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輔導員自查自糾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青少年取締煙草,促進身心健康成長,阻斷煙民后續隊伍,是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的百年大計,我校將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做好控煙工作,為后代的健康成長而努力。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營造良好校園環境自查報告資料,歡迎閱讀,提供參考。
創建無煙學校是社會、政府的一件大事,控煙工作是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學校是開展青少年吸煙危害教育的最好場所。我校領導高度重視,根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進行宣傳教育,積極進行吸煙危害的宣傳,讓學生學會有效地保護自己,并提高了我校師生對煙草危害的進一步認識,全校師生養成了自覺抵制煙草危害、在校園內不吸煙的良好習慣,營造了良好的育人環境,促進了師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現就學校創建無煙學校自查自糾情況總結如下:
一、領導重視,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我國吸煙歷史悠久,近年來吸煙人群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尤其是一些青少年也先后加入了煙民行列,吸煙危害人體健康,它不但嚴重影響國民的素質,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影響綜合國力的提高。因此,我校領導非常重視對師生進行反吸煙教育,將控煙教育與德育教育、校風校紀相結合,將控制吸煙工作納入學校工作計劃,并把各項控煙工作落到實處。
我校成立了控煙領導小組,由吳地安校長擔任組長,全面主抓控煙工作;譚副校長任副組長,負責控煙工作的落實檢查;教導處主任、安穩辦主任、大隊輔導員負責學生控煙工作;辦公室主任、工會主席負責教師控煙工作;各項工作分工協作、責任到人,有力地推動了我校的控煙工作、衛生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二、以制度為保障,不斷規范個體行為
(1) 建章立制,獎罰分明
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是規范師生行為、確保學校控煙工作落到實處的重要基礎。我校嚴格按照上級文件的有關規定,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控煙制度,如《xx控制吸煙規章制度》、《xxxx辦法》等,并將"遵守學??刂莆鼰熞幷轮贫?quot;作為教職工評優評先和學生評"三 好"、"學習標兵"的一項重要指標。對教職工第一次違反者采取教育的手段,對多次屢犯者,扣除獎金,評優評先一票否決;對學生第一次違反者采取教育的手段,對多次屢犯者,則采取警告、記過處分。這些規定獎罰分明,有力地約束了師生吸煙的不良行為, 我校300多名師生中, 地面鮮有煙蒂,學校成了"無煙區"。
(2) 領導垂范,以身作則
身教重于言教,尤其在學校控煙工作的問題上,領導的帶頭作用是一般人無法代替的。從我做起,從行政做起, 自覺控煙、禁煙,對外來來訪人員謝絕敬煙,做到辦公室不抽煙,領導干部不配煙,更無招待煙,并在會議上反復宣傳。由于領導以身作則,影響帶動了其他人員自覺控煙;由于教師為人師表,不吸煙,所以學生也無吸煙的現象, 全校形成了一個上下齊心、全方位控煙的大環境。
在實踐中,我們深刻體會到,開展形式多樣的禁煙活動是確保禁煙工作落到實處的重要途徑。我校的做法是:
(1)開展控煙宣傳活動,3月底,吳校長召開全校師生控煙動員大會,明確提出爭創"無煙學校"的目標,全校師生積極響應號召。為了營造控煙氛圍、掀起控煙宣傳,我校以輿論為引導, 多渠道進行宣傳:我校廣播站、宣傳欄、板報均成為宣傳控煙的工作宣傳陣地;學校向教職工、學生和家長舉行宣傳吸煙危害健康的教育活動;學校在各科室、走廊等公共場所張貼醒目的禁煙標語、禁煙標志,形成禁煙控煙的大環境。以人為本,多渠道的宣傳教育,使控煙知識深入人心, 我校100%的教師和98%的學生知曉"吸煙可導致心腦血管疾 病、呼吸系統疾病和癌癥"的科學知識,養成自覺控煙的良好習慣。
(2)、舉辦控煙健康教育知識講座近年來,我校聘請鄉衛生院有關人員向全體師生作了控煙知識講座。鄉衛生院工作人員就目前煙草的流行趨勢、 吸煙的危害、煙草依賴及行為干預,以及戒煙知識與技巧 進行了主題講座。通過學習,全校師生對控煙知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3)、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為了增強教職工中吸煙者的戒煙決心,為了豐富全校教職工的業余生活,為了使我校的控煙工作廣泛深入到每個教職工的生活中,我們開展了主題班會、社會調查、游戲、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并開展了" 給家長一封勸煙信"的活動,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我校針對一部分家長吸煙的問題,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開展"給家長一封勸煙信"的征文活動等。
關鍵詞: 高校安全穩定工作 現狀評價 校園環境 安全意識
如何有效化解和應對危機,確保高校的安全穩定,已經成為高校乃至全社會迫切關注的重大課題。通過對高校安全穩定教育工作現狀的分析,摸索高校安全穩定風險評估工作的長效機制,對于維護高校安全穩定、構建平安校園、和諧校園,進一步推進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1.研究目的
本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南方某省20所高校學生對所在學校及周邊安全穩定情況的現狀評價,對所在學校開展安全教育的效果的評價,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穩定意識及對協助維護校園安全穩定的態度進行調查,將調查結果和各項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查找存在的問題,為建立和完善高校安全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提供實證依據和數據支撐。
2.研究對象和方法
2.1研究對象
對南方某省20所高校的三、四年級學生,隨機抽取500名,開展不記名的問卷調查。
2.2研究方法
2.2.1問卷設計
通過文獻研究及與面向部分學生的預調查和座談情況,設計了調查問卷。主要圍繞四個方面:一是對所在學校及周邊安全穩定情況的現狀評價,項目包括:對所在學校校園安全穩定工作的評價,對校園周邊治安環境的評價,對校園安全穩定影響因素的評價;二是所在學校開展安全教育的情況,項目包括:對所在學校開展安全教育情況的評價,以掌握火災逃生能力為例評價自身應對突發事故的能力;三是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穩定意識,項目包括:所在班級組織外出集體活動前是否討論過安全問題,遇到生活難以適應、學業困難、人際關系緊張、失戀及就業壓力等情況時的處理方式;四是對協助維護校園安全穩定的態度,項目包括:當發現校園內的違法行為或預先知道將發生較大糾紛時是否會向學校反映,當在校園內發現有安全隱患時是否會向學校反映。
2.2.2問卷調查的實施
首先,以打印文本的方式在某高校隨機選取20名學生進行預調查,根據預調查的情況對問卷個別選項進行修訂。隨后,以打印文本的方式開展正式調查,問卷調查表采用統一指導語,及時收回,進行統計處理。實施正式調查時發放問卷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498份,有效率為99.6%。
3.研究結果
3.1學生對所在學校校園及周邊安全穩定現狀的評價
3.1.1對所在學校的校園安全穩定工作的評價
認為非常滿意的有21人,占4.22%;比較滿意的有247人,占49.60%;一般的有198人,占39.76%;比較不滿意的有25人,占5.02%;非常不滿意的有7人,占1.41%。學生對所在學校的校園安全穩定工作的總體評價主要是比較滿意和一般,不滿意的占6.43%,非常滿意的僅占4.22%。
3.1.2對所在學校校園周邊治安環境的評價
認為非常安全的有7人,占1.41%;比較安全的有195人,占39.16%;一般的有221人,占44.38%;比較不安全的有68人,占13.65%;非常不安全的有7人,占1.41%。學生對學校校園周邊治安環境的總體評價主要是一般和比較安全,不安全的占15.06%,非常安全的僅占1.41%。
3.1.3對影響校園安全穩定因素的評價
校園安全穩定的首要決定因素方面,在五個選項中,按百分比高低依次是“本人或同學未受過違法犯罪侵害”,為217人,占43.57%;“自我保護能力強”,為111人,占22.29%;“治安、消防、監控等防范設施完備”,為94人,占18.88%;“校園安保人員、輔導員工作到位”,為73人,占14.66%;“其他”,為3人,占0.60%。
校園欠安全穩定的首要決定因素方面,在七個選項中,按百分比高低依次是“校內外來人員繁雜”,為161人,占32.33%;“校園治安、消防、交通安全防范措施差”,為114人,占22.89%;“校園周邊秩序混亂”,為97人,占19.48%;“師生自身安全意識薄弱、行為安全不夠”,為84人,占16.87%;“食堂秩序及衛生狀況不佳”,為23人,占4.62%;“心理障礙人員影響及威脅”,為11人,占2.21%;“其他”,為8人,占1.61%。
3.2學校開展安全教育效果的情況
3.2.1對所在學校開展安全教育效果的評價
認為非常滿意的有7人,占1.41%;比較滿意的有92人,占18.47%;一般257人,占51.61%;比較不滿意的有128人,占25.70%;非常不滿意的有14人,占2.81%。學生對學校開展安全教育效果的評價主要是一般,不滿意占28.51%,非常滿意的僅占1.41%。
3.2.2對自身掌握火災逃生方法的評價方面
認為完全掌握的有52人,占10.44%;認為一般了解的有401人,占80.52%;認為沒有掌握的有45人,占9.04%。結果顯示學生處理突發安全事故的能力不足。
3.3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穩定意識
3.3.1所在班級組織外出集體活動前是否討論過安全問題
“會考慮人身與財產安全問題”的有467人,占93.78%;認為“校外環境總體安全,沒有必要討論”的有11人,占2.21%;“從沒有討論過”的有20人,占4.02%。
3.3.2遇到生活難以適應、學業困難、人際關系緊張、失戀以及就業壓力等情況時處理方式的選擇
選擇“尋求心理咨詢老師幫助”的77人,占15.46%;“向周邊同學們傾訴”的298人,占59.84%;“不求人幫助,自己調整”的123人,占24.70%。
3.4對協助學校維護校園安全穩定的態度
當發現校園內的違法行為或預先知道將發生較大糾紛時,選擇“會向學校反映”的426人,占85.54%;選擇“不會向學校反映”的72人,占14.46%。
當發現校園內有安全隱患時,選擇“會向學校反映”的276人,占55.42%;選擇“不會向學校反映”的61人,占12.25%;“不知道報告給哪個部門”的161人,占32.33%。
4.研究結論
4.1學生對所在校園及周邊安全穩定現狀的評價不高
原因有兩個,一是學校對所開展的維護安全穩定工作的宣傳力度不夠,學生對校園及周邊安全穩定情況缺乏全面的認識;二是學校及相關行政職能部門所開展的安全穩定工作仍有較大的完善空間。在影響學生對學校安全穩定評價的因素方面,43.57%的受訪學生將“自身及同學沒有受過違法犯罪侵害”放在肯定校園安全穩定影響因素的首位,充分體現了學生對自身安全穩定情況的重視。同時,32.33%的受訪學生將“校內外人員繁雜”放在危害造成校園的首位,顯示了學生對校內外人員繁雜對自身安全造成危害的擔憂,提示高校應加強對校園內流動人員的監控和管理,防止破壞校園安全穩定的事件發生。
4.2當前高校開展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薄弱環節
應該在內容和形式上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本調查以火災逃生為例,考查學生應對突發安全事故的能力,從學生的自我評估結果可知,學校安全教育亟待加強。同時,當發現校園內有安全穩定隱患時,有32.33%的學生表示不知道報給哪個部門,這從側面顯示了學校在安全維穩宣傳教育上的不足。學校應當在學生中開展針對性強、有特色的安全教育工作,如開展校園安全文化節活動[1],建設短信平臺發送安全提示短信,開通平安校園微博等,為學生提供安全咨詢,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提升學生的安全素養。
4.3學生的安全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
絕大多數學生所在班級都會考慮安全問題,但在一些班級中仍存在對該問題重視不夠,應進一步加強專題教育,將安全教育作為開展集體活動的重要組成和前提。同時,學生借助心理咨詢解決問題的意識有待增強,甚至有近四分之一的學生選擇自我調整,容易產生因自我調整效果不理想而產生的極端事件,應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咨詢與輔導工作,通過個別輔導、團體輔導、心理與行為訓練、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向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2],幫助學生正確消除各種心理壓力。
4.4部分學生協助維護校園安全穩定的意識不強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學生的安全是校園平安建設的主題,學生的參與是建設“平安校園”的重要構成,只有學生積極參與,才能真正地使“平安校園”深入人心,才能切實保障校園平安建設的順利進行。因此,學校應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加強自我安全意識培養[3]。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高校應增強安全穩定風險評估意識,加快建立風險評估制度,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建立科學、合理、有效、針對性強的校園安全穩定風險評估機制。除了常規的安全穩定評估外,各高校一定要在深入自查自糾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特點,建立一套周詳的、行之有效的前饋控制機制,通過加強預警,確保校園的安全穩定,為學生提供優良的成長成才環境。
參考文獻:
[1]唐俊生.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基礎性對策[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2):77-79.
[2]宋明鈞.高校平安校園建設的對策與思考[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6(2):88-91.
[關鍵詞]研究生 學術道德 長效機制
[作者簡介]房三虎(1977- ),男,華南農業大學教務處,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廣東 廣州 51064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華南農業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研究生學術道德培養體系構建”的最終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YJG10)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29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是學術研究和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后備軍,提高和改進研究生培養質量不僅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我國高等教育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研究生入學比例逐年提高,研究生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然而,在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高校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現象卻屢屢發生。不良的學術道德不僅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也損害高校的學術聲譽,同時影響研究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學術道德成為影響與制約研究生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高校、社會和家庭的廣泛關注。
一、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現
1.偽造和篡改實驗數據。在實驗過程中,為了使實驗結果符合預設結果,有的研究生不能實事求是地記錄和分析實驗數據,而是偽造和篡改實驗數據,使實驗數據滿足主觀判斷的需要。導致實驗數據看上去很“完美”,實則掩蓋了原始數據反映的客觀問題,嚴重違背了科研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2.抄襲、剽竊他人的研究成果?,F實生活中,盜竊他人財物是一種犯罪行為,在學術研究領域,抄襲剽竊他人學術成果也是一種犯罪行為。為了出成果,部分研究生把他人的研究成果改頭換面,署上自己的名字投稿發表或添加到自己的學位論文中,更有甚者用剽竊來的學術成果用于申報課題和參與評獎。
3.找“”論文。在利益至上、金錢至上、物質至上等不良價值觀的影響下,論文成為部分不良分子的“職業”,并呈現出“專業化”“規?;薄笆袌龌钡犬a業化特征。部分研究生不愿潛心搞學術,而是花錢找“”論文,“市場”損害了學術的純潔性與高尚性。
4.一稿多投或多發。為了又多又快地發表學術論文,部分研究生在投稿時采取“全面撒網”的方式,將一份稿件在同一時間段投遞給多家刊物,無視刊物投稿要求中提出的“不得一稿多投”的規定,甚至同一份稿件被多家刊物采用后,將文章稍作修改或不作修改,也不發表情況說明就公然發表在多個刊物上。這種缺乏學術道德自律的行為,不僅擾亂了期刊秩序,同時也浪費了寶貴的刊物資源。
5.采取不正當手段畢業。按時順利畢業是在校研究生最為關注的一件事情,而有的研究生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在科研上,貪圖學習輕松、生活逍遙,懈怠導師安排的實驗任務,對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放任自流,只想“混”個學位了事,到撰寫學位論文和論文答辯時,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部分研究生利用、物誘等不法手段賄賂導師和研究生管理部門工作人員以獲取畢業。
二、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的原因
1.主體因素。在建設人力資源大國和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指導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穩步提升,研究生教育力度日益加大,在校研究生規模逐年增大。從當前高校研究生群體的組成來看,其來源主要包括重點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大專院校;從研究生的年齡結構來看,涵蓋應屆畢業生、具有一定工作經歷的歷屆生、結婚成家的在職工作人員等,研究生年齡跨度較大??梢姡咝Q芯可纳闯煞荼容^復雜,個體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學術修養良莠不齊,部分研究生將社會的不良風氣帶入高校,侵蝕高校優良的校風、學風、教風。在社會轉型期和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當下,高校研究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價值觀亦呈現出功利化、復雜化和多元化的傾向。具體而言,有的研究生確實對科研感興趣,并有遠大的理想抱負,立志一生致力于科學研究,為國家、社會和民眾服務;部分研究生讀研則為了將來謀求一份好工作;有的研究生讀研僅僅是為得到一紙文憑;有的研究生為了逃避本科畢業后就業的壓力被迫選擇讀研。不同的學習動機,表現出不同的學習行為,進而產生不同的行為結果。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應注重引導研究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的學習動機,摒棄狹隘的、不當的學習動機;應注重引導研究生遵守法律法規、尊重學術道德、恪守學術規范,堅決抵制學術不道德行為,增強自身學術道德“免疫力”。
2.客觀環境因素。不良的社會風氣侵蝕高校的辦學生態,沖擊研究生的學術道德底線。社會中制假售假、投機取巧、金錢至上、唯利是圖、權力腐敗等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對高校的學術環境和研究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強烈的沖擊。面對激烈的人才競爭和嚴峻的就業壓力,部分研究生的學習動機變得充滿功利性色彩。
3.教育與管理因素。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本科生要求的較多,配備了專職輔導員全面負責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主要由導師承擔。高校導師不僅承擔繁重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也擔負一定的社會服務職責,導師往往注重研究生的科研指導,無暇顧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的培養表現出重“智”輕“德”、只“教”不“育”、只 “知”不“行”等學術道德教育缺失和人才培養失衡的現象。此外,隨著研究生導師規模的不斷增加,導師隊伍素質高低不齊,難免存在學術不端的導師,對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教育產生消極影響。現實中,由于部分導師指導的研究生過多,采取“放羊式”指導,無法真正指導和監督研究生的學業和學術道德。導師對研究生指導監督不力及部分導師自身學術道德失范助長了研究生學術道德問題。在研究生學術評價體系中,部分高校偏重研究生的數量而忽視論文的質量,注重研究結果而缺乏科研過程學術誠信監督,成為研究生評優的硬性指標;再者,部分高校不顧研究課題的客觀性和特殊性,剛性規定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才能給予畢業。有失科學性和合理性的研究生學術評價體系,導致“一稿多投多發”“偽造數據”“找人論文”等學術不道德行為滋生。同時,在高校研究生管理中,欠缺針對研究生學術作假的鑒定、處罰等相關規定。
三、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的對策
1.思想建設。將學術道德教育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提升研究生的學術品德。辯證唯物主義因果分析理論認為,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就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的主客體因素而言,雖然外部存在復雜多變的客觀因素,若研究生自身能夠主動凈化思想、排除雜念、提升修養,堅決抵制外在不良誘惑,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問題則可以迎刃而解。為此,在研究生入學教育、學術報告、學術講座、學術會議、學術競賽、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等教育教學環節中滲透學術道德教育,將其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從思想上端正研究生學術態度。同時,加強研究生學術道德課程建設,開設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專題,內容包括“科學精神”“學術誠信”“科學倫理”“研究規范”等,系統地教育引導研究生正視學術道德,踐行優秀的學術信念,杜絕學術不端行為。此外,學校還應該加強研究生學風建設,定期開展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的自查自糾活動,及時清除研究生中的不良風氣。
2.導師建設。導師的一言一行對研究生的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隨著研究生教育的快速發展,導師隊伍規模不斷壯大。然而,導師隊伍中學術失范、學術腐敗者屢見不鮮,嚴重損毀了導師的學術聲譽,對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教育產生了消極影響。研究生導師應樹立正確的學術觀、金錢觀、權力觀,以身作則,為研究生樹立良好的學術道德典范。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應對研究生嚴格要求,不僅指導研究生如何做學問,更要教育研究生如何做人,對研究生的成長成才真正負起責任。導師應以學術追求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不斷增強自身學術能力,提高指導水平。
3.制度建設。注重學術管理制度建設,加大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懲治力度。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是鞏固思想、作風、預防學術腐敗等各方面建設成果的保證。如果說思想教育可以提高研究生學術道德的自律性,那么制定法律法規則可以增強研究生學術行為的他律性。開展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應建立健全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管理辦法,嚴明學術行為規范,嚴懲學術行為不端,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同時,要加大制度宣傳,讓研究生、導師、管理人員等人人皆知,并以學術行為管理制度為藍本開展有針對性的學術規范教育,做到入腦入心、知行統一。此外,期刊、雜志、報紙、網站等學術成果發表終端,應建立科學、嚴謹的學術成果發表審查制度,對審查中“一稿多投”“論文剽竊”等行為及時反饋給作者單位,并給予處罰,同時,建立學術不端黑名單,實現刊物之間互通互報,對有學術不端前科者重點審查。在監督學術成果發表者的同時,國家相關部門也應對各類期刊、雜志、報紙、網站等媒體終端開展監督檢查,凈化學術刊物市場。
4.社會建設。首先要凈化社會風氣,建設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環境。作為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傳承文明的高校逐步受到社會不良之風的侵蝕,學術腐敗、學術造假、不正當交易等不正之風難禁,高校的育人環境、教學環境、學術風氣等辦學生態受到極大沖擊。治理學術環境的小生態,必須整治社會環境的大生態。司法、行政、工商、公安等國家職能部門要嚴厲打擊各類犯罪行為和不文明行為,建立公平、公正、文明、和諧的社會秩序,實現風清氣正之風常興,污濁不正之風常抑,為學術文明生態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要積極挖掘、樹立學術道德典范。先進的榜樣能夠把高尚的學術精神具體化、生動化、人格化,對樹立和弘揚優秀的學術精神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與號召力。要深入挖掘在學術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個體與集體,樹立學術道德典范,把優秀的學術精神通過先進的人和事展現出來,引導廣大研究生學習典型、響應典型、踐行典型,培養研究生積極向上的學術精神,激勵他們刻苦學習、誠實守信、文明守法、勇于創新。
5.文化建設。加強創新文化建設,摒棄抄襲文化。創新是學術研究的主要特點,沒有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方法和創新的載體,科學研究難以產出有價值的好成果、大成果。然而,在社會中一度流行“天下文章一大抄”的錯誤觀點和不良文風,致使抄襲風氣盛行。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應增強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教育與培養,弘揚創新文化,杜絕抄襲文化,搞科研、寫論文、實踐調查等,應以抄襲作假為恥、創新誠信為榮。
[參考文獻]
[1]馬革蘭.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根源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1).
[2]王緒本,向玉凡.科學研究生視域下的研究生學術道德規范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