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區家庭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資料及方法
資料來源本社區2008年——2010年129例家庭出診病人進行了統計,兩年總出診次數129次,其中男性98例,女性31例。
2 結果
(1) 家庭出診病人的患者疾病種類:腦血管病人19例,高血壓病人41例,癌癥病人42例,外傷病人11例、肺心病人12例。
(2) 出診患者疾病分類、服務項目及出診次數:輸液47人、吸氧11人、肌肉注射36人、皮下注射7人、導尿41人、測血壓31人、灌腸23人。需出診的患者有以下特點:老年人、慢性病人、活動受限、行動不變。
3 體會
(1) 宣教與溝通: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士的角色應擴展為教育者。同時,護士工作范圍不僅局限在醫院內而且要擴大到社會,家庭中。開展社區健康教育,已成為當今護理工作的一大主題。通過社區教育,可使人們了解疾病知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使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達到最佳康復狀態。加強對家屬的健康宣教和指導,使其能夠很好地協助醫務人員,并加強對患者的家庭護理。
(2) 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防止輸液反應和人為感染的發生 。
(3) 通過出診不僅密切護患關系,增加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的機會及方式。社區護士精湛的護理技術、熱情的態度、更會增加患者及其家屬對護士的信任。有利于更好地開展今后的社區工作。
(4)解決了行動不便帶來的問題,減少患者因反復奔波醫院耗費的精力及醫療經費,
(5)在患者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治療,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境,加強患者的康復。
(6)增加社區和醫院的聯系,是社區衛生服務和醫院的重要結合點,也是社區衛生發展的一個突破口。通過院前急救,及時的將需要轉診的患者送到有能力的醫療單位,為患者爭奪了寶貴的搶救時間,同時也增加了與轉診醫院的默契程度,節約醫療資源,為患者增加寶貴生命時間。
4 存在問題
(1) 家庭出診(如輸液)風險性大。一旦病人出現輸液反應,發生病情變化,很可能由于缺少必備的救急藥品和醫療器械而得不到及時處理。
(2) 社區護理資源配備不足。如遇一人值班,滿足出診患者需求,在單位診治患者醫療護理安全
(3)院前急救措施單一,醫療器械有限,不能最大限度的滿足患者需求。
5 解決方法
(1)家庭出診輸液具有一定的潛在危險性。一旦發現異常,常令家屬措手不及,不能及時搶救,因此,對家庭出診患者應盡量避免在家里輸液,盡可能選擇口服、灌腸、吸入、肌注等給藥途徑。確因病情需要方可給予靜脈輸液。首次輸液觀察時間應稍長,輸液前向病人及家屬詳細交待輸液注意事項及存在風險,簽訂家庭輸液協議書,護士詳細記錄操作過程,要求病人及家屬簽字認可。因為到家里輸液的責任護士不能全程守護,一定要給患者留下聯絡電話,交待可能發生不良反應的常見癥狀,并詳細記錄患者電話號碼及家庭住址,及時電話或上門隨訪。
(2)物品準備充足:如注射器、輸液皮條、吸氧管、導尿包、肛管等要準備充足,一旦操作失敗避免不必要往返耽誤治療時間。
(3)社區護士應嚴格無菌操作,出診病人在家靜脈輸液等受到條件的限制,護士工作中應嚴格無菌操作,控制輸液藥品種類與輸液總量,應禁止容易出現過敏的藥物,如:青霉素,血液制品,中成藥等。
(4) 家庭輸液按要求保持穩定滴速。老年人心肺疾病的病人尤其重要,要教會病人及其重要關系人,學會數滴數,調節滴速,對可引起滴數改變的行為、動作,如排便、進食、飲水等要注意保持輸液針頭與滴管的通暢和高度,教會家屬輸液反應和輸液故障的觀察與處理的方法。
(5) 家庭輸液由于條件不同,輸入液體的溫度不穩定,以防輸入液體過冷或過熱,發生不良反應
(6)專業技術要求過強。要求護士能夠單獨操作,對血管狀況不好、食管、尿道狹窄的患者要求會掌握技巧,并能及時準確的處理突發狀況。
關鍵詞 腦卒中后遺癥 家庭康復 護理干預
腦卒中是我國常見病、多發病之一,近年來發病率仍在逐年上升,發病年齡有低齡化超勢。由于腦卒中后遺癥康復期長、康復機構病床緊張、家庭經濟負擔過重等種種原因,患者不能長期住院,大部分腦卒中患者在病情穩定后回歸家庭繼續康復。但有資料表明,國內腦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復護理帶有隨意性和盲目性,社區家庭康復護理尚未系統開展[1],從而使大部分患者錯過了最佳的康復時機,產生“廢用綜合征”和“誤用綜合征”,不僅影響其自身生活質量,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開展有效的社區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家庭康復顯得尤為重要。
開展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家庭康復護理的重要意義
實驗研究表明,腦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復可持續到形成損害>5年,甚至有報告直到腦卒中后7年仍有持續的功能恢復[2]。回歸家庭、社區的患者仍需要大量的維持性鍛煉,家庭康復最主要的是依靠患者自己和他們的家屬以及所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增強患者及其照顧者的家庭康復意識,對他們進行康復護理指導已是當務之急。崔柳等報道[3],社區康復治療有助于促進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康復是社區康復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康復機構的延續,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資源,滿足患者的感情需要,減少患者康復費用、家庭陪護和交通困難[4],有利于鞏固患者在醫院的康復治療效果,使病殘者的功能得到進一步恢復。探索適合我國國情、行之有效的腦卒中后遺癥家庭康復的社區護理干預模式,不僅能為廣大患者及家庭送去福音,也能促進我國社區護理事業的發展。
腦卒中后遺癥家庭康復的社區護理干預
建立患者康復健康檔案,評估患者康復情況: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家庭康復具有持續性和長久性,建立康復健康檔案可以使患者的家庭康復護理具有針對性和連續性。患者病情穩定回歸社區、家庭后,社區護士應及時進行家庭訪視,全面評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評估其家庭情感氛圍、居住環境、生活習慣及社會支持系統等,并制定家庭康復護理計劃,指導督促實施,隨時評估措施落實情況及康復效果并記錄,對措施落實不到位,治療效果不理想的,分析原因,重新制定康復護理計劃和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把康復計劃落到實處。
心理護理:腦卒中后遺癥常給患者及家屬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與心理壓力。一方面護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通過家庭訪視和電話訪視,從多方面觀察患者,準確把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心理需求和情緒變化,并根據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使之順利度過恢復期[5]。護士要尊重患者,傾聽他們的心理感受,對患者微小的進步也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對思慮過多、抑郁患者給予心理疏導,以提高患者自信心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要重視對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患者家屬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照顧占據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常常會感到疲勞、緊張,并出現焦慮、抑郁、敵視等負面情緒,導致他們承受著巨大的軀體、心理和經濟壓力。重視照顧者的生活質量,幫助他們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另一個患者的出現,同時也可以間接提高照顧質量,減少對醫療的需求[6]。
生活指導:腦卒中是行為性疾病[7]。龔菊紅等研究發現,較多腦卒中患者生活方式不利健康,多數家庭缺乏康復鍛煉的理念,家庭護理措施不能有效及時地進行改造,患者綜合健康水平較差。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會影響腦卒中的復發,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不合理飲食等諸多習慣均可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帶來負面的影響,延緩康復的進度甚至加重病情造成腦卒中的復發。因此,社區護理人員應加強對腦卒中患者及家屬的康復護理指導,注意合理調整飲食結構,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家庭康復效果,促進疾病早日轉歸或減少復發。
康復訓練指導:康復訓練應以自身主動活動為主,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指導患者及家屬回歸家庭后要堅持鍛煉,并介紹方法及注意事項。①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個人衛生、穿脫衣、進餐、移動等,糾正患者異常運動模式,加強患者自我護理活動訓練。較多對腦卒中后遺癥的護理理解存在“替代護理”觀念,即認為患者始終接受被動護理。而根據Orem自理理論的原則[8],在腦卒中的不同的治療階段,應根據患者的不同自理需求和自理能力,補充自理的不足。患者的主動參與是使其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復的關健。有學者提出Orem自理理論對于遺留有不同殘疾的腦卒中患者尤為適用。②肢體康復訓練:選用主動和被動訓練療法,依靠健側肢體進行被動訓練,依靠健側肢體的力量進行屈曲、前屈等訓練,并且過渡到患側肢體主動活動。并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如球、牙刷、杯等進行手功能的訓練。③語言功能訓練 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多焦慮,護士、家屬應多接觸患者,遲早誘導患者多說話,糾正其發音,由簡到繁,堅持不懈[9]。
為腦卒中后遺癥患者提供高水平的社會支持系統 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助于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康復,腦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復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支持,社會支持作為心理刺激的緩沖因素或中介因素,對健康產生間接的保護作用,又可維持良好的情緒體驗,從而有益于健康。社區內組織形式多樣的面對面的健康教育活動,向患者及家屬宣教腦卒中的相關基本知識、防治知識、康復知識等;提供24小時電話咨詢、定期進行家庭訪視,一般每個月1次,根據患者康復情況增減訪視次數,指導患者正確按醫囑服藥,告知藥物作用和不良反應,以及出現哪些毒副作用應立即停藥,及時就診;組建“社區腦卒中俱樂部”,加強腦卒中患者之間、家屬之間、護患之間的情感交流和經驗分享,消除孤獨感,滿足社會交往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協助充分調動家庭內外資源的積極性,協調康復專科衛生部門、患者所在居委、民政、殘聯、教育、財政等部門的合作,以滿足腦卒中患者的基本需要,使腦卒中患者得到社區、家庭、心理社會的支持鼓勵,更好地發揮腦卒中患者康復的潛在能力,取得更好的康復效果。
提高社區護理人員的康復護理服務技能
社區護士在腦卒后中后遺癥家庭康復全過程中提供連續性、綜合性的護理服務,擔負著照顧者、教育者、協調者等多重角色,要求護士具有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必須掌握較高的康復專業知識和康復護理技能,了解社會人文學知識,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和協調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強社區護理人員社區康復護理知識、技能的培訓,加強腦卒中專科護士的培養。
家庭康復是一種能提高患者生活活動能力,投資少產出多,具有社會經濟效益的形式。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家庭康復護理是現階段我國社區康復發展的趨勢,也是社區衛生服務的組成部分。開展有效的腦卒中后遺癥家庭康復社區護理干預,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經濟壓力,有利于促進社區護理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宏珍,李來潔,周春曉,等.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社區康復和預防的研究現狀[J].護理研究,2005,19(8):1419-1421.
2 李爭鳴.腦卒中后遺癥期的康復治療[J].廣西醫學,2005,27(6):914-915.
3 崔曉,胡永善,吳毅,等.社區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8):735-736.
4 龔菊紅,周華,何燕.家庭康復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社區康復,2009,8(3):224-228.
5 詹小平,郭秀婷,陳向女.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的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8,28(7):512-513.
6 明珍華.腦中風后后遺癥患者的機構和居家護理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9,4(21):210-212.
7 梁月香,嚴翎,杜紅兵,等.社區護理干預對提高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9):49-50.
關鍵詞:阿爾茨海默病 早期預防 家庭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7(a)-0223-01
阿爾茨海默病(以下簡稱AD)是老年期癡呆最主要的病因,占癡呆的50%~70%[1]。A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退行性變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漸行性的記憶力減退,智能缺損,情感障礙,步態改變,對日常生活失去判斷力[2]。AD不僅給老年人帶來了不幸,給家人帶來了痛苦,給社會帶來了負擔,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沒有任何一種藥物能根治AD。所以我們要在AD尚未出現前對它進行早期的預防,在癥狀出現后做好病情的治療及護理,控制病情的發展,還老年人一個健康安詳的晚年。
1 社區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預防
1.1 勤于用腦
AD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大腦的退化,進而導致記憶力減退,聯想障礙。正所謂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大腦的思維功能也會“用進廢退”的,長時間不使用大腦,腦細胞將會萎縮,腦部的血液循環也會逐漸下降,氧氣和營養物質不能及時送達大腦,AD的發生率也就會大幅度上升。所以老年人應適當的讀書、看報有助于大腦的活動,使全身各系統功能保持協調統一,促進身體健康。
1.2 保持良好的心態
老年人要對生活充滿信心和熱情,對事情開闊胸襟。經常與他人溝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冷靜應對,可以向老伴、子女傾訴,在傾訴過程中一旦發現有異常現象要及時就醫。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與社區其他老年人保持溝通交流,既增進了感情,也可以相互排憂解難。避免唉聲嘆氣,糾纏于個別事物,加重抑郁,不良的情緒會加速AD的發生。
1.3 加強體育鍛煉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已經不像年輕時手腳靈活、筋骨強健了,所以老人應該選擇運動量不要太大的活動來促進血液循環[3],例如步行、慢跑、散步等。進行體育活動會使人的血液循環加快,從而使經過大腦的血流量增加,使腦細胞得到充足的養分和氧氣。研究還發現,從年輕時而不是從老年時開始運動,才是預防AD認知功能下降的好辦法[4]。手的運動也很重要人活動手指可以給腦細胞以直接的刺激,對延緩腦細胞的衰老有很大的好處。
1.4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老年人吸收功能開始減退,體內營養物質的流失開始加速,所以飲食習慣尤為重要。老年人平時要以清淡的食物為主,多吃富含鋅、錳、硒、鍺類的健腦食物,如海產品、貝殼類、魚類、乳類、豆類、堅果類等,適當補充維生素E,中醫的補腎食療有助于增強記憶力[5]。并且在吃食物時要多咀嚼,有利于增加大腦血容量,提供癢和營養。還應做到禁煙限酒。
1.5 盡量避免使用鋁制炊具
鋁是一種兩性物質,它與酸堿都可以發生化學反應。如果用鋁制的炊具或餐具盛放酸、堿性食物,會使鋁元素游離出來污染食物。而人吃了被鋁離子污染過的食物,會使鋁在大腦、肝、腎、脾、甲狀腺等多個組織器官中蓄積下來,這會損害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使人的反應變得遲鈍,并會加快人體的衰老,最終可引發AD。
1.6 中醫療法
中醫對AD是以補氣益氣、補腎健腦為主,如首烏、熟地、菟絲子、枸杞、杜仲、黑芝麻等有益腎固精的作用。又如人參、龍眼肉、柏子仁、大棗、黃芪、黃精等都有充盈氣血、養心益氣、增進心智的作用。按摩或灸任脈的神闕、氣海、關元,督脈的命門、大椎、膏肓、腎俞、志室,胃經的足三里穴(雙),均有補腎填精助陽、防止衰老和預防癡呆的效果[5]。
1.7 積極防治心腦血管慢性病
目前的綜合方案是首先對心腦血管病進行治療,同時給予腦細胞活化劑及能量合劑,配合適當的智能和肢體聯系[6]。
2 社區阿爾茨海默病家庭支持護理
2.1 生活護理
指導家屬、照顧者了解AD的有關知識,掌握基本的護理操作技能,給患者做好穿衣、洗漱、兩便護理以及床鋪的整理工作。對長期臥床的AD老人,要幫助保持床鋪整潔、干燥,室內安靜,溫、濕度適宜,空氣清新。定時給患者翻身、按摩,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防止壓瘡,增強體抗力,預防并發癥。
2.2 飲食護理
指導家屬對AD老人給予全面、平衡、科學合理的膳食,保證營養的攝入。過多進食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可引起營養過剩,氧負荷增加,自由基的產生加快,衰老加速進展。對不知饑飽,進食不主動,喂食不合作的AD老人,更要耐心設法勸喂,保證每餐入量并要留心患者的飲食習慣與愛好,盡量滿足其要求,以增進食欲。
2.3 心理護理
由于精神因素與老年癡呆關系密切,為此做好AD老人的心理護理非常重要。根據AD老人的個性特點和知識層次,采用安慰、鼓勵、暗示等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其疾病的情況、治療方法和護理措施,鼓勵患者與家人、親友交往,以減少孤獨感,指導老人參加力所能及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從而喚起老人對生活的信心,使其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和自身存在的價值,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幫助老人盡快適應角色轉變,從被動接受治療轉向積極配合治療。
2.4 安全護理
老年癡呆患者由于智力、認知等功能障礙,日常生活中不安全因素嚴重威脅著他們的身體健康。營造一個舒適安全的居家環境,預防AD老人誤吸、誤服、跌倒和走失以及激越行為。外出攜帶安全卡(注明姓名、地址、聯系電話),夜間門要繁瑣防止老人走失。
2.5 認知功能障礙的護理
對記憶力障礙者強化記憶訓練,鼓勵和幫助認識目前生活中的人和事,回憶過去經歷過的事,保持室內設施不變。思維紊亂和智力障礙者應保持情緒平,對思維貧乏的患者給于信息刺激,尋找患者感興趣的話題,誘導啟發患者用語言表達,刺激大腦興奮性。在日常生活中鼓勵患者做一些簡單家務,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及體育鍛煉,提高大腦思維能力,增強記憶力判斷力。
參考文獻
[1] 陳生弟.神經變性性疾病[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807.
[2] 盧少萍,徐永能,張月華.全程護理干預提高老年性癡呆病人遵醫行為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4,19(19):35.
[3] 蔡偉群.老年癡呆癥病因初探及防治[J].中外醫療,2009,1(c):143.
[4] 洪震,周玢,黃茂盛,等.阿爾茨海默病的保護因素——運動和戶外活動[J].中國臨床康復,2003,7(1):25.
關鍵詞:老年人 糖尿病 護理保健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3(c)-0248-01
老年糖尿病是指老年人由于體內雌激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作用障礙,引起內分泌失調,從而導致物質代謝紊亂,出現高血糖、高血脂、蛋白質、水與電解質等紊亂的代謝病[1]。臨床上可出現多尿、煩渴、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重者易發生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并發癥或血管、神經等慢性并發癥。近年來尤以老年人多見,其高病發率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加強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健康指導尤為重要。為此,筆者在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從飲食、用藥、心理、運動等方面對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在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闡述如下。
1 飲食護理
長期、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預防并發癥、延長壽命和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手段。為了將血糖控制在穩定的水平,飲食治療是必不可少的治療方法之一,也是糖尿病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飲食護理至關重要。
1.1 低鈉高纖維飲食
高鈉飲食可增加血容量,誘發高血壓,增加心臟負擔,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加重糖尿病并發癥。所以,糖尿病人應該以低鈉飲食為宜,每日食鹽控制在3克以內[2]。同時高纖維素也有利于改善脂肪、膽固醇和糖的代謝,并能減輕體重,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適量多吃這類食物。
1.2 限制脂肪類、蛋白質及膽固醇的攝入
嚴格限制脂肪的攝入,多使用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每日攝入約25 g;蛋白的攝入以動物蛋白為主,至少超過1/3;膽固醇每日攝入量小于300 mg(約等于1個蛋黃的膽固醇含量),盡量少用肝、腎、蛋黃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2]。
1.3 少食酸性食物
糖尿病患者的體液多呈酸性。而谷類、魚、肉等食物基本上不含有機酸或含量很低,但在人體內徹底分解代謝后,留下酸性物質,對糖尿病不利[3]。因此要少食這類食物,多食綠色蔬菜。
1.4 遠離煙酒
多食煙酒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有時還會釀成意想不到的意外事故。為了自身的健康長壽,糖尿病患者應當遠離煙酒。如有上癮者也應減少攝入量,把煙酒的危害降到最小。
2 用藥護理
患者應了解各種藥物的種類、劑量、服用時間和方法,學會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及急救措施。應嚴格按照規定服用藥物,不可少服、多服、擅自停藥等。在服藥期間同時要注意血糖的檢測。發現異常及時就診。目前治療糖尿病仍以節制飲食和加以藥物治療。在服用藥物時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選用適合的藥物,常用的藥物如下。
(1)磺脲類:第一代藥物氯磺丙脲因不良反應多、作用時間持久,不宜用于老年患者;第二代藥物格列吡嗪適用于老年糖尿病并發輕度腎功能不全者。用藥時應注意其毒副作用,一旦發生藥物反應立即停止用藥,并盡快送醫就診。
(2)雙胍類:此類藥物適用于肥胖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但服用過程中會產生口有金屬味,消化道副作用,如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等以及乳酸性酸中毒等不良反應[4]。因此老年患者在服用此類藥物時應從小劑量開始,后逐步增加。一般選擇在進餐時或進餐后服用,并且需定期檢查肝腎功能,如發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觀察。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該藥適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單獨使用不會產生低血糖。其主要副作用是腸脹氣,伴有腸道感染者不宜使用。
(4)胰島素:胰島素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降糖藥物,主張積極、盡早應用,推薦白天口服降糖藥,晚上睡前注射胰島素。注射胰島素時,應該選擇適合的部位,如腹部、大腿外側、上臂外側四分之一部分和臀部[5]。注射應常更換位置,并且選用小型針頭。同時過量使用胰島素可引起低血糖反應,因此也應從小劑量起逐漸增加。老年患者在外出時應當帶上幾個糖果,在感到饑餓乏力的時候馬上吃一個,可以有效地防止因低血糖造成的昏迷,減少危險。
3 心理護理
(1)及時將糖尿病患者的發病原因,防治知識和護理方法告知患者及家屬,讓患者及其家屬對糖尿病有一定的認知;(2)鼓勵患者應當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3)建立良好的醫患、護患關系,多與患者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情緒,做好心理疏導工作;(4)耐心、仔細地給患者講解治療和護理的療效以增強其信心。在與患者交流時,要注意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多安慰,多鼓勵。
4 運動指導
糖尿病患者應當多進行運動,運動可促進熱量消耗,增加脂肪代謝,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運動還可以保持正常的體重,對放松身心、消除壓力、增強體質具有重要意義。運動時應該根據個人的身體條件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制定相關運動方案,量力而行,持之以恒。老年患者應該進行一定量的可輕松完成的有氧耐力運動,不易做無氧劇烈運動。如購物,散步,做操,打太極,練氣功。一般以餐后1小時運動為佳,每次堅持30~60分鐘,每周不少于4~5天[6]。
5 生活保健指導
(1)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要治愈并非易事,需要增強老年的自我照護能力,學會自我合理的控制血糖,指導老人自我測量血糖,維持血糖穩定;(2)為老年患者制定相應的飲食與運動的方案,并督促其實施;(3)指導老人正確處理精神壓力,保持平和的心態,積極樂觀地治療疾病。并且要適當的進行戶外運動,多于旁人交流溝通。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睡眠,遠離煙酒,積極應對疾病,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4)家人要為老年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多與老人交流談話,傾聽他們的想法,使老人心情舒悅得以度過一個幸福安詳的晚年。
參考文獻
[1]化前珍.老年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73-176.
[2]李清華,李清紅,蔣文,等.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飲食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9):532-534.
[3]張海輝.體液的酸堿度與健康[J].膳食與保健,2009,5.
[4]盧曉沅,陳子輝.二甲雙胍不良反應[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14):2854.
近些年來,高血壓患者與日俱增,其病情也日益復雜,難于實現短時間內治愈[1]。由于患者不能長時間依賴住院以及門診治療,因此,就需要社區充分發揮方便、快捷的優勢對高血壓患者提供各種形式的護理幫助。高血壓通常會伴有靶器官損害或其他的危險性因素,對高血壓患者進行綜合性干預,才能達到預防和控制病情的效果。本文主要探討社區高血壓實施家庭護理的有效性,現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高血壓患者78例,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9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齡在35~77歲,平均年齡為(57±2.18)歲;其中:中度高血壓患者23例,重度高血壓患者16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社區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患者年齡為34~76歲,平均年齡為(56±2.13)歲;其中:中度高血壓患者20例,重度高血壓患者19例;研究組則在對照組治療的護理基礎上配合進行家庭護理。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病情等臨床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社區常規的護理干預模式進行護理:定期組織社區的高血壓患者參與戶外活動,以有效抑制患者膽固醇的升高,改善其血液循環情況;指導高血壓患者形成定期的、適用于自身身體實際情況的運動習慣;向高血壓患者及家屬發放關于高血壓的成因、預防、治療及護理方法等相關資料,同時,社區人員定期組織高血壓患者級家屬集中聽課,詳細解答關于高血壓的疑問及注意事項等,以及時發現并解決高血壓患者在康復以及治療中遇到的難題等。研究組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家庭護理,家庭護理具體操作如下:①心理指導:護理人員對高血壓患者提供一定程度的心理指導,指導高血壓患者及家屬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如何控制患者的不良患病情緒等,進而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②用藥指導:護理人員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詳細的用藥指導。使患者及家屬準確掌握用藥規律和用藥方法。同時提醒家屬不能無故停藥,以減少和避免患者出現停藥綜合征。③指導飲食結構:護理人員根據高血壓患者的身體情況,指導其完善飲食結構。比如,膳食的搭配,保證鈣、鉀等的攝入量,減少鈉鹽攝入量等,以避免體重過高的高血壓患者過多的攝入熱量和脂類,進而為其快速康復奠定基礎。
1.3觀察指標 護理2個月后復查兩組患者的血壓情況:①顯效:收縮壓下降為100~130 mmHg,舒張壓下降大于10mmHg,并降至正常范圍或者下降20mmHg以上。②有效:收縮壓下降為131~140 mmHg,舒張壓下降雖未達到10mmHg,但已降至正常范圍,或者下降10mmHg~20mmHg。③無效:收縮壓>141 mmHg,舒張壓為96 mmHg。
其中,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及有效率之和[2]。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使用χ2進行檢驗,P
2結果
兩組護理的有效性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的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82.05%,兩組之間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2012年10月-2014年2月在本社區服務中心登記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132人及其家庭監護人納入研究。病患年齡7-73歲,病程2-35年。精神分裂癥106人,癲癇伴發精神障礙13人,阿爾茨海默病2人,精神發育遲緩智力殘疾6人,雙相障礙5人。監護人文化程度:小學43人,初中74人,高中及以上15人;與病患關系夫妻51人,父母/子女78人,兄弟姐妹3人。病患所在家庭普遍存在居住條件差,病患缺乏家庭照顧,其家屬文化層次低、生活壓力大,家庭經濟收入拮據,困難家庭多等情況。
1.2社區護理干預方法
1.2.1建立病患家庭分級健康檔案 由上級精神專科醫療機構確立轄區內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危險性評估分級,將分級評估的0-5級分別記分0-5分標注在其健康檔案封面上。同時設計精神病防治知識認知表對病患家屬在藥療、生活、安全護理及社會功能恢復等方面認知水平進行測試,根據測試成績由高到低分四檔分別記0-3分,即認知測試100-76分記0分,75-51分記1分,50-26分記2分,25-0分記3分。該分值同樣標記在該病患的健康檔案封面上。兩分值進行相加,其綜合評分越高則說明該家庭在監護病患方面情況越差,病患治療、預后的風險性越大,本社區也以此增加對該家庭的走訪、巡診及電話隨訪密度。綜合評分為4分及以下,每季度隨訪1次;綜合評分5-6分,每月隨訪1次;綜合評分7-8分,每月隨訪2次。
1.2.2藥療護理 由于重性精神病無法根治,藥物就是控制其癥狀的必然選擇。精神類藥物普遍存在的針對性強、副作用大的情況,因此藥物的種類、服用的劑量、服用的方法都有嚴格要求。如何正確使用藥物,病患對醫囑的依從度,以及不良藥物反應的處置,這都是社區護理干預的重要內容。重性精神病患者普遍存在自理能力差,尤其處在發病期或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時,病患家屬在病患履行藥療方面的配合與支持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在社區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可配合對病患改變給藥途徑,如肌注給藥;或將藥研成粉末混在食物、飲水中讓病患服下,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1.2.3生活和安全護理 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是防止病患疾病復發及促進其康復,提高其生活質量的基礎,也能有效地配合社區護理在病患個人衛生、飲食起居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干預。病患所在家庭能有意識地培養病患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為其提供衛生、定量、清淡、營養均衡的飲食,監控病患的睡眠狀況,協助其進行適當家務勞動和戶外活動,能及時有效地避免和消除刺激其疾病復發的外部誘因。同時還能及時對病患生活環境中的危險品,如刀具、棍棒等進行管控,這對有自傷、自殺、他傷、他殺傾向的病患顯得尤為重要。
1.2.4病患家庭的護理干預 病患所在家庭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經濟拮據,生活壓力大。另外社會上仍存在對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所在家庭的歧視現象,很容易讓其家屬對病患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狀態,出現對病患漠視、敵視、不注意與病患情感溝通方式的情況。這對促進病患康復,防止其疾病復發,乃至社區治安極為不利。本社區采取個別和集中兩種家庭護理干預模式,將心理疏導與健康教育相結合。把病患家屬進行精神病防治知識培訓與本社區扶貧幫困活動相結合,給予他們適當日常生活用品的物質獎勵,以提高病患家屬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本社區設立專職精神科醫護站,方便病患家屬及時獲得社區醫護人員的專業指導。針對轄區內重性精神病患的特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編制和印發簡易識別藥物不良反應、病患復發先兆,以及掌握應急處置措施等內容的實用小冊子,方便病患家屬能先期對癥施行。同時要求病患家庭加強精神類藥物的安全管理,防止他人誤服或被別有所圖的人所利用。
1.2.5社區健康宣教和病患社會功能恢復指導 本社區開展了一系列健康宣教活動,向轄區內居民宣傳精神疾病防治知識,使社區居民樹立正確對待重性精神病患的觀念、消除歧視,從而減輕病患家庭社會生活中的壓力。并鼓勵社區內企業獻愛心、伸出幫助之手,改善病患家屬的就業狀況。對于有一定自知能力的病患,鼓勵其在家屬的陪同下與醫護人員接觸、溝通、傾訴,使其對自身疾病有正確認識,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在社區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參與社區活動,培養其適應社會環境能力及自信。
2 結果
本社區服務中心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對轄區內重性精神病患及其家庭施行聯合干預以來,在病患暴力行為危險性評估等級,病患所在家庭對精神疾病防治知識,及病患家庭監護能力缺失三方面均有顯著性改善,數據見表1,表2,和表3。
表1 家庭干預前后病患暴力行為危險性評估等級情況比較
表2 家庭干預前后病患家屬精神病防治知識認知水平情況比較
表3 家庭干預前后病患家庭監護能力情況比較
3 討論
暴力行為與某些精神疾病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Fazel的研究表明1/20的暴力行為犯罪來自精神病患者[2]。然而住院接受治療的病患及其住院時間都是有限的,他們絕大部分時間仍是在社區生活。對此本社區聯合上級專科醫院開展以病患家庭為主體的健康教育等多種形式的社區護理干預措施,病患在醫囑的依從性,減少復發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家庭氧療 調查分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8-0034-03
Investigation and the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oxygen therapy for 48 patients with th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t their home in the rural community
CAO Hong-mei
(Dongping Township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of Chong Ming County, Shanghai, 202178)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the situation of the oxygen therapy of the patients with COPD at home in the community. Method: The 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oxygen therapy of 48 cases with COPD at home in the communit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s. Result: The use rate of home oxygen therapy was 8.3% and its using time was 2-10 hours. The causes of low using oxygen therapy at home included patients, family members, the health personal and the social factors. Conclusion: The health education of oxygen therapy at hom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the patients with COPD, family members, and the health personnel and the society should support to enhanc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oxygen therapy at home.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xygen therapy at hom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呼吸系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患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目前已成為全球致死原因第4位[1]。在我國,每年因COPD死亡的人數達100萬,致殘人數也達到100萬[2]。隨著病情發展COPD患者往往會出現缺氧,缺氧對身體各個器官,尤其是心、腦、腎損害明顯,從而造成嚴重后果。家庭氧療是指在家庭中給以氧氣吸入的治病方法。現代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對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患者,在其病情穩定時,做持續低流量氧氣吸人,是緩解病情的最為有效的方法。為了解本社區COPD患者家庭氧療開展情況,我們于2012年4月進行了本調查,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10-2012年曾經在我中心住院的COPD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COPD的診斷標準[3],并經二級及以上醫院肺功能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COPD、處于穩定期的患者,排除精神疾患或意識不清、語言溝通障礙不能完成調查的患者。符合條件的對象共48人,目前都回社區隨訪治療,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齡63~91歲,平均(76.0±6.8)歲。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調查問卷由筆者參考相關文獻自行編制,內容包括:①一般資料、COPD病程和治療情況;②對家庭氧療認知、家庭氧療使用情況、不使用氧療的原因。由經過培訓的社區全科醫生一對一進行調查。
2 結果
48例COPD患者中僅4人使用家庭氧療,占8.3%;每天吸氧時間為最短2 h,最長10h,平均(6.5±2.1)h;83.0%的COPD患者及家屬對家庭氧療不了解或了解不全面,愿意接受氧療 有10人,占20.8%;不使用氧療的原因主要有氧源獲得困難36人,占75.0%,加重經濟負擔29人,占60.4%,氧療后引起不適26人,占54.2%。
3 討論
【摘要】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已成為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趨勢,是社會進步與文明的標志。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與死亡譜改變、家庭小型化以及醫療費用上漲,探索社區護理新途徑,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保健的需求,適應社區衛生服務的需要,已成為21世紀護理工作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社區護理;問題;對策
社區護理是由基層護理人員立足社區、面向家庭,以社區內居民的健康為中心,以老年人、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為重點,向他們提供集預防、醫療護理、康復、保健、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為一體的綜合、連續、便捷的健康服務護理。它強調以人的健康護理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居民整體健康的維護與促進為方向的長期負責式護理,是將預防、醫療護理、康復、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機地結合,將個體保健和群體保健融為一體,從而為居民提供綜合、連續、方便、快捷、經濟、優質的醫療衛生護理服務。開展社區護理,有利于促進護理學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在國外,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社區護理已發展得較為完善,而在我國,社區護理起步較晚,雖然有了較好的開局,也顯示了其獨特的優勢,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干擾,發展較緩慢。
1 我國社區護理現存的問題
1.1 社區護理模式不健全:在目前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階段,社區護理局限于專科護理的方式,以完成醫療護理為主,難以提供綜合的社區護理。社區護理在經濟效益的指揮棒下主要集中在功能制的醫療照顧護理,護理目標是以促進疾病的轉歸為主,維護和促進社區的健康主要表現于治療性活動和個體化服務。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受到一定的制約。
1.2 從業人員綜合素質低:社區護理是一種對個人和家庭提供連續性綜合性醫療保健性的服務,它不僅涉及相關的多學科的醫療、護理保健知識,還需要護士具備強烈的人文情感和執著的敬業精神。在一些發達國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的都是受過家庭醫學專門教育、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專業護士,而我國現有的社區護士則多是大中專學歷,雖然能滿足社區基本衛生服務,但要真正實現社區護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生“六位一體”的宗旨還是遠遠不夠的。病人和居民需要的不是“陪護員”或家庭保姆式的護理員,而是既懂內外婦兒又懂預防保健等醫學知識的全科醫護人員,所以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是當務之急。
1.3 服務項目不能滿足需要:社區護理即是面對社區內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團體的健康服務工作,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導、家庭護理、康復指導、病人及健康人的營養指導、婦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詢等。我們的社區護理服務與之相比則簡單得多,大多是技術操作,像打針、輸液、接種疫苗等。
1.4 保障政策不健全:由于社區衛生服務作為新型的服務模式,相對應社區衛生服務項目的法律法規,操作程序尚待完善,社區護理中如家庭訪視的程序、對家庭病床管理、外出治療制度、對患者的健康狀況評估、應急處理措施、健康教育等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的潛在的醫療風險。對自己的言行所存在的潛在醫療糾紛認識不足。
2 發展社區護理的對策
2.1 轉變觀念是做好社區護理的保證。目前,護理工作仍處于以疾病為中心的功能制護理階段,這種護理模式決定了護理的主要任務是按照醫囑的要求,執行打針、發藥等具體的護理措施。在這種模式下,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到了一定的制約,使護理工作限于以疾病為中心,護理人員處于從屬地位,以協助醫生完成醫囑為目的,束縛了護理專業的發展。因此,更新觀念,從思想上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要求,是做好社區護理的關鍵,并要求基層衛生機構做到4個轉變:一是服務功能從醫療護理服務向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基本醫療和身心康復轉變;二是服務對象從為患者服務向為群體(家庭、社區)服務轉變;三是人才培養、崗位培訓從臨床護理向社會醫學、心理學、行為醫學等邊緣新興學科轉變;四是工作方式從院內護理向院外、社區、家庭服務轉變。
2.2 開展系統化整體護理是推進社區護理工作的有效措施。社區護理是促進和維護人民健康的一種全科和完整的業務工作。它的服務不限于一個年齡群,而是視人口群體為一整體,直接提供護理給個人、家庭或團體,以使全民達到健康。開展系統化整體護理是推進社區護理的一種手段,是護士作為護理學科的專業工作者,幫助病人恢復健康,幫助健康的人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種體現,是護理學從單一的疾病護理向針對人身心健康問題的系統化整體護理拓展。
2.3 加快社區護理教材建設,大力培養高素質社區護理人才:在新的醫學模式中,護理工作者的任務和職責不斷拓展,在護理實踐中承擔多種角色,未來大部分的初級保健任務將由護士承擔,社區護理是未來護理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社區護理人才勢必成為護理教育事業的當務之急。基于此,首先應加快以社區護理為中心內容的教材建設,應包括:社區護理學、社區康復護理學、家庭護理學、社區護理管理學、公共衛生護理學、護理社會學等內容。其次,在各大醫學院校或中專護校盡快開設社區護理專業的課程,或者在各層次護理教育中增設社區護理的相關課程。以培養既有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又有全面臨床護理技能的社區護士,與此同時,加強加快培養高素質的本科、碩士社區護理人才,從而有力地推動我國社區護理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 全科團隊服務 社區護理 利用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14-0018-04
上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1998年率先提出和探索了“全科型、網絡化家庭醫生責任制”服務模式。2003年6月,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提出的社區衛生服務機制體制改革舉措之一是全科團隊服務模式。全科團隊服務依托衛生服務站點,為附近居民提供“六位一體”服務。其隊伍構成為全科醫生、社區護士、預防保健人員及其他人員(包括收費人員或藥房、中醫醫生)。目前上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有6個衛生服務站點及相應的6個全科服務團隊。為了解社區居民對全科團隊的社區護理利用情況,筆者于2012年上半年對上鋼社區利用過社區護理服務的居民進行了調查。
對象和方法
對象
隨機選擇上鋼社區3個全科團隊服務站點,每個站點抽樣利用過社區護理的居民各50名,共150名。要求被調查者需來自不同的家庭,年齡、性別不限。疾病診斷根據二級以上醫院的病歷記載或患者的癥狀、體征、實驗檢查結果等回顧診斷記錄。
方法
根據調查目的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由居民一般情況、疾病狀況、健康意識、對社區護理的理解和利用情況、對社區護理的認可度5個部分組成。社區居民的健康意識及對社區護理的認可程度分為5級,即“非常認可”、“比較認可”、“一般”、“不太認可”、“不明確”。調查者通過該問卷,對利用過社區護理的居民進行面對面調查,當場回收問卷。
統計方法
計數資料的處理采用率描述,統計學分析采用EXCEL軟件分析。
結果
社區居民的一般情況
被調查的3個站點中,男女比例分別為1:1.1、1:0.92、1:1.13。此次調查中,男性32人,占21.3%,女性118人,占78.7%;年齡(71.0l±2.35)歲,其中60歲以上者占78.0%。文化程度:文盲13.3%,小學28.0%,初中25.3%,高中或中專23.4%,大專及以上10.0%。婚姻狀況:已婚60.0%,單身40.0%。家庭人口數:1人占14.7%,2人26.6%,3人及以上58.7%。個人月收入:2 000元占2.7%。所有的被調查者均有醫療保險。
社區居民疾病狀況
150名居民中,90.7%有慢性病史,53.3%患有2種以上慢性病。其中患高血壓占54.7%,冠心病占43.3%,糖尿病占16.0%,支氣管病占18.0%。近2周患病率為54.0%。
社區居民的健康意識
150名居民中,認為患病嚴重的有62人(41.3%),對自身健康評價較好的有106人(70.7%),對健康較為重視的有125人(83.3%,表1)。
居民對社區護理的了解情況
150名居民對社區護理服務項目中靜脈輸液了解的占98.7%,肌肉注射占98.7%,健康教育占44.0%,測量體溫占38.7%,健康咨詢占28.7%,皮下注射占24.7%,快速血糖檢測占20.7%,測量血壓占18.0%,靜脈注射占12.0%,吸氧占9.4%,家庭護理指導占6.0%,心理護理占4.0%。
社區居民對全科團隊社區護理服務利用情況
150名居民利用過的社區護理服務項目總共為12項,其利用率按順序排列依次為:靜脈輸液84.0%,快速血糖檢測36.7%,健康教育33.3%,測量血壓20.0%,肌肉注射13.3%,吸氧9.4%,健康咨詢8.0%,靜脈注射6.7%,測體溫4.0%,家庭護理指導2.7%。心理護理2.7%,皮下注射1.3%。
社區居民對社區護理的認可度
社區居民對社區護理的認可度見表2。
討論
社區居民對全科團隊社區護理服務利用的情況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居民對社區護理的利用主要為靜脈輸液等護理項目。因此,居民對社區護理的利用比較局限。全科團隊服務模式強調整個團隊的合作,社區護理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發揮自己的特長,承擔團隊中更多的工作內容,從而擴展社區護理利用的廣度和深度。
影響社區居民對全科團隊社區護理服務利用的因素
目前我國關于社區護理利用的影響因素相關報道較為少見。國外有調查顯示,社區護理利用的影響因素有年齡、性別、種族、文化程度、職業、居住環境、家庭規模大小、經濟狀況、疾病類型、病情等級、醫療保險制度、對社區護理的認識以及交通因素等。本次調查的影響因素如下。
人群結構
本次調查顯示,利用社區護理的居民中,男性占21.3%,女性占78.7%。60歲以上老年人占78.0%。可見社區護理的利用者中,大多數為女性,且多為老年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期望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比重越來越大,對社區護理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老年女性作為一個特殊人群,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有其特點。社區護士應重視對他們身、心兩方面的照護。另外,此次調查發現,居民文化程度越高,對社區護理的利用越低。學歷高的人群可能認為社區護理水平較低而不愿意利用社區護理服務[1]。
家庭狀況
41.4%的家庭人口數為1~2人,缺少親人的照顧是他們尋求護理服務的原因之一。社區護理應為這些居民提供相對應的心理護理,減輕他們的孤獨感。居民的個人月收入大多在500~1 500元(92.0%)范圍內,來源主要為退休工資,低收入使得他們更愿意接受基層的醫療衛生服務。
疾病狀況
有慢性病者占90.7%,53.3%的人患有2種以上慢性病,主要病種為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為此,社區護士應承擔照顧者的角色,對患有慢性病的居民進行疾病和心理方面的照顧。
健康重視程度
大部分居民對健康的認識比較有局限性。因此,社區護士應承擔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增強居民的預防意識,與服務對象共同預防以降低危險因素的影響。
對社區護理工作的了解情況
居民對社區護理的了解主要是“靜脈輸液”等傳統護理工作項目,這與目前社區護士在團隊中承擔的實際工作以及醫護人員對社區護理的宣傳程度有關。在全科團隊中應合理分工,讓社區護士承擔多樣化的工作,比如社區護士可以介入健康教育宣教,甚至可以獨立進行糖尿病足的護理、糖尿病飲食、高血壓患者護理[2]等內容的宣教。護士也可以作為家庭醫生的助理,補充和完善社區慢性病患者的隨訪工作,從而提升社區護士的服務質量,促進居民對社區護理的了解。
3對社區護理的認可度
居民對社區護士的技術水平和服務態度都比較滿意,說明社區護士的護理技能、知識水平和素質都得到了居民的認可,這與團隊服務及社區護士扎實的技術水平和工作態度有關。社區護士應保持優良的工作作風,從影響社區居民就醫行為方面對社區居民進行健康教育,提高社區居民對護理的認可度[3]。
建議
從本次項目的調研結果可以看出:社區居民以老年患者為主,他們對護理的傳統項目特別是靜脈補液比較熟悉,對護士的專業技術和服務態度較為滿意,說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士具有較好的服務意識。但是對于護士還能夠提供諸如健康資訊、家庭護理指導、心理指導等服務,社區居民并不了解,這與原先的社區衛生服務政策強調基本醫療為主有一定關系,居民片面的認為護士只能提供輸液服務,無法提供其他相關護理服務。隨著衛生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應根據社區居民的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服務措施,促進社區居民對社區護理的認識程度,提高對社區護理的利用率。
為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加強護理服務的宣傳
利用墻報宣傳和義診等機會,把社區護理的工作內容和工作范疇,向社區居民予以介紹。同時在社區開展護理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宣傳家庭護理和心理護理等項目,讓居民了解和熟悉相關內容。
利用家庭醫生平臺開展工作
在家庭醫生制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護士可以作為家庭醫生助理,參與全科醫生團隊服務工作,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功能健康服務[4]。特別在慢性病患者的隨訪和健康行為干預指導方面,可以發揚其親和力強的特點,進行健康知識宣傳,開展家庭護理服務,做好醫生和患者間的溝通橋梁和健康服務的紐帶。
加強社區護士的自身能力和素養建設
護士的家庭護理、健康咨詢和心理護理對于社區居民來說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另一方面對護士來說同樣是一個新的挑戰。家庭護理和健康知識的更新補充,是這項服務工作得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只有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才會有良好的效果。對于心理護理,一方面建議護士經過相關正規培訓,掌握一些心理護理的技巧和知識,開展心理疏導和心理護理工作,還可以通過對社區居民針對性開展心理健康大課堂、陽光聊天室等社區心理護理工作模式[5],充分發揮社區護士的心理服務優勢。另外在部分中心,可以通過舒緩療護服務,將社區心理護理加以實踐和推廣。
參考文獻
盧祖淘, 劉軍安, 彭績, 等. 深圳市社區衛生服務利用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2005, 21(7): 464-467.
尹紅艷. 關于原發性高血壓的家庭護理探究[J].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36): 233.
衡艷林. 社區居民就醫行為的調查和分析[J]. 家庭護士, 2006, 4(7B): 59-61.
楊文萍, 武桂英, 周琴, 等.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團隊服務模式與效能研究[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09, 23(7):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