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

    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

    第1篇: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094

    網絡輿情主要是人們借助網絡這個虛擬平臺,將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表達出來。網絡輿情在現在的高校大學生中的影響力更是不可低估,大學生作為網絡輿情的主要參與者,高校需要對網絡輿情管理工作加強重視,正確引導學生積極使用網絡,正面輿論。在網絡上,人們言論自由,言論平等,但是網絡的傳播速度過快,至今還未形成統一有效的管理體制,導致網絡上出現了許多消極的內容,對人們產生了負面影響,尤其是大學生,因此,高校應該注重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管理,為學生全身心健康成長發展提供幫助。

    1高校網絡輿情概述及管理現狀

    11高校網絡輿情概述

    高校網絡輿情只是網絡輿情中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高校網絡中。參與者自然也是高校的大學生和教師,以及管理者,主要的形式則是校園網站、博客、QQ群、貼吧、微博等,大學生主要經過這些平臺進行討論,發表意見。當學校內部或者社會上發生一些事情時,學生會經過這些載體,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從而形成所謂的輿論。高校網絡輿情出現在學校,有著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學生是輿情的主要參與者,他們本身就具有鮮明的個體心理和思維特征,再加上大學生涉世未深,在評論事情時,根據的是自己的感覺和想法,不曾深思,大多帶有自我情緒,這就使得他們在輿論中扮演著不同于他人的角色,嚴重影響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全面素質的發展。

    12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現狀

    伴隨著時代的信息化,互聯網快速更新,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互聯網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擴張。據調查研究發現,現在的大多數網絡使用者是大學生,這為高校帶來了便捷和新穎,卻也給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目前,已經有許多的學校在加強對學校的網絡輿情管理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管理機制依舊存在著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現在的大學生通過校園網絡,對社會上的事情進行自由言論,也有人帶著情緒進行大肆評論,不夠理性,這給社會的網絡發展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對高校輿情管理也帶來了許多的挑戰。

    2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是一個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群體,他們的身心成長和素質培養都是高校的主要責任和目標。而網絡作為一個可以盡情表達自己觀點和價值觀的載體,自然受到大學生的喜愛,也正是由此產生了網絡輿情。高校對網絡輿情的管理雖已做出一些成績,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21管理主體不明確

    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需要高校各部門共同合作完成,但是現在的高校的分工并不明確,時常會出現多個部門解決一個問題的現象,導致資源浪費,耽誤網絡輿情問題的及時處理。而且,目前許多高校基本上都是建網站者實施網絡輿情管理,并沒有建立專門的網絡輿情管理部門,管理的主體并不明確。就現在的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情況來看,大多高校依然處于起始階段,而網絡輿情也基本是由大學生自己或者建網站的人來實施管制的,更多依靠的是大學生自身的修養和綜合素質。但是如今的網絡輿情實在是好壞皆有,甚至可能負面信息更多,這必然會給學校網絡帶來許多的不良影響,這樣的局面則急需明確的管理主體來進行管制、完善。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主體的不明確,將會導致高校網絡輿情失去控制,進一步阻礙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獲取有益的信息,從而對大學生的全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22管理人才不充足

    網絡輿情的管理不只需要部門的建設,也需要優秀的人才來管理。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質量的決定性因素是管理人才,想要完善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就必須為管理部門配置專業的管理人才。但是據調查顯示,現在的許多高校在網絡輿情管理人才配置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滿意,許多管理人才可能是具備某一方面的才能,但是缺乏多元化的能力和素質。而學校的管理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很有可能是忽略了網絡輿情管理部分,導致出現嚴重缺乏人才的現象,阻礙了正常的網絡輿情監管工作的進行,更多的是在問題發生之后,學校才做出相應的處理,這樣的處理方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管理危機的存在。專業的優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能夠及時地處理網絡輿情問題,甚至能夠根據平時的數據分析,預測到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并提前做好準備,以防危害。

    23管理模式不新穎

    網絡的更新快速及時,隨之而變的是網絡輿情的管理機制,為應對不同的網絡輿情問題,高校應該適時更新管理方法。現階段,許多高校進行網絡輿情管理一般采用的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單獨面談的形式,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情感,從而推敲他們的輿論傾向。這樣的方式過于傳統,不夠新穎,無法適應現代快速進步的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網絡的獨特性在于其傳播信息的速度快,方式便捷,范圍廣,這就導致了原來的管理方式已無法滿足現在的網絡輿情管理需求的局面,然而目前還是有諸多的高校依舊采取這種方式進行管理,這給網絡輿情管理工作的進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礙,致使成效不夠明顯。

    24管理機制不健全

    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我國的網絡進步也十分迅速,但是現在我國網絡輿情管理機制并不健全,尤其是高校。以前我國大多數的高校并沒有建立健全的網絡輿情管理機制,導致大學生不能正確地使用網絡獲取信息。目前,我國諸多高校依舊缺乏對網絡輿情進行監控、分析和處理的專門的管理機制。大學生利用網絡了解社會上的最新消息,學習一些有益的知識,發表自己的言論,這樣的方式為大學生提供了便捷,也為高校增添了一種了解學生的途徑,打破了慣有的模式。但是與此同時,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良的信息,而大學生未曾涉世,辨識能力相對較差,可能會涉足不良網站,接觸惡性信息,這將會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十分消極的影響。在應對這些問題的時候,高校依舊存在許多欠缺之處,網絡的維護不夠全面,未及時篩選優良的信息,這些都沒有很好地約束和監管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給學生和高校自身都來了惡劣的負面影響。

    3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建設

    高校的網絡輿情管理事關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涉及高校的校風建設及發展,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出現的問題,那么很有可能會誘發一系列的輿論危機或者惡性事件,從而嚴重影響學校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的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是現在高校進行網絡輿情管理的主要任務。

    31加強管理主體建設

    管理主體是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建設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所以,加強管理主體建設,為大學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長和高校的進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高校的管理主體包括學生處、網絡管理、安保部門三個部分,其各自具備著自身的相應的職責。想要加強網絡輿情管理主體的建設,需要這三個部門團結和諧,各自完成分內任務,共同實現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學生處在對大學生的生活狀況和心理狀態進行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大學生對輿論的關注程度和具體的傾向性,從而有利于進行網絡輿情管理。網絡管理部門對于大學生很少有直接的接觸,可以嘗試著從學生處了解學生的情況,及時準確地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網絡平臺,對部分大學生使用惡性網站的行為進行網絡管理。安保部門在學生處和網絡管理部門工作的同時,加強對大學生使用網絡的安全管理,保證高校內部網絡安全有序進行,從而完善網絡輿情管理主體建設。

    32加強管理人才建設

    加強管理人才建設是高校加強網絡輿情管理機制建設的必然要求,網絡管理人才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是實現網絡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證。因此,高校應該注重加強對管理人才的培訓,可以嘗試在招收管理人才的時候,進行全面的綜合素質的考驗和專業能力的考核,具有針對性地聘用符合崗位的全面化的人才。在此基礎上,也要對在職人才和新進人才進行定期培訓,不僅是培訓專業能力,也要加強綜合素質的培養,以防在工作期間管理人才出現紕漏,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與此同時,高校管理部門內部也可以實行考核,以這種方式,促進管理人才的自我培養和成長,從而能夠為高校的網絡輿情管理做出相應的貢獻,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網絡平臺。

    33注重管理模式創新

    網絡的發展迅速,輿情的信息量也自然會隨之加大,因此,傳統的管理模式就會出現無法滿足現代網絡輿情管理的需求。目前大多數高校使用的針對學生進行具體了解的形式,過于浪費時間,而且可能會導致無法顧及每位學生,造成一定的疏漏。網絡輿情管理是一種現代化的科學技術,高校可以利用網絡的形式對大學生進行監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教師與學生在網絡上的積極交流,形成師生無障礙溝通的局面,這樣既能保護學生的隱私,引發學生交流的興趣,又能促進高校的校風建設,完善高校輿情管理機制。高校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及時更新管理模式,適應大學生的需求,更進一步地了解大學生的輿論傾向,從而完善高校輿情管理機制建設。

    34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建立健全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能夠有效規范大學生和高校正確使用網絡,而這一體制的健全需要監測、分析、處理這幾個專業的機制組合而成,需要他們互相合作,團結配合,形成一條穩固的規范鏈,監督大學生和高校使用網絡的行為。監測是保障高校能夠及時獲取輿情信息的前提,對進行后期工作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在進行監測時,一定要注意從不同的網絡方式和不同的群體中全面監測、搜集信息,著重注意大學生對學校和社會事件的關注程度,以及社會各界對學校的評價。在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之后,交予分析部門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從而判斷輿情的真實情況和發展趨勢等,并對信息做進一步的總結,然后以客觀的立場將信息數據保存。在此基礎上,處理部門對分析出來的問題,進行實時有效的解決,以此完善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的建設。

    4結論

    高校是使用網絡最頻繁的地方,也是人才薈萃的地方。在高校,網絡這個平臺已經成為師生之間進行交流的主要平臺,也已經成為大學生了解社會的主要渠道,高校是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因此高校加強網絡輿情管理越來越重要。高校應該做到及時了解輿情信息,引起足夠的重視,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完善網絡輿情管理機制,從而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獲取信息的網絡平臺。并且,高校對網絡輿情的信息一定要時刻保持敏感,從自身做起,從大學生的立場出發,建設良好的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為高校的和諧發展和大學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長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姜勝洪網絡輿情的內涵及主要特點[J].理論界,2010(3).

    [2]吳紹忠,李淑華互聯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

    [3]馬春來論高校網絡輿情的內容及管理[J].瓊州學院學報,2009(4).

    第2篇: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政府能力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7-0121-02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輿情已變成可以影響地方政府決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網絡輿情是民眾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通過互聯網平臺公開表達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意見,也可以說是民眾通過互聯網對政府管理以及現實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政治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的總和。

    據2013年1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網民的意見越來越可以代表全體社會公眾的意見,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網絡上面,形成了政府與民眾溝通的一種新通道。面對集合了多方權利訴求的網絡輿情,如何提升地方政府的應對能力,達到及時監測、有效引導并積極地化解網絡輿情危機的目的,對于維護地區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存在的主要問題

    伴隨網絡傳播的迅猛發展和日益豐富的網絡問政形式,在社會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社會輿論復雜程度明顯上升的新形勢下,地方黨委、政府在提高互聯網輿情認知水平、暢通網絡輿情引導主渠道等方面存在許多不適應的方面,網絡輿情應對能力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一)對網絡輿論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部分地方領導干部對網絡政治與網絡輿情缺乏深入的理解,不看網,不懂網,不能充分認識和把握網絡傳播規律、網絡輿情引導作用和方法,仍然用一些傳統思維和辦法去認識和應對網上輿情和炒作。一是將網絡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剝離,對網上發生的事情抱有“無所謂”的態度,認為其沒有或者不會波及到現實社會,任其自由發展;二是輕視網絡輿論的影響和作用,出了事情不重視,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封、堵、刪、捂的方法來控制信息的傳播;三是對一些突發事件和網絡熱點的網下實際問題解決迅速妥當后,卻在網上不敢說、不愿說、不會說,回應的時機、內容、方式掌握得不夠好。這些現象往往導致地方政府在面對網絡熱點和突發事件時,失去話語權和主動權,使得原本可以在小范圍快速解決的事件演變成難以掌控的大事件。

    (二)網絡輿情工作格局有待完善

    我國互聯網管理部門眾多,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權限與內容交叉重復,部門之間監管邊界很難厘清,存有管理的空當和重疊;加之各部門間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溝通制度,進一步消弱了管理力度,使輿情應對工作易產生疏漏和混亂。

    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的網絡輿情引導和調控工作隨意性較大,缺乏規范性、有序性,效率不高,成效不明顯,極大地制約了網絡輿情危機應對能力的提升,使網絡輿情引導和調控工作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三)主流網站建設及其輿論引導力有待加強

    長期以來,基層宣傳部門普遍存在“重傳統媒體宣傳輕網絡媒體宣傳”的現象,對網絡媒體宣傳沒有明確的要求,導致各級主流網站建設滯后,網上宣傳不夠主動和有力,網上正面聲音不強。

    從整體上看,主流新聞網站建設文化產品創新的能力普遍較低。一些地方主流新聞網站僅僅是傳統新聞媒體的信息轉載和簡單堆積,形式呆板,經濟實力與核心競爭力不強;部分政府網站甚至成為政府資料的檔案庫或新聞資訊網。部分政府網站沒有能夠充分體現服務理念,“政民溝通、公眾咨詢、反映問題”等功能形同虛設,降低了政府與民眾溝通交流的有效性,致使政府網站的公信力下降,影響了政府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二、提升地方政府輿情應對能力的建議

    (一)提高網絡監管力度,有效預警

    首先要善于傾聽民意,加強輿情監測。發出聲音是主張利益的基礎,各級政府應加強對輿情的監測,同時積極傾聽民間的聲音,兌現社會公眾的表達權,從而避免重大輿情突發事件的發生。網絡輿情的實質是公眾借助網絡平臺,維護自身利益。隨著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眾參與意識的覺醒,參與群體逐漸擴大,信息量劇增,政府必須設立相應的信息整合機制和制度,來收集和辨別信息。面對網民群體的逐漸遞增以及信息量擴大的局面,進一步加強網絡監管力度是輿論工作的基礎,也是有效預警輿論危機的必要條件之一。

    2011年5月26日,江西撫州市檢察院、臨川區行政中心、臨川區藥監局先后發生三起爆炸案。該案件是該市農民錢明奇對其正在審理中的一案件不滿所為。在此次事件中,江蘇省各部門聯合行動,將案件本身及可能存在的征地補償不公相關情況進行了較好的處置,處置問責的力度也比較到位。但是,在網絡輿情的應對方面,暴露出了很多不足。其中重要一點是由于當地官方缺乏輿情監測意識,未能充分監測、重視在爆炸案之前犯罪嫌疑人的微博――該微博包含了錢明奇的個人遭遇并明確表達了作案原因、方式和時間――從而沒有能預見該事件可能發生。這一點可以說明當地政府在輿情信息監測意識方面的匱乏,不能主動發現輿情,只能被動應對危機。

    (二)建立應急反應機制,處置問題

    公開、快速、暢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導網絡輿論的必要法寶。社會上的突發事件一經發生,一般2-3小時內便會在互聯網上出現,6小時后就可被其他網站轉載,24小時后網上的跟帖議論就會達到。先發制人,后發制于人。這就要求政府及時做出合理的處置應對,在較短的時間內組織相關部門以及集中優勢資源,妥善而合理地處理危機。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建立輿情應對快速反應機制就成為了一個必要的選擇。凡事預則立,各種網絡輿情危機事件時有發生,一定要在完善應急反應機制上有所作為,面對危機才能從容應對。

    一是要成立網絡輿情應急領導小組,作為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應急指揮的非常設領導機構,組織有關部門人員集中辦公,統一對外口徑,確定對外內容,通過各種方式,有針對性地解疑釋惑、澄清事實、批駁謠言、引導輿論。二是要建立符合地方區域的互聯網輿論事件應急預案。可借鑒《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按照互聯網輿論事件的性質、危害程度、涉及范圍,將互聯網輿論事件分為特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個等級。每一等級都有一套工作流程,根據危機的等級,調動與之對應的資源力量進行危機化解。所謂特大網絡輿情危機事件,主要指涉及對地方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造成嚴重危害和影響,受到境內外媒體和網站關注的互聯網突發負面輿情,需要統一指揮,協調政府有關部門和力量進行緊急處置,并做到現場處置與網上處置同步。三是在應對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第一時間”,“以我為主”,“提供全面”的情況,主動介入,先“聲”奪人,牢牢控制網絡輿情的主動權,從而確立處危機事件的主動地位,不至于陷入被動局面。

    (三)準確權威信息,贏得話語權

    在輿情事件的反應處置過程中,政府要盡量在第一時間新聞,贏得話語權,先入為主,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公眾猜測和新聞媒體的失實報道,掌握輿論的主動權。強化對突發事件的權威報道和快速反應能力,努力做到先聲奪人,準確權威信息,發揮引導網上輿論的主渠道作用。網絡時代是信息透明的時代,事件一旦發生,網上參與人員多,收集和公布證據的多,監督無處不在,謊言無處藏身。面對網絡輿論,我們要坦然面對,按照“適度公開、確認事實、快速反應、妥善處理”的原則,及時采取公布事實、明確觀點、疏導情緒等方法,明確解答網絡反映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妥善回復網民的各種回帖。透明的信息、開放式的報道、人本化的溝通,不僅不會引發恐慌、給政府添亂,反而能促進網絡民間力量與政府力量良性互動,產生積極效應。不怕網民知道,而怕網民不是通過權威媒體知道,力爭把輿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到最低。

    上文提到的撫州爆炸案,事件初期當地官方采取了種種封堵的措施,比如收繳記者的相機和手機;原定26日16時召開的新聞會遲遲不召開;官方公布了犯罪嫌疑犯,卻對其作案動機等未做出具體說明……等等因素致使爆炸案的負面輿情快速發酵,民間輿論場持續對事件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討論,較大地沖擊了官方的公信力。

    (四)拓展官民溝通平臺,平等交流

    拓展官民溝通平臺,提升新媒體平臺的運用技巧。微博作為一個官民平等對話的平臺,不應該僅僅成為民間輿論發聲的地方,官方也應該充分掌握其規律,積極借助此平臺,傳遞官方立場,引導民間輿論。

    5?26江西爆炸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即有網友將相關照片上傳上網,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等在第一時間推出事件專題,不少媒體記者借助微博平臺現場直播。各種證實和未證實的消息通過網絡發出,使得當地官方陷于輿論漩渦。而媒體記者“妖燕”在微博反映,她在臨川政府爆炸案現場被公安指揮人員收繳相機和手機等物品,更是將網絡輿論推向高峰。如果在爆炸事件發生時,撫州公安局能夠在其認證微博上呈現出一種“低姿態”――積極回應網友訴求,切實與網友進行溝通和交流,爭取網民的支持,應該能夠更好地化解輿論危機。

    參考文獻:

    〔1〕王振.政府應對網絡輿情負面影響的路徑選擇[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8):81-82.

    〔2〕朱浩.地方政府提升網絡輿情應對能力的主要路徑[J].企業導報,2011(18):11-13.

    〔3〕吳蕓.我國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法治社會,2011(8):175-176.

    〔4〕CNNIC.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EB/OL],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2013-01-15.

    〔5〕李國宇.地方政府網絡輿情管理現狀與對策[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0(6):31-34.

    第3篇: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制度因素;技術因素;影響因素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5.017

    〔中圖分類號〕D63-39;G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7)05-0105-06

    Factors Affecting Citizens Use Intention of Online 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from the View of Institution and TechnologyZhu HongcanLu Biqi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Abstract〕From the view of institution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Institutional Theory,the hypothesis model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citizens use intention of online 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is discussed by the exploration on how factors impact citizens use intention of online 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 factors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The research model was empirically validated b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The result showed:the six factors such as dealing with perceived network public opinion,perceived information timeliness,citizens democratic rights awarenes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nline use intention.Perceive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perceived security supervision from the view of institution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erceived information services from the view of technology.

    〔Key words〕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online channel;use intention;institution factors;technological factors;influencing factors

    近年恚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公眾可選擇的政府信息獲取渠道也逐漸多樣化,出現了以政府網站為代表的網絡渠道,同時,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快速發展,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的普及使網絡渠道由從前單一的政府網站拓展出很多新興的渠道形式,例如,各地政府部門建立了微信公眾號、政務微博等形式的信息渠道,為公眾快速獲取政府信息提供渠道。因而深入研究制度和技術因素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的影響,有助于完善渠道設計和管理,提高政府信息服務質量。

    目前,學者們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影響因素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國外方面,Kurfal[1]等學者基于技術接受和利用整合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績效期望、社會影響、設施便利,以及對網絡的信任對公眾選擇使用電子政府服務有積極的影響。Rana[2]等學者基于社會認知理論研究了公眾選擇電子政務系統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預期結果、情感、焦慮、自我效能感和社會影響等因素。國內方面,謝麗娜[3]等學者以新浪微博為例,結合信任理論、創新擴散理論以及技術接受模型構建概念模型,得出相對優勢、相容性、復雜性、感知有用性與易用性等對用戶政務微博使用意向有顯著影響。文獻[4-5]等以UTAUT等理論為基礎,通過研究發現,公眾個人因素、任務因素、渠道因素、情境因素、ICT接入鴻溝、等待時間、自我概念等因素能夠對公眾網絡渠道使用選擇產生顯著正向影響。總之,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影響因素側重于從技術角度出發結合相關理論對用戶網絡渠道采納意向展開研究,缺乏技術因素與制度因素相結合的深層研究,而政府制定的各種制度既影響政府的信息政策,也影響公眾的選擇決策。基于此,本文以制度理論為基礎,以制度因素與技術因素相結合,探究制度因素與技術因素如何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產生影響以及二者間的制約關系。

    1相關概念與研究假設

    11相關概念

    制度理論(Institution Theory,IT)是指無論何種政策體系,政府權利機構都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各種制度必然影響政策選擇、政策內容和政策結果[6]。公眾在使用網絡渠道獲取政府信息時,脫離不了政府政策制度的影響與制約。政府信息渠道在功能、內容等方面都會受到政府政策制度的管理、監督與引導;公眾在選擇決策過程中,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政策與制度影響。因而應用制度理論來研究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影響因素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

    12研究假設

    121制度因素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的影響

    決定公眾使用某種網絡渠道獲取政府信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基于制度理論,選取如下幾個變量:

    其一是民利意識,民利意識是根據國家給予公民人民與知情權而提出的。人民與知情權是國家給予人民的兩項基本權利,權利主體可以依法對行政機關要求其公開信息并在有關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不受侵害地獲得各種信息的自由[7]。政府在實施行政職能中掌握了大量的影響社會公眾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民利意識越強的公眾,獲取政府信息的要求也越強烈,以此來維護自己的知情權。同時,政府一直致力于全面實行政務公開,推廣電子政務和網上辦事,為公民和企業提供電子化的信息和服務。因而可以認為公眾的民利意識越強烈,維護知情權而獲取政府信息意愿越強烈,在網絡化、信息化的環境下,越有可能主動使用網絡渠道來獲取政府信息。

    其二是感知信息安全監管,感知信息安全監管是根據信息安全問題提出的。信息安全是指保障國家、機構、個人的信息空間、信息載體和信息資源不受來自內外各種形式的危險、威脅、侵害和誤導的外在狀態和方式及內在主體感受[8]。目前主要的信息安全問題大多集中在網絡,面對信息安全問題的層出不窮,國家與政府部門也在不斷出臺政策制度進行宏觀調控與嚴厲打擊。相信公眾在感知信息安全的情況下,對于使用網絡渠道獲取政府信息的意愿呈上升趨勢。

    其三是感知網絡輿情應對,感知網絡輿情應對是根據目前網絡中存在的一種輿論現象而提出的。新媒體時代政府與公民的關系應該是以公民意識覺醒為基礎的治理與自治的關系。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公眾逐漸將目光置于公共事務之上,意識到維護權利的重要性并且開始尋求自治[9]。當社會中出現公共危機事件與社會熱點話題時,公眾更愿意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對政府決策進行監督。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公眾對于政府網絡輿情應對態度的關注度往往超越了事件本身,公眾期待政府對輿情作出適當回應。政府網絡輿情應對越有效,政府公共輿論管理能力越強,說明政府能通過網絡渠道快速有效地政府應對信息,進行及時有效的信息溝通,能合理引導、及時處理謠言、帶有煽動情緒的信息和一些極端評論等,形成一種健康有序的網絡輿情環境。相信公眾在感知網絡輿情環境健康有序的情況下,對于使用網絡渠道獲取政府信息的意愿呈上升趨勢。

    綜上所述,本文假設民利意識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感知信息安全監管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感知網絡輿情應對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

    122技術因素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的影響

    除制度因素以外,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也受到了技術因素的影響。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公眾政府信息獲取效率與政府信息服務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進步與發展。從信息通訊技術維度來看,技術因素可以包括個人上網率、IT能力、感知信息時效性與感知信息服務等維度。

    個人上網率指用戶日常上網以及使用網絡渠道獲取政府信息的頻率。公眾個人上網率越高,其使用網絡渠道獲取政府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

    IT能力即指用戶使用網絡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公眾所具備的IT能力越強,其使用網絡渠道更熟練,也更易使用網絡渠道來獲取政府信息。

    信息時效性即指信息在一定時間段內所蘊含的價值屬性,表示信息在一定時間段內發生的效力。信息時效性越強,表明信息在特定時間段內發生效力越強大;若信息時效性較弱,則說明效力較弱。感知政府信息時效性即指公眾獲取政府信息后對政府信息時效性的總體評價。公眾感知網絡渠道信息時效性越強,感知政府能第一時間政府信息,能快速響應回復,證明信息的價值越大,越易使用這一渠道來獲取政府信息。

    感知信息服務即指公眾對于信息服務質量的感知程度。信息服務質量既包括政府信息內容的豐富全面性,也包括服務的快捷性和個性化程度,以及渠道本身的方便性等方面。公眾感知網絡渠道信息服務質量、信息服務水平越高,公眾使用其作為政府信息獲取渠道的可能性就越大。

    綜上所述,本文假設個人上網率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IT能力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感知信息時效性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感知信息服務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

    123技術因素與制度因素的制約關系

    技g因素與制度因素也存在一部分相互制約關系。當公眾民利意識越強,自主獲取政府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當今政府深化電子政務和網上辦事的環境下,公眾獲取政府信息時網絡渠道的使用率就越高,個人上網率就會增加;而感知網絡輿情應對的力度越大,政府的公共輿論管理能力越強,說明政府輿情信息應對及時、通暢,公眾對于網絡渠道政府信息服務的滿意度就會越高;同樣,感知信息安全監管的越強,也會對網絡渠道的政府信息服務公眾滿意度產生正向影響。

    因而假設,民利意識對個人上網率有正向作用,感知網絡輿情應對對感知信息服務有正向作用,感知信息安全監管對感知信息服務有正向作用。

    根據以上各節的分析,本文提出的制度和技術因素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的影響模型如圖1所示。

    3結論

    1)制度因素中的民利意識、感知信息安全監管、感知網絡輿情應對因素,技術因素中的IT能力、感知信息時效性、感知信息服務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影響顯著。因而政府應通過提升政府信息的信息內容質量、信息服務水平,提高政府信息時效性,快速有效地應對網絡輿情,建立政府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給公眾提供一個高效、安全、應對及時、高質量、高服務水平的政府信息網絡獲取平臺,并形成良好的公眾個人民利意識和個人IT能力提升的培育環境,才能提升公眾通過網絡渠道來獲取政府信息的意愿。

    2)感知網絡輿情應對是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影響因素中的主要因素。感知網絡輿情與感知信息服務之間的路徑系數別為0412(),是變量之間路徑系數的最大值,說明感知網絡輿情應對對公眾感知信息服務影響較大。感知網絡輿情應對通過公眾感知信息服務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產生顯著影響,其自身也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產生顯著影響(0142,p=0031),因而可以認為感知網絡輿情應對是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影響中的主要因素。近年來,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興的網絡媒體渠道成為了公眾們不可替代的獲取新聞的工具。人們可以圍繞熱點話題積極地參與互動,往往導致輿論焦點,使事件升級為熱點。因而,快速有效的輿情應對對化解社會矛盾是非常必要的。政府應構建應對網絡輿情的快速有效應對體系,營造一個健康的政府信息網絡獲取環境,以保證網絡輿情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減少非良性炒作與惡性傳播等事件的發生。

    3)制度因素中的感知信息安全監管、感知網絡輿情應對二者對技術因素中的感知信息服務影響顯著,說明制度因素與技術因素之間存在制約關系。政府應通過建立有效的網絡輿情應對體系和信息安全監管體系,形成安全的、健康有序的政府信息服務網絡渠道,能提高公眾對網絡渠道政府信息服務的滿意感知程度,以進一步影響公眾通過網絡渠道來獲取政府信息的使用意愿。

    總之,制度因素和技術因素對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有顯著影響,同時制度因素和技術因素之間存在制約關系。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加大政府信息安全監管、構建快速有效的網絡輿情應對體系、提高全民民主意識和網絡水平、改善政府信息內容和服務質量,從而提高公眾通過網絡渠道獲取政府信息的意向。由于本研究處于探索性階段,提出的制度和技術因素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的影響模型尚需進一步的分析、驗證、調整。

    參考文獻

    [1]Kurfal M,Arifoglu A,Tokdemir G,etc.Adoption of e-government services in Turke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7,66:168-178.

    [2]Rana N P,Dwivedi Y K.Citizens adoption of an e-government system:Validating extended 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2):172-181.

    [3]謝麗娜,周慶山.公眾通過社交媒體獲取政府信息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新浪微博為例[J].圖書與情報,2015,(5):109-116.

    [4]朱紅燦.公眾政府信息獲取渠道選擇影響因素的研究[J].圖書館研究,2015,(6):59-67.

    [5]朱紅燦,廖小巧.基于UTAUT的公眾政府信息獲取網絡渠道使用意愿模型研究[J].情報雜志,2016,35(8):204-206.

    [6]Kurnia S,Karnali R J,Rahim M M.A qualitative study of business-to-business electronic commerce adoption within the Indonesian grocery industry:A multi-theory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5,52(4):518-536.

    [7]章劍生.知情權及其保障[J].中國法學,2008,(4):145-156.

    第4篇: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輿情

    近年來,隨著微博、QQ、BBS、論壇等網絡空間的蓬勃發展,網民通過廣泛參與網絡互動,對時事以及熱點問題發表見解與意愿,在社會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在“復旦飲水機投毒案”“四川兒童扶跌倒老人被訛”等事件中,由于網民的廣泛參與,推動了事件的發展進程。大量的網絡輿論能夠使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意識到其管理和制度層面的不足和問題,能夠引導公民普遍關注社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和進步。然而,網絡輿論也存在一定的風險,例如“華南虎”事件就成為一種鬧劇。有專家曾一度用“輿論綁架”來形容網絡輿論對社會正常秩序的影響。就中國的互聯網發展現實來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CNNIC)《第3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稱,截止2013年6月底,我國互聯網用戶數量已達到5.91億。中國網民數量平穩增長,網絡輿情的規范與引導已經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網絡輿情的基本含義

    (一)輿論與輿情

    輿論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匯,是指公眾對某些事件或問題的言論和意見。社會輿論反映人心的向背,往往影響著人們的行動和局勢的發展,在造成或轉移社會風氣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輿情是“輿論情況”的簡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事件以及社會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它是一種群體,是較多群眾關于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等表現的總和。輿情相較于輿論內涵更加豐富,它不僅包含輿論,更涉及輿論主體的情感和政治態度,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多媒體的發展,使網民主體表達和傳播的各種不同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相互交錯和融合,而網絡輿情就是這些多種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網民社會階層構成日益廣泛化和平民化,互聯網上的民意越來越能代表現實生活中的民意,這使得網絡輿情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

    (二)網絡輿情的心理分析

    傳播學先驅溫勒認為,個體的行為受到其本身的指導的同時也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人的任何一種行為都是場的產物。這一學說為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網絡輿情的發生提供了借鑒,網絡輿論受網民個體心理指導,但更多的受到網絡群體壓力。網絡輿情是個體和群體共同作用的結果。個體對網絡事件發表評論有其心理淵源,即使事件并不與網民直接聯系,當個人的社會身份面臨威脅,個人需求得不到滿足,個體認知偏差等原因或出于逆反心理或出于同情心理都能夠使個體通過發泄情緒、宣泄觀點,利用輿論風潮來彌補心理的不和諧。同樣,網絡輿情是一個群體,群體是網絡輿情的中堅力量。網絡輿情群體是由個體自覺的個性消失形成的,心理學家勒龐認為,“自覺的個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不同的方向,是就要變成組織化群體的人所表現出的首要特征……”網絡輿情往往會出現一種的群體情境,即在群體情境下個體行為無形中會受到影響,群體規模和聲勢的巨大,會對網民的個體行為產生塑造作用;群體情境通過暗示會對群體中個體起到催眠和暗示作用。因而群體中的個人往往會形成群體思維,即種群體決策時的傾向性思維。在群體性思維的引導下,往往會形成從眾心理和群體激化心理。勒龐在研究大眾心理學時始終認為,加入群體后的個體,在理性與智力水平上明顯低于個體的平均水平。很多非理與愚蠢的行為都是群體干出來的。在我國,這種群體的行為更多的表現為一種積極的效果。

    (三)網絡輿情的網絡環境分析

    網絡輿情的特殊之處在于網絡環境具有現實社會無法替代的優越性。網絡能夠生動有效地實時地傳輸訊息,通過聲、圖、文的方式將全球最新的訊息呈現給網民。同時,又能夠聚集多元信息,使網民能夠更加全面的分享資源。然而,網絡為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同樣使我們存在困擾。首先,網絡的開放性和隱匿性使突發事件信息迅速傳播,輿論的“壓倒式”難以控制。網絡的開放性為網民增加話語權提供了寬泛的平臺,然而,隱匿性使得網絡這一平臺極易受到不良分子的利用,達到其自身利益的實現。這一態勢將影響人們正確表達觀點,影響網絡集思廣益的優勢。其次,網絡中存在大量錯誤的、暴力的信息,影響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網絡作為現代科技文明的產物,其產生的最終目的是豐富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網絡暴力等不利因素的存在,必然混淆網絡存在的真實價值。第三,網絡的監管不力,網絡行為難以實現和諧有序。黑客、網絡詐騙的等不端行為時有發生,網民的利益得不到合法保護,使網絡發展存在巨大地隱患。

    二、大學生網絡輿情現狀

    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其言論和見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普遍價值,也代表著自身的訴求和對社會的期望。同樣,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水平也預示著國家的發展水平。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第3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顯示,大學生網民在全體網民中占比為10.9%。毋庸置疑,大學生網民是網民的重要主體。網絡輿論特點與大學生行為特點和思維、情感等需求相一致,使大學生群體重視網絡新媒體的溝通互動功能。大學生在網絡上發表言論、意見、情緒已經成為其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因而,大學生網絡輿情也越來越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視。

    第5篇: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

    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的融合引發了數據迅猛增長,數據逐漸成為與土地、物質和能源同等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日益對經濟運行、社會生產生活和國家治理產生重要影響。大數據(Big data),或稱巨量資料,是指由數量巨大、結構復雜、類型眾多的數據所構成的數據集合,必須通過特殊化處理分析,才能形成有規律、可預測的信息服務能力。具有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等特征。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政府安全監管部門、企業或者其他機構通過對生產經營活動中海量、無序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總結數據的規律,發現數據的價值,為安全生產風險評估、隱患排查、執法檢查、事故調查和決策分析等業務提供支持,安全生產逐漸步入大數據時代。

    安全生產大數據特征

    安全生產大數據是大數據的子集,是信息技術與安全生產業務融合過程中形成的海量數據。通過對這些海量數據的分析,發現潛在隱患、評估安全風險、尋找事故規律、追溯事故原因,實現安全生產風險管理和事故預防。

    安全生產大數據除了具有大數據的一般特點之外,還具有以下3項特征。

    數據分散

    安全生產大數據主要存儲在生產經營單位、政府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技術服務機構(從事安全評價、文化宣傳、教育培訓、檢測檢驗、產品研發等工作的機構)、社會公眾(如網站、論壇、社交網絡、互聯網),這些數據融合困難,信息孤島現象普遍存在。

    數據邊界模糊

    安全生產涉及眾多行業領域,面廣復雜,如何界定安全生產數據較為困難。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經營管理、工藝技術和安全生產密切相關,安全生產數據定義模糊,尤其是涉及到企業商業秘密時,安全生產數據采集就更加困難。

    數據效用時間短

    企業安全生產監測、視頻圖像等數據效用時間短,比如煤與瓦斯突出、沖擊地壓等動力災害演化規律不清,瞬時突發,瓦斯突出、礦震、礦壓監測數據效用時間很短。相比于金融、社交、物流、零售等大數據,安全生產大數據價值密度更低,比如在低瓦斯礦井下,瓦斯監測數據長期不變。

    安全生產大數據應用案例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積極推動安全生產大數據的應用,組織研發團隊開展安全生產大數據平臺研發與試用工作。采用了NoSQL(非關系型)數據庫、MapReduce計算框架、HDFS高性能分布式存儲系統、圖計算、語義分析、人工神經網絡、智能識別、毫秒級索引查詢分析和實時處理等技術,初步建設了安全生產大數據平臺。開發了集地圖導航與圖表相結合,靜態、動態監測預警與多維度關聯相結合的事故鉆取分析、事故發生規律與致因挖掘、事故預測預判和風險防控于一體的大數據應用系統,具有事故統計分析、隱患分析、遠程執法巡查、態勢分析、安全研判、輿情熱點分析和決策服務等功能。

    下面,簡單介紹安全生產大數據的兩個應用案例。

    安全生產互聯網輿情分析

    安全生產輿情具有負向性、突發性、情緒化與非理性、主觀性和去中心化等特點,這些輿情信息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安全生產工作。大數據給輿情監測和分析方式帶來了變革。

    使用網絡爬蟲技術定期從互聯網上采集安全生產輿情信息,進行預處理后分類管理,建立安全生產輿情大數據。可以使用智能語義分析、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挖掘等大數據分析技術對輿情趨勢、等級、影響程度上進行分析,實現對安全生產輿情的監測分析、判斷安全生產工作的潛在影響和風險、確定輿情的等級和影響程度。

    安全生產事故規律分析

    首先建立安全生產事故大數據,應用大數據技術分析事故原因,挖掘事故規律。例如,通過地域性分析,發現山西、湖南、重慶為煤礦事故多發地區,黑龍江發生重大事故起數較多,據此,應加強對這些地區的安全監管監察工作;通過事故統計分析,可知頂板、瓦斯、運輸為煤礦事故的主要類別,因此要求煤礦加強對這些事故類型的預防;對災害傷亡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傷亡模型,傷亡人數逐漸減少,表明安全生產形勢趨向好轉。

    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進行安全生產態勢預測,根據結果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減少事故發生,提高事故風險防控能力。

    安全生產大數據應用的問題

    當前,安全生產信息化還很落后,成功的大數據應用案例還很少,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安全生產數據采集機制和手段不健全,有些安全生產數據難以采集或者采集的稻薟蛔既貳⒉煌暾。安全生產數據不規范,融合難,質量差。

    二是企業由于信息安全、商業秘密保護等多種原因,不愿意開放共享自身的安全生產數據。

    三是適用于安全生產大數據分析的算法、模型研究不深入、不成熟,安全生產大數據應用價值點還沒有全部發掘,業務需要進一步研究。安全生產大數據平臺建設是一個漸進的持續過程,需要不斷開發完善。

    安全生產大數據應用方向

    安全生產隱患排查

    通過人工方式很難完全排查企業存在的隱患,特別是對于有隱蔽性的隱患,需要排查者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這種方式易受主觀因素影響,而且很難界定安全與危險狀態,隱患排查效果差。應用大數據能夠及時、準確地發現隱患,提高企業隱患排查能力。

    美國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通過分析55萬起工傷事故發生的概率,提出了著名的“1∶29∶300安全法則”。這個法則告訴人們,每一起重傷或死亡事故,背后必定發生了300件無傷害事件,也就是潛在的隱患,這些無傷害事件往往被人們忽略了。

    采集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人、物、環境的監測信息和安全生產管理信息,建立企業安全生產大數據。利用圖像識別、神經網絡、遺傳算法、模糊數學等算法,建立隱患診斷大數據模型,通過對多個數據參數分析比對,發現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條件和管理缺陷,從而界定是否構成隱患。

    安全生產風險管理

    建立風險評估指標體系,通過專家獨立打分的方法可以評估企業安全生產風險。但是,這種方法主觀性強,而且多是使用靜態數據評估企業安全生產風險。應用大數據可以動態評估企業安全生產風險。

    首先,構建企業安全生產動態風險評估模型和風險指數,采集企業各類安全生產數據作為模型輸入,根據算法計算出企業安全生產風險指數。融合區域、行業或者全國企業安全生產風險數據,建立區域性安全生產風險指數。安全生產風險指數可以用紅、橙、黃、綠、藍等不同的顏色表示,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在地圖上可視化展示。建立安全生產風險預警機制,促進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的精細化和精準化。

    突出預防為主,強化信息技術對安全生產風險識別與管理的支撐保障,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提升源頭治理能力,降低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事故調查

    大數據用于安全生產事故調查也是一個主要方向。建立安全生產大數據,記錄企業安全生產基礎信息、管理臺賬、隱患排查信息、監測監控信息、執法檢查等信息。事故發生后,調查組可以φ廡┦據進行取證,從而分析事故發生原因,認定事故責任。2010年,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發生死亡29人的礦難,由于該煤礦的監管記錄保存完整,每條記錄都包括檢查的時間、結果、違反的法律條款、處理的意見、罰款金額、已繳納的金額、煤礦是否申訴等數據項。逾千條的監管記錄為事故追責提供了重要證據,最終事故認定礦山安全與健康局無監管失職,煤礦所屬公司承擔主要責任。

    安全生產監管監察

    安全生產監管監察機構應用大數據可以更加有效地開展工作,是“智慧安監”的發展方向,應用點包括:

    1.大數據應用于安全生產行政許可業務

    政府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收到某個企業安全生產許可證延期(或換發)業務,分析企業安全管理、風險、事故、信用、標準化、隱患排查等數據,依法判斷是否批準企業安全生產許可申請。

    2.大數據應用于日常安全監管監察業務

    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在日常監管監察工作中,通過分析企業安全管理、風險、事故、執法、信用等數據,對企業實行分類監管監察,提高安全監管監察工作的效能。

    3.大數據應用于安全生產執法

    第6篇: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輿情;處置;航道;科學發展

    如何科學應對輿情,因勢利導,提高新形勢下航道部門輿情信息的分析能力,迅速化解與疏導輿情負面影響,建立長效輿情應對機制,為和諧航道事業保駕護航,成為航道部門目前面臨的嚴峻課題。

    一、航道應對輿情應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近年來,航道部門在輿情疏導方面向前邁了一大步,但總的來說,還存在明顯的不足:

    1、認識不到位。一些航道部門領導思想還沒有充分重視信息時代的新變化、新要求,對輿情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個別領導在面對輿情時,高高在上,不能用平等的心態面對;不少部門在處理輿情問題時還沿用傳統的方法和手段,沒有跟上信息時展的要求。在一些輿情事件中,正是事發單位和負責人應對不當或發表不當言論,從而導致事態尖銳化和擴大化。

    2、M織不得力。大多數航道機關還沒有成立應對輿情的組織機構,沒有專門處理輿情事件的固定人員,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制度。在創新工作方法上存在嚴重不足,在人力物力的投入上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從而導致了化解矛盾、引導輿論、維護執法公信力能力不強。

    3、應對技巧少。在面對輿情事件時,有的基層航道處、所不想管,麻痹大意,錯過最佳干預時機陷入被動。有的在對涉及航道信息公開應答時,的內容不真實或避重就輕,試圖“捂、蓋、瞞”,加劇公眾的猜疑心理,使原本容易處理處置的變得困難,甚至引火燒身難以下臺。輿情危機形成后,既要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又要面對上級局和地方黨委政府的問責壓力,一些領導缺乏經驗,慌亂應對,導致輿論指責批評越發激烈。

    4、監督不完善。目前,我國對謠言、虛假信息、不當言論的者、擴散者、平臺提供者等缺少行之有效監督管理,對網絡等輿情的收集、整理、判斷方面準備工作也嚴重滯后和缺失,造成了航道部門在應對輿情事件中往往處于被動、不利地位。

    二、航道輿情處置的原則

    當“真理還在穿鞋,謠言已經跑遍半個世界”,吞吞吐吐的“擠牙膏”回應方式已經跟不上形勢的信息時代到來語境下,引發了我國社會輿論環境的巨大變革。航道部門唯有懷著一份對民意的尊重和感激,掌握科學應對輿情的原則,才能真正達到輿情處置的預期效果。

    1、“以人為本”,忌目中無人。必須遵循“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這一根本原則。要認真研究物質、精神、政治、社會、心理等因素對相對人思想的影響,重視相對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各種需求,努力提高相對人奉獻社會的責任感。

    2、勇擔責任,忌辯解開脫。在輿情發生后,不僅要開誠布公、實事求是地公布事實情況,而且應該勇于承擔責任,決不能推卸職責。

    3、應急預案,忌防御缺位。“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未雨綢繆,航道部門事先要制定輿情危機應急預案,決不能只做事后諸葛。

    4、對話互通,忌消極控制。多與網民、公眾、船民以及媒體進行有效溝通和疏通,才能真正達到澄清事實、駁斥謠言、疏導民怨的目的。

    三、建立科學的輿情處置體系建議

    1、建立輿情引導機制,加強宣傳把握導向。成立輿情工作領導機構,確定輿情信息收集員、輿情民意監管員、輿情民意引導員,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考核辦法。積極響應社會各界對航道政務公開的需求,可與政務熱線“12345”聯動,建立航道新聞發言人機制,積極創建航道微博、航道微信公眾號、重大航道政策新聞會等互通渠道,及時公布客觀、準確、權威的航道信息,避免信息傳播失真、失控,化解誤解。

    2、建立立體監控機制,實時追蹤分類研判。輿情信息收集員定期或不定期對各渠道涉及航道信息進行收集,做好網上巡查,一旦發現危機輿情,迅速上報并跟蹤了解,及早應對。同時實行立體監測制度,采取系統檢測與人工監測結合、動態監測和定時監測結合、部門監測和關聯監測結合的方式,有效監測各種輿情,并根據輿情性質、內容以及影響力進行分類研判,分級預警。

    3、建立危機預案機制,及時消除積極處置。實行輿情處置首問負責制和限時制,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輿情信息員通過各種渠道快速排查發現輿情的來源信息點,加強與信息人的溝通、政策解釋;同時與信息的網站、媒體做好溝通,及時搶占先機、強化主流輿論,引導積極輿論走向,作好宣傳解釋工作和矛盾化解工作,保持處置工作的公開化、透明化。

    4、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強化協作形成合力。航道部門應充分整合資源,依托信息互通平臺,聯動處置,形成合力。建立上下聯動機制,做好與上級航道部門的信息互通,對發現的容易引發的苗頭性、傾向性信息及時上報,處理建議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同時建立內外部聯動機制,主動與外部主流媒體和網站溝通聯系,爭取獲得媒體的理解與支持,合力處理危機輿情,維護航道部門形象,構建和諧航道科學發展環境。

    5、建立軟硬件投入機制,推動輿情處置工作長效化

    既重視軟件建設,又注重硬件投入,是做好新形勢下航道輿情處置工作的一個基本要求。要通過多種形式致力于培育航道與群眾的情感,形成共同價值追求,營造良好輿情氛圍。航道部門還要重視硬件建設,為輿情處置工作提供必要的載體、設施和物質保障,例如積極推進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建設,不斷提高航道輿情疏導工作的實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吸引力。

    總之,在新形勢下,建立航道輿情處置體系是一項非常系統的工程。因此需要我們航道部門充分重視輿情處置工作,并不斷完善各項輿情處置機制,促進航道的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第7篇: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致癌物超標 危機應對 建議

    近年來,食品安全危機不斷,嚴重傷害了消費者信心,損害了企業形象,給經營帶來了巨大損失。企業特別是食品企業需總結和吸取危機反映出的問題和教訓,提高核心競爭力,打造一個有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的優秀企業。本文以2011年發生的飲用水溴酸鹽超標事件為例,就飲用水企業發展和危機應對提出一點建議,供參考。

    1.飲用水致癌物超標事件回顧

    2011年8月31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對瓶(桶)裝飲用水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18種飲用水產品質量不過關。其中6種被檢測出含有高濃度的致癌物“溴酸鹽”。知名企業哈藥六廠生產的“純中純”弱堿性飲用水、內蒙古“景友”沙漠優質水榜上有名,令人震驚。

    記者調查發現,我國早在2009年就把溴酸鹽列入飲用水監測項目,規定其含量最高不超過0.01mg/L。但“新國標”實施兩年,仍未管住溴酸鹽超標問題。

    報道播發后,全國兩百余家紙質和網絡媒體進行了轉載和評論,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消費者的批評,嚴重影響企業的經營,損害了企業形象。事件所暴露出的飲用水生產、檢驗、監管、營銷以及輿情危機應對等方面的問題值得企業反思。

    2.飲用水致癌物超標事件暴露出來的問題

    2.1臭氧消毒法易產生溴酸鹽致癌

    飲水化學消毒法主要包括液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和臭氧消毒,其中,臭氧消毒因成本較低,被廣泛應用在桶裝水和瓶裝水工業。但該方法會將水體中自然存在的溴化物氧化為潛在致癌物―溴酸鹽。

    經初步分析,本次被檢出“溴酸鹽”超標的飲用水都與臭氧加量有關。專家表示,臭氧濃度越高,消毒時間越長,溴離子的濃度越高,產生的“溴酸鹽”含量就越高。

    2.2行業門檻低,生產工藝簡單,多數企業檢驗能力有限

    由于礦泉水產品不能加防腐劑,不能加熱滅菌,微生物污染問題一直困擾著生產廠家。而解決礦泉水中細菌的方法一是采用膜過濾技術,但費用高;二是普遍使用的臭氧滅菌消毒方法,但要求企業在臭氧量控制和產品檢驗上都有所準備。

    由于我國飲用水行業進入門檻過低,大量小企業蜂擁進入。但一些中小企業的生產加工工藝較為簡單,尤其在控制臭氧量上,企業可擅自調高臭氧濃度或延長臭氧滅菌時間,極易造成“溴酸鹽”過量,但對“溴酸鹽”檢測卻能力有限。同時,多數生產企業工藝老化,由于更換設備需要的投入較大,企業很難自律。

    2.3不定期抽檢的方式留下“漏網之魚”

    根據規定,我國飲用水出廠前由企業負責檢驗,國家質量監督管理部門和地方檢驗機構對飲用水只需要每季度抽檢一次,然而這種不定期的抽檢方式不可能監督到每個企業和每批次產品。

    同時,高額的檢測費用也令質檢機構和企業都心存顧慮。以國家質檢總局抽檢出的“純中純”不合格弱堿水為例,該批次共計生產24000瓶,按出廠價總計2萬元,而一次檢測費用就占了10%。

    2.4飲用水概念過分炒作引質疑

    當前,飲用水市場上礦泉水、礦物質水、山泉水、富氧水、天然水等各種“概念”層出不窮,把消費者搞得“一頭霧水”。

    “致癌物超標”事件發生后,人們對飲用水安全問題及各種水“概念”表示震驚和擔憂。更有人呼吁,政府須加大監管,避免個別企業的存在僥幸心理,出現冒險觸碰道德底線的行為;消費者也要警惕商家們的“洗腦”,不要相信各種“概念水”。

    2.5部分企業應對危機意識不足

    在整個飲用水“致癌物超標”事件過程中,內蒙古“景友”公司和哈藥六廠等企業都暴露出輿情危機意識不足的問題。

    景友公司的公告稱,今年3月,公司取水井中間發生塌方,曾出現水質發紅現象。但并未意識到可能導致產品質量不合格。景友公司事前的危機研判意識明顯不足。當被告知國家抽檢不合格的結果之后,也并未主動企業停產、停售、召回公告及改進措施,直至被曝光后才匆忙應對。輿情處理的溝通意識和信息能力明顯不足。

    哈藥集團的聲明和致歉也難令人滿意。該公司在致歉公告中稱,美國環保局和世界衛生組織都無充分的證據證明溴酸鹽對于人體有危害。這樣的表達難免讓消費者認為企業在狡辯,無視公眾生命安全。

    3.飲用水致癌物超標事件帶來的啟示

    事件發生后,消費者對飲用水的消費信心受到了極大損害,各地監管部門也加強了對飲用水的抽查檢驗,行業準入門檻或將提高。在這種消費環境下,飲用水生產企業都應認真總結和吸取致癌物超標事件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和教訓,重新認識市場,謀劃發展策略,以質量為生命,以消費者為落腳點,打造出經得起考驗、百姓信賴的產品。

    3.1優秀飲用水企業將迎來商機

    國內飲用水市場前景目前仍然看好。但致癌物超標事件使消費者對飲用水的安全的認知和要求空前提升。安全、優質、健康、可靠的綠色食品成為消費者的首選。因此,瓶裝飲用水企業可重新審視風波之后的各個細分市場和競爭對手,結合自身的市場定位,選擇與產品特性相匹配的目標市場展開營銷,通過口碑來塑造和沉淀自身的品牌和消費者的忠誠。

    3.2企業應視質量安全為生命線

    食品產業向來被稱為良心產業。企業要構建起以產品質量為核心價值體系,樹立安全和質量的理念和文化,特別是企業家應當把食品安全作為一種信仰,將質量安全作為自律的道德基礎;企業也要依靠制度管人、管事、管安全,確保質量安全管理能在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多個環節執行和實施;同時,要主動配合政府部門的監管,接受政府指導;注意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不斷提高科技水平,從技術上提高質量安全水平。

    3.3營銷概念要落在消費者身上

    “致癌門”事件后,消費者對飲用水市場上的概念,開始持一種懷疑和審慎的態度。礦泉水、沙漠水、富氧水、天然水等技術概念已難在消費者心中扎根。飲用水企業既可以圍繞消費者對產品的感受來重塑自己的品牌(如,透心涼――雪碧),也可通過描述消費者消費產品的時機來打造產品品牌(如,困了累了――和紅牛)。但這些資源都是有限的,企業要在第一時間搶注,誰跑得最快,誰就占據了最有價值的有限資源。

    3.4急需塑造良好企業形象

    現代市場條件下,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承擔社會責任與經營成功有著很多聯系,特別是品牌間的競爭,企業責任很有可能成為區隔產品價值的最重一顆砝碼。因此,企業要注重運用公共關系策略,提升企業形象,找到社會公眾與企業利益的最佳結合點,把企業為公眾所做的一切,在適當的時候通過恰當的方式傳播給社會公眾,喚起公眾對企業的理解、關心、認同和支持。

    3.5建立輿論危機管理機制

    企業應對輿情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品牌形象。在飲用水等食品行業,產品安全問題可能導致企業受到重創,甚至消失。特別是對較具知名度的企業,發生輿情危機后,更易為公眾詬病,危機傳播效應也更易被放大。因此,企業要建立輿論危機管理機制,形成輿情“監測―預警―響應―協調”機制。要注重防患于未然,制定預案,及時處理危機事件。若企業規模較大發展較快,可設立專門負責處理危機的危機公關部門,快速反應,坦誠面對,及時控制或回避風險,并在事后對企業形象進行修復。

    基金項目:本文系社科規劃項目“網絡輿情與網絡問政問題研究”(批準號:2011D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魏水英,李彩霞.企業危機管理面臨的挑戰及其解決途徑[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

    [2]劉秉濤,徐菲,婁淵知.飲用水深度處理技術現狀及工藝比較[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07,(3)

    [3]羅賢春.企業危機應急信息保障系統構建與運行[J].情報科學.2011,(10)

    第8篇: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

    作為近年來最熱門的信息技術之一,大數據技術如何提高食品安全的監管效能?在正在創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成都,我們看到了一種可能。

    打通信息孤島

    與很多食品安全監管人員不同,王立山不需要去農貿市場、超市、餐館,他多數時候都坐在桌前,他的“檢查”對象是一堆數據。“數據分析可以提升食品安全監管的效率。”他說。

    王立山是成都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數據中心的主任,該中心正在創建“智慧食安”的核心技術支持系統。“智慧監管,數據先行”,這是他們的口號。

    走進數據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塊黑色電子屏幕,上面的數據不斷刷新。此刻,屏幕上的數據顯示,檢測批次總數674136,檢測項次總數8469618,不合格樣品總數15619,不合格樣品待處理數4、正在處理數3……

    這些數據并非全部。王立山和同事們面對的數據不僅來自各類食品檢測機構,還來自當地農業、質檢、衛生、工商等部門。數據內容包括食品檢測信息、食品安全輿情信息、企業工商登記和信用數據、食源性疾病病例數據以及環境數據等。

    “成都有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近20萬戶。從農田到餐桌,每個環節都分散著海量數據,碎片化嚴重。”王立山說,他們要做的就是整合這些數據,建立基礎數據庫,打通信息孤島,實現數據互通、資源共享。

    目前,數據庫已積累7萬條政府部門共享數據、860萬條檢驗檢測數據,接入30萬條生產商基礎數據和7000萬條全球商品數據,同步監測多家網媒輿情數據,并保持月均20萬條的增長幅度。

    “但大數據不等于數據量大,而是要產生1加1遠大于2的價值。”王立山說。

    他們做到了。今年1月到8月,通過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成都市食品安全監督性抽檢問題發現率從2.36%提高到了10.71%,監管效能大幅提高。

    那么,他們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實現靶向打擊

    凌晨4點,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就開始忙碌了。滿載各類蔬菜的貨車駛入市場,分成兩列。一列貨車上裝有磁卡,一列則沒有。磁卡里有蔬菜商的來貨備案登記信息和安全證明。沒有磁卡的貨車,貨品被送入快篩檢測實驗室,檢測合格方能入場,檢測數據則自動上傳至幾十公里外的成都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數據中心。

    在這里,快檢24分鐘就可以出結果,每天快檢量600批次以上。檢測信息上傳到數據中心后,作用在下一個環節很快得到體現。

    那些裝有磁卡的貨車,盡管有安全證明,但按規定仍然需要做一定比例的抽檢。于是遇到一個難題,具體該抽檢哪些蔬菜才最有可能發現問題?

    王立山說,他們通過數據分析發現,不合格食品在地域上、季節上分布高度不均勻,在不同季節和不同氣候條件下,容易出現安全問題的食品都不一樣。而且,股東結構單一且沒有法人股東、實繳資本較低的企業更容易被檢出不合格食品。這啟發他們綜合各類檢驗數據、企業登記信息和信用數據等,建立了一種機器學習模型。這些工作是他們與電子科技大學的團隊共同完成的。

    “機器學習模型通過一定的算法,可定量評估待檢品出現檢驗不合格的可能性,從而實現針對高風險食品的靶向抽檢。”數據中心首席專家、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周濤說。批發市場的信息平臺與數據中心聯通,數據分析得出的高危食品信息直接傳送給批發市場。

    “我們每天都將接收來自他們的高危產品數據,數據將使我們的安全監管更具效力。”批發市場副總經理鄭克克告訴筆者。

    數據中心還整合了衛生部門所有食源性腸胃病的病例數據。王立山說,通過監測不同菌種感染病例數隨季節和天氣的變化,并分析860萬條檢驗數據,他們獲得了食品和檢出菌種之間的關聯性,由此建立了從相關病例上升到有針對性抽檢之間的自動決策通道。

    這種依靠大數據分析作出的針對性抽檢,最終使他們獲得了上文所述的監管效率,對不合格食品實現更精準的打擊。

    提前終止謠言

    更有效率地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只是大數據的“魔力”之一。周濤和王立山等一度困惑的是,對于網絡上每天流傳的各種食品安全謠言及其給公眾帶來的恐慌情緒,是否也可以及時監測,甚至提前終止呢?

    他們監控了上百家知名網站、論壇、貼吧等累計30多億條輿情數據,其中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輿情近800萬條。“獲取輿情信息后,通過后臺算法,對輿情事件按照關鍵語義提取和自動聚類,我們可以判斷輿情傳播的趨勢。”周濤說。

    接下來,是更關鍵的一步:把挖掘出來的所有輿情數據分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分析正負情緒的激烈程度。“通過這種分析可以評估某個食品安全輿情的風險程度,監管部門是否應該主動介入,通過及時檢驗或嚴厲執法,破除謠言和消除安全隱患。”周濤介紹。

    不久前,他們第一時間監測發現成都地區網傳“白菜蘸甲醛來保鮮”。當時,這個輿情尚未大面積傳播,但他們分析后認為風險程度很高,及時通知監管部門去市場上大面積抽檢白菜。“最終并沒有發現甲醛白菜,還向公證機構公示了權威的檢驗報告,提前終止謠言。”王立山說,他們還通過數據分析及時發現了面制品鋁、水產品孔雀石綠等食品安全隱患30項,及時開展有針對性的整治,消除了安全風險。

    其實,從苗頭里掌握風險,這種“關口前移”的做法很多監管部門并不陌生。“但手段大都比較落后,數據量少,依靠人去特意關注一些網站,定期做匯報。現在數據信息越來越大,單純靠人不太現實。”周濤說。

    數據是一種重要資源

    更讓王立山興奮的是,數據分析還可以主動發現現行標準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優化檢驗檢測標準。

    他們的數據庫中有大量關于注水肉的檢測信息,分析后發現,豬肉含水量的檢驗數據集中在63%附近和73%~77%,而國家標準是77%。“很多商家正好將豬肉注水到標準線附近,通過檢測。但實際上,含水量76%的豬肉已經是嚴重的注水肉了。”王立山說。

    基于此,他們向上級農業主管部門建議,提高標準的要求,將注水肉國家標準中含水量指標由77%降低到73%左右。目前,農業部正在修訂該標準。

    第9篇: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

    一、結合機構改革,健全應急機制

    今年恰逢工商、食藥改革年,新成立的區市場監管局在職權劃分、科室、人員還未完全到位的情況下,為確保應急管理工作機制順暢,對原兩局的應急工作小組進行了整合,同時按照原工商、食藥監兩條業務線開展相關工作。新局應急管理辦公室綜合協調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各業務科室按照相關工作職責予以落實,使相關人員做到了工作任務明確、責任落實到位,保障了在機構改革的過度階段,各類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及時予以處理,防止事態蔓延。

    二、應對突發事件,健全規章制度

    全局在認真學習領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應急聯動工作機制》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今年工作實際,明確了突發事件處理的組織體系及工作職責、運行機制、應對措施和保障機制。特別是對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大規模從事傳銷、嚴重自然災害等重大突發事件,明確了詳細具體、操作可行的應對措施。

    三、實行應急值班,暢通信息網絡

    在全重要會議召開、重大節日前后、“820”洪災等特殊時期,堅持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和行分組值班制度,機關和轄區所做到值班人員按時值班,保證突發事件能夠及時處理。應急值班期間由局領導和辦公室進行督查,要求干部不遲到、早退,不空崗,同時要求各科室、所、隊負責人手機24小時開通,有效地保證了信息網絡暢通。

    四、修訂應急預案,開展應急培訓

    今年,我局著手修訂《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操作手冊》,建立各鄉鎮(街道)食品安全應急管理隊伍。同時,積極組織人員觀摩全省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演練,組織食安辦成員單位進行了應急培訓,提高食品安全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五、建立輿情隊伍,開展輿情檢測

    今年建立了食品安全輿情監測制度和輿情管理員隊伍,在今年的杭州廣琪事件和“820”洪災中,輿情管理員充分發揮了作用,食品安全輿情信息得到了及時監測、分析和應對。

    六、強化應急意識,開展專項工作

    重大食品安全應急處置方面:堅持預防為主、風險管理、突出重點、全面排查、積極治理、確保安全的要求,切合開展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排查。多次召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會議,組織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針對風險食品開展專項檢查。截止目前,全區食品安全主要監管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4103人次,檢查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數6350家次,排查風險隱患3個,已開展隱患整治3個,當場整改223戶次,口頭告誡883戶次,發放責令改正通知書334戶。通過開展食用明膠、烤魚片、飲用水、兒童魚肝油、校園周邊等專項清查工作及重點商品定性定量抽檢,進一步強化流通領域監管,共開展專項清查25次,出動執法人員1585人次,檢查經營戶2758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黄色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频播放尤物|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91香蕉视频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2021| 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av成人在线电影| 免费h成人黄漫画嘿咻破解版|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www.成人在线| A级毛片成人网站免费看|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app下载| 成人在线手机视频| 欧美成人性色区|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四虎www成人影院|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国产成人a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