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簡述商業銀行的主要職能范文

    簡述商業銀行的主要職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商業銀行的主要職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簡述商業銀行的主要職能

    第1篇:簡述商業銀行的主要職能范文

    關鍵詞:創業型城市;社會保險基金;城鄉統籌;促進就業

    中圖分類號:F061.3;F290

    一、引言

    當前,我國地方政府面臨轄區居民就業難和社會保險基金缺口大兩大難題。其中,就業難題是根本,解決好就業問題,就解決了社保基金缺口的問題。就業問題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促進就業是各國政府的重要職能。由于科學技術的飛躍、經濟結構的升級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我國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正在趨于減弱,鼓勵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是解決就業困局的新的路徑選擇。

    創業帶動就業過程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要構建良好的創業環境。Gnywali and Fogel(1994)認為創業環境是指創業者在進行創業活動和實現其創業理想的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能夠利用的各種因素的總和,一般包括創業文化、創業服務環境、政策環境、融資環境等環境要素。郭元源等(2006)提出創業環境應該是包括創業者培育系統、企業孵化系統、企業培育系統、風險管理系統、成功報酬系統和創業網絡系統六個子系統的社會經濟技術大系統。張玉利等(2004)則從創業所需的核心要素的角度將創業環境歸為政府政策與工作程序、社會經濟條件、創業與管理技能,以及金融與非金融支持等四大類。

    綜上所述,就政府如何促進創業以帶動就業這一問題展開集中和專門論述的尚不多見。因此,有必要從以下幾點進一步研究和深化:一是從帶動就業的角度來研究創業。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創業的經濟功能,而且要更加關注其社會功能;不僅要研究創業的過程及如何提高創業成功率,而且要研究創業如何更好地創造就業崗位以帶動就業。二是政府作用領域、作用方式的拓展和改進。在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過程中,政府己不僅僅扮演經濟管理和調控者的角色,更擔負著擴大就業這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因而其作用領域有必要拓展,作用方式有必要改進,作用的力度也需要加大。也就是說,政府除了給予放松管制、提供稅收優惠等制度層面的、經濟性的支持以外,還應向創業主體的培育、創業精神的激發、社會力量的動員等方面擴展作用的領域。

    本文以湖北省荊州市為例,提出創建創業型城市發展策略,全面解決就業難題。近些年,荊州市每年就業崗位缺口在6萬個以上,特別是在金融危機沖擊下,返鄉農民工曾一度達到54.31萬人;社會保險基金多年收不抵支,所轄8個縣市區中5個縣市基金穿底,政府不得不擔保貸款發放養老金。為破解兩大難題,荊州市以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為主線,從政府推動、輿論引導、群眾參與、社會共創著手,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社會發展“荊州模式”。

    “荊州模式”,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以創新為動力,以激發民眾熱情為基礎,實施政策引導、激活民間力量、推動民眾創業,以創業促發展保穩定,以發展筑保障促穩定、以穩定促發展助創業,實現“勞動保障、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三位一體、相互拉動、良性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其核心是:緊扣群眾利益,突破條條框框,實現創新發展。其基本特征是“尊重群眾、激發創造,創新機制、增強動力,巧借外力、形成合力”。

    “荊州模式”的成功實施,為荊州地區的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在本文的后續章節,將繼續詳細闡述“荊州模式”的具體實施步驟。第二節簡述創業帶動就業,第三節簡述保障助構建和諧創業環境,第四節重點講述“荊州模式”的自我完善機制。最后,在本文結尾對荊州市的發展實踐進行總結性評論。

    二、創業促就業,大力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

    荊州積極創新,大力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近年來,全市各項就業指標均超額完成省下達計劃,累計成功創業9300人,帶動就業8.6萬人。

    (一)政策支持:鼓勵全民創業促就業

    優良而完善的政策環境是孕育創業熱潮的土壤。為了促進創業行動科學展開,荊州市政府把創業促就業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出臺了《關于推進創業促就業全民行動的意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制定了一系列具體的配套政策措施,構建多層次的政策扶持體系。在創業服務上,市政府建立了“創業直通車”制度,創業項目享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項目審批由政府行政服務中心統一接件、統一辦理、限時辦結;市勞動保障局在全國率先推出《荊州創業路線圖――創業七步法》,為城鄉勞動者創業提供導航。該路線圖圖文并茂,詳細解讀了創業指導、技能培訓、選擇項目、籌措資金、尋找場地、辦理證件、籌劃開業等七個環節中所遇困難的解決途徑、扶持政策和辦事機構。在創業補貼上,將社保補貼、崗位補貼和培訓補貼等優惠政策向創業者延伸。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發放創業補貼1.25億元。在創業主體培植上,鼓勵居民以自然人身份申辦民營企業或作為出資人興辦合資企業;支持各類專業型人才與市場結合,創辦和領辦實體;倡導城鎮失業人員、失地農民和大中專畢業生自主創業。在市場準入上,市工商局印發了《關于運用工商職能支持創業促就業全民行動的若干意見》,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從創業主體名稱、資格、經營范圍、出資限制等方面制定了十大放寬政策。各縣市區因地制宜,先后形成了荊州區的“雙聯雙創”(機關聯社區、干部聯創業戶,創充分就業社區、創信用社區)、松滋市的“11233”(在該市城區建立“一個創業服務區”、“一個工作服務站”、“二個創業培訓基地”、“三條自主創業街”、“三個創業示范基地”)、公安縣的返鄉農民工回歸創業等特色創業模式。創業促就業扶持政策的推出,極大激發了勞動者的創業熱情。

    (二)資金幫扶:金融支持創業促就業

    在創業促就業過程中,創業資金缺乏是制約勞動者創業的主要瓶頸。為了破解資金瓶頸,扶持各類有創業愿望的勞動者創業,荊州市政府積極試點。2007年,沙市區率先在全省降低小額擔保貸款門檻,提高貸款上限,開展“百姓創家業”活動,對微利型創業項目,政府全額貼息,貸款額度提高至5萬元;對新增成長型創業項目,政府貼息75%,貸款額度提高至20萬元;對發展型創業項目,財政貼息50%,貸款額度提高至200萬元。當年發放政府貼息貸款1871萬元,幫助411人成功創業,帶動就業4371人。市政府認真總結試點經驗,及時全面推廣。市財政局制定了《關于創業促就業全民行動工作方案》,投入2億元設立創業促就業專項基金,通過資金扶持、稅收激勵、政府采購等政策工具的綜合運用,進一步強化政府對創業者的公共服務;注入資金1億元成立荊州市創業擔保公司,實現發放范圍、貸款額度、擔保條件的新突破,形成了既方便融資又防范風險的擔保機制。人民銀行荊州分行根據創業融資需求特點,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創業促就業全民行動的政策措施與建議》,積極探索金融支持創業的新途徑、新辦法,為支持創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近年來,全市累計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6億元,幫助6621人成功創業,帶動3.4萬人就業。針對困難群體有創業愿望但因缺乏承擔風險的能力而不敢創業的實際,市總工會積極開展創業培訓,建立困難群體創業借款基金,實施創業指導與創業借款并舉,發放創業借款140萬元,幫扶80名困難人員成功創業。

    (三)城鄉統籌:推動農民創業促就業

    為了統籌城鄉就業,擴大創業領域,推進農民創業,荊州市在2007年率先推出“新市民工程”, 對在城鎮連續就業1年以上并與用人單位續簽勞動合同的農民工,可直接辦理戶口遷移,全市“新市民”達到3.4萬人。《南方周末》對荊州“新市民工程”進行了專題報道。2008年7月,國內外數十名勞工專家和50位縣市長齊聚荊州,參加“湖北就業縣市長論壇”,發表了《荊州宣言》。《宣言》提出的“打開農門,敞開城門”、“讓農民工安居樂業,讓農村勞動者能有尊嚴、體面地勞動”、“以權利為基礎促進發展,確保農民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平等參與權和分享權”成為全省50個城市共識。《宣言》在國內外反響強烈,國際勞工組織將《宣言》編入就業專家統一培訓教材,德國拜爾農村勞動力健康安全轉移培訓項目和美國惠普濕地漁民創業培訓項目分別落戶荊州的石首和洪湖。

    (四)職業培訓:提升能力創業促就業

    創業的愿望可能很多人都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備創業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創業者自身素質。為提升有創業愿望者的創業能力,荊州市積極開發培訓資源,有針對性地實施創業培訓,先后構筑了“免費職業培訓、免費技能鑒定、免費輸出就業、全程跟蹤維權、幫助返鄉創業”的“五位一體”勞務輸出與返鄉創業綠色通道,石首建筑防水、松滋沼氣工、洪湖司機、監利玻鋁商等躋身“湖北十大勞務品牌”,各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0余萬人,年創勞務收入95億元以上。同時,各地結合地方實際,打造了獨具特色的培訓模式。荊州開發區建立創業培訓基地,開展與大企業配套的一對一創業培訓,邀請工商、稅務、城建、衛生、環保等部門工作人員進基地,設立模擬現場為創業人員進行工商登記、稅費優惠、創業場地、衛生環保標準等咨詢服務,已有165人成功與恒隆機械、小天鵝電器、利潔時、國電長源對接,創辦了配套企業。監利縣將培訓基地延伸到農村,分別在毛市鎮和網市鎮建立“面點師” 、“玻鋁商”免費培訓基地。如今,除臺灣外,全國各地都有監利玻鋁商。目前,該縣玻鋁、面點行業的從業人員達15萬人,年勞務收入22億元。

    三、保障助創建,著力夯實社會保障體系

    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創建創業型城市的基礎條件。荊州在創建創業型城市中深有體會:如果社會保障事業跟不上發展步伐,勞動者就不穩定,創業人員將難以安心,創業型城市創建也不會持久。為此,荊州將夯實社會保障體系作為創建創業型城市的重要抓手之一,跳出社保抓社保,在政策制訂與上級政策銜接配套中,不斷開拓創新,激發勞動者參保熱情,全市社會保險參保人數、入庫基金由2004年的130萬人、9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200萬人、25億元,全面實現社會保險收支平衡并、略有結余。

    (一)兼顧城鄉公平:統籌參保對象助創建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發展征地、項目用地、農民失地、生活保障等已成為不可回避的矛盾,同時農民工已成為創業或創業企業用工的重要群體。如何突破這一矛盾,荊州市注重政策的合理性、扶持性,充分發揮社會保險“安全網”、“減震器”的作用,先于全省一步,打破城鄉保障壁壘,在荊州開發區啟動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和養老保險試點,較好實現了發展建設用地和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保障了創業群體的相對穩定,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市政府及時總結荊州開發區被征地農民保障的經驗,出臺了《關于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意見》,被征地農民保障政策在全市全面貫徹實施,覆蓋人群近3萬人。同時,穩妥推進農業小三場職工養老保險,實現農業小三場職工社會保險全覆蓋。積極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申報石首市為第一批全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縣市;監利縣、洪湖市出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行辦法,選取部分鄉鎮先行開展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已有1.1萬農民參保繳費,3053人按月享受養老待遇。城鄉保障壁壘打破,社會保險盤子做大,基金抗險能力增強,社會矛盾有效解決,創業群體穩定。

    (二)政策扶持續保:關注弱勢群體助創建

    隨著前些年企業改革的深入,相當一部分職工轉變成社會人,社會保險接續出現斷層,荊州社會保險曾陷入“困難企業繳不起、社會人員不愿繳、基金發放壓力大”的尷尬局面,個別縣市退休人員因養老金不能按時足額發放而圍堵政府和銀行。為盡快走出社會保險發展的不利局面,優化創業環境,荊州市注重政策的導向性、激勵性,推動斷保人員續保,在國家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出臺之前,率先在發放極為艱難的洪湖、監利開展社會保險補貼試點,充分發揮社會保險補貼“藥引子”的牽引作用,帶動一大批多年斷保的社會人續保繳費,使社會保險補貼資金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社會保險關系接續率達到93%,社會保險抗風險的能力全面增強,當年實現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平衡。

    (三)聚合力量服務:夯實保障基礎助創建

    新時期勞動保障工作面廣量大、矛盾突出、熱點難點問題較多,工作不堪重負。對此,荊州市注重工作的聯動性、協作性,實施部門聯動,整合社會力量,廣泛聚合人氣。全市建立勞動保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一個月召開一次會議,研究勞動保障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合力攻堅,破解難題。同時,推行社會保險費委托商業銀行代核代征,申報、核定、繳費等手續辦理時間由過去的20個工作日縮短到10分鐘,已有28萬多人次按月自覺到銀行繳費。各地也結合自身實際,建立相應制度。洪湖市政府牽頭,抽調部門工作人員,在社會保險擴面相對困難的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中開展“萬戶行”活動,宣講政策,依法擴面;沙市區動員5000位街坊大媽現身說法,挨家挨戶宣傳社會保險政策;荊州區、松滋市實行行政事業單位干部人人參與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傳統工作模式的突破,激活了社會保險發展活力,巨大的工作量在這里“舉重若輕”。

    (四)發揮保障功能:助推企業發展助創建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給荊州經濟帶來了沉重的壓力,部分企業因此瀕臨關門停產的邊沿。荊州充分發揮社會保險對經濟發展“助推器”的功能,及時調整社會保險繳費辦法,允許困難企業緩繳五項社會保險費,適當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費率,共為8家困難企業辦理緩繳3300萬元,為900家企業辦理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緩繳700多萬元,向181家企業支付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1070萬元,減少企業裁員1.7萬人。社會保險費的減免和緩繳,為企業應對危機、調整結構、加快發展輸入了血液,增強了信心。社會保險“助推器”功能的發揮,既幫助創業者度過了難關,也為日后社會保險擴大打下了基礎。

    四、三位成一體,努力探索“荊州模式”

    近4年來,創業型城市創建拉動各類市場主體增加26443戶,增長28.6%,達到118826戶;中小企業數量占全市企業總數的99%,上繳稅金占全市稅收的70%,經濟總量占全市的60%。市場主體增長拉動就業崗位和參保對象增長,全市年均新增中小企業安置就業5.8萬人,占全市安置就業人數的80%以上;新增參保人數12萬人次,占全市新增擴面人次的90%以上。比較充分的勞動就業和相對完善的保障體系,也日益成為經濟運行的 “減震器”、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社會秩序的“穩定器”、社會公平的“調節器”。

    (一)尊重群眾:激發民智顯活力

    群眾是工作推動的主體。荊州模式堅持以群眾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把創新落實在為群眾辦實事上,具體做到了“三前”。第一,“想在前”。認真思考群眾希望我們做什么、怎么做,考慮群眾可能會提出的尖銳意見、可能產生的怨氣,在問題出現之前拿出解決辦法。第二,“急在前”。站在群眾的角度,分析各類社會矛盾,研究問題的深層次原因,研究最直接、最有效、最有力的辦法來推動工作。如,對不能成功創業的困難群體,市政府把開發和出資購買公益崗位作為安置就業困難人員的重要渠道。近兩年來,累計在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3.5萬人,發放補貼1100多萬元。第三,“做在前”。吃透國家政策的基本精神,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在行業內率先探索實踐。如,在推進“新市民工程”和失地農民保險時,理性地審視農民轉移和被征地農民保障的新內涵,深刻認識農民轉移、創新農民保障制度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農民轉移和保障花了經濟發展的錢,卻刺激了經濟發展的再生和新生;農民工通過保障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生活更安定,社會更穩定,支持經濟發展的勁頭也更足。

    (二)創新機制:試點示范增動力

    面對諸多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和難以逾越的障礙,只有敢于突破舊模式,大膽創新,才能立于潮流之巔。荊州市在試點中總結經驗,在試點中創新機制,在試點中引導示范,先后在市場準入上率先降低創業門檻,讓創業者進得來;在大部分地區小額擔保貸款上限只有2萬元~5萬元時,率先將其提高至200萬元;在勞動者創業時自始至終跟蹤服務。這些成功試點、機制建立和服務落實,既幫助創業者落實了創業資金,又防范了金融風險;既推動了創業成功,又帶動了經濟發展,促進了社會穩定。

    (三)注重協作:巧借外力成合力

    “荊州模式”的探索實踐建立在整合社會力量之上。近年來,為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加速建設和諧勞動保障工程,荊州市逐步建立起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協調、協商、協辦、協助的聯動運行機制,形成政府、部門、企業、職工、社會人員攜手共進的大合力,不斷推動勞動保障工作向縱深發展。市領導擔任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領導小組和社會保險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直接研究部署相關工作;財政、工商、地稅、共青團、工會、婦聯、銀行等相關部門和單位定期召開聯席會,共同商討勞動保障工作中需要支持解決的熱難點問題。在積極協調部門、縣市區、企事業單位的同時,荊州市十分注重把群眾的力量爭取過來,為我所用。適時組織創業成功人士、參保退休人員現身說法,鼓勵勞動者創業,引導各類人群參保繳費。如此一來,增強了各方面的理解和信任,聚合了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讓社會性很強的勞動保障工作由全社會來分擔,使得難成容易事,風險也變小了。這就是荊州市通過較強的凝聚力和親和力所獲得的強大社會效應。

    五、總結

    “荊州模式”是荊州人民勇于創新、善于創業、推動發展生動實踐的概括。“荊州模式”的啟示主要包括:

    首先,激發群眾熱情是“荊州模式”推進的根本方法。“荊州模式”給荊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但真正的變化在人心及人的精神面貌上。通過這幾年創業促就業的成功實踐和城鄉居民生活的改善,人民群眾對市委的發展思路、決策部署高度認同,對荊州的發展前景滿懷信心。全市干部群眾支持改革、渴望加快發展,都為發展努力,這是本質上的變化。

    其次,創新體制機制是“荊州模式”推進的根本動力。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大力推進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創造了體制機制的先發優勢,為三位成一體提供了動力。如果沒有打破小額擔保貸款上限、城鄉就業壁壘以及傳統工作模式等方面的創新舉措,就不會有“荊州模式”的實踐。

    最后,堅持“發展為民”是“荊州模式”推進的根本追求。發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必須堅持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科學發展的重點,堅定不移地加以推進,讓最迫切需要幫助的群眾得到切實幫助。荊州緊密結合發展形勢,抓住發展機遇、應對時代挑戰、解決突出問題,堅持以和諧促發展,以發展構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真正把荊州市建設成“爭先創業人人有成就,體面就業人人有崗位,多重保障人人均受益,素質培訓人人有提升,和諧環境人人皆向往”的和諧城市。

    參考文獻:

    Gnywali D.R.,Fogel D.S. Environment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Summer: 43-62.

    Austin, J.,Stevenson H.,Wei-Skillern J. 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repreneurship: Same,Different, or Both?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6(1):1-22.

    Michael F.,Anouk B., Rogier H. Psychological Success Factors of Small Scale Business in Namibia: The Roles of Strategy Proces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2,10 (7):259-282.

    Tan J. Innovation and Risk on Taking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Managers and Entrepreneur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16): 359-376.

    Preffer J.,Salancik G.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 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1978.

    Romanelli E. Organization Birth and Population Variety: A Community Perspective on Origins [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1989 (11):211-246.

    Gartner W.B.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10 (4):696-709.

    Sarath S.K., Peter R.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nd Economic Success in a Constrained Environment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17): 431-465.

    OECD. Entrepreneurship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R]. Paris:OECD , 2003.

    Luthans F., Stajkovic A.D., Ibrayeva E. Environ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Challenges Facing Entrepreneurial Development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0, Spring (35): 95-100.

    Dana L.P. Saint Martin/Sint Maarten: A Cas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ultur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0,28(4):91-98.

    Buseuitz L.W., West G.P., Shepherd D., Nelson T., Chandler G.N., Zacharakis A.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Emergence: Pas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29(3): 285-308.

    Timmons J.A. New Venture Creation[M]. Boston: Irwin McGraw-Hill.1999.

    Hammers S.P. Munificence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Organization Formation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3, 17(2):77-86.

    Pradip N.K. Environment and Its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 [J]. Environment and Organization, 2001( 9):297-313.

    高建,顏振軍,秦蘭,程源.中國城市創業觀察報告[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蔡莉,崔啟國,史琳.創業環境研究框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1):50-56.

    陳寶,林迎星.科技興企業創業環境存在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06(3):88-89.

    馮巍,林澤炎. 創業環境優于其他國家 中國走進理性創業時代[N].中國教育報,2007-1-10.

    葉依廣, 劉志忠.創業環境的內涵與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南京社會科學.2004(9):228-232.

    池仁勇.美日創業環境比較研究[J].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2(9):13-19,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91精品欧美成人| 人碰人碰人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18禁成人网站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成人乱码一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午夜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片|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一级片| 国产成人18黄网站麻豆| 成人女人a毛片在线看|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大片免费流量|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热|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668溜溜吧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国产成人精品97|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老同学 | 成人免费福利电影|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69|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