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鎮統計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全身振動訓練;等速肌力;老年人;骨密度
中圖分類號:G80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6)06-0089-06
有研究發現,隨著人們年齡的增大,肌肉組織的流失,導致肌力下降、關節功能衰退并發生骨質疏松[1]。有學者證實了健身運動(如太極拳[2])和抗阻訓練[3]能有效提高老年人肌力、改善骨質結構。而近期的研究顯示,全身振動訓練(Whole-Body Vibration Training,WBVT)有類似的效果,與其他鍛煉方式相比,全身振動訓練更適合身體虛弱(如運動功能喪失、有認知功能障礙)或不習慣運動的人群[4]。人體進行全身振動訓練時,更多的感受器接受到振動刺激,激活運動單位,強化肌纖維募集的能力,促進神經遞質的分泌、刺激肌腱進而改善肌力[4]。人體肌肉收縮會對骨骼產生壓力負荷,通過壓電效應增強成骨細胞的活性和骨的生成,增加肌力能促進成骨生長,優化骨骼結構,增加骨強度和骨密度[1]。
一系列的研究發現,全身振動訓練對老年女性骨密度有積極的影響。Ruan[5]認為24周全身振動訓練(頻率30 Hz, 振幅5 mm)顯著增加了老年女性腰椎和股骨骨密度。Lai[6]發現24周全身振動訓練(頻率30 Hz,振幅3 mm)顯著提高了老年女性腰椎骨密度。Gusi[7]對老年女性進行32周全身振動訓練(頻率20 Hz,振幅3 mm),顯著增加了股骨頸的骨密度而對腰椎變化不明顯。Clinton[8]發現48周全身振動訓練(頻率40 Hz, 振幅2 mm)明顯抑制老年女性腰椎和股骨骨量的丟失。但是,也有學者持不同觀點,Gomez[9]發現11周振動訓練(頻率40 Hz,振幅3 mm)不能促進老年人骨礦含量和骨密度的增加。Liphardt[10]認為48周全身振動訓練(頻率20 Hz,振幅3 mm)后老年女性骨結構和骨密度無明顯變化。
另外,全身振動訓練對老年女性肌力有積極影響已被證實。林長地[4]發現,24周全身振動訓練(頻率30~40 Hz,振幅3 mm)對膝、踝關節屈、伸肌群的絕對力量、爆發力和耐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Bogacrts[11]和Roelants[12]認為,24周全身振動訓練(頻率30~40 Hz、振幅2.5~5.0 mm),顯著增加了膝關節伸肌力。Rees[13]發現,8周的全身振動訓練(頻率26+ Hz、振幅5~8 mm)顯著增加了踝伸肌力。
總結前人研究發現,全身振動訓練對骨密度有積極影響的特點:干預時間不低于24周,振動頻率在20~40 Hz之間、振幅在2~5 mm之間;對肌力有積極影響特點:干預時間不一,振動頻率在20 Hz+,振幅跨度較大。
遺憾的是,不同頻率的全身振動訓練對老年人骨密度和肌力影響有何差異缺乏文獻報道,積極有效的全身振動訓練頻率范圍還不明確。為了進一步驗證前人觀點、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假設不同頻率(低頻、中頻和高頻)的全身振動訓練對老年女性骨密度和肌力影響有所不同,擬通過對絕經老年女性進行24周(不同頻率)無負重的全身振動訓練,試圖分析對老年人骨密度和肌力影響的最佳振動頻率區間,為社區、老年機構開展全身振動訓練改善老年人骨密度和肌力提供依據,豐富預防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理論。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以走訪及廣告形式,募集我校周邊71例60~70歲有健身意愿的健康老年女性,在實驗初期有6例受試者因家庭原因、個人身體不適離開,人員流失率為8.5%,最終65例受試者完成整個實驗過程。納入標準:進行健康問卷、通過健康體檢;絕經;無特別健身愛好;最近2年未服用雌激素;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骨質疏松癥;明顯的下肢關節損傷;有運動障礙、癲癇病及帕金森癥狀;體內有植入物或心臟支架,心臟起搏器。隨機分成年齡、身高和體重相匹配的低頻組、中頻組、高頻組和對照組(表1)。
1.2方法
1.2.1全身振動訓練
通過查閱文獻發現,5 Hz會引起人體全身共振,8 Hz會引起內臟和脊柱的共振,18 Hz會引起頭部共振,高于60 Hz會引起眼球的共振[14]。為此本研究低頻選擇了10~15 Hz,中頻和高頻區間借鑒了劉北湘[15]的實驗方案。振幅借鑒了巴洪冰[1]和林長地[4]的實驗方案。最終各組振動頻率和振幅依次為:低頻組(振動頻率10~15 Hz、振幅3 mm)、中頻組(振動頻率25~30 Hz、振幅3 mm)、高頻組(振動頻率40~45 Hz、振幅3 mm)。
3.2全身振動訓練對肌力影響
本研究顯示,經過24周干預,高頻(40~45 Hz)組膝伸峰力矩顯著大于低頻(10~15 Hz)和中頻(25~30 Hz)組,中頻與低頻組間下肢等速肌力差異不顯著。同時,高頻組膝屈、伸和踝屈、伸峰力矩均顯著大于對照組,中頻組膝伸峰力矩顯著大于對照組,而低頻組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說明高頻全身振動訓練對改善老年女性下肢肌力效果最好,中頻次之。
任滿迎[24]認為,全身振動訓練負荷主要由振動頻率、振幅和附加負荷(本研究為人體自重)構成。肌肉所承受的加速度力由振動頻率決定,肌肉所承受的離心作用力由振幅決定,而肌肉的緊張度由附加負荷決定。現有研究表明,在相同振幅和附加負荷前提下,隨著振動頻率的提高,對肌肉受到的刺激越大。劉北湘[15](振動頻率15~45 Hz)對青年男性和任滿迎[24](25~50 Hz)對青年女性,進行8周全身振動訓練測試膝關節等速肌力已經證實。本研究對老年女性進行全身振動訓練也持相同的觀點,即隨著振動頻率的增加,受試者肌力增長效果越好。
大量研究表明振動刺激能夠活化更多的運動單位,誘發低閾值的肌纖維參與收縮,補充高閾值肌纖維的疲勞,使肌腱進一步完善收縮功能,激發更多的肌纖維參與運動,改善了肌力[19-22]。Bogacrts(頻率30~40 Hz、振幅2.5~5.0 mm)[11]和Roelants(頻率35~40 Hz、振幅2.5-5 mm)[12]對老年女性進行24周全身振動訓練,顯示實驗組膝關節伸肌力分別增加了9.4%和18.4%,而膝關節屈肌無顯著變化。本研究與上述結果有所不同,24周后4組(振動組和對照組)受試者膝關節伸肌,振動組膝關節屈肌均出現不同程度顯著增加。筆者認為,除振動效應外,可能與對受試者進行大量屈膝鍛煉(半蹲、深蹲和單腿蹲)有關。
同時,經過24周的全身振動訓練后,振動組踝關節伸(小腿后群肌)肌力均顯著增加,而對照組無顯著變化。另外,本研究除高頻組外,其他組踝關節屈(小腿前群肌)肌力雖有提升但變化不顯著。本研究支持Rees[13]的觀點,該作者認為,8周(頻率26+ Hz、振幅5~8 mm)的全身振動訓練,顯著增加了老年女性的踝伸肌力,而踝屈肌力無顯著變化。但與張少偉[25]的結論不一致,該作者對老年女性進行8周的全身振動訓練(頻率25 Hz、振幅5 mm),發現踝關節屈、伸肌力顯著增加。解釋上述結論矛盾的原因,可能與振幅選擇、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不同有關。另外,受試者個體差異對結果也會產生影響。但本研究仍證實了全身振動訓練對提升老年人肌力的積極效果。
[JP2]另外,有研究認為,老年人下肢肌力與跌倒有較強的關聯。Whipple[26]比較了易跌倒與無跌倒史的老年女性下肢等速肌力,發現膝關節屈和踝關節伸肌有顯著差異。Macrae[27]發現踝伸肌最能預測老年人跌倒的發生,其次是膝關節。本研究顯示,24周全身振動訓練對踝關節伸肌增加效果顯著,提示對預防老年人跌倒有積極的意義。然而,本研究存在局限性,不同的振幅、振動時間對結果有何影響不得而知,有待進一步探討。[JP]
4結論
4.1中頻和高頻全身振動訓練不同程度改善了老年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和下肢肌力,但對股骨頸骨密度影響不顯著。
4.2低頻對骨密度和肌力影響效果不顯著,高頻對骨密度和肌力影響優于低頻和中頻。
4.3全身振動訓練可作為增加老年人骨密度,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發生,提高肌力,防止因年齡導致的肌肉組織流失的一種干預手段。對缺乏主動鍛煉習慣的人群是一種可行的健身方式。建議老年人進行全身振動訓練時應避開引起身體器官共振的頻率,以20~50 Hz為宜。
參考文獻:[HT5"SS]
[1]巴洪冰, 程亮. 全身振動訓練對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6, 22(3): 340-342.
[2]Tsang W W N, Hui-Chan C W Y. Comparison of muscle torque, balance, and confidence in older tai chi and healthy adults.[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05, 37 (2): 280-289.
[3]Hinton P S, Nigh P, Thyfault J. Effectivenes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or jumping-exercise to increase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men with low bone mass: A 12-month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Bone, 2015, 79 : 203-212.
[4]林長地, 程亮, 林. 全身振動訓練對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和下肢關節肌力的影響[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5, 27(6): 572-576.
[5]Ruan X Y, Jin F Y, Liu Y L, et al. Effects of vibration therapy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8, 121(13):1155- 1158.
[6]Lai C L, Tseng S Y, Chen C N, et al.Effect of 6 months of whole body vibration on lumbar spine bone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2001, 27(1): 201-215.
[7]Gusi N, Raimundo A, Leal A. Low-frequency vibratory exercise reduces the risk of bone fracture more than walk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006, 7(8):782-782.
[8]Clinton R, Robert R, Diane C, et al. Prevention of postmenopausal bone loss by a low- magnitude, high-frequency mechanical stimuli: a clinical trial assessing compliance, efficacy, and safety [J].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2004, 19(3): 343-51.
[9]Gomez C A, Gonzalez A A, Morales S, et al. Effects of a short-term whole body vibration intervention on bone mass and structure in elderly people[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014, 17(2): 160-164.
[10]Liphardt A M, Schipilow J, Hanley D A, et al. Bone quality in osteopenic postmenopausal women is not improved after 12 months of whole-body vibration training [J].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2015, 26(3): 911-920.
[11]Bogaerts A C, Delecluse C, Claessens A L, Troosters T, Boonen S, &Verschueren S M. Effects of 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 on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muscle strength in older individuals[J].Age and Aging, 2009,38 (4): 448-454.
[12]Roelants M, Delecluse C, & Verschueren S M. Whole-body-vibration training increases knee extension strength and speed of movement in older women[J].J Am Geriatr Soc, 2004, 52(6): 901-908.
[13] Rees S S, Murphy A J, & Watsford M L. Effects of whole-body vibration exercise on lower extremity muscle strength and power in an older population [J].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Physical Therapy, 2008, 88(4): 462-470.
[14]周桂琴, 尹軍. 國內外振動訓練在訓練學領域比較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 44(12): 67-73.
[15]劉北湘. 振動波方向、頻率對振動訓練的影響[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1, 45(6): 83-87.
[16]Jens J. Good vibrations and strong bon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005, 288(3): 555-556.
[17]查丁勝. 低強度高頻率振動對成骨細胞生物學特性的影響及機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 2011.
[18]Oxlund B S, Rtoft G, Andreassen T T, et al. Low-intensity, high-frequency vibration appears to prevent the decrease in strength of the femur and tibia associated with ovariectomy ofrats[J]. Bone, 2003, 32(1): 69-77.
[19]Russo C R, Lauretani F, Bandinelli S, et al. High frequency vibration training increases muscle power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J].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03, 84 (12): 1854-1857.
[20]Fritton J C, Rubin C T, Qin Y X, et al. Whole-body vibration in the skeleton: development of a resonance-based testing device [J]. 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1997, 25(5): 831- 839.
[21]Saila T, Pekka K, Harri S, et al. Effect of four-month vertical whole body vibration on performance and balance [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2, 34(9): 1523-1528.
[22]Huang R P, Rubin C T, Mcleod K J. Changes in postural muscle dynamics as a function of age [J].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1999, 54(8): 352-357.
[23]Stewart J M, Karman C, Montgomery L D, et al. Plantar vibration improves leg fluid flow in perimenopausal women [J].Ajp 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005, 288(3): 623-629.
[24]任滿迎, 趙煥彬, 劉穎, 等. 振動力量訓練即時效應與結構性效應的研究進展[J]. 體育科學, 2006, 26(7): 63-66.
[25]張少偉, 鄒曉峰, 張浩. 全身振動訓練對老年人下肢肌力影響的實驗研究[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3, 32(4): 79-81.
一、改革原則
堅持深化鄉鎮機構改革與統計體制改革相結合的原則,統籌兼顧,重點推進;堅持不增加農民負擔、不突破現有人數的原則;堅持積極穩妥的原則,既要認真制定改革方案,又要認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保持穩定。
二、目標要求
以充實基層統計隊伍為出發點,增強統計數據源頭綜合采集能力;以調整鄉鎮統計職能為重要內容,合理劃分和界定鄉鎮統計站與縣級統計部門的職責任務;以加強統計工作制度建設為保障,保證統計工作的相對穩定性,保證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使統計工作協調統一,職責分工明確,管理切實有效,全面提高統計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合理設置統計機構,配齊配強統計工作人員;經費保障到位,實現全縣統計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現代化;統計源頭數據準確,統計信息資源共享,統計調查方便快捷,統計監測可靠高效,全面完成各項統計工作和專項調查、普查任務。
三、改革內容
(一)統計機構設置。在全縣8個鄉鎮設立獨立的統計站,作為縣統計局派駐鄉鎮的股所級事業機構,名稱統一為:“南澗彝族自治縣統計局XX鄉(鎮)統計站”,統計站人、財、物由縣統計局統一管理。
其主要職責是:宣傳和貫徹執行統計法律、法規、規章和統計報表制度,并對其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監督,保證統計資料的準確、及時、科學和客觀。按照屬地原則,負責組織協調和開展本轄區的統計工作,行使綜合統計職能;按照上級制定的統計調查制度和統計調查計劃組織開展鄉鎮的統計調查工作,嚴格按照國家統計標準和地方統計標準,完成國家和地方統計調查任務,組織有關部門實施本鄉鎮區域內的重大國情國力普查和各種專項調查。對本鄉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統計預測和統計監督,提供基本統計信息資料和統計咨詢建議。領導、組織、協調、管理本鄉鎮的統計工作,組織開展統計業務培訓,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建立健全各項統計管理制度。動態維護轄區內名錄庫,為經常性的統計調查奠定基礎。指導本鄉鎮范圍內的統計業務工作。負責對本鄉鎮部門統計數據的審核、管理與統一使用,負責經濟工作考核中量化經濟指標的核實、把關工作。建立健全統計報表管理、統計原始記錄、統計臺帳、統計資料審核、評估、上報制度和統計資料立卷歸檔、管理制度以及站務管理制度。負責統計站計算機管理、統計數據處理和信息傳輸等工作。負責對本鄉鎮發生的重大災情、疫情進行快速及時的跟蹤統計。依法統一管理和檢查發往本鄉鎮的統計調查報表。自覺服從鄉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完成鄉鎮黨委、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務。
今后鄉鎮政府不再設置統計崗位,其原承擔職能交由鄉鎮統計站承擔。
(二)人員編制核定。根據《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鄉鎮統計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縣8個鄉鎮每個鄉鎮核定編制2人。
(三)人員配備管理。鄉鎮統計站人員的基本條件是: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堅持原則,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思想作風好,身體健康;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通過培訓考試,取得國家《統計從業資格證書》,具備從事統計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責任心強、熟悉當地情況,具備一定的組織指導和綜合協調能力。
鄉鎮統計站人員配備,原則上在全縣目前實有人數內調劑解決,既可以從鄉鎮政府原有統計人員中選調,也可從其他單位符合條件的工作人員中選調,或從大中專畢業生中逐年招錄,具體由縣統計局與縣人事局、縣編委共同研究決定并辦理相關手續。為理順關系,規范管理,鄉鎮政府原統計人員為公務員的,繼續在鄉鎮政府工作,鄉鎮政府原統計人員為事業人員的,調配到鄉鎮統計站工作。統計站成立后,其工作人員的縣鄉調配使用、考核、晉升和管理工作,由縣統計局負責,同時,接受鄉鎮黨委政府的領導。縣人事局和統計局按照相關政策法規的要求,切實加強對鄉鎮統計站人員的管理。
(四)辦公場所及設施建設。鄉鎮統計站成立后,由鄉鎮人民政府為統計站提供辦公場所、職工宿舍等必要的條件,有條件的鄉鎮要盡力為統計站解決辦公設施,縣統計局要為鄉鎮統計站解決基本的辦公條件。
(五)工作經費安排。為保證鄉鎮統計站工作的正常運轉,鄉鎮統計站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人員工資納入財政統發,公用經費按照縣級部門預算標準核定,并隨著財政收入增加而增加。
為滿足政府政務信息公開,實現全縣統計數據聯網處理建立統計信息平臺的需要,結合全縣電子政務建設的實際,建立縣鄉兩級互聯互通的統計信息網絡,網絡運行經費實行分級負擔,縣到鄉鎮聯網運行經費由縣財政負責安排解決,并列入年度財政預算。
四、加強領導,協調配合,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
此次鄉鎮統計體制改革,各鄉鎮各部門要從加快南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切實加強領導,密切配合,確保改革工作順利進行。改革過程中要做到思想不散、工作不斷、秩序不亂,保證改革和工作兩不誤。
(一)加強領導,把改革的各項工作落實好。為切實加強對鄉鎮統計體制改革工作領導,縣人民政府成立南澗縣鄉鎮統計體制改革工作領導組,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按照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由政府分管統計工作的領導具體負責,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集中精力、精心組織,按計劃、有步驟地抓好改革的各項工作,確保改革工作落到實處。
(二)密切配合,保障改革順利進行。各鄉鎮黨委、政府要加強對統計工作的領導,高度重視統計站的改革,關心統計工作的基礎建設,改善統計站的工作條件,做好辦公場所等方面的保障工作,切實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
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和財政、人事、統計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對鄉鎮現行統計體制的調查研究,改革過程中要多聽取鄉鎮人民政府的意見,形成合力。機構編制管理機關要在機構設置、編制核定、職能調整等方面做好保障;人事部門要把好人員素質關,將政治素質好、業務技能強的人員調整充實到統計工作第一線;財政部門要保證工作經費到位,確保鄉鎮統計站各項工作正常開展;統計部門要超前謀劃,對鄉鎮統計站的建章立制、人員管理、經費保障等通盤考慮,要用戰略的眼光來謀劃鄉鎮統計站的建設和管理,要把鄉鎮統計站的建設作為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建設的重中之重抓緊抓好。要提早準備鄉鎮統計員的業務培訓、工作考核、持證上崗等工作,保障鄉鎮統計站成立后就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提高源頭數據質量,保證基層統計數據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提供堅實的基礎性保障。
(一)第一產業統計范圍、調查頻率和上報時間。
第一產業包括以下5個門類:(1)農業;(2)林業;(3)牧業;(4)漁業;(5)農、林、牧、漁服務業。
農業、牧業報表實行定期報送制度。鄉鎮(街道)報送時間分別為2月15日前上報鄉鎮基本情況表、行政村基本情況表(每5年報送一次),3月5日前上報一季度畜牧業報表、第一季度抽樣畜禽規模戶報表,5月8日前上報春季作物估產報表,6月8日前上報農作物夏播面積報表、春季作物實產報表、上半年畜牧業報表、第二季度抽樣畜禽規模戶報表,8月5日前上報農作物秋播面積報表、夏季作物實產報表,9月5日前上報前三季度畜牧業報表、第三季度抽樣畜禽規模戶報表,10月15日前上報全年農作物預計報表、全年畜牧業生產預計報表以及第四季度抽樣畜禽規模戶報表,12月20日前上報年報。
畜禽監測調查實行月報與季報相結合制度。鄉鎮(街道)報送時間分別為每月(季)的20日前。
糧食生產監測調查實行季報制度。鄉鎮(街道)報送時間分別為2月5日、6月5日、8月5日、10月15日前。
農村住戶調查實行月報與季報相結合制度。《現金收支日記賬》、《農村居民家庭實物收支臺賬》實行月報制度,鄉鎮(街道)每月10日前上報數據;《農村住戶勞動力就業情況季度調查表》實行季報制度,鄉鎮(街道)每季上旬(3月10日前、6月10日前、9月10日前)上報數據;《年報一次性調查一套表》鄉鎮(街道)12月15日前上報。
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國土局、科技局、教育局、衛生局、公安局、民政局、社保局等相關部門結合上級主管部門要求,主要業務統計報表在上報主管部門同時,抄報區統計局。
(二)組織實施。
區統計局負責指導開展第一產業統計調查及統計業務培訓、數據質量評估等工作,負責相關行業的第一產業調查,審核、匯總、上報本地區第一產業統計報表。
各鄉鎮(街道)按照職責分工,組織實施本轄區內第一產業業務統計調查、數據評估分析等工作,及時向區統計局報送統計報表。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國土局、科技局等作為重點工作牽頭部門,分別要負責做好農業、林業、漁業、耕地面積、食用菌季度生產情況統計工作及年度生產情況統計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相關統計數據的匯總及報送工作。
(三)加強考核。
按照《關于印發*區2009年度統計工作考核辦法的通知》(*區政辦發〔2009〕72號),嚴格考核制度,落實考核責任,確保統計數據的時效性、準確性、全面性。
二、工作機制
(一)分工負責制度。由各鄉鎮(街道)、區級有關部門按照“整體設計、條塊結合、分工負責、分步推進”的原則,做好本單位的業務統計調查工作。
(二)統籌協調制度。根據工作需要,由區統計局或視需要由區政府辦公室召集各鄉鎮(街道)及區級有關部門,召開專題協調會議,研究解決第一產業統計工作中的重要事項,指導、督促、推動第一產業統計工作。
(三)評價考核制度。建立對各鄉鎮(街道)和區級有關部門第一產業統計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制定相應的考核辦法。
三、工作要求
第一產業統計調查工作涉及范圍廣、調查難度大、業務要求高,各鄉鎮(街道)、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密切配合,齊心協力,共同做好這項工作。
1.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街道)、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第一產業統計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第一產業統計工作機制,制定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認真組織開展第一產業統計工作。
2.做好統計保障。各鄉鎮(街道)、有關部門要安排專職人員從事第一產業統計工作,年度財政預算要保證開展調查所需經費,確保第一產業統計工作順利開展。
(一)認真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集中力量搞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是2012年的工作重點。10月底之前完成各個階段的準備及組
織實施工作,為普查登記做好前期準備。在此基礎上,認真組織普查登記培訓工作,全面、準確把握好普查登記方案;認真做好普查登記組織工作,做到調查全面準確。
(二)進一步強化統計基層基礎建設。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鄉鎮統計機構,繼續嚴格執行并逐步完善鄉鎮統計辦考核制度,使鄉鎮統計辦真正發揮其應有作用;實施靜海縣居村委會兼職統計員工作職責及考核方案,相關工作向村居委會延伸;就建設鄉鎮統計專網提出方案,進一步提高全縣統計系統信息化水平。
(三)努力做好統計優質服務。繼續拓寬統計服務領域,創新服務形式。一是堅持每季度的經濟分析會制度,并將范圍擴大到鄉鎮及相關部門。二是建立鄉鎮統計工作例會制度。每季度召開鄉鎮分管統計的領導和綜合統計員參加的例會,就本鄉鎮經濟發展情況、統計工作完成情況進行交流,有效地提高鄉鎮領導對統計工作的認知程度和基層統計人員干好統計工作的熱情。三是強化鄉鎮統計員為本鄉鎮服務意識,積極主動為領導提供信息、分析、主要經濟指標等。
(四)進一步加大普法、執法力度。一是繼續擴大統計法律宣傳。利用各種媒體宣傳統計法和統計執法工作,編印下發《統計違法警示錄》,讓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認識統計法,進而擴大統計的影響,增強統計法律法規的震懾力。二是繼續加大執法力度。建立法制科和其他科室例會溝通制度,及時掌握拒、遲報等違法違規行為,積極配合各專業的年報、月報工作,嚴厲打擊拒報、遲報等違法現象;堅持日常執法檢查與查處重大統計違法案件相結合,爭取縣人大常委會對統計法執行情況進行一次視察或執法檢查,以推動統計法制的進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群眾路線為統領,以“提高統計能力、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提高政府統計公信力”為目標,以加強規范化管理和強化制度建設為重點,深入貫徹落實“企業一套表”制度,努力打造一支作風扎實、業務過硬的基層統計隊伍,使基層基礎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切實為全縣統計的科學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二、總體目標
從9月份開始到12月底,通過4個月的時間,使全縣基層統計工作達到統計機構健全、職責明確、管理規范、信息暢通、數據真實、工作高效,實現“六有六化”目標,即在硬件建設方面要達到有機構、有人員、有資格、有臺帳、有場地、有設備,在軟件建設方面要實現統計人員專職化、統計工作規范化、報表臺賬標準化、統計管理制度化、統計調查法制化、統計手段現代化,力爭年內各鄉鎮全面通過驗收達標。
三、主要內容
(一)完善統計工作網絡。鄉鎮要明確分管統計工作的領導,設置統計工作崗位,落實辦公場所,配備統計人員。鄉鎮應配備1—2名專職統計人員。各村(居)委會至少要配備一名專(兼)職統計人員,負責統計工作,完成上級安排的各類統計調查任務。
(二)加強統計人員管理。要選調熱愛統計工作,事業心較強,綜合素質較高的人員從事統計工作。鄉鎮統計人員要保持相對穩定,確需調整的,應征求縣統計部門的意見后方可調整。要加強對基層統計人員的培訓力度,提升基層統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專業素質,實現鄉鎮統計人員持證上崗。
(三)強化統計制度建設。各鄉(鎮)統計辦要建立《統計人員崗位責任制》、《統計報表報送和審核制度》、《統計原始記錄臺帳制度》、《統計資料使用與提供制度》、《統計檔案管理制度》等,并進行公開公示。
(四)加強統計臺帳、原始記錄基礎建設工作。建立健全鄉鎮、村委會、“四上”企業的原始記錄、統計臺帳。原始紀錄要完整齊全,切實做到“數出有源、有據可查”。有條件的可以建立電子版臺賬,實現統計臺帳的信息化、標準化。
(五)認真貫徹執行上級統計部門布置的各項統計調查,依法組織開展統計調查。
(六)加強統計信息化建設。加快統計信息網絡建設,確保鄉鎮和“四上”企業每個統計人員有一臺能滿足工作需要的專用電腦,并完成與縣統計部門統計信息網的連接。
(七)加強統計資料管理。鄉鎮對外提供的統計資料,需經分管領導審核把關簽字,由鄉鎮統計辦負責統一對外提供重要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統計數據,確保數出一門。鄉鎮和“四上”企業統計資料要裝訂成冊,要有資料專柜,立卷歸檔。檔案資料登記齊全,建立索引目錄,以便于查閱。進度統計資料保管期限至少為3年,年度統計資料永久保存。建立和完善統計檔案交接和管理制度,如遇人員調整,對所保管的統計資料要辦理交接手續,確保統計檔案資料連續完整。
四、實施辦法與步驟
鄉鎮統計基層基礎工作規范化建設考評驗收,按照未達標、達標、良好、優秀四個檔次評定,每年底由鄉鎮自行申報,并實行“規范一個,考評一個,驗收一個”的原則由縣統計局進行考評驗收。鄉鎮統計基層基礎工作規范化建設,要根據每個年度的工作重點,分階段組織實施。
1.自查整改。各鄉鎮和“四上”企業于9月14日前查漏補缺,糾正存在的問題,部署安排統計基層基礎建設的各項工作。重點查看統計崗位是否明確健全;統計網絡是否健全完善;計算機及辦公設備是否齊全,能否保證工作需要;統計記錄、臺帳是否建立;統計資料管理是否規范。
2.檢查驗收。9月15日—25日在全縣各鄉鎮、“四上”企業開展統計執法大檢查工作,縣統計部門根據各鄉鎮和“四上”企業申報情況,進行檢查驗收工作。抽查6個鄉(鎮)和4個“四上”企業(原則上按:工業1個、商貿1個、服務1個、建筑業和房地產1個)。
3.總結表彰。年底全面總結統計基層基礎建設所取得的經驗、成果,并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
五、具體要求
(一)加強領導、明確分工。要進一步提高對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建設作為全力推進統計服務水平的重要抓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此項專項整治工作牽頭領導:胡省春;責任股室:統計執法大隊、工交股、農業股;完成時限:2014年9月底。
(一)分工負責制度。由各鄉鎮(街道)、區級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采取“整體設計、條塊結合、分工負責、分步推進”的原則,做好本單位的業務統計調查工作。
(二)統籌協調制度。根據工作需要,由區統計局或視需要由區政府辦公室召集各鄉鎮(街道)及區級有關部門,召開專題協調會議,研究解決第二產業統計工作中的重要事項,指導、督促、推動第二產業統計工作。
(三)評價考核制度。建立對各鄉鎮(街道)和區級有關部門第二產業統計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制定相應的考核辦法。
二、主要內容
(一)統計范圍。
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及建筑業二大類。規模工業包括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值、能源、工業企業效益統計,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工業個體產值主要經濟指標等統計;建筑業包括建筑業企業產值和企業效益統計。
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和全區單位名錄庫更新和維護暫歸屬第二產業統計工作的范疇。
(二)統計方法。
規模以上工業報表實行月報制度。產值和能源報表報送時間為每月1日前;工業企業效益報表報送時間為每月8日前。
規模以下工業報表實行季報抽樣調查制度。報表報送時間為3月2日、6月2日、9月2日、12月2日之前。
建筑業報表實行季報制度,建筑業產值報表報送時間為3月30日、6月30日、9月30日、12月30日之前;建筑業企業效益報表報送時間為3月7日、6月7日、9月7日、12月7日之前。
固定資產投資報表實行月報制度,報表報送時間為每月30日前。
基本單位名錄庫維護國家實行半年報制度。我省根據實際,要求部門提供頻度在國家每年兩次的基礎上增加一次。部門提供資料具體時間為每年的1月15日前提供上年10月至12月底新增、變更和注銷(或吊銷)法人單位及其產業活動單位的資料,每年的7月15日前提供本年1月至6月底的新增、變更和注銷(或吊銷)法人單位及其產業活動單位資料,每年的10月15日前提供本年7月至9月底的新增、變更和注銷(或吊銷)法人單位及其產業活動單位資料。提供指標:按國家統計局、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民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五部門聯合文件(國統字〔2009〕78號)附件中的J409-1、J409-2、J409-3和J409-4表,其中組織機構代碼新增單位尚未領取可以為空。提供方式:電子郵件或磁介質。鄉鎮(街道)、開發區每年3月15日前完成轄區內上年7月至12月底新增、變更和注銷法人單位及其產業活動單位的登記,每年的9月15日前完成本年1月至6月底的新增、變更和注銷法人單位及其產業活動單位的登記。
區級有關部門根據上級主管部門要求,主要業務統計報表在上報主管部門同時,抄送區統計局。
(三)組織實施。
區統計局負責指導開展第二產業統計調查及統計業務培訓、數據質量評估等工作,負責相關行業的第二產業調查,審核、匯總、上報本地區第二產業統計報表。
各鄉鎮(街道)按照職責分工,組織實施本轄區內第二產業業務統計調查、數據評估分析等工作,及時向區統計局報送統計報表。區經貿局、發改局、建設局、開發區管委會作為重點工作牽頭部門,分別負責做好規模工業和建筑業生產情況統計工作及年度生產情況統計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相關統計數據的匯總及報送工作。
三、工作要求
第二產業統計調查工作業務要求高、專業性強,各鄉鎮(街道)、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密切配合,齊心協力,共同抓好此項工作。
1.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街道)、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第二產業統計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第二產業統計工作機制,制定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認真組織開展第二產業統計工作,同時各單位上報統計報表必須由本單位主要行政負責人簽字。
2.做好統計保障。各鄉鎮(街道)、有關部門要安排專業人員從事第二產業統計工作,年度財政預算要保證開展調查所需經費,確保第二產業統計工作順利開展。
一、確定了"三步走"工作思路
基層基礎建設工作頭緒多、情況雜、難度大,為了有效組織實施此項工作,市上研究確定了"三步走"工作思路。第一步摸清家底,組織市、縣區工作分赴鄉鎮、企事業單位對其機構設置、統計隊伍建設、統計業務、基礎建設投等方面進行調查,及時發現,總結經驗。第二步分析研究,針對市基層基礎建設的實際,側重存在的,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了性強的《市基層基礎建設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工作職責和工作重點。第三步試點先行,確立了基層基礎條件比較好、統計業務流程比較規范的縣作為基層基礎建設試點,確定標準,明確任務,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全面推動全面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工作。
二、試點工作成果明顯
(一)切實加強了對統計基層基礎建設的組織領導
縣各級黨政組織都對統計工作比較重視,并對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工作給予很大支持。一是將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工作列每年的鄉鎮年度目標責任書內容之中,從機構、、數據上報、數據質量和統計服務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二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調整、充實和完善縣鄉統計機構。縣適時成立和組建了縣城市經濟社會調查隊和農村經濟社會調查隊,明確了工作職能,下達了專門的編制。鄉鎮統計工作站在鄉鎮普遍面臨縮編減人的形勢下基本做到了機構不散,不減和職能不變。三是加大投,努力改善統計工作的外部環境和條件。縣鄉兩級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盡最大限度安排統計工作經費,使各類大型普查調查和常規住戶調查以及其它統計業務工作完成。同時,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逐步配齊了縣統計局微機、打印機及信息網絡設施,并采取縣鄉共同出資的辦法為鄉鎮統計站配備了微機,極大地改善了統計工作的環境和條件。
(二)因地制宜確立了統計基層基礎建設的總體思路
縣人口相對較少、經濟結構相對單一。全縣鄉鎮機構改革和合村并社之后,共轄5鎮2鄉,71個行政村,664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多,農村經濟在全縣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強基層統計工作非常重要,鑒于此,解決基層機構混亂、不穩定、工作不規范、設施不配套和數據上報不及時、口徑不一致以及數據質量不高等方面的突出勢在必行。縣在把握時機,客觀分析自身存在的,有針對性地確定了全縣統計基層基礎建設的內容和方向:以強化職能,充實,改善條件,完善制度為重點,通過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工作,使基層統計基礎工作達到統計管理制度化、統計業務流程化、統計調查法制化、數據傳輸網絡化的目標。一是強化統計職能。按照鄉鎮機構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各鄉鎮農村經管統計站是鄉鎮履行統計工作職能的具體單位,要求要進一步強化做好統計工作的職能職責,切實加強對鄉鎮統計工作的管理。同時,要求各鄉鎮成立由鄉鎮長任組長,綜合統計、企業統計和工資統計為成員的鄉鎮統計工作協調小組,負責鄉鎮統計工作的協調管理。各村成立由村主任任組長,村文書和各合作社社長為成員的統計工作小組。二是充實工作。按照人事下達的編制,每個鄉鎮固定1名以上的具體負責綜合統計工作。同時,結合農村基層組織整建,明確村文書為各村統計員,由鄉鎮行文指定各合作社社長為各村統計工作小組成員。三是改善工作條件。通過協調和溝通,督促為鄉鎮統計站落實辦公用房,調劑辦公桌椅、資料柜,制做統計站標牌,啟用統計站公章,開通計算機網絡。經初步驗收,到目前,全縣鄉鎮統計基礎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有牌子、有章子、有、有電話、有檔案柜、有能與上級統計互聯互通的計算機網絡和保證工作開展的經費。四是完善工作制度。從完善工作制度手,規范業務流程,完善了原有的5項制度,并根據工作實際制定了新制度4項。縣統計局將所有統計工作制度、臺帳表式、指標解釋和實用統計法律法規編輯裝訂,下發鄉鎮統計工作站遵照執行。同時要求各鄉鎮統計站將主要工作制度和統計機構網絡全部張榜上墻,接受社會,基本上形成了形成了有章可循,照章辦事和規范有序的工作運行機制。
(三)統籌協調,多方配合有效地推進了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工作
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工作是一項常規性
工作,但它涉及到、編制、經費等多方面的內容和眾多的行業領域,做好協調溝通,爭取各方面的配合支持至關重要。一是及時安排部署。市統計工作會議之后,縣及時召開會議傳達學習會議精神,經討論研究將基層基礎建設內容列今年全縣統計工作的重點,在全縣統計工作會議上進行重點安排,同時將建設工作的內容納對鄉鎮統計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的細則之中,為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二是主動匯報溝通。縣被確定為市統計基層基礎建設試點之后,及時將試點工作的具體要求和工作打算向領導進行了專題匯報,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十分重視,對搞好試點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統計試點的機遇,有針對性地解決好工作中存在的,為做好今后的統計工作打好基礎。同時,縣專門召開會議進行動員安排,并要求人事、編制和各鄉鎮都要從全縣工作的大局出發,支持配合統計局搞好試點。三是明確工作標準。為了推進基層基礎建設工作扎實穩步開展,根據調查摸底的情況和全縣工作的實際,制定了《縣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報經縣批準后由縣辦公室批轉各鄉鎮和縣直各單位。同時,還制定了《縣鄉鎮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實施細則》和《縣鄉鎮基層基礎建設工作驗收標準》,從不同的角度對建設內容和標準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起到了較好地引導作用。四是加強檢查指導。全縣基層基礎建設工作全面展開后,局領導班子成員和業務骨干深鄉鎮一線分片包干,指導幫助鄉鎮開展工作,協調解決具體,確保了既定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
[關鍵詞]統計工作;問題對策;法制觀念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67
1當前鄉鎮街道統計工作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統計法的深入貫徹落實,鄉鎮街道統計工作從無到有,獲得了較快發展,對促進國家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相較于整體經濟形勢和政府整體統計工作要求,鄉鎮街道統計工作仍然面臨一些亟待改善的問題。
11統計機構不健全,從業人員緊缺
作為政府統計機構最基層的單位,鄉鎮街道不僅承擔著大量的日常統計工作,而且還承擔著各類大型國情國力普查、專項調查和臨時調查工作,任務十分繁重和艱巨。數據質量的高低,統計工作的優劣,極大程度取決于基層統計機構的配置與管理。目前,鄉鎮街道統計機構名稱不一,有的稱統計站,有的稱統計辦公室,也有的稱統計科。沒有實際編制的統計機構形同虛設沒有活力,人員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內部運作困難,確實無法適應日益繁重的統計工作。致使不少鄉鎮街道統計工作僅局限于報表的催報、收集和初級數據匯總整理,統計咨詢、統計監督等職能不到位。
12統計隊伍不穩定,人員變動頻繁
鄉鎮街道統計崗位是責任大權力小且又苦又累的差事,一般人員都不愿意從事統計工作,即使干了往往也難以安心工作,積極性不高,一有機會就“跳槽”,導致人員變動頻繁,導致統計業務普遍不夠熟悉,工作較被動,在數據的銜接方面出現脫節現象,造成統計資料不健全,上報數據缺乏連續性、邏輯性,易出差錯。另外,鄉鎮街道統計員缺乏必要的經濟理論知識和應有的綜合分析能力,對抽樣調查方法制度、微機應用及網絡數據報送等專業知識掌握不夠透徹,難以給統計工作一個較好的技術支撐。目前,鄉鎮街道統計員平時只是應付上報,基本都沒有寫過統計分析或調查報告,部分統計員不會應用微機匯總、處理統計數據。
13缺乏經費保障,不能滿足統計工作開展的需要
多數基層領導對待統計工作重結果輕過程,沒有把統計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因此統計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鄉鎮街道統計工作經費一般都沒有列入當地財政預算,日常工作所需費用很難落實,工作所需的微機設備等信息化設施及交通工具也無法落實,甚至有時連大型的國情國力普查所需資金也很難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統計人員的積極性。從而造成鄉鎮街道統計力量削弱,嚴重制約著統計事業的發展。
14統計基礎工作薄弱,統計服務嚴重不到位
由于多種因素,鄉鎮街道統計工作還不夠規范,一是部分統計人員沒有參加統計從業資格證書培訓,未能持證上崗。二是統計臺賬沒有完全落實到位。按照統計法要求,鄉鎮街道、村(居)委會、企事業單位等統計調查對象必須建立統計臺賬,但是大多未按規定要求落實到位,有的即使建了臺賬也形同虛設。三是一些統計數據不夠真實,上報的指標數據隨意性較大。表現在有的鄉鎮街道調查不夠深入,偏重于根據工作考核的實際需要填報統計數據。不少鄉鎮街道統計工作只停留在應付上報數據層面,為鄉鎮黨委、政府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統計數據和信息不夠,未能充分發揮統計信息咨詢和統計服務作用。
15依法統計社會氛圍不足,鄉鎮街道統計難度增大
目前,一些鄉鎮街道的領導和部分統計員不注重統計法律法規學習,統計法制觀念較淡薄,有的領導為了考核人為干擾統計數據的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統計調查對象的相關人員對統計調查的配合程度普遍不高,不時出現拒報、遲報、虛報與瞞報統計數據的現象;還有部分企事業單位根本沒有統計法制意識,嚴重影響統計工作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當前整個統計執法環境還不夠理想,執法水平欠缺,加之鄉鎮街道統計人員人微言輕,對有些不法者很難說不,只好聽之任之,難以實施有效地統計執法,這大大增加了鄉鎮街道提高統計數據質量、履行統計使命的難度。
2加強鄉鎮街道統計工作的措施與對策
21健全統計機構,規范工作程序
經濟越發展、統計越重要。要統一思想,進一步提高對統計工作的重要性的認識,加強組織領導,以法律或規范性文件形式硬性規定鄉鎮街道單獨設置統計機構,統一名稱,按照一定標準配置專職且足夠的統計人員,統計機構要有編制、有經費、有專項設備,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實施有效綜合統計管理,切實履行統計法律法規所賦予的各項職能,對轄區內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進行準確及時、客觀全面的統計,切實做好統計分析、統計預測和統計監督,為當地黨政領導及社會公眾提供優質統計服務。
22穩定統計隊伍,提高人員素質
統計工作是一項牽扯面廣,專業性、業務性及連貫性都很強的工作,統計人員的穩定是做好統計工作的基礎和前提,統計人員的素質是做好統計工作的保證。統計機構應由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能勝任統計工作的專職人員擔任統計員,加強統計員的業務培訓,嚴格持證上崗制度。確保鄉鎮街道有一支作風硬、業務精、素質好的統計隊伍。要進一步提高統計人員的待遇,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要經常性地進行統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意識教育,增強統計人員的使命感,提高工作效能。
23提供經費保障,夯實統計基礎
鄉鎮街道統計是與現代國家管理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一項長期的、經常性的工作,需要財政預算的長期、經常性的支持。應將鄉鎮街道統計工作所需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從法律制度上保障政府對統計工作的投入,以保證統計工作正常有序進行。要提高統計工作質量,就要進一步夯實鄉鎮街道統計基礎。建議上級統計主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鎮級統計業務操作規范,從制度上明確鎮級統計工作各個環節的要求,包括統計工作任務部署、工作方案的制訂,統計內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數據采集審核驗收、數據處理及數據使用與資料歸檔等制度要求。
24強化統計質量,服務經濟發展
數據質量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線,是確保統計服務能力的基本要求。加強審核力度是鞏固和提高數據質量的有效途徑。統計工作要想有地位就必須有所作為,統計要適應新常態,要轉變統計工作理念,將綜合統計、全面統計和服務統計的新理念貫穿于基層統計各項業務工作和隊伍建設的全過程,統計的意義在于統計結果的分析利用 ,完整的統計工作不僅要有及時準確、真實可靠的統計數據,而且還要有統計調查、統計分析、統計預測、統計監督,更重要的是還要有統計服務理念。要深入調查研究,加強統計分析,在提供科學、實用、有效的統計服務上下功夫,做到服務的角度準確、內容充實、效果明顯。
25加強法制宣傳,做到依法統計
要扎實推進鄉鎮街道統計工作,必須堅持依法統計。要在不同場合,充分利用各種渠道,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統計宣傳教育活動,營造統計法律法規宣傳氛圍,為統計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切實解決統計法制觀念淡薄、統計意識不強的熱點問題。對虛報、瞞報、漏報、遲報統計資料和篡改統計數據的違法行為,要加大打擊力度。鄉鎮街道統計機構和統計員要嚴格履行法律賦予的義務,做到實事求是并做好統計資料的保密工作,努力推進依法統計進程。另外,對有關統計調查對象有的放矢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消除他們怕多報稅、怕麻煩、不愿配合的思想情緒,促使他們自覺如實提供需要的統計資料,使源頭統計數據真正成為統計質量的基石。
參考文獻:
為進一步發揮統計的信息、咨詢、監督、服務職能作用,準確、及時分析我縣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態勢,全面提升我縣統計工作水平,現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全縣統計工作通知如下:
適應形勢,準確把握,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統計工作的重要性
準確、及時、全面地做好統計工作是實行科學決策和現代化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隨著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統計調查的對象、范圍、內容、方法和手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統計工作在服務科學決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方面的作用更加重要。近年來,國家統計方法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內容有:一是改革地區生產總值(GDP)核算方法。從2011年開始,GDP核算由下管一級改為下算一級,各個地區的GDP由上一級人民政府統計部門直接核算。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核算方法實行了多項改革,運用專項調查(監測)數據和部門行政記錄,對GDP的增幅進行協調性、邏輯性、匹配性的核算評估。二是改革常規統計重點專業起報標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標準由現行的500萬元提高到20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統計標準由現行的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三是改革統計報表報送方式。規模以上工業、資質等級以內建筑業和房地產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統計數據由原來的層層匯總上報,改為與國家統計局聯網,實行聯網直報。并全面實施“企業一套表”統計上報制度。通過此輪統計方法制度改革,國家直接監控基層起報單位的統計數據,實現地區統計數據與國家數據相一致。統計方法制度的改革,使得各級各部門對統計工作的要求更加嚴格,我縣統計工作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同時還存在個別單位和領導干部對統計工作重視不夠,統計隊伍力量薄弱、統計對象配合支持程度不高、基層統計數據收集難等問題。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統計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將統計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抓緊抓好,努力為建設沿海強縣提供有力的統計保障。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認真做好統計工作
(一)嚴格落實統計工作規范。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采取扎實有效的措施,加強統計基礎工作,致力提高統計能力。縣統計局要進一步規范統計業務工作,對各鄉鎮、各有關部門統計工作進行考核達標驗收,確保各項統計工作任務圓滿完成。
(二)強化鄉鎮(街道)區域統計。各鄉鎮及其統計機構要依法依規履行組織指導、綜合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統計工作的職責,及時搜集、整理、上報統計調查資料,要對上報的種植業生產數據、畜牧業生產數據、固定資產投資等所有上報縣統計局的數據負責。要加大投入,切實保障實施區域統計必需的人員、經費等工作條件。縣統計局要加強對鄉鎮統計工作的業務指導,及時協調解決區域統計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鄉鎮區域統計工作順利實施。
(三)理順統計工作關系。國家統計方法制度改革后,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將直接用于國民經濟核算和相關專業統計數據的主要評估依據。各有關部門要切實擔負起統計職責,認真組織、指導、督促、協調本系統做好統計工作,確保統計數據滿足統計調查核算的需要。要逐步理順綜合統計與部門統計工作關系,縣統計局負責全縣統計工作的組織實施、監督、檢查和統計業務的培訓工作;縣工信局負責協調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工作;縣城鄉建設局負責協調全縣房地產業、建筑業的統計工作;縣旅游局負責協調景區、景點服務業項目的統計工作;縣商務局負責全縣成品油統計工作和協調全縣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的統計工作;縣水產局負責全縣漁業生產統計工作;縣林業局負責全縣林業、水果生產統計工作;縣畜牧局負責全縣珍稀動物生產統計工作。
(四)堅持依法統計。要堅決查處各種統計違法行為,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使統計執法檢查工作做到經常化、制度化。縣統計部門要完善統計執法監督機制,加大統計行政執法力度,完善統計執法檢查和違法案件查處程序,按照《統計法》和《省統計條例》規定嚴肅查處各種統計違法行為。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積極支持縣統計部門依法查處統計違法案件,維護統計工作的嚴肅性和統計部門的權威性。
加強領導,形成合力,努力開創全縣統計工作新局面
(一)切實加強對統計工作的領導。各鄉鎮、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是本系統統計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及時協調統計工作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切實解決統計部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明確統計工作的分管領導和辦事機構,配備專兼職統計人員,并落實必要的辦公場所、設備和工作經費,組織實施和協調本系統的統計工作,定期向縣統計局報送符合統計制度要求的相關統計數據和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