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媒體代運營服務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據了解,思科公司把其面向服務提供商、企業及家庭的視頻和富媒體進行優化的網絡稱為“medianet”,通過medianet方案,可幫助用戶實現高級通信、合作及娛樂等多種功能。就目前而言,medianet是業內少數能夠滿足端到端媒體內容傳輸需求的解決方案之一,而思科公司已正式將該技術集成到了下一代IP網絡(IP NGN)框架之中。與傳統的方案相比,medianet技術具有媒體感知能力,從而可以幫助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社會化和交互式的消費者體驗。同時,它們還具有強大的擴展能力,可以滿足長期發展的需要。
思科全球副總裁兼思科中國首席運營官戴維?魯賓(David Rubio)說:“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和企業正在利用視頻的力量來實現更好的通信、娛樂和信息采集。思科預見,medianet將帶來新一代的互聯網視頻和多媒體內容體驗。這將為網絡業務運營商、內容提供商和企業帶來新的機會,對用戶來說也將是一種全新的體驗?!?/p>
其實,從目前的視頻應用可以看出,視頻內容在互聯網流量中所占的比例正在不斷增加,同時,高清數字也在越來越多的家庭中得以應用。因此,如何更好地提供視頻服務對運營商來講就是個不小的挑戰?!癿edianet的提出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彼伎葡到y(中國)研發有線公司總經理陽兵表示,“medianet能夠實現在運營商之間、運營商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設有銜接點,保證用戶在N屏轉換間的體驗一致性??梢哉f,medianet也加快了SP從業務提供商向體驗提供商轉型?!?/p>
“寬帶無處不在”全面開花
低成本、高性能無線寬帶技術的突破,是實現“媒體移動特性”解決方案構想的關鍵,也是改善用戶體驗的基礎。憑借摩托羅拉覆蓋2G、3G以及4G的端到端系列解決方案,運營商不僅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極具吸引力的新型3G服務,還能及早戰略部署向下一代網絡的演進,滿足消費者對家庭和隨身高速網絡連接的巨大需求。
摩托羅拉在系統、終端以及工程服務等各個方面全方位支持3G的三個標準。2009年年初,摩托羅拉就迎來了自己在中國3G市場發展進程中又一重要里程碑。近日,摩托羅拉宣布獲中國聯通W-CDMA合同,為其提供W-CDMA無線接入網絡設備、分組交換核心網(PS Core)以及2G/3G互操作平臺,協助中國聯通實現近期目標,在上半年推出極具吸引力的全新3G服務。
摩托羅拉在CDMA2000市場也屢有斬獲。自1995年率先推出CDMA網絡,摩托羅拉作為世界領先的CDMA 1x和EV-DO 版本A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一直致力于為全球一流的運營商提供極高性價比和極高穩定性的CDMA解決方案。不久前,中國電信選定了摩托羅拉作為其CDMA2000 1x移動網絡升級的主要供應商,為其在全國9個省42個城市提供最新的CDMA2000 1x系統以及下一代CDMA1x網絡設備。摩托羅拉也會積極與中國電信緊密合作,為其用戶推出多款3G手機產品。作為中國電信全國范圍內網絡升級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次合作將增強中國電信下一代寬帶數據的處理能力和高級多媒體服務能力,為用戶帶來個性化的豐富媒體體驗。
摩托羅拉是領先介入并始終積極支持TD-SCDMA發展及標準國際化的公司。從TD-SCDMA開始標準化之時,摩托羅拉就在3GPP及ITU積極推動其標準化進程,一直到該標準最后被采用。2005年,摩托羅拉投資了T3G,以加強TD-SCDMA芯片的研發。在2008奧運會之前,摩托羅拉便率先推出了TD-SCDMA制式的終端產品L800t,成為推出TD手機的歐美一線廠商。為了支持中國主導的TD-SCDMA 3G制式及其演進方案,摩托羅拉也在積極尋求合作伙伴以便今后在TD系統上作更多的投入和參與。
隨著3G網絡的逐步鋪開,如何實現現有網絡與3G網絡的融合與共用已經成為運營商網絡規劃的一個首要考慮因素。 摩托羅拉在中國擁有豐富的GSM和CDMA網絡部署和優化經驗。結合多年來對本地市場以及運營商需求的深刻理解,摩托羅拉在2G/3G融合解決方案上有著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可以確保運營商投資的有效性。此外,運營商還可以借鑒摩托羅拉在全球3G網絡的部署以及運營經驗,從而少走彎路,實現低成本、高質量的快速建網。
由于擁有顯著的帶寬優勢并且能夠與現有3G平臺共存,LTE成為了當前通信行業的焦點。諸多跡象也表明,LTE將成為全球3G技術共同的演進方向。在LTE領域,摩托羅拉一直走在業界的前沿。而這一切,完全基于摩托羅拉對網絡技術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
早在2008 美國無線通訊展上,摩托羅拉就成功展示了業內首次從CDMA EV-DO版本A到LTE的切換演示。目前,摩托羅拉正在測試基于700MHz和2.6GHz這兩個頻段上的LTE產品,并計劃在今年實現首次商用。
延續去年良好的發展勢頭,摩托羅拉在今年年初已經捷報頻傳。在2009美國無線通信展上,摩托羅拉成功進行了700MHz頻段的LTE外場演示,讓觀眾親身感受了典型的大城市移動環境下LTE的真實性能。 這是繼英國的LTE網絡測試以及巴塞羅納的LTE外場演示后摩托羅拉所取得的又一重要進展。此外,在本次展會上,摩托羅拉還推出了最新的無線寬帶基站(WBR)500r系列LTE eNodeB平臺,其集成的自組織網絡(SON)榮獲此次展會的無線新興技術大獎。
在未來的演進方向上,摩托羅拉同時支持FDD-LTE和TD-LTE。摩托羅拉高級副總裁、寬帶及移動網絡事業部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區總經理Joe Cozzolino對摩托羅拉在TD-LTE上的獨特優勢充滿了信心。他指出,摩托羅拉的TD-LTE技術和TD-SCDMA、WiMAX技術均同屬TDD系列,因此摩托羅拉在WiMAX的全球成功的經驗和商用的平臺都可以順利地轉移過來,幫助中國TD-LTE實現產業化。
2009年,摩托羅拉將與運營商伙伴合作開展一系列LTE測試。憑借包括OFDM技術、扁平化全IP架構在內的寬帶技術領域的眾多優勢,摩托羅拉正在著手構建一個LTE生態系統,以支持運營商在2009年第四季度~2010年上半年可能的早期部署。
“網絡優化”挖掘數據“藍?!?/p>
在3G時代,如何盡量提升多種新型業務下的網絡性能、如何評估用戶體驗質量并映射到網絡優化、業務支撐與服務中已經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無論是在移動寬帶服務領域,還是在有線寬帶服務領域,摩托羅拉擁有完善的網絡傳輸和視頻壓縮技術方面的專業技能,能通過優化調整使運營商的網絡達到極佳運行狀態,從而極大化地提升用戶體驗。
區別于傳統的車載測試,摩托羅拉創新的網絡優化解決方案通過采用源于真實用戶的MR(手機測量數據報告)數據,同時結合用戶定位進行分析,協助運營商設計與話務量相匹配,并與未來網絡擴容相結合的3G網絡。如摩托羅拉的IDGP(網絡智能規劃)解決方案能夠幫助運營商優化其網絡資源與拓撲結構,解決因話務量動態變化引致的性能或質量下降等問題,極大程度地利用現有的資源實現極優的網絡覆蓋,從而進一步提高用戶滿意度。
關鍵詞:移動通信 網絡 視頻監控
中圖分類號:TN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2)10-0029-01
視頻監控系統發展了短短二十幾年時間,從最早模擬監控到前些年火熱數字監控再到現在方興未艾網絡視頻監控,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在IP技術逐步統一全球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視頻監控系統發展歷史。從技術角度出發,視頻監控系統發展劃分為第一代模擬視頻監控系統(CCTV),到第二代基于“PC+多媒體卡”數字視頻監控系統(DVR),到第三代完全基于IP網絡視頻監控系統(IPVS)。視頻監控業務是一項重要的寬帶數據業務,它的主要實現方式是前端攝像頭將采集到的視頻及圖像數據發送到監控平臺,平臺對于視頻及圖像內容進行存儲,用戶通過客戶端軟件或瀏覽器訪問監控平臺,獲取監控視頻或圖像。
家庭監控與行業監控有著顯著的差異性,一方面要考慮把設備的可視化能力與其他業務有效結合,另一方面要考慮用戶對于保護隱私的需求。下面著重對家庭視頻監控業務進行分析,提出了點對點實現視頻監控的方案,并對實施的可行性進行探討。
1、視頻監控系統整體架構
視頻監控系統自上而下包括運營管理、業務管理層、業務控制層、媒體服務層、接入層。其中運營管理層主要是指BOSS系統,負責計費管理、開銷戶等;業務管理層包括業務管理平臺、平臺及前端網管以及業務網關,負責業務管理、設備管理、平臺管理等功能;業務控制層負責用戶訪問的接納控制;媒體服務層負責視頻數據的存儲、轉發及流控制;接入層包括平臺側前置的接入網關和用戶側的客戶端(包括PC客戶端和手機客戶端)。
在視頻監控系統的統一架構下,為了更好的滿足家庭用戶的需求,需要重點考慮如何將視頻監控業務與家庭業務的體系結合起來,既能夠滿足視頻監控業務的統一規劃,又能使其與家庭業務有效結合。
2、視頻監控與家庭業務結合(如圖1)
正如前面所說到的,為了能夠更好地將家庭業務與視頻監控業務結合,我們設計了圖1所示的視頻監控與家庭業務的融合方案,在視頻監控平臺內部,將行業監控管理平臺與家庭監控管理平臺在邏輯上分開。家庭監控管理平臺與其他家庭業務共享相同的家庭數據,如用戶信息、設備信息、訂購信息等。從業務管理和運營的角度,家庭視頻監控業務可以很好地與其他家庭業務結合,未來家庭視頻業務的演進可以方便納入家庭業務的整個體系架構中。
對于點對平臺方式的家庭視頻監控,家庭監控可以與行業監控共同媒體服務平臺,復用該平臺的媒體存儲轉發能力。對于點對點方式的家庭視頻監控的實現,可以考慮CM-IMS技術結合,以CM-IMS視頻呼叫的方式實現點對點視頻監控。點對點實現視頻監控具有以下優勢:
(1)節省平臺成本。如果視頻監控都以點對平臺方式實現,隨著用戶數量不斷增加,為了維護大量用戶同時登陸視頻監控平臺,平臺則需要不斷擴容,以多臺服務器實現負載分擔,確保用戶的服務質量。這樣就大大增加了運營成本。如果采用點對點方式,視頻監控平臺只負責業務管理和控制流的互交,用戶數量的增加不會對業務平臺造成太大的負擔。
(2)有效保護隱私。視頻流不經過視頻監控平臺,視頻數據也不會再平臺上存儲,可以有效保護用戶隱私,同時避免因隱私泄露造成的責任風險。
3、CM-IMS視頻監控方案
對于移動網絡而言,實現點對點視頻監控面臨技術方面的難題,在傳統的移動網絡下,客戶端與前端設備均為內網IP地址,相互間的點對點通信難以實現。我們考慮借助CM-IMS網絡來實現點對點的視頻監控方案(如圖2)。
CM-IMS視頻監控業務流程如圖2所示,在本方案中CM-IMS網絡作為視頻監控業務媒體流的承載網絡,前端設備通過CM-IMS家庭網關接入到CM-IMS核心網絡以及視頻監控平臺。當客戶端在平臺側完成用戶認證和業務鑒權后平臺返回視頻監控的前端號碼,用戶發起視頻監控的請求被客戶端轉換為CM-IMS視頻呼叫。
用戶可以在CM-IMS家庭網關或攝像頭上配置白名單,來限制只有授權用戶能夠發起CM-IMS視頻監控呼叫,白名單配置與家庭業務屬性密切相關,可以由家庭業務中心來設置,遠程下發到家庭網關上。
4、結語
以上對TD家庭視頻監控從業務特征到方案設計以及關鍵問題的解決等進行介紹,由于中國移動目前在同時進行視頻監控業務的研發和家庭業務的整體規劃,將視頻監控業務與家庭業務有效結合可以提高業務競爭力。同時隨著CM-IMS網絡的順利建設,借助CM-IMS實現點對點視頻監控將逐步成為可以實施的方案。
參考文獻
[1]肖弋.視頻監控現狀分析[J].電子世界,2012.
[2]劉聰,陳大慶,鄭冬冬.TD視頻監控的解決方案分析[J].電信技術,2011.
IBM(中國)有限公司
作為助力行業與企業轉型及智慧城市發展的技術翹楚,IBM因其綜合貢獻榮獲了“2013年度產業變革領導力成就大獎”。IBM“智慧地球”戰略已經推行5年,此獎項是對IBM公司在中國推動該戰略的進程中,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包括大數據分析、移動、社交商務、云計算和物聯網等)助力企業、行業轉型與城鎮化發展中所展現的產業領導力的高度認可。
2013年度中國信息化建設項目成就獎
曙光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包頭市與曙光攜手共同推進建設的包頭市工業云平臺以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是貫徹“8337”發展思路、落實工信部“工業云創新行動計劃”及“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的一項階段性工作成果。平臺以曙光包頭云計算中心為基礎支撐,以資源整合共享為立足點,既能滿足當前包頭市兩化深度融合發展需求,又能深化服務體系,為的政府、企業及個人在政務、教育、交通、醫療、工業制造等領域提供信息服務。
2013年度最具成長潛力企業獎
奇虎360 科技有限公司
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奇虎360”)創立至今,一直致力于提供高品質的免費安全服務,并為中國互聯網安全做貢獻。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木馬、病毒、流氓軟件、釣魚欺詐網頁等多元化的安全威脅,奇虎360堅持以互聯網的思路解決網絡安全問題。同時,奇虎360奉行開放與合作的精神,通過360導航、360游戲中心以及360軟件管家等產品,與諸多合作伙伴一起分享奇虎360的用戶、流量、品牌,實現合作共贏,共建健康的互聯網生態環境。
2013年度中國IT產業最具價值分銷商獎
北京方正世紀信息系統有限公司
北京方正世紀信息系統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內領先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世界知名IT產品在國內的分銷業務,同時也是金融、制造、流通等多個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技術咨詢和服務的領先供應商。其目前共有26家分支結構,搭建起了遍布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上千家經銷商在內的穩定的多維渠道體系,成為HP、H3C、微軟、 LifeSize 、BARCO、康普、富士通、三星、康寧等IT廠商在中國重要的合作伙伴。
2013年度中國云計算創新企業獎
浪潮集團有限公司
自2010年浪潮集團有限公司全面啟動向云計算轉型戰略至今,已成為涵蓋IaaS、PaaS、SaaS三個層面的云計算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商。在技術創新層面,浪潮在云計算核心裝備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研制出中國中國第一臺云服務器和中國首款自主知識產權的云計算中心操作系統和云安全產品方案。此外,浪潮還在云計算基礎架構、云計算節能體系、云計算安全體系等領域主導起草了7個國家級標準。而在技術之外的“商業模式創新”層面發力,它也在積極推動自身由產品、方案供應商向服務商轉型。
2013最佳CDN廠商獎
北京藍汛通信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藍訊通訊技術有限責任公司(ChinaCache)是中國領先的互聯網內容傳輸服務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目前ChinaCache在全世界擁有15000多臺服務器,為國內外21000家知名企業提供網絡應用基礎服務,擁有25項發明專利和14項軟件著作權。2012年,ChinaCache和清華大學聯合研發的“面向海量用戶的新型視頻分發網絡”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3年,ChinaCache正式了內容感知網絡服務下重新定義的四大行業解決方案,包括互聯網、企業、運營商等。
2013年度最佳CDN服務獎
上海帝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帝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CDN/IDC服務8年,在IDC互聯網數據中心、CDN內容分發網絡的平臺搭建運營以及互聯網增值業務拓展等方面具備豐富經驗。目前帝聯在全國近300個CDN節點,儲備帶寬超過2500G。同時帝聯和眾多運營商開展CDN節點合作業務,率先在中國移動、教育網、鐵通、電信通、長城寬帶、科技網等運營商部署大量節點資源,顯著提升在運營商的覆蓋能力。
2013年度中國IT解決方案智慧引領獎
四川長虹佳華信息產品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長虹佳華信息產品有限責任公司致力于為行業用戶提供專注于前瞻技術、高效和優秀性價比的服務支撐體系及行業解決方案。目前已完成了包括醫療、教育、金融、政府以及中小企業等多個行業的數十套解決方案。在建筑智能化領域,其推出的一套整體解決方案囊括了樓宇自控系統、綜合布線、整體機房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語音通訊系統、監控系統、防盜報警系統等若干子系統,這些子系統可以通過組合應用到辦公、醫院、學校、交通等不同類型的智能建筑中。
2013年度中國新一代信息技術領軍企業獎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創新是實現顯示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對策?!边@是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東升提出來的,也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京東方累計可使用專利數量超過10000項。截至目前,京東方全球市場占有率居全球第五。與此同時,京東方積極布局新型顯示生產線。京東方鄂爾多斯的中國首條第5.5代AMOLED生產線已于11月21日投產,正在建設的合肥第8.5代氧化物TFT-LCD生產線也將于近期投產,這標志著我國在新型顯示領域方面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2013年度4G 寬帶集群產業創新獎
關鍵詞下一代網絡軟交換存在問題
Abstract:Itdescribesthestateofsoftswitchtechnologyintheworld,servicesprovidedbyNGNbasedonsoftswitch,relatedorganizationsonsoftswitchstudyandproblemsonitsdevelopment.
Keywords:NGNSoftswitchProblem
1國際軟交換技術的發展狀況
下一代網絡(NGN)是一個建立在IP技術基礎上的新型公共電信網絡,它將話音、數據、視頻等多種業務集于一體。建設下一代網絡是電信競爭的需要。隨著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電信市場的逐步開放,電信業的一個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業務運營和網絡運營的分離,由網絡運營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礎承載平臺,由業務提供商提供各種應用,他們與設備制造商三足鼎立,共同推動了電信業的繁榮和進步。
軟交換技術是下一代網絡的核心技術,軟交換思想吸取了IP、ATM、IN和TDM等眾家之長,形成分層、全開放的體系架構,作為下一代網絡的發展方向,軟交換不但實現了網絡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業務的融合。
目前,歐洲電信運營商對于軟交換(下一代網絡)的發展和應用大體上采用比較務實和謹慎的態度,運營商都是根據自身網絡的實際情況和業務的發展來采取對策。德國電信聚焦海外市場,積極開拓國際IP網的話音業務,并在新技術投入使用之前,注重新技術和新設備的試驗和評估。2001年開始在國際網絡進行軟交換的試驗,放置了一臺軟交換機和4個媒體網關開展IP網絡提供語音業務、呼叫中心業務和VPN業務的試驗,其軟交換的標準采用SIP-T協議。英國電信則逐步地在長途網和本地網實現分組話音,本地網有5個節點開展了軟交換實驗,部分已經商用,并且試驗規模在逐步擴展。在提供話音質量的保證方面,英國電信已在其承載網絡內全面采用ATM技術。比利時電信認為2004年以后引入NGN比較適當,但目前需注意跟蹤技術和設備的發展,比利時電信的技術部門在NGN方面重點研究未來分組話音網絡的體系架構和需求、開展NGN技術培訓、建立NGN實驗室,為開展現場試驗進行技術準備。一些北美電信運營商也正在積極開展有利于軟交換提供話音業務的試驗,有些運營商已經開始提供商用業務。
2002年3月,中國電信下一代網絡(NGN)試驗項目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城市啟動。中國電信與北電網絡、愛立信、西門子、中興通訊、上海貝爾5廠家簽訂了下一代網絡試驗工程設備合同。合同涉及金額近1億元人民幣。根據中國電信與北電網絡簽署的合同,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4城市部署北電網絡的SUCCESSIoN下一代網絡解決方案。NGN網絡全國試驗網項目涉及的技術面、提供的業務量、網絡覆蓋的廣度、深度均在全球首屈一指。
在設備制造商方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北電網絡,其NGN產品為SUCCESSIoN(繼往開來)解決方案,于1999年在BT-SPAIN首次正式商用,迄今為止,在全球超過24個國家的40多個網絡中得到試驗或商用。其商用客戶中包括VErIzoN、SPrINT、中國電信、香港寬頻(HKBN)、新世界電信(NEWWorLDTEL)及鐵通等。
SUCCESSIoN的應用類型包括了長途及匯接(C4)業務、本地接入(C5)及多媒體業務、無線匯接及3G核心網業務以及有線電視多網合一業務。目前幾種解決方案已經在實際網絡中運用。其中,VErIzoN的軟交換本地匯接網絡包含2個軟交換節點及70多個媒體網關,每個節點每天處理超過1100萬次呼叫。SPrINT作為全美第一個實現TDM端局以軟交換替換的運營商,其第一期工程(350萬線)全部采用北電的SUCCESSIoN方案。香港寬頻應用SUCCESSIoN本地IAD接入方案,在短短的17個月時間內,已擁有16萬用戶,是全球最大的基于以太網IAD接入的NGN網絡,目前運營穩定良好。在最近的市場調研報告中,北電網絡列全球軟交換市場份額第一,也是全球VoIP和VoATM媒體網關市場份額第一。
2NGN提供的業務
軟交換技術的引入除了對現有PSTN話音業務實現全面的繼承以外,還在基于SIP的寬帶多媒體業務、PSTN與因特網業務結合衍生的業務、用戶個性化業務以及業務創新方面有著PSTN和因特網等單一網絡無法比擬的優勢。傳統PSTN由于終端智能和帶寬的限制,無法實現多種靈活的業務邏輯和多媒體業務。由于業務邏輯控制和網絡智能在PSTN內每個交換機上呈分散式節點式分布,并且由于用戶數據由各自歸屬的交換機管理,導致某些業務(如廣域CENTrEx)難以開展。PSTN的終端種類非常單一且沒有智能,業務的智能完全由交換機實現,因此一直以來難以實現用戶對業務的個性化定制,而且由于終端智能的限制存在使用不便和各種電話補充業務難以推廣的問題。引入NGN則在業務實現的簡單性和靈活性上有了本質改變。NGN的業務邏輯控制和網絡智能在軟交換和應用服務器等少量網元上集中部署,因此可以方便地在全網實現業務部署和業務升級,NGN對廣域CENTrEx的實現就非常容易。由于NGN引入了對等性控制協議(SIP),使得終端的智能大大提高,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豐富多彩的SIP智能終端。終端智能的提高及媒體承載能力的加強(如支持話音、視頻等)使得用戶對業務的個性化定制成為可能并且已經商用。如NGN的“呼叫屏蔽”這一特性,用戶可以對不同來話進行篩選性的監控,可以在不同時間對不同來話實施不同的應答策略,應答的方式也不僅僅局限于接聽、轉發、掛斷等傳統方式,而是包括了話音應答、問候音播放、語音信箱轉接、電子郵件轉接、網頁推送等多種不同的應答方式。這種靈活性在傳統PSTN上是無法實現的。
此外,NGN能夠實現許多PSTN所無法實現的業務特性,一號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PSTN通過IN方式也可以實現一號通業務,然而NGN基于SIP協議可以輕松實現IN方式的一號通所無法實現的能力。如NGN的一號通業務可以實現用戶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設定對來話的振鈴終端和振鈴順序,而這些策略可以依據來話者的不同和時間段的不同而變化。比如對自己的家人和同事可以實施兩種完全不同的振鈴策略,自己上班和下班時的振鈴策略也可以完全不同。這就給了用戶最大的自由和靈活性,保證可以有一種方式能聯系到他,給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這種業務特性是PSTN所無法實現的。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如WEB800、點擊傳真等。
NGN不但在業務實現的簡易性和靈活性上有獨到之處,并且能實現許多PSTN無法實現的業務,而且具有業務的惟一性。NGN的業務能力主要包括:
A)全面繼承PSTN傳統話音業務(包括基本話音業務、電話補充業務、CENTrEx業務、ISDNPRI補充業務、IN類業務等);
B)基于SIP的寬帶多媒體業務;
C)PSTN與因特網相結合的業務(即PINT業務,如點擊撥號、點擊傳真、WEB800、ICW等);
D)用戶可定制的個性化業務。從事軟交換研究的國際組織
NGN是目前運營商和設備廠商都在討論的熱點技術,也是國外許多標準化組織和論壇(包括ITU-T的第11和16工作組,IETF的IPTELEPHoNY工作組、信令傳輸工作組(SIGTrAN)、媒體網關控制工作組(MEGACo),ETSI的TIPHoN,國際軟交換協會(ISC),3GPP,3GPP2,MPLS論壇,ATM論壇,DVB,DSL論壇,PARLAY等)的研究工作重點。我國網絡與交換標準研究組和IP研究組于2000年開始制定NGN網絡的相關標準。
其中,ISC成立于1999年5月,目前有近150個成員,是運營商和設備供應商交流需求和動態的場合。國際上大多數知名的電信設備制造商,如阿爾卡特、朗訊、北方電訊、CISCo、西門子、富士通、諾基亞、愛立信等,另外有一些電信運營商如美國的LEVEL3、QWEST、AT&T、日本的NTT等均為該協會成員。
軟交換論壇包含5個工作組,負責網絡架構、協議制定等技術工作。
業務應用工作組負責業務功能制定、協調以及API標準的應用。
網絡結構工作組負責軟交換網絡功能架構的制定。
設備控制工作組負責軟交換間以及軟交換與其他網絡設備間控制協議的制定和補充、增強,如MGCP、MGC和設備的兼容性等。
網絡管理工作組負責網絡管理的結構和協議制定。
SIP工作組負責SIP協議在軟交換網絡中的應用和增強。
此外,ITU-T和IETF在相關協議的標準化方面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如H.248協議、BICC協議、SIP協議和SIGTrAN系列協議等。
4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不少廠家推出了軟交換的解決方案,各運營商也在積極進行相關的試驗,但新技術的應用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完善。從目前廠家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來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A)國際上尚無大型網絡的組網和運營經驗。傳統電信網經過長期的運營積累,在網絡組織方面已經具有相當成熟的經驗;而基于軟交換的NGN網絡組織目前國內外尚無成熟的經驗,是采用基于軟交換的全平面結構,還是采用分區域選路結構等,在技術和實踐方面都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B)協議尚未做到兼容性,標準還在發展之中。不同廠家的軟交換在技術標準的選用及協議的兼容性方面還難以做到相互兼容。BICC協議、SIP-T協議和H.248協議也在發展之中,協議的選項需要運營商根據業務的需要來進一步確定。
C)API沒有成熟的產品?;陂_放的業務平臺,采用標準的API接口為網絡運營商提供新業務開創了未來美好的前景,但是相應的產品仍在探索和研發之中。
D)業務開發問題。標準、開放的API接口能夠快速、靈活地提供豐富的業務,這是軟交換體系的一個優勢所在,但目前廠家能夠提供的業務多集中為基本語音業務及補充業務、IN類業務、PINT業務、多媒體終端之間的同步瀏覽、統一消息、多媒體會議等,究竟什么業務才是運營商手中的殺手業務,才能真正帶來收益,是目前運營商和設備商在共同苦思冥想的問題,目前并未出現使人眼前為之一亮的業務。
E)網絡安全和網絡Qos問題。目前業界還沒有一個非常完善的方法來解決網絡安全性的問題,只能通過要求TG、軟交換等網絡設備應具備一定的反入侵能力以增強系統的安全性,用戶賬號、密碼等用戶數據的安全則只能采用加密的方式解決。在網絡Qos方面,IETF組織已經提出了多種服務模型和機制來滿足Qos的需求,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綜合業務模型(INTSErV)、區分業務模型(DIFFSErV)、MPLS技術、流量工程等,具體這些方案如何組合使用、可行性如何,效果如何,有待研究。
信息通信技術所激發的巨大變革之力,促使運營商業務悄然轉型。對于設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來說,順應甚至率先感知到這種轉型,不僅有助于業務發展,同時也可以對產業鏈起到支撐作用,為最終用戶交付完美體驗。
伴隨著移動數據流量的急劇增長,熱點地區可能夠會出現網絡容量的瓶頸,如果WiFi網絡與移動網絡沒有有效協調和集成,將會直接導致資源的浪費和用戶感知的下降。為此愛立信在本次展會上展示LTE/WiFi與WCDMA/WiFi智能選擇接入,可以實現在LTE和WiFi,WCDMA和WiFi直接基于性能的業務分流。
在“大寬帶”的概念下,上海貝爾在本次通信展上主推了其涵蓋終端、無線接入、回程及核心網的端到端LTE方案,目前這一方案已經在南京、青島、上海等多地成功實現了TD-LTE現網的呼叫,下行均速達到62Mbps。
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市場與傳播部市場戰略與運營負責人郭彥說:“一方面,業務需求使得運營商、用戶對于網絡帶寬、移動帶寬的需求增長。另一方面,業內需要看清,在寬帶時代里面,未來的網絡和業務應該是怎樣發展的。”為了讓運營商避免淪為“啞管道”,上海貝爾將端到端的運營商級云計算解決方案CloudBand帶到了通信展上,該方案提供一個運營商級別的架構來建立和管理一個運營商云服務的環境。運營商將可以借此轉變為集網絡、計算和存儲與一體的云服務提供商。
本報訊 3月28日,仁科互動公司舉辦了以“移動云時代,重新定義CRM”為主題的銷售易CRM新版會,與數十家國內媒體、企業代表、合作伙伴、投資商一起分享了銷售易CRM在移動云時代的企業級服務解決方案、成功案例。銷售易CRM以支撐銷售人員高效工作為設計出發點,采用“移動優先”的研發思想,根據安卓 和 iOS 原生應用的特點,重新規劃和設計了基于移動和社交的全新一代CRM,無縫整合了語音、圖片、地理位置等功能,以及銷售知識、銷售流程、溝通協作和移動辦公等模塊,讓CRM成為銷售人員移動辦公和打單的利器,而非單純的數據錄入工具。(邱燕娜)
Unisys攜世紀互聯推出基于云的ITSM
本報訊 4月2日,Unisys公司和世紀互聯集團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世紀互聯)宣布在中國攜手推出Unisys Edge服務管理。世紀互聯將負責Unisys基于云的IT服務管理 (ITSM)解決方案在中國市場的運營。Unisys的ITSM解決方案通過云以服務的形式交付。廣大中國企業和政府機構能方便地從世紀互聯采購并迅速實施Unisys 的服務管理方案。
據了解,Unisys Edge服務管理是一套全面且基于行業標準的解決方案,它能讓企業將IT服務與相關的業務流程結合,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通過使用預先構建的模塊、先進的分析工具和經過驗證的方法,Unisys的解決方案能使客戶主動管理IT服務和相關基礎架構,而不是被動地響應服務事件,從而幫用戶簡化業務運營、減少投資和運營成本。Unisys Edge服務管理解決方案可協助機構提高服務交付及IT管理的水平,并改進對最終用戶的業務服務能力、簡化服務流程。
此外,Unisys還將攜手世紀互聯在中國提供有關顧問咨詢、方案實施和生命周期管理服務。Edge服務預計于2014年上半年在中國投入市場。(程彥博)
新品
nubia X6智能手機
作為一款全新的跨界旗艦產品, nubia X6的外觀設計及材質工藝攜多項創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秉承了“輕、薄、窄、圓、潤”的家族特點, nubia X6 7.9mm的纖薄造型和專為大屏設計的全新nubiArc 3.0背部大弧面方案,為其成功構筑了出眾的握持手感。華麗的金屬機身經過高達145道精密工序的精雕細琢,徹底顛覆了消費者心目中國產手機的形象,更賦予了nubia X6簡約高雅的獨特氣質。在配置上,nubia X6同樣毫不含糊,6.4英寸CGS工藝的1080P夏普屏幕可提供高達344 PPI的顯示精度;搭載高通驍龍801處理器,擁有2GB/3GB RAM可選高速內存,可帶來完美的娛樂及低功耗體驗;4250mAh超大容量電池配合nubia電工,可讓移動互聯網生活更加隨心所欲;雙喇叭、側出音的設計,能極大增加音場的寬度和縱深感,實現更完美的立體聲效果。(張楠)
動態
關鍵詞:移動網 固定網 軟交換,下一代網絡,網絡融合,IMS
1引言
隨著新型通信手段、通信方式和業務的出現,通信網絡正在向更加開放、更加靈活的下一代網絡[1](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演進。下一代網絡是以分組技術為基礎,可以同時提供話音、數據和多媒體等多種業務的綜合的、全開放的網絡體系,分組、開放、分層的網絡體系是下一代網絡的顯著特征。軟交換[2][3]是下一代網絡的核心技術,為下一代網絡提供具有實時性要求的業務的呼叫控制和連接控制功能,是其呼叫與控制的核心。軟交換的主要特點是業務提供和呼叫控制分開;呼叫控制與承載連接分開;開放的接口,便于第三方提供業務。
作為下一代網絡核心的軟交換技術,結合了傳統電話網絡的可靠性與IP技術的靈活性和有效性的優點,成為目前通信領域的研究熱點。隨著3G的臨近,移動網和固定網同時引入了軟交換的設計思想,發生著電路交換向軟交換的演進。在演進的過程中,其中一個重要的趨勢就是移動網和固定網的融合。本文正是著眼于這一發展趨勢,分析了移動網和固定網中的軟交換技術,探討了兩網融合的發展思路,進而提出了移動網和固定網融合的方案。
2移動網與固定網的軟交換技術
隨著對下一代網絡不斷深入的研究和發展,移動網與固定網的融合已經成為未來通信網絡發展的大趨勢。實現網絡的融合,核心和關鍵的內容便是軟交換的融合。因此移動網和固定網都引入了軟交換的概念,為兩網的融合奠定了技術基礎。
2.1固定網中的軟交換技術
在固定網中引入軟交換技術,將傳統電路交換領域的業務移植到分組承載網上來實現,并建立全新的基于全IP的多媒體業務系統。固定網的軟交換技術在初期階段主要體現為傳統電信業務從專用TDM承載向IP/ATM承載的多業務傳輸網絡的轉移,并借助接入網關完成網絡層業務傳輸的分組化,同時將原電路交換網絡設備劃分為物理上獨立的控制面軟交換設備和承載面媒體網關部分,實現控制與承載的分離。在這之后,固定網的軟交換將實現真正的IP業務特性,用戶以SIP/H.232分組終端的方式接入軟交換網絡,網絡體系結構和業務的提供方式基于全IP的承載網絡。
2.2移動網中的軟交換技術
由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組織制定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WCDMA[4]從R4版本開始,在核心網中引入了軟交換的概念,將控制和承載分離,原來的MSC分為了MSC服務器(MSC Server)和媒體網關MG(Media Gateway)。MSC Server完成呼叫控制和移動性管理的功能,而MG完成媒體流的處理功能,移動軟交換之間的呼叫控制主要采用BICC協議。在WCDMA R5階段,核心網又引入了IP多媒體子系統(IMS):針對下一代網絡提出的承載、控制與業務分離的原則,IMS完全實現了其承載、會話控制與應用業務的分層。IMS的核心特點就是采用SIP協議和與接入的無關性,建立了對呼叫/會話進行控制的軟交換平臺。IMS的提出,使移動核心網正在沿著以軟交換和IP技術為基礎的全IP網絡演進,這也符合下一代網絡的發展趨勢。
2.3 網絡融合的必然性
移動核心網和固定交換網的發展都是基于了軟交換技術的演進路線,未來的網絡也將是以軟交換為核心、以分組網為承載、通過與網絡分離的業務平臺靈活提供豐富業務的網絡。正是軟交換在移動網和固定網中的應用和發展,使得網絡融合成為可能。網絡融合可以讓運營商使用有線和無線接入網絡來共用核心基礎網,大大降低運營商對網絡建設的投資成本。融合后的網絡將移動業務和固定應用業務平臺結合起來,實現業務與媒體資源的共享,有利于運營商以更高的服務質量為用戶提供更教豐富的業務。同時對于用戶來說,移動網和固定網融合到一起,可以實現真正的隨時隨地溝通,而且在通信手段和方式上也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更大的靈活性。因此移動網和固定網的融合是未來通信網絡發展的必然趨勢。
3 網絡融合的發展思路
雖然移動和固定網的融合代表了下一代網絡的發展方向,但是目前移動和固定網的發展還是獨立的,有著各自的演進方式,要實現兩個網絡的完全融合是一個長期的、逐步發展的過程。
網絡融合的體系結構首先應堅持網絡分層和功能分離的原則:應用層和控制層分離,以便業務與用戶的物理位置具備無關性;控制層與傳輸層分離,便于呼叫/會話的控制獨立于承載的控制,基于不同的承載提供相同的控制能力;傳輸層和接入層完全分離,使無論何種終端、何種接入方式都可以共享同一承載網絡,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降低網絡的復雜性。
網絡融合的體系構架可以采用基于IMS的體系架構。與固定軟交換相比,IMS的結構更加嚴謹,功能更為豐富,通過功能實體的細分來提供基本的移動性管理功能,提供了移動電路交換域、固定軟交換網和IMS核心域互通的體系結構,通過設置獨立的存儲用戶屬性的數據庫促進了控制層面與數據層面的分離。網絡融合采取基于IMS的網絡融合方案,目的在于使IMS成為基于SIP會話的通用平臺,同時支持固定和移動的多種接入方式,實現移動網和固定網的融合。
綜合各種因素,網絡融合的發展思路如下:
(1)首先,現有移動網和固定網可以分別采用軟交換技術和基于軟交換的IMS技術向下一代移動網和下一代固定網演進,演進可采用重疊網策略或者替換策略。
(2)在網絡融合的初期,隨著IMS的提出和發展,可以形成以IMS為核心,移動網、固定網、其他網絡與IMS域互聯互通的多種網絡并存的網絡架構。移動網和固定網首先在業務層融合,以提供融合的應用業務。此時,可采取兩種業務提供方式:方式一是建設統一的業務平臺,各個網絡都與其存在接口,使得該平臺同時為多種網絡提供業務;方式二是對于普通業務,各網仍然通過以前的方式提供,而對于豐富的寬帶數據和多媒體業務,可以通過設置用戶屬性標識等方式路由到IMS域,由IMS統一提供。
(3)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移動網和固定網在控制層和傳輸層實現融合,形成統一的核心網。同時實現無所不在的、始終如一的終端接入。此時的網絡將以IMS作為主要的會話控制業務提供網絡,提供寬帶、窄帶、移動、固定等多種終端接入方式,提供用戶和業務
的移動性以及開放的業務能力。融合后的網絡架構將真正成為基于全IP的統一開放的網絡體系。
4 移動網和固定網融合的解決方案
在下一代網絡的體系下,移動網絡和固定網絡的最大區別就在于接入層的不同。由于接入方式的不同,使得移動網和固定網存在很大區別。移動用戶擁有漫游的特點,移動網的核心控制層-移動軟交換和固定軟交換相比,不但要處理呼叫控制,還要完成對用戶的位置管理、數據庫管理、切換控制等移動網絡所特有的功能。但是移動軟交換和固定軟交換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業務/控制與傳送/接入分離思想的體現。因此從技術層面來看,移動網和固定網的融合是可以實現的。
移動和固定網的融合,將會形成一個交集,這個交集應是貫穿于兩網中軟交換的各個層面,如業務層、控制層、傳輸層、接入層,另外還應包括用戶數據的管理、計費、客戶服務等方面。交集中包含的功能實體同屬于移動軟交換網絡和固定軟交換網絡。融合的解決方案應做到不影響現有網絡的運營和發展,降低新業務的成本,提供更可靠的服務質量。
4.1 傳輸層面的融合
移動網和固定網在傳輸層的融合,是控制層、業務層達到完全融合的前提和基礎。對于傳輸層來說,移動網和固定網的網絡需求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采用了IP骨干承載網絡,網絡可以共享一個分組承載網絡。采用以IP協議為基礎的IP承載網絡不僅符合下一代網絡的發展趨勢,而且其優勢還在于,可為融合后的網絡提供統一的安全制定策略和方法,規劃IP地址,制定Qos體系架構等。
不管是基于軟交換的移動核心網部分,還是固定網軟交換系統,其實質都在于利用不同的網關將媒體與信令接入到IP承載網,在軟交換服務器的控制下,完成信令的處理和媒體的交互。這樣,移動和固定軟交換系統的區別僅在于信令的不同和媒體轉換的不同,所以在傳輸層的融合是完全可行和自然的。
4.2 控制層面的融合
移動網和固定網基于IP傳輸層的融合,使得其上層控制層的融合成為可能。移動和固定軟交換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其控制層的功能都主要由軟交換服務器完成,而移動網中MSC服務器與固定網中的呼叫服務器的融合,是兩個網絡融合的核心內容,只有實現了軟交換服務器的融合,移動網和固定網才能真正融合起來。
移動網中的MSC換服務器為了支持用戶的可移動性,需要有位置定位功能,支持切換、漫游等功能,這與固定網中呼叫服務器的差別較大。但是位于移動匯接長途局的軟交換服務器與固定網的差別不大,可以采用統一軟交換控制實體來實現融合。所以在實際融合的時候,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采用一個匯接網絡,實現在匯接長途局的融合。本地移動網與本地固定網各自獨立,通過BICC或SIP協議匯接至該網絡。
第二個階段就是實現在端局的融合。 由于移動和固定網中的軟交換都是采用控制與媒體分離的思想,因此兩網中的軟交換服務器可采用統一的軟交換控制模塊,只要分別在各自的端局也就是下層提供移動軟交換和固定軟交換各種接入設備(如MG、SG、IAD等)以及相關的協議功能,如RANAP、DTAP、Megaco、MGCP等。這樣,移動網和固定網中的軟交換服務器就可以合二為一,對于移動網和固定網的接入設備來說,它們“看到”的是同一個軟交換服務器。
4.3 接入層面的融合
由于移動和固定網的接入層支持不同的接入方式,而且移動媒體網關和固定媒體網關實現的功能需求差別比較大,以及移動與固定網的編碼方式不同(移動網使用AMR編碼方式,固定網使用G.7XX編碼方式),因此兩個網絡之間的互通需要在接入網關處進行轉換。同時由于接入層面的融合主要是通過綜合接入媒體網關來實現,這樣,對于媒體網關的融合可以分為兩步走:
第一步,主要是要求兩個網絡的接入媒體網關接口相同,相互支持一個共同的編碼類型,這樣媒體網關之間可以直接互通,便于接入同一個傳輸網絡;第二步,實現媒體網關的融合。這樣,媒體網關既可以接入無線設備也可接入固定軟交換設備,同時,媒體網關還需要具有編碼轉換的能力。
4.4 業務層面的融合
實現移動和固定業務的融合是移動和固定網絡融合的最終目的,業務層面的融合是移動和固定網絡融合的重點,而且業務層的融合可以先與核心網絡的融合。固定網的發展要求將網絡運營和業務運營相分離,形成一個獨立于網絡提供商的業務提供商,以此構成一個各參與方共提供和使用業務,共同獲益的局面。實現這一目標,其關鍵的技術就是采用開放的、標準的應用編程接口-ParlayAPI接口。同時,3GPP組織也基于ParlayAPI提出了3G提供業務的OSA結構,OSA向業務提供商提供一種開放的,標準的,統一的網絡應用編程接口,為移動用戶提供個性化業務。因此無論是固定軟交換網還是移動3G,都支持ParlayAPI,這為建立統一的業務平臺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轉貼于 移動網和固定網對于業務的目標是一致的,兩者借助ParlayAPI接口,把各自網內的資源抽象成API,并開放給第三方業務提供者,第三方業務提供者開發的一個業務邏輯可以用來服務于兩個網絡,這就可以實現兩者在應用層的融合,對于全業務運營商來說,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在以業務為驅動的發展趨勢中,提升核心競爭力,找到有利的增長點。
4.5 用戶數據管理
移動網和固定網的融合除了體現在軟交換的各個層面外,還應該包括用戶數據的統一管理和維護。移動軟交換系統的用戶數據包括用戶數據/鑒權數據,業務數據以及位置信息。對于固定用戶可能不需要位置信息,但是固定用戶的可移動性是目前固定網業務發展重要趨勢之一,如SIP 等智能終端的可移動性。不管是基于移動網的移動用戶,還是基于固定網的智能終端,要實現其移動性,都必須完成對設備的鑒權,用戶的鑒權,用戶位置信息的更新,以及業務數據的更新。
移動與固定網對于用戶移動性的支撐,其本質是一致的,只是在實現的實體和信令協議上有差別。所以基于軟交換的移動網和固定網在用戶數據層面可以完全的融合。對所需管理的用戶數據,如用戶/設備的鑒權數據,用戶的業務數據,用戶的位置信息等,可以進行統一的存儲和管理。對外提供標準的接口,對于本網絡內的軟交換設備,由于信息交互量遠大于與外部網絡的交互,所以可以選擇效率相對較高,成本較低的內部接口,這與移動網中,VLR 通常內置于MSC的思想是相同的?;谝陨戏治觯谌诤系能浗粨Q網絡里,用戶的數據庫是可以完全統一的。用戶數據還包括其業務觸發數據
,融合的軟交換網絡在用戶數據層面的融合也為業務網絡的融合奠定了基礎。
5 結束語
本文在探討移動和固定網基于軟交換技術演進的基礎上,給出了網絡融合的發展思路,同時討論了網絡融合的總體解決方案,并在方案中結合目前網絡發展的狀況,給出了分步驟分階段的融合策略。在該融合方案中,涉及到兩個網絡在軟交換的各個層面的融合以及用戶數據面的融合,同時不影響現有網絡的運營和發展,是一個符合實際的融合方案。但是,網絡融合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融合的方案還需要根據網絡發展的具體進程情況,具體分析、不斷完善。而且融合的理想境界是在控制層實現融合,這將有賴于IMS的發展和成熟。因此,在此融合方案的基礎上如何實現以IMS架構為核心的融合將是我們研究的新目標。
參 考 文 獻
[1] 張萍萍,汪巧巧.基于軟交換的下一代網絡技術.中國數據通信,2003.5(2):82-85.
[2] 黃本雄,黃榮哲.軟交換的內涵與發展趨勢.現代計算機,2002.5(139):51-56.
[3] 羅國慶.軟交換的工程實現.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fw789.com,2004.
[4] 張平,王衛東.WCDMA移動通信系統(第2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5] ITU-T FGNGN-OD-00015R1(2004), Liaison to ETSI TISPAN Regarding Scope and Service Requirements and Capabilities
[6] 3GPP TR23.002,v6.4.0(2004),Network Architecture
一、乘客信息系統簡介
乘客信息系統PIS(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依托多媒體顯示技術、數字網絡技術和計算機處理技術為核心,通過設置在地鐵站臺和地鐵車載顯示終端為媒介向乘客提供信息服務的系統。
PIS系統可以在正常運行狀態下為乘客提供列車到發時間、公告、周邊信息、出行參考、媒體新聞、賽事直播、廣告等實時動態多媒體信息;在火災、阻塞及恐怖襲擊等緊急情況下可以為乘客提供動態緊急疏散及引導信息。
根據系統規模組成及功能需求不同,可以把本系統歸類為三大類:
方案一:不實現列車與站臺之間的車地實時移動信息傳輸,車載子系統獨立形成信號傳播體系,信號源和播出方式不受地鐵管理中心或車站控制。
方案二:實現車地之間的信號移動傳輸及同步播出,利用地鐵列車進站或進庫的時間將事先準備好的信息(音頻、視頻)通過無線信號發射裝置發送給列車,待列車行駛過程中通過時間的設定和控制向乘客進行播放。
方案三:通過高端先進技術實現車地之間的實時移動傳輸,本方案可以在列車高速移動的過程中把信息高速準確的實時傳輸給列車,并通過管理中心的集中控制實現同步播放。
乘客信息系統不但可以提高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和運營服務水平, 也可增加地鐵、輕軌等運營部門的收入,合理地使用乘客信息系統會不同程度地提升地鐵運營服務形象和服務品質。
二、PIS系統的功能結構
根據功能和結構可以把地鐵乘客信息系統架構分為四個子系統: 中心子系統、車站子系統、車載子系統及網絡子系統。
1.中心子系統
中心子系統的功能是對整個城市軌道交通PIS系統的運營維護管理、信息的導入、多媒體素材的管理、系統日志的管理、系統狀態監控、供電管理、多媒體素材的下載、緊急信息的及權限的播出控制等。
中心子系統的主要設備包括: 中心數據服務器、直播服務器、多媒體素材服務器、操作員工組站、維護工作站、播出控制工作站、多媒體素材工作站、外部播放設備及中心交換機等。
2.車站子系統結構
車站子系統的功能對本站臺內傳輸的多媒體數據進行管理和顯示,包括本站終端顯示、本站日志管理、本站播出控制、本站緊急信息管理、本站系統參數管理、多媒體信息管理、本站用戶權限管理。
車站服務器與中心數據服務器共同組成一個CDN子系統, 用于接收中心數據服務器傳輸的多媒體信息。同時, 還與多個播放控制器連接,組成一個多媒體廣播子系統。
乘客顯示終端包括: 站臺液晶電視顯示屏幕、車載液晶電視顯示屏幕、地面LED顯示屏,乘客顯示終端能同時顯示多個多媒體內容, 多媒體內容可以進行數字分割顯示和層疊式顯示。乘客顯示終端能在出現故障的情況下(設備本身故障、系統通信故障)自動轉入安全模式, 顯示本地預存內容, 直至故障恢復。
因為城市軌道交通綜合業務數字網(IMS) 中的冗余環網以包傳輸為基礎進行斷續的異步傳輸, 對一個實時A/V源或存儲的A/V文件,在傳輸中它們被分解為許多包,由于網絡是動態變化的,各個包選擇的路由可能不盡相同,故到達客戶端的時間延遲不等。為此,使用緩存系統來彌補延遲和抖動的影響,并保證數據包的順序正確,從而使媒體數據能連續輸出,而不會因為網絡暫時擁塞使播放出現停頓。通過組播源把數據包發送到特定的組播車站,而只有屬于該組播組的車站才能接收到數據包,IP組播技術可以減少中心子系統不必要的重疊發送,從而減輕了整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和網絡的負擔,提高了中心和車站服務器的CPU資源和網絡帶寬的利用率,極大地改善了視頻數據傳輸的實時性。
3.車載子系統
車載子系統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安裝于列車內的車載液晶電視為乘客提供列車時刻、乘客導引、通告以及天氣、簡要新聞等信息,也為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部門提供視頻廣告及其它各類公益信息的平臺。
車載子系統由車載服務器、相應的跨車連接器、工業以太網交換機、媒體控制器MC、視頻分配器及液晶電視等組成,如果需要乘客緊急情況通話系統,還可以增加視頻監視和報警模塊。
車載子系統基于工業以太網構建,車載服務器作為視頻文件的源,車載媒體控制器MC作為客戶機通過交換機連接到車載以太網。車載媒體控制器MC輸出的VGA視頻信號通過VGA分配器驅動同一車廂內的各個液晶電視。
4.網絡子系統
網絡子系統主要有: 管理中心—車站主干傳輸網、車—地間無線局域網、管理中心局域網、本站局域網和車載局域網等。
管理中心—車站主干傳輸網(IMS)采用環形結構的100/1000M以太傳輸網,對PIS系統信息進行傳輸,支持組播。車—地間無線局域網根據各布線要求和距離,可以采用WLAN無線傳輸網、或采用同軸電纜的數字電視傳輸等方式。管理中心局域網的內部傳輸為以中心交換機為核心的100/1000M以太網。本站局域網利用車站交換機和IMS 車站交換機所提供的端口進行組網。為了提高系統的可靠性, 車載局域網的網絡車廂過橋處采用雙主干線冗余方案。
三、乘客信息系統終端的設計原則
乘客信息系統終端設計時應滿足的主要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可靠性原則
為保證系統運行的可靠性,終端設備應該能夠達到24小時連續運行無故障,LCD屏、PDP屏等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50000小時,平均維修時間小于1小時,控制中心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50000小時,平均修復時間小于1小時。在列車遇到突況或非正常情況時,能夠確??焖俨シ懦丝桶踩龑畔ⅰ?/p>
2.實用性原則
乘客信息系統在設計中要充分利用技術成熟、性能可靠的現有技術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設備、網絡和管理的資源,既要利用先進的技術方法和科學手段,又要充分地發揮現有資源的利用水平。
3.兼容性原則
乘客信息系統終端能夠兼容不同類型的顯示設備,如LCD、PDP屏和LED屏等,并能夠根據屏幕的特點顯示不同信息。對于LCD屏和PDP屏,主要顯示音視頻信息,對于LED則以顯示文本信息為主。系統可以自動根據不同屏幕選擇顯示方式,并向上兼容高清視頻格式。
4.模塊化原則
在乘客信息系統終端的軟件和硬件設計中,都要采用模塊化的設計原則,保證乘客信息系統可以隨著技術的發展得到不斷更新和完善,并方便后期的系統維護和擴展升級。
5.經濟性原則
在系統的設計過程中,要綜合考慮系統的性能和價格,使性能價格比在同類系統和技術條件下達到最優化。降低終端系統本身的成本,減少后期大量的媒體制作費用,對于系統實施和后期維護擴展的成本要相應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