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現代管理的基礎范文

    現代管理的基礎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管理的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代管理的基礎

    第1篇:現代管理的基礎范文

    一、檔案管理基礎工作的重要性

    所謂檔案管理基礎工作主要包含檔案信息的查詢、登記、裝訂、注銷和分類。其中檔案分類主要是指依據檔案管理規范,將檔案信息的內容、用途和來源進行分類整理,一般情況下來說,裝訂檔案主要采用三點一線法[2]。檔案信息進行登記時,要將常規性的冊、單、表等使用在檔案整理、利用、進出和保存等方面的記錄工作中,從而形成完整的原始檔案,并且保證檔案的安全性、完整性。在檔案管理基礎工作中,檔案健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項目,保證檔案的完整能夠提高檔案信息的使用效率,并且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使檔案信息的檢索更加快速。檔案內容主要是指企業和單位活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重要記錄,其具有時效性、重要性和獨特性等特點。有效開發檔案管理工作項目能夠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并且也能夠完善檔案基礎工作,同時現代化檔案管理水平也得到提升。將現代化計算機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應用到檔案管理中,能夠有效強化檔案基礎工作管理,從而使檔案基礎管理更加完善、全面。也能夠減少因為檔案檢索中的問題,從而提升檔案檢索的能力。

    二、檔案管理基礎工作中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綜合性檔案館數量眾多,其中的館藏內容也較為繁雜,由于檔案信息保存的跨度時間較長,所以大部分檔案信息均屬于封閉式管理狀態,主要目的在于保證檔案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同時不同時期的檔案管理方式和整理質量均不統一[3],所以在檔案管理基礎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和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檔案信息保存的時間較長,所以部分檔案檔號不規范,經常會出現無目錄的狀況,或者存在同一目錄號多個檔案信息的現象。

    (二)檔案的全標題書寫不規范,部分標題無法反映內部檔案的具體內容,甚至部分檔案存在無標題的狀況。

    (三)在檔案信息中存在檔案標題沒有涵蓋的數據信息內容,從而產生信息檢索困難的問題。

    (四)檔案信息存在頁碼標記混亂的問題。

    (五)部分檔案卷宗存在保存問題,時間上存在混亂,信息的種類和保存等級上也存在嚴重問題。

    (六)檔案卷宗在歸檔后進行保存,但是由于沒有規范性,所以造成檔案保存沒有規律性,從而為日后的管理帶來麻煩。

    檔案館的建館時間越長,檔案數據量越來越大,則問題就越多,也越嚴重,所以針對這一現象,加緊完善檔案館的管理系統,并且將計算機應用技術、網絡信息技術等全部納入到檔案管理中,從而實現現代化的檔案管理,有效提高檔案管理效率,同時能夠快速解決檔案管理信息中所遇到的問題。

    三、檔案基礎管理工作在現代管理中發揮的作用

    現代化檔案管理中,要促進其完整性,為人們的信息查詢工作和搜索工作提供便利,需要將創新理念應用其中,促進檔案管理工作在執行期間更為系統、更合理。并且,實現檔案的基礎管理工作,也能推動檔案管理工作的有效進步,從而為其發展提供有力決策。

    (一)提高了檔案管理的標準

    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人們提高了檔案管理的要求。隨著科技不斷更新,現代化檔案管理逐步轉向標準化、規范化的發展道路。由于檔案管理發展的較為迅速,所以在管理過程中工作人員的能力無法滿足現代化檔案管理需求,則無法讓檔案管理工作得到發展[4],所以應該有意識的培養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管理意識,使工作人員能夠了解檔案管理基礎工作重要性,并且也要注重培養自身的基本能力,從而使檔案保管工作得到科學、全面的監管,并且能夠有效保障檔案信息的安全性。同時應該制定專業化的管理責任制度,使工作人員能夠銘記自身的工作責任,同時能夠保障檔案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利用獎罰制度,能夠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有效完善檔案管理工作。

    (二)檔案管理基礎工作能夠取出雜劣信息

    在進行檔案管理的時候,經常會因為檔案信息未編碼、檔案信息資料雜亂等等問題而造成檔案數據信息檢索困難,所以需要進行徹底的檔案信息資料重新整理,從而將混入到卷宗內的雜亂內容全部整理出來,有效杜絕出選卷宗過厚、未編頁碼等現象。如果在重新整理的過程中出現目錄、項目號、案卷號、頁碼、類別號、標題、件號等信息不完整狀況,則需要立即進行備注,并且進行重新整理和填寫,通過這種處理方式不但能夠提高檔案信息的使用效率,還能夠改善檔案數據信息的拓展性,讓檔案信息容量保持在適度的水平和狀態,從而有效實現規范化、科學化的檔案管理。

    (三)檔案管理基礎工作能夠促進檔案管理規范化發展

    現代化檔案管理工作要順利進行,必須要強化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而管理工作人員如果要想強化自身的管理能力,則需要對案卷要求、歸類要求和歸檔要求等工作內容進行全面完善,從而有效實現檔案管理工作的標準化發展。在檔案管理工作中如果出現檔案信息不正確、檔案內容不齊全等問題,即使應用計算機技術、網絡信息技術也無法提高檔案管理工作的水平[5]。所以檔案管理部門應該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并且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規劃規章制度的執行標準,并且管理工作人員的日常行為規范,并且嚴格監管檔案管理工作的各項環節,從而保障檔案管理基礎工作的順利完成,另外在檔案信息歸檔以后,還需要嚴格管理檔案信息的保存工作,保證檔案信息能夠及時的歸檔入庫,使數據信息能夠得到完整的保存,對以后的檔案信息檢索和應用都有積極作用。

    (四)檔案管理基礎工作能夠使信息檢索工作順利應用

    在進行檔案信息管理的過程中,檔案信息的歸檔和錄入是最基礎的檔案管理工作,只有掌握基礎的檔案管理工作,并且能夠將檔案基礎工作執行到極致,才能夠進一步提升檔案信息的現代化管理水平,保證檔案信息的準確性。做好檔案基礎管理工作,能夠為使用者提供完善的檢索功能,并且便于使用者查找有效的檔案信息[6]。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網絡信息化技術不斷的應用到檔案管理中,從而使檔案管理工作更具有公開性,只有不斷完善檔案管理基礎工作,才能夠使檔案管理工作與現代化技術接軌,并且迅速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人們進行數據信息檢索的過程中,只有保障數據信息、案卷號等信息準確無誤后,才能夠提供完善的數據信息檢索服務。另外,應該創建專業化的檔案信息收集小組,對檔案信息進行收集、整理等工作,編制規范化的目錄,然后裝訂成冊進行保存,從而節約了檔案管理工作人員數據收集、整理的時間。

    (五)提升檔案利用率

    做好檔案管理工作,能夠自然而然的提升檔案利用率。檔案管理部門每年都會收集大量的檔案信息,管理工作人員依據檔案信息的重要性進行分類,將重要的檔案信息優先管理,然后在整理其他檔案,通過有效的整理不但提高了檔案的管理速度,還提升了檔案信息的使用效率。利用全新電子技術完善檔案信息檢索方法,讓使用者輸入關鍵詞即可尋找到相關檔案信息,大幅度提高了檔案的利用率,從而有效推動了檔案管理工作的發展。

    第2篇:現代管理的基礎范文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ogistics, warehouse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ogistics system.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development of warehouse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measures to establish information platform, introduce competition mechanism,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tandardize manage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關鍵詞: 倉儲管理;趨勢;對策

    Key words: warehouse management;trend;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3-0165-02

    0 引言

    在物流行業中,倉儲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通過科學地規劃倉庫空間,合理處置庫存貨品,以優化成本分配比例,最大限度的降低倉儲物流成本是倉儲管理的最終目的。快速、高效的倉儲調度,有助于合理規劃倉儲空間,在最佳時間段充分發揮貨品倉儲的作用,從而實現商品倉儲的“時間價值”與“空間價值”。

    1 倉儲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1 倉儲管理的內涵 倉儲管理指的是對倉庫和倉庫中儲存的貨物進行管理。從廣義上講,倉儲管理是對物流過程中貨物的儲存以及由此帶來的商品包裝、分揀、整理等活動進行的管理。現如今,市場經濟變化莫測,社會經濟領域中的倉儲管理的運營規模和運營方式也在創新,倉儲管理的功能由傳統的存貨管理逐步發展成現今集包裝、分揀、整理、配送等多個環節與一體的現代物流運營模式,倉儲管理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功能正逐步完善。

    1.2 倉儲的作用 企業物流系統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子系統就是倉儲系統。以最低的成本為客戶提供最滿意的服務是現代物流企業的服務宗旨,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從倉儲管理做起。快捷高效的倉儲活動是物流企業服務客戶、樹立良好社會形象、增強企業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具體而言,目前倉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功能:

    ①調節功能,儲存在物流中起著“蓄水池”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調節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另一方面可以實現對運輸的調節。②檢驗功能,儲存為組織檢驗提供場地和條件。③集散功能,儲存把生產單位的產品集中起來形成規模,再按照客戶要求分送至消費地,銜接產需,均衡運輸,提高物流速度,還可以直接把商品送到顧客手中。④配送功能,根據用戶的需要,對商品進行分揀、組配、包裝和配發等作業,并將配好的商品送貨上門。

    2 倉儲管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日趨加劇,倉儲管理順應發展國際貿易的發展,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

    2.1 “零庫存”管理 零庫存并非實際意義上的不設庫存,而是對企業或組織來說,把庫存進行轉移,以達到減少企業庫存和運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就物流運動合理化的要求來分析,零庫存包含兩種情況:①庫存對象物的數量,或為零或近似于零;②庫存設施、設備的數量、庫存勞動耗費同時為零或近似于零。其中,后者實際是對社會庫存結構的優化與庫存集中化的表現,而非庫場物資數量的合理減少。

    2.2 整合化管理 整合化管理,就是基于優化企業倉儲管理的目的,有效整合客戶與制作、供應、批發、零售等各環節的倉儲設施,以降低倉儲運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換而言之,整合化管理就是基于供應鏈管理的框架來開展倉儲管理活動,以優化配置倉儲管理的設備,重新構建一套更為合理的運營體系。處于供應鏈框架下的倉儲管理,可以基于客戶需求,通過對存貨等各個環節的動態控制來實現最優化目標,以合理化減少庫存量,促進整條供應鏈高速運轉。

    2.3 計算機化與網絡化管理 現在的物流中心與配送中心不僅存貨種類多,而且存貨量大,要合理規劃倉儲空間,促進物流供應鏈高效運轉,實施精確的存貨控制,就應該引進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來完善倉儲管理流程,借助計算機和相關信息輸入輸出設備,綜合管控貨物額定識別、理貨、存貨以及貨物出入庫流程,并進行賬目處理、結算處理,提供實時的查詢,進行貨位管理、存量控制,制作各種單證和報表,甚至于進行自動控制等,實現倉儲管理信息化。要想實現高效的物流管理就需要倉庫、廠商、物流管理者、物流需求者、運輸工具之間建立有效的信息網絡,實現倉儲信息共享,通過信息網絡控制物流,做到倉儲信息網絡化。

    3 加強和改進我國倉儲管理的對策和措施

    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物流產業作為國內眾多行業中的后起之秀,以其快捷、高校的運營特點,逐漸成本本國經濟體中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倉儲管理作為物流產業鏈中最基礎的環節應該引起業界的高度關注,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斷強化倉儲管理,以提高運營效果。

    3.1 加強倉儲基礎設施建設 結合各地區的具體情況,在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技術的基礎上,有步驟、有計劃的對原有陳舊老化的倉庫進行改造,提高現有倉庫的基礎設施。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布局合理、規模適中、結構優化的倉儲設施網絡。

    3.2 加快引入競爭機制,建立統一、公平有序的現代倉儲市場體系 針對目前物流市場不正當的競爭、運行不規范的具體情況,加快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競爭機制,將制約物流倉儲發展的法律、法規盡快廢除,給倉儲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倉儲業的健康發展。

    3.3 加強倉儲資源的整合,完善倉儲標準化體系 在國內,由于倉儲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無法共用儲運設施,資源整合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了資源的有效配置,浪費了社會資源。因此應著力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倉儲網絡,促進資源整合。完善倉儲標準化體系,使倉儲調度環節與配送等環節掛鉤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以提高倉儲內部運營效率。

    3.4 加快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實現倉儲信息化管理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平臺,建立有效的信息網絡,將公共信息網絡和倉儲網絡進行有機結合,實現信息共享,提升企業倉儲信息化水平,從而達到提高倉庫利用率,對庫存進行有效控制的目的,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3.5 引進并培育倉儲專業人才,儲備一定數量的專門人才 物流企業特別是倉儲類企業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從各高等院校引進專業人才,并加強對企業在職員工的培訓力度,為企業發展儲備一定量的專門人才,特別是既懂技術又懂管理,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消息的人才。

    3.6 建立健全倉儲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物流業缺乏比較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國家應當加快制定和健全倉儲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引導企業規范行業競爭,幫助企業更好的進行經營和管理。

    參考文獻:

    [1]馬曙光.淺談現代物流環境下煤炭企業的供應鏈管理[J].商業經濟,2010(11).

    [2]李翔.鋼鐵行業物流發展思路[J].中國儲運,2009(06).

    第3篇:現代管理的基礎范文

    關鍵詞:檔案管理;現代化;基礎工作

    一、檔案管理基礎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總體來講目前我國的綜合性檔案館大多是館藏內容龐雜案卷數量繁多時間跨度長且由于多年來一直處于封閉式管理之中檔案管理僅以保管為目的以案卷不丟失為原則再加之每個歷史時期檔案的整理質量要求不同整理的規格不統一等情況形成了檔案基礎普遍較差的局面。主要問題集中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檔號不規范沒有目錄號一卷多冊現象較多、案卷標題不規范有標題但不能反映主題內容或標題缺少基本要素甚至沒有案卷標題等現象較為普遍、大部分案卷缺少卷內目錄以至于部分未被案卷標題涵蓋的內容永遠無法檢索而難以利用、許多案卷未標頁碼如果使用中掉頁很難發現、組卷混亂現象比較嚴重如有按時間組的也有按職能部門管轄權限組的還有按文種組卷的、案卷厚薄不一有的一、二頁紙一文一卷有的五六百頁紙一類一卷。總之綜合性檔案館建館時間越長館藏量越大的存在的類似問題就越嚴重。從以上情況來看我國綜合性檔案館目前還未具備實現計算機管理的充分條件需要盡快地、科學地解決這些問題。

    二、檔案管理基礎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解決辦法

    (一)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提高檔案管理基礎工作水平

    從科學與經驗中都可以獲知要想提高檔案管理的水平就必須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的工作程序與方法即要求檔案管理的收集、整理、鑒定、著錄、保管等各個環節都要按照統一的程序和科學的方法進行工作。

    1.全面普查案卷,去糟取精

    這是實現檔案管理標準化、規范化的第一步工作。因為一般的綜合性檔案館由于多年來未做全面的清查加之移交單位劃分保管期限不準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重份或無查考價值的文件所以首先要剔除這些無用的文件才能避免今后實行計算機管理時出現重復與低效率的情況。

    2.重新組合案卷實現案卷規范化

    將那些組卷過厚內容混雜的案卷進行重新組卷。重新組卷的原則是盡可能將那些相互存在某種聯系的文件組合在一起。在重組案卷的過程中還應對那些無頁碼、無卷內目錄、無案卷標題或標題不清楚的案卷要重新加工填寫以保證全部案卷更加規范。重新組卷不僅可以優化館藏、科學保管而且亦可以提高實行計算機管理檔案后的利用效率。

    3.結合本館實際規范著錄工作

    著錄是實行計算機管理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也是直接影響輸入計算機數據與信息的準確性的一項重要的前期工作。1986年國家頒布的《檔案著錄規則》是規范著錄工作的最基本依據。但是由于各個檔案館的條件存在差異再加上計算機管理又提出了新的技術性要求所以各個檔案館應該以《規則》為依據,并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計算機管理的技術要求制定出適合本館著錄工作的著錄細則。我們根據這一原則制定了《北京市檔案館著錄細則》從目前實施的情況來看已經起到了提高基礎工作水平的作用并對我館實行檔案計算機管理工作有很大的促進。

    4.統一分類號保證檢索查全率

    計算機檢索的顯著優勢就是能夠滿足人們族性檢索的需要。為了確保檢索的完整性我們在分類過程中,首先根據《中國檔案分類法》進行分類再因事制宜制定出一些具體細則。例如“物價”問題涉及的行業較多我們就統一歸入“J”類然后再根據每一文件具體特征輔以關鍵詞標識加以區分。另外在分類的過程中還應加強校審力度以便及時校正分類人員的錯誤。并且還應經常組織大家統一認識統一標準盡量做到前后標引一致同一類文件標引一致從而達到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

    5.規范題名保證檢索查準率

    檔案的分類號保證了檢索查全率而題名準確才能保證檢索的查準率。但僅保證查全率是不行的,還須同時保證查準因此在著錄時要統一規范題名。我們認為規范題名應掌握的原則與要點是在填寫題名項過程中要規范機構簡稱盡量避免在檢索時出現含混不清、文不對題和計算機識別不清的情況發生。如北京市計劃委員會簡稱為市計委北京市計劃生育委員會簡稱為市計生委而不能都簡稱為市計委還要統一題名中應具備的要素。我們結合計算機檢索需要在著錄過程中將題名中責任者、事由、文種,必要時加上人名、地點和時間)等要素都填寫完整。如果題名要素不完整。則要補齊如果題名冗長則刪除多余的贅詞。還要統一文種題名中經常有“請示報告”等含義不清的文種出現很影響檢索的準確率。所以我們便規定凡是要求批復的文件寫“請示”凡不要求批復的文件則寫“報告”等等這樣就可在檢索中區分出每份文件的實質作用。

    另外我們還利用計算機一次輸入多次輸出的功能將關鍵詞項中的人名、地點、時間與機構分別著錄為日后制作《人名目錄》等檢索工具打下了基礎。

    (二) 加快數據準備推進檔案現代化管理進程

    在檔案管理基礎工作的各個環節中計算機數據的準備工作是一個大工程尤其是對于那些建館時間較長的綜合性檔案館來講由于館藏案卷多著錄工作不僅量大而且復雜如果沒有一整套規范化和科學化的工作程序與方法會使計算機因數據準備不足而無法使用甚至直接影響檔案管理工作現代化的進展速度。在著錄工作中只要掌握了以下重點便基本可以取得著錄工作“多”、“快”、“好”兼而有之的效果。

    1.分清輕重緩急,循序漸進

    檔案管理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檔案為社會所用而實現計算機管理檔案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檔案的利用率。綜合性檔案館在推進計算機管理的過程中應先根據各全宗的重要程度、價值大小、利用率高低和是否開放的情況對所有全宗進行排隊將那些可以開放的核心檔案和社會利用率較高的檔案進行優先加工整理。這樣就可以加快檔案管理計算機化的進程和提高社會利用的效率。

    2.分級次著錄,省時省力

    在著錄過程中可以將案卷分為三個層次進行著錄即將那些反映問題單一或查考價值不高的檔案進行案卷級著錄對那些一卷內幾個文件涉及同一個內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檔案進行文件組合級著錄而對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問題龐雜的文件則進行文件級著錄。這樣處理不僅能將揭示檔案的主題內容和特征而且也可以減少著錄條目和錄入條目既節約了時間、人力與財力又提高了效率。

    3.分門別類,充分利用檔案原基礎

    對于那些案卷基礎較好又具備全引目錄的案卷在著錄時可以直接在全引目錄上面分類標引而對那些特殊形式的檔案如“房檔”、“案件”等則可用計算機程序將人名、地址、時間用案卷目錄直接錄入然后用計算機統一給出分類號。這樣分門別類地充分利用檔案目錄的原有基礎可以減少著錄環節大大地提高著錄速度。

    參考文獻

    第4篇:現代管理的基礎范文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竄借、漏借

    李某借了2本圖書,當他來還這兩本書時,卻發現自己的借閱證另借有3本書,但這幾本書并非他所借。有許多讀者還書時,掃描圖書條形碼,而顯示屏幕顯示“未外借”,讀者證上沒有這本書的借閱信息。圖書館一般規定了學生的借書數量,學生如若發現所借圖書有6冊多于借書證借書權限,但又不知哪冊圖書是未借在證上,因而就到借閱臺請管理員查他所借的圖書是那些,沒借在證上的那本書就有可能據為已有,而其他同學檢索該書館藏項時顯示在館,卻又找不到。這樣不但造成圖書的損失,而且浪費了讀者的查閱時間。

    在借書過程中, 特別是在讀者借、還書高峰期,如果工作人員只顧掃描圖書條形碼不看終端顯示屏幕,或只掃描借閱證條形碼不看電腦顯示的讀者信息和核對借者,便會出現竄借、漏借現象。 借完一個讀者時, 還沒有清除這位讀者的借閱記錄或者按回車鍵, 馬上就輸入了下一位讀者要借的圖書條碼,從而造成張冠李戴;把下一位讀者借的書借到前一位讀者的證上。或讀者所借圖書與所讀數據不相吻合。有時由于系統的反應速度慢,工作人員注意力不集中,發生讀者的借書信息沒有寫入數據庫的情況,致使沒有完成外借手續的書卻被帶出,這部分圖書如果讀者沒有還回就會丟失。

    2、漏還

    王某還5本書,當他下次來借書時,發現借閱證上還有一本超期的書未還,電腦顯示要罰款,這位讀者很不滿意。有些圖書館還有一種情況,一些書是永久性的磁條,為類書,消磁器是消不了磁的,這批書是不能借出去的,因此,讀者借的書經過門禁系統不能消磁的書要拿回來歸還放在一邊處理,但這些書放回來后,管理員為及時處理,造成讀者的借閱證上還有此書的記錄,等下次讀者來借還書時,要從那未消磁的一萬多冊書中找未還的圖書來歸還,這樣既浪費讀者的時間,又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是閱讀器誤碼,造成還書信息未被計算機記錄,無論怎樣性能的條形碼閱讀器,設備的使用壽命都是有限的,有時由于掃描器使用時間過長、性能、人為損傷等原因,造成設備損傷而拒讀或誤讀條形碼;有時也會因為閱讀器開口處的玻璃臟,使掃描困難;或是因為閱讀器的電纜線接觸不好的原因致使掃描完成,掃描器鳴叫,但卻沒有顯示條形碼。其次是管理員沒能正確使用閱讀器,在掃描條形碼時沒有從條形碼的靜區開始掃描,或是掃描器的光點沒有對準條形碼,這樣由于管理人員的粗心大意使條形碼不能正確識讀。再次是讀者的原因,有的讀者還書時沒有把書交給管理員經電腦處理,而是把書放在已歸還的書堆里,這樣書雖歸還給了圖書館,但電腦里仍然存在該書的信息。這些都造成圖書的漏還。

    3、代借、盜用他人借閱證

    由于一些圖書館辦理的借閱證沒有讀者的照片,因此代借、盜用他人借閱證借書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的男同學拿女同學的借閱證來借書,管理員沒借給他,于是他就在圖書館隨便找一個女同學把書借走。又如某高校06級體本的李某借閱證丟失了,沒有及時到圖書館掛失,臨畢業來圖書館辦離校手續,才知道自己的借閱證上借有5本書,也不知道是誰借的,最后只能高價賠償這幾本書。一些讀者隨意把自己的借閱證借給他人使用,當出現自己不知情或無記憶的圖書借閱記錄時,便胡亂猜疑圖書館的計算機或工作人員操作失誤,與由圖書館方面出現的圖書“錯借”現象混為一談,由此與工作人員發生爭執,影響圖書館的正常工作。盜取或拾獲他人的證件后冒借,給讀者帶來嚴重的損失或引發讀者糾紛。

    4、利用條碼盜書

    個別讀者企圖利用置換條形碼的手段來換取所需圖書。一種方法是更換條形碼。將價格昂貴圖書與價格便宜圖書的條形碼互換后還給圖書館。另一種是換書芯。將所借甲種圖書的封皮和條形碼完好無損地撕下來,粘在與甲種圖書大致相同厚度的乙種圖書上。更有甚者是覆蓋條形碼,因為計算機管理借還圖書只認條碼,所以有的讀者將所借圖書的條碼(比如0104792)撕下來,帶到圖書館覆蓋在條碼為(0104794)的書上冒充頂替,然后把這本書拿到借閱臺歸還,由于是復本書,顯示屏上顯示的書名和所還的圖書是一致的,這樣輕而易舉地把書歸還了,其實條碼為0104792的這本書讀者已據為己有,某高校2009年畢業的羅某就利用條碼覆蓋的方法盜走該校圖書館的藏書一百多本,而該館是在2010年才發現他所盜走的書的。

    針對偷梁換柱的作法,必須加強工作責任心,還書時仔細檢查圖書,有條件的可采用固定還書終端,避免借還擁擠現象發生,使操作員有充裕時間查驗圖書以及破損情況,作出相應處理。

    二、解決問題的措施

    1、加強管理人員的責任心

    讀者在開架書庫辦理借書、還書手續時,工作人員應該嚴格按照系統操作規范執行,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做到手、眼、嘴協調一致,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待每一位讀者,避免因操作不規范導致竄借、漏借、漏還等一系列問題,給讀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影響圖書館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甚至產生不必要的糾紛和矛盾。比如一些圖書館用的匯文管理系統借還模塊有兩種借書操作方法,在辦理借書手續時應根據不同借書方法切換不同讀者,不能兩種方法混用,造成人為錯誤。另外,辦理借書過程中,其他讀者不能將書展開放到桌面上等候,否則,可能會因為掃描儀的掃描范圍太大,誤將下一個讀者的書掃到上一個讀者的名下。

    2、加強對讀者的教育

    高校圖書館在學生素質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應針對不同的讀者,開展各種指導。

    (1)做好新生導讀教育。

    新生入校后,即成為高校圖書館的讀者,通過宣傳、講座、參觀、發送指南等手段,可以幫助讀者既了解到圖書館的藏書分布、服務設施、服務特色、服務項目、獲取信息的基本檢索方法等,也了解到圖書館的有關管理體制、借閱方法及注意事項,一方面幫助讀者熟悉館藏情況,一方面也為讀者養成良好的借閱習慣奠定基礎。

    (2)做好在校生的圖書館利用知識培訓和講座。通過各類型的圖書館知識培訓和講座,幫助讀者獲得包括網絡、搜索引擎、網絡導航、學科指南、原文傳遞、數據庫利用及評價、數字參考咨詢等方面的知識和服務以及經過整合的數字信息資源和個性化的服務,幫助讀者提高利用館藏文獻的能力,增強讀者的情報意識。[5]

    (3)加強制度建設

    圖書館應通過建立健全工作人員崗位責任制、書庫管理規則、讀者監督機制等各項規章制度,強化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業務技能,強化讀者愛護圖書、遵守規則的好習慣,為建立良好的圖書借閱秩序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3、加強讀者證件的管理

    個人很容易丟失自己的圖書借閱證件或遺忘自己的密碼,但不太可能“丟失”或“遺忘”自己的手指,又由于指紋的具有固定性、唯一性以及不可逆性,所以,如將指紋圖像轉為可存儲的數字信息,設計出基于指紋技術的讀者證件,便可以切實解決針對借閱證的易磨損、易遺失、易遺忘和易盜等缺點,提高圖書管理的效率和準確率。

    4、加強條形碼的保護

    第5篇:現代管理的基礎范文

    【關鍵詞】 財務會計基礎;業務流程基礎;成本管理系統

    “成本管理系統構建基礎”是研究成本管理系統的基本概念,

    這個概念的確立是為了便于明確闡述成本信息產生的源泉或者說成本數據采集的來源。因為成本數據采集的來源是影響成本信息形成質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成本管理系統構建基礎既是成本管理系統構建的邏輯起點,也是成本管理系統構建的導向。對于“成本管理系統構建基礎”,國內外會計專家的認識并不一致,而且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或不準確性。目前理論界有“財務會計基礎”、“業務流程基礎”、“財務會計和業務流程基礎”三種觀點。

    一、基于“財務會計基礎”觀的評析

    (一)基于“財務會計基礎”觀的理論基礎

    基于“財務會計基礎”觀認為,成本管理系統與成本會計系統(或管理會計系統)是等同的,只是一個單純的提供信息的系統。認為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可以分為財務會計子系統和成本管理子系統(或成本會計系統或管理會計系統),但這兩個子系統并不是互相獨立的。成本管理系統功能必須要具有以下三個目標:(1)提供信息,計算出服務、產品和其他管理者所感興趣的事項成本;

    (2)為計劃和控制提供信息;(3)為決策提供信息。最后一個目標表明,成本信息是許多管理性決策的重要依據。為滿足上述第一個目標的需要,成本信息要符合對外報表的需求,例如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計價以及利潤表上的產品銷售成本的計算,都要利用產品成本數據,但這些數據應滿足會計準則和制度的規范。成本信息也是進行計劃和控制的基礎性數據,所以財務會計信息系統和成本管理信息系統應該是一個統一的系統,而不能相互獨立。所以,成本管理系統的構建基礎只能是基于財務會計基礎,因為它的數據采集必須在財務會計的核算框架之內,才能為財務會計服務。

    (二)基于“財務會計基礎”觀代表性的流派

    堅持并且發展基于“財務會計基礎”的成本管理系統構建基礎觀點的,具有代表性的學者當屬美國斯坦福大學會計教授查爾斯.T.亨格瑞(Charles T.Horngren)。他和喬治.福斯特、斯里坎特.M.達塔所著的《成本與管理會計》自上世紀 60 年代出版以來,已經連續修訂了 10 次,該書第11版反映了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書強調從管理應用出發,以研究價值鏈為主線,系統地闡述了成本會計的內容。查爾斯.T.亨格瑞為成本會計所下的定義:成本會計為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提供信息。是計量和報告從組織內獲取和使用資源的與成本相關的財務與非財務信息。成本會計包括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中與成本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相關的那些部分。現代成本會計提供了管理人員做決策所需要的信息。可以說該書的整個體系結構的特點是從管理出發,把重點放在管理決策的制定上:管理會計計量和報告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幫助管理人員做決策以實現組織目標。他們也用管理會計信息調整產品設計、生產和營銷決策。

    該書洋洋灑灑一百多萬字的巨著,自成一派,邏輯完整而嚴密。其論述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是一個隨著管理理論的發展與信息技術進步,不斷深入的成本與管理會計體系。該書囊括了傳統的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內容,但側重于為財務會計系統提供成本信息。所以,如果從“成本管理系統構建基礎”的角度來分析此書,查爾斯.T.亨格瑞等人的整個論述體系的基調是把成本管理建立在統一的財務會計的框架下。他們認為,對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而言,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這樣的報告是一樣的。許多公司在其內部的財務報表上遵從或僅有些許違背 GAAP。為什么?因為權責發生制為內部和外部用途提供了一個統一的計量組織財務業績的方法。所不同的是:對比財務會計側重財務報表,管理會計的范圍更廣,包括:制定并實施戰略和決策,預算,特別研究和預測影響員工的行為并關注財務與非財務信息。查爾斯.T.亨格瑞的論述一再強調成本會計的管理職能,但為管理提供決策支持的成本信息的來源是基于財務會計基礎的,所以,它的成本管理還是屬于傳統的成本管理體系,成本管理思想稱為“基于財務會計的成本管理學派”。

    (三)基于“財務會計基礎”觀的評析

    基于“財務會計基礎”構建的成本管理系統,也正是羅伯特.S.卡普蘭和羅賓?庫珀所說的成本管理系統的第二階段――財務報告系統驅動的成本管理系統。這樣的成本管理系統一般包括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預算和計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方面的內容,并把先進的管理理論滲透到以上各個環節,但不涉及業務流程的改善、成本戰略的策劃。基于“財務會計基礎”構建的成本管理系統的優缺點正如羅伯特.S.卡普蘭和羅賓?庫珀所說,這一系統能夠:(1)滿足財務報告的需要;(2)通過責任中心來收集成本信息,而不是通過活動和業務過程;(3)報告高度歪曲的產品成本;(4)提供給經理和員工的反饋過于滯后、過于匯總、過于偏向財務;(5)無法正確評估業務活動過程的成本以及產品、服務和顧客的成本和收益;(6)無法提供有用的反饋,以改善業務流程。

    二、基于“業務流程基礎”觀的評析

    (一)基于“業務流程基礎”觀的理論基礎

    基于“業務流程基礎”觀認為,成本管理系統與傳統成本會計系統(或管理會計系統)是不能等同的,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提供信息的系統,而且是一個管理系統。認為成本管理系統不是會計信息系統的子系統,但向會計信息系統提供信息,從成本管理視角側重于企業業務流程的再造。認為企業成本系統(或成本管理系統)有三個主要功能:④(1)對制造業企業來說,成本系統把每一期生產成本分配到產品上去,使得生產成本可以在已銷售的產品和庫存產品之間得到分攤。這是用于財務報告;(2)成本系統向員工和生產作業人員提供關于生產工序的效率和成本控制情況的反饋信息;(3)成本信息可以用來估計作業。

    基于“業務流程基礎”觀認為,成本系統的財務報告功能主要是為了滿足組織的外部“支持者”,如投資者、債權人、監管層和稅務機關等的需要。稅務機關、政府部門、非政府性準則制定者和注冊會計師團體等見了一套規則來規范這類外部報告。此外,內部管理者為了進行提高企業贏利水平而進行組織戰略和生產作業改進時,需要更加精確和及時的成本信息,這就產生了成本系統另外兩個功能。管理者需要成本信息來進行戰略決策,如:(1)設計既能符合客戶要求,又能以一定的利潤水平來生產和銷售的產品和服務;(2)進行產品組合決策和投資決策;(3)供應商選擇;(4)和客戶進行有關價格、產品特性、質量、配送及客戶服務等方面的談判;(5)針對目標市場和目標客戶群設置高效的分銷和客戶服務程序。管理者可能還需要精確、及時的信息以生產作業改進,如:(1)持續或間歇性的質量、效率和速度的改進;(2)支持一線員工進行學習或持續改進活動。①

    所以,成本管理系統的構建基礎只能是基于業務流程基礎,因為它的數據采集必須側重于管理方面而非財務會計方面的信息,才能為企業業務流程的再造和持續改進服務。

    (二)基于“業務流程基礎”觀的代表性流派

    堅持并且發展基于“業務流程基礎”的成本管理系統構建基礎觀點的,具有代表性的學者當屬美國管理會計學家羅賓.庫珀(Robin Cooper)和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S.Kaplan )。1938-1941美國會計學家科勒根據水利發電行業成本構成的特點,開始較為系統地研究間接費用的分配問題,形成了早期作業成本法的基本思想,但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羅賓.庫珀和羅伯特.卡普蘭對ABC理論創新和實踐推廣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通過對企業采用成本管理系統的調查,指出傳統成本計算系統(兩階段成本分配系統)嚴重扭曲了產品、服務和客戶的成本信息,因此傳統成本信息只適用于財務報告要求的存貨估價職能,無法用于企業決策。他們建議采用以成本動因為分配基礎的交易成本計算法。不久,羅賓.庫珀和羅伯特.卡普蘭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Measure Costs Right: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將交易成本計算改為作業成本(Activity Based Cost--ABC ),之后他們在“ProfitPriorities from Activity-Based costing”根據成本動因類型對作業進行分類,為成本習性分析和成本決策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分析基礎。②。

    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羅賓.庫珀和羅伯特.卡普蘭合著的《成本管理系統設計:教程與案例》(1999/2003)和《成本與效益》(1998/2005)。在這兩本書中,他們把成本管理系統分為四個發展階段,認為第一、二階段是不理想,第四階段――整合的成本系統是最為理想的,而企業目前只能處于成本系統的第三階段――專業化的成本系統,而且不能逾越。他們把作業成本計算和作業成本管理貫穿整個成本管理系統之中,淡化了傳統的成本核算。比如,在《成本管理系統設計:教程與案例》中分為十一章,依次是:成本和業績管理系統、傳統的兩階段成本系統、第三階段――學習與改進制度、作業成本法緒論、對資源能力成本進行度量、制造企業的經營性和戰略性作業成本管理、針對客戶和供應商的戰略作業成本管理、戰略作業成本管理――產品開發、作業成本法在服務行業中的運用、第四階段――整合的成本系統、第四階段――運用作業成本法編制預算和專業定價。該書的成本管理思想以業務流程改進、作業成本管理和平衡計分卡為核心,并淡化傳統的成本核算。所以,羅賓.庫珀和羅伯特.卡普蘭的成本管理思想稱為“基于業務流程的成本管理學派”。①

    (三)基于“業務流程基礎”觀的評析

    基于“業務流程基礎”構建的成本管理系統的優點,正如1993年9月,IMA在“Practices and Techniques: 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 中系統地總結②的那樣:當ABC提供的作業信息用于改善顧客價值以提高企業經濟利益時,就逐漸發展為ABM. Cooper和Kaplan在“From ABC to ABM”,中指出ABM 是作業理論的發展方向,包括作業分析、成本動因分析和產品顧客獲利能力分析。Arthur Andersen在Cooper等人研究的基礎上,系統總結了ABC/ABM理論,他指出對于一個成本管理系統來說,評價他的好壞應該看他提供的信息能否及時、有效、高效的對決策起積極作用,而ABC/ABM理論通過對作業、過程的分析能夠提高以上要求的信息質量。

    但基于“業務流程基礎”構建的成本管理系統同時存在以下缺點:(1)作業成本計算法的運用缺乏可操作性。雖然說傳統的間接費用分配方法缺乏準確性,但作業成本計算法下主要作業動因和資源動因的確定性和可計量性卻有待商榷,還有用作業成本計算法計算成本的成本過高的問題也不得不考慮,這也正是作業成本計算法不能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之一;(2)作業成本管理系統軟件開發也缺乏現實性。正如有學者(張明明,2006)所說③:作業成本管理和作業成本法大大改善了成本信息的相關性,但在眾多的作業成本管理的著述中,尚沒有見到有關作業成本管理系統(軟件)方面的研究;(3)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成本管理的戰略性。從其著作里面會發現,作業成本管理系統突破傳統的成本管理系統局限于企業內部管理,上游延伸到產品開發,下游延伸到客戶管理,但卻缺乏行業、企業聯盟和市場層面的成本管理;(4)不能很好和企業的生產運作管理密切結合起來。

    三、基于“財務會計和業務流程基礎”觀的評析

    (一)基于“財務會計和業務流程基礎”觀的理論基礎

    基于“財務會計和業務流程基礎”觀認為,成本管理系統與傳統成本會計系統(或管理會計系統)是不能等同的,它既是一個提供成本信息的信息系統,又是一個參與成本管理的管理系統。認為成本管理系統和會計信息系統是對等的,都是企業管理系統的子系統。成本管理系統不僅向企業所有需要成本信息的系統提供決策所需的成本信息,而且參與成本管理決策。認為企業成本管理系統不再僅僅是(1)為管理層提供與計算相關的服務、產品及其他對象的成本的信息和(2)為規劃、控制、評估和進一步改進提供信息以及(3)為決策提供信息。④更為重要的是分別提供戰略管理、計劃與決策、管理與經營控制、編制財務報表等四項職能。⑤

    基于“財務會計和業務流程基礎”觀認為,成本管理系統首重的也是更為重要的職能是戰略管理,它是為企業制定可持續的競爭力定位。反過來,企業競爭優勢可以帶動持續的成功。戰略是一整套目標和為實現目標所需的行動計劃,如果這些計劃成功,將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戰略管理包括了識別和實施這些目標和行動計劃;第二項職能是計劃與決策,管理要負責計劃與決策,包括預算和利潤計劃、現金流管理及其他與企業經營相關的決策;第三項職能是控制,包括經營控制和管理控制。這一職能涉及了中高層管理人員。經營控制是指中層管理者(如工廠經理、產品經理和地區經理)監督生產層次的管理者和員工(如生產監工和同部門的領導);與之對應的管理控制則是高層管理者(總會計師或財務總監)對中層管理者的評估;第四項職能是編制財務報表,管理層將遵循行業、相關職業組織(如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以及相關政府機構(如國內稅務總署及證券交易委員會)所制定的報告要求。財務報表信息也服務于其他三項管理職能,因為這些信息在計劃決策、控制與戰略管理中均起重要作用。①

    (二)對“財務會計和業務流程基礎”觀代表性流派的評析

    堅持并且發展基于“財務會計和業務流程基礎”的成本管理系統構建基礎觀點的,具有代表性的學者當屬:(1)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會計學教授唐.R.漢森(Don R.Hansen)博士和副教授瑪利安娜.M.莫溫(Maryanne M.Mowen)博士;(2)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商學院會計學教授愛德華J.布洛克(Edwayd J.Blocher)博士,Steinhardt基金會會計學教授、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會計學院研究生主任孔H.陳(KungH.Chen)博士,南加州大學會計學院會計循環教授托馬斯W.林(Thomas W.Lin)博士。在唐.R.漢森,瑪利安娜.M.莫溫合著的《管理會計學》以及愛德華J.布洛克,孔H.陳,托馬斯W.林合著的《戰略成本管理》中都反映出了基于“財務會計和業務流程基礎”的成本管理系統構建,但二者又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接下來對二者做一個粗淺的評價:

    1.對唐.R.漢森,瑪利安娜.M.莫溫觀點的評析

    唐.R.漢森和瑪利安娜.M.莫溫的巨著《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counting)第六版》2003 年版,也是在多次修訂的基礎上逐漸完善的。“他們明確地承認傳統的成本管理建立在財務會計(Accounting)基礎的現實,而且企業現在仍在應用。但是要實現控制(Control)的功能,成本管理必須進一步發展,突破財務會計基礎框架。他們并沒有回避成本管理在理論、發展史和實踐上學界有著不同認識的這個分歧,有對性地來解決該問題。唐.R.漢森和瑪利安娜.M.莫溫雖然在成本管理領域向前發展的進程中沒有像羅賓.庫珀和羅伯特.卡普蘭在作業成本法的建立上所起到開拓的作用,但是他們提出了一個難能可貴的集大成的整合的理論與方法體系。本身也是對成本管理的重要創新。他們在著述中完成這個整合是通過發展一套共同的術語來實現的,這套術語使他們對每個系統重新進行定義,并討論它們的相互區別。”②(張明明,2006)

    唐.R.漢森和瑪利安娜.M.莫溫認為,成本管理系統可以被分為職能基礎的和作業基礎的成本管理系統。把傳統的基于財務框架的成本管理定義為:職能成本系統(functional-based costsystem),把新興的成本管理定義為作業成本系統(activity-based cost system)。將新舊兩個系統整合起來,“我們提供了概念框架結構來綜合理解職能基礎和作業基礎這兩大主流。一套通用的術語將二者聯系起來,但同時它們又有顯著差別”(漢森和莫文,2003)。職能成本管理系統與作業成本管理系統的并存本身意味著對二者的研究都是必要的。③(1)職能成本系統(functional-based cost system)僅用產量作業動因(unit-based activity drivers)來向成本對象分配成本的系統被稱為職能成本系統(functional-based cost system)。在職能成本系統中,產品成本計算的目標通常是通過向存貨和產品銷售成本分配生產成本來實現的,這種分配是為了滿足財務報告的要求。所以職能成本系統趨向于較多地使用主觀分配。(2)作業成本系統(activity-based cost system-ABC)是適應生產和服務企業都面臨的競爭經營環境的顯著變化而發展起來的。使用產量和非產量作業動因來向成本對象分配成本的成本系統被稱為作業成本系統。該系統重點強調不通過主觀分配而進行成本追溯,通過識別與生產產品產量無關的動因(稱為非產量作業動因),因而使動因追溯法的用途大大提高。產量和非產量作業動因的使用提高了成本分配的精確性和成本信息的總體質量和相關性。作業成本系統的總體目標是改進成本信息的質量、內容、相關性和及時性。一般來說,作業成本系統比職能成本管理系統能滿足更多的管理目標,因為在該系統中對產品的成本計算往往是靈活的。作業成本系統能夠為不同的管理目標產生成本信息,其中也包括財務報告目標。由于是對作業――而不是成本――進行管理,所以是先進的生產環境中實現成功控制的關鍵。

    唐.R.漢森和瑪利安娜.M.莫溫“財務會計和業務流程基礎”觀的優點和突出理論貢獻在于①: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將成本作為產量的函數來進行考慮問題的視點,而是將成本看作是作業量的函數,而作業量是隨著生產作業的變化而變化的。職能成本系統使用傳統的產品成本定義,但在把間接費用分配到產品時,使用產量(unit)作為作業動因,產量作業動因(unit-based activity drivers)是計量產品對產量水平作業的需求因素。產量水平的作業是那些生產每一單位產品都要執行的作業。因此,直接人工小時、機器小時和直接材料成本等都可以成為恰當的產量水平動因,因為它們隨著產品產量的增加而增加。這樣,由于統一采用了作業動因(activity drivers)這個新名詞作為間接費用的分配依據,在概念上就和作業成本法取得了一致。所不同的是,傳統的、滿足財務報告要求的成本系統僅限于使用產量(unit)作為唯一的動因,是作業成本的一種初級形式。這樣在理論體系上既達到了統一,又有了相互區別。 傳統的成本信息系統依賴于建立在職能(function)基礎上的成本控制。在職能成本系統中,成本計算和控制圍繞著組織的功能展開。遺憾的是,以職能為基礎的方法往往不能提供詳細的、精確的、足夠及時的信息,以滿足這種新的環境的要求。這也導致了作業成本管理系統的出現。所以,他們認為,會計信息系統可以分為兩個主要的子系統:(1)財務會計信息系統,(2)成本管理信息系統。同意強調兩個系統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同時指出它們之間的整合通過一個相互鏈接的數據庫進行,每個系統的輸出都能成為另一個系統的輸入,所以兩個系統有分有合。為了更好地進行計劃、控制和決策,該系統強調了更加綜合的產品成本定義。

    唐.R.漢森和瑪利安娜.M.莫溫“財務會計和業務流程基礎”觀的缺點在于:(1)把“業務流程基礎”貫徹到“財務會計基礎”觀中,貫徹的不夠徹底;(2)該書分為導論、成本歸集與產品成本計算(該部分包括:管理會計的基本概念、作業成本習性、作業成本計量、分批成本計算法、分步成本計算法、輔助生產部門的成本分配等)、規劃與控制(該部分包括:責任預算與作業預算、標準成本法、基于作業和戰略的責任會計、質量成本與生產率、環境成本管理、分權管理型公司的績效評估、管理會計中的國際問題等)、管理決策的控制(該部分包括:分部報告與業績評價、本-量-利分析、戰術決策、資本投資決策、存貨管理等)等19章,從上述內容及其排序來看,有種傳統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和卡普蘭的作業成本會計的簡單累加,可操作性仍然有一定難度;(3)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成本管理的戰略性。從上述內容構成來看,過多的繼承了傳統的成本管理系統企業內部管理的局限性,甚至很少發現對產品開發和客戶管理進行成本管理的論述,更不用說行業、企業聯盟和市場層面的成本管理;(4)同樣不能很好和企業的生產運作管理密切結合起來。

    2. 對愛德華J.布洛克,孔H.陳,托馬斯W.林觀點的評析

    愛德華J.布洛克、孔H.陳、托馬斯W.林的巨著《戰略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 A Strategic Empbasis)第二版》2005 年版,也是再次修訂的基礎上逐漸完善的。他們和唐.R漢森和瑪利安娜.M.莫溫一樣,同樣明確地承認傳統的成本管理建立在財務會計(Accounting)基礎的現實,而且企業現在仍在應用。但是要實現控制(Control)的功能,成本管理必須進一步發展,突破財務會計基礎框架。他們也沒有回避成本管理在理論、發展史和實踐上學界有著不同認識的這個分歧,有對性地來解決該問題。所不同的是,愛德華J.布洛克、孔H.陳、托馬斯W.林認為:“由于戰略問題對于管理日趨重要,成本管理也從傳統的產品成本核算和經營控制,轉變為更廣義的戰略成本管理。戰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信息應用的拓展,以促進主要管理職能、強化戰略管理目標。①”并認為,成本管理有四項基本職能,即:“(1)戰略管理――做出完美的戰略決策需要成本管理信息,這些戰略決策涉及產品的選擇、制作方法、營銷技巧和渠道以及其他長期問題;(2)計劃與決策――經常性決策需要成本管理信息的支持,如設備重置、現金管理、原材料采購預算、生產工程安排和定價;(3)管理與經營控制――成本管理信息為識別低效運營、激勵高效管理者提出了公正、有效的基礎;(4)財務報告――為存貨及其他資產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并遵循報告要求編制財務報告,為其他三項管理職能服務。②”愛德華J.布洛克、孔H.陳、托馬斯W.林把認為,成本管理系統可以被分為職能基礎的、作業基礎的和戰略為基礎的成本管理系統:(1)職能成本系統僅用產量作業動因來向成本對象分配成本的系統被稱為職能成本系統。在職能成本系統中,產品成本計算的目標通常是通過向存貨和產品銷售成本分配生產成本來實現的,這種分配是為了滿足財務報告的要求。所以職能成本系統趨向于較多地使用主觀分配;(2)作業成本系統是適應生產和服務企業都面臨的競爭經營環境的顯著變化而發展起來的。使用產量和非產量作業動因來向成本對象分配成本的成本系統被稱為作業成本系統。該系統重點強調不通過主觀分配而進行成本追溯,通過識別與生產產品產量無關的動因,因而使動因追溯法的用途大大提高;(3)戰略成本系統。由于企業環境的變化,成本管理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新的生產信息技術、顧客為本、全球市場的增長及其他變化需要企業建立戰略信息系統,以便有效地維持自己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這表示成本管理系統必須提供傳統成本會計系統不能提供的適當類型的信息。所以,戰略成本系統是利用戰略的分析方法,向企業戰略定位分析、價值鏈分析、成本動因分析提供決策有用的成本戰略信息,以便企業進行戰略決策。該書的以第4章作業成本法與作業基礎管理,第5章目標成本法、約束理論和生命周期成本法,第12章分批成本法為紐帶,使職能成本系統、作業成本系統和戰略成本系統形成了有機的融合體。

    愛德華J.布洛克、孔H.陳、托馬斯W.林“財務會計和業務流程基礎”觀和唐.R.漢森和瑪利安娜.M.莫溫“財務會計和業務流程基礎”觀相比,突出貢獻在于,把戰略管理融入到成本管理系統之中去。但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和唐.R.漢森和瑪利安娜.M.莫溫“財務會計和業務流程基礎”觀類似的缺點,主要在于:(1)把“業務流程基礎”貫徹到“財務會計基礎”觀中貫徹的不夠徹底;(2)通過章節內容及其排序來看,有種傳統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卡普蘭的作業成本會計和戰略成本管理的簡單累加,可操作性仍然有一定難度;(3)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成本管理的戰略性。從上述內容構成來看,過多的繼承了傳統的成本管理系統企業內部管理的局限性,甚至很少發現對產品開發和客戶管理進行成本管理的論述,更不用說行業、企業聯盟和市場層面的成本管理;(4)同樣不能很好和企業的生產運作管理密切結合起來。

    四、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系統構建基礎的定位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基本贊同愛德華J.布洛克、孔H.陳、托馬斯W.林的“財務會計和業務流程基礎”觀,但要把戰略管理的思想徹底第貫穿于成本管理系統之中,并且要考慮到現代企業的特征以及先進制造模式為成本管理系統創新帶來的機遇,才能對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系統構建基礎進行理性的定位。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系統構建的基礎進行定位:

    第一,成本管理系統與傳統成本會計系統(或管理會計系統)是不能等同的,它既是一個提供成本信息的信息系統,又是一個參與成本管理的管理系統。成本管理系統和會計信息系統是對等的,是企業管理系統的兩個不同的子系統。成本管理系統不僅向企業所有需要成本信息的系統提供決策所需的成本信息,而且參與成本管理決策。

    第二,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系統的總體目標是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具體目標是改善企業的成本結構和為企業管理決策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

    第三,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系統應該也必須具有以下特征:(1)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2)成本結構的可視性;(3)與成本戰略規劃、成本戰術策劃、成本運營控制、成本信息處理、成本評價與考核的適應性;(4)對先進方法的支持性;(5)與財務賬戶的融合性。

    第四,先進制造模式下成本管理系統應具備以下功能:(1)列示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支出;(2)反映組織的成本結構和性態以支持成本管理系統的改進;(3)支持切實可行的戰略計劃并明確管理目標;(4)引導個人和團隊行為,努力實現組織目標;(5)為完成組織近期目標和戰略規劃監控資源耗費;(6)預警財務狀況惡化;(7)反映資源消耗的適用性;(8)明確個人和團隊對完成經營目標應負的責任;(9)有助于分析客戶、生產過程、產品和地區對營利性的不同影響;(10)為不同的決策者、管理者提供全景式的組織成本結構信息。①(Catherine Stenzel、Joe Stenzel,2002)

    參考文獻

    【1】 張明明. 面向現代集成制造的成本管理模式研究.萬方學位論文數據庫,gz.省略/,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6

    【2】 查爾斯.T.亨格瑞,喬治.福斯特,斯里坎特.M.達塔著.王立彥,王詠梅主譯.成本與管理會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2):P3

    【3】 羅伯特.S.卡普蘭,羅賓.庫珀著.張初愚,張倩譯.成本與效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3-15

    【4】 唐.R.漢森,瑪利安娜.M.莫溫著.陳良華等譯.管理會計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

    【5】 愛德華J.布洛克,孔H.陳,托馬斯W.林著.王斌等譯.戰略成本管理.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5

    第6篇:現代管理的基礎范文

    眾所周知計算機作為一種高效處理龐大復雜信息與數據的現代先進工具的首要特征就是要求輸入計算機的各項原始數據信息必須是準確和科學的否則輸入的數據與信息是“垃圾”輸出的只會是更高級的“垃圾”。所以實行計算機管理的前提條件是要做好輸入信息與數據的收集、整理、著錄等一系列前處理性質的基礎工作使其充分滿足計算機工作的技術要求。

    那么我國檔案管理基礎工作究竟在哪些方面不足和較差呢哪些方面尚不能迅速適應計算機管理的要求呢總體來講目前我國的綜合性檔案館大多是館藏內容龐雜案卷數量繁多時間跨度長且由于多年來一直處于封閉式管理之中檔案管理僅以保管為目的以案卷不丟失為原則再加之每個歷史時期檔案的整理質量要求不同整理的規格不統一等情況形成了檔案基礎普遍較差的局面。主要問題集中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檔號不規范沒有目錄號一卷多冊現象較多二是案卷標題不規范有標題但不能反映主題內容或標題缺少基本要素甚至沒有案卷標題等現象較為普遍三是大部分案卷缺少卷內目錄以至于部分未被案卷標題涵蓋的內容永遠無法檢索而難以利用四是許多案卷未標頁碼如果使用中掉頁很難發現五是組卷混亂現象比較嚴重如有按時間組的也有按職能部門管轄權限組的還有按文種組卷的六是案卷厚薄不一有的一、二頁紙一文一卷有的五六百頁紙一類一卷。總之綜合性檔案館建館時間越長館藏量越大的存在的類似問題就越嚴重。 從以上情況來看我國綜合性檔案館目前還未具備實現計算機管理的充分條件需要盡快地、科學地解決這些問題。

    二、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提高檔案管理基礎工作水平

    從科學與經驗中都可以獲知要想提高檔案管理的水平就必須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的工作程序與方法即要求檔案管理的收集、整理、鑒定、著錄、保管等各個環節都要按照統一的程序和科學的方法進行工作。

    1全面普查案卷,去糟取精

    這是實現檔案管理標準化、規范化的第一步工作。因為一般的綜合性檔案館由于多年來未做全面的清查加之移交單位劃分保管期限不準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重份或無查考價值的文件所以首先要剔除這些無用的文件才能避免今后實行計算機管理時出現重復與低效率的情況。

    2重新組合案卷實現案卷規范化

    將那些組卷過厚內容混雜的案卷進行重新組卷。重新組卷的原則是盡可能將那些相互存在某種聯系的文件組合在一起。在重組案卷的過程中還應對那些無頁碼、無卷內目錄、無案卷標題或標題不清楚的案卷要重新加工填寫以保證全部案卷更加規范。重新組卷不僅可以優化館藏、科學保管而且亦可以提高實行計算機管理檔案后的利用效率。

    3結合本館實際規范著錄工作

    著錄是實行計算機管理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也是直接影響輸入計算機數據與信息的準確性的一項重要的前期工作。1986年國家頒布的《檔案著錄規則》是規范著錄工作的最基本依據。但是由于各個檔案館的條件存在差異再加上計算機管理又提出了新的技術性要求所以各個檔案館應該以《規則》為依據,并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計算機管理的技術要求制定出適合本館著錄工作的著錄細則。我們根據這一原則制定了《北京市檔案館著錄細則》從目前實施的情況來看已經起到了提高基礎工作水平的作用并對我館實行檔案計算機管理工作有很大的促進。

    4統一分類號保證檢索查全率

    計算機檢索的顯著優勢就是能夠滿足人們族性檢索的需要。為了確保檢索的完整性我們在分類過程中,首先根據《中國檔案分類法》進行分類再因事制宜制定出一些具體細則。例如“物價”問題涉及的行業較多我們就統一歸入“j”類然后再根據每一文件具體特征輔以關鍵詞標識加以區分。另外在分類的過程中還應加強校審力度以便及時校正分類人員的錯誤。并且還應經常組織大家統一認識統一標準盡量做到前后標引一致同一類文件標引一致從而達到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

    5規范題名保證檢索查準率

    檔案的分類號保證了檢索查全率而題名準確才能保證檢索的查準率。但僅保證查全率是不行的,還須同時保證查準因此在著錄時要統一規范題名。我們認為規范題名應掌握的原則與要點是在填寫題名項過程中要規范機構簡稱盡量避免在檢索時出現含混不清、文不對題和計算機識別不清的情況發生。如北京市計劃委員會簡稱為市計委北京市計劃生育委員會簡稱為市計生委而不能都簡稱為市計委還要統一題名中應具備的要素。我們結合計算機檢索需要在著錄過程中將題名中責任者、事由、文種必要時加上人名、地點和時間)等要素都填寫完整。如果題名要素不完整。則要補齊如果題名冗長則刪除多余的贅詞。還要統一文種題名中經常有“請示報告”等含義不清的文種出現很影響檢索的準確率。所以我們便規定凡是要求批復的文件寫“請示”凡不要求批復的文件則寫“報告”等等這樣就可在檢索中區分出每份文件的實質作用。

    另外我們還利用計算機一次輸入多次輸出的功能將關鍵詞項中的人名、地點、時間與機構分別著錄為日后制作《人名目錄》等檢索工具打下了基礎。

    三、加快數據準備推進檔案現代化管理進程

    在檔案管理基礎工作的各個環節中計算機數據的準備工作是一個大工程尤其是對于那些建館時間較長的綜合性檔案館來講由于館藏案卷多著錄工作不僅量大而且復雜如果沒有一整套規范化和科學化的工作程序與方法會使計算機因數據準備不足而無法使用甚至直接影響檔案管理工作現代化的進展速度。在著錄工作中只要掌握了以下重點便基本可以取得著錄工作“多”、“快”、“好”兼而有之的效果。

    1分清輕重緩急,循序漸進

    檔案管理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檔案為社會所用而實現計算機管理檔案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檔案的利用率。綜合性檔案館在推進計算機管理的過程中應先根據各全宗的重要程度、價值大小、利用率高低和是否開放的情況對所有全宗進行排隊將那些可以開放的核心檔案和社會利用率較高的檔案進行優先加工這樣就可以加快檔案管理計算機化的進程和提高社會利用的效率。

    2分級次著錄,省時省力

    在著錄過程中可以將案卷分為三個層次進行著錄即將那些反映問題單一或查考價值不高的檔案進行案卷級著錄對那些一卷內幾個文件涉及同一個內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檔案進行文件組合級著錄而對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問題龐雜的文件則進行文件級著錄。這樣處理不僅能將揭示檔案的主題內容和特征而且也可以減少著錄條目和錄入條目既節約了時間、人力與財力又提高了效率。

    3分門別類,充分利用檔案原基礎

    對于那些案卷基礎較好又具備全引目錄的案卷在著錄時可以直接在全引目錄上面分類標引而對那些特殊形式的檔案如“房檔”、“案件”等則可用計算機程序將人名、地址、時間用案卷目錄直接錄入然后用計算機統一給出分類號。這樣分門別類地充分利用檔案目錄的原有基礎可以減少著錄環節大大地提高著錄速度。

    4用“關鍵詞”替代“主題詞”,簡化查找時間,提高效率

    第7篇:現代管理的基礎范文

    關鍵詞:檔案管理 基礎管理 現代檔案管理 作用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檔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相關部門也加強了對檔案管理的重視。而隨著科學技術不斷擴展,檔案在管理中也得到了高新技術的幫助。而即便如此,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檔案管理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對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視,及時針對存在于其中的問題選擇有效的手段進行解決。

    一、目前我國檔案管理基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從整體上分析,我國目前檔案館多為綜合性的檔案館,如同老圖書館一樣,內容十分繁雜混亂,并且不同的檔案之間存在著極長一段時間跨度。并且一直以來,我國檔案館都采用的是封閉式的管理。并且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證檔案材料的安全不丟失,并不針對檔案內容進行任何不同程度的處理。這樣就導致了現階段檔案質量差,多數內容均為毫無作用的文本信息。

    因此,目前在我國檔案管理基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可以表現為這樣幾點:第一,檔案在入庫管理的過程中,缺乏統一的號碼標示,許多檔案存在著多卷的情況,極容易造成檔案丟失;第二,檔案名稱不規范,檔案的標題包含的內容過少,導致許多有用的信息都被忽略而造成信息的丟失;第三,檔案缺乏必要的目錄頁,導致許多有用內容無法被利用起來,從而造成信息的無用化;第四,檔案內缺乏必要的頁碼,丟失也無從下手去尋找;第五,檔案的存儲十分混亂,不同對象的檔案保存在同一個檔案架上,增加了檔案在尋找過程中的困難;第六,檔案不規范,許多檔案所必需的內容沒有被保存下來,反而留在檔案中幾張毫無作用的紙張,還有許多檔案保存的內容過多,一個檔案卷有著幾百張材料等等問題。

    這些問題都是在長期的整理、查找和保存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突出問題。并且從這方面來看,盡管我國已經開始在檔案館中采用高新技術來進行檔案的保護,但這些問題仍然使得我國現階段的檔案管理不具有保證現代信息管理運行的條件。

    二、針對目前存在于檔案管理基礎工作中問題的對策

    要想提高檔案管理基礎工作的工作水平,就必須針對目前混亂無需的檔案管理工作采取符合規范和標準的工作方式進行管理,尤其是在檔案的收集、整理、保存等關鍵環節都需要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工作。

    (一)全面整理基本檔案

    要采用現代信息管理方式來管理檔案,就必須要針對所有檔案進行全面的普及檢查。根據檔案的關鍵內容進行分析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有價值的內容保留下來,去掉其中毫無作用的信息,從而強化檔案的規范化程度,保證檔案在信息錄入時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在信息普查時的信息有用率。

    (二)針對檔案重新進行號碼排序

    檔案因為混亂無序,導致增加了檔案尋找工作的困難程度。因此,這就要求我們重新針對檔案進行號碼編排,不同內容角度分配成不同的號碼,遵循圖書保管等方法進行管理。另外,針對那些缺少頁碼、缺少目錄甚至缺少檔案關鍵內容標題的檔案進行重新的加工整理。根據現有的檔案頁碼進行號碼編排,增添目錄,根據檔案內容進行標題制訂等,保證檔案更加規范。優化檔案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簡化工作手續,還能幫助加快信息化管理方式的普及速度。

    (三)規范檔案著錄工作

    著錄是實行計算機管理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也是直接影響輸入計算機數據與信息的準確性的一項重要的前期工作。但是由于各個檔案館的條件存在差異,再加上計算機管理又提出了新的技術性要求,所以各個檔案館在國家統一的規劃領導下,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根據制定出適合本館著錄工作的著錄細則。

    (四)統一分類編號

    這就要求我們在分類過程中,首先根據《中國檔案分類法》進行分類,而后根據不同的內容制訂不同的要求規范。另外在分類的過程中還應加強校審力度以便及時校正分類人員的錯誤。并且還應經常組織大家統一認識統一標準盡量做到前后標引一致同一類文件標引一致從而達到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

    三、加快數據準備推進檔案現代化管理進程

    (一)分清輕重緩急,循序漸進

    檔案管理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檔案為社會所用而實現計算機管理檔案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檔案的利用率。綜合性檔案館在推進計算機管理的過程中應先根據各全宗的重要程度、價值大小、利用率高低和是否開放的情況對所有全宗進行排隊將那些可以開放的核心檔案和社會利用率較高的檔案進行優先加工整理。這樣就可以加快檔案管理計算機化的進程和提高社會利用的效率。

    (二)分級次著錄,省時省力

    在著錄過程中可以將案卷分為三個層次進行著錄即將那些反映問題單一或查考價值不高的檔案進行案卷級著錄對那些一卷內幾個文件涉及同一個內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檔案進行文件組合級著錄而對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問題龐雜的文件則進行文件級著錄。這樣處理不僅能將揭示檔案的主題內容和特征而且也可以減少著錄條目和錄入條目既節約了時間、人力與財力又提高了效率。

    (三)分門別類,充分利用檔案原基礎

    對于那些案卷基礎較好又具備全引目錄的案卷在著錄時可以直接在全引目錄上面分類標引而對那些特殊形式的檔案如“房檔”、“案件”等則可用計算機程序將人名、地址、時間用案卷目錄直接錄入然后用計算機統一給出分類號。這樣分門別類地充分利用檔案目錄的原有基礎可以減少著錄環節大大地提高著錄速度。

    四、結束語

    在信息高度發展的今天,必須要加強檔案管理的現代化和信息化。而且我們在信息化的過程中,必須要根據檔案本身的特點,選擇使用于他的信息管理和收集方式。這就需要我們盡可能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加強檔案管理的軟件開發,加快檔案電子化的進程。同時,還要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信息化程度,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不斷加強不同環節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促進工作人員接受現代化管理檔案的程度。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檔案管理的現代化和科技化,從而做好檔案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普及檔案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張艷霞.試論現代檔案管理中檔案管理基礎工作的作用[J].科技經濟市場,2014(9):101-102

    第8篇:現代管理的基礎范文

    關鍵詞:貸款新規;風險管理;微觀基礎

    中圖分類號:F8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5-0015-04

    一、研究背景

    為了有效防范系統性風險的爆發以及向銀行系統的傳導,自2009年以來,中國銀監會陸續出臺了被稱為“貸款新規” ① 的多項措施,希望通過強化貸款的全流程管理和用途管理, 促進我國商業銀行傳統貸款管理模式的轉型, 改進與優化銀行業的微觀管理基礎。第一,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的風險特征和運營復雜程度建立起適合自身需要的資本充足評估程序,不僅要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計提資本,而且應當對其他主要風險和剩余風險計提資本,并針對利率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進行補充,增加資產證券化、 表外業務和衍生產品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內容; 第二, 在操作層面對貸款做出量化要求,如在固定資產貸款中,單筆金額超過項目總投資5%,或超過500萬元的,原則上要求采用貸款人受托支付方式;第三,強化了貸款的全流程管理。要求貸款人按照有效制衡原則將貸款過程管理中受理與調查、風險評價與審批、合同簽訂、發放與支付、貸后管理等各個環節進行分解,并建立明確的問責機制。

    “貸款新規”的核心是建立全流程的精細化信貸管理理念和模式。 核心要義是強化貸款的全流程管理、提倡合同約束以及強調實貸實付要求。旨在解決我國銀行業信貸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貸款資金違規挪用、過度授信、合同管理缺失及貸后管理薄弱等問題, 推動商業銀行從傳統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細化管理模式轉變, 引導信貸資金的合理配置并加強信貸風險管控等微觀基礎。

    二、 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微觀基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我國銀行業的風險來源及其對商業銀行微觀基礎的影響

    根據中國銀監會的《銀監會2009年報》,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國銀行業面臨的風險見表1。

    (二)我國銀行業風險管理微觀基礎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 風險預測和管理能力薄弱

    與國際同行相比, 我國商業銀行普遍缺乏對借款人盈利能力進行分析評估以及對授信項目的未來現金流進行預測和管理的能力。 這使得我國銀行更多地依靠借款人提供的擔保來減輕信用風險。但由于風險預測和管理能力的制約, 我國商業銀行所選擇的擔保物只能局限于房地產、機器設備、股權以及其他有保證的金融資產。 但這些擔保品的價值通常會隨市場的波動而出現較大的變化, 從而影響銀行資產的安全性。 即使在有第三方擔保的情況下發放的貸款, 也由于銀行對擔保人的財務狀況缺乏分析或疏于審慎調查, 以及再擔保機制的缺失而使得擔保機制在真正出現風險時變得形同虛設。

    比較國外成熟金融市場的做法, 銀行不僅在授信階段要評估借款人的盈利能力和資信水平, 同時更注重通過設定各種肯定承諾、 否定承諾條款來達到控制信貸風險的目的, 并實時掌握借款人財務和經營狀況的動態變化(見表2)。

    2. 風險管理意識及防范措施薄弱

    一是貸前風險防范意識不足。 貸款新規頒布以前, 我國商業銀行的貸款發放一般采用實貸實存模式,銀行有效監控貸款流向的難度很大,容易出現企業過度融資、盲目擴張行為。同時,我國多數商業銀行仍不習慣于在貸款文件中使用較為復雜的承諾條款, 其貸款文本中關于借款人的保證以及承諾條款十分簡單, 這與國外銀行對借款人信用風險的契約控制存在較大差異(見表3)。

    二是缺乏按合同權利限制借款人危害其貸款償還能力的行為。如非正常的資產處置和資本承諾、過度的對外投資、負債比例過高等高風險行為。財務信息承諾條款的簡單化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無法獲得關于債務人業務和財務狀況變化的實時信息, 從而無法有效跟蹤貸款的質量和借款人的償債能力。

    三是風險管理意識的薄弱還表現在“早投放、早收益”思維模式下的“貸款沖動”行為。資料顯示,2009年9.59萬億的信貸中,47.8%的增量是在第一季度完成的;同時,我國各銀行普遍存在月末和季末沖刺貸款規模的行為。比如,2009年3月的最后兩天,因為季末時點考核壓力,工、農、中三家銀行平均突擊新增貸款900億元,四大行當月增量總計近萬億。票據融資在2009年第一季度也猛增到1.48萬億元,占當季度新增貸款的32%;3月份的增量也達到3694億元。票據融資的猛增也給商業銀行帶來風險。企業利用虛假合同和發票辦理票據貼現,部分貼現資金被存入銀行謀取利差,并未注入實體經濟。這些問題的產生都與商業銀行微觀制度建設不足有很大的關聯性。

    3. 信息管理和處置能力不足

    一是不良貸款的分類不能準確反映貸款質量。目前, 我國商業銀行通常都采用人民銀行規定的貸款五級分類標準,將貸款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這種分類方法存在以下問題:(1)從監控貸款質量的角度來說,五級分類標準過于粗略,缺乏足夠的細分信息從而無法準確反映貸款的質量分布情況;(2)貸款基礎數據的不足,使得風險撥備不能準確覆蓋實際可能發生的損失。 由于我國銀行業相關數據庫建設的歷史較短,缺乏按貸款種類、地區和客戶細分的統計數據, 因此很難按照經驗數據計提撥備。

    二是缺乏以市場基礎衡量的預警性信息而使得風險預警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 我國銀行業的信息來源主要是資產負債表, 缺乏足夠的以市場為基礎的信息,從而導致風險管理實踐中缺乏實時、前瞻的信息,從而影響了決策的有效性和實時性。

    4. 風險內控質量不高

    “內控制度是企業管理者對企業風險的反應” [1] ,內控質量是指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控制” 的基本功能在于“將不利事件的發生率或嚴重性降到無害的水平”,“控制”同時也意味著為達到限制不良后果發生率的目的而采取的連續行動或行為。 [2] 實踐中,我國各主要商業銀行雖然均設有風險控制的規章制度和機構, 但由于風險控制活動大都從屬于銀行復雜的組織結構和繁雜的日常業務流程, 缺乏足夠的獨立性, 從而影響了風險管理的有效性以及風險管理微觀基礎作用的發揮。

    三、“貸款新規” 與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微觀基礎的改進與優化

    (一)強化風險管理預警機制等微觀基礎建設

    伴隨著金融危機后監管層防控風險措施力度的加大, 各商業銀行也建立了嚴格的風險管理制度和預警機制。一方面加強資金流動監管,及時調整授信策略;另一方面強化貸款集中度風險管理,建立科學的限額管理辦法,防止貸款風險在某些地區、某些項目、某些客戶的過度集中。

    一是實施貸款全流程管理。“貸款新規” 的實施將商業銀行貸款管理流程從原先的貸前、貸時、貸后三個環節細化為貸款受理、調查、風險評價、貸款審批、簽約、發放、支付、后管理和資產處置九大環節,實施貸款全流程風險防范管理。為有效落實“貸款新規”,中國銀行組織了多個部門共同對貸款流程進行梳理,從貸款發起、賬戶開立、授信審批、發放支付審核、資金劃轉、網上銀行等環節全面分析潛在的風險點。

    二是重塑風險管理架構。據調查,目前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均成立了相應的風險管理部門, 構建了完整的風險管理制度框架,制定了風險價值計量方案、市場風險壓力測試方案、 新產品審批等一系列管理辦法;開發了金融市場業務風險管理系統,風險管理的主動性、前瞻性和內控效率均有了很大提高(見表4)。

    (二)防止貸款挪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一是“貸款新規”的出臺,為確保貸款資金真正投入實體經濟、防范系統性風險提供了制度保障。傳統制度下,很多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后,再將暫時不用的資金存回銀行,這種“以貸引存,以貸促存”的機制激勵銀行多貸款。“貸款新規”實施后,銀行根據企業的實際用款需要發放貸款, 通過將款項直接支付給貸款企業的交易對手, 避免了貸款資金的盲目流動。為了防范信貸資金被挪用的風險,中信銀行增加了“資金流向監控功能”、“受托支付審核功能”。建行某分行在每次發放貸款前, 客戶經理均要走訪項目建設現場,并與支付對象進行電話溝通,核實支付的真實性,從而降低了貸款被挪用的風險。為了控制房地產貸款風險, 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實施了名單制管理, 嚴控貸款投放的對象和產品。 對于地方融資平臺,各銀行按照“逐包打開,逐筆核對,重新評估,整改保全”的要求,通過項目剝離、公司重組、增加新的借款主體和擔保主體、補充抵質押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化解風險。

    二是“貸款新規”能有效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銀行貸款采用實貸實付方式后, 企業只有在需要對外支付時,才向銀行申請提款,不必再為閑置資金支付利息,從而有效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而且銀行直接將款項支付給交易對手, 改變了以往貸款下賬后,銀行為了追求存款指標而產生的派生存款問題。

    (三)強化商業銀行信息能力的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建立客戶信息網絡庫和市場跟蹤反饋系統, 提高商業銀行的信息搜尋能力, 為商業銀行吸收、篩選信息,提高決策水平提供基礎條件。

    二是提高基層商業銀行的信息分析能力。 收集和整理有關預測風險的資料,包括:客戶企業內部的財務信息和生產技術資料、計劃和統計資料、市場信息資料以及競爭對手的資料, 提高風險評估和判斷能力。

    三是提高商業銀行的信息處理能力。(1)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影響風險的因素事先加以控制,戰略性、前瞻性地管理風險。(2)細化貸款分類,提高風險定價能力。我國商業銀行需要練就捕捉和管理風險的能力,正確判斷風險的價值,為其合理定價。

    (四)提高風險控制和管理能力

    應從四個方面著手:(1)風險分散。通過聯營、合并等方式進行多元化經營來分散企業財務風險。(2)風險轉移。包括保險轉移和非保險轉移。保險轉移即企業就某項風險向保險公司投保,交納保險費;非保險轉移是指將某種特定的風險轉移給專門機構或部門,如將產品賣給商業部門,將某些業務交給具有豐富經驗、擁有專業人才的公司。(3)風險自留。是指在企業內部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分期攤銷風險,如提取壞賬準備金、 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金和長期投資減值準備金等。(4)風險預警。是指將風險管理由事后的被動管理轉為事先的主動管理,分析、判斷可能形成的財務風險,預先進行及時管理。

    四、結語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是在逐利動機的驅動下金融市場過度的金融創新和過度杠桿化造成系統性風險的長期積聚的結果, 過于甚至片面重視銀行的即期財務表現、 強調利潤增長和股東回報則是引發危機的深層次原因。這一深刻教訓告訴我們,危機處置固然重要,提升銀行的微觀管理基礎、形成常態化的管理機制、建立一整套防范破產的風險管理機制、保障銀行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則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D. McNamee and G. Selim ,Risk Management:Changing the Internal Auditor’s Paradigm ,Altamonte Springs ,FL:The IIA Research Foundation ,1998.

    [2](美)史蒂文?J?魯特. 超越COSO――強化公司治理的內部控制[M]. 劉肖侖主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第9篇:現代管理的基礎范文

    【關鍵詞】現代 管理 土地儲備

    管理學中所說的管理基本手段,也稱為管理職能。管理的職能是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所從事的各種活動或發揮的各種作用。管理學鼻祖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的提出,管理活動是由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五大職能所構成的一個過程。

    以下通過對管理的五大職能內涵的分析來論述管理基本手段在土地儲備工作中的應用。

    1.計劃

    計劃是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一個國家對將來的行動的籌劃。計劃是所有管理職能中的一個最基本的職能,它是對將來活動所進行的預先的行動安排,是一種針對將來的規劃、謀劃等等。計劃必須體現目的、目標、提出觀點、規定必要的程序、制定行動方案等。

    好的計劃對管理活動非常有利,一個好的計劃還應當具有大局性、連續性、靈活性、準確性的特點。因此,為了能起到調控土地市場的作用,土地儲備工作就必須制定儲備計劃。首先將儲備地塊的位置、面積、補償成本、規劃指標等所有信息細節一一掌握,這是制定計劃的基礎。掌握基礎信息后,按照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綜合考慮制定土地儲備和供應計劃。只有把儲備計劃做的周祥、準確、系統才能全面控制土地各種需求,從而牢牢把握土地供應的主動性。

    2.組織

    組織是管理的第二項職能。對于一個組織來說,組織結構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依據,組織內部關系、組織與環境的關系、組織動態關系都會影響組織生存發展。

    在通常情況下,制定好土地儲備計劃后,隨后的工作是調查摸底、規劃立項、委托土地評估和測繪、收購土地談判、拆遷整理等一系列具體工作。如果遇見權屬等復雜情況的地塊,各項工作更顯得千頭萬緒。因此能否及時準確的完成每個分項工作,及時的供應土地,組織工作至關重要。儲備中心就其組織職能而言,應該達到下列功效:

    2.1明確地規定職責。細化工作分工和每個人的責、權、利后,還要跟蹤計劃實施中的每一項工作是否經過深思熟慮地準備并被準確和及時執行。

    2.2與本系統或本系統以外其他業務部門具有良好的溝通。

    2.3每一項工作都要對每一分項的工作自行做出清楚、明確、準確的決策。

    3.指揮(領導)

    每一宗土地從儲備到供應,都需要經過規劃立項、測繪、評估、談判、簽訂協議、拆遷、制作項目報告等眾多程序,為了保證每個項目都能及時啟動和每個環節運作的暢通,就必須發揮好指揮的職能。

    領導是整體工作的決策者與負責者,整體工作要求他掌握著指揮的職能,領導應該準確地、果斷地完成這項任務。

    儲備中心的領導對自己的職工要有深入的了解。領導要做到了解他的部下,明白對每個人的長處短處,給予什么和多少任務,能及時調整不適合某項工作的人。應該使每個人認識到被調整是必要的,每一項具體任務不是任何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對儲備工作必須進行定期檢查,要善于利用工作會議和報告。在會議上,領導可以先提出一個預想,然后收集參與者的意見,做出決定。這樣做的目的是易于被大家接受,效果也會好的多。

    領導要在職工中保持團隊、敬業、創新的精神。由于土地儲備工作的每一個具體環節都是相對獨立的工作,因此在條件和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領導可以盡可能發揮他們的自我能力。因為通過領導認真對他們加以監督,即使產生錯誤影也是可以限制和彌補的。

    4.協調

    管理的實質是協調。

    土地儲備工作涉及領域廣闊。在土地系統外部,需要與城建、規劃、房產、民政、法律、經濟、金融、文化等部門交往和掌握其相應知識;在土地系統內部,需要與地籍、耕地保護、土地利用、財務、監察等科室交往和掌握其相應知識。如果協調不好,就容易造成很多問題。土地儲備中心做到有效協調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1)無論本系統內外,儲備中心工作目標的大方向都應與其他部門保持一致,所有工作的運行都要與其他部門的工作流程相協調。

    (2)各個部門對自己的任務都要非常了解,并且相互之間的協調與協作都要做好。

    5.控制

    控制是管理的一種職能(手段),是使管理活動達到目的的保證。

    土地儲備工作的環節眾多,每一環節的工作還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特殊性,但是任何一個環節工作沒有及時完成,就會制約著整個土地儲備工作的進展。因此土地儲備中心的控制職能應當達到以下功效:

    (1)對人必須控制、對單項工作也必須能控制。

    (2)當某些控制工作顯得太多、復雜、涉及面太大,不易由部門的一般人員來承擔時,就應該讓一些專業人員來做。在土地儲備工作中,土地的測繪、地價評估、集體土地征用等即是委托具有資質的單位去做。在今后的工作中可適當委托多個部門同時進行,以使每項具體工作所涉及的數字、數據等成果更科學、更有說服力。

    綜上所述,管理職能(手段)是以制定計劃為基礎,以組織、指揮和協調為媒介,以控制為保障的一種全方位體系,它就如同一個企事業單位、組織或部門的血管系統,為其整個軀體輸送著血液,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怡红院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视频网址|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成人午夜性A级毛片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杨幂|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 欧美成人久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成人h在线播放| 污污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成人羞羞视频国产| 成人黄动漫画免费网站视频| 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四虎高清成人永久免费影院| 国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国产新疆成人a一片在线观看| 777奇米四色成人影视色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成人免费| 中文字幕成人网|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