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環境的調研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旅游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6.51.214
開展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研究,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應用旅游業促使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對于城市生態環境給予足夠的重視和保護。只有城市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注重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性,才能促使城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并且獲得持久的經濟發展力[1]。
1 關于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研究的重要性研究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開放,旅游業已經成為了很多城市發展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只有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城市是人們進行生產生活的重要環境之一。隨著城市綜合實力基礎的不斷提升,各項城市設施的配置也逐步地于完善。開展城市旅游業促使城市獲得更大的發展動力的同時,城市文化也可以被廣泛地傳播。但如果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性被忽視,則城市的環境遭受破壞的同時,也會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
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性,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逐漸增強,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群所關注。生態保護研究專家,也將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2]。生態保護研究學者認為,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基礎內容,就是旅游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協調的、穩定的統一。因此,建立生態環境友好型的旅游經濟發展模式,是旅游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
2 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基礎理論研究
2.1 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理論
(1)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概念。“協調”和“發展”的概念和含義是不相同的。
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的主要內容是指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之間能夠保持一種較為良好的關系,能夠在同一個系統下,相互調節得當,保障相互的共存性,達到互不干擾甚至是良性循環的狀態,是一個城市在發展旅游業時保持健康狀態的基本要素[3]。
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發展”的主要內容則是指系統不斷地擴張,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面、由低級到高級、由部分到整體的發展過程。與“發展”概念相對立的是“負發展”又可以稱為零發展過程。而處于中間狀態的,則是“零發展”。“零發展”意味著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環境維持現狀,既沒有互相阻礙,也沒有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
因此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旅游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和旅游業與生態環境互相促進發展的兩個概念集合的交集。指的是城市在開展旅游業發展經濟時,能夠將經濟發展理念與環境保護理念相互協調一致,有效地保障城市發展的經濟類型為環境友好經濟。由上述分析也可知,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是一種綜合性的、整體性的經濟發展理論。因此旅游經濟和生態經濟的協調發展,要求發展過程中兩個因素“旅游經濟”和“環境保護”都能夠得到良好的保障。協調是“環境保護”概念對于“旅游經濟”概念的條件約束,發展則是“環境保護”概念對于“旅游經濟”概念的條件促進。
(2)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的概念。根據上述對于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概念可知。“協調”和“發展”都指的是同一系統內的兩種元素,可以互相影響并且彼此關聯的現象。而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的概念的主要內容技術描述“旅游經濟”和“生態發展”兩種元素互相影響以及彼此關聯的程度[4]。旅游經濟和生態發展度的概念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探究以及掌控“旅游經濟”和“生態發展”兩種元素的關系區間,做到“旅游經濟”和“生態發展”兩種元素之間的關系的動態平衡的保持。通過探究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可以有效地將“旅游經濟”和“生態發展”兩種元素保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內,促使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綜合兩種元素的共同特性。在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之間保持一種較為良好的關系,能夠在同一個系統下,相互調節得當,保障相互的共存性的同時,也能夠保障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兩種元素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探究一個城市的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可以作為判定該城市環境友好型旅游業發展程度的判定標準。一個城市的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越高,則表明該城市的旅游業的發展規模越合理,市場競爭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也便越強。
2.2 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判定方式研究
根據探究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的概念,可知判定城市的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是判定該城市環境友好型旅游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5]。因此研究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狀況,也應當從探究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的角度出發。建立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的模型以及模型計算方式則是判定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狀況的有效的、科學的方式之一。
通過建立綜合旅游經濟效益評價函數來判定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可以促使城市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保持更加協調、友好、穩定的狀態。
3 結 論
探究關于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首先應當明確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研究的重要性。進而開展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基礎理論研究: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理論(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概念和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的概念)以及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判定方式研究。通過探究關于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可以促使城市建立環境友好型經濟,引導城市旅游業獲得更加生態化、可持續化的發展方向和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程曉麗,張樂勤,程海峰.中小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以池州市為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3(5):102-106.
[2]石惠春,劉鹿,汪寶龍,等.蘭州市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108-114,120.
[3]王東紅,.伊寧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53-56.
本文首先梳理中央層面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的雙重目標與績效考核的相關規定。其次以甘肅省獲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部分縣為例,進行實地調研,結合實地調研所獲數據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績效進行分析。最后針對政策的梳理以及案例分析的結論,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的雙重目標與績效考核
財政部頒布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試點)辦法》(2009)、《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2011)和《2012年中央對地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2012)等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雙重目標進行了規定,見表1。
N2Y543.jpg
由表1可見,雖然《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試點)辦法》(2009)、《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2011)在基本原則、資金分配公式、資金使用用途、監督考評辦法都體現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的雙重目標,但資金分配公式側重于提高當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目標,監督考評則側重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尤其《2012年中央對地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僅在資金分配公式和資金使用用途方面體現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的雙重目標,而基本原則、監督考評只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的演變暴露出雙重目標與績效考核相沖突這一事實的同時,也體現了政策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
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績效分析——以甘肅省為例
財政部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10)和《全國生態功能區劃》(2008)等文件確定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縣域名單。2011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辦法》披露的451個享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縣中有279個屬于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欠發達的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自然生態極端脆弱,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甘肅省是長江、黃河上游的重要水源補給區,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關系著國家和地區的生態安全。該省有37個縣享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占西部地區享受此項轉移支付所有縣的13.3%。
甘肅省根據中央層面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制定了本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辦法,見表2。
N2Y544.jpg
表2的相關條款體現了與中央政策的一致。但由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雙重目標未對“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定其支出比例,因而在實施中產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目標擠出“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問題,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作者對甘肅省部分縣(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實施情況進行調研,通過對所得調研數據的計算與分析,證實了甘肅省部分縣(區)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存在雙重目標難以兼顧的問題。具體見表3、表4和表5。
N2Y545.jpg
表3顯示,自2009年該市獲得轉移支付資金始,便將資金用于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兩個方面,但各區縣將所獲得轉移支付資金重點用于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以2010年為例,C縣用于基本公共服務的支付是用于生態環境保護支出的7.6倍,B區用于基本公共服務的支付是用于生態環境保護支出的52倍,D縣用于基本公共服務的支付是用于生態環境保護支出的2倍,E縣用于基本公共服務的支付是用于生態環境保護支出的3.7倍。
表4是該市2009年至2011年基本公共服務指標變化情況。自該市獲得轉移支付資金起,1區3縣的學齡兒童凈入學率均維持在100%。該市C縣自2009年開始享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2010、2011年每萬人口醫院床位數分別按照6.5%和6.8%的速率增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口比例、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口比例在2010、2011年均有上升,但上升緩慢。B區、D縣和E縣自2010年開始享受此項轉移支付。B區2011年每萬人口醫院床位數相較于2010增加了23.7%,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口比例、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口比例相較2010年有所上升。D縣2011年每萬人口醫院床位數以24%的速度上升,并于2011年建立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但是相較于其他基本公共服務指標,該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口比例在2011年下降了0.01%。E縣2011年每萬人口醫院床位數、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口比例較2010年上升,但是該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口比例繼續維持在2010年95.7%的水平。總體上調研區縣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在上升。
對調研區縣轉移支付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目標方面的結果進行分析后,表5針對轉移支付的生態環境保護情況進行考察。
N2Y546.jpg
由表5可見,該市一區三縣獲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后,自然生態指標幾乎沒有變化。以B區為例,該區2010年獲得轉移支付以來,林地、草地和水域濕地的覆蓋率、耕地和建設用地比例以及未利用地比例都沒有發生變化。值得注意的是,該市一區三縣環境狀態指標變化較為明顯。以C縣為例,該縣2010年SO[,2]的排放強度相較于2009年下降60%,但2011年又上升3%; COD排放強度2010年比2009年上升257.5%,2011年比2010年增長11.1%。總體上調研區縣的生態環境保護質量沒有得到改善。
三、小結
通過對中央政府和甘肅省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的基本內容和雙重目標的梳理,以及對甘肅省部分縣(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實施結果的績效分析,可以看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的雙重目標與績效考核存在不協調的問題[1];實施過程中容易產生“改善民生”目標擠出“保護生態環境”目標的問題。
針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實施結果不能充分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目標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資金分配和績效考核的政策體系,并考慮相應的配套措施。
第一,需要提高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轉移支付,以保護生態環境作為轉移支付的主要目標,并以此來劃定雙重目標的主次關系。同時針對縣級政府在生態修復和生態建設中的資金需求給予配套的專項補助。
第二,改變以GDP為核心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績效考核結果納入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中,提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績效考核的地位[2],以弱化當地政府提高本地經濟收入、掠奪式開發的驅動力,引導當地政府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通過生態環境的保護而致富。
【關鍵詞】生態環境;非政府組織;監督機制
一、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與非政府組織
傳統的工業型城市在帶給我們種種便利的同時,也嚴重破壞了我們的生存環境,使我們飽嘗環境惡化之苦。在今天,為了人類的持續繁榮,我們需要一種人與自然相和諧、人與人相和諧的新的城市形態,這就是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是我們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內涵十分廣泛,包括經濟、環境、社會、文化、制度多個方面,具有全面性與復雜性,因此,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主導是不夠的,在這種情況下,由具有民間性、專業性等特征的非政府組織參與其中并發揮作用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概況
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是由我國著名探險家黃成德所創建的貴陽市首家經民政部門登記注冊成立的環保類非政府組織。該組織的組織目標和宗旨是傳播并實踐生態文明理念,通過開展環境保護項目和公眾環保教育推進城市與鄉鎮的生態文明建設。
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的組織結構以理事會為核心,下設環保教育部、生態項目部、公眾環保活動部、氣候變化應對部四個部門。該組織同時也進行生態環境調研,城市生態修復等活動。在技術上,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得到包括地理專家李栓科和生態學教授劉濟明等多名專家的支持。在組織外部,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與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北京地球村等組織長期保持著合作關系。
三、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在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的作用研究
(一)參與生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經過實踐,全國首部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需要修改為《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條例》。在此過程中,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憑借其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素質,以及在過去的活動中,執行《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的經驗,對法規的修改有了充足的發言權,因此受市政府的邀請參與到了《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的修改過程中。結果,根據成立以來的實踐經驗,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所提出的包括“政府對基層自治組織和環保非政府組織的項目實行社會服務購買”在內的十四條修改意見被采納。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代表非政府組織參與到了生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中去。
(二)以第三部門的身份監督企業與政府,防治環境問題。由于政府監管的漏洞和尋租活動,危害生態環境的企業不能受到及時、全面的監督。在這種情況下,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以“第三者”的身份彌補了現有監督體制的不足。在其與清鎮好一多乳業公司的訴訟案中,其取得了法院的委托,對好一多乳業實施了第三方監督。
另外,某些環境問題的發生,政府監管不力是問題根源,而對于政府的監督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機制。在這種情況下,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以其獨特的組織身份起到了監督政府的作用,其對修文縣生態建設局對垃圾場監管不力的情況提起了訴訟,這不僅增強了對政府的監督,也抑制了環境問題的發生。
(三)對生態環境進行調研,給政府決策提供信息。政府在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面臨信息不足,這時,由非政府組織輔助提供信息,有助于獲得更加全面的信息。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的組織目標就是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因此在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信息,這種信息資源可以為政府決策所利用。比較典型的,在黔靈山規劃改造過程中,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憑借自身的專業力量,對黔靈山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調研,并將報告提交給市政府,為市政府的決策貢獻了寶貴的信息資源。
(四)促進公民參與,增強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推動力量,開展實際活動保護生態環境。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以開展實際活動的方式保護生態環境。它憑借自身的專業技術,定期組織活動,組織環保志愿者,對遭到污染的河流、濕地等生態環境進行治理,以實際活動保護生態環境。
另外,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需要各方力量的參與,需要形成政府+非政府組織+公民參與的治理模式。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不僅依靠組織自身的力量,還通過開展活動廣泛促進公民的參與,使公民也成為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推動力量之一,其開展的貴陽市綠色江河全民保護行動項目,就是一個典型的依靠公民力量的環保活動,在這個項目中,它動員各家庭、個人、組織等登記認領一條河流,并在認領期內負責河流的監督保護,這種活動不僅有效應對了生態問題,同時也增強了公民對于生態問題的責任意識,增強了公民對自身的參與能力的信心,使公民更多的參與到了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增強了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推動力量。
(五)促進本土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的非政府組織成立與發展。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不僅包括城市的建設,還包括鄉村的統籌發展,在鄉村中,成立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的非政府組織有良好的效果,可以促進鄉村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理念宣傳的長效化。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在自身活動的同時,也促進本土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的非政府組織成立與發展,其通過傳播生態文明理念,使居民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與自身利益的密切關聯,促使本土非政府組織成立。在成立之后,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提供給其培訓、技術等各方面的支持,促進其發展與活動。在貴州從江縣小黃村的侗族地區,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成功促使第一個侗族地區本土非政府組織的成立,在其與本土非政府組織合作的過程中,有效促進了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 趙黎青.非政府組織與可持續發展[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02).
[2] 郭先登.論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問題[J].山東經濟,2008(05).
>> 基于本地生態足跡的湖南省生態環境壓力分析 湖南省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問題初探 公眾生態意識的價值及培育路徑 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湖南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政策分析 湖南省常德市:精心打造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活動載體 湖南省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及分析 當代資本主義生態環境危機的內在文化價值觀根源 民生新聞受眾生態環境分析 湖南省不同企業動態規模效益的比較分析研究 河北省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調查分析及對策建議 幾種生態環境治理模式的比較分析 湖南省推行環境責任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民初湖南省憲自治的價值 湖南省創業的服務環境研究 湖南省農業用水收費現狀及分析 湖南省耕地資源時空變化及預測分析 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公眾參與研究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公眾參與 論湖南省環境地質 湖南省音樂聯考歷年試卷結構及題型的現狀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09-10-22.
[6]中國環境意識項目辦.2007年中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J].世界環境,2008,(2):72-77.
[7]郗小林,樊立宏,鄧雪明.中國公眾環境意識狀況――公眾調查結果剖析[J].中國軟科學,1998,(9):24-30.
[8]洪大用.中國城市居民的環境意識[J].江蘇社會科學,2005,(1):132-127.
[9]閆國東,康建成,謝小進等.中國公眾環境意識的變化趨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10):55-60.
[10]申秀英,劉沛林.層次分析法的城市公眾環境意識提升對策研究[J].求索,2006,(7):51-54.
[11]曹世雄,陳軍,陳莉等.關于我國國民環境的態度調查[J].生態學報,2008,28(2):735-741.
[12]呂君,陳田,劉麗梅.旅游者環境意識的調查與分析[J].地理研究,2009,(1):259-270.
[13]朱啟榛.一個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的問題――關于農民環境意識的調查與思考[J].調研世界,2001,(1):28-31.
[14]宋言奇.發達地區農民環境意識調查分析――以蘇州市714個樣本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0,(1):53-73.
[15]張維梅,郎麗瓊.湖南省生態旅游者的生態意識調查研究[J].特區經濟,2007,(11):194-195.
[16]曹珍,譚夢玲.湘江(長沙段)環境調查報告[J].河南化工,2010,(1):29-30.
[17]盧莎,石昌智,高栗等.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調查與對策――以長沙為例[J].環境教育,2011,(4):40-43.
[18]楚芳芳,黃順江.長沙市城區人居環境滿意度調查與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1,(4):95-101.
關鍵詞:水電站;生態修復;生態環境;水利工程
1引言
水電能源一直被認為是可再生的、綠色環保的。但近年來,世界水電工程的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的關系日益產生矛盾。如今對于小水電建設項目是否“環境可承受,社會公眾可接受”日益成為相關各部門研究其能否大規模建設的關鍵問題。近年來,許多國外學者對小水電建設在對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所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建立與生態環境友好的小水電工程體系”,并指出“小水電科研必須廣泛涵蓋生態工程,并與環境結合”。目前,國內小水電站建設發展快速,小水電站周圍區域的生態、環境等方面出現的問題不容忽視。例如,本項目研究區域內一些水電站位于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現在需要拆除,在拆除過程中出現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問題;一些水電站的修建存在生態環境方面問題,現需全面整改,在整改過程中使用的方法措施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修復問題;一些水電站現需保留,在以后的運行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修復問題。這些問題急需解決,否則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2小水電站生態環境問題現狀
經過對研究區已建小水電站的實地調研,發現研究區小水電站大多是引水式梯級水電站。這些水電站生態環境問題復雜,如不及時進行生態修復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2.1不滿足生態流量要求。引水式水電站的建設,特別是梯級水電站首尾相連,致使整個河流存在較長的減水河段,導致河流下泄流量減少,河床,甚至導致河流斷流,不滿足水電站下游生態流量需求。如不及時進行生態修復,對下游水生生物的生存將會存在極大的影響。2.2存在安全隱患。經調研發現,研究區還存在一些年代久遠、運行管理存權存在爭執的水電站,這些水電站的運行存在安全隱患,危及水電站的正常運行及公共安全。如不及時進行安全管理,后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2.3存在水環境污染或水生態破壞。經調研發現,研究區一些建設中的水電站,由于施工組織的不利,施工棄渣場處理不當、建筑垃圾堆放不合理等,存在嚴重的水環境污染或者水生態破壞。如不及時進行相關施工組織措施的修正,水電站建成后會對河流水生態環境造成危害。2.4對周邊生態環境存在嚴重破壞。水電站工程的施工,特別是引水式電站需修建相應的引水隧道,隧道的施工以及施工棄渣對周邊山體破壞嚴重,致使山體,植被消失,嚴重破壞了周邊生態環境;如果不及時進行生態修復會引發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3小水電站生態修復的意義及作用
3.1小水電站生態修復的意義。本項目根據研究區小水電站現狀調查,分析研究區水電站的建設及運行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影響生態環境的對象、影響的范圍等,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以減緩水電站建設對原始生態環境的破壞及影響的范圍;并建立相應的工程措施修復周邊生態環境;為后期小水電站建設中的生態修復問題提供一定理論依據。研究成果對于今后不同地區小水電站開發建設在生態修復方面起到參考作用;從而可以減少和避免生態問題對小水電站建設運行帶來的不利影響;研究水電站生態修復,使小水電站建設達到水利防洪、發電灌溉、保護生態、改善水質、美化環境等多重功效,為發展我國的小水電站建設提供參考借鑒。3.2小水電站生態修復的作用。3.2.1減少自然災害。水電站的建設改變了原有的生態保護,在水電站周邊造成地表水土流失,促使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對水電站周邊進行人工生態修復可以促使地表植被快速生長,以保持水土流失,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在水電站上下游修建一定的生態修復工程,恢復河流的自然流態,可以有效地減少和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由此可見,適時的對小水電站進行生態修復能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3.2.2提高水電站經濟效益。小水電站的建好后,隨著水電站的運行,以及對水資源的重新分配和控制,水電站周邊水土流失以及自然災害接踵而來。這樣河流水資源就會持續減少,而應用生態修復后,就可以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需水量,不但會使水電站的使用壽命有所增加,也會大大提高水電站的經濟效益。
4生態理念水電站工程建設中的應用
由于水電站的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所以應該在水電站開發設計時就引入生態理念,樹立環保意識,在傳統設計的基礎上加入生態設計理念,以達到在水電站開發建設運行工程中對環境的保護;在水電站施工過程中,樹立生態理念、環保意識,采用適當的措施減少水土流失,減少對生態的破壞;在水電站建成運行后要及時對周邊進行生態修復,使水電站工程可持續長久發展。4.1加強水電站工程邊坡防護設計。邊坡防護是水電站工程開發建設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整體建設質量具有直接影響。在傳統的邊坡防護設計過程中,主要是采用噴混凝土或者漿砌石護坡的方式,該方式能夠起到一定的邊坡防護效果,但不利于對植被的保護,會造成一定的生態破壞。因此,為了減少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可在邊坡防護設計中采用噴混植被混凝土護坡方式,即達到邊坡的防護,又能有效促進植被生長,可有效地預防水土流失。此外,還可將邊坡防護與周邊的自然景觀結合,增加水電站工程生態景觀的觀賞性。4.2保持水電站工程周邊水土。水電站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會對周邊區域產生較嚴重的生態破壞。特別是引水式小水電站,修建引水隧洞,施工區域較長,施工時間也較長,在施工過程中應及時對地表進行防護,避免雨水對地表的直接沖刷,造成不必要的水土流失。在施工結束后對永久占地地表及時進行生態修復,以恢復植被。對于施工臨時道路,應采取灑水等措施,以減少揚塵等風蝕危害。在施工場地的周邊,應修建臨時排水設施。以達到對水電站工程周邊的保護,減少生態破壞。4.3優化工程結構設計。在傳統的水電站擋水建筑物設計中,特別是對于小水電站過程,一般采用土石壩。但修建土石壩會對地表產生嚴重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所以,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在條件滿足設計要求時,優化工程結構。例如,水電站擋水建筑物設計可采用混凝土壩,或者橡膠壩,或者擋水閘門等,以此減少土石開挖,降低水土流失。再例如,在小水電站施工過程中采用鋼結構圍堰代替土石圍堰;引水式小水電站采用渡槽工程代替引水隧洞等。最大限度的對水電站工程進行結構優化,減少地表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小水電站工程的可持續發展。4.4樹立環保意識。在小水電站工程開發建設的同時,應該從工程的開發建設到施工以及后期的運行,自始至終貫穿環保意識,以達到對水電站工程的生態環境保護,使得小水電站工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工程。首先,在小水電站工程的設計中加入生態環保理念,增加一定的水土保持生態設計,提高水土保持意識,可以有效地減少水電站修建對生態的破壞。其次,在水電站施工過程中樹立環保意識,對于施工地表要及時進行覆蓋,施工結束后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及時進行修復,以達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再次,在水電站運行過程中,也要樹立環保意識,要在運行盈利的同時對周邊環境進行修復治理,最終恢復水電站建設之前的生態環境。
5已建水電站生態修復的措施
5.1退出類水電站。針對研究區退出類水電站,水工建筑物需拆除或者整改,以實現水電站所在流域的生態景觀恢復;清除河道淤塞,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這些水工建筑物在拆除的時候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必要的二次破壞以及發生一些安全生產事故等安全隱患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生態修復、環境保護施工措施,以避免造成新的生態環境破壞和安全隱患。5.2整改類水電站。針對研究區未拆除的水電站,但是需要對其進行生態修復,提出相應的工程設計及施工措施。對于研究區不滿足生態流量要求的水電站,需分析河流流量以及河流生態現狀,提出相應的改造措施,確保下游的生態流量以保障下游水生物的生存環境;對于研究區存在安全隱患的水電站,需對其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工程改造措施,使其能夠安全運行;對于研究區存在水環境污染或水生生態破壞的水電站,通過對水電站上下游污染水源的水質化驗分析及底質化驗,研究出相應的治理措施,使其水環境及水生態得到改善;對于研究區對周邊山體存在嚴重破壞的水電站,需設計相應的生態恢復治理方案,積極組織有關部門進行生態修復。5.3保留類水電站。針對研究區保留及整改完成的水電站,需要監督后期的生態流量問題。提出一些生態流量監管設施,確保生態流量下泄;以及下泄生態流量是否會導致水電站發電效益減少以及應對的措施等研究。
6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水電站生態環境問題嚴重。水電站生態環境如果不加以治理,將會使得河流流量不滿足生態流量,對水電站下游河流生物的生存環境造成影響;還會導致水電站周圍水土流失;還會導致水電站周邊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由此可知,當前水電站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大,需要通過生態環境修復來降低水電站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進而逐步實現水電站工程與生態環境的共存。針對研究區域小水電站工程的現狀,對于不同的工程采用不同的生態修復措施;研究水電站工程設計及施工組織等的優化措施;對水電站周邊環境生態修復加大投入,增加植被覆蓋率;并進行綜合恢復,重視土壤改良和植物配置;進而可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促進我國水電站工程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洪昌紅.邱靜.劉達.河流生態修復技術淺議[J].廣東水利水電,2010(10):33~35+39.
[2]張彥文.白龍江流域引水式電站的環境風險評估及減水河段生態系統恢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
[3]侯濤..黃滔.生態修復在水電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應用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8(31):288~289.
[4]王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12):42+44.
一要深化思想認識,切實擔當保護河湖生態環境的新使命。水是生命之源、寶貴財富,水也是*最大的特色、最好的資源。*具有洪澤湖、駱馬湖以及大運河、古黃河等眾多河流,多數河湖具有蓄水引水送水、行洪排澇、飲用農灌、交通航運、改善環境等多種生態功能,珍惜和保護這塊“風水寶地”,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環境,必須從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開始。建市以來,我們在河湖的水環境保護和建設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顯著的成績,但一些重點水環境功能區河湖部分監測斷面水質長期得不到改善,部分河湖水生植物多、垃圾多、淤積嚴重,影響了生態功能的發揮。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污水、生活廢水逐年增加,農業面源污染逐漸增加,使少數河流的水質日趨下降。因此,加強河湖生態環境保護和水環境綜合治理已經到了勢在必行的時刻,已經成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工程。今天,我們在全市河湖建立“河(湖)長”制度,并非是水環境出了什么問題,而是在未雨綢繆的階段,進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視,喚起民眾的心聲,引起社會的共鳴,共同保護、清潔我們的美好家園。同時,也是通過建立河湖保護和管理的長效機制,強化各級政府的責任,使我們的生命之源不被污染,使我們的良好生態得以延續,真正讓*永遠成為“華東的一塊凈土、*的兩盆清水”。
二要充分發揮作用,勇于成為保護河湖生態環境的新主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需要集中方方面面的智慧,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人大、政協的領導同志德高望重,有著豐富的工作閱歷和領導經驗,讓人大、政協領導同志擔任河(湖)長,就是要發揮大家的政治優勢和職能作用,在生態*建設的第一線再創新業績。要增強家鄉情結,做保護河湖的主人公。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人大政協的領導同志大部分是*本地人,兩湖兩河水記錄著你們童年的歡笑,伴隨著你們成長的足跡,見證了你們如今的成功,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如今,大家擔任一條河的河長,你就是這條河的主人,要牢固樹立“此河我負責,污水不準排,垃圾不準倒,我們共維護,清水留人間”的主人翁意識,把河水的整治和保護當作自己的事來做,把對家鄉的摯愛之情轉化為加強河湖生態環境保護的強大動力。要發揮自身優勢,做保護河湖的帶頭人。人大、政協的各位領導是*實現更大突破不可忽視、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有相當多的同志在經濟建設一線工作多年,是抓經濟、搞建設、促發展的行家里手,在河湖生態環境保護上也必然是計多策廣。要按照市委的統一部署,盡快對負責的河流進行“會診”,一項工作一項工作認真做好,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抓好落實,形成團結一心共治污染、目標一致建設生態的強大合力。要切實履職職能,做保護河湖的守護神。加強對全市重點工作落實情況和對政府職能部門工作的監督,是人大、政協的一項重要職能,也是人大、政協參與經濟建設的重要途徑。人大、政協的各位領導要把自己置身哨兵的位置,通過組織專題審議、執法檢查、參觀視察等多種形式,深入調研,發現問題,提出建議,督促整改,保證河湖生態環境保護和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取得實效。
三要明確目標任務,全面落實保護河湖生態環境的新機制。河(湖)長既是河湖的主人,也是河湖生態環境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必須任務明確、職責清晰、工作務實。要按照規定的“七條”職責要求,加強對河道水質改善、河湖疏浚整治、排污口封堵等工作的督辦和日常監管工作。通過每月的現場調研察看、調閱相關部門的水情水質資料,明察暗訪和民眾舉報等形式,督查各級政府消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和重點水域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的措施落實情況,加強對河湖管理與保護工作的監督,及時將排查出的問題,向有關責任單位反饋,提出整改意見,并督促整改。各縣區要全面調查本轄區內的重點水域水環境功能區水質和河道、湖泊現狀,制定本轄區內的河湖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方案。要按照“一河一策”的要求,認真落實管理和保護責任,做到每條河道“河長”人、責任人、責任單位、管理制度的“四到位”,確保管護責任落實到每一條河、每一段提防、每一畝水田。環保、水務、農林、國土等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部門職能作用,加強協調,積極配合,認真做好每一次監測、記好每一筆數據、備好每一份資料,為河湖保護和治理提供優質服務。要不斷加強政策研究,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和技術扶持,為河湖保護和治理多作貢獻。新聞媒體要開展形式多樣的輿論宣傳活動,加強廣大干部群眾“護河、護湖、護水”的意識,形成全員保護環境的濃烈氛圍,共同打造我們河清湖秀水綠的生態家園。
四要強化組織領導,努力開創保護河湖生態環境的新局面。
關鍵詞:天津 大運河 水環境 生態修復
中圖分類號:X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6(a)-0054-02
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給中國大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壓力,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嚴重威脅著中國東部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前景。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東部溝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其本身在長期參與和影響河域的生態演化進程的情況下,已經成為中國東部區域生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運河的生態環境,對城市整體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天津境內的大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長約174 km,包括北運河和南運河兩個區段。天津境內北運河長度為87.8 km,南運河長度為86.3 km。中心城區(外環以內)27 km,其余147 km,涉及武清、北辰、西青、靜海4個區縣。
結合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的“一軸兩帶、南北生態”的定位,大運河位于西部城鎮發展帶和城市發展主軸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運河途經中國東部人口最密集、城市化程度最高、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經過20多年的快速城市建設,沿運城市及周邊的水網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環境污染嚴重,開放空間缺乏,與此同時,城市居民對良好環境和休憩空間的要求將不斷提高。大運河因此將成為連接城市和區域生態網絡、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建立市民休憩空間的戰略性資源。
1 運河生態安全格局分析
生態安全格局被認為是實現區域或城市生態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徑,因為它維護著區域或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和過程的健康與完整,維護著區域與城市生態安全,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續地獲得綜合生態系統服務的基本保障。
京杭大運河是天津市西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廊道,通過生態源及生態廊道的判讀及現狀研究,大運河天津段沿線的土門樓、筐兒港、武清縣城、屈家店、三岔河口、楊柳青中北鎮、獨流減河、靜海城南、九宣閘這9處點位作為主要生態廊道交匯且生態資源較好的點,應劃為生態戰略點,采取相應的生態措施進行重點修復及保護。
2 水質調研分析
課題組進行了多次調研,選取重要的生態戰略點及重點功能區對運河9個點進行水質取樣分析,并對取樣點的化學需氧量、總磷、總氮、汞、六價鉻、鉛、鎘、砷離子進行了檢測。根據檢測結果,發現取樣點的化學需氧量、總磷、總氮嚴重超標;除九宣閘飲用水源區外,檢測點水質指標均超出Ⅳ類水標準,甚至為劣Ⅴ類水體。其他的重金屬離子均低于檢出限,說明運河沒有此類污染。
3 運河水質評價
南運河九宣閘段是飲用水源保護區,應達到二類水標準,調研發現總氮超過IV類水標準。由于目前農村面源污染無法得到有效治理,導致作為農村飲用水源的地下水、池塘、水庫等長期遭受污染,危及農村的飲用水安全;同時,農村地區往往是下游城鎮的飲用水源地,城鎮地區的飲用水安全也受到嚴重威脅。
獨流減河取樣點處有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匯集,COD超標嚴重,其污染來源復雜;從南運河上游土地布局看,村莊緊鄰南運河兩側,其生活污水污染運河的可能性極大;同時分布多處農田,有機污染嚴重。
西青段除楊柳青城區段外水質都比較差,沿岸植被較為豐茂,人為破壞較少。中北鎮段處于發展建設區,現狀是該河段生態環境良好,但水質較差,河流兩側護岸為土坡,需要植被緩沖帶進行污染物截留與水土保持。
三岔河口市區段污染源主要來源于工業企業污水的排放,亟待整治。
北運河各個點位的水質表明,北運河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水量減少,部分河段具有季節性干涸的特征,部分城區河段為維持水位需靠橡膠壩等水利設施蓄水;水質惡化,氮、磷污染非常嚴重,支流污染重于干流,為劣Ⅴ類水標準,除了含有少量的汞以外基本無重金屬污染。北運河污染源包括工業廢水、城鎮生活污水、畜禽糞便和農田化肥流失等,尤其是流域內許多小型排污溝對北運河污染貢獻較大。
對于郊區而言,河流的生態環境受周邊農田、村鎮及工業區的布局關系的影響較大。農村面源污染成分主要包括農村居民生活污水、畜禽養殖廢水、水產養殖廢水、農田排水、化肥農藥沉降、垃圾沖刷污水等,往往難以分開處理,而且各種污水的水質、水量變化極大。
4 生態修復策略技術要點
生態修復的主要特點是消除污染與生態重建,根據不同學者的長期研究發現,防止污染的河流生態廊道寬度在30 m左右。因此建議運河兩側至少保留30 m的生態廊道,其農田、村莊盡可能退后分布,同時根據污染物的不同在適宜的區段采用植被緩沖帶、雨水花園、生物滯留塘、生態浮島、濕地凈化、微生物處理等方式改善運河水質。減少硬制護岸,盡量采用自然護岸,加強河流與動植物的交流。
在市郊土地資源豐富地帶修建潛流式人工濕地對運河河流水質進行改善,通過基質吸附、植物吸收去除水中氮、磷等污染物。在潛流式人工濕地系統中,污水在濕地床的內部流動,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基質表面生長的生物膜、豐富的根系及表層土和基質的截留等作用,以提高其處理效果和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則由于水流在地表下流動,故具有保溫性能好、處理效果受氣候影響小、衛生條件較好等優點,是目前研究和應用較多的一種人工濕地處理系統。
市內土地資源緊缺的地方采用河岸植被緩沖帶凈化由徑流帶來的面源污染。河岸植被緩沖帶通過滯緩徑流、沉降泥沙、強化過濾和增強吸附等過程來實現其凈化水質的功能,為動植物的生存創造棲息空間,提高河流生物與河流景觀的多樣性,達到保土保水的功能和自然生態群落的形成,并能作為臨水開敞空間,是市民休閑娛樂、游憩健身、認識自然、感受自然的理想場所。
除此之外,需要加強對運河的保護與管理,嚴禁農田侵占河灘地,嚴格控制污染源,調整用地布局等。
5 結語
運河作為天津市重要的生態走廊,其周邊土地利用布局對其自身的環境有重要響應,改善運河水環境質量對維護運河生態系統廊道有重要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意義。
文章旨在通過對運河的實地調研取樣,分析其污染物濃度與土地利用布局及周邊環境的相互關系,在城市規劃中考慮生態廊道在土地布局中的重要性,在河流的保護規劃中能夠考慮其周邊用地對河流的作用關系。環境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環境污染的因素有很多,用地布局僅僅是一方面。下一步希望能夠獲取運河區域生態網絡長期的歷史資料,研究其用地布局的變化與環境質量的相互耦合關系,同時進行多因素的統籌考慮,尋找運河保護發展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 朱強,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規劃中的生態廊道寬度[J].生態學報,2005,25(9):2407-2412.
[2] 劉曉文.運用景觀生態學理論完善生態型城市布局[J].山西建筑,2011,37(25):10-11.
[3] McHarg I L.Design w ith Nature[M].NY: Doubleday,Garden City,1969.
關鍵詞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遙感與GIS;生態調研
中圖分類號 TP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21-0198-02
國務院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志著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位于江西省北部,覆蓋全省38個縣(市、區)和鄱陽湖全部湖體。該區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
當前,土地利用和覆蓋變化為全球變化研究中關鍵而迫切的研究課題。由于衛星遙感技術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連續獲取大范圍的空間信息,具有空間宏觀性,成為最為有效的對地觀測技術和信息獲取手段。聯合國環境署(UNEP)曾啟動“土地覆被評價和模擬(LACM)”項目,旨在采用高分辨率影像探測亞全球尺度的土地利用與變化。
因此,本文旨在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獲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研究區內的土地利用信息,并實地調研解譯判讀結果的準確性。通過地理信息系統GIS平臺,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實地調研信息數據庫。這將為推進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土地利用覆蓋\變化信息監測提供有力的技術
支撐。
1 研究區和衛星影像概況
1.1 研究區概況
本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研究區范圍:南昌市、九江市、新余市、宜春市4個地級市。共涉及9個縣(市、區),分別為南昌市市轄區、南昌縣、新建縣、九江市市轄區、九江縣、瑞昌市、新余市市轄區、豐城市、樟樹市(見圖1)。研究區覆蓋國土面積1.38萬平方公里,占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國土面積的26.95%。
1.2 TM影像概況
TM影像是指美國陸地衛星4~5號專題制圖儀(thematic mapper)所獲取的多波段掃描影像。有7個波段。影像空間分辨率除熱紅外波段為120米外,其余均為30米。TM影像能滿足有關農、林、水、土、地質、地理、測繪、區域規劃、環境監測等專題分析和編制1∶10萬或更大比例尺專題圖,修測中小比例尺地圖的要求。本文研究區生態解譯采用了5景Landsat TM影像,時相為秋季,波段合成采用432RGB彩色合成。
2 技術方法
根據遙感影像Landsat TM的時相特征、云量盲區,及技術人員判讀過程中問題來開展實地調研,以驗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研究區內生態解譯結果。首先將衛星Landsat TM影像與解譯數據疊加,其次確定調研點位及邊界位置,最后獲取調研點位經緯度信息。
3 生態解譯實地調研結果
本次共采集170個點位、58個地類邊界、3000多條地物信息、850張調研電子照片,覆蓋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分類體系(2000年)一級分類中6個類型,三級分類中13個類型,各地物均做了詳細地理位置、環境特征,以及全景、定點特征記錄。為完善全省遙感影像實地調研數據庫提供了重要素材,獲得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來指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工作。
4 結果分析
從本次調研情況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研究區的生態解譯數據準確
圖1 調研點位示意圖
率較理想。城鎮建設用地、農村居民地、河流、湖泊、水庫坑塘、平原水田TM影像解譯準確率較好。誤判率較高的主要為高覆蓋草地、其他林地。其中高覆蓋草地通常被判讀成平原旱地、灌木林地,這是由于高大茂密的草被覆蓋區影像特征與灌木叢無明顯差別,高覆蓋低矮的草地與旱作用地容易混淆。其他林地的誤判主要為人工林、園地、跡地的形式多樣,并且不同作物,不同生長階段,導致與有林地、灌木林等混淆。由于室內判度過程中部分地物斑塊邊界勾勒不完全也影像了準確性,尤其是細小地物。
參考文獻
[1]Geist H J,Lambin E F.What drives tropical deforestation ? LUCC Report Series,2001,4.
[2]Turner B L.,Clark W C.,Kates R W.,et al. The earth as transformed by human action. Global and regional changes in the biosphere over the past 300 yea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th Clark University). Cambridge, New York: Port Chester, Melbourne & Sydney,1990.
關鍵詞:土地利用變化;生態環境影響;昌吉市
中圖分類號:X820.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12.007
Analysis of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angji City
MA Wen-juan, PU Chun-ling, SU Li-li, JIANG L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Xinjiang 830052,China)
Abstract: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angji city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 during 2003-201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During the 10 years , Changji city land use structure change was more intense, grassland sharp declined sharply, traffic and urban village and industrial lan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rable land, orchard land and woodland were increasing amplitude of slow. (2) The growth of construction land had greater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ncreasing ecological land had greater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The effect of the growth of agricultural land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twofold,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land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chemical agricultural land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the effective use of land,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land, and conc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ll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and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land use chang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mpact; Changji city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與環境條件,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是一個整體[1],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能夠有效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并能促進各種環境條件的協調發展。相反,盲目隨意地開發和利用土地,甚至人為地破壞土地,必然會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生態環境惡化后又會反過來制約土地的持續利用[2-4]。近些年來,昌吉市整體經濟水平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包括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土地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對不可協調的矛盾[5],所以深入地分析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實現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通過研究昌吉市土地利用詳細變更調查數據,采用土地利用動態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可為昌吉市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優化生態環境提出建議。
1 昌吉市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1.1 土地利用現狀
根據昌吉市國土資源局2013年更新數據(表1)所示,昌吉市土地總面積797 103.33 hm2,農用地523 590.38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65.69%;建設用地22 804.13 hm2,占2.86%;未利用地250 708.82 hm2,占31.45%。
1.2 土地利用現狀特點
1.2.1 土地利用類型較為齊全 昌吉市土地利用類型較為齊全,這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復雜地形、氣候特征以及長期以來人們有效地對土地進行開發利用的結果,在12個一級類57個二級類的土地利用類型中,除沒有旱地、茶園、機場用地、港口碼頭用地、湖泊水面、沿海灘涂和沼澤地外,其余地類均有分布[7]。
1.2.2 各類型用地面積差異大 昌吉市地貌類型可大致分成山地、平原和沙漠。由于沙漠的大面積分布,所以裸地、沙地等其他土地面積也相對較多。加之昌吉市地處天山北麓,其草地面積的分布也比較廣泛,而其余地類占比較小,各類型用地面積差別較大,見圖1。
1.2.3 土地總量較大,人均相對較少 昌吉市土地總面積為797 103.33 hm2,耕地面積為98 388.51 hm2,人均土地面積為2.15 hm2,遠低于新疆人均土地面積水平,而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27 hm2。
2 昌吉市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2.1 土地利用變化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不斷增加,昌吉市土地利用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昌吉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變化情況見表2。
2.2 土地利用動態度
土地利用類型的動態變化可以用土地利用動態度來表示。單一的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表達的是某研究區一定時間范圍內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變化情況,其表達式為:
■(1)
式中K為研究時段內某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Ua、Ub分別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T為研究時段長,當T的時段設定為年時,K的值就是該研究區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年變化率[8]。利用公式(1)計算出昌吉市土地利用動態度,結果見表3。
2.3 土地利用變化特征
2.3.1 耕地、林地、園地面積均增加 10年間,耕地、林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由于昌吉市的城市建設用地需求量過大,建設用地占用耕地較多,因此導致耕地面積增長的幅度較為緩慢。園地面積增長幅度大是由于受前些年市場經濟與比較經濟利益的驅動,全疆各地種植經濟作物的比重不斷增長,而昌吉市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和農業資源對種植果園十分有益,而且經濟效益較好,因此加大了林果業的種植,致使園地面積增加較多。
2.3.2 草地面積大幅度減少 昌吉市草地面積一直保持著較強的減少趨勢,原因是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牧草地地類的含義變化以及農業結構內部調整、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拋荒等,而利用開發未利用地等方式來增加草地面積又十分有限。
2.3.3 建設用地利用動態度大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和交通運輸用地的利用動態度較大。由表2可看出,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和交通運輸用地面積增長迅速,接近于增大1倍(圖2)。由此可見,隨著城市快速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建設用地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2.3.4 未利用地有所開發 其他土地利用動態度為8.62%,這也從某個方面說明,10年間昌吉市對未利用土地的開發、改造和利用的幅度加大了。
3 昌吉市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土地利用是社會經濟系統與土地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和價值的交流與轉換過程,其結果往往導致土地生態系統組成的變化。無論生態環境是惡化還是改善,都與導致土地利用變化的相關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可大致分為:土地利用規模和布局的變化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兩大類[9]。10年間昌吉市土地利用結構和規模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致使昌吉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和使用功能也發生了強烈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會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3.1 農用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昌吉市農用地面積所占比例最大,在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農用地的生態影響與效應也相對明顯,如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區域小氣候,增加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使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農用地變化給生態環境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由于農業結構內部調整、非農建設占用和拋荒等原因,造成昌吉市草地面積的大幅劇減,這又會帶來草場退化,土地植被覆蓋度減少,部分土地沙化加劇,水土流失嚴重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耕地、林地和園地面積總體呈現增加趨勢,但并不是每年都有所增長。其中耕地減少是由于建設用地占用和農業結構調整;園地和林地減少是因為建設用地占用果園和土地開發。而增加的耕地、林地和園地多是由未利用地開發和草地轉化而來。未利用土地在開發過程中容易形成外部不經濟性,土地被開墾利用后,造成土壤質量指數降低。農業結構內部調整,耕地、園地的增加導致土地的綜合利用指數增大,用水量較大的土地增加,水資源大量減少,土地干旱,植被稀少;新增的果園多是由原本植被較好的草地或者疏林坡地開發得來,果園生態系統結構和植被層次較為單一,涵養水土的能力遠不如植被密集的草地,極易造成水土流失。農業排灌設施的增建,致使大部分有機質和微量元素流失,在造成土壤質量下降的同時,還會減弱土壤的生產能力;農藥、化肥、除草劑等的大量使用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10-13]。
3.2 建設用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近些年來,昌吉市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舊城改造,提高社會經濟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益。然而建設用地的增加,在提高昌吉市經濟水平、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產生了直接的、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3.2.1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 隨著昌吉市城鎮村建設步伐加快、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對居民點用地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增加的同時,占用了大量的農用地資源,將處于自然、半自然狀態的林地、草地、園地以及耕地的生態系統轉換為人工生態系統,原來比較復雜多樣的自然植被大部分被建筑物快速取代,降低了植物的多樣性,改變了土壤的物理形狀,造成土壤生產能力、透水排水和吸熱散熱功能下降;城鎮居民點規模擴大,城鎮人口密度不斷增加,垃圾、污水的排放又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3.2.2 交通用地 昌吉市交通用地的面積在10年間增長了近一倍,其主要原因是公路和農村道路的修建。新增的農村道路和公路占用了較多的農用土地,對土壤結構和地表植被造成破壞,導致土層結構破壞、土壤的通透水能力下降、植被減少、路面硬化等;施工過程中的廢棄物、廢水及機械碾壓和人員踐踏對區域內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會造成影響,水土流失和風沙活動加劇。
3.2.3 水利設施用地 隨著用水需求的增大和農業灌溉設施的建設,水利設施用地不斷增加。水利設施在產生巨大正面效益的同時,也給其周邊及其下游區域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各種明顯或潛在的問題。水利設施的增建,改變了生物生存的環境,可能會造成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和物種的遷移,進而造成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的改變;水庫的建設損壞了水域的自然流態,對流域的生態環境產生或大或小的消極影響。
3.3 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會改善生態環境。昌吉市近些年不斷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全面推進耕地及農村居民點整理,適度開發難度大的未利用土地,進行土地整理復墾,改良中低產田,治理鹽堿化、沙化耕地,解決污染農田和水土流失等問題,集約利用土地,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改善農田水利條件和作物的生長環境,優化農業生態系統,促進了農業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了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建設生態農業用地,既能涵養水源、增加土壤水分和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又能提高農作物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林地面積增加,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率逐步提高,改善區域的氣候條件;增加坑塘水面,擴大水域面積,形成人工生態系統,增加空氣濕度。同時生態工程的建設,如修建濱湖河中央公園、高壓走廊改遷、街景美化改造,開放6個街頭游園,新增城市綠地等,既改善了區域的生態環境,又促進了昌吉市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4 結論與討論
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兩者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不同的生態環境又會反過來促進或制約土地的持續利用。通過對昌吉市土地利用變化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建設用地的數量越多,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就會越大;生態用地的數量越多,對環境產生的正面影響就會越大;農用地數量的增長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是雙重的,一般來講,生態農業用地對環境會產生正面影響,但影響程度較弱,而化學農業用地對環境會帶來負面影響,但其影響程度比建設用地負面影響程度要小得多。
隨著烏昌一體化步伐的加快,昌吉市作為天山北坡經濟帶的中心之一,該地區城市化程度將會不斷提高。而由于城鎮化過快帶來的新增人口的需求,城鎮原有居民的改善型需求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舊城改造、市政建設的拆遷帶來的剛性需求等,極易導致不合理用地現象的發生,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對昌吉市土地利用與環境協調發展提出了以下建議:健全土地綜合管理系統,加強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完善規章制度建設,建立有效監管體系;加強落實耕地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嚴控非農建設用地規模,綜合整治城鎮環境;提高人口素質,科技保護生態。上述研究可為該市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科學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程曉.甘泉縣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1.
[2] 張婷.河南省周口市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9.
[3] 武超.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
[4] 程雄.協調土地利用和生態建設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9.
[5] 曹蕾.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關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6] 李水玉.土地利用規劃中生態建設研究的理論與實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7] 沈曉明,趙曉露.昌吉市土地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J]. 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1(7):139-140,157.
[8] 李婷,張世熔,林海川,等.彭州市耕地數量和質量時空變化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11(3):1701-1704,1712.
[9] 徐愛清.我國中小城市土地資源利用現狀與生態環境建設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10] 王凌云,張悅國,王佳,等.環首都經濟圈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協調研究――以河北省赤城縣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2013(11):60-62.
[11] 賴星竹.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研究―以南江縣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