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盈利能力的研究意義范文

    盈利能力的研究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盈利能力的研究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盈利能力的研究意義

    第1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義范文

        關鍵詞:網(wǎng)絡營銷;效益;中小企業(yè)

        1 引言

        網(wǎng)絡營銷是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絡、計算機通信和數(shù)字交互式媒體的功能來實現(xiàn)營銷目標的,是以網(wǎng)絡技術為基礎的目標營銷、直接營銷、分散營銷、顧客導向營銷、雙向互動營銷、遠程或全球營銷、虛擬營銷、無紙化營銷、顧客參與式營銷的綜合。它貫穿于營銷活動全過程,涉及網(wǎng)絡調研、網(wǎng)絡新品開發(fā)、網(wǎng)絡促銷、網(wǎng)絡分銷、網(wǎng)絡服務、網(wǎng)絡溝通等環(huán)節(jié)。網(wǎng)絡成為中小企業(yè)與大企業(yè)平等競爭的最佳平臺,中小企業(yè)要想生存和趕超大型企業(yè),應全面掌握網(wǎng)絡營銷特點,采取適合網(wǎng)絡和企業(yè)特點的策略,發(fā)揮網(wǎng)絡營銷對企業(yè)發(fā)展的作用。湖北省中小企業(yè)網(wǎng)絡營銷能力如何,企業(yè)開展的網(wǎng)絡營銷活動給企業(yè)帶來怎樣的影響呢?影響力如何?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國內外學者對中小企業(yè)網(wǎng)絡營銷多從必要性、對策等方面進行定性論述,而對網(wǎng)絡營銷能力與企業(yè)效益間的關系這方面定量的研究不多見。本文針對這方面內容進行嘗試性研究。

        2 數(shù)據(jù)收集和指標選取

        筆者直接利用企業(yè)黃頁信息,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了250家企業(yè)作為調查樣本,發(fā)放問卷調查。截止2009年9月20日,共收回問卷179份,其中有效問卷136份。問卷回收后進行初步分析,調查的企業(yè)涉及的行業(yè)有制造、餐飲、旅游、中介服務、化工、能源等,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這136份問卷作為分析對象。

        問卷由企業(yè)基本狀況、網(wǎng)絡營銷能力、網(wǎng)絡營銷的投入和網(wǎng)絡營銷的效果組成。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問卷共設計18個體現(xiàn)企業(yè)網(wǎng)絡營銷能力的變量,設置兩個主要表現(xiàn)企業(yè)網(wǎng)絡營銷效果的變量。如下所示:

        其中,對每個變量的選項進行賦值;選項非常符合賦值2,選項比較符合賦值1,選項不知道賦值0,選項不太符合賦值為-1,選項完全不符合賦值為-2。

        3 實證分析

        在表示企業(yè)網(wǎng)絡營銷能力的18個變量中,存在相互影響的情況。且這些因素必定有主有次,如不分主次,要求網(wǎng)絡營銷者對所有因素作特定分析和制定對策,既不現(xiàn)實又無必要,有必要加以簡化,找出最能體現(xiàn)企業(yè)網(wǎng)絡營銷能力的關鍵因素。因子分析為此提供了可行的數(shù)學模型,它的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是基于對原始數(shù)據(jù)的分析處理而得出的,具有較好的客觀性,且把眾多的變量指標綜合為少數(shù)幾個基本不相關的綜合因子,達到了降維、減少變量指標間信息的迭加和冗余。本文數(shù)據(jù)分析借助SPSS14.0來實現(xiàn)。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個綜合因子,因子的方差貢獻表略,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得到矩陣如表2。

        因子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轉方法: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

        由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前四個因子的特征值分別是1.830,1.163,1.524,1.064,均大于1,這前四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達到69.802,即可解釋總體的69.802%,它們能反映指標所包含的大部分內容,解釋力基本令人滿意。通過旋轉后因子載荷矩陣可看出,變量05、變量08、變量10和變量21在綜合因子1的載荷量較大,因此綜合因子1可認為是企業(yè)利用信息的能力;變量12和變量23在綜合因子2上的載荷量較大,可將綜合因子2看作是企業(yè)利用網(wǎng)絡客戶服務的能力;變量06、變量07和變量08在綜合因子3上的載荷量很大,因此綜合因子3可認為是企業(yè)網(wǎng)絡銷售與促銷的能力;變量15、變量16和變量17在綜合因子4上的載荷量較大,綜合因子4可看作是企業(yè)進行電子商務溝通的能力。

        由上可知,體現(xiàn)企業(yè)網(wǎng)絡營銷能力的因素大致可分為四類:利用信息,網(wǎng)絡客戶服務,網(wǎng)絡銷售與促銷,電子商務溝通。作者認為,企業(yè)網(wǎng)絡營銷的能力會對企業(yè)效益產(chǎn)生

        影響。那么,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購的呢?影響的程度又如何呢?為此,本文的作者利用分析所得的四個綜合因子和變量27與變量28分別進行了相關分析。

        表3是綜合因子1與變量27的相關分析,相關系數(shù)R11=0.719,表示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其他相關分析表格略,綜合因子2與變量27的相關系數(shù)R12=0.634,綜合因子3與變量27的相關系數(shù)R13=0.705,綜合因子4與變量27的相關系數(shù)R14=0.415。

        綜合因子1與變量28的相關系數(shù)R21=0.445,綜合因子2與變量28的相關系數(shù)R22=0.313,綜合因子3與變量28的相關系數(shù)R23=0.347,綜合因子4與變量28的相關系數(shù)R24=0.113。

        在相關分析中,一般認為相關系數(shù)R越大,其相關性越強,通過綜合因子和兩個表示效益的變量的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企業(yè)網(wǎng)絡營銷的能力和提升企業(yè)知名度聯(lián)系密切,和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關系不大。

        4 討論

        以上分析可看出,企業(yè)網(wǎng)絡營銷能力可綜合整理為四個方面的能力,包括利用信息,網(wǎng)絡客戶服務,網(wǎng)絡銷售與促銷和電子商務溝通。作者認為網(wǎng)絡營銷能力會給企業(yè)帶來實際效益,經(jīng)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企業(yè)普遍認為網(wǎng)絡在提升企業(yè)知名度上效果更明顯,利用網(wǎng)絡收集和信息及利用網(wǎng)絡銷售和促銷對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影響有但偏弱,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湖北中小企業(yè)網(wǎng)絡營銷能力總體不強,將網(wǎng)絡營銷轉化為經(jīng)濟效益的能力待提高,湖北省中小企業(yè)上網(wǎng)營銷的重點應放在如何利用網(wǎng)絡提升收入題上,充分考慮投入和收益問題。

    第2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義范文

    一、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的意義

    (1)課程改革的需求。部分教師教學思想陳舊、教學方法落后,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淡薄,應用缺乏靈活性,解決問題總是無從下手。《初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要求讓學生經(jīng)歷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了解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提高應用意識,發(fā)展應用能力。因此,教師要改變過于強調知識本位的傾向,加強知識與現(xiàn)代科技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2)時展的要求。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劇,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數(shù)學知識顯得尤為重要。每個公民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必須具備一定的數(shù)學知識,如成本與利潤、投資與債券、存款與利息等問題。數(shù)學可以幫助人們處理信息,建立數(shù)學模型,從而解決生產(chǎn)和生活問題,為社會發(fā)展服務。

    二、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的策略

    (1)提高數(shù)學素養(yǎng)。數(shù)學教師要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改革教學方法,靈活地處理教材,善于捕捉數(shù)學信息,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個性發(fā)展的自由空間。教師要以淵博的知識、深厚的功底、豐富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樹立為生產(chǎn)建設服務的觀念,將枯燥乏味的純數(shù)學問題轉化為實際應用問題,提高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2)轉化教學方式。①激發(fā)興趣。受應試教育價值觀的影響,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數(shù)學就是解題,學數(shù)學就是為了應試,題海訓練成了他們的至勝法寶,以致剝離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逐漸趨淡。教師要靈活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所熟知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創(chuàng)設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引領學生通過觀察、猜想、發(fā)現(xiàn)、類比、歸納等探索活動,將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來解決。如在“從問題到方程”教學中,教者設計“百僧分百饃”的情境:“100個和尚分食100個饃頭,大和尚每人吃3個,小和尚3人合吃1個饃頭,100個和尚正好分完100個饃頭,問大和尚、小和尚各多少人?”②創(chuàng)設條件。由于部分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經(jīng)驗,當他們面對不熟知的問題情境時往往會感到束手無策。數(shù)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念、性質、定理等內容都舍棄了生活中的原型,以形式化的邏輯語言呈現(xiàn)。教師要聯(lián)系生產(chǎn)、生活實際,為學生引入形象生動、學生易于接受的感性材料,如人口增長、商品打折、環(huán)境污染、氣候問題、方案選擇等問題。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工廠、商店、社區(qū)搜集資料、積累信息,設計應用問題。③強化聯(lián)系。數(shù)學作為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工具,與諸多學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眾所周知,歐拉、高斯、阿基米德等在數(shù)學界聲名顯赫,他們在物理學等其他學科也做出過卓越的貢獻。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的學科限制,加強數(shù)學與物理、化學、語文、地理等學科的聯(lián)系,有意識地引入相關學科問題,并運用數(shù)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如在“線段的軸對稱”教學中,教者將物理學中的“光的反射定律”引入到“打臺球”的實際問題中,“如右圖所示,白球P與球Q之間有一只球R,白球P要擊中Q,須先撞擊臺邊AB,經(jīng)反彈后再擊中Q球,如何撞擊?若白球P先撞擊臺邊AB,反彈碰撞臺邊AD后,再擊中Q球,如何撞擊?”

    (3)培養(yǎng)建模能力。部分學生基礎扎實,解題能力強,但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望題興嘆。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增強學生應用數(shù)學意識,提高學生建模能力。如教師引導學生將納稅問題、工程問題、濃度問題、分期付款等抽象成方程模型,將方案選擇、統(tǒng)籌安排、生產(chǎn)決策、市場營銷等問題抽象成不等式模型,將最大利潤、最佳投資、最小成本等問題抽象成函數(shù)模型,通過求解、檢驗、還原,從而最終解決問題。例如:某水果批發(fā)商銷售每箱進價80元的葡萄,物價部門規(guī)定每箱售價不得高于110元,據(jù)市場調查顯示,若每箱以100元銷售,平均每天銷售90箱,價格每提高2元,平均每天少銷售3箱。①求平均每天銷量y(箱)與銷售價x(元/箱)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②求該批發(fā)商平均每天的銷售利潤m(元)與銷售價x(元/箱)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③當每箱葡萄的銷售價為多少元時,可以獲得最大利潤?最大利潤是多少?當然數(shù)學建模能力的訓練不可一蹴而就,要有一個讓學生逐步適應的過程,教師要通過介紹應用背景,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能力,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或通過做針對性的訓練,讓學生嘗試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釋一些實際問題。

    第3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義范文

    關鍵詞:以能力為目標;高職英語;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2-0122-02

    隨著經(jīng)濟的全球化發(fā)展和對外交流的日益加強,外語能力已成為高職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在以“服務為宗旨,就業(yè)為導向”的職業(yè)教育指導思想下,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要把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作為高職英語教學的中心任務,并緊緊圍繞學生的崗位就業(yè)需求,培養(yǎng)學生就業(yè)所需的符合崗位需求的職業(yè)英語能力。

    然而,現(xiàn)有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仍較普遍延續(xù)著“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課文逐字逐句譯,中文“滿堂灌”,完全是傳統(tǒng)的單向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手法方面,基本上繼續(xù)使用黑板、課本、粉筆、筆記等老方式,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沒有充分使用,即便使用多媒體教學也只是停留在將黑板搬到電腦屏幕的水平,這不利于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職業(yè)素質的提高。因此,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一定要結合職業(yè)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jù)英語語言的基本特征和各行業(yè)的具體要求,合理選擇高職高專英語教材,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努力克服高職高專英語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進行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內容、方式和手段的新改革。

    以職業(yè)英語能力為

    目標的課堂教學設計

    英國教育學家羅素曾經(jīng)說過,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開始。這句話用在教學上再恰當不過了。在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依據(jù)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特點,設計一種以英語能力為目標的新的教學模式,它主要以學生英語能力發(fā)展為中心,建立新的課堂教學體系,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面試、求職的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完成本職工作的能力等多種基本職業(yè)能力。同時,課堂教學不再是講解式、填鴨式,而是通過情景創(chuàng)立、任務式、案例演練、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創(chuàng)建以高職高專學生英語技能發(fā)展為中心的互動式教學課堂,引導學生動腦、動筆、動口地親身體驗。課堂教學實際活動以模擬學生的職業(yè)生活體驗為前提,從學生親身體驗出發(fā),在“做中學”。整個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讓學生忘卻課本,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每一個步驟的設計都是開放式的,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在這些設計中學生與教師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在互動中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不斷地學習。隨著教學設計的展開,它可以成為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可以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廣闊的思維想象空間。

    教學案例

    本案例教學內容是新編實用英語第二冊第八單元應用寫作部分——英文簡歷(Applied Writing——Resume)。案例主要圍繞如何撰寫英文簡歷這個話題展開。這一題材學生很感興趣,但他們對如何撰寫簡歷,對求職該做些什么準備工作缺乏了解。許多即將畢業(yè)的學生對英文簡歷的書寫感到茫然。他們通常生搬硬套別人的簡歷,或是將中文簡歷生硬翻譯,錯誤百出,以至于讓用人單位對其英語水平產(chǎn)生懷疑,進而影響他們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此案例對學生有很好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能激起他們對將來所從事職業(yè)的向往,促使他們?yōu)樽叱鰧W校踏上新的人生征程作好準備。

    (一)能力訓練目標

    能力目標:第一,能夠結合自身技能、經(jīng)驗、教育背景撰寫完整的英文簡歷。第二,能夠發(fā)現(xiàn)并解決簡歷中出現(xiàn)的常見問題。

    知識目標:第一,掌握英文簡歷制作基本規(guī)范。第二,掌握英文簡歷基本構成要素。第三,掌握英文簡歷常用詞匯。

    (二)能力訓練任務

    第一,通過比較兩篇英文簡歷的正反實例材料,讓學生探討出英文簡歷制作基本規(guī)范。第二,通過填制表格,讓學生歸納總結出英文簡歷的基本構成要素。第三,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對相關英文簡歷詞匯歸類并進行聯(lián)想記憶。第四,提供相關資料,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特點寫出英文求職簡歷。

    (三)能力訓練設計過程

    本案例主要分為四個階段,教學活動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充當指導者角色。

    教師向學生展示一些供需見面會的圖片,以及一張煉油廠招聘操作員崗位的招聘廣告,通過提問引出本次課的任務。

    1.What does this picture show us?

    2.What should we bring with us if we go to a job fair?

    3.Can you write your own resume in English? Can you put everything about yourself — your life story — on a single sheet of paper?

    通過展示生動的求職圖片,創(chuàng)造真實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期待和向往心理,并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協(xié)作與會話交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構建,為整節(jié)課作好鋪墊。

    第二階段:任務準備(見圖2)

    在本階段中,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圍繞與任務活動相關的內容進行討論、交流,為任務實施做好相關準備。

    在本環(huán)節(jié)中,采用案例教學法,抓住典型實例,給出兩篇英文簡歷的正反實例材料,提出任務,讓學生在對比、思考、分析、討論中概括出制作英文簡歷應遵循的基本規(guī)范。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督促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用英語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然后各小組派代表在課堂上進行案例分析講解,用英語闡述各自觀點。本環(huán)節(jié)提升了學生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以及用英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Step 2 Finding out Necessary Elements in a Resume(5 minutes)

    以任務驅動為導向,教師向學生發(fā)放一張含有英文簡歷基本要素的可選項表格,提出任務,讓學生結合自身特點選擇英文簡歷中應包含的內容,讓學生在填表過程中歸納總結英文簡歷的基本構成要素,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讓學生思考如何注重英文簡歷內容,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展示自身綜合素質。

    Step 3 Action Words learning(10 minutes)

    通過小組合作對相關英文簡歷詞匯歸類并進行聯(lián)想記憶,每組成員分配不同任務收集英語簡歷中同類詞匯,讓學生自主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同時,針對學生所學為石油化工生產(chǎn)技術專業(yè)這一特點,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幕I(yè)詞匯滲透,增加與未來職業(yè)崗位相聯(lián)系的實用性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體現(xiàn)“工學結合”的內涵,以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完成本職工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質和專業(yè)能力。

    在本節(jié)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中,以崗位所需英語為目標,創(chuàng)設崗位情境,把語言知識與專業(yè)知識相結合,使其圍繞工作的需要合理地設計。針對所教學生為石油化工生產(chǎn)技術專業(yè),設計一個招聘化學分析員的招聘廣告,讓學生根據(jù)此廣告寫出英文求職簡歷,以提高學生未來職業(yè)中所需的英語應用能力,并通過交流,體驗、感悟寫簡歷的過程,提高實踐能力。

    本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評價。各小組在組長組織下評價本組學生自制的英文簡歷,并在其中選出優(yōu)秀作品。教師對優(yōu)秀作品進行點評。

    結語

    構建“以英語能力發(fā)展為中心”模式下的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設計,是以英語語言基本知識與行業(yè)基本職業(yè)技能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最新研究理論為指導,集多種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設計。通過具體案例——英文簡歷的撰寫過程來認識這個教學設計,同時,在任務中不斷拓展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各種情景交流活動,促使學生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在體驗中不斷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交流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來提升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內涵和質量,對全面培養(yǎng)學生聽、讀、說、寫、譯的能力起到作用,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能有效地使用英語交流,從而提高自身英語綜合素質,以適應未來職業(yè)崗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業(yè)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楊彥如,王文博,韓志偉.高職教學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

    [3]戴士弘,畢蓉.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教材編寫組.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4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義范文

        一、訓練學生翻譯能力的重要性

        聽、說、讀、寫、譯是學生和英語交流對象能夠進行順暢表達與溝通的最基本能力。可是一直以來,我們的高中英語教學往往只注重“聽說為先,讀寫其次”的根本原則,學生只要能夠達到聽懂,讀懂,會說,會寫就可以了,對于翻譯并無太多的要求,好像翻譯似乎可有可無。尤其是最近幾年,有些省份的英語高考試題中刪除了翻譯部分的出題內容,而且新課程標準對翻譯的能力沒有給出明確要求。這些都直接讓受高考作用的英語教學對學生翻譯能力的訓練更加不重視,造成了英語教學看輕翻譯能力訓練的情況比比皆是。實際情況是,翻譯作為一種雙語之間的交流能力,同時其還是聽、說、讀與寫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聽、說、讀、寫、譯這些基本能力的訓練之間相輔相成、互相制約,絕不能忽略任何一個。

        第一,通過翻譯能力訓練提高學生的英語翻譯水平,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英語整體水平的提升,幫助學生提升對英文文章的理解能力與分析能力。學生在進行閱讀理解的練習或者在閱讀英語文章的時候,翻譯能夠輔助他們最好的理解原文的內容。在英語教學的實際過程中,很多教師未能對學生的翻譯能力賦予充分的重視,造成學生在進行閱讀理解的時候,經(jīng)常由于句子太長或者結構過于復雜而未能真正理解句子的意義導致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進而降低了他們做題的準確性,這樣的事情在學生中十分常見。

        第二,翻譯能力不但和寫作能力相輔相成,同時和聽說能力也密切相關。翻譯雖然并不等于寫作,可是由譯文的表達立足點來看,翻譯能夠讓學生們對文章的文體、語句邏輯、句子格式、詞語選擇等有整體的理解與思考,因此掌握英語的寫作要求對于翻譯的表達十分有利。翻譯的主要教學方法就是將原文和譯文與其他各式譯文進行比較閱讀。這種比較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兩種語言之間存在的差異,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分析與鑒賞的能力,這樣不但能夠提升他們的翻譯水平,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因此,翻譯的教學和寫作能力的訓練相輔相成。另外,由于我們的母語并不是英語,所以在使用英語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過程中,會習慣性的把聽到的內容轉變?yōu)橹形?或者將要表達的內容先用中文進行整理與組織,之后再用英語進行表達,其實這兩種過程都涉及到了翻譯。即使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斷強調學生直接用英語思維來寫作與聽說,但實際情況是,真正的英語思維我們很難達成。所以,學會實用的翻譯技巧與方法能夠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以及英語聽說能力。

        第三,翻譯并不只是簡單的語言和語言之間的交流,還是充分理解對方文化的有效方式。翻譯作為跨文化、跨語言以及跨社會的一種溝通行為,其同文化相互聯(lián)系與作用,翻譯不但涉及到語言還涉及到文化以及習俗等。學生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須對對方的文化背景先做一定的了解,不然翻譯出來的東西很有可能會詞不達意,甚至扭曲對方的意思。因此,翻譯教學不光是對語言知識以及翻譯能力的訓練,同時還是對文化背景以及特色的傳播。

        二、學生翻譯能力的訓練方法

        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推進,令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加深,彼此之間的語言交流越來越多,因此翻譯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受到重視。怎樣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翻譯能力的訓練就成了高中英語教師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

        第一,從教學的起點教師必須使學生了解英語和中文在遣詞、造句以及語序安排之間存在的差異。遣詞的差異:一個句子里英語只會出現(xiàn)一個謂語動詞,但漢語可能同時出現(xiàn)很多的動詞、連動式結構等,并使用許多名詞。所以,學生進行英譯中的時候,要把英語里的名詞、副詞、形容詞、固定詞組等翻譯成中文里面的動詞。造句以及語序安排的差異:通常英語和中文的句子主語、謂語、賓語、詞序等大體相同。不過英語會有很多的詞序倒裝情況。另外,英語和中文里的定語位置也不盡相同,中文的定語位置相對固定,一般在名詞之前,而英語的定語位置比較多變,有時前置有時后置。

        第二,提高學生學習翻譯的主動性,使他們在翻譯的過程中訓練技能。翻譯不但擁有超強的實踐性,還擁有很好的創(chuàng)造性,在學習的時候,學生如果不做很多的翻譯實踐就想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幾乎不可能。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翻譯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5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義范文

    關鍵詞:中等職業(yè)學校 英文詩歌 語言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2-0244-02

    1 引言

    英文詩歌音樂感強、語言凝練、富有想象力、情感豐富,是有特色的英文教學材料,但長期以來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卻一直被忽視。在本文中,筆者在分析中職學校學生英語學習現(xiàn)狀和中職校英文詩歌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上,對中職校開展英語詩歌教學的方法進行了探討,其中重點探討了如何通過英詩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2 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英語學習的現(xiàn)狀

    英語作為常用語言,對中職校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但筆者在授課期間發(fā)現(xiàn)中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學習英語方法不正確。筆者任課的班級80%的學生中考成績低于及格線,90%的學生上課不做筆記。低分逐漸讓他們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喪失了信心[1](董淑琴,2006:198)。另外,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不足。目前,用人單位對職工的英語水平要求不斷提高。很多企業(yè)要求職工能看懂英文說明書,能與外國人進行溝通,甚至可以寫英文信函。但中職校的學生對人才需求認識不足,認為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接觸到外語的可能性很小,這直接導致學生對英語的學習需求下降,厭學情緒滋長。

    因此,中職校的英語課程必須找到學生學習需求和市場人才需求的結合點,改進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力求幫助學生認識學英語的必要性,培養(yǎng)學習興趣,增強信心,從而進一步提高語言能力,了解基本的西方文化,初步形成語言應用技

    能。[2](教育部, 2009:2)

    3 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詩歌教學的現(xiàn)狀

    目前,英文詩歌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已經(jīng)得到了重視,教材中收錄了不少英文詩歌。但中職英語教材中幾乎找不到英文詩歌,這是因為多數(shù)中職校的學生以就業(yè)為導向,需要多做聽說練習,而詩歌不實用。并且,中職校的教師很少運用英文詩歌進行教學,多數(shù)教師認為英詩難理解,學生英語學習準備不足,基本讀不懂。此外,學生對英詩的了解有限,調查發(fā)現(xiàn)在本次詩歌教學前88%的學生只讀過1-5首英文詩歌,只有8.7%的學生對英詩感興趣。

    但筆者認為英文詩歌很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兒童對童謠很感興趣能在邊唱邊讀中記住旋律和歌詞。這說明選用的詩歌只要在內容和難度方面合適,學生就能接受。實踐證明,筆者選用The Star,The Swing等童謠來講解詩歌的壓韻、節(jié)奏、意境,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學得快。因此,中職校的英詩教學還有待發(fā)展。在英詩中,學生不僅能學到語音、詞匯、句型等語言知識,還能了解英美歷史和文化,可謂一舉多得。

    4 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詩歌教學的嘗試

    將英文詩歌引入中職英語課堂,首先必須選擇適合學生賞析的詩歌,如果題材不合適、語言太難或太易都達不到教學目標。因此,在題材上,應盡量選擇與生活密切相關且積極向上的主題,如友誼、親情、勵志等。在語言上,所選詩歌以生詞少、語句通順為原則,這樣容易激發(fā)學生對英詩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其次,教師不僅要運用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體驗詩歌的意境,還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領悟詩歌的內涵。盡可能讓學生自己進入到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想象的世界中去,根據(jù)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層次從內部去賞析和體驗一首詩歌,享受詩歌帶來的美感和樂趣。[3](閆建華,張平,2004:63)

    4.1融入樂曲,邊讀邊唱學英詩

    音樂性是詩歌區(qū)別于其他文學形式的重要特征,從音樂性入手分析英文詩歌能讓學生由表及里地去感受詩歌的魅力。聆聽和朗讀英詩有助于學生認識英文的發(fā)音,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教學過程中,筆者選用了由Jane Taylor的詩歌The Star改編成的兒歌Twinkle,Twinkle Little Star。首先,讓學生邊聽邊跟著錄音一起哼唱,在歌唱中感受詩歌的重音和節(jié)奏。當然,教師還可以邊打拍子邊領讀詩歌,教師聲音的起伏變化不僅能展現(xiàn)豐富的情感還能將詩歌的節(jié)奏、音韻傳達給學生。然后,把簡單的樂理知識引入英詩課堂,將音樂的節(jié)拍與英詩的音步進行比較。例如,音樂中常見的節(jié)拍有2/4拍(強―弱)和3/4拍(強―弱―弱),這恰好與英文詩歌中的音部類型相類似。對比之后,再問學生Twinkle,Twinkle Little Star是幾音步的詩?音步類型是什么?大部分學生就能答對了。此外,詩歌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英詩的壓韻也是畢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可以讓學生學習尾韻、頭韻、內韻等英詩中常見的壓韻形式。筆者讓學生通過朗讀和比較來發(fā)現(xiàn)并歸納詩歌的壓韻規(guī)律。之后,還可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詩人為什么要用不同的壓韻方式?這些壓韻與詩歌的氛圍或主題有什么聯(lián)系?進而讓學生更加關注詩歌的內涵。

    在英文詩歌的音韻學習中融入音樂知識,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又降低了詩歌的理解難度。讓學生在朗讀中對比詩歌的格律、音韻不僅讓學生對英詩有初步的認識,還讓他們更好地感受連讀、弱讀、爆破、吞音等語音現(xiàn)象,來糾正學生在語音上的錯誤,形成地道的發(fā)音。詩歌朗讀還幫助學生克服不敢開口的障礙,增強學生的自信,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的熱愛。[4](張曉寧, 2010:30)

    4.2賞析經(jīng)典名詩,提升語言感知力

    根據(jù)Krashen等人的輸入理論,語言學習是輸入(閱讀、視聽等)――吸收(加工、記憶)――輸出(說、寫、譯)的過程[5](Krashen,1985:67)。只有學生接受了足夠的聽、讀訓練之后,其語言輸出能力才會有質的飛躍。因此,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二語習得非常重要。英文詩歌作為英語國家的最高語言形式,在措辭上是最地道的,在內容上是高雅藝術與人民生活的融合,在思想上體現(xiàn)了英美人的文化和思維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揣摩詩歌的意象、修辭和情感,領悟詩歌的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2.1意象視覺化,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詩歌是形象化的語言,能以簡短的文字展現(xiàn)生動的畫面。欣賞詩歌必須調動視覺、聽覺等多個感官,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作者的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先向學生展示幾張圖片,讓學生猜想相關的中文詩句。比如,藍天白云下,一群牛羊在草原上吃草描繪的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個游戲讓學生從唯美的畫中走進詩歌的世界,為賞析英文詩歌做鋪墊。筆者隨后與學生一起欣賞了R.L.Stevenson 的The Swing。這首詩屬于童謠,語言通俗易懂,主要描寫了孩子蕩秋千時所看到的景象。詩歌的畫面感強,明亮的畫面折射出孩童歡樂的心情。先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這些問題1. When you read this poem, what come into your mind? 2. Does the poem have rhyming words? 3. What kind of emotion did the author want to express? And how did he show it? 朗讀詩歌后,先請學生回答問題,再分析詩歌。重點體會作者的感情,引導學生從詩歌的意象和韻律入手來分析情感。這個練習讓學生在英詩的意境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掌握賞析詩歌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學生將來欣賞其他文學作品。

    4.2.2中英詩歌對比,感受語言文化的異同

    中國學生是在古詩詞的熏陶下長大的,因此英語詩歌教學可以利用漢語的正遷移效應,將英文詩歌與中文詩詞進行比較,發(fā)揮學生的中文詩歌鑒賞能力,讓語言學習觸類旁通。

    英國詩人Robert Burns的詩歌A Red,Red Rose堪稱浪漫主義時期的經(jīng)典愛情詩。《詩經(jīng)上邪》與A Red,Red Rose在主旨、修辭和意象選擇上都具有相似性,可相互比較。教學中,筆者讓學生欣賞這兩首詩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詩人表達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兩首詩有什么共同點?討論后,學生上臺分享小組成員對詩歌的理解。教師再重點分析兩詩的共性,即選用相似的意象,用夸張的手法表達對愛情的忠貞。此外,還可以分析直抒胸臆、比喻等修辭手法。這兩首詩歌的對比學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共性,體會到詩歌是“發(fā)揮人生的美”,“傳達人間真摯且普遍的感情”的文體。[6](潘頌德,1991:60-64)

    當然,作為文化的載體,不同語言的詩歌還體現(xiàn)了文化差異。例如,西風在中文詩歌中代表寒冷,凄涼,“古道西風瘦馬”瑟瑟西風襯托出游子的失意之情。而Ode to the West Wind中的西風雖然凜冽,但能帶走冬天迎來春天,是希望的象征。教師應該啟發(fā)學生通過詩歌去了解各國的文化傳統(tǒng),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語言感知力。

    4.3展開想象力,進行英文詩歌仿寫與創(chuàng)作

    英語書面表達是英語教學的重難點,它需要學生有扎實的英文功底和較強的語言應用能力。英語書面表達是大部分中國學生的弱項,而對中職校的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然而,寫作是一個人語言生成能力,主要考查學生活用語言材料的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7](普君,2012:247)。英文詩歌語言精練、趣味性強,借助英文詩歌撰寫鞏固學生對詞組、句型的掌握,讓學生以詩歌的形式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嘗試。

    4.3.1利用英詩學習鞏固語言知識

    英文詩歌教學可以利用清單詩不斷列舉事物,不斷重復句式的特點對學生進行詞組、句型的操練,以達到應用自如的目的。外研社中職英語基礎模塊第一冊Unit7 A Healthy Lifestyle恰好能與清單詩相結合。該單元的重點句型是You’d better (not) do,并且有很多與保持健康相關的短語。因此可以讓學生完成詩歌Good Habits:Good habits keep me fit/Mom says/You'd better.../Dad says/You'd better not.../...../I say I will give up the bad habit. 若學生完成詩歌有困難,可以讓學生參考課本96頁第6部分的表格。[8](陳琳,朱亞莉,陳開宇, 2009: 96)

    在學生完成詩歌的過程中,筆者采用了one by one的形式讓學生相互合作。這個活動形式新穎,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既學習了清單詩這種詩體,又把句型操練融入其中,鞏固了知識。

    4.3.2學寫英詩抒情言志

    詩歌之所以打動人心,除了文字上的美感,還因為詩中的真摯情感。英文詩歌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填補文化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要養(yǎng)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9](朱光潛,1993:335)英文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用詩歌抒感。

    筆者授課的時間恰好臨近母親節(jié),于是筆者讓學生創(chuàng)作英文詩歌,表達對母親的愛。筆者首先以The Giving Tree的視頻導入,告訴學生父母對子女的愛無私又無聲,所以兒女要牢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時刻關愛父母。之后引出“寫英文詩歌說出對母親的愛”這個活動。筆者給出詩歌的框架讓學生完成詩歌Thank You Mom: Thank you mom./For ....../Thank you mom/ For ....../I wish when I grow up/I will .... ./I wish when I grow up/I will .... .詩的第一節(jié)讓學生回憶What did my mother do for me?第二節(jié)讓學生說出What will I do for my mother when I grow up?可以給一些提示,如teach me how to do sth.,take good care of sb.,stay with sb.等。之后,請學生朗誦自己的詩,提示學生在朗誦時,要有感情,要表現(xiàn)出子女的孝心。

    通過這個詩歌創(chuàng)作的小活動,學生學會了如何用英文詩歌表達感情,提高了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母親節(jié)即將來臨之際讓學生在英文詩歌中汲取人文情懷,學會感恩,懂得回報父母,實現(xiàn)了在語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道德教育。

    5 結語

    課程結束后,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學生的反饋中可以看到,在本次教學后喜歡英詩的學生從8.7%提升到了40.2%, 70.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語言能力得到了提升,82.6%的學生希望今后還能學習更多英詩。由此可見,只要選擇題材合適、難度適中的詩歌,采用形式新穎的教學方式就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中職英語課堂上適當?shù)厝谌胗⒃姡瑢I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董淑琴.中職學生英語學習效率析因[A].陳丹輝.職業(yè)學校學生學習特點研究[C].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197-199.

    [2]教育部.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3]閆建華,張平.英語專業(yè)詩歌教學新探[J].外語教學.2004(2);63-64.

    [4]張曉寧.高職英語詩歌教學的意義與嘗試[J].讀與寫雜志,2010,7(9);30.

    [5]Krashen,S.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M].London: Longman,1985;67.

    [6]潘頌德.中國現(xiàn)代詩論40家[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60-64

    [7]普君.借英文詩歌撰寫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J].現(xiàn)代閱讀.2012,10;246-247

    第6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義范文

    關鍵詞:期待可能性 刑法 實踐

    “法律不強人所難”:即法律不能要求人們實施不可能實施的行為;也不能禁止人們實施不可避免的行為。這就是期待可能性理論最核心的問題。期待可能性凸顯出對人性的關注,使冰冷的刑法增添了人情味。鑒于我國刑法的嚴苛和對人權保護不力的缺陷,以及考慮到我國全面構建和諧社會、大力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時代需要,筆者擬對這一問題發(fā)表管見。

    一、期待可能性的理論概述

    期待可能性理論肇始于1897年3月23日德意志帝國法院第四刑事部對“馬尾繞韁案(又稱‘癖馬案’)”⑴ 中檢察官以過失傷害罪提起公訴,但原判法院宣告無罪,檢察官不服,提出上訴,案件移至帝國法院。該法院駁回上訴, 理由是:要肯定基于違反義務的過失責任,不能僅憑被告人曾經(jīng)認識到“駕馭”有惡癖之馬可能傷害人,還需以被告人當時是否能基于該認識而向雇主提出拒絕使用此馬。我們不能期待被告人不顧自己的職業(yè)損失,違反雇主的命令而拒絕使用此馬,因此,被告人不負過失責任。帝國法院第四刑事部以不能期待被告人不管自己的職業(yè)損失而違反雇主的命令為由,認定被告無罪。⑵ 這一判決意味著當行為人在無條件選擇合法行為的情況下,即使是在心理上有罪過的情況下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也可以阻卻刑事責任。該判例即是期待可能性理論產(chǎn)生的源頭。

    判決作出后,以邁耶為代表的德國學者圍繞該案的裁判理由展開學術研究,經(jīng)過德國學者的不斷完善、修正,至20世紀20年代,期待可能性的理論在德國已成通說,在日本昭和初期,該理論經(jīng)過日本學者木村龜二、瀧川幸辰、佐伯千仞等傳入日本,對日本刑法學界和日本刑法判例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并進一步得到完善和發(fā)展。1933年11月21日日本大審院對“第五柏島丸事件” ⑶ 的判決,開辟了期待可能性理論在日本的判決先河,其地位類同于德國“癖馬案”。二戰(zhàn)后,日本面臨著戰(zhàn)敗的經(jīng)濟惡化和通貨膨脹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下級法院對“勞資爭議案件”和“經(jīng)濟統(tǒng)制法規(guī)”案件等,日本學者大塚仁將之評價為“期待可能性正是想對在強大的國家法規(guī)面前喘息不已的國民的脆弱人性傾注刑法的同情之淚的理論。”并逐漸為日本刑法學界所接受。期待可能性理論逐漸成為大陸法系刑事責任思想的主流,其后,在許多學者的努力下,期待可能性理論得以確立。但是,我國刑法理論界對此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直至20世紀的90年代中期,才有少數(shù)學者對期待可能性理論進行介紹、評述,隨后逐漸引起我國學界的重視,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

    期待可能性,作為“適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的簡稱,在刑法理論上是從兩個角度進行界定的:

    第一個角度,從概念體現(xiàn)的外延來看,期待可能性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1)廣義的期待可能性,是指“自行為者所為行為之內部的以及外部的一切事情觀察,可以期待該犯罪行為者不為犯罪行為,而為其他的適法行為;”(2)狹義的期待可能性,是指“除上述之內部的事情外,自行為時之四周的外部事情觀察,同樣的可以期待其不為犯罪行為,而為其他的適法行為。”⑷現(xiàn)在,狹義的期待可能性概念獲得了多數(shù)學者的認同。

    第二個角度,從界定概念的方法來看有:(1)消極界定法,即從期待不可能性著手界定。“期待不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的不存在),是指在行為者實施犯罪的場合下,在行為時的具體狀況下不可能期待他能夠實施不是該犯罪的其他合法行為。”⑸(2)積極界定法,即直接就期待可能性加以界定,“所謂期待可能性,是指以犯罪之際的具體的情形為依據(jù),可以期待行為人避免犯罪行為而為適法行為。”⑹ (3)綜合界定法,就是對期待可能性的內涵,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同時著手,進行闡述。“行為人有能力且有條件依法選擇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如果行為時具有選擇合法行為的可能性,為有期待可能性,如果行為時沒有選擇合法行為的可能性,為無期待可能性。”⑺ 筆者認為,用綜合界定法來界定期待可能性的表述較為恰當。

    鑒于上述對期待可能性定義的不同看法,應從兩方面進行探討:第一,基于主觀方面的內部原因可否導致期待可能性的問題。就廣義和狹義概念而言,兩者區(qū)別的關鍵,就在于內部的因素是否屬于期待可能性的要素。行為之際的內部的因素,除了故意、過失以及行為人的責任能力、目的、動機之外,還涉及到認識可能性等因素。由于期待可能性的理論初衷,是討論行為人選擇適法行為的可能性,所以,學者們傾向于認為期待可能性與認識可能性沒有關系。但是,一方面,行為人對法規(guī)和事實行為的認識,往往是行為決定意圖的主觀前提,如果在具體情形之下,行為人的認識出現(xiàn)偏差,他的行為選擇也難免偏離自己的主觀愿望或社會對他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行為人認識的程度,雖然通常取決于行為人的知識、經(jīng)驗等,同時,也會受到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如1975年的《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刑法典》第17條規(guī)定:“行為人行為時沒有認識其違法性,如該錯誤認識不可避免,則對其行為不負責任。”由此可知,行為人在具體場合的認識可能性,與規(guī)范上的期待可能性之間,并非沒有任何聯(lián)系。既然如此,在界定期待可能性時,應將其概念中包含內部因素。第二,期待者與被期待者之間的矛盾如何化解。就方法論而言,積極地和消極地定義概念,本身的區(qū)別不是很明顯,但是,它們在刑法中的意義還是不一樣。由于期待的主體是制定刑法規(guī)范的國家,被期待的對象是受刑法規(guī)范所約束的社會個體,因此,難免會出現(xiàn)期待者的要求過高、而被期待著的能力過低的局面。如果采取消極的概念,可視為是以行為人的實際能力為著眼點,這自然不會產(chǎn)生期待與被期待之間的差距,但是,就不同行為人的特殊性格,判斷可否期待,終不免陷入刑法標準不能統(tǒng)一的困境;如果采取積極的概念,可視為立足于期待者對被期待者提出的期待可否的要求,這固然保證了法秩序的整體性,但是,卻又難免無視行為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別以及其現(xiàn)實反應能力的特質。因而,消極與積極兩種概念均存在不妥之處。筆者認為,綜合界定概念,同時兼顧期待者與被期待者雙方的實際情況與現(xiàn)實要求,加以平衡的考慮,是值得肯定的。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前述綜合界定的內涵中,僅僅將期待可能性定位于適法行為的外部因素方面,忽視了期待可能性與內部因素之間的關系,所以存在有待加以完善的必要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所謂期待可能性,是指對于某一行為要認定其有刑事責任,必須對該行為者期待能不為該犯罪行為的其他適法行為的情形。也就是,若在某種情況下,可以期待該行為者不為該犯罪行為時,而行為者去違反這種期待而為該犯罪行為,則發(fā)生刑事責任。反之,如果行為者作出違法行為時,缺乏這種期待,則此時,期待可能性成為阻卻責任的事由,使行為者不承擔刑事責任。 二、期待可能性理論的爭鳴及評析

    期待可能性理論產(chǎn)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由于詮釋期待可能性的視角不同,因此,一直存在著諸多的爭議,這些爭議或者說不同見解主要圍繞以下問題展開:

    (一)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質

    所謂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質,是指當期待可能性缺乏或期待不可能時,該情形能否成為一種超法規(guī)的責任免卻事由,或者只能在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范圍內使用。對于期待可能性法律性質的問題,有兩種觀點:第一,德國刑法學界普遍認為,應對期待可能性理論的適用加以限制。這里所謂的“限制”,就是僅在刑法上有規(guī)定的場合,缺乏期待可能性才是被確認的免責事由。而如果突破刑法規(guī)定范圍運用該理論來否定罪責,會產(chǎn)生無原則的諒解和寬恕,導致責任非難的虛無化,甚至會流于泛道德主義的傾向,不利于犯罪判斷的統(tǒng)一性和科學性。 ⑻相應地,德國的刑事立法也貫徹了這一主張,早在1925年和1927年的德國刑法草案中,就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而在德國《新刑法》明確規(guī)定:“為避免自己或自己之近親屬或其他密切關系者之生命、身體或自由現(xiàn)所遭遇他法不可避免之危險,所為之違法行為,不構成責任。行為人依其情況,如其自行招致危險,或具有特別法律關系等情形,可期待其經(jīng)歷危難者,本項規(guī)定不適用之。”⑼ 第二,日本刑法學界一般認為,將期待不可能解釋為一般的超法規(guī)的免責事由,因為“立法者及其實定法都不是萬能的,實定法不可能沒有遺漏地規(guī)定了責任阻卻事由,因此盡管沒有法律的規(guī)定,但從具體情況考慮缺乏合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時,不管是故意犯或者是過失犯都應承認阻卻責任。”⑽ 此外,以期待可能性之缺乏否定責任,使不幸的被告人從責任的羈絆中解放出來,同時,符合有利于被告的刑事司法公理,不違背罪刑法定的精神。故“期待可能性不存在為理由否定刑事責任的理論,不是基于刑法上的明文,而應解釋為所謂超法規(guī)的責任阻卻事由”。 ⑾昭和三十一年日本最高裁判所所作的一個判決中,亦有這樣的判詞:“以期待可能性不存在為理由,而否定刑事責任之理論,并非僅依據(jù)刑法上的明文規(guī)定,而應解釋為系超法規(guī)的阻卻責任事由。故原審判決未明示其法條上之依據(jù),而將其根據(jù)求諸條理,雖此種理論之當否另當別論,但不能謂之違法。”⑿

    關于上述爭論,在我國刑法學界同樣存在,如否定論者提出:將期待可能性作為超法規(guī)的阻卻責任事由,將不利于我國的法治建設。在司法信用不高的我國,將期待可能性作為超法規(guī)的阻卻責任事由,刑法的弱化并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容易導致罪刑擅斷是最現(xiàn)實的問題,這是非常可怕而必須堅決杜絕的。 ⒀而肯定論者則指出:否定說禁止在法律規(guī)定之外考慮期待可能性阻卻責任問題認為,只能依據(jù)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確定阻卻責任情形。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奠定在立法本身已自我圓滿信念基礎上,過于信賴了立法者的技術與能力。然而事實上立法者在立法時,其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犯罪行為無遺漏地得以詳盡規(guī)定,至于阻卻責任情形并不是立法者注意力所在。 ⒁需要注意的是肯定論者在主張期待可能性超法規(guī)適用的同時,亦強調基于我國目前的司法環(huán)境和司法人員素質,認為應從嚴適用。這里所謂“從嚴”,應理解為程序上的從嚴控制,如過去我國刑法關于適用類推的限制性規(guī)定,97《刑法》關于酌情減輕處罰的控制等立法例,可作為設計期待可能性超法規(guī)適用的坐標。

    (二)期待可能性的標準

    期待可能性的標準問題,即有無期待可能性,以什么為標準去進行判斷。如果標準不明,在實際應用中就會造成混亂,破壞法的統(tǒng)一性和嚴肅性。由于涉及到如何具體認定期待可能性有無及大小的操作問題,引起的爭論亦較激烈,見解各異,歸納起來大體包括以下學說:

    (1)行為者標準說。此說主張應以行為人的自身能力,以及行為當時的具體狀況為標準,分析評價其在倫理上,道義上是否值得非難,從而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實施其他合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

    (2)通常人(或平均人)標準說。此說主張在行為者實施犯罪的情況下,以社會一般人為標準,根據(jù)社會平均認識能力和認識可能來判定對行為人能否期待合法行為。

    (3)國家(法規(guī)范)標準說。此說認為對行為者有無期待適法行為的可能性,不能以被期待的方面為標準,而應以國家或法秩序期待的方面為標準,根據(jù)在該行為情況下,國家或法秩序期待什么而加以決定。

    (4)綜合標準說。這是我國臺灣學者的觀點,認為期待可能性的判斷標準,應就被期待行為人之能力及其行為當時的具體情況相聯(lián)系,并參酌一般日常生活經(jīng)驗,法律秩序的觀點,以判斷是否有期待可能性。

    鑒于以上四種學說,前三種學說均有失偏頗,筆者主張采用第四種學說,即“綜合標準說”。“行為者標準說”雖站在行為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考慮其作出意志選擇的可能性,從而使歸責更合乎情理,但容易造成“理解越多寬恕越多,理解全部即寬恕全部”的缺失,使責任判斷成為不可能,也使得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可能會導致判斷上的極端化,缺乏法律適用的統(tǒng)一性;“通常人(或平均人)標準說”中的“平均人”是個模糊的不明確的概念,此說沒有考慮到對平均人能夠期待而對行為人不能期待的情況,不符合期待可能性理論的本意。“國家(法規(guī)范)標準說”沒有考慮到究竟在什么場合國家或法秩序期待行為人實施適法行為,同時也沒有考慮到被判斷的具體情狀,實際上也無法考慮到被判斷的具體情狀,具有明顯的國家主義立場,這顯然是取消了期待可能性。因此,筆者主張采用我國《刑法》理論中傳統(tǒng)的“主客觀統(tǒng)一原則”來作為期待可能性判斷標準的指導原則,采用“綜合標準說”應結合當時的客觀情況,以行為人本身的能力為基礎,來判斷行為人在行為時是否存在期待可能性,只有這樣,才能明確判斷期待可能性的有無,從而考慮是否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三、期待可能性在我國刑法立法中之表現(xiàn)

    第7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義范文

    關鍵詞:免疫功能;心理健康;護理干預;艾滋病

    艾滋病(AIDS)是因感染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導致的一種慢性獲得性免疫缺陷疾病,傳染性和病死率均極高。近年來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世界性的重大疾病之一。免疫力逐漸減退甚至喪失是AIDS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典型臨床特征[1]。我科對在AIDS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的同時,予以心理護理干預,現(xiàn)就其在改善負性情緒及提高免疫力方面的臨床意義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抗病毒治療的43例艾滋病患者,診斷均符合《中國艾滋病防治指南[2]標準,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21例)和觀察組(n=22例),對照組:男12例,女9例,年齡31~69歲,平均(55.35±12.37)歲,病程1~32年;觀察組:男13例,女8例,年齡34~66歲,平均(54.78±13.16)歲,病程1~34年;兩組臨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艾滋病常規(guī)護理上實施個性化心理護理。①依從性教育:首先對每位患者介紹AIDS疾病的相關知識,發(fā)放一套AIDS相關知識的學習資料,由專業(yè)的課題組監(jiān)督其學習情況。其次要了解AIDS患者的真實心理,掌握其生活習性,熟悉其病情及既往治療史,然后綜合分析制訂出一套切實有效的個性化預防措施和心理干預方案;②個性化護理: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特點實施個性化護理,比如對于易怒的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先助其努力克服易怒情緒。對于緊張患者,首先要讓其放松情緒。告知患者長時間不合理的心理對身體的相關危害,AIDS自身生存日期的長短可由自身心理狀態(tài)來改變;③家庭支持:護理工作者耐心傾聽AIDS患者家屬的情感表達,并予以正確引導,使患者家庭成員成為AIDS患者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滿足AIDS患者愛與自尊的社會需要。同時要讓AIDS患者多接觸社會,或者是讓親屬、朋友不定期探望,給其溫暖和親情,減少孤獨和悲哀感。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值檢驗,P

    2 結果

    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HAMD、HAMA等負性情緒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

    3 討論

    隨著我國國際化的不斷深人,AIDS迅速傳播,其臨床發(fā)病率正逐年升高。據(jù)相關調查顯示,我國目前AID的感染人數(shù)已超千萬。AIDS的預防和護理已經(jīng)成為當今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積極的心理護理不僅能夠減輕負性情緒,對患者免疫功能亦有影響。

    研究表明,心理狀態(tài)的好壞與免疫力的高低及因免疫力低下而引起的健康問題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隨著心理干預地不斷深入,AIDS患者痛苦程度降低,能堅持進行抗病毒治療,服藥及復診依從性高,并與護欄工作者之間形成了一種信任、友好的護患關系,故本研究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HAMD、HAMA等負性情緒評分明顯降低;而CD4+T絕對計數(shù)明顯升高,并顯著高于對照組(P

    為此我們護理工作中,要準確掌握AIDS患者不同時期的心理變化,實施有針對性地依從性教育、護理以及家庭支持等措施,以減輕他們的負性情緒,提高免疫功能,延緩疾病進展。

    參考文獻:

    第8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義范文

    關鍵詞: 建構主義;英語影視;英語聽說

    1、引言

    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將大學英語教學的目

    標定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同時,隨著全國大學英語四級新題型改革的推進,更是將聽說技能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我國,由于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高中階段的學生多以高考為目標,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能力時也多以高考聽力題型為導向,這樣造成學生進入大學后實際的英語交際能力非常欠缺。另外,大學英語聽說課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教材和授課方式缺乏創(chuàng)新。以當前大多數(shù)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為例,通常聽說課依附于綜合英語課,每周1課時,多數(shù)使用固定聽說教材,有些學校直接將聽說內容改為四級聽力訓練,這樣的教學方法與安排使學生對聽說課缺乏興趣,實際的聽說水平提高較慢。

    多模態(tài)聽說教學模式能較大程度上突破傳統(tǒng)課堂諸多局限,通過使用不同的媒介把靜態(tài)的資源,包括服飾、發(fā)型、臉型等和動態(tài)的資源,包括語言聲音、表情、動作、姿勢、目視等納入教學過程,給學生以全方位、多感官的充盈體驗,引起多層次聯(lián)想,從而增強大腦記憶,提高聽說能力。它也能極大地改變傳統(tǒng)的信息資源,突破紙質教材的約束,英文影視素材,使聽說教學更生動直觀,更具有互動性,它給與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權與運作空間,強化學生自主習得能力,激發(fā)學生參與教學進程的熱情,全面提升他們的語言聽說能力。

    因此,多模態(tài)影視英語互動學習從輸入到產(chǎn)出之間的模態(tài)搭配與學習效果都是值得探討研究的。

    2、建構主義理論與英語聽說教學的有機結合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之下,將英語影視運用于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它有助于在非外語的大環(huán)境中營造一種外語氛圍,使語言學習成為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學生在接近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地道的語言,同時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風俗和思維方式,最終達到擺脫母語的束縛,增強活學活用的外語交際能

    建構主義觀點是由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于1966年提出的,在其理論基礎之上,許多專家學者又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發(fā)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經(jīng)濟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是幫助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建構主義強調真實情景的必要性。認為學習只有在真實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會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才能積極有效地建構知識,重組原有知識結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同時強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xié)作交流及學生和教學內容與教學媒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教師要為學習者提供各種資源,鼓勵學習者主動探索并完成意義建構以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由其它器官獲取的信息占6%。顯然,通過多種感官刺激所取得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有關資料也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同時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的效果。影視教學綜合了圖、文、聲、像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并和計算機程序結合在一起形成超文本、超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它可以將文字、聲音、圖片、影像等一并顯示,不僅非常有利對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識的保持。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實,多種感官接受同一事物、信息的刺激,該事物、信息留下的印象更深、更全面,更易被理解和記憶。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動覺等感官同時接觸某一信息,其理解、記憶的效果遠比單一感官刺激好得多。通過影視英語進行視聽說訓練正好是將學生的聽覺、視覺和動覺有效地結合起來,這種多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增強記憶。

    盡管國內不少人提出了把英語電影作為英語教學素材提高大學生聽說能力的做法,但是大多數(shù)論述所提及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而且往往是把一整部電影作為對象,學生往往被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所吸引而忽略了語言文化和語言技能方面的學習,故收效甚微。為了消除這些不利因素,本研究欲將電影中的某些適合學習和模仿的片段剪輯下來。按不同主題加以分類,形成主題鮮明的教學素材,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充分接觸典型的英語交際活動,了解英語文化并加以模仿練習,增進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由于不必在課堂上播放整部電影,本研究所倡導的通過影視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新方法,既節(jié)約了時閩,又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習片段中的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又能利用課堂上的情景模仿和對話練習更能啟發(fā)學生和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教會學生如何從英語電影中提高英語表達能力的方法,進而真正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素質。

    3、聽說教學改革的實踐

    3.1系統(tǒng)、科學地編排英語影視教學內容

    由于大學英語教學的課時有限,而影視放映相對比較耗時,目前的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并未把英語影視列為必要組成部分。大多數(shù)教師只能在課時充裕的情況下,每學期自行安排學生欣賞一兩部英語原版影片。由于缺乏系統(tǒng)、科學的英語影視教學教材,許多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上有較大隨意性。課前沒有作充分的準備,課堂上只是為學生從頭到尾放映電影,其間不作任何講解,也不組織學生進行任何相關的活動,更沒有相應的手段來檢測學生對英語電影的理解程度。而學生普遍覺得它與應試需求關系不密切,所以也只把它當成放松與娛樂的機會。在這種既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又沒有外力促進的情況下,英語影視所起的教學作用自然很有限。如果教師選片不當,使用的又是有中文字幕的影片,那基本上就沒有語言學習和聽說技能訓練的效果了。

    3.2采用“腳手架”式建構主義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教學方法像搭建“腳手架”似的,即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教給學生,

    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向他們提供幫助或“腳手架”,使學生的理解逐步深入,技能不斷提高。具體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搭腳手架,進入情境――教師圍繞當前學習主題建立概念框架,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獨立探索,解決問題――教師啟發(fā)引導,適時提示,學生自己分析,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從而發(fā)展知識遷移能力,即解決新情境問題的能力;協(xié)作學習――進行小組協(xié)商、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即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3.3基于語音、語速和主題選擇影視資源

    在多模態(tài)環(huán)境下進行影視英語聽說教學首要任務是影視資源的選擇,內含語音、語速和主題。電影類型和主題分類頗多,其中有歷史傳記片、科幻片、音樂片等。但是從如此繁多的電影中挑選出適合語言教學的影片需要教師從多方面考慮,首先是影片語言的發(fā)音,不同類型的影片中的語言各具特色;其次,影片的語速也是教師應該考慮的一個要素,根據(jù)克拉申輸入――輸出理論,輸入的信息應該能夠被學習者理解才是最優(yōu)輸入,因此教師在選擇影片時應依據(jù)學生的實際聽說水平確定相應的語速素材;此外在選擇影視主題時,具有教育意義、內容健康、積極向上,以及能夠反映英美國家文化民俗的需重點考慮。

    3.4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組織課堂教學

    建構主義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在英文電影聽說課教學中,教師應當遵循建構主義的教學思想,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感及個性需求,以學生為主體組織課堂活動,實施多模態(tài)影視英語聽說教學的互動,依據(jù)Harmer提出的輸入、練習、輸出之間平衡教學主張,在課堂上,設置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首先,要讓學生有足夠的語言輸入,通過聽覺和視覺大量感知語言材料,通過多看、多聽、多讀來接觸和理解語言材料的意義、形式結構和交際功能,即整部影片的觀賞通常由學生自行在宿舍或網(wǎng)絡教室完成,課堂上教師選取影視片段進行分析講解,開展聽說互動活動;

    其次,要讓學生將輸入的語言材料和相關的知識在多種活動中反復操練、消化、加工,使之進入長期記憶系統(tǒng),內化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之中,例如,在學生觀賞該影視片段前,教師將片段中出現(xiàn)的生詞或是俚語列出,讓學生了解學習;而影片中的某些精彩對話可以單獨節(jié)出,讓學生模仿操練;亦可采取先讓學生觀看,然后放默片讓其參與配音,這樣就起到了提高學生英語聽說兩方面的能力。

    最后,讓學生將貯入的語料和知識重新組織,在新的交際情況下以口頭或筆頭方式表達出來,把握語言的交際功能,有效地交流信息,這個環(huán)節(jié)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較為高級,活動的形式為改編故事情節(jié)和編演情景劇。整個過程中,輸入、攝入、輸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環(huán)往復,組成有機整體,三者全面兼顧,平衡發(fā)展,不可顧此失彼,有所偏廢

    3.5加強觀前的文化歷史背景知識的導入

    在觀看影視資料之前,教師應簡要介紹影片的歷史文化背景、主要內容和人物關系,激活學生腦中的圖式知識,幫助其更好的接受新知識。也可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鼓勵學生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個角色。并與之同呼吸、共命運,產(chǎn)生共鳴。這樣學生就進入觀看電影的最佳狀態(tài),而且能更好地理解怎樣恰當?shù)剡\用所學的知識,減少交流中的“語用失誤”。

    3.6觀后的語言知識的強化及運用

    在觀看影視資料之后,為了防止學生剛從電影中學到的大量習語、表達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遺忘,不能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教師不妨為學生設計一些活動,如復述影片故事情節(jié)、角色扮演、闊題討論、寫自己的感想,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背誦經(jīng)典對白,給電影角色配音等。讓學生將影視片段中學到的表達方式運用到討論與寫作中,從而提高口語和寫作水平。

    4.結束語

    影視英語是英聯(lián)邦國家民俗文化、地理風情最直觀的反映,它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折射出整個人類生活的一面鏡子。東西文化的不同載體,人類文化的共同滲透。能讓學生更直觀地領略跨文化交際的魅力。并且自然地將其融合到英語學習和運用當中。運用影視英語教學可以一改僵硬、乏味、傳統(tǒng)的聽說教學,轉而變?yōu)榛钴S、有趣、現(xiàn)代的聽說教學。學生的學習熱情被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調動起來,積極性和參與性得到了提高。在興趣的強烈驅使下,高效獲取多方面的知識,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也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 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tài)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4).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修訂版).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3] 張德祿.多模態(tài)外語教學的設計與模態(tài)調用初探[J].中國外語,2010(3)

    第9篇:盈利能力的研究意義范文

    【關鍵詞】 關節(jié)炎,類風濕;活動期;關節(jié)功能;中醫(yī)護理;臨床研究

    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關節(jié)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對稱性多關節(jié)炎,以手、腕、足等外周關節(jié)最常受累,炎癥期以關節(jié)腫脹、發(fā)熱、疼痛和運動障礙為特征。本病目前尚無根治特效藥物,需要長期治療,適當?shù)淖o理和行為干預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因素之一。中醫(yī)學注重整體觀與患者體質個體差異的飲食、運動調護原則,并在多種疾病中收到了良好效果。本研究旨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用隨機對照方法觀察中醫(yī)特色護理及辨證施護對RA患者關節(jié)癥狀及功能的改善程度,為更好地探索和評估中醫(yī)特色護理對提高RA患者臨床療效提供實踐依據(jù)。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就診的住院RA患者90例,按簡單數(shù)字隨機法等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治療組女 30例,男15例;年齡25~72歲,平均 (45.23±4.92)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21年,平均(4.96±4.92)年。對照組女32例,男13例;年齡23~75歲,平均(46.87±13.14)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23年,平均(5.09±4.91)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1987年ACR頒布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標準,DAS28疾病活動評分>3.2,即RA炎癥處于中等活動程度以上的患者,可納入試驗病例。

    1.3 排除標準 ①嚴重心肺功能異常及肝、腎功能受損者;②對所用藥物過敏或有難以耐受的不良反應者;③入院后慢作用抗風濕藥需要加量或新增藥物種類聯(lián)用的患者,非甾體類抗炎藥需要加量的患者;④病情屬于RA晚期,多關節(jié)嚴重畸形、功能喪失的患者;⑤精神病患者,無自制力或不能確切表達者。

    2 方 法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風濕科常規(guī)抗風濕治療:口服美洛昔康片每次7.5 mg,每日2次;甲氨蝶呤每次10 mg,每周1次;硫酸羥氯喹每次0.2 g,每日2次。觀察期為14 d,期間對照組患者給予風濕免疫科常規(guī)護理,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配合中醫(yī)特色護理。

    2.2 中醫(yī)護理方法

    2.2.1 關節(jié)疼痛護理 ①中藥外敷:按患者辨證分型,偏寒型選用寒痹方(藥用附片15 g、雷公藤20 g、麻黃15 g、巴戟天15 g、雞血藤30 g、羊藿15 g、桂枝20 g、細辛5 g等),偏熱型選用熱痹方(藥用黃柏15 g、忍冬藤30 g、薄荷15 g、土茯苓15 g、牡丹皮30 g、絡石藤30 g等),中性體質予通絡方(雷公藤20 g、益母草20 g、桑寄生15 g、川續(xù)斷15 g等)。將中藥藥包蒸熱至38~

    45 ℃后置于疼痛關節(jié),每次30 min,每日1次,以驅除病邪,疏筋通絡,活血化瘀止痛。②中藥藥酒(消痛酊)涂擦(藥物由青風藤30 g、黑骨藤15 g、乳香30 g、沒藥30 g、烏梢蛇30 g、木瓜50 g等組成)。將浸藥酒的紗布置于疼痛關節(jié),以雙手大小魚際肌透過酒紗對關節(jié)進行按摩,直至局部皮膚發(fā)熱、酒紗變干。藥酒涂擦時注意力度適中,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度;若皮膚破損或有過敏皮疹出現(xiàn)則停止。③中醫(yī)穴位苗藥磁貼敷療法:按照經(jīng)絡循行及痛點選擇穴位,將磁石置于穴位之上,再外敷藥膏棉墊,外用彈力網(wǎng)套固定。運用特制苗藥五藤散加磁石穴位貼敷治療各種關節(jié)病變,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消炎鎮(zhèn)痛等作用。

    2.2.2 情志護理 RA病因不明,病程較長,治療較復雜,故患者對治療信心不足,可產(chǎn)生對自身形體敏感、情緒不穩(wěn)定、焦慮和憂郁、恐懼等心理特點。護士應積極主動、反復地向患者宣講與本病有關的知識、藥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項,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充分認識到配合醫(yī)療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要重復強調“疾病是可以控制的”,通過心理暗示,樹立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2.2.3 關節(jié)功能鍛煉 患者入院第8天至出院繼續(xù)給予辨證施護并配合關節(jié)操鍛煉,每日2次,每次30 min,具體方法如下。①指關節(jié)操:握拳與手指平伸交替運動,握拳時可緊握鉛筆或粗一點的棍棒,平時可將手掌和手指平貼桌面或兩手用力合掌。②腕關節(jié)操:兩手合掌,反復交替用力向一側屈曲,亦可緊握做伸屈運動。③肘關節(jié)操:手掌向上,兩臂向前平舉,迅速握拳及屈曲肘部,努力使拳達肩,再迅速伸掌及伸肘,反復進行多次,然后雙臂向兩側平舉,握拳和屈肘用力如前。④肩關節(jié)操:一臂向前方從頸旁伸向背部,手指觸背,同時另一臂從側方伸向背部,手指觸背,盡量使兩手手指在背部接觸,每天反復多次。⑤踝關節(jié)操:坐位,踝關節(jié)分別做屈伸及兩側旋轉運動。⑥膝、髖關節(jié)操、下蹲運動與向前抬腿運動,每次重復活動10~15次。

    2.3 觀察指標 一般項目如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胸片,診斷指標如類風濕因子(RF)、抗環(huán)瓜氨酸肽抗體(抗CCP抗體)、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及關節(jié)癥狀體征(包括疼痛VAS評分、關節(jié)晨僵時間、關節(jié)腫脹指數(shù)、關節(jié)壓痛指數(shù))。

    2.4 療效評定標準 按照《中藥新藥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標準。臨床控制: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75%,ESR及CRP正常或明顯改善或接近正常;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50%,ESR及CRP有所改善。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30%,ESR及CRP有所改善或無改善。無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 < 30%,ESR及CRP無改善。

    2.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自身前后對照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結 果

    3.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所有受試患者均全程參與試驗,無脫落。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臨床控制32例(71.11%),顯效8例(17.80%),有效3例(6.67%),無效2例(4.44%),有效率占95.55%;對照組臨床控制26例(57.78%),顯效6例(13.33%),有效8例(17.78%),無效5例(11.11%),有效率占88.89%。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3.2 兩組患者關節(jié)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關節(jié)疼痛評分、關節(jié)壓痛指數(shù)、關節(jié)腫脹指數(shù)、晨僵時間等,治療后均有改善,且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3.3 兩組患者DAS評分及炎性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DAS評分及ESR、CRP、RF均較治療前降低(P < 0.05或P < 0.01),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DAS評分及ESR、CRP改善更明顯。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見表2。

    4 討 論

    RA是一種高度致殘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呈持續(xù)、反復發(fā)作的過程。本病全世界發(fā)病率為0.5%~1.0%,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以20~50歲

    青壯年居多,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女性發(fā)病率是男性的2~4倍,且隨著年齡的增加,發(fā)病率增

    高[2-3]。70%的患者2年后可出現(xiàn)關節(jié)破壞,繼而關節(jié)畸形、活動受限,勞動力喪失,從而影響患者生理、心理健康及社會生活等方面[4-6]。特別是在疾病活動期,關節(jié)腫脹,疼痛嚴重,關節(jié)活動受限,生活自理能力明顯下降。如何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盡快減輕患者痛苦,促進患者康復成為護理工作的重點。

    RA病因不明,屬中醫(yī)學“痹證”“痹”“頑痹”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其發(fā)生主要是因正氣不足,感受風 、寒 、濕 、熱邪滯留肌肉經(jīng)絡,導致氣血經(jīng)脈閉阻,從而引起關節(jié)疼痛、麻木、屈伸不利[7],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及疏通筋絡為治痹原則。中醫(yī)藥對RA治療有上千年的歷史,特別是中醫(yī)外治法,因臨床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小,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中醫(yī)外治法既可治療身體外部病變,直接就近驅邪,又可通過體表吸收藥物,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而有效調整體內的臟腑功能[8]。我們依據(jù)中醫(yī)“內病外治”的理論,在傳統(tǒng)護理的基礎上,引入中醫(yī)特色護理,將傳統(tǒng)的中藥外敷,中藥藥酒涂擦及苗藥磁石貼敷有效結合在一起,可以有效改善RA患者活動期炎癥。中藥外敷利用熱力的作用,通過經(jīng)絡 、穴位作用,能疏通經(jīng)絡,使藥效直達病灶,并使邪從毛孔透出,發(fā)汗而不傷營衛(wèi);中藥藥酒局部涂擦,可改善局部循環(huán),進一步促進藥物吸收,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緩解局部炎癥,減輕癥狀;苗藥五藤散加磁石貼敷,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可維持恒定持久療效。現(xiàn)代研究證實,可以降低末梢神經(jīng)興奮性、松弛肌腱,具有抗炎止痛的效果。三者聯(lián)合使用,步步緊扣,能相互促進療效,更快減輕痛苦,提高臨床療效,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

    5 參考文獻

    [1]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5-119.

    [2] Drosos AA, Alanamos I, Voulgari PV, et al. Epidemiology ofrheumatoid arthritis in Northwest Greece[J].Rheumatology,1997,24(12):2129-2133.

    [3] Uhlig T,Kvien TK.Is rheumatoid arthritis disappear-ing?[J].Ann Rheum Disease,2005,64(1):7-10.

    [4] 李全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抑郁焦慮情緒及其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J].現(xiàn)代護理,2005,11(20):1685-1687.

    [5] 姚血明,馬武開,唐芳,等.貴陽市區(qū)類風濕關節(jié)炎就診患者抑郁情況調查分析[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8(3):222-225.

    [6] 馬武開,姚血明,唐芳,等.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生存質量調查分析[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26(11):2734-2736.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在线观看国产精成人品| 欧美成人另类人妖|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女人毛片视频在线|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亚洲人成人77777在线播放|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69 | 色老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怡红院成人在线|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AAAA级毛片| 欧美成人观看视频在线| 四虎成人免费网站在线|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 |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国产成人19禁在线观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啪免费视频| 成人动漫在线视频|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免费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无码av| 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下载|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非洲| 午夜成人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