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煤礦水害專項應急預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TD74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煤礦產量的逐年遞增,礦井開采深度的不斷增加,全國各地煤礦透水事故頻發,煤礦防治水工作任務緊迫而繁重。為進一步深刻吸取近年來煤礦發生的水害事故及重大透水事故教訓,全面加強煤礦水害防治工作,確保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就煤礦防治水工作多次提出要求,全面加強企業安全管理,積極開展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不斷深化安全專項整治,進一步強化基礎管理工作,加快建立“探測超前、預報準確、防治達效、管理到位”的煤礦防治水工作體系,認真做好防汛、防排水、防雷電和井下防治水工作,防患于未然,嚴防因自然災害引發事故災難,有效遏制重特大水害事故和防范暴雨洪水引發生產安全事故。下面筆者就如何做好煤礦防治水預防水災事故工作,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加強領導,高度重視
煤礦企業要認真貫徹落實煤礦防治水相關規定,充分認識防治水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要建立并充實工作領導組,成立綜合防治水機構,認真學習《煤礦安全規程》和《煤礦防治水規定》,定期召開安全專題會議,認真分析和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建立預防暴雨洪水引發煤礦事故災難的機制和制度,提前部署好雨季“三防”和防治水工作。要按照國家安全生產事故預防工作的要求,做好編制搶險預案,組建搶險隊伍,加強應急預案演練,制定并嚴格落實雨季防治水措施,儲備足夠的防洪搶險物資,為應對突發事故做好充分準備。
二、構建長效機制,完善制度,強化責任意識
煤礦防治水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構建煤礦水害防治的長效機制,特別是要建立防治水安全責任體系和安全監管體系,完善防治水工作機構,配足防治水專業技術人員,配齊專用探放水設備,加強探放水隊伍的建設和管理。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或水害隱患嚴重的煤礦企業,必須設立專門的煤礦防治水機構,配備水文地質技術人員,要配備齊全的探放水設備和專業隊伍,建立并執行水害防治崗位責任制、防治技術管理制度、預測預報制度、水害隱患排查治理制度、事故隱患責任追究制度、防治水安全確認簽字移交制度等。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災,做到早謀化、早準備,超前安排部署“雨季三防”和井下防治水工作,一級一級的落實責任,層層分解工作任務,做到責任明確。要切實監督、督促煤礦企業認真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將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并積極采取有力防范措施,不斷促進礦井防治水工作制度化、規范化。
三、建立健全完善基礎臺帳,完善礦井水文地質基礎資料
要定期對周邊小煤窯進行調查,建立水文檔案,查清周邊煤礦水文賦存資料。一是積極查找收集資源整合礦井的資料,包括周邊歷年關閉煤礦的采掘工程平面圖,嚴格積水線、警戒線、探水線的“三線”管理。二是督促煤礦采取地面地質調查、核實礦井資料、走訪老工人及當地群眾等方式,確實查清原有小煤礦開采情況,真實掌握礦區水害地點標高、采空區范圍和積水量、巷道布置等情況。三是是督促生產礦井開展了水文地質補充調查等工作,完善編制礦井充水性圖、礦井涌水量與各種相關因素動態曲線圖、礦井綜合水文地質圖、礦井綜合水文地質剖面圖、礦井綜合水文地質柱狀圖等有關圖件,并建立礦井涌水量觀測成果、氣象資料、探放水成果等有關基礎臺賬。四是建立防治水專家會診制度,進行全面排查和自查自評。
四、加強防治水知識教育培訓,提高水害防治意識和技能
要加強水害事故警示教育,通過重大水害事故案例,深刻接受事故教訓,舉一反三。通過警示教育活動,真正提高廣大職工的安全意識,推動防治水工作,有效防范水害事故的發生。一是組織相關人員參加國家、省、市舉辦的防治水專業培訓,并進行考試、考核。二是煤礦安全監管監察部門要督促煤礦企業結合典型水害案例,加強對職工水害防治知識的培訓和教育,采取專家解讀、現場培訓、案例警示教育等多種形式對井下職工進行防治水知識的全面培訓,對先進的探放水設備和技術等手段,著重進行培訓,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分析判斷能力,做到水害綜合分析,提前預測預報,提高煤礦職工安全生產技能和綜合素質。三是開展水害應急預案的演練,提高抵御水災和緊急避險能力。
五、認真落實防治水措施
一是煤礦負責人和管理人員嚴格落實24小時調度值班制度、領導帶班制度和安全情況報告制度,要提高警惕,時刻觀察天氣情況,特別是接到大雨暴雨災害預警電話、手機短信或文字書面通知后,必須立即停止作業,撤出疏散井下作業人員,確保安全。二是要認真落實“防、堵、疏、排、截”五項綜合治理措施。三是加強現場管理和專項整治,認真落實探放水有關規定,堅持“有掘必探、有采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原則,對受水害危害區域,要及時編制探放水設計,嚴格按設計進行探放水。在安排生產計劃時,首先安排探放水計劃,采掘隊伍進行生產前必須履行探放水安全確認簽字移交程序。四是認真做好井下探放水工作,及時開展礦井水害隱患排查和治理,根據礦井充水條件,分析落實“防、堵、疏、排、截”綜合治理措施,嚴格落實“有疑必停,有險必撤”的緊急措施,確保安全生產。
六、定期組織開展水害隱患排查專項檢查
對防治水工作要列入各階段執法檢查計劃,做為全年重點檢查內容,明確檢查內容、時間安排、工作要求。隱患排查要突出重點:防汛物資是否準備充足;排泄洪渠、排水溝及涵洞等防洪設施是否堅固、完好、暢通;辦公室、生活區、職工宿舍是否受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威脅,受威脅地點是否采取防范措施;礦井排水系統是否可靠,排水能力是否滿足規定要求;水泵、管路、電控等設備是否保持完好;礦井防治水設施、探放水設備是否齊全到位;礦井防雷電裝置是否組織檢修、測試,地面避雷裝置是否齊全有效;是否存在井口在洪水位以下;主變壓器、下井電纜等供變電設施是否進行預防性試驗;供電系統漏電保護是否進行整定校驗;泵房、變配電所、防洪物資庫等重要場所的值班人員是否落實值班責任制等,并要建立臺賬,對排查出的水害隱患要責任到人、立即整改。通過查隱患、堵漏洞、夯實基礎、強化管理,徹底消除隱患。
七、進一步加大水害防治的監管監察力度
煤礦安全監管部門要認真履行對煤礦水害的日常監管職責,加強對轄區內煤礦的監督檢查力度。凡沒有配備地質或水文地質專業技術人員的,有水患的企業未配備探放水設備和隊伍的,防治水措施不落實的,沒有開展水害隱患排查治理、制定礦井水害應急預案的,超層越界開采的,開采防水煤柱的煤礦企業,必須責令其立即停產整改,經整改仍不合格的,要依法關閉。對對存在重大隱患的,責令停產整頓,凡整改不合格、無法保障安全開采的,依法予以關閉。
總之,煤礦防治水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各級管理人員必須高度重視,提高防治水意識,積極掌握水害防治水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的應用,強化現場管理,消除安全隱患,促進煤礦企業安全、穩定、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紹刊.加大煤礦水害防治的監管監察力度的必要性[J].山西煤炭,2008年02期.
[關鍵詞]煤礦;防治;措施
一、山西省煤礦防治水的現狀
以前,山西省煤礦多、小、散的局面和粗放落后的生產方式引起了煤炭資源的重大浪費,形成了環境污染,生態影響,直接影響著煤礦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省政府決定,2006年在全省進行煤炭資源整合,到2006年底,共保留煤礦3022座,淘汰9萬噸每年以下小煤礦。根據省政府要求,從2007年到2008年共關閉395座煤礦,到2008年底全省保留礦井2676座。為了實現山西省煤礦的可持續性發展,提高企業集中度,山西省委、省政府想出策略,借助金融機制在山西省煤炭行業進行全國范圍內的企業重組工作,解決困難,搶占發展先機,省政府在全省推進煤炭企業重組,全省煤炭在2627座基礎上關閉1574座,到2010年底保留1053座,平均單井規模在110萬噸每年以上,基本實現機械化開采。
山西省礦井水就是礦井開拓、采掘中淋入、滲入、滴入、流入井巷的工作面的水,礦井透水就是井巷、工作面和水源接近溝通而導致的出水的事故。當各種通道流入礦井的涌水量超過礦外的正常排水的才能的時候,就容易造成礦井水泛濫成災,形成礦井災害,我國有27、5的國有重點礦井受到各種水災的危險。
礦井水災能夠引起各種災害,產生危險,影響礦井生產效率,造成淹井人亡的事故,容易惡化環境,形成巷道積水,頂板淋水等,讓地面和附近的巷道空氣潮濕,工作環境很差,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礦井水災容易引起排水費用,能提高成本,影響道排水的措施、設備和排水費用。礦井水災能縮短生產壽命,容易對金屬設備,金屬設施有著腐蝕能力。礦井水災容易損失煤炭資源,引起隔離煤柱的煤損。礦井水災還容易引起瓦斯積聚、爆炸,引起瓦斯積聚、爆炸和硫化氫中毒,當礦井水能量超過礦井的排水能力的時候,或者突然涌水的時候,容易引起礦井局部停產或局部巷道被淹沒,引起礦井淹沒、人員傷亡,引起停產和關井等。
二、資源整合礦井水害防治
(一)礦井水害的綜合防治
1、切實加強防治水的基礎工作。山西省煤炭行業應該編寫長期資源整合礦井水的綜合防治計劃,認真組織實施計劃,各類礦井應該采用適合的礦井的物探、鉆探等仙境技術,找到礦井的水文地質情況,重視物理技術在礦井水害中的地位,重視在設計階段堅持運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和瞬變電磁技術進行補充勘探,查明地球物理技術在煤礦水害中的作用,采取設計階段堅持使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和瞬變電磁技術進行補充勘測,查明落差大于5米的斷層和富水性。
2、認真做好井下探放水工作,采掘工作面受到水害的影響的礦井,應該充分運用充水條件進行分析,堅持有預測預報,有疑心必探究,先探究后開掘,先治理后采掘等策略,深刻落實防、堵、疏、排、截等綜合治理措施。礦井有透水的征兆的時候,采用水害的威脅作業,應該立即停止作業,撤出作業人員到達安全地點,深刻分析原因,采用積極的措施。井下探放水的實惠哦應該采用探放水鉆機,嚴格使用煤電鉆進行探放水。
3、深刻加強“雨季”三防工作,煤礦企業應該就防范暴雨洪水進行隱患排查和專項整治,徹底消除安全隱患。井口標高低于歷史最高洪水的水位的礦井應該有應急的措施,對洪水可能淹沒的廢舊的老井必須按照規定填充封死,或者在井口澆注1個大于井筒斷面的堅實的鋼筋混凝土的蓋板,嚴防地表的水倒灌在井下導致淹井。雨季應該安排專人負責對本井田的范圍內可能波及的周邊廢舊老窯、地面塌陷的坑、采動的裂隙,以及可能影響礦井安全的水庫和湖泊、河流和涵閘、提防工程等重點的部位進行巡視檢查,尤其是接到暴雨災害的預警信息和警報后,應該實施24小時的不間斷的巡視,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發的淹井的事故等災害緊急情況下及時撤出井下人員的制度,發現暴雨災害嚴重后,可能引發淹井的時候,應該立即停產撤人,重視確認隱患已經消除以后采能恢復生產。
4、重視水害的應急救援和只供防水安全知識培訓等各項工作,制定完善水害應急預案,建立區域搶險排水基地,增加各類排水的設備,實現對設備的檢修,保證設備條件完好,增強搶險的救災的效果。煤礦企業也要準備充足的搶險物資和設備,保證搶險救災的時候能夠及時準確地發揮作用。煤礦企業應該結合水害的案例,加強只供水害的防治知識的訓練和教育,全面提高安全生產技能和綜合素質,全面制定礦井水害應急預案,開展應急預案的演練,保證職工掌握逃生的線路。煤礦企業在發生透水之后,應該立即啟動礦井水害的應急方案,規定及時上報到有關的部門,積極開展救援的工作。
三、防治水的技術措施的使用
防治水的工作應該堅持預測預報,有疑問必探究,先探究后開掘,先治理后采掘,采用防止、堵塞、疏通、排和截的綜合治理的辦法和措施。
1、防
在礦井設計的時候,井口和工業場地應該選擇不受到洪水威脅的地點,井口和工業場地以內的主要建筑物的標高,應該高出當地歷年的最高的洪水位置,如果因為受到地形的限制,就難以找到合適的井筒的位置,并且應該建筑堅實的高臺,讓井口高高標出歷年的最高的洪水的位置。礦區受到山洪的威脅的時候,可以在山坡上修挖防洪溝堵截并在井口附近的水流的方向修筑防洪的堤壩,防止山洪暴發洪水直接從井口灌到井下來。礦區地表的塌陷區域,廢舊的鉆孔和小窯古井等,都要用鉆土和石塊堵塞、填平、夯實,對于很大范圍內的塌陷的坑和裂縫的塌陷區,填塞的工程量卻太大,或者一些固定的原因不能進行填塞的時候,也要采取外國挖掘環狀排水溝進行截水,不讓雨水匯集,對于流經礦區的河流和溝渠,如果確定查明有著一些水流漏失的情況,一定要對礦井的安全構成威脅,可以在礦區水流漏失的地段,使用粘土、料石、水泥修筑。這樣的辦法適用于流量不大的季節性河流,對于水量較大的河流,可以采用改道的辦法,雖然可以徹底解決河流對礦井安全的威脅,但是工程巨大、耗資巨多,還要涉及一些農業生產的問題,所以不能采用,應該認真檢查,全面比較后再決定。
2、疏
對于礦區以內的大面積的積水或者防水的匯集水,可以開掘疏水溝渠將積水排走,如果礦井四面是山,積水流不出去,可以開掘洞,將水引到礦區外面去,在修筑疏水溝渠的時候,應該避免煤層和含水層的露頭、地表的裂縫等,防止地表水滲入井下。
3、排
對待地勢低洼,水流排不出去的時候,或者洪水季節河水有倒流現象的礦區,可以在泄洪總溝的出口處建立水閘,設立排洪站口,利用水泵向外面排水。
4、截
[關鍵詞]煤礦安全;技術進展;科技對策;發展方向
近年來,我國在煤礦安全生產領域加大了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和監管監察的力度,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1]。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我國煤炭產量從2.11Gt攀升到3.87Gt,增加83.4%;煤礦事故起數從3306起下降到509起,下降84.6%;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從5938人下降到931人,下降84.3%;百萬噸死亡率從2.811下降到0.255,下降90.9%。但在當前宏觀經濟運行和煤炭行業發展的新形勢下,我國煤礦安全依然面臨行業形勢不容樂觀、事故總量仍然偏高、區域發展極不平衡、職業健康備受關注、科技支撐仍待加強等突出問題和嚴峻挑戰。“十三五”期間,有必要圍繞煤礦安全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強化技術創新和集成示范,推動煤礦安全科技水平再上新臺階。為此,在總結分析我國煤礦安全科技近年來的主要進展和當前面臨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十三五”我國煤礦安全科技的對策和方向建議。
1煤礦安全科技主要進展
“十二五”以來,煤礦安全領域相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產企業注重產學研用相結合,以實施“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國家科技計劃為契機,廣泛開展科技合作和技術創新,在基礎理論、關鍵技術、重大裝備和工程示范等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為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提供了重要支撐。
1.1煤礦瓦斯災害防治
瓦斯災害監控預警和瓦斯高效抽采利用是瓦斯治理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瓦斯含量快速準確測定技術實現了120m長鉆孔定點取樣,20min內快速測定瓦斯含量,測定誤差小于7%,并在100多個礦井推廣應用。開發的基于2個“四位一體”煤礦瓦斯災害監控預警系統,大幅提高了瓦斯災害預警自動化水平,預警準確率達75%以上。研制成功國內首臺最大扭矩12000N•m大功率定向鉆機,在晉城寺河煤礦完成1881m井下近水平長鉆孔施工,創造了煤礦井下順煤層定向鉆孔深度的世界紀錄。研制成功適用于f≤0.5松軟煤層的高轉速大扭矩螺旋鉆進裝備、空氣套管鉆進裝備及地面遠距離自動控制鉆進裝備,在松藻、淮南、平頂山等礦區廣泛開展示范應用,松軟煤層鉆孔深度最深達271m,鉆孔成孔率達到76.9%。開發了煤礦采動區頂板“L”型地面井抽采技術并在晉城寺河煤礦成功應用,抽采濃度最高達93%,抽采純量最高達3.11萬m3/d,實現了本煤層采動影響區、采空區連續抽采,工作面瓦斯濃度降低約30%[2]。
1.2煤礦水害防治
水源和導水通道探測、水害預測、注漿堵水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水文地質探測與水害治理技術體系日趨完善。研發的井下瞬變電磁儀,可用于井下掘進頭、側幫、頂底板、充水采空區、充水陷落柱、含水層等隱蔽水害探測,最大探測距離達200m,準確率達到70%。研發的自記式地震儀及數據處理與解釋軟件,顯著提高了斷層、陷落柱、煤層變薄帶等異常體的探測精度,探測距離達1600m。研發的動水大通道突水鉆孔控制注漿高效封堵技術,解決了攜袋鉆進、鉆注一體化轉換、注漿入袋、拋袋提鉆等技術難題,在陜西榆卜界煤礦涌水量約1200m3/h的動水條件下,對高3m寬4m的過水巷道實施封堵一次成功,封堵巷道不足50m,注漿量不到850m3,施工工期僅18d[3]。
1.3煤礦火災防治
早期預測預報、監測預警、新型防滅火材料和裝備等是礦井火災防治的關鍵。目前已形成了以自然發火早期預測預報、阻化劑防火、氮氣防滅火、凝膠防滅火、黃泥灌漿防滅火技術等為主體的內因火災防治技術體系。形成了以膠帶機火災預測與自動滅火技術,惰氣滅火、泡沫滅火、惰泡滅火技術等為主體的外因火災防治技術體系。煤礦井下移動式碳分子篩制氮裝置關鍵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氮氣出口濃度≥98%,出口流量≥2000m3/h,填補我國煤礦井下移動式大流量制氮裝置的空白[4]。
1.4煤礦粉塵防治
形成以煤層注水防塵、噴霧降塵、通風除塵、個體防護等為主體的防降塵技術體系,以及被動式隔爆、自動抑爆技術兩大類多類型防隔爆技術體系。粉塵濃度、粒度分布測定等粉塵檢測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可對作業環境粉塵濃度進行實時、在線監測[5]。研制出國內首套煤礦井下掘進工作面綜合除塵系統,在神東等礦區得到成功應用,呼吸性粉塵除塵效率≥99%,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5沖擊地壓防治
形成了以巖石力學方法和地球物理方法為主的沖擊地壓監測預警與評價體系,建立了包括區域防治與局部防治的沖擊地壓防治體系[6]。針對目前國內外已有微震監測系統只能被動接受煤巖體破裂產生的微震信號和震源定位精度不高的現狀,研發出自震式微震監測系統,實現了監測區域內波速場的實時反演與解算,提高了微震監測系統的定位精度,微震監測系統的震源定位精度達到5~10m。
1.6煤礦熱害防治
形成了礦井熱害預測、評價、控制成套技術和裝備,為改善工作環境和保障職業健康提供了重要技術裝備支持。成功研制首套地面集中降溫的核心設備———高低壓轉換裝置,溫度躍升小于0.5℃,設計壓力16MPa,已在平煤神馬集團建設示范礦井[7]。
1.7煤礦應急救援
形成了事故預警、培訓演練、逃生避難、搶險救援等一系列成套技術和裝備。在人員精確定位技術、無線救災通訊、應急避災信號引導、應急救援指揮系統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先進成果。采用無線MESH網絡、骨傳導等技術研制了KJ30礦用救災無線通信系統,救護隊員可快速搭建數據傳輸通道,將事發地點的現場圖像、環境參數、救護隊員生命體征等信息傳輸至指揮中心,支持雙向對講,供救援指揮人員實時掌握救援情況并進行可視化管理和調度,目前已在14個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區域隊進行推廣[8]。
2煤礦安全科技面臨的形勢
在當前宏觀經濟運行和煤炭行業發展的新形勢下,我國煤礦安全生產也呈現新的特點,面臨行業形勢不容樂觀、事故總量仍然偏高、區域發展極不平衡、職業健康備受關注等突出問題和嚴峻挑戰。
2.1煤礦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首先,盡管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但重特大事故仍時有發生。據統計,2012~2014年全國工礦商貿企業共發生重特大事故71起,死亡1278人,其中煤礦44起,死亡747人,分別占61.97%和58.45%;其次,我國煤礦安全生產水平與發達國家先進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距。2014年我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0.255,仍遠高于歐美主要產煤國家平均0.03的水平;再次,煤礦安全生產指標持續走低,百萬噸死亡率等指標低位反彈和反復的風險增大。此外,能源革命也給煤礦安全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煤礦安全水平極不平衡
長江以南及西南地區地質條件極為復雜,80%煤層為急傾斜、傾斜煤層,薄煤層多,厚度0.6~2m,局部斷層密度達到35條/km2,機械化程度極低。2012年,全國僅云、貴、川、渝、湘5省市的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均超100人,共死亡672人,占全國的49%,而5省市煤炭產量僅占全國的13%。2013年,全國僅云、貴、川、渝、湘5省市的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均超90人,共死亡494人,占全國的46%,而5省市煤炭產量僅占全國的12%。
2.3煤礦開發條件不斷變化
我國煤炭資源分布具有“東貧西富”、“東深西旱”的特點,煤炭開發不斷向西部和深部轉移。東部擁有約90%的經濟總量,而煤炭資源的賦存僅占總量的30%;西部煤炭資源的賦存占70%,經濟總量僅約為10%。目前全國已有47座超千米深井,最深已達1501m,隨東部煤炭開采深度增加,高地應力、高瓦斯、高地溫、高承壓水等帶來的安全問題更加突出[9]。新疆等西部地區大傾角煤層、巨厚煤層、三軟煤層的安全高效開采也面臨嚴峻挑戰。
2.4隱蔽致災因素難以精確普查
煤礦隱蔽致災因素通常無明顯的顯現特征,具有隱蔽性、時變性、脆弱性等特點,探測和預防難度大。煤礦災害事故大多都與隱蔽致災地質因素緊密相關,隱蔽致災因素已成為引發煤礦水害、瓦斯和頂板等重大災害事故的主要原因[10]。據不完全統計,在煤礦重大事故中,與地質條件有關的各類重大事故占90%。隱蔽致災因素的致災機理和預防機制、隱蔽致災地質因素的快速精細探查技術與裝備是研發重點。
2.5煤礦職業危害備受關注
煤炭開采過程中存在的粉塵、噪聲、高溫、振動、高濕等職業危害,對職工安全健康造成嚴重威脅。2013年共報告職業病26393例,其中塵肺病23152例;煤礦職業病15078例,其中塵肺病13955例[11]。煤礦塵肺病約占新發塵肺病總數的60%。在有效遏制重大人員傷亡事故的同時,如何預防和控制職業危害,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已成為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重點。
2.6煤礦安全投入面臨困局
受宏觀經濟影響,煤炭需求持續下滑,供大于求現象十分嚴重,煤炭行業低迷現狀或將持續。煤炭企業在經濟效益普遍下滑虧損條件下,資金周轉困難,安全投入難以保證。因此,煤礦安全技術裝備的經濟性和實用性越來越成為現場應用考慮的重要方面,技術成果應用示范和推廣難度加大,容易影響科技成果研發和應用兩方面的積極性。
3煤礦安全科技發展的方向
國家能源局、環保部、工信部在《促進煤炭安全綠色開發和清潔高效利用的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全國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85%以上,掘進機械化程度達到62%以上。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煤炭百萬噸死亡率下降到0.15以下。為實現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的目標,有必要針對煤礦安全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出針對性科技對策和發展方向。
3.1攻克災害防治技術瓶頸,打好災害對抗戰
針對煤炭開發向深部和西部轉移出現的災害新特點,以“超前預測、主動預警、綜合防治”為重點,研發煤礦隱蔽致災因素動態智能探測、煤礦重大災害風險判識及監控預警、煤礦深部開采動力災害防控技術。重點突破小尺度地質異常體精細探測技術、隱蔽致災因素井上下立體動態探測技術、煤礦重大災害判識預警模型及方法、突水水源在線快速判別與智能注漿系統、超千米深部流變圍巖控制技術、深部礦井耦合動力災害防治技術、高溫誘發瓦斯煤塵爆炸及自燃火災防控技術、礦山呼吸性粉塵監測與防治技術等。
3.2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打好安全戰
當前“減人促安”、“無人則安”的理念被廣泛認同,通過提升煤礦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可在提高煤炭生產效率的同時顯著提升煤礦安全生產水平。為此,有必要圍繞煤礦重點生產環節及安全保障系統的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開展攻關,重點突破煤礦巷道高效快速掘進技術與裝備、難采煤層機械化開采技術與裝備、清潔智能輔助運輸技術與裝備、無人化綜采工作面巡檢機器人、“人-機-環境”信息感知和交互技術與裝備、智能生產調度系統等,促進煤礦“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提升安全高效開采水平。
3.3提升應急救援裝備水平,打好災變時應急戰
煤礦應急處置與救援是煤礦安全生產的最后一道防線,為保障煤礦災變時期應急救援技術裝備“找得到、調得來、用得好”,急需研制集緊急避險、災區偵測、通信定位、應急救援于一體的煤礦重大事故應急處置與救援技術和裝備。重點突破煤礦重大災害災情演變規律、煤礦災變環境偵測及存儲技術、災變環境應急通信及遇險(難)人員精確定位技術、快速逃生避險救援保障技術及裝備、煤礦救援通道快速構建技術及裝備、智能化應急預案及應急救援輔助決策技術,提升煤礦重大事故應急處置與救援技術裝備水平。
3.4提高監管執法技術水平,打好安全監管戰
監管監察是加強煤礦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當前有必要進一步提高煤礦安全監管監察的科技含量和科學化水平。重點突破現場監督檢測裝備、現場執法與調查取證分析裝備、信息化裝備、執法配套裝備等,全面提升監管監察技術裝備水平[12]。此外,要加強對煤礦安全現有技術標準和規程的調研和梳理工作,對缺乏科學性、合理性的重點技術條款和關鍵技術參數進行深入研究,做好技術標準規范的修訂和制定工作,為煤礦安全生產和監管監察提供科學指導和依據。
4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