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電子政務調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 要: 人類社會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為人類的活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在電子天平的使用過程中,因為科技力量的提高,使得電子天平的使用獲得了更高的技術支持。電子天平的原理,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見到以及使用到的杠桿的原理,在使用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誤差的出現。本文主要就是根據電子天平出現誤差的原因來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對降低電子天平出現誤差的方式進行論證,希望能為電子天平在稱重方面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電子天平;誤差;原因;調整
引言
電子天平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方便,電子天平體積小功能齊全并且使用方便、攜帶也不會占據太大的空間,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稱重工具。然而,任何一件產品都會存在優缺點,盡管電子天平有這么多的優勢,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比如說一定的誤差的問題,一些數據沒有能夠達到精準的要求。這些問題的存在都嚴重的影響著電子天平技術上的突破,因此需要相關的人員不斷的對技術進行研究,力爭將電子天平的誤差降到最低,來保證電子天平的精確性,也保證的電子天平的科學性。
1.電子天平誤差出現的原因
1.1重力方面的原因
在電子天平的使用中,最主要的承重方式是根據電磁力的傳感器來實現的,通過對被測質量的向重力的電力以及電流信號的轉換,這時產生的結果就是與重力的加速緊密度息息相關的。除此之外,重力的加速度大小還與電子天平在使用過程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關系,測量的結果會與應用的地點有著一定的關聯,這就是在某些場合在使用電子天平的時候出現的一些誤差過大的原因。
1.2電子天平內部校準碼的原因
在電子天平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件,就是內置的校準碼,主要是對電子天平的誤差進行一定的補償的作用。在當今普遍使用的電子天平中,使用的都是內置校準碼進行補償的方式,就是在電子天平的內部設置這種校準碼,根據校準碼的稱重來得到G值。這種補償方式需要增加電子分析天平的機械加載機的結構以及自身所帶的校驗的專用砝碼,這樣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所成本的提高以及天平內部構建的復雜性。除此之外,因為天平內部的校驗碼的長時間使用,就會使得對校驗碼的檢查以及清潔造成一定的困難,這樣也會造成電子天平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誤差。
1.3溫度方面的影響
電子天平在使用中經常用到的一個部件是平衡式傳感器,這個部件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電子天平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平衡,這要是其主要的工作原理,如果在使用中電子天平的平衡點消失了,那么此時就可以通過電磁力來重新找回平衡點。在電子天平中,電磁力的流經線圈與物體的質量是成正比的,而電流的產生則是在永久的磁鋼中,電磁力的大小也因此會與磁鋼的磁通以及流經線圈中的電流與長度形成正比。電子天平在使用的過程中,在一開始的預熱的過程中,電子天平內部的溫度就會提高,這就會造成磁通量的降低,進而會造成電流的減少,最終影響到電磁力,使得天平失去平衡點,這就造成了天平使用上的問題。
1.4其他方面的原因
除了上面介紹的三種原因之外,還有一些問題對電子天平的誤差存在一定的影響。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使用者,在對電子天平的使用過程中存在的誤操作的原因,以及在對電子天平進行安裝的時候安裝環境沒有能夠滿足電子天平的要求,天平在進行放置的時候沒有做到水平狀態,在進行稱重的時候初始的數據沒有做到歸零,以及砝碼存在一定的誤差,電子天平的內置程序收到了認為的更改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使得天子天平的承重出現誤差,而且這些問題都是很容易做到避免的,希望使用者在使用的過程中盡量的避免。
2.電子天平的調試
2.1預熱
電子天平在使用之前首先需要進行預熱,如果電子天平的實際分度值沒有小于0.01mg,那么需要進行預熱的時間就不能低于五個小時。精度越是高的電子天平需要預熱的時間就會越長,如果實際的分度值沒有超過0.001mg,以及一些超微量的天平,需要預熱的時間最低不能低于二十四個小時。如果電子天平在使用過程中并沒有長時間的停止過,那么就可以對預熱的時間做出一些相應的減少,主要還需要根據顯示器上的數值不會朝著單方向進行移動為準,做到這些之后將數值歸零之后就可以使用了。
2.2.運動
在對電子天平進行預熱之后也不能直接進行使用,此時需要一個加載的過程,這個過程并不會使用太多的時間。眾所周知,運動天平所起到的主要的作用就是來對天平支撐體的傳遞,電子天平的傳感器主要的組成是數個簧片,根據這些簧片的傳遞,來保證天平在進行稱重的時候保持平衡的狀態。而如果電子天平長時間處在一個通電的狀態中,或者是很長時間沒有進行工作,這時傳感器中的簧片就會處在一個休眠的狀態,當然傳感器也是一個休眠的狀態,此時如果使用電子天平,那么數據就會無法清零,也不能保證穩定性,當然也就無法做到精準的稱重。因此說,在對運動天平進行使用的時候需要保證其傳感器處在平穩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稱重數據的精確,降低誤差的產生。
2.3校準
在天平的使用過程中,校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操作。任何電子天平在使用之前都需要進行校準的操作。如果沒有在使用前進行校準,就不可能保證測量數據的準確。一些使用者會錯誤的認為,對電子天平的校準是生產廠家以及計量部門的事情,如果電子天平在出廠之前或者是計量部門認定之后的就不需要再進行校準了。這種想法是存在錯誤的,因為計量部門進行檢測的通常只是電子天平的計量性,只是對天平的載荷點以及載荷量進行檢查,是不可能對天平的稱重量進行校準的。而電子天平的稱重量以及稱重的準確性與電子天平的校蝕嬖謚匾的關系,與此同時,為了保障電子天平的稱重的準確性還要保持良好的使用環境。最后還需要注意的是對電子天平中電壓波動的抗干擾的問題,如果在使用中電壓的波動比較大,就需要對電子天平進行穩壓器的配置,這樣可以消除電壓的干擾,保證電子天平的準確性。
2.4清零
任何電子天平都會有清零鍵的存在,有一些電子天平中顯示的則是去皮鍵,名字雖然不同所起到的作用都是相同的。清零鍵主要的作用是將零保證在一個范圍之內,從而保證稱重數據的準確。而在一般情況下,電子天平中所顯示的零的位置,也不全是真正意義上的零的位置,這中間總會存在一個偏差,向不同的方向產生一定的位移,這種位移的現象會保持在一個范圍之內,并不是無限的擴大。這就要求,電子天平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一個正確的清零鍵,保證天平的指示的值可以出現在真正的零的值所出現的位置,消除掉之前出現的位移的問題,進而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在對天平進行使用中,清零的操作是不可或缺的,在每次稱重之前都需要進行一次清零,這樣才能夠保證稱重數據的精度以及誤差的降低。
3.結語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電子天平的校準的技術也在不斷的提升,因此就需要在對電子天平的使用過程中出現的誤差進行高度的重視,并進行細致的分析與研究,然后再進行使用前的調試,根據預熱、運動、校準以及歸零等操作,保證天平可以在最良好的狀態下工作,而此時獲得的數據也應該是最準確的,與此同時也降低了天平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誤差的問題,保障了電子天平的測量功能。
參考文獻
[1]邵勇強.電子天平示值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分析以及動態性研究[J].與測試技術,2007,(09).
[2]蕭銅,楊惠敏,劉強.電子天平測試結果不確定度的研究[J].中國測試技術,2007.(05).
全球管理與科技咨詢公司愛森哲(Accenture)的評估體系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其特色,以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細化評估標準
愛森哲以清晰的評估理念、明確的評估原則、科學的評估指標和規范的評估程序為支撐,連續八年對全球電子政務發展狀況進行了跟蹤調查和評估,并在每年完成調查評估后形成一份詳盡的報告,迄今總計公布了八份。
愛森哲電子政務評估體系的特色可歸納為以下六點。
一是評估主題各有側重,導向明顯。愛森哲自2000年起連續八年對全球電子政務發展狀況進行跟蹤調查和評估,并在每年完成調查評估后都會形成一份詳盡的報告。它的每份報告的評估主題都是以其標題來體現,以申明各年度評估的主旨。
二是評估對象大體穩定,個別微調。愛森哲每年選取的評估對象大體上保持不變,但會出于某種考慮做出個別調整。例如,2000年選取22個國家和地區;2002年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丹麥,達到23個;2003年用中國替換了丹麥,數量仍然維持在23個;2004年至2006年評估對象數量分別為22個、22個和21個。
三是調查范圍逐漸拓展,日益多元。愛森哲在評估中兼具對政府端、客戶端和公眾的主觀看法等三方的調查,將主觀指標與客觀指標進行有效的結合,加以綜合考量,不僅提高了數據采集的可獲得性,而且也凸現出社會公眾作為電子政務績效 “判官”的地位,從而讓公眾在電子政務評估中享有更多的發言權。
四是評估標準全面量化,逐漸細化。愛森哲對電子政務提供的公共服務、司法與公共安全、稅務、管制與民主、國防、運輸等11項服務內容的發展狀況與水平進行評估,其指標體系共包括1個一級指標(總體成熟度,Overall Maturity Scores)和2個二級指標(服務成熟度,Service Maturity Scores和客戶關系管理成熟度(CRM Maturity Scores)。其中,服務成熟度又包括2個三級指標(服務成熟寬度,Service Maturity Breadth和服務成熟深度,Service Maturity Depth)。
五是指標權重有所變化,日趨關注用戶。在2005年的評估中,愛森哲調整了服務成熟度和CRM成熟度 7:3的加權比例,將二者分別賦予50%的權重。計算一個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成熟度的公式調整為:總體成熟度=(服務成熟寬度×服務成熟深度)×50%+CRM成熟度×50%。權重的變化反映了西方發達國家電子政務的新趨勢,即越來越注重改善用戶的體驗與感受,圍繞用戶為中心提供政府服務,電子政務評估中的數據整合因此也更加體現了電子政務發展中“用戶至上”的理念。
六是結果分類層次清晰,標準提高。愛森哲根據最新的各國電子政務總體成熟度得分,對接受評估國家的電子政務發展狀況進行了重新排名,并對其分類做了重命名,它們是:1.趨勢引領者(Trendsetters);2.挑戰者(Challengers);3.跟隨者(Followers);4.初成者(Formative)。不僅如此,分類所選取的臨界值較以往相比也有很大幅度提高,整整上調了10個百分點,分別為60%、50%和40%。上述變化始于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仍然繼續沿用。
綜上得出結論:從2000年至2007年,在愛森哲對全球電子政務發展狀況密切關注的這八年時間里,在世界信息化和網絡化浪潮的推動下,各國電子政務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其提供服務的質量日益提高,發展層次逐漸提升,以政府門戶網站為代表的電子政務水平得到了普遍與極大的發展。
定量分析
從表面上看,電子政務評估只是一個檢驗體系,而事實上它更是一個指導體系。有了這樣的體系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因此,在強力推動電子政務建設的同時,必須構建一套科學、合理、全面、客觀、公正的評估體系。從1999年中國啟動“政府上網工程”以來,政府信息化戰略推動著電子政務建設自中央向地方政府縱向逐級拓展,然而至今,本應與電子政務建設相配套的評估體系卻遲遲沒有建立起來。
在此期間,雖然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都做出了諸多有益的探索與嘗試,但是,電子政務評估體系仍普遍欠缺權威性和普適性。愛森哲電子政務評估體系給予我們以下四點啟示。
一是要選擇比較穩定和連續的評估對象。這有利于比較和跟蹤,便于深入研究樣本,可以降低研究成本,保持研究的連續性并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并據此總結出電子政務發展的脈絡和趨勢取向,從而為電子政務發展樹立標桿,提供經驗。
二是要強化公眾參與。與愛森哲的電子政務評估指標體系相比,目前中國的電子政務評估對“公眾參與”功能的關注度還不夠。究其原因,主要是網站中公民與政府間的互動功能較弱,公眾政治參與的機制乏力。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原因。在電子政務建設與應用甚至是整個行政管理過程中,“以人為本”不僅是一個切合當前中國實際的政治理念,而且也是政府有效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滿足公眾期望的公眾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有效途徑,尤其對于新興的電子政務來說,更要很好地堅持“以人為本”, 及時了解公眾的愿望與需求,充分尊重和滿足“公眾知情權”,解決公眾政治參與乏力、政府與公眾信息不對稱等一系列難題,激發出公眾的政治參與熱情,提高公眾的政治參與水平,并最終實現政府與公眾的良性互動,達到“雙贏”的目的。
三是要立足政府網站做定量分析。目前中國電子政務評估還局限于只針對政府網站績效進行評估階段,這與愛森哲的評估理念基本一致。政府網站作為電子政務的“產出(Out put)”端,很大程度上是“G2C(政府對公民)的觸點”,而且,作為企業和社會公眾獲取政府信息和服務的主要接入渠道,政府網站能夠充分體現出電子政務的后臺應用系統、信息資源、網絡基礎設施、安全系統及制度保障等各個要素發展水平。因此,將政府網站的績效擬作為電子政務整體績效,立足政府網站開展對電子政務的評估,不僅便于測評和量化分析,而且也突出了電子政務服務于民的思想。
四是要優化評估模式。由政府主導的內評估具有行政效力優勢和較強的內部自我監控能力,但是在公正性和專業性上卻受到挑戰。相比之下,由社會機構執行的外評估雖然在社會影響力和數據采集上受到較大限制,但是它有公正性高和專業性強的優勢,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內評估的劣勢。因此,可以將兩種評估模式有機結合,以外評估為主、內評估為輔,盡可能地規避兩者的弱勢。
【關鍵詞】電子政務 績效評估 比較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本文受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信息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資助。
引 言
因電子政務的高風險和高失敗率,西方大量研究機構如Accenture、Gartner、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等都開展了對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研究。電子政務績效評估一方面能夠引導電子政務建設的方向,改善政府治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將提高政務質量,提高公民的支持度和信任度。
建立科學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體系,保證以最有效的方式促進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電子政務實施的每個階段都有必要引入高效的績效評價體系。①規劃階段:可以為電子政務建設確定一個合理的發展框架,做到重點突出,目標明確,從而提高成功率;②實施階段:為電子政務項目設定基本的建設方向,保持持續的改進,提高效率;③完成階段:可以正確評估現狀并為電子政務建設制定下一輪規劃奠定基礎[1]。
國內典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方式
1.中國互聯網實驗室
中國互聯網實驗室(ChLabs)的《中國電子政務效果評測研究報告》中針對我國基本國情,提出了一整套電子政務績效評價體系。該體系包括了四個維度,其中每個維度又各包含五個要素。該評價體系涵蓋面全、便于量化描述和操作,在電子政務的績效評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表1 中國互聯網實驗室的電子政務效果測評體系[2]
2.電子政府思想庫
電子政府思想庫(1stEG)指出,目前國際上電子政府網站的發展方向包括兩種類型:管理性政府網站和服務性政府網站,而服務性政府網站分為面向政府職能以及面向客戶需求的兩種類型。根據對當前中國電子政務發展現狀的分析,電子政府思想庫面向政府職能提出了服務性政府電子政務評價體系。上述體系首先認為建立政府網站是實現電子政務的前提,因此政府網站建設的成果直接決定了電子政務的成敗。基于這一思想,該評價體系主要建立在網站評價指標上,如內容服務指標、客戶關系指標和網站質量指標等。其中每個指標下又設置了不同權重的若干子指標,如根據服務的廣度、深度及速度來設置內容服務指標中的子指標,客戶關系指標中設置交互對象、交互手段等多個子指標,網站質量指標中設置設計和內容等子指標。
3.北京大學網絡經濟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網絡經濟研究中心曾對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提出了對于地級市電子政務情況的研究報告[3],報告中有10個觀測指標,各指標的詳細構成情況見下表。
表2 北京大學網絡經濟研究中心電子政務效果測評體系
國外典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方式
1.聯合國公共經濟與公共管理局的評估方法
聯合國有174個成員國擁有政府網站,公共經濟與公共管理局對這些成員國電子政務運用的一系列綜合指標進行測評,測評方法和指標主要集中在電子政務的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通過考查各成員國的準備指數和參與指數來評估其電子政務的績效情況。
表3 聯合國公共經濟與公共管理局電子政務評價指標[4]
(1)電子政務準備指數。包括政府網站建設現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人力資源素質三方面指標,三個指標的權數相同。
政府網站建設現狀:通過對288項服務和設備的評估,對各成員國政府網站的建設現狀進行評估,使用起步階段、提高階段、交互階段、在線事務處理階段以及無縫鏈接階段的五階段劃分方法來量化各成員國的政府網站建設現狀。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有6個主要指標,即每千人主機擁有量、網民的數量、電話線數量、在線網民人數、擁有移動電話數量及擁有電視機數量。
人力資源素質:包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文發展指數、信息提供指數、城鎮與農村人口比例等指標。
(2)電子政務參與指數。按照電子政務提供服務層面由低到高的順序,可以分為信息服務指數、咨詢服務指數和決策服務指數三個層面。參與指數通過對政策、教育、金融、醫療健康、勞動就業、社會福利等方面的21項參與指標在以上三個層面進行評估,根據電子政務所提供的咨詢和決策水平來評估其信息和服務的質量。
2.Accenture咨詢公司的評估方法[5]
Accenture的評估體系著重于測量被調查者的電子政務總體成熟度。因為Accenture公司認為信息公開與通信發達程度是一種公共服務水平的體現,一個國家的信息公開化程度越高,通信發展水平越發達,則表明其公共服務成熟度越高。因此該公司提出的評估電子政務的標準,將被調查者的電子政務總體成熟度分為公共服務成熟度和客戶關系管理兩個指標。在2002年的研究報告中,上述兩個指標分別被給予了0.7和0.3的權重,通過這兩個基本指標綜合考查政府電子政務實施戰略和國民利用電子政務的具體狀況。Accenture公司的調查結果將被調查的國家和地區按照電子政務服務的總成熟程度分為四種類型。“創新領導者”居于最領先的地位,總體成熟度超過50%;“有發展前景的競爭者”次之,總體成熟度介于40%-50%;三是“持續的完成者”,總體成熟度處于30%-40%;最后是“平臺的構建者”,其總體成熟度均低于30%。
國內外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方式的對比分析及建議
國內外評估方式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評估的層次不同:國內側重于電子政務產出的評估,而國外如Accenture、Gartner公司不僅注重電子政務產出的評估,也注重電子政務影響的評估。
2.評估的方法不同:國內以定性評估為主,關于定量的經濟性評價指標的研究較少,而國外采用定性與定量的結合。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評估方式對比總的來看,我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體系還不完善,與其有關的法制還不健全,較注重形式,公民參與度低等。
對于我國電子政務績效的評估,根據國情,可以結合電子政務應具有的幾個特點加以考慮:安全性、易用性、經濟性、先進性、標準化、民主化。IT治理研究專家認為,電子政務系統績效評估是一項全面而復雜的工作,應從包括電子政務項目績效、系統績效、綜合績效、發展水平等四個主要組成模塊進行。
綜上所述,對于電子政務進行全面有效的評估是保證一個國家或地區電子政務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加強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理論研究,認真分析我國在電子政務績效評估中存在問題和面臨的挑戰,結合國內外的經驗和教訓,形成一整套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在實踐的基礎上完善我國電子政務的績效評估體制。從國際環境和發展經驗可以看出,電子政務的發展是大勢所趨,這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和研究機構必須能夠及時發現并解決電子政務建設和運作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必須能夠正確評價和估測電子政務建設所取得績效,幫助政府為進一步拓展電子政務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徐曉林,楊銳.電子政務[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11.
[2]互聯網實驗室.中國電子政務效果評測研究報告[R].2007.
[3]張維迎,.中國地級市電子政務研究報告[R].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4]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研究綜述[Z].http://.cn,2008,12.
一、研究模型及假設
(一)電子政務服務能力測評模型
基于文獻[14-16]對電子政務服務能力測評模型(EGS-CMM)的研究及改進,文章采用文獻[14]中提出和實證過的三維度模型作為本研究中的測評模型(參見圖1)。該模型包括三個維度五個部分,分別為內容能力維、服務傳遞能力維與應變能力維,其中內容能力維又分為信息服務能力(Information ServiceCapability,ISC)、事務服務能力(Transaction ServiceCapability,TSC)和參與服務能力(Participating ServiceCapability,PSC)。⒈內容服務能力維電子政務服務內容是政府應用信息通信技術(ITC)向公眾、企業輸出的“產品”,是納稅人真正愿意“付費”的“價值”所在。該“價值”主要包括信息服務(Information Service,IS)、事務服務(Transaction Service,TS)和參與服務(ParticipatingService,PS)[17,18]。由于這三類服務均為內容,因此,信息服務能力(ISC)、事務服務能力(TSC)和參與服務能力(PSC)被歸為一個維度——內容服務能力(Content Service Capability,CSC)。⒉服務傳遞能力維服務傳遞能力(Service Delivery Capability,SDC)是電子政務服務提供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性,是提供滿意服務的過程化衡量指標。其中,“安全”體現了服務系統是否能很好地保護用戶的隱私,“可靠”體現服務系統是否能持續、穩定地提供服務,它們的水平對用戶是否愿意使用電子政務服務(信任度)有重要影響[19]。“易用”“便捷”以及“流程性”體現服務系統的“友好”水平,用戶不需要掌握高深的IT技能,憑借服務流程圖的幫助,就可以很快地找到所需的內容,可以提升用戶使用電子服務的意愿[20-22]。⒊應變能力(ODC)維能力存在并體現于組織的實踐活動中,與組織學習、組織創新存在密切關系[23,24]。電子政務服務能力的提升也以知識、技能、技術的提升為基礎,通過持續開發政府組織的信息資源(服務資源開發能力),重組、匹配政府組織業務流程與IT應用的關系(配置能力),學習與推廣成功的應用案例(技術復制能力),從容應對突發事故對服務造成的影響(應急能力),動態地滿足公眾、企業服務需求的變化等方面體現出來[25,26]。可見,電子政務服務的應變能力具體體現在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資源開發能力、配置能力、技術復制能力、應急能力上。⒋電子政務服務能力測評模型各組份間的關系應用驗證性因子分析(CFA)和路徑分析(PA),有關研究表明,中國地方政府電子政務服務能力各組份之間的影響關系和影響路徑如圖2所示[14]。應變能力、服務傳遞能力對服務內容能力均有顯著、直接、正向影響;同時,應變能力還對服務傳遞能力有顯著、直接、正向影響,對內容服務能力存在顯著、正向、間接影響。
(二)電子政務戰略管理對服務能力的影響路徑模型及假設
根據國外學者[27,28]關于戰略管理的概念,可以認為電子政務服務戰略管理就是制定電子政務服務戰略并實施和評價戰略的過程。Melitski認為,戰略管理是電子政務發展與應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把戰略管理列為影響電子政務應用效果的核心變量之一。他通過大量調查發現,政府是否進行電子政務戰略管理對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影響[9]。因此,我們嘗試將電子政務戰略管理這一變量引入,探討電子政務戰略管理對電子政務服務能力的影響關系及路徑。為此,我們作出3個假設。假設1:戰略管理(SM)對應變能力(ODC)存在正向影響關系;假設2:戰略管理(SM)對服務傳遞能力(SDC)存在正向影響關系;假設3:戰略管理(SM)對內容服務能力(CSC)存在正向影響關系。在具體研究中,我們從過程管理的角度,從戰略分析與規劃、戰略匹配、戰略評估與調整三個方面測量中國地方政府電子政務服務戰略管理的應用情況,并構建了研究模型(參見圖3)。
二、數據收集與整理
(一)問卷設計
問卷的設計分3步完成:首先,進行測量項目的構建與定義,初步形成評測量表。然后,邀請江蘇省科技廳、江蘇省發改委、江蘇省信息中心、清華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南京大學等單位的11位專家,通過專家訪談、專題研討等方法對量表結構與內容進行論證與改進;以此為基礎,開發完成了訪談問卷和標準問卷。其中,訪談問卷用于訪談與調研,針對量表中的指標、問題與政府專業人員和領域專家進行面對面溝通,記錄他們的想法、建議,并對標準問卷進行改進,形成成熟問卷(參見表1)。觀測項目的測量采用Likert5級量表。
(二)數據收集
數據的收集以訪談、紙質問卷調查為主,以網站、電子郵件和論壇調查為輔。對調研對象的選取參考如下原則:①以政府職能部門在職公務人員為主,包括供水、供電等以企業模式運營的公用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②懂IT、電子政務,至少對電子政務有基本的了解;③有完整的10—15分鐘的時間完成調查問卷;④有一定約束力來保證問卷的質量。綜合上述考慮,我們選擇合作的政府部門、高校在職MPA學員作為主要調研對象。調研工作從2009年8月份展開,8月至9月為預調研階段,采用面談、電話訪談、Email方式發放問卷120圖3 研究模型表1 調查問卷的結構份,收回有效問卷99份,有效問卷比例為82.5%;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24日,進行了第二輪調查(正式調查),共發放標準版問卷1822份,收回問卷1253份,回收比例為68.77%(參見表2)。
(三)數據整理
高質量數據是數據分析工作的基礎。在發掘出有價值知識之前,對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是一項必要的工作[29]。數據整理工作包括4個步驟:第一步,清除低質量樣本,如空白樣本20個、空值過多(一個以上理論1階因子的項目數據全部空白)的樣本62個。第二步,清除大量數據連續相同的樣本,如全部相同樣本39個,相同過多(一個以上理論1階因子項目數據全部相同)的樣本62個。第三步,按調查對象清理,對樣本進行分類,分為A類(包括各級政府單位以及供水、供電等公用企業單位,860個樣本)、B類(包括公立醫院以及學校的科研院所、事業單位,165個樣本)、C類(包括企業、私立醫院等,26個樣本)、D類(單位不詳,158個樣本);清除非公共服務領域和來源不詳的樣本,比如學校、醫院、企業及單位不詳的樣本,剩余樣本860個。第四步,數據插補,用預期極大似然估計法(EM)對含有少量缺失值的樣本進行修復,蒙特卡羅檢驗(Monte Carlo Test)表明該方法比刪除個案和單值插補更有優勢,比Listwise Deletion(LD)、MeansImputation(MI)方法出現更少的估計偏差(Bias),比Pairwise Deletion(PD)方法估計結果更精確,最終得到數據完整的樣本860個。
三、模型的檢驗與路徑分析
采用兩階段驗證性因子分析(CFA)對模型進行檢驗,第一階段的CFA檢驗測量模型因子結構的擬合性;第二階段采用高階CFA(HCFA)評估結構模型的擬合性。基于HCFA的結果,進一步解釋各因子之間的影響路徑。CFA能檢驗理論模型構建的合理性,既能檢驗聚斂效度,也能檢驗區分效度,結構模型則可提供預測效度的證據。兩階段的檢驗均用Lisrel8.70軟件極大似然估計(Maximum Likelihood,ML)法進行。
(一)測量模型的檢驗
測 量 模 型 ( M1) 由 觀 測 變 量 ( 指 標 I S C 1 —ISC4,…,SM1—SM3)與因子(內生潛變量ISC—SM)構成(參見表3),運用CFA檢驗模型的擬合性,根據擬合性的好壞判斷理論(假設)模型是否能描述實際觀測數據間的關系,以此反證理論模型是否能反映實際問題。M1的擬合指數表明,測量模型的2∕df為2.75,一般當模型的估計參數偏多,樣本量較大時,該值會偏高,但仍然在“較好擬合”(2,4)的區間內[30];RMSEA為0.045,落在慣用的RMSEA≤0.08的標準以內;NFI(0.946)、NNFI(0.960)、CFI(0.965)、GFI(0.938)均超過0.90的慣用值,表示模型的擬合度非常理想。當然,M1的修正指數(MI)還建議模型可進一步改善以提高模型的擬合優度,但實驗結果表明改善模型的擬合度則偏離了理論解釋的合理性,這里不做贅述。表3報告了M1各參數的估值結果,各參數的顯著性檢驗均達0.001的水平,為有效統計量。各項目的標準化因子載荷(SFL)均大于0.63,即該因子可以解釋40%以上觀測變量的變異量,同時觀測變量反映因子的能力也達到良好水平之上[31];除SDC(0.45)外,其他平均變異萃取量(AVE)均大于0.50,表明此模型具有較好的聚斂效度(Construct Validity),題目的內在一致性、穩定性良好。所有項目的R2均大于0.40,表明模型信度較高。各因子的組合信度(CR)均大于0.80,表明各因子的內在擬合良好,具有較高的組合信度。可見,本文提出的理論(假設)模型能夠很好地描述實際觀測數據間的關系,也因此表明理論模型能較好地反映研究的實際問題,即所采用的各觀測變量能較好地測量中國地方政府職能部門電子政務服務能力與戰略管理間的結構關系。
(二)結構模型的檢驗
第二階段模型(結構模型M2)驗證的目標是檢驗戰略管理因子(SM,外源潛變量)與服務能力因子之間的關系。第一階段的分析表明測量模型擬合度良好,為結構模型的檢驗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結構模型的檢驗將進一步分析SM與ODC、SDC、CSC之間的理論關系,驗證假設的合理性。表4為模型擬合指數,M2各參數的估計結果(表4第2行)表明,2∕df (2.75)落在區間(2,4)之內;RMSEA為0.045,小于慣用的RMSEA=0.08標準;NNFI(0.96)、CFI(0.97)、GFI(0.94)均超過0.90的慣用值,表示結構模型的擬合度非常理想。
(三)路徑分析
表5為第二階段各參數的估計結果,數據表明,戰略管理(SM)對應變能力(ODC)存在顯著、正向的影響,假設1得證;同時,戰略管理(SM)對服務傳遞能力(SDC)也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假設2得證;而戰略管理(SM)對內容服務能力(CSC)無直接、顯著影響,但通過應變能力(ODC)、服務傳遞能力(SDC)有著間接、顯著影響,因此,假設3部分支持。圖4為路徑分析結果。數據與路徑關系表明,對電子政務服務進行戰略管理有助于提高中國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在IT創新,信息資源開發,IT復制、配置及應急管理方面的能力,即有助于政府各職能部門在快速變化的社會與技術環境中識別用戶需求,開發與配置數據、信息、硬軟件資源,學習和復制先進技術,創新性地應用于提供高效、高質量的電子政務服務上。同時,對電子政務服務進行戰略管理還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職能部門提供電子服務的安全性、可靠性、便捷性、易用性以及流程性,有利于提高用戶的滿意度指數。而戰略管理對電子政務服務內容能力的影響則是間接的,這說明中國現階段各級政府部門在電子政務服務的戰略管理上重點關注的是如何敏感地察覺用戶需求與技術發展等外部環境的變化,并在服務提供的技術、方法環節上保證用戶有較高的滿意度,并通過這兩個方面的應用來促進服務內容的建設。
(四)結論與討論
內容摘要:本文在歸納分析大量相關學術文獻的基礎上,詳細回顧與梳理了國內外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的主要研究成果,歸納了其評價模式并做了簡要述評,為我國電子政務績效評價工作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借鑒。
關鍵詞:電子政務 績效評價 述評
電子政務的績效評價,是指運用一定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按照一定的程序,通過定量定性對比分析,對電子政務一定運營期間的運營效益和運營者業績做出客觀、公正和準確的綜合評判。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是保證電子政務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對于提高政府效率和效益,改善政府治理水平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其研究也引起了各國的高度重視。許多研究機構、咨詢公司對其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介紹、研究并借鑒國內外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模式,結合我國實際對中國電子政務績效進行科學評價顯得尤為迫切。
國外電子政務績效評價回顧與述評
目前國際上開展電子政務研究的機構中,許多都在從事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的研究工作,但因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其研究思路、方法和模式也存在差異。根據其研究思路和模式的不同,本文將國外電子政務的績效評價研究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一)聚焦政府網站績效型
網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該地區電子政務發展的程度,聚焦政府網站績效評價的主要有埃森哲咨詢公司、美國布朗大學、世界市場研究中心等。世界著名的埃森哲咨詢公司在2003年對22個國家級電子政府進行了量化測評,并首次采用了電子政府“總體成熟度”的概念,將政府網站的績效類同于電子政務的整體流程績效,以此綜合考察政府的網絡戰略和國民利用電子政務的具體狀況。該評價指標體系的優點是便于測評和量化分析,首次從客戶與服務的角度來進行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符合電子政務為公眾和企業服務的根本目的。但在運用過程中需要注意測評針對的是網站的外在表現,而非全程的管理實際情況,因此有出現誤判的可能,此外,其評價指標主要為定性指標,難以保證其客觀性。布朗大學與世界市場研究中心公布的第三份全球電子政務測評報告指標體系包括如下內容:測評內容、具體考察特征與指標權重,但各指標采用相同權重,總分為各指標積分之和。可見,各指標采用相同權重明顯降低了該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二)注重基礎設施技術型
電子政務系統可以看做是基于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多種信息技術的政務信息管理系統。因此,信息通訊技術便成為電子政務在政府部門中運用的切入點,其基礎設施的技術指標也因此成為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研究的熱點之一。如IBM政府事務研究中心就從信息通訊技術的應用角度專門對電子政務的基礎設施設定了三類實用的技術標準,為電子政務的績效評價研究提供了思路。IBM 政府事務研究中心提出《評價電子政務績效》的研究報告主要研究美國聯邦、州和地方政府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問題。該報告對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的研究有兩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把電子政務績效評價平行分成三個部分(投入、產出和效果)。二是認為電子政務績效評價在導向上有兩種評價體系:技術導向型與服務導向型,后者是今后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的發展方向。IBM公司的電子政務研究院、電子政務的戰略和對策小組等部門從信息通訊技術的應用角度專門對電子政務的基礎設施設定了三類實用的技術標準,為電子政務的績效評價研究提供了思路。三類實用的技術標準具體為:靈活性、可升級性和可靠性。
(三)兼顧軟硬件結合型
電子政務不僅是基礎設施這些硬件方面的問題,更需要將設施和技術與具體操作的人力資源緊密結合起來,即電子政務的硬件與軟件相結合。2002年,聯合國的公共經濟與公共行政署與美國行政學會提出了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從三個方面評價世界各國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各國政府網站提供的內容和一般公眾最經常使用的在線服務情況、對各國IT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進行評價、人力資源能力評價。根據這些指標最后加權平均得出電子政務指數,從而對各國的電子政務環境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衡量。該評價體系的優點是,所衡量的指標都能從公開出版物上找到數據,但該報告對于“政府網站建設現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人力資源素質”三個方面的權重分配情況以及各子方面的權重分配情況未做詳細說明,也沒有給出具體的計算公式,因此可操作性還有待商榷。此外,要使用這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評價,被評價的國家必須滿足以下一些條件,可見該指標體系對被評價對象的要求較高,因此不具有普遍意義。
(四)電子政務社會網絡效用型
電子政務建設的終極目標是向公眾提供更加完善和便捷的服務,展現其公共價值。因此,強調公共價值與服務導向型電子政務以服務為中心,讓公眾得到廣泛、便捷的政府信息和服務,將給民眾以更高程度的滿意感受,最終體現以人為本的新公共服務思想。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開發了公共服務導向型的測評模型和方法,最具影響力的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政府技術研究中心提出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的“公共價值框架”和美國1994年提出的顧客滿意度指數(ACSI)模型方法。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政府技術研究中心(CTG)提出了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的“公共價值框架”,著重強調以公眾的觀點而不是政府的觀點作為評價的基礎。美國1994年提出的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方法是一種新型的以顧客為基礎、用來評價并改善組織績效的一種測量體系。其模型由六個變量構成,顧客滿意度是最終所求的目標變量,顧客期望、感知質量和感知價值是顧客滿意度的原因變量。1994年美國將政府和公共部門納入ACS評價體系中時,對原模型進行了修正。第一,政府的公共服務基本上由“過程”、“信息”和“客戶服務”三方面來決定;第二,由于絕大部分的公共物品和服務是無償提供,因而修正的模型不再考慮價格因素而去除了“感知價值”這一變量;第三,由于公共部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壟斷性,難以體現顧客忠誠,故以對政府的“信任”來代替。
(五)公共價值與服務導向型
電子政務建設的終極目標是向公眾提供更加完善和便捷的服務,展現其公共價值。因此,強調公共價值與服務導向型電子政務以服務為中心,讓公眾得到廣泛、便捷的政府信息和服務,將給民眾以更高程度的滿意感受,最終體現以人為本的新公共服務思想。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開發了公共服務導向型的測評模型和方法,最具影響力的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政府技術研究中心提出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的“公共價值框架”和美國1994年提出的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方法。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政府技術研究中心提出了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的“公共價值框架”,著重強調以公眾的觀點而不是政府的觀點作為評價的基礎。美國1994年提出的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方法是一種新型的以顧客為基礎、用來評價并改善組織績效的一種測量體系。其模型由六個變量構成,顧客滿意度是最終所求的目標變量,顧客期望、感知質量和感知價值是顧客滿意度的原因變量。1994年美國對原模型進行了修正。第一,政府的公共服務基本上由“過程”、“信息”和“客戶服務”三方面來決定;第二,由于絕大部分的公共物品和服務是無償提供,因而修正的模型不再考慮價格因素而去除了“感知價值”這一變量;第三,由于公共部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壟斷性,難以體現顧客忠誠,故以對政府的“信任”來代替。
國內電子政務績效評價回顧與述評
(一)對政府網站的評價
電子政府思想庫網站(省略)于2002年12月《全國十大城市政府門戶網站的初步調查與比較》, 開始對政府網站進行初步的測評。1stEG結合當今中國電子政府的發展現狀,推出了科學的政府網站評價體系――主體面向政府職能的政府網站評價體系。它分為內容服務指標、客戶關系指標和網站質量指標,每個指標下又有多個子指標。這些子指標根據不同的情況設置了相應的權值。
從2002年起,北京時代計世資訊公司(CCW Research)每年都會《中國政府網站評價研究報告》。2005年計世資訊公司對69個國務院組成部門網站、31個省級政府、32個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201個地級政府和129個縣級政府網站進行了綜合評價,把政府公報、政策法規、導航服務、辦事指南、網上調查等25項評價指標,劃分成三大類、九小類。評價結果顯示,和2004年相比中國政府網站建設質量穩中有升但整體水平仍然不高,處于艱難的“爬坡”階段。廣州時代財富科技公司(省略)于2002年5月15日了《中國電子政務研究報告》。2006年,賽迪公司了《2005年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價報告》。此次評價對象包括四類政府網站:國務院部委及相關單位的部門網站、省級政府網站(包括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政府網站)、地市級政府網站以及縣級政府網站。北京大學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于2003年10月公布了《中國地級市電子政務研究》報告。該研究報告認為,政府網站是電子政務的主要載體,電子政務能夠在較大程度上通過政府網站得到體現;其次只有政府網站是公開的、可測量的、客觀的。所以它在評價各地電子政務發展水平時,選擇的評價對象是政府網站。為此,它對全國257個地級市政府網站進行了4次數據采集,從信息上網、網上辦公、對外經濟服務、互動性、鏈接情況、時效性、網絡安全、隱私性等10個方面進行評分。
2004年,雜志《電子政務》了中國城市電子政務發展研究課題組《2003――2004 中國城市政府門戶網站評價報告》。該報告以服務型電子政府作為未來的電子政務理想模型,以電子政務實現度(EGR)為衡量城市政府門戶網站的核心指標,從在線服務力(OSA)和在線應用力(OAA)的角度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2008年,該雜志了中國軟件評測中心的《2007年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政府網站用戶調查》,給出了2007年中國省級和地市級政府網站認知度和滿意度調查結果,并以此作為衡量城市政府門戶網站發展水平的依據。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劉偉、段宇鋒利用層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網站網絡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32個省級政府門戶網站的網絡影響力進行了測評,并以上海市為例,測定了其所屬行政部門和區政府網站的網絡影響力。根據測評結果,發現目前仍然存在重建設輕利用的問題。東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胡廣偉等人以考查我國政府網站的建設現狀為目標,構建了評價政府網站功能、服務和網站使用效果的指標體系,并基于此體系對政府網站的調查和分析方法進行了研究。
(二)關于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張成福、唐鈞認為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當從產出、結果和影響層次三個層次進行深入探討,他們還認為在評價方面要打破“GDP崇拜”,不能片面應用“產出”層次的指標來衡量整體的社會效應。彭細正認為,評價應包括五個方面:評價指標體系、指標評價標準、指標權重、綜合評分方法、數據采集方法。楊云飛建立了一套包括“電子集中、電子安全、電子管理、電子服務、電子決策”五項測評電子政務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該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各大城市目前的電子政務發展水平進行了嘗試性測評;同時制定出了電子政務得分定量―定性換算表,將得到的定量化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結果轉化成定性化描述。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具有系統完整、內容豐富和簡潔明了的特點。
劉騰紅等從服務和應用的角度,建立一種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系統評價方法,從電子政務的對象和職能看,可分為外部和內部兩個部分。外部主要是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互動,承擔政府對外服務和監管職能;內部主要是各級政府間、各部門間以及各公務員間的互動,承擔決策和管理職能。馬連杰根據價值理念、評價主體和對象,基于“公眾滿意度”、“政務為民”理念,從成本收益的角度設計了一套電子政務項目評價的指標體系,將項目成本分為項目投資、項目運行管理、項目維護和電子政務機會成本5個總指標以及14個子指標,將收益分為效率提高程度、公開透明度、公民服務和企業服務4個總指標以及22個子指標。王協舟從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建設的數量、質量、利用、發展潛力四方面建立指標體系,分別組成了電子政務信息資源數量評價指數、電子政務信息資源質量評價指數、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利用評價指數和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建設發展潛力評價指數,并提出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
(三)評價方法的研究
層次分析法。劉騰紅等人采用AHP確定指標體系的權重系數,采用專家評審法、網上調查法、用戶調查法作為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數據采集方法,對模擬的三個網站進行了評價。實驗結果初步驗證了評價方法的實用性。孫彬提出綜合評價模型,采用基于AHP的加權平均法和歐式距離法作為評價指標的匯總計算方法。陳冬林構建了以信息化成熟度、政務透明度和公眾滿意度為主的電子政務評價的指標體系,提出了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的群體AHP模型。
模糊評價方法。蔡鶴亭提出了評價的AHP-Fuzzy模型,對廣州市政府門戶網站效益進行評價,并在設計問卷調查、回收問卷采集樣本數據之后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聚類分析。李倩采用模糊數學的研究方法,以模糊綜合評判三級模型為基本原理,提出一種新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方法,使得評價指標會更加合理、更加準確。張新香構建包括質量、成本、效益三方面的指標體系,利用三角模糊數評價模型實施中部省份省會城市電子政務績效評價,評價方法接近人的思維模式,合理地實現定性指標定量化,且整個評價過程和步驟非常容易編程實現并在計算機上進行運算分析,具有較高適用性。
韋彥提出一個基于模糊認知圖的電子政務網站評價系統,把眾多影響網站效能的相互聯系的因素綜合起來考慮,以得到更為科學的評價結果,同時系統具有較好的兼容性和擴展性。王熠構建了一個基于云模型的電子政務網站評價系統的整體框架模型,以云變換和云發生器作為定性定量轉換工具,通過云推理機把量化的站點指標屬性值與規則進行匹配,從而得到易于理解和使用的評價結果。張亞明、劉海鷗針對實際問題構建科學、合理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模型,提出一套基于平衡計分卡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并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進行了實證研究。
數據包絡分析法。李虹來基于管理有效性的評價思想,提出動態綜合評價電子政務績效的數學模型,兩次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的模型,建立電子政務的期初績效、期末績效和績效指數等概念,測算出我國省級政府的電子政務動態綜合績效。結果表明,該評價方法能對所有的省級政府產生激勵,評價結果更具公正性。
BP神經網絡法。顏佳華、寧國良根據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的非線性特點,采用BP神經網絡模型嘗試對電子政務進行評價,并對湖南省11個地級市政府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易亞將應用快速模擬退火神經網絡模型,對電子政務績效進行評價。該模型具有對評價樣本進行自我學習的能力,能掌握評價指標與評價結果之間的映射關系,從而效仿專家進行評價,并克服傳統人工評價所難以擺脫的評價隨機性和主觀上的不確定性。
(四)戰略方面的研究
互聯網實驗室的《中國電子政務戰略研究報告》詳細描述了如何對政府機關的電子政務戰略目標、可用的資源和能力、面臨的外部環境、達到目標的手段進行量化評測,可幫助政府制定科學的戰略。《電子政務藍皮書: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闡述了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和發展的戰略問題,對電子政務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應用研究做了階段性總結。張成福和唐鈞提出,我國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戰略選擇應突破“產出”層次的評價,向“結果”和“影響”層次的評價發展,形成綜合性的績效評價模式,并建立起“由點切入”、“高屋建瓴”、“循序漸進”和“全面改革”的戰略規劃。于施洋和何代欣等引入了平衡計分卡思想,從平衡計分卡戰略實施的角度對電子政務進行績效評價,將之與電子政務建設的價值取向結合,力求把績效評價工作上升為電子政務建設的戰略轉換工具,以建設高效、集約型的電子政務。
朱榮針對目前我國電子政務項目的立項審批階段缺少戰略層次的分析提出了一個電子政務項目預評價模型,解決了目前工作中缺乏全面性指標體系和量化評價方法的問題。張節等依據電子政務的本質特征,在構建反映電子政務中戰略、組織、流程和技術協調發展關系的電子政務戰略對應模型的基礎上,借助平衡記分卡這一績效評價和戰略管理工具,建立了電子政務成熟度評價模型,提出了電子政務成熟度發展階段的劃分思路。
總結與建議
綜上所述,雖然國內很多研究機構和學者都對電子政務績效評價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是還沒有一種方法能將指標的代表性和全面性完美地結合起來,以準確達到指標的有效性。
如前所述劉騰紅在對其提出的內部和外部指標體系進行分析時,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體系的權重系數,采用近似匹配法評價電子政務系統,采用專家評審法、網上調查法、用戶調查法作為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數據采集方法,對模擬的三個網站進行了評價,初步驗證了該評價方法的實用性,但是沒有將財務測評指標和業務測評指標結合在一起進行績效評價。
于施洋建議把廣泛應用于企業的績效管理工具―平衡記分卡作為構建新的評價體系的有效工具。平衡記分卡的精髓與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的價值取向之間有著內在切合性,根據電子政務績效戰略目標對平衡記分卡進行修正和整合,可以為構建科學合理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提供框架支撐;但是在指標權重大小方面還存在欠缺。
Kishot Vaidya等結合平衡計分卡和層次分析法對其政府的電子采購進行了績效評價,給出了影響電子采購績效的因素,最后針對每個因素對績效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評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他們只對電子政府采購績效做了評價,因此不是全面意義上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
針對以上電子政務績效評價的研究成果,將平衡計分卡應用到電子政務績效評價中可以更好地將財務測評指標和業務測評指標結合在一起使用,構建基于平衡計分卡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框架,以建設服務導向型電子政務為最終目標和核心,基于成本效益、內部提升、公共價值及公眾滿意四個維度對績效進行快速而全面的考察,從而實現財務與非財務、領先與滯后、長期與短期、外部與內部指標的平衡。因此,將平衡計分卡與數學模型相結合,可有效解決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轉換的難題,從而取得理想的評價結果。
參考文獻:
1.互聯網實驗室.中國電子政務效果評測研究報告[R].2002
2.南志紅,邢俊德.SOA促進資源整合,建設服務型電子政務[J].生產力研究, 2008(4)
3.張成福,唐鈞.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模式比較與實質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04(5)
當今社會的三大支柱資源即為:物質信息和能源。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使得信息資源所扮演的角色及發揮的作用在整個社會生活中日益凸顯出來。信息成為一國的支柱能源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那么從工業到信息社會的轉型也就成為必然趨勢,一國的信息化水平也就理應成了衡量其綜合國力、現代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以及經濟發展潛力的標準尺度。在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大幅提高的雙重作用下,我國的電子政務也蓬勃發展起來。近年來,政府網站也因國家對電子政務建設的關注度和投資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成為了政府各職能部門政務公開、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時電子政務平臺也在轉變政府職能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與發展雖然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是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而與這些問題相對應的是,公眾對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同能力以及電子政務的一站式服務要求逐漸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怎樣解決系統建設的“后遺癥”,尤其是信息孤島的問題,如何進行跨地區、跨部門業務協同就成為當務之急。電子政務建設并非一次性、一勞永逸的建設,而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創新的系統工程,考慮到經濟上的投入,電子政務的建設是不可能完全拋棄原有的子系統而進行全新構建的,因而,我們必須是在對原電子政務子系統整合的基礎上再進行擴展以構建新的應用系統。當前,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的提出及日趨完善則是開辟了一條解決上述問題新的思路。所謂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也就是一個敏捷、開放、可組合、可擴展的系統構架,是能夠用原有的已建成的電子政務系統,把政務流程及應用轉換成服務,然后通過特定的規范與協議對外提供統一的Web服務接口,這既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政務需求,提升部門應急能力,又可使服務自治,服務間以松耦合的狀態在整個系統中存在,這無疑對服務重用、減少重復開發、政務冗余、節約開發成本是有利的;采用面向服務架構來構建電子政務模型,能有效避免“信息孤島”問題;同時,該模型是將政務服務作為核心,采用面向服務的方式來構建,能夠十分準確地體現社會公眾的需求。
二、國內外應用及研究現狀
信息化時代下,網絡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電子政務的進一步發展,電子政務的架構也經歷了由C/S到B/S,再到分布式多層Web架構的演變,直至目前出現的面向服務架構的又為電子政務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面向服務架構是一種新的規劃與構建軟件的方式,Gartner公司是一家國際咨詢機構,它在1996年最先提出SOA的概念,到2002年,Gartner再次提出SOA是“現代應用開發領域最重要的課題”,并提出SOA的遠景目標就是讓IT變得更具有彈性,更能及時響應業務部門需求,從而實現實時企業(Real-TimeEnterprise)。到目前為止,SOA早己成為行業信息化的首選方法,這一切首先得益于Web服務標準的日漸規范與相關軟件技術的不斷創新,更是得益于眾多國際企業對SOA的全力支持。SOA在目前雖未大范圍實施,但在國外中間件廠商的努力推動下,SOA已成為業內人士推崇的技術以及單位的投資目標。SOA設計思想在系統或者平臺構建上的應用,在國內外已涉及電信、金融、醫療、煙草、石油化工、電子以及公共服務等行業和領域;美聯銀行利用基于面向服務架構的支付解決方案,采用IBMWebSphere,MessageBroker,IBMWebSphereMQ和IBMDB2,構建了一個統一的支付中心(HUB),方便的集成了舊有的支付系統以及未來的新增系統;湖南省的煙草商業系統的應用集成項目重點從用戶體驗、業務流程和數據服務三個層面著手,確立了應用集成企業架構,該架構是基于SOA設計理念及集成技術,它實現了新舊兩個子系統的應用集成。
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在一些大型企業或單位已經有了應用案例,但是,從總體來看,該架構在國內仍處于初期部署階段。盡管如此,企業或單位對SOA的投入卻一直在急劇增長,并期望通過部署SOA來獲取較高的商業價值。《信息周刊》與埃森哲的調查報告同時指出:在與歐美發達國際的企業相比之下,對大部分中國企業來說,面向服務的架構還是一個較新概念,它的商業價值還有待進一步證明。但這足以證明,大部分中國企業已逐步認識到部署SOA的重要性,同時對于SOA的發展前景具有極大的信心。在所調查的企業中,有近25%的被調查者曾對SOA有針對性的采取行動,主要涉及如開展SOA相關的內部培訓;對SOA系統架構的藍圖做進一步規劃;對SOA應用進行測試;將SOA確定為主要流程架構,從而在企業內部進行部署。被調查企業中有67.8%的目前還未采取行動,但對SOA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所有參與調查的企業,其中,有80.9%的公司對未來部署SOA的態度是積極的,且大部分公司都明確表示未來兩年中有望對SOA項目進行部署。當前,我國電子政務在應用上取得進步的同時,對于電子政務建設的研究已成效顯著:董大彬認為國內電子政務發展有著認識上的盲目性,系統“縱強橫弱”,互聯互通的性能較差,信息資源的開發能力不強,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標準建設不健全等一系列問題。張春榮明確指出國內電子政務所面臨的問題同時給出了應對策略。問題的提出是基于領導的觀念、總體框架的設計、資源的共享、信息的安全四方面;何萍比較了中國、韓國、日本三國的電子政務建設,指出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思路,即朝向系統化、高效化方向發展。當前,學術界對于電子政務已有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針對電子政務平臺的建設,尤其是對于SOA應用于電子政務建設的研究仍顯不足,因一些問題關乎理論認知,又涉及技術實踐,這就造成對于該方面研究的成果少,且存在較大的分歧。馮方回曾設想將SOA作為基礎架構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電子政務。葛曉濱基于SOA的本質,深入討論了SOA架構下的安全電子政務實施的方法。徐懋對SOA及WebServices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并以此為基礎,結合當前電子政務系統的現狀及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出了基于WebServices的分布式安全基礎模型(DistributedSecurityBasic-Mode)。孫姍姍對SOA的理論及相關實現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設計出基于SOA的電子政務系統架構,并結合近期電子政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詳細剖析了該系統構建優勢及可行性。這些豐富的研究成果現實,有關專家、學者對于電子政務的研究已經較為深入和詳細,對于SOA的相關研究也在逐步展開,但是對于電子政務和SOA相結合的相關研究還不多見,大部分還只是理論設想。一部分文獻雖對基于SOA的電子政務平臺和它的安全性有過相關介紹,但并未關注到信息孤島、數據的整合、資源共享等問題,同時也缺乏具體實現的清晰思路和詳細分析。這說明,針對有關問題所進行全面、系統及深入考察的程度是有待加強的。
關鍵詞:電子政務;省級政府;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D63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推進,政府信息化建設也在不斷完善,其中電子政務首當其沖,其建設的深度和幅度不斷提高,在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中不斷深入。伴隨著行政審批制度的落實,政府門戶網站的成熟成為電子政務發展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目前,我國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期,省級政府無論在行政管理的職權范圍上還是行政層級上對電子政務的全面發展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區域電子政務研究的核心,在國家的電子政務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如何發展省會級城市電子政務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地級市以下政府往往直接跟社會公眾打交道,擔負著直接為社會公眾服務的職能,因此我們把地級市和區縣級政府定義為“基層政府”,把省級政府和副省級城市定義為“非基層政府”。本文主要研究對象是后者,也稱為省級政府,包括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及4個直轄市的政府以及15個副省級城市。
一、省級政府電子政務發展現狀
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起始于早期的辦公自動化、政府上網。1999年伴隨著金字工程的縱向展開,帶動了各級政府電子政務的發展的步伐,為政府職能部門的電子政務建設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進行了有利的探索。
(一)從國家層面上看來。目前,我國電子政務發展已取得階段性進步。無論是使用以“電子政務成熟度”為代表的評估體系,還是門戶網站的直接使用中,都已證明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一個健康發展的漸進過程。在全國的電子政務的版圖中,呈現著幾種態勢:從電子政務開展時間上看,超過半數的地方政府開展電子政務超過五年,超過八成的地方政府超過一年,其中尚未開展電子政務的地方政府少于一成;從建設區域上看來,東部地區明顯領先于中西部;從建設級別上看來,省級政府的電子政務建設明顯領先于基層政府。
(二)從各省電子政務發展看來。存在以下幾種趨勢:第一,在省內比較中,城市間發展不均衡。由于各省省情不同,省內城市受經濟發展、資金投入、技術環境等因素制約,其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這種狀況是電子政務發展的必然現象;第二,在發展方向上,電子政務正在向基層延伸。目前,我國電子政務的延伸有兩個方向:一方面城市電子政務建設向社區延伸;另一方面整體建設已經延伸至鄉鎮一級,個別地區已經開始了農村電子政務建設的嘗試;第三,整體建設中,電子政務的投入――產出效益有待提高。資料顯示,省級政府每年電子政務維護資金充裕,其中超過六成年維護經費超過50萬元,相比之下,電子政務的成熟度及滿意度顯得有些滯后。
二、省級政府電子政務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門戶網站建設重點有待調整。政府門戶網站是電子政務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也是電子政務的核心。目前,我國政府門戶網站的建設已經取得很大進展。截至2008年,全國政府域名()下的網站發展到30,913個,100%的省級政府和國務院組成部門、98.5%的地市級政府,以及初步統計超過85%的縣區級政府已經建立了政府網站。同時,我國政府網站建設在提供的基本服務功能方面,地區的差距逐漸縮小,但在增強雙向互動和網上事務處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方面,地區差異仍十分明顯。在門戶網站的建設中,除了目前普遍的功能外,不同級別政府應根據自身特點重點建設相應的功能,根據自身建設的情況選擇不同策略和重點。從目前學術界對政府門戶網站的評估中看出,多數網站在政務公開方面得到滿意評價,信息能力強,實用性差,參與性有待加強。由此可見,調整方向的重點是政府網站的互動環節和服務能力。
(二)缺少評估、定位和規劃。目前,電子政務的評估方法,評估內容不盡相同,國家沒有出臺相應的評估體制,這在一方面制約了電子政務的發展。總體看來,本著服務理念打造的電子政務,應該把服務能力放在評估的首位。在評估主體和內容不同的情況下,各省政府應該通過科研機構的評估或社會相關部門對電子政務的綜合排名,了解省內電子政務建設的基本情況。據資料顯示,在電子政務的建設中,某些政府投入不足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共存,這說明了有些政府沒有對其進行準確的定位和規劃。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求省級政府作為指導機構,通過掌握本省電子信息的發展狀況,結合本省省情,準確定位本省電子政務的發展現狀,有目的、有步驟地規劃本省電子政務的發展方向和步伐。據悉,廣東省政府已經把電子政務寫入本省的“十二五”規劃中,把電子政務建設當作日常工作來管理,這種模式值得借鑒。
(三)電子政務立法滯后。目前,我國電子政務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相比之下,立法的缺失不能滿足電子政務日益發展的需要。這種法制環境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法律效力不嚴謹。一些地方省市也先后出臺或啟動了電子政務建設的相關管理制度。例如,浙江省制定了《我省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電子政務管理辦法》。上海市了《上海市市本級信息化項目支出預算管理辦法(試行)》,為信息化項目預算審核工作做出了制度性安排。但是,我國現存電子政務的規定大多屬于部委規章或者地方立法,效力和層級比較低,不利于樹立電子政務的法律權威。第二,法制環境不成熟。總的看來,電子政務的整體法制環境薄弱,在一項調查中顯示,“法制環境不成熟”已經成為 “電子政務實施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的第二重要因素,可見法制環境的缺失已嚴重影響到電子政務項目建設。
三、推進省級政府電子政務建設的對策
基于以上研究,筆者認為省級政府電子政務發展方向應注重核心環節的開發與應用,打造適合地方發展的電子政務系統,提高可操作性和應用性,建立公共服務新模式。
(一)結合行政體制改革,增強節點作用。省會城市的電子政務建設對上結合中央,對下指導地市、縣級政府,在同層級上又連接著其他省級政府的電子政務系統,在整個網絡狀的政務信息化建設中,處于關鍵節點。如何發揮上傳下達,信息的通暢傳遞是建設的主要方向。目前的行政體制改革,呼聲最高的就是大部制建設和省管縣工程。在這兩種改革中,省級政府的角色分別為參與者和主導者。一方面在中央政府大部制的建設中,信息共享和整合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省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電子政務建設可以采用“以業務為主線”的整合,解決電子政務中跨部門業務協調問題,以“大部制”為契機,推動電子政務應用協同建設;另一方面在我國地方行政層級變革中,省直管縣使地方行政層級直接改變,同時電子政務建設也要緊跟其后,省級政府和縣級政府部門應預先留好電子政務系統的接口,減少體制改革過程中對電子政務的直接沖擊,以“省管縣”為出發點,帶動省級政府電子政務總體建設的整合。可以說,“大部制”和“省管縣”工程是“從上到下”和“從下至上”兩個方面的行政結構性改革,處在中間的省級政府正是節點之所在,發揮省級政府在資源和區位上的優勢,在改革的同時做好電子政務系統的協同與資源的整合,穩固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建設。
(二)結合門戶網站建設,提高網站使用效率。政府門戶網站是政務公開和服務型政府兩大主導思想在落實過程中所必須憑借的重要平臺,在未來的電子政務規劃中,政府門戶網站必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應當增強實用性和易用性。網站的普及目的之一就是調節信息的不對稱性,方便百姓生活,節約社會成本。這方面,省級政府可以采取以流程為主線的方式,加強政務網絡辦理的程序化,使典型政務流程能夠實現網絡辦理,并以典型政務流程帶動其他流程的網絡辦理普及,給公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增強網站的互動性。信息的交流離不開雙方的互動,互動是網站建設的重點,也是提高公眾參與、政府透明度的途徑。門戶網站的使用效率直接反映了電子政務與傳統政務的融合度,做好這兩方面的工作,使更多公眾關注門戶網站,提高網站的使用率。
(三)提高信息安全,加強立法環境建設。目前,政府門戶網站被黑客攻擊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不僅對政府信息是一種嚴重威脅,更是對政府公信力的巨大沖擊。在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現階段,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規使其自身發展捉襟見肘。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電子政務的發展速度是立法速度無法趕上的。這就要求在立法的過程中不能要求面面俱到,應注意循序漸進,有重點、有步驟地穩步進行。既要奠定立法環境的基礎,又要保證電子政務發展的主要法律保障得以實施。目前,電子政務法律法規建設方面的核心問題主要集中在電子簽名的有效性、信息公開程度等方面做出規定或者司法解釋。制定電子政務時應當充分考慮到本省電子政務的特點,參考國家及國際電子政務的立法原則,避免在調整電子政務關系時出現法律沖突。省級政府要充分利用行政管理體制上的優勢,結合本省發展狀況給予適合發展的政策及法規解釋,營造適合省級政府電子政務發展的法律環境,推進政府信息化的穩步實施。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2008中國電子政務發展現狀大型問卷調查統計結果.信息化建設,2009.1.
[2]吳昊,孫寶文.當前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實證研究.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9.5.
關鍵詞:電子政務;電子政務網站;建設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8-0254-2
0 引言
電子政務是指政府部門運用現代化的信息電子技術,通過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方式進行日常辦公、信息收集與、公共管理等國家行政管理事務的形式,如:政府辦公自動化、各級政府間的遠程視頻會議、政府部門間的信息共建共享、政府實時信息、公民網上查詢政府信息、社會經濟統計和電子化民意調查等。從這個意義上說,電子政務無疑是信息技術學科和管理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而電子政務網站無疑是實施電子政務的關鍵載體。通過建設電子政務網站,可以有效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政務透明度,與公眾間的溝通和互動更加方便快捷,進而為用戶提供更豐富、更及時的信息與服務,實現政府辦公便捷、高效的現代化目標。因此,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探討電子政務網站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電子政務網站的概念
電子政務網站,指的是政府部門在整合政務資源、重組和優化業務的基礎上,通過信息網絡技術的手段來展示和處理相關的政務和業務,進而達到向用戶提供便捷、高效服務的網站系統。
可見,從形式上看,電子政務網站也是具有網站的基本構成要件,是由硬件、軟件、內容、人員和處理構成的綜合體。其中:硬件指的是服務器、網絡連接設備和傳輸介質等設備;軟件指的是網頁制作和工具、網頁開發語言和數據庫系統等;內容指的是網站上實現的信息資源、檢索及各種服務功能等;人員指的是網站的開發、使用和運行維護人員;處理指的是實現網站服務功能的應用程序處理邏輯,如前臺信息輸入、后臺存取等。
與其他類型網站相比,電子政務網站的不同主要有兩點,即:(1)電子政務網站建設和運營的主體是行使國家公權力的政府部門;(2)電子政務網站的內容和欄目設置也是基于政府部門職能范疇基礎之上的政務和業務。其目的就是要有助于政府擴大政策宣傳、加快政府辦公自動化和透明化的進程,進而實現行政流程的簡單化和科學化、以及政府辦事效率的有效提升。
2 電子政務網站的建設
通過對電子政務網站概念的剖析后,可以得知,電子政務網站的建設可以廣泛采用網站建設的相關技術,同時也得兼顧政府信息化應用系統的特殊性。
2.1 電子政務網站建設的原則
2.1.1 電子政務網站建設時應把握的原則
(1)階段開發原則。電子政務網站在建設之初就應該從宏觀上統籌規劃好,確定各大欄目版塊和相應的功能,然后根據應用的需要分階段予以實施。
(2)規范化原則。規范化原則是電子政務網站正常運營和良性發展的基本條件,因此要制定一個相對完善的規范確保網站的建設和發展。
(3)易用性原則。電子政務網站的功能和定位,決定其所涵蓋的用戶不僅廣泛,而且用戶的素質和對網絡的理解、運用水平都會差別很大,因此,易用性原則是電子政務網站必須要遵循的,以最大化地滿足不同用戶的使用需求。
(4)可擴展性原則。電子政務網站建設要把握電子政務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為系統的可持續性擴展預留空間。
(5)維護量最小原則。對于經常更新的內容版塊要選擇自動操作程序,減少日常維護人員的工作量。
2.1.2 電子政務網站信息內容管理應把握的原則
(1)政治嚴肅性原則。電子政務網站的權威引導性要求其必須建立起信息和業務處理的權限管理和審核制度。
(2)信息時效性原則。信息的及時、動態更新,是網站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3)信息安全性原則。電子政務網站不僅代表的是一個政府部門的形象,而且設置的一些特殊職能版塊,不容許被外界侵入和破壞,因此,構建立體的安全管理體系是電子政務網站的內在要求。
(4)功能適用原則。電子政務網站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達到便捷和高效,因此,在建設之初就應根據需要設置相應的功能,避免大而全的雜亂布局。
2.2 電子政務網站建設的具體步驟
2.2.1 全盤籌劃 電子政務網站涉及到政府工作的全局,因此需要進行全盤籌劃,不僅要綜合考慮政府現狀和發展趨勢,而且也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展示部門和區域性特點,進而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籌劃的主要內容應包括:電子政務網站建設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調研;網站目標定位分析;建站原則的選取和確定;網站建設項目團隊的考核與確定;網站風格和運營方式的分析和定位;對網站建設涵蓋的地區、行業和相關部門的統籌;以及建站日程安排等。
2.2.2 前期調研 電子政務網站建設中的前期調研工作主要有:(1)業務調研,就是采用調查表、面對面訪談或參加業務實踐等特定的方式,調查和訪問使用和享受網站功能和服務的政府工作人員、企業和社會公眾,了解這三大用戶有哪些需求,需要處理哪些業務,如何處理,有哪些方法和算法,建設人員需要把人的業務處理轉換為計算機處理;(2)功能和需求調研,就是要調研現有組織機構的功能和業務體系,進而分析和確定電子政務網站所需設置的功能、服務和邊界;(3)收集相關資料,就是要搜集和整理相關的數據、表格、文檔和政策法規等;(4)整理和分析調研材料并擬定出方案計劃書,內容主要有:項目背景、網站功能、業務處理、信息內容、網站開發建設的技術和方法等。
2.2.3 網站運行平臺的建立 通過前期調研的基礎性工作,確定了網站運行平臺的軟硬件系統,這樣就決定了網站開發所使用的技術和方法,網站運行平臺的建立工作在網站的方案通過之后。就應著手網站運行平臺的建立工作,即:網絡設施建設、網站服務器建設及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工具軟件的選擇、安裝配置和域名注冊等。
2.2.4 網站的設計與實現 電子政務網站的設計與實現由開發團隊完成,是網站建設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即:
(1)電子政務網站的分析與設計。首先,目標和需求是電子政務網站分析的兩個主要方面,即:分析和明確網站運行的目標和重點、以及用戶對網站的各種需求。其次,網站信息結構、網站可視化和網站后臺數據庫是電子政務網站設計的重點,即:信息結構設計是網站開發的重點,涉及到信息組織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主要是確定站點的信息內容、組織方法,設計網站的導航結構、搜索系統和標識系統;網站可視化設計是根據獲得的信息利用開發工具建立一個仿真模型,模型里面基本包括主頁設計和其他網頁的面板風格、網頁布局和相關圖形,然后測試這個模型,通過后進行實施開發;后臺數據庫主要是存取各種信息、處理業務的支持系統。
(2)電子政務網站的實現與運行。電子政務網站的實現與運行主要包括:根據網站設計文檔組建配置網絡和服務器,使用網站開發工具和編程語言編寫代碼程序,開發實現Web數據庫系統,根據信息結構設計組織網站的信息,以及安全系統體系的構建。
完成每項工作須進行相應的測試工作,以確保完成的工作項能滿足預定的設計目標,如:頁面鏈接的測試、功能測試和數據測試、安全測試等。所有測試完成后,電子政務網站方可正式上線運營。
2.2.5 網站的運營與管理 電子政務網站的功能定位,要求其能滿足不同用戶的廣泛參與和互動,進而為用戶提供更豐富、更及時的信息與服務,實現政府辦公便捷、高效的現代化目標。這在網站的運營和管理就體現為兩個方面:
(1)動態管理和維護電子政務網站輸入和輸出兩個方向的信息流動,保障政府網上業務便捷、安全而高效地運行。
(2)配合政府部門的具體職能和業務流程,保證數據和信息內容在傳輸、保存和提取過程中的完整性、安全性、一致性和權威及時性。
參考文獻
[1] 張彩萍.以公眾為核心的電子政務建設[J].社科縱橫, 2007,(09).
[2] 李愛平,趙志剛.基于電子政務網的政府信息公開與管理系統[J].信息化建設,2009,(07).
關鍵詞:電子政務 信息服務 績效測評
一、電子政務信息服務及績效測評的現狀分析
“政府上網工程”在我國被提出后,政府信息化建設的浪潮持續高漲。目前,電子政務建設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快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提高行政效率,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電子政務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的調查結果顯示,截止到2006年12月30日,我國網民總人數為13700萬人,以“”為域名的數量也達到了28575個,但在“用戶經常使用的網絡服務”中,電子政務的比例只有7.7%[1]。在英國,2002年就有41%的公眾主要通過政府機構的網站享受政府服務,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的這一比例分別為40%、34%、31%。可見,我國當前電子政務在信息服務的覆蓋率、使用率等方面均不甚理想。
伴隨電子政務及整個社會信息化的加速推進,電子政務及信息服務績效測評的理論研究也受到了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目前,國內學者對此研究的相關領域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研究,二是對信息服務績效評估的研究。在對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研究方面,有的學者側重于介紹國外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經驗,如易小國、李曉燕等分別就加拿大、美國的經驗,探討了對我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借鑒意義;也有的學者從方法、指標等操作層面提出了自己的構想,如張成福教授提出了產出、結果、影響等三個層次評估模式的評估方法。在對信息服務績效評估的研究方面,相關研究主要是以圖書館、檔案管理等為平臺,研究角度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其一,對信息服務績效測評指標體系的研究,如卞昭玲教授從財務、顧客、組織內部執行等方面分析了信息服務的績效測評指標;其二,對信息服務績效測評方法的研究,如何邵華教授將信息服務績效測評的方法歸納為投入評估法、職業標準評估法、任務評估法、系統評估法、綜合評估法、CIPP評估法等10類;其三,對信息服務績效測評步驟的研究,如卞昭玲教授認為測評步驟應包括制訂戰略、制訂關鍵績效評估目標和指標、制訂和執行績效計劃、監控與評估、獎勵與指導等5個。
目前,對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大多是從成本-效益、投入-產出的角度進行分析,側重于電子政務“建設”階段的評估,而對電子政務建成后的實際“運行”效果的評估關注不夠,也就是對政府以電子政務為平臺向政府內部、企業及公眾提供信息服務的績效測評研究不夠。這也是筆者提出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績效測評以區別于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主要原因所在。此外,已有對信息服務績效測評的分析,大多僅停留在指標、方法、模型、步驟等技術層面,一方面缺乏對信息服務績效測評性質、價值取向等深層次的思考,另一方面缺乏對影響和制約信息服務績效因素的分析及保證信息服務績效測評制度安排的探索。還有,目前對電子政務及信息服務績效測評的研究,大多是從理論到理論,缺乏與政府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缺少對具體政府機構服務績效的實證測評。為此,本文借助已有的理論、方法和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結合目前我國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實際情況與相關的影響因素,對現有的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研究的側重點等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二、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的思路分析
電子政務信息服務,是指政府部門將采集、加工、處理、存儲的信息資源和開發的信息產品通過電子政務平臺提供給社會,以滿足社會的信息需求,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新制度經濟學認為,政府官員也是經濟人,他們與社會中其他職務的人員一樣關注私人利益。合理設置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績效目標并配合相應的考核管理制度,可以使政府官員產生提高信息服務質量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壓力,在深層次上解決一些現實問題。例如,深圳市在全國率先通過電子監察系統全程監督全市31個部門239項行政許可項目的受理、承辦、批準和辦結出證等各個環節,監督結果通過媒體對外公布,這一措施促使全市業務提前辦結率從系統運行前的3%上升到現在的84.3%,政府辦事效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這實質上就得益于深圳市政府推行電子系統信息服務績效考核工作。
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績效測評,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檔案學、情報學、行政學、法學、經濟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的知識,依賴組織、技術、制度、投入和管理等多個因素,因此對于測評工作必須仔細全面地考慮。在理論上要加強多學科之間的相互移植和融會貫通,在實踐上要進行多視點、全方位的思考。本著這樣的原則,測評思路應由低到高從四個層面逐層遞進展開。
⒈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基本問題分析
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的前提是:界定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內涵、特征、功能,分析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的主體,如政府評估、項目內部評估、中介機構評估及社會公眾評估等;探討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價值取向,如公眾滿意取向、社會效益取向、社會公平取向、法治取向等;研究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基本理論,如公共產品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等。
⒉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體系及模型的構建
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體系的構建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提出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體系及模型構建的思路與總體框架;探討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如服務導向性原則、客觀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可測性原則、本土化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等;分析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指標體系構建的方法,如基于現實條件、分解目標等。研究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指標體系權變因子,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出較為科學、合理的績效測評指標體系,是有效進行績效測評的關鍵。同時,在確定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指標權重的基礎上,要著重研究模糊綜合評估模型、DEA模型、平衡計分卡模型的基本原理及比較優勢。
⒊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的實證研究
利用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指標體系和基本模型,對部分省、市政府的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進行實證測評,得出測評結論,并分析影響和制約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這是對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指標體系和基本模型的進一步驗證,也是為績效測評制度的分析奠定基礎。
⒋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的制度安排
從評價技術、方法研究層面提升到制度安排層面,是實現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必由之路。在研究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制度的本質、績效評價的重要作用的基礎上,利用上一部分實證測評所得出的結論,從績效測評基本程序和績效測評機制兩大方面探討績效測評的制度安排,為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的良性運行提供規則體系。
三、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應該注意的問題
⒈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績效測評應納入政府的日常管理
政府是社會信息資源的最大擁有者和應用者,據統計,我國80%以上的信息資源都由政府掌握,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法律規定和必要的監督,這些信息往往被封鎖在政府機關,很難發揮效用。電子政務的目標之一,就是實現跨系統和跨地區的信息共享,使政府系統能夠更全面、更充分地為社會提供信息服務。這就需要將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績效測評,納入到政府的日常管理,以隨時監控政府各職能部門的信息服務績效水平。比如,廣東、江蘇、青島等省市開始著手進行不同深度及形式的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并啟動了將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納入政府日常管理活動的破冰之舉,該項舉措目前已取得很好的效果[2]。
⒉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績效測評應讓公眾廣泛參與
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不應只是政府的事,公眾在整個過程中也應該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測評實施的主體中,公眾應是主角之一,測評指標體系中公眾滿意度應是重要一項,測評結果應全面、客觀地向公眾公布。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政府根據社會公眾需求提供及時的電子政務信息服務。而社會公眾作為政府的服務對象,對政府的服務有著最直接、最真切的體會,因此,根據社會公眾對電子政務提供信息服務的滿意程度來評估政府信息服務績效,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實用價值。而且,從服務和顧客至上的角度來講,讓公眾參與到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的過程中來,不僅符合行政民主化、法治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的有效方法。在這方面,美國的經驗值得借鑒,美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創造性地將“公民中心”管理引入對電子政務的評估,將公眾作為指標度量的主要依據[3]。例如,美國弗吉尼亞的漢普頓市,每年10月都要向市民進行隨機電話調查,以了解市民對市政府績效的滿意程度。
⒊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績效測評應同時兼顧內、外部績效
內部績效測評主要用以測評政府內部電子政務建設情況和電子政務對政府產生的內部受益測評,外部績效測評主要測評電子政務對社會產生的收益以及公眾對電子政務的滿意程度。電子政務信息服務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應用系統,其績效構成復雜,應用環境多變,涉及到的職能部門日益廣泛,面向的服務對象日趨多元化,產生的社會影響亦十分深遠。如果不能同時兼顧內、外部績效,其評估的結論將無法系統、全面地反映真實情況,這樣會導致決策者對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現狀產生誤判,進而對電子政務發展進程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從內外兩方面評價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績效,建立合理、有效的績效測評指標體系,選擇恰當的測評方法,對于促進我國電子政務的健康發展有著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⒋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指標體系的設定應具有嚴密的邏輯性
按照目標管理理論和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KPI)理論,績效指標體系是總體績效目標的層層分解,應體現出指標之間相互支持的邏輯關系,并突出關鍵指標[4]。但在實踐應用中,由于在績效指標的選取上缺少嚴密的邏輯層次關系,在權重的組織上沒有完全體現出指標的重要性分布,使得指標所包含的信息出現重復或遺漏,這是績效測評指標體系設定的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實際問題。如布朗大學電子政務績效評估中使用的績效指標,從網站的五個特征進行選取和組織,權重也是平均分配。目前,我國一些省市使用的電子政務績效指標體系的風格與布朗大學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指標相同,因此評估過程缺乏科學性,評估結果缺少說服力。
⒌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績效測評應做到技術與制度并重
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績效測評,是一項在電子環境下對政府創造、收集、政務信息,網上互動參與、在線業務處理及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的績效水平進行綜合測評的系統工程。其利用經濟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技術手段的實證測評,分析出制約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高低的關鍵因素,不斷對政府職能、組織結構、管理行為、運行模式、工作流程等制度安排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調整,促進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務型的轉變,以達到從根本上提升電子政務環境下政府的信息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的目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郭勵弘曾指出,美國聯邦政府電子政務績效的內評估是建立在以下三大制度的基礎之上:一是始自19世紀末,成形于20世紀70年代的政府信息管理和政府信息資源管理;二是始自20世紀初,至60年代已成為政府預算常規程序的投資項目費用效益分析;三是始自1949年,法制化于20世紀80年代的針對政府行政的績效評估。審視一下我國的現狀,就可以看出這三大制度基礎幾乎都不存在[5]。可見,我國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的制度建設任重而道遠。
⒍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績效測評應立足于提升政府信譽和形象、構建和諧政府
美國教授簡?芳汀在《構建虛擬政府:信息技術與制度創新》一書中認為,“許多文章傾向于描述創造性使用技術的例子,而不是更深入地探討信息處理及傳播技術的重大變化所帶來的第二級、第三級的影響,以及更長遠的內涵。[6]”事實上,提升政府信譽和形象、構建和諧政府就是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績效測評的“更長遠的內涵”之一。
政府的信息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直接影響著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權威性,決定著政府在網絡化時代的適應力和競爭力。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績效測評,不僅要關注測評指標的合理性、測評程序的科學性,也要關注測評結果的透明度。將對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內容及績效測評的結果做出全面、科學的描述并公布于眾,將有助于廣大公眾了解、監督和參與政府的信息化工作,有利于規范電子政務信息服務,促進政府提高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的質量,增強公眾對電子政府乃至整個政府系統的信任,提升政府的信譽和形象。同時,將績效測評與構建和諧政府結合起來,更加注重提高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以民為本”的思想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貫穿于績效測評的始終,也是電子政務信息績效測評今后需要關注的一個重點。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1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07-01-23)[2007-05-12].省略nic.省略/html/Dir/2007/01/22/4395.htm
[2]翁淑賢.廣東電子政務通過績效評估喚醒冬眠政務網[EB/OL].(2005-11-9)[2007-04-28].省略/art/949/20051109/368833_1.html
[3]李成智,周華.美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對我國的啟示[J].電子政務,2006(12):68-73
[4]劉淵,關業文.電子政務應同時關注內外部的績效評估[EB/OL].(2007-2-25)[2007-05-17].省略/art/1544/20070224/1024649_1.html
[5]郭勵弘.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制度缺失[J].新經濟導刊,2005(8):84-86
[6]芳汀 J.構建虛擬政府:信息技術與制度創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周偉,男,1976年生,漢族,安徽霍邱人,講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為電子政務、信息管理等,已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