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工程教育研究范文

    工程教育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程教育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工程教育研究

    第1篇:工程教育研究范文

    關鍵詞 大工程觀 工程教育 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18

    2014年6月3日,在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指出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發展科學技術是人類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工程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撐起強國富民重任的脊梁,而工程教育就是工程科技人才成長的搖籃。我國的工程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滿足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對多層次、多專業、多類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據統計,目前我國開設工科專業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總數的91.5%;高校共開設工科本科專業14085個,占全國本科專業總數的32%;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452.3萬人,研究生60萬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規模的32%,①我國工程教育的規模居世界第一,但是,從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和應對日益嚴峻的挑戰來看,我國的工程教育創新和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存在著不少問題和挑戰,如工程教育與社會脫節、工程教育體系不夠健全、課程體系相對陳舊、教師體系缺乏經驗等,相當一部分工科畢業生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和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差、專業面窄,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等。由此可見,我國的工程教育亟需改革。要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樹立“大工程觀”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關鍵。

    1 大工程觀產生的背景和內涵

    “大工程觀”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潮,是美國工程教育與科學教育進行比較后提出的一個概念。社會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求我們在實現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文化、環境、道德等多方面因素,實現同步發展,而大工程觀就是一種以整合、系統、應變、再循環的視角看待大規模復雜系統的思想。②“大工程觀”的產生順應了時代的變化,具有必要性和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工程教育的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工程技術模式、工程科學模式和工程模式。工程技術模式主要是側重于技藝技能與工程經驗,側重于工程技術知識的掌握,工程技術本身的研究與運用;工程科學模式,由“技術型”向“科學型”的轉變,主要發生在歐洲大陸以外的國家和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中國,主要聚焦于理工學科,培養過程中注重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科學性”的工程知識體系以及它所造就的“分析型”工程師,在各國的工業界始終是受到質疑的,這可能就是所謂企業文化與學術文化的沖突;工程模式,即“大工程觀”,在20世紀80年代,正當中國的工程教育由“技術型”工程學科向“科學型”轉變的時候,美國卻聽從了一大批有識之士的告誡,改變其原有的工程教育發展方向。《美國工程教育與實踐》和《本科的科學、數學和工程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報告,拉開了整個美國工程教育大改革的序幕。1989年,MIT的報告指出,戰后的工科課程向著工程科學方向演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今天已然是“過度科學化”。1994年,MIT院長喬爾?莫西斯提出了《大工程觀與工程集成教育》的長期規劃,1995年,《重建工程教育》等一系列報告使得美國的工程教育發生了重大轉變,但并不是由“科學性”退回到“技術型”,而是“回歸工程”,形成在新的水平上綜合了科學和技術的新范式,即“大工程觀”。

    2 大工程觀的要求

    大工程觀的“大”不能只從簡單的大小來理解,“大”是用來修飾“觀”的,是更加注重工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這個“大”把現代工程的領域擴大、意義增長、使命加強和價值提升突出地表達了出來。

    工程環境的豐富性和工程技術的復雜性,對工程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21世紀的工程師須是集知識、素質和能力于一身的高水平人才,不僅要求他們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和精湛的技術能力,能創造性地解決有關專業的技術難題,還要求他們善于合作和協調,處理好與工程活動相關聯的各種社會關系。同時,工程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就要求工程技術人員應該打破技術眼光的局限,對工程活動的全面社會意義和長遠社會影響有自覺的認識,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基于“大工程觀”觀的工程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認知方式,不僅僅強調單個的專業科學技術知識和實踐能力,更強調各個知識體系和實踐能力間的關聯性和整體性。大工程觀指導下的工程教育培養的應該是優秀的復合型人才,他們不但具備從事復雜工作的能力,也具備良好的較寬領域的適應能力。

    3 基于大工程觀的工程教育改革對策

    3.1 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依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提出的培養人才的具體要求。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學校的高等工程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都應該是不一樣的,但總體來說我國各高校工程人才具體培養目標趨同,缺乏科學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目標模糊,具體定位不清晰,無法充分體現現代工程教育理念,對于“到底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個問題缺乏清晰的認識,基本上憑經驗或者模仿別人辦學。③我國工程教育的總體培養目標可以概括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獲得必要的工程師訓練的高級工程科技人才。這個培養目標的特點是突出了“工”,強調為工業、工程第一線培養人才。從大工程觀的視角來看,不同類型的高校必須認清自身現階段的主要發展空間,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但各目標中應該要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的知識背景、工程實踐能力以及整體性的思維方式,還要注意學生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高等工程教育培養的工程師不僅要具備一定深度和廣度的科學知識、精湛的技術能力,還應該注重其他非技術能力的培養,包括溝通能力、領導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商業能力等。

    3.2 專業設置

    建國初期,我國在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專業多是按照崗位進行設置,隨著時間的發展,專業的種類逐步減少,專業口徑不斷拓寬,專業的設置更加規范、科學。但是總體上來說專業設得過多、過細、過窄,行業色彩過濃局面還是未曾得到很好的改善。學生基礎知識不夠寬,視野比較窄,難以適應大工程環境下多項技術工作的需要,工程畢業生對社會適應性不強,缺乏必要的創新的精神與能力。“技術上狹窄”和“狹窄的技術”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對工程師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應該要樹立“大工程觀”的教育思想,注重工程知識教育、能力教育以及素質教育,盡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新型復合型人才。各工科院校要根據“大工程觀”的需求,結合自身學校的特點,設置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專業。

    3.3 課程設置

    “大工程觀”的核心是“工程系統學”,要求培養的學生不僅具備科學與基礎理論修養,形成對宏大或復雜工程的系統視野;又能從多學科的視角審視,同時還有具備人文情懷和工程組織素養,具備集成的知識結構。在對工程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尊重工程教育的特殊性――實踐性、綜合性和創新性,是工程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明確21世紀工程師的素質要求,進行扎實的適合工科的課程改革是工程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大工程觀”需要寬的知識面,工程教育應打破學科壁壘,整合教育資源,實現多學科之間的融合,使學生獲得更加廣泛的知識,更好的適應社會對工程人才的不同需求。工程教育的課程設置不僅要注重學生工程理論知識的培養,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注重學生創造力、領導力等非技術能力的培養。總之,學校對學生跨學科、綜合化的知識體系和結構的建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3.4 教師隊伍建設

    高水平工程師資隊伍是我國工程教育的又一重點,但是,目前我國工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還存在種種問題,亟待進一步提高,例如:教師數量不足;缺乏工程實踐經歷;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實踐教學能力較差;重視教學不夠;缺乏完善的評價機制等一系列問題,由此可見,現有的工程教育師資隊伍根本無法滿足“大工程觀”對教師的需求,建設具有創新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迫在眉睫。“雙師型”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質,還要提高專業實踐能力,且不斷接受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建立“雙師型”的教師隊伍,首先要改變“重理輕術”的理念,重視教師工程技能和實踐的訓練,同時也要側重學科交叉,文理滲透,擴大教師視野,拓寬其知識面和能力結構等。教師隊伍建設的改革是整個教育教學改革最重要的支撐,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點,不容忽視。

    注釋

    ① 王棟.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獲國際認可.光明日報,2013-08-21:006.

    第2篇:工程教育研究范文

    關鍵詞:工業工程;高等教育;宏觀維度;微觀維度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1-0159-04

    一、概述

    工業工程是一門以系統效率和效益為研究目標的工程技術,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工業工程綜合性管理人才[1]。中國的工業工程高等教育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1992年國家教育部批準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重慶大學等10所高校首批設立工業工程專業,并于1993年正式招收工業工程專業本科生。工業工程高等教育對工業工程人才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通過分析工業工程高等教育研究現狀,總結工業工程高等教育研究的趨勢與不足,將對工業工程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首先,本研究的中文文獻搜索方案如下所示:標題((工業工程)AND(人才OR教育OR培養));英文文獻搜索方案如下所示:Title(industrial engineering)AND (education OR teach OR student)。分別在中國知網、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EI village、Wiley和IEEE六個數據庫中進行有關工業工程高等教育的文獻搜索,結果如表1所示。通過重復文獻刪除、文獻類型選擇和文獻主題選擇,最終得到115篇相關文獻。

    二、基于宏觀維度分析工業工程高等教育研究

    工業工程高等教育研究的宏觀維度,主要涉及到工業工程高等教育宏觀發展研究、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方案或者模式研究、工業工程領域教育理念創新及應用等等。早在1994年,Badiru等[2]就提出關于全球工業工程高等教育在21世紀的宏觀發展框架。1999年,胡宗武[3]分別從教學計劃、研究領域和實驗設備三方面闡述工業工程高等教育在臺灣的發展狀況。羅宜美等[4]通過宏觀調研,認為中國工業工程高等教育的發展相對遲緩,落后于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無法滿足市場對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工業工程專業具有工程性、交叉性、應用性、創新性四大特征。通過與國外工業工程高等教育的比較分析,陳世平等[5]學者指出中國工業工程高等教育存在的五大問題:人才知識結構不合理、理論與實踐脫節、教育方法與手段落后、人才層次不合理和對社會的工業工程宣傳不夠。

    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方案或者模式是該領域研究人員關注的一大岬[6]。由于各個行業具有自身的特征,學者們分別結合行業特征提出相應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方案或者模式,包括:機電行業[7]、機械工業[8]、民航工業[9]、石化工業[10]等。不同區域之間的產業發展存在差異性,同時又具有集群效應,因此部分學者從區域集群的視角研究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方案或者模式[11]。隨著全球化趨勢的非可逆性,工業工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也處于不斷演進之中[12]。綠色與低碳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低碳經濟的核心是能源發展綠色化、生產制造清潔化以及資源利用循環化,對工業工程專業人才技能提出新的需求,苑清敏等[13]在分析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對工業工程專業的新要求以及對工業工程專業人才技能需求基礎上,探討了與低碳經濟需求相適應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此外,余力等[14]從教育系統觀的角度出發,探析工業工程專業開放性人才培養的理念、目標、方法等,并通過實踐案例對開放性人才培養的模式作進一步解析。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在教育實踐或者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主觀要求、以及相關理論。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和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從2000年起,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大學組成的跨國研究獲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會近2000萬美元巨額資助,經過四年的探索研究,創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國際合作組織。潘瀾瀾等[15]將CDIO理念應用于工業工程高等教育,分別從人才培養方案修改、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性實踐教學等方面開展改革與實踐。質量功能展開(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是把顧客對產品的需求進行多層次的演繹分析,轉化為產品的設計要求、零部件特性、工藝要求、生產要求的質量工程工具,用來指導產品的健壯設計和質量保證。黃麗和陳鴻[16]基于QFD進行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方案評估與改進,以用人需求為輸入點,將用人需求和人才培養模塊進行配置研究,對配置不良的關鍵環節提出改進建議,其效果也得到相關研究的支持[17]。現代工程正以工程鏈的形式呈現集成化的趨勢,工程集成理念是為工程實際服務的工程教育的一種回歸,馬彤兵[18]以工程集成理念為指導,探索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的可行性路徑。此外,還有學者分別將三創教育思想[19]和動態規劃理念[20]融入工業工程人才培養過程之中。

    三、基于微觀維度分析工業工程高等教育研究

    工業工程高等教育研究的微觀維度,主要涉及到工業工程課程教學研究、工業工程相關實踐教育研究、工業工程專業實驗室建設等等。任何一門學科的產生與發展,都必然同學科體系的建立息息相關。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工業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確立大概在1993年左右,其包括制造工程專業基礎與專業課、工程數學、應用統計、運籌學、系統工程、工作研究、工程經濟分析、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技術、系統仿真、現代制造技術等主干課程[21]。當然,隨著時展,全球工程工業教育的課程體系也處于不斷演化之中[22]。在相關課程的教學方式上也越來越多樣化,包括模擬仿真[23]、游戲教學[24]、E-Learning[25]、浸入式教學[26]等等。還有些研究非常微觀,針對一門具體的課程進行研究,涉及到人因工程學[27]、工業工程實驗設計[28]、工業工程概論[29]、工業工程倫理教育[30]等。

    實踐教育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工程技術及管理人員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薛冬娟等[31]集成生產實習、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多種實踐手段,構建工業工程面―點―面的實踐教育體系。陳亞絨等[32]針對目前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對接地方企業生產實踐素材,強化實踐應用意識,開發綜合實踐教學網絡平臺,整合多維實踐教學資源等多種措施。李曼麗[33]以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為案例分析變革中的實踐教育理念。翟立新[34]通過對高校和用人單位實習現狀的調查,客觀地評價中國工業工程高等教育的實習現狀,并就其中較為突出的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從而為更好地開展實習工作提供依據,也為其他專業和學科的實踐性教育活動提供參考。

    由于工業工程學科的交叉性、綜合性和應用性,實驗環節在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地位。專業實驗室是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必要設施,也是與理論教育相呼應的重要實踐平臺。甘信華等[35]設計了一種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代工業工程專業教學綜合實驗系統,該系統以現代供應鏈的運作為背景,突出生產制造、供應、物流及銷售環節,具有系統化和綜合性,真實性等特點。祁麗霞[36]提出工業工程綜合實驗室的規劃思想和實施方案,構建軟硬件并重、面向現代專業技術、強調基礎專業技能的綜合立體開放實驗平臺,并對應規劃基于CDIO培養模式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為創新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支撐。徐笑梅和張則強[37]通過論證工業工程實驗室建設的迫切性,提出面向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工業工程專業實驗室的建設思路與方案,從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綜合實驗系統、工業工程體驗與演示實驗系統等方面詳細分析實驗室的建設規劃。

    四、總結

    1.由于受到工業工程應用水平和工業工程高校教“從校門到校門”的培養模式的限制,其教育團隊自身實踐能力的缺乏,導致單純的講授無法全面呈現企業生產經營所遇到的實際問題。

    2.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工業工程是跨經濟管理和工程技術等多個學科的專業,科研、教研的方面很多,培養目標與專業定位不明確,辦學時多個方向“齊頭并進”,特色不突出,工業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較差,畢業后的崗位適應能力不強。

    3.工業工程實踐教育條件不足。與其他專業現代化的場地、設備相比,工業工程實踐教育條件功能較單一,學生訓練的場地選擇的針對性不強,實踐課教學環節演示、驗證性實驗與創新性、綜合性實驗比例不合理。

    參考文獻:

    [1]Park,Y.,et al..Explor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Industrial Engineers:Result of Survey for Graduates with Industrial Engineering Degree[J]. Industrial Engineers Interfaces,2007. 20(1):1-10.

    [2]Badiru,A.B.,H.J. Baxi,Industr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J]. Industrial Engineering,1994. 26(7):66-68.

    [3]胡宗武.臺灣“工業工程”教育和研究情況的考察報告[J].工業工程與管理,1999,(01):53-55.

    [4]羅宜美,齊二石,毛照.工業工程高等教育發展研究[J].工業工程,2005,(04):106-109.

    [5]陳世平,廖林清,劉驛聞.我國工業工程教育略談.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6):67-69.

    [6]楊維平,施文麗.工業工程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90-94.

    [7]吳華榮,張素芳.機電類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10):179-180.

    [8]孫麗,于曉洋,馬自勤.機械類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in第十二屆工業工程和工程管理國際會議.中國重慶.2005.

    [9]李耀華.面向民航的工業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法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06):134-136.

    [10]劉炳春,蘭姣,楊振坤.面向石化產業的工業工程教育改革思路探討[J].化工高等教育,2010,(05):20-24.

    [11]胡海瑩,陳國華,王爽.面向區域產業需求的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輕工科技,2014,(09):117-118,157.

    [12]陳明.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國際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2005.

    [13]苑清敏,楊蕊,賴瑾慕.面向低碳經濟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32):64-66.

    [14]余力,付艷,李世其.工業工程專業開放性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6):141-145.

    [15]潘瀾瀾,等.CDIO理念下的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J].裝備制造技術,2015,(12):212-213+216.

    [16]黃麗,陳鴻.基于QFD的應用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5,(05):113-116.

    [17]K?iksal,G.,A.E?i,tman,Planning and design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quality[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1998,35(3C4):639-642.

    [18]R彤兵.基于工程集成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4,(24):42.

    [19]胡鴻,等.基于“三創教育”思想的應用型本科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以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4,(28):225-226.

    [20]蔣南云,方葉祥,蔡虹.基于動態規劃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02):58-59.

    [21]于江.工業工程學科及其人才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0,(04):65-67.

    [22]張順堂,張代芹.國內外工業工程本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比較[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2,(05):115-119+124.

    [23]Braghirolli,L.F.,et al.Benefits of educational games as an introductory activity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58):315-324.

    [24]Stefanovic,M.The objectives,architectures and effects of distance learning laboratories f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3,(69):250-262.

    [25]Jaeger,A.,et al.Total Immersion:Hands and Heads-On Training in a Learning Factory for Comprehensiv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3,29(1):23-32.

    [26]Bures,M.Efficient Education of Ergonomics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Study Program[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74):3204-3209.

    [27]Antony,J.and N.Capon.Teaching Experimental Design Techniques to Industrial Engine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1998,14(5):335-343.

    [28]Antony,J.and F.J.Antony,Teaching advanced statistical techniques to industrial engineers and business manager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1998.9(1):89-100.

    [29]Strawderman,L.and L.Ruff.Designing Introductory Industrial Engineering Courses to Improve Student Career Efficac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1,27(5):1019-1026.

    [30]Zamora,F.The European program for higher education,an opportunity for ethical learning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J].Dyna,2009,84(5):386-388.

    [31]薛冬娟,等.應用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研究[J].裝備制造技術,2011,(02):183-186.

    [32]陳亞絨,等.應用型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8,(18):147-148.

    [33]李曼麗.變革中的實踐教育理念――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2):22-25.

    [34]翟立新.我國工業工程高等教育實習現狀及對策研究[J].北京:全國第九屆企業信息化與工業工程學術會議,2005.

    [35]甘信華,李衛紅,張忠.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工業工程實驗室[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06):122-123.

    [36]祁麗霞.面向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工業工程綜合實驗室建設[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124-127.

    [37]徐笑梅,張則強.面向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工業工程實驗室建設[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7,(05):142-144.

    A Literatur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ZHOU Zhi-peng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00,China)

    第3篇:工程教育研究范文

    關鍵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采礦工程;教學改革

    目前,我國本科高校中有1047所開設了工科專業,占本科高校總數的91.5%;高校共開設14085個工科本科專業,占全國所有本科專業總數的32%;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人數達到452.3萬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規模的32%。中國培養的工程技術人員的總量雖位居世界前列,但合格的工程人才在世界的排名并不靠前。世界經濟論壇《2012-2013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美國81%的工程專業畢業生能夠立刻勝任工作,而中國只有10%。這說明我們高等教育存在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學生實踐能力薄弱等問題。為推動采礦工程專業本科教育改革,建設更為合理的采礦工程專業教育體系,采礦工程專業認證于2007年開始試點,目前已有中南大學、東北大學、湖南科技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等15所高等院校的采礦工程專業進行了專業認證。

    一、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內涵

    根據《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章程》,我國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目標是:構建我國工程教育的質量監控體系;建立與注冊工程師制度相銜接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促進我國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提升國際競爭力。1989年,由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6個國家的民間工程專業團體簽署了《華盛頓協議》,該協議主要針對國際上本科工程學歷(一般為四年)資格互認,確認由簽約成員認證的工程學歷基本相同,并建議畢業于任一簽約成員認證的課程的人員均應被其他簽約國(地區)視為已獲得從事初級工程工作的學術資格。目前,這已成為國際工程師互認體系中最具權威性、國際化程度較高、體系較為完整的協議,為工程教育提供了一個國際化的標準,給各高校的人才培養定位、課程體系設置提供了參考。截至2014年,已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韓國、日本等15個正式成員和德國、印度、中國等6個預備成員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是我國現行的最權威的工程教育本科專業認證標準,該標準由通用標準和專業補充標準組成。其中通用標準包括學生、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七項內容。從整體來看,我國的認證標準體系與美國相近,都是由基礎標準和專業具體標準構成。

    二、我國采礦工程專業認證的必要性

    采礦工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工程學科,以礦業工程為主,集地面、地下建筑、爆破工程、礦業技術經濟于一體,屬于多學科、寬口徑工程專業。中國加入《華盛頓協議》,意味著我國工程教育認證體系和認證結果將得到《華盛頓協議》簽約國家和地區的認可,對將來學生走向世界提供國際質量標準的通行證。這對于采礦工程專業的發展來說,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契機。與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接軌來建設采礦工程專業,可以更加明晰采礦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教育基本標準和改進發展方向。更加規范了在校學生實現對知識、技能等需求提供保障的措施,為即將畢業的學生就業并獲得職業資格提供了前提。通過全方位的專業認證建設,可以更加明確和細化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整合教學資源、提升教師工程教育素質,促進采礦工程專業的良性發展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所以,從自身發展需要、專業競爭力需要以及保證和提高工程教育質量等幾方面考慮,采礦工程專業實施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迫切需要的。

    三、專業認證背景下的采礦工程專業教學改革

    采礦工程專業認證的關鍵問題是確定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符合專業規范和專業認證標準。根據我國采礦工程專業規范和2015版專業認證標準要求,以西安科技大學采礦工程專業以例,在專業認證背景下,可在以下方面進行一系列教學改革。

    (一)整體設計培養計劃

    專業規范是指高等學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對專業知識、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環節以及相應的參考指標進行整體設計,并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育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條件、質量標準等給出定性描述和量化規定。專業認證更加注重的是其所培養學生具備的科學素養和從業能力。采礦工程專業是一門工程應用型很強的專業,需要從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變化、地域特色、學校對人才培養的理念以及學生的發展潛質等方面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定位。圍繞培養綜合型環境工程人才,以行業發展需求為動力,以工程專業認證標準為依據,建立具有比較優勢的采礦工程專業的有機整體。西安科技大學吸取認證專家的建議,從內部挖掘缺陷,進行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方面的深度改革,順利通過認證,便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等西部省份是我國未來發展的能源基地。因此探索培養能直接參與西部以至全國礦業工程的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西安科技大學的采礦工程專業設置在能源學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強大的教育科研平臺,因此,能夠在加強煤炭地下開采教學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知識擴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培養出具備固體礦床開采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在礦山開采(含地下開采和露天開采)、巖石工程、地下工程等領域從事規劃設計、建設施工、生產管理、安全監察和科學研究等工作的高級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滿足社會對采礦專業人才的需求。

    (二)優化課程體系

    為了滿足預期畢業生的能力,課程設置要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標,要能保證畢業生獲得進入該專業領域從事職業工作的技能。采礦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首先要包括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和專業類課程這四類認證標準里要求的基本內容,還應在此基礎上精心挑選增設采礦新技術等課程,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另外,為了促進企業需求與學生培養之間的聯系,在確定課程體系設置時邀請了企業或行業相關專家參與,充分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能力的需求傾向,并根據西安科技大學的辦學特色,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體系。修訂后的課程體系由四大模塊組成,包括通識課程、基礎課程、專業及專業基礎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通識課程和基礎課程按一般工科要求設置,使學生主要獲得基本能力;專業及專業基礎課程是采礦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培養其核心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各種理論進行有機整合,合理運用到實踐中,提高其工程實踐能力。

    (三)強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在掌握科學方法的基礎上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工程教育認證把對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查放在突出位置,明確提出要設置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對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要求高。采礦工程是一個工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專業培養計劃中要始終將本科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本科教育的全過程。首先,整合學科優勢,形成多層次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平臺。西安科技大學的采礦工程專業建有國家級“采礦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有省級教學團隊,這些都為專業人才的特色培養提供支撐平臺。專業實驗室向各年級學生開放,鼓勵學生參加開展課外科技活動和“挑戰杯”等科技競賽活動,安排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直接參加教師科研項目的部分工作,以增強科研意識和能力。其次,開展校企合作。在保障和加強現有實習基地建設加強投入的基礎上,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教育,拓展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參與工程實踐的機會,并將一些課程的教學帶到實踐基地進行,強化了教學與實踐的結合。

    (四)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強,才能提高對學生工程現場實習環節的指導水平。以專業認證為導向的采礦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必須提高教師的科研及工程實踐能力,從而帶動教學水平的提高。西安科技大學采礦工程系通過畢業生調查回訪和企業座談,及時反饋礦山企業對工程師培養的要求,引導其專業改革與發展方向,同時,鼓勵并支持專業教師與企業多聯系,通過掛職鍛煉,合作科研等方式,增加專業教師工程實踐鍛煉和培訓的經驗,使教師切實體驗企業的生產運作與對人才能力方面的需求,使其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將大量工程類意識、思維和工程技術方法滲透到課程中,將大量的工程類科研成果作為教學案例融入課堂,增強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的訓練。

    四、結語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開展對采礦工程專業的發展是機遇也是挑戰,也是全面提升采礦工程專業工程教育水平的一次契機,只有深切領會以學生為中心、以輸出為導向的認證理念,切實加大投入、優化課程體系、提升教學方法、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才能使我國的采礦工程專業真正與世界工程教育接軌。

    參考文獻:

    [1]支希哲,韓阿偉.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5,(4):44-47.

    [2]張學洪,張軍,曾鴻鵠.工程教育認證制度背景下的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教學改革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1(6):37-39.

    [3]王秀明.國際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特點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14-16.

    第4篇:工程教育研究范文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高等工程教育與產業集群逐步呈互動式協同發展趨勢。以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為導向構建符合產業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是高等工程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本文主要通過分析高等工程教育教學的現狀,探討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能與區域產業集群發展對接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對推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

    產業集群;高等工程教育;對接

    近年來,我國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在飛速地發展,人才缺口也相對較大。雖然在高校教育教學中,工程類專業較其他門類專業投入多、占比大,但卻出現相關企業在高等工程教育類畢業生中找不到合適人才的問題。所以,當前的首要任務是要重新審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教育體系,通過與產業的對接,培養企業切實需要的人才。

    一、對接產業集群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構建要求

    (一)建立相關的課程體系

    1.課程體系的優化

    高校應該結合企業對人才的需要,與企業內部的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深入討論研究,對高等工程教育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優化,并且結合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在原有主修課程的基礎上設置相關的專業性選修課程,促進教學內容的整合,體現新的社會需求,使得新的教學內容能夠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為高等工程教育體系的構建提供新的技術和知識。對于已經不能符合當前工程教育發展需要的、陳舊的技術內容應該刪除或者重新整合,并確保增設的選修課程內容與主修課程內容之間不存在重復的現象,否則會對課程體系的優化造成不良的影響。

    2.企業參與到高校的人才培養機制中去

    為了實現企業人才的充足供應,企業應該積極與高校開展教育合作,為企業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具體的實施方法是,企業可以安排自己內部的高級技術人員、專家等積極地參與到高校的教學研討中去,協助高校教學計劃的落實與完善,也可以參與具體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調整,實時地對相關的教學過程進行檢查,協助高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且為高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考核提供參考建議,協助學校深入了解企業對人才要求的內容和標準,促使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機制符合當今市場對人才的需要,保證學生能夠在將來的就業中及時地適應工作環境,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技術技能。

    (二)建設校內實習基地

    1.實驗輔助教學

    工程類的專業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實踐性和設計性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實驗課需要被特別地重視。在具體的實驗課中,要明確實驗課的目標,根據工程教育課程的內容,對實驗的實施進行具體的安排。尤其在學生的專業性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實時地對學生的實踐行為進行監督,保證學生能夠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實踐教育活動。當然,學生實踐操作的質量和學生實踐前的充分預習有較大的相關性,教師也應該根據學生實踐的具體情況,在實踐結束后對學生進行實時點評,指出實踐操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且有針對性地對個別學生的實踐操作問題進行個別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證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提升。在設置開放性實驗環節時,可以把實驗的思路分析、設計分析與網絡教學互動平臺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便捷地在互動平臺上找到相關資源,保證學生能夠在課后的練習中鞏固。教師可以把新的知識資源上傳到資源共享的平臺上,讓學生可以在實驗前進行預習,并且對知識難點可以在線與教師進行實時的交流,在互動平臺上就可以實現問題的解決。

    2.實驗小組設計

    在具體的教學課程中,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設置相關的學習小組,小組內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擔任小組組長的職責,對小組實踐的項目負責,充分發揮這類學生在小組中的帶動作用,減輕教師教學的壓力,使學生能夠在小組的操作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創造能力,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積極的意義。

    3.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

    高校的教育可以利用現在發達的信息技術,以企業的需求為根據創建以企業和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具體的實踐方法是,高校與企業積極開展人才培養合作,與企業建立網絡資源共享平臺,使用企業有價值的資源來輔助高校的教學實踐,保證人才培養的目的性,為企業提供其內部運轉需要的人才。創建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企業要在網絡平臺上提供企業相關知識技能的課程,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學習。企業提供的知識內容應該與學校的專業課程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第二階段,企業提供實踐操作技能的模擬訓練,保證學生在進入企業之前就可以進入企業實踐流程的模擬工作狀態,在模擬訓練的過程中,模擬內容一定要與企業的實際經營有最大程度的相關性,保證學生訓練項目的具體性和針對性,最終與學校共同對學生的模擬成效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使學生能夠及時發現模擬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改正,以保證學生符合企業和市場的要求。

    (三)建立校外實習基地

    高校不能把學生的實踐活動全部集中在畢業階段,應該為高校的每一個年級階段都設置符合該年級學生實踐需求的實踐項目。例如,大一的學生,由于剛開始接觸大學的課程,所以在實踐項目的設置上應該保持簡單易懂的技能培訓特點。主要的實習途徑有,企業經營環境的參觀、職業素質知識的傳授、企業技術人員職業發展的介紹、專家講座等,讓學生可以初步了解企業發展的情況,對自己未來將要從事的行業有一個初步了解。在具體的實踐項目中,對工程專業知識整體架構有初步的認知。在大二的時候,可以逐漸展開專業的實習,在經過技術講座和項目實習的介紹、加深對專業的認識后,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可能會提高、對專業實踐的積極性會不斷提高。通過專業性的實習,掌握初級工程技術技能。大三的時候就要適時地展開職業素質的訓練,通過專業的工程技術、項目實訓等,使學生對專業知識能夠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在一定的程度上奠定學生在未來從事領域的基礎水平。大四的實習是高校學生最終要經歷的一個實習階段,通過系統的實訓和實習,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為職業競爭能力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礎,為學生的就業質量提供專業性保障。

    (四)高校教師的實踐培養

    1.教師的項目實踐

    教師只有具備專業的技術技能,才能指導學生順利開展專業實習項目的訓練。教師只有不斷地更新知識技能,才能使學生掌握最新的工程知識和技巧。教師通過知識資源系統的更新,可以在教學備課中利用更多的教學資源信息對專業知識進行擴充,對企業的用人標準能夠以市場的動態狀況進行客觀分析,提供給學生符合企業用人要求的知識技能,明確培養學生的方向。教師通過系統的項目實踐,能夠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的操作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其教學的水平。

    2.教師參與企業的高端技術、管理培訓

    高校為了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就應該制定與企業人才要求標準相吻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在高校人才培養的體系中,教師是最重要的指導參與者,所以高校應該定期地對相關教師進行合作企業的高端技術、管理培訓。讓教師在企業的技術培訓中,了解當前市場的動態以及人才招聘的具體情況,把培訓中領悟到的技術技能應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學校也可以邀請企業工程師到學校為學生進行專業性的知識授課,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學校的教學與市場接軌,保證學生的培養模式能夠符合企業的具體要求,為企業輸出合格的人才。

    (五)培養國際化的高等工程人才

    現在國際合作頻繁,學校可以進行國際的校際交流,可以利用國際上先進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先進的高等工程技術和能力。例如,實施國際化工程實施流程、加入《華盛頓協議》等,為企業培養國際化的高等工程類人才。現在工程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注冊工程師是工程技術人員專業技能的一項重要證明,是現在企業對人才招聘不可缺少的一個條件。所以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競爭力,要展開與企業間的密切合作,為學生提供工程領域的重要資格認證培訓。

    二、與產業集群對接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構建策略

    (一)匯集高校智力資源,創新多樣化的公共服務

    產業集群的發展,是提高區域經濟優勢的重要因素,需要高校充分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資源,為產業集群提供公共服務的平臺。首先,要以高校為主體,進行高水平的合作創新,建立科學有序的集成創新模式,實現企業與高校的資源共享利用,在此基礎上解決高校與企業之間的生產關系問題。其次,建立專業的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專家顧問團隊,依據高校的工程技術,搭建公共服務的平臺,結合實際的產業發展情況,調動企業和高校之間的創新資源,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集群產業在社會經濟市場中的競爭力。最后集群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造成資源的消耗,所以保持與高校的科研資源的配合,建立產業生產服務的檢測平臺,使高校的技術人才與產業形成對接關系,不斷擴大行業與高校的合作層次與范圍,實現產業公共服務的多樣化。

    (二)構建高等教育區域中心,實現與產業集群的多元互動

    產業集群有其特殊的生產能力和生產工藝,需要建立高等教育與產業經營多元互動的關系。高等教育區域中心是人才和技術集中化的一個區域,在區域中有不同類型和規格的高等院校,可以在此特定的區域中心,實現人才培養功能、社會服務功能等最大程度的發揮,促進整個區域內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區域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但在區域教育資源的整合中,要以集群產業的產業化思路和商業化生態模式為實際參考,創新高校科技發展的模式。科技創新發展的模式有:第一,高校應該積極充分地利用政府下撥的資金以及民間投資的資金,推動自身校內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政府職能的充分發揮在高等教育與產業多元互動機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職能的充分發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高校實現社會資金的吸納,為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提供保障。第二,企業根據其合作的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發展企業的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高校畢業的大學生提供就業保障,打造高校特色品牌的高新科技產業集群,促進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以及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機整合。第三,高校選擇經營管理完善的企業,作為自身教學技術創新的基礎,利用企業獨具的優勢,建立高校的科研實踐基地,是高校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

    (三)構建高校學科與產業集群發展的網絡機制

    產業集群的發展和高校的學科內容有很高程度的關聯性,高校學科是培養技術人才的基礎,人才的供應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所以根據產業集群的分布狀況和資源的配置情況,來確定合作高校的基礎學科內容和實踐課程的科學配置。高校應該設立重點學科作為自身品牌專業,并與相關產業相適應,使產業生產實踐的每一個環節中都充分體現出知識技能的重要性,與高校的主體學科進行對接,在實現產業集群發展的同時,還能有效促進高校教育功能的優化。當然,產業集群的發展不能脫離先進的產業文化,只有充分發揮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對產業集群發展優化的引領作用,才能實現高等工程教育與產業集群的對接。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在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逐漸實現了與產業集群的整合協調發展,主要是通過利用高校的智力資源,創建多樣化的公共服務體制;構建高等教育區域中心,與產業集群展開多元化的互動;構建高校學科內容與產業集群發展的網絡機制,建立高等工程資格認證機制,實現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與產業集群的對接。

    作者:張寧 單位:燕山大學教務處

    參考文獻:

    [1]趙哲.大學與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的階段演進及推進策略[J].教育探討,2013(01):11-15.

    第5篇:工程教育研究范文

    關鍵詞:課程思政;成果導向;能源化學工程;教學;電化學催化

    1電化學催化課程思政的可行性

    1.1課程內容

    《電化學催化》為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的專業特色課程。本課程在物理化學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電化學科學的發展,重點介紹電催化基礎和重要電催化過程兩部分,內容包括從納米結構、表面結構、電子結構出發認識電催化過程和催化劑材料的性質,到電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從電催化還原基礎,到電化學固氮、電化學還原二氧化碳以及光電催化、燃料電池等電催化應用。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使學生較為系統地掌握催化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原理以及電催化技術的應用,了解電催化科學的前沿方向,初步培養學生具有應用所學基本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問題,并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1.2課程思政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將課程思政引入電化學領域專業課的研究已見報道。然而,在“電化學催化”這門課中幾乎未見報道,這主要是由于一些問題所導致。常見的如下:(1)一些專業教師對如何把課程思政引入電化學催化這門課還是一頭霧水,沒有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同時,傳統教學方法也侵染了部分教師,會出現教書和育人相脫節的現象,忽略了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2)“電化學催化”現行教材內容缺少思政元素。目前出版的“電催化”教材主要涉及電催化原理、特征等基礎理論以及重要的電催化過程部分,材料多偏重科學理論知識,沒有鮮明的思想政治內容,更缺少電催化領域一些人文精神的灌輸。(3)教學方法還是以前的多媒體教學,“電化學催化”課堂設計參考的常見方式為專業理論知識講授,缺乏對學生社會責任、價值觀的教育,對思政元素的探討和發現需要加強。(4)課程考核形式沒有多樣性,無法證明“課程思政”的關鍵性。目前,“電化學催化”課程考核形式為筆試,主要考查學生對課程基本概念、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及綜合運用課程各部分知識點的能力,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查欠缺,而上述能力的考核過程中無法體現課程思政的存在。

    2在電化學催化課程引入思政的初步研究

    就如何把課程思政引入電化學催化課程,本文將結合“電化學催化”的教學內容,探索專業知識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把思政內容由淺入深地添加進去,初步研究思政的可行性。

    2.1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

    以“電化學工程”教材中的內容為例,結合課程思政目標,梳理教學內容,從中挖掘可以切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和思政案例(表1)。《電化學催化》基于課程思政進行了教學內容的調整,仔細梳理和挖掘“思政元素”,思政內容的引入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接受度,潤物無聲地同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

    2.2探索多元化課堂設計

    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采用實驗型教學、提問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方法進行教學。將上述梳理的思政內容通過歷史紀實、新聞資料、圖片和視頻等信息資源呈現,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互動,課后引導學生繼續對課中思政內容進行反思和拓展[4];同時在理論引導的基礎上,關鍵電催化體系要讓學生親身參與設計催化劑的實驗,讓學生進入實驗室跟隨老師做一些基礎性的實驗,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通過在催化劑制備、性能測試及數據分析方面的引導與實踐,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得到了很好的升華,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協作精神。另外,要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有效利用互聯網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網絡課程資源學習有機融入現有的電化學催化線下課程教學模式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豐富思政教學內容,促進師生結合時代熱點案例進行思政討論,提升教學效果[5]。在實踐環節中,帶領學生參觀相關的催化公司,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3考核思政效果

    本門課程采用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綜合評定的方式,其中平時成績占40%,含課堂問答、實驗操作、線上證書獲取等;課堂問答主要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催化劑產業的發展歷程,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實驗操作主要通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工匠精神。線上學習主要通過學生在慕課上觀看一些相關視頻,彌補課時量不夠的缺點。期末考試成績占60%,采用閉卷形式。依據教學大綱和課程思政目標,將思想政治素質評價融入課程考核的每個環節中,引導學生關注和重視課程思政,分別從專業技能和思想兩個維度綜合評價教育效果,形成思政育人合力,使學生能力和思想同步提高[6]。

    3電化學催化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實踐反思

    3.1分清內容主次,注意教學技巧

    課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學模式要主次分明,必須是以專業知識為主,思政教育為輔。教師要明確專業知識的關鍵性,同時要使思政教育扮演輔助角色,這一系列定位要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如一。在教學安排中,仍要突出電化學催化課程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學目標,避免思政內容反客為主,占用專業知識的教學空間。要讓專業知識作為載體,以思政教育為催化劑,使學生主動學習這個“過程”高效而持久的運行。因此,在引入思政教育時,教師也要注意運用合適的方法和技巧。不能生搬硬套、毫無章法地加入思政內容,而要與專業知識這個載體互相依托、互相促進,在中國故事、人物事跡、社會熱點、歷史事件、經典案例、身邊案例中尋找專業知識、思政教育、學生情感三者的交融點,激發學生情感共鳴,這樣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且印象深刻,使得電化學催化課程思政教育有內容、有溫度、有趣味,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2電化學催化課程思政實施的行政輔助

    為全面開展課程思政工作,要重視高校層面的支持,學校要從制度、經費等宏觀層面支持和幫助專業教師,保障思政教學常態化、課程思政工作的順利實施。學院、教研室需要嚴格執行上級的部署。通過舉辦教學競賽、課程觀摩、教研室研討等形式,為調動專業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積極性,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績效獎勵,減少一些專業知識教學的工作量。

    3.3豐富《電化學催化》課程思政的評價方式

    為了豐富評價形式,可以讓其他學科的教師、學生參與評價思政在這門課教授過程中所起到的效果,這樣可以通過學科交叉,提升思政內容和方式的不足。課程評價的時間可以不限于一學期,通過跟蹤教學,觀察和記錄課程思政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對于電化學催化這門課來說,適度的實驗教學有助于讓學生了解到前輩在這個領域奮斗的艱辛,在實驗過程中,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把學生塑造成有理想、有擔當和善于團隊協作的人。

    3.4以創新創業為引領,產教融合

    為了給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專業支持,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優勢,建立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課程組應積極配合創新創業學院、就業指導中心、學生工作處、團委等部門,一方面將創新創業教育全方位融入“電化學催化”課程教學,為學生創新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選拔學業優秀的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為創新創業團隊提供支持,實現優勢互補。

    4結束語

    第6篇:工程教育研究范文

    [關鍵詞] 工程倫理教育;工程項目;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3)05?0080?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各類工程項目不斷涌現,且逐漸呈現出大型化、復雜化、綜合化和社會化等發展趨勢。工程建設是現代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影響的主要途徑,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繁榮和解決國計民生問題作出了相當重要的貢獻[1]。工程建設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徑,在設計、決策、運行和實施管理中涉及到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問題,如政治、法律、文化和自然生態等諸多領域。工程建設中是多學科知識的交叉應用,不同技術的結合發揮,并且由于社會群體的參與和利益、成本及風險分配問題的出現,使得工程建設中無處不在地滲透著人類價值。因此,在現代工程項目建設中,工程師不但要具備必須的專業知識,使其能夠進行工程項目的經濟價值和技術價值的判斷,還需具有與工程相關的倫理準則和道知識,以確保其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自身的職業職責、正確的理解其不同服務對象的利益和解決各個責任之間的矛盾[2-3]。

    為了使工程師能夠達到當代工程建設對其提出的新要求,最佳選擇是從工科大學生開始進行工程倫理教育。工程倫理教育是一門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兩者交叉的新學科,其目的在于樹立工科大學生在以后從事工程建設中的強烈社會責任意識,形成以倫理道德標準對待工程建設活動的自我習慣,并提升相應的行為能力[4]。然而長期以來工科類大學在教育過程中普遍的重理輕文,缺乏工程理論教育,學生自我定位于應用工程,忽視了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和社會方面的問題,至于從倫理道德角度來審視工程建設更是無從說起。因此,我國的工科大學迫切需要對學生進行工程倫理教育,開展對工程倫理問題的相關研究,從而使學生在未來的工程建設中具有工程社會評價和道德評價的能力。

    工程倫理教育興起于在西方發達國家,在其工程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并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道路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而我國工程倫理教育則起步較晚開始于最近二十年,發展較為落后,與國外相關問題研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一、國外研究現狀分析

    1. 美國工程倫理教育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其工程倫理教育建立的基礎具有多元化背景,必須建立統一的價值判斷標準作為教育基礎,以消除多種文化相互沖擊對工程倫理教育的不利影響。因此,美國工程倫理教育重視一般倫理素質培養,并對此制定了詳盡的標準[5]。

    工程倫理學家M. Davids對其學生介紹了工程倫理教育的預期目的,并得到了美國工程倫理教育界的廣泛認同,將其簡單概括為以下四點:① 增加學生的道德靈敏性;② 提升學生的工程倫理識判能力;③ 加強學生對行業行為標準的認識;④ 鍛煉學生的倫理意志力。

    美國工程倫理教育以工程師為主要研究對象

    向學生講授,使之明確工程師在工程項目建設中的社會責任,工程師的行業行為準則和正確認識到工程項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工程倫理教育中,向學生闡述在現在項目工程中工程師的社會責任高于其對雇主忠誠責任的這種變化,使學生正確認識到工程師對社會、工程行業和其他工程相關對象的責任,如環境生態。

    具體的教育實施方式,通常采用倫理學老師或哲學老師與工科老師組成教育小組,共同對學生進行授課;課堂方式采用類似于MBA的案例教育模式,主要以老師與學生的互動為主要形式,使學生在案例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學習工程倫理在實際工程當中的應用。教育形式以老師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型體驗式教學和學生自學三種途徑結合,重點培養學生工程倫理的工程實踐應用能力。

    2. 德國工程倫理教育

    與美國移民國家不同,德國自身歷史悠久社會文化以嚴謹著稱世界,因此其工程倫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均與注重工程倫理實踐教育及一般工程原則的美式教育不同。德國工程倫理教育關注更多的是對工程技術和工程倫理之間的關系研究,在更加深層次的角度上探討工程倫理產生和發展的本質,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其工程倫理教育的原則。

    德國工程倫理教育的方法,除了兼有美國課堂教授團隊及學生互動情景式教育外,還重視社會環境對工程師的工程倫理教育和推廣,其通過工程技術教育和技術倫理的相互推動來促進工程教育和工程倫理教育的不斷發展。同時,工程師協會在工程倫理教育的普及和發展中也是相當重要,以其為主導推進的社會繼續教育模式是德國工程倫理教育的一大顯著特點。

    此外,德國工程師協會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主持編寫了工程技術評估的指導方針,其中包括了對技術和經濟的效益、公眾利益、工程安全、環境生態及生活質量等多方面內容[6],并在1991 年政府將其作為工程師職業活動規范在全國范圍推廣。

    二、國內研究現狀分析

    國內對于工程倫理教育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浙江大學董曉燕以其《美國工程倫理教育興起的背景及其發展現狀》開啟了國內對于工程倫理教育研究的先河,隨后國內各高等院校諸多學者對工程倫理教育的本質、重要性和其在工程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對當代工程建設意義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工程倫理教育對于國內現代工程項目建設具有重大積極意義,尤其是國內工科大學長期以來重理輕文的教育理念,同時認為隨著社會成員價值觀念選擇多元化的轉變和多元化社會的形成,工程倫理教育必將不斷向前發展。

    許多學者對工程倫理教育適合于國內工科大學的教學模式和途徑進行了研究,王進[7]借鑒國外工程倫理教育的實現模式,提出了適合國內教學的兩種教育模式:一是教師獨立授課、有序有層次的系統教學;二是結合學生的橫向貫通、深度結合。其第一種模式的理論依據是認為工程倫理教育屬于新型的多學科交叉課程,傳統工程類學科和人文學科均不能對其內容進行完全覆蓋,因此必須建立國家統一標準,開設常規化、正規化的工程倫理教育課程;其第二種教育模式的具體形式是通過將工程倫理內容融入工程專業基礎課程和人文素質類公共課程,和結合學生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及生產實踐環節植入工程倫理問題。劉建軍[8]以建筑類專業為例對工程倫理教育的實施途徑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以下三種教育途徑:納入始業教育教學內容當中、開設工程倫理教育選修課、在專業課基礎上進行工程倫理教育。對于工程倫理教育的實施途徑,劉紹春[9]還提出了另外兩種途徑:一是根據學科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大量引入工程實際案例,引導學生對工程倫理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二是學校提供條件安排學生到實際工程項目單位進行生產實習,使其獲得工程倫理問題的第一感受,從而更加具體、生動地理解工程倫理教育當中的各個內容,和對其中問題進行切合實際的思考。

    還有一些學者對工程倫理教育理論內涵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研究,龍翔[10]根據工程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工程倫理問題,提出當代工程師應該具備以下三種基本的倫理素質:倫理意識、倫理規范和倫理決策,其中倫理意識是倫理動機和行為的思想基礎,倫理規范是倫理判斷和去向的標準,倫理決策則是解決工程實際倫理問題的方法和技術手段,與此相對應的其認為在工科類大學工程倫理教育當中也應該培養學生的工程倫理素質,加強其工程倫理意識、培養其工程倫理規范和提升其工程倫理決策能力。段新明[11]認為國內工程倫理教育在價值標準上過于模糊,阻礙其進一步發展,介此其提出了工程倫理教育的價值譜系構成:自然倫理、商談倫理和責任倫理,其中自然倫理是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商談倫理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責任倫理則是指人與自身之間的關系。

    三、國內工程倫理教育存在的問題

    國內有關工程倫理教育的研

    究起步較晚,雖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在實際教學中仍舊成存在一些問題。

    從宏觀上國內工程倫理教育看主要表現學科劃分不恰當和缺乏系統教育體系,國內多數院校將工程倫理教育分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削弱了與工程專業學科的聯系,另外由于缺乏完整的教育體系、教學大綱和國內自主完成的教育資料,使得在實際教育過程與工程專業學科不能恰當銜接,教學內容理論化、工程案例國外化,不能有效的解決國內工程項目中實際倫理問題。

    從微觀上看國內工程倫理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明確的教育目標、適合國內學生的教學手段和教育成果評價方法。教育方式主要是以教師課堂理論教育和思想灌輸為主,缺乏對于工程案例的情景式互動討論,盡管此種方式有助于學生系統掌握工程倫理教育相關知識,但缺少了學生對工程倫理認識和判斷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未來實際解決工程倫理問題。

    參考文獻:

    [1] 楊迎潮.關于加強工科大學生工程倫理教育的思考[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6-10.

    [2] 曹南燕.對中國高校工程倫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37-39.

    [3] 黃時進,王榮發.在理工科博士生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中開展工程倫理教育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7(3):32-34.

    [4] 王進.論工科學生的工程倫理教育[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4-15.

    [5] 湯敏.我國工程倫理教育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

    [6] C. Mitcham.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69.

    [7] 王進.論工科學生的工程倫理教育[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4-15.

    [8] 劉建軍.高職院校工程倫理教育初探——以建筑類專業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31-134.

    [9] 劉紹春.工程倫理教育與理工科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39-41.

    第7篇:工程教育研究范文

    【關鍵詞】工程教育認證非技術能力培養模式

    高等工程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其人才培養質量直接決定了國家科技進步水平,同時也直接反映了國家的制造能力、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等綜合國力。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100多所高校舉辦工程教育,其工科專業的招生數、在校生人數、畢業生人數都遠遠高于世界其他國家,穩居世界首位。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198所高校的846個工科專業參與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程教育的宏大規模架構起國家工業體系建設與發展的重要資源庫,是我國經濟轉型、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保證。如何切實評價和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總體質量,已成為國家戰略層面的議題和挑戰之一。

    一、工程教育認證對非技術能力培養的要求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不僅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也是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重要途徑。2016年6月2日,我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這標志著由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CEEAA)認證通過的工程專業本科學位,將得到美、英、澳等所有《華盛頓協議》正式成員國的承認,也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質量標準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綜合《華盛頓協議》成員國實施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工程專業畢業生所具備的能力可分為兩類:(1)與技術相關的能力,稱為技術能力(Technical skill或Hard skill);(2)與技術關聯較弱,但對職業發展至關重要,稱為非技術能力(Professional skill或Softskill)。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用標準中的畢業要求(能力達成要求)共12條,具體情況為:5條涉及技術能力(工程知識、問題分析、設計/開發解決方案、研究、使用現代工具);4條涉及非技術能力(職業規范、個人和團隊、溝通、終身學習);3條涉及技術與非技術能力的融合(工程與社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項目管理)。由此可見,與技術能力一樣,非技術能力也是工程專業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外的行業/用人單位和高等工程教育者均有高度一致的認識:在學生未來職業發展中,非技術能力具有與技術能力同等重要的作用。美國ABET認證標準和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2015)》的畢業要求中,明確提到非技術能力的重要性,其主體構成要素包括團隊合作精神和領導力、有效的溝通交流能力、終身學習能力、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等。

    二、我國工程教育中非技術能力培養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非技術能力培養課程體系設置還有待完善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課程設置能支持畢業要求的達成,課程體系設計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課程體系必須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15%),使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時能夠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通過調研發現,工程專業的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課程體系設計,企業或行業專業家能夠參與。但非技術能力課程體系多見于選修課或第二課堂,沒有針對工程專業的具體特點設置。

    2.非技術能力達成度的評價方法缺乏系統性和靈活適應性

    非技術能力不僅對工程專業學生的在校學習很重要,而且對他們的未來成就也有無可否認的巨大影響。綜合國內外針對工程教育非技術能力培養的相關研究進展,可以發現國外學者已經提出多種非技術能力表征方法,利用統計手段或分析模型,對特定專業畢業生的非技術能力進行了反饋評價,并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教學組織模式。相比而言,自2006年我國啟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以來,國內的教育學、教育管理研究者對學生的學術/技術能力培養和評價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但從文獻調研情況來看,研究工作大多強調非技術能力的重要性,專門研究學生非技術能力的培養方案、表征與評價方法的工作并不多見。針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涉及非技術能力的7項畢業要求,效果評價辦法單一,非技術能力表征、評價方法研究和創新培養模式探索,還處在初級階段。

    3.教育者和學生對非技術能力的培養未產生足夠的重視

    教師在學生非技術能力培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技術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開展融入性活動的主動性和創新性,比如說論壇、項目、實地研究,等等。但是調研發現,當前教育者們面臨的密集課程和繁重工作量,一些教育者或者依然未認識到學生非技術能力的重要性,或者未全身心投入到非技術能力培養中。學生在獲取所有重要的非技術能力培養中,缺乏參與度、努力度、投入度,這也說明,學生并未積極地參與到某些項目中,而且未必所有學生都能從大學活動中受益。

    三、我國工程教育中非技術能力培養模式探索

    1.組織開展技術與非技術融合的教學活動

    非技術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融入性教學活動,利用各種各樣的計劃性活動開展,如個人或小組演講、小組協作、項目、論壇、討論、案例研究等。在公共基礎課程(包括數學、自然科學類)教學內容中,滲透學科發展歷史和人文等非技術要素,進行非技術能力的學習啟蒙;在外語類教學環節中,設置開放型作業,要求學生與國際友人進行特定主題的研討,并形成記錄和報告;在工程基礎、專業基礎與專業類課程中,突顯報告撰寫、討論和溝通、評價和分析等非技術要素的融合;在課內實驗與課程設計中,重點培育團隊協作、經濟決策和項目管理等能力。

    2.組織開展專項訓練和實踐訓練以新生研討課、通識教育必修和選修課為依托,專門針對職業規劃、項目管理、人文素養、法律和健康等內容進行課程教學;以小型項目或課外培育計劃為載體,組織學生參加科技與創業競賽、參與科研子課題研究。以項目實施為驅動,強化學生的團隊和責任意識、項目管理經驗,以及在多學科交叉環境中進行問題分析、評價和決策的能力;通過參觀科技/人文展覽、參加學術報告會等形式,引導學生理解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與規范等非技術要素;進行社會調研和企業實習等,在實踐中體會非技術能力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

    第8篇:工程教育研究范文

    Abstract: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port presents the general arrangement of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culture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it means higher education must transform consciousness, cultivate holistic talents with knowledge, skill and quality. This concept gives a new challenge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original strained teaching resources. The article is established in available resources for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presents the new teaching organization model guided by "JIT" ideology, and then practice in microcosmic fields to provide lessons for practice activities in macroscopic field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universal resource combination mod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關鍵詞: 工程教育;JIT;教學資源整合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JIT;teach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3-0248-03

    ————————————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期間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工程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研究”(HGJXHB1 110865);黑龍江科技學院教學研究項目“基于‘JIT理念’的《工程教育》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實踐”(JY12-182)。

    作者簡介:鄒新凱(1980-),女,黑龍江拜泉人,講師,從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徐文娟(1963-),女,遼寧撫順人,教授,從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

    0 引言

    黨的十報告對我國社會發展現狀作出全面總結并提出了新的規劃,這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必須適應時代的呼喚,不斷開拓思路,創新性地解決高等教育教學資源不足與社會對人才需求全面化之間的矛盾。十報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這個“五位一體”的總布局,說明作為上層建筑的中央政府已經意識到過去那種高投入、高污染、低收入的生產結構急需轉型,這要求我們高等教育相關部門必須培養具有高技術能力、高人文素質和高生態環保意識的新一代國家建設人才。

    1 本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1 理論意義 第一,扭轉過分重視經濟建設的短期效益、忽視人文生態建設長期效益的錯誤觀念。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內大規模經濟建設使人們習慣了事事以經濟效益優先,粗放式的經濟結構以生態環境被破壞和人文素養的集體缺失為代價獲得緩慢增長,生態環境保護和人性關懷訴求與經濟效益在大部分領域發生沖突,人們往往選擇忽視社會道德規范去追逐利潤最大化,這種短期效益的追逐給人類社會長期居住的生存環境帶來嚴重挑戰。作為此類沖突代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呼吁我們必須轉變錯誤觀念,回到“五位一體”建設的正確道路上來,而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質培養成為實現這一回歸的必然途徑。

    第二,對工程科技人才素質內涵給出明確的定義。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涉及到素質教育改革的現狀是,片面抓住工程倫理、工程文化、科技價值觀等局部素質要素進行經驗式的改革,其結果是很難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無法實現運用實踐中獲得的理論進一步更有效地指導實踐的良性循環。本研究將嘗試對工程科技人才素質內涵進行定義,明確工程科技人才素質的內部構成及各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并以此作為工程科技人才培養體系中素質教育平臺構建的理論依據。

    第三,突破傳統工程科技人才素質培養方式,構建根植于工程科技本身的素質培養理論體系。我國高校傳統的工程科技人才素質培養方式以哲學、政治經濟學、大學生思想品德修養等課程為主體,獨立于工程科技理論與實踐體系之外。這種素質培養方式的弊端有二:其一,素質教育與工程科技知識技術教育的分離使得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被忽視;其二,素質教育以類似于工程科技知識灌輸的方式進行使受教育者產生厭惡情緒。本研究致力于構建一套全新的工程科技人才素質培養體系,將素質教育與工程本身相結合,通過關注工程科技產生的環境問題、分析人文因素在工程科技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等手段引導受教育者逐步樹立科學的工程科技價值觀念。

    1.2 實踐意義 第一,提高人才核心競爭力。“JIT理念”的精髓首先體現在以需求為導向。以“JIT理念”為人才培養指導原則,根據社會對不同領域、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包涵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訓練以及綜合創新能力訓練的培養體系,真正實現高校人才培養對社會需求變化的快速響應,提高體系下人才的核心競爭力。這種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是高校人才培養適應社會變化的根本保障。

    第二,優化教學資源配置。“JIT理念”的精髓其次體現在“拉動式”安排過程,消除浪費。本研究擬構建的工科人才培養體系將高校內部所有資源視作教學儲備,根據社會需求形成人才培養“看板”后,在全校范圍內實現人才培養環節的組織過程。這種教學資源配置的優勢在于,打破專業壁壘,靈活機動地進行跨學科教學資源整合,避免相同教學資源在不同專業的重復設置,消除浪費。甚至更進一步,在高校與高校之間共用教學資源,以跨學校、跨地域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實現全社會教學資源的高度整合。

    第三,為跨專業合作提供統一的對話平臺。當前跨專業合作工程越來越無法忽視的問題集中在兩點,一是不同院校對工程科技素質的著眼點不同,工程科技使用者們形成的生態意識、科技價值觀念、工程倫理價值取向存在較大差異,無法保證工程在責任、文化、生態方面形成趨同認識;二是工程師對專業外領域一無所知,與其它工程領域工程師的交流協作十分困難。本研究通過對工程科技素質內涵的重新定義來構建通用性的素質培養框架,并通過增強跨學科工程領域學習來搭建不同領域工程人才合作的跨專業理論背景平臺,為跨專業合作提供交流的便利。

    2 以“JIT”思想為指導的工程教育實踐

    二十世紀后半期,一種高質量、低成本、并富有柔性的生產方式在日本崛起,被稱為JIT(Just In Time)生產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可以用現在廣為流傳的一句話來概括,即“只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這種生產方式的核心是追求一種無庫存或庫存達到最小的生產系統,為此開發了包括“看板”在內的一系列具體方法,并逐漸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生產經營體系[1]。JIT生產方式的最終目標是為企業獲取利潤,而我們將之引入到高等教育教學資源整合過程的最終目的是以更少的教學資源實現人才多樣化的培養,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優秀的建設人才。

    2.1 “拉動式”教學組織過程 本研究的教學模式出發點從企業需求開始,針對企業進行問卷調查,歸納總結工程行業領域內企業對人才能力需求的不同方面,并以權重進行排序,對于權重高的人才素質形成高校人才培養看板,然后根據人才培養看板組織不同層次不同環節的教學內容,實現目的明確的教學資源整合體系,以便更好地為人才培養服務,如圖1所示。第一步,針對社會行業領域對工程人才需求進行問卷調查,歸納總結社會對畢業生所具備能力、素質、技能的主導次序,按照權重進行排列,對于主要需求形成人才培養看板,用以作為高等學校對相關領域人才培養的總體方針,安排第一層次的教學環節;第二步,根據層次1教學環節需要培養對象應具備的能力、素質等方面制定層次1的培養看板,根據看板安排層次2的教學環節,以此類推,直到最后一個層次的教學安排。

    按照“JIT”思想進行教學資源的組織和人才培養的安排具有傳統方式無可比擬的優越性。首先,它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能夠根據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迅速作出反應。我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全國人民埋頭創業經濟發展的三十年,由此形成片面重視經濟效益忽視文化、環境建設的社會集體意識,體現在教學領域則表現為過度重視理工科學生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略人文情懷、工程倫理和環境保護等意識的培養。作為高等教育學者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社會結構轉型的實現必須依賴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的轉型,構建靈活多變的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是實現整個社會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保障。以“JIT”思想為指導進行教學資源配置能夠做到真正從社會需求出發,通過社會需求看板拉動式組織教學資源的合理安排,從而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實現教學資源最大化的整合。其次,以“JIT”思想為指導,能夠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進行教學資源配置,這種教學資源的共享從一個學校看來能夠打破各二級院系之間的壁壘,從地域性看來通過高校聯合培養能夠打破同一城市間不同高校的資源壁壘,從更大范圍看來能夠實現不同地域間高校的教學資源共享。值得一提的是,當教學資源共享的范圍擴大到企業生產實習的環節,即將企業生產實習納入到高校人才培養的環節之一,則會增強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的聯動性,具有無法忽視的現實意義。

    2.2 “JIT”思想在微觀教學領域的應用 以“JIT”思想為指導進行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宏觀教育領域可以以其進行指導,如根據社會需求擬定領域人才知識技能、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社會需求看板,根據看板分層次組織教學資源;也可以在微觀領域對“JIT”指導思想在一門課程體系中加以運用,達到教學目標實現和教學資源優化的雙重效果。這里以我們運行了六年的《工程教育》課程為例來說明“JIT”指導思想在微觀教學領域的運用。

    2.2.1 課程體系的構建 《工程教育》課程是一門素質教育課程,它創造性地將素質培養融合到工程知識體系中,使受教育者在學習科技知識的同時體會到其中蘊含的人文情懷。從課程教學目的出發設置教學“看板”,根據“看板”組織教學環節的實施,最后根據所需教學環節從已有教學資源中進行資源的優化設置,以適應不同專業授課對象在《工程教育》課程中的差異化教學,整個過程如圖2所示。

    《工程教育》課程的定位是面向全校學生的必修素質教育課程,它的教學目標是工程人才基于工程應用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根據這一教學目標形成受教育者工程系統意識、人文情懷以及創新意識培養的教學看板,根據此看板進一步形成了三大模塊的教學資源整合方式。系統意識主要培養“大工程觀”意識,隨著工程大型化、多樣化、集成化的發展趨勢,要求未來的工程師們必須具有跨專業合作能力,因此在精通本領域知識技術的同時,對其它相關領域也要有所了解,為跨領域之間的合作奠定基礎。這里以虛線標識的各專業領域內容按照授課對象的不同選擇差異化教學,比如面向機械類學生,開設其中的機械、機器人、電子工程、管理、計算機、交通運輸等相關模塊,而面向建筑類學生則開設建筑、材料、計算機、管理等相關模塊。人文情懷的培養主要立足于喚醒工程倫理、工程道德和科學精神[2],使受教育者建立起身為工程師的社會責任感和以人為本、保護環境的集體意識,以正確的價值觀規范工程師的行為,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科技成為造福人類的工具,實現“五位一體”建設的總布局。創新意識的啟蒙主要通過創新講座和分享課兩種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理論課介紹創新思維的方式,然后進行項目小組討論并形成匯報與大家分享。這種教學方式不但讓受教育者主動參與到創新訓練中來,還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團隊合作能力。

    2.2.2 彈性教師配置方式 “JIT”指導思想下的教學資源配置的另一個優勢是教師配置的少人化。如果按照傳統的師資配置,則意味著教學環節內每一部分均需要配置不同專業領域的教師,這樣造成師資隊伍的龐大,且由于教師水平的差異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以“JIT”思想為指導,本崗位招收的教師通常具有多學科專業背景,在其本科與研究生時期分別從事不同領域的學習和研究工作,這些具有差異化知識背景的教師在工作中逐漸成長為勝任不同專業領域的“多面手”,能夠同時擔任兩至三個領域的教學任務。這種彈性化的師資配置不但極大節約了教學資源,降低了教學成本,而且便于在授課中結合領域交叉優勢提供適當的創新思維和案例,提高教學效果。

    3 結束語

    在我國社會結構轉型的十字路口,為了實現“五位一體”的總布局,高等教育必須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來為這一目標服務。“JIT”思想指導下的新型教學資源配置體系真正做到了高校教學資源配置以社會多樣化需求為風向標,不但在較大范圍內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而且將教學資源高度精準化整合,實現差異化教學的同時降低了教學成本,減少教學資源的浪費。盡管這里僅對這種資源配置方式進行了微觀范圍內的實踐探討,但應該看到,這種方式在宏觀領域內同樣具有十分廣泛的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http:///view/112978.htm

    第9篇:工程教育研究范文

    關鍵詞:培養模式;培養規格;國際化空管人才;勝任特征模型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我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1-3]。《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國際航空交流與合作,努力增強國際航空競爭力。作為世界第二大航空運輸系統的中國民航,需要站在全球化的視角看中國的發展,要提高在制定國際民航標準問題上的話語權,要預判國際政策標準的制定。國際民航間競爭的實際體現是人才的競爭,所以要實現民航強國的目標,需要有卓越的國際化民航人才隊伍。空中交通管理作為民航系統核心業務之一,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航空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較強創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夠深度參與國際航空事務的卓越空管人才,以便更好地融入到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去,從而實現行業的安全、協調、可持續發展[4]。因此,以高端國際化空管人才的培養為目標,通過學習國外先進的工程教育理念,本文建立了“國際化工程應用型空管人才”勝任特征框架體系,并基于此研究了交通運輸專業(空管方向)“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培養制度,提升了人才培養系統中信息傳輸的效能,為培養既具備工程實踐能力又具備國際化人才特征的卓越空管人才做好了基礎性工作。

    1培養規格的確定

    國際化空管人才除需具備國際化人才基本素質之外,還應滿足民航職業的屬性和要求。為不斷滿足空管行業對國際化人才的迫切需求,確定國際化空管人才的培養目標為:通過系統的理論教學和綜合性、創新性工程實踐培養,使學生能夠適應國內外民航發展需求,具識技能要素族圖1國際化空管人才培養規格框架有健全的人格和嚴謹的工作作風,掌握系統的管制運行控制、流量管理、空域規劃、安全管理等理論基礎,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具有國際航空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全局意識,能夠從事空中交通管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空域規劃、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等相關技術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管理人才[5]。通過工作任務分析法和關鍵事件訪談法[6],本文以實證研究的方式構建了國際化空管人才勝任特征模型,并基于勝任特征模型確定了符合“國際化工程應用型空管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人才培養規格框架,如圖1所示。將國際化空管人才培養規格框架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12項畢業要求進行對比分析,確定國際化空管人才的培養規格如下。(1)了解人文社會科學基本知識,具備一定的工程美學素養。(2)能夠理解工程與社會、歷史、文化的關系和內涵。(3)身心健康,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4)掌握本專業所需的數學、自然科學知識,并能夠將其用于解決實際工程問題。(5)掌握本專業所需的學科基礎知識,并能夠將其用于解決實際工程問題。(6)掌握本專業所需的專業核心基礎知識,包括機構、法律法規、航空器、航空器的運行環境等相關知識。(7)掌握本專業所需的專業理論知識,能夠支撐空中交通管制工程實踐技能的生成。(8)掌握空中交通管制工程實踐技能,具備非常規情況和緊急情況的處置能力。(9)能夠利用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空中交通管理系統中的復雜工程問題。(10)能夠針對空中交通管理系統中的特定需求,創新性地提出解決方案。(11)能夠使用仿真軟件和信息技術工具,對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定問題進行預測和模擬。(12)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空中交通管理系統中復雜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和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結論的能力。(13)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較強的溝通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14)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15)具備項目管理的能力。(16)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人際環境和工作環境。

    2培養方案的設計

    以國際化空管人才的培養規格研究為目的要素,對“卓越計劃”培養模式系統中的內容要素——培養方案進行優化設計。基于培養規格,細化明確了國際化空管人才的知識—能力實現矩陣,借鑒麻省理工的“以學科為中心的一體化教學計劃”構造方式,并充分考慮空管的行業需求,突出工程應用型特色,同時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工程能力,建構了人才培養方案的架構如圖2所示,形成了學科基礎課程群、專業基礎課程群、專業及實踐技能課程群以及工程能力培養課程群。

    3教學方法和培養制度優化設計

    以國際化空管人才的培養規格研究為目的要素,對“卓越計劃”培養模式系統中的方法要素——教學方法和培養制度進行優化設計。3.1推進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問題為主要載體,主動探究和學習未知事物,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形成創新能力的一種教育學習活動[7]。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之具備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利用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使用仿真軟件和信息技術工具,滿足空中交通運輸中的特定需求,對空中交通管理系統中的特定問題進行預測和模擬,能夠采用科學方法對空中交通管理系統中的復雜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和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結論的能力。在培養方案中引入了CDIO(構思、設計、實現、運作)工程教育模式初級項目和高級項目,設計和建立了CDIO初級項目和高級項目的教學實施方案,推進研究性學習。由學生自主組建項目小組,各項目小組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項目組成員通過合理分工和團隊合作,按照項目管理的實施要求,完成從項目的構思、設計、實施到運行的全部過程,包括方案設計、系統設計、詳細設計、系統驗收、成本分析和項目管理,并撰寫各部分相應的報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工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協調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從而實現從技能型人才培養向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轉變。3.2強化國際視野的培養。為了強化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在第7學期開設空管運行新技術,以專家講座的形式講解空管運行方面的國際前沿信息和發展趨勢,并吸收法方的資源建設了空氣動力學、領航與導航、航空情報服務、管制規則與程序等十余門全英文授課課程,并在機場管制課程中引入外籍教員參與授課,使學生的英語學習不斷線,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推行新西蘭海外游學項目,項目模式為在新西蘭國家航管國際有限公司和梅西大學分2個學習階段進行,時間為第6學期,共27周。學生在外培訓期間成績和中國民航大學空管學院交通運輸專業第6學期學分互認,學生學習結束后可以獲得培訓證書。新西蘭國家航管公司為TrainAirPlus成員,所有課程均經ISO9001:2000和ICAO聯合認證。在培訓期間,學生不僅會接受最新的理論知識傳授,同時還會接受模擬機訓練,為今后的管制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培訓課程完全符合國際民航組織推薦的空中交通服務培訓標準。3.3校企聯合,推進實踐技能培養。與民航華北空管局簽署“4+2+2”深度合作協議,根據課程的不同性質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兩種模式:到企業的走出去模式和引企入校的引進來模式。認識實習、專業實習以及畢業設計,采用到企業的走出去模式,利用華北空管局的運行環境以及資深教員,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去思考和應用已學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機場管制、雷達管制等實踐類型的課程,采用引企入校的引進來模式,利用空管學院綜合實驗室的高保真實驗設備,由華北空管局和院校教師聯合授課,充分利用一線資深教員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院校師資深厚的理論知識,在雙方配合教學的過程中,將教學與一線運行情況緊密結合,使學生具備了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手快”的特點。3.4利用互聯網+教育改造傳統教學。自從MOOC傳入中國,受到了各方面廣泛的重視,名校、名師、名課等優質教育資源在全球共享,翻轉式學習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國民航大學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改造傳統教學,引進了若干門優秀網絡課程,并為創新創業類課程組織了混合式教學的見面討論課,授課教師通過生動鮮活的實例,解答在學校如何通過創新創業教育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把創新的理念變成實踐。在此基礎上,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以學生專業興趣為出發點,通過實戰訓練,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獲得了全國交通科技大賽一等獎、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天津市銀獎、“挑戰杯”市級一等獎等多種獎項。

    4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女人a毛片在线看| 伊人色院成人蜜桃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伊人成人网|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免费看的成人yellow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观看无遮挡|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91|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麻豆|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 成人毛片18岁女人毛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亚洲成人黄色网|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成人18视频在线观看| 无遮挡韩国成人羞羞漫画视频| 99精品国产成人a∨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