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能源體系范文

    傳統能源體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能源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能源體系

    第1篇:傳統能源體系范文

    美國啟動能源革命

    2009年1月25日,美國白宮一份奧巴馬總統論述美國經濟恢復和再投資計劃的報告:為了加速推進清潔能源經濟,美國在未來3年內將把風能、太陽能和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的生產能力再提高1倍;營建新的3000英里的電網,傳輸新能源;通過對75%的聯邦建筑和250萬戶住家進行節能改造,提高其保溫水平;并為4000萬美國家庭安裝智能電表。

    2009年2月26日,奧巴馬向國會提交了總額為3.6萬億美元的2010財政年度預算案,這份預算案包括了被美國輿論稱為最具雄心的世紀提議,即奧巴馬政府決定推進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和氣候改革計劃,強制污染方排放自負。

    奧巴馬政府的戰略意圖非常明確,未來的經濟復蘇需要造就一個超過二、三十萬億美元價值的大產業才能拉動美國經濟的再次崛起,它不但要涉及所有美國人的利益,也要關乎美國的發展方向,為此,大體量的清潔能源產業集群就是最好的引擎。

    已公布的美國能源政策只是奧巴馬能源戰略的表面文章和先遣改革,奧巴馬政府的戰略目標應該是要用未來8-15年內將美國用于進口石油等的資本建造美國的太陽能電站,風力電站和地熱電站等可再生能源產業,再造美國富有競爭力的能源產業,增加的就業機會。它將促使美國不再依賴化石能源,不再依賴碳基燃料,而使用不昂貴、無污染,可以大量獲得而且就在美國國內的資源。

    該預算案計劃到2020年和2050年,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較2005年分別減少14%和83%,與此同時,污染排放許可將在奧巴馬首個任期結束前的一年,即2012年開始出售。

    征收污染排放許可收費,已經成為美國能源變革的主力變革政策,污染方購買排放許可是美國清潔能源改革路線的轉型標志。而且為了不增加或少增加排污費用,2012年以前美國的能源產業必將進入創新轉型階段。也就是說,2012年前早改革的能源業者早受益。

    美國第一次以實際行動表明將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排污將被收取有關費用。由此,污染方購買排放許可將成為一個定海神針,推動美國可再生能源的大體量使用;推動美國能源業的改造成為經濟振興的主力產業。

    能源權利正從能源資源中裂變提升出來,美國正歷經能源從物質資源到基本通貨的轉變,這個轉變對全球能源改革具有重大借鑒意義。能量本位制將再造國際分工,也將改造中國的發展資源和創新力。

    能源改革可實施混合戰略

    中國實行能源革命可以有三個選擇:其一就是以美國能源改革的思路為先導,實施追隨或跟隨戰略;其二就是以美國能源改革的思路為借鑒,實施超越戰略;其三就是以美國的能源改革思路為參考,實施混合應對戰略。

    從中國改革戰略價值最大化而言,能源現代化的最理想道路就是實施自主開放的超越戰略,其實質就是促使世界上傳統落后的最大能源體系一步轉型為全球最先進的能源構型,然而,這對于我們戰略實施的能力有巨大要求,由此,這個戰略就是可求而不可行。

    從能源改革的實際運轉能力而言,中國下一步能源最可能實施的就是混合戰略,其實質就是兼容國際和國內不同的發展要求,不同的利益需求,集合高中低的能源生產方式同時運轉以均衡增長,由此,這個戰略可改并且可行。從中國與世界能源革命的聯系而言,我們對美國創新的能源產業必須適應,這又將導致我們必須在推行混合戰略的同時,應加大實施局部產業的趕超戰略和跟隨戰略。中國與美國的國情不同,中國不一定走美國能源改革的道路,但也不能走脫離能源革命主方向的道路,即使我們不能成為新能源革命的發動者,至少也要形成與美國的能源變革并駕齊驅的態勢。

    在危機的沖擊下,雖然中國也選擇了能源產業的升級改造作為拉動內需的重要領域,但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的轉型并未將能源產業作為主力產業,也沒有明確表示將能源產業的變革做為一場新技術革命來經略。這就有可能使我們失去一次主導全球新技術革命的歷史機遇,甚至使我們的能源改革脫離全球能源革命的創新軌道。

    根據國家確定的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的發展規劃,我們可以初步判斷中國能源戰略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其一是我們缺乏一個從全球分工角度認識的能源轉型戰略。危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以全球投資大革命擇優建立中國國際分工的千載難逢的機會,中國迫切需要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資源市場、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整合分工,以使中國公司在海外的投資平衡全球跨國公司的對華投資,并可以推進中國的上市公司構建全球的市場鏈以維持中國的適度資產價格水平,為此,能源產業的轉型應該成為中國全球分工重組的關鍵。

    其二是存在技術創新認識上的不足。能源轉型應該成為中國最核心的技術創新,應該成為IT產業、能源產業、新材料(超導、納米)產業和社會發展合成的革命,這個革命的主導者應該是中央政府,參與者應該是整個中華民族,改革的使命應該是建立21世紀中國基本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三是我們對中國的優化能源主體結構還沒有一個成熟的認識;還沒有確立以清潔煤和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清潔能源戰略轉型的安排和發展信息化電網的總體計劃。

    中國能源革命關鍵點

    大能源變革將成為美國當前經濟振興的主力,節能建筑變革也就成為了美國新能源產業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危機的沖擊中,中國也選擇了以房地產業為拉動內需的重要領域,但是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將綠色建筑當做一場新技術革命來經略,更不用說要成為創新的領跑者。

    我建議我國在三五年內分批將全國城鎮地區40億平方米的舊危房屋改造為綠色建筑,同時應確定將我國540億平方米的存量房屋和新建房屋改造成綠色建筑為搭建我國內需體系核心框架的優選路徑。

    倘若自2009-2011年的3年內每年至少實施5到10億平方米的開工和銷售業績,以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的價格計算,每年就可以形成一萬億到三萬億的新增社會投資規模和略高一點的銷售績效,形成二萬億左右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預計可拉動當年經濟增長3到8個左右的百分點。由此,可以組構成中國應對危機的武器,它說明創造歷史只能從中國的內部需求做起,也將有助推動世界重新判斷中國的發展潛力和經濟結構的轉變能力。

    電網改造是中國能源改革的關鍵點。創新能源應用的前提也需要電網改造,這個改造是以接入多種可再生能源為基礎,也是推動能源從物質資源演變為金融要求權的觸媒,因此,信息化電網行將改變中國人的能源信念,誰掌握了信息化

    電網,誰就主導了下一代全球能源的戰略能力。

    以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現有的能源體系,特別提高傳統電網體系的能源效率是中國能源發展面臨的第一挑戰,它將推動傳統電網體系升級為信息化的水平,有可能造就一個與傳統電網體系規模相當的創新架構。2008年全國社會用電總量近35000億千瓦時,倘若,實現電網信息化的體系創新,我們每年可以節省其中5%-10%左右的電力資源,接近2000億元人民幣的水平,相當于營建2009年、投資1200億元的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廣東陽江核電站一組半。

    我們應以現有的國家對電網的投資為基礎,通過新增3000億左右的投資,果斷地將我國現有的電網投資計劃升級為電力一網兼容多線的運轉模式,解決民用網、政府網和軍用網三網捆入電纜線運行的問題,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中國電網的資源。

    同時,目前中國推行的特高壓工程只是傳統的金屬電網體系的一次結構調整,這個改革不會成為主要發達國家的電網改革的主流,也無法解決為治理環境以電動車代替燃油車而造就的配電需求。為此,這個特高壓工程應該從示范商業化運行調整為示范試驗線路,同時其使命應該調整為與超導電網的比對線路。2001年,美國能源部已經明確規劃將美國的電網將改造為超導電網。目前紐約曼哈頓電網升級的“九頭蛇計劃”就是以超導電網系統。

    最小代價的改革:氣化煤

    由于以可再生能源置換目前的燃煤為主的能源體系需要一、二十年的時間,為此,推進清潔煤的計劃與發展可再生能源同等重要,這個發展也是從傳統能源到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必然過渡。

    改造以燃煤為主的生產方式應該成為目前中國能源現代化的核心問題,對于中國而言將目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分期轉型為煤的氣化使用,實現世界上最大的煤能源體系的跨越式發展,這是中國能源現代化最小的改革代價,其實質就是促使世界上傳統落后的最大能源體系一步轉型為全球最先進的清潔能源結構。

    這個任務應該有三個重點:其一就是大力發展煤燃燒的直接潔凈技術;其二就是大力發展將煤轉化為潔凈燃料的技術;其三就是強制性發展從工業廢氣中捕獲、儲存二氧化碳并通過加氫還原來生產甲醇等化工再利用技術。由于近年用電需求巨大,國家排碳管治寬松,致使我們清潔煤技術主要集中在煤燃燒的潔凈技術,這個局面應該盡快改變。我們必須制定上述三項領域的明確的產業改造計劃和路線圖,而且把這個改造不是當作經濟發展的負擔而是擴大內需的機遇才會成功。

    2009年制定發展IGCC技術規劃非常迫切,IGCC技術即整體煤氣化――蒸汽聯合循環電站工程。蒸汽聯合循環電站工程,業內稱為IGCC技術。它是將煤炭氣化、凈化成合成氣,再實現燃氣輪機驅動發電和余熱利用,由此將固體燃料轉化成高效清潔的氣體燃料。它使營運商能夠有選擇地分離污染排放物,對煤的不同成分控制到了較高程度。氣化分解的煤渣、硫酸、硫橫等化工原料還可以作為副產品銷售,使煤炭的使用達到接近天然氣的效益。與傳統燃煤發電相比,它具有低廢排放、多產品生產、易大型化等優勢,是國際上公認的提高煤炭使用水平的技術服務體系。

    第2篇:傳統能源體系范文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國政府再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重要表述: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被列為五大系統體制改革之一,這無疑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了新高度。

    眾所周知,城市規劃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相關,在當前政府對生態環境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生態城市轉型與建設成為此后城市規劃的重要路徑。目前,傳統的城市規劃,正是由于缺乏前瞻性,造成了城市邊建設、邊拆遷、邊規劃的惡性循環,其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已成為各界的共識。

    2013年9月6日,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指出,當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仍存在總量不足、標準不高、運行管理粗放等問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將有利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拉動投資和消費增長,擴大就業,促進節能減排。因此,在總理強調“走新型城鎮化道路”之后,我們必須吸取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經驗教訓,走好新型城鎮化這條路。

    城市規劃,能源先行

    傳統城市發展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是建設在先規劃滯后,城市的迅速發展導致了城市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如今,各界愈發意識到城市規劃作為政府調控城市空間資源、指導城鄉發展與建設的重要公共政策,與能源規劃有著密切的聯系。但目前,在國內各類城市總體規劃、詳細規劃中,除了包含城市供電、供氣和供熱等規劃外,很少涉及能源規劃,由此可見城市規劃中能源規劃意識的相對淡薄。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的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北、上、廣、深等大型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人們的住房需求隨之增長,這意味著建筑能耗也在隨之增加,包括用電、制冷、供暖等。當前的焦點問題是,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劃,卻沒有與之匹配的能源規劃,這就很容易出現能源分配不均、分配不足等現象,從而制約了城市的發展。

    當前的城市規劃更注重經濟戰略規劃和空間規劃,能源方面的部署也存在前瞻性不足的問題。隨著綠色生態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能源規劃在新型城鎮的發展規劃中理應先行。在這方面,一些企業已經走在了前面。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曾提出“構建新型城鎮能源體系”的觀點,以及他們所研究和實踐的能源利用方式,恰恰是我國目前能源規劃中缺失的一部分。王玉鎖提出的“因地制宜用能”觀點認為,因地制宜地利用不同類型的資源稟賦,利用不同用戶負荷特性的互補性,加強區域能源總體規劃,實現城市不同區域用能的協同調配,達到系統能效最優和能源價值的最大化利用。筆者以為,這套能源解決方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而新奧集團提出的“系統能效牽引”概念,就是希望發揮地方政府主導權,整合城市供能體系,依托技術創新,對城市進行整體“能源規劃”。

    能源體系調整加速度

    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已成為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能源供應的持續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雖然中國擁有較為豐富的能源資源總量,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能源需求的增長,人均能源擁有量已經遠遠低于世界水平。

    當國際社會正加緊探索新能源的腳步時,中國當前主要的供能方式還是以煤炭為主,使用方法也較落后且方法傳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能源體制本身的缺陷。比如,我國85%的煤炭是直接燃燒使用的,包括火力發電、工業鍋爐、民用取暖和家庭爐灶等,煤炭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污染已居世界前兩位。在愈發嚴峻的形勢下,城市的能源規劃亟須提高到與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中國政府在《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要加快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強化節能優先戰略,全面提高能源開發轉化和利用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

    在中國新舊能源交替的現狀之下,技術創新或許是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可行路徑之一。從技術角度來講,清潔能源技術持續革新,能源成本不斷下降;氣體能源技術富有調節性,促進了不同清潔技術的互補協同;特別是信息與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多能源系統整合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這些技術的融合與創新發展,正在改變著一些城市的用能模式。因此通過技術手段可以改變城市對化石能源的單純依賴,并使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利用得到加強。

    目前國內在能源技術領域方面的探索有很多,例如,已建成的將信息網、能源網和物聯網高度融合的能源互聯網(泛能網)。它能夠將多種不同品類的能源進行嫁接、轉換,同時進行智能高效的有序配置,最終形成一個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相融合、集中式和分布式互補、供需雙向互動、能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優化的現代能源體系,通過轉變能源的生產和利用方式,打造區域能源“安全、穩定、經濟、清潔”利用,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該網目前已在北京、青島、上海、常州等多個城市進行應用,在降低用能成本的同時,在環境優化、資源節約等方面的社會效益同樣可觀。

    第3篇:傳統能源體系范文

    關鍵詞:能源;環境;SAM;范式設計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287-02

    一、問題的提出

    社會核算作為一個名詞最早源于國民經濟核算,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自然延伸。社會核算的核算對象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的整個社會現象,社會核算矩陣(Social Accounting Matrix,簡稱SAM)是其主要方法。SAM是依據復式賬戶原理,采用矩陣形式來全面描述經濟運行的一種核算體系,能夠反映經濟系統各產業部門、各類要素、機構和其他賬戶之間的收入和支出間的相互經濟聯系,具有揭示各類經濟主體之間完全聯系的特點。

    傳統社會核算是建立在純經濟系統基礎之上的,僅僅考慮了純經濟性的一面。然而在現實中,經濟與資源、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傳統的核算并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已有學者將資源和環境因素納入社會經濟核算,建立了1997年中國宏觀綠色SAM(雷明、李芳,2006)。高穎(2008)將中國2000年基礎SAM擴展為含有資源、環境賬戶的細化SAM,詳細闡述了其編制過程和賬戶數值的確定方法。已有研究尚未突出能源的重要地位。能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物質基礎,經濟發展必然會引起能源耗減以及環境質量的下降,而能源恢復和環境治理活動又會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突出能源影響和環境調整的核算體系才能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和評價的依據。

    二、地區能源—環境SAM的范式設計

    (一)地區社會核算矩陣的基本結構及特點

    地區社會核算矩陣依據復式賬戶原理,通過對經濟運行各環節賬戶的有序整合,以n×n的矩陣形式構造出一個綜合的宏觀經濟數據框架,以此反映地區經濟系統中各類賬戶的收入與支出情況,概括性的描述社會經濟現實。根據SAM表式結構的內在機制和收支平衡原則,矩陣中的每一行和每一列都代表著一個賬戶,行代表賬戶的收入,列代表支出。對于每一個賬戶來說,矩陣的行和與列和是相等的,即總收入等于總支出。地區SAM可以根據研究重點的不同,按照不同的分析需要對各賬戶結構進行進一步細化設計,劃分程度一般取決于具體研究問題和數據可得性兩個因素,具有較強的靈活性。

    在地區SAM賬戶設計中,涉及對外經濟聯系方面的賬戶需要劃分為國內其他地區和國外兩個子賬戶,以分別反映對內和對外貿易情況。在中國行政區域管理中,存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因此,在地區SAM賬戶設計中,凡是涉及政府的賬戶均劃分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兩個子賬戶,相應賬戶下的政府補貼、稅收、轉移支付、中央下撥地方和地方上繳中央等項目也要進行區分設置。

    (二)地區能源—環境社會核算矩陣設計

    在地區SAM的基礎上加入能源和環境因素,是在考慮能源和環境的前提下衡量經濟發展的成就。經濟活動勢必會造成一定的能源消耗,也會產生一定的環境污染,但是能源恢復和環境治理活動會對能源和環境狀況帶來一定的改善,只要能源凈消耗和污染凈排放在自然的可供范圍之內,那么經濟、能源、環境三者就可以處于良性循環的平衡狀態。

    本文設計的地區能源—環境社會核算矩陣是在傳統SAM的基礎上擴充了賬戶范圍,使之含有能源、環境方面的核算內容,同時保證能源、環境與經濟在核算上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地區能源—環境社會核算矩陣表是一個22×22的矩陣,行賬戶與對應的列賬戶是一致的,并且能夠根據具體需要和分析目的進行擴展或壓縮。

    三、地區能源—環境SAM范式的理論闡釋

    (一)地區能源—環境社會核算矩陣的基礎——能源—環境—經濟核算綜合體系(CSEEEA)

    在《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CSNA)和《中國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系》(CSEEA)的基礎上,突出能源與環境、能源與經濟以及能源—環境—經濟三者的相互關系,建立中國能源—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系(CSEEEA),確立能源—環境—經濟綜合核算標準和規范,進行實際能源—環境—經濟綜合核算,提供能源—環境—經濟綜合核算結果,建立國民經濟綜合基礎數據庫,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和政策評價。CSEEEA 的核算范圍:(1)能源的存流量。(2)環境資產資源的存流量。(3)環境活動的實物量與價值量。(4)與能源、環境有關的經濟活動。(5)與環境有關的社會活動及其他。

    (二)地區能源—環境社會核算矩陣賬戶設置

    1.活動類賬戶(1~4)反映各產業生產活動的投入與產出情況。活動類賬戶的收入來源于產品的供給和獲取的政府生產補貼,支出用于生產過程的中間投入、支付各種要素報酬、支付預算外收費以及交納稅費。

    2.商品類賬戶(5~8)反映市場商品的供給與需求情況。商品類賬戶的收入來源于產業部門的中間投入、居民消費、公共部門自籌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出口和省際調出,支出用于產品的供給、交納關稅、進口和省際調入。

    3.要素類賬戶(9~12)中,勞動力賬戶主要反映勞動力要素的投入及其收益分配,行表示勞動力要素帶來的收入,列表示該要素收入的分配,即勞動者報酬。

    4.機構類賬戶(13~21)含有居民、企業、政府和其他地區四個賬戶。

    5.資本類賬戶(22)核算的是總儲蓄與總投資,其反映了各賬戶的收支結余情況,列反映了各產業部門當期的固定資本形成。

    (三)地區能源—環境社會核算矩陣的特點

    1.地區能源—環境社會核算矩陣突出了能源和環境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對傳統經濟核算體系進行了補充。

    2.地區能源—環境社會核算矩陣的賬戶分類涵蓋了經濟活動的生產、分配、消費和積累環節,同時突出地區間經濟交易。

    3.地區能源—環境社會核算矩陣中采用“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兩者結合的編制方法。

    四、結束語

    作為國民經濟核算的一種表現方式,社會核算矩陣能夠高度集約地表現一國或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參與經濟運行的各主體之間的經濟聯系,為進一步構建經濟分析模型提供基本框架。本文以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將傳統社會核算矩陣擴展為含有能源和環境賬戶的社會核算矩陣,并著重考慮地區核算,設計了地區能源—環境社會核算矩陣表式。同時對矩陣中的賬戶設置進行了介紹,進一步描述了能源與環境對經濟的貢獻,以及能源恢復與環境治理活動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盡管地區能源—環境社會核算的原理和思想并不復雜,但是將理論研究具體應用到實踐中需要大量數據的支持。相比于國家層面數據而言,各地區統計資料相對來說不盡完善,獲取途徑也較為困難,這就使得編制過程中面臨著部分數據缺乏可得性的問題。同時,如何對能源恢復和環境治理部分的數據進行有效的收集和處理,如何對能源耗減成本和環境損失代價進行合理的估算對于開展編制工作也是非常關鍵的。

    參考文獻:

    [1] UN Statistics Division Envir onment Statistics Section.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accounting[M].ST/ ESA/ STAT/ SER.F/

    78 United Nations publicat ion Sales No.E.00.XVI I.17 I SBN 03-1-161431-7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2003.

    [2] 王德發.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J].財經研究,2004,(5).

    第4篇:傳統能源體系范文

    關鍵詞:綠色建筑 生態城 住宅

    1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簡介

    根據中新天津生態城( 以下簡稱生態城)指標體系中的規定,生態城內 100%的建筑均為綠色建筑。 為了規范對生態城綠色建筑的評價,規范建設、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營管理等單位的行為,中新雙方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 2006,借鑒新加坡綠色建筑標志系統( GREEN MARK)等國際先進經驗,充分考慮生態城的實際, 總結了中新雙方近年來在綠色建筑方面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制定出《 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以下簡稱《 評價標準》 以及《 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 ,并于 2009年 10 月 1 日正式實施。

    1.1基本內容

    《評價標準》由評價標準(總則、相關術語、具體條文、基本規定)、評價細則(具體闡述標準中涉及到的條文以及設計、規劃、建設、運營、管理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建筑的相關技術要求指導)、評分表(評價施工過程、工作的準確性以及效率)三個部分組成。本標準符合科學性的規律,從公共以及住宅建筑兩類建筑入手,編制對應的評價指標,輔以不同的權重體系。其中,評價各級指標的項目都包括優選以及強制選項兩種;對于中新天津生態城里建設的永久性建筑,此標準特別規定必須都是綠色建筑,且要符合所有強制選項要求,符合優選項目的則可以加分。從定性以及定量兩方面劃分措施項目,進行定性評價的措施項目,必須滿足多個條款要求才能得分,判定為通過,否則不通過;進行定量評價的措施項目,則要根據計算公式來計算此項目的累計得分,可見,定量措施可以顯示出各個項目之間細微的差異,從而保證評價過程更為科學,評價結果更為公平公正。

    1.2《評價標準》的特點

    (1)先進性和系統性。一級指標共六個,涉及到建筑的整個壽命周期,其內容也包括了周期中的各方各面,六個指標彼此關聯,系統性很強。同時,以環境指標為標準進行總體規劃工作,以保證規劃指標與環境指標相互對接、保持一致;此標準是根據國際標準并超出其規定的水平來制定的,還明確要求所有永久性的建筑都應為綠色建筑,旨在讓中新天津生態城達到國際水準,成為典范。

    (2)實用性和引導性。本標準是在具體分析了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實際情況,包括其所在區位的條件,開發、施工建設的具體情況等基礎上制定的。根據施工的不同階段(規劃設計、竣工驗收以及運用后三個階段)設定出評價的節點,分別具體做出不同的評價;標準始終沒有脫離建設生態城的實際情況,以引導規劃設計、建設施工以及管理運營等各個單位為宗旨,鼓勵其進行適當的創新,并對創新進行加分鼓勵。

    (3)可操性與公正性。評定等級時,主要通過評分標準打分,同時采取定量措施來計算各個項目的累計分數,以體現各個建設方案的不同之處,保證評價結果公平公正;同時,評分體系由相關條文、細則以及評分表組成,評分體系較為完整;評價指標項目分強制以及優選兩種,在強制項目評定出是否符合入門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優選項目來評定獲獎的等級,以保證評分過程清晰明了;此標準中的規定具體明確,操作起來也很簡單,無論是規劃設計單位,還是施工建設、管理運營的單位,都可以以此為依據完成自查工作。

    1.3指標體系內涵

    《評價標準》中的指標體系特征內涵豐富,其中對目前評價綠色建筑的幾個主要指標體系做了具體的對比和詳盡的分析。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各個國家在評價的一級指標中都對“室內的環境”、“室外的環境以及場地的環境”、“資源與材料”、“利用水資源和能源”等方面有所涉及。只是在管理運營以及涉及的創新度、操作性、成本考慮、耐久度等方面體現出了不同的特色。在《評價標準》中,對室外以及場地的環境做出了明文規定:利用好地下的空間、致力于改善環境和,同時要注意綠化建設,注意室外場地的通風以及交通組織,還要控制污染、災害等。

    在材料和資源方面,《評價標準》中把建筑造型要素簡約,無大量裝飾性構件和施工現場 500 km 以內生產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總質量的 70%以上作為強制項內容。優選項中主要對材料的合理選擇和可再循環材料使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發現,該標準指標體系在參照國內外框架體系時,還根據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的需要設計了一些針對性較強的項目和標準。而在歐美標準中則強調材料對生命周期的影響。運營階段的實際使用效果是對綠色建筑實現程度檢驗。除美國 LEED 評價體系外其他各國都依據本國特色設立了運營管理指標。這種設計是對早期設計和施工的檢驗,是前期評價工作的延伸檢驗。

    2綠色建筑的發展策略

    2.1構建多維度技術體系

    不同于傳統建筑單一、獨立以及相互割裂的技術體系,綠色建筑的體系復合性叫強,多個維度彼此關聯。具體分成3個層次:首先是綠色建筑作為城市中的單體模塊分配給它的功能配置;其次是綠色建筑個體內部的技術集成系統;最后是從全壽命周期角度對綠色建筑在設計、施工和使用各方面構建出技術的綜合體系。綠色建筑進行技術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整個城市以及單體建筑,兼顧到建筑各階段技術集成及其內部專業技術系統的不同。

    2.2走集成優化路線

    同時,在技術的組織方面,綠色建筑也存在方式上的變革。傳統建筑的技術組織封閉且相互割裂,沒有完整的體系,組織模式也沒有模塊化,而綠色建筑則可以實現這些目的,并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各項技術的作用,使其達成最佳狀態。“技術集成度是最大限度發揮各種技術優勢的關鍵所在”。 如果只是分別對各部分工作效率進行提升,系統的整體效率反而容易降低,同時,在滿足功能需求時,如果不做好技術的優選,不分主次地對各項技術做簡單的疊加,也會使系統發生沖突,增加了成本。因此,綠色建筑的技術設計應當注重整合思想,同時注意優化集成技術的工作,以發揮出技術的最大效用。

    2.3推廣分布式能源系統

    分布式能源系統即在不大的區域中,將水能、風能等可再生的能源以及煤氣、天然氣等新能源加以利用,形成電、冷、熱三聯供的裝置,再配以其他相關裝置所組成的集成系統。分布式能源系統可以根據不同用戶對能量的需求,使能源在用戶端可以進行“梯級利用”,不浪費可用的能源。同時,分布式的能源系統具備環保性能,適應就地生產、供給能源的方式,能源的成本較低,可靠性和安全性較高,也能給用戶提供比較寬泛的選擇。傳統的集中式能源系統不僅在應對高峰期以及突發災害時存在一定難度,而且傳輸能源的過程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費。以采暖供能為例,在我國的北方,冬季建筑物采暖的耗能達1.3億t標準煤,占全國能源生產的11%,向空氣中排放的CO2達1.9億t,SO2約300多萬t,煙塵30多萬t,如果采用建筑物小規模聯供技術, 相對于目前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技術相比,污染物排放較少,有助于改善目前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第5篇:傳統能源體系范文

    關鍵詞:創新型;新能源;課程體系;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8-0109-02

    能源危機與環境污染一直都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主要障礙,鑒于新能源迅猛的發展趨勢,我國各高校也緊扣新能源產業對于高素質人才需求量大增的趨勢,我校也于2012年成立新能源學院,成為學校重點發展的學科,現在很多高校都開設了能源材料與器件的專業,旨在把加強新能源領域專業化人才的培養作為教育教學的首要目的,這也與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是緊密聯系的。[1]

    一、新能源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能源問題與環境問題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兩大基本問題,傳統能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氣將在幾十年內耗盡,大力發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是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對維護我國能源安全以及環境保護意義重大,由此進入了能源發展的黃金階段。[2]我國對于新能源產業傾注了很多心力,雖然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相比于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還是相對落后,但在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發展也突飛猛進并且規模迅速擴張,同時也推進了新能源專業在大學教育中的迅速發展。[3]低碳、節能、環保作為現階段我們支持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提出并推行的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模式,發展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而建設以此為基礎的新能源專業教育則是我國的戰略重點和全面教育的重要方向。[4]

    二、課程改革的意義

    大學就是學生與社會最接近的一個階段,是現代社會培養人才和傳承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5]開設新能源這個專業就是為了適應人才的需要,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在全世界范圍內面對的能源危機。在教育理念上,我們一直致力于讓學生全面發展,對于新能源專業課程的開設,不僅要培養學生對于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掌握,還要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大學期間合理地做出職業規劃,讓學生擺脫死讀書的模式,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從現有的教學成果來看,新能源專業的課程體系的建立還并不完善,下面,我們將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實踐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來進行初步的探討。[6]

    三、課程體系的改革

    1.教學觀念的改革,實現教學多樣化。改革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所謂發展就是要擺脫舊的觀念形式,而創新則是必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需要,國家迫切地需要創新型的高科技人才,而在培養的過程中,長久以來的教學過程總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配合與接受,這樣的教學理念并不利于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思考創造的能力,因此要做出改變首先就要從教師的教學觀念上開始,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會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一些枯燥的概念定義,而是注重引導和開發,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其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從根本上突破傳統的教育理念突破教育的瓶頸,才能激發內在未開發的潛能,為社會輸送更加優質的人才。[7]

    此外,對于傳統教育中的“以師為尊”,應該用更為現代的方式來理解: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是由學生來擁護教師的教育,這是一個互相促進互相學習的過程。課堂的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結果,這就需要老師講授知識同時也要讓學生更為放松地學習,在講授中多些課堂的討論,真正地參與其中正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2.課程內容的改革,實現課程的多元化。隨著新能源的不斷發展,對材料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涉及的方面也越來越廣,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覆蓋也不斷加強。對于新興的學科的建設,一切都在摸索中,對于課程的設置也同樣,我們強調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并能夠把所學的理論自如地運用,在現今,我們的教學內容也要跟上這種變化,除了傳統的教材學習,我們需要把這個行業的前沿科技和發展趨勢加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了解行業的發展有助于更好地學習,同時教師應該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轉換為實踐教學的內容,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更加貼近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忱。

    現在教學改革在很多學校都在進行,但多為“閉門造車”,課程的體系并沒有與企業真正地結合,一味地追求新意,很多學生的學習并沒有實際價值,花費時間學習了無用的知識,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個課程的核心體系和相應的教學標準。[8]

    3.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教學實踐化。新能源專業屬于工科,側重于實踐,現行的教育體系中理論課設置較為單一,缺少實踐相輔助,枯燥的理論學習會增強距離感,在大的信息量的沖擊下,缺少互動思維就會影響到知識的理解,這樣就需要積極推行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要實行培養過程合作化,創建一個師生共同研究共同學習的環境,避免傳統的教學中老師講授學生被動地聽,重點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探索、分析、歸納和綜合的能力。[9]可以在實驗中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形式,推行探索型創新性實驗,完成驗證型實驗到開放型實驗的轉變,充分發掘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理論與實踐互相促進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與老師的互動明顯增加,并且會主動查閱相關的資料與老師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實現了多生一師到一生一師的轉變,也就是從被動聽講到主動學習的過程。

    除了在學校里的實踐,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如何使學生得到鍛煉?這可能就需要加強校企聯合的雙向互動,這樣企業可以在學校里找到適合于產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還可以獲得更為基礎性前沿性的技術支持,同時也為學校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實踐平臺,一方面引導學生參與生產實踐,同時,也使得學生具備較高的就業優勢,同時有助于幫助學生擴展就業的渠道。[10]

    4.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實現考核多元化。考核一般是教學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教學成果檢驗的一個標準。無論是在中高考中還是現在的期末考試,學生都在經歷著“一考定終身”的考核方式,在現行的教改方案中有提出,要實行文理不分科,英語科目一年多次考,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所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某種程度上它是具有導向作用的。考試有其合理性,但同時也束縛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忽視了學生自身能力的檢查,因此采取哪種考核形式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和質量,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我們會對傳統的考核方式進行如下改革:

    首先,我們現在的成績比例是按照試卷70%與平時30%分配的,這也就是說平時的表現包括課堂的表現與掌握知識的程度在總成績上沒有起到主導作用的,導致學生普遍的情況就是考前突擊,僅僅是考試前應試的準備就得到好成績。這樣的數字是不能夠反映學真實水平的,我們可以把平時成績分為出勤率,還有課堂的討論性發言和一個學習報告等多個方面,讓老師跟學生自己都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并適當減小試卷成績的比重,這樣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不會出現一個學期只有一個月學習的情況。其次,就是對考核內容的把握。對于新能源這個學科來說,我們接觸的課程會涉及到很多的公式和運算,一般的考核都會側重于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對于學生我們總是強調創新,學以致用,因此考試的內容應該是靈活地運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可以以寫論文的方式,這當中可以包括在做專業實驗時自己的收獲和見解。當然試題具有靈活性,考試形式也不一定要一板一眼,可以允許通過網絡等途徑查閱相關的資料,這樣靈活多樣的考核形式不僅實現了整個教學機制的有效管理,也更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

    四、總結

    21世紀是一個改革發展的新時代,同時也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要求。在教育改革中課程體系的改革又是核心,因此新能源的課程改革是勢在必行的。通過對現行教育模式的分析和總結,我們對于課程的教學觀點、教學內容、教學實踐以及對于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了一些有意義的實踐和探索,在這個能源發展的大時代背景下,要使教育教學跟上日益發展的科學技術,培養出新世紀合格的高科技人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惠晶.新能源轉換與控制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53-54.

    [2]左然,施明恒,王希麟.可再生能源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5-16.

    [3]朱敏.我國新能源發展過快的后遺癥不容忽視[N].中國經濟時報,2012-07-30.

    [4]高鳳香.基于思想政治視角的大學生低碳經濟教育略論[J].價值工程,2011,(2):228-229.

    [5]蘇文佳,王謙,何志霞.面向新能源專業的“可再生能源”課程教學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3,(3):115-116.

    [6]張露露,楊學林,倪世兵.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概論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4,(6):67-68.

    [7]陳春香,李嘯驄,梁志堅,胡利坤.“新能源發電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5):612-63.

    [8]林濤,段春燕,盧東亮,歐陽萍.以“項目任務驅動法”為核心的光伏應用技術專業核心課程體系與教學設計[J].新課程.下旬,2013,(4):2-3.

    第6篇:傳統能源體系范文

    也就是說,中美兩個大國就在這次危機的轉型戰略中采取了不同的異步戰略,這種不同戰略的本質就是中美在未來的全球分工中采取了不同的國家競爭戰略、不同的增長道路

    美國:推動新能源發展

    周 淇

    氣候變化問題是能源和環境兩個問

    題的結合。在布什執政的8年中,美國一直拒絕承認存在緊迫的氣候變化問題,而是試圖把全球變暖說成是一個愚蠢的和誤導人的“神話”,因而頑固地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但是,從目前的跡象看,奧巴馬入主白宮后,美國在氣候變化方面的政策將發生重大改變。

    奧巴馬的氣候變化政策主張

    奧巴馬曾表示,氣候變化將成為美國在國際對話中的主要議題,其最有代表性的表態是2008年11月18日通過錄像向聯合國氣候會議發表的演講。奧巴馬明確表示,氣候變化“將繼續削弱我們的經濟,威脅我們國家的安全,現在是我們一勞永逸地同這一挑戰作斗爭的時候了”。

    值得注意的是,奧巴馬不是孤立和消極地看待同氣候變化的斗爭,而是認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與振興美國經濟是一致的。對清潔能源的開發是振興美國經濟的一部分,它能夠創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成為美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奧巴馬還強調,能源和環境問題與美國的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在處理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美國的安全將得到加強。

    上述演講在國際上被看作是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布什時期的結束和奧巴馬時期的開始。法國前環境部長布利斯?拉蘭德說,歐洲對奧巴馬尋求可再生能源的許諾感到振奮,歐洲一直在推動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承擔更大的領導作用,如果美國確定了這個雄心勃勃的環保目標,那么其他國家就將被推動。

    2008年12月9日,奧巴馬同前副總統戈爾和當選副總統拜登會面時再次強調,氣候變化是一個緊迫的和涉及國家安全的問題,“一旦我上臺,你可以確信美國將重新積極參與這些(關于氣候變化的)談判,并幫助領導世界走向一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全球合作的時代”。他強調,美國不僅將減少自己的溫室氣體排放,而且還要推動訂立國際協議并確保每一個國家都完成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

    奧巴馬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表態,是由于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理念。其實早在參加總統競選前的很長時間,他就開始關注氣候變化問題。2006年,奧巴馬在擔任參議員的第二年,就與另一名參議員一起提出了兩個議案,一個是要求提高燃油經濟的標準,另一個是鼓勵使用替代燃油。他還曾批評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幾乎沒有作出任何努力來提高能效,以減少美國對外國石油的依賴。

    奧巴馬的新能源計劃

    到目前為止,奧巴馬已經提出一些與新能源有關的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在未來的10年中投資1500億美元刺激私人開發新的清潔能源,在這一過程中創造500萬個就業機會。

    ――到2012年使美國的電力有10%來自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有25%來自可再生能源。這是一個最引人注目的指標。

    ――到2015年,使在美國使用的汽車中有100萬輛采用油電混合動力,使在美國制造的汽車達到每加侖汽油行駛150英里。

    ――在美國建立一個“碳排放限制和交易制度”,限制大工業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具體做法是,給每個企業都規定一個排放上限,未達到上限的企業可以把多余的排放配額出售給其他可能超標的企業。

    ――建立一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度目標,到2020年把排放降低到1990年的水平,到2050年實現把溫室氣體排放減少80%的目標。

    ――提高燃油經濟的標準。

    為了實現其目標,奧巴馬已經挑選一批贊同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科學家來擔任能源和環境部門的領導。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巴馬提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擔任能源部長。朱棣文一直致力于氣候變化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工作。他認為,美國在恢復經濟的過程中,應該走開發可再生能源的道路。奧巴馬還提名哈佛大學物理學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氣候變化問題專家約翰?霍爾德倫擔任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提名曾批評“布什政府不尊重科學”的環境科學家簡?盧布琴科擔任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局長。新任命的能源和環保官員都是支持把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當作緊迫行動目標的人。在過去的8年中,他們由于布什政府抵制國際減排協議并拒絕制定保護瀕危物種的法律而無所作為。

    (摘自《望新聞周刊》2009年第5-6期)

    中國:應對之策

    中國是在一個沉疴嚴重的傳統機制上建立當代中國的能源生存方式和生產方式的,模仿、滯后和引進成為發展的主要策略,這個機制使我國失去了在能源方面的開創力。維持一個巨大的出口能力,本可以成為中國建立創新能源結構的千載難逢的歷史機會,中國的需求大,發展的機會就應該大,機會大就應該使自身能夠實施大規模的技術創新,但是能源發展卻往往成為中國的負擔。

    “機會成為負擔”這是改革中最大的浪費,為此,中國需要研究跨產業的中國能源大戰略。

    2009年中國能源發展的戰略框架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國家能源局公開的資料來看,中國能源戰略制定的基點就是要“善于從國際國內條件的相互轉化中用好發展機遇,從國際國內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創造發展條件,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扎扎實實辦好自己的事情”。

    這個基點注重了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平衡作用,卻忽視了以能源產業帶動整個國民經濟改革的先鋒作用,忽視了以中國能源產業為基礎實施大規模技術革命以應對危機的創新轉型,這是目前中國能源改革基點的不足,也說明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一個應對危機轉型完整的能源戰略。風電行,核電行,中國能源轉型的戰略必須先行。

    根據上述資料,目前中國確定的能源轉型的戰略框架可概括如下:

    其一就是積極拉動內需,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主要包括加強優化能源結構,發展帶動效應明顯的核電項目、風電項目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設,關系全局和戰略安全的煤、電、油、氣跨區域輸送通道建設,石油、天然鈾等戰略物資儲備設施建設,以及農村電網、城市電網和城市油氣配套管網,下達中央安排的能源領域財政資金等六個方面。

    這基本上是一個工程拓展計劃,也是任何一屆政府都必須制定的常規能源投資規劃,這種安排沒有解決中國發電、輸電、供電、用電的戰略轉型問題。

    從發電體系而言,中國迫切需要確定石油、天然氣、核能、煤炭、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氫能和生物質能等重新整合的具體結構調整問題。上述計劃沒有確定可再生能源對傳統能源的可控制的替代轉型戰略問題,它說明中國在新能源的發展目標方面是模糊的,這是改革之大忌,發展之所戒。

    從輸電體系而言,上述計劃仍確定以高壓、特高壓輸電運行體系為主,沒有涉及到營建超導示范工程,它說明了中國在新能源的戰略管理方面存在著盲區,這個戰略缺憾必須立即修補。

    我國確定的電網體系仍然是發展高壓、特高壓輸電運行體系,沒有確定以超導和納米材料以及智能電網改進輸電損耗問題。

    從供電、用電而言,這個計劃也缺乏建立分布式能源和智能電網管理的戰略轉型安排,在供電、用電的體制改革方面存在著嚴重不足。

    其二就是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能源結構調整。

    主要包括2009年將繼續推進“上大壓小”,計劃關停小火電機組1500萬千瓦,同時加快大型、高效、清潔燃煤機組的建設。采取措施解決小煤礦小、散、亂、差等突出問題,促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要繼續加強國家規劃的13個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制定鼓勵加快風電發展的政策,加快我國西南水電開發,加快太陽能等新能源的發展。

    這個計劃初步勾勒了我國以風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轉型問題,但是,對于現有能源結構中煤炭的清潔使用缺乏戰略前瞻性和改造計劃,倘若不能有效地解決煤炭的清潔使用問題,就不能說中國能源結構實現了重大調整。

    其三加強國際合作,擴大利用海外能源資源。

    主要包括加強國際能源對話交流,擴大海外油氣資源合作開發,加強能源資源戰略儲備。具體而言,利用國際市場價格大幅回落的時機,增加油氣資源的進口。抓好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建設,中哈二期石油管線建設,積極推動中緬油氣管道項目建設工作,提高我國能源安全的保障程度。

    能源外交方面,可以通過投資和市場兩個途徑進行,其中市場性的國際合作的核心就是建立全球能源定價機制中的中國定價體系,我們需要一個以中國為基礎、由國際投資者廣泛參與的能源現貨和期貨運轉體系,金融海嘯為我們建立這個定價體系提供了機遇,我們不應該對這個機會視而不見。

    其四就是增強自主創新,推進能源科技裝備進步。

    主要大力推進煙氣脫硫、脫氮、等離子點火、6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百萬千瓦空冷機組、特高壓輸電、非糧生物質能源、生物柴油、深海勘探、煤清潔燃燒利用、煤層氣開發、瓦斯綜合利用等能源技術。組織好大型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大型油氣田和煤層氣勘探開發兩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

    首先,上述安排沒有解決中國能源科研的戰略管理體制問題,比如,我們的國有能源科研機構,是集中在國家能源主管部門好,還是目前的分散好?而且沒有確定這個“國家隊”如何與大學、內外資企業的能源科研機構形成多層次的創新體系。其次,上述安排沒有將煤氣化、超導電力技術、天然氣水合物、氫能電池等作為戰略重點,暴露了中國在重大能源技術上的管理不足。

    其五就是抓住有利時機,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

    主要包括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國內成品油價格實行與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有控制的間接接軌。改革目前電煤價格實際存在著“動力煤市場價格與電煤合同價異步并存”的雙軌制。

    解決能源價格的商品化管理問題的本質,是理順國家、能源企業和消費者利益的收入分配,應該在明確商品化改革的戰略的基礎上建立這個國民收入再分配的成熟機制。

    綜上所述,由于目前我們的能源戰略規劃仍處于起步狀態,根據國家能源局這個資料我們也只能對中國的能源戰略目標窺見百面之一斑,上述這個戰略最多也只能是一個2009年的能源工作重點,尚不可以構成為中國的能源大戰略,具有靈活調整的巨大余地,應該集思廣益,合多重創新而大成。

    根據國家能源主管部門目前這個發展規劃,我們可以初步判斷中國能源戰略存在著主要問題:

    其一,我們缺乏一個從全球分工角度認識的能源轉型戰略,危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以全球投資大革命擇優建立中國國際分工的千載難逢的機會,中國迫切需要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資源市場、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整合分工,以使中國的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衡平全球跨國公司對華投資,并可以推進中國的上市公司構建全球的市場鏈以維持中國的適度資產價格水平,為此,能源產業的轉型就是中國全球分工的重組的關鍵。

    其二,能源轉型應該成為中國最核心的技術創新,應該成為IT產業、能源產業、新材料(超導、納米)產業和社會發展合成的革命,這個革命的主導者應該是中央政府,這個改革的參與者應該是整個中華民族,這個改革的使命應該是建立21世紀的中國基本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三,我們對中國的優化的能源主體結構還沒有一個成熟的認識。

    其四,沒有確立中國解決以煤為主的清潔能源戰略轉型安排和戰略發展計劃。

    科學借鑒美國能源轉型的戰略經驗和創新設計

    從奧巴馬領導的美國能源轉型的戰略來看,美國能源產業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再造國際分工,力爭以美國自身能源的整合生產置換未來幾年2萬億-3萬億美元美國進口的能源,成功修補金融海嘯造就的美國經濟損傷。

    為此,奧巴馬已將能源改革重點置于能源戰略轉型,發展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節能汽車和電動車、改造電網、提高建筑節能設施、創新能源技術等重點領域。根據奧巴馬已做的戰略安排,2012年美國發電量的10%將來自可再生能源,這個額度2025年還將達到25%,這意味著將大幅度增加百萬以上的就業崗位。

    倘若參考2008年4月已開通的世界第一條紐約長島超導商業化電網的運行經驗,橫跨四個時區的分散電網將可以改造為同一電網,而且這個電網可以超導電纜代替現有的大部分金屬纜線,這將使美國成為集IT產業革命、能源革命和新材料(超導、納米)革命的大成者,之后,美國企業將以全球20萬公里電纜的整體改造為開拓目標,獲得歷史最大規模的市場利益。

    全球一體化分工中的中、美能源戰略轉型的鏈接性

    目前,能源改革成為了美國經濟革命的主力;而中國也選擇了以能源產業的升級改造作為拉動內需的重要領域,國家能源主管部門主要是希望這個產業抓住有利時機,轉變發展方式。

    也就是說,中美兩個大國就在這次危機的轉型戰略中采取了不同的異步戰略,這種不同戰略的本質就是中美在未來的全球分工中采取了不同的國家競爭戰略、不同的增長道路。

    中國與美國的國情不同,中國不一定走美國能源改革的道路,但是,美國是當代國際能源分工的核心力量,全球每年用于石油貿易的原油不到20億噸,其中每年美國就需要進口大約5億噸,美國的能源消費方式實際上左右著全球能源體系的運轉。倘若再加上歐盟、日本、韓國等國的石油進口量的改變,美國能源戰略的革命必將修正世界的能源生產方式,這種新的生產力必將改變世界,也將影響中國。

    因此,當代全球能源分工大廈的重建,我們不可能成為旁觀的路人,對于美國主導的能源改革,中國也不可能置身度外,對于全球能源產業的變革,我們也應該做出快速反應。

    中國對此可以有三個選擇:

    其一就是以美國能源改革的思路為先導,實施追隨或跟隨戰略;

    其二就是以美國能源改革的思路為借鑒,實施超越戰略;

    其三就是以美國的能源改革思路為試錯,實施混合應對戰略。

    從中國改革戰略價值最大化而言,能源現代化的最理想道路就是實施自主開放的超越戰略,其實質就是促使世界上傳統落后的最大能源體系一步轉型為全球最先進的能源構型,然而這對于我們戰略實施的能力有巨大要求。由此,這個戰略就有可能可求不可行;從能源改革的實際運轉能力而言,中國下一步能源最可能實施的就是混合戰略,其實質就是兼容國際和國內不同的發展要求,不同的利益需求。集合高中低的能源生產方式同時運轉以均衡增長,由此,這個戰略可改可行;從中國與世界能源革命的聯系而言,我們對美國創新的能源產業必須適應,這又將導致我們必須在推行混合戰略的同時,實施局部產業的跟隨戰略。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獲取能源的方式很多,但選擇清潔能源為第一能源的跨越式發展應該成為中國能源體系改造的重要方向;實施陸海并重,抓緊經略海洋能源開采就應該成為中國能源獨立的基本依托;以高度創新的技術革命再造中國能源結構改革的基本保障;靈活的人民幣政策應對美元本位制的國際經濟體系應該推動中國能源結構轉型的綜合力量。

    2007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26.5億噸標準煤,煤炭消費量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69.5%,改造這種以燃煤為主的生產方式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標準,使用清潔能源轉型也就成為中國能源改革必須面對的前提性、基礎性主題條件。其中,實施以氣體能源為第一能源的結構轉變,發展海洋油氣開采,推進核能建設,全面推進可再生能源建設,建設智能超導電網也就成為中國能源體系調整新的支柱領域。

    認識、把握并實施以上領域的拓展戰略并與已有的煤炭、陸地油氣相結合,將構造中國經濟發展的創新基礎。

    為此,中國應該建立以氣體能源為第一能源的氣、油、煤并舉的能源體系,并將目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分期轉型為煤的氣化使用,以實現世界上最大的煤能源體系的跨越式發展。對于中國而言這是中國能源現代化最小的改革代價,其實質就是促使世界上傳統落后的最大能源體系一步轉型為全球最先進的清潔能源結構。

    原煤的氣化使用方法有三個:

    其一:先氣化,再銷售。也即在產煤區將煤炭氣化,通過全國輸配管網銷售合成氣,它也將節省輸電過程中的大量能耗。

    其二:先氣化,再液化銷售。

    其三:強制煤炭的終端大用戶分期實現氣化使用。這對我們來說都是可以實施的。其中應該重點發展IGCC技術:整體煤氣化--蒸汽聯合循環電站工程。

    應大力推進以智能超導電網取代國家特高壓輸電網工程

    我國應該加快論證,調整特高壓輸電網的工程計劃,已有的特高壓工程完善運行,未開建的應延緩或暫停推進。對于2008年營業收入達到11556億元,正常贏利可以達到近千億元的國家電網公司而言,建議其創新主戰場應轉移到智能超導電網上來。

    特高壓電網是解決中國電網升級改造的重要戰略路徑,但不是唯一出路。 智能超導電網是21世紀解決大型經濟體系大容量、低損耗輸電的最佳途徑。

    特高壓電網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伴隨著美國、蘇聯等國用電負荷的快速增長而開始研制的,但是,沒有一個國家、一條線路特高壓電網有好運氣的。1985年蘇聯開始建設的890千米的1150KV特高壓線路投入運行,因蘇聯解體長期降壓至500KV運行。東京電力公司于1988年開始建設的190千米的柏崎-西群馬-東山梨南北向特高壓輸電線路,1992年開始建設的240千米南磐城-東群馬-西群馬東西向特高壓輸電線路,從投入運行至今,一直都以500千伏降壓運行,沒有實現其升壓到1000千伏的設計運行目標。這里除經濟需求調整的原因外,特高壓電網不是解決電網升級改造的最理想途徑是重要原因,與其爭鋒的除傳統電網外,就是超導電網,所謂的超導電纜就是采用高溫超導材料制作的電纜,與傳統電纜相比,它具有輸電過程中的能量損耗低,輸送容量大,體積小,電磁污染少的四大優點,在相同截面下,輸電能力是常規電纜的3-5倍。

    因此,在主要經濟體完成對特高壓電網的試錯檢驗之后,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丹麥和韓國等相繼開展了超導輸電電纜的研究。2004年7月10日,由北京云電英納超導電纜有限公司等研制的高溫超導電纜在云南電力公司正式并網運行,2004年l2月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與甘肅長通電纜公司等合作研制成功75m、10.5kV/1.5kA交流高溫超導電纜,并接入到甘肅長通電纜公司6kV配電網中向車間供電運行。應該說,加快中國超導電網的商業化運行已經沒有任何障礙。

    同時我們應該發展智能電網,其本質就是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需要在創建開放的系統和建立共享的信息模式的基礎上,整合系統中的數據,優化電網的運行和管理。主要是通過終端傳感器可以將用戶之間、用戶和電網公司之間形成網絡互動的即時連接,實現了數據讀取的實時(real-time)、高速(high-speed)、雙向(two-way)的效果,提高整個電網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實現綜合效率。

    目前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波爾得(Boulder)已經成為了全美第一個智能電網城市,美國多個州已經開始設計智能電網系統,GE、IBM、西門子、Google、Intel等信息產業龍頭都已經投入智能電網業務。2007年10月中國的華東電網等也正式啟動了智能電網可行性研究項目,“十一五”期間,中國電力信息化每年約有超過100億元的投資,如果從現在開始就著眼于智能電網的建設,其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由于缺乏智能電網,導致中國出現了區域性、季節性電力的短缺及局部地區電力過剩與局部地區電力短缺的情況。

    第7篇:傳統能源體系范文

    關鍵詞:節能減排;全球氣候變化;工程熱力學;教學

    作者簡介:張昊春(1977-),男,河北萬全人,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王洪杰(1962-),男,山東掖縣人,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5-0052-02

    一、歐美教學體系中的全球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教學

    工業革命帶來的現代經濟增長,使人類的物質財富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擴張。但是,由于這種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是以使用化石燃料為基礎,化石能源生產和消費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化,引發了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象災難、海平面上升,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為遏制全球氣候變化,人類必須大幅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必須建立在低碳基礎之上,通過低碳發展,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發展碳吸收技術,以及節能減排、產業升級、消費模式更新和制度創新,大幅提高單位碳排放的生產效率,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的重大進展。這種變化代表著一種新發展模式的出現,必將深刻地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節能減排事業是國家基本國策,也是當代高等工程教育中必然要深入和強化的教學內容。但是,目前沒有將其全面而系統納入現有的高等教育培養體系中,在教材、課堂教學和素質培養過程中并沒有占有相應的重要地位,如何在現有的教學體系中整合這部分內容成為教育者共同關注的問題。

    2007年,受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美國Connecticut大學舉辦了名為“Frontiers in Transport Phenomena Research and Education:Energy Systems,Biological Systems,Secur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anotechnology(傳輸現象研究和教育前沿:能源系統、生態系統、國家安全、信息技術和納米技術)”的研討會。國際工程熱力學領域著名學者,美國內華達大學機械工程系的Yunus Cengel教授做了題為“Green Practices into Engineering and Non-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工程中引入綠色實踐及挑戰氣候變化的非工程教育)”的特邀報告,加拿大皇后大學的Patrick Osthuizen教授做了題為“Some Factors to Consider in Teaching Renewable Energy in an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Program(在工科本科生教學計劃中講授可再生能源的一些考慮因素)”的報告,旨在改進現有的工程教學體系,從而保證發達國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全球領導力[1]。

    實際上,長期以來,與氣候變化、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相關的教學和素質拓展內容在歐美的《工程熱力學》教材與教學體系中一直得到很好的整合,涉及現實中與能源相關的經濟、設計及國家安全問題,既學以致用,又幫助學生提高對工程實踐及安全的意識,還提高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代表了當前國際領域內工程熱力學教學的最高水平。如美國內達華大學(里諾校區)Yunus A. Cengel教授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授Michael Boles合著的《Thermodynamics:An Engineering Approach》一書[2],是全球范圍內最為暢銷的工程熱力學教材,迄今為止已更新至第7版,其中關于能源與環境、氣候變化及能源有效利用的非傳統經典內容在書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彰顯了在前言中作者談到的著書宗旨:talks directly to tomorrow's engineers in a simple yet precise manner,that encourages creative thinking,and is read by the students with interest and enthusiasm(直接與未來的工程師以一種簡單而精確的方式對話,鼓勵創新性思維,讓學生讀起來感興趣并有熱情)。另一個例子是國際工程熱物理界著名學者Heniz Herwig教授所著的《Technische Thermodynamik(工程熱力學)》教材[3],包含了溫室效應及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德國的實際應用案例。

    二、教學內容的重新分配與系統整合

    工程熱力學是研究熱能和機械能相互轉換規律及熱能有效利用的科學。“工程熱力學”課程是熱工、市政、航空航天等多個工程類專業的重要技術基礎課之一,課程的教學目的和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能量轉換的基本規律,并能正確運用這些規律進行熱工過程和熱力循環的分析計算[4]。本課程的學習不僅為學生學習專業課程提供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而且為學生畢業后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和參加科學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理論基礎。以提高能源轉換效率為核心內容的“工程熱力學”課程與該主題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可以在傳統的教學內容中納入現代元素,課程教學內容的重新分配與系統整合如表1所示。

    三、實踐性環節

    在實踐性環節中,[5]結合工程專業的科技創新活動,通過課程設計和課程論文,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自己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獨立研究能力,論文題目有中國可再生能源利用現狀調研、日常生活節能方案、教室照明用電浪費情況調查、航天系統能源設備調研等。

    表2給出了一位2006年本科生完成的《個人節能計劃與實踐》的主要內容。

    四、總結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節能減排是當代高等工程教育中必然要深入和強化的教學內容,但是目前尚未在教材、課堂教學和素質培養過程中占據相應的地位,在現有的教學體系中全面而有效整合這部分內容,業已成為國際工程教育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歐美大學《工程熱力學》的教學體系中有效整合了氣候變化、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的內容,代表了當前國際領域內工程熱力學教學的最高水平。

    筆者在寬專業和多學時“工程熱力學”教學實踐中,將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節能減排密切相關的國家政策、全球能源利用與環境污染現狀、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新能源技術與工程熱力學各教學章節環節相整合,并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工程熱力學”課程教學與氣候變化與節能減排的整合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楊玉順,張昊春,賀志宏.工程熱力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2]張昊春,王洪杰,竇亞茹.高等工科《工程熱力學》創新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J],黑龍江教育,2010,(3):153-155.

    [3]T.L.Bergman,A.Faghri,R.Viskanta.Frontiers in transport phenomena research and education:Energy systems,biological systems,secur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ano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J.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51,2008,4599-4613.

    第8篇:傳統能源體系范文

    1.1 經濟發展現狀

    “十一五”以來,廈門市工業發展迅速。由《廈門201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可得:2013年廈門市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3018.1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99億元,增長0.2%;第二產業增加值1434.79億元,增長11.1%;第三產業增加值1557.38億元,增長7.7%。2013年,廈門市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4678.45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完成產值3294.49億元,比上年增長19.1%;輕工業完成產值1383.96億元,下降0.4%,重工業與輕工業之比為2.4:1。第二產業是廈門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工業是廈門市經濟的支柱,尤其是重工業。而工業是廈門最大的用能主體,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廈門能源消費走向。目前廈門市工業用能仍然以煤、電為主,都會產生大量碳排放。如表1所示,廈門市工業主要消費的能源產品是原煤、熱力、電力、燃料油等,雖然排碳主體原煤的消費比重有所下降,但是絕對數量值仍然很大,是廈門工業消費的主要能源產品,工業成為廈門市最大的排碳主體。

    從近幾年三次產業對廈門生產總值的貢獻來看,根據廈門經濟特區年鑒得到的數據,可得到圖1。如圖1所示,第一產業貢獻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占比很低。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貢獻率都在50%左右。從總體趨勢上看廈門第二產業的比重在大部分時間里都大于第三產業,且占比較高,其中主要以傳統工業為主。在產業結構中,傳統產業占比過高不利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廈門市低碳經濟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2 能源消耗

    廈門是以原煤、電力、石油制品等作為工業能源的主要消費主體,且工業是廈門經濟發展的主體,工業能源消耗情況將很大程度地影響這廈門能源消費走向。由《2013年廈門經濟特區年鑒》可得2013年廈門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消費原煤490.74萬噸、消費電力917986萬千瓦時、綜合能源消費量545.26萬噸標準煤。廈門市能源消耗量仍很大,且其主要消費的能源種類多數都極易產生大量的碳排放。因此,能源問題是廈門發展低碳經濟的面臨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問題。

    1.3 經濟發展方式

    30多年以來,廈門雖然經歷了飛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然而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土地、勞動力、資源的大量投入以及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屬于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在能源利用方式上,廈門大部分加工制造企業也沒能從根本上改變粗放型的生產方式,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效益的中小型低端制造業仍占很大比重。而以燃燒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粗放型能源利用方式將會產生的大量廢氣、廢水和廢渣,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廈門市發展低碳經濟的重大阻礙之一。廈門市應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集約式增長,提高生產效率。

    2 國內外發展低碳經濟的財稅政策對比

    2.1 國內外現有財稅政策對比

    在全球氣候變暖和溫室效應的壓力下,世界各國都意識到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各國政府都為了實現本國低碳經濟的發展采取了相關措施,提出并實施了促進本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廈門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要與時俱進,跟上時展的步伐。本文選取國內一些省份、國外一些國家的低碳財稅政策與廈門市采取的相關低碳財稅政策進行對比(見表2)。

    2.2 廈門低碳財稅政策存在的不足

    1.稅收體系不夠健全。迄今為止,我國仍未真正建立起比較完整健全的環境稅收體系。在低碳經濟發展的環境稅制研究方面,許多發達國家都探索出具有本國特色的稅收體系。如表6中美國、英國、日本都已經在本國實行了較為完善的環境稅收體制,開征了多種針對低碳經濟的稅種。與這些發達國家相比,在我國的稅收體系中,只存在少部分帶有溫室氣體減排性質的稅種,其中主要是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缺少獨立的環境稅種,針對性不足,影響了其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導向作用的發揮。

    2.政策體系覆蓋面小。廈門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主要表現為設立財政專項資金,扶持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具體措施主要有實施綠色照明工程、重點單位分類監管、示范項目帶動建筑節能等。然而,由于政府財力有限、投資項目過于分散等原因,雖然在節能減排和新能源發展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這些政策都比較分散,未能形成全面系統的政策體系。此外,廈門財稅政策主要涉及工業改進技術、加大節能力度,建筑節能等,在居民低碳消費、低碳生活等方面并沒有相關地方財稅政策支持,覆蓋面比較小。

    3.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對低碳資源和低碳產品給予財政補貼是減少碳排放一項重要的財稅手段。中國雖然在“十一五”期間不斷加大了對節能環保的預算,但是,節能環保方面的財政預算占全國財政預算的比重仍比較低。加上地方財力有限,我國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財政預算支持制度,低碳經濟的發展仍存在很大的資金缺口。廈門雖然經濟比較發達,但是由于支持科技創新,推廣低碳技術需要投入大量的財政資金,不僅需要大方政府財政支持,更需要中央財政預算的大力投資。

    3 廈門發展低碳經濟的財稅政策建議

    3.1 建立健全低碳稅收體系

    廈門發展低碳經濟,應該充分發揮財稅政策作用,在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國外低碳財稅政策經驗,建立一套完善的、有針對性的稅收體系。以資源稅為例,我國目前雖然已經存在資源稅這一稅種,但是這個稅收法規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問題或缺陷,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中國目前征收的資源稅,難以達到遏制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的目的,不能有效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國在資源稅征收上,應該進一步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除了對礦產品、鹽征稅之外,將耕地、林地、土地、地下水、原木、電等納入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內,建立全面系統的“綠色稅收”體系。[3]

    3.2 擴大低碳政策覆蓋面

    系統性的低碳經濟政策體系,特別是低碳財稅政策體系,應該包括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一是財政支出政策體系,可以激勵市場主體進行節能減排。二是稅收政策體系,可以約束市場主體的耗能排放行為。

    1.財政支出政策體系。目前,我國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主要是對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項目實行財政補貼,其中廈門主要通過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及支持相關低碳產業。從財政政策上看,都屬于財政補貼范疇。對于其他財政政策工具,如政府采購、轉移支付、財政貼息擔保等的使用比較少見,財政政策比較單一。因此,我國應該加快建立健全低碳財政政策體系。

    2.稅收政策體系。我國稅收政策對低碳經濟的重視不夠,各個稅種之間相對獨立性強,尚未形成系統性的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綠色稅收體系。因此,為了建立“綠色化”稅制,應該進行稅制調整與改革。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及所處的發展階段,比較適合借鑒第二種漸進式的改革方式。首先,可以適當加大我國資源稅、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其次,應該取消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的產品出口退稅待遇、對碳排放量大的進口產品征收比較高的進口關稅或者環境附加稅。

    第9篇:傳統能源體系范文

    “革”化石能源的命

    “革命的含義大家都知道。一般說革命,都是‘政治革命’、‘社會革命’,也就是一個階級另一個階級,有我沒你。如今提出來‘能源革命’的真正內涵是什么?是由于中國現在的能源結構,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的破壞而提出的革命。是從生產端來講的革命,就是用清潔能源去革煤炭的命,革化石能源的命。”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對能源革命的含義之所以模糊,是因為“有兩股‘勢力’兩個‘階層’”。

    王仲穎告訴記者,目前,國家層面剛提出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傳統能源那方面就提出,可以清潔用煤,發展煤炭清潔利用的技術來降低對環境的損害;可以利用天然氣發電等改革方案,因為油氣比煤炭排放更小。但是,“煤炭也好,氣、電也好,沒法從根上解決環境問題。煤是大分子固體,再怎么利用污染在那里擺著,油是液體,天然氣是單分子的CH4,這是傳統能源本身屬性決定的,用技術改變不了。”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張有生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是本次能源革命的主要推動因素。因此,低碳化、無碳化是革命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要革化石能源的命。但是,革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張有生表示,無論是從煤炭消耗帶來的嚴重生態環境和土地資源破壞問題上,還是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帶來的能源安全問題,以及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引發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都表明過度依靠化石能源的能源消費結構是不可持續的。降低化石能源,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是我們不得不做的事。

    傳統能源危中存機

    既然要革傳統能源的命,那么,在如今,我國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約占70%,非化石能源約占10%的情況下,如何革命?傳統能源在這次革命的危機中還有機遇嗎?

    有專家預測,2020年前,煤炭消費達到頂點。如果煤炭消費量不增加,產能又過剩,未來,煤炭企業怎么生存?張有生告訴記者,科學開采與合理利用是根本。煤炭開采對周圍的水資源、土地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不可調和的。目前,我國都是地下開采,這種破壞是不自然的,除非不開采。怎么實現劣勢開采、清潔生產,這是未來企業面對的巨大挑戰。現階段,煤炭企業只有做到清潔高效綠色安全才能生存下去。在利用方面,余熱余壓利用等節能技術是促進資源高效利用的有效手段,這些技術的再次利用可取得與可再生能源發展同樣的替代效果。但是,要考慮到煤炭產業的外部性,未來在煤炭開采利用時要加入保護生態環境、水資源保護、扶墾等成本,這樣煤炭價格就會上升,但世界煤炭價格擺在那里,也不能無限制的漲價。因此,對于煤炭企業生存還是很艱難的,但對國家而言,是煤炭轉型的大好時機,至少窗口期出現了。

    張有生認為,傳統能源里的油氣的機遇主要是讓非常規領域發展起來。非常規能源,既包括非常規天然氣,也包括非常規的石油。張有生指出,在2030年前,主要革命支柱還是天然氣。他告訴記者,美國的頁巖氣革命,使其成為了世界性的能源價格洼地,低價能源引起的低成本,又抵消了人工的高成本,導致美國實體經濟出現“產業回流”的現象。僅僅是非常規天然氣技術的變革,就引發了這么大的變化!可想而知,一旦低碳化和無碳化技術取得突破,對國家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新能源帶來新經濟增長點

    能源革命,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代表著未來發展的方向。一個能源體系的建立,可能需要20年至40年,或許更長。那么,目前,在我國現有能源體系下,革命應該如何走?王仲穎提出,能源革命應分兩步走,首先,在現有能源和電力體制短期內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可結合已有政策體系設計針對性抑制化石能源消費,增加清潔能源比例;其次,加快能源革命步伐,促進電力系統改革,形成一個高效、合理的能源體系。

    在增加清潔能源消費比例方面,王仲穎建議,一是提高電網對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接納和地方消納能力;二是研究制定化石能源稅或二氧化碳排放稅政策,真實反映化石能源的社會成本,抑制化石能源粗放式消耗;三是鼓勵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利用,減少電網連接障礙,發展與集中式模式并行的分散電源;四是制定解決我國煤電矛盾、電力生產和電網輸送企業矛盾等重大制約問題,保障能源市場資源有效配制。

    “有效落實能源革命,將為我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為未來的國民經濟產業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王仲穎告訴記者,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屬于戰略性的高技術產業,產業鏈非常長,會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包括服務業、教育業等產業的發展。他說,“比如風電,我們直觀看到的是葉片在慢悠悠地轉,但那能發電嗎?這需要葉片上的發電機通過齒輪箱,把速度提起來,達到穩定平衡,再帶動發電機,而電頻率、電壓不能隨著風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還涉及自動控制、變頻技術等,然后再把這個地區可能出現的各種各樣的風況都事先輸入到控制軟件中才可能完成發電。實際上,風機就像一個無人駕駛的飛機在高空中飛行一樣,涵蓋了你所能想象到的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比如電子、電氣、空氣動力學、氣象學、材料學、自動化等。”

    “能源革命”需要政府引導

    2013年年底,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約10%。按照“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要實現11.4%,到2020年,中國的非化石能源要占到一次能源總消費的15%。“這個目標實現起來不容易。我國‘棄風’現象還沒有解決,煤電消費還在增加,非化石能源發展阻力不小。”王仲穎告訴記者,德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集團都是“私營”的,能源蛋糕就這么大,可再生能源如果上去了,煤炭就要下來。這些“私營”企業怎么辦?于是德國現在就面臨著能源企業利益沖突的現狀。而我國的政治體制要優于西方發達國家,能源企業基本都是國有的,現在需要中央高層領導下決心,告訴大家,什么是能源生產革命?什么是能源消費革命?如果我們明確了革命方向,政府主動去引導,就不會出現德國現在能源主體利益沖突的現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1204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成人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69 |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久久怡红院亚欧成人影院| 青青草视频成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欧美成成人免费|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在线网站|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成人国产mv免费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成人禁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水|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成人在线第一页|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按摩|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国产欧美日韩成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成人观看网站a|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