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業文化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字:工業遺產;文化創意產業園;魯爾工業區;S0HO藝術區;798藝術區
中圖分類號:TU 984.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Case study o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s which transform form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WANG Wei-hai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strategic restructuring of the economy of China,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was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emerging industry which rely on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most of the old industrial parks and buildings are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renewal and demolition.Man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and monumental industrial heritage are rapidly disappearing from the city.At the same time,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booming in the whole world,and get the atten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In this context,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 which transform from the urban industrial heritage have mushroomed throughout the county. Combining with specific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are trying to summarize the advantages and experiences of creative industry park which transform from industrial heritage.
Key words:industrial heritage,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Ruhr area,SOHO art district,798 creative industry park
引言
當前,產業集群化發展是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世界上的文化創意產業常常集聚于城市或城市周邊已衰退的工業遺產中,這一現象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為什么許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于工業遺址中?為什么在已經蕭條的工業園內發展創意產業會使園區重新走向繁榮?園區內工業遺產的保護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如何相得益彰呢?帶著上述問題,本文對國內外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了查閱和調研,試圖總結工業遺產園區向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過渡的因素,為我國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相關概念的解讀
1.1工業遺產
工業遺產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下塔吉爾》中對工業遺產定義反映了國際社會關于工業遺產的基本概念:“凡為工業活動所造建筑與結構、此類建筑與結構中所含工藝和工具以及這類建筑與結構所處城鎮與景觀、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質和非物質表現,均具備至關重要的意義……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包括建筑和機械,廠房,生產作坊和工廠礦場能及加工提煉遺址,倉庫貨棧,生產、轉換和使用的場所,交通運輸及其基礎設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由此可以看到工業遺產無論在時間方面、范圍方面還是內容方面,都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
1.2文化創意產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三項內容。目前,不同的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在概念上有不同的闡釋。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界定: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征,為公眾提供獨特文化體驗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行業集群。
案例及經驗總結
2.1德國魯爾工業區
地處德國西部的魯爾工業區是德國最大的工業區,面積800平方公里,也是世界傳統工業集聚地之一。在歷史上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曾經為德國提供了大量的煤炭和鋼鐵資源,被譽為是德國的動力工廠。20世紀70年代以來,魯爾區與世界其它老工業區一樣面臨著結構性危機。隨著煤炭、鋼鐵等傳統工業的衰退,煤礦和鋼鐵廠相繼停產關閉,出現失業率急速上升,大量工業區閑置,環境污染、人口大量流失、社會形象下降等一系列問題,使魯區在德國經濟中心的地位下降。
2.1.1 魯爾工業園改造歷程
關鍵詞:工業遺產;都市景觀;功能;價值
都市工業遺產景觀是城市中工業場地,遺址和遺產構成的工業景觀或產業用地景觀。城市文明中遺留了優秀而豐富的工業遺產,應該在發展進程中注重對工業遺產景觀的保護與恢復,使舊工廠、舊倉庫從歷史的蕭條走向新的繁榮。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保護工業遺產景觀,通過改造與利用工業遺產使其不但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再現,而且增強了公眾對工業遺產的認識與理解。
在通過制定保護規劃、推動產業轉型與重塑地區競爭力和吸引力的實踐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逐漸形成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如德國杜伊斯堡與美國紐約蘇荷區,在景觀有機更新理念的指導下由傳統工業集中區演化成為全球聞名的創意產業集聚區,持續發揮著巨大的經濟價值與旅游價值。再如引導世界工業革命的英國,其鐵橋谷工業舊址區域形成一個由7個紀念地和博物館、285個保護性工業建筑組成,占地面積達10平方公里的工業景觀遺址區,每年吸引了超過30萬的參觀者光顧。正如歐洲百年前所經歷工業革命的繁榮,在尊重歷史的理念中又迎來了工業遺產的二次文明,創造了具有歷史傳承和文化底蘊的都市新景觀。
1.尊重景觀發展過程的可持續性
城市景觀建設應該是尊重城市遺產,尊重城市歷史與尊重景觀演化的發展過程。工業遺產地的景觀演化過程是城市自然更新過程的一部分,因此對都市工業遺產景觀的介入應該是恢復其發展過程,恢復其功能屬性的介入過程。 作為人類所創造并需要長久保存和廣泛交流的文明成果,我們已認識到工業遺產是普遍意義上的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將工業遺產視作珍貴的文化傳承,是培植社會文化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發展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承載體,是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因此都市工業遺產景觀應堅持在“還原”概念下重現工業場地的城市記憶,其景觀設計的核心理念是重塑人與工業遺產間的關系。因為城市中的工業遺產景觀承載了城市歷史性的物質載體與人的精神回憶。如我國上海的現代創意產業主要集聚于具有工業遺產屬性的老工廠、舊倉庫內,這一發展模式具有尊重城市景觀發展演化的特征性。這些老廠房、舊倉庫能將工業遺產景觀與現代新興產業融合。設計中在保留原來的框架結構、磚石墻體的基礎上以現代藝術的設計手法將建筑設備、景觀元素融入其中,將經典與時尚、歷史與現在、傳統與現代融入其中,為工業遺產景觀的發展提供了具有保護性的外在環境。傳統工業產業結構亦在現代設計的引導中轉向創意產業發展,在創意產業的發展中工業遺產找到了延續文脈的承載。這一發展過程是在城市工業文明轉向信息文明的交替中珍藏歷史的物質遺存,是尊重歷史景觀的可持續演化。
2.景觀引導產業功能的有機更新
工業遺產景觀的存在為其功能從第一代傳統工業集聚區轉型為第二代創意產業集聚區的變革創造了可能。都市工業遺產在保護、利用和再生模式的轉換中通過滿足現代城市的產業發展需求實現功能的演化。如上海建于1912年,位于蘇州河畔的“Creekart―蘇河現代藝術館”,作為上海民族資本家工業建筑遺產,經過大半個世紀的沉靜后在2000年轉換為新的藝術創作功能的新產業聚集區,實現了功能在景觀更新過程中的有機轉換。
工業遺產是場地、景觀與文明的物質載體,是由物質形態與文化內涵共同構成的、具有內在聯系性的城市有機體。工業遺產景觀的改造應尊重有機體的功能性,利用有機體的內在發展條件實現景觀在功能基礎上的轉變。單純從景觀出發的設計是景觀形式主義,不尊重場地、功能的景觀改造將阻礙工業遺產作為要素發揮其潛在能力的作用性。
3.構建新都市文化景觀的物質載體
對工業遺產景觀的更新與建設應審視城市文明的發展,尊重文化、尊重文脈是任何城市發展所應遵循的原則,城市建設發展中的文明應歸功于城市在建設實踐過程中探索的、合規律的規劃思想及在此理念下對這一普遍性價值的認同。工業遺產依附于工業遺址景觀而具有可觸摸的文化特征。從對工業遺產的定義中我們看到除包含工業活動所造建筑與結構、此類建筑與結構中所含工藝和工具外還包含了該場地內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表現。由此可見,工業遺產無論在時間、范圍還是內容方面都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從工業廠房到工業機械、從具有工業文明特征的公共游憩空間到充滿文化符號性的建筑構件,從工業生產行為到工業文明傳播,工業遺產的文化性藏于具象的景觀與抽象的景觀文明中。所以文化與歷史是工業遺產景觀的內核。一個城市景觀的發展應該有明確的文化傳承目標。保護工業遺產的歷史文化就是保護城市中工業景觀的靈魂,因為有歷史的城市才會在歷史中得到可持續發展。對歷史文化的延續能力將是判斷一個城市景觀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
目前國內大部分城市中保留了一批較豐富的近代工業遺址,且相當一部分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中后期,這些工業遺產景觀的改造設計必須以在尊重舊文脈,建設新都市文化性景觀的辨證關系中完成,通過從景觀文化的角度切入,提出保護和開發工業文化景觀遺產、實現充滿可持續力的文化傳承、構建城市新文明的規劃方案,以此建設具有都市文化特征、彰顯都市工業文明的城市景觀。有機更新法則是目前工業遺產景觀設計采用的主要設計理念,這一理念是在對工業遺產景觀的改造中運用傳承歷史的、延續文化的、尊重自然的、保護生態的綜合理念與設計方法進行的有機更新,這一理念追求在景觀中現實自然與景觀和諧的融合,現實景觀文化發展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延續遺址的文脈,保護遺址的特色。如蘇州運河遺址景觀在規劃中通過對遺址場地現狀的研究,提取遺址中具有大量體現運河工業文化的景觀元素,如較有代表性的工業倉儲景觀及部分重要的近代工業遺存,對其進行改造利用以實現其景觀文明的延續。對工業遺址景觀文化元素的尊重,通過滲人“文化”的概念使工業遺產煥發新的生機。在創造文化價值中實現景觀價值,在景觀形式轉換中充分展示工業文明,發展基于工業遺址場地的城市新文化。3. 可參與性的工業遺產景觀旅游發展價值
隨著都市文化旅游產業的興起,人們開始關注對工業遺產價值的重新認識,城市中工業遺產公園的建設逐漸熱興,工業遺產旅游的開發與保護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蘊涵了豐富歷史文化價值的工業遺產無疑具有很高的旅游開發潛力。
工業遺產文脈具有可感知性、可理解性與可參與性的三重體驗效應。工業遺產旅游核心的內涵是游客在工業遺產景觀中對工業場地的感受與對工業文明的感知。因此,在工業遺產景觀規劃中,應該強化感知與參與的設計觀念,在規劃中將體驗過程滲入景觀設計中,通過在行為中感知文化的策略為人群營造獨特而有意義的工業旅游經歷,使其在游覽過程中獲得感官參與性的文化認知。
發展可參與型的工業遺產旅游景觀應當遵循 “還原”的開發原則,還原工業遺址中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包含對遺址、遺跡的恢復又包含對歷史文脈等無形工業文化遺產的恢復,最大限度地展示工業發展歷史的真實感和完整感。在尊重工業歷史的前提下,以參與互動為主題,設計情景交融的體驗式旅游景觀,多元化感受工業的發展文明。國內在感知性與參與性工業遺產設計中最成功的范例是青島啤酒博物館的工業遺址設計,在該場所內啤酒生產車間的建筑、生產設備的設置與工作場景布置的設計以尊重歷史原貌為原則,在體驗過程中讓游客感知啤酒生產過程的工業文明。
研究城市工業遺產景觀在提升城市旅游經濟中的應用可從多方位、多角度去尋找設計在經濟價值增值過程中的作用,研究景觀設計在提升旅游經濟中的應用、對文化產業的經濟增長方式提出新的發展思路,通過充分運用景觀進一步推動旅游經濟的發展,通過設計的手法將自然人文等特色元素融入到景區的每一個消費點,使之更加科學合理,更大程度地刺激游客的消費欲望。這一研究同時對景觀設計的方法論研究也有積極作用。
4. 總結
都市工業遺產景觀是一個相對獨立、以個體景觀結構為基礎依托的景觀構成,由于工業遺產范圍的廣泛性與傳統工業門類的多樣性,就工業遺產景觀自身體系而言有其內在復雜性與差異性,但作為具有上述功能特征與價值體現的都市景觀元素,城市工業遺產景觀本身的地塊鑲嵌格局在城市中形成了由一系列大小形態各異的景觀斑塊并構成相應的景觀廊道,為其多重功能的發揮與多元價值的展現提供了可能。以現代都市景觀與產業結構為基礎、以歷史文脈傳承為底蘊,以多重價值為主要功能,城市中的工業遺產景觀以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形態隨城市發展而繁榮,隨城市繁榮而發展。
參考文獻:
[1]宏亮平.城市設計歷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王建國.后工業時代產業建筑遺產保護更新[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3]楊建強,吳明偉.現代城市更新[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4]彼得茨.廢棄場地的質變[J]. 孫曉春譯,風景園林,2005:29~36.
[5]蘇龍,金云峰.現代景觀形態原型及案例解析[J].規劃師,2005(2)99~104.
[6]錢靜.技術美學的嬗變與工業之后的景觀再生[J].規劃師2003(12):36~39.
[7]后工業景觀內涵的比較思考[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2):96~100.
[8]侯鳳武,張立昆.國內工業遺產更新改造概念再析[J].工業建筑,2010(6): 52~55.
[9]盧永毅.歷史保護與原真性的困惑[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24~29.
[10]迪特.哈森普魯格.德國在后工業時代的區域轉型―IBA埃姆瑟公園和區域規劃的新范式[J]. 劉崇譯,建筑學報,2005(12):6~8.
[11]邵龍,張伶伶,姜乃煊.工業遺產的文化重建――英國工業文化景觀資源保護與再生的借鑒[J].華中建筑,2008(9):194~202.
【關鍵詞】藝術生產;文化產業;性質界定;原因;當代慨況
馬克思是把藝術生產置于其社會生產的理論框架中來闡述的,在馬克思看來,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天才式的精神創造,而是一種生產,并與社會生產活動發生種種關系。可以這么說,藝術生產不是一種孤立的活動,而是融入于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之中。
一、“藝術生產”概念的提出以及馬克思對其性質的界定
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已經提到:“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方式……”。可見關于藝術是一種生產活動的思想在馬克思那里是由來已久的。而“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系統成熟的理論和思想最終產生卻是在1857年。當藝術生產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它們就再不能以那種在世界史上劃時代的,古典形式創造出來;因此,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某些有著重大意義的藝術形式只有在藝術發展的不發達階段上才是可能的。在這里,馬克思認為廣義上的“藝術生產”已經演變為狹義的嚴格意義上的“藝術生產”了,作家藝術家正在進行著“直接同資本交換的勞動”,也就是說資本家利用他們由此創造出來的剩余價值進行再生產從而轉化成資本。相同的機制一旦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發生在社會的各行各業,那么精神活動的文學藝術便產生出一種為社會積累資金的功能,從此以后就由一種純粹意義上的精神活動的方式演變轉化為一種社會的生產形式和部類。
二、文學的“藝術生產”性質的形成原因概述
藝術生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生產活動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以說,“藝術生產”現象是社會歷史“合力”的結果,是人類自己創造出的歷史。在“藝術生產”漫長的形成過程中,有很多環節和因素是值得注意和分析的。當然,無可否認的是經濟因素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但是不能因此就說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經濟是基礎,但是除了經濟,我們說還有政治,宗教,文化,法律,哲學等等上層建筑各種因素。嚴格來說“產業革命所造成的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的形成;現代型城市的出現和日趨繁榮;閑暇生活方式的普遍化和制度化;印刷出版術的廣泛使用;知識分子群體的泛化,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生產勞動者”的職業作家群的形成;書商的出現;書商和出版商的分化,書上和媒體的合謀,現代圖書出版業的形成和日趨繁榮,就像有著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產生的合力,而“藝術生產”正是這個合力下的產物。
三、藝術生產創作下的文化產業
(一)文化工業到文化產業的過渡
最早用的是“文化工業”這個詞,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性人物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啟蒙辯證法》一書中提出。他們認為文化工業支配著一種非自然的、異化的、假的文化而不是真實的東西,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社會膠,是資本主義進行統治的工具。2003年,我國、國家統計局等十部門聯合對文化產業統計體系進行研究,闡述了文化產業的概念,認為是“從事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活動的行業總稱。其特征是以產業作為手段來發展文化事業,以文化為資源來進行生產,為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這是迄今為止對“文化產業”最具權威性的界定。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ulture, popular and mass culture to clarify and define as a starting point, attempts to criticize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in order to achieve a real grasp of their critical spirit.
關鍵詞:大眾 文化 批判
Key words: Popular Culture critical
作者簡介:張毅,天津師范大學學院思政專業09級專業學位研究生
一、文化、大眾與大眾文化的厘清和界定
(一)文化的理解
大眾文化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對文化內涵的把握之上,這樣才能把握一種作為具體形態的大眾文化,同時必須明確文化是在勞動中創造的。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地將生產區分為人自身的生產、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三部分,提出了研究精神生產的科學方法論。他們對精神生產方面的論述,為作為具體形態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深刻的理論依據。我們從作為具體形態的狹義文化來分析大眾文化,文化是與經濟、政治一起作為并存的三種形態構成社會有機結構的一部分。文化作為社會的精神活動,是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現實物質條件基礎之上的。人們在改變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實踐和交往關系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因此,“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史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 [1]
(二)大眾的理解
大眾文化是大眾在一定的制度共同體中占有文化資源和表達精神訴求的文化形態。西班牙哲學家奧爾特加對大眾做出了自己的解釋,他在《大眾的反叛》一書中這樣論述 “大眾的概念是數量上的和視覺上的……大眾是不均的人。在這方面,純粹數量的東西―――大量的人―――可以被轉換成一種量的決定因素:它也就變成為一種共同的社會特質,即彼此沒有差別的人,卻又在他自己身上重復出現的種屬類型。……通俗地說,大眾的一般形式意味著,在那些個體中構成大眾的欲望、思想和生活方式方面是別無二致的。”[2]奧爾特加一方面從一個量的角度分析大眾,說明如果把大眾僅僅當做一個量的概念,那么大眾就會被淹沒在共同體之中,這會帶來人的主體性散失、人性的消亡和創造性的明滅,另一方面,認為大眾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為一種異己和操縱社會的場力,社會成為大眾權力意志的附屬者。總而言之,在資本邏輯控制的現代社會,大眾成為了單面的人,主體性隨著社會的現代化深化直至自我消亡,大眾文化使了“自我”就是”他我”,只有政治共同體的自我。沒有個體獨立的本我。
(三)、大眾文化的理解
法蘭克福學派對于大眾文化研究,最主要從資本力量和國家主義對文化的“收編”和“控制”的角度出發,分析大眾文化背后的異人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力量,這是和其一直以來的社會批判理論相承。“用“文化產業”一詞來代替“大眾文化”更為直接的貢獻是明確了對文化工業的分析。“文化工業”這一概念是由霍克海默和阿多諾首先在《啟蒙的辯證法》一書中提出的,其含義是指戰后資本主義使得娛樂和大眾傳媒變成了工業,在推銷文化商品的同時操縱了大眾的意識。”[3]使用這一概念時可以說是法蘭克福學派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對于商品生產的普遍批判,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對大眾的控制,在現代社會已經延伸到了符號產品的生產,尤其是具有審美的、轉移作用的和意識形態文化產品的生產。因此文化工業同任何其他資本主義工業一樣,它們為了競爭同樣是在使用“異化”勞動,同樣在追求利潤,同樣在依賴技術。從根本上來講,大眾文化的存在本身就是工業生產在文化領域的延伸,大眾文化也是在生產“消費者”,也是消費社會的一個部分,其核心是圍繞著“統治”這一核心概念來展開的和論述的。
二、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的批判與解讀
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不是一種可以生搬硬套的方法,而是方法與實體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所以我們在考察其具體的文化解讀時應該做到邏輯和歷史的統一、文本和語境的統一。
法蘭克福學派的出現處在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其理論是在科技與文明,理性與審美,壟斷與自由的激烈沖突下產生的,其認為由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一切被物質發展所遮蔽了,包括革命的主體,已沒有可能再產生19世紀下半葉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那樣的革命實踐主體,一切主體都被現實所迷惑和抑制,所以物質的武器批判已失去意義,對現代資本主義的否定,只采取意識革命和精神批判的形式。所以,其把媒介文化和文化工業放在政治語境當中的,把大眾文化作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推手,是控制和加劇統治人們的異己的手段,通過文化的批判達到對政治體制和制度的批判。
在晚期資本主義,大眾文化的商品化,文化制品的生產是為了換取貨幣,其是按價值規律運行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交換價值,而不是價值。商品化使文化退化,消除了它的解放力和批判性。文化商品化的一個結構特征:人們把他們對企業文化生產的從屬關系視為第二個自然。實際上,這完全是由于文化商品拜物教在作祟,因此,人們認識不到文化的歷史性,認識不到自己成為了文化的奴隸。“不過,在這一點上法蘭克福學派內部是有爭論的。本雅明在承認大眾文化下的文化工業伴隨的靈光的消失和藝術的退化,一種韻味的反叛精神的喪失,但他看到了在其中文化的一種自下而上的能動的參與和從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的積極意義,看到的是貴族化的審美觀念韻味的衰落以及取而代之的審美新效應――震驚所帶來的積極的希望。”[3]從資本的邏輯的角度去看待文化工業,是按照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論對其大眾文化進行意識資本的邏輯分析,把商品生產的邏輯延伸到文化和意識領域。于是他們看到了大眾文化就像商品拜物教那樣使文化接受者安然成為文化拜物教的信徒。這種立場把關于文本的分析與關于語境的分析統一起來,也就是把文化表現與文化所處的制度統一起來,深刻的解讀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性。
參考文獻:
[1]顏曉峰:《文化理論》[J] .《大連大學學報》第26卷,2005年10月第5期。
早在20世紀50年代,法國雪鐵龍汽車制造公司就組織客人參觀他們的生產流水線,引起很多廠家的效仿,這樣參觀活動就逐步演化成為工業旅游。20世紀80年代初,全球經濟產業發展從福特制的經濟規則模式向后福特制的彈性生產系統轉變,導致發達國家的傳統工廠和企業紛紛破產倒閉。英國、德國等國在對衰退地區考察研究以后,提出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的同時,開發工業遺產旅游,這使得工業遺產旅游得到迅速發展。工業遺產旅游的開發,又引發了現代化的工業企業開展工廠觀光旅游的興趣。
中國的工業旅游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工業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形式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2004年國家旅游局命名首鋼總公司等103個單位為首批“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 。這標志著我國的工業旅游開始走上規范化的發展之路。同工業旅游蓬勃發展的勢頭相比,我國有關工業旅游的研究相對滯后,研究成果少。有關工業旅游的研究僅僅集中在工業觀光旅游,而忽視了十分重要的工業遺產旅游。
二、 工業旅游的研究內容
(一)工業旅游的概念
國外將工業旅游分為工業遺產旅游和工廠觀光旅游。國外工業旅游源自工業遺產旅游。David Sand認為:工業遺產旅游是在廢棄的工業舊址上,通過保護和再利用原有的工業機器、生產設備 、廠房建筑等等,改造成一種能夠吸引現代人們了解工業文化和文明,同時具有獨特的觀光、休閑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相對來說,工廠觀光游的概念比較簡單,約翰認為:工廠觀光旅游就是指為游客提供了到車間觀看工業生產情況,主要是制造業的機會。
相比之下,國內學者就工業旅游的概念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閻友兵和裴澤生最早對工業旅游作出了定義:工業旅游就是指人們通過有組織地參觀工業、科技、手工業、服務業等各類企業,了解到某些產品的生產制作過程,并能從廠家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購買產品。姚宏將工業旅游定義為:工業旅游是以現有的工廠、企業、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業場所作為旅游客體 的一種專項旅游。通過讓游客了解工業生產與工程操作等全過程 ,獲取科學知識,滿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能提供集求知、購物、觀光等多方面為一體的綜合型旅游產品。這是國內旅游學界對工業旅游作出的最早的學術化定義。
(二)工業旅游的產品分析
工業旅游產品與一般的旅游產品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在國外的研究中,英國有關工業旅游產品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它認為工業遺產旅游產品包括:采礦業中的礦石場和工礦地;能源動力產品中的水車、蒸汽機、核電站;制造業中的農產品加工廠,紡織、化工、陶瓷等生產廠;谷物交易所等商業性建筑 ;工人的住房、工廠主的管理和辦公建筑、工業碼頭等相關建筑;整個工業區。
不少國內學者也對工業旅游產品展開了研究。吳相利總結出工業旅游產品的特征:(1)以工業為產品的主題。(2)工業產品生產與旅游產品生產同步進行。(3)科普教育功能的突出地位。(4)相對穩定而又明確的市場。(5)沒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黃芳對工業旅游產品提出了六大定位 :自然景觀型定位 、藝術型定位、民族文化型定位 、歷史型定位 、企業成長型定位 、地區型定位。吳相利通過抽象研究,提出了工業旅游產品十種開發模式:城市型、商品性、中心型、景觀型、擴展型、場景型、產品型、文化型、外延型、綜合型。
(三)工業旅游的開發設計分析
國外有關工業旅游的開發研究主要集中在工業遺產旅游上。國外一般將工業遺產旅游歸納為工業遺產公園和工業博物館兩種開發模式。李蕾蕾通過對德國魯爾區工業遺產旅游考察分析,認為有 4種開發模式:① 博物館模式;② 公共游憩空間模式;公園型開發模式③ 與購物相結合的綜合開發;④ 區域性一體化模式。謝紅彬,高玲通過對發達國家工業遺產旅游保存與再利用的分析,總結出三種方式:①全新用途的再利用;②相關用途的再利用;③公共游憩開敞空間的再利用。
國內有關工業旅游開發設計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曲薇薇和黃安民進行了工業旅游開發時間上的三個層次分析:第一層次――流程型游覽;第二層次――互動型參與;第三層次――主題型體驗。關于工業旅游開發模式 ,裴通過對遼寧工業旅游潛力分析,提出了遼寧工業旅游發展的四種模式:①專業型開發模式;②公園型開發模式;③港口型開發模式;④特定型開發模式。李蕾蕾在珠海金灣區工業旅游開發中提出名牌企業主題園、工業園區觀光地、工業博覽與商務旅游開發、組合開發等四種可選模式。
三、結論與展望
工業遺產作為工業時代的物質載體和有形印記,是人們緬懷、追憶、體驗“工業文明”的最佳載體和場所。近年來,世界各國對遺產的區域化保護越來越重視,遺產廊道這一新興的區域化遺產保護方式成為目前國際上遺產保護研究的熱點和焦點。工業遺產廊道是遺產廊道的一種特殊類型,是將工業遺產作為其核心構成資源的線性遺產區域。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多樣的工業遺產資源。本文介紹了工業遺產廊道及其旅游開發的必要性和實現途徑,可以為實踐提供重要啟示。
一、研究綜述
遺產廊道是“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性景觀。通常帶有明顯的經濟中心、蓬勃發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適應性再利用、娛樂及環境改善”。工業遺產廊道是將工業遺產作為其核心構成資源的線性遺產區域或文化景觀。
遺產廊道的概念是由綠道發展來的。William H.Whyte(1959)首先提出“綠道”的概念,認為綠道是沿著自然廊道建設的線性開發空間;Charles Little提出綠道是能夠改善環境質量和提供戶外娛樂的線性廊道;Seams(1995)進一步提出了“遺產廊道”的概念,即“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性景觀。通常帶有明顯的經濟中心、蓬勃發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適應性再利用、娛樂及環境改善”。1984年,伊利諾伊和密歇根運河國家遺產廊道是首個通過美國國會立法指定的國家遺產廊道;Mean,Mary(2003)將廊道遺產與地區規劃結合起來進行了研究。
王志芳、孫鵬(2001)首次將遺產廊道的概念和思想引入國內。俞孔堅等(2007)從大運河廊道構建原理、基本范圍與層次及規劃設計方法等方面詳細探討了大運河工業遺產廊道構建的方法。呂龍、黃震方(2007)嘗試構建遺產廊道旅游價值評價體系,并對古運河江蘇段進行了實證研究。梁雪松(2007)提出“增長極”理論和“點-軸”開發模式最適合絲綢之路這種廊道型帶狀區域。朱強、袁劍華(2009)以大運河工業遺產為例探討了遺產廊道評價方法。施然(2009)以京杭大運河為例對遺產廊道的旅游開發模式進行了研究。羅菁(2012)通過研究提出了滇越鐵路遺產廊道的設計構架。王敏、王龍(2014)提出了遺產廊道“點―軸”開發與圈層開發相結合的梯形網絡型結構模式。鐘行明(2015)以山東運河遺產廊道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旅游協作的基礎、制約因素,并提出了旅游協作的策略及路徑。
二、工業遺產廊道的旅游開發
我國擁有優秀的工業遺產廊道資源,但目前對這類遺產的保護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近年來,國際遺產保護領域對遺產的區域化保護關注較多。工業遺產廊道具有空間跨度大、歷史文化價值高、遺產資源豐富、結構復雜、功能多樣等特征,旅游活動具有經濟和文化雙重屬性,是一種最綜合的能挖掘工業遺產廊道區域多元價值的方式。
工業遺產廊道旅游開發步驟與構建工業遺產廊道的步驟基本一致。但是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要根據旅游者需要和旅游規劃開發原則,注重線路解說、游步道設計、游憩設施布局等方面內容的建設。朱強(2007)將工業遺產廊道研究的基本流程分為主題確定、資源調查、分析與評價、格局構建和實施對策五個步驟,基本囊括了工業遺產廊道構建的內容。
1.資源調查與主題的確立。工業遺產廊道不應是各種遺產點的簡單集聚,而是具有共同歷史主題,見證廊道沿線工業發展歷程和產業特征的工業景觀的整體代表。每個工業遺產廊道的主題不是唯一的,但是主題的確立必須建立在全面分析廊道內資源和歷史基礎上,提煉最符合工業遺產廊道歷史沿革的主題內容。
2.確定空間范圍及影響區域。目前一般是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工具的應用,確定工業遺產廊道的空間范圍。
3.構建旅游空間及模式。遺產廊道主要有4個主要的構成要素:綠色廊道、游步道、遺產、解說系統。目前學者提出了“增長極”理論、“點-軸”開發、梯形網絡型結構等工業遺產廊道開發模式,并進行了實證研究。但是在具體構建工業遺產廊道與旅游開發時,不同區域應當結合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開發思路與旅游開發模式。
4.完善法規政策與管理機制。工業遺產廊道旅游開發是一種區域旅游開發方式,涉及到跨區域旅游合作開發問題,沿線各級地區政府、企業必須樹立積極的合作共贏理念,最重要的是制定完善的法規政策,尋找合適的管理機制來推動跨區域旅游合作。
三、結論及建h
工業遺產廊道的旅游開發,是挖掘工業遺產廊道區域多元價值的最綜合的一種方式,符合構建工業遺產廊道的目標,實現區域遺產保護、生態環境、休閑游憩、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工業遺產廊道的旅游開發中需要遵循開發的步驟和原則、進行科學評估,構建合理的空間范圍并選擇適當的開發模式進行旅游。
【關鍵詞】現代化;現代性;資本主義
一、現代性的含義
現代性這個詞是用來描述“現代”這樣的狀態。如果將歷史區分為三大時期的話,現代可以表示所有在中世紀之后的歐洲歷史。這三大時期為:上古時代、中古時代與現代。現代也會特別用來指稱1870年到1910年這段期間開始的一個時期,一直到現在。如果還要更特定的話,則是指1910年―1960年這段時期。
按照“現代性”最權威的理論家哈貝馬斯的說法,“現代”一詞為了將其自身看作古往今來變化的結果,也隨著內容的更迭變化而反復再三地表達了一種與古代性的過去息息相關的時代意識。哈貝馬斯指出:“人的現代觀隨著信念的不同而發生了變化。
很顯然,我們現在理解的“現代性”是指啟蒙時代以來的“新的”世界體系生成的時代。一種持續進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轉的發展的時間觀念。正如汪暉所概括的那樣:“現代”概念是在與中世紀、古代的區分中呈現自己的意義的,“它體現了未來已經開始的信念。這是一個為未來而生存的時代,一個向未來的’新’敞開的時代。這種進化的、進步的、不可逆轉的時間觀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看待歷史與現實的方式,而且也把我們自己的生存與奮斗的意義統統納入這個時間的軌道、時代的位置和未來的目標之中。”
法國歷史學家費.布羅代爾則把“漫長的16世紀”看成資本主義起源的時期,但他甚至把萌芽上溯至12、13世紀 ,他認為那時就產生資本主義的萌芽。布羅代爾賦予工業革命決定性的作用,并把世界的時間劃分為兩個階段:即18世紀前和18世紀后,18世紀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真正誕生的標志。由于資本主義起源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也就不能把現代性起源與之簡單等同起來。現代性的起源應該是一個更廣泛更深遠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歷史變遷過程。以此看來,把18世紀啟蒙主義運動興起看成現代性緣起的時期比較合理。
由此看來,現代性應該從兩方面去理解:其一,社會的組織結構方面:現代性標志著資本主義新的世界體系趨于形成,世俗化的社會開始建構,世界性的市場、商品和勞動力在世界范圍的流動;民族國家的建立,與之相應的現代行政組織和法律體系;其二,思想文化方面,以啟蒙主義理性原則建立起來的對社會歷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認知體系開始建立,教育體系以及大規模的知識創造和傳播,各種學科和思想流派的持續產生,這些思想文化不斷推動社會向著既定的理想目標發展。
二、現代化的含義
從歷史上來講,現代化主要指近代以來,世界各國一種向以西歐及北美地區等地國家許多近現代以來形成的價值為目標,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因此常與西方化的內涵相近。但歷史發展到今天,西方國家,不論是英、美還是德、法,都不能算是現代化的典范了,于是一個具有廣泛涵蓋性的新的“現代化”概念逐漸形成,并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的研究中開始被廣泛使用。但是“現代化”一詞的確切含義究競是什么?學術界迄今沒有一致的看法,更沒有公認的定義可言。這里就目前所知的關于現代化涵義的種種說法,加以歸納,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四大類:
第一,現代化是指近代資本主義興起后的特定國際關系格局下,經濟上落后國家通過大搞技術革命,在經濟和技術上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過程。
第二,現代化實質上就是工業化,更確切地說,是經濟落后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進程。從現代化的觀點來看,西歐、北美的工業化,除英國以外,都始于十九世紀,到本世紀中葉才進入成熟的高度工業化階段;而在其他一些地區,工業化的進程大都始于二十世紀;對第三世界的新興國家來說,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因此,用“工業化”這個標題來概括現代社會變遷的動力、特征和進程,已為經濟史學界和社會史學界所廣泛接受。現代化就是指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
第三,現代化是自科學革命以來人類急劇變動的過程的統稱。按照這種觀點,人類社會在現階段發生的史無前例的變化,不僅限于工業領域或經濟領域,同時也發生在知識增長、政治發展、社會動員、心理適應等各個方面。這種現代化理論不僅強調現代化是隨著科學發展而產生的特殊社會變動方式,而且提出“現代性”與“傳統”作為分析現代化進程中的對比的類型。“傳統”是前現代社會的特征,而“現代性”則是現代社會的特征,它是社會在工業化推動下發生全面變革而形成的一種屬性,這種屬性是各發達國家在技術、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由于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由前者向后者過渡的過程就是現代化的過程。
第四,現代化主要是一種心理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過程,這主要是從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的角度考察現代化的。這類觀點強調現代化發展的最終要求是人在素質方面的改變,即從傳統主義到個人現代性的改變。認為片面強調工業化和經濟現代化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從心理、思想和行為方式上實現由傳統人到現代人的轉變,使之具備人的現代人格、現代品質,不可能成功地從一個落后國家跨入自身擁有的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化國家的行列。總之,現代化不只是經濟發展,也是政治發展,同時又是文化發展和精神發展。
以上四類看法,歸納得并不一定恰當,也很不全面,同時各類觀點并非截然對立,其中有些觀點實際上是互相滲透、相輔相成的。新興國家的政治家們多著眼于增強國力,在現代世界中求生存與發展來考慮現代化;經濟學家則從工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觀點來看現代化;社會學家偏愛從社會機體的分化與功能方面來談現代化,而歷史學家則把現代化視為一個統一的世界發展過程。現代化的過程有若干不同的層面:經濟發展是物質的層面;政治發展是制度的層面;而思想文化、行為模式與價值觀念則是社會文化的深度層面。
三、現代性與現代化的區別
“現代性”與“現代化”概念的區別首先在于,現代化主要是一個在經濟學與社會學層面上談論的范疇,現代性則主要是一個哲學范疇;其次,現代性乃是現代化的結晶,是現代化過程與結果所形成的屬性,而不斷演變。
與哲學味道很濃的“現代性”不同,“現代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社會學概念。作為社會學概念,現代化與現代性一樣,極具復雜性和多樣性,其范圍廣泛而宏大,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和心理于一體。換言之,現代化是一個傳統社會歷經全面變遷,使舊的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沖擊而發生變化,從而獲得新的社會模式和行為模式的過程。現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一種“產物”,但現代化則不僅是“產物”,同時更是“目的”和“過程”。作為“目的”的現代化,其宗旨在于追求和獲取人們所需要的現代性,使人類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演進、由落后國家向先進國家嬗變、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由封閉型社會向開放型社會變遷。
國外學者布萊克曾經這樣說明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從上一代人開始,‘現代性’逐漸被廣泛地運用于表述那些在技術、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諸方面處于最先進水平的國家所共有的特征。‘現代化’則是指社會獲得上述特征的過程。”這是從因果關系的角度來說明現代化與現代性兩概念之間的區別。現代化是動態性的“因”,現代性則呈現為靜態性的“果”;由現代化的過程,產生了現代性的特征。不過,雖然這一說明點明了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但他的有關說明則是主要從“技術、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進行的,而“現代性”概念的最深的層面,卻是屬于哲學的,屬于哲學反思所把握的時代本質與精神。就這一意義來說,現代化主要是一個在經濟學與社會學層面上談論的范疇,表明社會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表明社會在這一文明變化過程中在生產力、生產方式、經濟增長、社會發展上與傳統農業社會相比的根本變化,以及社會在城市化、信息化、教育普及、知識程度提高等方面的巨大進步。“現代性”則主要是一個哲學范疇,從哲學的高度審視文明變遷的現代結果,著眼于從傳統與現代的對比上,抽象出現代化過程的本質特征,著眼于從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上把握現代化社會的屬性,把握“現代”應有 的時代意識與精神。
四、現代性與現代化的聯系
作為“過程”的現代化,就是獲取現代性的過程,是用現代性的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破壞和削弱舊的權威、摒棄和排除阻礙現代化實現的傳統社會的歷史積累,而后經過陣痛和發展向現代社會邁進的過程。可見,現代化就像一把發展的利刃,總是在不斷地向著現代性挺進。在這一過程中,傳統性和現代性呈現出此消彼長的勢態,但兩者并非絕對對立,因為傳統的東西有時會因吸收現代性的某些層面而發生裂變,并在裂變中實現創造性的轉換,從而獲得再生,使傳統性和現代性巧妙交融。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化過程的本質“是一個社會中傳統性與現代性之間的互動。
“現代性”與“現代化”的相關性可以通過“現代性”與“資本主義”的比較得到進一步闡明。“資本主義”是說明現代化或現代現象的一個十分有效且能引起人們持久關注的概念,資本主義概念的含義也很混雜,如韋伯的“資本主義”與布羅代爾的“資本主義”就有所不同,但其指述的意域則主要是指以資本運行機制為核心的經濟制度、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人們不得不通過“資本主義精神”的概念來擴大。“資本主義”的含義,從而把“資本主義”問題引向更廣闊的社會文化倫理背景。而“現代性”概念不同,其指述的意域比“資本主義”更寬泛得多,“資本主義”可能只是。“現代性” 的一個維度。因此。“現代性”概念在許多領域或問題背景下都可以取代。“資本主義”概念來針對現代社會進行意義更為深遠的言述活動。“資本主義”與“現代化”的關系遠不及“現代性”與“現代化”的關系具有更廣闊的論說空間。“現代性”與“現代化”的相關性,還在于前者對于后者具有一定的反思性。我以為這種內在的反思性對于現代化尤其重要。現代性以社會科學或人文關懷的方式審視或重估現代化的根據及其負面影響,分析或批判現代化滾滾車輪碾過的文明大道上人類的生存狀況。舍勒指出,由西方文明造成的現代化進程迄今井沒有給西方帶來可靠增長的幸福。無論過去或是現在,中國、日本和印度沒有歐洲文明都更為幸福。換句話說,假如沒有被迫接受西方的現代化,中國、日本和印度的幸福狀況還會延續更長時間。舍勒對于現代化與現代人的心態、痛苦或幸福感的關系的揭示,正是站在現代性立場上的一種反思。
目前,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時期,當現代化成為舉國上下、統一奮斗的政治目標或基本國策時,我們一方面要積極評價現代化建設給落后的中國所帶來的巨大進步以及種種福祉,同時也應充分意識到現代性反思對于現代化建設尤其不可缺少,因為在中國,現代化的洪流已經掩蓋了現代性問題,使現代性問題變得晦暗不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張志揚對中國的擔憂情真意切,值得記取:“現代化的路或許很快,現代性的路還遠著呢。”
參考文獻
[1] 汪暉.汪暉自選集[M].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牡,2010.
[2] 單世聯.反抗現代性[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8.
[3] 張志揚.缺席的權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張志揚.問題與思考[A].學術思想評論(第二輯)[A].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2.
[5]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精髓[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8.
[6] 舍勒.量豐資本主義的主義未來[M].羅梯倫,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7.
[7] 福柯.什么是啟蒙?[A].汪輝譯.文化與公共性[C].北京:三聯書店,2008.
關鍵詞:綠色;生態;工業區改造
中圖分類號:TU984.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5A-0019-02
一、項目概況
首鋼主廠區位于石景山區中部,西鄰永定河,河西為門頭溝區門城組團;南臨蓮石西路及永定河,河南為豐臺區長辛店北區;東側、北側緊臨石景山區八角及模式口社區;長安街延長線從用地中部穿過,海拔約180米的石景山位于主廠區東北角。本次規劃研究范圍為首鋼主廠區的規劃范圍,占地面積約8.56平方公里;項目規劃范圍主要為首鋼工業區改造的啟動區用地,西至古城南街,東至北京巴布科爾?威爾科克有限公司西邊界,南至蓮石西路,北至體育場南路及路北首鋼權屬用地,占地面積約125.81公頃。
自1919年成立至今,首鋼見證了中國重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證了昔日北京工業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城市建設的偉大成就。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環境保護和落實奧運行動規劃等方面的客觀要求,首鋼將于2010年全面停產。這片土地上,城市建設將翻開嶄新的一頁。區域更新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對城市規劃提出了地區經濟結構調整、新興產業的引進和發展、勞動力就業、城市發展戰略以及生態環境修復、現有資源的保護和再利用、城市景觀重塑等許多值得深入思考的課題。
二、主廠區概念規劃
1.產業研究
首先,由于首鋼主廠區用地位于長安街西延長線上,具有鮮明的政治和文化的象征意義,同時主廠區位置又是北京西部發展帶和永定河綠色生態走廊上的重要節點,因此首鋼工業區改造首先應著力發展能夠代表首都北京經濟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類型。為實現“十一五”期間增長9%的整體目標,北京經濟面臨高端化、輕型化、集約化的新型增長方式,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將成為重點發展和扶持的產業。通過對現狀中心城范圍內金融商務區、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及會展場所等功能區片分布的分析,首鋼主廠區所在的長安街西軸線和中心城西部區域尚未形成大規模的以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城市功能區;同時,由于項目用地又是“京-保-石”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周邊有五環路、六環路、阜石路、蓮石西路、京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等城市主要道路及規劃地鐵M1號線、S1號線、L3號線等軌道交通,具有十分優越的區位及交通條件,因此,本項目適合發展立足北京、輻射京津冀北乃至全國的產業類型,形成包含金融商務、總部經濟、新技術研發、博覽會展、高端商業及部分行政辦公等功能的規模較大、用地完整的綜合辦公區。
其次,首鋼是中國最早的重工業企業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之一,是我國工業化階段不可再生的歷史記憶,具有較高的工業遺產價值。方案在充分挖掘首鋼工業遺址歷史、文化、社會、藝術、經濟價值的基礎上,遵循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保護原則,一方面,積極響應市政府大力推進工業旅游發展的政策導向以及北京工業發展規劃中“促進城區以工業設計為主的創意型產業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貫徹和落實石景山區政府“打造北京CRD、構建和諧石景山”的戰略規劃,重點發展以工業設計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及工業主題的旅游休閑產業,形成大規模的以鋼鐵文化、工業設計、會展、旅游為主導的創意產業聚集區,創造具有工業文化景觀特質的城市休閑娛樂場所。
再次,首鋼主廠區所在的石景山中部位于石景山區、豐臺區及門頭溝區的交匯處,是城市總體規劃和市“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強調推動城市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的重要區域,目前項目周邊已存在華僑城、翠城、萬科青青等大型居住區。本項目應當發揮區域潛在的空間優勢,承擔完善區域交通、綜合商業、休閑娛樂的職能,滿足居民對城市綜合服務設施的需求,促進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最后,首鋼地區是總體規劃西部生態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永定河綠色生態走廊建設規劃開敞空間形態的重要節點,首鋼工業區改造應按照“綠色北京”的目標提出生態文明的新要求,結合永定河兩岸生態治理所形成的帶狀濱水空間,安排生態旅游、水岸休閑、水上娛樂等功能,建設濱水生態休閑區,推動區域水岸經濟的發展。
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對本項目作出如下定位:憑借長安街絕版區位優勢,打造中心城西部最具品牌價值的,集綜合辦公、文化創意、綜合服務與生態休閑為一體的新興城市功能區。
規劃理念
“綠色生態、傳承振興、協調發展”是本次主廠區概念規劃的設計理念。一方面,規劃充分利用場地特有的山水環境和景觀資源,向區域內部全面引入綠色空間,使綠色、生態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入風貌保護、有機更新和開發建設的各個層面;另一方面,方案在傳承工業遺產,使其融入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及城市風貌的同時;通過對可開發地塊的全面建設,振興區域經濟,創造新的、充滿活力的城市地區;最后,方案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功能布局、加強支撐系統規劃,實現區域南北兩側、東西兩端、土地利用與支撐系統、企業與城市的全面協調,實現區域經濟的動態、可持續發展。
2.規劃結構
規劃采用了“山水-綠軸-四片-多核”的規劃結構。石景山和永定河共同構成了區域的自然景觀資源,為區域創建中心城范圍內獨特的山水城市形態奠定了物質基礎;傳統工業文明的紀念軸線和城市新興功能區的振興軸線為主廠區規劃的主軸線,串聯起各功能區及公共空間、綠化廣場、景觀節點、標志性建筑,形成整個主廠區由風貌保護向協調發展與產業振興的時空轉換;在產業研究的框架下,規劃通盤考慮周邊地區城市功能,結合支撐系統的規劃,合理組織各功能區片的布局關系,形成綜合辦公與創意產業為中心、城市綜合服務為紐帶、軌道交通站點為輻射、各種功能高度集約的新興城市區域;在各個功能區片內部,方案通過設置均衡發展的多處核心空間,為區域內主導產業的多點協同發展創造規劃條件。
3.功能分區
現有規劃中,首鋼主廠區8.56平方公里規劃范圍內共包含七個功能區:行政中心、北部文化創意產業區(兼容功能:首鋼總部研發區)、工業主題公園、中部的城市公共中心區(兼容功能:文化會展區)、東部的總部經濟區(兼容功能:綜合服務中心)、西南部旅游休閑區、東南部綜合配套區。 本次規劃在現有規劃的基礎上結合產業研究對主廠區的功能分區進行了梳理,將原規劃七個功能區整合為四個主要的功能區,使之既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又能夠形成較大的用地規模和相對完整的用地形態,實現大規模的集中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共同創造生動有活力的城市區域。整合后的功能區主要包括:工業主題文化創意區、綜合辦公區、濱水生態休閑區及城市綜合服務區。
方案根據首鋼主廠區用地北部工業遺存比較集中的現狀規劃工業主題文化創意區,包括首鋼焦鐵公園及創意產業園區。方案一方面保留了該區域區現有的歷史格局和工業風貌特征,另一方面深入挖掘首鋼工業遺址歷史、文化、社會、藝術、經濟價值,在對區域整體環境進行生態治理和修復的基礎上,對人文場所進行景觀再造,對現狀建筑和設備進行改造和創意利用,植入以鋼鐵工業文化為主題的觀演、休閑、展示、體驗等功能,形成特色鮮明、公共開敞、環境友好、功能多元、可持續經營的新概念工業文化主題公園;同時,方案依托首鋼焦鐵公園簡潔硬朗、開闊恢弘的工業文明形象及獨特的工業文化魅力,利用長安街及北辛安路的便利交通條件,在主題公園東側安排以工業設計為主導的創意產業園區,其中北部集中設置創意產業研發中心,南部緊臨長安街和地鐵站點的位置設置工業主題會展中心,引導以工業設計為主的國際、國內相關企業在此聚集,積極培育產品設計、技術服務、工業營銷等生產業,實現“工業制造”向“工業設計”的轉變,為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搭建平臺。
(1)30年代到50年代,出現概念,但不清晰。按麥克爾·科勒的追溯,最早出現的概念即F·D·奧尼茲的“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o,1934),隨后有D·費茲的“后現代”(Post-Modem,1942),A·湯因比的“后現代”(Post-Modem,1947),以及查爾斯·奧爾森在1950年到1958年期間經常使用這個詞。但是,這些新名詞概念不清,沒有明確界定。(2)1959年到60年代中期,指美國的反文化。歐文·豪、哈里·萊文認為后現代主義是美國50年代開始的現代主義的衰落,是一股改頭換面的“反智性思潮”(antiinte-llectualcurrent)。萊斯利·費德勒和蘇珊·桑塔格認為60年代的反文化大大傾向于藝術的通俗化,即與精英文化決裂。(3)60年代后期,更徹底的對現代主義智性的反叛。里查德·奧森認為后現代主義是對哲學本體論的強烈懷疑,是對現代主義預設的反叛,它否定統一性,崇尚偶然性。(4)1972年到1976年,存在主義的后現代主義。威廉·斯邦諾斯以海德格爾和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哲學為后現代主義的源頭,認為后現代主義是致力于真實性,致力于揭示人類的歷史性和歷史的偶然性的作用話語的闡釋理論。(5)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走向綜合與包容的后現代主義。如伊哈布·哈桑的“不確定性”與“內在性”,利奧塔德的反“元敘事”,梅苔·卡利內斯庫的“新的(后現代)多元主義”等等。上述會議雖然主要以文學視角來審視后現代主義,但是它竭力涉及的是整個后現代主義現象,因此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聯系20世紀其他最重要的后現代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等的理論來看,“后現代主義”概念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兩種。
1、現代主義的延續或現代主義之后的時期
丹尼爾·貝爾把資本主義社會分為工業社會與后工業社會。他認為二者的區別在于,工業社會是以機器技術為基礎的,而后工業社會則是以知識技術為中軸的。但是他同時指出,后工業社會并不取代工業社會,而只是消除了一些東西,增加了另一些東西。對文化藝術上的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是這樣看的:(1)后現代主義不是新的文化邏輯,而是“把現代主義邏輯推到了極端”的表現。(2)后現代主義在藝術上實現了文化自治。這也是從現代主義文化藝術走出普遍性、強調個性就開始的,只不過現代主義的文化獨立的思想在后現代主義這里實現了。(3)后現代主義反對美學對生活的證明。在這一點上,它可以被認為是傳統的現代主義以美學對生活的證明來代替宗教或道德的企圖失敗之后的新出路。(4)后現代主義抹殺藝術與生活的區別,因此,它“溢出了藝術的容器”,而強調一種行動本身。這樣,它打破了現代主義對有序形式的依戀,放棄了審美形式的表現原則。現代主義的革命與反叛只是紙上談兵或預演,而后現代主義則將革命與反判付諸行動。(5)因此,后現代主義將所有文化特權下放到民間,以通俗化為一大特色,并具有反文化(反傳統的主流文化)的意味。(6)與此相應的是文化市場(文化商品化)的出現或加劇。當然,貝爾并非是個完全的“延續”派,因為他談到后現代主義形成傳統“文化言路的斷裂”。盡管這種斷裂在現代主義那里就埋下了禍根。
哈貝馬斯是捍衛現代性的主要人物。他始終認為“現代性設計”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具體實行的過程中。他明確闡明自己的立場:“我并不想放棄現代性,也不想將現代性這項設計看成已告失敗的事業。”他所說的問題指社會各方面在歷史造成分裂之后缺少有效的溝通,例如專家文化與大眾之間的隔閡。對此,他的解決方案是指出新的行為交際理論。他以藝術為例,提出消除專家與普通人之間的距離的辦法是,“一方面,享受藝術的俗人應當自身受教以成為一個專家;另一方面,他也是一個勝任的消費者。這種人運用藝術并將美學經驗聯系到他自己的生活問題。”總之,哈貝馬斯雖然認為現代主義藝術如先鋒派已經走到了盡頭,耗盡了現代性的推動力,但是在他看來,貝爾等人的后現代主義理論并不是一種可行的解決辦法,因此他自己提出僅僅是修正偏差的行為交往理論。這樣,他實際上是用現代性來對抗后現代性。
利奧塔德雖然旗幟鮮明地否定現代主義,但是他認為后現代主義應是現代主義的前期狀態,也就是創新、反叛和“川流不息”。就這一點而言,他還是把后現代主義秉承現代主義初始時期創造性、反叛性的一面勾畫了出來。
2、對現代性的否定或超越
利奧塔德指出“雄辯法”和“形而上學”作為科學合法化的證明本身得不到合法化證明,因此這些“宏大敘事”應該祛除。后現代主義的口號就是“向統一整體開戰”。從傳統到現代的所有體系化的東西都應該被打破。
與此相似的是羅蒂的“后哲學”觀點。他認為現代主義企圖以大哲學替代大神學的地位是行不通的,因此應該以后現代主義的“小型敘事”替代現代主義的“宏大敘事”。
F·杰姆遜的“文化分期”理論將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分別對應于國家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晚期(多國化)資本主義。他認為兩次世界大戰使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很大變化,工業化、現代化使戰爭更令人恐懼,戰爭的破壞性也使人對工業化承諾失望,這樣,現代主義的進步性消失了,現代主義也就成了“歷史陳跡”。“這樣,他便認可了后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的否定這一點。
米歇爾·福柯將知識與權力聯系起來考察,以此作為分析主體與真理之間關系問題的工具。他以“瘋癲”、“犯罪”和“性”三個方面作為切入點,否定西方現代文明,指出由于現代性進程中形成“理性獨白”或“理性瘋狂”的一邊倒,致使人的另一面(非理性的一面)受到扭曲和壓抑。因此繼尼采“上帝死了”之后,福柯喊出“人死了”的警言。“人之死”的含義即人的中心地位的喪失。福柯認為自己不是非理性主義者,而是“反結構主義者”。所有現代主義的東西都是結構主義的,因此,反結構主義就是反現代主義。這樣,福柯把自己擺到了后現代主義以文化邊緣批判現代主義文化中心的位置。
德里達作為西方當代哲學界一位反現代主義斗士,最醒目的標志是他的“解構”觀。他的目的是反對西方有史以來統治哲學思維的“羅各斯中心主義”。“羅各斯”在希臘語中具有說話、思想、規律、理性等含義。在赫拉克里特哲學里表示世界萬物的本原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它體現為人的理性認識能力。羅各斯中心主義通過柏拉圖對整個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基督教《圣經·約翰福音》中,羅各斯是上帝的話語,是一切真理的終極源泉。總之,它是一種靜態的、恒定的、抽象的、封閉的結構的中心。因為這種中心具有假定性,是與動態的、變化的、具體的、開放的歷史事實相悖的,所以要加以拆解。
后現代主義也可以按“反叛的”、“建設的”和“中庸的”(帶有中國古典哲學的“中庸”的含義)這三種來劃分。反叛的后現代主義否定傳統與現代主義的任何中心或本質觀、形而上學或普遍性、封閉結構或形式,否定整體性或一切體系化的東西,否定連續性的歷史觀如線性進化論,否定一切深度模式等,而強調多元、斷裂、局部或碎片、離散或
彌漫、解構或開放性、平面或能指游戲等等。它們的特點是批判、摧毀多于建立。由于它的旗幟鮮明的革命性,也被稱為“激進的”后現代主義。建設的后現代主義力圖破中有立,在否定“機械還原論”的同時,實現對存在于現代主義的個人主義、人類中心論、機械主義、經濟主義、消費主義、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擺脫或超越,代之以后現代的“整體有機論”(這里的“整體”指世界各部分聯系的或相關的層面,如宇宙論和生態圈)。中庸的后現代主義往往持客觀認識的立場,力求準確、公正地看待一切。它強調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歷史與邏輯及其二者的關系上。 當然,各種形容意謂本身是次要的,關鍵在于把握“后現代主義”這一概念。顯然,這個概念是多元的、不統一的,有些地方甚至是矛盾的,就象它所涵蓋的現象一樣。
二、后現代主義文化邏輯中的音樂
從中世紀開始的西方專業音樂史,在音樂型態上可以分為三個范式:傳統、現代和后現代。傳統范式即大小調體系,現代主義范式即各種除大小調體系之外的有體系和沒體系的結構樣式,后現代主義的范式包括解構的和多元的兩種樣式。這三個范式的區別是足夠明晰的:傳統型是有序的,但是只有大小調體系這一種結構;現代型也是有序的,但是卻有許多種非傳統的人工結構;后現代型是無序的,無論是反形式或多風格拼貼。另外,后現代主義的“多元”還包括通俗音樂、文化工業中的音樂和綜合樣式的音樂,它們的存在型態和存在方式都不同于傳統型和現代型。當然,就象后現代主義是非“主義”的主義一樣,后現代范式也是非范式的范式。
后現代主義樣式的音樂或者受后現代主義影響的音樂可以大致劃分為下列兩大類型。限于篇幅,這里只簡單提出基本樣式,而不展開分析。
1、專業音樂領域:“無序”、“解構”、“反形式”、“多元混雜”等等。