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媒體開展運營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下一代網絡軟交換存在問題
Abstract:Itdescribesthestateofsoftswitchtechnologyintheworld,servicesprovidedbyNGNbasedonsoftswitch,relatedorganizationsonsoftswitchstudyandproblemsonitsdevelopment.
Keywords:NGNSoftswitchProblem
1國際軟交換技術的發展狀況
下一代網絡(NGN)是一個建立在IP技術基礎上的新型公共電信網絡,它將話音、數據、視頻等多種業務集于一體。建設下一代網絡是電信競爭的需要。隨著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電信市場的逐步開放,電信業的一個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業務運營和網絡運營的分離,由網絡運營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礎承載平臺,由業務提供商提供各種應用,他們與設備制造商三足鼎立,共同推動了電信業的繁榮和進步。
軟交換技術是下一代網絡的核心技術,軟交換思想吸取了IP、ATM、IN和TDM等眾家之長,形成分層、全開放的體系架構,作為下一代網絡的發展方向,軟交換不但實現了網絡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業務的融合。
目前,歐洲電信運營商對于軟交換(下一代網絡)的發展和應用大體上采用比較務實和謹慎的態度,運營商都是根據自身網絡的實際情況和業務的發展來采取對策。德國電信聚焦海外市場,積極開拓國際IP網的話音業務,并在新技術投入使用之前,注重新技術和新設備的試驗和評估。2001年開始在國際網絡進行軟交換的試驗,放置了一臺軟交換機和4個媒體網關開展IP網絡提供語音業務、呼叫中心業務和VPN業務的試驗,其軟交換的標準采用SIP-T協議。英國電信則逐步地在長途網和本地網實現分組話音,本地網有5個節點開展了軟交換實驗,部分已經商用,并且試驗規模在逐步擴展。在提供話音質量的保證方面,英國電信已在其承載網絡內全面采用ATM技術。比利時電信認為2004年以后引入NGN比較適當,但目前需注意跟蹤技術和設備的發展,比利時電信的技術部門在NGN方面重點研究未來分組話音網絡的體系架構和需求、開展NGN技術培訓、建立NGN實驗室,為開展現場試驗進行技術準備。一些北美電信運營商也正在積極開展有利于軟交換提供話音業務的試驗,有些運營商已經開始提供商用業務。
2002年3月,中國電信下一代網絡(NGN)試驗項目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城市啟動。中國電信與北電網絡、愛立信、西門子、中興通訊、上海貝爾5廠家簽訂了下一代網絡試驗工程設備合同。合同涉及金額近1億元人民幣。根據中國電信與北電網絡簽署的合同,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4城市部署北電網絡的SUCCESSIoN下一代網絡解決方案。NGN網絡全國試驗網項目涉及的技術面、提供的業務量、網絡覆蓋的廣度、深度均在全球首屈一指。
在設備制造商方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北電網絡,其NGN產品為SUCCESSIoN(繼往開來)解決方案,于1999年在BT-SPAIN首次正式商用,迄今為止,在全球超過24個國家的40多個網絡中得到試驗或商用。其商用客戶中包括VErIzoN、SPrINT、中國電信、香港寬頻(HKBN)、新世界電信(NEWWorLDTEL)及鐵通等。
SUCCESSIoN的應用類型包括了長途及匯接(C4)業務、本地接入(C5)及多媒體業務、無線匯接及3G核心網業務以及有線電視多網合一業務。目前幾種解決方案已經在實際網絡中運用。其中,VErIzoN的軟交換本地匯接網絡包含2個軟交換節點及70多個媒體網關,每個節點每天處理超過1100萬次呼叫。SPrINT作為全美第一個實現TDM端局以軟交換替換的運營商,其第一期工程(350萬線)全部采用北電的SUCCESSIoN方案。香港寬頻應用SUCCESSIoN本地IAD接入方案,在短短的17個月時間內,已擁有16萬用戶,是全球最大的基于以太網IAD接入的NGN網絡,目前運營穩定良好。在最近的市場調研報告中,北電網絡列全球軟交換市場份額第一,也是全球VoIP和VoATM媒體網關市場份額第一。
2NGN提供的業務
軟交換技術的引入除了對現有PSTN話音業務實現全面的繼承以外,還在基于SIP的寬帶多媒體業務、PSTN與因特網業務結合衍生的業務、用戶個性化業務以及業務創新方面有著PSTN和因特網等單一網絡無法比擬的優勢。傳統PSTN由于終端智能和帶寬的限制,無法實現多種靈活的業務邏輯和多媒體業務。由于業務邏輯控制和網絡智能在PSTN內每個交換機上呈分散式節點式分布,并且由于用戶數據由各自歸屬的交換機管理,導致某些業務(如廣域CENTrEx)難以開展。PSTN的終端種類非常單一且沒有智能,業務的智能完全由交換機實現,因此一直以來難以實現用戶對業務的個性化定制,而且由于終端智能的限制存在使用不便和各種電話補充業務難以推廣的問題。引入NGN則在業務實現的簡單性和靈活性上有了本質改變。NGN的業務邏輯控制和網絡智能在軟交換和應用服務器等少量網元上集中部署,因此可以方便地在全網實現業務部署和業務升級,NGN對廣域CENTrEx的實現就非常容易。由于NGN引入了對等性控制協議(SIP),使得終端的智能大大提高,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豐富多彩的SIP智能終端。終端智能的提高及媒體承載能力的加強(如支持話音、視頻等)使得用戶對業務的個性化定制成為可能并且已經商用。如NGN的“呼叫屏蔽”這一特性,用戶可以對不同來話進行篩選性的監控,可以在不同時間對不同來話實施不同的應答策略,應答的方式也不僅僅局限于接聽、轉發、掛斷等傳統方式,而是包括了話音應答、問候音播放、語音信箱轉接、電子郵件轉接、網頁推送等多種不同的應答方式。這種靈活性在傳統PSTN上是無法實現的。
此外,NGN能夠實現許多PSTN所無法實現的業務特性,一號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PSTN通過IN方式也可以實現一號通業務,然而NGN基于SIP協議可以輕松實現IN方式的一號通所無法實現的能力。如NGN的一號通業務可以實現用戶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設定對來話的振鈴終端和振鈴順序,而這些策略可以依據來話者的不同和時間段的不同而變化。比如對自己的家人和同事可以實施兩種完全不同的振鈴策略,自己上班和下班時的振鈴策略也可以完全不同。這就給了用戶最大的自由和靈活性,保證可以有一種方式能聯系到他,給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這種業務特性是PSTN所無法實現的。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如WEB800、點擊傳真等。
NGN不但在業務實現的簡易性和靈活性上有獨到之處,并且能實現許多PSTN無法實現的業務,而且具有業務的惟一性。NGN的業務能力主要包括:
A)全面繼承PSTN傳統話音業務(包括基本話音業務、電話補充業務、CENTrEx業務、ISDNPRI補充業務、IN類業務等);
B)基于SIP的寬帶多媒體業務;
C)PSTN與因特網相結合的業務(即PINT業務,如點擊撥號、點擊傳真、WEB800、ICW等);
D)用戶可定制的個性化業務。3從事軟交換研究的國際組織
NGN是目前運營商和設備廠商都在討論的熱點技術,也是國外許多標準化組織和論壇(包括ITU-T的第11和16工作組,IETF的IPTELEPHoNY工作組、信令傳輸工作組(SIGTrAN)、媒體網關控制工作組(MEGACo),ETSI的TIPHoN,國際軟交換協會(ISC),3GPP,3GPP2,MPLS論壇,ATM論壇,DVB,DSL論壇,PARLAY等)的研究工作重點。我國網絡與交換標準研究組和IP研究組于2000年開始制定NGN網絡的相關標準。
其中,ISC成立于1999年5月,目前有近150個成員,是運營商和設備供應商交流需求和動態的場合。國際上大多數知名的電信設備制造商,如阿爾卡特、朗訊、北方電訊、CISCo、西門子、富士通、諾基亞、愛立信等,另外有一些電信運營商如美國的LEVEL3、QWEST、AT&T、日本的NTT等均為該協會成員。
軟交換論壇包含5個工作組,負責網絡架構、協議制定等技術工作。
業務應用工作組負責業務功能制定、協調以及API標準的應用。
網絡結構工作組負責軟交換網絡功能架構的制定。
設備控制工作組負責軟交換間以及軟交換與其他網絡設備間控制協議的制定和補充、增強,如MGCP、MGC和設備的兼容性等。
網絡管理工作組負責網絡管理的結構和協議制定。
SIP工作組負責SIP協議在軟交換網絡中的應用和增強。
此外,ITU-T和IETF在相關協議的標準化方面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如H.248協議、BICC協議、SIP協議和SIGTrAN系列協議等。
4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不少廠家推出了軟交換的解決方案,各運營商也在積極進行相關的試驗,但新技術的應用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完善。從目前廠家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來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A)國際上尚無大型網絡的組網和運營經驗。傳統電信網經過長期的運營積累,在網絡組織方面已經具有相當成熟的經驗;而基于軟交換的NGN網絡組織目前國內外尚無成熟的經驗,是采用基于軟交換的全平面結構,還是采用分區域選路結構等,在技術和實踐方面都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B)協議尚未做到兼容性,標準還在發展之中。不同廠家的軟交換在技術標準的選用及協議的兼容性方面還難以做到相互兼容。BICC協議、SIP-T協議和H.248協議也在發展之中,協議的選項需要運營商根據業務的需要來進一步確定。
C)API沒有成熟的產品。基于開放的業務平臺,采用標準的API接口為網絡運營商提供新業務開創了未來美好的前景,但是相應的產品仍在探索和研發之中。
D)業務開發問題。標準、開放的API接口能夠快速、靈活地提供豐富的業務,這是軟交換體系的一個優勢所在,但目前廠家能夠提供的業務多集中為基本語音業務及補充業務、IN類業務、PINT業務、多媒體終端之間的同步瀏覽、統一消息、多媒體會議等,究竟什么業務才是運營商手中的殺手業務,才能真正帶來收益,是目前運營商和設備商在共同苦思冥想的問題,目前并未出現使人眼前為之一亮的業務。
E)網絡安全和網絡Qos問題。目前業界還沒有一個非常完善的方法來解決網絡安全性的問題,只能通過要求TG、軟交換等網絡設備應具備一定的反入侵能力以增強系統的安全性,用戶賬號、密碼等用戶數據的安全則只能采用加密的方式解決。在網絡Qos方面,IETF組織已經提出了多種服務模型和機制來滿足Qos的需求,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綜合業務模型(INTSErV)、區分業務模型(DIFFSErV)、MPLS技術、流量工程等,具體這些方案如何組合使用、可行性如何,效果如何,有待研究。
如何平滑實現從傳統網絡向云的轉變,如何在轉變之后提升自身的價值,如何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成為了廣電行業最為關心的問題。在本屆CCBN上,眾多網絡廠商和增值服務都推出了具有特色的解決方案。
華為媒體云
華為在本屆CCBN上展示了其媒體云解決方案。該方案覆蓋了媒體內容制作、消費和傳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媒體云解決方案包括針對電視臺的新媒體內容中心解決方案,以及針對廣電網絡的媒體匯聚平臺和高效分發網絡SmartCDN和Cache。該方案以視頻內容的全媒體生命周期循環為核心,通過基于云的基礎架構、媒體生命周期管理、融合的內容管理以及媒體應用,實現內容聚合、內容增值、內容社會化。
華為媒體云解決方案能夠有效幫助運營商進行內容經營和管道經營。通過華為媒體云解決方案可以將廣泛的內容匯聚到廣電網絡中,經過全媒體生命周期的各項加工處理,增強內容資產附加值和廣告潛在價值,提升基于個人興趣內容的吸引力,增加用戶消費黏性,從而達到內容精細化運營的目的。同時,華為媒體云解決方案還能夠通過CDN高效低成本進行內容分發、通過Cache技術節省網間流量并提高用戶體驗,還能夠通過感知用戶的特性對管道進行商業增值,幫助運營商高效智能化地經營管道。
華為媒體網絡市場總監孫佳表示,越來越多的媒體內容和終端對人們生活的改變產生影響。針對這些形形的新媒體,華為推出了從媒體生產到的完整平臺――媒體云,以滿足傳統媒體向新媒體演進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需求。華為媒體云采用云存儲技術實現低成本、高可靠的內容存儲,同時能夠動態適應業務量的大小變化,按需彈性分配計算資源,為廣電用戶的海量媒體內容的采集、編碼、轉碼等環節提供低成本、高效的計算處理能力。
思科云視頻的應用與服務
思科在本屆CCBN上重點介紹了基于 Videoscape平臺的多款產品與解決方案以及云視頻的應用與服務,在為運營商帶來創新商業價值的同時,也能夠為家庭用戶提供精彩紛呈的視頻娛樂體驗與服務。
Videoscape平臺為廣電用戶遷移到全IP視頻基礎設施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可將云、網絡和客戶端組件無縫整合在一起,并支持視頻傳輸與錄制、暫停視頻播放和恢復播放等功能。
在思科Videoscape平臺架構下推出的多款全新產品,可以為家庭用戶帶來出色的云視頻體驗,確保他們無論身處何地或者使用何種設備,均能夠享受到高品質的服務。思科全球副總裁徐啟威表示:“在中國信息通信產業發展趨勢下,運營商面臨全新的市場機遇,如何進一步拓寬服務領域、提升商業附加值、增強創新能力、使客戶得到更好的業務享受和體驗,是業界同仁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思科致力于為運營商提供最全面的視頻解決方案,通過將網絡、云和客戶端的強大優勢整合在一起,幫助運營商借助云視頻業務的推廣,贏得更多為其用戶提供增值服務的機會,從而獲得更大的商業價值。”
除了Videoscape平臺之外,思科還展示了基于云體驗的創新網絡架構、解決方案以及產品應用,能夠利用思科在云、網絡和客戶端領域的新技術,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下一代視頻體驗。思科端到端的網絡設備能夠支撐廣電用戶的各種業務應用,其中包括Cisco CMTS uBR10k 新一代引擎卡PRE-5、基于有線電視線纜網絡的Wi-Fi解決方案、光纖滲透型 1550nm光傳輸系統和GainMaker 光工作站,以及視頻智能運營服務解決方案(VSOS)等。思科能夠提供開放的內容架構,其中包括基于云處理的多屏切換(Multi-screen)和Videoscape視頻體驗、可支持3D視頻通話的全高清3D機頂盒(CSVT STB- 3D Video),以及家庭無線視頻解決方案(Wi-Fi STB)等。
思科展示了部分與合作伙伴推出的創新解決方案。其中,思科與國內視頻處理技術與產品提供商合作打造的創新媒體數據中心應用解決方案具備良好的端到端整合能力,在網絡智能虛擬化,網絡、服務器、存儲一體化,以及萬兆級別高性能技術等方面具備優勢,適用于電視臺、網絡公司、視頻服務網站、行業電視臺及新媒體應用。思科也與本地專業合作伙伴緊密配合,推進“云視頻”在遠程教育、智能醫療、智能社區、電子政務、智能交通等行業的創新應用。
云游戲
除了媒體云、云視頻,在本屆CCBN上還出現了云的新應用――云游戲。云游戲是基于云計算的一種新的游戲方式。云游戲的運行模式是,所有的游戲運算處理都由云端服務器完成,再通過低延遲的視頻編碼和高速網絡傳輸技術,將游戲影像即時傳輸給用戶,用戶的操作指令再通過網絡即時回傳給服務器,從而讓用戶可以遠程直接進行游戲。
摘要:認為OTT TV不僅可以獲得很好的用戶體驗,還可以把豐富的互聯網業務引入到電視業務中,實現電視使用的豐富化和個性化,因此OTT TV已超越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成為廣電行業的發展趨勢。介紹了中興通訊提出的低碼高清與OTT TV多屏融合的解決方案,該方案即可以讓運營商充分發展OTT業務,擴展更多的增值業務,實現盈利增長;又可以為用戶提供隨時隨地且清晰流暢的視頻體驗,最大程度提升用戶業務使用體驗感受。
關鍵詞:OTT;IPTV;云平臺;低碼高清
Abstract: OTT TV provides good user experience and converges the internet business with the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business. OTT TV is a development trends in broadcasting industry. This paper introduces ZTE's low-bit HD and OTT TV solutions for multiscreen integration. This solution allows operators to fully develop their OTT business and expand value-added services in order to grow revenue. This solution provides users with clear, smooth video anytime and anywhere.
Key words: OTT; IPTV; cloud platform; low bitrate HD
中圖分類號:TN92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6868 (2014) 01-0048-06
1 OTT TV的誕生背景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生活正呈現出日新月異的變化,新的應用科技給傳統業務模式帶來了強猛的沖擊,并給人們的生活工作習慣帶來巨大的變革。伴隨著各種智能終端的出現,媒體信息的共享與無縫傳遞成為可能,傳統的家庭客廳已不再是電視機一霸天下的局面,各種數字設備與電視機一起共同構成現代家庭的數字客廳,同時多源化的信息獲取也把人們從客廳里解放了出來,人們可隨時隨地享用新科技帶來的便利。
近幾年隨著平板電腦的問世,又出現了除電視、手機、電腦屏之外的第4屏。跨設備的無縫對接、斷點播放,隨時隨地的視頻體驗也因此成為時下的發展趨勢。但從觀看的舒適度來說,電腦、便攜設備都不如電視,電視的高清大屏和豐富的節目源是廣電的優勢所在。有沒有一種視頻播放既能擁有電視的優勢,又能集合互聯網主動性的優勢呢?這就是OTT互聯網電視,它通過HTTP協議能讓任何一個用戶直接聯網看電視,終端可以是電視機、電腦、機頂盒、PAD、智能終端等。OTT TV的問世,使得互聯網為電視提供了另外一個傳輸平臺/分發渠道[1]。
典型的OTT TV如谷歌(GoogleTV)、蘋果(iTV)、Netflix等,開發商們均利用運營商的寬帶網發展自己的業務,致使原來的商業模式發生了重要的改變。圖1所示為國際OTT運營模式。
中國OTT TV是則是指通過公共互聯網面向電視機傳輸的、由國有廣播電視機構提供視頻內容的可控可管服務。接收終端一般為互聯網電視一體機。圖2為中國OTT運營模式。目前中國對廠商提供OTT TV服務有如下要求:
(1)播出平臺必須由獲得牌照之集成服務商(央視、文廣、華數)提供,而一般家電廠家不得涉足播控的相關平臺。
(2) 內容來源必須由獲得互聯網內容服務牌照的廣電播出機構提供,非廣電機構無法獲得。
(3) 一臺電視機只能植入一家集成商的客戶端,但同一品牌不同型號可以植入不同客戶端。
隨著三網融合的大力發展,云計算技術的應用,以及國家各項有關政策的支持,OTT TV的受關注度已經超越IPTV,成為廣電行業的最新熱點,引領眾多廣電運營商及平臺提供商朝OTT方向演進[2]。
OTT TV發展至今,目標雖然非常明確,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視頻內容的版權控制、網絡質量的不穩定而導致的點播時延、終端的安全性不足、缺乏有效的盈利商業模式等。同時,中國OTT TV的發展還受到內容“可管可控”的政策影響,廣電總局采取了牌照制方式來實現對OTT的可管可控。由廣電總局認可的集成牌照方負責提供內容播控,且互聯網電視與牌照方客戶端完全綁定,通過牌照方的集成播控平臺對客戶端實行控制和管理。
2 OTT TV的發展趨勢
伴隨著三網融合的力度加大,終端智能性的進一步提升,互聯網服務憑借其創新開放的能力在從傳統的PC向手機、電視等更多的終端擴展,并在互聯網視頻和應用商店為主的服務中率先得到了應用。這些都成了OTT TV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推動力,國際電信運營商正將傳統的電視內容轉向互聯網,預計幾年內大部分電視內容將會轉由OTT TV方式提供。OTT TV也呈現一些發展趨勢。
2.1 業務發展趨勢
OTT TV產業的發展核心是“越頂傳球”,所以不同位置的越頂會對產業的發展產生不同的效果,同時也會影響不同企業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但不管“頂”在何方,最根本的兩個原則每個廠商都應該遵循:服務用戶與創造價值。OTT TV業務也呈現出一些發展趨勢。
·友好的人機界面:充分利用OTT的技術優勢,以OTT為具體渠道和模式,提升廣電新媒體業務的靈活性、互動性和智能性。比如為用戶定制的EPG個性化界面,智能搜索等。
·多模式并舉:研發以智能終端、混合電視、高清交互電視等為平臺的OTT業務模式。
·優化用戶體驗:根據用戶行為分析而定制的定向廣告、個性化推薦等精確營銷策略將會在OTT上發揮更大的應用空間。同時對于用戶操作控制,智能終端可操作性與可控性更強,可融合語音、觸屏、體感等多種操控方式,讓用戶的體驗得到進一步的優化。
·業務智能融合:使得用戶能隨時隨地享用OTT業務所帶來的便捷。比如網絡游戲、商務社交、智能社區、多屏互動、信息共享與推薦等業務的無縫切換。
·應用商店服務:隨著OTT業務的發展,互聯網上的各種應用商店所提供的服務將會滿足各種人群的需求,增強OTT業務的用戶粘性度,真正做到“各取所需,有求必應”的電子化生活。
2.2 業務運營趨勢
OTT TV運營主要有兩種趨勢:一種是運營商發展自己的OTT業務,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和平臺優勢;另一種是電信運營商與OTT提供商密切合作,互相協作、融合,共同發展。
在電信運營商發展自己的OTT業務方式同時,電信運營商可以將OTT 平臺建成有線數字電視平臺的有力補充,通過OTT TV平臺可將直播頻道、VOD平臺視頻點播資源引進互聯網接入業務平臺,從而形成覆蓋個人計算機、手機、PAD等移動多媒體終端的視頻服務體系。電信運營商也可以將OTT平臺建成為互聯網接入平臺的補充,通過OTT平臺,采用適當的引導方式,引導寬帶互聯網接入用戶訪問OTT平臺獲取視頻點播內容,從而降低寬帶互聯網出口壓力;另一方面,通過該平臺提供高質量的音視頻點播、直播內容,能夠顯著提高用戶相關體驗,有利于寬帶互聯網接入業務的推廣[3]。
在電信運營商與OTT提供商密切合作的方式下,電信運營商需要大力建設智能管道,開展流量經營,并為OTT提供商提供運營與計費平臺,同時利用OTT業務促使和鼓勵用戶大量使用移動數據流量,以提高運營商的運營利潤。電信運營商需要進一步開放網絡能力,保持其在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
2.3 技術發展趨勢
·軟硬件云化。通過引入云計算技術,打造功能強大的OTT TV業務云端,同時整合、融合CDN支持,可以使OTT業務部署擺脫機頂盒軟、硬件的限制,加上智能終端操作系統智能化進程日漸加快,這些因素都為進一步輕松實現用戶的快速操作體驗提供了技術保障和技術可能。
·社交化技術的全面采用。在近幾年的電視與互聯網融合過程中,電視“社交化”也正被業界普遍認為是新一代互聯網電視的主要特征,而多屏互動將成為社交化的必然手段,通過電視終端和“第二屏”終端的社交網絡共同跨平臺、跨終端的交互來實現“社交電視”。對著電視機大屏幕,一邊看電視劇,一邊刷微博是微博控們做夢都沒有想過的,這也將是OTT TV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業務的個性化實現。隨著OTT視頻時代的到來,多屏業務和實時社交媒體互動正在改變人們娛樂消費的方式,傳統視頻業務如IPTV將會面臨著嚴峻考驗。僅僅保障業務質量對IPTV來說是不夠的。電信運營商除了需要保證音頻/視頻質量以外,還需要提供豐富、優質的內容,更加關注個性化的用戶體驗,如提供畫中畫(PIP)、錄制/時移、屏幕/第二屏幕資訊、個性化用戶廣告推送等功能。優質內容不僅能夠吸引IPTV用戶,更能促進用戶分享這些內容。年輕的觀眾們傾向于在觀看電視的同時,用其他設備接入社交媒體。據英國《衛報》稱,多于1/5的電視觀眾在看電視的同時會在Facebook或Twitter上進行交流[4]。
3 OTT TV的關鍵技術
OTT TV讓媒體信息在多屏間無縫傳遞,多屏互動是OTT TV的一個重要的優勢。為了能最大程度地發揮OTT TV的功能與技術優勢,克服IPTV等現有系統的缺陷,其中的一些關鍵技術包括:
(1) 內容編碼技術
為了能讓同一內容在多屏間進行傳遞,提升用戶的體驗,就必須要用最低的帶寬來傳輸最高質量的視頻。比如中興通訊的低碼高清技術。
(2)內容傳輸技術
目前,OTT TV主要有兩種實現方式:HTTP漸進下載(簡稱HPD)和HTTP自適應流媒體(HAS)。傳統的OTT TV一般采用HPD技術。基于HPD的客戶端在開始播放之前僅需等待一段較短的時間用于下載和緩沖媒體文件最前面的一部分數據,之后便可以一邊下載一邊播放。HPD OTT TV存在諸多的局限性,例如:不適合對實時性要求較高的直播節目的傳輸;初始播放的等待時延一般較長;當網絡帶寬不穩定時比較容易出現卡屏現象;由于客戶端會持續下載視頻文件,當用戶中途放棄節目觀看,會造成已下載文件(消耗帶寬)的浪費。為解決這個直播時延,中興OTT TV推出HLS直播編碼器,并在印尼和保加利亞開通了OTT直播節目,實際測試結果為單節點時延為50 s,多借點為90 s,這樣可以使得直播變追看。
(3)業務開發技術
由于一些新的技術、新的架構在OTT TV中的應用,使得業務的開發需要一整套環境的支撐,包括開發模式的變化等。這個新技術、新架構包括:云平臺的引入、終端安全性的控制、多屏互通業務的實現、融合CDN平臺的創建等。
· 云平臺的引入:根據云計算的標準架構,OTT TV的云平臺也應該包括3層:架構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軟件即服務(SaaS),具體架構如圖3所示。
對于OTT TV業務,此3層可以分別有所對應。
SaaS:在保障用戶體驗的同時,占據移動互聯網入口,將用戶的關注點吸引到典型應用和開放平臺上來。
PaaS:建立OTT TV典型應用的開放的用戶訪問接口,為OTT業務提供用戶流量和業務傳播支撐,為用戶提供能在各種網絡環境和多終端使用,可以與其他聯系人隨時隨地、無縫溝通的業務體驗。
IaaS:是OTT TV平臺的硬件基礎。基于IaaS,可建成3層異構云計算資源池。
基于云計算架構和多屏互動的OTT TV是一個開放的平臺,采用云技術就可以很容易實現多屏內容的匯聚,提高智能搜索的效率,并可以通過云端來實現終端設備(TV、PC等)進行視頻、音頻、資訊等多種內容的共享和互動。
·對終端安全性的控制:目前整個OTT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安全性。因OTT TV采用HTTP協議,能上網的地方都能看視頻,所以一定要提高OTT終端的安全性,以滿足安全播控的需求。
·多屏互通業務的實現:OTT TV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就是多屏互動,隨著各種智能終端的推陳出新,OTT業務能在任何在線終端設備上應用。由此可見,盡管OTT業務需要適應不同的碼率、操作系統、數字版權管理(DRM)、屏幕格式等來實現多屏同看、精彩推薦、視頻分享、多屏監控、多屏通信等業務;同時各個終端實現瀏覽收藏、購買消費等操作統一,支持多終端無縫傳遞、互動和可定制的統一服務等。因此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不同屏處于不同的網絡平面,多屏業務之間就存在關聯與互通的問題。中興的多屏網關方案就很好地解決了。
·融合CDN平臺的創建:隨著OTT TV的發展,平臺也需要做些改進,一是有更多的內容和不同的應用加了進來,二是需要有更多的平臺支撐能力,比如搜索。這些對用戶體驗都是至關重要。因為OTT TV越過了不同的電信運營商,屏蔽了不同的網絡平面的接入,這就需要CDN適配不同的接入網,需要不同的網絡傳輸技術,而且還能針對不同網絡進行智能調度。同時發展OTT,提高用戶體驗是關鍵。高流量、高帶寬需求的應用服務比例不斷上升也進一步加大了對CDN服務的需求。因此高速、穩定、安全、可擴展是OTT TV對CDN以后發展提出的必然需求。
(4)用戶體驗增強技術
用戶使用OTT TV的業務,良好的用戶體驗是一個基礎。包括個性化的用戶體驗和對針對用戶群的精準營銷方面的技術。
個性化的用戶體驗:因為發展OTT TV的關鍵是提升用戶的體驗,只有增強用戶的黏性才能保證OTT TV業務的正常發展,OTT TV天生的優勢使得多屏互動、社交媒體等業務實現比傳統IPTV更加容易。但同時要看到,目前的OTT TV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影響著個性化的用戶體驗,比如OTT TV的數字媒體內容太過于紛繁復雜,無法讓用戶的眼球歸于集中,使用戶能快速做到“看你想看的”,因此快速方便找到符合個性需求的節目內容是一個難點;再比如用戶的操控方式,因OTT產品源自互聯網,既有電視的觀看體驗,又有電腦的操作感受,還有智能手機的應用移植,如何將多種終端的操控方式進行融合,以方便用戶的操作習慣也是提升用戶個性化體驗的一個重要方面。
針對用戶群的精確營銷:OTT TV與傳統的IPTV的根本區別在于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更能得到充分的實現,因此基于OTT TV進行對不同用戶群的精確營銷,可以大大提高運營商的運營利潤。精確營銷即對用戶的操作行為和屬性特征進行多維度分析,以獲取用戶的個性化業務數據,從而深度挖掘不同用戶群的需求和資源,并針對不同用戶群體進行精準業務推薦,以實現精確營銷。比如點播推薦、精準廣告推送等[5]。
4 OTT TV與IPTV的優劣勢
比較
IPTV是電信運營商通過IP專網和專用的IPTV機頂盒開展的一項視頻業務,其顯示終端通常是電視機。OTT TV 則是通過公共互聯網來開展的一項視頻業務,其顯示終端可以是個人電腦,也可以是電視機或平板電腦等其他顯示終端。OTT TV的服務供應商可以是電信運營商,也可以是各種各樣的視頻網站和電視節目制作機構。所以,OTT TV有著多屏分發、多屏互動的天然優勢。
表1從支持的協議類型、播放方式、網絡部署等多個方面,對IPTV和OTT TV做了比較。
基于表1中的差異比較,OTT TV與IPTV業務的發展方向目前有兩種主流觀點。
一種觀點是OTT TV完全取代IPTV是必然趨勢,只是時間的問題。從接入方式看,OTT TV和IPTV一樣,OTT TV內容經過充分整合,完全可能包含IPTV的內容,這樣就可完全替代IPTV。同時,IPTV是電信發展視頻的早期業務模式,已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精力,有了一定的存量用戶,因為OTT TV與IPTV的業務形態是一樣的,而且更加開放、靈活、自由,實現了用戶只要能上網就能看電視的愿望,所以這些存量用戶反而正是OTT TV發展的基礎,在以后國家政策允許的情況下,OTT TV替代IPTV只是時間問題。
另一種觀點認為IPTV與OTT TV融合,形成優勢互補的新式業務模式。相對于IPTV來說,OTT TV終端和內容的安全性難以滿足安全播控的需求,這是整個OTT TV面臨的巨大問題。對中國的OTT TV而言,廣電總局要求必須是可管可控的,重要的是保護視頻版權的問題,這將會嚴重制約中國OTT TV業務的開展。相反,和OTT TV相比,IPTV的業務卻是安全可控的,雖然業務模式相對封閉,但如果電信運營商在IPTV業務中引入OTT TV的內容與業務,就可以彌補IPTV在內容上的不足,只要做好OTT TV內容管控,就能夠發揮出運營商寬帶網絡的價值。
5 中興通訊低碼高清與
OTT TV多屏融合的
解決方案
隨著OTT TV的快速深度發展,開放的互聯網視頻及開放的多屏終端越來越多,傳統電信業務面臨互聯網業務的巨大沖擊。為了持續發展視頻服務以提升競爭力,運營商迫切需要一套能快速發展OTT業務,又能有效降低網絡改造和平臺建設成本的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隨時隨地且清晰流暢的視頻體驗。中興通訊推出基于云平臺下的低碼高清與OTT TV多屏融合技術相結合的整體解決方案,實現比較好的用戶體驗。框架如圖4所示。
中興通訊的OTT TV解決方案支持OTT TV業務在TV、PC、PAD和手機等多屏終端的融合互動,結合低碼高清技術節省傳輸帶寬,幫助運營商低成本進行網絡改造與平臺建設,從而快速開展OTT TV業務。
低碼高清技術通過基于視覺心理模型的預處理、自適應變換、基于神經網絡的矢量量化、量化誤差人眼感知、內容自適應碼率控制5個核心方面的改進,可在保持720 P的清晰度情況下,以3 Mbit/s碼流傳輸原本需要8 Mbit/s碼流帶寬的高清內容,可節省運營商一半的網絡建設和CDN建設,從而大幅降低運營商網絡改造壓力。同時通過對承載優化、存儲優化、轉發優化、碼流優化等直播時延優化技術,實現了大幅度的直播時延的縮短,加上丟包補償技術和自適應的組播技術,能夠最大程度上提升用戶業務使用體驗感受。而OTT TV多屏融合技術,以開放的豐富內容源和自適應動態碼率等特點,在不同的網絡條件下,針對TV、PC、手機、PAD等多屏終端提供不同碼率的視頻服務,且支持多屏終端業務融合互動,幫助運營商吸引更多用戶。OTT TV的業務擴展特性,可幫助運營商便捷地擴展更多的增值業務,實現盈利增長。同時中興通訊推出的低碼高清技術和OTT TV多屏融合相結合的解決方案,還具有業務的互動性和可擴展性,結合低碼高清技術,可以使得OTT TV在直播及點播內容的傳輸上對網絡的帶寬要求更低,切實降低運營商的網絡運營成本,大幅促進全球IPTV和OTT TV產業的進步。
中興通訊的OTT解決方案是一個基于云計算平臺框架開發的、完全開放的業務能力平臺,它可以很方便地為各OTT應用提供強大的能力接入接口,從而從用戶層、服務層、應用層等各個層面為多種OTT應用接入提供技術接口和平臺保障。
應用商店是OTT最典型的應用之一,也是運營商的一個新的重要利潤增長點。應用商店使得原有的服務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用戶通過一個開放架構的終端就能夠得到各種各樣的海量應用,方便快捷。中興通訊的OTT方案中考慮到應用商店的廣闊前景,在架構上實現了和應用商店的融合。
互聯網讓我們的已經生活進入到世界化的時代,社交化業務已經成為互聯網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以Facebook、Twitter為代表的各類社交化業務在全球范圍內正飛速地增長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社交化業務擁有3個核心特點:分享、協作和選擇,高度滿足了人類分享的需求,推動了跨時間和空間的協作,提高了消費者選擇的效率并降低了選擇的成本。中興的OTT解決方案中充分考慮到與各社交平臺的應用對接,用戶可使用社交平臺帳號同時操作OTT的各項業務、好友推薦等相關的社交業務。
中興通訊的OTT TV解決方案采用開放的平臺架構,通過多種接口和互聯網應用對接,構建了一個容納了內容提供商、內容運營商、電信企業、互聯網應用企業、電視等家電廠商在內的多廠商參與的產業生態圈,為基于互聯網、基于內容、基于交互而形成的新媒體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6 結束語
OTT TV是傳統“看”電視模式的一場革命,讓用戶對“用”電視有了新的認識,將帶動新型電視服務的發展。通過OTT TV,用戶不但能看直播的高標清節目,同時還可以把豐富的互聯網業務引入到電視中,實現電視使用的豐富化和個性化。OTT TV給了用戶更多的自由,在海量的視頻資源上觀看自己想看內容的自由,而不是傳統的有線電視或IPTV那樣,只能看運營商推送的東西,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點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OTT TV則可以為用戶帶來海量的內容,將互聯網上無數可以免費看或付費觀看的內容,以及一些交互式的應用引入到我們的媒體和信息分享的多彩生活中。
參考文獻
[1]羅小布.淺談三網融合與OTT[J].中國數字電視,2012(7):12-14.
[2]黎文.OTT-TV業務模式發展淺析[EB/OL]. http:///p-777490955858. html
[3]劉深.IPTV領跑 OTT發力 三網融合和寬帶國家戰略雙重受益[R].長城證券, 2012-09-06.
[4]蔣力.OTT TV帶給電信運營商的思考[C]//2012亞太OTT TV峰會, 2012年11月15-16日,上海.
[5]曾會明.DVB+OTT融合創新的必要性[C]//DVB+OTT融合創新論壇,2012年6月20日,北京.
作者簡介
平臺運營總監需要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技巧,具備較強的數據分析總結能力。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11、負責電商平臺的整體運營、推廣和銷售管理,制定并實施年度、季度、月度等營運計劃,保障業績指標達成;
2、制定對外推廣引流計劃,完成各項活動的策劃執行,并跟蹤記錄數據,評估和優化推廣計劃;
3、通過線上、線下運營活動推進平臺市場品牌認知,提升客戶活躍度及交易粘性,促進平臺業績提升;
4、結合市場整體行情和行業數據,對競爭對手的產品策略、促銷策略、營銷策略、推廣策略組合分析研究,制定應對措施;
5、對平臺日常數據負責,包括流量、點擊率、轉化率、復購率等,并形成報表和提出改進策略;
6、對平臺全部環節的用戶體驗、業務流程及團隊績效進行分析和不斷改進;
7、負責團隊目標分解和關鍵指標的設定,人員管理與激勵。
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21、根據公司戰略目標及運營計劃,制定營銷、推廣等活動方案,監督執行并評估效果
2、完善日常營銷工作梳理,使工作流程有序化
3、監督并指導團隊完成策劃推廣、促銷運營、頁面設計等相關工作
4、整合資源,針對PC端、移動端等策劃各具特色的營銷方案,善于總結分析各項營銷數據,挖掘營銷點,優化現行方案
5、負責部門人員的管理與培養,加強人才梯隊建設
6、負責與各相關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
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31、對公司平臺運營方案擬定與執行,對已執行的方案設計情況進行效果評估;
2、協助公司做好平臺營銷策劃,公關活動企劃案的擬定及執行監督、對文案內容的用詞用語進行改良。
3、負責公司運營策略的制定和執行,定期策劃并執行線上活動以及線下活動,配合企業整體宣傳和品牌傳播。
4、建立有效運營手段提升平臺粉絲活躍度,增加粉絲數,提高關注度。
5、有較強的統計分析能力,能跟蹤各新媒體推廣效果,分析數據并反饋,總結推廣經驗。
6、良好的團隊協作和組織溝通能力,有獨特的創見和良好的欄目策劃能力。
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41.根據公司品牌發展策略和目標制定整體的運營方案、銷售計劃、年度費用預算,對公司銷售指標、利潤率目標等;
2.全面負責PC端的日常運營,公司旗下店鋪的日常推廣工作管理,對各種營銷推廣方法進行評估和調整;
3.負責電商各渠道拓展與維護,建立良好的合作發展關系,并完善電子商務的零售與分銷體系;
4.搭建電子商務管理團隊、工作流程和制度規范,并進行培訓,完成預定業績目標,組織開展員工隊伍培訓、考核評價及人才梯隊建設工作,滿足公司業務拓展需要;
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51、初創團隊0-1建設。
負責自建電商平臺的運營管理和團隊管理;
2、根據企業戰略,規劃平臺,制定整體運營策略;
3、制訂運營團隊的內部管理措施、規范及業務流程;
4、帶領運營團隊開展運營工作,完成運營目標;
5、對運營情況進行分析,保障平臺運營的標準化,不斷更新運營流程規范;
6、對運營結果進行效果評估,對平臺的各項運營指標負責;
7、負責平臺的整體推廣,并進行相關對外合作項目的洽談,擬定商業計劃方案;
8、協同商品部,完成品牌商戶在線上平臺的相關推廣和活動,提高平臺曝光率;
9、協助產品部,完成線上平臺版本迭代,提升用戶體驗。
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61、負責線上商城的運營與管理。
具體包括產品的推廣、推介、在線咨詢服務、線上交易、售后服務。管理平臺運維團隊;
2、理解用戶、客戶、市場、平臺的價值關系及不同訴求,理解商業市場運營機制,識別關鍵路徑,制定平臺運營及推廣的方向;
3、挖掘功能數據表現,了解行業動態、關注運營數據的日常監控,深度挖掘用戶行為數據,合理優化運營策略及產品改善計劃;
4、關注平臺上用戶的使用階段,收集用戶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售后服務,增強用戶黏性;
5、帶領團隊完成年度運營財務指標。
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71、具備獨立全面管理物流運營平臺經驗,規劃平臺架構設置和規范化運營實操經驗;
2、全面負責線上平臺(自有官網/APP/小程序等)的日常運營管理,包括平臺結構搭建及形象設計、產品布局及供應鏈管理、平臺營銷推廣及品牌管理、平臺用戶管理等,承擔平臺運營團隊的組織管理,完成線上平臺銷售目標,進行平臺運營損益風控管理;
3、承接集團戰略謀劃線上平臺與各系統的協同,以及與關聯業務的交互構建;指導協助平臺搭建,規范業務流程,完成平臺形象的塑造,包括頁面設計等;
4、開展平臺營銷推廣及品牌管理,進行推廣形式及通道的規劃,執行平臺流量的管理;建立并維護與客戶及物流供應商的良好關系,樹立積極的平臺形象;
5、積極開展平臺用戶管理,充分把握用戶需求,強化用戶體驗設計,提升用戶口碑,提高用戶訪問、注冊、使用情況;
究竟未來哪些企業會成為中國聯通混改的參與者?在2017世界移動大會上海展上,中國聯通總經理陸益民對相關媒體表示:“對參與者唯一的標準是,我們看重企業在戰略層面的一致性。”并表示,混改方案已經提交,審批通過目前還沒有時間表,具體請以公告為準。
否認阿里騰訊入股傳聞
此前6月23日,路透社的一則報道稱:四位消息人士指出,在中國聯通共計籌資約100億美元的計劃中,中國科技業巨擘阿里巴巴及騰訊都將參與成為新股東,且投Y規模居前,而百度已退出。這是中國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的一部分。
此則消息傳出后,中國聯通港股6月23日上午跳空高開,大漲4%,報收12.04港元,創22個月高,據相關人事預測中國聯通股價將持續上升。
但6月26日晚間中國聯通公告,否認了相關媒體關于包括阿里巴巴和騰訊在內的投資者將參與認購公司股票的報道。并澄清稱,公司控股股東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擬以公司為平臺,籌劃并推進開展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相關的重大事項,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等方式引入戰略投資者,但截至目前,本次非公開發行的具體實施方案,包括發行對象、發行規模、發行價格、募集資金用途等正在籌劃論證階段,尚未確定。
布局物聯網新業態
涉及混改的問題繁冗復雜,中國聯通今年已陸續停盤多次,目前A股仍沒有復盤。年內也多次公告,但尚未確定混改具體細則。但從中國聯通在本次世界移動大會上一系列行動可見,聯通下一步重點在于物聯網。
6月27日中國聯通舉辦“2017年國際合作伙伴會議”,發起物聯網“全球連接”協作倡議,提議共同推動物聯網全球部署,打造物聯網全球連接能力。陸益民表示:“中國聯通開展了大量創新實踐,尤其是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產業互聯網、支付金融、視頻業務六大領域創新成效顯著。尤其是在物聯網領域,中國聯通正加大全球物聯網布局。”會議同期物聯網新一代連接管理平臺。標志著中國聯通支撐物聯網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又邁出了又一堅實步伐。
5G到來之前,中國三大運營商以物聯網等新業態為突破口搶占市場,為避免被管道化,運營商正在打造各自的智慧生態圈。在過去的PC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時代,運營商都沒能夠在新興領域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物聯網時代,由于物聯網產業需要綜合方方面面許多因素,而運營商擁有巨大的用戶資源、深厚的物聯網技術、龐大的渠道,運營商在物聯網時代將會扮演更加重要角色,發揮比以往更大作用。而通過與互聯網企業的混改能夠最有效地集合多方資源,拓展新興業務。
與BAT聯姻不斷
從去年10月聯通混改公告后,當時市場猜測騰訊或將成為聯通引入的資本之一。隨后聯通先后與百度、騰訊、阿里簽署一系列戰略合作協議,逐步吹響混改號角。
與騰訊聯合了“騰訊大王卡”和“騰訊小王卡”,受到業界廣泛好評。在2016年11月聯通合作伙伴大會期間與騰訊就安全、征信、云計算等6大領域達成戰略合作。與百度達成合作,雙方就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多個領域展開全面合作,尤其在人工智能方面更為深入合作。2016年雙十一后的第二天,與阿里在杭州簽署框架儀式,雙方在基礎通信服務、移動互聯網及產業互聯網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當時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更是豪言,阿里和中國聯通的合作,一定可以對未來30年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經濟的變革產生巨大作用。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在BAT三家互聯網公司中,阿里巴巴對入股聯通混改積極性最高,一度期待持有最高比例的股份。對于阿里來說,入股可能希冀獲得更多的話語權,而不是僅僅分享作為聯通股東的投資收益。這對于運營商來說未嘗不是好事。此前北京郵電大學教授舒華英接受《通信產業報》(網)記者采訪時曾指出:“中國聯通目前所受到生存與發展危機,并不單單是來自行業內其他運營商,更為重要的是受到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而帶來的危機。如果能讓互聯網巨頭的戰略投資真正參與到聯通的運營決策中,才是最大的利好,僅僅是入股是沒意義的。”
聯通混改確能為聯通帶來充足資金,為聯通輸血帶來新鮮血液。但相較于輸血,增加國企自身機能,打造自身造血能力更為重要。今年5月9日,中國聯通在深圳召開2016年年度股東大會時,聯通董事長王曉初就表示,聯通混改的目的不是為籌集資金,而是配合政策發展,令集團的運營更加市場化。
獨大之下的“聯吳抗曹”
一方面是混改一直混而未改,另一方面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合并傳聞并未坐實。根據《電信條例》,經營基礎電信業務的公司,國有控股不應少于51%。有猜測認為,中國電信將成為中國聯通第二大股東,兩家公司借助混改平臺實現某種形式的合并。
目前中國電信市場中國移動一家獨大局面愈演愈烈。從三大運營商5月運營數據顯示,雖然中國聯通以562.1萬4G用戶凈增創下新高,但中國移動月凈增4G用戶約千萬,累計用戶達5.832億戶,這一數字比聯通電信4G用戶數總和兩倍還要多。固網寬帶方面,中國移動依然保持快速增長,中國移動寬帶用戶數已達9048萬戶超中國聯通的7690.5萬戶,已穩居寬帶老二地位。
電信聯通日益加強合作對抗移動獨大愈演愈烈。兩年間聯通和電信越走越近,在網絡建設和業務經營方面多有攜手,尤其是日前宣布聯合推廣六模全網通。
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國聯通眾籌5.0大會上,中國聯通表示,移動“機”割掉的正是品牌和用戶的未來,號召大家,大做特做全網通,正式與“機”宣戰。全網通和“機”之爭實則為聯通電信反抗移動一家獨大之戰,且硝煙日益彌漫。
關鍵詞:IMS 組網技術 架構 業務
中圖分類號:TM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1)09(a)-0016-01
隨著3G時代的帶來,用戶對移動通信有了更高的需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語音通話,而需要各種多媒體的通信。IMS是移動和固定接入融合的統一架構,是未來電信網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國運營商對IMS系統已經進行了研究,并且促進IMS向著成熟的方向發展。本文對IMS組網的一些關鍵技術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1 IMS簡述
IMS是實現電信業務與互聯網融合的理想架構。國內三大運營商已經開展多年的IMS研究,制定了較完善的IMS企業規范。IMS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歸屬地控制。歸屬網絡來實現呼叫控制和業務控制,從而使得業務提供的一致性得以確保,進而使得歸屬運營商能夠積極提供吸引客戶的服務。(2)業務提供能力。這種特性使得豎井式業務部署模式被打破,業務和控制被完全分離開來,IMS促進各種業務靈活的進行,使得業務融合得到了進一步的促進。(3)安全機制。部署安全域間信令保護機制,多種安全接入機制共存。(4)統一的QoS和計費策略控制。
針對運營商而言,IMS具有以下優勢:(1)網絡更簡單、便宜。多種業務可共享同一核心網。(2)可快速靈活的部署業務,并便于細分市場。在同一個核心網上很容易部署并組合業務。(3)開放的網絡架構,容易選擇第三方部件來豐富運營商的業務。(4)IMS提供運營商的競爭能力。針對用戶而言,IMS具有以下優勢:(1)有互通的保障。(2)有安全的保障。(3)全IP,便宜。(4)有業務質量的保障。(5)單一號碼、賬戶。使用方便。(6)多種接入方式。(7)更好的業務體驗。
2 IMS架構
IMS是個開放的網絡架構,提供了基于IP承載 的、以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為核心控制協議的、與接入無關的IP多媒體業務控制能力。軟交換與IMS都遵循了下一代網絡基本思想,網絡架構分層、功能分離。在傳統網絡發展演進過程中,軟交換和IMS均實現了控制與承載的分離,而IMS則進一步實現了控制與業務的分離,實現了固定移動的統一控制,IMS是傳統網絡演進的更高階段。IMS網元功能的邏輯架構,可根據實際部署需要,進行合設,一般IMS邏輯實體分類為會話控制和路由(P-CSCF、S-CSCF、I-CSCF)、用戶數據管理認證鑒權(HSS、SLF)、媒體資源(MRFC、MRFP)、業務控制(AS)、互通功能(MGCF、BGCF、MGW)5部分。
3 IMS業務
對于全新的IP多媒體業務形式,IMS具有其特性,包括會話型業務和部分非會話型業務,前者如語音和視頻會話、多媒體會議、消息、狀態呈現、視頻共享、動態地址簿等,而后者如IPTV、Web與IMS融合業務等。IMS同時支持多種固定及移動接入方式,其中移動接入包括2G、3G、LTE等,固定接入包括LAN、WLAN、xDSL、xPON等。
用戶需求越來多,促使未來移動通信業務必須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即從單一服務轉變為多種服務,從標準業務向著本地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運營商為了增強競爭力,已經開始將提供差異化業務作為重點,進行不同的市場細分和內容分類,所提供業務分類根據不同的細分市場來靈活的進行,促進了業務的更新速度。目前,集團客戶和家庭客戶是IMS開展業務的主要方向。針對集團客戶而言,主要提供基于寬帶的多種應用,可以在其他運營商固網資源上開展虛擬運營,以提供業務為主,對新增和有條件的客戶開展寬帶接入服務,解決方案包括全IP接入和TDM/IP PBX接入解決方案,全IP接入即對于具有IP接入資源的集團用戶,可為其提供SIP話機、PSTN話機,以及PC客戶端的多終端接入,而TDM/IP PBX接入利用企業現有TDM/IP PBX接入IMS核心設備(CSCF和HSS),保留企業用戶原有的PSTN話機或SIP VoIP話機,以后逐步以全IP接入方式替換PBX接入。針對家庭客戶而言,以ICT融合業務為主,大力發展寬帶接入,針對客戶的業務需求提供以應用為導向的業務和綜合信息服務。家庭業務應用主要包括通信、信息服務、娛樂、控制4個方面,其中基礎的通信類業務可以通過IMS的應用服務器直接提供,IMS為娛樂類、信息服務類業務提供基本通信能力,使得娛樂、信息類服務能與通信類業務更好地融合,IMS能夠實現給控制通道提供控制類業務,從而使得控制信令不是空間地域的限制,到達世界上各個通信網絡。
IMS業務使得所有業務都由歸屬網提供,保證體驗一致,實現了用戶體驗的移動性,使得用戶通過不同終端和接入網絡享受一致的業務體驗,不受空間地域的限制,甚至在國外也能夠享受與在簽約地同樣的業務體驗,這不僅僅只是包括最基本的業務,還包括業務的所有屬性。基于IMS能開發種類繁多的多媒體業務,包括消息業務、移動娛樂業務、移動辦公業務、個人助理、位置業務、移動商務。另外,IMS業務對運營商始終走在IP業務價值鏈的最前端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獲得更多的增值收益,通過對新業務的收費,持續對高價值業務進行控制和投資受益,更好地控制客戶群體,避免成為管道提供商。
總而言之,IMS架構和IMS業務是IMS組網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運營商的網絡部署方案需要根據運營商各自的特點來進行制定,IMS組網技術是需要通過實踐來不斷地進行完善的。
參考文獻
[1] 朱少慧,熊建設.基于IMS架構的網絡融合與業務應用[J].中國新通信,2008(9).
[2] 何廷潤.從互聯網角度看電信融合的策略選擇[J].移動通信,2008(14).
CCBN2016已經圓滿結束,也許您還意猶未盡,我們再回頭看看這些技術熱點。
智能城市 智慧家庭 互聯網新生態
智慧城市作為“新聞+服務”的民生平臺,地方廣電媒體結合自身特色,采用“融合、貼地、民生”的運營方式,提供線上線下營銷活動支撐,既方便了人民群眾,也受到了媒體機構的廣泛好評。目前,大洋旗下控股公司厚建已經擁有60多個智慧城市的實踐案例,包括“智慧無錫”、“掌上武漢”、“無線徐州”、“無線荊州”、“我的泰州”、“掌上海寧”、“看蘇州”、“蛤蜊幫”等。CCBN2016展會期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田進蒞臨大洋展臺,就智慧運營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現場詢問和交流。
浪潮集團有限公司全新了真4K智能媒體網關及“愛電視”社交電視APP兩款產品,通過改變樂享TV的方式,為用戶提供了豐富的、引人入勝的超高清4K電視體驗,在所有娛樂終端上帶來突破性的嶄新感受。浪潮智能媒體網關,作為客廳+互聯網+室內覆蓋的終極網關產品,浪潮新一代家庭全媒體智能網關使有線電視在開展4K超高清視頻服務的基礎上,同步提供高速互聯網和家庭終端互聯的所有功能。浪潮“愛電視”APP是浪潮全新打造的集社交電視、智能路由和媒體分享于一體的移動APP,延伸電視業務到移動終端,提供嶄新的服務體驗。通過浪潮智能網關搭載“愛電視”APP,輕松實現智能路由控制、智能家居、遠程控制、后臺監控等全新體驗。在布局智慧家庭領域過程中,浪潮希望以網關和APP為突破口,將家庭的一切連接在一起,讓任何服務可以在任何終端,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做到因人們看電視的方式轉變而改變。
上海卓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廣電攜手合作,依托豐富的互聯網行業經驗,提供優質內容和服務,助力廣電系統的智能化電視改造,攜旗下最新產品卓易市場[TV版]亮相會。憑借在互聯網深耕10年的成功運營經驗,卓易科技著力打造卓易市場[TV版]是一款智能電視應用市場,目前已收錄超過3000款電視應用。其創新的程序框架和界面設計,為用戶提供了優異的用戶體驗和海量的優質內容,可適配市面上各種智能電視和機頂盒,致力于為用戶提供DVB+OTT主流模式下的新形態智慧家庭應用服務。卓易市場“TV版”特有的九重安全防護機制和金牌運維服務,成為目前最安全可靠的電視端應用市場。未來,卓易科技會繼續不遺余力助力廣電NGB,TV0S2.0政策推進,共同構建可管可控的客廳互聯網新生態系統。
大數據 云平臺
新奧特行業解決方案展區著眼于教育、醫療、司法等行業對視音頻技術的需求,為行業提供“云+端+服務”三位一體的解決方案,實現對于行業視音頻資源的數字化、精品化、統一化,打造融合、精品、無邊界、靈動的行業云平臺。新奧特云平臺解決方案等系列產品還有騰云媒體服務云平臺、騰云新聞共享平臺、騰云融合生產平臺、ONAIR全媒體云平臺、CreaStudio多通道采編播一體化云端解決方案、媒體運營專屬云平臺等。
云聽平臺是大數據及云技術在新媒體廣播發展中的充分應用,是移動互聯網新媒體廣播生態圈的建設。它將新媒體廣播平臺建設、系統運維、內容交易、音樂服務、廣告服務、大數據分析、智能接收終端等全部納入云架構下,形成一個完整的廣播新媒體業務平臺,旨在幫助傳統廣播以最低風險、最少投入、最快速度向互聯網+FM方向快速發展,建立具有清晰盈利模式的新媒體業務。聯匯科技專為“互聯網+FM”定制打造的新媒體廣播收聽智能終端――“云聽寶”智能云音箱。云聽寶智能云音箱是一種全新概念的云播放器,其是利用寬帶(wifi),將新媒體廣播落地進入家庭,是新媒體廣播落地“入口”,獨立于手機等智能終端,通過便捷的操作、自定義播放內容、智能推薦、主動定時播放等功能,給用戶以最好的收聽體驗。
聯想為廣電客戶專門打造了一套覆蓋全媒體業務的ThinkCloud視聽云平臺解決方案,首先通過通用的x86服務器,由軟件定義將計算、網絡、存儲資源超級融合到單一設備中,為廣電用戶提供媒體平臺的超融合一體化基礎架構,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將通用設備虛擬化形成統一的資源池,并為轉碼、遷移、校驗、業務管理等通用業務提供計算資源,以幫助媒體完成對信息資源的即時采集和輿論監測;其次,聯想專業媒體工作站可為用戶提供高級的精編計算及上載能力,與ISV攜手打造的新一代非線性編輯系統可提供更加易用、智能的視頻編輯系統,支持優質內容的制作和創新;同時,針對媒體制作海量數據文件所需要的高帶寬、低延時的要求,聯想采用分布式媒體存儲構建存儲資源池,為匯聚、制作、媒資提供媒體存儲資源,多業務間無需遷移,提高節目生產效率。而所有這些業務應用都有統一的云平臺來管理,聯想CMP可管理全虛擬化資源、媒體工作站、媒體存儲等,將計算、網絡、存儲、GPU等資源定向供用戶自助申請,同時運用大數據對資源進行分析,形成多維度數據報表,為用戶進行資源的合理分配提供決策依據。
華三將主題定位為“融媒體云、聯中國網”,意在為廣電行業的媒體融合發展等業務的創新發展提供先進的云網融合IT基礎設施平臺。正如現代社會從數字時代早已過渡到云計算、大數據為特點的新階段,廣電新媒體的發展同樣需要借助信息技術的創新來滿足與時俱進的需求并在競爭中取得先機。憑借業內領先的云計算中心整體解決方案結合廣電對融合媒體運營的要求,華三通信提出的融合媒體云平臺解決方案已前期參與了北京電視臺、河南大象融媒等客戶的云平臺建設。同時,多年來深耕各級廣電網絡運營商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的華三通信所能夠提供的網絡解決方案也能夠滿足海量用戶的多樣化業務運營。
VR生態圈 虛擬夢工廠
為慶祝第17個世界知識產權日,根據省知識產權局通知精神,決定在全市開展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現就宣傳周活動方案及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活動主題
創新創造改變生活 知識產權競爭未來
二、活動時間
2017年4月20日-26日
三、宣傳重點
1、宣傳《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xx省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實施方案》等國家、省、市有關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要決策部署。
2、宣傳我市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方面的政策措施,報道我市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方面的典型案例,提高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
3、宣傳知識產權對我市工業轉型升級和企業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宣傳知識產權在拓寬企業市場空間、提升企業效益、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抵御風險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企業對知識產權重要意義的認識。
4、宣傳《專利法》、《xx省知識產權促進條例》、《xx省專利條例》、《xx省專利糾紛處理和調解辦法》等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
四、活動安排
1、專題采訪報道。市知識產權局將與xx日報聯合,于4月20日-25日,連續5天,在《xx日報》頭版開辟專欄,分5個專題采訪報道我市近幾年企業知識產權工作、有關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運營方面的工作和典型事例。
2、組織開展廣場宣傳活動。4月26日,市知識產權局將聯合市工商局、文廣新局、公安局、市中級人民法院、xx大學,電視臺和報社等新聞媒體在金鼎廣場開展大型廣場宣傳活動。現場開設咨詢臺;懸掛宣傳條幅;擺放展示專利知識宣傳圖板;發放知識產權宣傳材料。各縣(市、區)也要結合實際開展室外宣傳活動,發放宣傳資料。
3、利用廣播、電視等各類媒體開展知識產權公益宣傳,積極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的知識產權文化。利用市中心金鼎廣場電子大屏幕等世界知識產權日公益廣告。
4、開展知識產權執法活動。活動周期間,在全市組織開展知識產權執法檢查,開展知識產權執法維權活動,開展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咨詢,公開知識產權維權電話。
5、結合采訪報道活動,深入企業、科研單位宣傳知識產權法律法規,普及知識產權知識。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縣(市、區)科技局要結合本地實際,認真組織,確保宣傳周活動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二)要創新宣傳活動形式,講求宣傳實效,充分利用電視、報刊、廣播、網絡等多種宣傳媒體,面向全社會廣泛開展知識產權宣傳教育活動。
(三)舉辦宣傳周活動要改進工作作風,注重活動內容,杜絕形式主義,厲行勤儉節約。
關鍵詞:融媒體;地面電視頻道;營銷推廣
中圖分類號:F7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7)01-59 -02
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傳媒行業已經大跨步進入了融媒體時代。一方面是媒介傳播手段的多樣化無可避免地帶來了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傳媒的競爭邏輯發生了改變;另一方面是媒體融合成為趨勢,傳統媒體對新媒體的探索、傳媒產品間的合作與嵌入愈演愈烈。融媒體時代的最大顛覆在于用互聯網的邏輯和思維重構了傳媒的價值模式和運營模式。傳播渠道、手段的多樣化打通了傳播的“最后一公里”,將大眾傳播和人際口碑傳播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無法內嵌入社交網絡的內容,其傳播力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與此同時,在多屏競爭加劇,傳統廣電媒體受到新興媒體沖擊的今天,受強勢衛視頻道“雙虞效應”影響,地面電視頻道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運營、創收的壓力都比較大,其自身的角色特征已經從以往單純的營銷渠道轉變為具備營銷推廣需求的主體,如何在現階段利用新的思維模式和推廣策略有效提升影響力和競爭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提升是擺在地面電視頻道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打造直播態的推廣模式
2016年堪稱“視頻直播元年”,雖然直播在互聯網的世界從來都不算什么新鮮事,但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UGC直播在2016年一夜之間成為行業風口,大大小小數百家直播平臺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除了像斗魚、YY、嗶哩嗶哩這樣本身具備一定專業性并擁有相當數量用戶群的平臺以外,映客、花椒等移動輕秀場受到熱捧,直播吃飯逛街也能有無數粉絲甚至月入上萬不再是國外才有的新聞。隨著直播行業的迅猛擴張,行業監管也隨之而來。2016年9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對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機構開展直播服務的資質條件進行了明確,對直播內容、彈幕、主持人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具體要求。限令的出臺必將加速直播行業洗牌,但卻無形中給了傳統電視媒體新的機遇。與此同時,未來直播行業的風口很有可能是由UGC向PGC轉型,專業直播將成為新的增長點之一,可以作為電視媒體資源變現的突破口。
作櫚縭猶ǘ言,坐擁具備較高區域性知名度的主持人資源,憑借強大的區域資源整合能力,打造直播態的推廣模式具備先天優勢。傳統媒體天生具備資質、內容優勢,進入直播行業的門檻較低,其專業性、規范化的內容生產和直播控制力是新生平臺無法比擬的。無論是建立獨立的直播平臺、利用自身其他軟件平臺開展直播業務或者聯合現有的直播平臺,都可以更有效地將直播的形式和自身傳統渠道相結合,通過傳統電視節目宣傳直播平臺或內容,通過直播進行反哺和互動推廣,甚至可以為廣告主帶來二次營銷的效果。
江蘇廣電總臺在今年十一前夕就借2016主持人“金荔枝”獎評選活動進行了一次直播試水,創造性地舉辦了“金荔枝40小時直播秀”,通過“荔枝新聞”客戶端,由40位廣電主持人每人在線直播一小時。參與直播的既有大林、趙丹軍、鄧煌這些江蘇觀眾熟悉多年的廣電“名嘴”,也有李帥、李凱這樣的才走上工作崗位幾年的“小鮮肉”。短短5天時間,在線觀看累計人數突破360萬,參與投票人次超過2000萬,不僅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影響力推廣,也使受眾能夠看到主持人熒屏以外的另一面,為部分新人圈粉無數。活動成功的背后離不開專業團隊的策劃和平臺的支撐:此次直播活動不是單純的輕秀場直播,而是每場一個主題,既有健身、烘焙、插花等輕話題,也有直播新聞采訪這樣的社會性話題,既有表現主播業余生活的休閑性,也有揭秘臺前幕后的趣味性。隨著“金荔枝獎”評選揭曉,江蘇廣電又趁熱打鐵在江蘇綜藝頻道每天18:00的《震撼一條龍》推出特別節目“荔枝星秀場”,讓“金銀荔枝獎”得主們逐一做客節目,成功將直播集聚的人氣和影響力引流回地面頻道。
二、利用IP化的運營思維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即知識產權,也是近兩年的文化熱詞。從文化產業的角度上說,IP的形式是多樣的,既可以是一個故事,也可以是一個人物或概念;IP可以用在多種領域,音樂、電影、電視、動漫、游戲……但不管形式如何,一個具備市場價值的IP一定是擁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有潛在變現能力的東西,前文所述的明星主持人+直播的模式就是一種對IP價值的疊加放大。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認為,IP 實質就是經過市場驗證的用戶的情感承載,或者是說在創意產業里面,經過市場驗證的用戶需求。“用戶情感共鳴”是這個概念里的核心元素。
IP運營體現的是一種符合融媒體時代傳播特點的商業模式,其盈利模式主要體現在以IP為核心,在媒體深度融合之下的文化產業網狀價值鏈運營。在這種商業模式中,清晰解答了目標顧客(WHO)、利益集合(WHY)、提供物品(WHAT)三個顧客價值主張的核心問題。其目標顧客直接面向該IP的粉絲群,并通過其開發的每一個不同產品品類帶來的口碑效應輻射到更廣泛的人群;其利益集合提供了目標顧客最需要并想得到的IP更多周邊產品,最大化了顧客需求的實現,既能充分滿足顧客需求,又能夠更大程度上開發全新的需求;從提供物品的角度,以IP這種無形資產為核心開發的多元商業模式其實質相當于一整套問題解決方案,敦促IP的擁有者向整合運營商轉型,有效利用粉絲經濟開展品牌建設打造全產業鏈。現象級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都是電視綜藝IP運營的成功典范,在節目熱播的同時,同名電影、手機游戲、圖書出版紛紛借勢上線,取得了不菲的業績,也在無形中放大了IP的輻射面和影響力,吸引注意力駐留,一定程度上為原有節目的常青提供了助力。
衛視現象級綜藝的開發案例完全可以為地面頻道所借鑒,一方面可以根據地面頻道的專業化定位,依托王牌節目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區域性精品IP,拓展延伸產業運營;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發揮既有資源優勢,借力話題明星、熱播影視劇等強勢IP推廣自己的頻道和節目。
三、拓展主題向的營銷手段
視媒體的創新和升級,不僅在于內容和形式,也要學會如何營造“關系”和“場景”。利用移動互聯網媒介為載體針對特定地域和人群進行廣告宣傳和創意內容的精準投放,制作能夠激發網絡人際傳播和社交網絡分享的內容,或者利用地標性建筑等搭建能產生話題效應的推廣場景等都是在融媒體大環境下提升推廣效率的有效途徑。
(一)深耕社區:用融媒體思維做推廣活動
地面頻道的運營和區域內的觀眾是血肉相關的,頻道的收視對象、節目參與者、廣告主目標客戶、最終的收視群體都是一致的。做地面頻道的推廣必須沉下心來,深耕社區,回到觀眾。在強調受眾參與的基礎上,通過長期、持續、重復的宣傳疊加效應和人際關系傳播,強化印象,從而轉化為未來的收視動力和來源。通過推廣活動,媒體管理者還能更真切地了解到觀眾的真實體驗和需求,為地面頻道的運營提供更開闊的思路。
將自辦節目與社區活動推廣相結合既能極大地帶動區域內社區居民的參與熱情和收視熱情,提升活動輻射面,又能提升社會影響力和營銷所要達到的效果。以江蘇綜藝頻道聯手洋河股份舉辦的《加油社區》為例,今年的活動自6月起,歷時三個月,巡回江蘇13個地市城市,舉行39場海選,走進150個社區,并于9月下旬舉辦了盛大的頒獎禮。《加油社區》有別于同類節目單純的廣場舞集結,力圖在每周的節目中體現城市人文特點和文化韻味,通過多個環節展現社區年輕人的朝氣和社區高手名人大隱于市的生活狀態,用故事勾畫社區形象,勾勒社區百姓的正能量生活。活動過程中充分利用荔枝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渠道進行宣傳,在評審中加入了微信投票環節擴大影響力。該項目由“柔和雙溝”冠名,廣告語“和諧鄰里雙向溝通”一語雙關,項目的體驗式營銷方案獲得了2016中國廣告長城獎媒企活動營銷類金獎。
(二)針對需求:拓展定制化營銷空間
除了活動合作,根據廣告主的需求推出定制化的直播營銷方案甚至制作定制電視劇、定制短片等都是拓展營銷的思路。
電視活動直播營銷,則是電視媒體一開始就與商家密切配合,共同策劃或者參與活動,利用對方以及自身的媒體資源,以活動為載體、以直播為方式的一種節目形式與營銷方式。定制化的活動直播營銷的意義在于,一是可以將閑置或產出效益不高的頻道資源加以利用,二是能夠根據合作方的需求進行精準傳播和有效營銷,三是可以通過合作方自身的影響范圍及推廣力度,在短時間內集中提升電視頻道的影響力和收視表現。以浙江民生休閑頻道與銀泰百貨合作的銀泰半年慶、周年慶活動為例,在前期預熱的基礎上開啟了從早8:30到晚11:00的大型商場購物直播,白天每次采用半小時以上的大塊時段,晚間黃金時間準點直播。節目中植入了各種銀泰元素,設立互動抽獎等環節,反響熱烈,當天商家營業額同比大幅增長。在活動推廣中,頻道記者與銀泰的顧客零距離接觸,活動當天商家也隨處可見電視臺的宣傳造勢,對頻道而言,既得到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又借力合作傳播了自身媒體形象,加強與觀眾之間的交流互動,可謂一舉三得。
定制劇在近年來并不算新鮮事物,但是一部內容過硬的定制劇結合多渠道的宣傳推廣仍然能帶來合作的雙贏。作為一種個性化定制的影視劇形式,定制劇旨在通過劇情的巧妙編排,向受眾潛移默化地傳播品牌理念與文化,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無論是從人物塑造還是劇情發展上體現品牌內涵,都要在整個策劃、制作流程中充分了解客戶的營銷意圖和產品特征,分析恰當的植入形式,從而為客戶擬定出更有針對性的定制方案。作為制作方要順應形勢的變化,深入了解品牌信息的文化內涵以及品牌企業文化精神,并與客戶進行充分的交流溝通,從而解構出適合品牌植入同時能夠激發觀眾情感共鳴和主動傳播欲望的人物與故事,使定制劇與客戶的需求目標切實融合,提升全媒體傳播效果。
四、結語
今年7月18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媒體融合發展的規劃、目標與任務,首次提出了“八個融合體系”的建設,為廣電媒體加快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指導。地面頻道想要在競爭的重壓之下突圍,必須擁抱時代、擁抱融合,加強融媒體、多渠道整合推廣,利用最新的營銷理念打造品牌影響力,將整體推廣策略模塊化、標準化、流程化,做到主動互動、精準傳播,提高受眾粘合,加強口碑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