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幫扶困難學生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學生就業運行機制 “四包”責任制 全員服務就業
如今,黃岡職院就業工作越來越得到社會媒體的廣泛關注,2009年湖北省“科學發展院校行”新聞采風團來我院采風,《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湖北日報》、湖北衛視等多家媒體報道了我院就業工作?!豆饷魅請蟆芬浴安怀鲂iT就能參加工作”為題報道了我院就業工作的成功經驗。我們正視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在非常時期采取非常措施,實行就業工作“四包”方案,實現了學生就業滿意度不斷提高、用人單位滿意度不斷提高的良好局面。2009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7.30%,年底就業率達到99.46%,2010屆畢業生簽約率目前超過50%。
一、落實責任,實行“四包”促就業
1.落實就業工作“四包”方案。針對金融危機給就業帶來的不利影響,我院制定并實行了就業工作“四包”方案,即:院領導包一個系及督促分管處室,系領導包相關專業,教研室主任包相關班級,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包相關班級畢業生,特別是就業困難學生。由學院就業處督促各系副書記、系辦公室主任、就業干事協調落實,制定并落實具體分包方案。
2.落實就業工作目標責任。2009年2月19日,我院召開了2008年就業工作總結表彰大會,兌現了2008年就業工作獎勵,院長與各系書記簽訂了2009年就業工作目標責任狀。在學院簽訂責任狀的基礎上,各系還與專業教研室主任和各班輔導員分層逐級簽訂了就業工作目標責任狀,切實將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分解落實到每個教職工身上,讓全體干部和教師都來關心每一名學生的就業。
3.落實就業工作獎懲措施。黃職校字[2009]14號文《黃岡職院關于做好2009年度學生就業工作的意見》明確:將畢業生就業工作納入系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學院對就業工作綜合考評在全院前三名的系、年底綜合就業率高于90%的系、為系就業工作付出努力并取得實效的人員予以獎勵。將系就業工作質量與系招生計劃、經費指標、表彰獎勵等掛鉤,將教職工個人就業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與年度考核、津貼獎勵、晉職晉級掛鉤,切實兌現獎懲。為落實就業工作“四包”責任,我們實行了“每月就業率通報、平時四率考核、年底綜合考評”的就業工作考核辦法,開創了我院全員服務就業工作的新局面。
二、部門聯動,齊心協力謀就業
1.抓好市場調查環節。在就業處進行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就業處和教務處于暑假聯合組織了各系開展人才市場調查和畢業生跟蹤調查,以了解用人單位和社會公眾對學院的認可度、滿意度,聽取對學院人才培養的意見,修訂完善09版人才培養方案,深入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就業處還組織各系開展了“全球金融危機情況下的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和學生就業意向調查,為搞好教育教學改革和就業指導服務提供了可靠依據。
2.抓好教育教學環節。學院教務處、校企合作處和就業指導處,強化教育教學與就業需求的連接,指導各系按人才市場要求落實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組織教育教學改革,指導各系將校企合作、訂單教育、資證教育、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教學活動與學生就業緊密結合起來。全體教師將就業創業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結合授課計劃,聯系就業實際,聯系市場需求,自行設計與就業的教學聯結點,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學生工作處和就業指導處根據培養職業人的要求,共同開展系列的就業創業教育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全面提高職業素養,樹立科學務實的就業觀念,積極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積極引導和鼓勵畢業生艱苦創業。
3.抓好條件保障環節。院招生處按人才市場需求和各專業就業情況協商確定招生方案,合理分配各專業招生計劃,引導淘汰就業率低的老專業,鼓勵開發就業前景好的新專業。人事處、財務處、國資處和后勤處盡量創造條件,為就業工作提供人員、經費、場地和設施保障。就業指導處按照“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的要求,科學構建就業工作服務體系,開展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
三、全員參與,關注動態抓就業
1.當好學生就業的營銷員。我們積極組織就業崗位信息,當好學生就業的營銷員。全體干部和教職工都帶著深厚的感情,以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尋找就業崗位。經全體教職工多方聯系,2009年我們先后組織了招聘單位475家,提供了就業崗位29300個。黨委書記張鶴橋蹲點的土木工程系聯系了嘉禾裝飾集團等用人單位,院長陳年友蹲點的生物工程系聯系了李時珍藥業集團等用人單位。按生物工程系“四包方案”規定:系領導負責20人,教授負責15人,副教授負責10人,科級干部和其他人員負責2―8人。他們超額完成了就業推薦任務,2009年取得了就業工作全院第一的好成績。
2.當好學生就業的督導員。我們密切關注學生就業動態,關心學生就業安全。就業處對已登記就業學生的實際就業狀況進行核查,以便核實學生實際在崗情況,采取跟進措施。各系就業干事和畢業班輔導員對所屬畢業生做到深入到教室,深入到宿舍,深入到學生家庭,聯系到人,核實到人,登記到人,并分清具體情況(在崗、在校、在家、不明等)進行匯總上報。各畢業班輔導員加強與畢業生的動態聯系,督促確實未就業的學生積極參加應聘,落實就業崗位,確保學生安全就業。
每天下午3點過,家住高新區蘭花小區的小勇就會在父母的護送下到蘭花小學上學,而練習開門是小勇每天的必修課。
小勇的父母是農轉非人員,父親靠開三輪車維持一家人生計,日子過得緊巴。惱火的是,小勇從小患上腦萎縮癥,到了學齡時,不但智力低下,存在語言障礙,而且行為異常,經?!扒址浮毙』锇?。
父親找到學校領導:“我沒錢送孩子上特殊學校,今天送到你們這里來,不指望他學多少知識,只想他將來生活能夠自理就行?!?/p>
校長楊剛收下了這個特殊學生。
學校安排了3名教師,每天下午4點,輪流給小勇“上課”,教他開門、洗手、認錢……
小勇能夠與普通孩子一樣接受教育,是高新區推行教育均衡發展戰略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高新區的經濟發展一日千里,但高新區管理委員會一班人逐漸認識到,轄區內一些學校發展不均衡,老百姓受教育的機會不均等,長期下去,勢必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因為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是人生的起跑線,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于是,高新區管委會決定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在轄區內全面實施教育均衡發展戰略。
“我沒有兩年以上的有效用工合同,我的娃兒能不能在這里讀書?”2004年6月,位于高新區的65中被列為“民工子女入學就讀定點學?!焙?,幾乎每天都有一大群民工到學校咨詢。
按規定,民工子女進城入學可免收借讀費,但必須同時出示6種證件,最讓民工頭疼的是必須出示兩年以上有效用工合同。民工中,擦皮鞋,賣水果,當“棒棒”的多,真正能簽訂用工合同的很少。
“如果堅持‘彈直線’,大部分民工子女就不能享受優惠政策了?!?5中校長程前亮說,學校最終決定,只要民工到有關部門開具相關證明,就可以視同用工合同對待。
9月,100余名民工高高興興送子女入學了,一名叫劉云的民工笑得格外開心。由于自己超生了一個孩子,盡管夫妻倆拼命打工掙錢,但兩個孩子上學,著實給他帶來了不小的壓力。“老大上五年級,老二上一年級,學校要是能免掉兩個孩子的借讀費就好了。”送孩子去報名前,劉云曾聽說像他這樣的情況,只能有一個孩子享受免費借讀政策。
報名那天,劉云帶著兩個孩子早早地來到學校,收費時,兩個孩子都免交了借讀費。劉云忍不住問了一句:“不是說只能有一個享受優惠政策嗎?”學校辦公室主任屈圓告訴他:“你的超生行為雖然違反了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可孩子生下來后,接受義務教育卻是他應有的權利。”
來自璧山鄉下的汪曉敏覺得自己很幸運:自從他來到高新區渝高中學讀書后,除了能得到李向榮老師在學習方面的關照外,每個月還能從他那里領取50元至100元不等的扶助金。
這扶助金是李老師以個人名義供給汪曉敏的。本來,為保證貧困學生享受到均等的教育機會,高新區管委會設立了困難學生發展專項基金。李老師所在的渝高中學也以學校的名義,設立了貧困學生獎勵金,學校每年出資三四十萬元對品學兼優的貧困生給予生活上的資助。盡管如此,仍有部分成績平平但家庭困難的學生無法得到資助。“高新區和學校的目標是‘全員育人’,真正實現‘人人教育均等’?!崩罾蠋熣f,如果所有的教職員工都參與這一行動,就能解決更多困難學生的困難。于是,他主動與小汪結為幫扶對子。
從教育均衡發展戰略中直接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薄弱學校。
2004年9月,新的蘭花小學迎來了第一個開學典禮。孩子們在嶄新的校園內歡蹦亂跳,家長們也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幾年前,同樣處于高新區的一些學生家長卻不得不面對尷尬的現實:學校教學規模小,設施簡陋,有門路、有特長的教師想方設法調離,家境較好的家長千方百計送孩子到條件好的學校就讀。不能怪老師和家長,別看地處主城區,這個學校原來的教學設施和教學質量,還不如一些偏遠區縣的鄉鎮小學。
“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讓高新區所有的孩子都能平等地享受優質教育。”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劉澤武說,從2001年開始,高新區大規模調整教育布局規劃,整合教育資源,先后拆并了10余所學校。同時,高新區管委會投入近3000萬元,在整合孫家巖小學、紅山小學等4所規模小、設施差的學校的基礎上,組建了一所辦學規模為30個教學班的現代化全新學校――蘭花小學。就在最近,投資1600萬元的紅光中學綜合教學樓投入使用,擬投資5000萬元的65中擴建工程也已啟動。
“近3年來,高新區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接近2億元。”劉澤武說,“通過整合資源,新建、擴建、改建一大批學校,讓各個學校的基礎設施基本持平,緩解了學生、家長的擇校之痛?!?/p>
關鍵詞 城鄉結合部 學習習慣 現狀分析 干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Learning Habits Status and Intervention Policy of Rural-urban
Fringe Zon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U Liping
(Zhejiang Lin'an Yangling Central School, Lin'an, Zhejiang 311306)
Abstract The learning habits of the rural-urban fringe zone students' is the choke point of quality of academic input.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son of the restraint factors to form good habits through blow aspects: complicated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rural-urban fringe zone, especial home education, hysteretic educational mode, etc. Also, this article offers some intervention policies which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learning habits. Hope this article is helpful to the teach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he rural-urban fringe zone.
Key words rural-urban Fringe Zone; learning habits; analysis of present status; intervention policy
1 問題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根據自己的教育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對于普通學生群體來說,學習差異雖然與智力因素有關,但主要取決于非智力因素,其中學習習慣占據最重要位置。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習的有效性至關重要。城鄉結合部初中學生由于其復雜的生存環境與思想意識,特殊的家庭教育,導致學生學習習慣的良莠不齊,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市區學生的家長重視教育,與學校配合積極;農村地區鄉風淳樸,不良誘惑少,學生都有較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抱怨:城鄉結合部學生難教,課堂效率低,學習效果差。然而,城鄉結合部是現代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必然產生的特殊地帶,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破解學生不良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有效性的方法。
2 城鄉結合部部初中學生學習習慣現狀
筆者通過對城鄉結合部初中學生學習習慣的課堂觀察和問卷調查發現,他們在學習習慣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學習缺乏計劃,不會合理安排和利用學習時間。(2)缺乏課前預習和課前準備的習慣。(3)沒有形成良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聽課、作業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愛走神,沉迷于幻想或習慣于講話。(4)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如課堂上不做或不善于做筆記;不善于通過使用工具書,查資料和課外閱讀等途徑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5)學習懶散,缺乏認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6)學習上缺乏毅力與意志力,沒有學習自覺性,缺乏拼搏意識。
3 城鄉結合部初中學生不良學習習慣歸因分析
城鄉結合部學生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狀況令人堪憂,原因是多方面的。
3.1 所處的周邊環境復雜而嚴峻
(1)城鄉結合部人口流動頻繁,“黑網吧”、游戲機房等不良娛樂設施從市區向城鄉結合部轉移落戶,家長又疏于管理,流連在這些不良的娛樂場所就成了部分學生消磨校外時間的主要選擇,很容易沾染不良習氣。
(2)城鄉結合部文化成份復雜而又缺乏有效管理和引導,各種文化良莠并存,對學生正常成長十分不利。
3.2 家庭教育功能薄弱或缺乏
(1)城鄉結合部學生家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教育意識淡薄。這種消極的意識使家長忽略了家庭對于孩子品行和學習習慣的教育功能。
(2)外來務工人員因工作時間長,經濟收入不高,居無定所,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另有相當數量的當地農民依靠土地補償費或住房租貸度日,不勞而獲的收入方式容易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沉迷于電視、麻將,扭曲了對家庭教育功能的認識,對孩子影響極壞。
(3)對孩子的期望值不高,使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家長們“坐收其利”、“不讀書同樣有出息”等消極傾向,使學生學習缺乏動力,影響學生的正常發展。
(4)與孩子溝通交流過少,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問題得不到解決。初中學生是個性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學習、生活上不免遇到各種問題,需要與家長溝通交流。但是父母親普遍存在“重結果輕過程”的情況,當孩子遇到心理和學習上的問題時,家長的態度要么不聞不問,要么簡單粗暴。
(5)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出息,能夠出人頭地,可又不知道怎樣引導孩子,教育孩子。平時教育孩子比較盲目,方法欠科學,但見孩子考試成績不佳,便“一棍子打死”。
(6)有的家長外出務工或離異等原因,教育的責任推到了祖輩身上,隔代教育遏制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展。祖輩們只管孩子生活,對孩子的學習習慣,良好個性品質的建立卻無能為力,對孩子放任自流。
3.3 學校困境和教學方面的原因
(1)生源的復雜性和優質生源的流失。本地很多優秀學生小學畢業后就想方設法到市區讀初中,使優質生源流失嚴重。城鄉結合部外地生源已經超過50%,這些學生來自全國各地,而各地教育發展又參差不齊,學習習慣良莠不齊,一些不良習慣容易波及全班。
(2)教師在教學中重知識灌輸,輕習慣培養,對學習習慣養成的指導、跟進、監督缺乏、滯后。
(3)學科之間缺乏協調,潛在著無序競爭。各學科老師為盡量提高自己學科的成績,想方設法擠占學生的時間,只注重學習的“量”,而不注重學習的“質”。學生難以按自己的計劃進行有效學習,沒有自我選擇的余地,造成學生疲勞、逆反。
4 促進城鄉結合部初中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干預策略
4.1 轉變教育觀念,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
(1)教師需更新角色定位。學生要學會學習就必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對自己的必然要求。教師的角色應定位在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真誠的賞識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平等的合作者,主要是承擔組織教學的責任。學生在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倡導自主學習,改進學習方式。教師要從對教法的研究轉化到對學法的研究上來,以學生發展為本,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如先學后教、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一系列良好習慣。
(3)運用教學策略,提高學習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中成功地運用教學策略(如創設情境、變化刺激、設置懸念等),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就在樂學中“水到渠成”。
(4)建立學科間的協調機制,還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我們提倡建立由班主任牽頭的學科間協調機制,讓學生作業科學合理,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空間,勞逸結合,身心得以健康發展,有利于學生有計劃地開展學習,逐漸養成一系列良好學習習慣。
4.2 強化教師的引導功能,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推波助瀾
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反復歷練和實踐,它是運用和實踐催生的碩果。因此習慣培養過程中教師及時指導顯得很重要。
(1)教師要重視課堂學習中學生的習慣訓練。根據班級的學習狀況和教材內容及本學科特點,適時對城鄉結合部的學生進行學習策略輔導,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適時指導和訓練學生掌握預習、聽課、做筆記、理解、記憶、復習、運用知識、課外閱讀等科學方法,并在課堂中不斷強化。
(2)針對學生實情,教師應指導學生制定一個合理的家庭學習計劃,如早上回顧一下前一天的學習內容;學習新知識后馬上復習;放學后要完成當天作業和預習第二天學習內容;進行課外各種信息的收集等,并督促學生嚴格執行,從而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
(3)初中學生可塑性很強,同時也存在自制力差,做事不能持之以恒的不足。對于容易反復或較難形成的習慣,需要教師經常旁敲側擊地進行跟進、督促或重點指導。
① 對于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養成的習慣,不妨借鑒一下馬拉松世界冠軍田本一的智慧――“分解目標”,以防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將一個形成周期較長的習慣目標科學地從內容、時間上分解為若干小目標。把每個分解目標的達成與評價獎勵相結合,讓學生體驗到分解目標達成的成功喜悅,這種“感覺”將推動他充分調動自己的潛能去達到下一個目標。
②對于習慣養成過程中有較大困難的或出現的疑惑,教師要及時現身指導解惑,注意方法的適時點化,化解有些學生“不得法”的內心焦慮,能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建立教師結對幫扶制。對于班級里突出的習慣困難學生,讓年富力強、富有愛心的教師與之結對幫扶指導,在思想、學習和生活上給予他們關心、指導和幫助,贏得他們的信任,在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和和諧的教學環境中,使他們明確學習目標,長時間保持學習興趣,促進良好習慣形成。
(5)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增強家庭教育功能,拓展教育資源。城鄉結合部的家長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家庭教育認識嚴重偏差,教育意識淡薄,這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極為不利。如果不加強對家長教育的指導,學生在校形成的學習習慣就會付之東流。學校、老師要經常通過“專題講座”、“家校聯系”、“家長會”等形式,提升家長素質,強化他們家庭教育意識,爭取他們的支持、配合、協作,形成合力。
4.3 多元的監督評價,讓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由被動接受走向主動超越
學習習慣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習慣的形成需要堅持,要有毅力。而初中學生的心智水平還不夠成熟,城鄉結合部的家庭教育功能又相當薄弱,因此在學習習慣養成過程中監督機制必不可少。
另一方面,根據“鏡像”理論,家長、教師、同學看待學生的態度方式會影響初中學生習慣形成過程中的自我效能感。因此,習慣養成中應發揮過程性評價的主導作用。
4.3.1 家長的監督評價
實踐表明,學生在校因有老師、同學的監督,行為表現、習慣養成表現較為積極,而一旦回到家,因家庭教育功能的薄弱或缺失,加之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惰性會表現出來,因而家長的監督評價顯得很重要。但又因為城鄉結合部家長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他們對孩子在家的學習習慣監督評價只能停留在顯性層面。我們的做法是:由班主任統一將各科回家的學習作業任務通過“校訊通”短信平臺告知家長,家長根據具體的任務要求,以及從家長專題講座、家長會掌握的正確評價觀,客觀、真實地對孩子的作業、學習情況進行監督、評價、反饋,以便能讓教師了解掌握孩子的真實情況,有的放矢進行指導。
在監督評價過程中,鼓勵家長正確看待每個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在客觀真實的前提下,尋求習慣養成過程中的亮點。
家長監督評價表 ____月____日
說明:采用等級制評價,優為5分,良為4分,合格為3分。
4.3.2 學生自評――發現自我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習慣養成的主體,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習慣養成的目標要求,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找出自己的不足及原因,明確自己的改進方向。
4.3.3 同伴互評――取長補短
在班級里我們將相鄰座位的四名同學組成一個互助小組,由一名責任感強且成績較優秀的同學任組長,在組長的組織下開展監督評價活動。在評價中學會贊揚、鼓勵,發現別人優點,明確自己不足及努力方向。平等的評價主體與對象讓評價結果更易得到認同和接納,更能營造出和睦相處,共同進步的氛圍。
4.3.4 教師評價――把握好可塑性標準
教師對學生恰如其分的肯定和激勵,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提供了一種引導,更易激發學生的動力和勇氣?;谧尣煌瑢哟蔚膶W生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樹立信心,因此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把握好可塑性標準。
對于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多元監督評價,每兩周利用班隊課進行一次習慣養成評價與星級評定,以班級名義公布每人的星級,并將評定情況通過“校訊通”平臺告知家長。這樣既能鼓勵表揚優秀學生,又能起到激勵習慣不良學生,促使他們進步的作用。
多元監督評價表 第____周
說明:采用等級制評價,優為5分,良為4分,合格為3分。
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弊鳛榻逃?,就要努力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乘著良好習慣這艘船,乘風破浪,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參考文獻
[1] 魏書生.教學工作漫談.廣西:漓江出版社,2005.
[2] 袁振國.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職業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保障機制
作者簡介:全(1966-),男,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朱福榮(1962-),男,重慶市北碚區教師進修學院院長,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黃永秀(1972-),女,教育學碩士,重市慶北碚區教師進修學院,研究方向為職教教研與教育科研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度重大攻關項目“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教育體制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10JZD0041)之子課題“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體制與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子課題負責人:全。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6-0071-05
城鄉一體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生產力水平或者城市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選擇,是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城鄉一體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城鄉職業教育的一體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不僅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的持續增長、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的穩定增加,提高農村經濟效益;而且有利于打破城鄉之間資金、市場、技術、勞動力等壁壘,加速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促進地區間經濟的平衡發展,實現城鄉良性互動,進而縮小城鄉間的差距,促使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重慶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大城市與大農村、大工業與大農業并存是重慶市的基本市情,也是重慶市的特殊市情。作為首個省級城鄉統籌發展的試驗區,重慶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的水平,為全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城鄉職業教育統籌發展起著重要的示范帶頭作用。本文以重慶為例進行研究,嘗試提出促進重慶市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一系列保障機制。
一、管理體制改革
(一)強化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決策和執行力
政府作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在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門要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樹立全局觀、整體觀,把“尊重基本人權,促進城鄉共同發展” [1]作為基本定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眼于滿足城鄉對不同職業教育的需求,分階段、分地區循序漸進,逐步根除城鄉割裂的教育體制,縮小城鄉職業教育差距。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職業學校主管部門、各職業學校要高度重視實施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經費投入、設備提供、師資配備、招生就業等方面對城鄉職業教育發展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強化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決策力,建立城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良性機制,努力實現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另外,在提高政府決策力的同時,要保障各種規劃、安排能夠得到切實的執行。政府每年要根據實施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并把實施情況納入年度目標工作考核范圍,切實保證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取得實效。
需要注意的是,長期以來,受重慶市自身“城鄉二元結構突出”格局的影響,各種社會資源在城鄉間的配置往往是以保證城市為前提的。因此,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關鍵在于推進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重慶市各級政府要提高對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把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看作是振興農業,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大問題。要積極打破城鄉二元體制的束縛,把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列入政府規劃。在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方面,可以借鑒德國的農民培訓,建立完善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管理體系,各區(縣)建立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及實驗基地,將農民教育培訓與等級證書放入管理體系,使農村和城市職業教育得到共同、“一體式”發展。
(二)落實教育督導室的監督協調作用
國家、政府制定的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能否切實有效地執行下去是政策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而教育督導部門更是關鍵中的關鍵。要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就必須加強教育督導部門的督導作用。
首先,理順教育督導室的隸屬關系。政府教育督導室的基本職能是“督政督學”。而“督政”是督導室的首要任務,發展職業教育要依靠政府,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的推動也要靠政府,所以該部門管理體制應獨立于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脫鉤,直接歸屬上一級政府主管,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該部門監督和協調的作用。
其次,建立一支專業的教育督導隊伍。隊伍建設是提升督導水平的重要舉措。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教育督導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因此,要發現、識別一批具有全局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和自律意識的人員從事此項工作。
再次,發揮教育督導室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作用。教育督導室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評價標準,對城鄉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分配、落實情況,社會資源的配置,城鄉各因素的自由流動,學校管理,學校行政,教學實施以及地方政府在保障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等方面的具體措施進行檢查。同時聽取城鄉各職業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各界對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狀況意見。在檢查的過程中以事實為依據,力求做到客觀公正。給教育督導室更多的授權,并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嚴厲查處擠占挪用職業教育資源,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資源的各種失職行為。強化地方政府對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認識,并將其自覺貫徹到日常的工作行為之中。
(三)制定職業教育領導和協調機制
實現城鄉職業教育的一體化發展,必須建立從上到下的相應的領導和管理體制。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市人民政府分管領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市直相關部門領導作為領導小組成員,形成政府主導、統籌管理、部門配合、校企參與的職業教育統籌發展新格局。完善分級管理、分類指導以及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各區縣之間、市政府與各區縣政府之間、城鄉職業院校之間要保持信息的溝通,在學校的建立、培訓基地的建設、專業的設置、教師的流動等方面要相互交流、協商,盡量發揮教育資源的最大效益,防止資源的閑置和浪費。提高相關領導干部的思想認識,明確統籌城市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對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地區經濟均衡發展的重要性。實行教育行政負責和教育行政問責制,對教育政策不能落到實處,農村職業教育經費得不到切實保障的情況,要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問責。
在城鄉統籌的背景下,適應市場對職業技術人才的急劇需求,培養適合市場需要的人才是當前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而這一人才的培養需要職業院校加強與企業的合作。[2]通過校企合作學校能夠及時了解市場的需求,從而調整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因此,在建立相應的領導和協調機制的基礎上,還要多形式建立教育與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行業企業的對話協作機制和平臺,加強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建設。建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和教學改革創新指導委員會,定期或專題研究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重大政策問題,提高職業教育科學決策的水平,實現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
(四)實施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工程
城鄉職業教育發展一體化不是“削峰填谷”的發展,不是“整齊劃一”和“限制性”的發展,而是一種協調的發展和動態的均衡,是實現“好的”更好,“低的”在“好的”幫助和拉動下提上去。它要求在城鄉互動、共生和交融的過程中通盤考慮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因此,為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在建立健全領導和督導制度的同時,還要實施相應的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工程。
因此,在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城鄉差距加大的現實背景下,重慶市需要在城鄉一體化的趨勢下,探索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探索規?;?、集團化、一體化的辦學路子。堅持育人為本,以教產合作、校企一體和工學結合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務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項能力為根本要求,從解決問題入手,全面推動城鄉職業教育隨著經濟增長方式“動”,跟著產業結構調整“走”,圍繞企業人才需要“轉”,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變”。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改善農村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完善城鄉職業教育體系,實現城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辦學水平、人才質量一體化,整體提升重慶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增強重慶職業教育吸引力。
二、投入機制建設
(一)規范財政轉移支付行為
重慶市職業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優化,總體上要求有利于各地區職業教育事業實現和諧發展,尤其是要有利于貧困地區達到基本的職業教育發展目標。由于各區經濟發展狀況不同,有必要將教育投入的“以區縣為主”上移到“以市為主”,即區縣政府和市政府按比例對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情況進行管理,但主要是由市政府統一負責和調控,以減輕區縣財政壓力,確保貧困區縣和欠發達區縣職業教育基本發展經費得到充分保障并享受傾斜或補償政策。在具體優化過程中應主要做到一般性轉移支付行為與專項轉移支付行為的優化。
第一,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優化。按照撥款程度有最低標準模式、機會均等模式與完全均等模式的選擇。重慶市經濟總體上還欠發達,可用財力有限的財政狀況,決定了重慶市在安排職業教育轉移資金時只能根據最低標準的要求,即不論在重慶市經濟發達區還是在各偏遠鄉鎮,不論是在渝西地區還是在三峽庫區,應選擇最低標準的模式,同時對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經費的差額進行補助。此外,由于重慶市各區(市、縣)職業教育支出缺口差異較大,職業教育投入需求結構復雜等,可采用總額補助法進行轉移支付,使各地依自身情況可在相關項目之間進行資金合理調劑使用。這樣,既有利于上級政府補助工作的操作,又保證了較高的資金使用效率。另外,在確定是否進行財政轉移支付時,還需綜合考慮各地的財政狀況,規定各區(市、縣)政府對職業教育投入的程度。
第二,專項轉移支付的優化。專項轉移支付既要考慮公平問題,也要考慮效率問題。對于職業學校的危房改造、示范校的創建和建設等的專項資金,應當堅持公平原則,向廣大農村和一般職業院校增投教育經費,優先滿足農村教育發展的基本需要,建設好學校,從而縮小城市和鄉村職業院校的差別。對于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重點專業建設、重點學校建設等為提高辦學水平設立的專項資金,應當堅持效率優先原則,以扶持重慶市部分學校辦學質量和教學設施的改善。同時,考慮到重慶市職業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現狀,城鄉一體化發展應作為專項轉移支付的重點,如在危舊房改造方面的資金投入應占專項資金的60-70%左右。對于重點學科的建設要突出資金的使用效益,可以通過建立項目庫進行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并以組織申報的方式進行資金安排,確保這些經費的投入不是只投不收,最終促使投、管、用都得到有效的保證。
由于目前農村職業教育機構還缺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經濟來源渠道,因此,在國家仍未出臺有關保障農村職業教育投入相關法律的情況下,重慶市可考慮出臺《農村職業教育投入保障條例》,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各級政府義務,確保農村職業教育投入達到占GDP相應指標的目標,使農村成人教育辦公室、勞動與社會保障局、教育系統在具體的教育投入工作上有法可依,落實到位。此外,各區縣還應積極探索其他新的教育投入體制和投資渠道。
(二)實現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共享
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在于通過城鄉統籌實現職業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師資、信息資源的共享。
第一,政府應盡快調整職業教育資源的配置結構,加大對職業教育設備的投資力度,將經濟落后區域的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政府投資范疇,加大轉移力度,尤其是對農村職業教育實行傾斜政策,統籌兼顧,實行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建設。這主要通過補償性原則來實現,即教育資源配置強調“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要向貧困地區職業學校和薄弱職業學校傾斜。另外,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還要促進各職業學校富有特色和個性的發展。這主要通過差異性原則來實現,即根據不同地區經濟文化背景的不同和處在這種背景下的學生的差異,配置不同的教育資源。鑒于重慶市大城市帶大農村、轄區構成復雜、人口眾多的特殊市情[3],正視各區縣存在的各種差異,努力促進各區縣職業教育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是重慶市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
第二,城鄉統籌發展的背景下,進行職業教育資源共享,是融合城鄉二元教育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由之路。關于新時期我國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任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用兩個“強化”進行了明確:要“強化”各級政府統籌職業教育發展的責任,健全區域職業教育培訓網絡;要“強化”職業教育資源的統籌協調和綜合利用,推進城鄉、區域合作。[4]因此,實行職業教育資源共享,也是城鄉一體化發展,政府轉變投入方式的一項重要舉措。
教育資源一般包括硬件化物質資源、軟件化信息資源和智慧化人力資源。在物質資源方面,為了統籌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可實行城鄉職校聯合辦學,由城市優質職業院校與農村區縣職業學校聯合辦學,共同享用雙邊的教育資源。另外,政府也可出面籌建共享性集約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使資源利用最大化。在教育信息資源方面,可以利用信息資源可復制性、同時可使用性以及再生增值性的特點,構建城鄉職業學校信息服務平臺,開發城鄉職業學校招生、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實行招生、就業信息資源共享,實施職教遠程教育;開發職業技能網絡實訓室,搭建城鄉職業學校實踐教學信息技術平臺。在師資方面,城鄉之間的職業院??蓪嵭邢嚓P專業教師的流動制,進行短期教師區域流動化教學。[5]這種職業教育教師崗位流動制不僅有利于教師資源的共享,也有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更能推動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
三、政策保障建設
(一)建立完善的城鄉職業教育幫扶政策
城鄉職業教育幫扶政策不是忽視城市職業教育發展、要求城市“無私”幫助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而是使城鄉職業教育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由于高校的擴招,城市職業學校的生源減少,大量的優質設備、師資和實訓基地閑置浪費;而農村有大量的急需職業技能培訓的適齡學生,卻缺乏優質的資源。因此,可以在城市職業教育和農村職業教育中開展“手拉手”活動。雙方本著平等互惠的原則,在招生、專業設置、學生培養等方面進行整體規劃,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益和雙方的雙贏互惠。結對的城鄉職業學??梢栽诠芾砀刹亢蛯I教師交流、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實訓基地建設、行業企業聯系、校園文化建設、教學設備調劑使用、學校信息化建設等方面自由流動,由于農村職業學校的條件較差,因此職業教育的管理部門與相關城市職業院校,應在校舍改造、設備配備等方面對農村職業學校給予優先保障,同時根據教育經費情況,設立捆綁幫扶發展專項經費,用于支持農村職業學校發展;對于到農村職業學校支教的教師,應以提高其工作量計算或在評職評優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以提高支教教師的積極性。
(二)采用分級認證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政策
由于重慶市“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大城市與大農村并存”的現實,各區(縣)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統一的職業教師資格固然有利于教師的合理流動,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城鄉地區差異很大,城區由于經濟、教育發達,教師有更好的條件去接受培訓;而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教育相對落后,仍然存在教師合格率低和師資數量不足的問題,通用的標準難以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標準過高,農村經濟文化落后的地區難以承受,師資短缺問題勢必更加嚴重。標準過低,無法滿足城市發達地區提高教師素質,推進教育質量的要求。因此,可采用靈活性的資格認定制度,將教師資格證書分為臨時資格證書和合格資格證書進行分級認證,既在全市實行統一的教師資格標準,同時又顧及地區差異。對于教育、經濟等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尚未達標的人員,先授予臨時資格證書,然后再對在職教師或待上崗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使其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拿到合格教師資格證書。[6]這樣既保障了農村的師資,又能促進職業教育教師的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須得建立和完善農村職業教師培訓機制,保證教師有培訓的經費、學校和師資。
(三)建設完善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是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農村經濟的落后,貧困家庭的教育投資觀念淡薄,使貧困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而未經受過職業技能訓練的孩子走進社會后,必然無法適應社會各行各業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加上經濟落后地區職業院校和一般的職業院校因為資金不足、教師待遇不佳,導致教學設施落后與不足,優質師資的缺乏和外流,校企合作的不給力。而落后地區職業教育資源的缺失,又造成了貧困家庭學生的職業教育問題。也就是說盡管貧困家庭把孩子送到了學校,并不能取得很大的收獲,于是更多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孩子選擇了輟學。這種惡性循環導致了農村職業教育的“勢單力薄”。另外,職業教育的對象也是個特殊的群體,據有關調查顯示,職業教育中80%以上的學生來自于貧困的農村和城市貧困家庭。[7]這些學生改善家庭生活境遇的愿望十分強烈,能否改進職業學校的辦學水平、專業設備、師資力量等,能否推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不僅關系到能否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量人力資本,而且關系到社會弱勢群體及子女能否提升基本生活質量。為此,各級政府應該重視發揮財政在職業教育等公共物品供給方面的功能,特別是提高職業教育學校尤其是農村職業學校生均經費,為貧困生加大財政撥款,構建合理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減免貧困生的書費、學雜費,甚至發放生活補貼,使更多的貧困孩子走進學校,從而促進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以及城鄉職業教育的一體化。
(四)出臺一系列優惠的鼓勵各種力量投資辦學的補貼政策
職業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投入不足、辦學條件比較差等現實困難,因此建立靈活多樣的投資、辦學方式是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徑。因此,政府應降低準入門檻,只要各企業、團體、法人按照一定的標準,按照合法程序提出申請,就應及時把其吸納過來,為職業教育爭取更多的資源。同時在土地、稅收、收益分配等方面給予方便,讓投資者樂于投資。在農村職業教育的投資方面給與政策傾斜。首先,倡導聯合辦學。依托高職院校和企業資源,實行面向市場的訂單式培養,即由聯辦單位進行人才預測,制訂招生計劃,提供教學設備和實習基地,保證部分經費供應,由職業教育機構負責教育教學,推動職業院校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其次,積極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加快發展民辦職業教育,積極吸引民營資本為發展職業教育服務,創辦以“股份制”、“公司化”為特征的新型學校,運用股份制手段融合社會資金辦教育,分離資產所有權與學校管理權。再次,積極推進中外職業教育領域的合作辦學,借鑒國際上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益經驗,引進國外資金和國際優質教育資源,了解國際市場動態,拓展國際就業范圍,拉動本區經濟發展。
城鄉統籌發展職業教育涉及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觸及職業教育深層次體制機制。各方面的相互關系錯綜復雜,需要解決的不是某一局部的限制和障礙,需要頂層設計,系統集成。為此,市各級政府應根據本轄區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以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為契機,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當然,由于目前城鄉之間職教差距過大,要想一步到位,完全消除差距,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我們必須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嚴格貫徹落實保障機制,促進城鄉職教一體化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褚宏啟.城鄉教育一體化:體系重構與制度創新[J].教育研究,2009(11).
[2]鐘光榮,廖其發.重慶市城鄉統籌背景下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11(2).
[3]左瑞勇,王緯虹.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重慶市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8(5).
[4]王忠厚,全.城鄉統籌背景下職業教育信息資源共享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1).
[5]唐強奎.職業教育發展中的貧困生教育公平問題及對策[J].成人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