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銷售利潤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目標成本的分解是指將企業總體的目標成本值進行分解,將其落實到企業內部各單位、各部門的過程,目的在于明確責任,確定未來各單位、各部門的奮斗目標。分解目標成本時應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通常可以先將總體目標成本分解到各種產品,然后再將各產品的目標成本分解到各車間或工序。
一、企業總體目標成本的分解
如果某企業屬于多品種生產企業,在這種情況下,應先將企業總體目標成本分解為各產品的目標成本,分解方法有以下兩種:
1、與基期盈利水平非直接掛鉤分解法
此法在確定每種產品目標銷售利潤率的基礎上,倒推每種產品的目標成本,最終將各產品目標成本的合計值與企業總體目標成本進行比較并綜合平衡,進而確定每種產品的目標成本。顯然,照此分解的目標成本并未與基期的盈利水平掛鉤,這種方法從每種產品的自身盈利狀況出發,直接與企業總體目標成本進行比較,無論是企業的總體目標成本還是各產品的目標成本均可采用“倒扣法”予以確定,計算公式如下:
企業總體目標成本或每種產品的目標成本=預計銷售收入-應繳稅金-目標利潤
其中:目標利潤=預計銷售收入×目標銷售利潤率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目標銷售利潤率實務中常常按產品銷售利潤率計算;另外,實務中各產品的目標銷售利潤率可能高于或低于企業總體的目標銷售利潤率,但只要以此推算的各產品的目標成本合計值等于或低于按總體推算的目標成本即可。否則,各產品就需要反復綜合平衡,直到具有實現總體目標成本的可能為止。還需要注意的是,目標利潤的確定方法很多,既可以以目標銷售利潤率確定,也可以利用目標資產利潤率或目標成本利潤率等確定,從實際的應用來看,多采用目標銷售利潤率,故本文僅以目標銷售利潤率為例進行說明。
[例1]假設某企業生產甲、乙兩種產品。預計甲產品的銷售量為5000件,單價為600元,預計應繳的流轉稅(包括消費稅、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為360600元;乙產品的預計銷售量為3000件,單價為400元,應繳的流轉稅(包括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為10200元。該企業以同行業先進的銷售利潤率為標準確定目標利潤,假定同行業先進的銷售利潤率為20%。要求:預測該企業的總體目標成本,并說明如果該企業結合實際確定的甲產品的目標銷售利潤率為23%,乙產品的目標銷售利潤率為18%,在這種情況下,該企業規定的總體目標成本是否合理?
依題意,則:
企業總體的目標成本=(5000×600+3000×400)-(360600+10200)-(5000×600+3000×400)×20%=2989200(元)
甲產品目標成本=5000×600-360600-5000×600×23%=1949400(元)乙產品目標成本=3000×40-10200-3000×400×18%=973800(元)
總體目標成本=1949400+973800=2923200(元)<2989200(元)
說明:雖然各產品自身的銷售利潤率與同行業先進的銷售利潤率不一致,但以此測算的總體目標成本為2923200元,低于企業規定的總體目標成本,因此該企業規定的總體目標成本合理,應將各產品目標成本的預計值納入計劃。
2、與基期盈利水平直接掛鉤分解法
實踐中,企業常常與基期的銷售利潤率或資金利潤率直接掛鉤來確定計劃期的目標盈利水平,以此確定的目標成本較上一種方法更具有普遍適用性。此法在調整基期盈利水平的基礎上,先確定企業計劃期總體的目標銷售利潤率,然后將其分解到各產品,進而利用“倒扣法”確定企業總體的目標成本以及各產品的目標成本。它的理論依據是,目標利潤決定目標成本,只要各產品加權平均的銷售利潤率大于或等于計劃期企業總體的目標銷售利潤率,就可以實現企業的目標成本規劃。實際應用中,根據各產品目標銷售利潤率是否隨企業總體盈利水平同比例變化,具體又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各產品目標銷售利潤率隨企業總體盈利水平同比例變化
如果企業要求各產品的目標銷售利潤率隨企業總體的目標銷售利潤率同比例增減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的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①按計劃期的銷售比重調整基期銷售利潤率,公式為:
按計劃比重確定的基期加權平均銷售利潤率=Σ某產品基期銷售利潤率×該產品計劃期的銷售比重
②根據總體規劃確定企業計劃期總體的目標銷售利潤率以及計劃期的利潤預計完成百分比,計算公式分別為:
計劃期目標銷售利潤率=按計劃比重確定的基期加權平均銷售利潤率+計劃期銷售利潤率的預計增長百分比
計劃期目標利潤預計完成百分比=計劃期目標銷售利潤率/按計劃銷售比重確定的基期加權平均銷售利潤率
③確定各種產品的目標銷售利潤率,計算公式為:
某產品目標銷售利潤率=該產品的基期銷售利潤率×計劃期目標利潤預計完成百分比
④利用“倒扣法”即可確定企業總體的目標成本以及各產品的目標成本。[例2]假設某企業生產A、B、C三種產品,上年三種產品的銷售利潤率分別為20%、10%、15%,計劃期要求銷售利潤率增長2%,預計銷售收入分別為50萬元、30萬元、20萬元,銷售稅金分別為5萬元、3萬元、2萬元。要求:確定企業總體的目標成本和各產品的目標成本。
依題意編制的目標成本計算分析表如表1所示。
*驗算:225%×50%+11.25%×30%+16.875%×20%=18%
(2)各產品目標銷售利潤率不隨企業總體盈利水平同比例變化實務中,各產品的目標銷售利潤率常常結合自身實際狀況變動,而不隨企業總體盈利水平同比例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各產品的加權平均銷售利潤率大于或等于計劃期總體的目標銷售利潤率即可。
[例3]沿用例2已知資料,假定A產品的目標銷售利潤率為24%,B產品的目標銷售利潤率維持上年的水平不變,C產品的目標銷售利潤率為17%。要求:確定企業總體的目標成本和各產品的目標成本。
依據題意,則
企業加權平均的銷售利潤率=24%×50%+10%×30%+17%×20%=18.4%>18%
企業總體目標成本=72(萬元)
A產品目標成本=50-5-50×24%=33(萬元)
B產品目標成本=30-3-30×10%=24(萬元)
C產品目標成本=20-2-20×17%=14.6(萬元)
由于33+24+14.6=71.6(萬元)<72(萬元),因此該企業能完成預計的總體目標成本。
二、各產品目標成本的分解
在將企業總體目標成本分解到各產品的基礎上,還需將各產品的目標成本結合企業的生產工藝過程、組織體系和各項費用的發生情況等繼續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分解方式:
1、按產品組成分解
如果企業屬于裝配式復雜生產企業,其產品由各種零部件裝配而成,對這類企業應按照產品的組成或稱結構,利用功能評價系數或歷史成本構成百分比將產品目標成本分解為各零件或部件的目標成本。
(1)利用功能評價系數分解產品目標成本。
功能評價系數反映產品功能的程度,是產品價值分析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產品功能與產品成本密切相連,通常,功能多、質量好的產品,成本就高一些;反之,成本就低一些。功能評價系數常常采用評分法予以確定,即將各個零部件的功能—一進行對比并打分,重要的打一分,次要的打0分。功能評價系數是某一零部件得分與全部零部件得分合計的比值。計算公式如下:
功能評價系數=某一零部件得分/全部零部件得分合計
依據功能評價系數可以將產品目標成本分解為零部件的目標成本。
[例4]假定某企業生產的甲產品由A、B、C、D、E五個零部件組成,其功能評分及系數計算如表1所示。如果該產品的目標成本為28000元。要求:分解目標成本。
根據功能系數分解的目標成本如表2所示。
(2)利用歷史成本構成百分比分解產品目標成本。
歷史成本構成百分比是指依據歷史成本資料計算的各零部件成本占產品總成本的比重。分解目標成本時,企業可結合計劃期各零部件材質、復雜程度等的實際變動情況調整該百分比,然后根據調整后的歷史成本構成百分比將產品目標成本分解到各零部件。
按歷史成本構成百分比分解是產品目標成本最基本的分解方法,但從成本真實性的角度來看,按功能評價系數分解的產品目標成本更能真實地反映各零部件的成本,從而使各零部件的成本保持在合理的目標成本水平上。
2、按產品制造過程分解
如果企業屬于連續式復雜生產企業,其產品經過許多相互聯系的加工步驟,前一步驟生產出來的半成品是后一加工步驟的加工對象,最終形成產成品。對這類企業應按照產品成本形成的逆方向,由確定的產成品目標成本依次倒推各步驟的半成品目標成本,即根據各步驟半成品的成本項目占全部成本比重的歷史資料并經過調整,還原已確定的產品目標成本,從而將產成品目標成本分解為半成品的目標成本。
[例5]某企業生產的A產品符合連續式復雜生產工藝特點,順次經過甲、乙、丙三個工序的連續加工,之后形成產成品。假定該企業測算的A產品的目標成本為120000元,該企業各步驟成本項目并經過調整后的資料如表3所示。要求:將目標成本分解為各步驟的半成品成本并確定相應步驟的目標成本項目。
說明:由于該企業屬于連續式復雜生產企業,由其產品的加工工藝特點所決定,第二工序的半成品目標成本是108000元,第一工序的半成品目標成本是91800元;另外,該表還反映出不同工序各成本項目的目標成本構成情況,這樣有利于實際中進行成本項目的分析與控制。
基本觀點
統計局最新公布工業企業效益數據顯示,08年1-5月份全部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小幅回升至20.9%,與我們此前的預期非常一致,銷售收入繼續維持穩定擴張,而季節性因素消除后銷售利潤率的迅速回升是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反彈的主要原因。
根據08年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情景分析,我們預計08年1-8月份利潤增速仍將維持在21%左右。主要判斷依據在于:1、由于通脹的影響,我們判斷名義銷售收入增速穩中略升,1-8月份達到28%;2、考慮到費用率的節省幾近極限,我們判斷銷售利潤率將在6%附近小幅波動。這與我們宏觀組從宏觀層面的分析預測保持一致。
整體效益分析:預計1-8月份工業利潤增速為21%
我們跟蹤和預測企業利潤增長,主要基于兩個角度,一個是銷售收入的擴張速度,一個是銷售利潤率的變動趨勢。從我們跟蹤的數據來看,收入擴張速度相對穩定,而利潤增速的波動主要來自于銷售利潤率的細微波動。
銷售收入增速穩中有升,支撐企業利潤維持較高增長
與2004年上半年非常類似的是,受通脹高企影響,今年1至5月份收入增速穩中略升,達到29.2%。應該說,收入的穩定增長是支撐企業利潤較高增長的基石,自2003年以來當銷售收入持續維持在25%以上的高增長時,企業利潤總體維持較高增長水平。在此基礎上,我們上調08年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增速的預測值至28%。
銷售利潤率擺脫季節性回落,下半年有望維持在6%附近
在上期報告中,我們已經指出今年1至2月份銷售利潤率的大幅下滑,帶有很強的季節性因素,新公布的數據顯然證實我們的推測,2008年1-5月份的銷售利潤率在擺脫季節性回落后,迅速地恢復到6%附近。
由于“銷售利潤率=銷售毛利率-三費比率+非主營凈收益占比”,我們要進一步分析銷售利潤率下滑的原因可以從這三個方面著手。
從銷售利潤率的拆解來看,我們發現銷售毛利率的下滑是銷售利潤率回落的主要原因,而三費比率(銷售費用率、財務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與今年1-2月份相比雖繼續呈現不同程度的下滑,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三廢比率大多數是上升的。這說明消除季節性因素后,三費比率的節省幾近極限,未來三費比率可能繼續小幅回升,從而在銷售毛利率持續下滑的背景下,我們預期銷售利潤率在6%的高位維持一段時間后,將逐漸回落。根據以上分析,我們預計08年1-8月份銷售收入增速為28%,銷售利潤率仍維持6%,從而工業企業利潤增速預測值為21%。
大類產業比較:成本壓力加劇,需求回落可期
大類產業銷售毛利率全面下滑,顯示成本壓力加劇
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各大類產業的銷售毛利率全面下滑,顯示在全球能源和資源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我國工業企業的成本壓力急劇增加。
從結構上來看,由于電力和石化行業實施價格管制,銷售毛利率下滑最明顯的行業便集中在能源和公用事業領域,而原材料工業由于受到能源價格管制的變相補貼,銷售毛利率的下滑反而并不明顯。
我們在專題報告――《從感受需求回落到感受需求回落》中,已經指出工業企業將從感受成本壓力逐步轉變成感受需求回落。新公布的數據,基本證實企業當前正感受成本壓力急劇增加,而持續上漲的油價也促使能源價格管制不可持續,提價以及管制放松的預期已經開始影響到下游需求(汽車非常明顯),我們認為成本壓力急劇增大的背景下,需求回落可期,這將對2009年的企業利潤增長構成較大威脅。
利潤將向能源和公用事業集中,原材料景氣不容樂觀
新公布的數據驗證我們此前的判斷,今年上半年行業利潤由工業品向原材料集中,工業品承擔了上游資源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但是下半年我們認為原材料行業景氣可能不容樂觀。
今年下半年,隨著能源價格管制可預期的逐步放松,我們預期,行業利潤將由原材料向能源和公用事業轉移,原材料行業景氣高點將漸次出現。我們對原材料為主的重化工行業保持謹慎態度,尤其在宏觀景氣繼續向下調整的大背景下,我們建議對景氣較為穩定的日常消費品行業保持關注。
行業景氣跟蹤:日常消費成為成本壓力下的閃光行業
大類子行業:日常消費和采掘業的景氣繼續上升
在高成本時代,資源和能源價格的上漲,促使兩類行業景氣上升,一是最上游的受益資源和能源價格上漲的采掘業,二是最下游的能夠通過提價轉嫁成本壓力的日常消費品行業。
相反,上游價格的瘋狂上漲給我國工業企業利潤帶來的負面影響在行業層面盡顯無疑,當前景氣下滑的子行業大多集中在工業品和原材料領域,這兩大類產業內,除了非能源采掘業外,沒有任何一個行業景氣依然維持上升趨勢。
重點細分子行業:酒類、化肥和農業處于景氣上升期
一、主營和非主營業務錯位情況下的內部銷售收入抵銷問題
《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中對購銷雙方均屬于主營業務范圍的內部銷售規定了具體的抵銷方法,而對于實務中普遍存在的購銷雙方主營和非主營業務錯位的內部銷售(如:銷售的一方作為其他業務收入入賬;購入的一方,銷售后以主營業務成本進行結轉)應當如何進行合并抵銷并沒有做出規定。本文將結合具體例子加以說明。
例:假設A公司是母公司,B公司是子公司。2001年7月1日B公司向A公司銷售一批外購材料,成本為90萬元,售價為100萬元,銷售毛利率為10%。A公司購入后經過加工,生產出產成品125萬元,其中的80%在當年內實現銷售,售價120萬元,年末庫存25萬元(125-125×80%)。
(一)計算確定已實現和未實現的內部銷售利潤
1.已實現的內部銷售利潤=B公司銷售毛利×A公司銷售實現比例=100×10%×80%=8(萬元)
2.未實現的內部銷售利潤=B公司銷售毛利一已實現的內部銷售利潤=100×10%-8=2(萬元)
(二)合并抵銷內容的考慮
從合并角度出發,生產用原材料起點是外購,生產出的產成品終點是對外銷售。很顯然,B公司向A公司銷售外購原材料這一過程需要合并抵銷。如果簡單地套用《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中對購銷雙方均屬于主營業務范圍的內部銷售抵銷方法,即其他業務收入抵銷100萬元,其他業務成本抵銷98萬元,存貨抵銷2萬元,合并會計報表就會虛減其他業務利潤8萬元,也虛增了主營業務利潤8萬元,這樣處理是有違經濟活動實質的,當然是不正確的。
我們可以列出A公司、B公司合并報表前的會計分錄來分析(假設不考慮增值稅,產成品成本中多出的25萬元是工資):
A公司:
1)購入存貨(原材料)時:
借:存貨 100
貸:銀行存款 100
2)領用存貨,加工成產成品:
借:生產成本 125
貸:存貨 100
應付工資25
借:產成品125
貸:生產成本125
3)對外銷售:
借:銀行存款 120
貸:主營業務收入120
借:主營業務成本 100
貸:產成品 100
B公司:銷售外購材料時:
借:銀行存款100
貸:其他業務收入100
借:其他業務成本 90
貸:存貨 90
從上面的會計分錄我們可以看出,B公司其他業務成本的抵銷限額應為發生額90萬元,另外的8萬元應是A公司的主營業務成本8萬元(已實現的內部銷售利潤),合并之后B公司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成本都為0,而A公司主營業務成本應為92萬元(B公司初始成本90×80%+A公司追加成本25×80%),A公司存貨(產成品)為23萬元(年末庫存25-未實現的內部銷售利潤2)。
因此,B公司實現的其他業務收入100萬元和結轉的其他業務成本90萬元應當抵銷;上述其他業務利潤10萬元扣除A公司存貨中包含的未實現利潤2萬元后的差額8萬元,應當抵銷A公司的主營業務成本。編制合并抵銷分錄如下:
借:其他業務收入-B公司 100
貸:其他業務成本-B公司90
主營業務成本-A公司8
存貨-A公司2
二、合并利潤分配表抵銷分錄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方法
《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中明確規定:對于全資子公司,應當將子公司利潤分配表中年初未分配利潤項目,子公司資產負債表中實收資本項目、資本公積項目、盈余公積項目和母公司損益表中投資收益項目,與母公司對子公司權益性資本投資項目,子公司利潤分配表中提取盈余公積(或提取的法定公積金、法定公益金、任意公積金、儲備基金和生產發展基金),應付利潤(或已分配股利、應付股利、已分配優先股股利、已分配普通股股利)項目相互抵銷,并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編制以下抵銷分錄:
借:投資收益
少數股東損益
年初未分配利潤
實收資本
資本公積
盈余公積
合并價差(或貸)
貸:長期投資
少數股東權益
提取盈余公積(提取法定公積金、公益金等)
應付利潤(或已分配股利、應付股利等)
根據該項規定,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教材以及其他會計專業教材均作了相同的會計處理。但如果依據合并報表抵銷分錄編制原理并聯系股份有限公司的會計制度,不難發現此筆分錄并不準確,它很容易誘導會計人員編制錯誤的抵銷分錄,使企業集團整體會計信息的真實披露受到影響。其不妥之處主要表現在用一筆抵銷分錄抵銷兩類經濟事項。
根據合并報表原理,上述會計分錄反映了兩類經濟事項的抵銷:一是母公司對子公司權益性資本投資項目與子公司所有者權益項目的抵銷;二是母公司投資收益項目與子公司利潤分配等項目的抵銷。其中,第一類經濟事項的抵銷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個別資產負債表為依據,抵銷的是集團公司已經發生的投資行為。第二類經濟事項的抵銷則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個別損益表及利潤分配表為依據,抵銷的是集團公司內部本年度發生的利潤分配行為。在《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中,將以上不同的兩類經濟事項用一筆分錄抵銷,不利于會計人員對合并報表編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特別是在我國會計人員對合并報表編制還很生疏的情況下,改進現有的規定十分必要。在此,筆者建議,應將此分錄分為兩筆處理:
1.子公司所有者權益的抵銷 (資產負債表)
借:實收資本
資本公積
盈余公積
未分配利潤(資產負債表的年末數)
合并價差(或貸)-母公司
貸:長期投資-母公司
少數股東權益-母公司
2.子公司利潤分配的抵銷 (損益表和利潤分配表)
借:投資收益-母公司
少數股東損益-母公司
年初未分配利潤
貸:提取盈余公積(提取法定公積金、公益金等)
應付利潤(或已分配股利、應付股利等)
未分配利潤
(利潤分配表中的數,與資產負債表的年末數相等)
三、合并范圍發生變化,是否調整合并報表年初數
在日常經濟活動中,企業集團合并范圍有時要發生變化。變化年度的合并報表的年初數是否需要調整要依具體情況而定。
第一種情況,退出一方與留下的交易對象之間沒有未實現的內部銷售利潤。此時可以按退出子公司的實際影響數調整年初數,但要在合并會計報表的附注中對此加以披露。因為當年年初數即是上年的年末數,其中一定包含當年退出子公司的影響數,若不調整當年年初數,就會使當年的年初數與當年年末數不可比,可能會使報表使用者造成誤解。保持會計信息的連續性是要以合并范圍不發生變化為前提的。合并會計報表附注中一定要解釋清楚期初數變化的原因,以及各單項科目的變化額。
第二種情況,退出一方與留下的交易對象之間還存在未實現的內部銷售利潤。此時我們先要確定當交易一方退出合并范圍時,留下的交易對象在合并會計報表時是否還需要對此未實現的內部銷售利潤編制抵銷分錄。我們舉例說明。
A上市公司2001年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其合并范圍相對2000年發生了變化,2000年度被納入合并范圍的子公司B從2001年起不再是其合并對象。2000年母公司A曾向子公司B購進一固定資產,形成的內部利潤高達500萬元,屬于重大事項。A公司在2000年度合并報表時對此進行了抵銷,而2001年子公司B不在其合并范圍,那么母公司A購入的該項固定資產所含的500萬元內部銷售利潤是否仍是未實現銷售利潤?是否還需要抵銷?
針對這一問題,產生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內部交易的一方在企業集團已經不存在,集團內部交易轉變為集團外交易,抵銷的對象已經消失,不用抵銷。另一種意見認為,內部交易的一方雖然退出,但該固定資產并未退出企業集團,其所含的內部銷售利潤也未實現,因此仍然需要抵銷。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
在子公司B尚屬于企業集團的合并范圍時,這種內部固定資產交易,從企業集團整體來看,是相當于企業內部自行建造固定資產,既不能增加固定資產價值,也不能由此而實現利潤,因此必須抵銷銷售方B公司計入利潤表中的因該內部銷售確認的收益,同時必須抵銷購買方母公司A計入資產負債表中的固定資產原值中包含的子公司B作為利潤確認的那一部分數額;當子公司B不再屬于企業集團的合并范圍時,這項過去的交易不能視作企業集團外交易,因為它是過去發生的,是子公司A在企業集團內的時候發生的,應該直接認定為企業內部自行建造固定資產,抵銷的原理同樣適用。
按照《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中對該固定資產進行清理時的會計處理,在固定資產出售、報廢等清理時,應當將該固定資產原價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予以抵銷。該項規定依據的原理是:該固定資產已離開企業集團,因此不存在固定資產原價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的抵銷問題,但由于銷售企業期初未分配利潤中包含有這部分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因此必須將期末未分配利潤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予以抵銷,以調整期初未分配利潤的數額。進行抵銷處理時,應當按照該內部交易的固定資產原價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的數額,借記“期初未分配利潤”項目,貸記“營業外收入”或“營業外支出”項目。那么同樣,該固定資產的銷售方B公司雖已離開企業集團,不存在銷售方B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潤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的抵銷問題,但必須將固定資產原價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予以抵銷,以調整固定資產原價的數額。只不過由于合并抵銷的一方不存在了,該項會計處理不再是合并抵銷的處理,而是編制沖銷的調賬分錄。但是應如何編制該筆分錄呢?
如果根據規定,該固定資產退出企業集團時,應編制如下分錄:
(1)清理時,假設清理費用和清理收入忽略不計 :
借:固定資產清理
貨:固定資產原價
(2)結轉清理損益:
借:營業外支出
貸:固定資產清理
或借:固定資產清理
貸:營業外收入
因此,在抵銷期初未分配利潤中未實現的內部利潤時,應編制如下抵銷分錄:
借:年初未分配利潤
貸:營業外支出(或營業外收入)
那么同理推導,該固定資產的銷售方B子公司退出企業集團時,如果母公司A收回對子公司B的投資,應編制分錄:
借:資產類科目
貸:長期投資
投資收益(子公司的凈資產與轉讓價的差額)
因此,在沖銷該固定資產中未實現的內部利潤時,應編制的沖銷分錄是:
借:投資收益
關鍵詞:無形資產;內部交易;會計處理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2月19日
無形資產內部交易是指集團內部發生交易的一方涉及無形資產的交易,如企業集團內部某一成員企業將其自身擁有的專利權、專有技術等轉讓出售給其他成員企業作為無形資產繼續使用。企業集團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內部無形資產交易的合并處理可以分為內部無形資產交易當期、持有期間以及攤銷完畢期間的會計處理。
一、內部無形資產交易當期的合并會計處理
企業集團內部某一成員企業將其持有的無形資產轉讓出售給其他成員企業時,出售無形資產的企業實現收入并結轉其成本,由此實現轉讓無形資產的收益;而對于購買無形資產的成員企業來說,需要將取得無形資產的成本作為其入賬價值。轉讓的成員企業由于無形資產轉讓所實現的收益,則成為購買該無形資產的成員企業無形資產中所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企業集團合并財務報表時,需要抵消該無形資產價值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其會計分錄為:借記“營業外收入”,貸記“無形資產”。同時,無形資產取得后,需要對其價值進行攤銷。隨著內部交易形成的無形資產的攤銷,其價值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成為了本期攤銷額的一部分。在企業集團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也需要抵消本期攤銷額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損益。其會計分錄為:借記“累計攤銷”,貸記“管理費用”。
二、內部交易無形資產持有期間的合并會計處理
在以后的會計期間,內部交易形成的無形資產仍然以攤銷后的價值在購買企業的個別資產負債表中進行列示。首先,需要將期初未分配利潤中包含的該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予以抵消,以調整期初未分配利潤的數額。會計分錄為:借記“期初未分配利潤”,貸記“無形資產”;其次,購買企業在以前會計期間使用該無形資產并進行攤銷,其累計攤銷金額中包含有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隨著上期本期攤銷額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的抵消,將會增加本期合并期初未分配利潤,因此需要抵消上期期末該內部交易無形資產累計攤銷金額中包含的已攤銷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的數額,會計分錄為:借記“累計攤銷”,貸記“期初未分配利潤”;最后,該內部交易形成的無形資產在本期使用并進行攤銷,其攤銷額中同樣包含有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金額,因此也需要抵消本期因該內部交易無形資產價值中包含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而多計算的攤銷額,會計處理為:借記“累計攤銷”,貸記“管理費用”。
三、內部交易無形資產攤銷完畢期間的合并會計處理
內部交易無形資產到期時,對于購買企業來說,其賬面價值已攤銷完畢,包含于其中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金額也攤銷完畢,故無形資產的價值為零。對轉讓企業來說,因該內部交易無形資產實現的收益,作為期初未分配利潤的一部分結轉到以后的會計期間,直到購買企業對該內部交易無形資產到期的會計期間。從整個集團企業來看,隨著該內部交易無形資產的使用期滿,其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已轉化為已實現損益。由于銷售企業因該無形資產內部交易所實現的收益,作為期初未分配利潤的一部分結轉到購買企業該內部交易無形資產到期的會計期間。因此,企業集團合并財務報表時,首先需要調整期初未分配利潤;其次,在該無形資產到期的會計期間,本期無形資產攤銷額中仍然包含無形資產價值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銷銷售損益,這一數額也需要做抵消處理。
四、案例分析
甲公司為乙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2011年1月10日向乙公司轉讓無形資產一項,轉讓價格為820萬元,該無形資產的賬面成本為700萬元。乙公司購入該無形資產后,即投入使用,確定使用年限為5年。乙公司2011年12月31日資產負債表中無形資產項目的金額為656萬元,利潤表中管理費用項目中記有當年攤銷的該無形資產價值164萬元。
此時,乙公司該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為820萬元,其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為120萬元;按照5年攤銷,本期攤銷的金額為164萬元,其中包含有未實現的內部銷售利潤的攤銷額為24萬元。
甲公司在2011年度(內部交易無形資產當期)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應當做如下抵消處理:
(1)將乙公司受讓取得該內部交易無形資產時其價值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抵消,其抵消分錄為:
借:營業外收入 120
貸:無形資產-原價 120
(2)將乙公司本期該內部交易無形資產價值攤銷額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抵消,其抵消分錄為:
借:無形資產-累計攤銷 24
貸:管理費用 24
甲公司在2012~2014年(內部交易無形資產持有期間)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應當做如下抵消處理:
2012年的抵消處理:
(1)將乙公司受讓取得該無形資產時其價值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抵消,抵消會計分錄為:
借:未分配利潤-期初 120
貸:無形資產-原價 120
(2)將乙公司上期期末該無形資產價值攤銷額中包含的已攤銷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抵消,其抵消會計分錄為:
借:無形資產-累計攤銷 24
貸:未分配利潤-期初 24
(3)將乙公司本期攤銷的該無形資產價值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的攤銷額抵消,其抵消會計分錄為:
借:無形資產-累計攤銷 24
貸:管理費用 24
同理,可得到甲公司在2013年和2014年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該內部交易無形資產的抵消處理。
2013年的抵消會計分錄:
借:未分配利潤-期初 120
貸:無形資產-原價 120
借:無形資產-累計攤銷 48
貸:未分配利潤-期初 48
借:無形資產-累計攤銷 24
貸:管理費用 24
2014年的抵消會計分錄:
借:未分配利潤-期初 120
貸:無形資產-原價 120
借:無形資產-累計攤銷 72
貸:未分配利潤-期初 72
借:無形資產-累計攤銷 24
貸:管理費用 24
甲公司在2015年度(內部交易無形資產攤銷完畢期間)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該內部交易無形資產相關的抵消處理為:
(1)將乙公司受讓取得該無形資產時其價值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抵消,其抵消分錄為:
借:未分配利潤-期初 120
貸:無形資產-原價 120
(2)將乙公司上期期末該無形資產價值攤銷額中包含的已攤銷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抵消,其抵消會計分錄為:
借:無形資產-累計攤銷 96
貸:未分配利潤-期初 96
(3)將乙公司本期攤銷的該無形資產價值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的攤銷予以抵消,其抵消會計分錄為:
借:無形資產-累計攤銷 24
貸:管理費用 24
主要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8[M].人民出版社,2008.
第一條為了規范公司的財務分析內容和格式,全面揭示經濟活動及其效果,切實發揮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特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應于本集團的所有核算單位,包括獨立核算單位和單獨核算單位。
b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第三條各項指標數值的計算填列。
(一)各指標的計算口徑和格式按附表一和企業財務分析表進行。
(二)表中的計劃數指各公司每年度的承包指標數。
(三)工業企業應揭示工業產品銷售率及上年同期對比的增減水平。
(四)投資收益率指標只限于年度分析填列。
c財務狀況分析
第四條生產經營狀況分析
從產量、產值、質量及銷售等方面對公司本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作一簡單評價并與上年同期水平作一對比說明。
第五條成本費用分析
(一)原材料消耗與上期對比增減變化情況,對變化原因作出分析說明。
(二)管理費用與銷售費用的增減變化情況(與上期對比)并分析變化的原因,對業務費、銷售傭金單列分析。
(三)以本期各產品產量大小為依據確定本公司主要產品,分析其銷售毛利,并根據具體情況分析降低產品單位成本的可行途徑。
第六條利潤分析
(一)分析主要業務利潤占利潤總額的比例(主要業務利潤按工業、貿易和其他行業分為產品銷售利潤、商品銷售利潤和營業利潤)。
(二)對各項投資收益、匯總損益及其他營業收入作出說明。
(三)分析利潤無成情況及其原因。
第七條資金的籌集與運用狀況分析
(一)存貨分析
1.根據產品銷售率分析本公司產銷平衡情況。
2.分析存貨積壓的形成原因及庫存產品完好程度。
3.本期處理庫存積壓產品的分析,包括處理的數量、金額及導致的損失。
(二)應收帳款分析
1.分析金額較大的應收帳款形成原因及處理情況,包括催收或上訴的進度情況。
2.本期未取得貨款的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比例,如比例較大的應說明原因。
3.應收帳款中非應收貨款部分的數量,包括預付貨款、定金及借給外單位的款項等,對于借給外單位和其他用途而掛應收帳款科目的款項應單獨列出并作出說明。
4.季度、年度分析應對應收帳款進行帳齡分析,予以分類說明。
第八條負債分析
(一)根據負債比率、流動比率及速動比率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及財務風險的大小。
(二)分析本期增加的借款的去向。
(三)季度分析和年度分析應根據各項借款的利息率與資金利潤率的對比,分析各項借款的經濟性,以作為調整借款渠道和計劃的依據之一。
第九條其他事項分析
(一)對發生重大變化的有關資產和負債項目作出分析說明(如長期投資等)。
(二)對數額較大的待攤費用、預提費用超過限度的現金余額作出分析。
(三)對其他影響企業效益和財務狀況較大的項目和重大事件作出分析說明。
d措施與建議
第十條通過分析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和途徑,包括:
(一)根據分析結合具體情況,對企業生產、經營提出合理化建議。
(二)對現行財務管理制度提出建議。
(三)總結前期工作中的成功經驗。
第十一條財務分析應有公司負責人和填表人簽名,并在第一頁表上的右上蓋上單位公章,如欄目或紙張不夠,請另加附頁,但要保持整齊、美觀。
第十二條各企業財務分析應在每月十號前報財務管理部,一式二份。
[關鍵詞]環境規制;企業利潤率;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70(2010)02—0078—04
一、引言
從20世紀70年代環境保護運動開始,人們在加強環境規制治理工業污染的同時,就對環境規制政策實施可能對企業生產率和利潤率等帶來的影響,給與了極大的關注。對于環境規制與企業利潤率的關系,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環境規制將導致企業效益的下降。由于環境規制要求企業投資于污染防治或者繳納污染稅費,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增加,這不僅會使得生產率下降,而且會造成產出減少、價格提高和利潤率的降低。此外,環境投資還可能擠占企業的其他生產性、盈利性投資,從而對企業的利潤率產生不利影響。第二種觀點認為,合理設置的環境規制政策通過刺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后一觀點由邁克爾·波特等人(1991)提出,被稱為“波特”假說。他們認為,恰當設計的環境規制政策可以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從而產生創新補償作用,彌補甚至超過環境規制給企業生產成本和利潤率等帶來的不利影響,達到環境績效和企業經濟績效同時改進的“雙贏”狀態。
雖然眾多學者對環境規制與企業利潤率等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但是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Branlnnulun,FareandGrosskopf(1995)使用1989年和1990年41家瑞典紙漿和造紙企業數據,采用非參數的技術模型比較了受規制與不受規制下企業利潤的不同,結果發現,有些企業由于環境規制導致利潤下降,也有些企業利潤不受規制的影響。Sancho,TadeoandMartinez(2000)使用效率指數對西班牙木制品和家具制造企業在環境規制下的產出和生產效率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環境規制對產出和生產效率都有負的影響。AJpay,BuccolaandKerkvliet(2002)使用利潤函數考察了環境規制對美國和墨西哥食品加工企業利潤率和生產率的影響,發現在1971—1994年間,環境規制對墨西哥食品加工企業的利潤率影響為負,但是對生產率的影響為正;環境規制對美國食品加工企業的利潤率影響不顯著,對生產率有負的影響。黃德春和劉志彪(2006)通過在Robert模型中引入技術系數,分析了環境規制對企業生產的影響。結果表明,環境規制在給企業帶來直接費用的同時,也會激發一定程度的技術創新,部分或全部地抵消這些成本,因此,環境規制可以同時減少污染和提高生產效率。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面臨著嚴峻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工業污染防治與企業經濟效益提高間的權衡問題,這就要求環境規制政策在達到污染防治目標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對企業利潤率等的不利影響,甚至達到污染控制與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雙贏”目標。因此,研究環境規制與我國企業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有鑒于此,本文使用我國36個工業行業2001—2006年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環境規制對企業利潤率的影響,并針對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二、模型與數據
我們采用固定效應的面板數據模型考察環境規制對企業利潤率的影響,選擇銷售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作為利潤率的指標。由于影響企業利潤率的因素很多,需要在模型中加以控制,我們的控制變量主要是企業規模。我們對模型采用雙對數形式,這樣可緩解變量的多重共線性和方程的異方差性。建立的基本回歸模型為:銷售利潤率,Cost是成本費用利潤率,Size是企業規模,e是隨機干擾項。具體而言,上述計量模型中各變量的含義如下:
1銷售利潤率:反映產品銷售利潤的實現程度,是衡量企業銷售收入收益水平的指標。銷售利潤率(%)=銷售利潤÷產品銷售收入×100%。
2成本費用利潤率:反映企業投入的生產成本及費用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反映企業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經濟效益。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x100%。
3環境規制強度:對于環境規制強度(EnvironmentalRegulationIntensity)的衡量,學者們傾向采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作為環境規制強度的衡量指標。原因在于,當企業面臨較嚴格的環境規制時,會花費較多的支出和成本在污染治理上,污染治理成本和支出會隨著環境規制強度的提高而增加,所以,使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能夠較好地反映企業面對的環境規制強度。因此,我們采用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費用(成本)作為企業環境規制強度的衡量指標。由于對于不同生產規模的企業,相同污染治理成本的意義是不同的,對企業的成本負擔而言也不同,所以,衡量環境規制強度必須考慮企業規模的差異。我們將污染治理成本除以企業產值以消除這種差異,即以每千元工業產值的污染治理成本作為環境規制強度的衡量指標,計算公式為:環境規制強度(元/千元)=(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成本÷工業產值)×1000。4企業規模:采用工業總產值作為企業規模的測量指標。企業的生產總規模(生產能力)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的利潤率,所以將企業規模作為控制變量以避免估計偏誤。
我們選取的是我國36個工業行業~2001—2006年的面板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環境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及工業總產值,是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公布的36個行業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主要指標等相關數據整理計算得到;環境規制強度是根據《中國環境年鑒》中公布的各行業工業廢水和工業廢氣污染排放及處理情況中的有關數據計算得到的。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下表:
三、結果與分析
由于企業利潤率對環境規制強度的反應可能有滯后期,所以我們分別考察環境規制強度對銷售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即期和滯后1、2期的影響。我們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具體結果見表2。
據表2可以得出下列結論:
(1)環境規制對銷售利潤率沒有顯著的正向或負向的影響,但是對滯后1期的成本費用利潤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環境規制強度每提高1%,成本費用利潤率增加0.11%。
(2)企業規模對銷售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
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企業規模每提高1%,二者分別增加0.28%和0.14%。
實證結果顯示,環境規制對企業利潤率并沒有產生不利的影響,反而從長期看對企業利潤率有一定程度的正效應。根據波特等人的觀點,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在于,合理設置的環境規制政策,能夠通過為企業提供技術改進的信息和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使企業在面對較高污染治理成本時,投資于創新活動以滿足規制政策的要求,從而產生創新補償效應。創新補償效應包括產品(創新)補償和生產過程(創新)補償,通過產品補償增加產品價值或降低產品成本;通過過程補償導致產出增加或投入要素的降低等。這些創新補償效應甚至會超過由環境規制導致的生產成本增加,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為了考察環境規制對我國企業利潤率產生的積極影響,是否來源于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作用,我們采用固定效應的面板數據模型考察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建立的基本回歸模型為:Log(Patentit)=a+p1Log(ERIi。)+p2Log(sEll)+p3Log(sPjt)+8it。
在模型中,我們采用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Patent)作為技術創新的衡量指標。專利數作為反映技術創新水平的重要指標,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科技實力的一種度量,專利活動的規模和水平,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一個企業的創新能力。控制變量包括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總額(sE)和企業科技活動人員數(sP)。技術創新過程就是一個利用各種資源(包括科技人員、設備、資金等)創造出一種新知識的過程。資金投入是進行科技活動的基礎,也是影響技術創新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用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總額(sE)表示資金投入;科技人員是開展科學技術活動的核心力量,也是衡量科技進步程度的重要因素,我們用科技活動人員數來衡量技術創新的人力投入(sP)。
我們使用我國36個工業行業2001—2006年的面板數據,估計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數據要來源于《中國環境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我們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具體結果見表3。
根據上述回歸結果可以得出,環境規制對企業擁有專利數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環境規制強度每提高1%,專利數增加0.23%,表明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了激勵作用。正是由于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了促進作用,從而彌補并超過了環境規制對企業生產成本等產生的不利影響,導致了企業利潤率的提高。
四、結語
本文運用我國36個工業行業2001~2006年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環境規制對企業利潤率的影響。結果顯示,環境規制政策在中長期對我國工業企業利潤率有一定的正向影響,導致這一結果產生的原因是,環境規制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彌補并超過了環境規制對企業生產成本等產生的不利影響,從而導致了企業利潤率的提高。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議:
【關鍵詞】 馬爾可夫預測法 轉移矩陣 商場利潤
馬爾可夫鏈的理論及方法是從研究對象在不同時刻的狀態入手,考察并描述狀態之間發生轉移的可能性,研究對象所有的變化過程,對所研究對象未來的發展狀態進行預測。馬爾可夫鏈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基礎是隨機性、無后效性和平穩性。其應用領域極其廣泛,尤其在預測方面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這類方法大大提高了預測的準確度,并可對發生趨勢進行超長期預測,為建立科學的最優決策方案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已有學者將馬爾可夫鏈的理論及方法應用到銷售及利潤預測上,這些方法可以預測市場占有率、未來市場的變化趨勢、競爭對手的變化趨勢、利潤等,且方法簡便、易于推廣、精確度高,能為企業經營決策者了解市場變化、科學決策提供長期有效依據,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但將馬爾可夫理論運用到商場領域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尤其是進行預測商品利潤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將視商品銷售狀態的改變為馬爾可夫鏈,據商品的狀態轉移矩陣和利潤矩陣建立商品銷售累計利潤預測模型,對未來的累計利潤進行預測,即期望利潤預測法,并將模型運用到實際商場銷售預測中。
一、模型
1、假設
假設1:一商品未來銷售狀態有n種;
假設2:銷售狀態的改變為遍歷的齊次馬爾可夫鏈;
假設3:不同時刻間隔相同(如一個月等),時刻間隔對應馬爾可夫鏈中的步。
2、轉移矩陣
以商品銷售狀態為馬爾可夫鏈的狀態。設Pij為經過1個時刻商品的銷售狀態由第i個轉向第j個的概率(i,j=1,2…,n)。由此構造一步轉移矩陣:
P=P11 P12 … P1nP21 P22 … P2n… … … … Pn1 Pn2 … Pnn=P1P2…Pn (1)
設Pij(k)為經過k個時刻商品的銷售狀態由第i個轉向第j個的概率。由此構造k步轉移矩陣:
P(k)=[Pij(k)]n×n=Pk (2)
3、利潤矩陣
設rij為經過1個時刻商品的銷售狀態由第i個轉向第j個時商品的銷售利潤額(i,j=1,2…,n)。由此構造利潤矩陣:
R=r11 r12 … r1nr21 r22 … r2n… … … … rn1 rn2 … rnn=R1R2…Rn (3)
rij>0表示盈利,rij
4、數學模型
記Vi(k)為商品銷售現在處在第i個狀態(i=1,2,…,n)經過k步轉移(k個時刻)之后的期望累計利潤額。用矩陣表示為:
V(k)=[V1(k), V2(k),…, Vn(k)]
則當商品銷售現在處在第i個狀態(i=1,2,…,n)經過一步轉移之后的期望累計利潤為:
Vi(1)=■r■P■=R■P■■ i=1,2,…,n
或 V(1)=[R■P■■ R■P■■ … R■P■■] (4)
一般地,當商品銷售現在處在第i個狀態(i=1,2,…,n)經過k(k>1)步轉移后的期望累計利潤遞推公式為:
Vi(k)=■[rij+Vj(k-1)]Pij=[Ri+V(k-1)]P■■=RiPT+V(k-1)]P■■
i=1,2,…,n
或 V(k)=[R■P■■ R■P■■ … R■P■■]+V(k-1)PT (5)
即為基于馬爾可夫鏈,k個時刻間隔后商品銷售累計利潤預測模型。在確定了狀態矩陣和利潤矩陣后,根據現在的銷售狀態,由模型可對以后任意時刻的銷售累計利潤額和利潤額做出預測,其中第k個時刻間隔所產生的利潤額預測為:
U(k)=V(k)-V(k-1) (6)
二、應用
1、數據處理結果
對某小型百貨商場2013年上半年(1―6月)洗發水銷售數據進行分析,并結合商場管理人員的意見,將商場洗發水銷售狀況分為暢銷和滯銷兩種狀況。通過對這半年洗發水的銷售量和利潤額的統計分析,按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狀態轉移情況和利潤轉移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
由這兩張表得到n=2,商品銷售第一個狀態為暢銷,第二個狀態為滯銷,狀態轉移矩陣和利潤矩陣分別為:
P=0.75 0.250.20 0.80、R=1.00 0.600.50 -0.35
2、預測模型
由數學模型即式(4)得到7月的期望利潤為:
V1(1)=■P■r■=R■P■■
=0.75×1.00+0.25×0.60=0.90(千元)
V2(1)=■P■r■=R■P■■
=0.20×0.50+0.80×(-0.35)=-0.18(千元)
V(1)=[0.90 -0.18]
即如果6月處于暢銷狀態,則7月期望利潤為900元;
如果6月處于滯銷狀態,則7月期望利潤將會虧損180元。
由式(5),6月銷售狀態為第i個經k(>1)個月(步)的累計期望利潤為:
Vi(k)=■[rij+Vj(k-1)]Pij
或 V(k)=[R■P■■ R■P■■ ]+V(k-1)PT
=[0.90 -0.18]+V(k-1)0.75 0.200.25 0.80
可以計算出下幾個月的期望累計利潤:
8月(k=2)的期望累計利潤為(單位為千元):
V(2)=[0.90 -0.18]+V(1)0.75 0.200.25 0.80
=[0.90 -0.18]+[0.90 -0.18]0.75 0.200.25 0.80
=[1.53 -0.144]
由式(6),8月產生的利潤額為(單位為千元):
U(2)=V(2)-V(1)
=[1.53 -0.144]-[0.90 -0.18]
=[0.63 0.036]
9月(k=3)的期望累計利潤為(單位為千元):
V(3)=[0.90 -0.18]+V(2)0.75 0.200.25 0.80
=[0.90 -0.18]+=[1.53 -0.144]0.75 0.200.25 0.80
=[2.0115 0.0108]
9月產生的利潤額為(單位為千元):
U(3)=V(3)-V(2)
=[2.0115 0.0108]-[1.53 -0.144]
=[0.4855 0.1548]
結果表明無論6月銷售狀態何如,可以預計第三個月(9月)后可以實現正的累計利潤,開始獲利。
三、結論
基于馬爾可夫鏈的隨機性和無后效性原理,本文以商品銷售的狀態為馬爾可夫鏈的狀態,建立了商品銷售累計利潤預測模型,并應用于實例運用的利潤預測中。在預測時只需要當前的資料,無需大量的歷史數據,工作量相對而言較少。根據馬爾可夫鏈的無后效性,即未來只與現在狀態有關的特性,在預測時,需要準確統計客戶購買數據,及時更新轉移矩陣和利潤矩陣,以保證預測的精確性。
與商場管理者核對,實例預測結果中V(1)、V(2)、V(3)、U(2)、U(3)與商場7―9月實際銷售利潤的誤差很小,基本在可接受范圍內。
此方法應用的基礎是要求系統狀態轉移矩陣和利潤矩陣不發生大的變化。而在實際中,市場競爭、商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消費者的生活節奏加快以及各商場經營決策人經常采取的各種促銷措施等都會影響顧客的購買意向,轉移矩陣和利潤矩陣是經常發生變動的。因此,保證轉移矩陣和利潤矩陣的正確性對預測結果準確與否十分重要,這也是該預測方法的主要困難所在。
【參考文獻】
[1] 張栓虎、梁玉清、高銀生:馬爾可夫鏈在流行性出血熱預測上的應用[J].醫學動物防治,2000(12).
[2] 吳華新、金珠群、韓敏暉:用馬爾可夫鏈分析法預測棉鈴蟲發生趨勢[J].浙江農業大學學報,2003(15).
[3] 耿建軍、焦德杰:基于馬爾科夫鏈的統計分析的教學評估方法[J].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
[4] 查秀芳:馬爾可夫鏈在市場預測中的應用[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1).
[5] 張二艷、龔武:轉移概率矩陣計算的一種統計方法[J].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3(3).
[6] 劉鋒:市場占有率預測――基于馬爾可夫鏈的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7(2).
[7] 王幼莉:中小企業網絡營銷的馬爾科夫預測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7(8).
[8] 楊濤、葉耀軍:馬爾可夫鏈在經濟預測中的應用[J].商場現代化,2008(1).
關鍵詞:連鎖企業經營;商品價格;價格模型
一、“實現毛利目標下的商品價格模型”構建的基本思路
毛利是商品進銷之間的差價,在商品進價已定下完全取決于商品的銷售價格,毛利管理的核心與關鍵是要確定合適的商品銷售價格。要確定合適的商品銷售價格,必須厘清確定合適價格的思路。連鎖企業實現的毛利,是實現利潤的基礎,由于固定費用不變,所以,毛利可以說相當于是利潤。而連鎖企業每一時期的經營,都會制定相應的經營目標來作為該經營期經營努力的方向,而經營目標最直接的要求就是實現目標的利潤額指標,那么,按照“毛利相當于利潤”基本思路,實際上就是要實現一定的目標毛利額。
要實現目標毛利額,依據毛利額=毛利率×銷售額,可以知道,就是要實現兩個因素,“目標綜合毛利率”和“目標銷售額”。由于一家連鎖門店的經營在其他條件沒有大的變動情況下,銷售額是不會發生大的變化的,所以,可以參照以往經營周期的銷售額,或者參照對等條件的其他連鎖企業門店,可以相當準確的估計得到這一指標。那么,問題的根源和關鍵變成就是要實現一定的目標綜合毛利率了。
要實現目標的綜合毛利率,根據綜合毛利率加權計算的要求,是要依靠合適的各大類商品結構和對應合適的各大類商品毛利率來實現的。而在各大類商品的銷售結構比例比較容易估計確定下來的情況下,對應的各大類商品的毛利率也就可以比較有把握地通過比算確定下來了,換言之,可以是這樣的思路,即將要實現的目標綜合毛利率,轉化為要實現的目標大類商品銷售結構和目標大類商品的大類商品毛利率。同樣道理,可以進一步認識到要實現“目標大類毛利率”,需要依靠合適的大類內中類商品的銷售結構和種類商品的銷售毛利率;類推實現中類毛利率要依靠小類,最后小類要依靠各種商品銷售結構和對應的各種商品的毛利率,這樣,就可以最終得出各種商品的合適的毛利率水平了。最后,要認識的是由于每一種進回來的商品的進價是已經確定的,所以,各種商品毛利率水平的實現,靠的是各種商品合適的銷售價格了。
總結以上思路,可以得出的是,連鎖企業正是通過合適的各種商品售價和商品比例結構,實現了各小類、中類和大類商品的“目標類別毛利率”,也正是實現了“目標類別毛利率”和分類別商品比例結構,從而實現了“目標綜合毛利率”。所以,毛利管理的核心和關鍵最終可以認識到是要確定合適的商品售價。這樣,為便于管理運用,就可以按照這個思路建立通用化的模型,即建立常用的能實現毛利目標的商品價格模型,按該模型確定商品的銷售價格。
二、“實現毛利目標下的商品價格模型”的構建
1.“實現毛利目標下的商品價格模型”構建的具體思路
銷售額乘以毛利率就是毛利額。可以倒過來進行思考,如果目標毛利額確定下來后,在能比較準確地估計出銷售額下,就可以求出預計的綜合毛利率了。
大家都很清楚,綜合毛利率是一種加權平均值,可以說是受到具體的每一種商品銷售價格的影響。正如“牽一發動全身”的說辭。一類商品中某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動,可能會引發該類商品的毛利率的變動,包括從小類到中類到大類商品跟著變,以致引發該門店綜合毛利率水平的變動。
倒過來思考,如果要實現一定水平下的綜合毛利率,或者說要在一定經營期得到該毛利率,那就要求是按照一定比例結構的大類商品的銷售額,以及各大類商品對應的毛利率加權平均才能得出的。而可喜的是正是可以憑借行業的經驗和自己連鎖企業經營的情況,確定好各大類商品銷售的比例結構,從而測算出各大類商品的毛利率。按同樣道理可以求出大類內各中類、小類以及各種商品的毛利率。
總結思路就是從總的綜合毛利率分解到部門(或大類)、類別(中類、小類)、再到具體商品,求出具體商品的毛利率。然后通過進價加成定價法求出商品的銷售價格。
2.建立毛利目標模型的步驟
(1)擬訂目標綜合毛利率(TM)
目標綜合毛利率的擬定需要通過一定步驟的過程來完成,具體包括如下2個方面。
①計算確定銷售利潤率
依從前面的分析思路,連鎖企業每一個經營周期都在為實現目標利潤努力,這一目標還經常用銷售利潤率(常簡稱為利潤率)指標來體現。基本計算公式為:銷售利潤率=(利潤額/銷售額)×100%。
可見,在經營期的銷售額能比較準確確定的情況下,要實現目標利潤額,就是要實現目標的銷售利潤率。
下面假設一個例子,假設大金門店6月份的目標利潤是30萬元,根據以往的銷售平均值估計當月的N售額是150萬元,求銷售利潤率。
解:銷售利潤率=(利潤額/銷售額)×100%=(30/150)×100%=20%
從這個例子,可以得出,大金門店6月份在正常銷售下要實現利潤率為20%的目標。
②確定目標綜合毛利率
前面也分析了“毛利就是利潤”的觀點,實際上也是如此的。利潤額與毛利額直接相關,按照利潤的計算,兩者的關系式:利潤額=總毛利額-固定費用,把公式兩邊同除以“總銷售額”,可以得出:利潤額/總銷售額=[(總毛利額-固定費用)/總銷售額]×100%;再得出:銷售利潤率=總毛利率-固定費用率,進一步可以得出:總毛利率(TM)=銷售利潤率+固定費用率。
這里還要對計算作進一步的說明:a.“銷售利潤率”水平是有一定的行業性的,連鎖企業一般不可能得到高出行業很高的水平,所以,可以參照行業的水平和連鎖企業自身的條件,確定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b.固定費用率的確定。由于連鎖企業門店的銷售額是可以預測的,而且是可以做到比較準確的,所以,可以很方便和比較準確地利用“預計的當期銷售額”來計算得出。
下面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鴻程超市每月預估可以達成銷售額250萬元,而每月需支出費用50萬元。該超市擬訂的銷售利潤率為23%,求綜合毛利率。
解:固定費用率=(固定費用/銷售額)×100%=(50/250)×100%=20%
則綜合毛利率=銷售利潤率+固定費用率=23+20%=43%,即該超市要以整個門店的綜合毛利率水平為43%作為目標。
(2)確定各大商品的結構比例
了解同行業企業可以參照的各類商品的結構比例,再結合自身連鎖企業的理解,確定出各類商品的經營結構。
(3)通過比算確定出各大類商品的毛利率
正如在前面學習中所認識的,綜合毛利率是由一定經營結構的商品和對應的毛利率水平加權得出的,既然各類商品的結構可以比較明確的定下來,再加上企業在經營中對各類商品的毛利率水平的“水平帶”的認識,就能比較容易地比算出合適的“各類商品目標毛利率”水平了。
假設,連鎖企業經營的商品類別有A、B、C、D、E、F、G類商品,則可以依據下面加權公式比算得出各類商品毛利率水平。
TM=(Ma×Ra+Mb×Rb+Mc×Rc+Md×Rd+Me×Re+Mf×Rf+Mg×Rg)
其中,Ma為A類商品毛利率,Ra為A類商品所占該所有類的比例,其余類推。
例:某門店經營的商品類別根據行業和自身門店經營,確定結構比為:肉果蔬大類占20%、食品大類占30%、百貨大類占50%;各大類商品的毛利率初定為10%、10%、20%。
解:綜合毛利率=TM=(Ma×Ra+Mb×Rb+Mc×Rc)=20%×10%+30%×10%+50%×20%=15%,可以列表進行計算。
假設目標綜合毛利率定為15%,則按照該設定;如果是要高(或低),則要適度提升(或降低)某一類或兩類或三類的毛利率,再重新測算出能相符為準。
(4)按照同樣方法確定各大類商品內部各中類商品的毛利率。
(5)按照同樣方法確定各小類、各小類內部各種商品的毛利率。
(6)最后求出各種商品的售價,建立商品銷售價格模型。
依據設定的各種商品的毛利率以及進價加成定價法,確定出各種商品的銷售價格。計算公式模型為:售價=進價/(1-毛利率)
關鍵詞: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影響因素
一、湖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湖州工業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生物醫藥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受到了湖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被列為湖州市“十一五”規劃工業“二三三”產業結構調整中大力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的重點之一。目前,湖州市生物醫藥產業主要由生物醫藥產業、工業生物技術產業、中成藥及飲片、化學醫藥及制劑、藥用輔料及醫用敷料五部分組成。
2013年湖州市生物醫藥產業總產值為158.9億元,占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的13.48%,成為湖州市六大特色產業中除特色紡織業、先進裝備產業之外產業產值增長幅度最大的工業產業,創造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以來收入最高產值的紀錄,充分表明了生物醫藥產業在湖州市高新技術產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隨著近年來生物醫藥技術的不斷提升和政府對醫藥產業的大力支持,湖州市中許多生物醫藥企業一步步發展為同行業中的中堅力量,如升華拜克、湖州數康、協和華東干細胞、佐力藥業、東立控股、展望及中維藥業等知名企業。目前,湖州市共有規模以上生物醫藥生產企業69家,其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2家,擁有十多種國家級新藥和一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浙江省醫藥產業重點培育的五大產業集聚區之一 ,在生物醫藥、醫藥制劑及生物醫學工程發展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但是,生物醫藥產業不斷突破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許多挑戰,其中地方高校較少,企業創新能力薄弱;缺乏專業化醫藥人才,研發水平較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新興產業創業艱難,企業規模擴大不易;生物醫藥產業化機制不夠完善合理,企業收益波動大等諸多難題都有待調整和解決。
二、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
(一)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數據來源于湖州統計信息與網湖州科技信息網。選擇如下變量:生物醫藥產業收入(y)/億元,地區生產總值(X2)/億元,高新技術產業收入(X3)/億元,生物醫藥企業數量(X4)/個,生物醫藥產業千元以上項目投資額(X5)/億元,虧損生物醫藥企業數量(X6)/個,生物醫藥產業銷售利潤率(x7)/% 。
(二)模型設計與實證結果分析
建立多元回歸模型,結果如下:
Y = 29.3787416242 - 0.386680392007*X2 + 0.278913029976*X3 + 1.08658422892*X4 - 8.33050133316*X5 + 8.96496384188*X6 + 40.5068207987*X7
Adjusted R-squared為0.984,F-statistic=74.68759
由模型可以看出:R2為0.984, 擬合優度較高,說明變量X2,X3,X4,X5,X6,X7聯合起來對被解釋變量Y具有顯著解釋力,即:湖州市地區生產總值、高新技術產業收入、生物醫藥企業數量、生物醫藥千萬元以上項目投資額、虧損生物醫藥企業數量及生物醫藥產業銷售利潤率六個變量聯合起來可以解釋生物醫藥產業收入變化的99.777%。從F統計量來看,F=74.68759遠大于臨界值,說明回歸模型較顯著,即:湖州市地區生產總值、高新技術產業收入、生物醫藥企業數量、生物醫藥千萬元以上項目投資額、虧損生物醫藥企業數量及生物醫藥產業銷售利潤率六個變量聯合起來聯合起來確實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收入有顯著影響。從T檢驗來看,T2=-4.148437,說明X2對Y有顯著影響力,即:地區生產總值對生物醫藥產業有顯著影響力;T3=5.288522,說明X3對y有顯著影響力,即:高新技術產業收入對生物醫藥產業收入有顯著影響力;T4=2.704376,說明X4對y有顯著影響力,即:生物醫藥企業數量對生物醫藥產業收入有顯著影響力;T5=-1.597926,說明X5對y沒有影響力,即必須從模型中去掉解釋變量X5;T6=4.391910,說明X6對y有顯著影響力,即:虧損生物醫藥企業數量對生物醫藥產業收入有顯著影響力;T7=3.959182,說明X7對y有顯著影響力,即:生物醫藥產業銷售利潤率對生物醫藥產業收入有顯著影響力; X2,X3,X4,X6,X7對y有顯著解釋力,只有X5對y沒有解釋力。
從模型的結果來看,湖州市地區生產總值、高新技術產業收入、生物醫藥企業數量、虧損生物醫藥企業數量及生物醫藥產業銷售利潤率五個變量對湖州市生物醫藥產業收入產生顯著影響。其中對y的影響力大小分別為X3>X6>X2>X7>X4,說明高新技術產業的收入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收入的影響比地區生產總值、生物醫藥企業數量、生物醫藥千萬元以上項目投資額、虧損生物醫藥企業數量及生物醫藥產業銷售利潤率幾個變量更大。
湖州市生物醫藥產業的收入總體呈增長趨勢,發展前景呈現樂觀態勢,此外,依托湖州市良好的生態環境、明顯的區位優勢、不斷增強的企業發展意識以及生物醫藥科學研究發展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現代生物技術發展開始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的外部大環境等幾大優勢,湖州市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面臨著許多機遇。
三、研究結論與建議
通過分析湖州市地區生產總值、高新技術產業收入、生物醫藥企業數量、生物醫藥千萬元以上項目投資額、虧損生物醫藥企業數量及生物醫藥產業銷售利潤率六個變量對湖州市生物醫藥產業收入的影響,我們很容易發現生物醫藥千萬元以上項目投資額對該產業的影響力遠小于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湖州市接下來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要加大投資力度,為各個項目的研究開發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地區生產總值、高新技術產業收入、生物醫藥企業數量、虧損生物醫藥企業數量及生物醫藥產業銷售利潤率五大變量是影響生物醫藥產業的五個重要因素,合理提高銷售利潤率,減少企業的虧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生物醫藥產業的收益的高低,故關注這五個因素的變化情況,協調發展對該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生物醫藥產業是21世紀最有發展潛力和成長空間的朝陽產業,發展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是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湖州市把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擺上突出位置,重點培育和扶持,以此來推動湖州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因此認清發展中的挑戰,并且積極迎接生物醫藥產業面臨的挑戰,積極采取相應的應對政策,抓住發展的機遇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湖州必須加大產業投資力度,支持優秀的醫藥研究項目。加強專業醫藥團隊建設,培養專業創新人才。建立溝通與傳播的信息機制,保持信息的暢通。加強醫藥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