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建筑環境保護條例范文

    建筑環境保護條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筑環境保護條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建筑環境保護條例范文

    【關鍵字】古舊建筑;改造再利用;模式

    古舊建筑是指那些年代比較久遠(50年以上),具有一定文化保存價值,至今保留下來的全部或部分建筑物。一般包括兩種,一種是具有時代意義的普通建筑,如住宅、工業廠房;另一種則是文物建筑及具有保存價值的特殊建筑。在西歐,建造年代大于40年的建筑在法規上都需要得到保護,中國歷史悠久,各個年代的建筑物數不勝數。隨著城市擴張,大面積拆除舊城建新城,舍舊建筑保建設的現象屢禁不止。本文將從古舊建筑保護欲在利用角度,借鑒國外的一些好的做法,提出了我國在這方面遵循的原則和采取的措施,以供參考。

    1 研究現狀

    目前對舊城古舊建筑改造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已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圍繞著城市古建筑的歷史價值、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有不少相關的論著資料。

    已有很多學者從政治、經濟、城市發展等方面對古舊建筑保護欲在利用進行研究,代表學者有朱祖希的《北京城-營國之最》、史明正的《走向近代的北京城:城市建設與社會變革》、辛慧琴的《意大利古舊建筑保護及改造再利用淺析》等,從歷史文化角度對古建筑改造與保護進行剖析。基于古舊建筑的再利用角度有不少研究,在保留其重要歷史、建筑和文化價值特征的同時實現有效地利用,這一轉化的行為或過程稱為“改造再利用”。清華大學的吳良鏞在《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提出,城市內在的發展規律,順應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續發展基礎上,探求城市的更新與發展。姜華、張京祥在“從回憶到回歸一一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解讀與傳承”一文中對城隍廟建筑的形態尺度、外形風格、裝飾材料類型、色彩等改造再利用進行了肯定。清華大學學者在《世界建筑》期刊上發表“建筑的再利用”,認為工業文明后大量建筑遭廢棄或推到重建,這不是戰爭的原因也不是自然的原因,而是經濟的原因。東南大學學者王建國早在2001年就在《時代建筑》上以“關于產業類歷史建筑和地段的保護性利用”為題指出“拆毀廢棄和改造再利用是兩種不同的命運”,呼吁對有價值的產業類歷史建筑開展搶救式專題研究,首次對國內產業類歷史建筑策略和方式進行了研究。

    西方國家在古舊建筑改造時,不僅注重舊建筑的保護利用,也對大型的舊住宅、舊工業廠房重建保護利用有了很深入的研究。肯尼斯.鮑威爾在《舊建筑改建和重建》一書中詳細地研究了古舊建筑的更新和再利用問題,充分肯定了古舊建筑再利用的必要性及價值,并預言這必將成為建筑業開拓的新領域。[1]美國景觀大師勞倫斯 哈普林提出“建筑再循環理論”,不同于簡單的修復,再循環是功能上的變動,重新調整建筑內部空間被人們接受。

    2 古舊建筑保護再利用實踐

    在國外,探索古舊建筑的保護及利用改造這一領域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已有百年的積淀,有一套從法規到技術、從理論到施工的完整體系。

    在歐洲,古舊建筑保護與改造方面,從15世紀的文藝復興,文物建筑的修復和保護就成為一門專業科學,至今已有六百年歷史。意大利文物古跡豐富而其保護方式和技術又處于西方的領先地位,一些有影響的保護組織和宣言也多出自于這里,1919年保護歷史文物古跡國際聯合組織、《威尼斯》、古城和古建筑保護的機構有70%設在意大利。經歷了一個由單體古跡保護到保護古跡所處環境、歷史街區,進而擴大到保護歷史古城的發展過程。[2]1933年國際現代建筑協會在雅典宣言中提出了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地區的保護問題,這是城市規劃方面第一個國際公認的綱領性文件。1964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在威尼斯通過了《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 這是第一個國際性的由建筑師和文物保護專家提出的以建筑遺產保護為題的條例,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處理國際文化遺產事務的準則。從此世界各國都陸續開始關注建筑遺產的保護問題。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喚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保護人士認為摧毀無異于浪費,而到80至90年代,古舊建筑保護已成為西方建筑界的主要問題。[3]

    在我國對于古舊建筑的保護改造,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解放初期,為了發展大力修建新城,同時也大面積的拆除古舊建筑,滿足城市的發展速度。在這期間,有許多遺跡慘遭拆遷,例如北京的和故居,還有差一點遭拆遷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在其他城市也有相似的例子,如河北承德蟠桃宮的拆遷。全國范圍內因為個中原因被拆遷的古舊建筑不計其數,由于古舊建筑的不可逆性,損失不可估量。但是,隨著國家對古舊建筑價值的重新認識,慢慢開始有了保護意識,開始重視對遺產、故居、古舊建筑的保護改造利用,陸續頒布了許多保護條例。1998年至2003年,北京市政府先后制定并公布了《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北京皇城保護規劃》等。2005年1月,國務院通過《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規定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原則、舊城整體保護、舊城的保護與復興、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優秀近代建筑的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市域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機制保障等具體內容。[11]其他城市政府也在力求保護和充分利用古舊建筑的歷史價值。[4]

    3 我國古舊建筑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古舊建筑的保護雖然已經上升到日程上,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3.1 重改造,輕保護

    作為歷史文化遺存,文物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載體,要把它保存下來就得占據一定的空間,同時需要花費不少的財力,所以在許多地方當城市改造與文物保護發生矛盾時,采取的做法往往是重改造輕保護。[4]例如1993年,青海省機械廳將西寧市大通街北端明代古城墻撤除。在杭州市的舊城改造中,由于采取的是“以路帶房,以房補路,路房結合,綜合開發”的舊城改造方針,以贏利為目的的商業運作方式,最終也只能以犧牲舊建筑為代價來換取城市建設的發展。在桂林的大規模城市改造中,同樣出現了大量撤除唐宋古城墻,毀壞文物遺存事件。這些類似的問題在全國各地不勝枚舉。

    3.2 重保護,輕協調

    在城市改造過程中,有些文物遺存是被保護下來了,但周圍環境卻遭到完全破壞。特別是歷史街區和革命遺址,它需要一定的歷史環境和歷史背景物作參照才能反映出歷史風貌,烘托特定的歷史氣氛。但是,城市改造留給我們太多遺憾,諸如北京、杭州等歷史文化名城的改造中,許多老街區和文物遺址周圍的拆除,使遺留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文化環境毀于一旦,留下孤零零的文物遺址與現代建筑格格不入,遺存文物建筑倒顯得多余。如桂林的解放西路和太平路在抗戰時期曾是享譽桂林抗戰文化城和國統區的“書店街”、“文化街”,表現出較濃厚的文化氣息,這一帶一直是桂林的文化中心,但隨著城市建設和改造,往日的書店門面早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現代高樓大廈,已完全沒有了昔日的文化氣氛。剩下的《救亡日報》舊址也已是孤盞難明。[5]另外,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充分利用文物遺址所在的黃金地帶,修建些與文物舊址極不相稱的現代娛樂性設施,結果使文物舊址的環境破壞性更大。

    4 古舊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措施、原則

    4.1 措施

    4.1.1 保護再利用是古舊建筑改造的出發點

    在解決古舊建筑保護利用問題上,做到尊重歷史是第一位的,同時還要深刻認識古舊建筑是城市的真正財富,哪怕只是一段墻體都彌足珍貴。古舊建筑的再利用并非是對其簡單修繕,應該在體現原建筑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基礎上,表現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對一座建筑的新功能、新用途的開發涉及到已有象征體系存在與否。除此之外,還需開發古舊建筑的新功能、新資源,為今所用。如北京元大都城墻遺址公園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展示給人們的是昔日文化與文明。它成功之處在于保留舊有遺跡,實行重點整修,解決了新功能對古遺址的要求。

    4.1.2 有效的組織是古舊建筑改造成功的關鍵

    一座古舊建筑的改造與再利用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有機配合,政府相關部門、設計部門、施工方、監督方,甚至城市規劃部門和周邊群眾構建一個有效的組織,才能保證古舊建筑的改造質量。修復包括許多方面,需要實施很多技術、修復所需材料的生產、建筑工地的行政、財務、執行管理方法、結果的質量控制等等。既要有足夠的建筑領域上的知識積淀,又要有深厚的保存修復領域的理論和實踐準備。

    4.1.3 準確的建筑價值定位是選擇改造方法的起點

    不同性質的古舊建筑存在的價值不同,改造方法有所差別。一是以研究價值為主的建筑遺產,其保存價值在于建筑物本身,而與其地址無關。這些建筑或者本身在歷史上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是歷經歲月滄桑幸存而“物以稀為貴”,或者為某時代的典型做法代表而受到重視,或有違時代通例值得探討其中因緣。此類建筑原則上應當停止使用而“收藏”起來以免損傷。其留存價值在“物”而不在“址”,因此可以搬遷。二是對于那些主要是歷史人物或事件的紀念性建筑遺產,它們大多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這一類建筑多需就地保存才有意義,保持原來的大致風貌,甚至只保存其中一部分都不影響其紀念功能。三是那些年代久遠的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長期處在城市中心位置代表著城市變遷符號的普通老舊住宅,他們已經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6]如北京舊城區的古老住宅,如胡同、四合院等,這些有一定使用價值的建筑或者地標,在進行內部功能改進的同時,對外觀加以修繕以與周圍環境相匹配,使之完成所在城市和區域的歷史功能。

    4.2 古舊建筑改造與再利用的原則

    4.2.1 零星修繕與整體環境保護相結合

    相對于最初對被保護建筑物本身進行修修補補的狀況,逐漸認識到須將文物建筑周圍的建筑環境及自然環境,包括花草樹木甚至是民俗等相協調,盡可能地不失原有特色。同時,對一些城市不僅要保護局部,有必要考慮其原有總體布局,盡可能保存原有城市設計的整體格局。

    4.2.2 新舊地區,區別對待

    在城市總體規劃上,劃分新舊地區,各以不同方式進行規劃,這是較為普遍的做法。如西德如慕尼黑,新區設法躲開老城向東南方向發展;漢諾威城原準備將高層辦公樓興建在市中心僅存的歷史建筑附近,最后也將他改在舊城邊緣,以免妨礙舊城。在舊城中,也要以文物建筑的價值與完整的程度,分區區別對待。[7]對舊城的保護不能單純消極地維護舊城的建筑藝術環境,而應當積極地就舊城的多種功能要求進行綜合全面規劃。

    4.2.3 建筑規劃設計遵循因地制宜與發揮創造

    不同城市及其古舊建筑歷史地理條件千差萬別,規劃設計并無成規,貴在因地制宜和發揮創造。建筑師的作品表現在能否做到與環境相匹配,巧于構思與經營,使改造后的古舊建筑既有新意活力,又不失傳統特色。如法國大革命沖毀的巴斯底獄早已蕩然無存,城市建設者別有用心地用不同色彩的石塊在道路上標出巴斯底獄建筑基線。對照存在“巴黎城市歷史博物館”的巴斯底獄模型,仿佛有意讓人重溫偉大的法國革命史。[8]根據不同建筑形態采用不同的改建方式以達到理想效果,如美國哥倫比亞市科學與工業中心的“并置式”改建、西班牙酒文化博物館的“嵌入式”改建、德國圣.瑪利亞教堂的“內隱式”改建以及德國的圣.伊利亞斯教堂的“共生式”改建、匈牙利布達佩斯多層住宅的“整合式”改建。這些舊建筑不同形式的改建擴建及再利用都達到了城市空間要求與建筑形態保有的結合。[9]

    4.2.4 修舊如舊與以新補舊

    對于某些古舊建筑,原則上是不能完全按原樣重建的,即使外表相同也失去了它的情感價值、歷史價值。但對那些在城市的歷史上有一定承載作用的古舊建筑最好采用“修舊如舊”的模式,這些建筑在戰爭中或者其他的災難中被部分破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現代技術對外表或者內里進行修補,盡力保持舊有的風貌,這種模式,對施工用材及工藝上很有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歷史街區的文脈延續起到積極作用。

    而對于有些古舊建筑主要是想讓它生命周期延續,或者發揮它的新作用,一般采取“以新補舊”模式。這種手法是以舊的體量為基礎,增加新元素,同時與舊元素形成一種既協調又對比的關系。[10]一是為了補齊原有古舊建筑已經缺失或者無法修復的部分,比如屋面門窗;另是為了滿足新的功能而加入的部分,比如陽臺等。新的元素插入到舊的形體當中時,往往以新材料、新技術,以及簡潔輕巧的體例,來反襯舊元素的歷史感、滄桑感,以及厚重粗糙的質感。在插入新元素時,同樣需要遵循“可逆性”、“可識別性”和“可讀性”的原則。

    5 古舊建筑改造的建議

    5.1 加強古舊建筑改造的教學與研究

    古舊建筑長期遭受摧殘與破壞,主要是我們對這類建筑的價值認識相對薄弱,因此,把對古舊建筑的歷史、現狀、再改造等,形成一門科學加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1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59年在羅馬設有“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除此之外有“國際建筑文物及環境議會”等其他一些國際組織,從事古文物建筑保護的技術研究,對古舊建筑的保護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為此,應該在大學里設置一門相關學科,教授其理論與技術兩方面的知識。培養既要有足夠的建筑領域上的知識,又要有深度的保存修復領域上的理論和實踐儲備方面的人才。

    5.2 健全法律法規,政府大力支持

    古舊建筑保護需要各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是政府對城市建設作總體長遠規劃;二是政府通過大規模宣傳文物保護工作的成就,宣傳相關法律法規,舉辦各種活動,使全社會保護文物的意識明顯提高;三是建立政府主導投資、管理使用單位出資、社會捐助有機結合的機制。

    6 結論

    舊建筑不再被看作一個靜止的物體,而是一個能夠進行新陳代謝的生命體。在其發展過程中只要進行改造并加以利用,同樣可以使它恢復活力。當然,古舊建筑在保護和再利用過程中“改什么”,從建筑形態、建筑類別、文化表征及產權歸屬等方面都給改造帶來了巨大挑戰;“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模式去改,改完后是什么效果,需要評價、方案選擇;“誰來改”古舊建筑大部分屬于公有建筑,部分產權歸屬復雜,誰投資、誰受益、誰來改、誰管理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因此,本文只是研究的一個起點,更為復雜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肯尼斯.鮑威爾.舊建筑改建和重建(中譯版),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辛慧琴.意大利古舊建筑保護及改造再利用淺析.省略/lunwen_ 589161252/ ,2005,2

    [3]戴志中.周初傳統建筑保護的誤區:從以色列傳統建筑保護引發的思考.華中建筑,1997

    [4]方可,《當代北京舊城更新》,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年

    [5]楊立彬.舊建筑改造利用案例的分析.山西建筑,2009,(9)

    [6]張振.舊建筑改造更新與利用的理性探索.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10

    [6]揚州市規劃局.古舊建筑的保護性再利用.揚州建筑,2008,12

    [7]丁力揚.從丹麥皇家圖書館看舊建筑改造的新思路.境外建筑,1000-3959(2006)

    [8]楊翔宇.歐洲舊住宅改造實例分析.山西建筑,2005,2

    [9]周衛.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10]彭征.“拆”與“建”之間――古舊建筑保護性再利用,2003,9

    [11]張國鋒.高校舊建筑的更新改造設計與再利用研究.碩士論文,中央美術學院,2010。

    項目編號:

    本文到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資助(編號:10BeJG3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我爱我色成人网|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免费|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好男人社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国产成人黄网在线免| 成人A级视频在线播放|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777777| 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 | 成人福利视频app|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久久综合欧美成人|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五月天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女人毛片视频在线 | 大臿蕉香蕉大视频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电影|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h片在线|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欧美成人小视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