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環境建設范文

    城市環境建設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環境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環境建設

    第1篇:城市環境建設范文

    而當今,隨著城市的發展愈加迅速,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以技術和數字為即時可見的衡量指標下,城市環境中本應該蘊含的文化元素淡化和淺顯。一座城,因其涵養的文化底蘊而使其更加有韻味和悠遠綿長。如何看待城市環境建設和文化的關系,如何將無形的文化特質融合到有形的城市環境建設當中,讓城市重新成為關懷人和陶冶人的場所?這些都是亟待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城市環境建設中文化的缺失問題

    (一)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與城市面貌的趨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各個城市都不斷脫離了舊有的氣息,高樓林立、商務區CBD、購物圈、住宅區等等,不論你到了哪個城市,都感到親切熟悉,感覺置身于自己所在的城市中。然而,這也表明了城市的建設在不斷趨同,沒有自己的特色。

    但是,城市競爭力的關鍵在于差異性。而差異主要體現在城市文化的真正獨特性。各個民族、地域、城市的文化,都是自己一方水土獨自創造的,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地方個性特征,失去了區別于其他城市的關鍵所在,即城市精神。

    (二)城市記憶的消失與文化傳承的缺失

    “近代文明吸收了古代文明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并使之面貌一新,近代文明對人類全部知識的貢獻很大,它光輝燦爛,一日千里,但是,其偉大的程度卻還遠遠不能使古代文明暗淡無光,并使它淪于不甚重要的地位[2]。”

    1893年,從美國芝加哥興起的“城市美化運動”曾引起人們大興土木去“美化”城市,大修廣場,采用散射狀來規劃城市的現象盛行。但是,這股浪潮在1909年首屆全美城市規劃大會上遭到了批評和抵制。而近年來出現于中國的城市進程,與當時的美國以及隨后發生在其他國家的城市美化運動有相似之處,也同樣造成了文化的淡化和荒蕪。城市中原有的古老建筑多是歷史上皇家與宗教遺產中的精華,顯示著一個城市文化創造的極致。同時也讓人們記憶和規范自己的行為。比如故宮的存在讓人們記住“禮”,從而在環境氛圍中規范自己的禮儀風范。而在大片的民居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城市整個生活文化的載體。

    (三)城市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雙重惡化

    城市的發展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但隨之而來面臨著一系列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水質變差、噪音污染;交通堵塞加劇、資源短缺加劇;綠色空間減少、安全空間減少、人的活動空間也減少。大都市的現代化觀念也使人們更加注重生活品質的提高,難免有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觀念,公共道德意識和公共服務意識淡薄,人們的行為規范沒有建立起來,導致公共場所臟、亂、差現象一時難以根除,公共設施經常遭到人為破壞。偷、搶案件的發生,食品不安全、交通不安全的環境使人們生活在焦慮之中。

    二、城市環境建設與文化結合的必要性

    (一)文化融入到城市環境建設中的歷程

    從世界范圍來看,城市文化與環境建設結合做的很好的城市,都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由“culture in city”到“city in culture”,即由“文化融入城市中”到“城市浸潤在文化中”。可見,文化與環境最終合為一體,讓人生活在其中,無時無刻不是沉浸在文化的熏陶之中。

    從微觀層面來看,從建設城市環境的具體操作來講,城市也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細化-美化-文化-德化”,其具體內涵是,首先,城市環境建設要做好,必須做到“精細化管理”,從細節開始,一步步推進和擴散;然后在細化的基礎上進一步美化城市,將城市裝點得具有美感,此時文化已經逐漸包含其中,到了一定量變的積累,文化則發生質的飛躍,緊接著由“文”化“德”,完成這樣一個過程。這也是人性的“真善美”在城市環境建設管理中的具體體現。

    (二)文化融入城市環境建設結合的重要性

    城市環境建設不僅僅包括狹義的環境,如城市景觀、街頭巷尾、交通等,還要樹立“大環境觀”,包括城市的文化產業,市民的文化權益,采用的文化手段,公共環境文化體系等等。城市環境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體系,相互聯系和影響。一個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呈現出的樣態,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都與城市環境的建設和發展緊密相關。

    城市環境建設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的重要領域。城市環境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明顯。因此,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文化權益的有效保護,文化手段的多樣高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都是對文化融入城市大環境建設的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文化元素與城市環境建設有效融入

    (一)理念與規劃先行,多視角形成建設方案

    第2篇:城市環境建設范文

        在各大城市迅速發展的同時,必將對城市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如何有效減少和解決負面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

        2.輕軌對環境的影響

        2.1輕軌噪聲污染

        ①輪軌噪聲。輪軌噪聲有摩擦噪聲、撞擊噪聲、轟鳴噪聲三種類型。摩擦噪聲,當車輛運行在小半徑曲線線路時,車輪沿曲線鋼軌并非滾動運行,產生局部的橫向滑動,即所謂“卡滯—滑動效應”,結合車輪和軌道的振動響應,形成一種高音調尖嘯;撞擊噪聲,因車輪或鋼軌表面的局部不連續性產生;轟鳴噪聲,由于車輪和鋼軌接觸表面局部小面積粗糙造成,輪軌接觸區域越大,所產生的轟鳴噪聲就越少,當轟鳴噪聲達到定點的頻率時鋼軌將成為主要噪聲源。

        ②車輛設備噪聲。車輛設備噪聲包括牽引電機噪聲、齒輪箱噪聲、空壓機噪聲、空調制冷設備噪聲、制動噪聲、車輛牽引噪聲、電氣噪聲、受電弓噪聲、車輛運行中空氣動力噪聲、鳴笛噪聲以及門窗等安裝不牢而產生噪聲等,其中以牽引電機噪聲、齒輪箱噪聲和空壓機噪聲為主。

        ③高架軌道噪聲。當列車行駛于高架鐵路上時,輪軌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振動通過軌道傳遞給支撐結構,支撐結構將噪聲向周邊地區進行傳播,它比之列車行駛于一般的路堤坡度軌道時所產生的噪聲級要高的多,一般要高20分貝。

        ④地下鐵道的地面承載噪聲。地下鐵道輪軌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振動被傳遞給隧道結構,繼而又傳向周圍的土壤。振動通過土壤再向臨近的建筑物傳播,從而導致地下及墻壁的振動和噪聲向建筑物內房間的第二次輻射,它是一種低頻聲響,就如同外界振動使房間中的窗戶所發出的聲響。

        2.2城市軌道振動污染

        輕軌的振動污染相對于噪聲污染更為嚴重,也是輕軌對環境污染方面高于常規公共交通系統的一項。

        地鐵的相關振動,根據鐵路部門的實測,距線路中心線30m附近的振動可達80dB。地鐵列車通過時,在地面建筑物上引起振動的持續時間大約為10s。在一條線路上,高峰時,兩個方向1h內可通過30對列車或更多,振動作用的持續時間可達到總工作時間的15%~20%。地鐵列車在隧道內高速運行時,距軌道水平距離1.5m處,振級平均值為81dB;2.4m處,振級平均值為71.6dB。同時,地鐵振動影響的范圍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列車通過的速度及隧道的埋深。速度越高,振動干擾越強,影響范圍越大(列車速度每提高一倍,隧道和地面的振動增加4~6dB);埋深越大,影響范圍越小。

        高架輕軌的相關振動則呈現以下幾個特點:①輕軌列車振動所引起的地面振動,在某一距離范圍內,隨距離線路的增加而衰減,在達一定距離后會出現反彈增大(約在40~60m間),但總趨勢是隨距離的增大而逐漸衰減。②輕軌系統橋梁的基礎類型對地面振動的影響非常大。采用樁基時,地面振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值均比采用平基時小許多,且樁基時,地面振動隨距線路距離的增加而衰減的速度也較平基時大。采用不同的橋梁基礎,沿線建筑不同樓層的振動響應也有所不同。采用淺平基礎時,上面樓層的響應比下面樓層的強烈,采用樁基時各樓層的差別就小得多。③高架橋線路與路基線路相比,環境振動將大幅度降低。距線路中心線30m處的振動強度可降低5~10dB。④高架輕軌的橋梁結構設計應注意避免車橋共振,以減小對系統振動的影響。

        2.3輕軌對城市景觀的影響

        高架部分的軌道交通對城市景觀往往產生較大影響,主要影響包括下列方面

        ①對自然景觀的破壞。部分高架線路可能會經過類似于水岸、濕地或者公園等自然景觀。這些景觀點往往也是周邊地區居民休憩、游玩、活動的主要場所,其景觀特征以精致秀麗為主,尺度較小。而高架線路的橋梁形體粗壯有力,尺度龐大,具有人工構造物的結構美和粗獷美其與高架線路橋梁相較而言,兩者之間在尺度、質感和色彩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難以協調。

        ②對視覺的影響。

        高架線路構筑物主要是以水平線條的橋梁和垂直線條的橋柱組成。其中水平方向的橋梁連續貫通,與人和車輛行走中眼睛的移動相順應,具有運動、延伸、增長的意味,有助于視覺環境的簡單化;而垂直線條的橋柱挺拔粗壯,以一定的間隔連續排列,更多的使人產生崇高、緊張、積極的感受,此  外,粗壯的橋柱所特有的垂直線條與人慣常的視線移動方向不一致,會對視線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從對視覺的影響程度而論,在距橋體5米以內,視覺壓迫感非常大,巨大的 高架橋體直接面對于人,完全充塞于人的視覺范圍內;隨著距離的拉大,其對視線的阻隔作用逐漸降低:而到了75米以外的距離,高架橋梁在人的視野范圍內所占比例相

        對而言已經相當小了,這時的高架橋梁,更多地扮演著地標性構筑物的角色。此外,高架線路對于陽光的遮擋也相當明顯,而人的視覺感受和生理反應對陽光的變化都極為敏感,在住宅和公共建筑設計規范中,日照系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較早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事例發生在19世紀80年代末期,當時的曼哈頓島多條主要大道,由于高架鐵路造成的陰影,使得地上的街道反而成了變相的隧道,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最終不得不拆除了事。

        ③色彩原因。相對于周圍環境,由于高架橋梁的巨大體量一一連綿數十公里,使其成為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橋體的色彩在環境中產生的效果與影響也就不容忽視。目前,在國內軌道交通系統的高架橋體多以混凝土的本色示人,其灰色的外觀進一步加重了橋梁厚重的體量感,使空間氣氛變得沉悶,影響到人的視覺和心理感受。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城市面貌的進一步重視,有些地方開始嘗試著采用以爬藤類植物來圍覆橋柱和橋梁底面的裝飾手法,但由于日照和空氣灰塵等原因,使植被的生長受到影響,實際產生的美化效果并不理想。

        3.防治措施

        3.1噪聲防治措施

        輕軌的噪聲防治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主要應從聲源降噪和傳播途徑降噪兩方面考慮,特殊情況下的沿線環境敏感點應對受聲點加以防護。

        ①控制噪聲源。噪聲防治應從降低噪聲源著手,盡可能降低列車動力系統噪聲。首先從車輛構造設計上加強防振、吸聲措施,采用阻尼車輪及盤式制動,車輛踏面修整和車輛兩側加設防聲裙等。其次,在軌道及橋梁結構上采取減振降噪措施,如用超長無縫鋼軌代替標準鋼軌,以減少車輪對鋼軌沖擊引起的噪聲和振動;在承臺上設置彈性聚合物砂漿墊層和配有彈性扣件的整體道床,以利于吸收震蕩波。

        ②控制噪聲傳播途徑。可利用沿線土堤、路塹和其他建筑物作聲屏障,控制聲透射和聲繞射。在隧道、車內及聲屏障靠近聲源的一側采用吸音材料。

        ③受聲點防護。主要包括拆遷、改變敏感點使用功能、設置通風隔聲窗等。

        ④調整沿線土地利用區劃。規劃部門可根據噪聲防護距離合理規劃軌道交通沿線的城市用地,避免出現新的噪聲敏感點。

        3.2振動防治措施

        車輛選型除考慮車輛的動力和機械性能外,重點還應考慮其振動防護措施及振動指標,優先選擇噪聲、振動值低,結構優良的車輛。對軌道結構振動控制主要從鋼軌及線路形式、扣件類型和道床結構三方面進行。設計中可針對不同超標情況采取適當的減振措施使敏感建筑物滿足相應標準要求,對一般減振地段采用重型鋼軌,鋪設無縫線路,采用彈性分開式扣件,軌底下及鐵墊板下均設橡膠墊板;較高減振地段采用彈性短軌枕(即短軌枕用橡膠減振套靴包裹)方案;特殊減振地段采用分離支撐式浮置板結構。

        3.3城市景觀緩解措施

        輕軌的高架線路是景觀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緩和高架橋對周圍景觀的沖擊,在橋梁結構除滿足其使用功能外,還應滿足美觀及環境保護的要求,其中箱梁具有截面簡潔、底部平整、線條流暢、景觀效果優良等特點;增加橋體的美感,使其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

        4.結語

        輕軌引導著土地資源的利用,帶動著城市形象提升,有形和無形的收益顯著。但是,輕軌發展的同時也帶來相應的問題,如噪聲、振動等,因此設計時應采取一系列預防和減緩措施,有效控制軌道交通項目自身的環境影響。輕軌的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問題,是我們保持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必然要解決好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林逢春,曾智超.輕軌對城市發展與環境影響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第3篇:城市環境建設范文

    環境工程建設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環境工程的建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注重環境的保護和利用、加強城市環境工程建設是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在進行環境工程建設當中,只有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才能真正做到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相互結合。雖然我國城市環境工程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從具體的實際上來看,目前還存在著諸多難點問題,環境工程建設體系還不夠完善,因此,研究環境工程的難點及應對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環境工程建設的難點

    目前,各城市環保工程建設規模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污水和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水平、建筑節能和城鎮綠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著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污水沒有得到及時處理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城市徑流污水。雖然工業廢水在城市污水當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主要是在以工業為主的城市,這部分污水當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腐蝕性、難化解的污染物。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來源。生活污水主要來自于家庭、商業區和城市的衛生公共設施等,這部分水具有明顯的周期循環使用特點。而城市徑流污水具有比較明顯的季節特點和復雜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氣污染物對大氣的影響造成的。在城市環境工程建設中,污水的處理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目前城市污水處理技術粗糙,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這些都是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的難點問題。

    2.2生活垃圾處理未達標準

    城市的不斷發展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斷加大,帶來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問題。一方面城市固體垃圾總量逐年增加,如果不能夠進行有效的處理,將嚴重影響城市的形象和人們的生活。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垃圾處理無法達到國家的無害化處理標準。在城市環境工程建設中,對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還停留在傳統的做法上,許多市、縣級城市的垃圾處理達不到國家的無害化處理標準。沒有進行生活垃圾的無公害處理是城市環境工程建設中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

    2.3園林綠化建設相對落后

    園林建設在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當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建設中,園林綠化建設不僅能夠降低城市的噪聲和空氣污染,還能夠改善城市的居住環境,但是目前我國對城市的園林綠化建設片面強調加大商品房和高檔住宅的建設,沒有重視綠化建設的重要性,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與發達國家相比較為落后。園林綠化建設在各地的城市發展中,建設水平也不一致,很多城市沒有足夠的綠化空間,這一現狀將會嚴重限制未來城市的進步,因此園林綠化建設是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的難點。

    3.環境工程建設存在難點的原因

    當前環境工程建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了工程順利進展。在環境工程建設中,其難點主要是因為對環保的認識不足、資金投入不足、各部門之間配合不夠、管理機制落后4個方面的問題,具體內容如下。

    3.1環保認識不足

    在當前的環境工程建設中,對環保的認識不足是環境工程建設的首要問題。部分地區政府對環境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重視程度不高,為了追求發展,盲目地追求經濟利益,片面地強調加大商品房和高檔住宅的建設,園林綠化建設相對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設發展水平。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環境工程建設的做法,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使得環境工程建設的政策落實不到位,造成環境管理體制不完善,監督力度不足,環境工程建設步履維艱。

    3.2資金投入不足

    在當前的環境工程建設中,對環境工程建設的資金不足,導致技術水平不夠。環保投資已成為環境工程建設發展的關鍵,建設資金緊、運營效率低是環境工程建設和運營中的難點。環境工程建設需要資金的支持,單靠政府投入環境工程建設遠遠不夠,仍存在缺乏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和對有限資金使用不當等問題,不能滿足環境工程建設的需要。另外,環境工程建設中生態建設和污染防治資金投入不足,使得環保基礎設施投資渠道窄,環境工程建設沒有大幅度的進展。

    3.3部門配合不夠

    在當前的環境工程建設中,各方主體的力量沒有得到很好的整合。部門之間各自為政,支持配合不夠,忽視了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作用,職責任務不夠具體,工作關系不夠順暢,使得環保工程建設中責任不明確,措施不得力,合力效應未能真正凸顯出來,在一定程度上對完成重點工作和目標任務形成了阻力,環境工程建設的工作推進難度很大。

    3.4管理機制落后

    在當前的環境工程建設中,環境工程建設的管理體制和機制遠遠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力資源結構存在不合理的現象,不利于規范管理,明顯制約著環境工程建設發展的步伐。傳統的環境管理體制導致許多環境保護法規未能得到貫徹實施,傳統管理體制下的管理方式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其弊端越來越明顯,影響了環境工程建設的監管效能。

    4.環境工程建設的應對措施

    要做好環境工程建設,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的步伐,針對上述環境工程建設的難點,可以從提高環境工程建設的認識、鼓勵社會多元化的投資、充分發揮政府管理職能、創新環保建設管理機制4個方面入手,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完善環境工程建設。

    4.1提高環境工程建設認識

    環境工程建設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有必要提高對環境工程建設的認識。對政府而言,政府部門要引起高度重視,堅定抓好環境建設的信心和決心,認真貫徹執行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要加強環境工程建設的宣傳和監督,強化抓好環境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狠抓環境工程建設工作的落實,及時向社會環保設施建設和建筑節能工作進展,完善環境工程建設相應的政策措施,加快環境工程建設的步伐。對公民而言,每一個公民都有參與環境工程建設的義務和責任,提高對環境工程建設的認識,結合公眾的力量,積極參加到環境工程建設的工作中來,有利于環境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

    4.2鼓勵社會多元化的投資

    環境工程是一項耗資比較大的工程,積極完善多元化投資建設機制,鼓勵社會多元化的投資,使社會上多元的投資力量參與到其中來,可以有效解決環境工程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政府應對這些參與者給予獎勵和支持,對運營成本給予必要的獎勵和補助,社會外來資金積極參與到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當中來,有利于環保設施的正常運營,確保環境工程的良性運行。只有引 進資金,加大資金投入,建立起必要的環境引導機制,規范環境工程建設的運行,環境保護才有可靠的設施支持。同時還要引進先進的處理技術,提高環境工程建設中污水、生活垃圾的處理效率,推動整個環境工程建設的發展。

    4.3充分發揮政府管理職能

    在環境工程建設當中,由于各部門職能不同,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著一些利益之爭,這就需要政府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發展環境建設,充分發揮政府的管理職能,把優化環境作為服務經濟建設的重點,了解環境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協調解決困難和研究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做好協調工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要協調好環境建設部門土地資源部門和有關城建單位的利益,從政策法規和技術上,積極引導和支持環境工程建設的工作,并合理規劃和建設環境保護設施,結合環境的評估,對該項目進行引導和監督,避免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不相協調的情況發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第4篇:城市環境建設范文

     

    1 城市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遇到的瓶頸

     

    1.1 信息化技術被束縛

     

    雖說信息化時代在經濟效益上對我國的技術發展影響深遠,但是政府及相關部門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并不能發揮其巨大的潛力,使得大量新型的多媒體設備不能被很好利用,擱置之后再被浪費,這是其一。其二,不論設備質量如何,機器上裝載得信息技術軟件大多時候差強人意,做不到公眾對其抱有的原先期望。最關鍵的是對于這些問題的形成,很大部分取決于政府的態度,如果政府抱有僥幸心理,壓低投資,其他部門也無能為力。由此看來,這些情況都會直接間接的影響信息化技術在環保措施上的落實。

     

    1.2 環保制度存在漏洞

     

    針對于每項政策都會出臺相應的管理制度,環保措施的實行過程中也需要制度對其完善,由于新措施起初落實,具體面臨的情況和出現的問題都是始料未及的,無可避免,會出現一系列民眾不愿意看到的負面影響。例如:當開始落實環保措施時,雖說全體齊心協力,共同為達到預期目標奮斗。可難免有佼佼者的存在阻礙了整個計劃的步伐,當所有人都在努力恪守環保守則,卻總有一兩個意識不到這樣工作的重要性,從而對自身行為不加以控制,這樣大大降低了環保的最終效果。而制度對這種情況的出現雖在形式上有相應的改善措施,而管理人員的消極怠工不足以引起他們的重視,使該陋習得不到改善。信息化技術更是一項需要人力監管的項目,監管力度不善只會事倍功半,信息技術擴展力度不夠是不能使環境問題起到根本性的改善,因此,要想在環境建設中結合信息技術,這對制度和監管的要求是不可忽視的。

     

    2 解決瓶頸的具體措施

     

    對于城市而言,環境保護永遠是個備受關注的話題,當城市經濟發展的越快,環境問題普遍越嚴重,當環境惡化到一定程度時,人們才會意識到改善的必要性。而且越發達的城市采取的措施將越先進,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越頻繁,而要能徹底使環境保護與信息技術有效的結合還是需要一些巧妙的方法。

     

    2.1規范運用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

     

    污染源在線監控體系 ,就是安裝于污染源附近的設備,譬如:流量計、污染物檢測儀、數據傳輸器等基礎設施,用于監控污染物排放等污染檢測用途。其可以進行在線檢測、操作、管理,也有視頻檢測的功能。

     

    工廠與企業安裝污染源在線檢測系統前,需要向國家環境保護相關部門進行報批,之后環保部門將對設備進行嚴格檢測,以確保檢測數據的精確。同時環保部門與質檢單位也必須加強對城市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的定期檢查。國家要統一規范各種污染數據,以便形成一個系統整體的監控平臺。

     

    2.2 從更本上提高民眾對信息技術在環保中重要地位的認識

     

    即便是經濟水平比較高的城市,公民素質在某種程度上還不能跟上平均水平,因此,相關部門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盡量多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最終目的,并及時科普信息化技術的優勢,讓民眾充分了解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的必要,使處理好二者之間的協助關系為目標,為城市環境的改善貢獻微薄之力。除此,該項目最好能走進基層,走進社區,走進千家萬戶,讓人們在了解具體行動內容的同時體會到政府對這項活動的高度重視,從而在精神上影響基層人民群眾,并且督促民眾相互監督相互協助,從自我做起,約束自我行為改善周圍環境,為讓這個城市更加美好,讓生活水平有質量有保證的提供給人民群眾。因此,從意識上影響公眾是所有任務的前提。

     

    2.3 信息化技術的完善和應用

     

    多媒體走進千家萬戶已經是再常見不過的,伴隨其普及的還有一系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且信息時代對技術的不斷更新,更體現了信息技術有著越來越先進的趨勢。對于環境保護,信息技術的運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僅限于對基礎軟件的使用,相關人員必須時時掌握軟件更新的最新消息,將最合適的軟件應用到基礎建設,讓廣大民眾切身體會到信息技術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從而進一步鞏固信息技術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在城市環境保護中,相應的措施下發時,我們需要在該市官網及新聞中及時報導,使公眾對透明公正的改善措施了然于掌,更能增強官、民之間的信任度,同時大力宣揚該項措施實施范圍和影響效力,并明確表示公民之間應相互監督影響,除此之外也要特別說明,政府將通過信息技術實現此次行動的大力監管,并對一切違反制度的行為大力打壓予以糾正。可見,信息技術在宣傳公示方面的方便和權威性。除此之外,在具體的實行措施中,對信息設備的引用也是一條途徑。這需要政府結合實際,對部分方面的設備加以改進讓其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作用,為城市建設工作提供方便。

     

    2.4 政府部門加大管理力度

     

    群眾環保意識的提高和信息技術的改進,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城市環境信息化的建設,使得這項行動更有意義,但是,政府部門的努力還是不可或缺。每場戰役都需要一個英明武斷的將軍,同樣每個組織都需要權威的領導。在信息化技術深入環境保護建設之后,怎樣能最大程度結合二者力量發揮其內在潛力取決于領導者對二者的如何引導和貫通。當各項措施出臺之后,領導者不僅要緊跟其落實好,還要時刻關注該項措施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城市建設中我們對信息化的融入也需要領導的重視與指導。同時,政府部門需要時刻配合相關單位做好改善工作,并及時檢驗工作的進展,以及信息化在建設中的滲透程度,以保證該項工作的順利有序展開。而且,作為政府部門,有權利時刻監督其他部門對該項工作的進展,還要關注基層群眾在具體行動上是否言行一致,當發現問題時及時尋找原因并解決。這些瑣碎工作的進行更需要信息技術加快政府工作效益,得到經濟與環保的雙豐收。

     

    3結語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在不斷促進全民經濟水平的同時,對被嚴重污染的城市環境補救也有所重視,環境問題也被列入了國家重點關注的項目之一。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當環境問題被提上首位之后,環境改善的具體措施便是當前需要著重考慮的,而在這項措施中信息化技術的融入將是非常必要的。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凈化我國城市環境污染。

    第5篇:城市環境建設范文

    關鍵詞:城市土地;規劃;環境啊

    Abstract: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as China's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the city land planning to use the space also is a fairly serious crowd out, but also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rought serious challenges, caused the wide attention of all social sectors. This paper aims at the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and the urban space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detail,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urban land; Planning; Environment ah

    中圖分類號: F30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大、出現了郊區城市化現象,這就牽涉到城市土地規劃利用空間問題,同時,城市建設向郊區蔓延也帶來了土地占用和環境保護建設等方面的問題需要關注,本文就來闡述我國城市土地規劃利用和在這期間的城市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兩者之間的緊密關系,并對城市土地規劃利用與城市環境建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一、城市土地規劃利用空間存在的問題和對環境建設的影響

    1、城市土地規劃利用空間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城市土地規劃空間布局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城市空間的郊區化擴張,增大了自然環境的壓力。城市化的跨越式發展,逐漸占用了郊區的耕地,使得全市耕地面積減少、鋼筋混凝土建筑的增多,加劇了城市的溫室效應,增加了一系列城市生活、經濟、環境和社會成本,造成了嚴重的交通擁擠,提升了城市市區的居住成本,一定程度上使市中心逐步衰落。此外,農用地的減少和郊區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破壞了城市的生態多樣化和生態環境,給城市環境承載力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2、城市土地規劃利用空間對環境建設的影響。一方面,城市郊區和鄉村人均土地的消耗不斷增加,城市郊區化實質上就是開發城市外部邊緣未開發的區域。城市郊區化的不斷推進和深入發展,必然會破壞掉郊區和農村原有的湖泊、河流、森林、農田和濕地,造成國土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破壞,與此同時,耕地會逐步演變為多功能的辦公樓、住宅單元樓和商業中心,不僅惡化了城市環境,也大大地降低了環境承載能力,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郊區對城市污染的自凈能力,不利于城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另一方面,住宅樓房的不斷增加、房地產開發規模的擴大,使城市中心積累了大量人口,成為城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為了協調各方的經濟利益,許多城市開始向高空方向發展——建設高層建筑,造成了對臨近建筑的遮擋,也不利于城市環境建設;過去城市遠郊鄉村的農民逐步成為新城市居民,大量住上新房的失地農民也會給城市環境容載量帶來不小的壓力。

    二、城市土地規劃利用空間與城市環境建設的關系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世界各國都不斷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力爭通過政治、外交和法律手段解決各國城市文明的發展與環境建設的矛盾,事實上,隨著城市土地規劃利用空間的變化與擴大,并非在任何時候都會給城市環境建設帶來麻煩與負面效應,這是傳統的環境價值觀使然,下面就來探討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空間與環境建設的兩大關系。

    1、傳統的征服自然的價值觀與保護資源環境的關系。傳統的征服自然的價值觀認為,人可以改造自然的一切事物,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自然既然為人類提供了免費的空氣、水、森林和土地。在這一理念的影響下,人類可以肆無忌憚地開發、利用和占有,不注重任何保護,最終導致生態惡化、環境破壞、資源枯竭。傳統的生態環境觀念以人類物質享受為唯一目標,以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要表現,雖然使人類獲得了暫時的享受,但長此以往,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嚴重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對于子孫后代的影響顯而易見。在很大程度上,傳統的掠奪式開采資源環境的價值觀念與資源環境的保護成了一對顯著的矛盾。

    2、科學的、合理的生態價值觀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合理的價值觀念要求人類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人類文明發展的同時,若需要使用自然資源,則必須合理開發利用,做好補救措施,以便今后繼續使用,不能以損害資源和環境為代表換取一時的經濟效益和物質利益,而要考慮到子孫后代的生存與發展;人們要善待自然、敬畏自然,在尊重自然環境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科學規劃、限量開采資源,時刻增加憂患意識,將有限的資源用到人類最需要的地方,促進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這樣人與自然才會協調發展,人類自覺地保護資源與環境,才不至于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三、城市土地規劃利用與城市環境建設協調發展的對策

    1、合理配置空間資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不斷完善,使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基礎,這就為城市土地規劃與環境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指導意義。在當前形勢下,土地資源的空間配置應該以供給方面為主導,確保對城市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的土地資源供給要素得到合理的配置。當前我國耕地面積不斷萎縮,國家把保護每一寸耕地、提高耕地的利用率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要求城市優化空間布局結構、拓展城市建設的黃金渠道,將城市大規模的開發建設、面積擴張與環境資源的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價值觀念,運用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推進城市環境的保護與建設。

    2、發揮國家在城市土地規劃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在城市土地規劃利用中,僅靠市場調節還遠遠不夠,必須將“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緊密結合起來,即加強國家對城市土地規劃利用的宏觀調控戰略,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調節土地市場的供需關系,協調各方面的經濟利益,創造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投資、發展環境;除此之外,城市土地開發商也要自覺提高環境建設的意識,兼顧效率與公平,使每一寸土地都能發揮其最大的潛能,造福于人民群眾,而不能單純為了自身經濟利益破壞資源環境,為市場有效運行打造平穩、健康的平臺,做出正確的發展決策。

    3、城市土地規劃部門和建設單位都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眼光統籌全局。科學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念要求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控制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范圍之內,人類必須約束自身的浪費和污染行為,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為子孫后代的根本利益考慮。基于此,城市土地規劃利用部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充分考慮到城市郊區農民的共同利益,出臺一系列保護耕地的措施,不能為了盲目擴大城市化面積而在耕地上興建高層住宅樓,應當整合城市各方群眾的意見,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既能維護廣大人民利益、又不至于對環境容量、承載力構成過大壓力的土地規劃決策。

    4、處理好資源短缺與環境建設的關系。土地規劃利用中,肯定會帶來郊區和農村的資源短缺,雖然繁榮了城市的房地產業,但若導致資源短缺,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對城市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和產業機構的優化升級也是不利的。土地資源的稀缺也決定了我國城市中心區需要走集約化成都較高的內涵式建設道路。在城市現代化的中心商務區或者傳統的商業中心區,都要以高密度聚集公共建筑為特色。

    結束語

    城市土地規劃利用過程中,要正視規劃當中的問題,把握好城市土地規劃利用與城市環境建設的關系,以科學發展觀促進城市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環境建設協調發展,以促進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趙艷,劉永紅-城市土地規劃與城市環境關系[J].價值工程,2012,(03).

    第6篇:城市環境建設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市;環境工程;環境模擬實驗;環保項目

    1環境工程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環境工程最初的依據是TQM(全面質量管理)的相關理論,其具體是指在各種環境下基于環境保護的建設,并充分發揮相關設備的功能。《環境工程考慮和實驗室試驗方法標準》將符合環保要求的相關設備統一應用到了一定的系統中,其既能獨立完成任務,又可以協調運行其他設備。該系統的主要任務是延長相關設備的使用壽命和提升相關設備的使用性能,從而確保該系統在不同的測試工作和環境模擬實驗中的能耗最低。環境工程涉及很多內容,實施環境工程管理能綜合各種環境工程技術,并將其應用在生態城市的建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生態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環境工程管理人才不足

    近年來,雖然部分地區已開始建設環境工程,但從整體上看,其建設還遠未達到預期目標。基于我國高校環境工程專業設置的現狀,環境工程管理并未作為一個獨立的項目管理學科授課,針對環境管理專業人員的培訓也不完善,存在較多不足,這嚴重制約了環境工程建設的發展。

    2.2環境考核體系不規范

    目前,基于環境因素的相關考核體系尚未完全實施。由于考核系統不規范,導致控制指標和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存在較多阻礙。此外,在環境工程項目的實踐中,指標問題會影響責任主體、成本投資、監督管理方法與防范措施等的有效配合,進而無法充分落實管理措施。

    2.3環境工程預測不科學

    在環境工程項目管理的實施過程中,一些環境因素必須采用相關措施科學預測。在環境項目中,相關指標和目標的制訂難度較大,導致環境工程項目管理中的軟指標比硬指標多,且這些指標缺乏統一的管理,進而形成了管理混亂的局面。

    2.4環境工程管理的執行力不足

    目前,雖然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有所增強,但其在環保方面的使命感不足、危機意識不強,且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督力度遠遠不足,導致環境保護項目在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執行力,無法達到標準化。比如,在環境項目決策的過程中,“一票否決”制名存實亡。

    3完善措施

    3.1加大投資力度,強化管理意識

    現階段,環境工程并未人盡皆知,其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改變傳統的思想,不斷增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對于政府部門而言,要加大環境保護項目的資金投入,結合環境治理現狀,在實踐中及時處理存在的問題;增強相關管理人員的管理意識,從而為環境建設服務的深入開展提供管理基礎。此外,在環境工程的建設中,應及時總結經驗和汲取教訓,并結合當前現狀制訂工程的實施步驟,從而為今后工程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3.2建立標準體系,完善法規法律

    對于環境工程的管理工作,必須嚴格制訂并實施標準體系和相關法律規范,從而使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在相關法律規范方面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通過標準的管理系統,可提升環境工程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在環境工程實驗中,應制訂明確的實施規范及相關網站的管理規定等,從而有效強化環境工程實驗管理。在環境項目實施前,必須嚴格考察項目,搜集大量的數據資料后,才可進入審批環節;審批通過后,相關單位必須按照標準建設項目,且在相關部門的檢查下實施,接受監督和評價;實時記錄規劃信息,真實體現在決策文件中錄入的信息,比如項目的實施過程、制度的執行情況、信息的搜集情況等,這些信息數據將會成為環保部門監督檢查的重要依據。

    3.3重視人才培養

    提升環境項目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是培養人才。因此,相關部門必須為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具體而言,可通過專業學校培養相關方面的人才,并通過對崗位人員的培訓管理,提升其技能水平,從而使其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

    3.4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發揮組織職能

    要想保證環境工程管理作用的有效發揮,相關單位就必須建立管理系統,并保證其職能得到有效發揮。如果想提升項目管理水平,則需要從以下3方面落實:①制訂嚴格的環境工程市場準入制度,并做好相關環節的監督和檢查,嚴禁低水平的公司進入;②從計劃經濟的舊制中脫離;③加大外資引進力度,全面提升我國環境項目的建設水平。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日漸深入,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很多城市正在大力開展低碳環保行動,努力構建低碳城市。對于環境工程建設的發展而言,其面臨的情況較為復雜,影響因素較多。因此,相關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應展開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找出環境工程建設的主要影響因素,并對其實施有效的管理。

    參考文獻

    [1]許俊明.淺析環境工程建設在生態城市中的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5(05).

    第7篇:城市環境建設范文

    關鍵詞:蘭州市;生態建設;城市環境

    中圖分類號 X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3-0103-02

    蘭州市南山和北山(簡稱南北兩山)位于東經103°30′~104°00′,北緯35°53′18″~36°33′56″,地跨蘭州市轄區內的四區、三縣,東西長60km,南北寬5~50km[1]。“兩山一河”的格局使南北兩山將蘭州市環抱其中,形成典型的山水城市。全面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不僅是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城市環境(包括投資環境)、發展水平和潛力的重要特征。

    本文在對蘭州南北兩山生態建設的現狀分析及對城市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的同時,指出了兩山生態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對解決問題提出了建議,以期為南北兩山綠化工程的決策者和實施者提供參考,為進一步保護兩山生態建設成果和研究蘭州市的城市環境積累科學的基礎資料。

    1 南北兩山綠化條件分析

    根據南北兩山造林綠化區的自然環境條件和地理位置,可將其劃分為南山和北山2個區域。

    1.1 南山區 南山區主要指黃河以南的山體綠化地帶,東以榆中縣和平鎮營盤山為界,西至西固區八盤峽,南起七道梁,北至南山山腳。該區域為干旱草原地帶的最北端,也是甘肅省400mm降雨量的臨界線,海拔1560~2171m,坡度由東向西趨于平緩,在南山西部有較大面積的臺地和坪地[2]。氣候屬于半濕潤溫暖氣候。前山的基部和溝壑的底部主要為紅土母質,在山梁和溝坡上部主要為黃土母質,土壤質地多為暗灰鈣土,土層較厚,肥力中等,土壤呈中性或偏堿,pH值在7.8~8.2。

    1.2 北山區 北山區是指黃河以北的山體綠化地帶,東起城關區青白石鄉張兒溝,西至西固區區達川鄉達家溝,南臨黃河,北以面城主山脊線為界。屬半荒漠地帶氣候類型,降雨多在320mm左右。地勢北高南低,由西向東方向逐漸傾斜,海拔在1560~2067m,坡度多在30°以上。土壤顆粒較粗,結構差,在山體溝坡區土壤質地多為紅膠泥和紅沙土,土壤溶液呈堿性,pH值在8.0~9.0,有機質含量低于南山區,肥力偏低[2]。區域內地形破碎,溝壑縱橫,水土流失現象嚴重。

    2 南北兩山生態建設現狀

    2.1 綠化面積逐年增大 1999―2009年,11年間兩山綠化總規模達5.92×104hm2,其中人工林地近3.9×104hm2,草地1.8×104hm2,人工造林的成活率達到92%,保存率89%,森林覆蓋率達到70%左右[3]。通過對南北兩山植被覆蓋度遙感監測結果顯示,1991―2006年,植被覆蓋度呈總體上升趨勢,低植被覆蓋度面積呈遞減趨勢,中高植被和高植被覆蓋度面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4]。

    2.2 城市生態景觀逐漸形成 蘭州市的環境景觀特征可以用“山、水、川、城”4個字概括。在經歷了近60年的綠化工作后,目前已在蘭州市三縣四區構成了連片的生態景觀區,林木長勢良好,景觀效果明顯。南北兩山已形成集綠化、旅游、開發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環境保護區。

    2.3 生態服務價值凸顯 根據中國科學院寒區與旱區環境工程研究所對南北兩山綠化工程生態成效評估數據顯示,南北兩山年平均總效益4.86億元,其中經濟效益1.6億元,生態效益2.7億元,社會效益0.52億元[3]。這些數據充分說明兩山生態服務價值正在以各種形式呈逐年顯著增加的趨勢。

    3 南北兩山綠化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3.1 阻止粉塵,凈化空氣 甘肅地處中國西北,荒漠化面積占全國荒漠化總面積的7%,當沙塵天氣到來時,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簡稱PM)、降塵等顆粒物的含量大幅增加。南北兩山生態建設中植被面積近3.9×104 hm2,在小范圍內改變了區域氣候條件,據測算,南北兩山綠化使蘭州市區年降塵量由1982年的34.51t/km2?30d下降到1999年的13.96~15.65t/km2?30d(降幅19.6%),總懸浮顆粒物(TSP)年均值由0.88mg/m3下降到0.65mg/m3(降幅26.1%),大氣污染超標指數明顯下降,直接受益人口300多萬人[5]。

    3.2 氣候濕潤 南北兩山生態建設中植被覆蓋率達到80.6%以上,南山南部森林綠化區域甚至高達90%以上。南北兩山生態系統年涵養水源3.99×107m3,有效減緩了蘭州市“干島效應”、“濕島效應”和“雨島效應”,這也從根本上改善了城市夏季的酷熱現象。

    3.3 減緩水土流失 南北兩山山體陡峭,坡度多在25°以上,且蒸發量遠遠大于降雨量,在這雙重作用的影響下使黃河蘭州段周邊地區的水土流失現象嚴重,使周邊生態環境更加脆弱。在南北兩山綠化工程中通過引入多種類型植被,植被覆蓋率大幅增加,土表不再,不會卷起大量的地表浮土。同時,由于植被根系向土壤深處生L,有效固定了根系周邊的土體,真正起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使周邊水土流失現象得以減緩,有效減少了次生災害帶來的危害。

    3.4 旅游產業快速發展 隨著南北兩山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目前已初具森林旅游的基礎,形成了許多避暑納涼的自然旅游景點。調查表明,南北兩山目前擁有森林公園20多處,休閑游覽基地80多處,總面積約為1330hm2。南北兩山的自然風景區,旅游度假區、休閑娛樂區與市區內各景點之間的通達性較好,為蘭州市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條件[6]。

    4 綠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蘭州市南北兩山在生態建設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棘手的問題亟待解決。

    4.1 承包制利弊共存 從1983年開始蘭州市南北兩山開始推行承包責任制,采用“誰承包、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以保證對林場的各項投資及管護。在多年的綠化建設中,承包責任制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一些無法忽視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影響著兩山綠化工作效果及有序開展。突出的問題主要有:隨意更改綠化面積與開發面積比例;重開發,輕綠化;管護能力參差不齊。《蘭州市南北兩山綠化建設管理條例》的逐步完善和有效實施,對于提高南北兩綠化質量至關重要。通過完善的綠化法規,有效提高兩山承包地的綠化建設任務,從政府層面上保障了南北兩山的生態建設成果的合理開發與利用以及后續的可持續發展。

    4.2 管護費缺口嚴重 高效生態修復過程需要豐沛的水資源做后盾。受兩山地質條件、水資源和氣候條件的多重影響,早期的綠化植被多為耗水性高的喬木、人工灌木林的成長和蓋度的逐漸增大,都促使綠化區域內水分條件進一步惡化,同時輸水管道的嚴重老化等因素都大大增加了兩山管理維護成本,林木每年的配套養護費基金就高達2000萬元。因此,綠化費的及時、足額到位就可以解決南北兩山當前綠化面臨的主要困難,而這部分資金的籌集一方面要靠南北兩山綠化工程指揮部的各項優惠政策進行的民間融資,另一方面也要靠各級政府政策的傾斜以及環境治理專項撥款的資金扶持。

    4.3 樹苗的成活率偏低 樹苗的成活率偏低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受到南北兩山自然條件的制約,另一方面也受到綠化植被類型的適應性、水分供給的充沛性等綠化過程中的客觀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植樹的方式方法、后期管護是否到位等主觀因素的影響。要提高樹苗的成活率,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提高:其一,在方式方法上,由林業主管部門雇傭有經驗的工人進行現場指導植樹,以提高樹苗的成活率。其二,在選擇樹種方面,盡可能做到因地植樹,優先選擇生理需水量小的植被;其三,在技術方面,通過全封育、半封育、栽植等人工正面干擾的養護方法提高植被成活率,遵循植被恢復的演替規律,在淺山區和深山區采用由草本到灌木逐步恢復過程,對于比較嚴重的生態系統則應則可以通過生態重建進行恢復。

    4.4 景觀、生態環境有待繼續加強 南北兩山是貫穿整個蘭州市的“背景”,“兩山一河”的生態優勢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兩山生態建設中缺乏景區劃分、景點的建設缺少主題,沒有形成特色互補,功能相關的游憩服務體系。此外,南北兩山的生態工程與市區內部的綠化工程缺乏有機結合,沒有將兩山的綠色滲透到城市中,與蘭州段的黃河水系(40Km黃河風情線)也缺乏相互的依存和聯系。

    4.5 市民植樹意識淡薄 在《蘭州市全民義務植樹辦法》以及配套的實施細則中明確規定本市適齡公民必須履行法定綠化義務,依法繳納綠化費。但是很多市民對此都不了解,甚至沒有聽過,生態環境保護和綠化意識淡薄。可以通過校園、單位、社區等進行廣泛宣傳,使廣大市民正確了解我們生存的環境以及植樹的重要性,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蘭州市南北兩山生態環境建設技術體系研究課題組.蘭州市南北兩山生態境建設技術體系[C].2000.

    [2]吳慶龍.蘭州南北兩山綠化造林工程的適宜性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3):134-136.

    [3]蘭州市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工程指揮部關于上報“十一五”工作總結和“十二五”規劃的報告[R].蘭指發【2010】172號.

    [4]李娟,龔純偉.蘭州市南北兩山植被覆蓋度動態變化遙感監測[J].測繪科學,2011,36(2):34-37.

    第8篇:城市環境建設范文

    [關鍵詞]環境整治; 近期建設規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uangzhou City, launched a large number of urban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project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ve been enhanced significantly. Term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for a number of remediation works carried out the project a systematic unity, saving, operation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Guangzhou Asian Games venues around th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urban trunk road building exterior finishing projects rec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planning, for example, describes the short-term construction planning methods and experience of the Guangzhou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term construction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國內各大城市都將改善城市人居環境作為重要的工作任務。 近年來,廣州市開展了一系列城市環境治理工程,尤其是為迎接亞運會召開,重點針對亞運場館周邊以及城市主干道兩側建筑景觀環境,進行了大力的整治。整治后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提升,得到了各界的贊譽。

    二、項目背景

    2010年,為迎接亞運召開,實現廣州城市建設管理“2010年一大變”戰略目標,需在廣州市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白云區、黃埔區及從化市范圍內,針對亞運比賽場館、城市主干道兩側以及城市重點地區,開展環境整治,讓廣州以全新面貌迎接亞運會的召開。為實現項目布局系統性,整治效果統一性,整治費用節約性、工程實施可操作性,特編制項目近期建設工程規劃。

    三、編制方法

    規劃初始,我們認為應該從兩個根本問題出發。一是對于迎亞運環境整治工程,“我們必須要做什么?”;二是從反方向來說,在有限的資金下“我們能做什么?”,圍繞這兩個核心問題,從三個層面來編制本次規劃:

    一是在分析層面,以問題導向及目標導向為切入點。規劃首先從廣州市迎亞運、創建文明城市的重大事件角度出發、從社會經濟發展,城市美化運動發展規律,分析項目建設的必要性;然后通過對國內外先進城市的案例研究與廣州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廣州市迎亞運視角下城市環境在建筑外觀、道路風貌、景觀綠化、光亮工程等方面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思路。

    二是在方案層面,近期建設規劃方案圍繞“整治哪里”、“怎么整治”、“費用構成”、“工期計劃”四個方面展開。“整治哪里”也就是項目構成與布局,規劃以重點比賽場館為點、城市主次干道為線、城市重點地區為面,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項目布局系統,明確的整治重點保證了對外展示效果,同時也有效控制了整治規模,最大程度節約了整治整治經費(圖1)。“怎么整治”同樣是本次規劃重點,為保證在全市范 圍內整治效果的可控性和統一性,規劃提出了建筑翻新、道路改造、景觀綠化、光亮工程“四位一體”的整治內容(圖2),每個整治內容都結合廣州實際提出了整治指引(圖3),有效的指導了下一步各個整治項目方案編制,有效控制了全市各項目整治效果。“費用構成”制定了高、中、低三檔整治標準(圖4),根據項目重要性按照標準進行項目費用估算,確保所有項目總費用控制在項目預算內。“工期計劃”則將規劃確定的70余項項目,按照行政區域分配落實到各區,確定工程項目實施主體,有效的保障了所有項目的實施操作性。

    圖1:整治項目布局示意圖

    圖2: “四位一體”整治內容

    圖3: “建筑翻新”整治內容指引

    圖4: “高、中、低”整治標準

    三是在實施層面,規劃在制定出整治方案后,為確保項目的可操作性與可行性,項目組反復多次與各區實施主體溝通,征求項目構成、整治內容與規模、投資與工期計劃等規劃內容,經過多次“刪改調整”與“查漏補缺”,最終確定實施計劃。

    四、主要經驗

    廣州以亞運為契機,從2008年底開始,利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70余項亞運場館周邊、主干道兩側、城市重點地區的環境整治工程。高效高質的完成了各項工程,整治效果有目共睹。近期建設工程規劃的編制與實施對于項目的高效、高水平完成,起到了規劃引領作用,有四點經驗值得總結。

    1.編制內容的創新性:整合打包了迎亞運系列項目,提高了有關主管部門審批效率。本次規劃將廣州市區范圍內70余項“迎亞運”環境整治工程進行了打包整合,編制近期建設工程規劃。對廣州市全面開展迎亞運系列整治工程的前瞻性與系統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整合打包后編制的項目建議書,使得廣州市計劃主管部門、工程投資融資方不必再進行單個項目的立項與融資,極大地簡化了審批程序,提高了項目的審批的效率。對在較短的時間內,全市有序開展眾多的迎亞運整治工程,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2.項目布局的科學性:結合“重大節事”對城市建設的影響及城市“嶺南特色”,突出了整治重點,提高整治工作的“投入產出比”。規劃對廣州市中心城區的上百條主次干道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與分析,充分考慮了項目迎亞運“重大節事”對城市建設的促進作用,重點納入了亞運會比賽通勤道路,廣州熱點旅游觀光地區聯系通道,富有嶺南建筑文化特色的街道,使得有限的整治資金能用在大眾“可見、可用”,“常見、常用”的地點,使得整治后的街道能最大程度的向廣州市民與亞運來賓展示廣州市的積極形象,展示廣州現代與傳統交織,特色與魅力共存的城市形象,達到了有限的整治投入與最佳的整治效果之間“投入產出比”。

    3. 整治內容的系統性:規劃制定了“四位一體”整治內容與整治標準,統一規范了全市范圍內的整治工作,極大提高了整治效率,使龐大的環境整治工程效果可控。面對60億元以上的龐大投資,70余個項目的巨量整治工程,要使全市整治效果能達到整體統一,避免出現五花八門、風格雜亂等現象的出現。規劃結合市整治工作領導部門意圖的要求,對中心城區各區的70余個整治項目提出“四位一體”的整治內容與整治標準。

    整治內容與標準吸取了我市先期開展的部分優秀整治項目的經驗與做法,提出了建筑外觀立面整飾、道路路面及人行道改造、光亮工程、景觀綠化工程四個方面的整治內容,并對諸如建筑立面粉刷、建筑平改坡、防盜網整改、道路路面鋪砌、車行道、人行道照明、道路綠化、花池樹池等30余個整治子項提出具體的整治要求,有效指導了各個整治項目的方案設計、工程施工,為在全市范圍內統一整治效果、提高整治效率、凸現整治工程的迎亞運節慶氣氛和城市嶺南特色的展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項目的可操作性:規劃貫穿了迎亞運整治工程的上下游若干單位,確保了整治工程的可操作性。本次規劃所含的環境整治工程,經反復與廣州市建委、各區建設部門、街道等單位整治工程的上下游單位反復溝通,核實各個項目建設內容與建設規模,為各個項目下一步設計施工提供了較為準確的依據,使規劃具有較強的可實施性、可操作性。

    五、結語

    城市開展環境整治工程,不能片面理解為“涂脂抹粉”,應該注重民生、民意。廣州迎亞運期間,立足于改善人居環境進行整治,拆除公園圍墻、“拆違建綠”等做法都見到了成效,不但改善了城市面貌,也為市民提供了寶貴的室外活動場地,這才是環境整治的根本意義。此外,要更加注重建立城市整治和維護的長效機制,例如加強法律法規的制定,每年應給予一定的維護經費,此外有些城市提出了誰建設誰維護,也是一種思路。

    參考文獻:

    [1] 廣州市迎亞運主干道及場館周邊環境整治的工作方案, 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2009.

    [2] 迎亞運主干道建筑外觀整飾和場館周邊環境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2009.

    [3] 廣州市迎亞運環境整治“四位一體”示范方案,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2009

    [ 作者簡介 ]

    第9篇:城市環境建設范文

    關鍵詞:環境問題;城市環境;城市設計

    中圖分類號:N945.11 文獻標識碼:A

    1環境的含義

    廣義上的環境,就是指人類生存以及活動過程中密不可分的場地,出于人類對大自然的依存,因此環境向人類供應社會發展所必備的資源。在我國法律規定下的環境被定義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其實這就是對環境比較精確而科學的概括,這種界定主要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城市和鄉村等等。它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以人類為核心的人們存在于生活所需要的環境,它決定著人們日常的生活與人類自身的發展問題,但是,這里所說的環境卻又不是指所有的自然物質與社會的客觀存在的事物的全部,除了地球以外的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特列。所以,環境保護所指的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環境,是作用于人類并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外界事物。

    第二層含義,無非就是第一層含義以外的界定,雖然現階段雖然沒有把宇宙環境劃定為人類概念意識里的環境,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對科學的深入研究,人類已經登上了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那么,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很可能將宇宙的環境也列為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2 環境問題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由于自然環境、地貌特征、地理位置等因素產生的。比方說:地震、海嘯、火山噴發、臺風等等,這些常常都被我們稱之為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甚至一些自然資源分布不夠均勻,導致一些地方性的常見病的發生。

    另一類是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對環境的污染。在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各種污染物必然進入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并且生活垃圾與污染只在挑戰者大自然的承受極限。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特別是沿海地區的發展勢頭更是迅猛。城市建設,新農村改革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生產資料,國家的一些能源面臨匱乏甚至枯竭的危險,而發展的同時,有產生了大量的垃圾,對自然環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空氣污染,臭氧層空洞,冰川融化,白色垃圾泛濫,土地沙漠化嚴重,母親河斷流等等,都在考驗著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一系列人類生存的問題再一次敲響了警鐘。于是人們呼吁“只有一個地球”,“保護地球的肺--刻不容緩”“別讓你的眼淚成為世界最后的一滴水”“文明人一旦毀壞了他們的生存環境,他們將被迫遷移或衰亡”。種種口號的提出,人們環保思想意識的覺醒都告誡著生活在地球村里的每一個人,我們的家需要我們自己來保護。環境問題之所以會出現,甚至會日益嚴重,主要是因為人類文明日益發展的產物,終結原因應該概括為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的衍生品,具體分析可以簡要的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 首先,由于人口增加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 其次,伴隨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環境污染; 再次,人類在開發建設活動中造成的生態破壞的不良變化; 還有,由于人類的社會活動,如軍事活動,旅游活動等,造成的人文遺跡,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破壞,珍稀物種的滅絕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破壞與污染。

    3 環境治理和保護

    環境保護是利用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解決各種問題,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一切人類活動的總稱。

    它主要包括,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以求保持和發展生態平衡,擴大有用自然資源的再生產,保證人類社會的發展。

    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提高,物質生活被滿足的同時,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趨提上日程,特別是一些城市環境的優化問題與環境問題自身成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問題。

    通過幾代人不斷的努力,全世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也把他作為我國一項重要的基本國策。城市建設中的環境建設自然地被提上了日程,而作為城市環境建設一部分的城市生態設計又顯得不可或缺了,也恰恰成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口號的一個切實的反饋。從觀念的轉變到理論的形成再到設計的落實,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已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在此設計過程中,許許多多被命名“生態”的詞出現在各個行業中,比如說:“生態經濟”,“生態產業”,“生態美學”及“生態建筑”等等,自然地,我們的環境設計中同樣引入了“生態設計”的字眼兒,但是做起來總比說的時候難,城市環境生態設計并不是一項簡單易行的工作。

    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規劃總是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那么城市總體規劃就是他的基本法則,但是他又是比較獨立的規劃系統。從宏觀到微觀基本上可分為如下幾點:

    ①制定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在不同發展時期的生態平衡質量,綠化水平,社會服務及特色風貌等指標,在定性的基礎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標體系具有可操作性。

    ②城市人群休閑行為的研究和預測。其中包括價值觀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規模,人口特征(年齡,職業,性別,消費層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間系統中的流動,集散和停留時間等規律;休閑方式選擇與休閑文化取向。

    ③城市生態環境空間序列規劃。對城市的生態綠色空間進行調整,空間規劃從用地規模,空間規模,空間序列組織,空間視線及環境效益等方面綜合研究,形成“點,帶,場”相結合的空間系統。這些空間包括有:城市廣場,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濱水地帶,公共綠地,居住小區綠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農產品綠地等。

    ④城市空間環境功能規劃。包括生態效益功能,活動利用類型(游憩,娛樂,運動,集會,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藝術表達等各項功能。規劃同時要對城市各主要空間作出系統的主次功能的認定。

    ⑤城市特色風貌的規劃。在總體特色風貌目標的控制下,充分考慮環境主要空間的藝術風格和文化主題等方面的規劃。

    從制定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城市人群休閑行為的研究和預測、城市生態環境空間序列規劃、城市空間環境功能規劃、城市特色風貌的規劃、綠化規劃對空間進行全面的指標控制、局部空間環境規劃、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與區域生態系統的關系等等這些入手,都是將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和環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能夠很好的解決一個地區環境和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在某些問題上的矛盾。如此能更好的造福子孫后代。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成人理伦片|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日本成人免费网站| 6080yy成人午夜电影| 色噜噜狠狠成人网|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欧美成人|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成人18视频日本|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电影|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 成人国产mv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 成人777777| 成人看片黄a毛片|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国产成人无码aa精品一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成人国产系列|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成人在线视频|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色戒|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成人亚洲欧美激情在线电影|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成人一级黄色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