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