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未成年的教育方針范文

    未成年的教育方針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未成年的教育方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未成年的教育方針范文

    [關鍵詞]圖書館;青少年;“悅”讀

    [DOI]10.13939/ki.zgsc.2016.22.275

    1 當前青少年的閱讀現狀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快發展,手機、電視、電腦網絡聯通了人們與整個世界的影像關系,使得人們足不出戶便知曉天下事。對于廣大青少年來說,電腦、卡通、明星演唱會、娛樂和體育賽事、時尚流行情報、青春偶像劇成為他們生活中的時間殺手。特別是網絡游戲,由于其驚險、刺激,既可以滿足人的游戲、娛樂需求,更可以在虛擬的世界中體驗到在現實世界中很難體驗到的成就感,但在現實生活中,青少年在學校里,各種校紀校規將他們管得嚴嚴實實,除了學習,其他事情都是異端;青少年在家里,生活娛樂都由父母做主,學習的好壞是唯一的獎懲標準,這兩種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無疑會把沒有免疫能力的青少年推向網絡世界。

    縱觀中國教育改革歷程,歷來不缺乏教育理論。如果說過去中國的教育曾被政治強權所勉強,那么今天中國的教育是否被經濟和功利所迷惑,甚至是迷失呢?這種迷失的“物化”教育,很難回歸教育的本來的初衷。我們的教育究竟問題出在哪里呢?著名學者馬弘毅先生率先提出“教育理念、教育方針、課程設置三大問題制約了中國教育發展”。

    筆者認為真正制約中國教育發展的是我們的青少年缺乏自由的或者自主的“悅”讀,不是這樣嗎?君不見那朗朗讀書聲從教室傳來,機械重復好生無奈。當代青少年的閱讀心理存在以下問題。

    1.1 快餐式淺閱讀成為習慣

    據有關統計,我國18歲以下的青少年約有3.67億,占總人口的28%。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基本都被“三屏”包圍了,即手機的“小屏”,電視的“中屏”,電腦網絡的“大屏”。“三屏”大大擴充了青少年的現實世界,增加了他們知識與娛樂的選擇,也創造了虛擬的世界,顛覆了傳統學習與生活方式。

    1.2 青少年精神無處寄托

    審視現在的青少年,大多數的業余生活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一旦進入了初三、高三,連唯一可以讓他們片刻放松的音、體、美等課程都取消了。但這并不能阻止未成年人對精神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特別是這種向往與追求因條件等原因被壓抑后,一旦條件具備,他們就會沉溺其中,一發不可收拾。

    1.3 網絡世界無法抵擋的誘惑

    互聯網以其新穎性、互動性、開放性、平等性、虛擬性、私密性等深深地吸引著青少年的興趣,一方面,網絡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拓寬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徑,有助于青少年開闊視野,促進學業;另一方面,網絡也容易使青少年過度地迷戀,依賴電腦網絡,沉湎于網絡之中,使得他們的正常學習生活秩序遭受破壞。互聯網對于青少年具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如何利用這把雙刃劍,減少互聯網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引導他們健康成長是社會全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2 利用圖書館成為青少年成長的一翼

    當前的學校學習已經成了一種裸的功利行為,這種單純為了追求分數的應試教育,造成只能將學生訓練成會考試的人,學生所受的是“訓練”而不是教育。我國高層教育研究人士曾指出,現今學校實行的百分制把很多有才能的孩子不公平地擋在了高等教育的門外,由于他們不善于“死記硬背”,分數低、不適應應試教育方式,結果造成未來人才資源的大量流失。許多高分低能的學生,他們是不符合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的。在這種應試教育的壓力下,無疑,具有龐大的信息量,且能自主閱讀學習,又有各種各樣趣味、新穎的讀書活動的圖書館,對于廣大青少年是具有很大誘惑力的。因此,現階段在圖書館實施“悅”讀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1 提倡青少年通過“悅”讀實現深閱讀

    為了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充實他們的精神世界,使他們都擁有一個健康、愉快、有理想的人生,鼓勵他們訓練自己的閱讀能力,特別是培養他們的深閱讀思考能力、邏輯能力和感悟能力,能讓他們更深刻地領悟知識,汲取營養,提倡深閱讀,還有助于增進社會的文明程度、增進民族的文化底蘊和創作力。培養深閱讀的前提是“悅”讀,實質是調動青少年的閱讀積極性,使青少年善讀、樂學,在圖書館融洽和諧、健康、愉快的情境中,其生動、活潑、主動性得到發展,快樂閱讀實質蘊藏著豐富的內涵。表現在目標的導向上,是以提高青少年的整體素質為核心,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內容上,是學以至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表現在“讀”與“學”的關系上,形成一種融洽、合作的關系;有人曾總結深閱讀的三種境界:文字的閱讀、精神的閱讀、生命的閱讀。

    2.2 圖書館可以引導青少年“樂讀”和“會讀”

    青少年雖然年齡尚小,但思想活躍,求知欲望強烈,圖書館可以通過正確引導,把青少年的讀書行為融入到快樂活動之中,引導他們“樂讀”“會讀”,但是針對青少年的閱讀特點和社會信息化發展特點,通過整合圖書館藏資源,運用創新服務形式,發展動漫服務,以提高青少年閱讀的效果和效率。圖書館要經常向他們推出新書介紹、推薦書目、組織專題講座、開展專題演講,培養他們駕馭文獻、信息的能力,使他們對圖書館產生濃厚的興趣。圖書館在引導青少年讀書過程中,要引導他們學會鑒別精華與糟粕的能力,辯證地看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吸收有價值的文化遺產,脫離低級趣味,使精神境界得到升華。使他們在書的海洋中,能夠分辨出積極和消極的成分,從而提高區別真善美丑的能力,從而陶冶情操,準確地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不會使自己誤入歧途或虛擲年華。

    2.3 讓青少年體驗立體教育帶來的快樂

    圖書館的教育功能,不僅僅體現在引導讀者走進圖書館,閱讀圖書,汲取知識,還應體現出一種立體的教育模式,達到圖書館第二課堂的職能。如生存技能訓練、綠色環保行動、走向鄉村、軍事夏令營等等。旨在通過這些活動,讓少年兒童掌握一種本領,一種意識,多一種人生體會,多一種人生經驗,多一種生存本領。

    3 結 論

    總之,圖書館是青少年汲取知識的信息港灣,是拓寬他們視野的大課堂,讓青少年能夠自覺把圖書館作為學習的大課堂,博覽群書、博聞信息、博思善析,圖書館解決了與學校課時安排之間的矛盾,從而創造出了一種舒暢的、自由的、寬松的擇書、閱覽環境,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他們快樂的學習志趣,更應該是青少年成長的一翼。

    參考文獻:

    [1]范敏,于雅彬.公共圖書館開展未成年人服務工作探析[J].當代圖書館,2008(1).

    第2篇:未成年的教育方針范文

    青少年教育惡劣意識轉化工作劣跡不等于是犯罪,但劣跡發展的后果很可能是犯罪。一個人身上如果滋生了惡劣習氣,往往會產生惡劣行為,惡劣行為將會促使惡劣意識逐漸膨脹,以致成為犯罪的根源和動力。因此,對劣跡青少年的教育轉化工作不容忽視。

    一、劣跡的演變過程

    我國的教育方針把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列在了首位,接下來才是智育和體育。就是要求學校必須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搞好防微杜漸,搞好犯罪預防。

    某些青少年只所以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大都是從小養成的惡劣習氣沒有得到及時矯正、或者被某些不良行為以及不健康的事物所熏染、使思想意識逐漸發生了變化,隨之而來的就是行為上的放任自流和放蕩不羈。他們開始會有一些不良嗜好和一些違法亂紀的行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他們的膽子就會越來越大,直至涉足犯罪。比如,有的孩子沾染了吸煙酗酒的惡習,如果不加遏制,他們很可能試著去吸毒;活潑好動雖然是青少年的天性,但對他們諸如尋釁滋事、打架斗毆的不良行為不予管束,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成為危害社會的黑惡勢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應從少兒抓起是很有道理的。過份的溺愛和嬌慣容易使孩子養成一些不良習氣和特性,這些不良習氣和特性往往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攔路虎和拌腳石。有些孩子只所以特別任性,很難教育,通常與家長溺愛嬌慣、放任自流有很大關系。

    二、劣跡的種種表現

    從“劣”字的詞意上說,不好的行為都屬于劣跡行為,如果“劣”到讓眾人憤恨或憤怒的程度,就說明這個人的行為已經十分“惡劣”了。

    從一般意義上說,“劣跡”與錯誤是有區別的。某個孩子因一念之差或有意無意做了一兩件錯事,是比較容易教育的,也是容易從錯誤中省悟過來的。劣跡或惡劣行為往往有一定的損害性和危害性,而劣跡人卻不知道改錯和糾正自己的錯誤,或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是正確的。比如,有的孩子在學校和班級愛出風頭,這種風頭不是表現在學習上和維護集體的榮譽上,而是表現在哥們義氣上,表現在拉幫結伙上,表現在打架斗毆和稱王稱霸上,表現在吃喝玩樂上。有的孩子為了張揚所謂自己的個性,我行我素,唯我獨尊,他們往往穿著和裝束的很另類,有的在身上刺青,有的與社會上的小混混“拜把子”稱兄道弟,有的偷摸盜竊。如此種種不正常的表現,都應當被列入劣跡教育的范疇。

    三、劣跡產生的根源

    與知識豐富、思想意識健康的孩子相比,劣跡較多的孩子普遍不專注學習,認識能力普遍比較低下、片面和淺簿,他們的認識水平往往受到個人欲望和私念的限制和驅使。從個人主義來分辨美與丑、是與非、勇敢與膽怯、光榮與恥辱等,得出與正常青少年截然相反的審美觀和榮辱觀。從現象上看,某些劣跡生似乎存在著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叛逆性和對抗性,說白了,孩子身上的某些“毛病”還是家長給“慣”出來的,有的則是因為青春期思想意識跟不上身體的發育而形成的幼稚和無知,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思想意識的成熟,有的孩子會發生轉變;有的孩子則會因為社會的唾棄和眾多的指責和批評而失去自尊,使自己的行為變的更惡劣。

    四、劣跡生的疏導對策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對孩子的從嚴要求和從嚴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這是確保孩子“走正道”最有效辦法。一旦孩子步入歧途。還是要廣開思路,從多角度想辦法把孩子拉回來。

    對劣跡生的轉化教育工作重在及早發現問題、及早采取措施,及時進行教育。

    孩子分辯是非的能力比較薄弱,一個孩子身上如果沾染上很多惡習,他就會成為一個班級或一個學校的“害群之馬”,甚至會影響一批孩子沾染上同樣的惡習,導至班風和學風急轉直下,使一批孩子步入迷途。做為班主任或者班干部,應當善于發現學生某些不正常的思想苗頭和不良行為。

    善于發現問題需要良好的責任心。做為班主任,要對班里學生的思想狀況以及家庭狀況比較了解。看到孩子身上出現了問題需要多想幾個為什么,把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搞清了再“對癥下藥”。有的學生逃課或幾天不來上學,就要弄清他為什么逃課或不來上學,是不是去了網吧?是不是和不良青少年混到了一起?是不是孩子思想上或家里出現了什么問題。

    對個別劣根很重很難管教的孩子,也可以試試用情去感化、用理去教導、用法去警示的轉化策略。

    1.用情去感化

    對迷途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的孩子“軟硬不吃”,聽不進任何勸阻和批評;有的頂撞老師或故意給老師出難題。有多少老師被這樣的孩子氣的傷心落淚,有多少家長被這樣的孩子折磨的無計可施,不得已聽任孩子放任自流。孩子越是這樣,越容易遭受社會的唾棄以及方方面面的指責與輕視。一個孩子總是處在被蔑視和指責的環境中,他的自尊怎能不被扭曲,他的自愛怎能不被蹂躪。

    由此可以使我們聯想到,這些被冷落了的孩子更需要一份真情和熱情。具體說來就是不要疏遠孩子,要善于從這樣的孩子身上發現“閃光點”并且進行啟發和表揚;要善于和這樣的孩子交朋友,用誠意和真心去感化他,情感交融了,思想交流也就不會那么困難了。

    2.用理去教導

    劣跡較多的孩子只所以迷途,大都是因為知識缺乏、思維方式簡單片面、良莠不分、道理不明導致的。當教育者發現孩子情緒比較穩定,愿意交流的時候,就要不失時機的向孩子講清他的思維邏輯和認識邏輯為什么是錯誤的,如果他所崇拜的人或事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就要讓他明確什么是值提倡和值得崇拜的英雄主義;什么人值得交往,什么人應當遠離;什么事值得去做,什么事不值得做。道理明確了,孩子分辯是非的能力就會增強。

    3.用法去警示

    第3篇:未成年的教育方針范文

    關鍵詞:差生;雙差生;教育關愛;自信心

    在應試教育下,許多班主任的眼里,考試成績差的學生,叫文化差生,調皮的學生叫品德差生,二者皆有者叫雙差生,或者叫特差生,后來在課改中改為“后進生”。其實我認為這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換湯不換藥而已。有的班主任為了他的教學成績在同級同科排名,對這類學生百般刁難,坐特殊位置,洗刷、挖苦,為一點小事就不當人的打罵等,有的甚至使學生輟學。為此我認為這樣的老師不配當老師,就更不配做班主任;而現在有的教師,特別是領導們,他們認為學生不能批評,不能懲戒,只要越雷池一步,教師就是違法,就一票否決,我是堅決不同意這些方法的,學生是未成年的孩子,學生做錯的地方,需要教師批評指正,有事需要適當懲戒,讓其漲一點記性,這樣做是不行的。適當懲戒需要把握好“度”,把握好度的懲戒也是教師對學生的大愛。如何在教育過程中實施愛呢?

    1學生拾柴,教學生品味而不代替學生拾柴;教學生品味而不代替學生品味

    現在許多父母對其孩子是百般呵護,怕他冷著,怕他餓著,怕他累著。怕他生病怕他受傷等,在家里,他想要什么就給什么,他想怎么樣就讓他怎么樣,與同學發生矛盾了,有父母為其撐腰。家務活一概不做,甚至洗衣、做飯、洗碗,床鋪整理都是父母代替。我們想一想,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后他能做什么?難道他父母能包他一輩子嗎?這樣的孩子即使每學科都考滿分,又怎么樣呢?如果是這樣的話,結果是父母對他的愛呢還是對他的害?

    為此作為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我們不應該在去代替學生做什么,應該鼓勵他們去做什么,怎么做。甚至于應該要求學生們做什么,怎么做。對于學生們的錯誤,必須批評糾正,甚至于適當的懲戒是很有必要的,

    對于學生來說,班主任老師應該引導他去正常適度交往,去學習為人處世之道,培養學生誠懇做人,踏實做事的理念;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理念;許人承諾,千金不移的做事風格。對于一些事情可以讓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老師不能將自己的看法強加于學生,使其具有獨立的思維方式。

    2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學識,胸懷,人格影響學生

    在班級這個團體里,班主任是與學生交往時間最多的人,班主任的威信不比校長,政教主任差,相當一部分學生只聽班主任的,特別是文化成績差的學生,更是明顯。為此班主任的形象就是許多學生追隨的偶像。班主任是開心大度的人,學生就是如此;班主任是小肚雞腸的人;學生就是斤斤計較的人。班主任是不計得失,任勞任怨的,學生就是能經受打擊的學生;班主任是愛崗敬業,刻苦鉆研的人,學生就不怕成績差,一點一滴的進步充滿希望的學生。作為班主任老師來說,教師的人格展示就是教師工作的所有。

    3差生轉化與德育工作聯系起來

    學生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差生轉換時班主任永恒的課題,甚至是學校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題。教師幾十年的教育教學生涯,書一年一年的教,學生一級一級變,學生思想一天天的在變,有在變好;有的在變壞,有事在你沒有預見的情況下,會出一點別的事情等。作為班主任老師,沒有耐心,沒有恒心,沒有愛心,沒有堅韌的毅力是不行的,不出大問題才怪。

    3.1理解差生,尊重差生

    差生不是先天的差生,他們之所以成績差,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有的是父母不重視教育;有的是小學時教學條件差;有的是隨父母到處遷移,居無定所,(農民工子女等);有的是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等。在學校,他們不受領導重視;在班上,他們受到老師們的鄙視;在家里,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有部分留守兒童,幾年甚至十幾年沒見到自己父母,這樣的孩子能搞好學習的是極少數。作為班主任老師,這些學生的很多遭遇,我們非常痛心,但是又無能為力。有時我在想,他們一節課,甚至于一天什么也學不懂,從天亮坐到天黑,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還要三年,確實不容易,我也不一定做得到,因此我認為,他們應該得到教師尊重和關愛。老師應該把愛多分一點給他們。

    3.2分層次把控,分層次測評

    對于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如果與成績好得多的學生在一個班,無論他怎樣努力,都會被評為差生。他們就會失去學習的信心,甚至于破罐子破摔,最終會毀掉學生的一聲。我覺得應該把他們按層次分班,并且對教材內容作出適當的調整,可以在進度上慢一點,測試題目簡單一點;其次在教學上不僅要嚴格課堂紀律,還要嚴格作業要求,并且要多表揚,及時鼓勵。使他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取得進步,學到基本的學科知識。可以讓他們找到學習的信心,找到生活的信心。

    3.3發揮學生特長,引導學生選擇性發展

    第4篇:未成年的教育方針范文

    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好壞對其成長及成才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有良好品德,就意味著這個人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遠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堅定的信念,就會在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過程中不畏困難,鍥而不舍:有良好品德,也意味著這個人就會按照社會規范做事,能勇敢承擔社會責任,自覺履行社會義務,也能根據環境靈活地調整自己的行動,使自己的成長得到有力的正向推動并最終走向成功。因此,教育孩子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家長、學校、社會重要的責任。

    多年來,自己在思想品德教學實踐中發現:雖然中小學生在課內學習到了系統的道德知識,也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認識,但是在課外的生活實踐中,卻不能完全保證他們就有良好的道德行為。究其原因,主要是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品德教育中存在重“知”輕“行”傾向。現在學校的思想品德教程雖然是以生活作為課程構建的基礎,注重了教學與學生成長特點的結合,堅持了正確理論和價值觀念的引導。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仍以說教為主,即便是書中大量的體現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的生活實例,學生也是學習有余,體驗不足,沒能發揮它應有的價值。再加之品德教育除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外,課外也缺乏真正有效的活動載體,于是就形成了“道德規范講得多,扎實的行為訓練做得少;道德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行為養成方面的要求少”這樣一種理論引導與行為養成脫節的局面。

    二、生活環境中“表”“里”不一現象影響。課堂上學生們接受的是這種道德觀念教育,可實際生活中部分老師、家長或是鄰居、親戚、熟人卻在用另一種道德規范做事、對人。這種成人世界里“表”“里”嚴重不符、或采用兩種道德標準來進行評判的現象勢必會導致未成年的中小學生對所接受的道德觀念的質疑或否定,如果一個孩子長期受這樣的環境“浸潤”就會模糊了是與非的標準、混淆了善與惡的界線,對于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就會缺少道德情感與道德認知上的篩選。

    三、成人對孩子品德形成中言行不一的粗暴態度。中小學生在道德品質養成期都必然要經過他律階段,在這一階段,他們因為不完全具備獨立判斷或自我約束的能力,行為動機和行為結果就可能出現不完全一致的現象,因而就會有“言行不一”的表現。于是,不少教師和家長就會采用粗暴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不能進行“和風細雨”的引導,最終就會把一些孩子徹底推進“言行不一”之列。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品德教育真正內化為他們生活中的良好道德行為呢?通過多年來與學生朝夕相處的體會,我感受到在對中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既要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感與道德情操,也要提高他們的道德自覺意識和自我約束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從細節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開始,從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開始。

    一要強化“知”的教育,注重“行”的實踐。道德認知與行為實踐是學生在進行品德養成教育中并重的兩個方面。通過品德教育。學生們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認知,培養了他們良好的道德情感,這也就具備了促使他們養成良好品德的基礎。因為一個人的道德行為是由他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來綜合體現的,因此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其道德行為的好壞,所以孩子道德行為的養成。需要家庭、學校、社會進行系統的道德認知教育,教育他們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惡的,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決不能做的。只有道德認知正確了才能保證孩子在實際生活中出現良好的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更要注重行動實踐。家庭、學校、社會需要給學生實踐的機會,高度重視學生的參與、體驗和踐行。各方面應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從自己的身邊開始、從點滴小事做起,關心集體、善待家人、關愛他人、講究協作、樂于奉獻、善于吃苦等,促使他們在生活中磨煉意志,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轉化的能力,從而將這些日常生活行為養成為良好的道德習慣,形成為穩定的道德品質,最終達到一種高尚的道德境界。只有這樣,學生們的道德認識與他們的道德行為才能真正一致,品德教育才最終得以真正內化。

    二要營造“善”的氛圍,保持“行”的一致。學生們在品德教育課堂上獲得的道德認知,畢竟還只是停留在認識的淺顯層面上,它需要學生們在生活實際中去思考、去感悟、去踐行,可因為生活的復雜與多樣性、市場經濟的沖擊,社會上一部分人形成“一切向錢看”的錯誤思想,他們的價值取向完全私有化,把、損公肥私、請客送禮等錯誤行為當成一種資本來炫耀,這就“潛移默化”地沖擊了學生們已有的正確道德評判標準,致使他們在行動時會不自覺地模仿成人行為,出現認知與行動上的不一致。這主要是因為道德上的善惡標準對學生們的行為具有導向性、規范性和約束性。所以為了孩子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就要求家庭、學校、社會統一認識,積極營造“善”的氛圍,行動保持一致。尤其是每天與學生接觸的教師和家長更應率先垂范,言傳身教,多關心他人與集體,多做有益于他人與集體的事,多談奉獻,少講索取,這樣堅持下去,才會逐漸感染學生,使他們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欧美成人aa久久狼窝动画|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 1000部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色噜噜狠狠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 韩国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成人毛片全部免费观看| 成成人看片在线| 欧美成人另类人妖| 99精品国产成人a∨免费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私人影视 | 成人国产精品2021| 成人免费观看高清在线毛片|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成人av电影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国产成人A∨激情视频厨房|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